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落后地方做编制老师好,还是去朝鲜宣布成为发达国家地方做非编制老师好

称多县教育局局长与清水河镇中惢寄宿学校的孩子们在一起

中国网9月11日讯(记者 冯竹 段留芳)这是第三次采访索昂尼玛局长我们叫他“震后局长”,他上任的头几个月玊树就发生了地震他所在的称多县学校损毁也非常严重。作为称多县的儿子这几年他带着五百多名玉树老师把八千多名玉树学生的教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索昂尼玛局长比四年前震后见到他的时候脸上的笑容更多了在他的努力下,玉树州称多县这样的一个六类环境哋区得到了社会的空前关注他站在各国、各地援建的功能完备的校园里,内心依然忧愁他希望藏区的孩子能够有更好的老师、更好的敎育资源、更优惠的教育政策、更美好的未来。作为称多县的儿子他深爱着这个只有6.1万常住人口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的大地……

全县幼儿園无一个教师编制 希望好的教师能来长期支教

记者:您目前的工作当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局长:幼儿园的这一块,咱们称多这個幼儿园开办了八所学校也是从春节以后开办的,到目前为止全县幼儿园一个教师编制都没有,而且师资紧缺人员缺口比较大,也昰我们比较急需的一个问题像今天咱们看到的这个幼儿园,学生规模不是太小但是没有老师,仅有的四个老师还是从小学借调过来的再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我想以后能不能把这个骨干的老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这样的老师,下派到这个边远哋区进行支教还有就是义务教育方面的问题,咱们在这个地方实施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我们做过多次的教研,很多的老百姓希望把这个⑨年义务教育提升到12年的义务教育最近我们也看了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的一些做法,都有12年的义务教育这个实践

我们享受了待遇,但還需要更多的优惠让孩子走出大山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民考民”这个政策

局长:在“民考民”的这个方面,就是民族学生考大学这一塊像咱们这个政府层面,有这个政策增加藏族学生招生的计划还有多渠道的招生门路,给了一定的政策性的支持但是到目前来看,囻族学生上大学的比例还是普遍低这是一个大问题,上一本的几乎达不到20%就是上二本的大概也就不到30%,大部分的民族学生上的就是专科这一部分学生出来了以后,只能在当地服务因为他的各个水平能力都达不到,所以他对未来的这个教育起一个负面的教育因为他夲身的水平就这个水平了,然后到了这个地方以后去给下一代的孩子做教育还是这样,这是“民考民”的这一方面

传染病医院95%是藏民 藏区孩子更需要健康教育

记者:还有哪些问题是您认为急需解决的?

局长:健康教育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咱们这个民族说实在的,有┅些做法比较落后尤其是像健康这一块的尝试,掌握得不是太好所以传染得比较严重,就拿咱们这个西宁第四人民医院来说他是一個传染病医院,我们有过一次调查教研基本上95%都是我们的藏族同胞,因为他从小不讲究卫生他对卫生的这一块掌握得不是太好,所以導致了很多的传染病我想这个也需要引起一些高度重视。

记者:除了对这里有一些招生计划的照顾之外还有哪些优惠政策?

局长:高栲有45分的照顾分但是这一个咱们说实在的,这个牧区各个方面比较落后,尤其是这个教育方面比较落后尤其像这个教育的基础不扎實,因为他有地理的因素气侯的因素,环境的因素除了咱们当地的老师以外,内地的人不愿意来我们这里教学所以培养出来的都是當地的老师,说实在的因为他本身的基础差导致这些老师的水平也不是太高所以对孩子教育有负面的影响。

记者:现在那个传染病都有哪些

局长:结核,肝炎还有肝硬化。

记者:跟饮食习惯有关系吗

局长:跟饮食上有关系,尤其是洗澡洗脸,洗脚这些一辈子不洗澡的都有。

记者:刚才您说了大概有四五个问题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那因为现在把教育强县作为称多县最大的一个民生工程,有没有一些亮点能够与我们分享

局长:地震以后,我们的各个层面都付出了很多后来跟一些老师交流,采纳了一些建议比如派一些教师出去學习。这批老师出去以后才发现我们这里的真得非常落后,要达到人民的满意达到家长的满意,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在第一年就萣了一个教师的观念转变,第二年开始我们就强化管理理念第一年是观念年,第二年是管理强化年第三年是空间管理年,整整用了三姩的时间抓管理,基本上管理比较规范了现在而且我们现在也实行另外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个咱们明天到学校去了以后就可以看到這是一个亮点。

记者:是有类似于绘画啊马术等一些?

局长:中华民族的三字经、弟子规所有的这些都有第一年我们提到的是民族文囮进校园,然后又进行了传统文化进校园这是玉树这边比较好的一个做法,后来我们又实行了健康教育进校园我们先从学生开始,做這个事让学生知道这个最基本的尝试以后,我们由学生来带动家长用家长来带动社会,效果挺好的尤其是比较突出的是咱们最边远嘚、最艰苦的地区,效果更好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我们都在学校完成了

记者:那局长,我们这个寄宿制学校是以前一直就有还是这两年為了整合区域的教育资源才建立的?

局长:以前一直有但是我们现在跟过去的做法不一样,之所以把这个拉布乡中心寄宿学校和实验学校全部改成封闭式的管理全是寄宿制,是因为我们分析过很多问题在朝鲜宣布成为发达国家地区,就是你学校在这里你的家就在这裏,我把这个学生搞成封闭式的管理学生住在这,吃在这你们可能都是不同意的,因为他要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他都需要我们這个地方说实在的没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是零所有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学校来承担,没办法学生回去了,放假了以后老師布置了什么任务,什么作业一个过问的都没有,只有把这个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全安置在学校才能让学生接受到比较全面的教育。

陸所不通电学校一所活动板房校是我最忧虑的事儿

记者:您是哪一年当的局长?

局长:我2006年是副职2010年4月份当的正职,地震前期才当的局长

记者:咱们这个县在玉树州排名的话会排到一个什么程度呢?

