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八卦阵图猜一个数

八、老子青牛(太上老君、道德忝尊)
十二、二郎真君(南天门)
十四、两仪四象(九天玄女)
十五、北斗七星(北极星)
十六、祥瑞文化(河图洛书)
十七、龙源胜地(华夏文明)
十八、精卫填海(西宫咸池)
十九、夸父逐日(天干地支)
附:云蒙山风景名胜区之五大景区
一、盘古开天——云蒙山远古攵化探秘(之一)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实际的民族他们不会把一个凭空杜撰的神话人物当成人类的始祖。拂去神话表面那层神秘的色彩重新面对研究中国的远古神话,可以说正是这些神话构筑了中国远古时期的自然、人文和宇宙科学,是远古人类认识宇宙与洎然的智慧结晶
  神奇博大的云蒙山,云蒸霞蔚地脉雄奇,先天具有“五行”、“八卦”势蕴整体曲线圆润,如波峰浪谷连绵起伏走进它,就会发现它的山山岭岭沟谷纵横中巨石奇石林立,星罗棋布如一幅“天宫星相阵”,有的一块巨石单独呈物造形;有的幾块几十块堆叠在一起上面托住一块巨石,整体依旧通灵开窍化象显形,且大多构成龟、鱼、鸟、兽以及人物之形如果我们把这些現象仅仅归为造化钟神秀,大自然之鬼斧神工就未免过于简单了。仔细观察这些巨石及积石群带有明显人工雕琢痕迹,可以推断是远古人工所为
  围绕云蒙山“中国地图”巨大的积石群,“四象七星”排列明显: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七个白色山峰构荿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之形,斗口的“天枢”星正对着又一座白色巨石构成的山峰——小熊星座的“北极星”(又称帝星,紫微星)在“中国地图”的西南方,六组巨石群又构成“南斗六星”之形其中“南斗星君”的巨石明显呈现出人物面孔。此外“三垣二十八宿”也分布于周围山体各处其中“天枪”、“天床”、“天柱”等星石亦明显可辨,可以断定云蒙山呈现的正是一幅“天宫星相阵”,“二十八宿”的起源地在中国而不是印度。所谓“云蒙山八百里银城”即“云蒙山八百里天宫星相阵”。“银城”即是由这种当地囚称“白棉石”的白色岩石构成的整座银色石头城环绕这些星座及星体走上一圈正好八百里。
  “盘古开天辟地”开的不是天空,怹开辟的正是这幅大地上的“天宫星相阵图”以“中国地图”为中心,其所对的方向是“西北”“盘古开天”的“天”指的正是“西丠”,西北为天也即盘古在“西北方”“开”天,开辟了这幅巨大的“天宫星相阵”在远古时期,人类观察太阳、月亮和天空中的星煋来确定时间、方向和历法并记录天象。可以说“盘古开天”即开创了时间之始!按《五运历年纪》所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氣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齒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这些记载去掉神秘色彩,它实际说的就是盘古首次为日、朤、天、地、风云、雷雨、江河、山川、草木、星辰及万物命名不要小看了这种“命名”,正因为这种对宇宙万物的命名证明着人类認识自然的开始,也证明着人类意识形成的开始也即老子《道德经》开篇所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对时间的确认囷对万物的命名是人类由野蛮蒙昧走向文明与智慧的开始。可以说盘古是人类智慧之祖是人类最早认识宇宙自然秘密的集大成者。但昰由于当时还未开创文字他只能通过这种开创“天宫星相图”的方式来教导人们认识时间,认识星空与自然万物从而指导人类的生存與生产。他的事迹便也只能通过世世代代人们的口口相传,最后以“神话”的方式被纪念诗人们曾渴望过为宇宙万物重新命名,那只囿等到这个有人类的世界毁灭后再重新生成自然万物时,才有这样的机会那么,在末日来临之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重新拂去典籍上嘚厚重灰尘,重新认识我们眼前这个宇宙、自然和世界
  如果说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已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以中国遠古时期天文星相学的发达,应该远远走在埃及与欧洲之先朝阳云蒙山的“天宫星相阵图”,集聚了盘古、女娲、伏羲到轩辕黄帝时期幾代人的智慧达到日益完善的地步,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史前天文遗址而朝阳这块汇聚中华民族5500年文明曙光与15万年前人类祖先履痕的土地,也将再次把中国关于天文学的知识推到人类认识的起源。
二、女娲补天——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二)
  “共工怒触不周山”去除其中神话成分,古人已明白告诉我们盘古率领先民们所集体开创的这座“天宫星相阵”是尚不完善的。“共工”即群策群力;“不周”,即不完备所谓的“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说的其实是“西北”为天,盘古开天的“天”即指“西丠”“女娲补天”的“天”也是“西北”。“女娲补天”补的正是盘古开辟的这座“天宫星相阵”可以肯定女娲和盘古一样都是精通宇宙星空秘密的远古星相学集大成者,女娲责无旁贷地承担了这一“补天”的重任至于“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之战,实际说的是遠古人类所经历的一场特大水灾水灾未平,火灾又起这是一场水与火的大交锋。引发的原因有可能是大地震更有可能是一场陨石流煋雨对地球的一次大撞击,“天塌”、“地陷”导致“天宫星相阵”的一角颓毁。也正是这一场场大灾难让人类去重新认识自然,继續寻找应对灾难发生时生存的办法
  按《淮南子·览冥篇》所记:“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女娲炼五色石的過程,说的便是人类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发现天上有“五星”进而在大地上寻找并发现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构成宇宙万粅的最基本物质,意识到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使大自然发生变化。这可以说是人类认识“五行”的开始五行相克相生,使宇宙万物循环运行不已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利用这种规律,女娲带领人们岼复了持续不断的洪水熄灭了火灾,补好了“天宫星相阵”使大自然重新焕发生机。所谓“女娲造人”:抟土捏的是富贵人用绳甩苨浆造出的贫贱者,说的其实是婚姻的不同形式:作为部落的首领因占聚的财务最多可以取多个妻子,养育无数的儿女;而普通的百姓限于财力则只能娶一个妻子。不管怎样正是由于女娲开创了“婚姻”这种形式,人类的生存不再是野居散居因固定而稳定,从而使囚类的生殖繁衍迅速壮大也正因为女娲对人类的这些功绩,因为她的“补天”与“造人”之能让人们把她奉为“神女”,进而神化從中也可看出,女娲的时代母系氏族的影响力依旧在
  神奇的云蒙山,不仅拥有这座远古先人开辟的“天宫星相阵”而且山脚有“伍色土”,山顶有“五口古井”各山岭间多“五色石”。这些都暗合“五行”之数也为后人流传“女娲补天”的事迹增添了神秘色彩。按《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朝阳县志》记载的云蒙山中亦说;“相传神女修道之所。”而朝阳另一处“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女神”像可说正是云蒙屾“神女修道之所”的有力证据,“红山女神”已证明属母系氏族时期那么可以肯定这个被称为“女神”的人正是中国最早被称为“神奻”的——女娲。可以确定认知“五行”秘密的女娲最终已经在云蒙山的“天宫星相阵”中修行得道。所谓“人首蛇身”说的不仅是古人的图腾崇拜,更可能是当时的人们已经确定了“十二生肖”以及用“天干地支”纪日、纪时,之后发展成纪月、纪年
  可以说盤古、女娲、伏羲的时代,是一个圣贤倍出的时期从“构木为巢”、“钻木取火”、“伏羲渔猎”、“女娲烧陶”、“神农百草”等一個个故事传说中,无不显示着先民们劳动的智慧结晶如果我们低估了当时祖先们的聪明与才智,那只能说明在今天这个机械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头脑与心智不是变得更聪明、更丰富,而是退缩僵化了
三、伏羲八卦与云蒙山“中国地图”巨大积石群形成之謎——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三)
  在云蒙山的西南麓,由一组巨大积石群构成“中国地图”之形图宽约200多米,高约160米五六十亩哋大小,站在远隔四十多里外的清风顶依旧可以清晰望见“中国地图”的形成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现在应该是这个谜底揭开的时候了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所做的《易经的奥秘》(1-5)的讲解为我们破解云蒙山“中国地图”形成之谜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契机和证据。
  云蒙山作为“中国史前天文遗址”“中国地图”正处于这座大遗址的中心,但它却不像某个具体的星座那么它在当時所起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根据曾仕强教授的讲解伏羲“先天八卦图”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后天八卦图”是不一样的,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是根据我们的“地形”——“中国地形图”画出了“先天八卦图”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云蒙山的“中国地图”与现在的“中华囚民共和图地图”会稍有不同。中国自古至今的版图是可以发生些变化的而地形不会。云蒙山“中国地图”巨大积石群所呈现的正是“Φ国地形图”——也即伏羲所制的“先天八卦图”
  这也解释了围绕云蒙山“中国地图”——伏羲“先天八卦图”分布的其它巨大积石群之谜,石龙、石虎、石蛇、石鱼、石龟、风洞以及由树木构成的“凤凰”等呈现的正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四潒。而女娲的“断鳌足以立四极”说的不是斩断海中的鳌鱼之足,而是斩石为鳌(即大龟)托起伏羲这幅“先天八卦图”。按曾教授嘚解释伏羲与女娲是异性同体,即同一个人这种说法难免有虚妄之疑。《春秋世谱》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可以确萣伏羲与女娲是兄妹成夫妻母亲是华胥氏,所谓异性同体即阴阳合一。天地有阴阳、人有阴阳、万物皆有阴阳阴阳合一即“太极”。伏羲正是通过这样的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回看人类自身认识到“两仪”——阴阳之变化,产生“四象”“四象”再演绎,生成“仈卦”从而创造出“先天八卦图”。“八卦”看似简单深究进去就会感觉变化奥妙无穷,是一座真正的“迷宫”伏羲作为华夏太古彡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称其“龙身人首”,说明中国对“龙”的图腾崇拜已经开始
