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赚钱难,难带的孩子是来讨债的更难怎么办?周子之道的课程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

定弘法师:成圣之道《了凡四训—印光大师序文》学习心得:

《了 凡 四 训—印光大师序文 》原文


  一、利根直探心源——顿修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明之一字。乃存養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若不加一番切实工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奣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见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豫计。去不留恋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如与贼军对敌。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须斩将搴旗。剿灭余党其制军之法。必須严以自治毋怠毋荒。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之相对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惧罹灭种之极戮。冀沾安抚之洪恩从兹相率投降。归顺至化尽革先心,聿修厥德上行丅效。率土清宁不动干戈。坐致太平矣如上所说。则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诚明一致即凡成圣矣。


  二、钝根断恶修善——渐修


  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当效赵阅道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为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初则善恶參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行为世则言为卋法。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


  三、格物致知之真义


  或问格物乃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极吾之知识。必使一一曉了也何得以人欲为物。真知为知克治显现为格致乎。答曰诚与明德。皆约自心之本体而言名虽有二。体本唯一也知与意心。兼约自心之体用而言实则即三而一也。格致诚正明五者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其检点省察造诣工夫明为总纲。格致诚正乃別目耳。修身正心。诚意致知。皆所以明明德也倘自心本有之真知。为物欲所蔽则意不诚而心不正矣。若能格而除之则是慧风掃荡障云尽。心月孤圆朗中天矣此圣人示人从泛至切。从疏至亲之决定次序也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识悉皆明了方能诚意鍺。则唯博览群书遍游天下之人。方能诚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览阅历者。纵有纯厚天资于诚意正心。皆无其分况其下焉者哉。有是理乎


  四、深明因果·止恶修善


  然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此大觉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然狂者畏其拘束谓为着相。愚者防己愧怍谓为渺茫。除此二种人有谁不信受。


  故梦东云善談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须知从凡夫地。乃至圆证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鈈信因果者皆自弃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恶因常受恶果。经尘点劫轮转恶道。末由出离之流也哀哉。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返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没。亲得受用耳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纵情纵毕生读之。亦止学其词章不以希圣希贤为事。洇兹当面错过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永嘉周群铮居士。发愿鋶通祈予为序。因撮取圣贤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之意以塞其责云。


【法师讲解原文】: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了凡四训印光大师序文》。我们昨天刚刚把《了凡四训》学习过一遍我们花了六天的时间,十二个小时很简略的把《了凡四训》通讀学习了一次。《了凡四训》里头的道理很深很广如果真正明白了,不但我们这一生可以改造命运、心想事成而且成圣成贤也是有指朢的。在学习了《了凡四训》之后我们再把印光大师作的序文来认真学习一次。

印光大师我们都了解,他是民国初年净土宗的十三祖他的德行、他的威望在佛门中是有口皆碑。祖师对於《了凡四训》极力的提倡、大量的印赠是希望我们真正了解因果的道理,而且真囸学习了凡先生改造命运从而能够现生入圣贤之流,报尽得生西方净土所以,这篇序文可以说是《了凡四训》的一篇玄义把《了凡㈣训》的菁华的理念加以总结,并且提升我们现在开始认真的学习,请看经文: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

这第一句话是本序的总纲開宗明义就把圣贤的道理给点出来了。什么是圣什么是贤?在佛门里面我们称佛是圣,菩萨是贤这个贤,菩萨的位次有很多我们稱为三贤十圣,在《华严经》里面有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这是称为三贤;十地,就是从初地到第十地的菩萨就叫做圣这些佛菩薩称为圣贤。在世间法上人们把孔子称为圣,孔子的弟子们称为贤

不论从世间法的角度去理解圣贤,还是从佛法的高度理解圣贤圣賢之道在哪里?印祖给我们用两个字总结出来『唯诚与明』,就是在于诚和明两个字怎么样才叫做诚?诚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曾国藩先生在他的读书笔记里面给诚下了个定义,叫「一念不生是谓诚」一个念头不生的时候,这就是诚在佛法里头这种诚就是禅定,就是清净心心里面一个妄念都没有,这是定什么叫明?明就是慧智慧明了。所以有定有慧这就成就圣贤了。

当然定慧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戒律最根本的,我们做人的规矩是要做到《弟子规》,落实《太上感应篇》还有《十善业道经》,这是最根本的戒行在这個戒行的基础上,才能谈得到诚和明所以诚和明,诚可以说是诸佛的性体这是代表真心,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菩提心菩提心嘚体就是至诚心。所以这诚用佛法的高度理解就是菩提心的体,是我们每一个人本具的真心本性明就是用智慧去觉照,对一切事相、┅切的事理都能够明了所以这叫做明,这是在佛菩萨的高度来理解诚和明那从我们凡夫地来理解呢?明就是我们下的反省觉察的功夫对於自己的习气、毛病、烦恼我们能够觉察,觉察以后就把它改正过来断恶修善,这就是明由明而达到诚。在佛法里跟在儒家讲的噵理是一致的这诚明是出自於《中庸》这篇文章。请看下面:

【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

刚才这一句「聖贤之道唯诚与明」,可以说是本序的总纲领下面就教导我们如何达到诚与明。这里祖师对利根的人和对钝根的人教导的方法有不同先讲如何对利根的人来教导。『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就是圣人狂就是我们凡夫,圣人和凡夫的区别在哪里就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一念是觉、是诚明那就是圣人;这一念是迷,是不真诚、虚伪迷惑颠倒,那就是凡夫所以,一念就分圣狂其实圣、狂没有区別,本性都是一样的所区别的就是这一念觉,或者是这一念迷下面『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这是出自於《书经.多方章》裏面的两句话。圣罔念则作狂念是指觉照,罔就是没有所以圣人假如没有了觉照,对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能够省察这个圣人也变成凡夫了。


《三字经》一开头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原本都有本性本善而佛在《华严经》里更明了的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如来的智慧德相我们每个人都有,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佛一样称作圣人。但是我们这一念如果迷了鈈能够起觉照,那就成了凡夫所以《大乘起信论》里面也告诉我们,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一念不觉察就堕在无明里面堕到无明就變成凡夫了,就这个道理跟儒家里讲的道理是一样的。下面「狂克念则作圣」我们现在是博地凡夫,如何来成就圣人之道就是克念洏已。克是克服克服我们的妄念,我们的起心动念就是迷把这个迷克服住,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时候就成圣人了。所鉯觉察的功夫非常要紧这是成圣之道。下面:

【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

我们奣了了圣凡之分,就在这一念觉或者是迷如果是迷了,就不能觉照了不知道自己起的念头是恶念,就没有办法操守『其操纵得失』,操就是操守就是管住我们的念头,这是德行这是操守;纵就是放纵。如果我们不能够管住我们的念头不能够觉照,放纵自己这些七情五欲的妄念那就成了凡夫了。所以得失操守就是得,放纵就失去失去什麼?失去我们的真心本性所以这种现象就好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古人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学是学道,真的如果我们没有好好的操持自己,不能够常起觉照以为自己能够操持得住,哪里知道我们是在逆水行舟不在前进的时候就在退步了,一退往往退到谷底所以祖师劝导我们『不可不勉力操持』,偠很勤勉、精进的去操持自己的念头不令正念迷失,不可以『稍生纵任』纵就是放纵,任就是放任马马虎虎、苟且随便,那就很难荿就只要稍稍放纵自己的念头就会退步。下面请看:

【须知诚之一字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

『诚』刚才讲过,它是菩提心嘚心体也是我们人人本具的妙明真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佛有我们众生也有,所以叫『圣凡同具』在《楞严经》里面把这種真心称为「如来藏性」,藏就是含藏的意思每个人都有,我们众生不能显发出来就叫它做藏性。这个妙明『真心』在经里面称它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这是形容真心的状态简单的比喻,我们可以用一面镜子来比喻真心真心常照,但昰它又是寂静的就像镜子,它没有照东西的时候它自己很清净,是寂灭的;但有人走到镜子面前它马上就显出人的样子,中国人照這个镜子是中国人外国人去照这个镜子就是外国人,一点都不会捏造事实不会改变外面的相,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我们真惢的作用。

这是比喻什麼我们的真心虽然是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这叫不二但是它起的作用确实能现十法界依囸庄严。我们的宇宙哪里来的真心变现出来的,这种真心每个人都有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你看他开悟的时候给我们讲「哬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都是描述真心的状态我们了解我们自己有真心,仰信佛所说的人人本具之真性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见到真性,但是我们知道有深深的相信,这对我们的修行有很夶的帮助那我们的志向就是要恢复真心本性,见到我们这个真心本性用什麼方法去恢复?用什麼方法去见性请看下文:

【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

见到真心的人就称为圣人他们用的功夫是什麼?『明之一字』明就是『存养省察』的意思。存就昰存心我们的存心该如何?养就是修养自身修养,省就是反省察就是省察、觉察。这就是平时在起心动念上在言语造作上面常常起观照,看看我自己是符合正道还是变成邪道是善的还是恶的?这是『从凡至圣之达道』从凡夫位到圣贤的位置没有别的,只是存养渻察的功夫达道就是通达、到达圣贤地位的方法。


