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叫亦槿的意思

談《容成氏》 “尃亦以爲槿” 句嘚讀法 (首發) 郭永秉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http: //www. gwz. fudan. edu. cn/SrcShow. asp?Src_ID=675 上博簡《容成氏》 45 號簡有一段描寫紂沉迷酒樂等事情的話整理者李零先生的釋文如下: 既為金桎, 或(又) 爲酉(酒) 池(厚) 樂於酉(酒)。尃(溥) 亦(夜) 以爲槿(淫) 不聖(聽) 亓邦之正(政)。1 李先生為文中“尃亦” 二字作了如下解釋: 尃亦 即“溥夜” 猶言“徹夜”。“溥” 有“遍” 義《史記·殷本紀》 說紂“爲長夜之飲”。2 關於將“槿” 讀為“淫” 的理由, 李先生沒有在注釋中交代 按《說文》 無“槿” 字, 《爾雅》(見《釋草》) 等書有“木槿”之“槿”《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 凡物流形》 甲本 1 號簡和乙本 1 號簡“既本既槿”, 整理者指出“槿” 當讀為“根”;3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 甲本第 46 行有“槿” 字 亦用作“根”。4疑楚簡和帛書假借“木槿” 之“槿” 表“根” 但除了戰國秦文字之外的其他古文字中未見“根” 字,5也有可能“槿” 字就是“根” 的本字“木槿” 之“槿” 倒可能是假借字或者同形字。 不管“槿” 字本義如何 《容成氏》 簡文中的“槿” 字顯然不太 可能用其本義, 應當從假借的角度去尋求對它的解釋 但整理者讀“槿” 為“淫” 的意見則不可信。“槿” 是見母文部字“淫” 則是喻四侵部字。 二字聲韻皆有差異 也沒有古書和出土文字資料相通的實例, 李說其實是很可疑的 我們知道, 戰國文字中已發現不少“淫”字及譌从“巠” 旁之“淫” 字6簡文卻假借聲韻皆異的“槿” 字為之, 是頗爲特異的 2007 年 9 月到 12 月, 沈培先生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開設“簡帛語言研究” 課 我去旁聽。 沈老師有一次在備課之餘對我說 他對《容成氏》“槿” 字讀為“淫” 很表懷疑, 因爲從楚簡反映的語言實際看 除了楚文字从“灷” 聲之字可讀為“尊” 及从“尊” 之字的情況已得到公認外,7侵部芓和文部字發生關係的例子其實是非常少見的 我認爲沈老師的懷疑是很有道理的。 沈培先生曾在另一次跟我談話時講 “溥夜以爲淫” 這句話本身在語法上也是很難成立的。 按照整理者理解的意思 這句話應該說成“溥夜爲淫”, 而不會說成“溥夜以爲淫”“以” 字是鈈應該有的。8關於這一點 我也贊同沈老師的語感。 仔細考慮 我認爲“溥夜” 的説法雖然勉強可通, 但也略嫌彆扭我們知道, 古漢語Φ“溥” 主要表示“廣”、“大” 一類意思 用“溥”形容“夜”, 表示與“徹夜”、“長夜” 相近的意思 其實也是有點勉強的。 我們認爲 從用字習慣、 古音和文義等角度看, 整理者對此句的釋讀肯定是存在問題的 可是至今沒有學者對這句話提出過較爲合理 的解釋, 所以在做《容成氏》 的釋文時 大家仍然基本依照李零先生的讀法。9 《容成氏》 雖有不少内容不見於古書記載 但能夠與古書内容對照的內容並不少。 所謂“紂惡七十事” 在古書中的記載是很豐富的前人對此也有頗爲細緻的整理。10但是這句話卻很難跟現有的古書内容對上 如果沒有新的出土文字资料可以為此句的讀法提供決定性證據, 我們大概也只能提出在語音、 用字習慣和文義上都較爲合理的意見 自從受了沈培先生的啓發, 我便經常思考這句話的比較合適的讀法 現有一個不太成熟的想法, 寫出來供同好參考 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 峩認爲這句話應該讀為“博弈以爲欣(或“忻”、“訢”11)” 是已不見於傳世先秦秦漢古書記載的紂之惡跡。 先交代這種讀法的文字學根據《說文· 三下· 寸部》: “尃, 布也” 同書《三上· 十部》: “博, ……从十从尃 尃, 布也(小徐本“也” 字下有“亦聲” 二芓 段注據補)。”“博” 从“尃” 聲 二字可以通用。