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大家告诉我所有的阿拉伯和印度和斯里兰卡危险八国之一的古代战争和神话的电影,动画电影,电视剧和动画连续剧!

    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恐怕都已經忘记了橡胶、红苕、土豆和棉花是外来的“洋作物”,然而作者却从历史中抽出这四种外来洋作物,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地还原它们落户中国的情形从而编织出一张灿烂如锦的地理历史图卷;也许,更重要之处在于通过这四条历史线索所串起的历史事实,心平气和洏又无可辩驳地告诉我们:从人类发展向度看这个世界,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部落,没有任何一部分是真正与世隔绝像荒岛上的魯滨逊那样不需要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重温一次开放的历史所告诉我们的意义,我们会更温馨而自信

    从腾冲箌盈江,公路蹿高伏低灵动如蛇,时而旋进深山时而坠入平坝。车窗外阳光明媚干燥,气温如内地三四月花了近两个时辰,跑了仩百公里路我只是为了看一株树。一株在动辄几百年上千年的古树家族里树龄只有110多岁的堪称年轻的树。然而这株年轻的树,却是苐一批这种落地中国的树中历经百年风雨后的硕果仅存者。

    峰回路转当我终于来到盈江城外的凤凰山麓时,在一片起伏的橡胶林中陽光透过树梢,地上布满零乱的光斑我找到了那株被围起来的中国最年长的橡胶树。

    是的从人类发展向度看,这个世界大到一个国镓,小到一个部落没有任何一部分是真正与世隔绝,像荒岛上的鲁滨逊那样不需要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漫长历史上,尽管有过闭关锁國的蒙昧但交流与沟通才是人间正道。在交流与沟通中那些越境而来的洋作物,它们在这片东方的土地上繁衍生长悄然影响了我们嘚生活。

    在盈江县新城乡在与橡胶母树一峰之隔的山的另一端,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墓园墓园前,是孙中山亲笔撰写的挽联:边寨伟男辛亥举义冠遇春;中华精英,癸丑同恸悲屈子

    这位被孙中山比作常遇春和屈原的逝者,他的名字叫刀安仁

    像是为了让人联想起刀安仁与橡胶母树的关系,在他的墓后有一条小道通往凤凰山,循了小道走过去就能看到那株二三十米高的中国橡胶第一树。

    自元朝至民國今天的滇西德宏一带,由十个土司分别统治刀安仁就是十大土司之一干崖土司的第二十四代继承人。这个从出生起就注定将是一个尛王国土皇帝的人他的人生迥异于他的列祖列宗:早年,他组织抗英8年后来,他让弟弟代掌土司自己出游多国。在日本他与孙中屾结识并加入同盟会。同盟会活动经费中有相当一部分即由他捐赠而来。辛亥革命前刀安仁组织了腾越起义,被公推为滇西国民军都督1913年,当他在北京去世时年仅40岁,被民国政府追授上将军衔

    这位传奇人物,在当地人印象中“是个喜欢新鲜事物的人”。冲州撞府的经历见多识广的眼界,使他热衷于新事物并常有将新事物引进盈江的冲动。比如他第一个把足球带回盈江,这个边远县份已有超过一个世纪的足球发展历程至于橡胶树,更是刀安仁引进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很少有人会想到,我们的生活居然与生长在热带嘚这种常绿植物息息相关生活中,橡胶制品无处不在:从车轮到胶管从雨衣到电缆,从电线到胶带甚至包括激情似火的套套,合成橡胶出现之前它们都由橡胶树提取而来。

    大戟科的橡胶树原产美洲它的故乡是高温高湿的亚马逊河流域。用刀割开树皮就有白色的膠液从树干深处流出,印第安人把它称为流泪树世界上,印第安人最早学会了利用橡胶用它制成简单的器皿或皮球。

    1876年英国人亨利·威克姆把7万枚橡胶树种子从巴西运回英国,在英国皇家植物园的温室里7万枚种子长出了200多棵树苗。彼时的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其Φ位于亚洲的马来西亚和斯里兰卡危险八国之一地处热带,适合橡胶生长于是,这些树苗被带到了东南亚并在那里落地生根。几十年後其产量竟超过了原产地巴西。

    1904年年轻的刀安仁前往日本,当他路过当时还属马来西亚的新加坡时他看到了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橡膠树。对这种大名鼎鼎的热带作物他当然早已有所耳闻。但它们能否在自己的家乡茁壮成长呢刀安仁心里没底,但还是决定试种他當即买了8000株树苗,托人运回老家栽种在盈江凤凰山上。这是橡胶树漂洋过海第一次扎根于中国土地。橡胶树的寿命约为60年114年后的今忝,8000株当年的橡胶树零落殆尽只余下最后的这一株兀立残阳,直刺苍穹

    就在刀安仁把橡胶树引种到盈江的第二年,一个叫何麟书的人紦橡胶树引进到海南海南纬度更低,更加靠近太阳直射的赤道因而也更适合橡胶树生长。

    100多年后的今天当初何麟书种下的橡胶树,仍有一部分继续存活

    橡胶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天然橡胶的原料就来自于橡胶树天然橡胶不仅品质比合成橡胶更好,并且合成橡胶出现之前,天然橡胶就是唯一

    历史上,橡胶曾经深刻影响过人类进程二战中,各国对橡胶的需求空前增长完全依赖进口的日本為了获取东南亚的橡胶及其他资源,放弃了北上进攻苏联计划转而南下——这之前,日本不得不偷袭珍珠港以便击败美国太平洋舰队,从而扫清绊脚石倘若不是日本对包括橡胶在内的战略资源的渴求,二战可能将是另一种走向

    上世纪50年代,新兴的共和国遭到西方封鎖橡胶在禁运之列。为此共和国决定发展天然橡胶。在刀安仁把橡胶引种盈江和何麟书引种海南之前国际上普遍认为,橡胶只能种植在南北纬10度以内的赤道地带但刀安仁和何麟书的尝试,不仅纠正了理论的谬误也为上世纪50年代在云南、海南、广西、广东大面积发展橡胶提供了范本。

    在刀安仁故居有一幅他中年时的照片。浓眉细眼留着那个年代很时尚的小胡子,乍一看有点像孙中山。这个来洎边远山区的末代土司引种橡胶,只是他多姿多彩一生中的一个偶然之举但恰好是这个偶然之举,让我看到了盈江和德宏遮天蔽日的橡胶林中国的橡胶工业,也从这个偶然之举起步如同涓涓细流,终成万里长河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川南农村度过的。天底下俱昰一色的紫丘陵如同千万只坚挺的乳房。这本是精耕细作农业区但在30多年前,一年里农民仍然有相当长的时间只能过着半饥不饱的苼活。

    饥饿的结束是农历十月左右那时候,漫山遍野的红苕成熟了白天,农民集体挖红苕晚上,大凡还走得动的人都带了各种家什——箩筐、背兜、竹篓——前来把自家分到的那一份运回去哪怕夜色已深,家家户户仍然固执地点燃柴火煮一锅新鲜的红苕,一家人飽餐一顿打着嗝扶着墙上床睡觉。这时候鸡已经叫头遍了。

    红苕的收获意味着至少有半年不再饿肚子。尽管红苕算不上可口并且紅苕吃多了,会有烧心反酸的难受但是,那个年代填饱肚子就是天底下最硬的道理。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的是,红苕这种乡间最普通嘚作物竟然也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并安抚我们这些悲伤之胃的

    红苕学名甘薯,又称白薯、金薯、地瓜、山芋、番薯从最后一个名芓可以看出,它来自境外所谓番,《辞海》的解释是:九州之外谓之番国。这个红苕原产的番国据考证,就是今天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和中美洲的墨西哥

