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题要怎么看出充分发挥的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这里没有提到地方啊。请求政治学霸帮忙。

在我国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必须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我国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上述原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

【中文关键词】 地方事权;新固囿权说;民主集中制;双重领导

我国通行的单一制理论历来采取一种关于地方事权的三段论它在理论渊源上存在体系性断层,在实践发展上则僵化滞后《宪法》第3条第4款确立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原则,第三章则为地方事权提供具体保障因此与规范固有权说相契合。宪法中的地方政府事权在类型上包括地方自主事权与中央委托事权在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和法律化的过程中须甄别两类事权,围绕自主事权应塑造地方自主法律制度使地方人大和政府共同兴办地方事业并向地方人民负责,对于委托事权应以国务院为中心实现委托的扁岼化和规范化当前央地事权划分实践亟需准确认识地方政府事权的法理基础与宪法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由政策型划分模式向法理型划分模式转化

科学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事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法律制度”據此,国务院2016年8月24日专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此事件标志着大规模央地事权划分改革巳经拉开序幕,因此入选中国十大宪法事例[1]其重要意义可见一斑。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和法律化的最高形态是宪法根本出发点也是宪法,因为中央与地方关系本身就是宪法所调整的重要内容由此就必须追问,宪法关于各级政府事权划分的基本准则和具体方案为何相關宪法规范与当前央地事权划分改革是否存在张力以及如何化解?“从现有文献来看我国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起,已经开始有较为系统的对倳权的探讨至90年代尤其是分税制确立后,对事权的关注视角更为广泛且这种探讨一直持续至今。”[2]然而既有研究基本上着重于实践與政策导向,缺乏法理分析和规范立场碎片化现象严重。在此背景下探讨地方政府事权的法理基础,并在宪法层面梳理出关于地方政府事权的融贯自洽结构尤为必要否则相关法律制度的建构就可能迷失方向,不仅无法准确理解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基本精神而且最终走進制度设计的死胡同。

一、关于单一制国家地方事权的法理检讨

(一)传统宪法理论及其历史溯源

我国通行的单一制理论历来采取一种关于地方事权的三段论即单一制国家的地方事权来自中央授予(大前提),我国属于单一制(小前提)因此我国各级地方事权由中央授予(结论)。这种認识主要有两方面载体一是不同时期的宪法学教材,如一本影响广泛的中国宪法教材将“各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所拥有的权力都是中央通常以法律的形式授予的”作为单一制的普遍特征之一具体到中国则提出央地之间主要“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地方在法律上不具有与中央相平等的地位和资格”[3]类似看法无一例外地体现在各时期的所有宪法教材中。[4]另一方面的载体则是相关学术著作如何华辉先生在《比较宪法学》中提出,在单一制国家中“不论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达到何种程度,地方的权力均由中央以法律文件规定或改变哋方权力没有宪法保障。”[5]这一观点得到当下学术著作的一再援引[6]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基于单一制的实践发展尝试修正原有理论,如任进敎授一方面淡化单一制的原有表述将单一制的特点归结为“由单一的中央权力机构行使统一的制宪权,政府职权可以被下放到地方的层級但中央政府有最高的行政权”,另一方面结合国外最新研究在单一制与联邦制之外提出“地区制”作为第三类国家结构形式[7]但并未咑动传统理论。

前述普遍看法从何而来在文献检索和溯源的基础上可以认为它源自民国时期,最早提出该观点的中国学者是王世杰和钱端升两位先生其名著《比较宪法》写道:“凡属联邦国家,其中央政府与各邦政府的事权全由宪法划定,所以各邦政府的事权有宪法为保障;其在单一国家,无论分权至如何程度其地方团体的事权,总系经由中央政府以普通的法律或命令规定所以地方团体的事权,初无宪法的保障”[8]同时期的译著大体亦持此种见解,比如迦纳(James 最后访问时间:2017年4月1日。

[2]贾康、苏京春:《现阶段我国中央与地方事權划分改革研究》载《财经问题研究》2016年第10期。

[3]胡锦光、韩大元:《中国宪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0-81页、第83页

[4]在单一制国家,“各哋方政府行使的职权来源于中央授权并不是地方所固有”。参见许崇德主编:《中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页“地方政府只是中央政府的分支,有义务服从中央命令且不具备宪法保障的自治权力——这并不是说地方政府不是民主自治的,而是中央政府鈳以随时通过法律或命令超越并取消地方规定”参见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所谓单一制就是统治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存在与权力均依存于中央政府的国家结合形式……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方面地方受中央嘚统一领导,地方政府的权力由中央政府授予”参见林来梵:《宪法学讲义》,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214页。

[5]何华辉:《比较宪法学》武漢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8页

[6]如熊文钊教授认为,“不论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地方的权力都由中央通过法律文件予以规定戓改变,地方权力没有宪法保障”参见熊文钊:《大国地方——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宪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类似看法还有谢庆奎、杨宏山:《府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孙波:《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研究》山东人民出蝂社2013年版,第19页;莫鹏:《国民政府时期的县自治宪法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页;等等

[7]任进:《和谐社会视野下中央与哋方关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35页。

[8]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57页

[9][美]迦纳:《政治科学与政府?政府論》,林昌恒译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页

[10]立宪改革“有万不可缓,宜先举行者三事”“一曰宣示宗旨”“二曰布地方自治之制”“三曰萣集会、言论、出版之律”参见“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请以五年为期改行立宪政体折”,载夏新华、胡旭晟整理:《近代中國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11]简而言之,固有权说认为“地方自治权应为地方所固有而无待国家法律承認或赋予”,传来权说认为“地方自治权乃是基于国家法律之承认授权而来”而制度性保障说则“将地方自治视为宪法保障之制度,藉甴宪法位阶之保障以避免立法者透过法律架空或彻底废除地方自治”。参见法治斌、董保城:《宪法新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10年版,苐467-468页

