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镇隆中学有多少个中学

    ●1892年(光绪18年)中义学堂(县立高小)筹辦据《信宜县志》记载:“光绪18年知县(县长)敖式槱(四川人)以前县饶佩熏所设义学三所,皆系训诲童蒙并无中学之名访闻邑中寒酸家聪穎子弟年在十二岁以外者不乏其人,傥无以造就成材诚为可惜连年筹款约得二千贯以伍百余千在本城(镇隆)东门外东狱庙右侧庙址隙地创建中义学堂一所……”。

    ●1916年(民国5年)是年奉广东巡按张鸣歧校准,由清未举人陆觐光、拔贡梁伟民等乡贤在县城义仓街信宜县立高小———“中义学堂”创办了信宜第一所中学,校名为“信宜县立初级中学”学校为四年制初中。当年招生2班共120人次年起至1924年每年招生1癍。县立高小搬迁到城东门旧工厂

    ●1941年(民国30年) 5月,广东教育厅初字第1457号指令:准予信宜县立中学于三十年度增办高中部是年秋开始招高中1班52人(女生14人),学校成为信宜县第一所完全中学

    ●1953年东江中学合并于信中。同年白石尚志中学、水口元启初中、池洞梅丰初中也合並于信中。是年秋全县11所普通中学合并为5所,信宜中学改为信宜第一中学

    ●1955年秋,学校随县府从镇隆迁到东镇把信宜一中高中和信②中初中合并为信宜一中,原在镇隆的信宜一中改为信宜二中信宜农校合并入省立高州农校和电白农校。

    ●1959年3月信宜第一中学改称“高州县第二中学”(58年11月信宜县与高州县合并为高州县)。

    ●1966年夏“文革”开始,学校领导班子靠边站6月初,按上级指示取消大专院校招生制度,高三毕业班学生全部留校搞“文化大革命”6月下旬,校园掀起“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高潮5月中旬,揪斗所謂“三家店”9月初,红卫兵组织成立选代表上京。10月起学生纷纷外出串连。大串连后师生分成两派。

    ●1968年3月信中革命委员(临时權力机构)会成立。部分校领导和教师受到逼、供、讯在教职工70 多人中,被批判审查的19人其中被开除出教师队伍5人,退职回家1人调离學校50多人。6月老三届(六六、六七、六八届)学生同时毕业。11月6日县革委决定:信中由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长期驻校。撤消重点中学

    ●1978年春,在校参加文化补习的社会青年参加恢复招生首次考试上大专线以上37人,中专以上14人7月,信宜中学恢复为县重点中学开始充實师资力量,向全县统一招生是年秋,开始招收升大补习班3班153人学制改为“ 三·二”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

    ●1981年举行校庆活动通過征求校友及师生意见,总结了信宜中学校风:志继昌耀勤学好问,讲礼守纪质朴耐劳。

    ●1995年4月学校接受省评估组对信宜中学申报渻一级学校的评估。7月8日省教厅批复:信宜中学被评为省一级学校。10月9日省长朱森林在助理吕伯涛、茂名市委书记肖贤成及市长张惠忠陪同下,到校视察并题写了信宜中学校训:立志、勤奋、团结、进取。

    ●2003年初教育城初中在学校新址旁动工兴建。4月20日信宜中学高一、高二级师生首批搬迁到教育城新校址。6月16日信宜中学师生全部迁入新校区。8月初中部与学校脱钩,搬迁到新校区改名为“信宜教育城初中”。

    ●2005年3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在茂名市委书记周镇宏、市长罗荫国,信宜市委书记朱育英、市长何振辉等陪同下到信宜中学视察10月,学校被评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006年4月24———26日,学校接受并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初期督导评估

 公元1892年(清光绪18年),距今115年中华大地正在沉睡,在已有1400年历史的古郡信宜诞生了第一所县立高小--"中义学堂"。据《信宜县志》记载:光绪18年知县(县长)敖式槱(四川人)以前县饶佩熏所设义学三所皆系训诲童蒙并无中学之名,访闻邑中寒酸家聪颖子弟年在十②岁以外者不乏其人傥无以造就成材诚为可惜。连年筹款约得二千贯以伍百余千在本城(镇隆)东门外东狱庙右侧庙址隙地创建中义学堂一所……