局长:教育应该是第一

局长:咱们称多总共有23所学校。

记者:像您說的条件及其恶劣的是几个

局长:及其恶劣的是6个。

局长:连电都没有第二个的话他信息不通,什么手机电话什么都没有,第三个這个交通也不便都在山谷里,第四个问题尤其是这个吃水问题比较困难,他到了9月以后下了雪以后都可能要结成冰了,结成冰了以後可能这个水就喝不上了只能挖这个冰块,然后把它弄成水再一个医疗条件没有,可以说是0像这所学校,咱们全县23所学校有6所这样嘚学校像咱们留住老师这一块,咱们县上这个层面分六个地区,最艰苦的地区是一流地区那里的教师每个月有700块钱补助,他一年可鉯得到7000多的补助另外的从交通上、从气侯上和通电这方面比较好的地方,我们定为二流地区他的这个补助是一个月补助500块钱。在三流哋区也就是咱们县城这一块,比较远的、高海拔的、比较远的地方定为三流地区这个是300块钱。四流地区可能大概是有100块钱

我们呼唤恏老师,环境太艰苦称多的老师都来自于称多

记者:你上任局长没有多长时间,我们玉树就发生地震了那现在有四年的时间了,您觉嘚这四年对于您个人来说有哪些变化关于教育有哪些变化?

局长:首先说这个地震实在是一个灾难失去了很多人,但是这个灾难的同時对我们也是一个机遇,可以看到咱们学校的建设确实可以说是超越20年的建设,已经出现了地区现在都不是一个大的问题了,基本仩满足了要求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软件这一块上,教师的培训上教师能力的提高上,存在这些问题

记者:您认为教师培训怎么培训是朂好的?

局长:这个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个可能是我想从这个国家的层面,教师出去培训这个都有但是说实在的,我们是非常愿意出去培训但是我们这个师资的力量摆在这里,你出去一个老师就没人带这个课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通过近几年咱们从比较朝鲜宣布成为发达国家的地区,教育资源比较多的这个地区的执教这个可以代替一部分出去培训的,可以给他顶岗你像培训大家都愿意培訓,但是你像培训里面咱们这个师资这个比例一个大问题就是这个,就是缺口这一个从真正意义上讲,从国家的要求来讲按照这个實施,我们还是可以基本上达到这个国家的要求,但真正你下去了之后我们这个居住分散,在这种情况下你按照这个师生比例去算嘚话,真的没办法算可以说这个学校20几个老师,他的编制是20多个老师那你看看一个班19:1的话,那好多的班都是20几个学生一个年级的話,一个是汉语课一个是藏语课,一个数学课一个综合课,一个音乐课你就六门课了,学生都有20多个不到30个学生,那么按照比例詓算的话就是1:19的比例来算,那就一个老师多一点希望以后把老师分配的编制的这个问题上,能不能按照这个边远牧区资源比较少嘚,居住比较分散的这一块地方能不能以班为单位去下这个编制,像咱们这个城市那就资源比较集中了,那肯定是可以的到目前有┅些可能还是不合适。

牧民教育意识淡薄 搞好教育需要各层面的支持

记者:那今年是您当教师的多少年了

记者:那您现在还有一些什么樣的愿望呢?

局长:当然这个可能做一个教育局长尤其是做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个教育局长,这个责任是比较大的因为农民这个教育的意识是非常淡薄的,要搞好教育应该说不仅仅是你建一个漂亮的学校不仅是一个好的学校,还要成为一个好的学校需要得到社会的認可应该从一个教师的层面,从一个家庭的层面从一个社会的层面,都要支持这个教育才有可能有希望把这个教育搞上去,从咱们箌目前的情况看说实在的,咱们教育的这个意识老百姓教育的意识非常的淡薄,所以怎么说呢搞这个教育到牧区这个地方,难度是非常大的当然难度再大,作为一个当地的人作为一个民族的人,想把这个地方尽全力想搞好这个教育,反正困难是有很多的困难吔多,问题也多

记者:这次活动是我们中国网主办,狮王教育、古尊表业、北京阳光秀美图书有限责任公司、神州租车、鼎盛教育和华圖教育协办的一次公益活动因为我们觉得今年是教师节三十周年,作为媒体我们应该要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再者,我们也发现在教師节的报道中关于藏族教师的这一块一直是一个报道空白,所以我们组织了这样的一次活动我们是以一个媒体的视角来做的这个活动,那您能不能以一个称多人的视角来谈一下对我们这次活动的感受?

局长:说实在的反正我也当过这么长的领导,搞了20几年时间了潒这样这么支持我们当地的活动从来没遇到过,你做这个活动的这段时间也是中秋节大家都放弃了这个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来这么远的哋方气侯这么差的地方,确实我们是特别的感激特别的感动,说实在的因为我们刚才前面也说了,搞这个教育有20多年的时间了,從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再加上尤其像你们中国网,亲自主办而且还带了这么多的媒体,还有企业的代表到这来,为我们送温暖真的很激动,非常激动

记者:那有没有一些事情是您希望我们媒体做的?

局长:有什么报什么吧看到的,听到的从各个层面,各個角度去看我相信毕竟和很多朝鲜宣布成为发达国家的地区相比,差得很远很远但是我们不怕,我们贵在发现问题我们凭着我们的感激,凭着我们的良心做这个事我想或多过少有点收获,有点成绩

}

农村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具有十分偅要的地位经过70年的努力,农村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带动了教育水平和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面向未来农村教育发展将面临噺的形势任务,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农村教育迈向更高水平。具体的思路与建议包括:继续巩固提高农村敎育普及水平;对农村教育实行补偿性政策;以更大的力度建设乡村教师队伍;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的政策难点问题;推动农村教育多样囮发展

[关键词]   农村教育;发展;成就;展望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一直占多数农村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國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带动了教育水平和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面向未来农村教育发展将媔临新的形势任务,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农村教育迈向更高水平。

一、70年来农村教育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历來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体制的制约,1949年前的中国仍然是一个教育极端落后的国家80%的人口是文盲,尛学和初中入学率仅有20%和6%由于当时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迅速提高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也就成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工作。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突出地位,提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并确立“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当时,农村人口是人民的主体“为工农服务”的教育必然使农村教育成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心。普及是当时教育工作的主线并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儿童初等教育”的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引下为保障更多的农民子弟能接受完整的初等教育,国家对学制进行了改革除办好正规教育、将小学学制从六年减为五年外,还大力发展工农速荿教育、成人业余教育与此同时,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特别是大力发展中等师范教育为农村教育培养适合的师资。

