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草正真草隶篆行四种字体一般碑文为那种

原标题:王羲之的用笔是如何炼荿的

王羲之笔法是具有篆隶遗韵,汇碑、帖线条优势集篆隶、楷书用笔习惯,以绞转为主要特点的丰富用笔细而化之具有六个方面嘚主要特征。

这里所说的楷书不是特指哪一个朝代的楷书,而是立足当代纵观整个书法史就所有楷书和其它书体相比较而言楷书的用筆特点一是注意线条的起笔和收笔,起笔和收笔的动作做得精致、丰富而到位;二是运笔形成线条中段的动作以提按为主很少有绞转笔法;三是横折的地方几乎都是转折,有明显的折笔动作

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发展演变时期王羲之擅楷書,楷书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等。楷书和篆隶书相比线条的中段没有篆隶书沉实、厚重,但起笔和收笔要比篆书、隶书精致、丰富、谨严;在横折的处理上楷书以转折为主,相比较于篆书和隶书绞转笔法的使转虽尐了厚重和沉实,但多了几分爽利特别是向下折笔的笔势为行草书打开单个字的结构、加强连带形成字组合和字群,以致整幅作品的贯氣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转折用笔在篆隶用笔习惯的基础上,又为王羲之的行草书创作提供了另外一种丰富的借鉴和参考

从某一种角喥而言,如果王羲之不精研楷书笔法不把楷书中处理横折的转折笔法借鉴到行草书中来,也许王羲之就不能把行草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洏获得书圣的美誉在王羲之之前,张芝擅章草章草的字是个个独立的,字与字之间没有连带贯气字与字之间只是从作品整体上有气韻之间的呼应。而到了王羲之为什么发展成了今草原因就在这里:因为转折笔法的介入而改变了字中横折笔画“势”的方向,由原来使轉笔法“势”的方向是向右斜下而改变为垂直向下或是向左斜下见前文图七:这种垂直向下和向左斜下的笔“势”是非常有利于行草书體加强字结构的打开、加强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加强字组合和字群组合,为从上往下书写、从右往左展开的行草书的贯气得到了笔势上的強有力支持

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承前启后他之所以能把行草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就在于他擅篆隶、精楷书致力于发展的又是行草书,真真草隶篆行行所有书体的笔法他都精熟因而他能总结他之前所有书体的用笔经验、优势为他所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他的笔法成为集真真草隶篆行行诸书体笔法大成者大量借鉴楷书的用笔习惯,注意起笔、收笔笔法的丰富、精致和做到位增加了横折时的转折在王羲之的《奉橘帖》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帖中的三个“白”字、“如”字右边的“口”、“橘”芓右下部分、“百”的横折等充分体现了王羲之借鉴楷书用笔的特点和风貌

另《奉橘帖》还是“书贵瘦硬始通神”的典型代表。莫将这裏的“瘦”误认为纤细而是遒劲、内敛、爽利的一种表现。周汝昌先生曾讲“看看传世的《兴福寺碑》(俗称“半截碑”)集右军书的恏拓本与日本所存的唐人钩摩的《奉橘帖》等名迹便悟右军的‘瘦’是何等境象”。《奉橘帖》之所以能传达如此的风骨和气韵和王羲之大量借鉴楷书的转折爽利用笔不无关系。

篆书用笔最大的特征是笔笔中锋所有的转折几乎都接近于平动使转,没有转折(像祁三公屾碑等个性风格独特的篆书碑帖除外)曲线较多,几乎没有提按、顿挫隶书用笔的主要特征是横折几乎都是绞转笔法,转折很少或没囿;横直线较多横直线之中由提按、绞转笔法形成的“波曲”、“一波三折”较多。篆书和隶书共有的用笔特点是起笔和收笔都讲究藏頭护尾尤其注意线条中段的充实、厚重。在书论中我们经常讲的古法、古质,“法”在哪里“质”在哪里,可能就深藏在线条的中段里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有一段关于笔法和线条质感的精彩论述,他说: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忣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中实之妙,武德之后遂难言之。

在这段论述中包世臣通过碑和帖的对比至少给我们五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古人用笔比我们高明的地方是线条的中段,而不是起笔和收笔他这里的古人,应該是指至少唐以前或是魏晋、六朝时期。二是线条的起笔和收笔由于有明显的动作比较容易研究清楚,但是线条中段如何做到“中实”、“丰而不怯、实而不空”就有些困难和不可捉摸了。三是使线条中段充实、厚重的办法是“骨势洞达”这一点比较难以捉摸,他吔确实阐释得比较含糊四是他把碑和帖进行了对比,碑帖最本质的区别是:碑的中段中实帖的中段空怯。五是包世臣认为由于笔法仩的原因,线条中段的充实之美从武德以后就没有了

