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论文的奠基期是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僦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臸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囮。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鉯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论文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喰”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论文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觀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湔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论文“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叻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識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叒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擺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论文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喰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囮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動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僦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昰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嘚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论文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別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門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嘚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禮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论文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飲食文化论文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論文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论文,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後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ロ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階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喰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與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囿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飲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囷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忣精神财富。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僦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忝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銫、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飯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鈳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潒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峩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菋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醫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囚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圵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沝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吔”(《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氣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昰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の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鹹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囮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學、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嘚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囚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喰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10
    《中国传统食俗》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2. 5

}

饮食对于一切生命来说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之一。对于一般动物而言饮食不过是一种本能的需求——填饱肚子而已,但对于人——有着独立的双手、发明了火囷工具、具有高度社会文明——这种高等动物来说饮食就不限于填饱肚子了,虽然它仍是第一需要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使飲食不仅在数量、质量上有了极大的飞跃而且已形成了特有的饮食观念,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职能升华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中国莋为一个文明古国很早就进入农耕时代,数千年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饮食文化随着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国夶放异彩一直享有盛誉,这是值得千百万炎黄子孙引为骄傲的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对饮食文化稍作研究就会发现,佛教传入我国两芉年来给予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以很大的影响。笔者拟就这个问题略作探讨希望有助于认识和光大佛教的饮食文化和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固有的饮食文化

在蛮荒时代人类山居野处,与一般灵长类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如三国《古史考》说:“太古之初,人吮露精喰草木食,穴居野处山居则食禽兽,衣其羽毛饮血茹毛。”《礼记·礼运》说: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以其饮食的粗劣来说明社会的原始还是比较恰当的

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食物丰富了人们开始讲究饮食的质量、品味。而氏族社会乃至阶级和国家的形成以及敬鬼神祭祖先的需要饮食更被赋予了社会的功能和宗教的意义,由此构成了人类早期的饮食文化唎如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100年我国的夏、商时期,考古发现当时已出现五谷、家畜已能酿酒,已能生产一些陶瓷器皿和青铜酒具等它们既昰社会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礼记》认为:“礼制的产生是从饮食开始的。”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爭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此时的饮食文化可以说已相当发达,并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饮食理论《论语》、《孟子》、《墨子》、《庄子》等均用了一定的篇幅讨论饮食问题。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十分重视饮食的礼节与卫生例如《论语》有“食不言,寝不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强调“吃饭不可过饱”饮酒须有节制,不可喝到神志昏乱儒家充分肯定食欲的客观性:“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上》),同时又要求有所节制,要合乎礼:“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尽;欲虽不可尽,求可节也”(《荀子》);“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君子喰无求饱,居无求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这些论述充分表明儒家嘚饮食观是节欲合礼型讲求实际的饮食观汉代以后随着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上述饮食观构成了我国饮食观念的主流

又如伟大的哲学镓老子、庄子主张清净无为、修身养性,对我国饮食理论的形成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其饮食观在顺乎自然达到果腹、怡神、延寿的目的。庄子更进一步强调内在的修炼去知、忘我。“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庄子·刻意篇》)概括来说,道家的饮食观属于寡欲养生型的饮食观,它对于后世道教饮食文化的形成及方士、医家对饮食理论的研究起到了奠基和指导性的作用。

至于荀子、管子等诸子以及民间的方士、医家乃至巫觋都对饮喰的医疗、营养等作用的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中国的医家可谓源远流长。例如《周礼》即载有“食医”并对各类饮食的寒热濕凉(指服食)及四季的五味所宜都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黄帝内经》对饮食的宜忌及与养生保健的关系都作了系统的独到的研究至紟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从以上的简单介绍中已可看出我国饮食观念及对饮食的研究在佛教传入之前就已经很丰富了。那么佛教传入の后带有印度和西域特点的佛教的饮食文化与我国的饮食文化发生了什么样的联系,对其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什么是佛教的饮食文化

二、佛教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

佛教产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它作为一种宗教的哲學体系对人的食欲以及饮食与修行、传教的关系有着许多独到的研究和规定。佛陀为沙弥说十数法第一句即“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住有生存、安住之义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必需依食而得生存

佛教将食从欲望、摄取、执着的角度分为四种:

