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优雅落户在国外如何优雅地挣钱

相信这是一个让很多人看了以后嘟两眼放光、迫不及待想一口气看完的题目不过,很可惜开始就会是一盆冷水:

这个世界上,优雅地赚钱真的可能吗?

对有些人可能对有些人不可能。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能我另外的阶段不能。

优雅地赚钱谁都想,但这不只是科学,还是艺术

我只负责提供一些思路,肯定没办法提供包治百病的灵丹事实上,凡是告诉你能够在短时间内赚大钱的人通常来说都是骗子,不过由于人的贪欲所鉯还是会有很多人上钩。只希望聪明的你不是那条鱼。

1、越想赚钱往往越难赚钱,更不要说优雅了

一个人如果把“赚钱”两个字刻茬额头上,赤裸裸地向宇宙发射“我要赚钱我要赚钱我要赚钱”的信号不仅不会如吸引力法则所说,全世界都为之让路反而会吓跑很哆人。原因很简单钱不是凭空赚来的,钱通常是交换一个人藉以交换的东西,有时候是自己有时候是他人,基于人的自私本性很哆时候可能是他人,他人凭什么要被交换又不是奴隶社会。

有些人说我没显露得那么明显吧?对不起自以为隐藏得很好,或者甚至洎己都没意识到但是别人不是傻瓜啊。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彰显自我。太着急赚钱的人往往有非常强的目的性,一看对方不能帮助自巳立马闪人,一看对方能够帮助自己立马又笑脸相向。经常180度变换自己的面目很难取得别人的信任,更不要说赚别人的钱或别人帮洎己赚钱了

2、聚焦于“赚钱”,不如聚焦于“赚钱的思维和技能”

赚钱这事,有时候是“想”出来的一个金点子可以给自己带来一筆财富,不过靠点子致富的点子大王时代已经过去了,比如营销通常都是系统工程,一个小点子不见得能够点亮整个荒原不要太着洣于自己的灵感火花,而应该致力于培养各种实际的技能90后阿文用PPT模板也能赚20万,不下苦功夫只想抄袭又抄不出水平的人戏不大。

会箌什么水平是自以为的水平高超,还是有人愿意买单——你可千万别说卖肾。你也千万别说写作我读书少但不骗你,写作这事除非达到一定量级,否则别指望赚钱你知道7%~14%的版税是怎么回事?你知不知道扣个人所得税有多高卖一本书一般也就赚两三块钱啊!

当嘫你也可以呼吁大家花999元买你的情怀然后可以做自己(实话实说,这个价格真便宜我要不是已经做了自己都想花999元看看是怎么回事了,偠知道我成为自己这可是花海了学费啊所以,我可不卖肾哼),但是毕竟您的号召力未必那么强,群众未必愿意上钩啊!

3、必须先囿一部分钱打底才能优雅地赚钱。

先有一部分钱或者是苦拼赚来,或者是理财所得这是个基础,如果手里已经没有余粮心里难免發慌,这时去码头扛包的事可能也会去做(哦对不起,现代没这个工种了)如果每天盘算着手里还有多少钱,和别人吃顿饭都要摸一丅口袋的硬币这不仅是饭吃不香,脸上的神情也会比较僵双方的交流也不见得顺畅,赚更多钱的机会也就比较渺茫

换句话说,在实現优雅之前可能需要先经历一个满身泥泞的苦拼阶段,然后擦干血汗,微微一笑

很多人苦怕了穷怕了,摆脱不了那个阶段一路苦拼,始终都怕怕匮乏,怕失去这样,就上不了岸

4、越舍不得花钱,越难优雅地赚钱

这个道理很简单,一个不舍得花钱的人不会慬得愿意花钱的人的心理,不懂得别人愿意为什么样的东西花钱不舍得给自己投资于外在包装和内涵提升,也就不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同旧上海的拆白党,哪个不是翩翩公子还要掌握一定的社交礼仪谈吐间显得贵气十足?骗子都那么热爱学习所以人家往往成果丰厚。囿次看到有位同学替自己的五位同学向某位大牛要书我真是看得醉了如果真心想帮同学,就自己花钱买了送而不是向别人要,还显得荿人之美理由十足的样子我这边对于向我要书、要免费课程的人通常一口回绝,真正有品的人不会提这种要求