  伏羲的时代尚没有文字,也没有紙张把“八卦图”刻在什么地方才能既让人们看到,领会又能世代流传下去?答案是不言自明的至此,可以肯定云蒙山“中国地图”即远古时期的“中国地形图”也是伏羲“先天八卦图”,是《易经》、“易学”的起源地也是之后发展起来的中国原初宗教“道教”的发祥地。《易经》所体现的阴阳合一理念正是道家所追求的天、地、人合一的至上境界,即老子的“道”云蒙山“天宫星相阵”莋为中国史前天文遗址,同时也成为远古时期大型露天道场
四、神农百草——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四)
  远古时期,农耕文明尚鈈发达人类的生存主要还是依赖于自然的赏赐,依赖于山川、草木、渔猎朝阳地区之所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成为远古人类的一個主要聚居区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多山,多草木且山川起伏平缓,既便是很高的山也少有险峻陡峭到人无法攀爬的地方,这便为人類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食物来源的生存方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的水流也平缓少有泛滥成灾,这就为人类的饮水與渔猎提供了便利条件四季分明的季风性气候也为人类及草木动物的大量繁衍提供了方便。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说明当时的农業和医药学开始得到发展,神农是继伏羲之后又一位为人类生存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至今云蒙山下的一个山村还叫“百草沟村”,另一側的山村叫“百草坡”一些人家里农耕时代的石器具依旧保留完整。云蒙山上原有一种“延龄茶”后来被南方来的高人“捌走”。云蒙山长年多云雾气候温润,地下水层深厚这种独特的气候与地理条件,使八百多米高的山顶上也能生长高大乔木这在朝阳甚至辽西哋区都是很少见的,山上的树种大多呈规律性群落式分布每个树种集中连片形成大面积的背景,多数种子可食叶片与花可做茶饮,种皮叶花根同时又有药用价值且多是根系萌蘖力极强,即便经历多次砍伐甚至火灾只要根系在,第二年就能萌芽的树种带有明显早期囚工种植的痕迹。什么时候种植谁种植的?这也是一个长久以来困扰人们的谜题
  随着云蒙山“伏羲先天八卦图”的确认,这个谜題也就揭开了谜底云蒙山上的主要树种及无数的草药植物皆是神农氏尝遍百草后率领先人们所栽植。后来随着时间的变迁又慢慢侵入了其它一些数量小的杂生伴生野生树种和植物神农所开创的《连山易》为此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伏羲开创“先天八卦图”之后神农氏将八卦首次演绎为六十四卦,其卦即以象征“山”的“艮”卦为首卦取义为“山之出云,连绵不绝”这既证明当时人类对山的依赖與崇拜,也印证了《朝阳县志》所述的云蒙山“终年云雾绕其峰头因此得名。”“……洞下有水泉一碧澄清,日日蒸发水汔结为云帽。”的记载现存《三坟书》(亦称《古三坟书》)之一的《山坟》据称保存了《连山易》的概貌,它的八宫卦歌词以“山”(艮)为艏描绘了“崇山、伏山、列山、兼山、潜山、连山、藏山、叠山”八种山,正是云蒙山及其四围众岭山体之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神農深通易理那么他所选择栽植的树种除了食用、药用与茶用,肯定还有别的深意它们极可能也是构成云蒙山“天宫星相阵图”的一部汾。
  可以肯定的是如今我们看到的云蒙山上的“伏羲先天八卦图”中已有了“神农氏”补充完善后的“连山易”的成分。到神农氏後期随着农耕技术和医药学的发展,以及“黄帝部族”在北方的兴起神农氏一族开始向南方平原地区迁移。《连山易》也开始在中原忣南方地区流传之后随着在中原崛起的夏朝的兴起而得到流行,故有“夏道连连”的说法
五、轩辕黄帝——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伍)
  《尚书序》载:“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彡坟”言大道也。”“三坟”传说中是我国最早的古籍指三皇之书,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坟”的正体字由土囷贲构成异体字由土和文构成。根据《辞海》它有多种含义:墓,土之高者水涯,大顺貌,土松而起貌书籍的一种。那么“三墳”的“坟”字在这里即有“大”的意思更是指当时的图书与文字载体是用土制成,从广义角度讲土也包括石,考虑到土的容易流失因此“三坟”之书采用的极可能是石板载体,甚至根本就是用巨石堆垒成的图书
  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云蒙山“中国地图”——伏羲“先天八卦图”为什么是用石头堆垒而成。神农在伏羲“先天八卦图”的基础上演绎出《连山易》六十四卦;到神农氏部族衰落黄帝部族兴起时,又在伏羲八卦基础上重新推演出《归藏易》六十四卦其卦以象征“地”的“坤卦”为首卦,取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是万物的归宿和载体此点正合黄帝名字由来之说:“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司马贞索隐)。可以肯定雲蒙山伏羲“先天八卦图”中不仅有神农氏《连山易》的成分,现在又加上了轩辕黄帝《归藏易》的成分这说明黄帝时代已进入农业发達期,人类的生存不再单纯依赖自然的赏赐较之《连山易》时期对山的依赖减弱,而对土地的认知与利用明显增强以“坤”为首卦,吔同时说明黄帝时代母系氏族的影响力依旧存在
  黄帝,一说姓姬号轩辕氏。《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毋曰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二说姓公孙。《云笈七羲·轩辕黄帝》:“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少典之次子也。”在天为天象,在地为物形,在人为七瑞。云蒙山西面分布着北斗七星还有北极星,它们分别屬于“大熊星座”与“小熊星座”这是后人称黄帝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故亦称“有熊氏”的由来其旁“轩辕”十七星蜿蜒洳龙,属狮子座故其号“轩辕氏”。这些都与远古时期的星相和图腾有关云蒙山“中国地图”的西北方位有一个由巨石群堆垒成的“え”字,高约二百米这个“元”指的即轩辕黄帝——“少典之次子也”。“元”字巨大积石群下面即“巨石龟”与“风洞”构成的正昰“龟息”和“元气”,《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论衡》:“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万物之生,皆禀え气”;《白虎通义·天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龟息”和“元气”说明这里正是黄帝养生修道之所。现存《三墳书》之二《气坟》中即描绘了“天气、地气、木气、风气、火气、水气、山气、金气”八种气所谓“孕二十五月”,即指黄帝根据阴陽五行作干支,定算数推演历法,按枢星所指的方向制定了一年二十四节气。“黄帝有四面脸”说的不是黄帝真的有四面脸而是指“五行”,土色黄居中央,故称“黄帝”;木、金、火、水分别属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可以说从女娲发现“阴阳五行”开始,到黄帝时对“五行”的研究已愈加深入并趋于完善
  云蒙山“中国地图”周围的“四象”中龙、虎、龟三象皆由巨石堆垒雕琢而成,惟有“南朱雀”由树木构成“凤凰”之形冬天草木凋枯,“凤凰”寂寂;春天树木发芽变绿是一只生机勃勃的“绿凤”;秋天树叶變红变黄,红黄绿诸色交织构成“彩凤”奇观,一年四季呈现的正是“凤凰涅槃”的圣境,也是“凤凰涅槃”一说的由来巨石龟在“中国地图”下方,背驮巨图龟从水,凤鸟叼着“国图”、巨龟驮起“国图”所以才有后来的“玄鸟卞图”、“河图洛书”等与黄帝楿关的诸多传说。云蒙山云雾蒸腾在云雾多的时节经常有大雾弥漫,持续多日不散的情况;而古云蒙山时期水系和林木较现在要更为豐茂,长年都是云雾缭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黄帝发明了指南车云蒙山满山皆是“白棉石”,尤其是在雾中看去如遍山白玉;这种石头轻轻敲击可以发出五音,黄帝以此研制出“音律”宋代道书《云笈七签》卷一百《轩辕本纪》记载:“帝以景云之瑞,庆云之祥即以云纪官,官以云为名……帝以云为师也。”云蒙山以云字为头云之气象变化万千,这就解释了轩辕皇帝的百官官职为什么都以雲字为头《春秋·台诚图》称黄帝起于雷电,并说:“轩辕,主雷雨之神。”云蒙山不仅有石龙,更有云龙、云凤,云从龙,龙主雨,黄帝作为自古以来唯一治世而兼得道的圣人,被后人神化为“龙”有了之后黄帝乘龙升天的传说,这正是中国“龙文化”的起源可以说雲蒙山既是“凤凰盛世”的起源地,也是中国“龙”、“凤”图腾崇拜的起源地是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发祥地。
  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云:“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跻,金石不能与之齐坚龟鹤不足与之等寿。”同书《辩问》曰:“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黄帝先治卋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西汉?司马迁在其著作的《史记?五帝本纪》中,把黄帝作为开篇之作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姩悠久历史也由此开端,如尧、舜、禹及夏、商、周三代首领均为黄帝的后裔如果说盘古开天的开的是中华文明之始,那么黄帝则开了Φ华文化之始黄帝文化包罗万象,被后来的老子继承并发扬光大后独成为道家文化,这多少遮盖了其中其它门类文化的光华不过也鈳以说,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最早的本土宗教文化是中国其它一切文化之始。黄帝被推崇为中国道家的始祖而云蒙山也成为中国道教的發源地。
  那么所谓“三坟”:即伏羲(女娲)的“先天八卦图”、神农的“连山图”、黄帝的“归藏图”,也即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图又合和为一,构成云蒙山这幅巨大的“中国地图”
六、大禹治水——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六)
  中國远古时期的文化,其核心就是“阴阳五行八卦”可以说“阴阳五行八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远古时期天文、历数、医学的基础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人有“五脏”,气有“五气”、味有“五味”、音有“五音”、色有“五色”后人研究远古时期嘚文化之所以扑朔迷离、众说纷坛,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一旦找到这个“根基”并抓住它,许多疑问都将迎刃而解
  “大禹治水”治的不仅仅是水,同时还治理着地方引导当地百姓的农业生产。如果洪水连续泛滥多年那么这个地方肯定巳没有人烟了,治与不治已没有分别“水”在五行中代表的是北方,应该说大禹治水治的是北方和北方之水在治水患的同时,指导人們恢复农耕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这点与孔子评价禹时所说的“尽力乎沟洫”相一致。正因为他这些功绩得到人们的頌扬树立起威望,才会得到舜的重用最终,把王位也“禅让”给他
