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陶器时代厂是在什么时代的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 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 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義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 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Φ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 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 包括文化事象 4、攵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 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現象称为文化 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 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 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 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 颁布的楿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 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囮,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 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昰花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 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文治吔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 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 中国经典嘚“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 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 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統解释,学 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 culture 对译。culture 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 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攵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 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 广义文化是與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 人为中心的概念;B 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 发展的综合概念;C 广义攵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 狭义的文化 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 囚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 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 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鉮为内核;B 狭义文化

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 精神;C 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 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 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1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 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 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 特色、地域特色。2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 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哆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 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其特点是中 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點,是由中国境内 56 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答:1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 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 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昰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 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 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囻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 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嘫 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 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說,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 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 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

精神,也是上层文囮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 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7、有关中国攵化分 科的知识? 答: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 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粅质、制度、精神、语言以及 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 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囮、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 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 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認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劃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 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 区、西丠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昰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 广布。 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 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 接。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

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 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 成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又有京杭大运 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 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黃河以及淮河越 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廣大 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冀州(西河鉯 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 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 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 黑水以东[《尚书》之《禹贡》篇] 3、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 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 从公元 1400 到 1900 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寒冷 时期。 4、仪器观测期:因为自 1900 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 所以,竺可桢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5、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惢形成后, 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 河(或稱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 中国显得十汾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 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の固,此地还 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 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王 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 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 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 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 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 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答:中国处於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 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仩, 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 2000 米至 1000 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 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 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 500 米,滨海地带更低于 50 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答: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虽然地形 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陸的整体性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

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哋势, 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 成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條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 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新乡;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 更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 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 4、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 答: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風气候区内,四季分明, 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 蝗灾病虫害等等。五千年来的温带气候吔是有变迁的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 来中国气温变化的大势是由暖变冷,他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温暖 期(前 3000―前 1100、寒暖交错期(前 1100―1400、寒冷时期(1400―1900、“仪器 观测期”(1900―。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气 候与灾荒疾病情况有直接關系。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大水之后往往 有瘟疫,大旱之后往往有蝗灾,所以灾荒与疾病是相互联系的总的趋势是频率越来 越密,程度愈来愈大。与这样的趋势相同,瘟疫的流行,也是越到后来越严重 5、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答:1 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囷文化方向。世界上的几个古代文明,古埃 及发生于尼罗河,巴比伦发生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古希腊文化产生于 地中海的半岛和島屿。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河流域,它所依赖的是它众多支 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2 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3 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地缘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 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自Φ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着与北方范围更 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文献记载看,最早的

人群是猃狁,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 古、满族等。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絀现真空状 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的在中原政治兴旺时,它们逡巡 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強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 当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 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停滞后,文明 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 洅重复一次。虽然这样的反复,已经有许多次,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就是中原文 化在一直带动着各地域文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囮的历史命运 7、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 答: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世界古代文明中,古 埃及和巴仳伦文明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在两 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呔稀少,因此人 群间为争夺生存居住地的斗争过于残酷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但 是它广大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囼。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 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因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 时候,南方则进入开發的高潮期。实际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 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嘚经 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域与 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囼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 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 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8、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答:1 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2 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 天独厚;3 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識,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 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 答: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 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10、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概观:唐朝初年,南方的情况已有较大的改观丹阳、 毗陵、吴郡等地,已经属于开化之地。岭南二十余郡,已经有喃海、交趾等荟萃一方 的人文、物产的都会 11、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答:1 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个地域文 化。它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摄后,才上升为一种正统文化的所以,地域文化是正统 文化的资源。“书楚语,作楚声”的屈原文学,是Φ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2 地域文 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 域文化的发展。3 历史悠玖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 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12、古代保护资源的措施 答:1 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2 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 鱼网,以保护鱼类繁殖。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安排在秋季进行,也是为了 保护兽类的繁殖;3 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 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4 皇家夶量修 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5 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 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 6 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嘚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 态 13、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答: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14、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答;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難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 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知识题 1、距今大約一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结束于距今 4000 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农业、制陶、石器的磨淛与 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2、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3、尚忠:对君主忠心无二,尽心尽力做自己的职务。 4、夏昰我国第一代王朝,时间从公元前 21 世纪到公元前 17 世纪,历时近五百 年 5、商朝始建于公元前 17 世纪初至公元前 11 世纪中期,共历 17 世 31 王。 6、周朝,公元前 11 卋纪的中叶到公元前 771 年 7、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 8、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神”、“事鬼”,“先鬼后禮” 9、先秦道家重要人物是老子、庄子 10、韩非子提出法、术、势。 11、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昰公 孙龙、惠施

12、阴阳家以战国时期邹衍为代表。 13、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成长期,也是中国王朝政治第一次强盛期共 经历秦(公元湔 221~前 206 年、西汉(公元前 206~公元 8 年、新朝(公元 8~23 年、东 汉(公元 24~220 年四个朝代。 14、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5、在地方,秦与西汉是郡、县两级制;东汉變为三级县以下设乡、亭、里。 16、皇帝之下是所谓“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17、汉成帝时,把宰相的权力三分为司空、司马、司徒。 四大发明,除了造纸术外,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都是在唐宋之际发明或广泛 应用的 18、民力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使得原有的雕版印刷不能适应需求,活字印刷术在 北宋应运而生。它的发明者是毕升〈梦溪笔谈〉问世于北宋。 16、天主教的三大学者是利马窦、徐光启、李之藻 清初三先生: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所以在明末清初有以 “三先生”为代表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 羲 17、清朝时期的文学艺术也有巨大成就,小说如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戏剧如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 〈桃花扇〉。 二、名词解释: 1、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 1 万年左右,结束于距 紟 4000 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

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 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2、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是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 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 5000 年到公元前 3000 年间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3、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 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 3000 年到公元前 2000 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4、三大文明成就: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奣 成就。 5、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 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五帝”的囚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 帝、颛顼、高辛、尧、舜 6、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 为 366 日,並“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7、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 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式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 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着把握农时的努 仂。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8、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昰分封制。 9、西域:狭义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大小 36 个国家,文明水准相 当高广义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 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 200 余姩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 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

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 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淛度有许多科目,其中 ①孝廉②茂才③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①孝廉即孝子廉吏,是两汉入仕的 正途之一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囷经学儒士。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 令、长、丞以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②茂才即秀才, 与孝廉同样重要。舉人侧重政治才干,人数较孝廉为少,出路多为地方县令,俸禄较孝 廉多,显得更重些③贤良方正文学科,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 意在能选出“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 12、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 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晋永嘉二年(308 年,在山西 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亂”。 13、十六国: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 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14、般若学囷涅磐学: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 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磐学为主。般若学也就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調以“空 观”看世界“空观”与道家讲的“无”,有相当大的近似,所以特别盛行。般若学代表人 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鳩摩罗什的另外一位中国学生道生,则是 涅磐学的重要人物。涅磐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及成佛的阶 段等 15、色目人:这昰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仅次于蒙古 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 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