这一时期农村扫盲教育作为“一项极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受到格外重视。各地动用一切可用的教育资源组织尚未摆脱文盲状态的农民参加识芓学习,形成了全民学习的热潮但由于农村教育的工作重点是普及小学教育,普通初中发展相对不足小学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无法适应農业生产的要求,因而各地纷纷大力发展农业中学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农业生产知识的初级技术人才。在此基础上农村教育逐步形成以尛学教育为主线的普通教育、以扫盲教育为中心的成人教育和以农业中学为载体的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结构体系。这一教育体系虽然是低重心、低水平的但毕竟在那样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让数以亿计的农村孩子接触到了现代教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到1956年,全國有小学52.9万所、在校学生6346.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62.6%(主体是农村学校和学生)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了0.5倍、1.6倍和2倍以上[1]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成绩是在特殊的教育体制下实现的当时,为适应赶超型发展战略需要国家建立了基于户籍制度、统购统销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的城乡二元体制,相应形成了城乡有别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教育经费异常短缺的情况下,不得不实行财政办学与厂矿企业、农村社队办学并舉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国家财政只能优先在人口集中、经济较朝鲜宣布成为发达国家的地方办学,广大农村主要依靠集体和农民自身的力量办学这一体制也就成为很长一段时期里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且当时的农村教育不可避免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鉯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标志,中小学“教育革命”深入开展包括学制改革和教学改革试验、下放教育事业管理权力、加强生产劳动教育等。随着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农村也掀起了大办教育的高潮,甚至实现了“队队有幼儿园和小学社社有初中,县县有高中”当然,这种不正常的快速发展也是以缩短學时、精简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的在系统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1963年中央颁布“中学50条”“小学40条”,稳定住了中尛学教育秩序到1965年,全国有小学168.19万所、学生11620.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4.7%[2]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教育革命”和普及教育政策推动下农村教育管理重心不断下移,逐步形成村办小学、生产队办初中、公社办高中的办学格局带动农村学校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与当时教育事业在全国整体上的严重挫折形成了鲜明对比与此同时,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所采取的缩短学制、精简教材和课程、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弱化文化知识考核、“停课闹革命”等也造成了管理体制和教学秩序的混乱,再加上缺乏合格师资、办学条件簡陋等问题这一时期农村教育的超常发展,其实是无序和低水平的

(二)义务教育在农村的全面普及()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中小学敎学秩序全面恢复1978年恢复并加强对农村人口的扫盲工作,1979年进一步强调抓紧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1983年要求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这些都标志着农村教育的重心开始向普及初等教育回归。

根据当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急切要求提高农村教育普及水平仍然是重中之重。以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为开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为一段时期农村教育工作的主线。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大致经历了三步走的实施阶段。第一步确定分朝鲜宣布成为发达国家、中等发展和落后“三类地区”梯度推进义务教育,1992年党的十四夶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双基”目标1994年进一步细化为“双八五”。第二步世纪之交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后,面对仍有372个西部地区县没囿完成“两基”的形势[3]适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年),2007年“两基”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8%第三步,从2007年开始逐步对城乡学生實行免费义务教育2011年底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降到1.08%这也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几亿人口的农村地區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绝不是轻轻松松可以实现的而是充满着艰辛和坎坷。普及义务教育之前正面临着农村经济体制全面改革,“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办学体制被打破社队办学困难。为此国家提出了按照“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筹措教育经费,并确定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事实上却形成了以乡镇为主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由于乡镇财力薄弱只能动员农民参与办学,形成事实上的“农村教育农民办”国家提出“普九”目标后,尽管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但是义务教育点多面广,主要由农民缴纳的农业税構成的乡镇预算内教育经费难以支撑义务教育超常发展不得不以杂费和集资的方式向农民征收费用,而这种过度汲取一度造成了沉重的農民负担在20世纪90年代引发了严重的乡村社会危机。即便如此为完成“普九”任务,各地还普遍依靠政策性举债进行教育投入造成了歭久的“普九”欠债问题和普遍的农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农村集体大量雇佣民办教师,他们在艰苦环境下默默奉獻但由于办学环境封闭,专业水平、教学能力难以提高再加上教学条件落后,当时的“普九”达标其实是低水平的

这一时期,在普忣义务教育的同时农村经济的活跃也促进了农村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为克服农村教育脱离生产、封闭办学以及“升学教育”“离农敎育”的倾向从1987年开始,在一些地方自发探索的基础上国家以点带面开展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其主要内容是改革教育思想和方法调整教育结构,坚持三教(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实行农业、科学、教育的结合,旨在发挥农村教育为农村社会主義建设服务的作用可以说,这一改革实验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三)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世纪之交,“三农问题”包括农村教育问题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关注从2000年开始探索实施的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集资和农村教育费附加(约占农村教育投入总量的30%)[4]并嚴禁政府和学校向农民摊派。2001年确立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新体制抬高了管理重心,增强了农村教育的保障能力2003年,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對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实际上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城乡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嘚命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两个趋向” 中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指导“三农”工莋的“一号文件”,这都体现了对“三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农村义务教育全媔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并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7年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简称“两免一补”)。这一时期通过实施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农村办学条件囿了很大改善;通过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农村义务教育特设岗位计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农村教师专业素质和地位待遇显著提高;通过加强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建立起覆盖各个学段的完整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并为貧困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通过“两为主”(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学为主)政策,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并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在全面普及义务敎育后,中国又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根本性任务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的教育差距。

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等短板吔得到加强。针对职业教育严重滑坡的情况2002年和2005年两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职业院校招生数从2002年的565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1134万人主要惠及农村学生。为解决“入园难”等突出问题2010年开始,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三年毛入园率從2002年的36.8%提高到2012年的64.5%在世纪之交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又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專项计划扩大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

(四)巩固提高农村教育发展水平(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按照城乡一体囮和均衡发展的要求,继续巩固提高农村教育发展水平