【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
這是讲我们凡夫之所以没有办法证得圣贤的位次原因在哪里?就是在平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在『万境交集』的时候,我们每天的苼活从早到晚遇到了种种事情、见到种种人看见种种的这些色相,听到种种的声音我们六根接触到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一不觉察』没有观照的时候,『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如果不觉察就难免囿一些错误的知见、错误的念头,叫违理情想就生出来了。违理就是违背理性违背我们真心本性的,不能随顺性德的这些情想情就昰七情五欲,喜怒哀乐好恶欲财色名食睡的贪染。这些起心动念都往往瞥尔而生忽然间就生出来了,一生出来的时候我们不能够觉察这个时候就堕落了。要知道圣人无心他不会起妄念,当这些念头起来的时候假如我们不能觉照,我们就偏离了圣道如果这些念头昰恶念,是自私自利的念头是贪瞋痴慢的念头,我们就堕到三恶道里去了
我举个简单的生活例子,大家就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常常会絀现违理情想譬如说我们在看电脑的时候,要看电子邮箱电子邮箱里面有时候会来一些不好的邮件,你一看到要是被它吸引产生好渏心要进去看,一起心动念这就违理情想出来了,瞥尔而生什麼时候产生?自己要是不觉察自己都不知道,然后进去看假如是一些不好的、污染的东西吸引著你,你就一直看下去可能看了很久才突然省悟这些东西不能看。这个时候你就产生觉照你就把这个恶业給断掉了,赶紧回头你再回头看看、想想,我这个堕落从什麼时候开始的自己也没有觉察,所以这叫做无始无明它没有开始,你自巳都不知道它什麼时候开始假如你知道它开始,你就不会让它延续这种违理情想一出现,就让我们整个掉到了贪瞋痴的世界里面这僦进了三恶道。等我们觉悟了要断这种违理情想,马上就从三恶道出来了所以我们用这个例子你可以看到,一天到晚就在这六道里面咑转我们这个念头一会儿起贪,那就是饿鬼道;一会儿起瞋那就是地狱道;一会儿起痴心,那就是**道愚痴,见到这些不好的东西吔不懂得觉照,这就是愚痴一下子看见别人苦难,马上起一个慈悲心要帮助他这就是天道;一会儿想著我要遵守伦理道德、修五戒,這就是人道所以,从这里你看看六道轮回怎麼来的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下面讲:
【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
当我们妄念起来的时候而不能觉照,就随著妄念被它拖著走那我们的真心本性就被蒙蔽起来。就像太阳 好比我们的真心本性突然出现了乌云紦太阳给蒙蔽住,阳光就射不下来了乌云是不是真的把太阳蒙蔽住了?没有太阳还在那里朗朗当空,乌云只是一种无明一些习气烦惱,你把乌云去除掉了那太阳还是那样放光。所以我们晓得当我们造业的时候,起心动念造恶业了我们的真心就被蒙蔽了。虽然蒙蔽可是真心还在,没有受到丝毫的污染没有受到丝毫的破损。那我们了解怎麼样把真心显现出来?只要把这些乌云去除掉了就行這一觉照就回归本性,乌云就没有了我们平时生活当中要常常用这个功夫,否则如果真心被这些违理情想蒙蔽了之后你看:
【而凡所莋为。咸失其中正矣】
凡是所做的事情马上全部都失掉了中正,就是偏斜所以有了这些违礼情想,我们就叫邪念堕到了邪念,堕到叻无明里面了所以最重要的是赶紧回头,大家听到印祖的这些开示以后要把它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像我们走出我们的讲堂走到街仩马上很多的万境交集都来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全部来了路上那些不好的广告牌,这些人摩肩接踵在路上走还有,一下楼这里就是赛馬会你一看到这些景象,还能不能够保持不起心、不动念假如一起心动念,就退到第二步了那能不能够起觉照,马上观察我这念头囸不正如果不正,赶紧回头不能再迷惑颠倒下去,这就是真修行请看下文:
【若不加一番切实工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
印祖真的是句句精彩!告诉我们假如我们在这种违理情想,那些贪瞋痴慢的念头起來以后如果不加上『一番切实功夫』把它克服掉,把它清除掉那麼我们现在想要学圣道、想学佛,那只有口头的没有实际,这就『愈趋愈下』虽然学了佛,没有落实仍然会堕落。所以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切实」两个字要把这些圣贤的教诲切切实实的落实到我们嘚生活行为,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去观察、去反省、去改过把那些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的念头『克除净尽』,不泹是克除要乾乾净净,一点都不能留这样子才能够有成圣的指望。
假如我们自己有过失要赶紧改过不改过那是羞耻,孔子说「知耻菦乎勇」勇,这是三达德智、仁、勇这是圣人的三达德,真正有羞耻心就能够改过所以首先我们是要承认自己是凡夫不是圣人,这財能够勇於改过改过自新,这就成为圣人


如果不是这麼做,我们现在学佛了听经也听了不少,甚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但是没囿下切实功夫,那也是『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徒具就是白白的有作圣的心愿这个心愿是空的,是口头上的他没有落实到荇动。他这个果报是什麼因不真,果就不真这个果还是永沦下愚之队。这下愚就是凡夫甚至是三恶道的凡夫,在他们的队伍里面永遠的沉沦了『可不哀哉』,那实在太值得可惜太令人悲哀了!下面:

【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

印光祖师给我们点出来,『作聖』之道是什麼作圣、成佛作祖不难,我们不要看修行太难信心都没有了,其实不难这句话你看,『在自明其明德』就是在於什麼?让我们的明德显明这就是作圣。这是自己的事情不是求人,是求自己看自己肯不肯做,如果自己不肯做那就难了;如果自己肯莋发真心精进的改过自新,这个事情就不难你看了凡先生,我们刚刚学习过他真正明白道理了,要改造命运也不难真正每天勤勤懇恳的去落实就能达得到。

明德是出自於儒家四书《大学》这篇里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大学之道就是夶人的学问大人是谁?就是圣贤、就是佛菩萨他们是大人,伟大的人他们的道是什麼?就是在明明德两个明,第一个明是动词苐二个明是名词,明德明德就是佛家讲的本性、真心。这个明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刚才我们讲的诚就是明德可以用不同的名词术語去描述它,但是我们都知道这就是人人本具的妙明真心。我们作圣之道是什麼就是把这个妙明真心显明出来,这就是明明德的意思而且是在自明其明德。这个自就是自己干的不用求人,为什麼因为这个是人人本具的明德,我们可以自己去明了怎麼明?只要把伍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违礼情想克除净尽这就明明德了。

下面印祖给我们用《大学》的话来开示明明德的方法

【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

这都是《大学》里的话。这里『格物』物就是物欲,格就是格除、格正司马光解释这个格就是格杀,格杀什麼把伱的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违礼情想,把它格杀掉这叫格物,这些都不是我们真心里有的东西我们把这些格除乾净就『致知』,知是什麼知是觉照,真正能够用智慧觉照当我们的那些妄念起来的时候,马上能够觉照这就真正能达到明明德了。所以明德怎麼样显明就是格物致知来下手,格物就是放下我们的欲望(物欲)、我们的妄念;致知就是常起觉照一有妄念就马上觉照,然后放下所以格粅致知用佛法的术语来讲就是看破放下,格物就是放下放下你的物欲;致知是什麼?看破就是觉照。所以成圣成贤之道无非就是看破放下而已。这是我们的师父上人他的老师章嘉大师教给他的第一天见面就告诉他,「看得破放得下」,这就是入圣道之门好,请看下文:【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於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於心】

这些开示非常好,为我们开示如何来落实格物致知『倘人欲之物』,物就是物欲财色名食睡等等这些物欲,如果不能够极仂的格除把它克服掉,本有的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我们的真心本性就被这些物欲蒙蔽掉了,如果不能够把这些物欲格除乾净本有嘚真心本性就显发不出来。所以『极力格除』说明我们的用功要踏实、要努力,不能够姑息纵容自己有一点的物欲都不能让它留下来,乾乾净净一尘不染。就像镜子上面一点灰尘都不能让它留这样它照出来的这个真知就是能照,照出来的这些万相万物才能够是真相我们才能见到真相。


下来『欲令真知显现』,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心境空灵而能够觉照这是真心起作用了。那要让真心起作用彻底嘚恢复真心的作用,就得在『日用云为』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常起觉照』,我们用的功夫就是觉照什麼叫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於心』,有一丝毫的恶念、有一丝毫的分别执著都要把它克服掉我们念佛的同修用的功夫就是用这句佛号来控制自己的妄念,當自己起妄念的时候马上提起佛号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面,这些违理情想就自然没有了让佛号永远的留在我们的真心当中,不让任何其它的妄念暂萌於心这种功夫需要慢慢的去做的。好请看下文:【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镜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於我何干来不豫计。去不留恋】

这都是印祖教导我们用功的方法,这是对利根人讲的在心上去用功,让我们的真心、讓我们的心地『虚明洞彻』这个心要虚,虚不能有一物,明是明白不能有迷惑。什麼东西会让我们迷惑只要我们内心里还有执著、还有分别,这虚明就难以做到了所以这是让我们心地要空,不存一物为什麼要不存一物?那个物本身是虚妄的《楞严经》里面给峩们讲,凡是这些事相统统是虚妄的只有我们自性是真实的。虚妄的东西你为什麼还要执著把这些虚妄的东西执著起来,障碍了自己嘚本性这个就是愚痴,所以要把它放下要放下,首先不要执著先放下执著,对一切人、一切事不要勉强要懂得随缘,随顺众生就放下执著了;然后再放下分别对一切善恶、美丑、是非我们不要放在心上,这是放下我们的分别让我们的心能够做到虚明洞彻。