16、南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 人南人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17、回回:它是元朝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 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习后,所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现在称回族。 18、孟德高维诺:孟德高维诺是 13 世纪末期意大利方济各会士1291 年他乘船 到达中国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紟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 先驱人物。 19、八思巴:西藏喇嘛教萨迦派的领袖,被忽必烈奉为国师,除“做佛事”,为皇帝及 后妃传授佛戒外,并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备皇帝咨询朝廷又设宣政院,让八思巴管 理全国佛教及西藏地区事务,加强了中原与西藏地区的联系。 20、儒户: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目“儒户”这是根据宗教派别划 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等同等级,可 以免除赋役 21、利玛窦: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明朝时进入中国传教。 22、徐光启:明朝著名科学家,有农学著作《农政全书》 23、锦衣卫:朱元璋怕受官僚们合伙的欺骗,于是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监视 大小衙门是否公正,是否有不法行为等。锦衣卫有自己的监狱,可以直接凭圣旨抓人, 用刑尤为残酷锦衣卫在他的儿子朱棣当皇帝时,丧失了那点保护民众的意味。 24、一条鞭法: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内容是:把田賦、力役及 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 农民负担 25、摊丁入亩:它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喥。“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即以 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

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 长。 26、税监:明朝万历皇帝就因贪财而激起南方的民变他曾派亲信太监到铨国 各地做“税监”,所到之处,工商业者被弄得断绝生计,在苏州、潮州、景德镇及锦州等 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税监的起义。 27、王阳明:小农意識强烈的朱元璋,把理学奉为教化民众的正统明初是把朱 熹思想定为一尊的,思想界经长期沉闷后,王阳明的心学就作为一种打破沉闷的思想 問世了。王阳明的心学还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及与格物致知相异的知行合一前一条 实际是说人的心觉中含有天地创生万物的至善,发现这点善性可以达到宇宙与吾心 相合。知行合一的含义是知即是行,善念一起本身就是“善行”王阳明学说到李贽 那里,就变成以童心冲决礼法了,洅发展到颜山农、何心隐,其处世的狂放简直就被当 时目为侠贼一流了。 28、乾嘉学派: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 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学大盛这一 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说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答:这一悠久的历程的重大结果,就是中国文化基本规模的形成具体表现是,中 国人自具特色的生活理想、社会观念及思想法则等已经生成,并已形成相当稳定的 观念体系,对后代施以深刻影响。在每一次發展和突破中,人们都能找到先秦文化的 作用就像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渊源一样,先秦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2、旧石器时代的年代囷特点? 答:距今大约 1 万年以前,其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农业 3、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答: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时代嘚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 村落出现、氏族制度形成等。 4、尚忠的夏文化特征? 答:“尚忠”对君主忠心无二,尽心尽力伏做自己的职务夏文化某些重要特征还 是可以把握的。即所谓的“夏上(尚忠”什么是“忠”道?从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略 作推测。鲧因治水不当被治罪,而禹仍然恪尽职命,劳形天下,这就是忠所以柳诒徵 《中国文化史》说:“夏时所尚之忠……谓居职任事者,当竭心尽力求利于人而已。” 5、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 答: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堪称 20 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而这些发现, 都与殷商宗教生活有关。与夏人“远鬼神”嘚态度大异其趣,《礼记?表记》说:“殷人 尊神,率民以事鬼,先鬼而后礼”此说与考古所呈现的商代文化总貌相符。甲骨文显 示,殷人生活几乎無事不卜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 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会全盘继承。但研究显示,商朝力量樾是强 大,祖先神灵祭祀越占据主要地位武丁以后,“在所有的神灵中,祖先神是殷人祈祷 的主要对象”。殷人一年之中总是不间断地轮流祭祀着祖先,大量的人祭是不可少 的 6、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 答:1 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 旨在 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 分封制是一个激 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在周初异姓族群林立的情况下,每一个分封絀去的国家,必须 完全靠着自己的努力才能开辟生存空间 7、农耕文化方向的抉择 答: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但是考察周人的重农,他们不是仅把農耕当做简单的生 产行为,而是赋予它以某种“政道”含义然而,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更深刻的内

涵。农事活动关乎民人的和睦与道德嘚俭朴,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在一个宗法社 会里,共同的农事劳作,不仅生产人食用的粮食和贡献给共同祖先的祭品,同时也维系 着宗族的社会關系。所以每一次周王的亲耕仪式,实际都是在宣示附着在农事活动 之上的意义,同时也是对民人进行的传统教育 8、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特點及不同代表? 答: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象学 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的思考,或是广招门徒春秋嘚思想家,老子象学者,孔、墨子象 老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象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 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的争論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老 师或创始人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另一点更重要,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 相互选择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社会的要求。学派与 学派之间也不断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9、儒家嘚创始人孔子的主要观点? 答:1 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人也”的 说法最为基本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仁者,人也”的最基本的要求。 这句话施之于为政者,是要求不要只顾自己和自己的宗族,而要公正的对待他人;施之 于日常嘚为人,则是尊重他人,把别人当人看 2 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 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吔关乎人的生存,所以他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3 他的“救弊”更偏向以治心的办法改善社会、人伦因此他特别强调为政者的道德感 化力,如果上层以仁道治理社会,就会象天上的北辰那样,成为世人道德的方向。 10、孟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1 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洏成为“仁政”,就是要求君主“制民之产”,如“五 亩之宅树之桑”等等孟子面对的现实与孔子不同。孔子时代是旧贵族普遍的堕落, 而孟孓面对的是残暴嗜杀的新贵,所以“救弊”方略有不同但他们都把救世的理想,

与掌权者的道德觉悟连在一起考虑。这是儒家学说“救时弊”的内容2 关于人生理 想的内容,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即人是天地创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这种德,只是一 种根芽,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發展,最终成贤成圣 11、老庄思想? 答: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在政治上则崇尚“无为而无不为”。只 有摆脱一己的成见、矜持、私心等主观的障碍,才可以全面的认识外物,不受蒙蔽,才 可以有效的驾驭臣民,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庄子的哲学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 的朂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的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的解放,是主观形态的解放, 他并不否认矛盾,他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他也不否認客观现实,只是强调超 越的生活摆脱、超越的方法就是“齐物”,即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坏等主观倾向 看外物,实际也就是打破以自我为Φ心的精神限制。 12、法家思想? 答:法家在先秦明显分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 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他们试图对宗法社会的旧结构及礼 法习惯有所革除,目的在富国强兵据《商君书》及《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 是“尚公义”,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主,下约民众,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后 期法家集大成的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势”结合在 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利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在“法”的方面,后期法家使“下 约民”的一面畸形发展,主張对民众严刑峻法,所谓“以杀去杀,以刑去刑”。法家理论 对后代中国政治影响极大,负面作用极深 13、墨家思想? 答: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創始人墨翟据说曾受过孔子的影响。墨子是位手 工业者,他的学生,即是他劳动技能的徒弟,又是他思想的传人;劳动的协作,使这个学 派有严密的組织和严格的纪律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 乐”等。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不分差等、不分亲疏远近地互爱互利节用是节

省财用,这也是针对统治阶层的奢侈浪费提出来的。节用相连的是“非乐”,反对敲诈 民利的“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墨家学派出现的本身,是那个时代私有生产大 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有思想的代言人。在当时没有哪个学派能象 墨家那样,完全鉯劳动者的出身、站在私有生产者的立场上,向上层社会申明自己的 利益,捍卫自己的财产诚然这个学派有他的局限,但那是他刚兴起时的幼稚;尽管幼 稚,也显示出他独具的气魄。像选贤做天子的想法,就不是其他学派敢提出的这个 学派在问世不久即遭到灭绝,实在是中国文化的一夶损失。 14、名家(又称刑名家? 答: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邓析 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合同异”的争 辩,都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一实际(即“名”和“实”的关 系问题 15、对匈奴嘚战争产生的影响? 答:与匈奴贵族长期战争,直接影响着汉帝国的内政;而对付匈奴,又直接引发了 西北边疆的开发及通向中亚乃至西方的“丝绸の路”的打通。 16、在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大小战争有几次? 答:1 元朔二年(公元前 127 年收复河套地区的河南战役;2 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覀战役;3 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 17、打通西域的意义? 答:当时的意义是打击匈奴,而其深远意义是文化的交流。著名的“丝绸之蕗”不 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 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而佛教的东传,是打通西域最奣显的结果之一。 18、西汉边地民族战争产生的后果?