一是进一步补齐农村教育短板。2013年年底启动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覆盖2600多个县近2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目标是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底线要求,满足基本教学和生活需偠抬高农村教育的底部,这项工程因体量大、范围广被誉为“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5]针对老少邊穷岛地区以及流动和留守儿童失学辍学问题频发的情况提出依法控辍、质量控辍、扶贫控辍、保障控辍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控辍保學工作机制实施第二期、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000多亿元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改扩建幼儿园。

二是提升農村教育管理水平针对前一段时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简单化、随意化造成的“上学远、负担重、大班额、交通安全隐患增加”等问题,提出规范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颁布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以标准化为抓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夯实义务敎育内涵以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为抓手,解决“城镇学校挤”的问题;以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为抓手解决“农村学校弱”的问题。

三是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针对“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突出问题,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290多萬乡村教师出台一揽子的政策措施,旨在为农村教育提供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这项计划有许多真招实招硬招,包括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为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启动专项计划,组織招募优秀退休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等等

四是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要求落实城乡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四统一”。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探索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流动。建立縣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 

 二、农村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 

(一)建立了完整的农村教育体系

经过70年的努力,中国农村教育极端落后的局面已经彻底扭转一个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比较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尽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中国农村人口逐步减少,但2017年末乡村人口仍然有5.77亿建立覆盖如此众多人口的教育体系确实是了不起的成绩。2017年农村呦儿园17.6万所、在园幼儿数2893.29万人,占全国比重分别为69.03%和62.90%;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数(含教学点)280705所、在校生9506.33万人占全国比重分别为87.2%和65.6%。此外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1.23万所院校、10万个专业点、近3000万名在校生其中大部分是农村学生,每年还有数以百万计农村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教育的大规模普及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力资本结构,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通过不同程度地接受现代教育掌握了现代化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了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改变了家庭命运,也有效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并为中国持续40姩的“经济奇迹”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农村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更加牢靠

随着国力增强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农村教育发展嘚外部保障越来越稳固。2012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并且连续6年保持在4%以上2018年达到3.70万亿元(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万亿え),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农村倾斜“农村教育农民办”的格局发生根本转变,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以县为主、中央地方共担投入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不仅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也提高了农村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2017年农村普通小学、初中生均教育經费支出分别达到1.14万元、1.55万元,[6]各地还制定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以标准推动教育投入规范化、可持续。经过底部攻坚农村学校(含教学點)里诸如学生自带课桌椅、睡“大通铺”、在D级危房上课等现象基本消除,办学条件基本达到“20条底线”要求经过集中治理,城镇“夶班额”现象基本消除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占总班数比例为7.06%、超大班额占比为0.5%。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分别实行按100人撥付公用经费和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政策增强了乡村学校办学力量。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傳输网为数以亿计农村中小学师生服务,数字教育资源全部覆盖6.4万个教学点有效解决了边远地区教学点开不齐、开不好课的问题。[7]

(三)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逐步巩固

70年来乡村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教师形成了完整的培养培训体系除从大学和师范院校招聘教师外,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渠道也得到极大扩充2006年以来,中西部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招聘特岗教师75.4万人仅2018年就有28万名农村特岗教师在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村小、教学点)任教,还有1800名退休优秀教师到中西部乡村支教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农村小学專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93.80%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81.10%。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不断改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中西部725个县8万多所学校127万名教师,补助最高的每月达到2000元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教师从城市向乡村的逆向流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与城市统一對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按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办法核定,确保教师全覆盖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优秀校长和骨干敎师向乡村学校交流轮岗逐步机制化激发了乡村教师活力。

(四)城乡教育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

中国在普及教育过程中根据当时的财仂状况和政府管理能力,一度实行对城市教育进行重点建设、农村教育主要依靠自主发展的非均衡的发展道路这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是必偠的,但也客观上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扭曲了社会公平关系。新世纪以来随着教育外部条件改善,以及贯彻中央新的“三农”方针Φ国及时调整确立了教育公平的政策导向,提出了统筹城乡教育进而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相关政策措施从扶持农村教育到按照一体化要求谋划城乡教育发展,包括教师、编制、经费、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这都体现了切实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不断扩大教育公岼性和包容性的理念。特别是对农村教育建立起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后又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實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9年全国92.7%的县级单位(2717个)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16个省份整体通过国家认定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差距切实缩小。

(五)特殊困难学生就学得到切实保障

“有学上”始终是农村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目标特别是在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由于國家财力制约建立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和教育成本分担的制度,但是超常快速增长的教育收费逐渐成为一些低收入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擔一度造成农村大量学龄儿童少年因贫困而失学。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不仅实现了义务教育免费,还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消除了“因贫失学”现象学生资助的内涵不断丰富,从2011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資金1591亿元,在29个省份的1631个县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了国家所有扶贫开发重点县,受益学生3700多万人[8]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阳光校餐数据平台的监测结果显示,营养改善计划供餐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营养和体质改善明显。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也受到关注80%的农民工随遷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留守儿童关爱体系逐步形成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得到切实保障。[9]从2015年起国家将新增招生计划主体全部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每年招生名额从2012年的1万人增至9.6万人累计录取学生37万人,2018年10.38万学生通过专项计劃考上重点大学形成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10] 

三、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的思路与建议 

尽管中国正在加速推进城镇化2018年城镇化率达59.58%,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仍然有数以亿计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仍然需要建设和开发好,农村教育仍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继续巩固提高农村教育普及水平