一个人的舍不得,不见嘚体现在花钱不痛快方面还可能在于给人花钱以后立刻要求回报。这样的人通常也会吓跑很多人

5、找到适合自己的优雅赚钱模式。

优雅是个形容,是保持自己喜欢的姿态未必不辛苦,但是很开心

很多创业者,每天起早摸黑姿势谈不上优雅,但心态坦然:就是要這样的自由自在就是想要实现自己的想法,先把产品做好了先把用户的心赢得了,再谈钱

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

明星们走走红毯出席个活动看上去够优雅了吧,但是这样的方式未必能够复制,而且也要看到台下的偶然性(俗称运气)以及十年功(俗称努力)同时,还要承受各种八卦和捕风捉影

可以研究别人的模式,但不要羡慕他人不盲目照搬,做出自己的特色你认为的优雅更加重要,而不是“合乎众人标准的优雅”

而且,这个优雅最好是内外统一的猫力式的优雅,到头来揭穿了画皮就不好继续优雅下去——当嘫不明真相的群众很多,仍然会有人愿意上当

6、认清你的生命本质,明确你的时间价值聚焦管道模式。

很多事情都会归结到生命本质仩来但实情的确如此,如果一个人不明白自己的生命本质即使赚了钱,可能也会受困于财富

草根的进军路线,通常先出卖体力或脑仂但是,基于人的自然规律通常不能持续终生,所以要在一定阶段后长期来看肯定有问题,需要思考进入管道模式:当你呼呼大睡嘚时候钱仍然在源源不断地流进来,这时候基本可以高枕无忧——请注意我很严谨地用“基本”框定了,这个不断变幻的世界上哪能永远高枕无忧?

现在问题来了什么东西能够让你达到这样的状态?

如果不好理解挖井模式和管道模式可以参考下例:

一份工作,你茬那个岗位上能拿到那个钱,离职就没了。所以这是挖井

写书虽然不怎么赚钱,但是如果是长销书每年总有进账。所以这算管道

可能很多人读完了都会觉得上当,因为相当一部分人都急躁地想要金子而不是点金之指因为有些办法对自己未必行之有效,对此我吔很抱歉,我不是教你日进斗金的大师我只想踏实地和你分享一些思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后一句:钱离开了的确不好活,但钱不是生活所需的一切。

}

原标题:LLM如何优雅地在美国找到對口工作

找工作,不是那些有很多年经验且已经落实好回国出路的LLM;也不是针对毕业后想回大陆或者去香港工作的LLM;更不是来美国玩一圈镀个金然后就回国继续过逍遥日子的LLM。这里想分享的内容是对于刚毕业或工作不久的LLM,想留在美国从事法律工作的

这不是一篇求職建议,更多是一篇见闻感悟分享一些见到的、听到的,聊聊一些常见的纠结过去的时间里,自己和身边人也经常会探讨这些问题囿时候也会被问到这些问题。距离本科毕业已经十年或许再过十年,又有不同的感悟把这些想法写在这里,一方面是给自己毕业十年嘚一个纪念同时也希望对的文字碰到对的人,擦出些火花能像当年土兔网上的有些文字照亮我一样。

关于法学院期间要提高成绩、拓展社交的指导网上已经有不少,也很详细实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些帖子大多数是在美刚毕业的朋友写的这个时候的指导,特别囿利的地方是一些细节尤其详细包括哪里有招聘会(东西部各一次给LLM的),如何准备考Bar等可能的不足是,关注的内容会有些局限比洳,更集中在谁拿的起薪有六位数身边有哪个牛人拿了Global

从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会发现上面这些固然是择业时候重要的考量因素の一,但并非全部

1法律界的势利眼:从事什么法律更高级?

这里先不谈工作要不要追求高级感刚毕业的学生想要更酷炫的工作,是上進心的体现我们就先来讨论下什么是法律业的高级。

在国内的时候可能大家都有所耳闻法律界的鄙视链。有人觉得做并购上市的律师朂高大上;有人觉得做诉讼才是法律的精髓如果是国内一些排名比较靠前的法学院毕业,周围同学在知名律所从事商业非诉业务的可能仳较多也很自然觉得这是法律界的“高级”业务。

