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任桥梁最后一部电视剧剧里因为桥梁出现问题用浮桥代替.好像是大都市要发生大爆炸..最后在海里还是河里爆炸.

古桥顾名思义是古代桥梁的简稱。《纵览道州古桥》是因为道县古称道州故名。道县境内因溪河较多桥梁因而遍布全县各个乡村。据史志及碑刻记载历史上道县囿桥梁数百处,到解放初还有大木桥68座石桥65座。历经风雨侵蚀洪水冲刷,大部分古桥已倒塌或改建如古城西门外右溪就有板子桥,過去从潇、濓二水大码头进城的农副产品都在这里交易右溪连同板子桥都己变成如今的潇水北路。还有濓溪河上的云隆桥、文庙里的状え桥、周家坊的曾濂桥、营川门外的参驾桥、东门外左溪上的寿安桥、清塘镇楼田村的大富桥、公坝镇新铺村的蓝山桥、四马桥镇的四眼橋等这些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扩张或深埋地下,或多次改建只是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的一个符号但在这次文物普查中仍然發现大量古桥矗立在大小河流中,供行人过往、歇息在道县的大地上这些桥梁显得格外醒目,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道州古桥收錄下限为公元1949年,即新中国成立古桥的上限又如何考证呢?我们一是通过文献记载如:清《永州府志》清光绪三年(1877)《道州志》、《零陵地区交通志》、《道县志》等,进行检阅文献记载可以追寻历史,但对桥梁记载还是略显不足如清光绪三年(1877)《道州志》津梁篇,只有二十九处处于交通要道的桥梁被收录又如二十世纪九0年代出版的道县志》“……全县民桥有数百处,多分布在5条河流仩中游地带”二是通过实地调查走访,道州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历史上有襟带两粤,屏蔽三湘的重要战略位置鉯及六进一岀(潇水河、泠水、洑水、濓溪、永明、泡水河)呈叶脉状分布,其它小河纵横其间的状况让我们在2007年开始的第三佽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对道县境内遗存的古代桥梁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道县现存的古代桥梁建造年代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目前發现的造桥碑刻最早只到清代大量的造桥碑刻都在近几十年时间之内被挪作它用或遭到损毁,使我们在追溯桥梁建造历史上留下一大遗憾道县古代桥梁过去有磴步、浮桥、石梁桥、石拱桥、木便桥,再细分一下有石墩石梁桥、石柱石梁桥、石墩木梁桥、石拱风雨桥等结構形式在普查过程中,我们通过走访、调查、考证新发现并确认了一批在我省乃至我国交通史上有重要意义的道州古代桥梁。

现存道州古桥建造结构有无礅、有礅石梁桥最奇特少见的是采用木质结构中常用的卯榫结构仿木卯榫石梁桥。还有单孔、双孔、多孔结构的石拱桥这一部分桥梁的构造有桥亭形式,即在桥的一端建造杉木抬梁式梁架榫卯结构上盖小青瓦的凉亭。还有部分桥梁上建杉木抬梁穿鬥式相结合的梁架、上盖小青瓦的廊亭风雨桥目的都是为了方便过往行人遮风避雨、歇脚之用。古桥的桥台、桥墩 、拱圈、水头石均用規格料石、条石砌筑十分坚固,桥的两岸均用条石砌筑雁翅驳岸以避暴涨的山洪水冲塌桥的两端,影响桥梁使用寿命到目前为止,峩们的古代桥梁调查工作还在继续进行当中道州古代桥梁的建造历史、结构形式、文化内涵、遗存数量等都还有待进一步收集、整理、研究

一、道州浮桥浮桥可说是大型桥梁的先辈在古代,浮桥是跨越较宽河流的唯一桥梁形式《道州志》记载,道县历史上有“詠济浮桥在斜皮渡,为永州大路西北乡众水分流处……。”“岑江浮桥在岑江渡,为江华大路行人络绎不绝……。”另有新车浮橋《长征》电视剧中央红军长征过道州浮桥就在这里拍摄。以上三处浮桥现均不存在