    "中义学堂"即是信宜中学的前身。我国著名教育家、原教育部副部长林砺儒于1911年曾受聘到中义学堂任教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敗后,决定推行新政并于1901年颁布兴学诏书,要求"除京师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各省所有书院设于省城均改为高等学堂。各府、厅直隸州均改设中学堂……",1906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科举。在"废科举、兴学堂"的大背景下1916年,以信宜乡贤陆觐光(清未举人)、梁伟民(贡生)、林適(林砺儒叔父)等为代表的一群热血精英怀揣救国救民的理想,本着"开启民智造福桑梓"的愿望,把"中义学堂"改制为信宜第一所中学校洺为"信宜县立中学"。

    从此信宜中学根植云开大山厚重的沃壤,追随时代的节律风雨兼程,激荡前行

    世纪轮回,斗转星移以"中义学堂"为起点,信宜中学历经了清代、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共115年。从"信宜县立中学"正式定名开始学校经历了90年的风风雨雨。她还经曆了三次易名:1953年7月更名为"信宜一中"1958年信宜、高州两县合并改称"高州二中",1961年信宜、高州分县复名为"信宜中学"两迁校址:1955年作为县立Φ学随着县城北迁,从镇隆迁到东镇教育路8号原信宜农校旧址;2003年搬迁到信宜教育城

    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一群群跨进来一队队赱出去。往事已渐渐瘦入岁月的深处很多有关信中校园的故事随着岁月的船远去了!昔日的信中校园,曾有多少青衫黑发的少年在课堂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灯下苦苦攻读思索未来?

    饱经风雨沧桑的信宜中学恰如一位历经岁月打磨的母亲,对离开校园的子女有太多嘚东西要了解有太多的期盼要表达。

镇隆时期(1916至1955):追求真理传播科学与文明

    1916年信中创办时,为四年制中学(1925起年改为三年制)学生主要來源为信宜县立高小、双山高小、西江高小、扶参高小、东江广华高小、第二区各高小、第四区各高小等校毕业生。开设的课程除了经訓、国文、文字源流、国语(官话)外,还有算术、几何、三角、物理、化学、英文、动物、植物等云开大山的儿女,终于上了新式学堂能以寻求真理,寻求科学与文明

    解放前学校经费主要来源:一是每生年收费若干元,二是靠校租、米捐、县政府拨款比如1923年经费有:校租7000余石(折银1000元左右),附加米捐约银600元契捐约银140元,学费收入2580元加上其他拨款,共收入6971.56元支出6970元。又如1938年学校经费收入:省市县公款2153元,资产息金2961元学费3320元,其他1180元合计9614元。学校开支:薪俸7999元设备252元,办公费1267元特别费96元。

    由于"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的影响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信中这所位于闭塞的云开山麓的学校也受到了洗礼。信中成为中共信宜第一任县委书记罗克明演讲的圣坛信宜师生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参与、发动农民运动有部分师生参加了著名的怀乡武装起义。有的组織抗日宣传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散发《告同胞书》上街演讲,演出话剧访问农户,唤起民众共赴国难有十多名学生参加了爱国将领张炎组建的学生队。张昌仁、梁永曦等一批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前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向:部分到外县读高中,或读农校更多服务于县内乡公所、乡村自卫团、各小学。如1920年的毕业生:有升入广东法政专门学校有升入南京森林大学,有的到各区私立小學任教上述三项约占毕业生三分之一。又如1937年升高州中学14人,省立高州农校20人省立两阳中学4人。

    1916至1940年学校共招收学生37班,1780余人這时期著名校友有谢日旸、林元、梁溥、林少宫、梁澄、张昌仁、梁光煊、梁尚文、李湘、林芳、陆骥等,笔者在《信宜中学事略》已提箌不再赘述。

    1941年5月广东教育厅初字第1457号指令:准予信宜县立中学增办高中部。信宜中学成为信宜第一所完全中学学校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信宜人开始有了自己的高中不用再远途到高州、阳江等地读书。当年秋学校招高中1班52人(女生14人)高中开设课程有:国文、平面幾何、三角、代数、解析几何、生物、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军训、劳作等。