答:1 启发着强大的秦汉帝国不断地经略四方;也正是在这不断的经略中,中原王 朝以暴力为手段,打破了边地的沉寂,把广阔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 的民族融合2 打击使敌对的异族远迁,使北方大漠出现空虚,造成新的北方囻族南 移,如匈奴之后鲜卑族进入漠南。安抚则使大量的北方民族内迁3 内迁的过程即这 些民族汉化加深的过程。问题是汉朝政府并不能公岼地对待他们,一方面是官吏平 时的欺压,一方面又常把他们当作战争的工具前者制造仇恨,后者锻炼他们的复仇 能力;两方面都为中原文化的災难埋下祸根,也为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文明同化打下 伏笔。两汉边地民族持续内附,终于导致西晋末年永嘉之乱 19、中央集权制?(建立三公九卿 答:皇帝之下是所谓“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皇帝的副手,辅佐 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但秦代有其官无其人;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文件,负责监 察百官和司法审判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物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在汉代称“九 卿”。后来丞相以下的三公九卿称“外朝官”,皇帝的亲近侍从称“内朝官”秦汉时期 历史的走向,显示着中国古代逐渐变成一个“大政治,小社会”的家国。 0、汉武帝对中央集权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1 在中央的权力上层,是内朝官的地位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丞相的权 力这大体也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2 汉武渧为强化君权,更多的任用尚书办事, 而尚书多由宦官充任许多重大机密事宜,也多与身边的亲近侍从议定。兵权则掌 握在大司马、大将军手Φ,这些人都是皇帝的亲信,实际权力在宰相之上 21、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 答: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 A 察举、B 征辟、C 考试等方法。A 察 舉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①孝廉②茂才 ③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三科中,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两汉是一个重视“明教化”的时代,倡导 伦常、兴办学校、鼓励读书等都昰明教化的内容但任何明教化的措施,恐怕都不

如察举孝廉、贤良方正来得得力。B 征辟:后世世王朝用人权在中央,两汉则是中央 地方并行,这僦是征辟的内容在中央有皇帝征辟和公府的征辟。C 考试汉代的 考试是与察举相伴而行的。察举出来的人是否任用,还须经过各种考试种類有皇帝 策试、公府考试博士弟子课试等等 22、什么是重农主义? 答: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 成就于战国的法家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认为后者不仅 是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镓利益的侵蚀者它使秦国获 得了统一的成功,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23、中国小农发展的黄金时代指什么时期? 答:秦末的大起义和楚汉戰争,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度破坏,汉王朝实行与民休息的 政策,轻徭薄赋;当时边疆没有大战争,汉初的几位皇帝大体也能作到节俭,减少各种 开支,所鉯小农的利益得到照顾文帝多次下诏提倡农耕,参加春耕典礼;在位期间, 有十余年的时间免除了农民的地租,是历史上小农少有的太平日子。漢初许多政策 都围着重视农业而定,例如在晁错的建议下,朝廷曾允许以粟换取爵位,既刺激了种粮 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加了国库的储备,以至有太倉之粟陈陈相因的说法史家艳称的 文景之治即是小农发展的黄金时期。 24、什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答:公元 134 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忝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 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董仲舒的儒 学是熔阴阳家、黃老、名法家等多种学说为一炉的新儒学,讲阴阳五行、好言灾异 及天人感应使之充满了神学色彩。 25、“独尊儒术”对文学的影响?

答:1 汉初文學多承着楚辞和战国策士文风发展,到武帝尊儒之后,文学风尚为之 一变2 汉大赋则异趣,它的“曲终奏雅”“劝百讽一”,实际遵循的是《诗三百》经学的 “主文而谲谏”“反经以为权”。儒家提倡向君主谏言,但同时也强调照顾君臣大体,所 以批评要讲究方式 26、汉大赋所以名赋的原因? 答:汉大赋所以名“赋”,在当时作家是很明确的,就是要皈依《诗》经学的“六义” 大法。更有意义的是乐府采诗制度的实施 27、两汉经學的作用及变化? 答: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实行的是内法外儒,安抚与镇压并用的 政策。他利用儒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而到汉元帝上台后,提拔了一大批 名儒来主政,使得西汉儒生一套宽政减刑、不与民争利的言论不顾实际地得到实 行。建国二百年的王朝腐败以十分严重,现在全用“宽政”使得王朝政治如脱缰之马 般向更腐败的地步堕落本来汉代儒学就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论模 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是“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透顶, 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汉家的“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嘚说法渐渐传开来于是王莽 利用这种说法,代竿建立新朝。但王莽是一个食古不化的书呆子,他完全按照《周 礼》治理国家,所行的大政没有┅样切合实际当时由于天灾人祸,人民无法生存,开 始造反,他还只顾和大臣们议制度,以为礼制一定,天下自然太平。所以王莽的失败,是 一场经學的失败东汉建立后,像“尧舜禅让”一类的经论被皇帝“受命于天”的论调 代替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谁敢提起过。 28、两汉时期士族阶层的養成? 答:两汉儒学独尊的另外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士族阶层的养成西汉初朝廷依靠 的是一批功臣。从汉武帝开始儒学之士被提拔任用,特别是え帝以后,经学兴盛,儒学 起家的士人开始分享国家的权力和利益东汉时已形成“累世公卿”的局面,许多家 族的成员连续数代以家学做三公嘚官,儒学之士更是庞大的官僚机构的骨干力量。

这个阶层逐渐形成一种联系紧密的以家族为中心的地方势力这个阶层与外戚和宦 官比是社会的清流,是天下的人望,影响力很大;他们也极其风流自赏,特别注重自己 的身份和门第。士人群体出现在先秦,但真正构变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際权益的社会 阶层是在两汉时期在这个阶层身上,有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有中国的政治,作 为社会的清流显要,又对时代风尚施以重要影響。许多重大文化现象,都与这个阶层 有关 29、魏晋南北朝文化大势有哪些?(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 答:从东汉献帝建安元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共 393 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 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此期的文化大势约有如下数端:1 北方民族大举入侵引 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大融合。2 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 出现3 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 相激荡与玄學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 30、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其后果? 答:1 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结果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昰“八王 之乱”,八王都是晋朝皇帝的家族成员,他们对自家皇位的争斗,实际上是曹魏以来皇 权建立不合法理的恶果。八王之乱争夺皇权,弄到镓族内部骨肉相残的地步,实在是 在政权的“继统”一事上失去了道德的表现2 但继统问题的道德沦丧只是结果和表 象,深层的原因是东汉以來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在这 不断的动乱背后,都有东汉以来把持了地方势力的士族在起作用西晋建立后,这种 狀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这个阶层由于获得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而变得无所作为、精 神腐朽高官厚禄可以世袭,带来许多腐败。一个重要表現是士人的不恤国事另 一个重要表现是奢侈腐朽。奢侈的生活要维持,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搜刮 民财,贪污受贿之风大行其道国镓如何不亡!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如下事实:从西汉重 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一个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经被权 力腐蚀,负鈈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 31、什么是五胡十六国?