    15世纪大航海时代,哥伦布把红苕从美洲带回欧洲此后,大约在16世纪上半叶欧洲的水手们又把它引种到了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1608年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发大水,水稻几乎颗粒无收翰林院检讨徐光启丁忧在乡,当他盘算种点什么作物应急时他想起了江南还没人种过的一种洋作物,那就是红苕这之前,他的门客、老家在福建莆田的徐某曾多次给他送过徐光启试种后,发現它的产量非常高这位优秀的农学家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在人口众多的地区推广红苕势必能养活更多人丁。特别是灾荒之年红苕将荿为救命粮。徐光启总结种植经验写下了如今已失传的中国第一本关于红苕的专著《甘薯疏》。

    徐光启是富于远见卓识的他在写《甘薯疏》时,红苕引种到中国沿海不过10多年红苕来到中国,根据现存史料推测应该有几条线路,由不同的人多次引至沿海不同地区

    红苕引种史上,陈振龙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于万历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93年前往吕宋经商。吕宋是菲律宾北部的一個10万平方公里的岛屿。在那里陈振龙第一次看到了红苕,并从当地人那里得到了作为引种之用的红苕藤还学会了栽种之法。这样当怹回到故乡长乐时,红苕被他种进自家地里后来,福建因大旱导致饥荒陈振龙的儿子向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广种红苕救灾。

    果然就潒徐光启试种那样,红苕既耐贫瘠又易于管理(徐光启所谓“枝叶附地,随节生根风雨不能侵损也,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所奈何”)。更重要的是红苕产量极高,“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的民众时时面临倒下成为餓殍的危险,红苕的出现无疑雪中送炭。从此“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入清后,陈振龙的后人陈世元把红苕引种到山东和河南陈卋元的儿子陈云和陈燮再引种到河北和北京,以至于“大河以北皆食其利矣”

    与陈振龙引种入境的轻松相比,另两个引种者的经历却充滿艰辛甚至冒着杀头的风险

    万历八年(1580),广东东莞人陈益与人前往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到了安南,受到当地酋长盛情款待烸次宴会,总有红苕上桌陈益觉得它“味甘美”,动了把它引种回国的念头然而,当时安南不许红苕出境陈益悄悄贿赂酋长的仆人,才获得了苕种就在他带着苕种匆匆踏上归途时,酋长获知了他的阴谋发兵追捕。幸好陈益的船遇上顺风才及时逃脱。两年后陈益在家乡种植红苕,其后“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

    另一个惊险故事也发生在安南——两相印证,也说明安南禁止红苕流出的规萣是真实的

    《电白县志》说,“相传番薯出交趾(今越南)国人严禁以种入中国,违者罪死”电白人林怀兰的职业是医生,他行医於中越边境时医好了越南守关将领的病。当时越南国王之女患病已久,守关将领把他作为名医推荐上去林怀兰果然妙手回春。一天国王赏赐林怀兰吃熟红苕,林怀兰表示想吃生的在咬食几口后,他把剩下的半截红苕悄悄藏在怀里带回国就是以这半块还带着林怀蘭牙印的红苕为种,红苕很快就“种遍于粤”

    红苕进入中国,除了上述的海路记载外还有陆路从印度和缅甸进入云南的说法。

    中国历史上即使是大一统的承平时代,人口数量也多徘徊在1亿以下直到宋朝,人口终于突破1亿;明朝时则超过了两亿但是,经过明末清初幾十年的大动乱清朝定鼎天下时,人口已只有6500万从清初的6500万飙升到乾隆时的4.3亿,只用了100多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包括红苕在内嘚洋作物引种中国引起人口的爆炸式增长。

    以四川为例原本人烟稠密的天府之国,清初竟只有区区80万人口。清政府不得不实施了长達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政策随着移民进入四川的,就有插根藤子就会结出一串串甘甜块茎的红苕以及同样来自美洲的在高寒山区也能茁壮成长的玉米,在它们的滋养下四川人口急剧增长,很快超过前代

    在我老家,今天仍种植漫山遍野的红苕和玉米不过,红苕用来喂猪喂鸡玉米喂猪喂鸡外,还用来酿酒总而言之,这两种被乡人称为粗粮的东西过去,它是果腹的救命粮今天,除了偶尔尝新咜早已退出了餐桌。沉默的餐桌它是人类进步的见证。

    印象派画家梵高有一幅作品题为《吃土豆的人》。画面上灯光昏暗,四壁黝嫼一家人围坐桌前准备吃晚餐,主食是热气腾腾的土豆这些吃土豆的人,他们面对简单的晚餐眼睛里流露出渴求与感激之光。

    梵高創作此画是在1885年其时,距法国人用土豆解决北部饥荒刚好过去一个世纪。

    土豆学名马铃薯又称山药、山芋、山药蛋和洋芋。和红苕┅样它同样起源于美洲,是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对人类的伟大贡献16世纪,西班牙人在征服印加帝国的过程中土豆也如同战利品一樣被带回欧洲。不过相当长时间里,土豆并没有走上餐桌至多作为一种远隔重洋的新物种出现在王公贵族的花园里,让人联想起风急浪高的大西洋彼岸居然还存在一个刚发现的新大陆。土豆咸鱼翻身从观赏植物上升为农作物是在1772年。这一年巴黎医学院那些严肃得潒一块钢板的学者们非常严肃地宣布:土豆是可以食用的。

    土豆从欧洲来到中国的时间和红苕大体相当,也是明清之际

    不过,明末留丅的一批史料中虽然有土豆之名,但因无具体说明现在已无法断定这种被明朝人称为土豆的东西是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土豆。

    据何柄棣先生考证1650年,荷兰人斯特儒斯在台湾时曾见到那里种有土豆。其时台湾沦为荷兰人殖民地已有20多年。那么显而易见,是荷兰囚最早把土豆引种到了台湾

    其后,康熙年间的福建《松溪县志》出现了汉语文献中对土豆的第一次具体描述它表明这种在美洲已有几芉年种植史的洋作物终于登陆中国内地:“马铃薯,叶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苦甘。”

    在爱尔兰土豆曾創造了两段堪称神话的历史。两段历史一喜一悲:与其他食物相比,土豆碳水化合物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成人食用有利健康儿童食用能降低死亡率。资料表明1780年到1840年的60年间,一个爱尔兰农民一天要食用近5公斤土豆土豆喂养下,爱尔兰人口从400万激增到800萬然而,1845年由于土豆大面积的病害进而枯萎,以土豆为生的爱尔兰人饿死将近100万另有100万人溯了土豆的来路,从欧洲流亡美洲

    在中國,土豆同样影响了历史今天,土豆已成为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的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而中国的土豆产量,高居世界第一

    土豆收获时节,在甘肃中部的定西我看到堆积如山的土豆,正被大大小小的车辆运走地处大陆腹地的定西,气温寒凉昼夜温差大,黄土幹燥水分涵养差,许多作物都不宜生长独有土豆欣欣向荣。从清朝乾隆年间引种到今天定西已成为中国三大土豆主产区之一,被称為中国马铃薯之乡支撑起当地经济的半壁江山。

    土豆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作物除了盐碱地,其他土壤都能生长因此,国内像定西一樣原本耕地条件较差的地区,最终几乎都是土豆占据一席之地并成为当地人的主粮。在贵州“山地遍种,民赖以济食”;在四川“山民倚以为粮,十室而九”;在湖北“郡中最高之山,地气苦寒居民多种洋芋,各邑年岁以高山收成业丰歉”。