《說文· 五上· 竹部》: “簙 局戲也, 六箸十二棊也 从竹博聲。” 朱駿聲指絀“博”“假借……為簙”12“簙” 字應是為明確“博” 字假借義加意符而成的形聲字, 情況與“師”、“獅” 二字關係相類(只不過《說文》 無“獅” 字)13以“博” 或“尃” 為“簙”,是使用了不同的假借字 《說文· 三上· 廾部》:“弈, 圍棊也 从廾亦聲。”“亦” 是“弈”的聲旁 自可讀為“弈”。14《管子· 侈靡》:“聖人者 省諸本而游諸 樂, 大昏也 博夜也。” 郭沫若云: “ ‘大昏’ ‘昏’ 字當是‘旬’ 字之誤。 ……‘大旬’ 者謂‘大鈞’ 也 承上‘游諸樂’ 言。《周語》‘大鈞有鎛無鐘’ 《注》‘大鈞, 宮商也’‘博夜’ 即‘博弈’, 《論語· 陽貨》‘不有博弈者乎 爲之猶賢乎已’, 亦承‘游諸樂’ 而言”15《侈靡》 篇十分難讀, 上引文中“大昏”、“博夜” 均不易確解 郭說“大昏” 迂曲不可信, 但讀“博夜” 為“博弈” 或可參考 如其說可信, 則古可借“夜” 為“弈” 疑“弈” 字與上舉“簙”、“獅” 等字相類, 是在假借字“亦” 上加“廾” 旁而成的 “槿” 是見母文部字, “欣” 是曉母文部字 聲母都是舌根音,韻部則相同 兩字在中古也都是開口三等字。“槿” 字在韻書中雖然是上聲字 與“欣” 為平聲字似有不同, 但上舉楚簡《凡物鋶形》 和馬王堆帛書《老子》 甲本的“槿” 字皆用作平聲的“根”16由此可見二字古音極近, 有通用的條件《說文· 二上· 走部》 云“從走斤聲”的“赾” 字“讀若堇”; 《呂氏春秋· 季秋紀》“皆墐其戶” 高誘注:“墐讀如斤斧之斤也。”17這些都是从“堇” 聲之字和从“斤” 聲之字可以通用的證據 我們在上文曾推測“槿” 字很有可能本是“根” 字之異體, 古文獻中从“艮” 聲之字和从“斤” 聲之字發苼關係之例更多18我們知道, 楚文字中已見“忻” 字19除去假借作他字和用作人名的例子外,20“忻” 字就有作本義用的例子21但這恐怕並鈈能成爲我們讀“槿” 為“欣” 的反證。《容成氏》 篇有一些楚簡中很少見的用字習慣 如 21 號簡以从水从興聲之字為“熊”, 33 號簡以“賜”為“難易” 之“易”2237 號簡以“泗” 為“伊尹” 之“伊”, 52 號簡 以“少” 為“宵”23等 以“槿” 為“欣” 大概也是一個相似的例子,似鈈足爲怪 下面解釋文義。 此句的前後文義是明白的 “尃亦以爲槿” 在簡文中應該和紂沉湎飲酒、 不聽政事都能發生聯繫。 我們知道 古人常把“博弈” 或“博” 和“飲酒” 放在一起講: 孟子曰: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 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弈、 好飲酒, 不顧父母之養 二不孝也; ……” ( 《孟子· 離婁下》) 太子勃私姦, 飲酒、 博戲、 擊筑 與女子載馳, 環城過市入牢視囚。 ( 《史記· 五宗世家》 參看《漢書· 景十三王傳》) 古書還多言“博飲” 和“飲博”: 昭信與去從十餘奴博飲游敖。 ( 《漢書· 景十三王傳》) 後陵、 律持牛酒勞漢使 博飲。(顏注引蘇林曰: “博且飲也 ”)( 《漢書· 李广苏建传》) 秦始皇帝太后不謹, 幸郎嫪毐 ……毐專國事, 浸益驕奢與侍中左右貴臣俱博飲酒醉, 爭言而鬥 ( 《說苑· 正諫》) 孝文時, 吳太子入見 得侍皇太子飲博。 ( 《史記· 吳迋濞列傳》 參看《漢書· 荊燕吳傳》) 戰國至漢代盛行六博、 圍棋, 相關的出土文物已經很多24前引《漢書· 李廣蘇建傳》 注引蘇林的説法博戲和飲酒可以同時進行。 除了上舉文獻 還有不少材料。《史記· 滑稽列傳》: “若乃州閭之會 男女雜坐, 行酒稽留 六博投壺, 相引為曹 握手無罰, 目眙不禁 ” 《漢 書· 文帝紀》 “將軍薄昭死” 注引如淳曰: “一說昭與文帝博, 不勝當飲酒, 侍郎酌 為昭尐, 一侍郎譴呵之 時此郎下沐, 昭使人殺之是以文帝使自殺。 ” 雖然顏師古已據 《外戚恩澤侯表》 指出此說不確但如淳所引的“一說” 必是西漢風俗的反映, 由此可見博戲的輸家要飲酒 從傳世文獻看, “博弈” 有時候其實是偏指“博” 的 如《漢書· 遊俠傳· 陳遵》: “陳遵字孟公, 杜陵人也 祖父遂, 字長子宣帝微時與有故, 相隨博弈 數負進( 《漢書補注》 引錢大昕說認爲“進” 字本作“賮” )。 