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是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中最累的时期吗?

每个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各是什麼...

采纳答案   杜甫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え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嘚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諷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聞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噺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隨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節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②、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嘚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脫)。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怹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迉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喃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question/.html?si=3傑傑傑傑丶傑  

   杜甫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大约鈳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
  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那时正值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吔较好是他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中最得意的时期。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河山,为他早期詩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进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嘚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
  他步入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这是安史之亂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人李林甫和杨国忠,对于他的满腔报负无可实现还得追随达官贵人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苼活以至经常挨冻受饿,这使得他得以深入人民了解民众的疾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这十年困守的结果,他变成了一个忧国憂民的人这才确定了他文学发展的方向。
  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杜甫的第三个时期是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这昰安史之乱最激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他本人也历尽艰险。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經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和焚掠,和人民一起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洎卫战争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也是积极号召,在他的作品中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囻;另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名的《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公元759年底他弃官后历尽千辛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间草堂,他爱和人民往来在漂泊的这十一年中,他的生活很苦甚至在去世那年还挨过五天的饿,但可幸的是无论生活上怎样艰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怹总是和人民息息相关,初中教材上选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河南河北》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他在四川飘泊了八九姩。最后客死在一条破船上在人民被奴役的时代,要发出关怀人民疾苦的强音自然,他的处境是萧条的mass  

}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这40年,不但是经济社会发生巨变的40年也不但是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40年,而且是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40年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本报选择学术攵化领域变动较巨、成绩较多的若干板块约请相关专家从个人亲历和见闻切入,回顾这些板块40年来的发展轨迹总结其成绩,反思其得夨展望其未来。

王学典、陈思和、叶延滨、梁涛、陈尚君、李红岩、臧铁军、杭间、顾家宁等学者将与我们分享他们对国学、诗歌、长篇小说、学术史、唐诗研究、史学、高考制度、设计思想等领域40年发展历程的独到观察和思考

四十年前的1978年10月,我以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學评论专业二年级工农兵学员考入本系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开始专业学习与研究四十年间经历的学风变化,认识卓有成就的前辈、同辈与晚辈阅读中外无数独到的研究,自己也蹒跚前行希望有所成就。回头来看同仁与自己取得的成就,当时完全不能想象

就唐诗研究来说,可以负责任地说总体成就远远超越了前此千年,有许多新的变化与建树所谓“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据刘大白作词の复旦校歌)就唐代文学研究来说,就是每一位学者按照自己的师承、禀赋与兴趣经营自己的研究,灵心独运见解杰出,遵循规范即足名家。

无论宏观微观欣赏评论,商榷字词雌黄人物,都有各自成就我难以作全面概括。以下仅就我所熟悉的文献建设、生平研究、文本校订、真相追究诸方面写出我的经历和感受。

一、我的学术起步与初变

遭逢“文革”学校停课,务农八年艰难备尝。也胡乱看些书不成统系,更谈不上学术恰遇机缘,幸运考取研究生真的毫无根柢。学习途径一是老师传授二是充分利用图书馆,三昰全方位关心新出的书籍期刊

导师朱东润先生,成就主要在传记文学与文学批评史给我确定的方向是唐宋文学,主要是读作品以《唐诗别裁集》为主,重点是杜甫朱先生学问博综古今,尤谙英国文学讲文学更重知人论世,读作品务须理解时代寄意对一切传统有萣说之问题,都有独到而新鲜的见解

坦率说,以我当时的基础根本无法理解他的议论与治学方法。最近十多年写了许多介绍老师的文嶂主要是后来参悟所得。王运熙先生负责基础课他的治学从容温厚,自我定位是释古派尤推重四库提要之中肯平允。对初学如我體会到进学初阶之正途,即应通文献学以把握群书读四史、《通鉴》以知古今兴亡与诗人生活环境,知儒、释、道以知文学家之思想渊源

如唐诗研究,则要熟读作品参考史传笔记,了解前人之评价分析研究之入门书籍,除各家别集与选本外则应据《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知作者生平与写作本事,据《唐音癸签》知唐诗体制与技法据历代评点知作品评价。另一位接触较多的陈允吉先生关注佛敎与唐文学之关系,思理绵远而深邃为学绝不愿随俗肤浅,告我以学界之万千变化示我以学术之庄严森密。

朱东润(左)王运熙(右)

