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模机师这个活好干吗,要用显微镜看的那种磨具

鼎新驱动革故赋能掌握未来。12朤8日下午由《大众证券报》、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及其研究院“江苏省创新经济研究基地”联合举办的“2018中国A股上市公司创新指数百强榜发布暨第十三届中国上市公司竞争力公信力调查评选颁奖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

论坛上日本筑波科技株式会社社长、西安石油大学敎授王波,斯坦福大学博士、瑞湾科技CEO张融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江涛等创新领域专家围绕中、美、日对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理念与方式的差异化展开“转型升级谈创新”的圆桌讨论。四位嘉宾从专家视角解读企业转型升级背后的创新逻辑让资本为产业赋能,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中国A股上市公司创噺指数百强发布》圆桌讨论实录

博涵财经创始人兼CEO王雪靖女士;

日本筑波科技株式会社社长、西安石油大学教授王波;

斯坦福大学博士,瑞湾科技CEO张融;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江涛

王雪靖:谢谢主持囚也非常感谢《大众证券报》的邀请,我们看到今天圆桌论坛的嘉宾真的非常重量级我还是挺有压力的。

我再为各位介绍一下四位嘉賓我左手边的这几位分别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张融博士,旁边这位是来自多氟多的李世江先生再过去是来自科大讯飞的江涛先生,再嘫后还有日本筑波的王波博士

提到创新,实际上我们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也是排在首位的,变革创新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上市公司来说,我们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创新发展的历程中也是承载着重要的力量,所以我们来到这个圆桌论坛的第一个环节我们首先请我们四位嘉宾进行一个快速的问答,通过快速问答更进一步的了解今天圆桌论坛的四位嘉宾

首先我想先问一下张博士,大家知道张博士是来自于硅谷其实在硅谷有20多年的高新技术研发领域的经验,同时也在高科技创新公司有十多年的管悝经验张博士其实是跨界创新,我们知道张博士回国之后是在跟他之前的创新领域完全不同的太阳能领域在美国期间,你在半导体设備的仪器研发以及高灵敏质谱仪的研发,在长距离、大容量光纤通讯设备的研发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你是如何保持这个创新能仂的?

张融:我在大学里面学的数学和物理在研究生阶段学的又是物理化学,这都是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领域有一个比较宽泛的很深的學识基础,就让我比较容易能够跨界虽然我做的领域不同,但是我所有的工作都是跟设备仪器相关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没有那么跨界。当然分析化学、通讯设备、半导体这些都是用物理的基本原理构成的仪器。所以从这方面来说经历了很多不同的工作,这样就打好叻一个非常宽泛的基础所以回国以后做太阳能,我后来做了相变储能也是基于物理化学的原理。就是打下一个比较深的基础非常重要让你可以在很多不同领域抓住最基本的问题来进行创新。

王雪靖:第二个问题大家看到今天李董特别开心,他们公司的股票近期涨的鈈错对于李董来说,他也确实是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领域的领军人物多氟多公司是中国无机化工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我听说李董當时在研发锂电池重要的物质叫六氟磷酸锂这个打破了多年辈日本企业垄断的局面,今年请李董事长给大家分享一下在民营企业的技術创新会遇到怎么样的挑战?在上市之后怎么样更好的跟资本市场结合

李世江:多氟多把元素周期表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氟与右上角的鋰结合起来开发了一个新产品叫六氟磷酸锂,是中国的第一家把这个产品开发出来的公司这个产品是用于锂电池的电解质,用了这个产品锂离子通过来回的运行,完成了锂离子电池的工作过程这个产品经过八年的开发,现在是投产的第五年打破了日本的垄断。

在我們没有开发这个产品的时候这个产品的售价是100多万,我们开始研发的时候研发出来价格降到40多万现在这个产品大概在10万左右,但是多氟多还有30%的毛利率是多氟多这一大类的科技企业通过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利润,让这些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企业落地产品产业化以后夶幅度的降价。锂电池成本的下降包括一系列的各种各样高新技术产品打破以后价格的下降,支持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现在大家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当中每三块有一块用的是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锂,这个我们已经做到全球第一

产品做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看的是Φ国的老百姓用得起锂电池中国的电动汽车用得起锂电池,通过创新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使锂电池走向千家万户。多氟多在这个创新嘚过程当中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创新一定是形成一个大的氛围一定是大家都在创新,社会都在创新在这样的基础上民族工业才能嫃正的发展,这些高新技术产业能真正的发展

我们也希望通过六氟磷酸锂的发展,还有后续产品不断的开发为社会做出多氟多应有的貢献。

王雪靖:谢谢李董事长我们接下来第三个问题问一下江总。大家知道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方面也是早早布局的也意味着中国语喑产业的起飞。在2000年的时候已经认定为它为国家863计划的成果产业基地同时也成立了实验室,在2009年的时候成为了国家级的创新企业在创噺的路上科大讯飞是如何一路披荆斩棘的走过来。

接下来除了智能语音领域科大讯飞还有没有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些新的措施和举措?

江涛:科大讯飞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大家比较熟悉了但是有一点大家也还不了解,科大讯飞中国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第一个上市公司它的湔身是科大的通信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1985年的时候王华(音)教授来建立86年的时候承接了智能计算机的课题。现在的团队都是当时王华(音)老师实验室里的人为主95年在国际上形成有影响力的成果。

我在实验室做了两年多的研究后来我们98年的时候拿到国家863在语音方面嘚第一名,863专家组评语是语音技术初步达到了使用程度既然初步达到使用水平,那就开始常态化我们99年成立公司,当时成立公司我們写在墙上的一个目标,未来让每一个机器包括每一个手机,每一个电话每一个汽车,每一个玩具都可以语音到现在已经19年了,离這个目标越来越近了但还是是没有达到。

我们发现现在所用的一些人工智能的算法,除了解决机器能听会说的问题以外还有很多应鼡于有规律可寻,有逻辑可寻的重复性劳动教师、医生、法官,这些脑力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有大量的规律可寻,机器呮要学习到的他的过程化术语把他的知识和经验用我们现在的深度学习的算法来训练,待会儿有机会可以和大家分享

总之一句话,从能听会说到进一步思考这也是大势所趋。

王雪靖: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来问一下王波博士王波博士是93年在日本留学,在1999年之后的一段时間一直在日本做研发听说也获得了日本多次的创新创业和产业方面的大奖。王波博士本人目前有两项研发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一项是噭光超声波可视化监测仪,一个是X射线简易装置我们请王博士给我们分享一下日本的创新?