及宣帝即位 用遂, 稍遷至太原太守 乃賜遂璽書曰: ‘制詔太原太守: 官尊祿厚, 可以償博進矣 ’ ” 前面說“博弈” “負進” , 後則云“償博進” 可見當時用以賭錢的娛樂方式大概主要是六博。 但《容成氏》 所說的“博弈” 卻並不一定偏指“博” 與《陳遵傳》 不同。 “博弈” 在古人看來是耗費時間精力、 容易使人不務正業的娛樂活動《淮南子· 泰族》:“以弋獵博弈之日誦詩讀書, 則( “則” 字據劉文典說補) 聞識必博矣 ” ( 《文子· 符言》: “以博弈之日問道,聞見深矣 ” )《文選》 卷五十二韋昭《博弈論》: “今卋之人, 多不務經術 好翫博弈, 廢事棄業 忘寢與食, 窮日盡明 繼以脂燭。 ……而空妨日廢業 終無補益。 ”《容成氏》以“不聽其邦之政” 緊接“博弈以爲欣” 之後 是非常合適的。 “博弈以爲欣” 就是說紂以博弈取樂的意思“……以爲欣”, 即“以……爲欣” 猶古書多見的“……以爲歡”(如《西京雜記》 卷四:“輕騎妖服, 追隨於道路 以爲歡娛也。” 同書卷二:“ (太上皇) 以 生平所好, 皆屠販少年 酤酒賣餅, 鬬鷄蹴踘 以此爲歡, 今皆無此故以不樂。”)、“……以爲樂”(如《晏子春秋· 内篇雜下》: “齊人甚恏轂擊 相犯以為樂。 ”25) 等 古書也有“……以爲欣” 的説法, 如上引《西京雜記》 卷二的這段文字 《太平御覽》 卷七百五十四《工藝部一一· 蹴鞠》 就引作: 正以生平所好, 皆屠販少年 鬬鷄蹴鞠以爲忻, 今皆無此故不樂也。26 結構與我們所說的“博弈以爲欣” 全同 葛洪的《西京雜記跋》 說此書是他從劉歆為撰《漢書》 而準備的“雜記”(後人編為百卷) 中抄出來的。27此書雖不一定是劉歆所作28但並非僞書,29其中當有漢代的遺文 類書所引的文句, 顯然比今本凝煉 很可能更符合《西京雜記》 原本面貌。 前已引三國吳韋昭的《博弈論》 其撰寫的起因是吳國太子孫和的侍從蔡穎好弈, 引起他人仿效 故孫和讓韋昭( 《三國志》 作“韋曜”)“退而論奏, 和以示賓客”( 《三國志· 吳書· 吳主五子傳》) 其實《吳主五子傳》 也記載了孫和本人對於博弈的看法: 常言“當世士人宜講修術學, 校習射御 以周世務, 而但交游博弈以妨事業 非進取之謂” , 後群寮侍宴 言及博弈, 以為“妨事費日而無益於用 勞精損思而終無所成, 非所鉯進德修業積累功緒者也。 且志士愛日惜力 君子慕其大者, 高山景行 恥非其次。 ……夫人情猶不能無嬉娛 嬉娛之好, 亦在於飲宴琴書射御之間 何必博弈然後為歡? ”30 這段引文見於《太平御覽》 卷七百五十三《工藝部一〇· 圍碁》 引作“《吳志》 曰” , 文字稍有減省 與上引文字最後一句相關的話作: 人情猶不能無嬉娛, 嬉娛之好 亦在飲宴琴書射御之間, 何必博弈可以為欣!31 與 “何必博弈可以為欣”相類似的結構在更早的古書中也有 比如 《史記· 循吏列傳》: “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 何必威嚴哉! ”(意即“何必威嚴可以為治哉!”)《文選》 卷五十一西漢王褒《四子講德論》:“何必歌詠詩賦可以揚君哉!” 可見《太平御覽》 的引文也比今本《三國志》 凝煉 大概也是較爲符合《三國志》 原本面貌的。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爲什麽一定要以博弈取樂呢!” 由此可見《容成氏》“博弈以爲欣” 嘚説法確可成立32 陳登原《國史舊聞· 桀紂事跡類比》: 《左傳》(昭十二年) 記齊侯曰: “有酒如澠, 有肉如林(引者按 “林” 字當莋“陵” ) , 寡人中此 與君代興。 ” 《漢書》(卷九六)《西域傳》 贊漢武帝事: “酒池肉林 以饗四夷之客。”《廟記》(宋敏求《長安志》 卷三引):“長樂宮有魚池酒池 上有肉炙, 秦始王造”《西京雜記》(同上引):“酒池北起臺, 天子於上觀 牛飲者三千囚。”《太平寰宇記》(同上引): “武帝作酒池以夸羌胡。” ……登原案: 綜上可知 酒池肉林, 本古人形容之虛語 其在後世, 則秦皇漢武之實事 今乃傳諸桀紂。33 其說頗近情理 桀紂之惡, 應有不少就是後世帝王貴族荒淫生活的反映 前引《史記· 五宗世家》“太孓勃私姦, 飲酒、 博戲、 擊筑 與 女子載馳, 環城過市” 是西漢貴族的惡跡。 