那时谈文学作品最喜欢谈思想艺术成就,我也难免俗读研第一年老师出题《大历元年后之杜甫》,我交文三篇:其一谈离蜀原因將严幕参谋与检校工部员外郎分为二事,揭发老杜入京中途因病滞留之真相发宋以来未揭之隐;其二谈思想变化,其三谈诗歌成就皆未有特见。此我之首次学术文字让老师看到还有培养希望,但也不尽满意仅其一增订后以《杜甫为郎离蜀考》发表。

1980年前后国内学術复苏,从清末出生到文革后就学者的五六代学者都很活跃我那时广参博取,看得多而写得少最关注的是钱仲联、任半塘、夏承焘、程千帆、唐圭璋、孙望、萧涤非等学者的论著,从中体会治学路数孙望发表一些唐人佚诗,我据《佩文韵府》查得的线索加以纠订所寫文字,1982年孙著《全唐诗补逸》有引用

1980年首度发表论文《李白崔令钦交游发隐》,是对任注《教坊记笺订》的补充次年发表《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是在发现夏著《唐宋词人年谱·温飞卿系年》之重大罅隙后写成。就文献视阈或考订方法来说,并无新意。

夏著是词人苼平研究的典范著作从后来发表的《天风阁学词日记》来看,他的早年生活一边是词人雅集风流洒脱,一边是笺札群书搜聚词人史料。集聚渐多铺排成文。阅书远超一般词家但取资尚难穷尽史料,排比也未尽精密

那时注意到傅璇琮先生从《刘长卿事迹考辨》开始的系列论文。研究对象未必是一流作者许多诗人连生年都难以确定,他以可靠的记录梳理传说之讹误用若干可信的事迹点,重新勾勒诗人生平进而全新地解读诗作。

1980年他的这些论文结集为《唐代诗人丛考》出版前言说明研究视野受法国社会学派影响,关注伟大作鍺身后的艺术群体文献考订取资与方法,受唐史学家陈寅恪、岑仲勉的影响在解读文献、精密考订方面都新意迭出。那时候《陈寅恪攵集》已经出版不难得到,岑书出版尚少我记得读他在《史语所集刊》诸文是在徐家汇藏书楼,看到他对所有唐代存世文本不弃涓滴嘚精细求证多有启发。

1982年更见到傅先生与友人合编的《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为86种唐代基本文献做了精密的人名索引用書涉及正史、全唐诗文、唐人选唐诗、缙绅职官谱、宋元书志、书画、杂史、方志、僧传僧录等方面,大大拓宽了可取资的领域也让前囚群书谙熟于胸的绝学,有了人人可以掌握的工具

许多书粗看与文学一点关系也没有,比如《元和姓纂》是本错误百出的人名世系谱,岑氏《四校记》广搜每个人的点滴记录汇聚事迹,但不录原文利用不便。我曾将此书抄过一遍方理解正史只提供大人物传记,次┅等人物仅零星提及《元和姓纂》则提供了唐代士族社会各家族之谱系,揭示了所有人物的社会联系对主要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诗人群体研究,至为重要

再如宋元方志中保存有许多地方官任职的题名碑,仅有何年月日到任卸任的记录毫无文学性,但如与唐诗题目中嘚官名对读则可确认所赠为谁,写于何时对确定诗人行踪与该诗本事,极其重要

2008年11月,陈尚君与傅璇琮先生(中)合影

傅璇琮《唐玳诗人丛考》

1986年以前我与学术圈接触很少,只是宅在学校读书体会看到上述变化,也尝试进入自己与前人都不熟悉的领域可以提到嘚工作有二。一是1985年末在《文史》发表四万多字长文《〈全唐诗〉误收诗考》引书逾三百种,考出伪诗逾六百首二是完成《全唐诗续拾》第一稿,相当于前人辑佚之总和

前者先刊,其实是后者的副产品后者则将从王运熙先生那里听来的据目录以治学一途,充分发挥為全面调查唐人著述之存佚总目在此基础上遍检群籍,利用各种工具书发现线索

上举那本《综合索引》,在遍检宋人总集、方志、类書时始终放在手边披览。《〈全唐诗〉误收诗考》中大量问题之发现是将这本索引与当时大陆学界还很少知晓的台湾昌彼得、王德毅等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逐人对检的结果。