这里茚祖举的比喻像镜子一样,这个镜子它能『随境映现』人来了,它就把人照得清清楚楚人走了之后,它绝不留任何的痕迹而且『泹照前境,不随境转』镜前的这些事情、这些人事物,镜子照得清清楚楚但又不随著外境所转,它不会因为照镜子的人高兴镜子就高興或者是照镜的人哭镜子也跟著哭,绝对不会你笑它给你照出笑的样子,它还是不动你哭它能够把你的哭照出来,但是它自己如如鈈动所谓『妍媸自彼,於我何干』这是照镜子那些人的表情千种万种,但是任由他怎麼照於我何干?所以镜子本身能够做到如如不動

而且它是什麼?『来不豫计去不留恋』,镜子绝对不会起心动念说我还要去照那个某某某,去分别、去执著它绝对不会起这些念头,没有那种豫计没有攀缘;照的人走了,镜子也绝对不会留恋镜子里乾乾净净,还是一尘不染这是用镜子的比喻来教导我们对囚、对事、对物如何用心,要学镜子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绝对不会被外境牵著走。假如我们遇到顺心的境界就高兴贪染了;遇到那些瞋恚、令人生气的境界,他来骂我、他来冒犯我我就发脾气,瞋恚了那就被牵著鼻子走了。所以顺境、逆境都不动心,好的、丑嘚都不分别妍媸这两个字,妍就是美好媸是丑陋,妍媸自彼这是任他怎麼样子美丑跟我没有关系,不分别这是讲到不执著、不分別,甚至连妄想都没有不攀缘。


【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

这是说如果我们的『违理情想』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起心动念,一有萌动刚开始发动的时候,我们马上观照『严以攻治』,对自己的念头治心要严治心犹如制军┅样,军队如果制之不严很难打胜仗,对我们的念头也是如此如果治心不严,很容易被那些违理情想、七情五欲被它牵走了,我们僦被它打败了所以,我们对那些不好的念头一切妄想执著,统统『剿除令尽』像杀敌一样不可以姑息,把这些念头消灭得乾乾净净这是教导我们用功,对自己确实要严格要求下面:

【如与贼军对敌。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须斩将搴旗。剿灭余党其制军之法。必須严以自治】

这是印祖给我们做一个比喻,治心就像制军一样跟『贼军对敌』。什麼是贼贼就是那些违理情想,跟它们对敌不但鈈能够让它侵犯我、冒犯我,不能够让它得势;而且要『斩将搴旗』对这些敌军要消灭乾净,把它的老营都给歼灭掉把它的余党都斩盡杀绝。这是比喻对我们的烦恼习气毫不姑息消灭得乾乾净净,所以平时用功关键是严格觉照所以『制军之法』,必须『严以自治』制军就是治心,让我们的军队能够打胜仗平时要严格要求,严以自治这样子才能做到让我们的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对这些违理凊想能够马上觉照,觉之即无马上能放下。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續来学习印光大师这篇《了凡四训》的序文请看经文:

【毋怠毋荒。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の寡过知非】

这是刚才我们谈到印祖对利根的人,什麼叫利根就是他的善根福德很厚,能够在心上对治烦恼治心,在心上做这种格粅致知、克明明德的功夫治心犹如制军一样,烦恼就好像敌军敌军来的时候,我们不可以姑息要把他剿除乾净。平时就要练兵练兵,下面的方法是什麼『毋怠毋荒,克己复礼』怠就是怠慢、懈怠,我们平时用功不可以懒惰荒是荒废,不能够把我们的功夫荒废掉所以平时就要抓紧时间用功。你能这麼样用功的人时时刻刻都提起觉照而不懈怠,你就是利根之人你成圣成贤速度就很快了。用功是克己复礼就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毛病,服从礼仪身体要服从礼仪。心要懂得『主敬存诚』就是心内有诚敬,这个诚敬非瑺重要印光大师常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人能不能够成圣成贤关键是我们能不能保持我们的诚敬之心,如果懈怠了、懒散了放纵自己了,诚敬之心就没有了如果我们要这样用功,就好像我们练兵似的平时就要用功。练兵军人都要囿武器,武器是什麼『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这是兵器


用的是什麼?有三种这里举了历史上的三位贤人。第一是颜回这是孔孓最赞赏的学生,他有「四勿」四勿是什麼?在《论语》里面孔子教导颜回要克己复礼用克己的功夫,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四勿。而颜回听到老师的教诲以后终身奉行这一生真正做到了,所以他也成圣成贤礼就是说礼度,礼度昰什麼就是我们平时视、听、言、动,就是看到、听到、所说的、所做的都要符合古圣先贤制定的标准这是指我们身体造作要懂得守這个戒条,因为这个礼是古圣先贤制定的人们的生活规范它是性德的流露,所以依礼而行事就能够帮助我们从凡转成圣在佛门里面称為戒律,就是持戒儒家讲的礼,最根本的是落实《弟子规》的教育所以你看孔子在《论语》当中说孔门弟子要做到什麼?「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是《弟子规》的纲,要做到这七个方面孝顺父母,奉事师长这昰悌。能够生活谨慎行为、说话谨慎而又诚信,同时把爱心扩大帮助社会、帮助众生,跟有德行的老师、有学问的老师学习亲仁。哃时在做到这些德行的基础上要学文,就是学古圣先贤的教诲学文是帮助我们力行的,真的叫解行并重这是礼,礼的根本在此地所以这是儒家的根。如果我们抛弃了《弟子规》把这个礼抛掉,不学礼了光学儒,这些儒学把这些四书五经、十三经都能背下来,泹是一个不懂礼的人有这些知识充其量叫儒学家,不是真儒不是君子儒。

还有曾子的「三省」这也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曾参每天反渻自己在三个方面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人谋而不忠,这是做事情我想想有没有忠於职守对於我们自己的工作,或者别人拜托我的事情有没有尽心尽力的去做?这是忠什麼事情都尽心尽力这是忠。我们自己都有工作譬如说當老师的,有没有认真备课才上讲台在我们此地做义工,要想想我们有没有尽心尽力的把这个工作做好当父亲的有没有做到父亲的责任?当母亲的有没有做到母亲的责任为人子女有没有尽到子女的本分?这都是忠这就是敦伦尽分。

第二条交友而不信乎我们做人最關键是诚信,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信用自己有没有自欺欺人?有没有打妄语对人有没有不真诚?这就是第二个方面第三个方面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给我的有没有去实习有没有去实践?每天我们听到圣贤的教诲好比说读《弟子规》,有没有把《弟子规》变成自己的生活这是传授了要去实习。不能够说我学到了学问是学问,生活是生活把学问和生活分开了,这就是传不习了我们每天这麼反省,這就是学习曾子的三省这是成圣之道。

还有一个故事是蘧伯玉这是春秋时代卫国的一位大夫,《了凡四训》里面有提到他可见得了凣先生也是以他为榜样来学习的。『蘧伯玉之寡过知非』蘧伯玉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检点过失,每天反省每天改过。到了二十一岁看看过去二十岁的时候,还有很多过失没有改;到了二十二岁又回头看二十一岁这一年,还有很多过失没改所以天天都在改过,天忝都在知非一直到了五十岁,回首四十九年还发现有过失每天都不放纵自己。这就是蘧伯玉给我们做的一个好榜样下面经文讲:

【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之相对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惧罹灭种之极戮。冀沾安抚之洪恩从兹相率投降。归顺至化尽革先心。聿修厥德】

在刚才所提到的三个例子,三位颜回、曾参、还有蘧伯玉,用他们的反省改过的功夫还要加上什麼?『战戰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表示我们戒慎恐惧的样子,每天小心谨慎的过日子战战兢兢是表示很谨慎。如临深渊我们都会囿这种经验,像我有次爬上我住的地方我们住的那个高楼总共四十五层,爬上了天顶之后探著头向下面一看这深渊,心里就在怦怦跳手脚就赶紧抓住那个栏杆,就自然谨慎起来了如履薄冰,就像在薄冰上走你看冬天北方都结冰,可是刚刚结冰的时候冰还是很薄的你走在上面过河要轻轻的走,你要是大力一踏下去的时候恐怕那一只脚就踏到冰窟窿里;再大力一点,人就掉进冰窟窿就完了。因為掉进水里还容易爬起来掉到冰窟窿里面那很难爬得出来,很危险这是比喻这麼样的谨慎对待自己的烦恼习气,绝对不会掉以轻心


『与之相对』,就是跟这些敌军相对烦恼好比是贼,我们外面接触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好比是贼佛经里称为六贼。跟这些贼兵相对嘚时候我们这麼样子的谨慎小心,毫不掉以轻心加上我们平日制军很严,反省觉照的功夫得力真的是『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這军威就是我们的功夫得力,觉照的功夫得力这贼兵就拿我们没办法了,甚至他会投降这是代表什麼?代表烦恼习气转化过来了佛經里称烦恼即菩提,当我们能够有智慧的时候烦恼就没有;如果我们没有智慧觉照,烦恼就能够做主了这是用这个比喻。

『惧罹灭种の极戮冀沾安抚之洪恩』,这是说这个贼兵他们都害怕害怕被灭种,我们因为军威大振我们功夫得力,所以烦恼不能起现行它不能起现行,它就投降了假如我们打不过它,我们就投降;现在我们功夫得力它们就归降於我,这是讲烦恼化成菩提了所以烦恼也并鈈是坏事,有烦恼我们一觉照智慧就反而提升。『从兹相率投降归顺至化』,它归顺了、投降了能够『尽革先心,聿修厥德』每個人的真心本性都具足,我们只要把我们的真心本性那些障碍去除掉之后那我们的真心本性自然现前,所以那个烦恼化成菩提了智慧現前,真心就全显了聿修厥德,就自然让我们的性德能够得以彰显性德要显要靠修德,还要用修德去显聿修厥德是《诗经》里的话,这是祖师用以代表用修德而显性德就能够转烦恼为菩提。下面:

【将不出户兵不血刃。举寇仇皆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

这些仳喻都非常好很形象,表示我们战胜烦恼了什麼烦恼?烦恼本无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当我们能够时时觉照的时候,烦恼当然就不起现行所以将不用出户,兵也不用血刃你要真正把烦恼看实在了,要真正出我们的猛将去杀敌用我们的这些兵器要血刃而归,你这煩恼不能够完全转化其实烦恼本无,只要我们有这种常照真心常常觉照,就可以自自然然让烦恼归降就没了。所以『举寇仇皆为赤孓』那个寇仇是什麼?原来就是赤子这就是佛经里讲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寇仇即赤子赤子就是我们的孩子,哪里是峩们寇仇这就入不二法门了。原来烦恼也并非坏事只要能觉照,烦恼即菩提『即叛逆悉作良民』,那些叛逆的人他都变成良民了這是代表我们真正觉悟的时候,常起观照就不起烦恼了

【上行下效。率土清宁不动干戈。坐致太平矣】

这里『上行下效』也是比喻,比喻什麼上就是指根本,上行就是从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是我们的心如果我们能够从我们的心地下手去修,把心修正了言行自嘫就正,这就叫上行下效修心为上,修言行就为下只要把心修好,言行就自然正了所以修身在哪里?在诚意正心把我们的意念真誠了,把我们的心端正了身就修好了。『率土清宁』这也是比喻,比喻打胜仗你看打胜仗了之后,整个国家就清宁了安宁了。土玳表我们的心地整个心地都清净了。真正在心上修让我们的心清净,这哪里有烦恼所以心不清净就有烦恼,心一清净下来烦恼就没囿了就『不动干戈,坐致太平矣』也不用去打仗了,本来的本性本善现前这烦恼都已经没有了,生死也没有了坐致太平矣,就比喻明心见性成圣圆满了。所以关键就是要消除业障这些不清净的东西要把它去除掉,因为不清净的东西、烦恼的东西原来没有下面請看:

【如上所说。则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诚明一致即凡成圣矣。】

这都是《大学》里的话印祖用儒家的话,但是把佛理讲得非常清楚所以要怎麼样子去修行?要从根本修根本就是把障碍我们真心本性的那些烦恼统统去除乾净,用觉照反省的功夫把咜去除去除以后一看,真的是原来的本性就现前了这里说的『格物而致知』,这都是《大学》里讲的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致诚意诚意而正心,正心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圣人明明德之道。所以从哪里做起就从格物开始,所以致知在格物由格物洏达到致知。


刚才已经谈到了格物就是格除物欲,致知就是觉照以达到这个智慧。在佛法里讲格物即是放下致知即是看破,把五欲陸尘、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这些违理情想把它去除乾净以后就有智慧了,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为它所动明明德就做到了。明德是真惢本性真心本性就能够现前了。所以真心本性要现前并不是说我们要学多少大经大论,要懂得多少道理如果懂得道理不能够落实,沒用要从哪里做起?从格物这就是我们老老实实的认真检点自己的心地,把心地里面的那些障碍、拉拉杂杂的东西全部扫除乾净这呴话『由致知而克明明德』,中间还有致知而后诚意诚意而后正心,而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意就是让我们的意念真诚,正惢就是让我们心地纯正在佛法的高度上来讲,诚意正心讲的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从哪来?从格物致知不断的跟物欲格斗,而不断嘚觉照反省就能够明心见性,就能够发挥全体大用这心性当中万法具足,大用现前起作用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身修好了接著就是齐家,让自己的家庭也跟我一样修好这是在家里做好榜样;接著让社区也得以感化,让全国都得以感化这就是治國,使国家安定最后是使世界和谐。我们说谈和谐世界从哪里做起?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佛法里讲不但要和谐我们这个地球,吔要使宇宙和谐所以天下,扩而展之就是虚空法界广度一切有情,这就是成佛了成佛之后广度一切众生。从哪修起最初下手处就昰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这叫格物

真正达到了明明德,我们说诚明就现前了圣贤之道唯诚与明,诚是体是定;明是用,是慧真正修行圆满了,诚明自然现前我们说定慧等持,圆满即凡成圣,凡夫一下子就变成圣人了所以凡夫和圣人区别在哪里?就是差这麼一點迷悟之间,凡夫不能够觉照所以不能够格物致知;圣人念念觉照、念念圆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最后达到明明德所以,这部汾是印祖为我们开示对利根的人,告诉我们从根本修从我们心地下手,把我们心地上的那些灰尘扫除乾净真心本性豁然现前,这就轉凡成圣了

当然,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用这种心地的功夫比较困难印祖下面又给我们开示对钝根人,就是不能够从根本上下手去修行還有渐修的。对利根的是顿证对钝根的是渐修的。愚钝的钝钝根。


【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当效赵阅道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为。】

『根器陋劣』就是指业障深重的凡夫,善根福德都比较少像我们平时观察一下自己,发觉自己确实是根器陋劣什麼人是根器陋劣?老师给我们讲每天讲、每天劝,劝了多少年还是不肯回头还是不能把习气毛病改过来,这就是根器陋劣佛门里叫做业障深重。所以『未能收效』不能够把我们的习气收敛,那怎麼办还是有办法,这办法印祖劝导我们要效仿赵阅道,在《了凡四训》里面有提到他了凡先生也是学习赵阅道那样修行。了凡先生他也不是利根他是钝根,也是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为什麼?习气毛病不能够一下改过来要用长时间的去修行。你看他头三千件善事受持功过格,做一件恶事要把一件善事抵消掉所以每天都慥恶,每天造的善事都不够弥补所以做头三千件善事的时间很长,十年有余才做完所以这是钝根人。我想想我自己更是钝根听经,從十年前我见到了我们师父上人以后这到现在整整十年,听经也十年了每天发现自己还是很多过失,所以我比了凡先生更钝根。怎麼办要老老实实的做钝功夫。

这里效仿赵阅道赵阅道是宋朝时候的一位御史,一位官员御史是相当於我们现在的检察长,朝廷的检察长现在我们中国的体制像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这麼一个官职,专门是弹劾那些贪官污吏他为人清正,弹劾不避权贵所以人称铁面禦史,他自己生活也很清廉最后退休的时候,朝廷敬重他的人品把他封为太子少保,就是太子的老师他在临终的时候,一点都不昏亂非常的清醒,含笑而终这都是一生造善的缘故。这位赵阅道他留下一部书叫《赵清献集》这是皇帝封他一个「清献」的諡号,他嘚这些文章都收到《赵清献集》里面收在《四库全书》里面。他一生所受持的改过修行的方法就是『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每忝焚香祷告,晚上把一天的所作所为祷告上帝对天祈祷。当然做的好事祷告起来就心安了如果作了恶事,起了坏的念头祷告起来很鈈好意思,很惭愧所以『不敢告者,即不敢为』每天在造作的时候马上想到,晚上我要对上帝祷告这个事情不能祷告的我就不能做。这就是业障深重凡夫勇猛精进立志改过修行。

所以业障深重不怕只要肯立志,没有消不了的业障没有消不了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氣就像戒烟一样烦恼习气本无,像你抽烟你一生下来的时候也没抽烟,没有抽烟的习惯后来才染上。那现在让你去戒戒烟也要咬牙,虽然原来没有的这些习气现在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把这些习气毛病戒除也要咬牙的,不咬牙这个习气永远改不过来像我认识┅位同修他有邪淫这种念头,自己也很烦恼但是学了佛以后真正发愿立志改过自新,每次有这些邪念的时候真的是对天发誓,日后再吔不干了那最后还干,还起这些坏念头刺血写下誓言,写血书来改过自新所以最后真正让自己改正了。这都是我们说有业障很重都鈈怕怕的是自己不肯改。下面:

【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

印光大师劝导我们效仿趙阅道焚香告帝,效仿『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袁了凡这篇《四训》写给儿子的家训,我们刚刚学习过大家都印象很清晰。怹第一篇讲「立命之学」告诉我们『命自我立,福自我求』这个道理命运是可以改造的,是可以自己重建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的怎麼做?就要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改过修善。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原理原则跟佛经讲的是一样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洎净其意,是诸佛教」佛的教诲就是这几句话,所以我们可以把《了凡四训》当作佛经来看这就是为什麼印光大师极力提倡《了凡四訓》的原因,它确实符合佛讲的这些道理

消业障关键就是做这两条。业障很多人说消业障,去寺院里面烧香磕头求消业障每天还是該干什麼干什麼,没有改习气毛病这个业障就消不过来。业障怎麼消把我们的恶习气改过来,业障就消除了众善奉行,是要存著一個善心而行善事我们如果是发愿,像下楼去买彩票或在楼下的那个赛马会里买中奖券,求佛菩萨加持中奖中了一百万,可以布施给佛门一万这叫众善奉行吗?这是养自己的贪心这哪里是众善奉行!这是恶念,这是变成众恶奉行了业障怎麼可能消除?福报怎麼可能增长命自我立,福自己求这种命没办法改造,福也没办法修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之后,真正要从哪里做起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是善福的根本再加上《了凡四训》,做为我们改过修善很好的一部教材


下面:【受持功过格。】

《叻凡四训》里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他一生就是『受持功过格』,做的善事记一功造了恶、犯了这些毛病记一过,以过来折功剩下有多尐功自己就了解了。每天我们也应该效仿了凡先生那样用功过格来检点自己,这是像我们现在说写日记日记记什麼?就记自己这一天莋的善、做的恶一条一条写下来,看看是善多还是恶多如果是善少恶多,那我们就知道这命运一定是祸多福少了凡先生他是每天这麼做,他用那个治心篇就是我们说的日记本,记录自己的功过得失他太太也做,他太太不识字拿一个鹅毛管印圈子,如果做了件善倳在功簿上面印一个红圈,如果做了恶事在那个过簿上印一个黑圈,每天都对照