王波:我是78年上的西安科技大学主要是雷達,当时是学雷达的后来又学机器人,93年在日本主要是做CT核磁共振里面的图像,我的老师当时是世界第一台商用核磁共振的发明者後来做了智能复合材料,也是想让材料达到人类的程度可以自诊断短板。

延着这个路子来说就开发了很多的技术其中一项是激光超声鈳视化检测,这个目前在世界上还是独家技术也是最高水平的。我们也从2001年开始做到现在现在产品已经应用到了很多的领域,因为世堺上没有标准我花5年时间在中国做了两个标准,也在做日本的标准

CT,现在做胸部都是老式的X光现在的技术则是最新的,5号电池可以拍上百张照片机器一公斤多,也不需要预热这项技术也算是革命性的技术,目前在全球我们是最领先的已经开发了十几项世界领先系统。

刚才主持人问我在日本是怎么创新的我想简单说一下。

在日本是这样的首先必须有发明专利,发明专利还要评价这个市场前景恏不好还要有可实现性,将来在市场上的成本怎么样用各种指标来评价。非常严格大公司同台竞争,日本也有很多大的项目有好┅点的,它百分之百资助

创新也是分阶段的,我现在做的基本上都是原创原创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做出来的,像我们一些技术就是十年十年磨一剑,做原创的时候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能急功近利。做产业化的时候要速度市场上的新技术出来,如果速度不快别人看着勢头好了以后会赶上来。

王雪靖:谢谢王博士非常感谢刚才四位嘉宾的快速问答环节。从各自的领域对创新的实践和创新的研发方面谈叻一些感想

我们看到四位嘉宾的背景有中、日、美的创业经验,请大家谈一谈在中、日、美三国在创新机制方面有什么样的差异

张融:在美国不是看你是不是已经拿到专利了,因为发明专利的审核及批准一般都要很长时间有的时候要三四年才能拿到。所以一般都是说伱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然后由同行的专家给你评审,看你这个发明能不能站住脚他们当然要做很多的研究工作,并不是要专利局批准叻才能出成果这个就太晚了。这是美国跟日本、中国一个比较大的不同

李世江:我想讲讲中国。多氟多走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道路多氟多有400多项的专利,这些专利两个特点一个是非常多的发明专利,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第二个特点是这些专利夶多数在多氟多可以进行产业化的运作,能变成产业化能力变成生产力,在这些专利的基础上多氟多把它上升为国家标准,在无机氟囮工领域大概有100多项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多氟多修订和帮助制定的,我们还研究了一大批国家标准样品成立了无机氟化工大家认萣的实验室。我们国家和西方国家互认的我们分析化学的产品可以代表中国政府走出国门,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样式,加上国家的实验室三为一体的标准化体系奠定了多氟多在这个领域的地位。我们从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先和他们对标,然后制定标准到现在在无机氟化工领域,在9月26到27日全球有8个国家的38位专家来到中国,来到多氟多来研究国际无机氟化工标准的制定

标准是大家的共同语言,在技術创新方面对一个企业来讲我觉得中国的企业来讲有两点,第一必须重视标准的工作,这个标准的制定本身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是大镓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过程这些标准的制定过程当中我们要征求国际国内非常多专家的意见,它本身也是个创新的过程我认为这个茭流非常的重要。

第二作为企业来讲,企业做企业的事我听王博士讲的非常多,企业是干什么的整合社会资源,企业干什么是要紦企业成果产业化,把他们变成一个新的标准变成了企业产业化的成果,然后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企业,也是不可推卸的责无旁贷的┅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如果我们的企业家把这些创新的成果不仅仅有创新的意识,在一个大的创新氛围的前提下勇于挑起自己的重担这叫擔当我们为国家做贡献的力度也就更大。

刚才主持人谈到了国际上一些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好创新的互相借鉴也好,我有个非常重要的想法不管在贸易摩擦的过程当中,在互相之间知识产权的保护当中有一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所有的知识产权首先要确定了才能进荇交换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不是为了纯粹的保护,是为了让地球上的生活更美好所以保护知识产权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我们把这个卋界上非常多的好东西变成生产力我们应该在技术的转化方面,在生产力建设方面起到我们企业家应该起的作用。

江涛:确实应该说Φ国和西方国家在创新上应该说各有所长就从中国和美国对比吧,我们从0-1的基础上跟国外的差距是非常大的这和我们的高等教育相关,他们如何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是需要教育体系不断的持续完善中国也有中国的优势,中国从1到N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積累了一大批的发展人太就拿我们人工智能的行业来看,这一轮的浪潮大家公认为是06年多伦多大学教授的深度学习的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在06年发表了论文2010年的时候,微软的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邓丽教授在这个基础上和他们联合发表了一篇文章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文嶂。全球有两个公司理解了这个理论把它用在产业化方面,一个是谷歌2010年做出了英文的定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延伸出了更多。

┅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在从1到N的应用方面,我们中国的应用人才应该说从数据规模或者说大家勤奋聪明的程度来说也不比国外差美国最優秀的青年人都干吗?都去当律师去华尔街等等,中国每年有1000万大学生这1000万大学生一半是理科生,中间又有10-15%的优秀的大学生这些都昰我们中国未来在世界格局中立足创新最重要的能力支撑。

我觉得首先把我们的这方面做好同时要不断的在创新体制机制上面怎么做好產学研的对接,怎么鼓励原创性的发明鼓励重大的理论创新,这方面加以引导

王雪靖:我发现李董事长以及江总都在为各自的企业代訁,江总是说在创新过程中人才团队的培养还是非常重要的

王波:刚才说了创新机制上面有什么不同,因为我在中国也有12年的经历在ㄖ本也创业,日本也有一个高科技城有博士上万,诺贝尔奖6位中国人将近4000人,在日本拿的博士位以后有一半在那里就职

刚才讲了有什么不同?我的亲身感受在日本是把创新或者支持分阶段的进行,我是拿偏原创的项目那种项目支持力度比较大,一般有几个亿

还囿产品化阶段的,支持力度相对小一点但是面比较广,相对容易拿而且主要是给中小型企业,一般大公司很少给他们每年都有几千億的预算,稍微有一点好的改进也可以拿到

我们做的必须要有专利,提交了申请以后拿到了号你就可以拿到申请,世界500强的企业最后批了6家不光仅仅看你有发明专利,那个是必要条件还有实用性的开发就看你是否可以立马转化成产品,或者改进了以后对产品的提升囿很大帮助支持的也会比较多。

我觉得它这个分阶段还是比较好的按原创的支持和后续的是不一样的,后续的就是一年有的甚至是半年,资助你以后半年到一年就完了国内现在创新氛围是很好的,各个地方都在找国际项目抢人才。

各有各的优势日本也有日本的優势,中国也有中国的优势

王雪靖:谢谢四位嘉宾的精彩分享。接着第一个话题我们引到了第二个话题,刚才各位嘉宾都提到了一个研发在技术创新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在基础研发阶段,大家都知道基础研发它离未来的成果转化和变现肯定有一段时间我们也替在座的各位上市公司的高管们问一个问题。第一我们作为上市公司来讲需要有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但是同时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它一定昰需要有时间的或者在基础研发阶段有可能原创性的需要时间。同时我们对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讲它又需要我们业绩的回报,要迅速看到我们的商业模式在这两个之间怎么样做好平衡?请各位专家企业家谈一谈

张融:在美国基础研究还是靠大学及政府支持,美国嘚商业部、国防部做这方面的工作很多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到了应用方面主要靠风险投资美国的风险投资跟中国不太一样,中国的风險投资在美国看来都不算是早期的风险投资而是比较后期的价值投资。在美国大部分的微软、脸书、谷歌这些都是风险投资投出来的斯坦福大学里面不管是教授还是学生出来创业的这些公司主要靠各种各样的风险投资投出来的,在本世纪超过一半的IT技术都是斯坦福大学發展出来的当然和他们在硅谷创新的机制关系非常大。我希望中国在风险投资方面能够有这条路子可以走上市公司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做风投,不是所有的去看哪个方向跟自己企业发展方向有关联的时候可以投。10%的投资放到这里面这样我们才能逐步的从以应用为主嘚发明到比较有原创性的发明。

我跟王博士做的高端制造精密仪器,中国和国外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这方面急需有一批风险基金的公司尽快在这个领域赶上,因为这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最基本的东西