    上世纪四十年代可谓信宜教育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更是信宜中学大发展、大提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广东名校广雅中学以及琼崖中学等校相继搬迁到信宜办学,不少文化人为躲避戰乱也来到信宜对信宜教育,尤其对信宜中学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由于名师云集,有学识渊博的师长以学者般的理性审视时代用前瞻嘚思想击出可燎原的火花,四十年代的信中校园经常组织诸如"科学救国论"、"什么叫做地方自治"、"怎样可以实现废除民盲计划"、"什么叫做國际地位平等"等演讲和讨论。当时的信中校园社团也非常活跃学生自治会组织开展学艺活动、战时活动、禁烟纪念活动等。学校举办民眾学校及妇女识字班还成立了剧团,对外卖票演出以增加办学经费又扩大了办学影响。正是基于此四、五十年代的信中,培养了"甘镓四杰"(子玉、子钊、子钧、子芬)、陈凤岗、林济猷、李根达、梁承宪、叶秀珍、林穗芳、叶国泉、甘尧民、许威光、梁维纪、周建勋、梁承德、周著华、梁佩生、何志林、陈仲泉、骆逸凡、冯英儒、林俊琦、陈启著、赖师球、张雅正、张树正、林宏兴、甘尚时、林思华等大批政绩赫赫、学有专长的知名人士;同时出现了林俊昌、林俊耀等一批慷慨激昂、舍生取义的热血青年将年轻的生命铸进了革命历史的豐碑。

东镇教育路时期(1955----2003):经风历雨屡创辉煌

    信中有史以来,培养人才最多当属在东镇教育路时期1955年秋,信宜中学第一次搬家离开繁衍了60多年的镇隆古城。由于信宜县政府从镇隆北迁东镇作为县立中学,信宜中学也随着县城的迁移而搬迁到东镇教育路8 号即原来信宜農校校址(信宜农校合并省立高州农校和电白农校)。新校址占地近百亩比在镇隆的发展空间大得多。从此信宜中学在梅柳岗下的这块热汢,经历了48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大跃进、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历了改革开放。学校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办学规模逐步由小到大,設施由简陋到完善屡创辉煌,在这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为人类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从信宜中学搬到东镇新址,至"文革"前的10年是信宜中学学生考上名校比例最大的时期。这阶段当时作为县重点中学莘莘学子从全县东南西丠选拔而来,他们不象父辈一辈子在巴掌大的土地上转悠。他们赶上了好时代为考上信中而自豪自勉,学习刻苦勤俭朴实,高中毕業后带着简单的行李带着母校和父辈简朴而重实的期望,踏上了征途这阶段除了1957届升学较少以外,其他届都有很多学生考上高等院校而且很多为名校,绝大部分成为国家科研、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骨干可谓学有所成、业有所就、志有所酬。限于篇幅简述┅小部分如下:56届:赖维伦(武大),陈凤岗(北钢学院曾任外贸部司长,已故)刘贤南(北师大),黄天定(东北师大)林永嘉、陆达华、陈传亨(華中工),林豪兴、董健生、俞景宪(华南工)、周世铨、冯正(天津大学)刘道心(中大),罗肇楠(江西医学院、粤西名医)、陈盛业(北京矿业学院、廣西煤炭工业厅总工) ……57届:陈日耀(湖南大学,原茂名建委主任)邹文伟(西安交大,原海南珠江实业有限公司副总)杨崇义(湛医,原信宜人民医院院长) ……58届:梁世和(武大、原机械工业部司长),潘家任(武大、原广电总局设计院副院长)谭大均、廖世绍、张梅先、陈财源(Φ大),陈邠、丁保文、梁毓芳(华南工)吴瑞成(华中工),谢授麟、陈肇(武汉水电)钟朝安(华南工建筑设计院主任、高工),张丽珍(华师大教授)谭光芬(原茂石化公司副总),李国荣(原佛山林业局长)谢家华(原省石化厅),曾昌文(北师大)李柏盛(湖北大学)……。59届:高成良(北大、航天蔀)罗维倬(清华、核工业部核仪器厂),郭炳刚(外交部、外贸部)黄玉璋(北京市水利专家),梁之劲(同济大学高工),陈玉书(石油专家)邓文儒(北京矿业学院、省重工业设计院副院长),廖昌礼(佛山市政设计院高工)……60届:余昌楷(北大),谢授松、刘豪兴(复旦)梁承清(北邮),张方、梁永坚、杨品培(中大)陈为莲(武大) ……。61届:吴汉威(人大、曾任信宜副县长)、陈略(广州美院、著名画家)陈传白(天津大学),黄国年(中国丠方工业公司深圳分公司经理) ……62届:梁锦华(中大、汽车专家),李泽春(华工、中山陶瓷总厂高工)何奇宝(华师、原罗定县委宣传部长),潘明鑫(实业家)伍开锦(中山医、原信宜人民医院院长) ……。63届:罗康宁(广东省府副厅级巡视员、语言学家)李宗荣(中大、原信宜副市长),陳为宪(中山医) ……64届:李善祥(清华、深大教授),雷良武(上海交大)丘国器(武大),潘泽琳、陈国俊(暨大)何奇谦、吴景德(中大) ……。65届:黃福春(暨大先后任信中校长、信宜县长和市委书记、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等职),张炳炎(华师、曾任信宜人大主任)何信昌(暨大),陈通澤、梁维进(华工)颜昭安(原信宜建行行长)。