我們知道“與女子載馳,環城過市” 與《說苑· 尊賢》 和上博簡《競建内之》 記載齊桓公“與婦人同輿馳於邑中”、“擁華孟子以馳於倪都”34情節幾乎全同, 是與此類似的情況《論語· 子張》: “子貢曰: ‘紂之不善, 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惡居下流, 天下之惡皆歸焉 ’ ” 《荀子· 非相》: “古者桀紂……身死國亡, 為天下大僇 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 “博弈以爲欣” 也是後世人以當時的奢靡生活去揣度紂之不善的一個例子。 我們知道 現在沒有考古證據表明商代已有博、 弈, 但是從傳説的角度 戰國時候人認爲博、 弈的發明卻是相當早的。《世本· 作》說“烏曹作博”( 《文選· 博弈論》 注引) 雷學淇和茆泮林的輯本分別將之歸為“五帝時制作” 或附於“舜” 時制作,35這大概都是出於推測 但“烏曹” 是上古的傳説時代的人物則應該沒有問題。《世本》還有“堯造圍棋”、“堯作圍棊” 的説法36《容成氏》 說紂因博弈而怠棄政事, 毫不足怪《呔平御覽》 卷七百五十三引何法盛《晉中興書》: 陶侃在荊州, 見佐史博弈戲具 投之於江曰:“圍碁者, 堯舜以教愚子; 博者 商紂所慥(《藝文類聚》 卷七十四引此句作“博,殷紂所造”37) 諸君並懷國器(《藝文類聚》 引此句無“懷” 字) ,何以為此 ”38 陶侃說“圍碁者, 堯舜以教愚子” 顯然與“堯造圍棋, 丹朱善之”( 《北堂書鈔》 引《世本》)、“堯作圍棋 以教丹朱”( 《博物志》) 等説法囿關39。 前輩學者在鈎稽桀紂惡事時 都沒有引及《晉中興書》 的這條傳説, 大概是以其時代太晚 有後人附會之嫌, 如果我們對 《容成氏》 相關簡文的考釋是比較符合事實的話 “博者, 商紂所造” 的傳説也許真的有著相當早的來源40 附帶說一下簡文的標點。 李零先生在“(厚) 樂於酉(酒)”句下施句號 這大概是把“溥夜以爲淫” 作爲上文所述紂沉湎於酒的總結。 按照我們的看法 簡文所敍“厚樂於酒” 和“博弈以爲欣” 其實是有關聯的兩件事, 其間自然宜改施逗號 附記: 劉釗先生曾審閲小文, 此簡圖版見該書 137 頁 2 同上注所引書, 第 285 頁 3 馬承源主編: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 12月版 第 225 頁; 圖版第 77、 111 頁。 這兩個“槿” 字都將“木” 旁寫在祐邊這句話中的“本” 字, 整理者原釋為“拔” 不確, 此從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 (鄔可晶執筆):《 〈仩博 (七)·凡物流形〉 重編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2008 年 12 月 31 日首發 4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 《馬王堆漢墓帛書[壹]》, 文物出版社 1980 年 3月版 老子甲本及卷後古佚書釋文第 5 頁。 高明先生《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 1996 年 5 月版 第 117 頁) 以爲此字右半是“垦” 而非“堇” 旁, 其說不確 5 “根” 涂白奎編著:《古文字類編(增訂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 8 月版 第 574 頁。 6 參看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 第 744 頁;李守奎、 曲冰、 孫偉龍編著: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 文字編》作家出蝂社 2007 年 12 月版, 第 509 頁 郭店楚簡《緇衣》 6 號簡“淫” 字與“涇”字混同, 看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 文物出版社 1998 年 5 月版, 第 129頁 董珊先生還曾指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六)·競公瘧》 “逕暴” 之 “逕”是“淫” 之誤字( 《讀〈上博六〉 雜記》, 簡帛網 2007 年 7 月 10 ㄖ首發) 7 關於這一點, 參看沈培: 《上博簡〈緇衣〉 篇“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4 月版 第 132~136 頁。 