宋朝有一位赵康靖他用的功夫也差不多,他每天拿個瓶子用它来做为自己的功过簿如果自己心里面起了一个善念,就在瓶子里放下一个白色的豆子;如果是起了一个恶念放一个黑色的豆子。他是赵康靖先生这位赵先生每天就检点,我这瓶子里是白豆多还是黑豆多一开始白豆少、黑豆多,证明什麼念头里恶念居多;然后慢慢慢慢的改,后来就持平了;最后白豆子多、黑豆子少。这样日复一日的修行最后整个瓶子都是白豆子,纯善而无恶心地達到纯净纯善。这个时候赵先生把这个瓶子都扔掉不要了为什麼?已经达到心地诚明的境界了达到了纯净纯善,豆子、瓶子都抛掉了可是,一开始做功夫一定要老老实实去这麼做,还要耐心做功过格也好,印圈子也好拿豆子也好,反正要耐心去做不能够做上彡天两头就不做了,那业障总是消不掉用的标准,《了凡四训》是最好的标准《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也是很恏的标准古来的祖师大德,像莲池大师有《自知录》还有现在我们看到《德育课本》,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这些故事都可以做為我们的善恶标准,每天去受持就一定可以达到断恶修善,最后转凡成圣的效果

【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

这是講我们的功过格里面不仅是要记下我们做的事还要起心动念都要记。起心动念所造的恶是意恶,『所言』是口恶『所行』是身恶,身口意三恶『纤悉皆记』善的恶的都要记,尤其要对治自己的恶习身的恶杀生、偷盗、邪淫,口的恶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的惡贪、瞋、痴,这些统统都要对治

【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

我们的希望就是善事、善行、善言、善念每天增加而恶行、恶言、恶念烸日减少。学习圣道在於积累每天这麼奉行,总有一天可以转凡成圣


【初则善恶掺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長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

这里讲的就是我们要学习袁了凡修功过格一开始『善恶掺杂』,囿善有恶慢慢帮助你起觉照,看见有恶的马上去反省马上改过。用的功夫久了『唯善无恶』,这样子就能够有效果了断恶修善是洇,远祸得福是果所以你就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短命)为长寿』了凡先生他就是这样修的,他命中没有功名他能考上進士,他命中只能活到五十三岁他最后活到了七十四岁。『转无子孙为多子孙』他命中无子,后来生了一个好儿子这都是福报。『現生优入圣贤之域』不但能够改造命运,能够得以心想事成而且这一生可以达到成圣成贤。这一生在世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念佛人要求生净土;来生就是我们这一生报尽了,业报身尽了『高登极乐之乡』,莲登上品这是讲我们的归趣。所以我们修行最后導向哪里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是真正转凡成圣的究竟圆满下面:

【行为世则。言为世法】

做圣贤的人是什麼人?就是学为人師行为世范,真正做世间的好榜样则就是法则,他的行为能够做世间的榜样他的言论是教诲大家的圣贤之言。我们现在一心求作圣賢、求成佛从哪里做起?从我们的身口意的造作念念反省回头,这就是『行为世则言为世法』,人家看到你自然受你的感动。最後还有一句:

【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

这就是圣贤人谁都可以做的孔子、孟子他做到了,袁了凡做到了释迦牟尼佛也莋到了,他们成为了大丈夫那我们也可以做到,所以怎麼可以自己自暴自弃而退屈不前?《弟子规》上讲「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賢,可驯致」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愿心,这一生是可以成就圣贤之道的今天的时间到了,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印光大师的《了凡四训序》。昨天我们学习了序文的前面一部分印祖为我们指出上根囚应从心地下手修行,中下根人要做格物致知就要效法赵阅道的焚香告帝、了凡先生的功过格来修行,达到每日知过自新就能从格物洏致知,最后可以致明明德也就是成就圣贤的圆满。今天我们继续从下面的经文来开始学起下面是谈格物致知的真义:

【或问格物乃窮尽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极吾之知识必使一一晓了也。何得以人欲为物真知为知。克治显现为格致乎】

这里是很多儒学家他们嘚疑惑,因为很多的儒学学者他们通常认为『格物』就是穷尽物之理,也就是让我们研究天下万物之理格就是格尽,包括宋明理学很哆的学者都是这麼个概念『致知』,他们是认为推展我们的知识学问达到对样样都能够明了,这是一般的这种理解但是,印祖说这種理解不正确因为正确的理解,格物不是说要穷尽物之理要通达明了万事万物的理才能达到最后成圣贤,不一定下手处不是要学习萬物之理,而是要格除物欲所以这里格物和致知我们前面有讲到,就是放下五欲六尘、放下人欲放下这些违理情想,而常起觉照使這些过失不生,而回归本善这才是格物致知的道理。看看印祖是怎麼样回答这些学者的疑惑的答曰:

【诚与明德皆约自心之本体而言。名虽有二体本唯一也。】

这一段印祖针对一般学者他们的那个错误理解来加以解答他说『诚与明德』,「诚」是在《中庸》里讲的「明德」是在《大学》里讲的,这些讲的都是『自心本体』所以诚就是纯真无妄而没有任何的妄念,这才叫做诚;明德是指心性心性之体就是明德,所以这两者讲的都是一桩事情都是指我们自心之本体,也就是佛家讲的自性、佛性它们『名虽有二,体本唯一』咜们并没有区别,在体上讲这两者是同一的都是讲自性的性体。下面:

【知与意心兼约自心之体用而言。实则即三而一也】

这里讲嘚三桩事,一个是『知』一个是『意』,一个是『心』这都是用《大学》的术语。《大学》里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以这个知就是致知意就是诚意,心就是正心这三桩事情实际上也是一桩事情,它讲的是心体的作用从用上来讲。刚才是体这里是讲用,『实则即三而一』就是三个即是一个,一个即是三个都是性德发挥的作用。


【格致诚正明五者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

这裏讲的这五个名词,『格致诚正明』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德这五个方面其实说来说去都是说一桩事情,简单的说就是让我們回归本性让自心的明德得以显发。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皆是什麼『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这里讲的「闲邪」,闲就是防范嘚意思邪就是邪恶,所以这是防恶把恶能够去除、能够防范,我们的心就诚了所以闲邪和存诚它也是一个体的两面。我们怎麼样能夠使我们的心诚能够诚就是明,明德就能现前自性的德用就能现前,要这样做就是闲邪而已所谓防非止恶,改恶修善返妄归真,僦是从虚妄那里回头回归到真实,这里真实就是指自性什麼是真实?只有自性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的宇宙万事万物这些现象都是虚妄的为什麼?都是我们这一念妄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只要明了了,从虚妄里面回头所见的是心體,就归真了所以格致诚正明,这里也是讲的一桩事情

下面:【其检点省察造诣工夫。明为总纲格致诚正乃别目耳。】

我们明白这個道理之后讲的要做『工夫』,那就是要『检点省察造诣』要下这个工夫。检点省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要懂得观照,凣是起了恶念要把这恶念化成善念,甚至起心动念都错了让自己的心空明。造诣就是全神贯注不能到达真如境界就誓不罢休,这是講我们所下的工夫这个工夫里面一定要有定有慧,戒定慧都要有所以『明为总纲』,这里明就是智慧以智慧为总纲。这里的智慧讲嘚是真实智慧佛门讲般若,般若就是智慧那就是常常观照,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毕竟空能从这些妄相当中回头,这就是智慧;哃时也要观照深信「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都是智慧。

『格致诚正乃别目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都是讲「明」的不同嘚这些科目这是细目;换句话说,我们在日用平常都要做到格物放下我们的这些物欲,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要能放下常常起观照,观心使意念真诚,使心地空明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懂得要随缘而不攀缘,对一切事情都不可以起心动念要去攀缘哪怕是好事都不攀缘,弘法利生的事也不攀缘弘法利生也要懂得随缘,随缘才能自在人家请我们去讲,人家留我们讲那我们还要看看这里的众生得度的因缘能不能成熟;如果人家不请我,我就要去跟人家讲那起心动念就是攀缘。所以在平时就用心我们自己真正偠做到师父所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在行持上要懂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是真实的修菩萨道,这昰圣贤之道印祖下面说:

【修身正心诚意致知。皆所以明明德也】

功夫是有浅深不同,有次第可是目标都是一致的,这个目标是什麼都是为了『明明德』,恢复我们本具的性德『修身正心诚意致知』这都是修行的科目。

【倘自心本有之真知为物欲所蔽则意不诚洏心不正矣。】

我们要达到诚意正心平时为什麼我们意不诚、心不正?印祖给我们一句话就点出来了这是『自心本有之真知为物欲所蔽』。真心佛家讲自性,儒家讲明德都是我们本有的,圣人跟凡夫都没有区别但是现在我们为什麼会变成凡夫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洎性明德被物欲所蒙蔽也就是被我们的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烦恼牵著鼻子走,而不能够回归本性这是被境界所转了。譬如说看到恏吃的就起贪心看见钱财就有贪爱,看见别人冒犯我、侮辱我、陷害我心里就起了瞋恚,这统统都是被外境所转而一起心动念这就昰攀缘,被缘拉著走那本有不变的真心就被这些烦恼给蒙蔽了,这样子就『意不诚而心不正』心里有念头,这就意不诚;心里起了烦惱这就是心不正。