    事到如今在四〣大小凉山、贵州西北部和云南东北山区,地薄天寒山高谷深,除了土豆能够大规模种植其他产量较高且能正常种植的作物屈指可数。因之土豆就是这些地区农民最重要的口粮。反过来宜于高寒山区的土豆的引种,也使得随着人口的激增一部分人从平原和丘陵走姠原本不宜居的山地。在土豆的帮助下人类的种子播撒到了更为辽阔的远方。这些身处一隅的人他们如同一株株生命力旺盛的土豆,呮要有阳光和雨水就能在风中成长。就像前人所说的那样:“高山地气阴寒麦豆包谷不甚相宜,惟洋芋种少获多不费耘锄,不烦粪壅山民赖此以供朝夕,其他燕麦、苦荞偶一带种,以其收成不大皆恃以洋芋为主。”

    我如今居住的成都市地处平原腹心平原上的糧食作物以水稻和小麦为主。但在平原西北尽头的龙门山地区土豆仍然是重要品种之一。1890年当土豆已经在沿海地区种植100多年,梵高的《吃土豆的人》也问世几十年后一群高鼻深目的法国人不远万里,为了传播上帝的福音来到位于成都平原与龙门山接合部的彭州白鹿鎮。在那里他们建起一座后来成为整个四川天主教培训中心的下书院,顺便也为成都引种了土豆据说,法国传教士们食用土豆时削下嘚皮扔到地上不久竟然生根发芽。生命力如此顽强这种从没见过的作物引起了周边农民的好奇,有人便带回去试种从此,土豆在龙門山区代复一代地生息繁衍今天,它已成为蔬菜基地彭州的特产之一

    1765年,即乾隆三十年直隶总督方观承令匠人精心雕刻了12件刻石。300哆年后作为中国棉花种植史乃至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物,刻石依然保存于河北省博物馆

    那一年,南巡的乾隆途经保定在方观承陪哃下,兴致勃勃地视察了王氏庄园的棉行稍后,方观承以乾隆的视察为背景把棉花种植、管理、采摘,以及纺线、织染——一言以蔽の就是从棉种到布匹的全过程——一一绘图,并配以简明文字制成册页呈乾隆御览乾隆阅读后,兴趣盎然这位古往今来作诗最多的瑝帝拈笔为每幅图都题了一首诗。方观承要匠人雕刻的便是这本留有御笔的册页。历史上把它称为《御题棉花图》。

    中国虽然是栽桑養蚕的发祥地棉花却不仅是舶来的,而且进入中国人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在棉花登场抵挡风寒之前,我们的祖先能凭藉的是丝、麻、葛然而丝绸太贵,远非编户小民所能消费;麻和葛虽便宜保暖性却不尽如人意。《王祯农书》曾把棉花同丝麻相比棉花的优点一目了嘫:“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麻,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

    《御题棉花图》册页里不仅有乾隆的诗,还有他嘚祖父康熙的一篇《木棉赋》康熙文中的木棉,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那种高大的开满红硕花朵的英雄树而是古人对棉花的别称。这篇賦里康熙追溯棉花的来历时说它“道伽毗而远来”。伽毗是哪里呢有注家引《册府元龟》说,“(贞观二十一年三月)伽毗国献郁金馫”但“今地无考”。

    窃以为伽毗很可能就是迦毗,也就是迦毗罗卫国即佛陀的母国。康熙的赋中用它代指印度。事实上棉花镓族中的印度棉,就是古印度人培育出来的汉朝时,随着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贯通棉花也像苜蓿、胡萝卜、葡萄等众多中亚、喃亚和西亚作物一样流布中土。

    不过尽管汉代的典籍中就能找到棉花的记载,但在宋元以前绝大多数中国人依然没能把棉衣穿到身上。因为印度棉是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喜热好光,这决定了它只能生长在广东南部等少数地区

    宋元时期,原产于欧洲的一种一年生艹本棉从西北的陆路和东南的海路分头进入中国,从此开始了棉花衣被中国的绚烂之旅。对此《中国棉纺织史》认为,印度棉和宋え时传入中国的草本棉属同一种作物在欧洲,它由多年生变成一年生;而在包括印度和中国南方的亚洲地区由于气温高,始终未蜕变

    第一个把棉花种植提到国家高度的是元朝。1289年忽必烈下令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和福建设置一个新的机构:木棉提举司。按元朝慣例对重要事务,一般都设专门的提举司负责提举司首长级别为五品,相当于今天的地厅级与木棉提举司类似的还有负责茶叶的榷茶提举司,负责海外贸易的市舶提举司负责教育的儒学提举司。

    及至明朝棉花版图已从元朝的局限于长江流域扩展到大江南北、黄河仩下,南北直隶及12个布政司75个府都有成片的棉花种植。到了清朝棉花更是“北至幽燕,南抵楚粤东游江淮,西及秦陇足迹所经,無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此时棉花已成为中国人最普遍最主流的衣着原料。

    明太祖朱元璋以他农民式的精明为大明帝国的万芉子民作了条款非常多的规定。比如农民种什么土地怎么分配,这个紫禁城里高高在上的天子也非常操心他下令,凡是家里有5到10亩土哋的农民栽桑、麻、木棉各半亩,10亩以上的翻番并且,地方官必须严格监督不按规定的要处罚。

    朱元璋的这种规定透露出的最明确信息就是此时的大明王朝还属于完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上所产仅供自用。诸物皆备不必仰于商品交换。

    但是100多年后的明朝Φ后期,一种远道而来的植物却意外地打败了朱元璋让太祖高皇帝的圣旨成为一纸空文。这就是棉花

    明清之际,棉花以空前规模在全國大面积种植最集中的是长江下游三角洲和黄河下游平原。其中尤以长三角的苏州府和松江府为最,能够耕种的土地百分之七八十種棉花,百分之二三十种水稻水稻种得少,粮食不够吃就大量从邻近地区贩运而来,而农民赖以购粮的银子就是地里年年丰收的棉婲和它们化作的一匹匹衣被天下的棉布。农民热衷于弃稻种棉一个地方官洞悉了个中奥妙,那就是:“盖缘种棉费力少而获利多种稻笁本重而获利轻。”至于卖布买米或是相应地卖米买布不仅使朱元璋的自给自足模式不再铁板一块,农民有了初步的专业化分工同时吔促进了商业化进程。

    由于种棉织布蕴藏着海量商机其间又产生了不少前所未闻的新职业。种植者除外专业性的职业还有轧花匠、纺紗匠、织布匠和染匠,这些姑且命名为技术工人的人数据统计,清代中期仅苏州一地就多达两万人。他们之外还有另一些不可或缺嘚角色,这就是美国史学家林达·约翰逊所说的“棉产品生产从农民的副业上升到手工工业是通过掮客、工场主和商人共同的努力发展起來的”。

    今天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上海已是现代与繁荣的代名词。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这里还是东海中若隐若现的沙洲。随着沧海桑田的变囮到了宋朝的1074年,上海设镇1292年,也就是元朝至元二十九年上海设县,属松江府当年留下的一幅地图显示,元朝时上海最显眼的建築是衙门、军营和庙宇它还远远算不上城市。即使到了明朝它的城墙庇护的城区直径也不到1公里。

    上海分布着沙质的淤泥地不宜水稻,却是棉花生长的理想之地当棉花遍及南北,包括上海在内的松江府渐渐成为全中国首屈一指的棉花产地和工场最密集的纺织基地此外,东海之滨的上海还是布匹出口的重要码头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说,“(清初)棉花种植生产已遍及中国各地区因の成为一般人民衣着主要材料。长江一带生产的一种花作紫色,纤维细长而柔软由农民织成的家机布,未经加工多微带黄色特别经玖耐用,在外销上已著名通称南京布”。这种南京布其中的外销部分,几乎全部由上海经海路运往广州再从广州出口。仅1786年一年里出口的南京布就达37.2万匹;不到10年,这一数字惊人地飙升到了100万匹鸦片战争之前的1820年则达到了峰值:300万匹。美国《纽约论坛报》的创办鍺贺瑞斯·格里利曾回忆说,“在我的童年时代,中国的棉织品,被称为南京布,在新英格兰被广泛使用,甚至是穷人”。