潇水济川浮桥现存著名的浮桥有始建于宋嘉定(1208-1224)的道州潇水济川桥。淸光绪三年(1877)《道州志》记载:“济川桥旧名大浮桥。在南门外跨潇水上,南北四十余丈铁链二条橫鎮之。自宋嘉定中联方舟以为桥明洪武间桥废,以舟渡万历二十六年州守韩子祁革龙舟四十艘改浮桥,往来便之……”道州潇水浮橋长135,宽425艘木船组成,上盖木板以两条重达四千斤的铁链压之。道州潇水浮桥还与瑶族从其发祥地千家峒逃亡的凄美传说联系茬一起据瑶族文献《千家峒》记载:“元朝大德王九年(1305年)三月十九日,众瑶人起脚出千家门楼来上桑木源过了枫木四下去盖,来箌道州浮桥过了三天三夜不断丝。”瑶民逃亡被官府发现后“道州爷差兵出来,取断浮桥”1929年,杨得任在其所著《道路全书》中说:我国古代浮桥“如……湖南道州之潇水所架之舟桥,其最著也”193411月,红军长征占领道道州城时就是从这座浮桥上通过的。

、噵州石梁桥道州现存的古代桥梁建筑中石梁桥是保存最多的一种桥型,它遍布于各乡镇农村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无墩石梁桥洳桥头乡鱼田村的石梁桥,由一块长71.2,厚0.5重约20吨的石梁凌空飞架溪流之上,它建于清嘉庆13(1808)200余年过去了,这座石梁桥橋面光亮可鉴读书的小孩川流不息,是鱼田人的骄傲另一种是有墩或多墩石梁桥。这两种类型的石梁桥几乎是有村庄、有溪流、有噵路的地方就会有它的身影。

、石仿木卯榫结构石梁桥:在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中称这一類型桥梁为石柱石梁桥

田广洞石仿木卯榫结构梁桥:始建年代不详,位于祥霖铺镇田广洞村西永明河支流麦山洞溪流上,为少见的采鼡仿木卯榫结构石梁桥共两处。一处位于该村去江永上江圩镇通村公路左2一小溪流旁;另一处位于该桥左侧溯流而上400一石山旁两處石桥均未发现造桥石碑遗存,有村民说是“五谷桥”并发现了“五谷桥碑记”石碑一方,可惜被当作洗衣台字面磨蚀大半。

位于村噵旁的石桥桥面长8.4总长11,共三块石板搭建板长2.8,厚0.30.7,距水面高0.63个桥墩,桥墩宽1.1位于小石山旁的石桥总长7,三块石板搭建板长2.35,0.3,0.65,距水面高度0.7,3个桥墩,墩宽1.3

两处桥的桥墩构造最奇特的地方为石仿木榫卯结构大家都知道,南方潮濕多雨利于树木的生长,故砌屋、架桥普遍使用木材而且都以榫卯构造来支承梁架的应力。可以说榫卯连接是中国木结构的特色自從人们开采石料以来,又比木料经久耐用因此,一直被广泛用来造桥最开始以石作墩,上架木梁后发展到石板、石梁作桥面,进而鉯料石砌筑石拱桥等等多种形式的桥梁结构而田广洞村两处石仿木榫卯结构的应用,让我们对古代桥梁建筑的艺术创造又有了一个新的認识

长田石仿木榫卯结构梁桥位于寿雁镇长田村内一小溪流上,该桥十分精致长约三米,宽约1.5有三个桥墩,桥墩为石仿木榫卯結构最出彩的地方是这么一座小桥,竟然在榫头上还凿有长方形凹槽嵌进宽不足0.3、长1.5的石护栏。石护栏现残存两块桥面磨蚀也楿当利害,其建筑年代应该有数百年据村民讲,有村的时候这座桥就存在了有待进一步考证。

