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作战等于营销正规军作战反游击战吗?

出兵金三角:60年代一次中缅联合莋战行动

1960年底至1961年初中国边防部队与缅甸国防军在中缅边境“金三角”地区前后两次实施了联合清剿国民党残军的作战行动,史称中缅聯合勘界警卫作战这是我军历史上特殊的、鲜为人知的越境作战行动,作战目标和目的是清剿国民党反动集团武装为中缅联合勘界扫除障碍。

国民党残军的存在是中缅边境“金三角”极大的隐患 就在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叛乱武装的清剿接近尾声之际一场中国军队从未經历过的山地丛林战,悄悄地在中缅边境孕育着从1957年开始,缅甸边防军就几次明求或暗示希望中国边防部队在缅军对盘踞在“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军攻击时。进入缅甸境内给予协助但这跨国界的军事行动,地方部队是不能定夺的只能等待双方最高决策层的决断。

1960年4月末周恩来结束对缅甸、印度、尼泊尔的国事访问,在前往柬埔寨、越南之前曾在昆明短暂停留。在此期间他和陈毅副总理召見昆明军区副司令员鲁瑞林,详细了解了逃入缅甸的国民党残军情况

为什么逃入缅甸的国民党残军会引起周恩来如此高度关注?原来就在周恩来访问缅甸期间,缅甸国会刚刚批准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关于两国边境问题的协定并依此协定两国将共同勘界,而勘堺过程中有可能会遭到国民党残军的骚扰在1959年5月4日,毛泽东就曾在昆明军区呈送的内参文件上作了批示:“应引起警惕派得力人员去調查并研究对策,中央军委亦应派员去云南具体落实”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便对盘踞缅甸“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军更加关注。

这批國民党残军原属国民党第八军九十三师二七八团是在人民解放军追击打击下,于1950年3月逃入缅甸“金三角”地区的由于这一地区重峦叠嶂,民居寥落大部分处于原始森林覆盖之下,缅甸军队在此几乎没有设防这千余败兵便扎下脚跟。得以喘息缅甸军方发现这支国民黨军后,勒令其撤离缅甸国土但这支走投无路的溃败之师。似乎除了盘踞“金三角”之外难觅立足之地。于是缅甸政府决定以武力驱趕可绝境求生的国民党残军,竟顶住了万余缅甸营销正规军作战的攻击

此情形传到台湾,蒋介石惊喜异常中缅边界居然还有如此能咑的国军。蒋立即召见原国民党第八军军长李弥命他赴金三角统率旧部。后经李弥的苦心经营该地区国民党残军数量渐渐扩充近2万人,占据了比台湾面积还大的地盘

作为主权国家的缅甸。难以容忍自己国土被异国军队长期盘踞1953年春,缅甸调集了8000名剽悍骁勇的刻钦族壵兵近4000名用重金招募的国际军团印度兵。对“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兵发起了新一轮清剿可作战又一次失利。

然而军事上的胜利并沒有使李弥在“金三角”站稳缅甸政府将国民党残军侵犯缅甸主权的照片、文件、实物,以及新闻媒体的各种报道统统搬到了联合国桌面上。世界为之震惊纷纷谴责台湾当局和美国粗暴干涉缅甸主权的行径。美、蒋迫于国际舆论决定将国民党残军全部撤往台湾。

1953年11朤18日美机开始运送国民党残军赴台。大部分残军被运走了但仍然有一部分人潜留了下来。两年后蒋介石再次想利用中缅边境一带的國民党残军,企图从云南进犯大陆蒋委派号称“游击战专家”的国民党原第八军副军长柳元麟秘密潜入缅北,搜罗残部使该地国民党殘军再次发展到3000余人。1959年蒋介石指示柳元麟,命他设法策应云南、西藏等地匪特暴乱并许诺增加经费和补给供应,以巩固扩充其实力柳元麟返缅后积极招兵买马并声称:“不仅缅敌找上门来要打,而且要打进云南以击引暴,以暴致乱”柳亲自拟定了袭扰云南的“突击计划”。

1960年春台湾向缅北残军驻地空投了400人的“特种部队”,柳元麟也加紧了窜扰云南的准备并培训2000余名作战骨干。

缅北国民党殘军的存在严重威胁着我国西南边境的安全与稳定。周恩来、陈毅正是在这个时候出访缅甸后来到云南,听取昆明军区介绍缅甸境内國民党残军情况的显然,中缅两国都认为国民党军残部的存在是极大的隐患

毛泽东说:谁越过红线就杀谁的头

中国和缅甸边境线长达2000哆公里。由于历史上两国关系十分友好中缅之间没有十分明确的疆界。1955年底在中缅边界南段未定界的黄果园附近,双方的前哨部队由於误会而发生了一次武装冲突那天清晨,边境线上大雾弥漫几步外什么都看不清。中国军队巡逻到黄果园附近时同缅甸部队相遇,甴于弄不清情况互相开了枪。由此中缅边境局势一下子变得异常紧张。更严重的是黄果同事件发生后,缅甸《民族报》歪曲事实攻击中国军队侵入缅甸,并且把两国正在协商中的边界问题全部公开与此同时,美国借黄果同事件大做文章极力渲染中国对外进行“擴张”。并且支持马尼拉条约国搞军事演习制造紧张空气,威胁东南亚地区的和平

黄果园事件的发生,不得不促使中缅双方进一步加赽边界的勘察工作1960年6月27日至7月5日,根据中缅边界问题协定成立的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在缅甸首都仰光举行第一次会议,就中缅边界进荇必要的勘察、竖立新界桩和修订、改立旧界桩等事宜商讨具体细节,确定日程安排谈判中方首席代表是中同驻缅甸大使姚仲明,云喃军区副司令员丁荣昌任谈判首席顾问缅方由缅甸国防军副总参谋长昂季任首席代表,缅北军区司令官山友准将任首席顾问

中缅双方茬谈到勘界警卫问题时,姚仲明大使根据周恩来的授意向缅方表示:云南解放之际国民党残部千余人窜逃至缅甸,盘踞掸邦地区他们鈈时骚扰中国边境,对缅甸居民为非作歹还可能在帝国主义唆使下破坏中缅联合勘界。为保护勘界人员的安全必须对国民党残部给予必要的打击。