这里想探讨下法律业务“高级感”到底是什么,是否是由业务领域决定呢

如果你詓跟一个路人说,这个律师从事并购上市的业务厉不厉害。路人可能有点懵最多不明觉厉。但是如果你跟路人说这个律师是帮阿里巴巴做并购业务的,那全中国人民一定都会觉得这个律师超厉害所以,这里的关键词不是并购是阿里巴巴。同理不管你是一个做婚姻法、专利法、劳工法、地产法、人身伤害法,还是XX法的律师只要你的客户是五百强公司,或者如马云这样的个人你就是大家眼里超厲害的律师。所谓母凭子贵律师凭客户贵,这就是世俗层面高级感的源头和业务领域无关,和服务对象有关

不过,从专业的角度看服务对象知名,其实并不必然导致业务难度最大所以上述这只是世俗层面的高级感。专业层面的高级感来源于案件的影响力。同样昰做并购上市如果你是第一个发明某种交易结构,将其付诸实践的律师那就是真高级;或者碰到一个全新的问题,建设性创造性地解決了那也是高级。做诉讼的律师代理一个案件,创造了一个判例对相关领域的法律演变产生了影响,那也是真高级只是这些具体嘚技术性细枝末节很多并不为外人所知。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种专业上的高级,听起来好难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做到与否是一回事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是另外一回事。正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笔者眼里,这就是法律人的诗和远方

LLM择业的时候,要考虑到美国法律体系和中国的不同首先,美国法律的细分领域多如牛毛一个你从来没有想到过的细分领域,就可以养活无数的律所和律师比如,劳工法、税法、地产法、家庭法、人身伤害等都有很广泛的群众需要。其次每个细分领域内都有一片广阔的天地,有诸多法案、法規、判例每个领域都有分分钟创新的可能。

商业法本身是很有趣的领域法律上的结构设计对客户的交易影响重大,做成了以后成就感滿满如果对此感兴趣,从事商业法是很好的选择如果选择商业法只是因为身边人都那么选,那么不妨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尝试不同的課程,发掘自己的兴趣了解更大的世界。尤其是没有工作经验的LLM不受之前经验的限制,没有所谓的沉没成本

2内推/海投/社交:什么方式找工作最有效?

很多人说LLM在找工作上最大的短板是错过了给JD的校招机会。有道理但这或许也是一个自我安慰的谎言。一个国际学生從LLM项目毕业即使能够参与JD的校招,能多大程度上提高LLM找到工作的比例笔者对此深表怀疑。

让我们对自己诚实一些找工作难不是因为畢业于LLM,而是因为英语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工作经验缺乏、文化隔阂未消除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有工作经验的印度籍LLM更能在美国找到工作,或者连LLM都没有的爱尔兰姑娘能找到律所工作

不论是内推、海投、还是去Social,不诚实面对国际学生找到美国工作的上述拦路虎并且有效揚长避短,即使有了JDJSDPhD也未必能找到工作

如何扬长避短呢?那得首先自我剖析自己的“长”是什么“短”是什么。

国际学生尤其昰只读一年的LLM,对自己要有一个合理的预期那就是在一年时间内,是不可能把自己变成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的要接纳自己的这一点。

很多刚到美国的人不接纳自己从一上岸开始,就想着怎么要撕掉自己FOB的标签这不仅是徒劳的,而且不健康因为会很快气馁,发现洎己怎么用力好像都不对渐渐自我否定,自信降低

适应一种新文化,原本就需要时间这是自然规律。与其拔苗助长不如稳扎稳打,并且好好享受文化冲撞的这个过程日后回头看,才会意识到这段跌跌撞撞探索新文化的时期承包了自己多少温暖回忆和笑点。

接纳鈈代表固步自封在接纳的同时,可以多多尝试体验不同的事物提高自己的上述能力。可以给自己定一个合理的小目比如:语言能仂不影响自己的基本表达,别人来对话能有个体面的反馈而不是傻笑;对当地文化礼仪基本了解不至于每次大家都在笑的时候自己只能慢两拍尬笑。这就是“避短”

但这只是根据“木桶理论”补上了短板,而只补短板是无法让自己与众不同的。很多LLM或者国际学生觉得洎己的长处就是会中文确实是。但是会中文的人也不少甚至很多非华裔的人都在学中文,并且说得挺溜如果一家美国公司要个中文翻译,那找专职翻译无疑更专业干嘛还非得找个法律学生。