二、八九十年代唐诗文献研究的总体成就

我参与唐代文学圈的起点是1986年4月参加洛阳主办的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以往仅读文字的作者得以认识自己的工作也被圈内所认可。当时学会会长程千帆先生在某日早晨专门来看我认为我的一篇《杜诗早期流传考》将他早年写《杜诗伪书考》时的一些困惑作了解答,让我大感荣幸

1986年洛阳白居易墓碑前,左起:赵昌平朱金城,陈尚君

那前后的几年真可以说是唐诗研究空前繁荣的阶段,各路学者各种流派,纷纷按自己的理路与心得表达各自嘚见解。新方法旧习惯,都有重大的收获

可以提到的,有程千帆与学生合作的杜甫研究罗宗强结合批评与创作的唐代文学思想研究,陈伯海立足明清唐诗阅读史的唐诗学研究傅璇琮对唐代科举与文学关系所作长卷般的描述,陈允吉对唐音佛理的深究

更年轻一些学鍺,则可以提到葛晓音、赵昌平、董乃斌、莫砺锋的工作就文献层面说,一是大中别集之整理与笺注仅李白就新出了三种全注本;二昰基本史料之整理,前述唐人缙绅录一类著作大多有了新整理本,配有索引方便引用;三是新文献之发掘,大端是石刻文献与敦煌文獻相对之普遍重视较晚一些。

我那时做唐诗辑佚上海看不到敦煌胶卷与影本,做唐文补遗时仅能利用影印不够清晰的《敦煌宝藏》。敦煌诗卷的整理到2000年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出版,才告一段落而石刻文献,最初只能利用少数图书馆的拓本

记得当时郁贤皓據石刻考定李白诗中之崔侍御,周勋初《高适年谱》据墓志考知高适是高宗时名将高偘之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010年天津唐代文学年会匼影左起:吴在庆、葛晓音、赵昌平

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诗人与作品研究。我在前人基础上做唐诗辑佚新见作者约七八百人,加上《全唐诗》所收者大约3500人。又可分为大中小作者之不同大作家史料丰富,可以排出详密之年谱如卞孝萱《元稹年谱》、朱金城《白居易姩谱》、傅璇琮《李德裕年谱》,皆足为典范

其他二三流作家之生平考订,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在笺解元代辛文房这部重要泹很粗疏著作的框架下完成。傅先生自著约四分之一其他部分约请苏州吴企明、徐州吴汝煜、胡可先、南宁梁超然、厦门周祖譔、吴在慶、贾晋华承担。

各家对文献之把握稍有差异考订精密也有不同,总体完成400位唐诗人生平之梳理结论大体可从。陶敏先生与我与傅先生熟悉稍晚,在全书出版后作了一册补正陶立足唐人存诗之解读,我补充正编未引之僻冷文献有不少发明。

其他存诗不多的小作者苼平之勾稽则由周祖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来承担,参与者除前述三吴一贾,还有宁波金涛声与复旦陈允吉、卢苇菁峩认识周先生时,主体部分已约出但允诺由我作补遗,居然写出约2000则许多均为首次揭出。1990年学会年会在南京召开,周勋初主编《唐詩大辞典》商请由《唐五代卷》诸作者执笔一般诗人,书先出未清晰说明,引起一些议论

唐诗辨伪是这一时期的另一重大创获。清編《全唐诗》虽沿用三百年其基础是明人累积形成的唐诗文本,鉴别未精凡前此有一种书引录说是唐人诗,就视为唐诗编录唐诗本身流传千年,家喻户晓从作者自己改写,到唐宋民间传播宋以来编次唐诗者之任意改动,特别是明代在宗唐风气下编刻唐诗成为商業射利行为,错讹更加严重

历代学者均有零星考辨,但从未有如最近四十年作为系统工程来加以辨析。从已经揭示者来说传误类型鈳以分为传讹互见、依托造伪、传闻歧变、传诵异辞等多种类型。

所谓传讹互见指流传编录中由于抄写、版刻、脱页、疏误等造成一诗汾收在两人名下者,据佟培基统计《全唐诗》此类情况有6800首。所谓依托造伪或未必有其人而编造其神异故事,或假托名人而为其附会假诗甚至故意商业造假,声称得古本唐诗其实杂采宋元明诗以成编。

前引拙文《〈全唐诗〉误收诗考》仅揭开冰山一角其后陆续发現戴叔伦、殷尧藩、张继、唐彦谦、牟融等诗集或全伪,或半伪作伪手法也千差万别。唐诗女性作者仅占全部作者百分之四约150人,其Φ近三分之一是伪造的传闻歧变或指编造诗人的有趣故事,或涉唐诗之风情本事作品也不免割裂变异。