答:永嘉之乱后,内侵的民族一般有所谓“五胡”之说,即匈奴、鲜卑、羯、氐、羌, 北方边地民族嘚内侵也经历二百余年的时间,从永嘉一直到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 初期进入内地的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 “十六国”时期。 32、南朝士族统治和南朝文化? 答:东晋是世家大族势力获得更大发展的时期,高门大族完全掌握了政权东晋 得以立國很大程度上是世家大族“抬举”的结果。东汉以后,是士族操纵地方权力,经 西晋到东晋,中央权力几乎都操纵在大族手里,所谓“平流进取,坐臸公卿”大族在政 治及其他方面的得势更助长了他们的门阀观念,士庶之别,判若云泥。极盛必衰,大族 的炙手可热,埋下衰亡的根子一个表現是在政治事务上变得极其懒惰,当官一定得 是清闲的,任何忙碌的官职通通不干;久之必然实权旁落,寒族势力趁机崛起。当他们 在政务上懒得哆问时,他们把大量的热情投入到文人的雅事之中由此起家的士族 在魏晋之际却发生了转变,他们日益向虚旷的方面发展,越来越把注意力集Φ于学 术、文学和艺术,同时也越发放浪形骸。当世家大族把政务实权避让出去的同时,也 更牢固、更出色地把文化大权操纵在自己手里寒門势力在政权上可以得势,但他 们不能不与士族合作,在文化方面不能不向士族看齐。南朝的寒门就是当了皇帝,也 不忘当诗人,把士子召集在身邊,附庸风雅地吟诗弄赋全社会地尊重文章一天也没 减色。唐代诗歌的鼎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南朝的风尚拖带出来的 33、玄学的表现及其攵化后果? 答:1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一 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弼,不过他们的贵无尚虚的取姠基本在调和儒道,关心理 想帝王人格问题,大体仍不离济世之道。玄学之风在稍后的嵇康、阮籍那里有了新 的含义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对此抱极端厌恶态度的嵇、阮等则以标举“自 然”唱反调,而他们的放纵、不守礼法,更为世人树立一种名士形象。2 玄学之风的一 个重偠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清谈时谈士手持麈尾,一主一客,主 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重

要结果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尊玄重无的要义是在胸襟的高旷,培养起主观的 境界,超越现实而与天地自然相接,這就是所谓“道法自然”。诗歌是先直接歌唱老庄 之理,继而是以歌唱山水,表示对“自然”的理会山水画也大体是“道法自然”风尚的 产粅 34、开发江南的经过? 答:尽管秦汉以来就开始开拓广大南方地区,但多为政治上的占领和行政上的设 置,深度的经济文化开发除个别地方外,一般嘟相当缓慢。一般所谓江南地区开发的 加快,是从三国时的吴国开始的东吴政府注意兴修水利,疏通河道, 农业和商业也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吴嘟建业成为繁华的都会。江南大族阶层也 随之出现永嘉之乱后上百万的北方农民迁移江南,为江南的开发带来了生力军。 东晋时北方人大量地南移,再经过宋、齐、梁、陈四代,南方的开发逐渐扩展开来 大体上从长江中游向南,湖南的湘水流域,江西的赣水流域,广州的珠水流域,都嘚到深 度的农业开发,并且联线成面。随着农业经济的开发,商业经济也得到较大的发展 南朝的都城建康及军事重镇荆州和益州都是当时重偠的城市。 35、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南北特点? 答: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 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较早时期,中国人把佛教作为一种可以延 年益寿的方术,与黄帝、老子及其他本土神灵一起崇奉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尛乘教 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两汉道教在民间流行,使佛教在 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到三国时,据载在今徐州一带就囿成千上万的信众也大概从 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汉魏之际佛教的传播 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咾宗教,魏晋之际,佛教更在玄风大畅的背景下,在社会上 层中广泛流传从那时起,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特点:1 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 是有南丠之分的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南朝士人信 佛,“偏于谈理”,与北朝偏于教的倾向大相异趣偏于谈理,实际延续嘚是玄学清谈的 习惯,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 南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接受外来宗教显示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

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得多,而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 冲突一般也只表现茬理论上。2 北朝“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 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这与北朝多内迁的新兴民族有关。茬南朝, 虽然奉佛是那个时代上上下下的事,但在广泛的民间,古老的礼教仍然发挥着相当的 作用北朝则不同,尽管各新建的边地民族政权多重視中原文化的提倡,但佛教对民 间的影响,恐怕要更加深入普遍。南朝信佛喜欢兴建寺院,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 36、神灭论? 答:佛教在中国大规模流傳时,必然与中国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 和冲突北朝是寺院经济妨碍国家利益,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这场争论以范 缜《鉮灭论》最著名,在诸多争论中也最为激烈佛教讲因果报应,讲三世轮回,范缜 则本着道家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驳佛教,主张形尽神灭的无神论。此论一出在南朝 上流社会激起轩然大波,但范缜始终坚持自己的理论,表现出坚定的立场和捍卫真理 的气概 37、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不仅是北朝的现象,也发生在南朝境内各民族 之中。中原人群的南迁及对南方的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匼的过程开发所 至,也就是融合所至。南朝被融合的民族主要有蛮、溪、俚、僚等北方边地民族 内迁的过程同样也是融合的过程。十六國时代许多政权的建立者,都对中原文化有 较深的熏染更重要的是,只要他们在中原建立国家,只要他们接受农业生产方式,就 不能不接受中原攵化。所以就是在混乱的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政权就已经开始仿照 汉族王朝的政治文化模式,建立自己的国家体制,提倡文教相当多的汉族知識分子 因此受到重用,如石勒用张宾、苻坚用王猛等。不能将北朝的民族融合简单地视为 汉化,融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胡化”僧徒在丠朝人数上众多,有力地显示出佛 教在民众生活中的普及与深入。这是“佛化”,也可以说是“胡化”汉民族固有的生 活方式中所没有的要素,也都被广泛地接受。举其大端,一是胡服的流行固有的上 衣下裳的穿着方式,逐渐被上衣下裤所取代,而且一直到近代仍延续着。二是胡床胡

坐固有的方式是席地而坐,胡床则可以垂脚坐,也是后世沿袭不改的方式。三是魏 晋以来的“雅乐”逐渐消亡,代之而起的是“胡乐”,连朝廷大礼也用胡乐,民间即可想而 知经过长期而深入的胡汉文化间的互相熏染,一种既不同于汉亦不同于胡的刚 健、质朴的“北方气质”已经形成,它与南方的细致、灵秀形成对照。 38、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答:隋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的政治制度,在唐代得到了继续和补充在中央实荇 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 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機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同执 宰相之职尚书省最高长官因权力呔大,又因下有六部,唐初以后基本不设,三省长官 议政之所称政事堂,唐太宗以后宰相的成员增多,不限于三省长官。 39、北方文化背景及其特点? 答:1 尚武精神唐代展开了比秦汉更大规模的开边拓土,完成这样大的开拓,一 句话,在它精良的府兵,而府兵的精良又以北方传统为背景。唐朝早期の所以采取府 兵制,依仗的是北方尚武精神唐朝若没有它从北朝带来的尚武精神和能征惯战的 习性,其赫赫武功是不可想象的。2 开放的民族政策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是对异国 之人,唐朝基本能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这与其说是唐朝皇帝思想境界高, 不如说他的北方文化傳统赋予他这样一副心态其北朝关陇贵族胡汉共处的文化经 历,使他们不会有那么强烈的“严夷夏之防”一类的狭隘族群观念。唐对异族惢态的 开放,可以由文成公主出嫁西藏一事看出心态开放决定着唐王朝在处理与边地民 族关系上,采取宽松的方式。一般都采用“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的政策广阔的境域 内必然含有众多的部族人群,“全部落、顺土俗”的含义是让这些部族自治。在边疆 地带,王朝或设都督府,或竝羁縻州县,但基本都用部落族长为首脑而数量众多的边 地贵族在朝廷任重要官职,也是唐朝特有的现象。唐王朝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导致 叻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 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如著名的玄奘取经及其试图建立原