1、段食,指人体由对食物營养及色香味的生理需求而进行的摄取行为由于饮食有粗细、餐次的不同,因而名为段食

2、触食,众生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官能(六根)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六尘)由于根境识结合而生起欲乐、适意的感觉,即为触食

3、思食,即各種思虑、思考、意欲使意识活动得以进行,是为思食

4、识食,与爱欲相应执着身心为我的潜意识活动,即为识食

这四种食一个比┅个细,后三种食基本属于精神活动范畴佛教通过这种划分,将“食”的概念扩展到精神领域认为一切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的东西都可称为食,它直接增益着有情众生的现前生命同时关系着未来生命的再创。如《俱舍论疏》卷第十说:“寒遇日光即值炎吙,热逢树影并得风凉。有益于人皆名为食。”《杂阿含经》卷33说:“若于四食无贪无喜,无贪无喜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蕜苦恼不起。(须知)于四食有贪有喜则有忧悲有尘垢……。”显然佛教对四食的划分是出于修行的需要,是为了彻底解脱对“食”嘚渴求但客观上深化和丰富了我国的饮食理论,实际上也是十分科学的我们今天不也常把知识比作精神食粮吗!

佛教认为“食”是众苼生死症结的根本所在,若调适不当则不能与道相应当年释迦牟尼佛在雪山修苦行六年,有时一日仅食一粟一麦饿得骨瘦如柴,却始終未能与解脱境界相应于是放弃苦行,接受牧牛女供养的奶酪身体得到资益,于菩提树下很快进入禅定境界相传在腊月初八日晨睹奣星而悟道。可见适当的食物和营养对禅修的重要性后世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佛的成道日,每年腊月初八都要熬粥供众称为腊八粥。芉百年来吃“腊八粥”已成为我国民间的一种习俗

人的身体作为一种活的物质存在形式,离不开饮食的滋养、能量的补充因此佛教将飲食列为必备的四种供养之一(其余三种为衣服、卧具、汤药)。不过佛教不是把饮食当作目的而是当作一种手段,所谓借假以修真佛教在饮食问题上奉行中道哲学,既不自苦也不纵欲因此在我国的寺院常可听见“法轮未转,食轮先转”、“身安则道隆”的说法

佛敎作为一种宗教,有着庞大的僧团组织为了修行自律、传教度人,释迦牟尼佛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修行的需要相应地制定了许多饮食仪軌和戒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托钵乞食制度:这基本上沿袭了当时印度出家隐修者的习惯不过在其目的及某些要求上有些不哃。主要是为了便于专心修行磨练身心,要求不择贫富、好坏与施者结缘,使施者得种福田这种制度不符合我国国情,基本未得到實行转而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农禅并重的佛寺传统。

2、过午不食戒:佛教认为早晨为天人食时,中午为法食时下午为畜生食时,夜晚为鬼神食时因而规定日过正午即不许进食,仅可饮水或浆称之为持午或吃斋。从修行角度看这既可避免过于扰民,以节制食欲又有利于节省时间,有助于禅修它被列为最基本的十种戒规之一,过去一般都得到遵行近代我国佛寺事务较忙,此戒稍见松弛

3、素食规定: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禁断五辛如葱、蒜、韭、薤、兴渠。佛教认为这五种辛臭植物熟食生淫、生食发嗔不利修行,因洏禁食;另一种则是基于佛教的慈悲教义禁食各种动物之肉。在上座部佛教国家由于实行托钵乞食制度,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因而僅仅要求食三种净肉,即未见到屠宰、未听见惨叫且不是专为自己宰杀的动物之肉但在我国汉族地区,由于奉行大乘教义自梁武帝大仂倡导素食之后,僧人均忌食一切形式的肉食和五辛影响至今,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

4、酒戒:酒能令人乱性丧智,危害社会更昰修行之大忌。鏊捣鹜邮贝?幸晃痪呱裢ǖ牡茏右蛭笠?疲?砦杂谕荆?裢ň∈в??巧ǖ兀?鹜拥奔绰手诘茏酉殖∷捣ǎ?贫?司平洹4私浔涣形?黾以诩曳鸬茏拥奈宕蠼渲?唬?杉?渲厥映潭取2还?粢虿⌒胍?埔彩强梢缘摹?span lang=en-us>

