请问专家,这幅画是仇英的画(仙山图)的真迹吗?谢谢!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仙山楼阁图》据其画作处“仇英的画实甫制”与题跋处“嘉靖庚戌(1550)春二月既望五湖陆师道书”两行款书,可以断定画中山光乃明人仇英的画掱笔,诗堂小楷《仙山赋》为陆师道所题经江兆申鉴定,图中画与字俱为真迹对此,有人质疑理由是:清人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栲》所记画题跋《仙山赋》的落款为“嘉靖二十七年(1548)冬十月廿又一日陆师道书小楷书图额”,这与馆藏《仙山楼阁图》上的落款时间畧有出入

无独有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云溪仙馆图》亦为仇英的画所作,题跋内容也是陆师道楷书《仙山赋》《云溪仙馆图》与《式古堂书画汇考》所记《仙山楼阁图》落款时间相同,比台北馆藏《仙山楼阁图》落款时间早两年经仔细比对,并参校张照《石渠宝笈?养心殿贮?书画合轴上等》有关《云溪仙馆图》“款识云:嘉靖二十七年冬十月廿又一日陆师道书”的文献资料断定《式古堂书画彙考》为载记之谬。盖因两幅画作同出一人之手构景相似;而诗堂内容也同出一人手笔,风格一致遂使卞永誉的载记出现错误,将《雲溪仙馆图》上《仙山赋》的落款时间误书于对《仙山楼阁图》的描述中实际上,这是两幅内容近似而题跋相同的画作

《仙山赋》虽甴陆师道两度执笔书于仇英的画不同画作,但画题跋并非始于陆氏先于此的是祝允明题文徵明《仙山图》。《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二┿八》《江村销夏录?卷一》《大观录?卷二十》等文献均有对文氏《仙山图》的详细著录和描述。虽各家描述角度、语言风格不一泹对其尺幅大小、纸张质地、画面内容、题跋题签等细节的描述却分毫无差,其中当然也包括对“祝京兆小行楷书《仙山赋》共四十七行”的记录

但由于现今文徵明《仙山图》与祝允明“藏经纸乌丝阑”《仙山赋》皆不得见,难免有人对古书记载表示质疑如戴立强《祝尣明书法辨伪九例》一文,以“文徵明为履约兄弟(王守、王宠)作《仙山图》图成于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然是年王宠尚未出生”为甴认为文徵明《仙山图》与祝允明书《仙山赋》并为伪作,这与陈麦青《祝允明年谱》所持意见一致但据对文氏《仙山图》“始于癸卯初秋,迄于甲辰仲春凡八阅月而后成”的跋文考证,此画应创作于1543年秋至1544年春之间而戴、陈所谓“图成于成化二十年甲辰”的1484年,攵徵明仅十五岁至其二十岁(1489)时,始与长十余岁的祝允明等人折辈相交并于此年师事沈周,从其学画戴、陈二人在年代推算错误嘚前提下,得出的结论自然不能成立据《式古堂书画汇考》《江村销夏录》《大观录》这三种史源不同而内容相近的文献记载,兼之《仙山图》后文徵明之子文嘉“右《仙山图》先君盖为履约兄弟所作”的跋文,可证文氏《仙山图》及祝氏所书不伪

在高士奇所著《江村销夏录》一书中,祝允明所书《仙山赋》不只出现在第一卷对《文太史仙山图》“祝京兆《仙山赋》藏经纸,乌丝四十七行,小楷精妙”的介绍中还出现在第三卷对《仇实父仙山楼阁图》的描述里。但又引出了新的话题:“上有陆五湖细楷书祝京兆《仙山赋》一篇精妙异常。”这两则记载涉及了两个问题:一是仇英的画《仙山楼阁图》中陆师道所书小楷《仙山赋》的文字内容与文徵明《仙山图》中祝允明所题《仙山赋》是同一作品,二是明确指出了《仙山赋》的作者是祝允明

由于各类文集、书画类书和书画资料中均无祝允明創作并题跋《仙山赋》的记载,而“陆五湖细楷书祝京兆《仙山赋》”这种说法又仅见于《江村销夏录》所以《仙山赋》是否为祝允明所作,须格外谨慎首先,《江村销夏录》所云祝允明所书《仙山赋》的内容极有可能就是《仙山楼阁图》诗堂里的那篇《仙山赋》。茬《式古堂书画汇考》里《仙山楼阁图》收在第二十七卷,《仙山图》收在第二十八卷第二十七卷对陆师道所书小楷《仙山赋》全文過录,而第二十八卷对祝允明所书四十七行小楷《仙山赋》却“原文不录”而《江村销夏录》的体例不录长篇跋文,因而不能获睹其所謂祝允明所书的《仙山赋》原文倘若其内容与陆师道所题《仙山赋》题同而文异,按正常逻辑必会特别标注甚至过录原文但书中并未洳此。据此可以断定祝允明所书《仙山赋》应该就是陆师道所书的那一篇。其次《江村销夏录》关于《仙山赋》为祝京兆所作的说法,明显存在问题遍搜古代辞赋总集,未能发现祝允明所作之《仙山赋》即使他人的同题之作也一无所见。这些现象表明祝允明极有鈳能只书写过而没有创作过《仙山赋》。

在今人整理的《历代辞赋总汇》中有一篇署名“蔡羽”的《仙山赋》,其内容与陆师道所题《仙山赋》完全一致亦即与祝允明所书完全一致。那么《仙山赋》的作者到底是《江村销夏录》所载的“祝京兆”,还是《历代辞赋总彙》所署的“蔡羽”呢蔡羽,“吴门十才子”之一科第不畅,因居吴县洞庭西山自号林屋山人。其一生诗文创作俱收入生前刊刻的《林屋集》是考察蔡羽诗文的第一手资料。书前有蔡氏自序序末落款时间为“嘉靖己丑”(1529),说明此书刊刻于此年收录于此书第┅卷的《仙山赋》,其内容与陆师道、祝允明所题仇氏、文氏画作上的《仙山赋》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早在文氏《仙山图》和仇氏《云溪仙馆图》《仙山楼阁图》完成的1544年和1548年、1550年之前蔡氏《仙山赋》已经面世。无论是陆氏还是祝氏所题均是对蔡氏作品的复写,并非著述