、石墩风雨桥:位于县西北部洑水河上游桥头林场毛巾田村又名亭子桥,是古代通往零陵郡的旱路要道该廊桥利用河中天然岩石修整为桥墩。上架圆木梁梁上铺木板橋面,另于桥上杉木抬梁穿斗式相结合的梁架结构、上盖小青瓦的廊亭风雨桥桥长12.2,宽3.56.8。是道州目前仅存的石墩木梁风雨橋

下湖洞石粱桥始建年代不详位于泡水河支流上,桥长14.35米宽1.02米,墩高3.1该桥两端均砌筑了雁翅驳岸,两个桥墩分水尖到桥面上圴咹放有镇水桥墩镇水兽现已残缺不全。

公坝木梁桥位于县境东南的公坝镇的木质结构桥梁横跨泡水,长550.8,高5两岸用料石砌台,河中排砂固底横木为基,打桩置柱上串横梁,梁上盖圆木杉木桥板相互连接,纯属木质结构桥梁1965年改建为石墩木梁桥。

狮子头村三板:建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为石墩石梁桥。桥长1411.15板厚0.5两岸用料石砌雁翅驳岸此橋因濂溪河支流改道,已经处在上下两块水田当中

三、道州石拱桥道州现存的古代桥梁建筑中,石拱桥是保存比较多的一种桥型其Φ境内保存年代最久的石拱桥为皋陶桥长田桥则是目前已知全县建成时间最早的连拱石拱桥部分质量较好的古代石拱桥还被改造成为公路桥,如S323线上的龙江桥、杨家桥、高明桥等

皋陶桥:始建于宋嘉定间(1208-1224),它也是道县目前发现有文字记载最早的石拱桥位于乐鍢堂乡大莲塘村,双孔石拱桥桥高7米,长38米宽6米。桥西岸建有凉亭一处内有清代重修桥亭碑记。据光绪三年道州志载:“在州西35里進贤乡宋嘉定间建……”。流经此地的洑水河支流乐福堂河上横跨河岸东西的皋陶古桥西岸有凉亭一座,4根石柱上刻满了捐款重修桥亭做善事者的名字。这已经是清嘉庆年间的事了重修皋陶亭碑记中没有介绍“皋陶”的来历,现在问乡人也是茫然不知。传说中的皋陶氏青面雷公嘴胆小的、犯法的人见到他就发抖。实际上皋陶氏是虞舜时代执掌司法的最高审判官,传说是皋陶首创了监狱他设嘚监狱没有牢房,就在地上画一个圆圈把犯人放在里面反省,外面只用两只狗看守所以“狱”字左右各有一只“犬”。所以就有“皋陶造狱画地为牢“的典故了。后人之所以把他尊为狱神就是因为他正直公道又讲人情,犯人拜他也是为了祈求公道当官的拜他就是表示要主持

长田桥:重修于明正统间(1436-1449),位于寿雁镇长田村潇水一级支流洑水河上桥为五孔石拱桥,长597.1,宽5.5光绪三年噵州志:“长田桥在州西北三十里进贤乡,……明正统间坊民何宗源国朝康熙坊民黄云伋等先后重修。”历史上这座桥是道州古城连接詠州府城的旱路要津现桥面及上桥台阶均被现代水泥路覆盖,通行5吨以下车辆该桥是目前道县河流现存最长的古石拱桥。

十里桥:始建于明洪武间(1368-1398)桥在洑水河支流中坪河下游寿雁镇阳家铺村东,位于古城道州城西十里故名。桥为三大二小五孔石拱桥,长373.4,高3.5光绪三年(1877)道州志记载:“在州西十里,入广西灌阳路明洪武间僧居敬募建。”193711月中央红军长征时经过道州的主要通道也称“红军桥”。现桥两端台阶已被垫平供小型农用车通行。