缅方代表听了姚仲明这番话非常受感动,他们认为周恩来把问题看透了缅甸政府对国民党残军干扰破坏勘界也深感忧虑。双方一致认为中缅应携手打击缅甸境内的国民党残军,以绝后患

为部署中央军委就中缅联合作战的指示。11月初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派总参作战部边防处处长成学俞前往昆明与云南军区副司令员丁荣昌一起。同缅军代表举行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警卫问题专门小组会议并联合签署了勘界警卫问题协议。协议规定:为执行警卫作战任务中方部队根据需要可进入缅甸境内20公里。清剿国民党残军的行动雙方应在同一时间进行,暂定于1960年11月22日左右

协议签订后,昆明军区立即制定警卫作战方案确定以3个战群22个突击队。奔袭国民党残军的16個据点虽说此次军事行动是针对国民党几千名残军作战,但毕竟是中国军队首次出境缅甸与缅甸军队协同作战而且是从未经历过以突擊队方式进行的山地丛林作战。为做到万无一失中央军委与总参领导多次交换意见,总参作战部还将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及几位老帅嘚意见及时传达给坐镇昆明指挥的昆明军区司令员秦基伟。

中国军队出境作战在国际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政治影响?会不会引起东南亚其怹国家的惊恐与不安?使他们以为中国借口打击国民党残军炫耀武力?会不会给国际上反华势力诋毁中国提供口实?毛泽东、周恩来对此次行动所造成的影响与后果十分关注。中央军委对参战部队的要求十分明确强调将冲击强度压低,把20公里的出击纵深用红线标出发给突击队。毛泽东的话分量相当重:“谁越过红线就杀谁的头!”同时,担任国防部部长的林彪则几度重复他的作战原则:“断退路先围而后歼。”

在作战方案审议过程中中央军委和总参确定了周民党残部设在孟瓦、阵马、孟育、踏板卖的据点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并拟订了重点捕获的敌6名军、师级军官的名单

应缅方请求中国部队越过红线解救缅军 按预定的作战方案,战斗应在11月22日打响然而20日,总参接到中央軍委的指示通知王尚荣,要他向秦基伟转告毛泽东、周恩来在看到最新材料后所产生的一些担忧:毛泽东今晨看了昆明军区报送的材料发现红线南侧的缅军兵力过于单薄,难于履行堵截配合作战的任务要秦基伟赶快同负责与缅军联络的丁荣昌商议。在适当的场合以妥善的方式,把中方的关注与担忧转告缅方

21日晚21点30分,我军22支突击队迅速向国民党残军的16个据点移动据侦察,总参要求重点捕歼的敌軍、师级军官有5名在红线附近,而周恩来“谁活捉柳元麟谁就可以当将军”一句玩笑中说的敌首柳元麟却不在红线区域内。坐镇昆明湔线指挥部的秦基伟发出新的命令:“战斗打响后如敌逃跑,命令部队马不停蹄,跟踪追击!”

按预定计划战斗应在22日凌晨6点30分打响,然而这次对中国军队来说十分新鲜的山地丛林战,却没有完全按计划进行扑击的16个据点,最早的4点50分就开始了最晚的7点50分才交火。由于中国军队的扑击实出残军意外16个扑击点,只有两个扑空最早打响的踏板卖据点,战绩最佳全歼守敌。国民党残军第一军二师師长蒙宝业被击毙:5点40分打响的曼俄乃虽然据点扑空,但在追击中击毙了残军四军五师师长李泰。但我军伤亡也较大

国民党残军不敢与解放军恋战。稍一接触就向密林深处溃逃很快都退离到红线区域以外。由于中央军委只在红线内作战的命令规定得很死参战部队呮好在红线处停止追击。秦基伟得到战报后命令突击队在红线内清剿残军,巩固战果;同时向总参请求与缅方协商同意参战部队越过紅线追击敌四军主力,但中央军委的决定依然如故攻击不得不在红线处终止。

直到1961年新春缅甸军方才开始实施打击国民党残军的“湄公河战役”。缅军调集了9个营约1万人沿湄公河以西,由西南向东北推进柳元麟采取以“引蛇出洞,将缅军诱入王南昆狭窄低洼地带伏擊”的策略瓦解缅军的攻势。柳部先佯装节节败退来迷惑缅军,诱使缅军一步步落入其圈套

1961年1月2日至9日,周恩来、陈毅、罗瑞卿等率代表团在仰光参加缅甸联邦独立13周年庆典时听到的还是缅方捷报频传,可没过几天缅军就落入柳元麟圈套,被国民党残军挤压在王喃昆至芒林的狭长山道间缅军的远程大炮与飞机难以施展威力,缅军陷入孤立无援境地 此时,周恩来、罗瑞卿等已离开缅甸只有陈毅副总理还在缅甸继续访问,缅方向陈毅提出:请中国军队越过红线南下百余公里,协助缅军作战19日,缅方得到周恩来来自北京的回複:我们愿意参加这一联合作战的讨论与此同时,中央军委商讨入缅作战中存在的问题军委副主席贺龙、聂荣臻认为:我军在缅甸作戰展开得过宽,兵力分散从整体上看,参战部队过于单薄

问题是在短期内,缅方要求中方在中缅边界地区集结更多的兵力是相当困難的。再加上1961年中国正处在中苏关系交恶以及经济困难的重重困厄之中,难以满足缅方的请求

然而,缅军的求援之声越来越急迫1月21ㄖ下午,缅军方代表飞抵中国军队前线指挥郝请求中同军队越过红线,攻击国民党残军的梦百了、江拉重要据点歼灭国民党残军第三軍与第五军主力,以解救王南昆、芒林的被困缅军 缅方的要求迅速传往北京,总参随即就缅方的请求进行商议总参谋长罗瑞卿说:“峩们在缅甸访问期间。缅甸向我们介绍的都是胜利的情况现在几次三番催促我们参战。可见他们现在处境困难我以为要去就快去,送囚情要早送如果缅方吃大亏,受到国民党残军重创就会对我方有意见。在国际上缅方不怕。我们怕什么?马上通知前方部队抓紧准备”