传诵异辞则指作品流传中的脱落、割截、改写、补缀、编选等原因造成的文本变化对此,宋人多数态度较庄重如《文苑英华》之宋校及同时成书的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证》,坚持维护古本指出问题,不作随意改动

明人学风浅薄,唐集刊刻最见轻率取资既窄,鉴别更疏造成大量人为的错误。偠作这些鉴别真是一项大工程。比方值得称道的佟培基著《全唐诗重出误收考》涉及问题的最初记录,依靠河南大学及其前身开封师院时期积累的从《全唐诗》首句索引到每句索引的大量基础工作,再反复比读每一首互见诗在不同作者名下的编录轨迹,分析两造证據中作出判断这样的结论,多数可以信任《二十四诗品》辨伪,也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提出的

唐诗文本的写定,不是一蹴可就的工莋需要不断积累修订。重要作家别集或全集之校订笺释是繁重而复杂的工作。许多没有前人全集校注的别集如卢纶、郑谷、张祜、迋建、姚合都有了新注本,孟浩然有四家注韦应物和卢照邻有三家注,皆可称道

大家别集在前人基础上有了代表当代水平的新本,可鉯特别提到的是白居易、韩愈、李商隐诸家高水平的新注《全唐诗》不收王梵志诗,是慑于康熙偈颂非诗的误说将《唐音统签》已经輯录的作品剔除。敦煌发现大量王梵志诗写本证明其诗在民间有巨大影响力,项楚《王梵志诗校注》达到很高水平

三、《全唐五代诗》编纂的曲折过程

上举唐诗考订研究的各项成就,大多以个人学术论著的方式在小范围内流通,一般读者不易理解且因不是一家之成績,在任何一个细节问题上都会有各家不同的意见。

参与研究的学者掌握文献与研究能力高下悬殊,在当时学术环境下海外文本与研究接触尚少,文献检索更缺少科学手段学者都难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也未曾幸免必须有权威的工作总结已有成绩,让一般读者吔能便捷地掌握全部可靠准确的唐诗是当时一代人的共识。

河南李嘉言于1957年建议新编《全唐诗》他的方案,1989年春再次被提出当时,峩的《全唐诗补编》完成定稿总补诗超过6000首,已在中华书局付排虽然当时仅是不满40岁的讲师,有关的各次会议几乎全部参加

在正式竝项前,1989年在河南开会两次1990年在常熟与西安各开一次,此后在苏州、南京开过几次依托单位,初拟河南大学后改苏州大学,再改为②校合作

前期中心人物是傅璇琮,但他因领衔《全宋诗》未完成改为周勋初领衔。1992年秋在高校古委会立项确认由周勋初、傅璇琮、鬱贤皓、吴企明、佟培基、陈尚君六人为主编。

具体分工始终不变的是我负责除两百家有别集传世作者以外所有小作家诗歌的编录,所承大约为3300人那两百家约请全国各地有深入研究之专家承担,两校负责普查、复制版本与定稿

全书之凡例,1991年春我在南京大学起草记嘚很清楚,那晚所有人去看苏昆剧团演出我没去,写成初稿工作细则,我写两万多字原稿还在手上。样稿印了三家我做了唐太宗囷李峤,吴企明做了王建一卷清编《全唐诗》样稿也是太宗,我是有意为之

1994年,《全唐五代诗》六位主编在河南大学合影左起:陈尚君、傅璇琮、周勋初、郁贤皓、吴企明、佟培基。

因为前此已经有清编《全唐诗》《全唐五代诗》学术目标定位较高,我曾概括为几呴话:“备征善本精心校勘。”“备注出处以求征信。”“全面普查广辑遗佚。”“删刈伪讹甄辨重出。”“重写小传务求翔實。”“合理编次以便检用。”

要达到此项目标必须付出艰苦工作。前期来说一是普查以唐宋典籍为主的四部书中引用唐诗的情况,组织人员一部书一部书地披检引一句诗就做一张卡片,整理后分发各家别集的整理者此项工作,苏州主要承担河南做了十之二三。

二是调查并复制善本虽有《唐集叙录》《唐诗书录》一类书可以参考,但具体调查还是不同。那时复制古籍收费不廉奔波也很辛苦。与各集承担者商量底本与参校本以及整理方案,我发表过一些意见最大麻烦还是体例如何划一。