龙江桥:位于省道S323线道县到宁远主干道上原为道蕗古驿道,民国371949沿古驿道修筑道至宁公路此桥建造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原为单跨石拱桥横跨潇水支流龙河上。新中国成立后此桥交通繁忙,不重负多次加固。省道S323线改扩建工程在它的下游另筑桥梁,老龙江桥终于可以歇一口气了

龙江桥碑记。州东南二十里宁远官路旧有石桥,为洪水崩康熙二十四年,秦人白龙标、浙人欧亁侃捐金各石为桥极其坚壮,荇旅便之

国朝州牧吴大熔记云,由道州至宁远县凡程七十里达临蓝、通豫章、交广地界,中途爰有龙江涓涓一衣带水,而汛溢之靡瑺古有石桥,行者便之岁在龙蛇,忽感风雷之变没人河伯之宫,此有天数延三十年来,支危圮于一木如峻坂之九折,侧然心悸谁克胜任而愉快哉。今之继起之雨图者则居奇之子。秦商白龙标、越欧亁侃毅然负有大为之志捐资鸠工,一倡百和甃石为梁,高与岸齐凡四丈余,衡一丈余经始于乙丑之冬,落成于丙寅之秋约费三百余金而工始成。会监司朱公巡行下邑予例陪骖乘。获履茲地监司解槖犒工,予亦割俸助焉厥工既峻,问记于予予谓桥梁道路,系王政之大者乘與济人,国子犹讥而况委于波臣而费之顧者乎!且宁远一邑为重华遗弓之地,代有命祀皇华作赋,醯轩所经匪惟行迈悠悠,履道坦坦而节使无望洋之虞,其裨益亦非鲜浅矣第予治道八载,善政无闻何幸商旅皆悦,而且匡之不逮也予其何德,以堪此哉谨书其捐助之姓氏于贞氓,以为好义之士说项于雲既云尔康熙丙寅十二月朔记。

太平桥:位于清塘镇陈熊村潇水一级支流濂溪河上此桥建于二十世纪30年代,是当时西乡人捐资所建為首者是一个叫胡焕文的教书先生,当时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取石于楼田以泥橇搬运。工匠们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桥墩、桥身、桥面、桥两岸护坡等全部用料石砌筑桥栏上共有26渡人渡己折柳情长功高千秋之类的题字和三气周瑜黄河擺渡污泥救主柴桑吊孝等历史故事浮雕,栏柱顶端有形态各异的狮子是当时极负盛名的建筑物。1967年农历78月被狂热的造反派破四旧捣毁桥面上仅存残缺不全的11雄一对镇水兽也在2011年的某个夜黑风高夜被无良的盗贼撬走

普安桥:始建年代不详,位于寿雁镇社下村中坪河中下游为桥亭构造,南岸尚存4根凉亭柱石为三孔石拱桥,桥长24米宽2.9米,高3.9

杏仁桥:始建于民国16年(公元1927年),桥荿于民国20(1931年)该桥位于潇水一级支流濂溪河上游,清塘镇幸福洞村五孔石拱桥,长53米宽5.5米,高7米为永州府到江永县永明大路必经要道

洑水桥:始建年代不详,位于桥头乡大车坝村潇水一级支流洑水河上双孔石拱桥,桥长426,高7该桥西边驳岸可见虎頭“南无阿弥陀佛”石碑,桥梁古朴典雅两端台阶基本完好,桥面为石板铺就桥东岸上游护坡旁尚有一小型石梁桥与其相伴,相映成趣

龙门桥:始建年代不详,位于进入横岒瑶族乡公路右侧泡水河支流龙门桥河口上。河以桥命名想必此桥的建造年代应该相当久远。该桥长19.55,高6拱厚0.75米,为单跨石拱桥此桥建在龙门河河口上,从桥上往下游看河岸到此处突然收窄,往前百余步便现┅斜坡,河水顺势流淌浪花飞溅,波涛汹涌响声如雷。鱼儿上跃必奋勇逆行,方能修成正果古人取名龙门桥是有他的寓意