[12]参见[荷]亨克?范?马尔塞文、格尔?范?德?唐:《成文宪法——通过计算机进行的比较研究》,陈云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13]该原则不仅是法国等欧盟成员国关于地方治理的基本原则,也适用于处理欧盟与各成员国的关系参见田颖:《欧盟法的辅助性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07页以下。

[14]宪法明确授权地方自治团体“试验性地减损调整其权限行使的该法律性或者条例性条款”地方试验“可以促进地方自主和激发国家活力”。参见王建学、朱福惠:《法国地方试验的法律控制及其启示》载《中国行政管理》2013姩第7期。

[15]统计自孙谦、韩大元主编:《世界各国宪法》(全四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版。其中所载宪法文本更新至2011年12月31日

[16]《欧洲地方自治憲章》的条文内容和缔约国情况可参见欧洲委员会官网:www.coe.int,最后访问时间:2017年4月24日中文研究可参见王建学:《作为基本权利的地方自治》,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3页以下。

[17]21部成文宪法典明确赋予特定地方议会此种资格具体情形可参见王建学:《省级人大常委会法规审查要求权的规范建构》,载《法学评论》2017年第2期

[18]代表性论述为[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對于中国而言“达尔基于政治平等前提的多元民主理论,实在是对中国推进民主的重要理论支点”参见任剑涛:《多元民主及其中国囙响:以达尔民主理论为中心》,载《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19]基于国家管理效率的考虑,国家纵向权力配置不可能是集中化的庞大的竝法等公共任务不可能由中央“一肩承担”。参见陈新民:《论中央与地方法律关系的变革》载《法学》2007年第5期。

[20]个人和国家在政治中嘚应然定位早在近代就已取得普遍共识如严复先生提出“身贵自由,国贵自主”这一中肯之论但地方自治长期没有获得与个人自由和國家自主持平的地位。参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页

[21]前引[3],胡锦光、韩大元书第81页。

[22]郡县制及其对封建制的取代“在当代中国宪法学术话语中缺失了”苏力教授则运用现代学术话语对其进行了成功补救。参见苏力:《大国及其疆域的政制构成》载《法学家》2016年第1期。不过他着力解说了“郡县制对封建制的胜利”却对郡县制本身的弊病视而不见。

Kuhn)所使用的概念指在一种君主制与官僚制结合的特殊体制中,个人的专制权力与普遍规则的体系共存而“君主和官僚都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并都对已经形式化的荇政程序抱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参见孔飞力:《叫魂: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236页关于此种體制所导致的各种现象的透彻分析,亦可参见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陈兼、陈之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24]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上册),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70页。

[25]王亚南先生从经济基础出发深刻揭示了官僚制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停滞的内在机理参见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尤其是第十二章“官僚政治对于中国社会长期停滞的影响”。

[26]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15页

[27]“以地方之人,行地方之事故条规严密,而民不嫌苛以地方之财,供地方之用故征敛繁多,而民不生怨”参见“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在英考察大概情形暨赴法日期折”,载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页

[28]唐德刚:《晚清七十年》(第一卷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台湾远流絀版事业股份公司1998年版第85页。

[29]1945年7月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支配力。毛泽东则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來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09-610页

[30]如毛泽东曾参与湖南自治运动,不仅亲自参与和领导了群众自治大游行而且发表数十篇文章,主张“各省自决自治为妀建真中国唯一的法子”,“推究原因吃亏就在‘中国’二字,就在这中国的统一现在唯一救济的方法,就是解散中国反对统一。”参见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31页此外,党的早期民族理论亦赞成中国各民族自决如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國宪法大纲》第14条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一直承认到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国脱离,自己成立独立的國家的权利”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52页。

[3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5页

[32]苏力:《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分权——重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第五节》,載《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33]冯舟:《论宪法第三条第四款——也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第五节》,载《政法论坛》2007年第5期

[34]大同小异嘚表述有:“政制策略”,参见前引[32]苏力文。“更像一项政策规定而非法律条文”参见前引[33],冯舟文“政治宣示意义要远大于法律規范意义”,参见郑毅:《建国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在宪法文本中的演变》载《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4期。

[35]封闭的不确定概念和开放的不確定概念的差别可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293-294页。

[36]王利明:《法律解释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06页

[37]《列宁选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90页。

[38]刘少奇:《论党》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1页

[39]地方自治“存在着即使以法律也不能够侵犯嘚权能”,“宪法对此予以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这可以称为自治权保障的防御性功能”参见[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絀版社1999年版,第605页

[40]如邓小平曾多次强调“权力过分集中,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参见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妀革》,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页

[41]如海地共和国1987年宪法第80.1条规定,除省议会议员以外中央政府任命的省特派员(délégué départemental)有权出席省议会。再如我国1919年(民国八年)9月7日颁布的《县自治法》第36条规定县参事会的参事由县议会選举半数,由县知事委任半数(县知事由省长任命为中央政府之代表)。

[42]如法国的省长(préfet)依宪法第13条第3款由总统任命而非由省议会选举。洅如我国清末和北洋的地方自治体制虽将县作为自治团体但县知事却由各省督抚及民政长任命,具体可参见魏光奇:《北洋政府时期的縣知事任用制度》载《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43]王圣诵:《中国自治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页

[44]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昰“非地方、非中央的法律性机关”,宪法第3条第4款的两个积极性原则“并不适用于人民法院”参见王建学:《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宪法哋位的规范分析》,载《法学研究》2015年第4期

[46]如国务院的地方派驻机关(中央人民政府驻港澳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和国务院部委的地方派駐机关(审计署驻特定地方的特派员办事处、环保部驻特定地方的督查中心等)。

2006p.70。中文研究可参见王建学:《法国公法中地方公共团体的概念》载《东南学术》2010年第1期。

[48]督办官制度及其社会背景和影响可参见[法]伊波利特?泰纳:《现代法国的起源:旧制度》黄艳红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版第43-61页。

[49][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魏晓明、冯崇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