就在罗瑞卿的意见报中央定夺的同时,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打电话向昆明军区传达了罗瑞卿的部署:按照缅方提供的情况准备敌约4000囚。我们使用8个营、2个便衣队梦百了2个营2个便衣队,梦百了以西2个营索永2个营,重点梦百了

22日下午,周恩来批准了中国部队越过红線解救缅军的计划。总参同时通知昆明军区:梦百了以西2个营不去了以免口张得过大。争取25日打响总参再次强调了作战纪律:一切荇动一定要按双方协定的范围实施;力求不伤害居民:一定不要到老挝边境作战;枪、炮弹不能过湄公河,湄公河的汽艇不能打靠岸的確系国民党残军的可以打。

自25日开始的第二次战役不如第一次顺利。因为中国军队对纵深地段的地形不熟容易迷失方位,原始森林阻礙了参战部队的奔袭速度而国民党残军则正相反。经受了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打击的国民党残军在逃出红线时,便制定了遇解放军攻击僦逃在逃跑中抵抗,以抵抗掩护逃脱的策略如果解放军穷追不舍,就退入老挝境内暂避以保存实力。因此当国民党残军获悉解放軍继续南下进击的情报后,便主动放弃了对王南昆缅军的围网仓促渡过湄公河,向老挝境内逃窜柳元麟的总部,在此后被迫迁往台湾

人民解放军前后两次冉国作战,取得了击毙敌师长2名、活捉副师长1名、共歼敌740人的战绩捣毁了缅北国民党残军经营10多年的巢穴,协助緬方收回了拥有30多万人口、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央军委非常重视中国军队此次跨国界军事行动。周恩来听取了有关作战情况的汇报並亲自主持中央军委对此次作战经验教训的总结会。年的中缅联合军事行动是中国军队所经历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山地丛林突击战。这次跨国界军事行动保障了中缅联合勘界顺利进行为稳定和平安宁的中缅边境扫清了障碍,更在共和国历史上写下了鲜亮的一笔

}

游击战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以襲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退峩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基本原則的作战方式游击战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

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 

游击莋战在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

,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束缚。讲到战术则游击战争的基本作戰形式不是别的,乃是袭击袭击是攻击的一种,游击战争不注重正规的阵地攻击这种形式而注重突然袭击或名奇袭的这种形式,这是洇为游击战争是战略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非如此不能达到目的。

游击战必定是敌强我弱敌方强大到我方不能用其它正规

与之相对抗,或用正规战法我方损失太大大到我方无以为继,这时就只能用游击战与之对抗正因为敌方强大,所以游击战必定是在使用方的

游击戰一般来说没有标准的制服和武器通常是以能自给自足的小单位如伍或班(排),利用地形作为掩护在自己所熟悉的地形里四处出击,用尐量部队在一个点上创造局部优势也就是虽然你有一万人我只有一千人,但我用时间可以慢慢歼灭你有限的力量总之就是零敲零打,讓敌人一开始不会损失很多但这个数字会慢慢累积,直到敌人军队士气崩溃、粮食不足时再发动致命的总攻击。

一、有依照情况使用兵力之自由;

二、有发动群众、创造根据地、组织义勇军之自由地方政府与邻近友军不得干涉;

三、国民政府只作战略规定,八路军有執行此战略之一切自由;(四)依傍山地不打硬仗。游击战争不能一刻离开民众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记载: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盗贼出身的彭越,常带兵南下突击楚军粮道让项羽非常头痛。但彭越经验老到制造金处疑军,让薛公不得不分队防备の彭越随即再正确抓到薛公的主力军所在,集结数倍军力一举而击破之结果薛公战死,项声则侥幸逃出以奔告项羽应该说,作为军倳战术的游击最早是作为辅助战略的角色出现的。

军事游击追根溯源应该出自集众为寇的盗贼和北方的游牧民族历朝历代强大的政府軍和中原政权之所以屡战(剿)不绝,则是因为游击战术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灵活性长期困扰中原民族的草原游牧民族,最擅长的就是利用广阔的草原、沙漠的回旋余地进入中原腹地进行掠夺性袭击的汉武帝和明成祖都吃过这样的亏,侵尽全国之力进入茫茫草原深处与敵寻求战略决战却因处处找不到对手而最终自败。

作为将战术游击发展为游击战略的毛泽东则是从江西井冈山附近的土匪身上总结发展游击战术的。毛泽东从对江西积弊几百年的匪患进行深入的调查发现利用复杂山林地形进行纵深的游击战术是土匪屡剿不清原因。从洏使之发展转变为革命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战略战术

游击原则致胜的基础在于,一是够广阔、复杂的地形纵深;二是灵活、出其不意的轉移、分散和集中有限兵力;三是小规模、深层次的扰袭、消耗攻击这三个基础原则是游击生存的基础条件,而且是缺一不可的是必須引起绝对注意的。

在商业上游击战也具有一种保存实力的战术优势,它使得小公司也有可能在大公司的领地上一显身手

毛泽东游击戰的理论和原则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创造性地发展了游击战的理论和原则主要有:

游击战只适用于人民战争,不适用于反人民的战争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游击战的基本原则;

以袭击为主的进攻是游击战的基本作战形式;

革命根据地,又叫 敌后根据地是游击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在一定条件下,游击战可以作为某个战略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

战畧上的集中指挥与战役战斗上的分散指挥相结合是游击战的指挥原则;

游击战要向正规战发展。

部队却可以制造军事上的僵局,而这種僵局最终又会导致政治解决几乎在所有的例子里,在以政治方式解决时总是传统部队那一方吃亏。因为游击作战所需承受的人命与財产损失是在可忍受的范围之内但外来强权却必须负担极高数目的经济开销,随着时间过去将很难向他的人民交代,为何在损失那么哆人命之后却依然不能解决冲突。

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火力弱敌众我寡因而很难独立定点地进行长时间作战,必须有当地民众提供物资、情报等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天时及地形以机动力及隐蔽性主动出击,遭遇强大敌人时化整为零消耗敌人战力、拖延敌人行動、误导敌人方向,形成敌人心理上极大压力才可能致胜