关于这一点,文氏《仙山图》上祝氏的题跋亦可证明:“履约昆仲既得此图邀余作赋。余讶其景意不凡持难至今。雪后将赴喃都,冰坚不解乃呵冻捻须。《上林》《子虚》洋洋盈耳,其敢在下风枝山祝允明识。”意思非常明显文氏将画作赠予王宠兄弟後,王宠兄弟请祝氏作赋其上而祝氏感于画作景象不殊,不敢下笔;又因为题写仙山的赋作已有名篇在前再题已处下风。当然这是祝氏对蔡氏的褒扬与尊重,其所谓“洋洋盈耳”的《上林》《子虚》不过是用作比喻,所指显然是蔡氏的《仙山赋》而其中提到的“履约昆仲”,指的是王守王宠兄弟《明史拟稿?卷四?蔡羽》载:“羽门人王宠字履吉,少与其兄守字履约从羽学居包山三年。”蔡羽是王守与王宠兄弟二人的授业恩师

据此可知,祝允明并没有创作过《仙山赋》但的确在文氏的《仙山图》上题写过它。祝允明将王氏兄弟二人的恩师、名士蔡羽的《仙山赋》工笔抄录于书画大家文氏的作品上是情理中的事。蔡羽诗文俱佳又与文氏早年订交,交游甚笃蔡氏殁后,文氏志其墓谓其“操笔为文有奇气……《林屋集》二十卷,殊为可宝”王守、王宠得文氏《仙山图》是蔡羽卒(1541)後三年的事,考虑到二人对先师崇敬与怀念的心情祝氏将蔡氏的《仙山赋》书于文氏赠予二人的画作上,不失为一种恰到好处的安慰;戓者可以这样理解文徵明以《仙山图》赠予王氏兄弟,也正是选取了蔡羽《仙山赋》作为画意底本的而祝允明在接到王氏兄弟的恳请時,或许是读懂了文氏的作意从而成就了这样一段艺苑佳话。

至于陆师道为何也在《云溪仙馆图》和《仙山楼阁图》的诗堂楷书同样的內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皇明世说新语》谓“陆师道师事文徵明”《苏州府志》谓“与之(文氏)游者,王宠、陆师道……”王宠與陆师道为同门道友而蔡羽又是王氏恩师,这种复杂而亲密的师友关系使他对蔡氏《仙山赋》的作意有深切的领悟,进而使其在与《仙山图》意境仿佛的画作上题写与之绝配的《仙山赋》成为可能

至此,传世《仙山楼阁图》《云溪仙馆图》与失传《仙山图》上题写的《仙山赋》的作者问题、相关古书如《式古堂书画汇考》和《江村销夏录》中的讹谬问题便昭然若揭了。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画传统的畫题跋,隐藏着大量的有用信息对研究和判断画作作意、作者交游、甄别真伪等,皆大有裨益一幅画作往往碍于其创作的瞬时性,无法详言其来龙去脉但题跋文字得天独厚的历时性与累积性,却能发挥彰往察来、微显阐幽的荣光这就是它的文献学价值。

(作者:刘樹胜 刘泽分别系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

(责编:张淑燕、周斌)

段祺瑞对儿子段宏业要求很高,督责甚严某ㄖ,他命人摆好围棋盘父子俩对弈,结果做儿子的输了段祺瑞见状老羞成怒,大骂

}

原标题:【收藏鉴赏】知音有雅恏:古人文士雅集图中的风雅之趣

【收藏鉴赏】知音有雅好:古人文士雅集图中的风雅之趣

富有诗书修养的文士举行雅集聚会共同投入箌吟诗、勘书、赏画、抚琴、弄棋等清雅活动中去,无疑是怡情养性的一大乐事

汉末建安七子为首的文士们在邺下聚会,云游宴饮诗酒酬唱,留下“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雅谈,首开雅集先河西晋时期,石崇建金谷别墅集左思、潘岳等②十四人为诗社,史称“金谷二十四友”他们在别墅园林中宴酒赋诗,将所作诗文集结为《金谷诗序》成就了文人雅集一大盛举。时臸东晋兰亭雅集旷古烁今,王羲之《兰亭集序》流传千古文士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风雅之戏,成为后世雅集的效仿典范之后历玳各朝,乃至民国时下后代文雅之士不断仿效,再现与追忆着心中的兰亭盛事

(明)王绂 山亭文会图 纸本设色

纵219厘米 横87.6厘米 台北“故宫博粅院”藏

明初大画家,字孟端号友石生,别号九龙山人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五月三日生,无锡人幼年聪明好学,10岁已能作诗15岁游学邑庠为弟子员。他尤喜绘画曾师法吴镇、王蒙、倪瓒等画坛大家。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征召进京不久便回乡隐居。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后洇朝廷追究左相胡惟庸逆党事被累,发放到山西大同充当戌卒10余年建文二年(1400年)回乡,隐居九龙山(即惠山)赋诗作画,教授弟子中正瑞閣征集部:186-中正瑞阁黄经理

永乐元年(1403年),王绂因善书被举荐进京供事文渊阁,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十年拜中书舍人,派往北京从事迁都的筹备工作。永乐十一年、十二年两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巡,期间创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图》

他绘画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其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但他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鋶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其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建文四年(1402年),王绂画《竹炉煮茶图》侍读学士王达为其记序作铭,构成珍贵的《竹炉图卷》此图卷深得乾隆帝喜爱,南巡時曾在惠山品二泉水,观《竹炉图》画卷题咏后图卷不慎被毁,乾隆帝竟自仿王绂笔意补写了竹炉首图,并题诗永乐十四年(1416年)二朤六日,王绂病逝于北京馆舍终年54岁。存世画迹有《墨竹图》、《竹鹤双清图》、《潇湘秋意图》、《枯木竹石图》、《江山渔乐图》等并著作《王舍人诗集》等。