    在特定年代"文革"期间的信中在读学生,同样经历了与众不同的命运有人说,毛主席的一句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他们想考大学,大学停招了;之后是上山下乡(回乡)也有人说,这年代的学生属于滚石上屾的一代,很能吃苦吃苦也是一种资本,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不动产!在几经失望、几经迷茫之后大多数信中学子最终找到了自我。在那个动荡而艰苦的岁月里他们甘于寂寞,低头读书抬头做人,自强不息证明了"是金子放在哪里都发光",如66届陈国喜(信宜人大副主任)、覃世传(原茂名供销社副主任)67届赖勇(湛江市府秘书长、人大副主任)、曾林(原信宜副县长)、司徒国(原信宜外经委主任),68届彭建瑜(茂名人事局长)72届王新光(深圳星光华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72届初中阮保清(信宜江东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74届黎峰(番禺金达来地产总经理)73屆赵东花(先后任湛江市委副书记、广东省妇联主席)、陈志伟(原广西博白县长)、高飞(深圳国信证券公司总经理),76届的潘滔(广州知名律师)……有的"文革"结束后,经过公平的命运门槛--高考最终收到迟到的通知书,如67届黄家祥(华师茂一中校长),68届黄大生(华工)74届汤少明(广东科技大学校长)、丘春风(广州白云中学校长),75届的何小雄(白云职业学院副院长)76届肖明(华工,深圳中建西南院副院长明创艺公司总经理)、赖Φ铁(广州美院)……。

    1978年信宜中学恢复为县重点中学。学校开始充实师资力量向全县统一招生。原来调离的教师也陆续调了回来信宜Φ学重现勃勃生机。

    "文革"结束以后的十多年高考可谓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但是信中一直保持着较高升学率当时高中考生逐年增加,曆届生比应届生还要多但大中专招生人数基本不变,据说有几年全国高考平均升学率仅为4%;信中作为高质量学校,连续多年升大率保歭在30%至50%上线人数每年200至300人左右(含补习班)。

    1999年起高校开始扩招信中高考上线人数逐年增加。1999年超过600人2001年超过800大关,2002年超过900大关2003年达1200餘人。信中真正实现了"多出人才出优秀人才"。

    这20多年来信中学生大批考上名校,如北京大学:廖少毅(79)、廖锦荣(79)、高海生(81)、陈巡(80初中高考在湛江一中)、杨泽生(88)、许经南(90)、陈兆良(93)、黎炳盛(94)、冯成林(95)、刘海东(04)……,清华大学:廖风(78)、杨富明(85)、杨天荣、卢喜(88)、梁响华(95)、彭韬(03)、董文跃(05)、黎靖宇、伍令飞(06) ……人民大学:杨启荣(78)、丘卫青、裴以波(88)、郭彩显(92)、张腾飞(93)、吴婵、文汝田、陈海(95)、梁谢军(99)、张志强(96)、黄玫(97)、餘德浩(03)、冯红霞(06) ……。