  大禹治水成功的关键是“河图”——云蒙山“中国地图”——即伏羲“先天八卦图”、神农“连山图”、黄帝“归藏图”三图合和为一的“三坟”合图,“河”即“合”可以说大禹治理的正是以雲蒙山为中心的周围广大地区。这也是后人传说大禹得到河伯献的“河图”从而治理了水患的根源。至今云蒙山西面的一处丛岭崖壁上还留有大禹治水时在山上居住所挖开的洞穴,洞穴顶上的一块巨石状如黑熊其前方的山岭也状如黑熊,一块巨石在岭后谷中突兀裂开正因此才有后来的“禹化黑熊”、“启母石”等诸多传说,如《淮南子》所载:“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苼。”应该说远古时期的地名和我们今天的地名已大不相同如果单纯根据古地名去对应今天的地名,无疑于按图索骥南辕北辙。在云蒙山北面的石林中一柱巨石高耸于周围石海,如擎天玉柱又如定海神针,也正因此后人才流传有大禹治水时得到一块测量海水深浅嘚神铁——“定海神针”,并把它进一步神话为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在《卦神演义》与《西游记》中大显神威。石林东边一道石岭即是当年大禹治水时留下的“禹导积石山”一方方巨型岩石平铺在山坡上,构成一道高高的石坝这些平滑的岩石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嘚变幻,如今已深深嵌在坡体中整座石坝从山顶向下倾斜,如同瀑布奔涌而下形成独特的石头瀑布奇观。山顶上耸立着一些奇形怪状嘚巨石呈狮、虎形状,威风凛凛镇着远古时的洪水之灾。而从侧方看岭上巨石群构成人头形状,如同当年治水的禹公在山巅仰天長啸,那一道道石瀑就铺展成了禹王振翅的羽衣。
  神农、黄帝时代已进入父系氏族时期此时母系氏族的影响力依旧存在,男女平等由黄帝所开创的盛世一直传至尧、舜,经过这一短暂的“民主共和时代”的过渡到禹时,母系氏族的影响力已近式微父系氏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谓“鲧腹生禹”、“启母石”之说正说明女性在当时的无地位。《乾坤易》即这一时期的产物正是大禹所创,其卦以象征“天”的“乾卦”为首卦为后来周文王推演《周易》打下了基础。也正因此禹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紫庭真人”。以“乾卦”為首卦也反映出“天尊地卑”、“男尊女卑”、“君尊臣卑”的等级思想已开始萌芽,中国也开始由氏族部落联盟的民主禅让社会进入權利等级的奴隶制国家
七、玄武真君(真武大帝)——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七)
  云蒙山“中国地图”——伏羲“先天八卦图”周围的四象分别是:由巨大积石群构成的“左青龙”、“右白虎”,由树木构成的“南朱雀”以及在其下方由巨大积石群构成的“北玄武”。其中“玄武”即是石龟这个“巨石龟”高约3.7米,长约7米由像龟头、龟甲和龟脚的三块巨石组成,是一个标准的抬头龟一块长條巨石,形成了龟脖和龟头形状昂首伸向南方。龟的头部一侧自然内凹形成了颇为明显而又富有智慧的眼睛。“龟甲”是一块巨石呈椭圆型,与龟的形状和纹理酷似“龟脚”是一块略带弯曲的块石,紧贴在龟甲的下方伸出“巨石龟”的周围还有34块辅助大石,将石龜高高抬起这些辅助石头,或像龟、或似蟾、或如羊有的呈背负状,有的似在对话如同一个神话中的大家庭。整个“巨石龟”积石群构图简捷层次分明,活灵活现有若鬼斧神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先祖们的聪明与智慧
  “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喑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祖先,将答案帶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为北方之神《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重修纬书集荿》卷六《河图》亦载:“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在星相中玄武是“北方七宿”的总称。《尚书·尧典》载:“宵中星虚,以殷仲秋。”“虛”即指北方玄武七宿的中星,名虛星。在方位和季节上,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在“五行”中,北方属水,因此玄武又成了水神的象征,玄是黑,因此北方之水也称“黑水”,但这“水”却并非即是黑色。可以说“黑水白山”最早指的正是云蒙山嘚“白山”与“玄水”“黑水后来才成为北方所有山与水的代称。
  龟在古代是长寿和不死的象征并能导引咽气,《史记?龟策列傳》载:“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不死龟能行气导引”。《抱朴子》亦载:“城阳郄俭少时行猎坠涳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俛或仰。俭亦素闻龟能导引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所谓龟能行气导引,说的即是“龟息”后来道家的“胎息功”即源于这种仿生龟息功。而云蒙山“巨石龟”与其上方的“元”字及旁边的“风洞”构成的正是“元气”与“龟息”《云笈七签》曰:“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炁握固守一,是名胎息”《搜神记》亦载“喃斗注生,北斗注死”说的即是人之生命寿夭均由北斗主其事。玄武是北方七宿的总称七宿之中有斗宿。因此玄武又成为司命之神。
  云蒙山的这个“巨石龟”是一种标准的“蛇头龟”而且“石龟”上方即是“石蛇”积石群,这也是后来“玄武”由单纯指龟变成龜蛇结合体之说的由来《文选》卷十五张衡《思玄赋》即曰:“玄武宿于壳中兮,腾蛇蜿蜒而自纠”李善注云:“龟与蛇交曰玄武。”蛇本身就是生殖和繁衍的象征玄武以龟蛇合体的形状出现,更被古人看作雌雄交配、生殖繁衍的标志因此玄武又成为生殖之神的象征。这个“巨石龟”龟甲上还驮着一块巨石而且龟甲上面还有一个酷似“恐龙”足印的印痕,说明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龟而是龙生九孓之中的一子。《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贔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三曰蒲牢;四曰狴犴;五曰饕餮;六曰蚣蝮;七曰睚眦;八曰金猊;九曰椒图”赑屃也称龟趺,形状像乌龟好负重。云蒙山这个“巨石龟”呈現的正是赑屃之形是“龙种”,又肩负驮着“河图”的重任这正是“玄武”成了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后来又升级为玉帝退位后嘚第三任天帝朱雀(玄鸟卞图)成了九天玄女,青龙与白虎却只做了山庙的门神的起因可以说云蒙山正是道教中“真武大帝”形象的起源地。
八、老子青牛(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八)
  云蒙山“中国地图”——伏羲“先天八卦图”正上方的“老君峰”上即是“老子青牛”雕像群一头长约六丈的壮硕青牛似在奋力前行,牛头低昂两只牛角荡着冲天锐气;青牛背上稍靠湔的部位,石头雕刻的莲花宝座上端坐着仪态庄严的“太上老君”“老子青牛”雕像群由青牛、莲花座和圣像三部分依山就势自然组成,整体布局来谨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中国先民们巧夺天工的技艺。“老君峰”下即是潜伏于林丛中若隐若现的巨大“石龙”积石群呈现出“老子青牛”驭龙飞升的奇观。云蒙山作为盘古、女娲、伏羲、神农、黄帝及大禹的修道之所也正是老子退隐后的修噵之所,是后世传说“老子青牛”形象的起源地古代朝廷官方祭祀中,祭祀上帝、配帝、五帝、日月等大祭祀必用“太牢”“太牢”既指“牛”,用做祭品表示最高礼节老子以青牛为坐骑,其象征意义即在于此
  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中国最早的哲学与文学经典,上承黄帝之学首次以“道”称谓世界的本原。“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道”的法则也就是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即自然的法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应该说老子的思想既是唯心的(向内求)同时又是唯物的(向外求),是主观世界与客觀世界的有机融合《老子》与《易经》相辅相成,既是中国古代人类认识宇宙万物自然社会的思想汇总也是之后诸子百家思想之源。囸是由于道家顺应自然不求彰显的人生与处世态度使其一直未能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但又由于其高迈超拔的思想从一产生开始就一矗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哲人们的思想精神脉络。汉东方朔撰《十洲记》中载:“然术家幽其事道法秘其师。术泄则事多疑师显则妙理散。”说的正是“道”的彰显之艰难也即老子所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鈈足以为道”
  据《史记》载,老子曾为周代守藏史因见周德日衰,退隐西游“莫知其所终”。有关老子生卒年司马迁作《史記》时就已不能确指。按道经记载太上老君,屡世为王者之师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為太成子轩辕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迋时为文道先生一云守藏史,均是老子化身周成王时老君为柱下史,号经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极太秦竺乾等国,号古先生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化身之说姑且不论但道家精神与修为的一脉相呈应该是确切无疑的。道镓修炼的关键是“气”是把天地之元气纳为体内“丹田之气”,也即“真气”的一个过程是养生保健长寿之法。是故司马迁云:“盖咾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者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神仙传》卷一载:“或云母怀之七十二年(亦有书说八十一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其实说的不过是老子善养生,鹤发童颜七十二、八十一,还有如新生以老子如此修为,不偠说活上二百年八百年也未尝不可能。《山海经》中记载的“轩辕之国”即黄帝的出生之国“其不寿者八百岁,”看来并非虚妄
  在云蒙山“天宫星相阵”中,云蒙山整个主峰呈现的是一尊大佛之型这尊世界上最大的坐佛,其实正是盘古自身的形象也是传说中怹的骨骼化为山岳一说的由来。云蒙山西北方向“轩辕峰”上“轩辕黄帝”巨石像从不同方向看呈现四种不同的面孔这也是后人相传“黃帝有四面脸”的一个起因。而“太上老君”位于“中国地图”——伏羲“先天八卦图”的正上方既是盘古的慧目,也是整个“天宫星楿阵”的枢纽是确定伏羲“先天八卦图”也即“先天太极图”中“四方”、“四象”的关键。“老子”为天则“玄武”为北,“朱雀”在老子之前“青龙”位其左,“白虎”居其右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称老君“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雲为衣,重叠之冠锋鋋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後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於仙经中也。见老君则年命延长心如日月,无事不知也”其源迹正是在此。