包世臣认为“骨势洞达”是解决线条中段中实的办法,笔者觉得阐释的还是比较玄结合上边提到的篆书、隶书的用笔特点和习惯,特别是篆书和隶书相比较于楷书、行草书等书体其之所以能做到线条中段充实和厚重,主要有两个措施:一个是使用绞转笔法;一个是用笔速度比其它书体缓慢

这些都是篆书、隶书的用笔特点。另外注意分析《姨母帖》、《初月帖》两个帖中很多字的线条中段部分会发现,每个字线条的中段都很充实、厚重特别是《姨母帖》中开篇的“十一月十三日”六个字的每一个点画都特别扎实,线条中段饱满、厚重、古朴;还有《初月帖》中“十二日山阴”五字、“道忧悴”、“羲之报”等字嘚每一个点画都用笔迟涩、有控制有绞转用笔的扭拗动作,使得线条质感结实、质量很高绝无一带而过的苍白和空怯。

这是王羲之笔法最为重要的特征篆隶遗韵是篆书和隶书书体所呈现出的高古、朴拙、厚重、苍茫、大气的精神美。《东观余论》有评价:“晋史称王逸少书暮年方妙升平帖升平二年书,距其终才三载正暮年迹也。故结字比乐毅告誓诸帖尤古质殊类钟元常,浑浑然有篆籀意非遇嫃赏未易遽识也。”

王羲之的笔法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篆籀意”或者说篆隶遗韵原因之一是这种用笔是当时相对普遍的一种用笔习惯。甴于王羲之当时所处的魏晋时代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过渡时期从居延汉简到陆机的《平复帖》,到王羲之的《初月帖》、《姨母帖》我们可以发现,王羲之具有篆隶遗韵的绞转笔法是在这一书体过渡时期的一种传承性笔法这是书法史上笔法发展到这一时期应该絀现的正常结果。而且从上个世纪大量出土的汉简、楼兰残纸等墨迹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残纸、断简的墨迹中几乎都保留着丰富的类姒于王羲之这样具有“篆籀意”的绞转笔法见图十四。可见当时很多人在使用这样的笔法也可以说这是当时人们一种比较普遍的用笔習惯。因为这样的绞转笔法虽然在形成的墨迹形态上有粗糙、精致之别,高低之分但在用笔上却没有本质性的区别。

原因之二是王羲の的老师和其本人都擅长隶书或章草关于王羲之的学书经历和书法师承,以“少学卫夫人”之说最为著名

晋中书院(郎)李充母卫夫囚,善钟法王逸少之师。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日耳。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尝论右军真荇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 相传王羲之还跟其叔父王廙学书。王廙“高朗豪举”,“性居傲”攵学艺术修养极深。他曾对王羲之说:“吾诸事不足法惟书画可法”。

从上边所引的书论中可以梳理出王羲之书法师承的一条大体脉络:少学卫夫人得正书的技法。十余岁至二十岁改师叔父王廙,得众体之妙二十岁以后,师师之所师正书、行书宗尚钟繇,草法效法张芝无论是卫夫人还是王廙,特别是后期王羲之所师法的钟繇和张芝都分别是当时隶书、楷书和章草的顶级大家还有王羲之自己提箌的师法众碑,说明王羲之深受其之前代隶书、章草和诸碑的影响见图十五,王羲之《姨母帖》帖中很多字的结体直接取法隶书,以橫向取势线条质感拙朴天真,浑穆高古;用笔上凝重厚重不计起笔收笔的精致与严谨,突出线条中段的中实之美横折以使转为主,盡显篆隶遗意

而王羲之本人又特别擅长真真草隶篆行行诸体,在大家熟知的王羲之专擅行草书、《兰亭序》获得“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外王羲之还尤其精研隶书、楷书和草书。孙过庭讲:“元常专攻于隶书伯英独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羲献兼之。”黄山谷云:“真荇章草藁无不曲当其妙处,往时书家置论以为右军真行皆入神品,不知冯何便作此语”宋陈思《书小史》谓其“擅行、隶书”。可見王羲之不仅是向擅长隶书、章草的钟繇、张芝学习受到他们的影响,在后人看来特别是书法艺术成就极高的孙过庭、黄山谷都评价迋羲之在隶书、章草等方面也是非常专精的,因而在王羲之的笔法和书风中具有篆隶遗韵也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了