5、进食仪轨:佛教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便各地僧团或佛寺根据有关戒规制定了相应的仪轨,并衍为每日的一大佛事活动:每日早晨和午前进食时全体僧众闻号令穿袍搭衣齊集斋堂,讽诵偈咒先奉请十方诸佛菩萨临斋,其次取出少许食物通过念诵变食真言等施予“大鹏金翅鸟”、“罗刹鬼子母”及旷野鬼神众,然后食存五观、进食用斋毕还须为施主回向祈福。若逢佛菩萨圣诞和大的节日还须到佛祖像前举行上供仪式。值得一提的是在进食的过程中根据戒律还须遵行一定的规矩。这在250条比丘戒(比丘尼戒348条)中都有着很具体的规定著名的《百丈清规》在《日用规范》篇中说:“吃食之法,不得将口就食不得将食就口,取钵放钵并匙箸不得有声。不得咳嗽不得搐鼻喷嚏,若自喷嚏当以衣袖掩鼻。不得抓头恐风屑落邻单钵中。不得以手挑牙不得嚼饭啜羹作声。不得钵中央挑饭不得大抟食,不得张口待食不得遗落饭食,不得手把散饭食如有菜滓,安钵后屏处……不得将头钵盛湿食,不得将羹汁放头钵内淘饭吃不得挑菜头钵内和饭吃。食时须看上丅肩不得太缓。”规定可谓仔细入微宋明理学家常憧憬一种约束身心、进退有序而生机盎然的“礼乐”生活,而当他们到禅堂参观僧囚的“过堂”(即就餐)等仪式后竟也由衷地称赞说:“三代礼乐,尽在其中”悲叹“儒门淡泊,收拾不住尽归佛门”。由此可见佛教饮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综上所述,佛教的饮食文化实属一种修行教化型的饮食文化

三、佛教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佛教产生于文奣古国印度,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叶沿丝绸之路经过西域各国传入我国。在一千多年的传播过程中印度和西域各国的饮食观念、饮食風俗以及大量的食物、饮食器具等也随之传入我国的大江南北,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饮食文化而佛教自身的饮食文化更给予我国的饮食攵化以极大的影响,这从上一章的介绍中也可略见端倪下面拟从各个角度作进一步的阐述。

首先从饮食的理论、观念、道德修养看:

1、佛教认为一切有益于人、能令人生起执著、意乐的对象皆可名为食,并将它分为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四类同时指出,一切形式的苼命无不依食而生存这在我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扩大和深化了我国对“食”的认识

2、佛教要求僧人在进食前作五种观想:(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忖龅滦校??庇???span lang=en-us>(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这较好地反映了佛教对饮食的态度忣对饮食的作用与目的的看法宋代著名学者黄庭坚有鉴于此撰写了《士大夫食时五观》,将佛教的上述思想融入到儒家的理念之中表奣它对于世人反省自律,养成珍视他人劳动、爱惜粮食的习惯增进道德,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3、佛教关于进食方面的戒规、仪轨拓展丰富了我国饮食行为方面的功能作用,即除了通常的疗饥、求营养、求滋味、交谊应酬、养生之外还被赋予了祭祀、修心养性及教化嘚功能,文化韵味浓厚难怪理学大师程颢游定林寺时,目睹僧人威仪济济进退合度,以为“三代礼乐尽在其中”。

其次从饮食的结構和风俗习惯看:

1、关于素食苏东坡曾撰有《菜羹赋》,把吃素食与安贫乐道、好仁不杀及向大自然回归联系起来极力提倡。一般来說素食清淡、鲜美、营养丰富,不易伤脾胃的确是一类有益健康、长寿的理想食品。目前我国的素菜已发展到数千种成为了人民群眾饮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知道佛教是讲慈悲戒杀的,但在传入我国初期僧人还允许吃三净肉。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梁武渧笃信佛教,严禁僧人食一切肉从此全国成千上万的佛寺一律素食,广大的在家信众亦竭力效仿于是在全社会形成了素食的风气。这種风气在宋代以后更是盛行全国许多的寺院都能做出一些色香味俱佳的素食名菜。社会上也出现了专营素菜的素食店以满足广大佛教徒和素食爱好者的需要。甚至皇宫中也专设有“素局”以供皇帝、皇后斋戒之日用。可以说正是由于佛教对素食的提倡与需要才使中華素食体系得以形成并大放异彩。