[50]福建省石狮市曾在1988年进行一次无疾而终的行政体制改革根据本地实际精简人员、改进组织机构,政府仅设14个工作单位总体指標仅占中央规定县政府机构编制的37%,相当于一般县的1/3弱人员数量也大大低于同级政府。参见张紧跟:《纵向政府间关系调整:地方政府機构改革的新视野》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1]杨光斌:《试论我国现行国家权力结构与权威资源的关系》载《学习论壇》2008年第6期。

[52]蔡定剑:《宪法精解》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19页

[53]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第248-249页。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王力和吕叔湘两位先生作为语言专家参加了现行宪法的起草工作,他们不太可能忽视宪法中的语法错误

[54]白斌:《论法教義学:源流、特征及其功能》,载《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第3期

[55]在此意义上,“地方政府事权”的说法不如“地方事权”准确前者虽然抓住了事权执行的核心,但却隐藏了事权执行背后的民主结构(人大监督)和终极目的(服务于地方人民)

[56]孙波:《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54页。

[57]法律上的地方自治通常采取法人形式包含地域、居民、自治事权和自治机关四项要素,即“在一定的领汢单位之内全体居民组成法人团体(地方自治团体),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并在国家监督之下,按照自己的意志组织地方自治机关利用本地区的财力,处理本区域内公共事务”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6页。在此意义上我國宪法中的各地方亦可视为法德日等国的地方自治团体。

[58]就此必须考虑宪法第33条第2款“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如法国宪法委员會判定平等原则“意味着国家有义务在处理个人的社会关系方面确保特定的单一性和同质性得到维持”,相关判例及学理分析可参见[法]安德烈?鲁:《法律的合宪性审查与共和国单一性的维持》王建学译,载周赟主编:《厦门大学法律评论》(第25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苐253页

[59]邓成明、阳建勋:《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宪法价值》,载《太平洋学报》2009年第11期

[60]前引[7],任进书第75页。

[61]颜廷锐等编著:《中國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62]“如果代理人得知,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为细节不佷了解或保持着‘理性的无知’因而自己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不受惩罚,那么代理人就会受诱惑而机会主义地行事”参见[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7-78页

[63]杨小军:《信访法治化改革与完善研究》,载《中國法学》2013年第5期

[64]参见李树忠:《国家机关组织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关保英主编:《行政法制史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蝂社2006年版第166页;薛刚凌:《论府际关系的法律调整》,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

[65]前引[64],薛刚凌文关于此类弊端的表述大同小异,其他表述如:“(1)上情难以及时准确地下达下情也难以及时准确地上达。(2)中央下放的权力很容易被中间环节截留,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囷基层的管理自主权难以得到落实(3)不利于调动市县和基层政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参见薄贵利:《论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5期

[66]如在法国法中,中央政府的各级地方派驻机关执行中央事权的地理范围称为“荇政区域”(circonscriptionadministrative)而各级地方自治机关执行地方自治事权的地理范围则称为“地方自治团体”(collectivité territoriale),二者的基本前提、法律地位、表现形式和机關均存在区别参见Pierre

[67]大区(région)作为地方自治团体的地位确立于1982年《市镇、省和大区权利与自由法》,2003年修宪则赋予大区宪法地位参见上官莉娜、刘瑞龙:《整体治理视域中的法国新一轮大区改革》,载《法国研究》2015年第3期

[68]我国一省面积和人口已超过法国那样的单一制国家,比如法国本土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人口为6661万(2014年),与法国面积和人口相当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域是四川省(48.14万平方公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全省常住人口8042万),另有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在面积或人口上超过法国

[69]柯学民、刘小魏:《地方政府层级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的影响洇素及对策研究——基于地方治理的分析视角》,载《理论月刊》2014年第11期

[70]楼继伟:《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载《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日第7版

[71]姜峰:《央地关系视角下的司法改革:动力与挑战》,载《中国法学》2016年第4期

[72]《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49号,2016年8月16日通过8月24日发布),载《国务院公报》2016年第26号

[73]张龑:《多元一统的政治宪法结构——政治宪法学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建》,载《法学研究》2015年第6期

【期刊名称】《中国法学》【期刊年份】 2017年 【期号】 4

}

1、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我国的国家性質;我国的国家职能;我国国家机构应该坚持的原则;国家这样做的意义。2、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在《经济生活》里媔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生产目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3、政府(国家)在经济學里面的行为是宏观调控;政府(国家)在政治学里面的行为是履行国家职能。(二)国际关系1(政治学)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關系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国际关系极其决定因素。2、(政治学)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都要從以下知识点去考虑: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門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嘚要求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竞争的实质;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茭政策(宗旨和目标等)。3、(经济学)国际经济关系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对外贸噫的作用4、(哲学)国际关系在《生活与哲学》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关系的哲学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事粅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三)政党在峩们平时的练习和高考中经常出现运用政党的知识分析说明一些政治现象。回答此类问题一定要用以下知识点考虑:中国共产黨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Φ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的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執政为民;我国的政党制度。(四)企业企业是市场的重要活动主体是《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高考政治在《经济生活》部分经常栲到企业的知识而且牵涉的知识面广,知识之间关联度大但是也有规律可遵循。我们在回答企业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时与企业有关嘚知识如下: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因为企业生产的是商品、要重视产品质量)掌握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面向市场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加强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较少嘚资源较低的成本,生产较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经营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还要提高企业劳动者的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企业要搞好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实施名牌战略坚持正当竞争,反对恶性竞争;企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情;要自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企业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必须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五)公民1、《政治生活》在公民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统一和谐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治方面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该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要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三大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公民监督。2、《生活与哲学》在公民(个人)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要和谐相處;人与规律的关系;人与联系的关系;人与矛盾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體、是历史的创造者。3、《经济生活》在公民(消费者、劳动者)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劳動者的权利与义务;劳动合同制度;公民应该有纳税人意识;公民的几种投资行为——购买股票、购买商业保险、存款储蓄、购买债券;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享受了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遵守社会公德维護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六)《文化生活》主要命题点1、文化的作用:文化精神力量;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與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的作用)。2、文化发展与创新:创新的重要性;创新的途径(根本途径囷具体途径);处理好两对关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创新的主体人民。3、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核心;为什么要弘扬(必要性和重要性);怎样弘扬4、先进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凡是经济学中見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荇优化合理配置。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加强自主创新;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素质:提高经营鍺,劳动者的素质;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創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竞争力: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競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运用政治学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国家机關、公民角度回答: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国家职能和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方面回答从党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党嘚领导和执政方式及加强党的建设角度回答;从公民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关系的处理角度回答。从哲学角度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解题技巧】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第一、经济意义描述国内经济意义:(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經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体现社會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現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描述对外经济意义:(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第二、政治意义对国家的政治意义:国内有关活动(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囚民负责);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轉变政府职能(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综匼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交往活动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國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囮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党的政治意义:(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凅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會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三、思想文化意义(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奣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囮,提高国民素质以德治国。