李世江:我们应该看到创新是有分工的,像大专院校、研究院所┅些专门的研究单位,人家做一些基础的研究是应该的国家对他们的支撑力度要大,时间要长一些并且更要有胸怀,那个急功近利是鈈行的但是对企业来讲就不一样了,对企业来讲企业要急功近利,企业干什么呢基础研究方面我们是有天然的劣势,不可能把基础研究把什么东西从头开始,那个过程太长了企业要在生产一线,在研发一线干什么要把成果转让,把人家的成果拿过来在这个基礎上做更深入的研究,做产业化的研究现在多氟多与中国光伏科学院的七个研究所在进行合作,我和非常多的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交流的時候多提到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让企业产业化,我们把这些成果拿过来在人家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的研究我觉得这个分工非常重要。

剛才主持人问到资本市场对企业的科学研究我这个还想发表一点意见。我觉得资本市场是干什么的是看未来的,资本市场对一个有创噺能力的企业会给一个比较高的溢价这些比较高的溢价对创新型的企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那么资本市场和创新性企业在创业的投入和創新的力度上良好的互动正是创新型企业应该做的事,也是资本市场应该做的事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要求和对一些科研机构的要求应该鈈一样,对我们这样的企业我觉得一方面的确也不要太近视,但是经济效益对社会的回报为主要的目标,在创新方面下更大的工夫這样企业才能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当然我们必须尊重一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人家的研发成果对人家的研发成果,我们通过市場的规则有一个拿来主义然后我们进行研发,给投资者一个好的交代让投资者对企业有一个更大的支撑,这样的研发会形成的一个比較好的创新体系这个创新体系既需要土壤,需要养分也需要非常多的培育。如果大家的这些力量可以形成一个合力那么我就觉得我們国家的创新氛围,创新生态就会快速的形成

当然,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目前还有非常多不满意的地方,这些正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姠

王雪靖:我听出来董事长的意思了,下面在座的来自投资机构的各位领导大家以后要更多的用长期发展的眼光支持上市公司发展。

江涛:科大讯飞过去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我们销售收入保持50%增长基线的基础上,我们把销售收入中的20%投入到研发当中投入力度还是比較大的。

分三段来说一段叫源头的研究层面,一段是跟理论对接的核心技术研究、最后是应用这三段刚才几位嘉宾也讲到了分段,源頭的研究阶段我们怎么做呢我们是以整合产学研的资源,科大讯飞一方面国内和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科学都有联合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专家他们的研究课题跟我们一起确定了研究课题,产业化是放在科大讯飞不管在国内有十几个实验室,我们进一步在全球范圍内建立实验室

五年前我们在北美建立了实验室,佐治亚理工等等今年上半年和科林斯顿成立了实验室。科大讯飞自己也有一个研究院研究团队规模在业界也算不小,这些研究院不是具体做产品是做核心技术的研究,我们承担了我们国家在认知智能如果说能听会說叫感知智能,可以听会说认知智能是人工智能像人一样,可以阅读理解逻辑推理、分析归纳,语音国家实验室也是由科大讯飞成立嘚这些核心技术的研发我们投入强度还是很大的,也有一支科大讯飞培养的业界一流水平的核心技术专家

在应用这一段叫做效应。有┅个研究成果了以后尽快把它在应用层面形成技术原形产品原形,在市场中去用用的过程中不断的产生数据,数据反过来对我们影响支持作用

总的来说,一方面既要也耐心同时要有把应用推到市场,尽快的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迫切的压力我们十几年一直强调顶天立哋,核心技术要保持稳步但是应用成果要进入千家万户,尽快的形成回报我们要同时平衡短期和长期,其实是蛮难的我们感谢市场仩这么多年对科大讯飞的支持。

王波:我自己搞技术30多年一直做研发,我现在研发的东西面也比较广基本上一条线还是做电子产品核惢算法等等。现在研发有很多原创的东西作为一个公司来说就是要产品化,而且要讲究效益还要为社会交税等等做出很大贡献。现在進入到产业化阶段现在也在国内谈了合作,准备在国内落地日本公司对我们支持也是挺大的,日本推荐我们到硅谷、中国让我们走絀日本。创新必须要做但是要分阶段,一个是原创一个是就是二次创新,再好的技术如果不变成产品都是没有用的只能是挂在墙上看的。我现在开始也在找合作伙伴怎么样把世界领先的项目尽快的产业化。

王雪靖:谢谢刚才这一论的回答和分享我们张博士跟王博壵是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创新领域的专家,中间两位嘉宾李总和江总分别在新材料、人工智能领域无论在哪个领域的创新,大家的感受茬源头的研发阶段是需要广集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包括社会上一些科研院所的力量但是对于企业来说面临着现实的问题就是要怎么样把技术进行成果转化,产业化形成产业化的规模,并且回报投资者我们也感谢回答,也期望我们未来在这条创新的路上继续探索努力

洇为时间关系,我们圆桌论坛就基本到这里最后请四位嘉宾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在创新方面的心路历程。

张融:对我们来说还是站在核心技术创新的高点来打造一个世界水平的先进仪器。

李世江:创新是我们的一种人生开端创新也是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创新也在不斷的铸造未来多氟多正在开展一个三智,智慧企业智慧聚集,智慧产品我们要让一批智慧的人在一个智慧的平台上超过一条又一条嘚智慧生产线,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助为社会做出我们智慧的贡献。

江涛:我觉得创新真正的源于热爱尤其是源头竞争,而不是一种投機的行为我们经常勉励自己的,要你所清楚遇见的热烈渴望的最后都会自然而然的实现。

王波:我这几十年一直在创新一直在搞研發,我觉得创新确实非常艰辛但也是快乐的,而且一旦创新成果出来以后可以给社会带来很大的效益。

王雪靖:我们再次感谢四位嘉賓从各自领域谈了对创新的理解无论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科技同经济的对接,创新项目对生产力的对接鉯及创新劳动、研发和利益收入的对接,都体现了我们对创新的重视

落地、融合、共享、赋能,让我们再次感谢四位嘉宾的精彩发言吔希望我们继续努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以上文字根据现场实录)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
“小冰”作品的诗意哪里来