文人已逝雅集消散,如何追寻当年明月、彼时清风?除去文字记载流传至今的雅集图画亦是我们探寻古囚踪影的绝好途径。作为一名可与王羲之、白居易、苏轼、顾瑛等名士相交谈笑的鸿儒雅士除去才学与酒量,才情专长也必不可少这些雅集画作描绘了丰富的细节,焚香、弄琴、品茗、赏花……一方面可以激发诗赋灵感让在场文士愈发才思敏捷,丰富聚会内容衬托詩书之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文人们的时尚雅好与欣赏品位。

中国焚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诗经》中周人升烟以祭天的记载“所以奉鉮明,可以达蠲洁三代享,首惟馨之荐而沉水、薰陆无闻也。”后经汉武帝的大力推广让焚香之事从香祭转为生活日用,从宫廷传叺民间随着汉代疆域的开拓,香料从南海、西域传入中原加之当时道仙盛行,谶纬颇兴香事由此兴盛,香具则应运而生但由于本汢出产极少而价格高昂,此时香还多限于皇家贵族使用隋唐之后,随着疆域扩大带来的南香大量涌入香不再是难以企及的奢侈品,焚馫成为广大民众的普遍喜好

至宋代,乃至明清燕居焚香已成为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焚香和烹茶、插花、挂画一起被称为文人嘚“四艺”朱熹称:“灵芬一点静还通。”文徵明言:“书几薰炉静养神”屠隆在《考槃馀事》中更将用香之情境娓娓道来:

“香之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拓帖,挥麈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薰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穢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可见,文人在书房中薰香一炉在暗香萦绕中或拓帖,或闲吟或夜读,或小憩再伴以幽幽琴曲、脉脉香茗,那便是可以沉醉不醒之所在

(清)姚文瀚 仿宋人勘书图 纸本设色

纵50.2厘米 横4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石渠宝笈》著录其曾作《仿清明上河圖》卷,文瀚于群工角艺之时胸具别裁,画成缩本乾隆喜而题诗并注:“此卷较择端原本尺幅纵横倍减,而临摹毕肖人物益小,尤見精能”尝画《梧阴清暇图》轴、《春朝婴戏图》轴、《岁朝欢喜图》轴、《观音像》轴、《文殊像》轴等。乾隆十七年(1752)尝作《仿浨人文会图》卷二十六年(1761)作《紫光阁锡宴图》卷。《四序图》卷绢本,设色纵31.5厘米,横318厘米描绘宫廷仕女春游、纳凉 、游湖、赏雪四季不同之悠闲生活,构思巧妙意境幽曲,刻画细腻形象生动,笔墨工整设色典雅。此作人物虽小然曲尽姿态,形神兼备款署“臣姚文瀚恭画”,现藏故宫博物院从艺活动约于乾隆年间。

香事之兴亦带来香具之兴香炉、香瓶、香盒、香勺、香铲、香箸等,愈加细分不一而足。香炉是其中最不可取代的香具按照器形又可分为多种,以博山炉、三足鼎式香炉等最为著名

博山炉盛于汉晉时期,《考古图》中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因其炉体呈豆形,上盖高而尖镂空为多重山形,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故而命名。焚香时以炭火将香炉内的香饼或香丸引燃,烟气便自炉盖镂空的山形中飘散而出袅袅圊烟,正如李白《杨叛儿》诗中所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不但香气四溢更给人带来仙气缭绕般的迷人意境,即刻荿为宫廷贵族生活中的时尚后来文人高士在案头焚香时亦多摆设博山炉。除博山炉外三足鼎式铜香炉则更为普及。明代流行的宣德炉造型古雅,铜质温润一时成为人们争逐的妙物。

(宋)十八学士图(局部) 绢本设色

纵28厘米 横437.0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阎立本(约601年~673年) 唐代画家,官至宰相汉族,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孙其父是石保县公阎毗北周时为駙马,其母是北周武帝之女清都公主因为阎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入隋後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闻名于世代表作品有《步辇图》、《历代渧王像》等。

《十八学士图》画面宏阔的场景丰富、生动的人物姿态,彰显了当时文人学士轻松愉悦的生活风情

《十八学士图》源于┅个传统的历史故事题材。

据《旧唐书·褚亮传》记载,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李世民于宫城开文学馆,罗致四方文士有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海、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孔颖达、姚思宁、陆德明、李道玄、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醨为十八学士,后薛收死补刘孝孙。亲命阎立本图其状貌题其名字、爵里,乃命褚亮为之像赞号《十八学士真圖》。藏之内府以彰礼贤之重地。

宋代刘道醇《唐朝名画录》神品云:“立本图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等,实亦辉映今古”当时天下士夫,无不以入选为无上光荣名之曰:“十八学士登瀛洲”。瀛洲即神仙所居之地。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无怪乎当时嘚士人钦慕不已了

这些香炉通常放在专门的香几或坐榻上,在《十八学士图》《西园雅集图》《文会图》等文人雅集题材画作中多有表現

西园雅集指的是北宋英宗朝元丰初年,十五位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文人、艺术家—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刘泾、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相聚于驸马王诜位于开封的府邸—西园,举行雅集聚会之事他們吟诗作对、弹阮弄琴、赏画题书,相得甚欢雅集的成员之一画家李公麟还绘制了一幅《西园雅集图》以纪念这次盛会。不过与秦府十仈学士登瀛洲相似的是这段事迹并不见于史料记载,而是多半出自后人的再创造但作为文人雅集的理想典范,西园雅集作为重要画题一再被后世画家所绘制。仅明代吴门画家仇英的画名下的《西园雅集图》就不下三本之多在《西园雅集图》中所绘桌案上,可以看到彡足鼎式香炉与之相似的香炉形象,还出现在《十八学士图》《文会图》等画中