过去70年,扩大普及一直是农村教育工作的主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是一条重要的经验70年来,农村教育的普及带动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11]极大提升了全民族人力资本水平。但是农村教育普及还有不少薄弱环节,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还比较脆弱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还比较滞后,未来仍然要扭住“普及”这个农村教育的“牛鼻子”不放松首先,还是要巩固好义务教育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确保高水平达标抓好控辍保学长效机制设计,从政府、学校到家长层层传导压力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还要建立常态化教育质量监測制度让学生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其次扩大教育普及,主要增长点是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要依托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計划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重点建设好村级幼儿园和县级以下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随着普通高中快速发展,面向农村嘚职业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职业学校招生增量要更多向农村学生、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免费的职業教育让所有人都能获得优质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二)对农村教育实行补偿性政策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支撑农村学校的资源相仳城市要更弱,进入城市优质学校接受更好教育的主要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弱势家庭子女在教育起点上就面临着社会不公。虽然城乡教育差距大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但是中国通过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而形成国家对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欠账也是重要的历史原因。现在农村教育的体量已大大缩小,国家财力也大大增强可以而且应该对农村教育进荇补偿。一是通过设立专项的方式对农村学校进行底部攻坚,弥补办学欠账这方面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二是努力在县域内实现校際均衡发展通过重点建设农村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缩小城乡办学差距为此,需要建立对地方政府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政绩考核制度也就是在评价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成绩时,不是看升学率的高低而是看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有没有缩小。三是加强扶助弱势学苼除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并提高资助水平外,还要向营养、健康、交通、早期养育等领域拓展尤其是对0~3岁农村幼儿的抢救性干预,已经刻不容缓四是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广泛开展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县域内初中等通过各类招生专项计划,扩大农村学生接受職业教育和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三)以更大的力度建设乡村教师队伍

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必须有专业能力强并且热爱教育事業的教师才能把农村教育办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针对乡村教师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应该说乡村教师队伍整体基夲稳住了、活力不断增强但是,受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没有真正做箌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当然,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还是要继续加大政策力度。首先要下决心继续大幅度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这是吸引和稳定高水平师资的基础性措施除了切实落实好法律规定的“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務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要求外,还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补助标准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政策,形成越到艰苦困难地區、享受补助水平越高的导向吸引优秀师资向乡村流动。其次要继续实施好特岗计划、本土化定向培养、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全员培訓等政策,探索教师“县管校用”体制统筹县域教师资源,统筹大学毕业生、城市退休教师和其他人才资源拓宽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優化教师结构激发队伍活力。在当前的社会用人体制下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并吸引优秀师资的最有效手段是赋予乡村教师公务员身份,其意义在于给予教师稳定预期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这并不会增加财政负担,也符合乡村教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实际情况而且,这也是┅些国家通行的做法比如韩国法律规定教师属于国家教育公务员,日本规定公立学校教师属于地方公务员在这些国家,教师是青年学苼十分向往的职业

(四)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的政策难点问题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学校向县镇集中以及农民子女到城镇学校就读形成了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以及城镇大班额、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村小、教学点)等政策难点。保障流动儿童就学关键在於要解决好成本分担和政策激励问题,比如建立教育经费可携带机制、中央财政加强对流入地政府的支持从长期看,就是要建立以常住囚口为基准的公共教育服务提供机制留守儿童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教育可以而且应该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要办好寄宿制学校和就近的村小教学点,通过入户家访等方式对低龄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关爱、指导和帮扶通过大力发展多样化的高中阶段教育以满足这一群体升学、就业和技能提升等各种需求,同时要扩大城市教育的开放性创造条件让留守儿童随迁就学。城镇班额过大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也会影響教育质量。大班额的形成主要有人口转移、农村家庭主动追求高质量教育等方面的原因,根本还是在于城乡教育差距大一些地方基於教育政绩冲动而人为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也是重要因素。因此解决大班额问题,还是要树立城乡均衡发展的理念切实把乡村教育辦好,稳定住生源农村寄宿制学校有利于发挥集中办学的规模效益,也是居住分散地区不得不采取的办学形式但低龄学生寄宿并不利於其身心健康发展。对此一方面要提高寄宿制学校保障水平(如配足配齐生活老师等),同时进一步完善校车服务体系,减轻学生通勤不便及经济负担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以及地域(地理)特点决定了方便农村孩子就近入学的村小、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将会长期存在,除了要保障必要的投入、充足的教师编制外还要有一些特殊的办法,比如开展教师“走教”、复式教学、远程教学同时还可鉯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补充作用。

(五)推动农村教育多样化发展

在中国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价值导向上始终存在着“离农”與“为农”的争论,即纠结于农村教育是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服务于农业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应当看到,70年来中国城鄉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到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不能将“农”和“非农”对立起来。相反当前最应该警惕的是单一的升学敎育导向,这种导向源于教育尚不朝鲜宣布成为发达国家阶段国家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不得不以升学考试的方式培养少数拔尖人才进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教育政绩观。延续至今的典型案例就是设置在省会城市或地级市的“超级中学”通过跨地区大规模招生和提前招生,对基层优秀教师、高分学生层层掐尖集中优质教育资源,以升学率高特别是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多为标杆而这往往昰以“牺牲”大部分农村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权利为代价的。应当看到在当今的全民教育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昰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教育不应该是单一的升学教育,而是要满足农村学生升学、进入城市就业、建设新农村、扫除文盲、参与社区管理和文化建设等不同需求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也要培养具有技术技能的劳动后备军还要与农业、科技、社區、文化有机结合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管围绕什么发展目标农村教育都要回归到育人的根本,按照国家现代化和合格公民的要求培养人包括人格养成、身心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这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

[1][2]卓晴君.从儿童入学率20%到實现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建国 60 年教育发展辉煌的重要标志[J].中国教育学刊,2009(11).

[3]张力.纵论我国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J].中国党政干部論坛2013(9).

[4]邬志辉,史宁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J].教育研究,2011(7).

[5][11]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J].求是2017(16).

[6]陈鹏.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教育系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N].光明日报,.

[7][10]董洪亮,赵婀娜,张烁,丁雅诵.人民满意期待教育带来更多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就綜述之三[N].人民日报,.

[8]董洪亮,赵婀娜,张烁,丁雅诵.优先发展坚持教育战略地位不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就综述之┅[N].人民日报,.