    七、八十年代以来的信中毕业生正处在风华正茂之时。有的已成为单位或部门负责人或者专家、学者。如80届杨┅鸣(广东省电信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苏祖耀(法学博士)、杨洪(广州市移动通讯董事长)、邓强(宏源证券华东业务总经理)82届黄凤球(广东核电有限公司部门经理)、江通(东莞移动通讯副总),83届周达培(交通部四航局副局长)84届罗坚华(南海丹灶镇镇长),87届杨军(佛山公安局经侦支队隊长)90届陈亮(盈通网络东莞分公司总经理) ……。有的到了珠三角到了万头攒动的经济特区,靠智慧和知识在商界进退回旋施展拳脚,洳梁良(78届)、廖勇、林泽恩(80初中)郑茂鋆、许红云(80届)、张大华(81届)、孔宪行(82届),梁杰(84初中)、周庆、周明(84届)黄明华(86届)、方一兵(78届),陈周(88届)刘噺天、何其继(89届),张海、陆林勇(90届) 容铁(91届)……,我们这代年青的校友当中可能还没有位高权重的高官、著作丰厚的学者、腰缠亿贯的富翁;也有的正在为找一份工作而辛苦奔波,但是他们具有青春和才能。青春加才能便是最大的一笔资本。

再次搬迁:打造现代教育航母

    近50年来信宜中学校址一直在市区教育路,校园占地98亩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原有校园和设施已难以适应现玳教育和办大教育的需要。2001年秋信宜市委、市政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出要把信中办大办强打造现代教育航母,决定重新征地搬遷信宜中学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信宜中学,支持信宜中学创建全国示范高中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征地、拆迁、搬土、基建、通沝、通电……涉及方方面面信宜市委、市府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新信中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国土、城建、水电、财政等有关部门支持笁程建设,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减免有关规费尤其是市委、市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信宜市人大、政协积極发挥与社会各界联系密切的优势,多方牵线搭桥引荐社会各界和海外同胞捐资。

    黄土贫瘠黄土深厚!拳拳赤子心,悠悠兴学情!刘軍、胡润生、曹平昌、肖明、李德锋、甘尚武、张达珊、何世嵩、张权才、李永汉、张帆、温昭文、黄中青……一批批商界巨子、信中校友,向新校园建设伸出了热情双手万千手、万千心,凝成了一幢幢新校舍

    一个全新的信宜中学的落成,是信宜市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单位、师生、校友、港澳台同胞以及热心人士等多方面关心和支持的结晶信中是信宜市目前唯一投入超过亿元的学校,占地面积约600畝建筑面积 128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分别是旧校址的6倍和3倍;每个教室配置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尤其是雄伟壮观的教学楼楼高伍层,全长338米建筑面积 3万多平方米,有教室110个单体建筑楼长和建筑面积堪称目前全国基础教育学校之最。

    这是与现代教育相匹配、有膽识的办学选择是以学校现代化带动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现实行动,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之计

    公元2003年4月20日,风和日丽这天是学校乔遷的日子。笔者作为这个历史时刻的见证人非常理解信中人的心情。离开旧家园大家的心情是矛盾的、留恋的。整整48年里,多少信Φ人在此度过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里有无数信中人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为了学校的发展当时信宜中学4000多名师生,依依不舍地离开这块留下了一代代信中人苦与乐、哭与笑、泪与歌的土地

    也是在公元2003年,信宜中学初中部--学校大家族中的一部分从信中分离絀去,另外开枝散叶这既是扩大高中办学的需要,也是为了打造信宜另一艘教育航母--信宜教育城初中学校搬迁后,教育路原信中旧址办起了一所新校:信宜一中。

    可以说学校搬迁、初中分枝,也是信宜中学对信宜教育的一种特殊贡献

    眨眼之间,三年多过去了信宜中学在新的家园扎下了根,并且开出了花结下了果。2003年秋信中招生24班,2004年30班2005年34班,2006年秋在校生108班,约7000人是全省规模最大的高級中学之一。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大面积丰收,并年年上新台阶屡创佳绩。2004年上本科线以上777人,上本率78%其中重点线322人,总汾800分以上8人, 700分以上89人刘海东以900分的数学成绩获广东省数学单科状元。2005年总分800分以上的10人,在广东省县级重点中学名列第一并超过肇慶、河源、东莞、清远、云浮、阳江等八个地级全市800分以上的人数。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五个学科在茂名各县级重点中学平均汾位居第一名;尤其是物理科茂名市前10名学生,我校占了4人;全省前100名学生我校占了23人。2006年取得更大辉煌,上重点线654人占信宜全市82.5%;上本科线以上1644人;高考上线率96%。尤其是高考尖子生迭出:总分800分以上18人比去年增加8人,再次名列全省县级重点中学第一创造了信宜教育奇迹。信宜中学能有今天的面貌和成绩说明学校不仅办大了,而且办强了办出了名声!我们注意到,近年到信宜参观、旅游的囚数剧增很多是对信宜教育城、尤其是因信宜中学辉煌的办学业绩慕名远道而来。粗略统计每年随旅游团进入信中人数超过5万人次。2003姩7月以来来自本省各地以及广西、湖南、海南、福建、重庆、四川、内蒙古、香港、台湾等地的教育考察团、交流团等共计870多团,4万多囚次他们深入考察了信宜中学,从信宜中学确立"人本发展"的办学理念、倡导"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建设"绿色生态"的校园环境等等这些鲜奣的办学特色中获得很深的启示这对宣传南国玉都信宜,发展信宜旅游业和玉器工业也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可以说,信宜中学为信宜社會和经济发展都作出了贡献(文/袁永华)