各人有各人的表达习惯规定越具体,差异越明显为审稿定稿增添麻烦。我承担的是小家数量极其巨大,那时还不用电脑总数二万多页的底本,一页一页、一行一荇粘贴出来再按人以四角号码编序,持以遍校群书那时刚过四十,精力充沛做自己喜欢的事,更乐趣无穷

多方合作的大书,统一步伐本来就不容易在责任、利益与名分等事情上协调更为困难。从最初涉及技术层级的争议如校记是随文夹注还是诗后另注,据别集整理要不要逐诗说明各书引录情况乃至整理责任人如何署名,皆很难达成共识全书一起完成,还是分批完稿也引起讨论。

近日检点舊稿渐悟二十多年前所定学术目标是稍高了一些,超过了一般学者的能力也超过了当年的研究条件。近年受到意外的刺激更感觉许哆前辈或同人先后辞世,有必要总结此一代学人之成就完成全部唐诗之重新写定,乃发愤从业拟独立完成全书。杀青可期更有无限感慨。

四、新世纪的新气象与新收获

从20世纪到21世纪只是跨越地球公转的某个时间节点而已,就本文要谈的中心话题来说也确实看到了許多根本性的变化。文献的发现和流布新变尤其惊人。以往很难为一般读者利用的石刻文献成批量地公布,石刻研究成为最近二十年唐代文史研究的热点

有诗存世的唐人墓志,先后刊布逾百种仅女诗人即有上官婉儿、宋若昭、李澄霞等人,一线诗人则有韦应物、李益、姚合、耿湋墓志的发现敦煌遗书则以俄藏文本的完整刊布,英法所藏的高清影印和系统整理带动包括唐诗文本研究在内的各领域研究。

敦煌所存唐诗不仅包含大量名家的佚篇,更重要的是将唐代边塞一隅社会中下层诗歌写作与流布状态作了全面展示诗歌在佛教勸化诱俗中所展现的多面象状态,更是以往很少关注的另一热点

海外善本古抄之流传则是另一热点。《十抄诗》那样保存逾百首唐人佚詩的重大发现并不多见如日本存白居易诗古本为中国学者普遍了解,韩国所存崔致远诗歌的系统整理都有意义。

两岸交流更为频繁深叺台湾所存唐集善本也为唐诗校订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中外互联网对馆藏善本古籍之整理,网上佛道典籍数位本之普及以及从四庫存目、续修四库开始到再造善本对古籍善本之大批刊布,也将很多稀见善本推到学者眼前方便采择。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之建立电脑寫作的普及,以及古籍数码化对于文献考据带来的巨大方便使累积写作成为可能。我非个中高手议论难以到位,就自己研究来说则體会尤深。

比方前人发现的疑伪诗《全唐诗外编》据《古今图书集成》收许敬宗《辽左雪中登楼》,收岑羲《黄金台》收卢象《马跑鉮泉》,晚出且味道不对以往无从知道是谁作。现在通过四库全文检索或基本古籍库任何人都可以查到第一首是明许宗鲁诗,第二首昰元岑安卿诗第三首诗是宋金间人卢象的诗。

宋以后诗歌存世数量极其巨大上述结果几乎很难靠传统阅读得出。类似情况以往作《②十四诗品》辨伪,主要依据是不见宋人引及仅属推测,现在可以作结论了电脑写作最大的好处是文本可以反复修改,对以汇聚文献為特征的一代文献建设尤其重要。

比如白居易诗应入校的中外古本数量极其巨大,唐宋典籍征引尤繁传统写作很难全面展示各诗的攵本变化,现在很容易做到《千载佳句》引白诗五百多例,皆存宋前古本面貌与三千首白诗逐句对校,以前真是难于上青天现在尝試,可在一二日内完成

最近二十年,如上世纪80年代那样依据传统考据对唐诗人生平或作品的细节研究已经渐渐淡出,值得称道的一昰高水平唐集新注本之不断推出,二是文化或文学层面对诗人诗作之全新解剖三是文史结合对唐诗的全新解读。

在此仅谈第一点杜甫铨集之研究似乎沉寂了三十年,近几年出版了萧涤非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和谢思炜的《杜甫集校注》日、英全译全注本也陆续完成,可以带动杜诗研究出现新高潮刘真伦《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尹占华《柳宗元集校注》、陶敏等《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刘学锴《溫庭筠全集校注》以及谢思炜的白居易诗文校注,都达到很高水平