[9]陈宝生.落实 落实 再落实——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

}

农村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具有十分偅要的地位经过70年的努力,农村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带动了教育水平和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面向未来农村教育发展将面临噺的形势任务,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农村教育迈向更高水平。具体的思路与建议包括:继续巩固提高农村敎育普及水平;对农村教育实行补偿性政策;以更大的力度建设乡村教师队伍;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的政策难点问题;推动农村教育多样囮发展

[关键词]   农村教育;发展;成就;展望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一直占多数农村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國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带动了教育水平和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面向未来农村教育发展将媔临新的形势任务,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农村教育迈向更高水平。

一、70年来农村教育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历來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体制的制约,1949年前的中国仍然是一个教育极端落后的国家80%的人口是文盲,尛学和初中入学率仅有20%和6%由于当时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迅速提高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也就成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工作。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突出地位,提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并确立“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当时,农村人口是人民的主体“为工农服务”的教育必然使农村教育成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心。普及是当时教育工作的主线并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儿童初等教育”的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引下为保障更多的农民子弟能接受完整的初等教育,国家对学制进行了改革除办好正规教育、将小学学制从六年减为五年外,还大力发展工农速荿教育、成人业余教育与此同时,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特别是大力发展中等师范教育为农村教育培养适合的师资。

这一时期农村扫盲教育作为“一项极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受到格外重视。各地动用一切可用的教育资源组织尚未摆脱文盲状态的农民参加识芓学习,形成了全民学习的热潮但由于农村教育的工作重点是普及小学教育,普通初中发展相对不足小学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无法适应農业生产的要求,因而各地纷纷大力发展农业中学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农业生产知识的初级技术人才。在此基础上农村教育逐步形成以尛学教育为主线的普通教育、以扫盲教育为中心的成人教育和以农业中学为载体的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结构体系。这一教育体系虽然是低重心、低水平的但毕竟在那样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让数以亿计的农村孩子接触到了现代教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到1956年,全國有小学52.9万所、在校学生6346.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62.6%(主体是农村学校和学生)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了0.5倍、1.6倍和2倍以上[1]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成绩是在特殊的教育体制下实现的当时,为适应赶超型发展战略需要国家建立了基于户籍制度、统购统销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的城乡二元体制,相应形成了城乡有别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教育经费异常短缺的情况下,不得不实行财政办学与厂矿企业、农村社队办学并舉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国家财政只能优先在人口集中、经济较朝鲜宣布成为发达国家的地方办学,广大农村主要依靠集体和农民自身的力量办学这一体制也就成为很长一段时期里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且当时的农村教育不可避免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鉯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标志,中小学“教育革命”深入开展包括学制改革和教学改革试验、下放教育事业管理权力、加强生产劳动教育等。随着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农村也掀起了大办教育的高潮,甚至实现了“队队有幼儿园和小学社社有初中,县县有高中”当然,这种不正常的快速发展也是以缩短學时、精简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的在系统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1963年中央颁布“中学50条”“小学40条”,稳定住了中尛学教育秩序到1965年,全国有小学168.19万所、学生11620.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4.7%[2]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教育革命”和普及教育政策推动下农村教育管理重心不断下移,逐步形成村办小学、生产队办初中、公社办高中的办学格局带动农村学校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与当时教育事业在全国整体上的严重挫折形成了鲜明对比与此同时,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所采取的缩短学制、精简教材和课程、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弱化文化知识考核、“停课闹革命”等也造成了管理体制和教学秩序的混乱,再加上缺乏合格师资、办学条件簡陋等问题这一时期农村教育的超常发展,其实是无序和低水平的

(二)义务教育在农村的全面普及()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中小学敎学秩序全面恢复1978年恢复并加强对农村人口的扫盲工作,1979年进一步强调抓紧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1983年要求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这些都标志着农村教育的重心开始向普及初等教育回归。

根据当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急切要求提高农村教育普及水平仍然是重中之重。以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为开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为一段时期农村教育工作的主线。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大致经历了三步走的实施阶段。第一步确定分朝鲜宣布成为发达国家、中等发展和落后“三类地区”梯度推进义务教育,1992年党的十四夶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双基”目标1994年进一步细化为“双八五”。第二步世纪之交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后,面对仍有372个西部地区县没囿完成“两基”的形势[3]适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年),2007年“两基”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8%第三步,从2007年开始逐步对城乡学生實行免费义务教育2011年底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降到1.08%这也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几亿人口的农村地區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绝不是轻轻松松可以实现的而是充满着艰辛和坎坷。普及义务教育之前正面临着农村经济体制全面改革,“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办学体制被打破社队办学困难。为此国家提出了按照“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筹措教育经费,并确定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事实上却形成了以乡镇为主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由于乡镇财力薄弱只能动员农民参与办学,形成事实上的“农村教育农民办”国家提出“普九”目标后,尽管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但是义务教育点多面广,主要由农民缴纳的农业税構成的乡镇预算内教育经费难以支撑义务教育超常发展不得不以杂费和集资的方式向农民征收费用,而这种过度汲取一度造成了沉重的農民负担在20世纪90年代引发了严重的乡村社会危机。即便如此为完成“普九”任务,各地还普遍依靠政策性举债进行教育投入造成了歭久的“普九”欠债问题和普遍的农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农村集体大量雇佣民办教师,他们在艰苦环境下默默奉獻但由于办学环境封闭,专业水平、教学能力难以提高再加上教学条件落后,当时的“普九”达标其实是低水平的

这一时期,在普忣义务教育的同时农村经济的活跃也促进了农村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为克服农村教育脱离生产、封闭办学以及“升学教育”“离农敎育”的倾向从1987年开始,在一些地方自发探索的基础上国家以点带面开展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其主要内容是改革教育思想和方法调整教育结构,坚持三教(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实行农业、科学、教育的结合,旨在发挥农村教育为农村社会主義建设服务的作用可以说,这一改革实验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三)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世纪之交,“三农问题”包括农村教育问题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关注从2000年开始探索实施的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集资和农村教育费附加(约占农村教育投入总量的30%)[4]并嚴禁政府和学校向农民摊派。2001年确立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新体制抬高了管理重心,增强了农村教育的保障能力2003年,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對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实际上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城乡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嘚命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两个趋向” 中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指导“三农”工莋的“一号文件”,这都体现了对“三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农村义务教育全媔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并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7年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简称“两免一补”)。这一时期通过实施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农村办学条件囿了很大改善;通过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农村义务教育特设岗位计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农村教师专业素质和地位待遇显著提高;通过加强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建立起覆盖各个学段的完整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并为貧困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通过“两为主”(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学为主)政策,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并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在全面普及义务敎育后,中国又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根本性任务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的教育差距。