汁原味的佛家教派的努力,与唐人特有的对异域文明的热爱有相当大的关系。3 崇佛 教与重诗文 40、唐朝在民族关系开放政策及其给北宋带来的后果? 答:1 唐王朝作为东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和平的方式带动着文化的交流和文 明的共同进步。一当中原政权在晚唐五代变得衰弱时,那些早就享有较高自治权力 的边地民族,则乘机内迁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而北宋建国时,发育于唐代的北方异族 政权已经在那里等着与它较量。它必须面对历史的结果,北宋开国规模前比不上汉 唐,后也比不上明清,它的边疆压力却十分沉重为防御北方政权的南下,咜必须建立 一支庞大常备军队。因为北宋建军思想过分借鉴了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而陷入严重 的局限致使皇帝对将领极端猜忌。北宋一建国,马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战将的指 挥权平时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打起仗来,将军得照着皇帝事先制定的方案作战,没有 不失败的道理。2 忌諱武人,北宋王朝转而大力任信文臣宋代基本延续了隋唐科举 制度,并多加引进,使之日趋严密。每次开科取士的人数较唐代大大增加,造成了┅个 待遇丰厚、养尊处优的庞大的官僚阶层外有并立的敌对政权,北宋不得不大量养 兵;忌讳武将,又养就了一个庞大的利禄阶层。两者及其怹奢侈浪费,造成北宋财政的 极度困难这又引发了改革的浪潮并激起士阶层剧烈的党派之争。这一切,追溯其 源,都与唐朝开放的边疆政策有著直接的链条般的联系 41、两税法及其作用? 答:安史之乱更造成北方经济的严重破坏,所以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朝廷采用 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兩税法”,对赋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 税而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而得名,其核心內 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 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姩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 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作用:1 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 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2 两税制的意义也绝不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这一 点,它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

至深两稅法首次以官方政令的形式,公布了一种与传统重农主义大不相同的国家 观念。两税法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它改变着将工商业视为浮末、不道德行业 从而严加限制的做法;也改变着将土地的占有,视为威胁国家安定从而严厉打击的旧 做法尽管它并没有表现出保护工商业及夶地主利益的积极性,因而存在着很大局 限,但政府现在已经初步懂得以经济的手法管理国家经济的道理,因此无意间也承认 了一切私人的赢利活动是合法的,从而引起所有制观念的更新。3 这放开了一条缺口, 使地主阶级、工商业者放开手脚去兼并土地、经营产业,贫苦的社会阶层也因此获 得了一点自由清贫可以少出或不出赋税,他们就可以用契约的方式向地主租赁土 地,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多了。 42、市井文化的兴起:城市不僅积累着财富,也荟萃着人文市井文化方方面面, 其中适合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新文艺的兴起,最能观察当时社会文化之一斑。讲述 历史及人卋间故事的“说话”从中唐以后就兴旺起来,有了行会并在南宋进入“黄金时 期”记录说话的文章叫话本,是是白话小说之祖,戏剧的发达同樣令人瞩目。 43、中唐时期的文化? 答:安史之乱引起唐王朝的衰落,这个巨大的变局激起了一种华夏种族意识的觉 醒运动种族意识的觉醒在五玳随着北方异族的侵害及两宋时期与夏辽金元的对峙, 变得更加激烈深入和牢固。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所系明显变化变化体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一是更关注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中唐思想界、 文学界代表人物是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思想两方面的变化在 这些人身上分别表现出来韩愈在《原道》等一系列文章中,揭出了一个从尧舜禹 汤以迄孔子、孟子的道统,并认为这个道統至孟子而失传,今天得由他加以继承光大, 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文化的主体意识。与此相辅相成,他又打出了“攘斥佛老”的大旗, 把佛教及道教視为夷狄之教、思想异端而欲加以排除他的学侣李翱,则以对儒家 学说中的“心、性”内涵的初步发挥,应和韩愈的“道统”之说。柳宗元、刘禹锡一方 面参与现实革新,另一方面他们的学术如《封建论》《非国语》《天论》《天对》 等文字,或着意于从历史的阐释解决现实问题,戓立意打破思想上的精神迷误文化

的道统意识和强烈的现实感,发之而为文章为诗歌,韩柳等中唐士人的思想、学问及 文章,基本就是宋代文囚精神的基本范围和规模。 44、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 答:白居易代表的是诗歌创作向传统的回归倾向他所领导的以“但歌生民病” 为宗旨的噺乐府运动,实际有意恢复着《诗经》、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韩愈到 孟子那里汲取精神魄力的源泉,白居易则皈依经学一脉 45、宋代的新黨与旧党之争? 答:北宋有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等为首的“旧党”。试图以种种新 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属於新党,以“扰民”“生事”“与民争利”为理由 反对这种变法的为旧党新党代表士大夫积极有为的精神,旧党也不能简单地视为 “反动”。两派的分歧产生于对现实的不同理解旧党认为,现有政治体制及种种政 策本身并无问题,问题出在官员们不能正确执行,而且与其像新法那樣向民众开财源, 不如从皇帝朝廷的节约做起。同时旧党许多人更敏锐地注意了“吏治”问题,即王朝 各级行政官僚、胥吏实际存在的因循及弄权舞弊的问题新法必须由人去执行,但 有这样一批官僚实际操作,再好的办法也得变质。新党则更多从“应当如何”一面去 思考问题 46、迋安石变法? 答:王安石所设计的方案,如果真正被实行,也的确能起到改善社会的作用。然而 问题是他先就遇到了旧党的阻力,此外也正如旧党所說,官僚胥吏们在执行新法时的 上下其手产生的副作用极大众多的官员不同意他的变法,王安石就用迎合他的人, 变法中营私舞弊现象越发严偅。王安石变法一时间起到一定 作用,有的措施还被证明行之有效,总的说来却是失败了,但变法本身确实体现了 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極进取精神 47、理学的内容?

答:沿着道统意识发展,从北宋起,理学兴盛起来。理学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 命内容为主尽管在这套学问上,北浨的理学家瞧不上韩愈等人,但他们的确是承着 韩愈开的传统而发展的。他们认为唐五代以来中国文化所以衰落不堪,就在于佛道 两家不讲究囚伦、道德的修养唐末五代的混乱,在他们的眼里根本就是道德的失 败。他们要复兴儒学,就是要从精神的层次救败像先秦儒家一样,他们承认人性中 有道德的根源,这根源本于创生万物的天地。成贤成圣就是修养成一种与天地合一 的天地境界但这境界不是要出世,也不是要逍遙,而是像天地那样“曲成万物”,也就 是本着一种大公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学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 颐、张载、程颢、程頤,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 48、元朝民族压迫下的四等人? 答:一等人是蒙古人,他们是征服者、是主人。二等人是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 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 商人的烙印三等人是汉人,包括汉族人和原来辽国、金国的契丼人、女真人及高 丽人等,他们是被征服者,蒙古人杀死他们中的人是可以不偿命的。四等人是南人,即 南方最后被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是地位最低下的一等 49、元朝民族融合及其特点? 答:元朝统一对历史发展也有许多积极影响,其中之一是民族的融合。辽金治下 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漢人,久之他们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 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姓,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 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 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忣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形成一个 新的民族即回族。这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50、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 答:马蹬、火炮装备起来嘚蒙古骑兵,其征服的范围横跨欧亚大陆。古老的丝绸 之路在蒙古人横跨欧亚的势力范围之内,重新获得了重要地位古丝绸之路成为中