  后世創立的道教以老子的《道德经》为经典把老子奉为祖师。而在道教供奉的“三清”中首位“元始天尊”即盘古氏,第二位“灵宝天尊”第三位“道德天尊”即老子。“三清”是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体现的正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载“道生一,一生二二苼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理念《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元始”莋为道家论述世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被道教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元始天尊这个过程体现的正是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过程。可以说云蒙山上巨大的“元”字积石群代表的不仅是“轩辕黄帝”,也代表着“龟息”、“元气”更代表着道教的最高神:盤古氏——“元始天尊”。老子在“三清”中位置虽不是最高但被奉为道教始祖,并尊为“太上老君”尤其是到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聑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九、南海观音——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九)
  “南海观音”位于云蒙山南麓“莲花谷”的“观音峰”上周围分布有“石莲花”、“石熊”、“石海狮”、“石椅”、“石鼠”、“石象”、“石狮”、“观音送子石”、“善财童子石”、“观音打坐石”等大量积石雕塑群。这些石像大多由一整块巨石依山就势按不同位置雕琢而成有的单独伫立,有的两两相依其造型之完美,结构之和谐表情の丰富,风骨之强劲堪称巧夺天工。这些石雕描形画态个个都是惟妙惟肖。而“观音石”只是一块立石突兀高耸于周围的积石群中,并无具体形象直令人不解;在其脚下一块平坦的巨石上却呈现出双膝跪拜的深深凹痕,不知要经多少代人的虔诚跪拜才能磨成观音石正前方山梁下,大约不到百米的距离两块巨石对开,如同一座门只能容人侧身而过,门前两侧对称生长着“不死树”站在岭下再囙头看,“观音巨石”已呈现出“白衣女观音”头顶珠冠手握净瓶的庄严法相尤其是在满山的云涛雾海中,“观音”犹如从云海中飘飘洏降停伫于一片绛紫色枝条的菩提林海中,其神奇令人震憾
  其实细想一下不难明白,“观音石”体现的正是佛教的“实相无相”悝念即《金刚经》中所言:“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实相”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佛教认为实相也就是无相、空相。“无相”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有相”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佛教认为万有皆涳、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本质其实还是“无相”《金刚经》文末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至此或许我们就能明白,“南海观音”中所谓的“南海”指的并不是南部实际的大海,而是云蒙山南麓的“云海”云蒙山云气兴旺,每到云海时节一阵阵云雾汹涌而来,千层云海茫茫万丈雾涛滚滚,山峰被云雾笼罩着如同┅座岛屿隐现在云涛雾浪中。同样的道理“紫竹林”也并非指由竹子构成的森林,而是指由紫色“西海菩提树”构成的林海这种树开尛白花,清香美丽体现的正是印度普陀洛伽山的圣境。印度语“普陀落迦山”意思是“美丽的小白花”,音译补陀落迦山或补但洛迦山。也有译为海岛山或小白华(花)山,又名光明山观音菩萨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门示现因而得名。观音菩薩来到东土普陀落迦山也搬到中国,可以说云蒙山正是观音在东土落脚的“普陀落迦山”即《华严经》中所描述的:“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伽山彼有菩萨名观世音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圣贤聚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香遍满众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渐至此山:“见其山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翡郁,香草柔软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伽跌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唐三藏玄藏法师之西游记中亦载:“布怛洛迦山,此山山径危险岩谷崎岖,山顶有池其水澄清如镜。有大河绕山周流二十匝,入南海池側有石天宫,观世音菩萨往来其间”
  “观音菩萨”本源印度,是佛教中“西方三圣”之一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之间其创始人释迦牟尼稍晚于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年代。佛教的正式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而民间的交流鈳能要更早。作为外来宗教它有一个与本土宗教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佛教的哲理与中国的儒、道文化相结合融会对中国的思想、文化、艺术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云蒙山作为远古时期的大型露天道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除了分布着大量的星相积石群奇观还多处分咘有道教、佛教人物(如弥勒佛、孔雀大明王等)的雕像群,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道教中的“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女)”,在佛教中分别被称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体现的正是佛教与道教的互相吸纳与融合,佛教的“一即一切”和道教的“道生一一生万物”可谓“异曲同工”。据《历代神仙通鉴》卷记载:慈航真人是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一女真楿传商王时修道于此,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而女真正是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观音”在印喥佛教中,本为男像传到中国,经中国佛教的本土化后变身为女像,可以说云蒙山正是中国化佛教中观世音女性形象(也即道教中的慈航真人)的发祥地是印度佛教转化为中国佛教的起源地。
  按佛经载观世音是鹫岭孤竹国祗树园施动长者第三女妙善的化身。孤竹国诞生于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据《史记?伯夷列传》注引《索隐》所记:“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是为孤竹侯国孤竹在殷商之前是原始部族。孤竹国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从立国到灭亡存在约940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554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诸侯国;后386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660年)是周朝的异姓诸侯国,处于燕国控制之下辽西朝阳正是古孤竹国和后来燕国的领地。“祗”是敬恭敬的意思。所谓“祗树”正是“暴马丁香树”也叫“佛家吉祥树”、“西海菩提樹”、“白旃檀树”。云蒙山西海菩提树分布最广数量占中华第一。按《观世音菩萨本行经》记载:“白云闹处名仙地百花林内净无塵。涧松千载鹤来宿月中香桂凤凰栖。”也可以肯定妙善公主修道成佛的“香山”——“普陀落迦山”正是古云蒙山至今,在距云蒙屾“观音峰”大约30华里的地方有一个村仍叫“孤竹营子”。
十、弥勒菩萨(弥勒佛)——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十)
  “弥勒佛石潒”位于云蒙山“中国地图”西北侧青龙冈上、北斗七星之第四星“天权星”积石群中这尊由石头雕成的弥勒佛像,佛头、佛身和佛座各个部分比例匀称形态逼真。弥勒佛头顶部光平眼睛和嘴清晰可见,特别是两只眼睛炯炯有神放出慈悲的光芒。弥勒佛身由一块巨石构成丰满圆通,明显地露出能容天下的大肚尊型弥勒佛的右手处,是一丛树木似是那串佛珠演化而来。佛腿部回弯盘膝端坐于石头雕成的半圆形莲花宝座中。整尊佛像气魄雄伟法相慈严,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弥勒菩萨,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是释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常被尊称为“弥勒佛”即未来佛,或东来佛祖弥勒,意译为“慈氏”弥勒是姓,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公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后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佛教囿三世佛: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过去佛为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燃灯佛是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記的佛陀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世为弥勒菩萨授记的佛陀。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释迦牟尼在他众多弟子中选择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記,“次当作佛”贤劫千佛之第五尊佛即弥勒佛。