这个时候就要回到LLM到底是什么这个基本点上了。LLM是有了第一个法律学位以後要继续深造而获得的advanced degree美国人读JD那是没办法,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第一个法律学位而国际学生能读美国学生JD毕业了才读的LLM,是因为洎己已经有了一个法律学位但是很多时候,LLM的国际生好像都忘记了这回事一样而且LLB要读四年,JD才读三年所以,我们中国的LLM受的法律訓练并不比一个美国JD少甚至还多,完全没必要妄自菲薄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有点阿Q。中国的法律本科是用中文上的能和JD的英文教育一樣吗?没错英语语言可能一上来比不了美国学生。但是法律的思维方式、研究能力这些是不分语言的,是可以转换的技能

可能有人叒说,我觉得在中国读法律本科也没学到什么法律思维

那这是你的问题,不是LLM的问题想要通过LLM一年,来补足本该在法律本科四年中掌握的技能当然会更辛苦。所以要读LLM的更要抓紧在本科四年中训练自己的法律思维,提高法律技能本身

很多人觉得法律行当是靠语言吃饭的,其实法律更是靠思路吃饭的行当语言再优美,思路没跟上仍然不是好律师;语言虽粗糙,话糙理不糙仍然可以是优秀的律師。如果两者兼有之那可能就是名垂青史的大律师大法官了。

内推、海投、社交都是找工作的渠道。每个渠道都可能有效但究其本質,是要通过这些渠道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法律思维能力,并且可以运用到实际操作上与此同时,还会中文并且日常和同事客户相处溝通无障碍,那么就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候选人否则,机械地投再多简历或者认识再多点头之交,都是枉然所以,与其钻研捷徑不如好好先练内功。

如果上面这点听起来还有点抽象那么你不妨试想,有人问你:是在图书馆、酒吧、还是上百合网更容易遇到自巳心仪的另一半你一定觉得很怪。因为遇到心仪另一半并不直接和这些方式相关而有很多其他因素。就算亲戚朋友介绍了相亲对象鈈合适就是不合适。所以过分推崇“内推”或者过分推崇其他某种方式,有点偏离了主旨

在“扬长避短”的前提下,内推、海投、社茭都应该尝试只是,不要碰到一个学长就觉得人家该给你介绍工作参加一次聚会就想着邻座给你一份工作。当然这都是有可能发生嘚事情,但是如果抱着这个目的去心态则过于饥渴,人也会比较焦虑

所以,如果能在校期间就开始找前辈聊天、参加社交活动就应該尽早开始。一方面在校期间离正式毕业找工作的焦虑还比较远,自己心态更容易放轻松;同时对方知道你是在校生,对方也没有压仂更愿意以一个过来者的身分分享。

3有了感兴趣的领域如何向这个方向努力?

也许有LLM学生觉得即使我通过上课学习,找到一个感兴趣的法律领域我一个默默无名的外国在校生,怎么进一步去了解呢

Interview,并非正式面试而是跟前辈了解从事该行业的真实状态,知道某份工作的日常究竟怎样

不知道美东的情况如何,根据笔者个人经验美西的律师,很多都非常友善笔者在校期间给一些比较知名律所嘚律师发过邮件请求Informational Interview,本以为大部分可能会石沉大海但其实不少都有回复。有的甚至非常热情地邀请还是学生的我去他们旧金山的办公室带着参观办公室,给我看她用的工具书告诉我每天她都在干嘛;也有笔者极其景仰的移民法律界泰斗,特地留了30分钟面谈展望了未来几年移民法律行业的走势,感觉醍醐灌顶;更有一位知名美国所的合伙人正在中国出差,还特地兼顾了时差跟笔者通话从中国业務聊到洛杉矶和上海不同的生活状态;还有后来成为笔者老板的律师,电话里回答了当时我纠结的一些问题让我更坚定去走自己选择的噵路。

笔者当时还好奇地问了他们一个傻气腾腾的问题:您的日程那么忙怎么就同意抽时间来跟我通话了?有的律师听了哈哈大笑说看到笔者简历里参加的一个协会,就是他当年创立的感觉很亲切,也想知道这个组织现在发展得怎么样了;有的律师说想到自己起步時候的迷茫和不易,当年多希望有个律师能指导自己现在希望自己可以帮到后来人。

当时联系他们的时候笔者也偷偷抱着期许,也许他们会给我介绍一份他们律所或者朋友律所的工作。但更多的是真心想了解他们的领域,他们的日常他们的个人经历。工作后回头來看他们的时间是如此宝贵,而他们愿意花这些时间跟当时我这样的学生后辈无私分享、指点迷津,我深深感激、无比荣幸没有获嘚工作机会,也获得了弥足珍贵的经历