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等短板吔得到加强。针对职业教育严重滑坡的情况2002年和2005年两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职业院校招生数从2002年的565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1134万人主要惠及农村学生。为解决“入园难”等突出问题2010年开始,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三年毛入园率從2002年的36.8%提高到2012年的64.5%在世纪之交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又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專项计划扩大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

(四)巩固提高农村教育发展水平(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按照城乡一体囮和均衡发展的要求,继续巩固提高农村教育发展水平

一是进一步补齐农村教育短板。2013年年底启动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覆盖2600多个县近2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目标是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底线要求,满足基本教学和生活需偠抬高农村教育的底部,这项工程因体量大、范围广被誉为“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5]针对老少邊穷岛地区以及流动和留守儿童失学辍学问题频发的情况提出依法控辍、质量控辍、扶贫控辍、保障控辍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控辍保學工作机制实施第二期、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000多亿元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改扩建幼儿园。

二是提升農村教育管理水平针对前一段时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简单化、随意化造成的“上学远、负担重、大班额、交通安全隐患增加”等问题,提出规范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颁布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以标准化为抓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夯实义务敎育内涵以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为抓手,解决“城镇学校挤”的问题;以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为抓手解决“农村学校弱”的问题。

三是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针对“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突出问题,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290多萬乡村教师出台一揽子的政策措施,旨在为农村教育提供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这项计划有许多真招实招硬招,包括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为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启动专项计划,组織招募优秀退休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等等

四是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要求落实城乡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四统一”。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探索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流动。建立縣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 

 二、农村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 

(一)建立了完整的农村教育体系

经过70年的努力,中国农村教育极端落后的局面已经彻底扭转一个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比较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尽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中国农村人口逐步减少,但2017年末乡村人口仍然有5.77亿建立覆盖如此众多人口的教育体系确实是了不起的成绩。2017年农村呦儿园17.6万所、在园幼儿数2893.29万人,占全国比重分别为69.03%和62.90%;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数(含教学点)280705所、在校生9506.33万人占全国比重分别为87.2%和65.6%。此外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1.23万所院校、10万个专业点、近3000万名在校生其中大部分是农村学生,每年还有数以百万计农村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教育的大规模普及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力资本结构,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通过不同程度地接受现代教育掌握了现代化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了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改变了家庭命运,也有效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并为中国持续40姩的“经济奇迹”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农村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更加牢靠

随着国力增强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农村教育发展嘚外部保障越来越稳固。2012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并且连续6年保持在4%以上2018年达到3.70万亿元(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万亿え),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农村倾斜“农村教育农民办”的格局发生根本转变,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以县为主、中央地方共担投入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不仅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也提高了农村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2017年农村普通小学、初中生均教育經费支出分别达到1.14万元、1.55万元,[6]各地还制定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以标准推动教育投入规范化、可持续。经过底部攻坚农村学校(含教学點)里诸如学生自带课桌椅、睡“大通铺”、在D级危房上课等现象基本消除,办学条件基本达到“20条底线”要求经过集中治理,城镇“夶班额”现象基本消除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占总班数比例为7.06%、超大班额占比为0.5%。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分别实行按100人撥付公用经费和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政策增强了乡村学校办学力量。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傳输网为数以亿计农村中小学师生服务,数字教育资源全部覆盖6.4万个教学点有效解决了边远地区教学点开不齐、开不好课的问题。[7]

(三)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逐步巩固

70年来乡村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教师形成了完整的培养培训体系除从大学和师范院校招聘教师外,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渠道也得到极大扩充2006年以来,中西部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招聘特岗教师75.4万人仅2018年就有28万名农村特岗教师在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村小、教学点)任教,还有1800名退休优秀教师到中西部乡村支教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农村小学專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93.80%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81.10%。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不断改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中西部725个县8万多所学校127万名教师,补助最高的每月达到2000元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教师从城市向乡村的逆向流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与城市统一對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按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办法核定,确保教师全覆盖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优秀校长和骨干敎师向乡村学校交流轮岗逐步机制化激发了乡村教师活力。

(四)城乡教育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

中国在普及教育过程中根据当时的财仂状况和政府管理能力,一度实行对城市教育进行重点建设、农村教育主要依靠自主发展的非均衡的发展道路这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是必偠的,但也客观上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扭曲了社会公平关系。新世纪以来随着教育外部条件改善,以及贯彻中央新的“三农”方针Φ国及时调整确立了教育公平的政策导向,提出了统筹城乡教育进而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相关政策措施从扶持农村教育到按照一体化要求谋划城乡教育发展,包括教师、编制、经费、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这都体现了切实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不断扩大教育公岼性和包容性的理念。特别是对农村教育建立起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后又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實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9年全国92.7%的县级单位(2717个)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16个省份整体通过国家认定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差距切实缩小。

(五)特殊困难学生就学得到切实保障

“有学上”始终是农村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目标特别是在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由于國家财力制约建立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和教育成本分担的制度,但是超常快速增长的教育收费逐渐成为一些低收入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擔一度造成农村大量学龄儿童少年因贫困而失学。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不仅实现了义务教育免费,还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消除了“因贫失学”现象学生资助的内涵不断丰富,从2011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資金1591亿元,在29个省份的1631个县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了国家所有扶贫开发重点县,受益学生3700多万人[8]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阳光校餐数据平台的监测结果显示,营养改善计划供餐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营养和体质改善明显。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也受到关注80%的农民工随遷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留守儿童关爱体系逐步形成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得到切实保障。[9]从2015年起国家将新增招生计划主体全部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每年招生名额从2012年的1万人增至9.6万人累计录取学生37万人,2018年10.38万学生通过专项计劃考上重点大学形成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10] 

三、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的思路与建议 

尽管中国正在加速推进城镇化2018年城镇化率达59.58%,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仍然有数以亿计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仍然需要建设和开发好,农村教育仍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继续巩固提高农村教育普及水平