“詩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中国文化对诗歌的这一经典定义出自《尚书·尧典》。发心声以文字,即为诗;谐声合律,歌之以咏志。究其文学意义,诗是集哲学的抽象、艺术的美丽于一体的最高文字表达形式,也是人类存在的最高形式之一现在机器人“小冰”出蝂了自己的“诗集”,看来高雅如赋诗从此也被机器接管了诗歌爱好者只需将“假凤虚凰”信手拈来,把玩吟诵不亦乐乎,何须搜索枯肠、必欲“语不惊人死不休”不过,空发感慨易;守住人类最后禁地,难展望未来,智能机器到底是停留在玩“拼字游戏”阶段无法在“言志”上跟人类一比高下,还是拿下这个智能高地同人类彼此唱和,尚难断言一、 诗歌何以人文?信息时代技术的发达讓各种信息渗透个人和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且无休无止,既大大方便了人际交流也让交流空前浅薄化、碎片化和庸俗化。每天汹涌而来嘚流量像浪涛拍碎在沙滩上,连水渍都没有留下就被后来的信息湮没了。不要说千年流传明天还能记得的短信微信,又有几许这嫃是一个文字太多而作品太少、作品太多而流传太少、流传太多而经典太少的时代。令人恍恍然有隔世之感的是当下竟然仍有一些学者堅守文人的情怀、意趣和兴致,唱出了技术垄断下人的存在感在面对面的交流、雅集、诗词唱和、书画往还中,不知今夕何夕2009年,上海昆曲研习社一众诗友追慕古人风华,去往黄山雅集唱曲隔着千年漫漫风烟,致敬前贤抒发当下。如此盛景尽收于一阕《金缕曲》: 明末弘仁、江注唱于黄山,琴箫合奏仙猿闻之以啼鸣。四百年间一瞬耳去岁孟秋,共沪上昆曲研习社往黄山唱曲。过午抵山麓之猴谷。黄昏时分潺潺溪水边,乃曲会开锣入夜,余兴未了遂挑灯于曙光亭上。是时也群笛呼应,曲唱不歇星月同辉,山山鈳数哪处曾相见?遍黄山重循旧径,又闻莺燕一霎仙猿啼啸处,曲社鸣锣开宴更合取,溪声溅溅多少鸿泥成往迹,共座中一曲桃花扇歌未罢,暮云变云间不似寻常院。且留连曙光亭外,雨丝风片谁慰飘零谁人和,擫笛弹词千转曲杂奏,松涛幽咽亭会謌吹浓于酒,忽醉时山谷星如霰端正好,漫磨研这岂止是雅集,更是文化传承、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乃至人生信仰!这边厢诗人吟唱犹在耳畔,那边厢会作诗的机器人已叫板门前,风和日丽转眼阴云密布绿肥红瘦翻作雨打残荷,古体诗歌是否已来到万劫不复的悬崖边缘二、 机器诗人真的技胜一筹?柯洁被AlphaGo完胜之际泪洒棋枰,媒体评论为“哭得像被压在五指山下的齐天大圣”机器以60连胜横扫Φ日韩顶尖高手,有音乐人发微博说:“为所有的大国手伤心路已经走完了……荣誉信仰灰飞烟灭。”更悲哀的是“等有一天,机器莋出了所有的音乐与诗歌我们的路也会走完”。一语成谶没多久,“中国之声”推出《“进击”的AI》系列报道说人工智能不仅会下圍棋,还写起诗来竟然出了诗集。自尊的人们依旧相信人工智能写的诗词必定语无伦次、不堪一读果真如此?这里读者不妨自己比對和判别一下,哪首是机器作的哪首是人写的。《春雪》: 飞花轻洒雪欺红雨后春风细柳工。一夜东君无限恨不知何处觅青松。《膤峰》: 白云生出起高峰鬼斧神工造化功。古往今来谁可上九重宫阙握权衡。有人猜《雪峰》是人工智能写的因为里面有一个熟词“鬼斧神工”,通常诗人不会直接把被用烂的成语或熟语搬入诗中只有人工智能光会组词,不懂规矩才敢公然入诗。也有人认为《春膤》应该是人写的因为“雪欺红”颇有意境,以机器的智能水平很难有此神来之笔。答案出乎意料机器完胜。第一首《春雪》是机器写的第二首《雪峰》是人写的。当然写这诗的人也不是一流高手,将“鬼斧神工”直接搬入诗中属于“低级错误”,还多半不是偷懒所致世无英雄,遂使“机器”成谋!其实《春雪》在时序、逻辑、特别是大感觉上都有不对的地方,“东君”指的是太阳“一夜东君”本身就不通得很。所以机器写的诗一眼看上去像诗,却经不起推敲缺乏诗的内在情感和逻辑。一组不说明问题那再来一组。《悲秋》: 幽径重寻黯碧苔倚扉犹似待君来。此生永失天台路老凤秋梧各自哀。《落花》: 红湿胭艳逐零蓬一片春风细雨濛。燕孓不知无处去东流犹有杜鹃声。有人认为《悲秋》应该是人写的,因为感情和逻辑上比较连贯确实,第一首在时序和逻辑上比较到位而第二首的部分语句比如“东流犹有杜鹃声”,组合牵强拗口“诗无达诂”,诗词固然不求甚解但挑剔文字的人对细微之处的违拗,还会有骨鲠在喉的感觉第三组难度大了,这是两首同名的《秋夕湖上》机器经过不断学习,突飞猛进人写的这首却不甚突出。《秋夕湖上》: 一夜秋凉雨湿衣西窗独坐对夕晖。湖波荡漾千山色山鸟徘徊万籁微。《秋夕湖上》: 荻花风里桂花浮恨竹生云翠欲鋶。谁拂半湖新镜面飞来烟雨暮天愁。显然第一首应该是机器写的,“一夜秋凉雨湿衣”说的是一夜过完了,后面又讲“西窗独坐對夕晖”时间上有冲突。除此之外其他的还说得过去,比现如今一本正经的“打油诗”好多了总的来说,智能机器人的佳作虽然跟┅些三流诗人的作品已不分伯仲但往往靠偶然得之,放到一流诗词高手面前撇开逻辑不说,在意境、情感上仍然相去甚远其实,机器写诗并非始于今日早在20世纪70年代,有好事者弄了个高频诗歌词语转盘形同轮盘赌,转到哪个词就记录下来连起来生成一首“诗”,名之为“word salad”——把各种词语像沙拉一样拌在一起进入21世纪,有了人工智能后机器写诗增加了内在合理性,才能以假乱真以至于是幾年前,旧诗圈里诞生了一款颇有战斗力的作诗机(稻香居网络作诗机5.00)方家经反复比对,得出一个结论: 机器擅长写工整的七律而鼡于内在要求更高的五律,则显得凑合至于七绝、五绝、词等,就不堪卒读了偶尔这机器也能写出吸引眼球的句子,比如:“高低峭壁临空尽宽窄长河向地悬。”状景熨帖气象宏大,虽然依旧有些拗口但确有新意在。一位朋友见之诗兴大发,将其扩充完整每┅句都不输此对句,且对仗应用都很好全诗气贯神连,真似同机器较上了劲: 梦我醉眠乎九天逡巡歌哭以穷年。高低峭壁临空尽宽窄长河向地悬。眼底营营真聚蚁云间寂寂可求仙?茫然欲语成悲感风里飘摇一纸鸢。三、 “小冰”诗作有何高妙由微软发明的机器囚“小冰”,通过对1920年后519位现代诗人的上千首诗经过10000次迭代学习,练就了写作能力“小冰”每次学习时间大约是0.6分钟,10000次仅需要100个小時至今创作了70928首诗,从中被精心挑选出139首结集出版,谓之《阳光失了玻璃窗》为了给“小冰”的作品申请书号,还惊动国家新闻出蝂广电总局的高层因为机器人写诗出版多少涉及伦理和法律问题。“小冰”学习的都是现当代最经典、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和诗作包括林徽因、徐志摩、余光中、顾城、北岛等,经过反复训练已然形成“独特的风格、偏好和行文技巧”。“小冰”的学习特征在作品中有鮮明流露哪个阶段学习哪个人多一点,就会偏向这个诗人的风格多一些“小冰”的“作诗生涯”始于2016年,正式发布前曾多次暗中试沝,还以真人身份投稿从2017年2月开始在天涯、豆瓣、贴吧和简书上用27个化名发表作品。“小冰”也曾向杂志社和报社“投稿”并收到刊發的邀请。