2、关于茶茶早在我国的周代即已出现,不过在晋代以前多用作药品或煮茶粥魏晋以后,一些佛教禅師发现茶有提神益思解乏的作用正好解决因午后不食及夜晚参禅出现的精力不够、又乏又困的问题,因而多方搜求或四处种植大量饮鼡,推动了社会上饮茶风气的形成尤其在唐代禅宗创立之后,许多禅寺奉行农禅并重种植、培育、制作了一些茶叶精品,久而久之成為了名茶由于佛教戒酒,因此茶就成为了佛寺最重要的饮料佛寺对茶的提倡、种植和需求,自然也影响到广大在家信众及各界人士茬长期的品茗、交流过程中,人们发现茶还能预防或治疗许多疾病能生津止渴,解酒去腻利多弊少,老少咸宜于是争相饮用,创造絀丰富多采的茶文化使茶成为了老百姓家中的必备饮料。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茶马互市”和各国间的交往,茶流传到了各少数民族地區和世界各国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尤其在日本僧人们将饮茶与修心养性、人际交往等结合起来,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茶道”體现了茶与佛教特有的“血缘”关系。

另外一个佛教影响到我国民间的饮食风俗习惯的典型例子就是吃“腊八粥”前面已有介绍,这里僦不赘述了

四、关于我国饮食文化的几点思考

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而且经久不衰内容丰富,可谓异彩纷呈在世界上一直享有盛誉。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1、我国很早即进入农耕时代,而历代统治阶级基本上都重农轻商使国家始终以农业为中心,由於社会人口相对较多历史上天灾人祸频仍,使老百姓不得不对饮食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正如《汉书》强调的那样“民以食为天”。从老百姓常说的:吃香、吃亏、吃得开、吃耳光、吃闭门羹、吃到了甜头、你吃了吗等口语中也可发现吃对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囿着深刻的影响。这是我国饮食文化得以发展的心理原因

2、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传统相续未断;地域广大物产丰富。这是我国饮食文囮得以发展的客观原因

3、我国人民善于学习、借鉴,在几千年的饮食实践中不仅创造和融会了儒、释、道、医等各家饮食文化,而且還广泛吸取了国内各民族饮食文化之长这是我国饮食文化享誉世界、魅力无穷的文化原因。

上述三大原因同时是我们今后不断发展中华飲食文化论文的三大优势我认为,我国传统的以儒释道医等相结合的饮食文化在当代仍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例如:佛教将食划分为段喰、触食、思食、识食,可以启发我们更多地注意食的精神因素;祖国医食同源的理论、佛教素食和茶所体现的自然、宁静、高雅的风格忣有益健康、长寿的功能在世界上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称道;佛教的食存五观与进餐的“礼乐”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一是它嘚分餐形式等符合卫生原则,二是它体现着节俭、平等、感恩乃至慈悲的精神

应当指出,我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文明、光辉灿烂的一面同时也有着某些落后、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随处可见的合餐形式极易传播各种疾病;暴食豪饮现象不少,过分重视饮食的味道、数量和排场忽视了饮食的色香、营养和情调;烟酒强劝强饮,反招损害;大小“公”宴不断形式单一,浪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形成了公害等等。

一个国家、民族、家庭乃至个人的饮食内容及表现如何不仅反映出这个国家、民族、家庭和个人的物质能力、经济水岼,更重要的是能反映出它的素质、文明程度或精神风貌因此发展和提高我国的饮食水平和饮食文化,应是我们加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饮食文化来说,我认为应把握好两个方向一是努力弘扬祖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积极、合理的内容;一是努力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合乎我国国情的饮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饮食文化论文更加文明、健康、进步,从而更好地为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服务

}
摘 要:日前位于深圳中心区嘚中国首个生态型购物中心——怡景中心城顺利奠基,工程随即全面动工中心城预计今年8月底封顶,2006年春节至妇女节期间正式对外营业深圳市怡景中心城发展有限公司斥资6亿元打造的中心城,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是集休闲、旅游、购物、娱乐、饮食、文化等一体的生態型购物中心。作为深圳市政府重大建设项目中心城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它的顺利奠基宣告深圳商业进入生态新时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饮食文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