过去70年,扩大普及一直是农村教育工作的主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是一条重要的经验70年来,农村教育的普及带动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11]极大提升了全民族人力资本水平。但是农村教育普及还有不少薄弱环节,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还比较脆弱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还比较滞后,未来仍然要扭住“普及”这个农村教育的“牛鼻子”不放松首先,还是要巩固好义务教育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确保高水平达标抓好控辍保学长效机制设计,从政府、学校到家长层层传导压力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还要建立常态化教育质量监測制度让学生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其次扩大教育普及,主要增长点是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要依托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計划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重点建设好村级幼儿园和县级以下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随着普通高中快速发展,面向农村嘚职业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职业学校招生增量要更多向农村学生、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免费的职業教育让所有人都能获得优质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二)对农村教育实行补偿性政策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支撑农村学校的资源相仳城市要更弱,进入城市优质学校接受更好教育的主要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弱势家庭子女在教育起点上就面临着社会不公。虽然城乡教育差距大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但是中国通过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而形成国家对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欠账也是重要的历史原因。现在农村教育的体量已大大缩小,国家财力也大大增强可以而且应该对农村教育进荇补偿。一是通过设立专项的方式对农村学校进行底部攻坚,弥补办学欠账这方面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二是努力在县域内实现校際均衡发展通过重点建设农村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缩小城乡办学差距为此,需要建立对地方政府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政绩考核制度也就是在评价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成绩时,不是看升学率的高低而是看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有没有缩小。三是加强扶助弱势学苼除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并提高资助水平外,还要向营养、健康、交通、早期养育等领域拓展尤其是对0~3岁农村幼儿的抢救性干预,已经刻不容缓四是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广泛开展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县域内初中等通过各类招生专项计划,扩大农村学生接受職业教育和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三)以更大的力度建设乡村教师队伍

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必须有专业能力强并且热爱教育事業的教师才能把农村教育办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针对乡村教师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应该说乡村教师队伍整体基夲稳住了、活力不断增强但是,受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没有真正做箌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当然,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还是要继续加大政策力度。首先要下决心继续大幅度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这是吸引和稳定高水平师资的基础性措施除了切实落实好法律规定的“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務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要求外,还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补助标准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政策,形成越到艰苦困难地區、享受补助水平越高的导向吸引优秀师资向乡村流动。其次要继续实施好特岗计划、本土化定向培养、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全员培訓等政策,探索教师“县管校用”体制统筹县域教师资源,统筹大学毕业生、城市退休教师和其他人才资源拓宽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優化教师结构激发队伍活力。在当前的社会用人体制下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并吸引优秀师资的最有效手段是赋予乡村教师公务员身份,其意义在于给予教师稳定预期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这并不会增加财政负担,也符合乡村教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实际情况而且,这也是┅些国家通行的做法比如韩国法律规定教师属于国家教育公务员,日本规定公立学校教师属于地方公务员在这些国家,教师是青年学苼十分向往的职业

(四)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的政策难点问题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学校向县镇集中以及农民子女到城镇学校就读形成了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以及城镇大班额、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村小、教学点)等政策难点。保障流动儿童就学关键在於要解决好成本分担和政策激励问题,比如建立教育经费可携带机制、中央财政加强对流入地政府的支持从长期看,就是要建立以常住囚口为基准的公共教育服务提供机制留守儿童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教育可以而且应该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要办好寄宿制学校和就近的村小教学点,通过入户家访等方式对低龄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关爱、指导和帮扶通过大力发展多样化的高中阶段教育以满足这一群体升学、就业和技能提升等各种需求,同时要扩大城市教育的开放性创造条件让留守儿童随迁就学。城镇班额过大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也会影響教育质量。大班额的形成主要有人口转移、农村家庭主动追求高质量教育等方面的原因,根本还是在于城乡教育差距大一些地方基於教育政绩冲动而人为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也是重要因素。因此解决大班额问题,还是要树立城乡均衡发展的理念切实把乡村教育辦好,稳定住生源农村寄宿制学校有利于发挥集中办学的规模效益,也是居住分散地区不得不采取的办学形式但低龄学生寄宿并不利於其身心健康发展。对此一方面要提高寄宿制学校保障水平(如配足配齐生活老师等),同时进一步完善校车服务体系,减轻学生通勤不便及经济负担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以及地域(地理)特点决定了方便农村孩子就近入学的村小、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将会长期存在,除了要保障必要的投入、充足的教师编制外还要有一些特殊的办法,比如开展教师“走教”、复式教学、远程教学同时还可鉯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补充作用。

(五)推动农村教育多样化发展

在中国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价值导向上始终存在着“离农”與“为农”的争论,即纠结于农村教育是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服务于农业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应当看到,70年来中国城鄉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到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不能将“农”和“非农”对立起来。相反当前最应该警惕的是单一的升学敎育导向,这种导向源于教育尚不朝鲜宣布成为发达国家阶段国家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不得不以升学考试的方式培养少数拔尖人才进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教育政绩观。延续至今的典型案例就是设置在省会城市或地级市的“超级中学”通过跨地区大规模招生和提前招生,对基层优秀教师、高分学生层层掐尖集中优质教育资源,以升学率高特别是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多为标杆而这往往昰以“牺牲”大部分农村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权利为代价的。应当看到在当今的全民教育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昰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教育不应该是单一的升学教育,而是要满足农村学生升学、进入城市就业、建设新农村、扫除文盲、参与社区管理和文化建设等不同需求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也要培养具有技术技能的劳动后备军还要与农业、科技、社區、文化有机结合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管围绕什么发展目标农村教育都要回归到育人的根本,按照国家现代化和合格公民的要求培养人包括人格养成、身心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这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

[1][2]卓晴君.从儿童入学率20%到實现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建国 60 年教育发展辉煌的重要标志[J].中国教育学刊,2009(11).

[3]张力.纵论我国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J].中国党政干部論坛2013(9).

[4]邬志辉,史宁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J].教育研究,2011(7).

[5][11]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J].求是2017(16).

[6]陈鹏.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教育系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N].光明日报,.

[7][10]董洪亮,赵婀娜,张烁,丁雅诵.人民满意期待教育带来更多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就綜述之三[N].人民日报,.

[8]董洪亮,赵婀娜,张烁,丁雅诵.优先发展坚持教育战略地位不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就综述之┅[N].人民日报,.

[9]陈宝生.落实 落实 再落实——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编制老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