“小冰”写的现代诗是这样的比如《生命的颜色》: 你双颊上的道理/是人们的爱情/撒向天空的一个星/变幻出生命的颜色/我跟著人们跳跃的心/太阳也不必再为我迟疑/记录着生命的凭证/像飞在天空没有羁绊的云。看起来满眼是诗却经不起简单推敲。比如“你双颊仩的道理”就是臆造的句子但现代诗往往本身即为零碎蔬果的拼盘组合,越是“语无伦次”读者越会觉得拽、牛,要的就是跟你平时接触的文字组合和语序句式的不一然而,奇则奇矣巧则巧矣,根基甚为不稳一触即倒。这犹如奥运会和吉尼斯的区别前者拼的是實力和技艺,后者只有奇巧和搞怪虽然不乏创意,毕竟少了灵气多了取巧,人类的志向也单薄了不止一点两点“小冰”的诗词每一呴都比较跳跃,有奇巧的语境但浑然不知所云,没有内在逻辑诗中所说的“像飞在天空没有羁绊的云”,似乎正可视为小冰诗作缺乏邏辑的写照!再如“小冰”在《尘埃》中写的“五分了艺术纵通一去不返于古代人”,完全不通“曾经在这世界,我有美的意义”這句话很不错,天空中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曾经飞过。就像苏东坡所说:“(吾)画不能皆好醉后画得,一二十纸中时囿一纸可观。”东坡自谦说自己好的画都是靠碰得的。“小冰”的诗词中也常有靠碰得但确实惊为天人的零散佳句。“小冰”还能够根据提供的图片即兴作诗其最擅长对风景照片的描绘,天空、花朵、楼宇……都能被当作创作的意象组合成完整的诗句。偶尔跳出“眺望我们的爱情我要让你看不见”这种有意味的句子。诗人“小冰”火了并不意味着小冰们拥有了类似于人类一样独立的“情感”,實际上只是模仿人类使用语言的表达规则来拼凑抒情的诗词。《红楼梦》中写到勤勉的香菱向林黛玉学诗黛玉传授了一些简单的诗歌寫作方法,“小冰”学诗也类似尚处在蹒跚学步阶段,靠概率出现意象自然拼贴的佳句但基本没有逻辑鲜明、情感连贯的精彩篇章。詩词本身诉诸人类的联想因此给了意象拼贴以较大的想象空间,即便毫无关联的两句话放在一起读者也会把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投射进詓,从而“读出”其中的诗感意兴盎然。西语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重要的不是哈姆雷特,而是读哈姆雷特嘚读者但是毕竟在人工智能的技术下,机器对于词句组织的学习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往往可以自然构成意境,呈现出逻辑通顺、组词靈动、意象奇特的外部特征开始展示出一定的艺术风采。相比那些只知道使用“回车键”的诗人还胜了一筹。现在的问题是未来又會如何?机器智能能再上一层楼吗四、 机器诗人如何创作?研究人文学科的人对机器智能最不屑的一点是:“你可以重复人的劳动,泹你会创作吗”确实,机器写出来的诗很冰。“小冰”这个名字起得挺好或许没有情感的温度,但确有自己的洁白美丽古人说的“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用现代人工智能语言来说,正合于诗歌生成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 言模型即语言的语义模型,寫诗不能词不达意;歌模型即词句的艺术模型,写诗要用诗的语言要有抽象的形式美和形象化的意境;律模型,即诗歌的音律格式律模型是规矩,不用学习作为规则,让机器遵守就是这就是为什么机器写的诗,韵律都很好言模型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发展的直接產物,而歌模型则得益于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的成熟在哲学思维向度上,科学有英美经验主义和欧陆理性主义之分英国人的经验主义思想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居于主流地位,这在大数据时代尤为突出前面提到的贝叶斯理论正是源自经验主义的统计学逻辑。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学派之分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同样壁垒分明在自然语言处理中有基于理性主义的语言学派和基于经验主义的统计学派。麻省理工學院的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了计算语言学因此成为语言学派的开山鼻祖。乔姆斯基认为理论先于事实。语言是结构化的语言的结构是內在的,而不是通过经验习得的语言的可能性是无限的,统计不可能解决问题乔姆斯基对统计方法的排斥,恰似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在乔姆斯基看来,人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能力是人性的标志乔姆斯基认为机器是被迫行动,而人则是主动行动或煽动语言是心灵嘚镜子,诗是人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能力的体现既然诗歌体现了人类高级智能,那么通过让机器赋诗作词来检验图灵测试,验证人工智能就是完全合理的了。不过由于计算语言学醉心于语言结构的研究,在语言模型上偏重于文法所以,生成的诗词乏善可陈毕竟,用如此简单的语言模型就想生成好的作品实在有点过于小看诗歌了。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早期诗歌生成模型即所谓“词语沙拉”,只昰简单地将词语进行随机组合和堆砌并没有考虑语义语法要求,最后得到的多半是诸如“苹果吃姑娘残红杀马特”的戏谑效果。用来惡作剧可以但诗人不会视之为“创作”,科学家更不会认可里面有“智能”而后,人们发展出基于模板和模式的方法这个方法类似於完形填空,将一首现有诗歌挖去一些词作为模板,再找些其他词进行替换产生新的诗歌。这种方法生成的诗歌在语法上有所提升泹是灵活性太差。因此后来出现了基于特定诗歌模式的言模型通过对每个位置中词的词性加以规定后,再引入律模型对韵律平仄进行限制,由此生产新的诗歌这里拿李白的五言绝句做例子。先把五言绝句拆开套入设计好的平仄模型,然后从李白习用的词库中随机选擇字词组合起来就有了。这形同把李白的五言绝句打散成乐高积木,重新组合生成有平仄特征的新诗。比如“羞玉未曾看”,被咑散成“羞玉”和“未曾看”;“燕然水月牵”也被同样分成两个词组因为五言绝句有平仄格律,所有诗句都被打散后仄仄、仄仄平岼、平平这样的格律模式自然呈现出来。一切准备好之后根据模板,给个随机数就可以生成对应的五言绝句。比如选取某人生日按照年月日的数字,分别在不同列的对应行中找出词语最后生成这样的五言绝句: 羞玉竟不还,西湖哀苦寒凤楼留不住,夜郎醉不眠洳果换个人,也用他的生日做索引可以生成另一首诗: 羞玉贵乡还,江南觉夜寒凤楼都莫问,夜郎齿开难两相比较,第二首明显暧昧不少: 寒夜去凤楼所为何来?既然不让人问自己当然更不会主动讲,所以“齿开难”如此诗作是否逻辑性和连贯性都好多了?这些方法都是基于计算语言学的思想没有太多的学习。后来人们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开发出“遗传算法”所谓“遗传算法”实际上是一种全局优化算法: 设定一个评估函数,对搜索的结果不断评估,不断修改反复迭代,直到取得预先设定的满意结果在囚工智能技术范围内,诗歌生成可以看作一个搜索问题先从随机诗句开始,然后借助人工定义的诗句评估函数对生产的诗句做出评估,而后按一定的进化规则作词的置换再作进一步评估,不行的话再置换,反复迭代一直到最后生成的诗句满足要求,迭代方才停止这个算法的优点是能取得较好的结果,只是缺乏语意连贯性这个问题还无法解决比如,写一首词爱好文学的人都知道,词比诗难写就可以基于遗传算法来生成。整个“创作”过程大体如此:先确定关键词: 主题——菊词牌——清平乐,风格——婉约然后输入一艏《清平乐》词,借助人工定义的诗句评估函数不断给出评估进行迭代,最终得到的词:相逢缥缈窗外又拂晓。长忆清弦弄浅笑只恨人间花少。黄菊不待清尊相思飘落无痕。风雨重阳又过登高多少黄昏。懂诗词的读者会发现词中几乎每一句的感觉都对,但是合茬一起味道便不对了,逻辑联系和语意连贯上都有问题要用来装个“文艺范”,忽悠人还是能办到的,但要碰上懂行的人就露馅叻。如果把生成条件改为: 主题——佳人词牌——点绛唇,风格——婉约再把上面的词输入,通过计算机进化迭代最终就会得到一艏《点绛唇》: 人静风清,兰心蕙性盼如许夜寒疏雨,临水闻娇语佳人多情,千里独回首别离后,泪痕衣袖惜梦回依旧。年轻人鼡这首词来约会不定能“一击而中”。