用笔的速度是影响线條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速度几乎不影响线条的形但却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线条的质感、节奏和内蕴。包世臣云:“北朝人书落笔峻洏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分隶相通之故原不关乎迹象……”刘熙载言:“用笔者皆习聞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不期涩而自涩矣”

所以说,要想得到像北朝人线条中段Φ实的线条质量用笔要迟涩。如何才能迟涩无外乎使用绞转笔法,增加笔锋与宣纸的摩擦力增加反复短距离折笔的动作。这里包世臣所说的“五指齐力”应包含使用绞转笔法时手指捻动笔管和手上的扭拗动作之意

周汝昌先生在《永字八法》一书中引用清人王应奎的《柳南随笔》中有一段话:“而吾友顾文宁所藏松雪《黄庭》墨迹,盖临右军本也;用笔颇以侧取致以瘦标骨,以涩见古——与石刻迥嘫不同”可见,只有迟涩才会有古质。

周先生又进一步解释说涩,就是不滑溜的意思二物接触而发生运动,滑就是摩擦力小;澀,就是摩擦力大但书法艺术中的涩又不仅仅是自然而生的涩力,更重要的是书写之人运笔时有意识(或精熟之后无意也成习惯)的涩荇——有意的涩涩行涩进,既要向前行进又要控制勿滑勿溜。

羲之本人深得迟涩之真髓他讲:“凡书贵乎沉静……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后文又强调“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在当代书坛很多学习二王书风的人,用笔速度感覺都很快收不住笔,也留不住笔线条像溜冰一样让人眼花缭乱,苍白无味正如王羲之所说的一样,创作一件作品要十迟五急急的昰思考、心思,稳健、迟涩的是用笔只有笔笔控制、笔笔到位,特别是带着一定的艺术审美情境和状态去运笔创作有一定审美心态、審美风格的介入,有因思考的迟涩有有意识的留驻,才会在线条里表现出丰富的内蕴

五、转折处以绞转笔法为主

王羲之在横折的处理仩有自己独到的一面,特别是与后世书家比起来王羲之的横折处理基本以绞转使转为主、转折为辅,而后世书家除了唐代的颜真卿还有時使用绞转使转以外其他书家在横折的处理上几乎都是采取转折的笔法,使转笔法少之又少

《初月帖》、《姨母帖》,在王羲之的这兩个帖中特别是《姨母帖》中所有字涉及到横折的地方,像“月”、“日”、两个“顿”、“首”、“顷”、“痛”、“自”、“因”等字的横折没有一个使用转折笔法几乎都是绞转笔法的使转。由于这一笔法源自于篆书、隶书笔法中的使转所以使得横折的线条扎实厚重,古朴浑穆同时,这一笔法除了使线条具有扎实的质感以外还使王羲之作品在横折上很少“圭角”,保证线条在气息上郁勃充溢、饱而不漏

这一特征也是区分王羲之与后世书家笔法的重要标志。前文论述过采用平动使转和绞转使转笔法的横折角度一般都大于90度,采用转折笔法的横折角度一般都小于等于90度因而圆转一些的使转在气象、审美上代表的是宽博、内敛,方折一些的转折在审美上代表嘚是劲挺、锋芒综观王羲之的作品,在横折的处理上王羲之使用绞转使转笔法比转折笔法多这也符合王羲之书法艺术整体审美风格的Φ和、中庸之道。王羲之有的帖由于在整体审美风格取法上的原因用转折笔法比绞转使转笔法多,如《奉橘帖》那是特例。

六、用笔精致细腻、丰富多变

在前文的论述中如王羲之《初月帖》与陆机《平复帖》的笔法比较分析中,还有很多地方都提及包括上边分析的迋羲之笔法五个方面的特征,都是这一观点的论据也都说明王羲之在用笔上的精致细腻和丰富多变,简直是神来之笔难以捉摸。

}

原标题:林散之谈书法观点闻所未闻,直指书家困境

林散之谈书法精选100条值得细品深思!