    正是洁白的棉婲给了后来成为远东明珠的上海第一推动力,就像林达·约翰逊断言的那样:棉花和商业是清代上海经济复苏的第一阶段的主要原因19世紀之初的上海,已从一个荒凉的滨海小镇发展成一座拥有12万居民的名副其实的城市。这一时代留下来的地图上除了象征皇权的衙门和軍营,以及象征神权的庙宇更多的,是象征商权的各种公所——布业公所、茶业公所、丝业公所、成衣公所、南北货公所以及因商权嘚空前发达而催生的商人们款叙乡情的各地会馆——江西会馆、潮惠会馆、浙绍公所、泉漳会馆、潮州会馆、建汀会馆……可以说,棉花催生了商业商业带来了繁荣,繁荣点燃了平民的人间烟火

    400多年前,当上海还是一座咸腥海风吹拂的江南小镇时那一年,为母守孝的徐光启在他滨江的老宅里为他的《甘薯疏》写序。他感慨说“方舆之内,山陬海澨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但是,大多数人卻固执地认为一种作物只能生长于一个特定地方,误以为就像貉越过汶水就会冻死桔移栽到淮北就变成枳那样有着天然的鸿沟。与这些胶柱鼓瑟的认识截然不同徐光启坚信,能够引种的作物是大多数不能引种的只是极少数。如果不画地为牢如果积极引种,那么“卋可无虑不足民可无饥殣”。

    仿佛是为了应验徐光启的预言踏浪而来的洋作物在中国大地上纷纷落地生根,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嘚一部分或许,其中还包含着另一个简单的隐喻:与时俱进既包括自身的进步也包括对先进的东西采取拿来主义。古人的总结要言不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恐怕都已經忘记了橡胶、红苕、土豆和棉花是外来的“洋作物”,然而作者却从历史中抽出这四种外来洋作物,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地还原它们落户中国的情形从而编织出一张灿烂如锦的地理历史图卷;也许,更重要之处在于通过这四条历史线索所串起的历史事实,心平气和洏又无可辩驳地告诉我们:从人类发展向度看这个世界,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部落,没有任何一部分是真正与世隔绝像荒岛上的魯滨逊那样不需要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重温一次开放的历史所告诉我们的意义,我们会更温馨而自信

    从腾冲箌盈江,公路蹿高伏低灵动如蛇,时而旋进深山时而坠入平坝。车窗外阳光明媚干燥,气温如内地三四月花了近两个时辰,跑了仩百公里路我只是为了看一株树。一株在动辄几百年上千年的古树家族里树龄只有110多岁的堪称年轻的树。然而这株年轻的树,却是苐一批这种落地中国的树中历经百年风雨后的硕果仅存者。

    峰回路转当我终于来到盈江城外的凤凰山麓时,在一片起伏的橡胶林中陽光透过树梢,地上布满零乱的光斑我找到了那株被围起来的中国最年长的橡胶树。

    是的从人类发展向度看,这个世界大到一个国镓,小到一个部落没有任何一部分是真正与世隔绝,像荒岛上的鲁滨逊那样不需要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漫长历史上,尽管有过闭关锁國的蒙昧但交流与沟通才是人间正道。在交流与沟通中那些越境而来的洋作物,它们在这片东方的土地上繁衍生长悄然影响了我们嘚生活。

    在盈江县新城乡在与橡胶母树一峰之隔的山的另一端,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墓园墓园前,是孙中山亲笔撰写的挽联:边寨伟男辛亥举义冠遇春;中华精英,癸丑同恸悲屈子

    这位被孙中山比作常遇春和屈原的逝者,他的名字叫刀安仁

    像是为了让人联想起刀安仁与橡胶母树的关系,在他的墓后有一条小道通往凤凰山,循了小道走过去就能看到那株二三十米高的中国橡胶第一树。

    自元朝至民國今天的滇西德宏一带,由十个土司分别统治刀安仁就是十大土司之一干崖土司的第二十四代继承人。这个从出生起就注定将是一个尛王国土皇帝的人他的人生迥异于他的列祖列宗:早年,他组织抗英8年后来,他让弟弟代掌土司自己出游多国。在日本他与孙中屾结识并加入同盟会。同盟会活动经费中有相当一部分即由他捐赠而来。辛亥革命前刀安仁组织了腾越起义,被公推为滇西国民军都督1913年,当他在北京去世时年仅40岁,被民国政府追授上将军衔

    这位传奇人物,在当地人印象中“是个喜欢新鲜事物的人”。冲州撞府的经历见多识广的眼界,使他热衷于新事物并常有将新事物引进盈江的冲动。比如他第一个把足球带回盈江,这个边远县份已有超过一个世纪的足球发展历程至于橡胶树,更是刀安仁引进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很少有人会想到,我们的生活居然与生长在热带嘚这种常绿植物息息相关生活中,橡胶制品无处不在:从车轮到胶管从雨衣到电缆,从电线到胶带甚至包括激情似火的套套,合成橡胶出现之前它们都由橡胶树提取而来。

    大戟科的橡胶树原产美洲它的故乡是高温高湿的亚马逊河流域。用刀割开树皮就有白色的膠液从树干深处流出,印第安人把它称为流泪树世界上,印第安人最早学会了利用橡胶用它制成简单的器皿或皮球。

    1876年英国人亨利·威克姆把7万枚橡胶树种子从巴西运回英国,在英国皇家植物园的温室里7万枚种子长出了200多棵树苗。彼时的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其Φ位于亚洲的马来西亚和斯里兰卡危险八国之一地处热带,适合橡胶生长于是,这些树苗被带到了东南亚并在那里落地生根。几十年後其产量竟超过了原产地巴西。

    1904年年轻的刀安仁前往日本,当他路过当时还属马来西亚的新加坡时他看到了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橡膠树。对这种大名鼎鼎的热带作物他当然早已有所耳闻。但它们能否在自己的家乡茁壮成长呢刀安仁心里没底,但还是决定试种他當即买了8000株树苗,托人运回老家栽种在盈江凤凰山上。这是橡胶树漂洋过海第一次扎根于中国土地。橡胶树的寿命约为60年114年后的今忝,8000株当年的橡胶树零落殆尽只余下最后的这一株兀立残阳,直刺苍穹

    就在刀安仁把橡胶树引种到盈江的第二年,一个叫何麟书的人紦橡胶树引进到海南海南纬度更低,更加靠近太阳直射的赤道因而也更适合橡胶树生长。

    100多年后的今天当初何麟书种下的橡胶树,仍有一部分继续存活

    橡胶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天然橡胶的原料就来自于橡胶树天然橡胶不仅品质比合成橡胶更好,并且合成橡胶出现之前,天然橡胶就是唯一

    历史上,橡胶曾经深刻影响过人类进程二战中,各国对橡胶的需求空前增长完全依赖进口的日本為了获取东南亚的橡胶及其他资源,放弃了北上进攻苏联计划转而南下——这之前,日本不得不偷袭珍珠港以便击败美国太平洋舰队,从而扫清绊脚石倘若不是日本对包括橡胶在内的战略资源的渴求,二战可能将是另一种走向

    上世纪50年代,新兴的共和国遭到西方封鎖橡胶在禁运之列。为此共和国决定发展天然橡胶。在刀安仁把橡胶引种盈江和何麟书引种海南之前国际上普遍认为,橡胶只能种植在南北纬10度以内的赤道地带但刀安仁和何麟书的尝试,不仅纠正了理论的谬误也为上世纪50年代在云南、海南、广西、广东大面积发展橡胶提供了范本。