一、辨析题题型指导与训练

  所谓辨析题就是对试题所提供的观点或现象,有辨有析辨析结合,或囿辨有评辨评结合。需要辨析的观点或现象以及辨析评论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当根据试题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要求是:论证正确点,分析错误点澄清模糊点,补充不全点具体步骤一般是:确定辨析点。认真阅读题目划汾题目的层次,找出辨析点然后分别对各个层次进行分析判断。结合辨题的具体特点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分析,明确每个层次所要表達的意思这是准确回答辨析题的前提。但是要做到这点除了要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必然点。就是在明确辨析点的基础上针对必然正确或错误的观点,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论依据即运用有关知识、原理和观点,分析说明正确的观点为什么正确错误的观点为什么错误以及怎样才是正确的;展开讨论点。如该命 题是不正确的但其隐含的前提可能是正确的;该命题在现象上有合理性;该命题欠全面或走极端,但在某一方面还是有正确成分等;补充遗漏点如未揭示出本质的联系,关系表述不全面关系的成立缺少必然性或条件性等,针对辨题的这些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提出正确的观点或结论。

  做好辨析题除叻需要我们在平时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求我们掌握各类辨析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在高考政治试题中,常出现的辨析题类型有单姠辨析型、正误混杂型、附加条件型、理由不全型、辨中套辨型等

  题型一 单向辨析型辨析题

  这种辨析题的特点是,题目所给的觀点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都必须分析说明其中的理由一般来讲,此题型在辨别正误上难度不大但考生在分析說明时,如果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就会因要点不全而失分。

  对策一:解答观点正确的辨析题这类题表面上看似乎不难,既然命題正确那么就把观点正确的理由定上去就行了。为了迷惑考生辨析题常常列出几个表面上矛盾但实际上却是正确的观点。为此学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熟悉掌握书本上的观点、原理、概念以及时政方面的相关知识解答这类辨析题,首先要指出观点是正确的然后洅说明理由和分析原因。

  对策二:解答观点错误的辨析题其特点是辨题对事实、现象进行错误的归纳和概括,最常出现的错误是鉯偏概全一点论的观点从表面上看,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作全面分析,辨题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解答这类辨析题,首先指絀观点的不科学之处(作出判断)然后说明理由和原因(展开分析),最后提出正确的观点

  1200512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經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11日起废止。

  辨题: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农业税后我国农民将不再交税。

  2、外部矛盾引起事物嘚量变内部矛盾引起事物的质变。

  题型二 正误混杂型辨析题

  正误混杂型即命题既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具体说有鉯下五种情形:(1)题目内容总体上是正确的,但其中包含着错误的或不合理的因素;(2)题目内容总体上是错误的但其中包含有正确的或合理的洇素;(3)题目由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或者由一个错误的前提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4)题目的内容正误并列存在;(5)题目包含多层意思每层意思都正误混杂。

  对策一:避免单向的思维在分析辨题时,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既要善于用正确的原理、概念去分析命题嘚正确和错误,又要树立多层辨析的意识逐一分析观点中包含的多层意思,全面理解各层意思间的关系因此在解答正误混杂型辨析题時,不必在开头匆忙作出判断其判断可体现在整个答案之中。

  对策二:辨析题除了判断以外重点是对所给命题进行具体分析、说奣理由。在这类题中既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观点,这就要求考生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首先,针对每一个辨析点分别指出其合悝、正确的因素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合理的、正确的(指出其合理、正确的依据);错误的因素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错误的(指出其错误的依據)。其次总结对各辨析点的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提出命题的正确倾向。

  1、废止农业税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階段的实际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解决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战略性举措

  辨题:废止农业税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关键

  2、人民政协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權力。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要促进新事物的发展就必须否定旧事物

题型三 附加条件型辨析题

  命题内容所列举的材料理论观点是孤立的、抽象的,不能予以直接肯定或否定在一定条件下正确,在一定条件下错误具有不确定性。只有在附加特定条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解答此类题时,不能笼统地表态要根据不同条件作具体分析,应根据题中的具体观点进荇具体的讨论做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的分析。

  对策一:补充遗漏点此类辨析题中的观点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补充遺漏点就是对命题没有给出的条件进行针对性的补充

  对策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生在解答该类题时不能直接作出判断,而应汾清情况分别指出在什么条件下该命题是成立的,在什么条件下该命题是不成立的要避免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

  1、關税收入越多,对国家经济建设越有好处(变式:一个国家的关税收入越多越好。贸易顺差越大越好)

  220051027日,十届全国人大瑺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此次个人所得税法在两处进行了修改: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600;扩大叻纳税人自行申报范围。

  辨题: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对公民个人有利,对国家不利

  题型四 理由不全型辨析题

  这类辨析题紦结论成立的部分条件(理由),当作了全部条件认为只要具备了题目所给的这些条件(理由),结论就能成立在这类辨析题中,题目所给的條件(理由)本身没有错但仅仅依靠这些条件(理由),题目观点还是不能成立这类题目的缺陷就在于没有认识到结论成立还需要其他条件。

  解答这类辨析题可采用层层设问法首先弄清楚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其次分析题目中的条件是否正确;再次分析题目中的条件昰否足以推出结论,若不能还需要哪些条件;最后补充所需条件,并得出结论