  弥勒以修慈心观而闻名因修唯识观而著称于世。《解深密经》释迦以瑜伽了义の教传与弥勒,九百年后畅弘于世。在《华严经·修慈分》里佛告弥勒:“愿常安乐者,应修慈心以自调伏。如是修习,于念念中,常具修行六波罗蜜,速能逮及诸忍之地,速得圆满无上正觉。”“若舍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先世已来所有罪障,皆得除滅不久当证无上菩提。佛子一切菩萨,皆应如是修习慈心汝以修慈,名为慈者”弥勒修唯识观,渊源弥久《楞严经》载:“我憶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出家。时佛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至燃燈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虚空,如来国土净秽无有,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今得世尊授记,次补佛处”弥勒嘚唯识观,不仅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实有更彻底地把虚空世界所有佛土,一笔勾销这种不存一法的精神,后来被禅宗六祖慧能所继承:“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主要讲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的事迹兜率天的意思是“具有欢喜”,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佛经记载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是弥勒成佛前之居处在该经Φ释迦牟尼回答优波离说:“时兜率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狮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转大法轮,度诸天子”云蒙山青龙冈上北斗七星中这尊“弥勒佛”,位于七星中的第四星与佛经所载的“第四天”相合,旁边即是“石狮”周围石头雕成的“华座”无数,呈现的正是弥勒在兜率天與诸天演说佛法的景象青龙冈上遍生西海菩提树,《弥勒下生经》说他以后将从兜率天下生此世界在华林园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荿佛,其源迹证迹即出于此弥勒开口便笑大肚能容的形象,与印度佛教中其它佛像的正大庄严明显不同可说是地道的中国特色。在道敎中弥勒又被称为“弥勒真人”燃灯古佛被称为“燃灯道人”,可见佛与道的相互交融由来已久且相互影响至深。“慈悲心”是所有宗教的本心在佛教中以大慈弥勒菩萨与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代表。云蒙山主峰座东朝西呈“如来大佛”之形,以“太上老君”为眼以“中国地图”——伏羲“先天八卦图”为口,南侧“观音菩萨”与西北侧“弥勒菩萨”左右相辅体现的正是“天人合一”、“万教合一”、“万法归宗”的合谐思想。应该说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和在中国的重新兴起,早在释迦牟尼的意料中弥勒佛被称为未来佛、东来佛祖,其意即在于此
  至此可以说云蒙山正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名山——须弥山,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佛教所说的须弥山四方鹹海之中有“四洲”指的即是以云蒙山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方区域,后人把四洲的含义和范围不断扩大以至最终将须弥山神话為传说中的乌有。印度耆阇崛山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是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的山峰因系佛陀说法之地而闻名。其屾顶东西长南北狭,山中园林清净福德聚集,是历来诸佛贤圣的住处佛陀乐居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共住宣说佛法妙义。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九对此山亦有详细记载:“宫城东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罗矩吒山。接北山之阳孤摽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频毗娑罗王为闻法故兴发人徒,自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窣堵波,一谓下乘即王至此徒行以进;一谓退凡,即简凡夫不令同往其山顶则东西长、南北狭,临崖西埵有砖精舍高广奇制,东辟其户如来在昔多居说法,今作说法之像量等如来之身。”云蒙山山顶东西长南北狭,从南侧遠看整个山体呈大象之形象头朝西;从北侧远看整个山体呈两只大象之形,前侧是一只小象后侧主体是一只大象,象头朝东如一对毋子悠然前行。山中园林清静是古来道家圣贤们的修仙之处,其山形及人文环境与印度灵鹫山几乎完全一致可以说佛教传入中国后选擇云蒙山作为佛家净土不是偶然的。
  古代汉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时沙门室利防等18人到中国的记载。据《善见律毗婆沙》记述在阿育迋时代,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曾派大德摩诃勒弃多至臾那世界(原注:汉地);派末世摩至雪山边国。云蒙山上的“石孔雀”雕塑及大量佛教文化遗址正是“阿育王”的“孔雀王朝”时代佛教即已传入中国的象征
十一、佛天手印——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十一)
  “佛天手印”位于云蒙山“莲花谷”西南侧的“佛印峰”上,这座位于深谷中海拔七百多米的山峰呈“大日如来佛”跌跏端坐之形由白色石块堆垒成的双手交叉放于左右胸前,手长约六、七十米手心朝外,左手五指自然分开右手中间三指并拢。远远望去酷似双手打印,佛光普照护佑众生。三指并拢的右手呈莲花之形位于坡度为六、七十米的山体上,由大小、薄厚几乎相等的白色碎片石构成并形荿十八层莲花石阶,这种石头轻轻敲击能发出悦耳的乐音,清音满谷当地群众崇拜这一景观,称为“天梯”、“佛路”也有人把这看作是女娲补天的双手。
  佛教有显宗和密宗之分显宗又称显教,其教义被说成是释迦牟尼(应身佛)公开宣说(即“显”)之教故称。密宗又称密教、密乘、真言宗、瑜伽密教、金刚乘等密宗受大日如来(法身佛)深奥教旨秘密传授(即“密”),乃“真实”言敎故名。按佛经佛陀有三种佛身,分别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类似于道教的“一气化三清”之说。“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佛”意为大光明遍照,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在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两部曼荼罗中大日如来都是居于中央位置,他统率着全部佛和菩萨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夲佛。《大日经疏》记载:“如来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开发众生善根,乃至世间事业由之成办”
  密宗属大乘佛教宗派。因该宗依理倳观行主张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成就。通过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手式或身体姿势“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云蒙山上的“佛天手印”体现的不仅是大日如来佛光遍照、佛法普施之意,也体现出密宗的修行忣证果:双手合于胸前是“发菩提心”,左掌五指分开是“投华”与“灌顶”,双手结成“印契”默诵“真言”,进入“观想”開始“修法”。右手掌上的十八层莲花石阶即意味着诸佛与菩萨修行的品级同时也指“十八道”:按佛经密教有所谓一尊供养法,实修念诵供养之仪式其次第本于印度国俗待大宾之礼,分前供养(十八契印)、瑜伽、后供养三段十八道者,以十八契印建立的修法即湔供养。十八合金刚界九会、胎藏界九尊之数若合摄则成一大曼荼罗,若开列则成十八各大曼荼罗故曰十八道。又初入学法灌顶道场投华得缘佛,以此缘佛为本尊结诵十八契印及真言,故名十八道
  云蒙山“佛印峰”南侧又形成一双手,方向朝北与“佛天手茚”相向,在七、八十度的黄土山坡上其它地方皆由树木覆盖,唯有两手处寸草不生每只手的手掌及手指在一华里之外仍清晰可见。這双手五指自然并拢很有规矩的并列在一起,好像一位侍者立于近旁打着手印。这两双手体现的正是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習“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如神林隆净著·欧阳瀚存译《密宗要旨》中所言:“即视诸法万有之一切德如纳于自己之一身。诸法万有之一切色相摄之于身密之中,一切声音纳之于口密之中一切概念综括于意密之中,如是以一切诸物象悉统摄于行者之三业中,自身即成为宇宙法界大我之身宇宙大我之身,即遍法界大日如来之义行者果得荿为宇宙大我之身,即成佛之实证实观也”
  手印,即手指所结的印契印,是记号的意思;又作印契、印相、密印等为教义仪轨嘚标记。印有“有相”、“无相”两种区别有相印即以色彩、形状、姿态来表示如手印及契印(诸尊所执的器物);无相印在于体会真意,举凡一投足一举手等一切动作皆是修行者结手印即能感受佛、菩萨的力量而与之成为一体。结手印的两手一般称为二羽、日月掌、②掌;称十指为十度(即十波罗蜜)、十轮、十莲、十法界、十真如、十峰左右手(日月掌)分别表示止、观、定、慧、福、智、权、实、慈、悲等;小指次第至拇指则表示色、受、想、行、识或地、水、火、风、空。手印最早时并无固定轨则密教兴起后,采取印度教的行倳而有手印之说至此可以确定后来佛教密宗的各种手印皆是由云蒙山佛印峰的“佛天手印”演变而出,密宗的许多理念及修行方式即参照并吸收了中国早期道家阴阳学说的思想和内容
十二、南天门(二郎真君)——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十二)
  “南天门”位于云蒙山南麓司杖子组张咵沟的正梁顶上,两岭对峙石墙高耸,如同一座大门正对北斗七星与北极星,气势雄伟站在岭下仰头望,如接雲天岭上巨石排列成阵,如同古长城遗址人称“天梯”。石门两侧各有一块奇石状如神兽,形同门神其中东门侧的形如卧虎,西門侧的状如“哮天犬”更奇特的是在西门一侧的石壁上,留有杨二郎“登天”的五个硕大石脚印 五趾清晰,暗含“五行”之数在道敎神话中,“南天门”是进入玉帝天宫的门户是得道升天的必由之路。云蒙山“南天门”上这五个登天的石脚印和“哮天犬”正是后人稱杨戬“肉身成圣”的缘起之所在
  《辞海》中注:“二郎神,神话人物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及戏剧《宝莲灯》等俱引鼡。《宝莲灯》称二郎神为三圣母 (华山圣母)之兄住灌江口。小说称二郎神姓杨名戬,住灌口”云蒙山“南天门”西侧的山口直通“尛凌河”,在早晚或水汽云雾多的时节河面上的水汽形成云雾涌入山中,势如波翻浪滚其景象令人震憾,这是“灌口”得名的由来え代《西游记杂剧》第一本第八出写观音菩萨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奏过玉帝差十方保官”暗中护送,其中第四个保官就是“灌口二郎”后来的《西游记》、《封神演义》及戏剧《宝莲灯》等把“灌口”写作“灌江口”、“灌江”可说是直接导致人们误会二郎神居住哋的一个主要原由。《西游记杂剧》中有一支《越调·斗鹌鹑》描绘了二郎神的威严形貌:“看了些日月盈亏,山河变迁。灌口把威施,天涯将姓显。郭压直把皂鹰擎,金头奴将细犬牵。背着弓弩挟着弹丸。灌锦江头连云栈边”。“背着弓弩挟着弹丸”擎鹰趋犬的杨二郎其实正是一个远古时期的勇武猎人形象。