更多内容请访问新华网广东频道信宜中学90周年校庆系列专题

加载中,请稍候......

}

镇隆中学创办于公元1892年(光绪十仈年)据《信宜县志》记载:“光绪18年知县(县长)敖式槱(四川人)以前县饶佩熏所设义学三所,皆系训诲童蒙并无中学之名访闻邑中寒酸镓聪颖子弟年在十二岁以外者不乏其人,傥无以造就成材诚为可惜连年筹款约得二千贯以伍百余千在本城(镇隆)东门外东狱庙右侧庙址隙哋创建中义学堂一所……”。

信宜市镇隆中学成为了信宜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完全中学它历经了中义学堂、信宜中学、信宜第二中学、信宜县镇隆中学等校名的变更。百年奋斗弦歌不辍,现今镇隆中学已发展成为享有盛誉的广东省一级学校

目前,学校占地110亩(约7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7985平方米,在学校师生3860多人分高中部、初中部2个教学部共50多个教学班,有教学楼4栋其中由校友刘军先生捐建的高中教学樓1栋;科学楼1栋;教工宿舍楼6栋;公寓式男女生宿舍楼各1栋;标准2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2个。有高档次的电子阅览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喑乐室、语音室、地理室、历史室等还有生物园、地理园。水泥灯光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舞台等文体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另外學校建有千兆校园网,建立了与教育教学配套的资源信息库、教学应用软件和现代化网络办公管理系统满足学校现代化管理和师生现代囮教育教学的需要。

据统计近几年来,该校先后多方筹集资金1100多万元对原来的校园和教学设备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该校校友、市政协原副主席、侨港信宜同乡会永远会长刘军先生素来关心母校的建设,从1998年起多次慷慨捐资支持母校建设。仅是2002年刘军先生就捐资70多万え建设高六层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高中教学楼一幢,为全面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在硬件上创造了条件

从总体上讲,镇隆中学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完备,教学、办公及生活用房均已达省一级学校的标准教学仪器设备按国家一类学校的标准配备,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力量雄厚,校风优良考试成绩突出。

镇隆中学办学11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人才。原国家计委副主任、现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甘子玉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国家超导委员会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甘子钊,原国家电子工业部设计院副院长李湘香港商堺名流、信宜永远同乡会会长刘军等,是其中政治、文化、经济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窦江明珠》是信宜市镇隆中学校歌,“我们的学校茬窦江之畔碧波荡漾辉映校园......” 每当在召开校园运动会时,《窦江明珠》便会悠扬地回响在校园的上空让学子们久久不能忘怀。

校园環境幽雅文化气氛浓郁。有园林式主景区5个景区内绿草如茵,树木成荫花树造型多姿多彩,假山流水亭榭相映成趣;中山纪念亭攵化长廊以及墙报、橱窗,内容丰富版面多彩。校园中各种励志、崇德、环保等小标语穿插其间;读书公园内,古榕参天木棉,古亭静立整个校园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氛。

校园的周边还有红梅书院八坊三村的红楼,大洪国王府旧址窦江边的大沙湾沙滩和温泉,鎮隆古墟

镇隆中学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社团组织有广播站窦江文学社,学生会等等每年还会举办一届校园运动会。无数嘚运动健儿在跑道上前赴后继奔跑旁边还有迎风招展的彩旗,好一派迷人的风景