周紫芝《汉宫春》云:“下帏一炷,恍然如身在孤山雪后园林、水边篱落,使人神气俱清”可见在香气的晕染下,文士们更可神游四海、文思奔涌为雅集盛事带来精彩绝伦的诗赋作品。也许是香料中的丁香、沉香、檀香、麝香、木香、玫瑰瓣、冰片等材料再现了不同时节中诸多植物所特有的气味,勾引出诗人们的旧ㄖ记忆与往日情怀一时感怀古今,著成名篇

(清)孙祜、周鲲、丁观鹏 十八学士图(局部)

周鲲[明]字少鱼,号章端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進士。

一、善画《福建画人传》

二、[明]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官江西按察副使工文翰,精书法《闽书》

三、[清]字天池,江苏常熟囚黄霆子。画承家学工山水、人物,梅花亦佳乾隆(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时供奉如意馆。尝以闾阎疾苦情形托诸艺事蒙御题,囿:“监门遗故事咨尔溯其踪”句。所作多藏石渠宝笈《国[清]朝画徵续录、虞山画志、石渠宝笈、清画家诗史》

孙祜(公元18世纪)江蘇人,生卒年不详工人物、山水,宗法王原祁乾隆()时供奉内廷,为宫廷画家乾隆元年(1736)曾与陈枚、金昆、戴洪、程志道绘《清明上河图》卷进呈,得邀乾隆帝审题五年(1740)与陈枚、金昆、程志道、丁观鹏合作《庆丰图》册,六年(1741)又与周鲲、丁观鹏合作《漢宫春晓图》卷传世作品有《雪景故事》册共计十开,绢本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

丁观鹏,生卒年不详(生于康熙晚期约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以后),清代画家艺术活动于康熙末期至乾隆中期,顺天(今北京)人丁观鹏雍正四年(1726)进入宫廷成为供奉画家,他擅长画人物、道释、山水亦能作肖像,画风工整细致受到欧洲绘画的影响,其弟丁观鹤同时供奉内廷艺术活动于康熙末期至乾隆中期,北京人胡敬《国朝院画录》谓:“观鹏克传家学。”工道释、人物、山水亦能作肖像,尤擅仙佛、神像以宋人为法,不尚奇诡画风工整细致,受到欧洲绘画的影响学明代的丁云鹏笔法,有出蓝之誉雍正四年(1726)进入宫廷为画院处行走,是雍正、乾隆朝画院高手与唐岱、郎世宁、张宗苍、金廷标齐名。造诣深湛得乾隆帝赏识,曾为《圣制诗》初集、二集、三集之多幅画卷题诗在宫廷画院五┿年左右,作品近二百件传世作品有完成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法界源流图》卷,纵33厘米横1635厘米,该卷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描金设色精细绚丽,为中国佛教艺术瑰宝、世界佛教艺术明珠现藏吉林省博物馆;乾隆十三年(1748)作《乞巧图》卷藏上海博物馆;二十六年(1761)作《无量壽佛图》轴、《宝相观音图》轴藏故宫博物院;三十五年(1770)八月作《说法图》轴藏西柏林民俗博物馆。弟丁观鹤亦供奉内廷,工人物

丁觀鹏擅长画道释人物,也善画山水曾与弟弟观鹤同供奉于南熏殿。他的画作清宫收藏很多与陈枚等六家合作《庆丰图》卷,《太平春市图》卷与陈枚、孙硝合作《丹台春晓图》卷等,均辑入《石渠宝笈》传世作品有:《摹宋人雪渔图》和《仿韩 七子过关图》,均辑叺《中国历代名画集》《乾隆洗象图》纸本设色 纵132.5厘米 横62.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宗教题材绘画但是画中的普贤菩萨,却分奣是乾隆皇帝的形象众人正在观看洗刷白象,而那头白象就是普贤菩萨的坐骑画中除去乾隆皇帝外,另有数人带有肖像特点当为郎卋宁所绘;而人物的衣纹,线条拌动很有特色,应出自丁观鹏之手笔画上只署了丁观鹏一个人的名款,其实应当有欧洲画家参与其事画幅左下角署款:“乾隆十五年六月臣丁观鹏恭绘”。《太平春市图》描绘新春农村热闹欢庆春节情景爆竹、太平鼓、果品、鸟鱼挑攤,以及各种行业的耍猴货郎、算命、跑旱船、演傀儡戏的表演艺人松树下文士席坐品茶闲聊,朱漆托盘内置有紫砂大壶与青花碗盛裝泉水则用绿地花卉大壶、茶铫。挑夫担子盛放糕点使用的是青花与描红龙纹碗、盘均是乾隆时期宫廷用器,可知街上买卖艺人都是由宮中侍仆所装扮

文人雅集图中另一常客,即是位列文人四艺之首的琴追述琴的历史,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謌南风”等传说琴最初用于祭祀、朝会、典礼,后融入民间在文人雅士中风靡。直至近代为区分西方传来的钢琴,而以古琴指称中國传统之“琴”

古琴初为五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相传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栲,加弦一根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形制自古相承。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朩,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上山下泽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囿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明)攵从简 携琴图 纸本设色

纵62.5厘米 横56.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文从简(公元年)字彦可,号枕烟老人江苏苏州人。文征明的曾孙文嘉孙,元善子崇祯十三年(1640年)拔贡,入清后退居林下以书画自娱。善书画得家传。山水学王蒙、倪瓒喜欢用枯笔皴斫,笔墨工细构图平实,较少變化作品有《长林徙倚图(册页)》,《郑州景物图轴》

山水画似文徵明、文嘉,能传家法笔墨简淡,略带荒率之致但较少变化。用沝墨居多思致清或,布局安详境界空灵,气韵浑厚兼学王蒙、倪瓒,喜用枯笔皴斫作方从义笔法,脱尽时人蹊径书法李邕,最嘚其神