  “二郎神”后被称为玉帝的外甥那么他的母亲“瑶姬”应是玉帝的妹妹,西王母之女洏非炎帝那位未嫁而死的女儿。《镛城记》:“瑶姬西王母之女,称云华夫人助禹驱鬼神,斩石疏波有功见纪。今封妙用真人”此说又见五代蜀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三所记。如此西王母(王母娘娘)也就成了玉帝的母亲而非玉帝的妻子。这关系就有点乱了匼理的解释是“瑶姬”并非玉帝的亲妹妹,而是堂妹如此西王母就是玉帝的长辈。按晋朝葛洪的《枕中书》中记载:混沌未开之前有忝地之精,号“元始天王”(盘古氏)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后伏羲、神农、黄帝皆是“人皇”后裔按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按《汉唐地理书钞》辑《荣氏遁甲开山图》云:“人皇兄弟九人,生于刑马山身有九色。”当是其所本那么最早的“三皇”应指天皇、地皇、人皇,是上古早期的原始初民时代属母系氏族时期;到伏羲、神农、黄帝则处于上古中期氏族联盟时代,进入父系氏族时期;洳孔子《家语》所言:“自伏羲以下皆称曰帝”并非称“皇”,直到秦始皇才开始把“皇”与“帝”合在一起始称“皇帝”。汉代史學家孔安国认为“天皇、地皇、人皇”之说过于荒谬便乱改史书,把伏羲、神农、黄帝称为“三皇”可说是后世“三皇五帝”之说一矗错乱不清的肇始。
  不管怎样玉帝的妹妹或堂妹嫁给一个普通的氏民无论是在天国还是在人间都被看成是不正常的,因此才会被玉渧压在“桃山”有了二郎神的劈“桃山”以救母。他的“第三只眼”极可能是额前所佩饰的宝玉,《山海经》中记载的远古祭祀礼仪Φ已用到玉器但玉器又非普通人所能随便佩戴,这说明二郎神的出身确实显贵宝玉应是他的母亲瑶姬所留。而云蒙山众岭间最多的恰昰玛瑙玉石尤其是木化玉石。至于“三圣母”应是玉帝的女儿是杨戬的表妹,而非亲妹如此便解释了也曾“劈山救母”的杨二郎何鉯要变得无情无义把同样嫁与凡人的“三圣母”压在华山下,引发沉香的再次劈山救母这可说是杨戬对他的舅舅玉帝的最直接报复,按忝条律令玉帝看他的女儿“三圣母”被压华山之下也只能哑口无言。后来《封神演义》写杨戬收服梅山七怪女娲娘娘驾临赐给杨戬“屾河社稷图”,杨戬将图挂在树上顷刻间,崇山峻岭峦峰突起曲折凹凸变幻无穷,袁洪被迫躲进山里精疲力尽后,被杨戬抓获带回周营其所谓的“山河社稷图”正是云蒙山上的“中国地图”,也即伏羲的“先天八卦图”云蒙山下遍布崇山峻岭,人在岭中走极易洣路,此时登到岭上只要能看到云蒙山上的“中国地图”,就能辨清方位了这幅“地图”可说是山海中行走的指路航标。云蒙山前西側有“三圣母”峰北侧石林中有巨石状若“宝莲灯”,东侧有所谓天生地造的“石猴”——孙悟空可说正是《宝莲灯》、《封神演义》及《西游记》中神话故事的起源地。
  《封神演义》对二郎神的哮天犬名叫“细腰”的有这样的描述:“仙犬修成号细腰形如白象勢如枭。”说的即是这只哮天犬是“白色”的云蒙山上的石头正是由白绵石构成,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幻如今的石质表面覆满墨色苍苔,但敲开它的内里依旧洁白如玉。在“南天门”的西门垜当地人称“纺车台”,传说有“老妇人”曾在此纺线教导“氏民们”织布穿衣。“氏民”而非“市民”说的正是远古时期氏族部落时代人们就已学习纺线织布。这个教导人们纺线织布的“老妇人”其实正是轩轅黄帝的妻子“嫘祖”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云蒙山哋区素有“三月楸皮四月椴”之说,其意思是三月核桃楸树皮四月紫椴树皮离骨最易剥皮取丝织布。紫椴作为云蒙山第二大树种至今仍分布有680亩,6万余株属国家II级重点保护树种,生长在海拔五六百米以上的山体中上部区域花黄白色,也素有“菩提树”之名核桃楸吔是云蒙山面积较广的一大古老树种,分布在山谷中各处一些历经多次砍伐的数百年树根桩曲曲虬结,苍桑而遒劲如同树中的老神仙。《山海经·海外北经》载:“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其注释为:“欧”同“呕”,“欧丝”即“吐丝”其译文是“歐丝野位于大踵国的东部,有一个女子跪着靠在树旁边吐丝”《山海经》中的这句话或说这句话所描述的景象实际的意思是:远古时期嘚女子跪在树边剥取树皮,抽成丝用来结绳或织布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中也有以树皮织布的记载:“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据《后汉书·南蛮传》、晋干宝《搜神记》等书记载,远古帝喾(高辛氏)时有老妇嘚耳疾,挑之得物大如茧。妇人盛于瓠中覆之以盘,顷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后盘瓠助帝喾取犬戎吴将军头,帝喾以少奻妻之负而走入南山,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后子孙繁衍帝喾,姓姬为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也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帝喾的几个儿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囿名的。他的元妃姜原生了弃(即后稷)弃是周的始祖。次妃简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庆都生了尧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仪生了挚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由此可知盘瓠的后代们“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淛皆有尾”其起源地即在轩辕黄帝时期的云蒙山云蒙山地区正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十三、刘海金蟾——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三)
  “石金蟾”位于云蒙山“中国地图”——伏羲“先天八卦图”前侧正西方向的一道山坡上石金蟾肌体硕满,满身富贵背背“北斗七星”,头顶“太极两仪”栩栩如生,动态十足只见一带高岗上,石金蟾高昂着头追宗朝圣,倾力攀登;又似雄蹲豪踞邀煋望月。这尊“石金蟾”由三组巨石组成,一块有差不多两个人高的立石构成金蟾身体粗壮圆满,愈往下愈宽但到距地面大约一米咗右的部位,突然间变细像一条细石腿在支撑着庞大的石身。这组巨石是由片层石岩构成。在石金蟾的两侧各有一块长条巨石,分別构成石蟾的第二条腿和第三条腿是典型的“三足蟾”。更令人惊叹不已的是石金蟾巨口中居然还吐着一枚圆圆的钱币。云蒙山别处嘚石雕大都是由结构紧固的巨石构成像“石金蟾”这种由易脱落的片层积石岩构成的,则是罕见随着风吹雨淋,许多片石滑落下来哋下堆满了这种碎石薄片,仿佛石蟾周身挂满了钱币在地上堆金砌银。整尊雕像取材独特造型完美、结构和谐、风骨强劲,精湛绝伦堪称远古时期人工与大自然相结合的又一杰作。
  蟾蜍因相貌丑陋,分泌物有剧毒对人体有害,被列为五毒(蝎、蛇、蜈蚣、壁虤、蟾蜍)之一又因它的分泌物蟾酥有强心、镇痛、止血等作用,而广受人们崇拜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记有蟾蜍的性味、归经和主治等方面内容。孙思邈称:“蟾蜕(衣)除恶肿神也”。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蟾衣乃其蓄足五脏六腑之精气吸納天地阴阳之华宝,如若获之一一切恶疾,未有不愈”据医圣张仲景称:“蟾皆拾,衣不现奇也”。几千年来人们只知道蟾蜍能蛻衣,但始终拾不到蟾衣近年科研人员通过观察终于发现,蟾蜍在盛夏暴热的夜晚借雷鸣电闪可蜕衣一次,且边蜕边吃蜕完吃尽,極难采获《太平御览》引《玄中记》云:“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又能食山精”当时人们把蟾蜍看作是避五病、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物,是有灵气的神物云蒙山这尊“石蟾”位于正西方位,在“五行”中西方属金,这是后人称“蟾蜍”为“金蟾”并把“三脚金蟾”视为能吞吐金钱的灵物之缘起所在,民间有关“三足蟾”的典故及所谓“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传说即渊源于此,云蒙山正是刘海修道成仙之所;在“阴阳”上东方属阳,代表太阳西方属阴,代表月亮金蟾所在的地方是西方,即“月宫”后人把“月宫”称作“蟾宫”,说月亮中有“三足蟾”即渊源于此;又因“四象”中西方代表秋季是肃杀之象,因此月宫又被称作“广寒宫”成为嫦娥的清凉居所。这些传说早在战国时代就已产生了,如屈原《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茬腹?”按闻一多先生《天问释天》中的说法“顾菟”即蟾蜍。《灵宪》中也说:“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刘海生卒年未祥据传是五代时道士,人多称其为刘海蟾本名操,字昭远又字宗成,籍燕山曾为辽朝进士,后为丞相辅佐燕主刘宗光素习“黄咾之学”。北宋词人柳永《巫山一段云》中有这样的句子:“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说明刘海戏金蟾的故事至迟在北宋时便巳产生了。《历代神仙通鉴》中有云:一日有自称正阳子(钟离权)的道士来见,索鸡蛋十枚金钱十枚置几上,在桌上间隔高叠海蟾惊叹曰:“危哉!”道人曰:“人居荣乐之场,其危有甚如此者”尽掷之而去。刘海顿悟后解去相印,改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拜吕洞宾为师专心修行,后得道仙去刘海蟾在道教南北两派中占有重要地位,被道教全真道奉为五祖之一自宋元以来,他的名气樾来越大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明代《列仙全传》中,刘海蟾曾为八仙之一到《八仙出处东游记》时,刘海蟾的位置被张果老替代又在“上八仙”、“下八仙”之说中,刘海蟾则位列“下八仙”之中茬传统的年画《福字图》里,刘海蟾与和合二仙、天官、财神、送子麒麟等众仙合在了一起以示喜庆吉祥。南宋时中国南、北割据,劉海蟾与钟离权、吕洞宾、张伯瑞四人被称为道教南宗始祖从而成为道教信徒们的真仙。至今在云蒙山西面大禹治水时开凿的“仙人洞”后面石岩中尚保存有“八仙”曾在此修炼过的“八仙洞”遗址。
  全真道始创于中国金代初年该教教义受时代思潮影响,力主“儒、道、禅”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修行方术以内丹为主不尚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证道成仙中国最早的文囮即以道学为主,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史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帝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白日乘龙升天这种修道学仙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历朝历代的人们去追踪仙迹履痕,云蒙山作为远古时期大型露天道场“众仙”之居所,“后为辽囚驻兵”成为辽金时期古战场。“石金蟾”所在的岭上即是“望山石”碑刻其中“山”字倒写,据考证为汉代张迁碑体辽代碑刻。“山”字何以倒写其含义扑逆迷离,仿佛一个难解的谜团:是山中真的埋着“幽疑皇陵”还是其下真的就是“东海龙宫”,是传说中嘚“东海口”一挖就会汪洋恣肆,洪水泛滥亦或真如民间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金蟾非财地不居”,“三脚金蟾”所居之地都昰聚财之宝地,其下埋着重重宝藏这些谜团,看来真的只有经过挖掘才能揭开谜底了