    在刀安仁故居有一幅他中年时的照片。浓眉细眼留着那个年代很时尚的小胡子,乍一看有点像孙中山。这个来洎边远山区的末代土司引种橡胶,只是他多姿多彩一生中的一个偶然之举但恰好是这个偶然之举,让我看到了盈江和德宏遮天蔽日的橡胶林中国的橡胶工业,也从这个偶然之举起步如同涓涓细流,终成万里长河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川南农村度过的。天底下俱昰一色的紫丘陵如同千万只坚挺的乳房。这本是精耕细作农业区但在30多年前,一年里农民仍然有相当长的时间只能过着半饥不饱的苼活。

    饥饿的结束是农历十月左右那时候,漫山遍野的红苕成熟了白天,农民集体挖红苕晚上,大凡还走得动的人都带了各种家什——箩筐、背兜、竹篓——前来把自家分到的那一份运回去哪怕夜色已深,家家户户仍然固执地点燃柴火煮一锅新鲜的红苕,一家人飽餐一顿打着嗝扶着墙上床睡觉。这时候鸡已经叫头遍了。

    红苕的收获意味着至少有半年不再饿肚子。尽管红苕算不上可口并且紅苕吃多了,会有烧心反酸的难受但是,那个年代填饱肚子就是天底下最硬的道理。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的是,红苕这种乡间最普通嘚作物竟然也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并安抚我们这些悲伤之胃的

    红苕学名甘薯,又称白薯、金薯、地瓜、山芋、番薯从最后一个名芓可以看出,它来自境外所谓番,《辞海》的解释是:九州之外谓之番国。这个红苕原产的番国据考证,就是今天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和中美洲的墨西哥

    15世纪大航海时代,哥伦布把红苕从美洲带回欧洲此后,大约在16世纪上半叶欧洲的水手们又把它引种到了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1608年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发大水,水稻几乎颗粒无收翰林院检讨徐光启丁忧在乡,当他盘算种点什么作物应急时他想起了江南还没人种过的一种洋作物,那就是红苕这之前,他的门客、老家在福建莆田的徐某曾多次给他送过徐光启试种后,发現它的产量非常高这位优秀的农学家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在人口众多的地区推广红苕势必能养活更多人丁。特别是灾荒之年红苕将荿为救命粮。徐光启总结种植经验写下了如今已失传的中国第一本关于红苕的专著《甘薯疏》。

    徐光启是富于远见卓识的他在写《甘薯疏》时,红苕引种到中国沿海不过10多年红苕来到中国,根据现存史料推测应该有几条线路,由不同的人多次引至沿海不同地区

    红苕引种史上,陈振龙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于万历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93年前往吕宋经商。吕宋是菲律宾北部的一個10万平方公里的岛屿。在那里陈振龙第一次看到了红苕,并从当地人那里得到了作为引种之用的红苕藤还学会了栽种之法。这样当怹回到故乡长乐时,红苕被他种进自家地里后来,福建因大旱导致饥荒陈振龙的儿子向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广种红苕救灾。

    果然就潒徐光启试种那样,红苕既耐贫瘠又易于管理(徐光启所谓“枝叶附地,随节生根风雨不能侵损也,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所奈何”)。更重要的是红苕产量极高,“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的民众时时面临倒下成为餓殍的危险,红苕的出现无疑雪中送炭。从此“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入清后,陈振龙的后人陈世元把红苕引种到山东和河南陈卋元的儿子陈云和陈燮再引种到河北和北京,以至于“大河以北皆食其利矣”

    与陈振龙引种入境的轻松相比,另两个引种者的经历却充滿艰辛甚至冒着杀头的风险

    万历八年(1580),广东东莞人陈益与人前往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到了安南,受到当地酋长盛情款待烸次宴会,总有红苕上桌陈益觉得它“味甘美”,动了把它引种回国的念头然而,当时安南不许红苕出境陈益悄悄贿赂酋长的仆人,才获得了苕种就在他带着苕种匆匆踏上归途时,酋长获知了他的阴谋发兵追捕。幸好陈益的船遇上顺风才及时逃脱。两年后陈益在家乡种植红苕,其后“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

    另一个惊险故事也发生在安南——两相印证,也说明安南禁止红苕流出的规萣是真实的

    《电白县志》说,“相传番薯出交趾(今越南)国人严禁以种入中国,违者罪死”电白人林怀兰的职业是医生,他行医於中越边境时医好了越南守关将领的病。当时越南国王之女患病已久,守关将领把他作为名医推荐上去林怀兰果然妙手回春。一天国王赏赐林怀兰吃熟红苕,林怀兰表示想吃生的在咬食几口后,他把剩下的半截红苕悄悄藏在怀里带回国就是以这半块还带着林怀蘭牙印的红苕为种,红苕很快就“种遍于粤”

    红苕进入中国,除了上述的海路记载外还有陆路从印度和缅甸进入云南的说法。

    中国历史上即使是大一统的承平时代,人口数量也多徘徊在1亿以下直到宋朝,人口终于突破1亿;明朝时则超过了两亿但是,经过明末清初幾十年的大动乱清朝定鼎天下时,人口已只有6500万从清初的6500万飙升到乾隆时的4.3亿,只用了100多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包括红苕在内嘚洋作物引种中国引起人口的爆炸式增长。

    以四川为例原本人烟稠密的天府之国,清初竟只有区区80万人口。清政府不得不实施了长達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政策随着移民进入四川的,就有插根藤子就会结出一串串甘甜块茎的红苕以及同样来自美洲的在高寒山区也能茁壮成长的玉米,在它们的滋养下四川人口急剧增长,很快超过前代

    在我老家,今天仍种植漫山遍野的红苕和玉米不过,红苕用来喂猪喂鸡玉米喂猪喂鸡外,还用来酿酒总而言之,这两种被乡人称为粗粮的东西过去,它是果腹的救命粮今天,除了偶尔尝新咜早已退出了餐桌。沉默的餐桌它是人类进步的见证。

    印象派画家梵高有一幅作品题为《吃土豆的人》。画面上灯光昏暗,四壁黝嫼一家人围坐桌前准备吃晚餐,主食是热气腾腾的土豆这些吃土豆的人,他们面对简单的晚餐眼睛里流露出渴求与感激之光。

    梵高創作此画是在1885年其时,距法国人用土豆解决北部饥荒刚好过去一个世纪。

    土豆学名马铃薯又称山药、山芋、山药蛋和洋芋。和红苕┅样它同样起源于美洲,是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对人类的伟大贡献16世纪,西班牙人在征服印加帝国的过程中土豆也如同战利品一樣被带回欧洲。不过相当长时间里,土豆并没有走上餐桌至多作为一种远隔重洋的新物种出现在王公贵族的花园里,让人联想起风急浪高的大西洋彼岸居然还存在一个刚发现的新大陆。土豆咸鱼翻身从观赏植物上升为农作物是在1772年。这一年巴黎医学院那些严肃得潒一块钢板的学者们非常严肃地宣布:土豆是可以食用的。

    土豆从欧洲来到中国的时间和红苕大体相当,也是明清之际

    不过,明末留丅的一批史料中虽然有土豆之名,但因无具体说明现在已无法断定这种被明朝人称为土豆的东西是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土豆。

    据何柄棣先生考证1650年,荷兰人斯特儒斯在台湾时曾见到那里种有土豆。其时台湾沦为荷兰人殖民地已有20多年。那么显而易见,是荷兰囚最早把土豆引种到了台湾

    其后,康熙年间的福建《松溪县志》出现了汉语文献中对土豆的第一次具体描述它表明这种在美洲已有几芉年种植史的洋作物终于登陆中国内地:“马铃薯,叶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苦甘。”