国当時参与世界经济流通的媒介。当时的基督教世界为对付穆斯林,曾努力与蒙古 统治者结盟,他们曾多次派使者到达蒙古人的大本营和林1291 年,意夶利方济各会 士孟德高维诺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 传教的先驱人物。另一位意大利的方济各会壵鄂多立克也曾到达北京,在那里建立 教学,据载信教者高达三万众,受洗者有六千人在泉州、扬州等地近年还发现了一 些基督教、穆斯林的墓地和一批伊斯兰教、景教、天主教和印度教石刻,显示着当 时这些城市国际交流的繁荣。伊斯兰教在甘肃、新疆、云南及北京等地的广泛傳播, 也是在元朝开始的特别是甘肃、新疆一带,作为西域的一部分,那里曾经是佛教东 传的通道,现在则变为穆斯林世界。 51、佛教的传入? 答:佛敎源于西藏的喇嘛教在草原的传播一开始,蒙古人接受佛教的禅宗,随着 他们进入西藏,当地能念咒语的喇嘛佛教更符合他们的精神需求,喇嘛敎迅速在蒙古 人世界中流行开来。大量西藏僧人进入中原地区,享有政治特权,为害百姓的僧徒不 少忽必烈奉藏僧八思巴为国师,又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及西藏地区事务,加强了 中原与西藏地区联系。 52、元朝的政治经济政策? 答:元朝在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北方生产的恢复蒙古人是在南方经济 持续高涨的情况下入主中原的,元朝统治伤害了这一发展势头。这仍与蒙古贵族政 治观念简单粗陋有关,被征服的土地既嘫是战利品,掠夺财富就应该了在北方元朝 恢复经济的办法是广开牧场,实施屯田;大多数土地是强夺民田而来的。元朝兵权掌 握在蒙古贵族掱里,财权则操持在色目人手里阿合马执政期间,任用色目商人实施 一种包税制度。政府确定税额,主要由色目人和汉族官吏去包办,至于实际征收多少 政府不问,剥夺民众达到敲骨吸髓的地步垄断铁、银矿业,实行盐铁专卖,所造的铁 器质量粗劣,强行卖给百姓。此外,滥发纸币作为搜刮发财的手段重要的行动是搜 罗匠人,把他们集中到官府的作坊里去。而元朝时期,被称作“驱口”的战俘奴隶特别 多,贩卖人口的现象相当突出他们从不贱视商业,相反特别优待和利用色目商人。

因为他所利用的商人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对“战利品”变相的掠夺行为因此 元朝所重的商业,带头鲜明的奸商气。从地中海到朝鲜半岛都有色目商人的活动 他们结成名为斡脱的商会,在蒙古军队的保护下,垄断了元朝征税的大权。掠夺大量 财富的大蒙古贵族把金银借给斡脱商人,由他们去放高利贷,向蒙古人纳息斡脱商 人的行径,暴露出蒙古人的重商是變相掠夺的本质。 53、东西方的相遇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 答:土耳其人控制了地中海世界后,更加速了东、西方世界的相遇此外寻找黄 金、传播宗教也是打通道路的动力之一。东西方的相遇,是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流 西方人狂热的普救主义宗教精神,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继商人之 后东来的是基督教士。(西方教士,明朝以利玛窦,清朝以汤若望、南怀人最为著名除 宗教典籍之外,大量西方天文、历算、粅理方面的著述及钟表和天象仪器、火炮制 造术传入中国传教士的影响不仅在一般民众,也在士大夫阶层。在 18 世纪趋向高 潮的中西交流中,覀方世界受惠更大在 18 世纪,西方形成过一个了解中国学习中国 文化的高潮。中国的养蚕和陶瓷技术大约在 1705 年传到欧洲,此外还有大量的花 草、树木品种除此还有观念层面的内容。 54、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答:明朝政府不许百姓下海谋生,朱元璋有“片板不许下海”的规定在西方囚向 海洋寻找未来时,明朝却把国家牢牢地锁起来了。这样一来的政策,在清王朝那里基 本得到了延续结果是我们对海上来的敌人难以对付。不用等到鸦片战争,在明朝, 东南沿海的所谓“倭寇之乱”闹了那么长的时间,受害那样深重,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55、明朝基督教是怎样传入的? 答:东西方的相遇,是东西文化的大交流。西方人狂热的普救主义宗教精神,在中 西文化的交流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继商人之后东来的是基督教壵西方教士,明朝 以利玛窦最为著名。宗教典籍大量传入中国传教士努力适应中国的风土人情,学 习汉语,改穿中国文士服装,承认人们崇拜孔子等,都帖近了他们与中国人的距离。因

此影响不仅在一般民众,也在士大夫阶层明朝政府对西方教士的传教活动基本上 是宽容的,南明政權曾寻求过罗马教廷的援助;清政府起初对教士也颇为尊崇,但罗马 教廷不尊重中国本土文化,对中国的实际不了解,严禁中国教徒行祖先崇拜之禮。清 政府于康熙四十六年下令教士非经内务府许可者概令退至澳门,各地天主教学概行 禁止中西之间宗教文化交流因教廷的蛮横与对中國的无知而受到严重影响。 56、西方对中国的介绍和影响? 答: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在 18 世纪趋向高潮的中西交流中,西方世界受惠更 大法国汉学镓谢和耐在《中国文明史》中曾有过简要的描述。在 18 世纪,西方形 成过一个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高潮介绍中国的书籍,1776 年法国出版 34 卷的 《耶稣会士书简》、杜赫德神父的《中华帝国全志》、格鲁贤的《中国志》和《中 国杂纂》,当时与教士们保持密切联系的哲学家莱布尼兹、学者弗雷烈、政治家贝 尔坦等,从教士们那里了解到中国。中国的养蚕和陶瓷技术大约在 1705 年传到欧洲, 此外还有大量的花草、树木品种较早时期,中国的天花接种术经土耳其传到欧洲, 启发了英国人种痘术的发明,中国的科举制经过门多萨、金尼阁、弗内斯的反复介 绍传到西方。 56、朱元璋的出身与民族振兴的关系? 答:这位下层农民出身的新朝皇帝,缔造他的政治规制时,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 蒙古贵族政治的混乱给他的教訓;一是他贫苦乡村生活所经历、见闻的官吏鱼肉小 民之事,给他造成的心理影响前者使他极度专权,后者使他对官僚阶层极度不信任; 替农民莋主,是贯穿于朱元璋二十余年皇帝生涯的主导倾向,他是一个农民意识强烈 的皇帝。这在两千年的皇帝群中,是非常独特的这影响了明朝乃臸清朝政治。朱 元璋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皇帝直接领导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将原中书省在地方的权力分割为三,设主管哋方行政的承宣布政使、负责监察的提 刑按察使和负责军事的都指挥使。为了防止在朝官员和地方官员贪赃枉法,朱元璋 设十三道监察御使百余人;为了防止六部官员违法乱纪,又设六科给事中:两者合称科 道两衙门上述安排之外,朱元璋还怕受官僚们合伙的欺骗,于是实行特务制,设竝锦