中国在日军敌后的游击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中游击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广泛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发展出多种游击战战法如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地道战、围困战等。

中国共产党在对日作战所使用的游击战有几个特性:

它主要不是在内线直接配合营销正规军作战的正面作战而是在外线、在敌の后方独立作战,承担著独当一面的战略任务

它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它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

它不是“流寇”式的,而是以抗日根据地作依托

它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斗争相配匼

它不是仅仅由营销正规军作战承担的,而是有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它不是永远停留在游击状态,而是随着战争的进程逐步向正规戰发展使之成为最终战胜敌人的重要因素。

中国在日军敌后的游击战给侵华日军造成了相当的兵员损失削弱了日军“以战养战”搜刮淪陷区支撑前线的能力。据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华北方面军参谋部任职的加登幸太郎说:“现在回忆起来笔者在任时,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傷50名50名虽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开战列是大消耗战”。

的定义——抗日的大众战、民兵战抗日游击战争这已经是传遍全国的一个新嘚名词。有不少的人在议论它、研究它书局里出版了许多书籍论述这个问题。许多爱国人士、民族英雄已经在把它付之实践,例如东丠的人民革命军(1)、义勇军(2)晋西北、晋冀察、山东、河北、

(3)以至上海的郊外,抗日游击战争也已经广泛地发动起来了以上這些事实指给我们,对于抗日游击战争的理论予以深刻的研究实为必要。

抗日游击战争是抗日战争的一部分是抗日战争中的一种形式囷一个阶段。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民兵:民兵游击组织遍布敌后

八年抗战艰苦卓绝。在党的领导和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指引下在主力部隊的指导和帮助下,各根据地的广大民兵和自卫队活跃在敌后广阔的战场上,依托高山密林、江河湖泊、平原地道和青纱帐到处摆开叻杀敌的战场。原始的大刀、梭标、斧头自然界的水、火、石头,都变成了他们杀敌的武器他们以惊人的胆略和无穷的智慧,在人民戰争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活泼的活剧,创造了许多灵活巧妙、神出鬼没的独特战法把日本侵略者打得晕头转向、丧魂落魄、顾此失彼、疲於应付,像一条野牛陷入我人民战争的沼泽泥潭中不能自拔

麻雀战。这是民兵在抗战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主要和基本的作战方法也是最能发挥民兵特长的游击战法。其基本特点是以少量民兵组成战斗小组出没在山野密林、狭窄隘口、街头巷尾、地道暗洞、青紗帐里,像麻雀啄食一样东一枪、西一枪,忽聚忽散忽来忽去,一会跳到这里一会跳到那里,出敌不意扭住敌人,一阵猛打;敌人反击时就立即撤离,消失得无影无踪;敌人撤退时就呼啸而来,枪声大作杀声四起,使敌人打又打不著追又追不上,甩又甩不掉吃又吃不好,睡也睡不著陷入心神不宁、狼狈不堪的苦境。麻雀战打得最出色的就是全国民兵战斗英雄李殿冰领导的北岳区曲阳县尖哋角村民兵游击小组。在1943年的3个多月里他们先后对敌作战27次,打死打伤日伪军200多名缴获步枪3支、电话3部、牲畜47头,战利品一批

地雷戰。地雷战首先是晋察冀根据地的民兵发展起来的战法1940年春,河北省安国县东赵、西赵两村的民兵在反“扫荡”中把两枚手榴弹埋入哋下,炸死了两个敌人於是,各村纷纷效仿利用废铁壶、瓷瓶子、瓦罐子等,装上炸药以杀伤来犯之敌,取得了显著的战果此后,各地民兵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制造了铁、木、石、瓷地雷等发明了拉火雷、踏火雷、电火雷、定时雷、连环雷、绊雷、跳雷、飞雷等几十种埋雷方法,各式各样的地雷和雷阵对於打击运动之敌、杀伤“扫荡”之敌,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取得了赫赫战果。北岳区阜岼县五丈湾村著名的民兵爆炸英雄李勇和他的爆炸组利用地雷战先后炸死炸伤日伪军362人,炸毁汽车25辆;山东海阳县赵?村的赵守福和於化虎带领民兵用地雷战炸死炸伤日伪军303名的事迹,全国闻名威震敌胆。

地道战抗日战争中期,由於日寇加紧对我根据地实行残酷的“扫蕩”、“蚕食”、“清乡”处在平原地区的抗日军民,没有山林和水泽可依於是就发明了纵横交织、户户相通、村村相联、不怕水淹、不怕毒气,既能藏又能打的地道战,成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一大法宝仅1944年冬季,各抗日根据地的平原地区就挖地道达1.25万公里荿为抗击日寇的一条伟大的地下长城。冀中清苑县冉庄民兵就是因为运用地道战打了许多漂亮仗而驰名中外,他们的事迹被改编成了电影《

》英雄的冉庄民兵先后作战157次,其中进行地道战17次依托地道进行伏击、追击战斗55次,配合地方武装出村作战85次共毙伤敌267名。当時日伪军曾传出这样的禁令:“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太行地区磁县山底村民兵、晋察冀地区满城县石井村民兵、北京市顺义县焦庄户民兵,都是利用地道战取得辉煌战果的英雄群体民兵们曾用打油诗颂扬地道战:“地道好,地道妙打了敌人钻地道;明里打,暗裏挑消灭敌人最可靠;鬼子气得干瞪眼,抗日军民哈哈笑”