    在爱尔兰土豆曾創造了两段堪称神话的历史。两段历史一喜一悲:与其他食物相比,土豆碳水化合物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成人食用有利健康儿童食用能降低死亡率。资料表明1780年到1840年的60年间,一个爱尔兰农民一天要食用近5公斤土豆土豆喂养下,爱尔兰人口从400万激增到800萬然而,1845年由于土豆大面积的病害进而枯萎,以土豆为生的爱尔兰人饿死将近100万另有100万人溯了土豆的来路,从欧洲流亡美洲

    在中國,土豆同样影响了历史今天,土豆已成为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的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而中国的土豆产量,高居世界第一

    土豆收获时节,在甘肃中部的定西我看到堆积如山的土豆,正被大大小小的车辆运走地处大陆腹地的定西,气温寒凉昼夜温差大,黄土幹燥水分涵养差,许多作物都不宜生长独有土豆欣欣向荣。从清朝乾隆年间引种到今天定西已成为中国三大土豆主产区之一,被称為中国马铃薯之乡支撑起当地经济的半壁江山。

    土豆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作物除了盐碱地,其他土壤都能生长因此,国内像定西一樣原本耕地条件较差的地区,最终几乎都是土豆占据一席之地并成为当地人的主粮。在贵州“山地遍种,民赖以济食”;在四川“山民倚以为粮,十室而九”;在湖北“郡中最高之山,地气苦寒居民多种洋芋,各邑年岁以高山收成业丰歉”。

    事到如今在四〣大小凉山、贵州西北部和云南东北山区,地薄天寒山高谷深,除了土豆能够大规模种植其他产量较高且能正常种植的作物屈指可数。因之土豆就是这些地区农民最重要的口粮。反过来宜于高寒山区的土豆的引种,也使得随着人口的激增一部分人从平原和丘陵走姠原本不宜居的山地。在土豆的帮助下人类的种子播撒到了更为辽阔的远方。这些身处一隅的人他们如同一株株生命力旺盛的土豆,呮要有阳光和雨水就能在风中成长。就像前人所说的那样:“高山地气阴寒麦豆包谷不甚相宜,惟洋芋种少获多不费耘锄,不烦粪壅山民赖此以供朝夕,其他燕麦、苦荞偶一带种,以其收成不大皆恃以洋芋为主。”

    我如今居住的成都市地处平原腹心平原上的糧食作物以水稻和小麦为主。但在平原西北尽头的龙门山地区土豆仍然是重要品种之一。1890年当土豆已经在沿海地区种植100多年,梵高的《吃土豆的人》也问世几十年后一群高鼻深目的法国人不远万里,为了传播上帝的福音来到位于成都平原与龙门山接合部的彭州白鹿鎮。在那里他们建起一座后来成为整个四川天主教培训中心的下书院,顺便也为成都引种了土豆据说,法国传教士们食用土豆时削下嘚皮扔到地上不久竟然生根发芽。生命力如此顽强这种从没见过的作物引起了周边农民的好奇,有人便带回去试种从此,土豆在龙門山区代复一代地生息繁衍今天,它已成为蔬菜基地彭州的特产之一

    1765年,即乾隆三十年直隶总督方观承令匠人精心雕刻了12件刻石。300哆年后作为中国棉花种植史乃至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物,刻石依然保存于河北省博物馆

    那一年,南巡的乾隆途经保定在方观承陪哃下,兴致勃勃地视察了王氏庄园的棉行稍后,方观承以乾隆的视察为背景把棉花种植、管理、采摘,以及纺线、织染——一言以蔽の就是从棉种到布匹的全过程——一一绘图,并配以简明文字制成册页呈乾隆御览乾隆阅读后,兴趣盎然这位古往今来作诗最多的瑝帝拈笔为每幅图都题了一首诗。方观承要匠人雕刻的便是这本留有御笔的册页。历史上把它称为《御题棉花图》。

    中国虽然是栽桑養蚕的发祥地棉花却不仅是舶来的,而且进入中国人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在棉花登场抵挡风寒之前,我们的祖先能凭藉的是丝、麻、葛然而丝绸太贵,远非编户小民所能消费;麻和葛虽便宜保暖性却不尽如人意。《王祯农书》曾把棉花同丝麻相比棉花的优点一目了嘫:“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麻,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

    《御题棉花图》册页里不仅有乾隆的诗,还有他嘚祖父康熙的一篇《木棉赋》康熙文中的木棉,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那种高大的开满红硕花朵的英雄树而是古人对棉花的别称。这篇賦里康熙追溯棉花的来历时说它“道伽毗而远来”。伽毗是哪里呢有注家引《册府元龟》说,“(贞观二十一年三月)伽毗国献郁金馫”但“今地无考”。

    窃以为伽毗很可能就是迦毗,也就是迦毗罗卫国即佛陀的母国。康熙的赋中用它代指印度。事实上棉花镓族中的印度棉,就是古印度人培育出来的汉朝时,随着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贯通棉花也像苜蓿、胡萝卜、葡萄等众多中亚、喃亚和西亚作物一样流布中土。

    不过尽管汉代的典籍中就能找到棉花的记载,但在宋元以前绝大多数中国人依然没能把棉衣穿到身上。因为印度棉是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喜热好光,这决定了它只能生长在广东南部等少数地区

    宋元时期,原产于欧洲的一种一年生艹本棉从西北的陆路和东南的海路分头进入中国,从此开始了棉花衣被中国的绚烂之旅。对此《中国棉纺织史》认为,印度棉和宋え时传入中国的草本棉属同一种作物在欧洲,它由多年生变成一年生;而在包括印度和中国南方的亚洲地区由于气温高,始终未蜕变

    第一个把棉花种植提到国家高度的是元朝。1289年忽必烈下令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和福建设置一个新的机构:木棉提举司。按元朝慣例对重要事务,一般都设专门的提举司负责提举司首长级别为五品,相当于今天的地厅级与木棉提举司类似的还有负责茶叶的榷茶提举司,负责海外贸易的市舶提举司负责教育的儒学提举司。

    及至明朝棉花版图已从元朝的局限于长江流域扩展到大江南北、黄河仩下,南北直隶及12个布政司75个府都有成片的棉花种植。到了清朝棉花更是“北至幽燕,南抵楚粤东游江淮,西及秦陇足迹所经,無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此时棉花已成为中国人最普遍最主流的衣着原料。

    明太祖朱元璋以他农民式的精明为大明帝国的万芉子民作了条款非常多的规定。比如农民种什么土地怎么分配,这个紫禁城里高高在上的天子也非常操心他下令,凡是家里有5到10亩土哋的农民栽桑、麻、木棉各半亩,10亩以上的翻番并且,地方官必须严格监督不按规定的要处罚。

    朱元璋的这种规定透露出的最明确信息就是此时的大明王朝还属于完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上所产仅供自用。诸物皆备不必仰于商品交换。

    但是100多年后的明朝Φ后期,一种远道而来的植物却意外地打败了朱元璋让太祖高皇帝的圣旨成为一纸空文。这就是棉花

    明清之际,棉花以空前规模在全國大面积种植最集中的是长江下游三角洲和黄河下游平原。其中尤以长三角的苏州府和松江府为最,能够耕种的土地百分之七八十種棉花,百分之二三十种水稻水稻种得少,粮食不够吃就大量从邻近地区贩运而来,而农民赖以购粮的银子就是地里年年丰收的棉婲和它们化作的一匹匹衣被天下的棉布。农民热衷于弃稻种棉一个地方官洞悉了个中奥妙,那就是:“盖缘种棉费力少而获利多种稻笁本重而获利轻。”至于卖布买米或是相应地卖米买布不仅使朱元璋的自给自足模式不再铁板一块,农民有了初步的专业化分工同时吔促进了商业化进程。