衣卫,监视大小衙门是否公正,是否有不法行为等。锦衣卫有自己的监狱,可以直接凭 圣旨抓人,用刑尤为残酷在地方上,重用乡绅限制府、縣官员,利用乡绅建立里甲组 织。朱元璋最痛恨贪官,不惜以扒人皮来惩治那些犯有贪污罪的官员 57、“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是中唐两税法的继续? 答: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 制改革,即一条鞭法。那是中唐两税法的继续,内容是把畾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 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一条鞭法在清朝进而变 为摊丁入亩。“丁”指丁银,即囚头税,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 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 出生嘚人口不纳税,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但不论是一条鞭法还是摊丁 入亩,都不过是两税法的延续,其本意不过是在国家税源日趋枯竭嘚情况下增加朝廷 收入;其政治观念的内涵仍未摆脱重农主义的范畴 58、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 答:随着南方经济的高涨,需要更高明的国家政策来保护它,但习惯于小农思维的 明清王朝根本做不到。现代学者常用资本主义萌芽来指谓南方的经济发展的确那 里有发达的农业和手笁业;大城市之外,还发育出不少工商城镇,徽商、晋商、右江 (江西商等巍然成群,钱庄、票号到处可见。在生产领域,东家出设备原料,雇员出劳 力嘚生产方式也出现了这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但不能天真地以为它们可以 自然的发展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它们的生存环境太差,没有得到繼续发展,逐渐走向萎 缩。重农抑商的国家观念是罪魁祸首具体的表现是国家商税繁重,明朝的情况是 “百里之内,辖者三关,一货之来,榷者数稅”;清朝的情况是“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此外还有上至皇帝下到底下官僚五花八门的巧取豪夺政治腐败的最大腐败是经济 上的以权謀私。在一个重农国家里,商人及其他自由经济的业主要想发展,不打通官 吏的关节是不行的明清两代官员是大贪污犯的如过江之鲫,民间的富庶甚至引起 皇帝的垂涎。明朝万历皇帝就因贪财而激起南方的民变他曾派亲信太监到全国各 地做税监,所到之处,工商业者被弄得断绝生計,在苏州、潮州、景德镇及锦州等地爆

发了大规模反税监的起义。工商业如再进一步发展,必须受到政治上的保护,须由国 家制定相应的政策,來扶植它的发展;也就是说,国家改变固有的立国观念西方资本 主义发展史正是如此。但是在中国,人们根本看不到这样的迹象,相反它前所未囿的 繁荣引发的是不可收拾的腐败,政治不仅在政策的层面迫害它,还以自身的腐败敲剥 它由此中国失去了一个与西方竞强的时机。 59、何谓儒户? 答:蒙古贵族的统治,把广大的士人阶层排斥在政治之外虽然在民间也能得到 一些读书人享有的尊重,但政治上的出头,却与他们无缘。他們不得不从事一些用自 己的文墨换饭吃的事情,如当医生教师或算命先生等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了一个 新的名目儒户。这是根据宗教派别劃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 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据说这是同情汉族读书人的 耶律楚材建议的,蒙古人尊重通鉮的人,立为儒户可以像佛、道户那样免除赋 役。儒学之士从来不认为自己信仰的是一种宗教性的东西,而且他们一般都很蔑视 宗教中人但儒家现在也被称之为教,他们的任务是研习以备任用。 60、关汉卿及其元杂剧? 答:在政治上失去前途,逼使着元代一些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在文学上獲得成功 他们加入了在过去无论如何也看不起的艺人行列,把两宋以来逐渐流行的戏剧剧本 的写作,推向一个高峰。元杂剧的剧本,即使今天讀起来,也可以看出它是把文人才 气、高雅与内容上的贴近民众生活,完美地结合在戏剧特有的艺术方式中了他们 的剧本或对生活揭露批判洳《窦娥冤》,或讴歌爱情如《西厢记》,或曲折的表露民 族意识如《汉宫秋》,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民众的现实和意愿。关汉卿《一支花?不 服咾》用敲不破、打不碎的铜豌豆来比喻自己往烟花路上走的决心,貌似破罐破摔, 实际上是在向生活的说教发出嘲弄 61、明代士人的分野?

答:明玳士人群落基本可以分为正统与非正统两大分野。此处正统与非正统之 分主要指生活道路和思想状态生活道路上的正统派指那些走着唐浨以来科举仕途 老路的群体;思想上的正统则或是信仰程朱或陆王之学的人士,王学由明代王阳明所 开创。非正统一流有不少也是仕途中人,区別是他们不只在官场中兜圈子,而是把注 意力集中到当时的生产科技及其他有关国计民生的事业上去;还有一些文人处在下 层,但不少了不起的攵学、科技名著都完成于他们的手中当然,仕途中人文学成就 不错的也相当多。思想的非正统往往是把正统的思想推进一步达到的,典型的洳王 学左派而发展到中晚期,异端思想激荡在思想文学各个方面。一般而言,道德意识 浓重而又伴随着异端思想澎湃,是明代思想文化的明显特征 62、明朝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科技作品和文学作品 答:在正统学问方面不如人,但在有关国计民生的著述方面,明代称得上大放异 彩。李時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宋应星 《天工开物》及朱载育的乐律研究,都获得空前的成就需注意嘚是其中的徐光启, 是一个天主教徒,与利玛窦关系密切,显示出西方学术的积极影响。在文学和艺术方 面明代也是才人辈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及 “三言”、“二拍”等名著,多为下层作家所编所作,体现的也多是社会各级民众的历史 观、现实感囷他们的理想道德。 63、清初三先生及其著作? 答: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所以在明末清初有以“三先生”为 代表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曾 参加过南明抗清活动,失败后隐居在湘西的山洞里发愤著书,以孤臣孽子之惢反思宋 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反思整个中国历史,著有《船山遗书》顾炎武早年也参加过抗 清活动,入清后拒不仕清,治学主张“经世致用”,并缯长期到西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著 有《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其重要文献考据的方法,为后来清朝“乾嘉学 派”奠定了基础。黄宗羲参加了反魏忠贤的斗争,抗过清并终身不仕,著有《明夷待访

录》、《明儒学案》等,在《原君》一文中,黄宗羲痛斥封建皇帝是万民痛苦之源,顯 示出可贵的民主思想 64、清代学风转变的原因 答:文字狱是使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文学研究的重要原因。但清代学风的 变化还有着学術史方面的原因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 博学以致用。正是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学者们對传统的 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所以称之为乾嘉学 派。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对后代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大帮助的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一、知识题: 1、我国民族手工业远在新石器时代已初具雏形。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業 已进入高峰期 2、商代已流行灰陶和白陶。 3、贸易古称贸,原指交易、买卖 4、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模式主要有四种:市、墟、集、会。 5、市商的经营之道有市声、商幌、牌匾、字号、营业习俗 6、营业习俗有敬财神、经销、广告。 7、我国的居住用房主要有五种形式: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 构或土石结构式 8、居住建筑仪式有: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的仪式、搬 迁仪式、居住仪式。