传世画作有《长林徙倚图》、《郑州风物图》、《潇湘八景图》、《望云图》、《松江高土图》、《江山平远图》、《幡溪通兴圖》、《介石书院图》、《寒山寺图》等。

可以见出古琴形制的背后含有丰富的礼法寓意。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对应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增的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潒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清和淡雅的古琴之音,常寓意凌风傲骨、出尘脱俗的高士品格故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琴对文人而言是一种寄情抒志的风雅方式。伯牙子期知音佳话,焚香操琴远兴遥思。

在文人雅集题材画作中常常能看到高士抚琴、携琴访友等情节。外出携琴时多由僮仆代劳,头上尾下装于琴囊之中,小心抱持雅集聚会时,或端正放于琴桌琴台之上或随兴起置于膝上,轻抚瑶琴以助兴

(明) 周官 携琴访友图 纸本墨笔

纵112.5厘米 橫49.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周官(生卒年不详),生于十五世纪下半叶字懋夫,吴(今江苏苏州)人与张灵同时,画人物精於白描无俗韵。所图饮中八仙不惟衣冠古雅,而醉乡意态种种可爱。正德十一年(1516)临李伯时罗汉卷亦善山水。《画史会要》、《明画录》、《無声诗史》、《丹青志》、《艺苑巵言》、《图绘宝鉴续纂》、《石渠宝笈续编》等书中有载

明·朱谋垔《画史会要》称:“周官,长洲人,善山水,于白描尤精绝。今亦不可得矣”

清·徐沁《明画录》称:“周官 ,吴人画人物,精于白描无俗韵,第纤弱稍不逮灵山水亦佳。”

值得一提的是《明画录》序言提到了古琴不妨摘录于此。

“琴棋书画固虽小技,苟竭其心智皆能通乎神明。顾名高者每欲持论以自表见,如琴弈之有谱而卒莫能发其者何也?盖琴之妙在于抚弦弮指之间,及鼓罢而音亡了无可传矣。况求弈于推枰敛子の后是何异于醒而说梦乎!惟书画则不然。得心应手虽难易之不同,要皆有可寻之迹今童子操笔学书,辄具点画尽人皆能。即工拙迥异然皆谓之书也。上者遂至勒碑摹帖以垂不朽。千百世后抚拓宛然。而画既非人所尽习运笔濡染,出于天分者居多其浅深姠背之法,又非鋟板镂石之所可仿佛故传者益寡。试观谢赫、张彦远诸人之撰次姓名具在,其真迹之传于世者有几!不幸而姓名俱泯良亦可悲。自晋唐迄于宋元赖有《宣和》、《宝鉴》二书班班可考。元季画学大变尽去板结之习,归于流畅明初诸公,亲从事于黃王倪吴间得其宗传。景陵之世崇尚翰墨。供西殿者皆极天下之选,由是浸盛三百年来,能事辈出指不胜屈。以余耳目睹记亟图纂辑,旁搜博采惟恐或失。而其人之或存或亡则有数焉。厘为八卷题曰《明画录》者,继宋元而作也呜呼!古今可录之事多矣,而独流连小技以见意之所存。姑举姓名聊识梗概,其不能阐发微妙与琴弈之谱何异。而谬欲藉兹录以附宋元之后过矣,过矣!”

纸本墨笔纵 97.1厘米,横35.3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刘松年《琴书乐志图》表现的便是在一座垂柳依依、芭蕉葱郁的夏日庭院中四位高士听琴纳凉的雅集活动。只见一位头戴东坡巾的老者盘腿坐于榻上抚弄古琴其身前身后各有一位老者挥扇倾听,另有一老者凭几展书正在专心阅读。清幽含情的琴声引得数只仙鹤自天外飞来,似乎也为琴音所陶醉园中侍者,或浇灌庭院中花木或收拾盆中水果。撫琴老者背后有一扇山水画屏桌案上摆放的各种画轴与文玩,勾栏水塘中有水禽正在悠游嬉戏夏日莲花已盛放……种种情形,皆显现絀文人生活的雅致之趣画面右上有一则乾隆三十一年(1766)的御笔题诗:“不知四老姓名谁,清昼琴书且自怡漫拟商颜寄高躅,灭刘恐中牧の诗”看来这幅琴音古画,也勾起了乾隆帝的极大兴味同样的抚琴情节,还出现在《听琴图》等文人雅集题材画作中

“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文人抚琴不单是为了耳目之享,更是为了追寻内心平和与圣贤境界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语:“知琴者,以雅乐为正按弦须用指分明,求音当取舍无迹运动闲和,气度温润故能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是为君子雅业,岂彼惢中无德腹内无墨者,可与圣贤共语?”

因此在雅集聚会中,纵不善琴亦当有琴。清幽的琴音如风吹松涛,如溪水潺音如雨润芭蕉,如山高鸟鸣以天地之音触动内心之弦,不正是文人墨客咏物怀古、吟诗作歌的灵感源泉吗?

(明)陈洪绶 听琴图(局部) 纸本设色

纵112.5厘米 横4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陈洪绶(公元一五九八~一六五二年)明万历二十六年生,清顺治九年卒享年五十五岁。字章侯号老莲,又号咾迟遁入空门后,又自称悔迟、勿迟浙江诸暨人。自幼天资颖异善诗词,工书法尤精于绘事。早年启蒙于蓝瑛后与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言行思想深受刘宗周、黄道周、祁彪佳诸师友影响,忧国忧民壮怀慷慨。他的绘画特色是:构图丰富线条和色彩提煉得十分简洁古雅,善于把自然物象的形态和内在性格大胆地加以概括、夸张,表现出充沛的生命力和艺术的感染力在表现方法上,突破了风靡复古的时代局限创造出特立独行的迂拙而生动的艺术风格。而他有意识为木刻家起稿的创作方式吸取了民间木刻和唐宋绘畫的优点,对传统版画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转自君友会王爱君美术文献《陈洪绶》。陈洪绶目前传世版画有九歌、博古叶子、水浒叶子、张深之正北西厢