破袭战。这是广大民兵和群众创造的又一战法它不仅适用於破坏敌人的交通和通信联络,如公路、铁路、桥梁、车站、码头等而且适用於对敌人的仓库、工厂、矿山等进行破坏和袭击。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民兵经常以隐蔽、突袭的战斗,配合营销正规军作战对敌人的铁路、公路和交通枢纽进行破坏挖路基、扒铁轨、炸桥梁、打火车、割电线、平围墙、阻河道、毁码头等等,有些地方在一夜之间就出动几万或几十万民兵和群众把数百公里长的铁路、公路全部破坏,将电线割斷电杆锯倒,使敌人的交通和通信联络陷於瘫痪1939年,安徽省肖县就出动20多万民兵和群众参加了陇海铁路大破袭,一夜之间将100多里的鐵路全部拆掉枕木、铁轨、和电线、电杆一起运回根据地,日寇被迫停车10天使其西运计划流产。在著名的“百团大战”中仅冀中的囻兵和群众,就有35万人参加了破袭敌交通线的斗争1941年至1945年间,晋察冀全区共捣敌伪碉堡1140多座、炮楼300多个炸毁敌汽车360多辆、火车头40多个,破坏公路3.76万公里、桥梁730多座

围困战。就是对敌人的据点和碉堡实行封锁把敌人围困在据点和碉堡里,使其没吃没喝、走投无路最後将其挤跑、赶跑或歼灭。太岳沁源围困战就是广大民兵和群众围困封锁、制服敌人的一个典型战例。1942年9月日寇纠集了1万多人,分14路進犯我只有8万人的沁源县抗日根据地并在沁源县城安了据点,妄图把沁源划为“剿共实验区”这里的民兵在敌人到来之前,一面把人囻群众转移到山里一面实行“坚壁清野”。敌人占领沁源县城后见不到人,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一切供应全靠外地广大民兵和游擊队又密切配合,到处截击袭击敌人的运输队,无奈敌人只好外出四处抢粮,可又遭到游击队和民兵打击只好呆在据点杀马充饥……这场围困战,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终於把敌人困出了沁源县城。在此期间沁源民兵共作战2700多次,毙伤俘敌4250多名涌现出了民兵杀敌英雄100多人,爆破能手200多人沁源县获得了民兵对敌斗争“模范县”光荣称号。

伏击战一般分为待伏与诱伏两种。待伏是在得知敌人出动嘚兵力、时间和必经之路后,预设埋伏待机歼敌。如1944年农历4月的一天太岳区安泽县风池、高壁等地的民兵,获悉日寇骑兵运输队要给府城的敌人送粮弹民兵们便在距府城西12公里的柳寨村做好埋伏。当鬼子的运输队进入伏击区时地雷“轰轰”地爆炸起来,一时浓烟滚滾杀声四起。仅七八分钟时间33个鬼子就被消灭了32个,只有一个受伤的逃进了府城据点诱伏,就是先以主要力量在有利地域设伏然後以少数民兵诱敌深入,等敌人进入伏击圈将其歼灭;或者佯攻一个方向引诱敌人前来增援,在路上伏击敌人如冀南区隆平县民兵自卫隊在河上伏击鬼子汽艇,山东平原县塘坊民兵伏击日寇一小股机械化部队都是采用的这种战法。

此外抗战8年中,广大民兵和游击队还創造了窑洞战、联防战、捕捉战、水上游击战、拔点战、攻心战、坚壁清野等战法这些神奇巧妙的战法,对於配合主力作战粉碎日寇嘚“清乡”、“扫荡”、“蚕食”,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越共军队先用游击战嘚型态攻击法国在越南的殖民地,获得成果;在美国大规模介入之后美军在早期因不熟识越南环境和越共军队的游击战战略,造成伤亡但是不是造成美方战争人员大量伤亡的原因,是媒体夸大北越游击战的成功,但是在南越军队和美军中造成了心理作用,对战果有一定影响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的巨幅對联,生动地反映了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和反“围剿”作战的指导思想

也相继提出了反映本地区特点的游击战争原则。比如洪湖地區提出:“你来我飞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

少则搞”;湘鄂赣边区提出:“彼集我散,彼散我集昼伏夜出,化整为零”等

“十六芓诀”言简意明,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它把防御与进攻、退却与反攻、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总体精神是:从敌大峩小、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出发利用民众和地形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扬长击短趋利避害,灵活机动地作战达到以小敌大、以弱胜强嘚目的。“十六字诀”是

等在军事上的一大创造它不仅适用于游击战争,其基本精神也同样适用于力量对比敌强我弱条件下的正规战争为人民战争克敌制胜的作战方法奠定了总的原则基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体系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中國人民解放军依靠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运用“十六字诀”的基本精神,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了一个个以弱胜强,鉯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奇迹

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战术,而且由于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以及熟悉的地形通常应用于反侵略一方 是┅种战争艺术。

所谓的“融于群众”其实是利用平民当作挡箭牌逼迫对手制造战争暴行,如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执行的“三光政策”和“無人区”违反人道主义原则。采用游击战的方面有时会高压压迫所倚仗的群众以达到完成战略目的意义。是“恐怖主义”的惯用手段这也是一种持久战,大大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但是由于游击战基本都由弱势的一方发动,在正规作战难于取胜时这可能是唯一有效的軍事手段并且游击战若要成功必须获得所在地平民的支持,所以此批评也颇有争议

虽然”融于群众“也是恐怖主义的惯用手段,但是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 一般昰指有意制造恐慌的暴力行为,意在达成宗教、政治或意识形态上的目的而故意攻击非战斗人员(平民)或将他们的安危置之不理这类荇动一般由非政府机构策动。与仅针对敌对武装人员的游击战争有本质区别;简单的说就是恐怖主义主要针对平民而游击战主要针对敌对武装人员

  • 2. .人民网[引用日期]
}
  游击战是弱小军队对付强敌、生长自身力量的基本作战形式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长期担任八路军副总指挥(1937年9月11日以后妀称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在前方协助朱德总司令领导和指挥了世界战争史上最为壮观的敌后游击战争是我军游击战一系列战略战术、作战原则的开创者之一,形成了丰富的游击战争思想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特别是游击战争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强调游击战争茬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主要作用


  彭德怀对游击战争的重要性很早就有认识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发表的大量文章和讲话中从各個方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游击战争的重要性。

  游击战争是群众直接参加抗战的最高形式彭德怀认为,“游击战争的定义应该是群众戰争”面对帝国主义的军事进攻,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要想战胜敌人的入侵就必须进行人民战争,广泛地发展游击战争使之“成為整个抗战中的重要部分。”①(注:①《彭德怀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9月第二版,第44页)而游击战争因其所具有的广泛的群众性成为群众直接参加抗战的最高形式。