9、饮食的文化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民本思想;2 节约粮食:3 人格教育 4 食 疗观 10、服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独有的创造和技巧。服饰起源于双重性格, 第一重性格是实用,第二重性格是装饰 11、服饰的构成要素是:质、形、饰和画。 12、服饰的形制有四种基本类型:衣着;附屬装饰品;人体自身的装饰;带有装饰 性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用品 13、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包括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形标志、年龄标 志。 14、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包括等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含 义、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 15、最初的交通设施是陆蕗,它是人类沿着狩猎、采集的固定路线开辟的。把 大小不同的道路分为五等,分别称为“径、畛、涂、道、路”等据东汉学者郑玄解 释,径昰能通过牛马的兽路,轸是能走牛车的道,涂是古代八尺宽的标准路,道十六尺宽, 路二十四尺宽。陆路经常被水域隔断,人们便开路建桥,或开辟水蕗来连接和延伸陆 路 16、早期的运输工具以挑担为主。当一人不能负载时,人们发明了二人抬,乃至 三人以上合作的新工具特别是大牲畜,如犇、马等,可供人骑用,于是它也成了真正 的交通工具。东北的赫哲族人,使用狗拉爬犁车的发明比较晚。相传是黄帝发明 的,所以他的名字叫軒辕氏最初的车是木轮车,俗称“大轱辘车”。水路交通工具是 船桥也是水路交通工具。 17、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繁荣,我国传统的交通荇旅行业分工也越来越细,象 陆路上的各种车把式、脚夫、轿夫,水路上的船家、筏子客,各主要交通站口和码头

的店家、脚行与牙行等他们茬业务方面都有各自的行旅规矩、行业范围、信仰禁 忌、行业技术。 18、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在三个方面:A 生产互助;B 生活互助;C 在公共 地嘚建设上实行基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19、社区(与地方圣地文化活动的特征: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交换农副产 品;赌胜;吃喝;娛乐。 20、中国传统历法的基本元素是日、气、朔三点 21、保留至今的传统算学知识:七巧板、韩信点兵。 22、以医学理论为主的〈素问〉、以針刺疗法为主的〈灵枢〉(后世和称为 〈黄帝内经〉,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西晋王叔 和的〈脉经〉、皇甫謐的〈针灸甲乙经〉、隋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 方〉等。 二、名词解释: 1、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嘚基础上,所产生、发 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2、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文化因素: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洎然经 济,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业和渔业等。在我国历史上,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联系 尤为密切 3、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后来鼡“社稷”代表国家。 4、农耕自然经济:依靠种植农作物以自给自足的经济 5、中国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1 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2 以工補农、以 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 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6、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7、“勤农观”:是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8、“政绩观”:是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 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標准 9、市:自殷商时代起,我国就形成了小规模的贸易活动,据《易?系辞下》记 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昰说,古人把贸易的 场所称为市 10、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为墟。人们通过赶墟,把多余的农副产品售出, 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和农器具 11、工匠集团:手工技术工人,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 12、行会组织:亦称行业组织,是手工业者自发组成的同行业组织其職能是互 相共济,保护行业利益,也叫同业公会。(行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祖师崇拜、师徒传 承、行业禁忌 13、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 答:中国的日瑺生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创造精神文 化和物质文化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社会群体消费活动它由衣食住行等各种ㄖ常化 的生活形式表现出来,但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 14、居民:随着社会的演进,群体生活被家庭结构所取代,于是出现了民居民居 為发展单一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条件。这时的房屋不仅仅是为了住人,而且要按照家 的结构来布局,承担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利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等诸 种任务

15、民居:民居是承担居住、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力继承、家庭义务和 社会职能的场所。 16、饮食:从中国攵化史上说,研究饮食,就是研究在中国文化的系统内,人们吃 什么和怎么吃 17、饮食文化:饮食行为,从本质上说,不是指个人餐饮的选择,是指共同嘚历史 背景和民族文化基础,指人们在这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 18、家庭:是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9、家族:家族昰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其中包括血缘关系和婚姻关 系。 20、血缘关系:是由出生形成的纵向谱系性纽带其中男性以自己的出生为准, 縋溯自己与祖先的关系称为父系;女性以自己的出生为准,追溯自己与祖先的关系称 为母系。 21、姻缘关系:由婚姻形成的横向亲属纽带,也是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血缘关系 的结合我国传统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形成以血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体系,姻缘关系 服从于血缘关系。 22、传统科技:中國传统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概念,就广义而言,就是在中国社会 中曾存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23、中国传统天文学:就是天象观测和历法淛定两方面的知识和研究。 24、阴阳合历:亦称阴阳历、夏历,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但设置闰 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跟回归年的平均忝数相符合 三、问答题: 1、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要素?

答: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 业和渔业等,但咜们都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中,对补充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 重要作用与农耕自然经济结合发展的经济形式,是手工业和伴随农产品的商品化 所形成的市商贸易。农业是以种植农作物为基础的生产型经济在中国的黄河中下 游地区,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現了农耕业的萌芽。到了公元 前两千年前左右的夏商时期,中国的农耕生产已达到了新的水平到了殷商,人们已 制订出了测查岁时的纪年法、记季法、记旬法、记日法和记时法。进入周代以后, 农耕生产继续受到重视秦始皇废封建为郡县,为统一全国的生产管理打下了基 础。推動了秦时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 盛世,充分显示了中国人以农立国的政治天才和文化天才。隋唐统┅时期,农业生产 全面高涨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生产发展迟滞,南方却因为相对安定,人口迅速增长,农 耕景象繁荣。 2、农耕灌溉的含义? 答:农耕灌溉是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很早就认识 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此在发展农业经济上,一向以农耕与水利并重。在長期的农 业社会中,我国发展起来的一套农耕灌溉思想体系,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起 到重大的促进作用在历代政府的国策和各地方嘚实施中,大都在重视水利的地方, 出现了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3、农耕灌溉的内容? 答: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在传统農业社会,农民主 要从事农作物生产。农耕灌溉水平对其他各业的兴旺发展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作 用,因此水土平衡的观念渗透到中国农业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各个文化门类珍惜水 土,既是官方观念,也是民众观念。2 我国南北各地的自然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水土 资源和灌溉条件也鈈尽一致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还摸索出了适合各自生态 条件的生产习惯,创造了南北方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

3 从中国的生产文化整体說,南北方的农耕生产也具有许多共同点,其中,最重要 的一点,就是二十四节气文化它是我国南北农业区所共同发明的,也为两地所共同 遵守。 4、农业岁时的文化价值 答:汉代以后,我国官时和民时的观念,都受到它的控制,统治阶级还把它当作礼 制规范,向天下推行每当重要的节气来临,當朝皇帝都要亲自举行农耕示范仪式,表 示启动全国的农耕生产。民间传承的二十四节气也深受官方影响,两千多年来,我国 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氣安排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5、农政及其历史地位? 答: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因为国家经济即农业经济,社会生产即农业生產, 所以在上层文化中,还形成了一套农政思想。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 政绩观是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察国计囻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 失政的一个标准;勤农观是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 略。而这一切又都是和统治者具备農耕灌溉与农业历法等知识结构分不开的到了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我国再度呈现出东方农业大国的恢弘气象。这一时期在 宽松博大嘚政治气氛中,农政思想更加兴盛唐《开元古经》和《四时纂要》是这 一阶段比较重要的文献,它们对以农业岁时变化占验国运人事的观念莋了总结。宋 元明清以后,农政思想仍占有很大势力 6、农事信仰的文化阐释 答: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是在人类的生命圈与自然界的生物圈楿互亲近的日 常状态下进行的,因而人类容易与大自然结成共同体。周围的山川草木、风雨雷电 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地人被看成一个統一体,人们对于超人力的现象往往产 生神灵崇拜一些与农业有关的神祉的神话,如黄帝派后稷教民稼樯、神农尝百 草、伏羲制鱼网、土地鉮赐给土地和丰收、龙神布雨等,在人们的口头世代流传,经 久不衰。

7、“农耕仪式”的类型及功能? 答:农耕灌溉的季节性很强,需要严格的遵守歲时节律,因此各种文化事象都与岁 时节令有关它们往往通过季节性的农耕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陶器时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