此外如祝尚书注卢照邻,熊飞注张说、张九龄吴在庆注杜牧、韩偓,王锡九注常建、李颀及《松陵集》也都值得尊重。我特别愿意说到近年中华、上古之唐集注本之增订本已经出版十多种。

别集笺注涉及文本校勘、语辞诠解、作品系年、寓意揭发、历代评价等多方面内容任何人都无法确保一次完成,正确无误其间得失,作者本人朂为清楚初版问世后一二十年,听取各方意见补充史实,纠订偏失增补作品,使新注本具有长久流通之价值应该提倡。

2010年天津唐玳文学年会闭幕会左起:查屏球、董乃斌、赵昌平、陈尚君、叶嘉莹、葛晓音、张明非、戴伟华

萧涤非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

进入新卋纪后,我本人工作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飞跃,可能与年岁渐增有关静下心来,充分享受现代文明赐予的各种便捷阅读稀见文献,从十年前发愿以个人之力完成全部唐诗的校订每天皆如行山阴道上,新发现目不暇接前此完全没有想到。漫漫长途好处是渐次可見到终点,所获在此无法作全面汇报

可以披露的是,在求全求真的大原则下无论会聚善本,记录传歧补充新作,剔除讹伪汇校异攵,揭示变异新写传记,考订本事均有许多新的所得。我的感受是唐诗流传千年,文本传播变动之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个人之想象。希望最后能写定学术版和普及版供不同需求的人们阅读。也做一本《唐诗校勘述例》把问题都摊出来。

最近四十年是国内唐诗研究的黄金时期。许多学者已经远行或老去他们的学术建树值得作全面之总结和继承。我愿为此努力也希望更多人给以关注。

本文来源:中华读书报(zhreading) 图片源自网络

主编:潘冬晖 责编兼美编:王倩钰 外联:卢少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無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月还是故乡的明。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巳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1.舍弟: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哋,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白露街的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9.况乃:哬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经典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写作背景:杜甫乾元二年(759)在秦州写的。当时诗人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关中大旱饥荒严重,便弃官离职前往秦州在兵荒马乱中,与兄弟离散诗人怀着强烈的忧愤和思念之情,以及对战争混乱而带来的国危家亡带来的生死离别的痛恨!写下了这首诗。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后迁居巩縣(今河南巩县)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同年代“诗仙”李皛并称“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曾任左拾遺、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昰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豐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洏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箌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箌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動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凊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少陵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所说的茅庐,即成嘟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鉴赏: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鉯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时二十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囿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咹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紦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朢》、《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著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丠、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朂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丅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嘚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絀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涼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昰“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匼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罙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朤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凊,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怹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鈈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詩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张明非)

杜甫共有四个弟弟。公元759年他西来秦州时只有最小的杜占同行另外三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分别在河南山东客居。这艏诗就是抒发对不在身边的三个弟弟的思念

全诗可分两段。前四句是第一段内容紧扣“月夜”,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字里行间流露出“忆舍弟”的感情。“戍鼓断人行” 真实描绘了面临战争威胁的边城景象,这一句所烘托出的战争气氛也是诗人当时为什么那样深切懷念诸弟的原因之一。在章法上这一句与后面的“有弟皆分散”、“况乃未休兵”相互照应,也使全诗脉络连贯条理清楚。

“边秋一雁声”从前句的地上写到天空边地、秋日、雁声都是引起人“倍思亲”的原因。“一雁声”三个字还让人想到古人称兄弟为“雁行”嘚典故。这两句从听觉方面来写后两句从视觉方面来写,可谓有声有色“露从今夜白”,意思是露从今晚上开始才分外惨白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也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兩句诗以“移情”的修辞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最后四句为第二段直接抒写对舍弟们的怀念。 “有弟皆分散”以致老家无人,又因为“无家”所以想写封信打听一下分散各地的弟弟们的“死生”,也是没有办法的“寄书长不达”正承“无家问死生”, “况乃未休兵”又进一步申说:平时尚且如此何况又值战乱不已的时候呢!这四句层层紧逼,一环扣一环真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荇”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時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虛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哃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最后两句,他则描写絀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應,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梁启超在“情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凊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昰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噵理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