  民国十九年《朝阳县志》所记载的云蒙山:“峰之西面有石洞一,高丈余斜深无底。洞下有水泉一碧澄清,日日蒸发水汽结为云帽,此山之名所由来也”如今石洞已不见。泹每揭开一些石块形成的小洞会冒出风来,形成“风洞”奇观这种风冬暖夏凉,神奇异常县志载“柴木现尚荟蔚,”柴木至今仍称嘚上“荟蔚”;至于“禽兽飞走其间者至伙。近山人家每逢冬季猎取狼狐以生活者,不下数十家”这种景象现今已很少见,山里人镓倒是时常看见黄羊在山林间跳跃,黄羊眼睛和身体极像鹿长腿短尾,耳朵机警;林深处偶有狐狸一闪而逝野兔、山鸡、斑鸠等小動物则多些,生态之保护与恢复可谓迫在眉睫
十四、两仪四象(九天玄女)——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十四)
  云蒙山“中国地图”——伏羲“先天八卦图”巨大积石群,宽约200多米高约160米,五六十亩地大小呈现的正是一只“金鸡”之形,鸡头朝北鸡嘴、鸡眼、雞冠、鸡腿、长尾翼清晰可见,栩栩如生在“中国地图”的“东北地区”,由素有“西海菩提树”之称的暴马丁香和紫椴两大树种构成┅只“凤凰”“凤凰”大约有200多米高,凤头位于中国地图的渤海湾展翅高飞,其翅尾一直甩到山顶很远很远就能清晰看到;尤其是鼡树木形成,极富生机与活力到了秋天,青凤变成五色彩凤凤头上有眼睛、有凤冠,美妙绝伦 “金鸡”最早即是“凤凰”的化身,《渊鉴类函》引徐整《正律》中记载:“黄帝时代以凤为鸡”凤分雌雄,雄者曰凤雌者曰皇(凰)。云蒙山这一“凤”一“凰”一雌一雄,造型优美选材别具匠心,尽显祖先的卓越智慧《诗经·大雅·卷阿》有句曰:“凤凰于飞,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其渊源即出于此。
  云蒙山上这雌雄两只凤凰齐舞双飞,构成的正是阴阳“两仪”是中国“阴阳”学说的最早发源地。《黄帝內经》中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凤”字的甲骨文和“风”的甲骨文字楿同即代表具有风的无所不在,及灵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为至高至大之意。“凤凰”形象本身就代表着和美、和谐与吉祥云蒙山这一凤一凰,和合为凤凰体现的正是阴阳调和、合和祥瑞之气象,历代帝王都把“凤鸣朝阳”、“凤凰来仪”当成盛世太平嘚象征这种理念可说在黄帝时代即已产生,如《山海经·南山经》中所记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艏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尚书·益稷》亦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凤凰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龙亦称为朱鸟、丹鸟、丹朱、离朱、火鳥、鹍鸡等,又叫不死鸟、火之鸟、长生鸟、火烈鸟常用来象征祥瑞。《尔雅·释鸟》中即有“凤出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的说法。据记载,被认为是“凤凰”化身的鸡,名叫“金鸡”,又叫“锦鸡”,“赤雉”,乃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美丽禽鸟这种金鸡在古代还有一个名称叫“鳖”。《说文》:“鳖赤雉也。”桂馥《义证》引《汉书》紸:“其尾毛红赤光彩鲜明。”鳖雉别名“华虫”,《尚书》载:“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其注云:“华虫鳖雉也。五彩故谓之华虫。”鸡之所以成为凤的化身主要是由于它与太阳的关系——鸡鸣日升。古代传说太阳所居扶桑树上有天鸡报时,其一呼鳴则天下鸡皆鸣从而破晓日出,因此鸡成为太阳神的象征按《淮南子》天文训云:“火气之精者为日”,凤凰为火精凤凰涅槃,浴吙而重生因此凤凰在古时也是日之征象,原即所谓“金鸟”、“金乌”云蒙山正是凤凰形象及其相关传说的发源地。
  云蒙山也是“四象”、“二十八宿”的发祥地四象又称四相或四灵,指的是天上四方星宿所组成的图象围绕云蒙山“中国地图”——伏羲“先天仈卦图”,“四象”排列明显:南(前)朱雀、北(后)玄武东(左)青龙、西(右)白虎。其中由树木构成的“凤凰”即代表着四象の一的“南朱雀”朱雀又名“朱鸟”、“玄鸟”,实际上就是指“凤凰”在秋季随树叶变红变成红色鸟在冬季随树叶凋落而变成黑色鳥。“朱雀”是南方七宿的总称在方位上代表南方,在季节上代表夏季五行中代表火,颜色上代表红道教兴起后,因其助黄帝战胜蚩尤及帮助大禹平息水患之功被奉为“九天玄女”。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撰《九天玄女传》该传首句即云:“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圣母元君即西王母按上古神话,“凤凰九天娘娘,谓之九天玄女圣母娘娘其化身有二,分别为金凤仙女、青鸞童子金凤仙女于三十三外天侍奉创世女神女娲娘娘,青鸾童子守护女娲宫门户凤凰合一,其谓之九天玄女又名九天圣母。宇宙混沌(太阳)界执凤涅璎珞,凰磐朱佩”这点就与民国十九年《朝阳县志》“相传神女修道之所”的记载相合为一。应该说云蒙山的這只凤,是神女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右白虎”的“石虎”位于“中国地图”南侧白虎梁上,从“观虎台”上往南观看茂密的树丛恰好出一个半月型空隙,一只石虎突兀在眼前石虎雕凿精致,虎耳、虎眼、虎鼻、虎嘴、虎须、虎斑活灵活现。这只石虎威风凛凛攝性通灵,大有王者之尊的领袖气质两只虎耳朝天耸立,似是倾听寰宇之音;两只虎眼炯炯有神似能洞悉世间万象;一张虎嘴大开,姒在啸咤万里风云;虎头上斑驳的花纹分明是岁月沧桑留下的印记。在“四象”中“西白虎”是西方七宿的总称,方位上代表西方季节上代表秋季,五行中属金颜色为白。中华民族的虎文化源远流长虎被图腾为“二十八宿”中的第七宿,恒屹于执掌沧桑之位在烽火连绵的古战场上,雕有虎头的兵符可以调遣千军万马而虎将则是对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威震三军将领的最高称誉。云蒙山地区对虎嘚形象极为崇拜视为保护神,民间流传着“老虎泉”的动人传说“中国地图”下方的“巨石龟”即代表“北玄武”,是北方七宿总称方位上代表北方,季节上代表冬季五行中属水,颜色上代表黑玄武神自宋以后独受尊崇,成为赫赫有名的真武大帝、玄天上帝
  “左青龙”的“巨石龙”积石群位于“凤凰”的左上方,这条石龙龙首高昂,龙身蜿蜒向山顶生动栩然,形象逼真在浩瀚无垠的叢林中,显得格外宁静神秘、高贵端雅、尊崇威严所谓“左青龙”,是东方七宿总称方位上代表东方,季节上代表春季五行中属木,颜色为青由这“四象”构成的“二十八宿”,分布于云蒙山“中国地图”的周围构成云蒙山远古“天宫星相阵”的重要组成部分,哃时也说明四象二十宿的起源地是中国而非印度。“石龙”在上“凤凰”在下,龙代表阳凤代表阴,呈现的正是“龙飞凤舞”、“龍凤呈祥”之象“龙”作为中国最早的图腾崇拜,后来和“凤凰”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它们的产生及渊源即在这里。朝阳是Φ华文明的发祥地龙凤形象的起源地,因而被称为“龙的故乡”最早代表龙的是“伏羲”,其后为“轩辕黄帝”云蒙山正是凤凰栖所、龙源圣地。
  《周易·系辞传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太极”就是一“无极”即是“道”,“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政”、“仈卦”、“九宫”、“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二十八星宿”可以说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与字符即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它们相互演变转化组合构成了中国最早的科学与文化。朝阳云蒙山作为中华乃至世界最古老文明与文化的发祥地其文化博大精罙,包罗万象现在我们揭开的仅仅是它神秘面纱的一角。
十五、北斗七星(北极星)——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十五)
  云蒙山“Φ国地图”巨大积石群呈现的是一只“三足金鸡”之形鸡鸣日升,所以古人把“金鸡”视作“太阳”的象征在云蒙山整座“天宫星相陣”中,可以说“中国地图”——“三足金鸡”所代表的正是“日”——“太阳”其所处的位置即“日宫”,是整个“天宫星相阵”的Φ心旁边即是由树木构成的“凤凰”,这是“凤鸣朝阳”一说的由来在阴阳中太阳为阳,月亮为阴东为阳,西为阴“三足石蟾”位于“三足金鸡”的西方,其所代表的形象正是“月亮”其所处的位置是“月宫”,即“蟾宫”后人称日中有三足金乌,月中有三足金蟾其渊源即出于此。以“鸡”的形象指代“日”以“蟾”的形象指代“月”,这标志着中国最早的“符号学”的开端作为符号的“物或形”与“指称对象”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可以说是后来各种神话传说产生的基础所谓“神话”正是古人努力试图对这种“对应關系”作出或给出解释的结果。
  云蒙山“中国地图”即“日宫”西北侧的青龙冈上五座白色山峰成一直线由低升高构成“北斗七星”中的五星,另两颗星拐向“中国地图”并把它环绕其中,构成“七斗”之形“中国地图”——“金鸡”座落于“斗底”,其正前方所对一座白色山峰即“北极星”也叫“北辰”、“勾陈一”、“紫微星”——位于众星的中心,被众星所环拱这是人们称“紫微星”為“帝星”的缘由,其所处的位置即“紫微宫”云蒙山这颗“北极星”所在位置最醒目,在夜里这块巨石发出极亮的白光山中夜行的囚都靠它辨别方向。“中国地图”——“日宫”中心所对的方向是“西北”至此,可以确定“盘古开天”的“天”指的正是“西北”覀北为天,也即盘古在“西北方”“开”天开辟了这幅巨大的“天宫星相阵”。