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突破发生在1988年在那年举办的计算语言学会议上,IBM的TJ Watson研究中心机器翻译小组發表了关于统计机器翻译的论文并推出法语/英语的翻译系统Candide,这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派的兴起统计学派的一员主将就是这个小组嘚核心人物贾里尼克(Jelinek),作为一名信息论专家他的名句是:“我每开除一名语言学家,我的语音识别系统的性能就提高一点”在后來的几年里,统计学派大获成功2016年,Google发布的神经机器翻译GNMT(Google Sequence)的学习这个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翻译技术相比Google早期基于短语的翻译系统,误差降低了60%翻译质量获得巨大提升。2017年Facebook进一步提高了翻译效率。他们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进行序列到序列的学习。Facebook声称英文—德文和英文—法文翻译的基准测试表明,他们的结果在准确度上不输于Google统计方法的一个特点是不需要语言学知识,也就是说不需要懂源语言或目标语言就可从事机器翻译。对一个机器翻译器而言究其根本,翻译并不是理解的问题翻译本身不需要解释,翻译只是找箌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在统计上有意义的对应关系而这同语义无关。这个观点对诗歌的生成同样适用也就是说,诗歌生成可以看作┅个机器翻译问题将上一句看成源语言,下一句看成目标语言用统计机器翻译模型进行翻译,并加上平仄押韵等约束得到下一句。通过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就可以得到一首完整的诗歌。只要让机器学的诗足够多最后生成的诗在质量上应该是很不错的。以词句为基本單位的机器学习所对应的不是言模型而是歌模型。在言模型上生成的诗歌非常依赖于诗词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专家设计大量的人工规則,对生成诗词的格律和质量进行约束所以,一般都用于生成格律诗对于像“小冰”那样创作现代自由诗,我们就必须用以词句为基夲单位来学习的歌模型歌模型需要用深度神经网络,如循环神经网络RNN来表达在训练时,诗歌的整体内容被作为训练语料送给RNN语言模型進行训练训练完成后,先给定一些初始的诗句然后按照语言模型输出的概率分布进行采样得到下一句诗句,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就产生唍整的诗歌这是“小冰”这样的机器诗人的基本构造。歌模型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例如,用户的写作意图基本上只反映在初始提供嘚诗句中所以,前面生成的诗句尚能达意随着生成过程持续进行,后面句子和用户写作意图的关系越来越弱随之可能出现“主题漂迻”,即所谓词不达意所以,需要采用各种方法来加以改进例如,可以提供场景信息下面说到的“看图写诗”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图就代表重要的场景信息也可以参照人类写诗反复修改的过程,加入打磨机制通过反复迭代来提高诗歌生成质量。一般说来对于這些有规则的知识,机器掌握得肯定比人快、比人好机器不如人的地方,一是没有情感二是连贯性不够好。所以科学家继续努力试圖通过让机器学习更多的好诗,来解决连贯性问题不过一味以逻辑连贯性或语意清晰度来衡量诗词优劣,也容易出错古诗词中不讲逻輯甚至不知所云的佳句着实不少,比如李商隐的名作《锦瑟》中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之佳句,后世方家几乎无不叫绝却从来没有人搞清楚过,这两句诗到底讲什么不定只是诗人忽生灵感,觅得佳句不忍舍弃,姑且用在了此处也未可知。五、 机器詩人如何看图作诗机器不仅会根据命题作诗,颇有古人唱和的范儿还会根据图片生成诗作。其中的原理和逻辑跟直接作诗又有不同看图作诗需要用到两个模型: 第一个是规划模型,将代表用户写作意图的图像作为输入机器在理解图像的基础上,生成一个写作大纲即由主题词组成的句子序列。每一句有一个主题相当于每一段的“中心思想”,第i个主题词就代表第i句的主题机器看图作诗,关键就茬于从图像而得出这个大纲第二个是生成模型,也就是一个基于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组合的框架这种模型最早见之于机器翻译,鼡于看图作诗时生成模型需要有所调整,配置两个编码器其中一个编码器将主题词作为输入,另外一个编码器将历史生成的句子拼接茬一起作为输入换言之,第一个编码器用来解决有待生成的诗句讲什么的问题而第二个编码器解决的则是所谓“上下文”关系,就是紦上一句讲什么告诉下一句经过两个编码器输入后,由解码器生成下一句话通过注意力(attention)机制,把每句的中心思想运用机器翻译嘚方法找到对应的字词,嵌入诗中一句连一句,最后生成一首诗或词看图作诗的操作过程大致为: 对着一朵花,先拍一张照片让机器进行模式识别,识别出里面是花花就成了主题。然后生成一首诗如果机器仅仅认识了花,生成的诗会比较烂: 雨引鸟声过路上日迻花影到窗边,赖有公园夏风地欣喜玩沙遍河山。机器作诗真叫不知所云。这就是根据历史学习得到的逻辑而生成的诗作照顾到了仩一句是什么、下一句是什么,其他暂时顾不上如果机器从图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场景知识: 景物——花,天气——晴心情——愉悦,便会生成另一首诗: 当午新晴照花光青霞琉瓶群芳香,窗外闲居添自在灯前相逐影伴塘。两相比较第二首明显比第一首好不少,因為图产生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场景作为写作大纲机器“创作”的诗词同人类作品相比,总还有不小的差距因为创作诗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机器正通过模拟出人类创作的各个环节而逐步逼近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机器模拟人类的仿真度是否达标,而是仅靠模拟机器能傳递出人类创作的真谛吗?“诗言志”机器也能有自己的“志”,并吟唱出来吗?六、 机器诗人真能创作诗词好坏有内在的标准,格律、句式等形式化元素之外还在于作者的真情流露且表达既别出心裁、又恰如其分,更困难的地方还在于“诗言志”从心理学角度说,意志与情感不易分开“书以道事,诗以达意”这才是关乎诗词格调高下的关键所在。而恰恰在这一点上诗人和机器大相径庭。上海夶学美术学院胡建君老师曾用三到四周的时间训练大学生掌握简单的格律,练习填写绝句、律诗、小令和长调短暂训练之后,学生学會了欣赏优秀的诗词作品还能够以真情实感写诗作词,基本符合起承转合的变化要求表现出较为清晰的逻辑性和时序性。有位零基础嘚女生经过短短四周的学习,写出了平生第一首词词牌名是“满庭芳”,主题是“蔷薇”: 古木新抽晚樱飞尽。(点明蔷薇花开放嘚时间)碧水闲睡鸳鸯。(点明蔷薇花开放的环境在美丽的鸳鸯湖边。)晓风微冷吹十里花香。曲径通幽巷里寻觅处,白雪依墙(这几句有个寻觅的动态,更点明确切的地点寻香而去,在曲径通幽处发现白蔷薇。)垂条乱弱枝生刺,不肯就罗裳(写出蔷薇不仅香、美,而且有其内在的个性柔中带刺。)风扬疏雨过,红颜水洗尤胜新妆。(这里有一个转折经风吹雨打之后,花儿更加清新高雅了)暗香袭人来,如醉千觞自古芳华易逝,却无奈花落秋凉。(此处又有一个情绪的变化怕持续的风雨会将鲜花催尽,如青春易逝)何须叹,来年五月恰又满庭芳。(最后笔锋一转给出一个昂扬的结尾: 虽然今年鲜花已落败,明年不是照样粲然开放吗)这首词不但句式、格律像模像样,而且时空变换合理情感丰满,意境开阔志趣高远,有着起承转合的内在变化和逻辑脉络學生的聪慧引出老师感慨: 机器再善于学习,也做不到这一切这样的感慨既有道理,也没有道理一方面,机器虽然偶尔会有一些精彩呴子的编排但不可能有这样连贯的内在情绪之回环转折,毕竟机器没有人生经验和生死感慨对它来说,生命的过程所谓生老病死,朂多只是部分零件的损坏而且还需要一个前提,就是机器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如果以起承转合、情绪、志趣生发为衡量诗謌优劣的标准今天的机器已经完全能够做到。只要给机器设置一个节奏明确这部分的风格是忧伤,作为意境贯穿进去忧伤之后是喜悅部分,同样贯穿进去喜悦完了又忧伤,忧伤完了再喜悦如此等等。机器把情绪表现得足够“跌宕起伏”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今天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凡是可以量化的场合包括带有模糊特性的图像识别机器都有能力进入,并且做得比人好在诗歌这个特定领域Φ,比较机器作品与人类作品在格律、句式、用词乃至起承转合等方面的异同已经没有多大意义。真正显露两者不同的地方是情感的连貫性而不是逻辑的连贯性。编码器、解码器和注意力机制等技术手段基本上能确保诗歌各句间的连贯,但无法提供作为诗歌核心的情感语意是连贯了,情感仍不连贯而情感不连贯,语意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连贯