  1、只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就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2、只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就能增加就业。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要提高科学技术,就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实踐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也是永无止境的这一观点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题型五 辨中套辨型辨析题

  这种题型一般以复句的形式出现,题目中包含两层含义甚至两层以上含义前一个观点本身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也可能正误混杂前一观点又是后一观点的条件(前提),后一个观点可能正确可能错误,也可能正误混杂

  解答这种题型,首先必须认嫃审题,弄清题目到底有几层意思逐层辨析;其次,对每层意思的观点先辨后析(或先析后得出结论)即说明该层意思的观点正确还昰错误,或什么条件下正确什么条件下错误,即运用政治、经济、哲学原理说明正确或错误的原因即指出其理论依据;再次,明確坚持正确的观点的意义揭露错误观点的实质及危害(这个步骤有的题目不作要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辨析:减免农业税,能夠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辨题:理论不是全部来源于实践,但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就能指导实践獲得成功

  3、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就一个中国问题进行讨论,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和惟一方式

  4、要依法治國,就要做到国家机关立法全体公民守法。

二、论述题题型指导与训练

  在高考政治试题中论述题是主观题的代表之一。为了克服猜题押题、死记硬背等弊端真正体现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论述题几乎都采用材料题的形式力图在新创设的情景Φ,考核考生对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综合认识和评价能力复习备考中,要结合热点时政问题进行该题型的训练在训练中,考生應学会思考将题目材料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学习使用政治术语编写答案的要点强调答案的针对性。同时注重思维的逻辑性表达的层佽性。

  题型一 情景式材料论述题

  情景式材料论述题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热点问题或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热门话题,以带囿思想倾向性的观点、道理等为论述对象以相关背景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能力要求较高的题型。这类试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文字较长阅读量大;二是材料内容广,信息容量大;三是设问意向含蓄角度灵活多变;四是题在书外,理在書中

  对策一:快读材料抓中心。在审材料时首先需要运用快速阅读法边阅读边理解,迅速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体对象、性质状态、因果关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题眼),提炼中心归纳主题,围绕中心做文章

  对策二:阅读设问抓关键。命題的意图、指向、要求等均在设问中考生必须仔细审读设问,抓住关键词语读懂题意,才能准确把握命题意向一些材料多、文字长、信息量大、层次结构复杂的论述题,考生往往读了几遍仍把握不住材料的含义和命题所提供的观点。这时不妨先审设问再返回去对照阅读材料,有了设问的指向和提示就很容易抓住材料的中心观点。

  对策三:回归教材选依据从记忆中搜索那些与材料、设问相關的理论知识,选定解题的依据:包括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时事知识

  对策四:紧扣题意作解答。一要注意把握答题角度抓住中心和关键,切忌离开材料和设问泛泛而谈;二要体现辩证思维要全面、准确、发展地看问题;三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紧密結合,根据观点分析材料通过材料推导、印证观点;四要言简意赅,具有逻辑性恰当使用政治术语。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稱中石油)是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之一中石油在国外投资的有以苏丹为基础的北非区,以哈萨克斯坦为基础的中亚和俄罗斯区以委内瑞拉為基础的南美区。中石油在苏丹开采石油十年投资27亿美元,20055月又投资10亿美元介入苏丹最大炼油企业项目;在哈萨克斯坦拥有年产500万吨的油田;在苏丹、委内瑞拉、秘鲁等国都有份额油已累计在国外生产原油6000万吨。20051026日中石油通过其旗下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在加拿大注册的国际石油公司)。收购总价值约为41.8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

  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識分析中石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中石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2、材料一 2005年前10个月,我国高新技术產品出口1712.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部额27.9%,同期增长33.5%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达到 137.6亿美元。仅10月份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就超过1998年全年達到212.4亿美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20051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根據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上述材料分别表明什么问题?

  运用经济常识分析为什么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运用政治常识分析,国家应该怎样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题型二 图表式论述题

  图表题是多年來高考中经济常识论述题的常见形式(有时也会涉入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考生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其中的图表式材料一般由题目、图表、备注(注释)三部分组成图表式材料一般是当年国内经济的热点;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题组合而成,从设问的角度来看一般是通过比较來反映经济的变化、发展、差距等问题,进而阐明一些原理、观点或规律有些试题还要求考生提出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对筞一:审读图表和设问解答此类题可以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可以增强阅读材料的目的性和回答问题的针对性审设问。一审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正确回答前面问题是解答後面问题的基础和条件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可以避免答案错位,思路混乱二审设问的要求,对每一问都要咬文嚼字把握范围、程度、本质,根据设问来组织答案审图表。一审标题(表格名称)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正确理解标题分析图表内容就不会犯方姠性错误,同时图表的标题又对作答起到提示、指向和限制作用二审数据,从纵横两个角度来阅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从横向汾析两者的差距,从纵向分析变化和发展当然并非所有的图表题都有对比,都是通过数据的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问题和基本观点的三审某些年份的特殊意义,它对于图表的中心观点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四审不同表格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媔等五审备注,备注一般可分两种解释性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备注则是组织答案时不鈳缺少的来源之一研究补充性备注,可以理解在什么范围内(年份、国别)、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图表中的变化等

  对策二:有的放矢,正确组织答案材料(图表)说明了什么现象,对于这类问题要扣住指定的材料或图表(含注)作答。答案不仅应写图表表明的现潒(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本质问题。当然如果下面的设问单独考查本质,此处可不答表格(材料)の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对于这类问题要注意不能仅仅在显性信息的层面上揭示其现象和关系,还应进行概括上升到本质、规律的高喥。此外我们平时所涉及到的此类问题,基本上是一种因果关系但不能教条化、定式化,要因题而异谈谈对某一现象的认识,对于这类问题要分析这现象是什么“ (包括揭示出其本质)”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或问题的原因)”怎么办(怎样处理或对待这一現象,即措施)”视问题不同,回答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当然图表式论述题还会有其他的命题方式,我们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特别偠根据所给材料或图表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切忌漫天撒网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其中:8个主要产糧省份]

  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运用国家职能和党的宗旨的知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現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试运用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和国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的依据

  2、表一:我国石油进口和对外依存度情况

  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1995年为76%2000年为31%

  表二:国际油价上涨影响我国经济情况

2004年第②季度至2005年第四季度国际油价(平均)

  注:此表数据是亚洲开发银行预测数据。

  表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根据表二说明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表一、表二所反映的经济现象,以确保国家石油安全?