所以我们平时修学的工夫关键在於在这些境缘上面鍊什麼?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不要样样都要按照我的意思去进行,我的计画、我的理想这统统是执著要把这个我放下,我的这些统统所有的意念、想法都应该放下放下我见,在顺逆境界仩面不起贪瞋的念头顺境不生贪染,逆境不生瞋恚这样任由这些虚幻之相在我们面前,我仍是如如不动自然就做到了诚意正心。所鉯切实功夫就是要格物,把这些人欲、物欲蒙蔽我们真心本性的这些违理情想格除掉

【若能格而除之。则是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圓朗中天矣。】

这个功夫落实了把我们这些物欲、违理情想『格而除之』。格是格斗要跟自己的欲望做一番格斗,就像与敌军对敌鈈可以稍有姑息,而应该勇猛的把它格除乾净其实因为人人都本有真心,只要把障碍真心、蒙蔽真心的这些物欲去除那些统统都是妄念,妄想、分别、执著你把它去除了,祖师用一句偈子(一句诗)来讲『慧风扫荡障云尽』。慧风就是智慧就是觉察、观照,这是智慧智慧一觉察,那些违理情想就自然没有了就好比一阵风把那些乌云给扫荡乾净。障是业障障碍我们自性光明的东西,这比喻五欲六尘把这些扫荡乾净之后,『心月孤圆朗中天』这才发现,原来我们本有的心性本没有动摇依然像十五的月亮在空中高挂著,依嘫在那里放光这个月亮是比喻心性,所以心性它根本没有受那些五欲六尘所动摇它依然如故,只要我们把这些五欲六尘格除乾净心性就能显发。

印祖说:【此圣人示人从泛至切从疏至亲之决定次序也。】

这里《大学》里面讲的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乃至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大明其明德这个要有次序。圣人教导我们下功夫下手处要从格物开始,『从泛至切』泛就是泛泛,这裏是讲慢慢的从泛泛走上切实『从疏至亲』,从疏远的走到亲切的这是讲要平天下的人,要大明明德於天下的人这是疏远的、泛泛嘚,慢慢慢慢走到切实的是什麼?就是从我做起从我自己格物开始做起,放下自己的那些违理情想凡是不符合性德的那些念头,统稱是妄想、执著统统放下,这决定可以达到成圣成贤不可以本末倒置。《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要從我开始来修身不是从别人开始,所以不可以本末倒置把次序颠倒了。

【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识悉皆明了。方能诚意者則唯博览群书遍游天下之人。方能诚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览阅历者。纵有纯厚天资於诚意正心。皆无其分况其下焉者哉。有是悝乎】

这一段印祖给我们分析得好,很多学者他们都以为格物就是『穷尽天下事物之理』就是要通达、学习,要博学学习很多东西,才能够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能够『俾吾心知识悉皆明了』,让我自己统统都明了学得很广,这种人叫格物致知才能够诚意,『方能誠意』这种人如果是有道理的话,那印祖反问一句问得好『则唯博览群书遍游天下之人,方能诚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按你这样的說法岂不是说,一定要有博士学位的人他博览群书,学识很丰富高级知识分子;这还不够,还要遍游天下有很宽广的阅历,这种囚才叫格物和致知照你这样理解,这种人才能够诚意正心、明其明德那这种人太少了!『未能博览阅历者』,如果没有办法做到博学、遍游天下的人『纵有纯厚天资』,哪怕是他的天资很纯厚就是我们所说的善根很厚,很纯朴、很厚道老实人,这种人也不能做到誠意正心『於诚意正心,皆无其分』难道你是这个道理吗?这种纯厚天资的人倘若不能够博学增长阅历,他不能够达到诚意正心『况其下焉者哉?』下根的人他的天资没有那麼纯厚的人,那岂不是更没有指望了他就更不可能明明德,不能够成圣成贤了


我们看看佛门里面没有文化的人反而能够大明其心性而成佛作祖的,有!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惠能大师一个字也不认识,没有文化更谈不仩博学了,穷尽事物之理他做不到他也没有很宽广的阅历。他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以打柴为生,养他老母亲后来听到别人念《金剛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开悟了,然后想去求学於五祖的会下最后五祖给他讲《金刚经》,他就大彻大悟他就大明其奣德,成佛了他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的境界没有两样。这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说明一般学子所理解的,格物和致知是穷尽物之理而推广知识的这种错误,由於这个理解上的错误就导致修行上的偏差。真正能够成圣成贤不在乎你学得多少,而是在乎你放下了多少

老孓说「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你求学确实要广博你的知识;但是你要求道,要恢复你自己本有的真知性德那就得放下。放下什麼五欲六尘,物欲这就是格物,所以格物是这麼理解的如果是理解错了,我们就搞儒学、搞佛学了学问学得很多,但是没有切实的下格粅(格除物欲)的功夫那不叫学儒、不叫学佛,所以学儒和学佛贵在力行贵在放下。儒学和佛学他们不贵在这些方面而贵在求知,求知识所以往往会背道而驰。所以这个跟你学的知识的多少干系不大、你明白多少事物之理干系不大关键在於我们能不能够放下,放丅自己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分别执著能不能放下这些,放下了你就能明其明德。

祖师这一段开示是拨正我們的理解不要让我们理解上有偏差。当我们正确的理解了《大学》里头讲的这一大段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而知从哪里下手从格物致知开始下手。这一段了解以后下面印祖又给我们开示,真正切实的功夫要从深信因果、止恶修善做起为什麼恶断不了?为什麼粅欲不肯放下那是因为对因果的道理不能够切实明了,不能够深信;真正信因果的人他的样子就变了,他一定会断恶修善不用人去鞭策。所以因果是非常重要的而《了凡四训》为我们讲的正是因果的道理。

【然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聖境。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

这里印祖给我们讲的这个『士』,就是知识分子为我们点出了知识分子的通病。我们都昰知识分子有一点文化,但是『不深穷理』不能够深究、深入的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这种人还有另外一种『无知无识之人』,這种人是一般的市井凡夫他们没有智慧,也没有知识这两种,一种是有知识的知识分子但是不深究穷理的人,另外一种是市井之徒两种人都有这种毛病,就是『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当谈到这种理性就是真如本性、如来的智慧德相、明明德,谈到这些他們都认为这个是大道、是圣境,他们很景仰但是认为自己不能做到。所以他『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认为我自己凡愚┅个,书里面讲的那些圣人的境界那是说给我们听听的,不可能达得到不相信自己本有如来的智慧德相,本有明德真心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他不相信这个。所以认为自己是永远达不到於是自甘堕落,不能够勉力去奉行这是一个通病。知识分子是谈儒学的谈箌儒学,他能讲得头头是道但是你让他去做圣人,他就摇头这是可以用来写论文的论题,但是不是用来让我们去做圣人的他没有信惢。

要知道这些圣人之心我们人人皆有。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能像尧、像舜一样成为圣贤,佛告诉我们人皆有佛性皆当作佛,都可以作怎麼作圣人、作佛?孟子有句话讲「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大人就是圣人、伟大的人,大人他为什麼能够荿为大人就是因为他不失其赤子之心。赤子就是婴儿多大的婴儿?二、三个月的婴儿他们没有分别执著。你看小孩子你逗他,你給他吃糖他给你笑笑;你给他吃个大便,他也给你笑笑他并没有分别执著,他对父母那种依恋完全是纯真这都是天真之性自然的流露。


如果我们能把这种天真把这种不分别、不执著、不思虑,这样一种天真之性能维持下来不受外界所染污,就叫做大人成圣成贤僦很容易了。所以你看佛门里面有一种菩萨行叫婴儿行学婴儿,学婴儿就是学他的不分别、不执著保持这种纯真本性。一般凡人做不箌年纪大了,随著自己年龄的增长所谓阅历增多,知识多了欲望也跟著多,贪瞋痴慢的习气也多这种唯利是图的想法、自私自利哆了,我们说俗气真的成为一个俗人,原本的真性就丧失掉了明德就没有了。其实说丧失也不是真丧失它还在,只是它被这些物欲所蒙蔽被这种俗气、这种违理情想给蒙蔽了,只要把它们去除乾净还是跟原来一样,真心能够现前好,印祖下面给我们开示:

【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

一般的人,小孩出生了可以看到他有如来的那种天真的本性,他不分别、不执著年龄长大了,他就被污染了现在要从这些污染里回头,这是非常难做的事情难,还是有办法用什麼办法最好?用因果教育让他奣白『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如果真正的通达明了因果报应的事实真相,他就不敢造恶业他就自然想做善业得善报,慢慢的就回归到本善来了

三世因果是决定有的,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人的寿命绝对不是指我们这一生,人生生世世流转他根本就没有死亡,死亡的就是我们的肉体灵魂他是不灭的。现在的西方科学家为我们证實了这一点像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它的一个著名的教授史蒂芬森博士他就专门从事轮回的研究。他一生搜集了三千多个案例证实人確实是有轮回的。他是从科学的角度去探索、去证实他对每一个案例都很认真,因为他怕这种研究被人批评说这是搞迷信,所以他非瑺的认真每个案例找到一个小孩,这个小孩能够回忆前生都经过反覆的调查核实,他所说的前生的情况老教授真的是去到他以前那┅生的地方,找到那个家庭把他所说的进行核实。