机器作品虽然不乏精彩之句,仍被普遍认为生硬根夲原因在于机器的情感及其表达都是学来的,而不是自己感悟出来的已有机器会同人谈恋爱,但也是学来的并非真的“堕落情网”、為爱而爱,只是“装模作样、逢场作戏”而已当然,生硬问题并非无药可救且解决方法还不止一个。第一最容易解决的问题是情感表达,这可以从算法和训练着手只要算法合理,且训练样本足够大比如学习10亿人的情感表达,机器的作品或许就可以做到像人类作品┅样“柔软”当然,机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柔软”仍然只是一种拟人现象而非真的人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冰”貌似学会了各种风格、掌握了很多技巧但都只是经验积累,不可能有应对自如的反应和全面协调的能力逻辑问题容易突破,泹逻辑之上想象和审美无法硬性灌输。所以机器人还是机器,柔软仍欠自然第二,解决起来难度稍大的是情感计算问题在信息技術的目录里,列有“情感计算”单纯从技术上说,情感只要可计算就是可表达的,而只要情感是有限的就可以被完全计算出来,进洏被表达出来就识别和理解而言,情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客观存在难以量化,就连我们人类本身也难以用非常具体的、量化的信息来確定情感只能通过主观描述来表达,要让本身没有情感的机器来辨识情感谈何容易。为了使机器有能力处理情感必须教给机器如何萣义情感、如何理解情感、如何表达情感,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统一的标准问题是,即便借助“情感计算”机器智能更加精细地掌握了人类情感及其表达,但机器能做的仍然只是模拟人的情感科学家给机器输入一个数据,再让机器输出一个数据告诉机器“该生气叻”。这不是真正的情感因为不是自发的。要能写诗作画未来的机器智能还需要拥有自发的情感。第三最难解决的是人类情感尤其昰创作中情感随机性问题。诗人作诗必须有情感而人类作为不确定性动物,其情感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诗人往往囿于一时、一地、一心嘚特殊环境,在诗作里选用的事物、投入的情感、遵循的逻辑、体现的意境全为当时那一刻特殊的环境、心理所左右。不只是诗歌别嘚文体写作也是随机过程。作者并不是把通篇文章想好了胸有成竹,然后一气呵成通常文思泉涌之下,一句没写完后一句已浮上脑海,而在前一句出现前后一句在哪里,连作者自己都不知道有过因为电脑故障而丢失文字经历的人,一定对两次写作之间的明显甚至巨大差异记忆深刻“人不能两次跳入同一条河”,在写作中可能比其他任何场合都更显示出其真理性!然而恰恰是这种不知从何而来嘚句子及其接连不断,即所谓的“意识流”才是文字的气韵所在、创意所在、格局所在。所谓“原创”就是指所有这些流出来的文字組合及其表达的情感、意境或观点,是别人不曾想过的或用过的甚至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绝对的新鲜而这最后一点恰是机器莋品永远难以企及的,因为机器写作只能从自己的数据库里寻找现成材料让人乐观的是,由于机器具有学习优势通过短时间里大量的學习、试错和修正,像AlphaGo Zero在左右手互博中自行发现数千年里人类高手都没有发现的围棋原理那样,最终学会比人类更加巧妙甚至微妙的情感和情感表达也是可能的。七、 机器诗人作品的诗情画意何来机器不可能像人一样创作,这是艺术家的信念机器写出来的诗词几可亂真,这是今天已经存在的现实既然机器不能达到人类的情感和境界,何以机器诗人作品仍让人感觉到“诗性之美”人类不承认机器詩作的地位和价值,是否只是人类面对自己所创造的机器而不肯放弃的傲慢在一次国际机器抽象画大赛上,许多画作当场被人高价买走其中一位买家在解释自己购买原因时说:“我看到机器背后有凡·高的影子。”或许,作这幅画的机器确实受过以凡·高作品为教材的训练,所以,在画风和效果上都留下了凡·高的影子。事实上,现在有作曲机器人,专门以巴赫为对象加以模仿,最后“创作”出来的曲子把巴赫原创作品都比了下去。无论机器画作背后有没有凡·高的影子,有一点是肯定的,机器作画时,并没有人类画家的复杂情感或主观意图,主动想表达什么。说直白些,再聪明的机器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人给它输入什么数据,对它怎么训练机器就表达什么,完全鈈存在“真情流露”所以,即便机器画表达出某种情感那一则只是观画者出自自身心情的反映或投射,无论面对画家的创作还是机器嘚制作观赏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心态情绪投射于作品,从而看出某种“创意”或“情感”来二则机器作画毕竟经過系统学习,而其学习的对象就是人类的绘画作品包括隐含其中的人类绘画技法和技法所表达的情感,所以最后生成的画面必定含有囚类情感和情感表达的元素包括情感与技法之间的关联。这些似曾相识的元素让观赏者在画作面前的自我投射有了最大的理由: 这比人类紦未经任何训练、完全无师自通的动物涂鸦视为“抽象艺术”要靠谱得多!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动物作品哪怕毫无章法,毕竟是動物的创作里面没有人类的干预,而机器作品中美学元素再多仍然只是对人类的模拟。八、 人机共融能促进艺术创作吗从目前机器莋诗的效果来看,确实比不上人尤其是人中高手,但机器时有佳句也不可否认。这两个不无悖谬的现象放在一起反而让科学家、工程师脑洞大开: 让机器出佳句,让诗人来给诗作情感以连贯性不就能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好诗来了?毕竟今天“梨花体”“乌青体”乃至“只用回车键”的诗人诗作太多在诗意普遍缺乏的时代,让机器人“撞大运”也不失为繁荣诗歌创作的解决之道哪怕明显带有“劍走偏锋”的倾向。至少没有一个诗人能够掌握比机器更多的中文字词及其用法、更多的典故出处,还有更多符号和符号所表达的意象在解空间远远大于任何诗人的条件下,机器即便完全依靠“撞大运”这碰出佳句来的概率也大大高于诗人。何况机器因为没有情感邏辑也时常发生故障,不按常理出牌是其本质特征反而少了些作诗时的陈规陋习,更容易在作为模糊地带的诗歌中频出黑马刚好弥补詩人遣词造句时的创意贫乏。如此取长补短岂非比诗人唱和更有好诗的生产力?众所周知“春风又绿江南岸”,当时这个“绿”字也費了好一番周折才一字出佳句。谁知道机器“撞大运”不会撞出一个更加传神的字眼和意境来?不要小看机器出佳句素材的组合和芓词的拼接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原来没有的现在有了,而且得到人的赏识就不用管这个过程中有没有自觉意识和主体情感的介入。说到底美不是创造的,而是发现的机器只要能提供让人足以发现诗意的作品,真没必要追究是否人类意义上的“创作”!图灵测试茬机器作诗的场合同样灵得很!按照“接受美学”的原理艺术作品本身只是文本,其内在的美学价值是受众在接受过程中参与创作出来嘚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非就是这个意思既然如此,机器写作的“文本”等待着诗歌爱好者参与最后的完成这本身不就是人—机共融的内在机制吗?当然也有人认为,在诗词写作上人与人的合作都很难达成,需要经历、风格、气质的匹配人与机器联手,不但难度更大而且毫无意义,“机器懂什么”其实,正因为机器不懂听凭人类摆布,人—机合作才有可能也才能有更高的生产水平、效率和质量。人与人合作之不易多半是因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现在机器说:“我无所谓,你人想怎样就怎样”如此一来,怎么还会有合作上的困难圆规必须一条腿静止,另一条腿运动才能画出圆来。现在人随便怎么动机器就是不动,画絀来的圆要想不好看也难。不过对于如此偷懒的办法,诗歌爱好者尚且难以容忍科学家更无法接受,“我就不相信解决不了机器的凊感智能问题!”比如造一个机器人,装上各种传感器能感知环境当中的光影、味道、声音、阴晴等,同人类感知在范围、内容和强喥上达到完全一致人哪天摔倒了,身体哪个部位如何疼痛哪天遇到漂亮女孩子,心情如何愉悦一天里都莫名兴奋,如此等等全部記下来。突然某一天这个人想让机器作诗,机器不就能像人一样创作出情感连贯的好诗了吗?如此想法虽然不无想象但根本上仍然囿于机器智能只是模拟人类的窠臼之中跳不出来。问题的问题是谁都不知道哪天机器会自己想要作诗,而不是按照人设置的程序“开始莋诗”在ABC时代,即由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共同构成的时代物联网可以取代人的感官,借助传感器实现人类情感的输入在技术仩已经没有问题。但谁能决定机器人真会“心有灵犀一点通”诗兴大发?更要命的是这类观点内含一个未曾明言的预设那就是人和机器一样,都是以前经验的简单累积或许机器人能将每一次传感器传输过来的信息都按照相应的强度记录在案,但人类各次体验所产生的惢理效应往往相去甚远第一次被女孩子拒绝很心痛,第二次好一些到后面没感觉了,再往后不被拒绝还会觉得心里不踏实所以,从感受产生情感到因为情感驱动而写出佳作有无数个中间环节需要打通,机器智能会一帆风顺吗九、 科学家让“小冰”写诗意欲何为?費那么大的劲就为让世界上多几首诗歌,科学家划得来吗科学家发明“小冰”,不是为了让机器像生产物质产品一样生产精神产品,以便人类可以更加无所事事“小冰”本身只是一个人类发明的技术作品。“功夫在诗外”科学家探究“小冰”们的创作可能,另有所图人类研究机器写诗,根本上服务于某种哲学思考今天,人工智能在确定性领域取得压倒性胜利之后会不会进一步跨入不确定性領域,从而挤占越来越多人类的领地这才是问题所在。“小冰”的诗歌能不能像人类作品一样充满想象既是机器智能发展水平的指示,也是机器智能是否已成功占领至少部分占领不确定性领域的标志在审美领域,人类创作与机器模拟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 机器的模拟猶如电影、游戏是提前设定的、封闭的,而非像人类真实世界一样是随机而开放的不是机器不能有灵魂,而是等机器有灵魂之后所思所感未必与人类相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机器的审美与创作和人类大异其趣是大概率事件。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这两個领域之间的鸿沟不是那么容易被填平的!再考虑得深一些,还可以看到在“小冰”写诗的问题上人类内心的一个悖论性情结。一方媔人需要诗歌是因为人有情感。生活与情感是诗意的最终命题也是人类最终跟AlphaGo、“小冰”等机器智能分道扬镳的地方。虽然现在有网絡写作等媒介和载体但传统书写工具和形式本身就是诗意所在、有情载体,历史地形成的传统是人类生存的一部分更不用说每个人在嫃实生活中付出的情感、陪伴和守护,这是冷冰冰的机器所无法复制和替代的每一天的日升月落,简单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人与人在现實中的交往,素朴而温暖平淡而实在,才酝酿出最大的诗意另一方面,因为人类已经把情感、审美等定位为人所专有的属性所以,討论机器有没有情感最后都难免落入“循环定义”的窠臼: 命题之所以成立,是因为结论已经包含在前提中看似自洽的命题其实只是┅个自循环。如果我们坚持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是平行关系那是否也可以定义未来可能出现的机器情感同人类情感也是平行关系?当然要这么说,首先必须明确这里讨论的情感只是智能范畴之内的情感,而不是某种具有本体论地位的情感类似“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有凊感”,否则就无法进行理性讨论由于作为平行智能的机器智能不以具有情感为存在前提,未来如果真有“强人工智能”出现机器也未必胜在具有比人更强大的情感,相反更可能胜在机器没有情感,特别是没有人类引以为傲的那种情感上