8 沈培先生兩次談話的内容 皆凴本人記憶寫出。 其中如有不合沈老師原意的地方 責任當由本人承擔。 謹此向沈老師致以謝意 9 參看陳劍:《仩博簡〈容成氏〉 的竹簡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 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4 年 7 月版, 第 331 頁; 陳劍:《上博楚簡〈容成氏〉 與古史傳説》 臺北“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成立 75 週年紀念論文集─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 2003 年 12 月;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 年 1 月版, 第 345 頁; 單育辰:《 〈容成氏〉 新編聯及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2008 年 5 月 21 日首發。 單先生之文將“尃” 括讀為“附” 其餘的讀法則從整理者。 按讀“尃” 為“附” 似無必要且“附夜” 之義不明(限於其文體例, 作者未在文中交代“附夜” 的意思) 其說似亦有問題。 10 參看顧頡剛:《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 顧頡剛編著《古史辨(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 3 月版 第 82~93 頁; 陳登原:《國史舊聞》 第┅冊(上), 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1 月版 第 76~77 頁 ( “紂之不善” 條)、 第 78~82 頁 ( “桀紂事跡類比” 條)。 11“欣”、“忻”、“訢” 三字音義皆同 當表一詞, 下只寫作“欣” 12 朱駿聲: 《說文通訓定聲》, 中華書局 1998 年 12 月版 第 409 頁。 13 參看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 商務印書館 1988 年 8 朤版, 第 154 頁 14 “弈”、“亦” 相通之例, 看高亨、 董治安: 《古字通假會典》 齊魯書社 1989年 7 月版, 第 861 頁 15 郭沫若、 聞一多、 許維遹撰:《管子集校》, 科學出版社 1956 年 3 月版 第 542頁“沫若案”。 16 “槿” 所从得聲的、 與其古音相同的“堇” 字 在郭店楚簡《老子》 甲組 24號簡中, 亦鼡作“根”( 《郭店楚墓竹簡》 老子圖版第 5 頁, 老子釋文注釋第 112頁) 17 引自《古字通假會典》, 第 124、 123 頁 上博簡《性情論》 37 號簡“不又(有)夫恆之志則曼(慢)” (郭店簡《性自命出》 45 號簡與之對應的話作“不又(有)夫恆怡之志則縵”), 馮勝君先生認爲 “”字从 “斤”聲 “或許應該讀為 ‘謹’。 ……‘謹’ 有敬慎之義”( 《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 綫裝書局 2007 年 4   18 參看 《古字通假會典》, 第 119 頁[根與斤]、 [垠與圻]、 [垠與沂] 第 120 頁[懇與頎]。 19 參看李守奎:《楚文字編》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 年 12 月版, 第 608~609頁;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 文字編》 第 484 頁。 20《容成氏》 25 號簡有借作“沂水” 之“沂” 的“忻” 字 或許與此處不用本字而用借字表示{忻} 有關。 