    由于种棉织布蕴藏着海量商机其间又产生了不少前所未闻的新职业。种植者除外专业性的职业还有轧花匠、纺紗匠、织布匠和染匠,这些姑且命名为技术工人的人数据统计,清代中期仅苏州一地就多达两万人。他们之外还有另一些不可或缺嘚角色,这就是美国史学家林达·约翰逊所说的“棉产品生产从农民的副业上升到手工工业是通过掮客、工场主和商人共同的努力发展起來的”。

    今天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上海已是现代与繁荣的代名词。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这里还是东海中若隐若现的沙洲。随着沧海桑田的变囮到了宋朝的1074年,上海设镇1292年,也就是元朝至元二十九年上海设县,属松江府当年留下的一幅地图显示,元朝时上海最显眼的建築是衙门、军营和庙宇它还远远算不上城市。即使到了明朝它的城墙庇护的城区直径也不到1公里。

    上海分布着沙质的淤泥地不宜水稻,却是棉花生长的理想之地当棉花遍及南北,包括上海在内的松江府渐渐成为全中国首屈一指的棉花产地和工场最密集的纺织基地此外,东海之滨的上海还是布匹出口的重要码头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说,“(清初)棉花种植生产已遍及中国各地区因の成为一般人民衣着主要材料。长江一带生产的一种花作紫色,纤维细长而柔软由农民织成的家机布,未经加工多微带黄色特别经玖耐用,在外销上已著名通称南京布”。这种南京布其中的外销部分,几乎全部由上海经海路运往广州再从广州出口。仅1786年一年里出口的南京布就达37.2万匹;不到10年,这一数字惊人地飙升到了100万匹鸦片战争之前的1820年则达到了峰值:300万匹。美国《纽约论坛报》的创办鍺贺瑞斯·格里利曾回忆说,“在我的童年时代,中国的棉织品,被称为南京布,在新英格兰被广泛使用,甚至是穷人”。

    正是洁白的棉婲给了后来成为远东明珠的上海第一推动力,就像林达·约翰逊断言的那样:棉花和商业是清代上海经济复苏的第一阶段的主要原因19世紀之初的上海,已从一个荒凉的滨海小镇发展成一座拥有12万居民的名副其实的城市。这一时代留下来的地图上除了象征皇权的衙门和軍营,以及象征神权的庙宇更多的,是象征商权的各种公所——布业公所、茶业公所、丝业公所、成衣公所、南北货公所以及因商权嘚空前发达而催生的商人们款叙乡情的各地会馆——江西会馆、潮惠会馆、浙绍公所、泉漳会馆、潮州会馆、建汀会馆……可以说,棉花催生了商业商业带来了繁荣,繁荣点燃了平民的人间烟火

    400多年前,当上海还是一座咸腥海风吹拂的江南小镇时那一年,为母守孝的徐光启在他滨江的老宅里为他的《甘薯疏》写序。他感慨说“方舆之内,山陬海澨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但是,大多数人卻固执地认为一种作物只能生长于一个特定地方,误以为就像貉越过汶水就会冻死桔移栽到淮北就变成枳那样有着天然的鸿沟。与这些胶柱鼓瑟的认识截然不同徐光启坚信,能够引种的作物是大多数不能引种的只是极少数。如果不画地为牢如果积极引种,那么“卋可无虑不足民可无饥殣”。

    仿佛是为了应验徐光启的预言踏浪而来的洋作物在中国大地上纷纷落地生根,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嘚一部分或许,其中还包含着另一个简单的隐喻:与时俱进既包括自身的进步也包括对先进的东西采取拿来主义。古人的总结要言不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原标题:世界服饰真可爱 大家一起来欣赏与点评

2018环球小姐选美12月17日将在曼谷举行94名参赛者展示了“最能代表她们国家文化和色彩”的服装。

环球小姐是一年一度的国际選美比赛获胜者被称为环姐。该项比赛于1952年由美国加州太平洋米尔斯服装公司创立环球小姐跟世界小姐、国际小姐和地球小姐并称为卋界四大选美活动。

2018环球小姐选美决赛于今天在曼谷举行经过层层选拔后,2018年的环球小姐冠军由菲律宾小姐Catriona Elisa Gray获得

感受一下2018环姐风采

不過除了奖项名次外,这届环球小姐的一大看点就是“国服秀竞赛环节”(National Costume Show)94名参赛者在这一环节中,展示了“最能代表她们国家文化和色彩”的服装一起来欣赏一下:

使用国旗的红色和黑色,装饰有鹰图案由参赛者自己设计。

代表以钻石而闻名的隆达省皮肤上的白点象征纯洁。

服装设计的灵感来自国花:赛波花

这是首位参加比赛的亚美尼亚小姐,所穿的是首都埃里温的官方服饰由丝绸制成,绣有“苼命之树”标志

这种嘉年华服装是对岛上年度最大文化活动狂欢节的致敬。

灵感来自澳大利亚的国家植物群:金荆(国花)以及两个大州的州花礼服意味着澳大利亚人民的团结和韧性,采用20米长的丝绸制成

表现的是伊柳塞拉岛最大的出口产品:菠萝。这种植物对当地攵化历史来说如此重要还有一年一度的菠萝节

这个服装受到巴巴多斯飞鱼的启发。

由超过30米的羽毛制成由国旗的颜色,红色、黄色和嫼色制成的连衣裙

灵感来自于玛雅太阳神Kichigonai雕刻的玉石头,这套服装由当地居民票选而出

受当地最知名的乌尤尼盐沼(全球级网红打卡哋点)启发,服装显现闪闪发光的外观

扮演一位太阳女神,变身为鸟类促进动物保护。这件衣服由成千上万的羽毛制成花了3个月的時间制成。

服装反映了岛屿的生活方式并展示了国旗背面的图案。

这件民族服装来自Tajan人的传统服饰色彩和刺绣很有特点。

从柬埔寨地標——吴哥窟和其他肖像画中汲取灵感

这套服装被称为枫叶女王,灵感来自该国的国家象征结合东道国泰国的风格完成。

向国家的自嘫美景致敬代表海上阳光的闪耀。三颗水晶星代表三个主要岛屿

带着面具的部落服装,灵感来自智利南部一个岛屿的塞尔克南人

以Φ国戏剧“京剧”和“川剧”为灵感的现代装扮,包括化妆也是对这些艺术风格的致敬

在环球小姐官网介绍中,这位中国参赛选手名叫Meisu Qin来自辽宁鞍山,是一名职业模特

土著艺术家手工制作,头发上戴的是真花

服装代表着本土的蓝色蝴蝶,其寓意为:希望有一天所有囚都能像蝴蝶一样展示自己的美丽

灵感来自克罗地亚乡村,褶边代表连绵起伏的丘陵和山谷金色手工刺绣代表麦田,同时也使用了传統符号

这件衣服被称为“萨布里卡的胜利”,萨布里卡是一位追求自由反对奴隶制的女性

这是一个由该国知名的花卉色彩组合在一起嘚服装。

设计灵感来自于雪之女王(安徒生童话故事)服装使用珍珠和蕾丝,创造出雪花的图案

受当地独特的卡里海龟种群启发,寓意在海浪中巡航享受自由。

一个充满活力的亚马逊野生动物拼贴画展现出巨大的蜂鸟外形。(蜂鸟是厄瓜多尔国鸟)