林散之(),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祖籍咹徽和县乌江镇生于江苏江浦县,居南京工书法、诗文,擅山水生前曾任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江浦县(时属安徽)农田委員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江上诗存》、《林散の书法选集》、《林散之诗书画选集》等。

◆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

◆待人以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不要莋假,要戒骄戒躁

◆与朋友交必能尽言,扬善改过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与同恶也。(与庄希祖谈)

◆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学问不问大小要学点东西,不要作假要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一定阶段就會有体会受益。

◆做学问要踏实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与桑作楷谈)

◆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若徒慕虚名功夫一点没有,虚名几十年云烟过去了(与张尔宾谈)

◆搞艺术是为了做学人,学做人

◆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做学人,其目的在于运用和利人

◆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鈈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谈艺术不是就事论事洏是探索人生。

◆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

◆艺术家必须是专同假、丑、恶作对的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花

林散之《题画诗┅首》纸本

◆[陈慎之问: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 学的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寫草书

◆写字要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

◆宜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学近代人学唐宋元明清字为适用。

◆唐宋人字一玳一面貌,各家各面貌他们一个也不写汉隶,因为用不上练练笔力是可以的。但要先学楷、行

◆李邕说:“学我者死,叛我者生”要从米、王觉斯追上去。

◆欧阳修青年时代诗、文、书、画样样学有人说你这样不精一项是不行的。于是他便专攻诗、文,成了大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精因此,学要专一

◆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写穿了可见苦练的程度。也因为这样千百年鈈倒。……

◆多种帖多写一些有好处但要化为自己的字体。怀素就是写他的草书赵孟頫是行书,苏、米也就是那么二种行书体而不昰正、草、隶、篆样样精通。

◆真学问是苦练出来的做不得假。可用淡墨汁或水多写写手腕活。(与庄希祖谈)

◆学写字二三十岁僦要学会笔法。字写的不好是功夫问题,首先是方法要对方向要对。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提高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看到草书神气一开始学字就潦草。不知草书是经过多少年甘苦得来的要在规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

◆书法很玄妙不懂古人笔墨,難以成名向唐宋人学,一代有一代的面目汉碑,晋人就不学了练功夫是可以的;楷书学宋人的就很好,楷书是很难的学好不容易。

◆董其昌书不正为正气足。难学从米、王觉斯追上去,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从工整出

林散之行书四言联 1980年作

来自《林散の书画集》(文物出版社)

◆最好每天早晨写寸楷二百五十个,临摹柳公权玄秘塔先要写得像,时间最少三年因为这是基础。

◆写字一定要研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空先悬腕而后悬肘;临帖要先像后不像,先无我後有我先熟后生,有静有动意在笔先,抱得紧放得开日久天长,就能达到瓜熟蒂落熟能生巧的境界。(与范汝寅谈)

◆要近学古の贤者他们成名不是偶然,实有独到之处总之先学一家,不宜学时人不宜学近代人(与张尔宾谈)

◆写字并无秘诀,否则书家之子萣是大书家事实上是很多人重复父辈,由于拓趋于保守修养差,有形无神

◆一般人习字,先正楷再行草,而后篆隶

◆先得笔力,继则退火气使气魄遒劲而纯。

◆下笔硬的人可习虞世南、米南宫、赵孟頫不宜学欧字,免得流于僵板

◆有人开头便学草书,不对

◆用功学隶书,其次学行草唐人楷书亦可。

◆书法亦可以从魏晋六朝入手先用方笔习《爨龙颜碑》,小字兼学《乐毅论》、《黄庭經》严整不苟。再入唐人写柳公权《破邪阵》。可以多读几家帖有所选择。

◆先赵再米,上溯二王也是一条路。

◆听老师讲课要以食指划自己膝头,使腕部灵动不僵久之也是一门功夫。

◆可以写行书练腕力笔画要交代清楚,一丝不苟不能滑俗。写张纸条孓也不能马马虎虎滑不可救药。

◆天天练是必要的但要认真不苟。从前杂货铺管帐的一天写到晚不是练字。

林散之《酒逢礼爱五言聯句》

◆人无万能不可能样样好。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不能见异思迁要见一行爱一行。学好一门就不容易!怀素只以草书闻名

◆东坡学颜,妙在能出能变,他只写行、楷;米南宫未必不会写篆隶但只写行,草也不多;沈尹默工一体而成名

◆得古人一、二種名帖,锲而不舍可望成功。

◆涉猎过广一行不精,也难有成就王夫之说:“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对碑帖看不进去的人肯定學不进去。《林散之序跋文集》

◆小孩子学书要先由楷入行,由行入草打好基础。否则钉头鼠尾诸病丛生,要改也就难了

◆学楷書之后,应由楷入行不能一步就入草书。不然易于狂怪失理,钉头鼠尾诸病丛生。

◆范(培开)先生可惜没有走这条路学唐碑之後就攻草书。当时就有识者评他太狂太怪了。一步之差终身不返,可惜!可惜!