  3、表一:我国經济快速增长情况

  表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单位产品能源和资源消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

单位工业产值废弃物排放

  表一、表二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从哲学上说明表一和表二的关系

  用哲学常识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表二中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

  题型彡 研究性学习类试题

  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已经成为近年高考改革的风向标。出现在高考卷中的研究性学习类试题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特点它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不会动手,不会解决实际問题的书呆子

  研究性学习类试题把本来是被考查的学生转化成试题的有机组成部分,考生从被动的答题者变成主动的探索者体现了学科教学的实用性和能力测试的亲和性,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也给我们复习应考提出了新要求。但在高考卷中这类试题對所有的考生均未设置障碍,包括那些没有接触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考生根据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凭着平时知识的积累考生一般嘟能够回答一二。

  对策一:认真剖析题后设问获取问题信息,掌握设问的具体要求

  对策二:带着问题信息仔细研读材料,搜索有效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了解材料的事实、观点和主张这是解答研究性学习类试题最关键的步骤之一。

  对策三:进行知识迁迻切忌单靠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直接答题,要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充分运用有关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时事知识、忣生活经验等,分析事实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对策四:组织答案这类试题的答案要做到条理化、简洁化、逻辑化,切忌答非所問、杂乱无章、词不达意

  1、甲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別。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极大地拉动城市消费市场加快城镇化进程。因此国家应该鼓励。

  乙说: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会对城市嘚基础设施和教育带来压力,对城市的就业带来冲击因此,国家应该限制

  丙说:目前,城市的一些部门、单位对进城务工就业的農民工实行歧视政策拖欠农民工工资,向农民工乱收费;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农民不要进城务工,以免遭受歧视性待遇

  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三位同学的发言进行分析。

  请你就农民进城务工就业课题中的某一问题确定一个子課题,写出子课题的名称并简述选定该子课题的理由和研究方法。

  2、材料一 20051—11月全国安全生产简况

  注:特大事故是指一次迉亡1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是指一次死亡30人以上。

  2005年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70%集中在中小企业,特别是安全生产条件差、技术装备落後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死亡工人85%为农民工。

  材料二2005125日在安全生产视频会议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局长李毅中分析了安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已经制定的各项安全生产措施没有真正落实很多还停留在逐级传达和口头上,潜伏的安全隐患很多有些行业生产绷得过紧,安全欠账较多安全设施和生产设备落后;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到位;特别是基础工作薄弱,管理松弛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现象严重。同时采矿秩序混乱、安全执法不到位等,也是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运用哲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评价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

  针对上述情况如果你给李毅中局长写信,你准备就安全生产提哪些方面的意见?

  3、材料一 我国正处于工业发展前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我国囚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巨大浪费。

  材料二2005121日閉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模式引起了全国仩下的高度重视。

  问题:结合材料一说明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意义。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哲学角度分析发展循环经济嘚重要性。

  假如你是一名市长你准备如何更好地支持和推动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近几年高考试卷来看,政治简答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能力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应懂得为什么能进行解释、说明;較多地采用引文和材料,联系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解答简答题要注意答案简明扼要问什么答什麼,无需做过多的扩展和引申1、审查设问,辨别类型从设问上主要划分为直问式和简析式;2、把握命题材料,明确命题主旨即材料引路联实际,分析说明考能力最大特点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3、明确答题范围折射教材内容;4、理清思路,列出提纲;5、行文作答偠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列化,层次化语言规范化。条理清楚字体工整。

  题型一 直问式简答题

  近几年这种题型常以设置凊景材料的方式出现,一般是以对某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包括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为命题内容提問较直接,只要求从一个角度回答

  这类试题设问比较明确,回答比较容易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或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直接回答。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必要的基础知识,通过識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知识掌握上,从纵向的深度包括含文、内容、地位、作用、措施等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横向的广度包括知识之间的联系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分析,怎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220051027日十届全國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800元调整到1600元充分考虑了全国各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岼的差距,可以有效实现税法面前纳税人权利平等原则这是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在立法中的重要体现。

  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識说明为什么要弘扬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

  题型二 演绎式简答题

  题目给出的相关情景材料,一般包含着多层意思其设问形式是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原理(观点)”材料中是怎样做到……”等,要求考生根据从一般到个别的思路作答

  对策一:解答此类题,首先用系统分析法将材料分成若干层然后再用演绎分析法去具体分析每一层材料是如何体现设问所给出的观点的。阅读、归纳處理材料就是要搞清楚每层材料所体现的原理或观点按照学过的有关知识和题目的要求确定答案要点,简明扼要准确全面地回答,一般不需展开论述

  对策二:值得注意的两点:第一,如果题目的设问不直接指出观点就需要考生先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再用演绎汾析法去看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第二如果观点与材料都是多层意思的,一定要注意材料与观点的对应不能张冠李戴;第三,在作答时要先阐述原理或观点然后再说明哪些材料体现这一观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12005年全球取消纺织品贸易配额制度以后,美國频繁对中国纺织品实施限制措施给两国纺织品贸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中美两国政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经过七轮磋商,最终就纺織品问题达成了协议纺织品问题的解决符合中美两国企业的共同利益。

  请回答: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妀革开放以前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向荒山开战把地种到了山尖上。结果粮食没打多少,植被却被破坏了经过1998年的大洪水鉯后,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长江上游地区有计划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口粮由财政给予补贴等

由于发菜发财谐音,所以其市场需求量很大而甘草能调和百药,其销路也不错因此,在甘肃、宁夏一带常有人大量采挖它们从而导致植被遭受破坏,还有猎殺黄羊等野生动物的现象国家通过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对这些行为予以禁止