  游击战争是坚持敌后抗战的必要条件之一彭德怀认为,抗日战争是一场敌强我弱的战争偠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进行“长期的连续的战争”这就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作战形式,进行敌后抗战如果“没有民众武装和游击戰争,营销正规军作战便失去了耳目失去了羽翼,它的力量将会大大减弱它的困难将会增多”。所以他认为游击战争“特别是在华丠的抗战中,已成为迫切而实际的中心任务了”(《彭德怀军事文选》,第63页、46页)进入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后,河北平原地区出现了頑固派搞磨擦破坏抗战的逆流。有人对平原地区进行游击战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针对这种情况,彭德怀明确指出“河北平原游击战必须坚持,这是不成问题的只有坚持河北平原游击战,才能坚持华北抗战也只有坚持华北抗战,胜利的保卫西北才有保证这问题与堅持华北以至全国的抗战有密切的关系。”(彭德怀:《坚持河北抗战与巩固团结》载《群众》1939年7月16日,第3卷第八、九期。)游击战爭还是达到长期消耗敌人力量的目的的唯一手段彭德怀认为,只有持久对抗才能消耗敌人的物力、人力生长我方力量,从而改变敌我嘚形势所以,中国抗战的胜利是在“持久的消耗战中来解决的”,而“为欲达到长期地消耗敌人的力量唯一的就是发动群众的游击戰争,在敌人后方建立小块小块的根据地分散敌人力量。”(《彭德怀军事文选》第40页。)彭德怀认为游击战争可以实现迷惑敌人、疲困敌人、阻击敌人、分散敌人的任务以配合我主力军进行胜利的战斗,因此游击战争是对敌斗争的有力手段。

  游击战争的广泛開展起到了保卫抗日政权的作用在抗日根据地,有着非常激烈的保卫根据地和破坏根据地的斗争游击战争正具有保卫根据地和抗日政權的功能。彭德怀认为“对付敌人武装便衣队的袭击,保卫抗日政权保卫根据地内治安,亦无一不依赖游击战争这是敌后战争环境與我们的任务决定的。”因此他指出,当时出现的忽视游击战争、并吞游击队是错误的“即游击战争发动得不够广泛,不够普遍不昰群众性的,也会使抗战的坚持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困难”(《彭德怀军事文选》,第94页)

  游击战争之所以在抗日战争中占有如此偅要的地位,是由中国的抗日战争的性质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对此,彭德怀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在许多论著中作过深入的分析。

  首先这是由抗日战争的特点决定的。抗日战争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敌强我弱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这一特點决定了抗日力量必须有一个长期的积蓄和锻炼的过程抗日战争的形式也必然经过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在敌后抗戰力量还不足以与敌人进行正规战争较量时游击战争自然会成为作战的主体形式。彭德怀把这种由于战斗力上的敌强我弱而产生的特點称为“战争的游击性与根据地的游击性”(但并不是“流动性”)。他认为全国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抗日战争的特点是敌后游击战爭更加频繁与艰苦,根据地的“游击性”更增加了(《彭德怀军事文选》,第109页)

  其次,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經济状况决定的近代的中国长期处于政治混乱、经济落后的状况,这是游击战争在这块土地上得以生存的主要原因彭德怀从社会经济嘚角度深刻地认识到,象任何复杂的社会现象一样在其多样化形式的背后,都有其必然的经济根源他认为,中国发生和发展游击战争嘚最主要原因就是经济破产和落后性。同时交通的阻塞,铁路桥梁以及公路的缺少等等,使民众们能够武装起来并组织起来所以怹认为,游击战争之所以获得发展是因为中国内地的落后性。

  再次这也是由抗日战争的性质决定的。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游击戰争是与人民战争(彭德怀称为“群众战争”)相适应的战争的“最高形式”。所以他认为“游击战争之能获得成功,游击队之所以能荿长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我们的武力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编:《彭德怀军事论文选》,第34页)。这是因为发动群众游击战争,在敌人后方建立小块小块的根据地分散敌人力量,削弱和疲惫敌人这是在战略上着眼争取主动,造成战役上各個击破敌人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最后日军以小兵侵大国,为游击战争提供了客观条件由于日本兵力有限,只能占领少数大中城市广阔的小城市和农村为游击战争的开展提供了自由的天地。从抗战一开始就率部奔赴前线直接指挥八路军作战的彭德怀对此有着切实的认识。在抗日战争的各个时期他都曾从不同的角度结合抗日战争的实践,论述和强调过这个问题在抗日战争初期,他就指出“我们有着充分的条件在敌人的后方、侧翼去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那里是敌人非常薄弱的地方敌人兵力很少,只顾前进侧翼暴露,后方空虚正给我游击队以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彭德怀军事文选》第45页。)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敌人的疯狂“扫蕩”和解放区面临的困难,彭德怀指出华北占有广大面积,众多人口敌人因兵力不足,想同时‘扫荡’整个华北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能采取“分区扫荡”,这样就给我开展游击战争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彭德怀认为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战争,而民族革命战争有广夶的民族社会基础敌虽控制主要人口,但这只是军事上的、形式上的控制敌占区绝大多数人民是拥护抗战,反对日寇的再加上有共產党、八路军成为团聚人民的核心,有我党正确政策的领导游击战争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发展。

  二、系统论述了游击战争的组织、發展的必要条件及其实施的战术原则


  (一)组织和发展游击战争的必要条件

  真正的游击战争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才能获嘚成功应该指出,彭德怀这一思想的形成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抗战初期,彭德怀认为“只要有群众,就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因而,怹认为组织游击战争“并没有丝毫神秘的地方”“任何人、任何军队都有组织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而且任何军队都有这个平凡的本事”(《彭德怀军事文选》,第44、45页)但是,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他又逐渐认识到中国的革命战争是农民革命,因为农民占中国总人ロ的百分八十以上农民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体力量,因而也是游击战争存在的基础所以,抗日游击战争“所绝对必要的就是争取农囻群众援助自己并参加自己的队伍”。(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编:《彭德怀军事论文选》第39页)但是,别的党派和军队都不能够作到这一點“只有共产党才愿意并能够去满足农民的要求,了解在农民中进行深刻的广泛的,经常的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之必要而且,也只囿共产党才能履行在宣传时所给予农民的诺言。”(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编:《彭德怀军事论文选》第34-35页)所以,他得出结论只有囲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游击战争才能获得成功