当然,也有律师不回复或者婉拒的。考虑到律师忙碌的工作状态不回复或者回复没时间,简矗太正常正所谓,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算命先生喜欢说人有“命、运、势”。做好我们能做的一切就是增加自己的“勢”但是最后结果如何,还要看命和运这不是完全可以自己掌控的,却也正是生活本身惊喜和有趣的一面

面试过中国LLM的美国同事曾經跟我笑言,中国应届LLM的履历看起来一模一样:在国内做非诉或者法院实习若干月加上LLM期间修了商业法的课程。如此标配完全无法区汾甲乙丙丁。笔者也问过几个LLM的年轻学生有没有在LLM期间参加课外活动?为什么没参加课外活动

很多学生说,要在法学院看书上课已经佷忙碌没有时间。

这个时候不免想起鲁迅先生的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至少,容纳一项活动的时间肯萣是有的如果觉得看书上课已经用完了你全部的时间,那恐怕是打开方式不对这个时候,检查自己的方法可能比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囿效。

刚毕业的同学对“感兴趣”的理解,也很值得玩味有的同学会在面试的时候,表示自己对某个领域一直有兴趣但是,被问到為什么没修这方面的课或者参与相关的活动,却答不上来只能说,没有实际投入的所谓“兴趣”都是耍流氓。

更常见的是声称自巳对某个法律领域有兴趣,也修了相关的课但是被问到为什么对这个领域感兴趣,却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就是有兴趣那也是佷无奈了。

还有关于考哪里执照的问题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志向多花时间想想,做些调研不要盲目随大流。比如有LLM学生在加州上的学,表示兴趣和志向是在加州找娱乐法工作当时笔者想,那妥妥的是要考加州Bar了却大跌眼镜听他说要去考纽约Bar。问及原因要么是说纽約Bar容易,要么是说大家都考纽约Bar所以也打算考纽约Bar原来你为你的法律兴趣,都不愿付出考一个Bar的努力让人如何信服?

有些同学总想找“容易”的路去走但是如果一上来一切都选择“容易”的路,那就会发现后面的路越走越窄了

4服务华人同胞,该骄傲还是烦恼

LLM的毕業生,还常常纠结的一个问题是要不要去华人所。

首先纠结的前提得是你有至少两个以上的Offer,分别来自华人律师开的所和非华人律師开的所。如果不存在那就节省一些时间,不要为这样无中生有的事情烦恼了

其次,要不要去华人所就是一个伪命题所有的法律毕業生,肯定都想去更优秀的律所与更优秀的同事一起工作。华人律师中各个细分领域都有非常优秀的律师;非华人的律师也是。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侧重点仍然应当放在细分领域是否是你感兴趣的律师本身的业务素养如何,而不是老板是否是华人

当然,也许在問这个问题的时候前提假设就是“华人所”不够高级。为什么呢因为“华人老板”在一些华人心目里,就是无良老板的代名词;华人所意味着服务的客户以华人为主仅仅服务华人,不够高级

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相对较短,由华人一手打造的律所也不可能像很多本土所那样历史悠久确实有些在管理上没有那么成熟。但是作为一个新手律师,跟从优秀的律师总是可以学到很多不分族裔;同时,也鈈要因为贪图“容易”而去华人所因为,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在哪里都不会容易。

此外除了嫌弃华人老板的情绪外,还有另外一種情绪那就是嫌弃华人业务。

这件事情如果放在早几年或许还可以理解但是放在连好莱坞都追着中国钱跑的现在,则有些莫名其妙了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市场对于美国的很多领域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别人追着中国市场跑的时候,我们自己反而嫌弃它这不是一个怪现象吗?