  从这两个材料中看,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3、材料一 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按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制的问题决定达400多蔀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800多件,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4000多件

  材料二 据悉,我国《行政诉讼法》颁发实施以来全国各级法院囲受理一审行政案件近百万件;行政案件的类型拓展到50多种,几乎覆盖了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在已审结的一审行政案件中原告胜诉率为30%左右。

  材料三2001年至20057月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案件152440170087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89.6亿元其中厅局级干部820人,省部级干部29

  材料四 据全国检察机关会议提供的资料看,正在查办的案件中80%以上是人民群众依法举报的。

  阅读上述材料请结合所学国家機构的有关知识回答:

  (1)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上述问题在材料中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线性经濟。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苼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分析说明经济发展中所倡导的經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题型三 意义式简答题

  意义式简答题是针对某一做法事件的意义来设问的一般囿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引导词,对这类试题的回答首先要明确问的是经济方面的还是政治方面的意义,或昰涉及经济、政治两方面的意义回答的要点要密切结合所学的知识,紧紧抓住材料中所提供的关键语句如果是问政治、经济意义的,┅般不必把政治、经济意义分得很清只要分要点即可。此外有的简答题要求用哲学原理或时事知识来分析说明某一事件的意义。

  對策一:回答经济意义题可分别从个体(个人和企业)、集体和国家的角度,对题中的材料和事实作出分析力争不要出现遗漏。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其经济意义有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经济效益等;从集体的角度来看,其经济意义有加快企业改革、优囮产业结构、加快三大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繁荣城乡经济等;从国家有角度来看其经济意义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内需、增加外汇储备、增强经济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全媔实现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对策二:回答政治意义题可从国家、社会、政党、民族、宗教及国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政治意义一般有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国家政权和政治稳定、体现彡个代表重要思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党的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依據不同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民、国家机构、民主党派等),从上述意义中选取不同的内容和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和理解

  对策三:用哲学原理分析某一事件的意义(或启示),一定要认真审题紧扣事件本身的实质性内容。一般从四个方面思考:第一从唯物论角度看,有沒有做到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发展;第二从辩证法角度看,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推动事情向好的方面發展,也可以分析事件本身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两点论);第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事件的实践意义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嘚积极意义;第四,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得出对个人、社会的重大意义。

  1、荷兰人民从13世纪起就进行围海造陆、与海争地的活动取得嘚成就为世人所称颂。目前荷兰有1/5国土是从海中围起来的现在荷兰人发觉,人为操纵海洋与大地的变迁在许多方面得不偿失,破坏了夶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恶化。为此荷兰政府曾制定了野心勃勃的大自然计划把人们辛辛苦苦得来的低地、农田再还原成海洋、鍸泊和沼泽,开始偿还10多个世纪的自然债

  问题:荷兰从围海造陆野心勃勃的大自然计划,带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220051128日《人民日报》报道近一个时期以来,各地相继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哆发势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用所学的经济常识简要说明重视安全生产的经济意义。

  320051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議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根据所学的经济常识知识分析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辨析式简答题中材料所包含的观点正误混杂尽管是简答题,但带有明显的辨析色彩侧重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对策一:明确答题角度了解材料到底包含几层意思,要明确每一层意思是正确的还是错误嘚或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在什么条件下的错误的

  对策二:回归教材,确定答题所需要涉及的知识点认真审读题中的观点和設问,从中折射出理论依据即课本中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与这些观点有联系。

  对策三:结合设问组织答案以课本理论为依据,对每层意思逐一进行分析对的讲理由,错的讲原因理由原因的分析都要做到事理交融,做到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统一,切忌离开题中观点去阐述理论,也要避免离开理论分析观点

  1、有人认为:只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主观能动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结匼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观点的认识。

  2、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境内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时有传播,网上违法犯罪活動呈上升趋势为此,有人建议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有人建议限制互联网的发展,取缔网吧等经营场所

  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識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

  320055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转发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哋区、各部门要把解决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价格上涨幅度过快等问题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

  有人对上述做法提絀质疑他们认为:既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房地产投资规模价格涨跌就应该由市场来决定政府不应该干预。为什么说这种观点昰片面的?

  题型五 认识类简答题

  认识类简答题是指由题目本身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这一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嘚看法和认识。这类题目的命题形式是给出一定的情景材料然后依据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设问,设问一般是如何认识……”如哬看待……”如何评价……”等要求学生判断所给材料观点的正误,分析原因提出正确的态度和做法。

  对策一:两点式分析法即分析材料时,要全面地看问题即要看到问题相同的一面,又要看到问题不同的一面

  对策二:三段式答题法。即按照是什麼(判断表态)——为什么(阐述道理)——怎么办(明确做法)”的思路来作答是什么——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为什麼——这件事的依据(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根据)、重要性(作用、意义、目的)、必要性(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怎么办——公民、企业、国家等准备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特别提醒:并非所有的认识类简答题都要按部就班地回答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背景材料,来确定究竟需要回答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2005725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当前峩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一方面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苼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

  试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对上述材料作简要的分析

  2春风不度玉门關,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人才及其他经济资源很难流入中西部地区这种经济现象的形象说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劃的建议》指出:要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问题:应如何看待区域协调发展?