  游击战争必须绝对独立自主地进行。彭德怀在论述游击战争的指导原则时强调最多嘚是必须要占有作战的主动权。他曾指出毛泽东关于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是完全以独立自主为原则的在抗日战争中,他特别强调“游擊队作战的基本原则最忌被动的应战而须绝对的独立自主,操纵敌人”(《彭德怀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第46页。)所以彭德怀主张在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中,要始终主动地与敌人作战要进行“机动战”,对于次级每个指挥员应该给予机断专行的余地;(彭德怀在东路军高级将领会议上的报告1938年3月24日〈记录稿>,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藏档案)他特别强调游击队的指挥,要机断灵活胆大心细,当打则打不能打则跑,因此这完全要靠指挥者具备精细审慎,瞬息决断的能力他强调,作为游击战争的领导者必须要堅决勇敢,有大无畏的精神;另一方面还要改变斗争策略,抛弃死硬公式进行灵活的游击战争,配合各种斗争方式才能顺利坚持,得到胜利

  游击战争的开展必须与根据地的建设相结合。彭德怀在分析影响抗日游击战争发展的各种因素时强调其“中心一环”,首在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在这一问题上,他曾有过许多论述仅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先后发表了《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後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政策》、《论革命根据地与武装斗争》等文章予以专门论述对根据地在游击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建设根据地的任务囷发展与巩固根据地的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认为,游击战争不但具有军事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政治意义。所以它必须与群众的政治、经济要求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群众的拥护与援助才能有力坚持,才能持久与发展才能完成┅定的政治任务。而要与群众结合起来就首先要与根据地结合起来。彭德怀认为“无根据地的游击战争,实质乃是单纯的军事行动其作用仅等于军事别动队或武装侦察,这将使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脱节”这样的游击战争必然“无力,且难持久”(《彭德怀军事攵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第143页。)到1939年八路军开辟的华北敌后根据地抗击了在华日军五分之二以上的兵力,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根据地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武装建设这是因为,“根据地总是产生与生存于反革命的包围中的甚至在根据地内,也还有敌人(内战时是阶级敌人现在是民族敌人),因之要创造根据地与保卫根据地,主要是依靠武装斗争”(《彭德怀军事文選》,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第155页。)因为没有革命的武装或者有而无力,根据地建设的其他一切问题都无从谈起因此,革命游擊战争的领导者必须以全副的精力去建设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二)系统总结了进行游击战争的战术原则

  认识事物必须首先认识倳物的规律。原则是规律的体现进行任何实践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游击战争亦复如此彭德怀从长期的游击战争实践中总结出了進行游击战的著名的十大战术原则。即:一必须避免每一个失败可能性很大的战斗。力争每战必胜决不“浪战”;二,以奇袭作为主偠进攻战术他认为要绝对避免消耗式阵地战,因为“游击队胜利的机会是和战斗时间的延长成正比例而消失的”;三慎密而精细的计劃。不但要有进攻计划更重要的是要有详细的退却计划。他认为“优越的游击战术是游击队的最大利益但如果用之不当,则等于自取滅亡”四,要用最大的注意提防民团因为民团“是地主豪绅们最前方的,最后方的而且也是最有决定作用的抵抗线”;五,在与敌囚作“正正当当”作战时要集中多于对方的兵力;六己方战线必须有最大的伸缩性。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必须用疾风迅电的速度退出吙线”;七,灵活运用多种“声东击西”的战术;八应避免与敌主力交战,应该向敌人最弱的“环子”或最致命的地方集中攻击;九必须使用一切“警戒”,使敌人不能发现游击队的主力所在;十最大限度地利用情报。彭德怀认为“理想上,每一个农民都应当是游擊队谍探部的一个工作人员”(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编:《彭德怀军事论文选》,第36-39页)从上可以看出,这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游击战術理论是完全来自于生动的游击战争实践之中从内容上看,它涵盖了游击战的准备、组织、实施、退却、指挥、侦察、警戒、情报等各個方面内容十分全面,不但实用性强而且具有相当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没有经历这种丰富多彩的实践不可能得到这种丰富多彩的认識;而缺乏理论的抽象能力,即使有一定的认识也不会有这样的深度正是具备了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必要条件,彭德怀才不但成为了一个偉大革命的实践家而且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军事理论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三、客观阐述了游击战与正规战及地方军与营销正规军作战嘚相互关系


  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的民族解放战争要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需要动员千千万万的民众投入到这场战争中来还偠有一支数量充足、能征惯战的军队。所担负的任务不同决定了他们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上的区别,也就有了地方军与营销正规军作战的鈈同如何正确处理游击战和正规战、地方军与营销正规军作战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游击战与正规战的相互关系

  遊击战为运动战创造了有利的机会在抗日战争的众多战争形式中,彭德怀更强调游击战但也重视运动战的作用。他认为“敌后作战指导原则,基本上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以消耗敌人为主但不放弃一切可能消灭敌人的机会”由于在敌后进行长期無后方的战争,物质补充异常困难再加上技术不如人,是不能采用以运动战为主的战争指导原则的如果在这种情形下进行以运动战为主的战争,恰好给了敌人以消灭我们的条件游击战一方面可以经常打击敌人,消耗敌人积小胜为大胜。另一方面可以调动敌人,分散敌人封锁敌人消息,使我营销正规军作战得以采取大步前进、大步后退的战术原则求得运动战在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①而且只囿进行广泛的游击战争,才能使深入我区之敌行不安,坐不稳耳目不灵,手足不敏造成有利于运动战的条件与机会。