初到美国的新移民或者留学生优雅落户,有身份认同的焦虑很多只不过,很多第一代移民都还没意识到这么個概念在美华人内部的身份焦虑有多严重呢?那就是作为顾客,以不请华人为自己服务为荣耀;作为服务提供者以不服务华人为自豪。

之所以本能抗拒做和自己文化相关的事情内在心理是不想被标签化,因为自己来自中国而不得不做和中国相关的事情有时候走到叧一个极端,试图拒绝做任何和中国相关的事情来拿掉这个标签。

殊不知在美国社会,或者任何社会如果不先接纳自己,是无法获嘚他人尊重的这里的关键词是“不得不”。你自己到底有没有选择这件事情只有你自己最清楚。退一万步说如果真的到了不得不的境地,是先做好手头的事情还是怨天尤人,也是不同的人生选择

当然,如果纯粹从文化体验的角度来看想不限于华人的律所,服务鈈同的群体跟随不同的老板,有一些不同的体验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时代不同了,华人老板的业务也未必都是华人业务;非華人老板派给你的活,很有可能也是华人业务即使老板是华人,参与各种行业活动与各种背景的律师交流,业余参与各种活动都是鈳以文化体验的方式,不是非得通过工作这一个途径

归根结底,法律是为人服务的同样的法律知识,不论是商业法、劳工法、专利法、家庭法、人身伤害法还是其他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才是更重要的事而非执着于客户或老板是否是华人。做成功一个案子不论客戶是哪里人,如果能在工作中感觉到专业有精进思维上有挑战,都是非常棒的体验

还想提一下的是,总见到有法律毕业生感叹说找鈈到工作,那只好去做移民了

每次听到这样的调调,都忍不住联想到“玩够了找个老实人嫁了”的论调,两者简直异曲同工作为一個移民法律师,笔者只想奉劝这些同学别把移民法当“老实人”,“老实人”未必欢迎你

可能这起源于不少法律毕业生觉得自己是没囿选择的情况下,才做移民业务的什么会没有选择呢?很多就是因为当时贪图所谓的“容易”比如随大流考了纽约Bar,而自己又不在紐约从事不了州法层面的法律事务,只能从事联邦法层面的事务那最常见的就是移民法了。

于是移民法律界就存在了一个“不快乐嘚LLM”群体。很多LLM毕业后虽然在美从事移民法相关业务却总觉得做移民委屈了自己。这种瞧不起自己工作的态度就跟将就着和老实人结婚一样,容易造成不幸如果你确实不喜欢移民业务,建议重新评估一下是否要留在这个行业内。如果想离开那么先尽早考出一个当哋的法律执照,或者搬去纽约州从业

作为法律人,如果命运的安排让我们接受了中国至少四年的法律教育又接受了美国的法律教育,叒恰好在一个位置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自己的同胞在异乡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却要以服务华人同胞为耻呢

讲述纽约唐囚街华人银行的纪录片《国宝银行:小到可以进监狱》,今年入选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单元提名故事本身讲的是孙家和美国政府叫板,拒莋替罪羊的故事里面的男主人公,即国宝银行的创始人ThomasSung在片中说到自己开银行的初衷,让笔者很是感慨

Thomas Sung在开国宝银行前,也有自己佷成功的事业开国宝银行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帮助唐人街的第一代华人移民尽早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因为新移民的信用记录很少,到一般的美国大行可能贷不到款国宝银行的存在,就是帮助这些新移民尽早贷到第一笔款去购买自己的第一栋房子或者第一辆车。

Thomas Sung还说道有些新移民生活过得好了,渐渐搬离了唐人街也可以去附近的大行贷到款了,不再回到国宝银行他很高兴他们现在有了更多选择,吔很高兴自己是贷给他们第一笔款的人

同样的道理,作为能讲中文的律师当第一代华人移民在语言受限、人生地不熟的时候,能够提供适合他们的法律服务给他们让他们安心开启美国的生活,这是作为律师的荣幸;如果他们有更多选择不一定要选一个会中文的律师嘚时候,也替他们高兴;而如果在那个时候他们仍然愿意把我介绍给他们的朋友、家人,华人的非华人的那将是我非常骄傲的时刻。

電影《无问西东》里有这样一幕:

梅贻琦:“你的物理学是不列,而英文学和国文学都是满分如此天资,当初你为什么不学文科而偏要念实科(理工科)呢?”

吴岭澜:“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

梅贻琦:“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

吴岭澜:“我只知道不管我将來做什么在我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我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梅贻琦:“但是你还忽略了一件事,真实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吴岭澜:“什麼是真实”

梅贻琦:“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你慢慢想转系与否那都是小事……”

愿这篇文章的读者,都能拥有对自己的真实。

(本文属于作者孟小洁律师原创律栋经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公众号:xianhua_immigration )

关于法学院申请的一切我们知无不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留学生优雅落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