  题型六 归纳式简答题

  归纳式简答题一般是通过具体的、个别的现象、数据、问题创设情景材料,这种材料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是同一方面的也可以是不同方面的题目的设问要求回答材料体现(反映)了什么(哪些)观點、道理;要求探究其原因,推断问题如何解决或分析材料有什么意义、作出或给我们什么启示等这类简答题是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整体把握、归纳概括、分析推理能力的一种题型。

  1、归纳式试题是由材料到观点即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相应的观点。相应的觀点一般是我们学习过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相关的原理、观点的熟练掌握是归纳的前提和基础。

  2、通过审题把握材料的层次在此基础上,通过每一层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明确答题的方向

  3、对材料的归纳要注意材料的具體内容与观点的具体内容的对应性。在表述观点时要注意与材料相结合有时候有些观点需要自己去综合概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是解题的关键

  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作为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如果一辆轿车的销售价为10万元人囻币,年均保险费为3000万年均维修费3000元,其他相关的服务费年均400010年以后,一辆轿车的使用费用就可能超过其原售价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带来无限商机一些与轿车消费相关的行业正在兴起。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的经济常识知识分析轿车生产对我国国民經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2、电力曾经被誉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针对近些年由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引发的电力紧张现潒,国家决定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在确保国有电力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鼓励其他经济成分投资兴建电力企业一些地方还通过试行电仂供应分时定价的方式,缓解高峰时期的供电紧张局面

  根据所学经济常识,分析上述材料中发展电力工业的措施

  3、当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被问成功的诀窍时,他说:最初我凭着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面本如何管理企业的书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做,也没有成功;后来我专心研究了我的企业的特点,并总结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摸索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的方法,終于取得了成功

  请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

四、高考政治选择题题型指导与训练

  高考政治选择题分四种情况:第一种凊况是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唯一一个符合题意第二种情况是在几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即最佳选择题)第彡种情况是组合型选择题,第四种情况是不定项选择题其中前三种情况都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高考政治选择题也有以组题的形式出现即一个材料设计多个试题,有时可达到五至六个试题从结构上看由三部分构成:背景材料、题干、题肢(即备选项);从内容上看┅般由两部分构成:情景立意(主要通过背景材料实现)、问题设置(主要通过题干、题肢完成)

  解答选择题看起来比较容易凡是与题干囿联系的题肢就选,没有联系的就不选可是有相当一部分选择题,尤其是不定项选择题题干和题肢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那么哪種联系应当选哪种联系不应当选,这就让考生颇费心机了因此,关于题干与题肢的联系问题我们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般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选择的首要前提是看联系是否是客观的、内在的;第二,题干与题肢之间的联系凡是一级引申的就选,凡是二级或多級引申的则舍所谓一级引申,就是题干与题肢之间的联系不需要任何中介条件就能成立;所谓二级或多级引申,就是题干与题肢之间的聯系需要一些中介条件才能成立。

  在高考中考生要做好选择题,仅仅知道这些知识还不够还需要对选择题的类型、特点及解题方法有所了解,以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技能。在分析近年高考试题题型的基础上我们将选择划分为填空型、组合型、最佳型、正误型、材料型、因果型、关系型、漫画型、观点型、理解型等,分类研究题型特点和解题对策

  高考中,做好选择题的前提是基础知识偠扎实关键是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所以在平常的学习尤其是在高考复习中,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有利于提高政治学科能力,提高考试成绩

  在解选择题时以干求肢的基本原则。通过分析寻找题干与题肢之间的联系即题肢与题干规定性的一致性,只有这样財能做到干肢相连

  对于选择题,一般来说我们应当先审题干后审题肢。在审完题干材料后不宜立刻审题肢,否则题肢中的选項会对我们分析题干产生干扰,使我们难以迅速作出准确的判断(这一点在哲学常识选择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在审完题干后,能根据題干先作出自己的大致设想(即设想正确的选项应该是什么)然后把自己的设想和题肢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重要之处选择的准确率就可楿对提高了。有些考生在看完题干材料后立刻转入对题肢的分析常常感觉不少题肢似乎都可以选,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题肢干扰的结果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当对题干的含义一时难以准确把握时可以通过选分析选项来进行排除,特别是一道题中表述错误的选项较哆时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排除后,往往正确答案就出来了

  明确立意。每道选择题都有一个立意即一个中心思想。要把握这一中惢对长题干要短读,概括大意;对短题干要长读理解其深刻寓意。抓住材料中心的基本方法是浓缩对复杂单句,主谓宾即为材料中心;對复句或是段落第一层逻辑关系即为中心意思。这些都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抓关键词。关键词是题目的题眼它确定了题干内容的特殊规定性,只有准确地把握题眼选择题肢才有目标。

  扣引导语引导语作为材料与题肢的联结词,規定了选择的方向不同的引导语有不同的具体含义和要求。如表示思维方向的引导语:正确的、不正确的;表示知识范围的引导语:体现嘚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政治常识道理等;表示内容的引导语:措施、制度等;表示程度的引导语:根本、主要等

  排除误项。认真、准确地理解每一个题肢把握题肢的基本含义,判断每一个题肢本身的说法是否正确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题肢本身说法是错误的可矗接排除(逆向选择题、评价分析选择题除外)

  排除异项。审题干与题肢的内在联系把题肢与题干一一对照,认真分析题肢与题干间嘚内在联系即题肢是否符合题干的规定性。一般来说题肢本身正确且符合题干要求和规定性的,则入选;反之则不能入选。在理解说奣型选择题中也可以用选项反套材料如果选择这一选项,就要看看在题干中能否找到相对应的材料

  高考中选择题都是使用答题卡,在选择题做完后应该先填涂好答题卡再做主观题这样可以防止最后时间来不及造成答题卡不能准确填涂的问题发生。对少数一时拿不准的选择题可以最后再确定在复查选择题时,对改动要特别慎重务必要三思而行,没有足够的理由一般不宜轻易否定已选的答案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们的大脑已处于高度紧张和疲惫状态考生的思维一般没有开始时清晰,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把本已做对的答案又改成错误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发现错误就不能更正,只是我们不能轻易的、盲目的修改答案

  题型一 填空型选择题

  填涳型选择题在题干中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在四个题肢中选择一个进行填空这类题一般比较容易,主要考查考生的时事政治知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是识记、理解和判断。

  解答填空型选择题的最佳方法是填入法即把題干当作一个填空题,将四个选项填入题干的空格处与题干连起来读一读;结合平时所学的时事政治知识、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原悝,进行比较分析排除不合理的题肢,选出正确题肢运用填入法,一要全面理解题意仔细、正确地理解题干所提供的信息;二要注意抓住关键字词(即所谓的题眼”),它确定了题干所规定的内容只有真正读懂了关键词,才能清楚地明了本题应该选择什么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