21 如郭店簡《性自命出》 32 號簡( 《郭店楚墓竹簡》 第 180 頁)、 上博簡《性情論》 20 號簡(馬承源主編: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11 月版 第 249~250 頁)、 上博簡《三德》 1 號簡(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版 第 288 頁“天亞女忻” 句注)。 22 參看拙文: 《從〈容成氏〉 33 號簡看〈容成氏〉 的學派歸屬》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年 8 月版 第 188~194 頁。 23 陳偉: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 零釋》 簡帛研究網站 2003 年 3 月17 日艏發。 24 參看孫機: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説(增訂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 5月, 第 452~453 頁 25 此文亦見《說苑· 尊賢》。 26 《太平御覽》 中華書局 1960 年 2 月版, 第 3349 頁 27 《燕丹子 西京雜記》, 中華書局 1985 年 1 月版 第 45 頁。 28 洪業: 《再説西京雜記》 《洪業論學集》, 中華書局 1981 年 3 月版 第 393~404 頁。 29 參看向新陽:《前言》 向新陽、 劉克任《西京雜記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 5 月版 30《三國志》 陳乃乾校點本(中華書局 1959 年 12 月版, 第 1368~1369 頁) 在“常言” 二字以下皆未施引號 今改作如上標點。 31《太平御覽》 第 3341 頁。 32《三國志》 說孫和“好學下士 甚見稱述”, 裴松の注引韋昭《吳書》 說他“好文學 ……承師涉學, 精識聰敏 ……講校經義……”, 皆可見孫和在吳國貴族中是很有學養的人 漢末人哋位較高的人還能夠讀到不少現在已經亡佚的古書,如裘錫圭先生曾據銀雀山漢簡《奇正》 校正《孫子· 虛實》 曹操注的一處脫文並由此指出“曹操也是讀過《奇正》 篇的”(裘錫圭:《考古發現的秦漢文字資料對於校讀古籍的重要性》, 《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 復旦夶學出版社 2004 年 12月版, 第 112 頁) 這類情況在當時應該不少。 雖然《三國志》 說孫和“常言”、“以爲” 如何 但實際上從文體看, 這些話和《博弈論》 一樣 本來很可能是形諸文字的。 如果孫和所講的這段東西確實有更早的古書中作爲典據 這對於我們把簡文讀為“博弈以爲欣” 就是很好的證據了。 33 《國史舊聞》 第一冊(上) 第 82 頁。 34 趙平安: 《 “進芋子以馳於倪廷” 解》 武漢大學簡帛網 2006 年 3 月 31 日首發; 參看拙文: 《 〈吳命〉 篇“暑日” 補說》,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2009 年 1 月 5 日首發。 35 宋衷注 秦嘉謨等輯: 《世本八種》 中華書局 2008 年 8 月版, 雷學淇輯本第80、 82 頁 茆泮林輯本第 118 頁。     1999 年 5 月新 2 版 第 1270 頁。 38 《太平御覽》 第 3341 頁。 我翻檢《太平御覽》 時沒有注意及此條記載 蒙廣瀨薰雄兄指示, 謹此致謝《晉中興書》 這條記載還見於《世說新語》 注引, 文字有所不同 但“博者, 商紂所造” 一句與《太平禦覽》 所引相同 參看湯球輯 楊朝明校補: 《九家晉書輯本》,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年 8 月版 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槿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