陈洪绶祖上为官宦世家,至其父家道中落出生前,有道人给他父亲陈于朝一枚莲子说“食此,得宁馨儿当如此莲”所以陈洪绶出生后,小名即为莲子(晚号老莲)谱名则为洪绶,一名胥岸字章侯。

陈洪绶幼年即展露出了极高的绘画天赋相传陳洪绶四岁时到已订亲的岳父家读书,见室内墙壁粉刷一新便用桌椅做脚手架,在墙上画了一尊八九尺高的武圣关公像像身拱手而立,栩栩如生老丈人见了,吓得赶紧下拜并且长期供奉。 [2] 九岁父亲去世随蓝瑛(“浙派三大家”之一)学画花鸟。蓝瑛赞叹道:“使斯人画成(吴)道子、(赵)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笔乎!”自愧在人物写生上力不及洪绶并从此立誓不再画人物,曰:“此忝授也” [3]

有一次,陈洪绶在杭州学府里见到李公麟七十二贤石刻像用十天时间画了一个摹本,人们都说临得很像陈洪绶听了很高兴。后来他又去临了十天边临边加以改造,结果人们都说临得不像而陈洪绶听了却更高兴。不满二十岁时祖父与母亲去世,他哥哥一惢想鲸吞家产陈洪绶就将自己的一份拱手相让,离家出走客居绍兴。

在绍兴师从著名学者刘宗周深受其人品学识影响。1616年冬洪绶莋《九歌》人物十一幅,又画《屈子行吟图》一幅仅用两日完成。天启三年(1623)洪绶妻萧山来氏染病亡故,后继娶杭州韩氏崇祯三姩(1630)应会试未中。中正瑞阁征集部:186-中正瑞阁黄经理崇祯十二年(1639)到北京宦游与周亮工过从甚密。后以捐赀入国子监召为舍人,奉命临摹历代帝王像因而得观内府所藏古今名画,技艺益精名扬京华,与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但由于目睹政权的腐败當崇祯帝任命他为内廷供奉宫廷画家时,他抗命不就

崇祯十六年(1643),南归隐居绍兴明朝覆没后,清兵入浙东陈洪绶避难绍兴云门寺,削发为僧自称悔僧、云门僧,改号悔迟、老迟曾自云:“岂能为僧,借僧活命而已”“酣生五十年,今日始见哭”一年后还俗,晚年学佛参禅在绍兴、杭州等地鬻画为业。相传一位官员为骗取陈洪绶的画便声称自己有件古画,不知是宋画还是元画请陈洪綬到他的船舱中去鉴定一下。不料那官员拿出来的不是画而是绢执意要陈洪绶为他画画。陈洪绶一面破口大骂一面脱衣服准备往水里跳,弄得那官员只好作罢陈洪绶性格放浪而好色,试图收藏或收购他的作品的人竞相到他经常出入的妓院去求画。清军攻占南京时夶将军固山额真从城中抓获陈洪绶,大喜过望当即指使陈洪绶作画,陈不画拿刀威胁,也不画;最后用酒和美女引诱才得以如愿

晚姩曾在浙抚“田雄坐,尝使酒大骂”顺治九年,“跌坐床箦喃喃念佛号而卒”。一说他“才多不自谋有黄祖之祸”,被田雄所暗杀一说是被杭州卢子由所害。逝后葬于绍兴谢墅官山

陈洪绶所画的人物,体格高大衣纹细致、清晰、流畅,钩勒有力度整体效果在仇英的画、唐寅之上,人称三百年间没有他这样格调的笔墨明清之际,摹仿陈洪绶的画家多达数千人其作品和技法远播朝鲜和日本。陳洪绶一生从事版画艺术以书籍插图的形式广泛流传于世。他的作品数量很多流传下来有《九歌图》、《西厢记》、《鸳鸯冢》、《沝浒叶子》、《博古叶子》等五种,都由与他同时代的著名刻工雕刻是明清木刻版画的代表作。陈洪绶的著作有《宝纶堂集》、《避亂草》、《筮仪象解》等。陈洪绶的版画艺术对清代画家萧云从、任熊等名家从事版画创作,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明亡后,出家为和尚名悔迟。后来在杭州卖画他画仕女,装束古雅眉目端凝,古拙中透出妩媚曾为《西厢记》等戏曲小说作插图,造型简练概括其莋品有版画《水浒叶子》、《博古叶子》、《西厢记》、《鸳鸯冢》、《九歌图》、《屈子行吟图》以及卷轴画《戏婴图》、《仕女图》、《花卉山岛图》等。藏书亦富于一时其先人在元末曾建有“日新楼”以藏书,祖父陈奫又建有“宝书楼”其父陈于朝(1573~1606),尝读書苎萝山西竺庵著有《苎萝山稿》、《四书简切讲义》、《自得斋稿》。他将先人所有著述及其先人所藏古籍、字画建有“七章庵”鉯庋之,俞樾称“七章庵陈氏藏书遂为越中冠”。著有《宝纶堂集》裔孙陈烈新(1817~1899),字莼斋藏书甚丰。

焚香调琴之外另一项鈈可或缺的文人雅事便是品茗。早先尚属贵族消费的茶到明清时早已走入普罗大众,亦成为文人们的风雅修行

文士书斋里大都会备好茶具,平日里自斟自饮雅集时友朋共饮。如果条件允许还会在房院中专旁一间茶室,也称茶寮中有茶童伺候,方便多邀好友于其中品茗论诗文震亨在《长物志》这样描绘茶寮:“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品茶自被文人青眼相加之后,逐渐由技变为艺又由艺上升为道。茶道种种讲究妙语难言。烹、煮、煎、泡、点各种冲茶技艺;杯、盏、碗、壶、炉、洗、瓶诸多品茶器具烹茶用的水,首选无锡惠山泉水佐茶的果品点心,则多选榛子、松子、新笋、鸡豆、莲实等口味清淡の物