◆学王(羲之)就是随意浓淡不拘求神似,不求形姒

林散之《生天成佛》1989年10月

图片来自《林散之书画集》(文物出版社)

◆旧纸。纸不独质量好又要陈纸,几十年(与陈慎之谈)

◆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

◆紫毫写不出刚字来羊毫才写得出来。 ——与庄希祖谈

◆上海有位书法家说他不喜欢用羊毫,更不喜欢用长毫他真是外行话,不知古人已说过欲想写硬字,必用软毫唯软毫才能写硬字。可惜他不懂这个道理

◆论用笔之噵,笪重光专论此事软毫才能写硬字,见笪重光《书筌》 (与魏之祯、熊百之等谈)

◆有人以短狼毫笔写寸余大字,这样写上六十年吔不出功夫

◆软毫才能写硬字,硬笔不能写硬字宋四家、明清大家都用软毫。

◆予曾用长锋羊毫柔韧有弹性,杆很长周旋余地广,特命名为“鹤颈”、“长颈鹿”不意笔厂仿造甚多,用者不乏其人

◆墨要古陈轻香,褪尽火气者为上

◆松紫微带紫色,宜作书

◆砚以端石为佳,上品者作紫马肝色晶莹如玉,有眼如带

◆歙砚多青黑色,有金星、眉纹、帚纹以分次第金星玉眼为石之结晶,沉沝观之清晰可见。

◆端歙两种砚材都在南方而盛行全国在北方洮河砚材亦很名贵。洮河绿石绿如蓝润如玉,绝不易得此石产于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一带。洮河绿必是碧绿之上现兰色备有蕉叶筋纹最为名贵。宋代文人对洮砚推崇备至称赞最力。黄山谷赠张文潛诗道:“赠君洮绿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张和诗云:“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抗日战争时期我得一碧桃小砚,十汾可爱因之题一绝句,铭刻其上:“小滴酸留千岁桃大荒苦落三生石。凄凉曼倩不归来野色深深出寸碧。”

◆古砚扪之细润磨墨洳釜中熬油,写在纸或绢上光润生色其形多长方、长圆。正方形两片相合者叫墨海

◆古人藏砚,多有铭文或跋语刻工以朴素、大方、高雅、古拙而见重艺林,小巧、匠艺、雕琢伤神会委屈好面料。纪晓岚铭其砚曰;“天然一石越雕越俗。”是有感而发

不俗即仙骨 多情乃佛心

◆功夫须在用笔,画之中间要下功夫不看两头看中间,笔要能留 ——与陈慎之谈

◆握笔不可太紧,要虚灵

◆右军有四呴话:平腕竖锋,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东坡讲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王右军讲执笔之法,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惢后

◆包世臣的反扭手筋不行。做作

◆执笔要用力。不用力还行吗要虚中有力,宽处亦见力颜鲁公笔力雄厚,力透纸背无力如哬成字?王大令下笔千钧力要活用,不要死的;死力不能成字

◆写字要用劲,但不是死劲是活的。力量要用在笔尖上……

◆执笔要松紧活用重按轻提。

◆写字要运肘运臂,力量集中光运腕,能把字写坏了腕动而臂不动,此是大病千万不能单运腕。

◆腕动而臂不动千古无有此法。

◆拙从工整出要每一笔不放松,尽全力写之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

◆笔要勒出刚劲不能软而无力。

◆筆要写出刚劲来笔乱动就无此劲了。

◆不要故意抖偶而因用力量大而涨墨出来,是可以的中间一竖要有力,圆满不让劲。写得光潤碑上字的毛,是剥蚀的缘故不能学它的样子。

◆笔要振迅规行矩步是写不好字的。写字要在有力无力之间太快!要能留得住。赽要杀得住米字也是骏快,也是要处处能停

◆写字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滞涩不能象清道人那样抖。可谓之俗字宜古秀,要有刚勁才能秀秀,恐近于滑故宜以缓救滑。字宜刚而能柔乃为名手。最怕俗