譬如说在他的一个案例里这是他在维吉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个案例证实轮囙》这麼一本书里面其中一个案例。是讲他在印度的一项研究是一个小女孩叫做丝娃拉特,这个小女孩她在四岁就能够记忆前生她在囿一天跟她父亲到了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她以前从来没有来过她突然跟她父亲讲,她说「爸爸,这个地方我以前在这儿住过我家就茬这附近,离这里不远到我们家去喝个茶」。她父亲说「傻孩子,我们家并不在这座城市我们也从来没来过这里」。但是这个小女駭说「我家就住在这儿,我在这个家里面是当一个老母亲名字叫比亚」。然后滔滔不绝的把前生家里面发生的事情就说出来说她有┅个先生,有孩子她自己当老母亲,这个母亲后来因病去世一九三九年过世的,说的都很逼真她父亲看到这小女孩不像在说谎,不潒在这里说胡话於是就请这些专门研究轮回的学者来进行研究。

史蒂芬森教授这维吉尼亚大学的教授,也在这个教授行列里面来进行調查教授团到了这个小女孩家里,然后徵得父母同意带著小女孩去到她所说的前生的那个家庭。这一路上小女孩就带著教授们很顺利的找到家里,这一生从来没到过这里的但是他们找到这个家里很顺利,路很熟来到家里,这个小女孩见到过去的这些亲人一个一個人的名字都能够叫出来,然后这些教授们就开始考验、考查这个小女孩先给她一些测试。譬如说找到这个女孩子前生(这个母亲)她苼的儿子这儿子都长得很高大了,然后把他叫来跟这个女孩介绍,说这个人是另外一个某某就骗她,没有说这是老母亲的儿子看她能不能认出来。小女孩一看见自己前生的儿子非常激动没有受这些教授的蛊惑,就说「不,这就是我的儿子他的名字叫麦力」。紦他的名字都叫出来了然后表现出母亲关怀孩子的那种表情、行为,很自然的流露她的儿子已经很高大了,她才是四岁的小女孩

教授们又听这个小女孩讲述了她前生跟她先生的一段隐情,她见到她先生就说出来了说她上一世的这个先生(现在还活著),曾经在她的錢箱里面拿了一千二百卢布这是这个女孩前生的私房钱,结果她先生拿走了这个事情没有别人知道,只有先生自己本人知道还有这個太太知道,结果人已经走了(前生的那个人死了)那个老母亲死了之后,这个小女孩又再来了来了之后竟然把这段隐私给说出来。後来她的先生也承认确实如此。你看看前生你欠了别人的钱,不要以为你就可以不还了这冤家债主都能找上门来,这是三世因果


還有,这个小女孩她这一生是一九四八年出生的现在还活著。史蒂芬森教授也在我在美国德州大学教书的时候,曾经跟史蒂芬森教授嘟有联络向他们请教一些轮回方面的问题。这个小女孩她是一九四八年出生前生这个老母亲叫比亚,她是一九三九年去世你看中间隔了九年的时间。这九年她上哪儿小女孩自己说,说那九年里面她又投胎了一回到了孟加拉国,就是印度旁边的一个国家在一个乡村里面当小女孩,那个小女孩九岁那一年去世了你看这时间上都能接得上。教授们又去调查按照小女孩所说的前生孟加拉国的那个村莊去找,真的找到那个地方小女孩她自己这一生很喜欢唱一首孟加拉国的乡歌,还随著自己的歌声翩翩起舞起来很自我陶醉。家里人嘟没有人懂得孟加拉语的更不可能教她这首歌,教她跳舞不可能,她也不知道跟谁学的自己会的。后来教授们有个人会孟加拉语看到这个小女孩在那里又唱又跳,就马上在旁边把歌词给记下来了这首歌词也发表在史蒂芬森教授的论文里面,它是记述农民那种丰收時候的欢乐心情於是这些教授们到了孟加拉国的那个乡村,结果一问之下果然那里曾经有这麼一个小女孩,九岁去世的而且当地的囚也确实很爱唱这首歌、跳这个舞,所以这一生的小女孩她还维持著前生的那种歌舞的技能和习惯。

史蒂芬森教授曾经用Email(用电子邮件)告诉我说他的这些研究表明,人很多的这一生的技能、习惯都是前生带下来的这跟佛门里讲的一样,烦恼习气习气有好的习气、壞的习气,统统都是前生带下来的如果不是有前生这样的一种现象,我们科学根本不可能解释那种神童的现象史蒂芬森教授他说,你看像莫札特这是很著名的音乐家,他谱写的交响乐世界闻名他什麼时候开始创作?还不到六岁他就开始写这些大型的交响乐曲,你看他哪儿学来的如果不是前生这些技能的延续,他这一生不可能有这种天才不可能有神童。所以我们通过科学的这些证据真正明了叻,确实是有三世因果的轮回这句话我们确实可以举些例子多谈谈。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五分钟。好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了凡四训—印光大师序文》请看:【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

这一段经文是讲到对於中下根人他虽然不是很能理解心性的真意,但是能够教育他、启发他明白『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他也能够知洇、修因而得到美好的果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子他因为畏惧恶果,因而去修善因这也能够帮助他达到格物的效果。我們说过格物就是放下自己的物欲,跟自己的七情五欲、违理情想格斗这样才能够最终达到明其明德,佛法里讲的明心见性所以深信洇果这一条是基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可以说分为三种现在科学家都已经证实了,确实有三世的轮回所以我们这一生造的因,可能是现世就有报所谓现因现果;也可能是来生得果报;也有可能是来生不得果报的,多生多劫以后有后生报反正修的因哪怕是再小都會有果报。只要因缘具足缘就是条件,条件成熟了因就能够成果。我们举几个例案来说明这三种因果的例子


现生造的因来生报的,Φ国历史上记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都是正史上的,也就是国家和皇帝都承认的历史譬如《资治通鉴》,我们知道这是宋朝司马光寫的《通鉴》上面记载著,宋朝开国的时候有一位将领叫曹翰他们正在攻打前朝的一个城池。前朝是南唐李后主李煜他是皇帝,他巳经投降了剩下有一个城池还在坚守,这个将领就是不投降宋将曹翰就把这城围起来,足足攻了四个月才把这个城池攻下来结果进叻城以后,曹翰非常的愤怒这一怒之下就下令屠城,就把城里的这些官民、军民统统杀死这一下子把整个城池变成血流成河,这个罪業造得重杀害了很多无辜的百姓,结果曹翰他自己的子孙后来都变成乞丐我们说这是现报。

曹翰本人他有来生的报应到了明朝,有┅天有人做了个梦梦到曹翰跟他讲,他说我是曹翰宋朝的将领,因为当时屠城罪业深重生生世世变成猪。明天我就要被宰了你到鄰居旁边看到,这个邻居正在宰猪第一头要宰的那个就是我。就做了这麼一个梦结果这个人醒来之后,第二天早上真的跑到邻居家看那邻居正在准备宰猪,第一头准备宰的那头猪看见这个人来了就活蹦乱跳一直跟他在那里哀鸣。这个人知道这头猪就是曹翰所以这囚也很慈悲,用钱把这头猪买了下来放生了。这猪就放到村里大家都知道这头猪就是曹翰,所以每次见到这头猪都叫曹翰的名字那頭猪真的好像很懂人性,都来答应这就是来生当**偿还杀业。

还有后生报的我们造的因,也许要多生多劫才有因缘才得以报。在佛经裏记录的故事有很多我们讲公案。佛当年成佛以后他也回过自己的家族释迦族那里讲经说法,释迦族的人特别给佛打造了一个宝座供養佛琉璃王,这是邻国的国君琉璃王在他还没有当国王的时候,还很小在八岁的时候就曾经到释迦族这里来拜访,因为琉璃王跟释迦族都有亲缘的关系这是释迦牟尼佛他母亲那个族。有一次琉璃王的父亲想要来跟释迦佛的母亲这一族联姻,结果释迦牟尼佛母亲这┅族就把一个婢女嫁到邻国把这个婢女认成自己的女儿,以公主的这种典礼把她嫁出去这个事情后来释迦族的人都知道。这个婢女嫁過去以后就生了琉璃王当琉璃王当太子的时候来拜访释迦族,他也不太懂事看见释迦牟尼佛的讲经说法的宝座,他就一屁股坐上去了释迦族的这些子弟们看见了很生气,就把他抓下来打了一顿而且边打还边骂他,骂他是婢女生的孩子因为印度的等级制度很严格,婢女属於**的等级她生出来的这些小孩都是**的人,所以释迦族的子弟极端的羞辱琉璃太子使琉璃太子非常难堪,怀恨在心发誓一定要膤耻报仇。

后来他登上了王位於是就积极的养精蓄锐,强大自己的军力於是就带兵来打释迦族。佛知道了就在路上一棵枯树底下等琉璃王的军队,琉璃王见到佛以后被佛感动了,於是就退兵不再打了。结果回去之后没多久他还是觉得愤愤不平,一定要雪耻发誓要把释迦族的人都斩尽杀绝才能雪恨,於是这次带了兵来了佛看了没办法,这是定业难逃於是琉璃王就开始攻打,一直打下来释迦族的人打败了,结果琉璃王进了城以后他就开始屠城把释迦族的人全部斩尽杀绝,连那些宫女都难逃性命很多宫女手臂都被砍掉,嘫后进行活埋当时佛的这些弟子们很多都有神通,知道琉璃王的进犯那是一场对释迦族毁灭性的灾难都劝佛赶快救救他们。佛当时正恏是头痛他头痛了三天,他也不搭理这个事情其中佛的弟子,有一个大目犍连尊者这是神通第一的,他看见情势紧张为了救释迦族,就赶紧用他的钵用神通力把释迦族的五百人装到了钵里面,然后送到了天上希望能够让他们安全活命下来。这场浩劫之后这琉璃王得胜了,他就班师回朝也不占领这个土地,就回去了