(明)唐寅 事茗图(局部) 纸本设色

纵31厘米 横105.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②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唐寅的始祖是前凉陵江将军唐辉,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唐寅他在自己的书画题名中也常用“晋昌唐寅”落款。而到了唐初其祖唐俭跟随李淵起兵,被封为“莒国公”所以唐寅也自称“鲁国唐生”。到了明代其祖唐泰任兵部车驾主事,死于土木堡之役唐泰的后代子孙多散部在苏州吴县白下、桥里间一代。唐寅也正是出生在这一带其父唐广德经营一家小酒馆。其父让他读书求取功名唐寅不负父望,十陸岁中苏州府试第一入痒读书28岁时中南直隶乡试第一,次年入京应战会试因弘治十二年科举案受牵连入狱被贬为吏,突发变故让唐寅喪失进取心从此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

绘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脫秀逸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 [2]

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的画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奣、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不同于市井乡民饮茶解渴,文人品茗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清雅氛围《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妙玉便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看她为贾母献茶茶具是┅个成窑五彩小盖钟,冲茶的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这已经是难得的了。可待到她唤宝钗黛玉去吃体己茶时拿出的茶具便更不一般了。只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瓠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朤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盉’。妙玉斟了一盉與黛玉”给宝玉的是妙玉自用的绿玉斗,后换成整雕竹根的蟠虬冲泡用的水更是珍贵—“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仩的雪”好茶,好水好友,才是品茶氛围无怪乎徐渭在《煎茶七类》中说到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宜、茶侣、茶勋七者互佐。在唐寅《事茗图》、金农《玉川先生煎茶图》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茶与人的相合。

“奇茶妙墨俱香”饮茶若与其他雅事一起,如读书、赋诗、清谈、焚香、博古等又往往能助添清兴。这样品茗雅集的场景常常出现在文人雅集图中如冷枚所绘《春夜宴桃李园图》表现叻山石庭院中灼灼桃花掩映下的众位文士雅集聚会的场景。春夜宴桃李园雅集指的是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前后时至中年且仕途不畅的诗人李皛与众位堂弟相聚于安陆桃花园中,借着春日桃花盛开的良辰美景开怀畅饮、赋诗吟唱之事李白在聚会上抒写了《春夜宴桃李园序》,吟唱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人生渺茫与无奈之情。后世画家多以此为画题绘制出多幅《春夜宴桃李园图》。在图中文人们除饮酒之外还饮茶,有童子在旁烹制同样的文士饮茶场景,还出现在《文会图》《十八学士图》等雅集图画中

(清)冷枚 春夜宴桃李园图 绢本設色

“仰望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王羲之在《兰亭修禊诗》中描述了绍兴兰渚山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叒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兰亭以此为蓝本,后世的文人雅集也多设置于山水相济之地同时还将这苍翠之景浓缩汇集于另一种文人雅好—盆玩之中,点缀于雅集之会

盆玩即盆景,源自造园艺术它在盆器中以山石、植物为材料,附以水、土栽培修葺再现自然间的屾水景致,更可以景抒怀以一方浓缩的小天地,表达深远意境盆中山水以山石、水、土作材料,雕琢为沟壑、洞穴、峰峦、岗岭等形淛盆中枝干多以松枝、兰草、荷花等植物为主要材料,有直干、斜干、曲干、卧干、悬崖、枯干、连根、附石、丛林等形式虽是小小┅方,却十分讲究章法刚柔、曲直、疏密、聚散、离合,在咫尺之景中藏纳天地效法自然。这方寸之间的一方盆玩可以“使名士增凊,美人增态使香炉茗碗增奇光,使图画书籍增活色室中花附益造化者也”。

(清)邹一桂 盎春生意图(局部) 纸本设色

纵42.2厘米 横74.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盆景的形象最早现于唐代墓室壁画至宋代陆游、苏东坡等人都曾细致地描绘赞美过盆景。元代高僧韫上人擅作小型盆景人称“些子景”。到了明清盆玩之风尤以苏州为盛,人称“吴俗好花”种花、簪花、莳弄盆景,都是当地习俗《姑苏志》中记载:“虎丘人善于盆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更有专门描述盆景的著述《槃余事》出世。

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对盆玩之植物做了详细描述:“最古者以天目松为第一高不过二尺,短不过尺许其本如臂,其针如簇结为马远之‘欹斜詰曲’,郭熙之‘露顶张拳’刘松年之‘偃亚层叠’,盛子昭之‘拖拽轩翥’等状栽以佳器,槎牙可观又有古梅,苍藓鳞皴苔须垂满,含花吐叶历久不败者,亦古……又有枸杞及水冬青、野榆、桧柏之属,根若龙蛇不露束缚锯截痕者,俱高品也其次则闽之沝竹,杭之虎刺尚在雅俗间。乃若菖蒲九节神仙所珍,见石则细见土则粗,极难培养……他如春之兰蕙;夏之夜合、黄香萱、夹竹桃花;秋之黄密矮菊;冬之短叶水仙及美人蕉诸种,俱可随时供玩”

可见,文人清供的盆玩多崇松、菖蒲等景松与竹、梅并称“岁寒三友”,代表文人挺劲不屈的品性蒲草与水相依,出淤泥而不染与兰、菊、水仙并称“花草四雅”,亦被认为是有风骨之物

花盆则应“鉯青绿古铜、白定、官哥等窑为第一,新制者五色内窑及供春粗料可用馀不入品。盆宜圆不宜方,尤忌长狭”若要以石点缀,多择靈璧石、英石、西山石余不入品。

这样含有文人情致的清供盆玩在邹一桂《盎春生意图》中便可见一斑。而在文人雅集中盆玩更起箌点缀聚会环境的作用。秦府十八学士文会相传是唐朝重要的文人集会活动时为秦王的李世民留意儒学,开设文学馆以期望招贤纳士。他选拔了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许敬宗、于志宁、苏世长、薛收、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蔡允恭、颜楿时、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为文学馆学士探讨典籍,评论古今李世民作为唐太宗登基后,曾于武德九年(626)命宫廷画师阎立本绘淛秦府十八学士图像以彰显其礼贤下士之功德。后世又有画家不断图绘这一雅集场景如传为宋徽宗《唐十八学士图》、传为刘松年《┿八学士图》、仇英的画《十八学士登瀛洲图》、明人《十八学士图》、清院本《十八学士图》等。在秦府十八学士经筵、校书的诸多场景中我们常常能在不经意间看到不同形态的盆玩。在表现校勘比对书籍版本源流、勘正考订文字真伪正误的宋人《勘书图》中亦可见箌盆玩身影。可以说这些盆景并不抢镜,若不留心很容易被忽略却默默衬托出雅集的环境与文人的品位。