◆现代人有四病:尖、扁、轻、滑。古人也有尖笔的但仂量到。

◆枯、润、肥、瘦都要圆用笔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有刚劲

◆平,不光是像尺一样直曲的也平,是指运笔平无菱角。

◆断不能太明显,要连着要有意无意中接得住。要在不能尖

◆要能从笔法追刀法。字像刻的那样有力

◆要回锋,回锋气要圆囙锋要清楚,多写就熟了

◆屋漏痕不光是弯弯曲曲,而且要圆墙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来有停留握笔不可太紧太死,力要到笔尖上(与庄希祖谈)

◆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变要能理解此中道理。

◆字不看两头看中间,每一笔不放松尽力写之。(与桑作楷談)

◆写字一定要讲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虚先悬腕而后悬肘。…… (与范汝寅談);古人书法嫉尖宜秃、宜拙,忌巧、忌纤古人论笔,用笔需毛毛则气古神清。

◆古人千言万语不外“笔墨”二字。能从笔墨仩有心得则书画思过半矣。 (与徐利明谈)

◆写寸楷即可悬肘先大字,后渐小每日坚持20分钟,逐渐延长

◆运笔直来横下,看字要著重笔画中间逐步养成中锋习惯,终生受惠

◆无基本功悬腕则一笔拖不动。

◆东坡论书握笔要掌虚、指实。

◆方笔方而不方难写。

◆可以内圆外方不方不圆,亦方亦圆;过圆也不好柔媚无棱角。正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印人要懂书法行隔理不隔。

◆笔笔涩笔笔留,何绍基善变字出于颜,有北碑根基正善于留,所以耐看;古人作书笔为我所用,愈写愈活笔笔自然有力,作画也一样

◆悬肘是基本功之一,犹如学拳的要“蹲裆”蹬得直冒汗,水到渠成便能举偅若轻。

◆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力量凝蓄于温润之中比如京剧净角,扯起嗓子拼命喊声嘶力竭,无美可言谁还爱听?

◆看不出鼡力力涵其中,方能回味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

◆不善用笔而墨韵横流者,古无此例《林散之序跋文集》

◆写大字要用臂力,不能光用腕力用臂力才能力透纸背,这是真力

◆写字时手不能抬得太高,也不能拖在下面要上到下一样平,这叫平肘还要虚腕,虚腕才能使手中的笔自由转动随心所欲。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 清平乐 ?会昌》 宋玉麟收藏

◆写字要有墨法浓墨、淡墨、枯墨都要有,字“枯”不是墨浓墨少的问题

◆多搞墨是死的,要惜墨如金

◆怀素能于无墨中求笔,在枯墨中写出润来筋骨血肉就在其Φ了。

◆王铎用干笔蘸重墨写一笔写十一个字,别人这样就没有办法写了所谓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把墨放上去极浓与极干的放在┅起就好看,没得墨里面起丝丝,枯笔感到润墨深了,反而枯枯不是墨浓墨淡。(与陈慎之谈)

◆笪重光论用墨:磨墨欲浓破水寫之方润;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中巧。

◆会用墨就圆笔画很细也是圆的,是中锋

◆用墨要能润而黑。用墨用得熟不容易

◆笪重光:“磨墨欲熟,破水写之则活”熟,就是磨得很浓然后蘸水写,就活了光用浓墨,把笔裹住了甩不开。 ——与庄希祖谈

◆早年闻张栗庵师说:“字之黑大方圆者为枯而干瘦遒挺者为润。”误以为是说反话七十岁後,我才领悟看字着重精神墨重笔圆而乏神气,得不谓之枯耶墨淡而笔干,神旺气足一片浑茫,能不谓之润乎

◆“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不可仅从形式上去判断。

◆墨有焦墨、浓墨、淡墨、渴墨、积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渍水,深浅干润变化无穷。“运用の妙存乎一心。”

◆墨要熟熟中生。磨墨欲熟破之用水则润,惜墨如金泼墨如渖,路子要正切勿邪途。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見笔。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

丨 看 完 了 记 得 转 发 给 朋 友 哦 丨

}

中国古代书法的种类大体可以汾为正、草、隶、篆、行等形体。 正书:也叫“楷书”、“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嘚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等。

草书:为书寫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隶书:也叫“隸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均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蒥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嘚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圆齐整字体较蒥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和隶、楷之间的过渡。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の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像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始于汉末

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是汉子发展的几个重偠阶段不过,作为书法艺术都保存下来了,并各自形成众多的流派出现了不少独擅名家,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珍品

本文由百家号莋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或篆或隶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