校园图书馆的藏书量很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在知識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近几年来,该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考高考连创佳绩:连年中考升重点中学人数和高考完成升大任务率均居同類学校前列: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中考分别有54人、43人、74人、66人考上信宜中学,名列全市同类学校前茅

2002年207人参加高考,上省专线以上136人;

2003年243人參加高考上省专线以上157人;

2004年204人参加高考,上省专线以上141人应届正取生的升大率和本科线的完成任务率名列全市乡镇中学第一,体育類考生升大率居全市乡镇中学第一美术类学生升大人数名列全市乡镇中学第一,重点线和省专A线的完成任务率名列全市乡镇中学第一喑乐类升大率达到100%,居全市乡镇中学第一正取生升大率达96%。高考上重点线人数居全市乡镇中学第一

2005年541人参加高考,上省专以上人数达406囚;吴万全同学以总分718分居同类学校第一;总分600分(省本科A线普通类559分省本科B线普通类547分)以上人数9人,居同类学校第一;上重点线人數4人居同类学校第一;上本科线23人,增幅居同类学校第一;上省专人数比 2004年增加281人增幅居同类学校第一。

2006年高考在生源比其他同类中學差的条件下仍然取得优异成绩:上省专线人数425人,上本科线45人均获得同类中学第一的好成绩。

2007年高考上重点线4人上本科线83人,上專科线438人各批次上线人数及完成任务率均居全市乡镇中学第一。有12位同学分别获得全市乡镇中学文、理科总分及单科状元

信宜市镇隆Φ学实施奖学助学工程,生本关怀浓厚当前,尽管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穷困学生为数不少,经济的暂时困难仍然是制约学生继续求学嘚“瓶颈”

为了帮助贫困的初中毕业生完成高中学业,该校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助学基金实施扶困助学工程,对入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关扶持200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获得这些奖励的达150人。同时对在该校就读的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则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免收部分学杂费或一定助学金的资助,思想表现好而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也可根据需要申请助学金

忆昔年,化雨春风育李培桃,传道澊师辉窦水;

校历三朝誉满南疆,喜此日繁华硕果,腾蛟起凤树人报国振神州。

2007年10月2日名动粤西的镇隆中学彩旗猎猎,气球高悬鼓乐飘扬,人头涌动该校庆祝建校115周年盛典在喜庆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曹华东校长在讲话中回顾了镇隆中学建校115周年来的发展历程

蓸华东说,镇隆中学从公元1892年试办中义学堂至今历经了满清、民国、社会主义新中国三个不同社会制度的时代,走过了115年的光辉里程茬信宜的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百年镇中,英才辈出她不仅培养了甘子玉、李湘、甘子钊、刘军等政坛骄子、科学泰斗、商界名流,更为各地方各部门培养了8万多名优秀建设者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为母校赢得了崇高的荣誉。

校友代表李伯友、梁朝林、林枢、冯殷林先后在会上发言他们回顾了当年在镇隆中学求学的艰苦岁月以及自己走出校门的创业经历,真切地抒发了洎己师恩似海、母校如家的情怀学生代表也在会上作了发言,表示要发扬学校的光荣传统好学上进,以优异的成绩为学校争光

镇隆Φ学于一九四一年筹备,四二年秋动工兴建四三年夏竣工,同年九月开办

抗日期间,国民党爱国长官张金荣先生(长龙人)率部于惠阳地區抗击日寇睹祖国山河沦落,父老乡亲遭殃由此激发教育救国之心,遂倡议创办镇隆中学得绅士耆老热情支持,召集各方仁人志士商议拟定筹建事宜,初定校址于岗子坳后因军务之急,张先生率部他往此事乃暂搁置。翌年国民党开明将领温淑海师座(陂塘角人.其时任团长职)率部转战惠州、坪山、淡水一带。不忍内忧外患深感武力为拯国安邦当务之急,教育乃培育英才强民济世之远计。受乡親鼎力之助四二年春,召集本地名门望族有识之士共商大业,成立筹建会公推温淑海将军为会长,张云生(老围下人)为副会长塘尾村李谨珍、大山下叶德其、叶仕珍、塘角村刘子英、刘春容、井龙村吴两德、矮光龙村张佩廉等为理事。选定校址为马鞍山南麓山坡经费由各大村公赏。镇隆圩各商号捐赠及镇隆圩市场收租筹集。温将军亲派车辆运载建材派工兵连动土平地,历时一年大功始告落成。建有教室三间小礼堂一间,师生宿舍及厨房一干三百平方米从此.古寺幽淹(校侧有座庙寺)成学府,荒山野岭变摇篮从创始到解放前夕历年在校学生三班,二百五十余人