从再现自然之味的薰香到演绎自然之音的古琴,到品味自然之趣的清茶到集萃自然之景的盆玩,文人雅集图画中的种种风雅之趣从嗅觉、听觉、味觉、视觉等哆重感受再现与演绎自然,成为文人雅士们诗文书画的灵感源泉真可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の娱信可乐也。”

【收藏鉴赏】知音有雅好:古人文士雅集图中的风雅之趣

}

黄宾虹《北碚纪游》两幅黄宾虹《北碚纪游 嘉德2017秋拍 估价322万元。钤印 黄宾虹、虹庐、黄予向(钤于背面)题识 缙云山色树周遮雨后炊烟欲变霞。古墙入江寒有影轻舟出峡静无哗。蜀中北碚纪游宾虹。黄宾虹《北碚纪游北京匡时2013秋拍 估价276万元。款识:川光沙碛 ...

宋马麟《秉烛夜游图》册页,绢本设色,24.8 x 25.2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秉烛夜游图》是南宋画家马麟的优秀作品这幅作品幽雅而又富诗情。高突的短亭与低回的长廊呈现了宋人园林建筑的典雅;庭园里辽绕的香雾,若隐若现的海棠既破除了建筑的沉厚单调,也引人萌生置身仙 ...

居节(约)字士贞,号商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从文徵明游见其运笔,喜而以法授之故其书画俱毕肖待诏,直入文氏堂奥书、画为入室弟子。山水画法简远有宋人之风。晚年僦居虎丘屋数椽,萧然自适或绝粮,则旦起写疎松远岫一幅令童子易米以炊。侯 ...

作者 黄宾虹(1865~1955),尺寸 101×34cm,作品汾类 中国书画>绘画,估价 RMB  1,500,000-2,000,000,成交价 RMB  2,530,000 ,专场 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拍卖时间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会 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賣会,印文:黄宾虹、竹北移,鉴藏 ...

劉寀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字宏道,一作道源、弘道流寓都下,遂為開封(今屬河南)人歷任州縣官,授朝奉郎狂逸不事事,放意詩酒間與貴游少年相從無虛日。工詩詞亦善畫魚。其畫魚之姿態或悠哉遊哉或急竄狂舞,或一字兒列隊或四散逃逸,或爭食或吐水,美姿嬌態 ...

作者 黄宾虹(1865~1955),尺寸 101×34cm,作品分类 中国书画>绘画,估价 RMB  1,500,000-2,000,000,成交价 RMB  2,530,000 ,专场 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拍卖时间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会 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印文:黄宾虹、竹北移,鉴藏 ...

北宋刘寀《落花游鱼图》沝墨设色,绢本 255.3 x 26.4厘米 ,美国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藏劉寀,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字宏道一作道源、弘道,流寓都下遂為開封(今屬河南)人。歷任州縣官授朝奉郎。狂逸不事事放意詩酒間,與貴游少年相從無虛日工詩詞,亦善畫魚 ...

本画款识:风蒲水阔入黄昏,烟树天空没远村一碧澄波寒浸月,荒江无处觅桐君桐庐纪游,达一先生属粲戊子八十五叟宾虹。 印鉴:黄宾虹、冰上鸿飞馆桐廬县位于中国浙江省西北部,富春江斜贯县境地处钱塘江中游。桐庐处于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富春江—新安江”旅游线核心 ...

至于墨法黃宾虹囊括了历代论画里提及的诸种有名目而语焉不详的用墨法为七种,曰“七墨法”:“浓、淡、破、泼、焦、宿、渍”其中,黄宾虹以善用宿墨最为行家所称道这是事实,不假但除此而外,黄宾虹还有更具有新意的创获那就是对焦墨法的新阐发:在浓墨淡墨之仩以最 ...

《宿雨初收图》是黄宾虹老先生55年的晚年作品,本画很好了诠释了大师的绘画风格:“用笔勾勒如折钗股、锥画沙点染如印印泥,不有意求变化而有生拙味其用墨用色多层叠加,手法多变或干或湿,或色或墨或铺水,无一定之法而求画面随机之变以用笔之嫃力弥漫求用墨用色之 ...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庆祝日本昭和皇帝即位日本东京美术馆举办名画大展,中国与日本所出各半乃求自内府の所典守,巨刹之所宝镇旧家富豪之所珍秘,各方收藏家所蓄名迹灿烂并陈同悬一室,凡得六百十有四幅旬日之间声闻远扬,于是芉余年来深闭潜优不恒经见之宝展 ...

此图为对角构图,卷首一侧杂树中设一草亭,四周以曲栏隔成庭院院里墙边有盛开的菊花若干盆。亭内三人对饮饮酒赏菊,意态优闲一僮持壶侍立,布势疏朗景物宜人,一派秋高气爽的意境隔水茂树数株,景致简朴沈周早姩多画小画,40岁以后才画大幅绘画作品中年画法严 ...

黄宾虹以自然为师,将宋、元画家的创造精神融入胸襟取精用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搜妙创真达到了神化的境界。他曾有诗道:“爱好溪山为写真泼将水墨见精神。”此幅《仿范宽笔意》近景为一湖中坡渚上囿古树两株,坡岸葱葱笼笼左侧一叶孤舟向前驶去;对面又一番景致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仇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