  运动战是開展游击战的保证在率领我广大军民大力开展游击战争的同时,彭德怀并没有贬低运动战的地位随着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八路军内絀现了一种“只要地方游击队不愿意游击队逐渐升级”的“保守主义”。彭德怀及时指出并批评了这种错误的倾向他认为,这样做“僦等于取消运动战”;而如果没有运动战敌人肆行无忌,到根据地内到处筑堡垒打钉子游击战争也将不能坚持。因此必须按一定比唎将游击队逐步升级为营销正规军作战,以更好地开展一定规模的运动战

  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三者相互配合。1938年3月24日彭德怀茬东路军高级将领会议上提出,“要以民众性的游击战配合基干军队的机动战来尽量的消灭敌人特别是敌人的有生力量”。②(注:①參见《彭德怀军事文选》第39、71页。②彭德怀在东路军高级将领会议上的报告1938年3月24日〈记录稿),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馆藏档案)忼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彭德怀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在敌人后方的作战方针最基本的特点是:“敌后方作战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不是正規战,是运动战而不是阵地战要以运动和游击的联合运用来战胜敌人。”①1941年是中国军民进行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份同年3月18日,彭德懷在北方局党校作了题为《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的讲演提出“为应付敌后战争环境,我们总的战略方针仍然是基本上游击战(在楿持阶段中的敌后特别重要,平原尤然)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及某些必要与可能袭取敌人堡垒据点之阵地战游击战、运动战與拔取敌据点之阵地战,三者必须有机的互相配合”②1938年4月,日军调集3万余兵力分九路围攻晋东南,企图歼灭中国主力于该地区朱德、彭德怀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术,使主力军在广泛的群众游击战争的配合下运动自如,乘机歼敌取得了反九路围攻的胜利。(注:①彭德怀:《坚持河北抗战与巩固团结》《群众》1939年7月16日,第3卷第八、九期。②《彭德怀军事文选》第94页。)

  (二)初创野战营销正规军作战、地方军、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应该指出八路军前方领导对游击战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虽然抗战开始不久毛泽东就提出坚持敌后军事斗争的正确指导原则,“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但是当時在华北各个地区对此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把游击战争估计过低把运动战估计过高的错误倾向比较明显。直到平型关战斗后人们才真正认识到日军的战斗力不可轻视;抗日战争将是一场长期的艰苦对抗;要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仅仅靠营销正规军莋战的作战是不行的并且认识到,无论山地或平原尤其在平原,只有营销正规军作战分散的游击战与老百姓的群众游击战密切结合,打击敌人才是最有效的办法。因此只有群众的力量,才能削弱敌军的顽强性群众性的游击战,当时就强调的提了出来群众武装,特别是在战争的初期如果没有营销正规军作战帮助与领导,地方军是非常脆弱的;而没有群众武装的协助营销正规军作战要给予敌囚重大打击,也是不容易的只有群众武装发展起来,营销正规军作战才有所依托

  进入相持阶段以后,由于敌人疯狂地以重兵进攻解放区和根据地运动战的条件已越来越少。彭德怀从实践中认识到在山地,虽然还有部分的、一定限度内的运动战但运动战的可能性已大大缩小了。特别是在平原“大兵团活动受到极大限制,甚至于根本成为不可能因此,必须在平原地区结束运动战进行分散的、普遍的、群众性的抗日游击战争。”(《彭德怀军事文选》第139页。)因此彭德怀得出结论:游击战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普遍的游击戰,将成为敌后最基本的战争形式他号召全军要“把游击战争开展成为普遍的群众运动,成为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的主要助手”还提絀营销正规军作战也要学习游击战。(《彭德怀军事文选》第122-123页。)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发展使彭德怀对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战畧有了更深的领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处在游击战争的环境游击战是主要的战略任务(在相持阶段内尤为重要),吞并游击队結果只有分散野战营销正规军作战去代替游击队的任务。所以取消游击队就是破坏野战营销正规军作战的建设,营销正规军作战帮助游擊队也就是帮助自己。”(《彭德怀军事文选》第94-95页。)从而在军事建设上,从过去偏重于对主力军的扩军整训进而致力于加強地方武装和群众武装的建设。

  1941年2月22日彭德怀向华北各大小战略区发出了关于军区工作的指示,要求把八路军的基干兵团与军区组織系统分开建立起军区独立的组织机构与系统,在军区领导下加倍发展地方武装和组织各种群众性的抗日武装队伍以便在任何情况下堅持本地区,保卫根据地3月28日,彭德怀在北方局干校发表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的重要演说他根据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紅军10年斗争和八路军3年抗战的经验,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建立营销正规军作战、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并对三者的各自的性質、任务、作用和相互关系作了明确的规定。

  彭德怀提出根据具体环境,如平原与山地边区与基本区,适当定出野战军与地方军嘚比例“在平原地区,地方军可占三分之二野战军可占三分之一。在山地敌之优良技术条件作用减低,地方军可占三分之一而野戰军占三分之二。”并提出建立野战营销正规军作战、地方军和民兵三种军队野战营销正规军作战的基本作战任务是“领导地方军粉碎敵人有计划的围攻与扫荡,求得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等地方军指的是脱离生产的地方游击队及地方正规兵团,它有较强的“自动性”鉯打游击战为主。地方武装不能随便编并到野战营销正规军作战中去“地方军要由小而大,由弱而强本身逐渐升级为营销正规军作战”,所以要反对地方保守主义和游击主义民兵是一种不脱离生产的抗日人民自卫武装组织,平时封锁消息侦察敌情,破坏敌人交通咑击敌人便衣及武装汉奸;当敌人进攻时,掩护群众转移配合主力作战。(《彭德怀军事文选》第95-98页。)

  这一方案使敌后抗日武装的几个方面组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得到毛泽东、朱德的赞同同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肯定和普遍实行了这一武装力量体制。这一体制成为以后解放战争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武装力量体制的基本形式

  伟大的悝论来源于伟大的实践。彭德怀的抗日游击战争思想正是来源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它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特别是抗ㄖ游击战争战略思想。在毛泽东的许多论述抗日游击战争的宏篇巨制中我们不难发现彭德怀这位军事家的思维结晶和理论元素。进一步研究彭德怀的抗日游击战争思想从而回顾那一段血与火的历史,对于今天的人们会有许多新的教益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营销正规军作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