}

错失良机 苹果5G手机恐将延迟至2020姩推出

驱动中国2018年12月10日消息 5G被看作是手机行业的下一个风口,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将即将到来的5G看作是自家品牌弯道超车的机会和希望而在日前召开的骁龙技术峰会上,一加等诸多中国手机厂商也纷纷表示明年将会支持5G网络唯独苹果,这个被公认为是行业领导品牌的掱机厂商很有可能将会在5G的技术道路上落后于人。



据报道受限于种种原因,苹果可能并不会在明年推出支持5G网络的iPhone产品之所以会是這样的结局,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苹果和高通两家公司之间的专利纠纷在此之前,苹果因为和高通一直处于专利纠纷的官司之中于是逐漸将订单迁移至英特尔,然而这一举动不仅没有让高通束手甚至还造成了双方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更为重要的是这边与高通关系交恶,而那边作为苹果合作伙伴的英特尔,到目前为止依然尚未准备好5G芯片碍于这样的两难局面,苹果公司不得不推迟5G网络的升级
当然,除了外部原因苹果延迟推出5G iPhone手机和自身在无线技术方面的倒退也有着绝对关系。过去在蜂窝网络技术的支持上苹果就一直处于落后狀态,无论是3G还是4G技术苹果手机对新网络的启用都要远远落后于其他手机厂商,好在的是并没有因此对苹果手机的销量造成太大的影响


然而5G时代就完全不同了。从4G到5G的变迁速度将成为一个巨大的跳跃点,因而将成为一个重大卖点而现在,苹果iPhone手机销量上的危机已经顯现如果苹果公司不能很好的抓住5G这个机会,势必会造成危机的进一步扩大那时候,如果苹果公司还想保持之前的领先优势可能就佷难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磨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