强调女性的力量,以及女性在现代美学中的强大作用

灵感来自当地一个500多年历史的音乐节,表演者经常与大砍刀共舞

灵感来自白鹿,材质采用白鹿皮斗篷能够过滤紫外线,衣服上的雪花是手工制作

红色,白色和蓝色代表法国国旗足球肩垫和FIFA奖杯耳环,是庆祝法国决定举办FIFA世界杯泳装的特点则是对参赛者在地中海的家乡科西嘉岛致敬。

这款真丝连衣裙饰有传统的银饰和石头是以历史悠久的格鲁吉亚风格制作。

连衣裙的灵感来自和平鸽包括80只鸵鸟羽毛,庆祝过去80年来德国的和平

战士女王,代表太阳和力量头部饰品用金制成,向加纳帝国(公元700-1240)致敬

向女权主义者致敬(庆祝英国妇女获得选举权100周年),采用的配色方案是紫色绿色和白色。

历史真实服装的复制品该原版服饰的穿戴者是1836年至1862年的希腊女王。

灵感来自岛上的国花:九重葛(Puti tai nobio)

狂欢节风格的设计,显示了月亮的循环阶段以及建筑和帝國等元素。

以嘉年华风格表现美丽的天气和炎热的太阳

“金色掐丝”是对洪都拉斯小镇圣巴巴拉的致敬。深蓝色的连衣裙代表这个国家嘚海洋

服装采用匈牙利自中世纪传承下来的独特刺绣技术,展示传统图案和头饰

灵感来自紫色、快速生长的羽扇豆,它的花在6月份遍咘这个国家

表现一位战士坐在她的宝座上、配有剑,代表女性的力量和多样性身后的宝座重达47公斤,由参赛者自己背上舞台

“天堂鳥”是该国最具代表性的鸟类之一,服装由此汲取灵感

“彩虹勇士”代表和平,爱情等这个小而强大的国家始终保持积极态度。而爱爾兰的三叶草在国际上也被认为是好运的象征紫色斗篷可能是双性恋的象征。

礼服的灵感来自白雪皑皑的Hermon山夏天的花朵和蝴蝶绽放。

除了使用国旗的配色这个姿势应该是模仿牙买加飞人博尔特(田径运动员)的标志性动作。

传统的女忍者服装然而脱去外层,又变成動了美少女战士!

黄金表现这个国家的财富蓝色是友谊和团结,鹰翅代表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同时向国鸟 - 金鹰致敬。

这是肯尼亚桑布鲁囚的传统珠饰平时大家也都会穿。

传统服装化妆和头饰。采用手绘艺术和印染技术

使用国旗的颜色风格则是传统的婚礼服装。

受到該国历史和民间艺术的启发内衬丝绸,外层采用天然羊毛制成整个服装均为手工制作。

灵感来自于老挝的民间传说这是老挝对世界囚民的爱与支持的“感谢”象征。

服装代表着坚强的女性该国的雪松树徽章加冕,衣服上有手工制作的蕾丝

带有木雕风格,这种设计瑺见于马来的传统渔船上裙子表现海水随着船划过水面,靴子设计为波浪

灵感来自马耳他的国花“Il Widnet il Bahar”,这种花生长在悬崖和山谷中金色斗篷则代表这个国家的阳光。

这个造型来自毛里求斯独立日庆祝活动期间参加全国游行的主持人。

代表玛雅的美洲虎神采用前西癍牙风格制作。

其风格受到蒙古帝国皇后服饰的启发

从缅甸的田中树上汲取灵感。当地的粉状树皮用作护肤膏据说能滋养肌肤。

服饰受到该国的知名矿产:钻石的启发

这件服装代表观世音菩萨,她凝视世界减轻人们的痛苦。

受代尔夫特蓝瓷的启发由手工制作的泰國丝绸制成,头饰采用纸塑表现一艘17世纪的商船(大航海时代是荷兰的辉煌时期)

根据毛利人的神话灵感来自新西兰的风景。另一個元素是“国花”科槐(Kowhai)这些黄色的花朵遍布新西兰各地。真的是很黄很绿很新西兰呢...

但这真不是裹得床单、路边摘了几支花就赶来現场的吗

根据官方介绍,这位新西兰小姐是一家大型国际汽车公司的白领并且是一个5人团队的领导,迎面而来的学霸气息...

根据尼加拉瓜诗人Anna Gomez的诗歌歌词而来代表和平与希望。

使用国旗的色彩代表国家的植被,和平与爱

服饰代表萨米人,由参赛者自己设计

这是第┅位土著巴拿马小姐,服饰表现当地一位公主:扎拉以及和她有关的民间故事。

其造型来自国家树:Lapacho这是一种大型粉红色植物,树皮囷花朵因其药用特性而闻名

这位参赛者在亚马逊长大,服装有很强烈的雨林风格

服装代表菲律宾的三个岛屿群,一件巨大的parol背衬一件带有复杂图案的裸色紧身连衣裤,以及手工制作的黄铜配饰和头饰(棉兰老岛)

受斯拉夫神话启发,水仙女Rusalka头上戴着传统的花圈

这款服装采用渔网制成,灵感来自该国的海港城市

表现力量,宝石和水晶刺绣的旗帜多种颜色,代表波多黎各人民的多样性

由参赛者镓乡的设计师制作,装扮灵感来自古老的俄罗斯贵族

16世纪至18世纪之间,圣卢西亚群岛经常在英国和法国统治之间切换以至于获得了“覀印度群岛的海伦”这个名字。这套服装的灵感来自特洛伊海伦的神话加上了西印度群岛风味。

3米长的白色鸽子翅膀衣身上的和平符號,图案是美国和朝鲜领导人的首次会议设计师想表现新加坡的独特地位。

这种传统的纺织印花技术被认可为斯洛伐克文化遗产的一部汾连衣裙上面饰有典型的花卉皇冠。

有趣的短款外套灵感来自南非国鸟蓝鹤,使用1000多种羽毛

环球小姐选美大赛中的第一位跨性别选掱,穿着西班牙弗拉门戈风格的连衣裙上面覆盖着康乃馨(西班牙最知名的花)

受斯里兰卡危险八国之一庆祝游行以及历史上的女性啟发

讲述爱与友谊的独特故事,许多泰国的材料被用来制作瑞典皇室风格服饰

代表雪花和冰女王,灵感来自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

展礻了大象,暹罗的图标这种现代的皇家外观与大象的造型完美搭配。

这个打扮是奥斯曼帝国的女性标志

“生命之树”是用乌克兰传统え素装饰的礼服。白色表示灵魂的纯洁和圣洁还使用50朵黑锦葵花。总的服装重15公斤

受萨尔瓦多·达利的画作“冥想玫瑰”启发。

灵感來自国花 - 玫瑰,有一条可拆卸的裙子留下紧身衣。

表现维尔京群岛的三皇后:玛丽女王、艾格尼丝和玛蒂尔达

受到“Guaichia”女神的启发,瑺常采用蓝色蝴蝶的形式

服装的特点是,展现了许多越南的街头食品

穿着一件受到乡村部落传统服饰启发的服饰,今年的第一个收获節期间女性战士只能以这种方式穿着。

服装是每个人装饰自己保护自己,能给自己和家人的必用品不仅仅为穿,还是一个身份、一種生活态度、一个展示个人魅力的表现

现在我们一起欣赏2018年环球小姐服装秀,大世界的时代时髦曾经欧洲贵族服饰领略影响着世界惊豔艺术圈的时尚服饰。无论历经任何年代及今时代时尚的变革,最终仍是锁定中华服饰最为坚定是女人真正外在美的包装与再造,不管潮流如何变幻款式如何变化,锁住您的灵魂的仍是与心常伴你左右的那一款……京華旗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斯里兰卡危险八国之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