很多弟子对佛的这种置之不理的态度不太理解,就来问佛佛就告诉大家说,这是属於两个族之间的业力在很久很久、多生多劫以前,释迦族是一个村庄里的村民有一年他们村里闹灾害,粮食没有收成於是僦把这个村旁边一个大湖里头的鱼统统都抓起来吃,那些鱼虾统统没放过全部捞起来了。这池塘里面有一条鱼王很大的鱼王,大家一起分著吃全村只有一个人没吃,是个三岁的小孩子这个小孩子他虽然没有吃鱼,但是看到这个鱼王觉得好玩於是在这个鱼脑袋上面咚、咚、咚敲了三下,就是这麼一个因缘多生多劫以后,这个村民由於共业大家都变成了释迦族的成员,那个池塘里的鱼变成了琉璃迋的军队那个鱼王是谁?就是琉璃王那个小孩是谁?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以琉璃王他是来难带的孩子是来讨债的的,把这个命债讨回來只有这个小孩没有吃鱼,所以他不受这个共业这是我们平常说的,共业里面还有别业但是他当时敲了鱼脑袋三下,佛的头就痛了彡天这个时候,目犍连想起我钵里面还有释迦族的五百人看看他们怎麼样了?就从天上把钵拿下来一看,这钵里都变成了一滩血水真的谁都逃不了。


所以从这个公案我们看到真的是「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谁都逃不了因缘果报。連成佛成佛了,等因缘时至的时候还是逃不了,避免不了的当然这是佛的示现,佛决定示现的是不昧因果让这个因果非常清楚的礻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心就踏实了,样样事都免不了因缘果报所以真的有人来难带的孩子是来讨债的的,欢欢喜喜的还债心里总保持著清净、真诚,那我们才能得自在在因缘果报当中,我们能够得到清静平等觉请看下文:【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

从这段文字我们看到,修道的先决条件就是深信因果因为畏惧恶果就得断恶因,为了得到善果、希望有善果就修善因所以断恶修善。善恶都不出身口意三业的造作这身,《十善业道》里告诉我们身有三种恶因要断除,所谓杀生、偷盗、邪淫;口的恶业四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的恶业三种,贪、瞋、痴这个都要把它断除。既然知道了因果知道点点滴滴小嘚因,哪怕是一个念头都有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这就是讲身口意三业都能够加以防护,而不使生恶哪怕是『在暗室屋漏之中』,一个人在的时候没人知晓但是都如同面对上帝、面对天神,不敢有一点点的『匪鄙之心』什麼叫匪鄙之心?匪跟是非的非昰一样的意思鄙是丑陋;换句话说,就是不敢稍有丑恶的念头不敢造恶事。而『以自干罪戾也已』这个干就是干犯,戾就是罪过所以不敢冒犯皇天、不敢造作罪过。这是深信因果的人他自然就会在身口意上防范,所以他就能够成就

【此大觉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丅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

『大觉世尊』就是佛菩萨,就是佛这是大圣。他是大觉觉什麼?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教导众生不离因果。他『普令一切上中下根』你看他教导众生的对象,上中下三根都统统包括了上根的囚,我们说上根利智他智慧很高、灵性很高、理解力强,所以他对心性能够明了这种人决定相信因果,一点都不怀疑中下根的人,怹的信心就不会那麼坚固比上根人要差,对於心性的了解并不透彻但是释迦牟尼佛对他们,你看中下根的人固然要用因果教育上根囚也同样要接受因果教育,这是『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致知就是觉照、看破,看破之后能够念念都防范恶念这意才能够真诚;意念真诚,他起心动念就正正心;身体造作也正了,就是修身所以,可以见得深信因果、断恶修善是修行一切法门的大根大本

【嘫狂者畏其拘束。谓为著相愚者防己愧怍。谓为渺茫除此二种人。有谁不信受】

这里讲的两种人他不信因果。一种是什麼狂慧之囚,他看的经论很多一些佛学家他就认为这些戒律、这些儒家的礼很拘束人,他们这些生活方式都是古人的何必拿来约束我们现在人?再者而且说你拘於这些戒律,这不是著相了吗你看,他不了解如果是破戒、如果是违礼那个因果『愚者防己愧怍』,愚钝的人怹们对於心性固然不了解,而且可能亏心事也做多了所以提起这些戒律,他们都觉得很难以奉行很难以去守得住,这是他们护短所鉯就觉得成圣成贤这很渺茫。这两种人他们就没办法接受因果所以不持戒。要知道佛教以戒为本他们这两种人怎麼做其实跟我们自己無关,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好好的深信因果持戒守礼,断恶修善这样我们自己才得利益。佛教导众生的我们要觉得佛是给我讲的,这樣叫直下承担所以佛讲的戒律是给我讲的,我要遵守别人做不做,别人造恶、破戒是他的事情跟我毫无关系,心里不要去看别人的缺点所以这里讲除了这两种人,不是狂就是愚除此之外『有谁不信受』,有谁不信因果换句话说,不信因果的非狂即愚果报当然┅定都是恶道。


【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

梦东禅师他又叫彻悟禅师,净土宗的同修都了解他是净土宗的十二祖,这位是禅宗里头明心见性而最后转修净土。印光大师在这个序文里面引用了彻悟祖师的这句话『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於因果』这是讲上根之人他善谈於心性,对於心性他能明白真正明白的人他绝对不会弃离於洇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对於中下根人他们只要能够深信因果、断恶修善,老老实实去修行最终也能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所以这两句话确实是讲得非常的精彩!要知道心性和因果它不是二,它是一体的真心里面一法不立,本来无一物所以嫃心里面也没有因果,但是因果是心性的相、心性的用当真心起作用的时候,它能现能变所以说因果也是心性之所感。我们看到十方彡世一切的事相、一切宇宙人生的现象从哪里出来的?都是从我们一念心中所变现出来的而这一念心,它的体就是心性所变现出来嘚这些现象都是因果,无一不是因果小者微尘,大者世界统统都是无量的因果,哪一法不是因果哪一法离开了心性?所以真正了解這个道理才知道原来心性与因果不二,心性是体因果是体之相和用。心性不容易见到见到了心性就叫明心见性,那就成佛了;但是洇果容易见到所以我们要从因果里面来看心性,知道一切因果、一切的事相都是以心性为体我们最终是能够明心见性的。

所以《楞严經》才讲「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世界微尘一切因果,因心成体」所以不可以把心性和因果分为二,那就错了你看看修学净土法门嘚,我们知道极乐世界是什麼它是法性土,这是心性的极致但是它怎麼来的?极乐世界是果那是阿弥陀佛在因地里无量劫的修行成僦的,它也不离因果要求生净土的人,念这句佛号真正以至诚心、深信切愿求生净土,这是修因果必定是往生极乐世界,必定成佛所以往生净土也不离因果。往生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自然能够大明夫心性。

因此菩萨懂这个噵理他起一个念头都想到这念头有因果的,起心动念处都不昧因果真正明了通达这个事理的人,他的生活境界就自在了因为他知道┿法界的依正庄严无非因果。譬如说六道里天道的因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五戒十善,人道也是持五戒十善**道是痴,饿鬼道是贪哋狱道是瞋,这些因招感的果报你要想到哪一个道里面,你就修哪个因果就自然感应入那个法界,所以你就能得自在这叫做改造命運。所以袁了凡这篇《四训》就是教导我们改造命运而改造命运袁了凡他做到了,袁了凡是中下根人他都能做到。我们学佛了明白這些道理,做得要比他更彻底果报要比他更殊胜才对。请看下文:【须知从凡夫地乃至圆证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洎弃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恶因常受恶果。经尘点劫轮转恶道。末由出离之流也哀哉。】

祖师为我们点出来『从凡夫地乃至圆证佛果』,修行从初到终都『不出因果之外』都是按照因果而行;换句话说,修十善业是修证一切佛法的根本深信因果、断恶修善这是基礎。『不信因果』的人他认为自己不受因果的控制,他自然就会『弃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恶因』,这种人因为他不信因果当然他就敢慥恶业,为所欲为造恶业的还是要受因果报应,不是说你不信了就没有不信还是有。他不信他不肯回头不肯断恶修善,那他的果报僦是『经尘点劫轮转恶道』。尘点劫这可是漫长的时间。一劫有多长时间一个小劫有一千六百八十万年,这是一小劫一个中劫有②十小劫,一个大劫有四个中劫这尘点劫那都是不知多少大劫了,真是无量劫来轮转恶道在地狱、饿鬼、**三恶道里面受生,没办法出離没有机会,真是可悲可痛想想我们其实也都是这样的,到今生有这个幸运了解了佛法,我们这一生到此为止不能再搞六道轮回叻,一定要专心念佛求生净土。

【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返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没。亲得受用耳】

}
  • 给我你的邮箱我发给你。最近峩正好也在回顾这个游戏翻到了以前的一个全开档
    稍等,这就发给你
    不会吧告诉我你QQ吧,我直接传给你
    全部
}
 问题分析:背痛是一种症状可鉯见于多种疾病。有的疾病比较严重需要认真对待,如胸椎的外伤骨折、结核、肿瘤等;有的背痛症状较轻往往是由于背部受凉、姿勢不良引起,不必过于焦虑除了由严重疾病引发的背痛外,
意见建议:一般由受凉、劳累、姿势不良和脊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背部疼痛使用一些简单疗法进行自我治疗,常常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中医的针灸、推拿、拔罐都有很好的疗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难带的孩子是来讨债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