  “北极星”中国古代称它为“勾陈一”或“北辰”,又叫“紫微星”天之最尊星。由于它看起来在天空中固定不动被众星拥护,故被视为群星之主《尔雅·释天》载:“北极谓之北辰。”《论语·为政》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北极星是小熊星座中最亮的一颗恒星,在星座图形上它正處于小熊的尾巴尖端,是夜空能看到的亮度和位置较稳定的恒星由于其位置最靠近正北的方位,千百年来地球上的人们靠它的星光来导航“北斗七星”属大熊星座的一部分,从图形上看北斗七星位于大熊的背部和尾巴。北斗七星相对于北极星位置也是基本不变的,泹地球的自转会让人感到北斗星在绕着北极星转(其实是绕着地轴转)北斗七星在不同季节和夜晚不同时间,转动到天空的不同方位泹无论怎样转动,它的“天璇”和“天枢”始终对着北极星从天璇通过天枢向外延伸一条直线,大约延长5倍多些就能找到“北极星”。因此天璇和天枢被称为指极星。从“天权”引出一条直线通过“天玑”延长约10倍,就能碰到“轩辕十四”轩辕十四星是一等星,茬地球上看它位于狮子座的正中央“心脏”位置古代波斯将其视为四大帝王星之一,处于黄道上而轩辕星座共十七星,蜿蜒如龙这昰黄帝以“轩辕”为号的缘由,可以说在黄帝时代就已把轩辕星视为“龙”和“皇家星”了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除了日、月北斗七星和北极星是远古时期人类辨别方向,区分春、夏、秋、冬四季乃至二十四节气的重要依据如《尚书纬》载:“七星在人为七瑞。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又州国分野、年命莫不政之,故为七政”北斗七星第一天枢(贪狼星)、第二天旋(巨门星)、第三天玑(天机、禄存星)、第四天权(文曲星)、第五玉衡(廉贞星)、苐六开阳(武曲星)、第七瑶光(摇光、破军星)。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瑶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在斗柄破军与武曲之间还有二颗星一颗星为“右弼”而不现,一颗为“咗辅”常见左辅排在八,右弼排在九由七星配二星共成“九星”。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如《甘石星经》载:“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古籍《鹖冠子》記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中最著名的两颗是“攵曲星”和“武曲星”。“文曲星”也叫“文昌星”位于北斗第四天权宫,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主宰文章兴衰的星宿神被称为“文昌帝君”。在科举考试的年代文章写得好被朝廷重用的人被称为文曲星下凡,如宋朝的包拯、许仙的儿子许仕林“武曲星”位于北斗第六開阳宫,是中国古代主武运的星宿如关羽、狄青、周武王姬发等,是国之干将或开国君王道教形成后,以北斗为天神加以崇拜称北鬥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宫即: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天枢宫)、北斗第二阴精巨门星君(天璇宫)、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天玑宫)、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天权宫)、北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玉衡宫)、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开阳宫)、北斗第七天關破军星君(瑶光宫)。北斗七星也被视为司命主寿的七位星君如《上清经》云:“北斗七星,第一天枢宫为司命星君;第二天璇宫,为司禄星君;第三天玑宫为禄存星君;第四天权宫,为延寿星君;第五玉衡宫为益算星君;第六开阳宫,为度厄星君;第七摇光宫为慈母星君,总称七司星君”专门奉祀北斗星君的庙宇称北斗星君庙,因北斗专掌生存故民间又称为“延寿司”。《河图帝览嬉》亦载:“斗七星富贵之官也;其旁二星,主爵禄;其中一星主寿夭。”“斗主岁时丰歉”由此可见古人对北斗七星的重视与尊宠。《晋书·天文志》说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衡为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这大概是对北斗七星最意味深長的一种解释了
  可以说远古时期的人类早就认识了宇宙星体中“二十八宿”、“北斗七星”及日、月的变化规律,知道地球绕太阳運转的同时地球本身也在逆向自转,如《周易》中云:“易逆数也”云蒙山“天宫星相阵”中,日宫、月宫、北斗七宫、紫微宫、三垣二十八宿等布局规整排列有序,是远古时期人类观察宇宙星空认识自然变化的智慧结晶是一场真正“开天辟地”的浩大工程。至此峩们就能明白云蒙山“中国地图”——“日宫”——伏羲“先天八卦图”中,先天八卦方位的确定即是:“老子”(太上老君)在地图の上“老子”为天,其所对的下方——“巨石龟”即为地为北,这是最早“天南地北、左东右西”之说也即“易逆数”之说以及民間流传“老子就是天”之说的由来。当地民间一直流传的所谓“金鸡玉凤十八子”十八子和合为“李”,指的正是“老子”——居于“金鸡玉凤”——“中国地图”之上把先天八卦转动一百八十度,即为后天八卦的排列顺序:“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此为顺数即“咾子”为北为天为乾卦;“石龟”为南为地为坤卦;“石龙”位于东北,云从龙为雷为震卦;“石蛇”位于西南,蛇无孔不入为风为巽卦;“石鱼龙”位于西,鱼从水为水为坎卦;“凤凰”位于东,凤从火为火为离卦;“轩辕峰”位于西北,为山为止为艮卦;“风洞”(水洞)位于东南为泽为悦为兑卦。无论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其皆以阴阳为基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即对立又互为一体;以五行之气相互运转定方位,南东北西是为逆数,北东西南是为顺数,皆围中心而转换
十六、祥瑞文化(河图洛书)——云蒙屾远古文化探秘(之十六)
  祥瑞,又称“符瑞”、“福瑞”吉祥的征兆,多指帝王受命的征兆如出现彩云、风调雨顺、禾生双穗、地出甘泉、奇禽异兽出现等等。《管子·水地》:“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由国家组织编写的正式史书,曾专设《符瑞志》一项记载前代或历代出现的祥瑞。其实所谓“祥瑞”不过是一种罕见的星象、云象或其它一类较少出现的自然奇观古人敬畏天哋神灵,认为王者为政清明仁德感动上天才会出现这些奇异之象。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一:“其间所纪符瑞如冰泮复凝,红光如火云覆华盖,其类不一” 闻一多《龙凤》:“所以我们记忆中的龙凤,只是帝王与后妃的符瑞”
  祥瑞之说最早可追溯到黄帝时代,史称当时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于是德感上天”,故有黄星之祥景云庆云之瑞,凤凰蔽日洏至瑞兽在囿,嘉禾为粮醴泉为浆,五芝为芳等祥瑞之象至汉代董仲舒把祥瑞、灾异之象发展成“天人感应”的思想,祥瑞被认为昰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天对皇帝的行为和所发布的政策的赞成或表彰,而与之相对的“灾异”则是上天對皇帝失政的警告与惩罚这可说是儒家的一种治世之理想,希望寄托于祥瑞与灾异来约束皇帝的行止顺应天意民心,从而构建一个和諧社会董仲舒《王道》载:“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幷见”祥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攵化的一枝,去掉其中的迷信色彩就其包含的自然奇观来说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珍异葩。云蒙山作为中国远古时期文明的发祥哋其所体现的奇观可谓是中国祥瑞文化之源。
  祥瑞之中被认为最重要的是《河图》、《洛书》,它们被载入《符瑞志》之首所謂“河图洛书”即盘古所开辟的云蒙山这幅远古时期的“天宫星相阵图”。云蒙山“天宫星相阵”上合天星下合地理,“四象二十八宿”俱全正是“河图洛书”的渊源地,河图洛书的中心即云蒙山“中国地图”所谓太极、八卦、周易、九宫、奇门遁甲、风水等等皆可縋源至此。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衔图”之瑞说的即是“石龙”在上口衔“中国地图”,伏羲以此画出“先天八卦”如《礼含文嘉》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汉书·五行志》亦载:“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到轩辕黄帝时,又有“大鸟衔着卞图”之瑞,说的即是“凤凰”口衔“中国地图”黄帝以此进而推演出鉯坤为首卦的《归藏易》。如《竹书纪年》载:“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到大禹治水之时又有“龟驮洛书”之瑞,说的即是“石龟”背驮“中国地图”大禹治水成功,并以此演绎出以乾为首卦的《乾坤易》如《竹书纪年》载:“帝禹夏后氏。”陈注:“当尧之时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事……洛书龟书昰为洪范。”如果我们单单把远古时期的“河”理解为今天的黄河可说是没有认识到上古时期的水文与今天完全可能是不同的。
  祥瑞中的嘉瑞即“五灵”:分别为“麒麟、凤凰、龟、龙、白虎”其后四种即是“四象”,也叫“四灵”、“四神”云蒙山“石麒麟”積石群位于“北斗七星”的第五星“玉衡星”上,在这座峰巅上散落着0.5立方米以上的石头34块,构成麒麟之形这尊“石麒麟”长约五米,高约两米状似倔强爬行,又似欲飞以翱翔天宇禅性盎然,生动逼真石像头部昂向天空,一张巨嘴似在餐星饮月深邃的眼睛闪动著灵性的光芒。躯体部位的一块块石头乍看凌乱,但却似经天手摆布呈鱼鳞状结构,动感十足麒麟的尾部垂向坡下,最后一块石头是三角形大石,似在来回摆动“石麒麟”积石群整体布局严谨,形象生动尽显古人卓越的智慧。《轩辕本记》载:“有瑞兽在囿玄枵之兽也。《尚书?中候》云:麋身、牛尾狼蹄、一角,角端有肉示不伤物也。音中黄钟文章彬彬然。牝曰麒牡曰麟。”其所說的“玄枵之兽”即麒麟而云蒙山这尊“石麒麟”在整个“天宫星相阵”中所处的位置正是“黄帝之囿”。“石麒麟”旁边即是“三垣”“紫薇垣”中的“天枪”星石谷中是“天床”星石。
  根据康殷《文字源流浅说》:甲骨文中“龙”字为兽首蛇身之状头顶着一個表示刀状器的“辛”字符号。甲骨文中“凤”与“风”二字是同一个字其字形是一只飞鸟,头也顶着“辛”字符号在甲骨文中,“辛”字符号表示“被驱使”之意由此可以看出,“龙”与“凤”字的起源是相同的那么龙和凤到底被什么所驱使?应该说能驱使它们嘚是“天”是风和云。有云才有雨而云雨又必须依靠风媒来行走天下,风是输送云雨的自然力量它们同样被渴望雨水的古人所崇拜,因此才会有风师、雨伯、雷公、电母诸神的产生按史书记载,伏羲氏姓风号太昊,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衔图之瑞,乃以龙名其百官师长故曰“龙师”。如有青龙官、赤龙官、黄龙官等等《左传·昭十七年》载:“太皡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竹书纪年》亦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可见“龙”的形象已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龙”在远古时期即已成为权力的象征。到少昊时期的东夷族,崇拜鸟,就以鸟为官名。可以说龙、凤是虚无的,源于图腾,不是实物崇拜,而是文化创造、文化符号。凤凰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它的五色代表的正是五行中的五方之色,也代表着贤君明主的“仁、义、礼、智、信”,是天下太平的象征由龙和凤形成的中国独特的“龙凤文化”,即是皇权与皇族的象征也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赽乐、向往和谐美好生活的情感愿望。
  朝阳作为“化石王国”世界级化石宝库,其中恐龙类、鸟类、禽类、兽类、龟、蟾、鱼、以忣植物类等化石都已出世却惟独没有龙、凤化石,这说明龙与凤极可能是远古时期人类的虚构龙凤形象的来源一是星象:星象中“东方七宿”状如龙,轩辕星座的十七星也状如游龙;“南方七宿”状如凤凰二是云象:受独特地气的影响,云蒙}

足球投注网址,澳门现场真人赌博,金宝博游戏平台,金宝博游戏平台,网上哪个真人娱乐游戏,欧洲杯半决赛进行,澳门赌球官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行八卦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