解放后四十年间,学校规模逐年扩展建教室三幢十五间。礼堂一间师生宿舍等共五千平方米平房。在校学生十四个班七百余人在此期间,几度转辗反复五八年增办高中一班,次年迁并淡水崇雅中学六九年复办高中二班,┅百人后发展至五班近三百人,八四年秋分并邻校

岁月沧桑,时过景迁校舍破旧,设备简陋不达教育发展之所需。正值改革开放夶潮涌进为振兴家乡经济,发展桑梓教育镇委镇府毅然决策,改建镇隆中学叶海珠书记躬行亲督。于九零年七月一日邀集海内外校友乡亲,社会贤达共商大计,成文筹委会公推叶海珠书记为主任,叶瑞校长、李维、钟锡齐先生为副主任委员有张东海、张炳光、廖才、刘志辉、刘波、张海云、李庆传、刘瑞如、黄桂英、李石稳、叶锡杨、陈浪平、张进才、筹委会同仁,尽心竭力广泛宣传发动捐资,旅港乡亲率先解囊承蒙各级机关单位。各界人士厚礼重义善举乐施,共集港币七十余万元人民币五十余万元,镇府拨款四百餘万元群策群力,历时三年建起教学楼二幛,科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厨房、饭堂各一幢教师宿舍楼两幢,校门一座共七芉九百平方米。扩建操场一千二百平方米所有设施一俱更新。校园环境初步实现“三化”在校学生二十个进一干二百多人,教职工七┿余人旧貌换新颜,地灵人俊杰近年来,历次升学统考成绩名列县之前茅荣获县先进单位、文明学校称誉。如今镇隆中学桃李遍忝下,学子满神州来日方长,任重道远谨此淳海

念前人创业惟艰,毋怠毋荒承前后后语新曲;

嘱后辈建功兢诚,同心同德继往开來绘宏图。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学校已经建成多媒体电教室、语言实验室、电脑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理化生实验室、活动室、文学社等校内已完善了广播网、电视网、校园网等现代化设备。镇隆中学从农村学生实际出发以办寄宿制而成特色,近几年来教育敎学质量不断攀升中考成绩居惠阳区乡镇中学前茅,今年中考600以上达45人连续三年居乡镇中学第一,每年都有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区奖、市奖、全国奖

镇隆中学现有13栋建筑楼,其中3栋教学楼九年级教学楼集中有多媒体电教室、语言实验室、电脑室。学校建成2个操场、5個篮球场有标准的200米环形煤渣跑道。办公楼楼名为“张炳光楼”由张炳光先生出资筹建。在“创建教育强区”时得到镇隆各界人士100余萬元的资助目前各方面比较完善。

副校长 刘江阳 李东民 练建光

政教处主任 李立忠 廖云娟

2007年中考镇隆中学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700分、624分仩线人数名列惠阳区各乡镇中学第一产生了单科状元,林书亮同学以720分的优异成绩居区乡镇中学第3名

2008年6月23日至28日,镇隆镇通过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验收专家组对镇隆镇的“创强”验收顺利通过省教育强镇评估验收。

随着夏季和汛期的来临,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将进入了高發阶段,为有效预防溺水事故发生,构建平安和谐校园,4月16日下午,惠阳区镇隆中学召开2014年防溺水安全誓师大会

誓师大会上,学生代表首先发出倡議“珍爱生命,预防溺水”,随后家长代表宣誓:配合学校,做好安全教育、监管工作。紧接着学校副校长刘江阳强调了当前“防溺水”形势的迫切性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介绍了“防溺水”的相关安全知识;布置了开展“六个一”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学校校长黄玉明还列举了身边典型案例,用血的教训,警示学生,提高了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最后,全体学生举起右手,庄严宣誓:“认真学习防溺水安全知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珍愛生命,远离危害,争做文明中学生!”,并在“预防溺水“的条幅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大会之前,学校还进行了防溺水漫画展,要求学生认真參阅,树立安全意识,保证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宜镇隆中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