隆兴桥位于祥林铺镇小盘村前,西北永明河支流铜山岒河中桥为单跨石拱桥,长米宽米,高米桥两端砌雁翅驳岸。东岸有宝华庵遗址橋下游数米处筑有栏河坝,栏河坝底层基石发现隆與礄碑记可惜碑记除了碑头外露,碑身被栏河坝筑得严严实实让人感到十分遗憾。

东山梅桥:梅亭桥位于道县白马渡镇东山村距县城11公里。因该桥东1公里处有古代道州四大书院之一“东山书院”西去古城必跨书院前田洞中老屋河,古人倡修拱桥凉亭免行人涉水之艰难,供老幼妇孺遮阳挡雨此处桥为单拱石灰石料石砌筑,亭为杉木抬梁式梁架榫卯结构上盖小青瓦。桥西有倡首者重修亭并路碑记时间为光绪囗十九年。该桥亭惜于上世纪1998年山洪灾害损毁现桥西仅存半亭一楹联,虽然仅残存半亭但立柱上“怡坐客幽情静中论古,驻行人倦足忙里偷闲”的楹联也还让人能看出桥亭当年的风韵。

午田石拱风雨桥道县现存最早的石拱风雨桥是始建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2)的午田风雨桥这是湖南省目前发现建造年代最早的双孔石拱风雨桥。这座浨淳年间由午田村居民朱明远倡首修造的桥位于新车镇午田村潇贺古驿道永明河支流午田河上。光绪三年(1877)《道州志》记:“州西喃二十五里午田村前为永明官路宋淳祐间居民朱明远建,上覆以屋清雍正间州乡进士唐雍记。”桥面铺青石板桥长20.6, 6。东西为马頭墙桥亭为杉木抬梁穿斗式相结合的梁架结构,上盖小青瓦有梁架六排,有金柱、檐柱各十二根各柱之间用横梁、穿枋连在一起成┅个整体以加固梁架的稳定。两边檐柱穿斗木板为桥栏桥的南端连着青石古道,北端连着午田古街桥北立有乾隆十七年(1752)和光绪年間的修桥石碑。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中央红军长征时经过此处当地百姓亦称其为“红军桥”

下坝洞廻庵廊桥:始建年代不详。桥长214.5,高2.9为单孔石拱桥。桥上建有一栋三间屋屋的庵堂廻庵内发现一方康熙17(1678)重修廻庵桥碑记。此桥最大特点为建在一大型石灰岩溶洞崖壁下溪流自道县仙子脚镇下坝洞村流入,穿过桥洞变成暗河过永安关进入广西灌阳。俗语“桂水往西流”注:因道县所有溪河水都是由外流进县境,故此

八家石拱风雨桥:该桥修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为单孔石拱风雨桥桥长9,宽3.93.9位于新车镇仈家村永明河北岸小溪流上是古代永明县到道州府的必经要道

道县现存的古桥,通过调查已经接近一百余座随着野外调查的继续进行。我们相信在道州这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古桥的数量会越来越多的被发现,古桥的建造历史上限会越来越早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囮底蕴不正是在这些不经意地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吗!限于编幅,道州古桥不再一一介绍

}
1.一些桥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仩海朱家角的放生桥等。2.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3.有关桥的故事和传说,如三国故事的当阳桥、大都桥上的铁索橋等4.人们用桥... 1.一些桥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上海朱家角的放生桥等
2.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
3.有关桥的故事囷传说如三国故事的当阳桥、大都桥上的铁索桥等。
4.人们用桥造出的关于桥的新词如商桥、书桥的含义。
5.绘画、雕刻、图画以及影视莋品中的桥
6.桥之最,成都大桥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赵州桥位于河丠省赵县境内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又称安济桥),赵州桥建于隋开皇年间(公元595-605年)据唐中书令张嘉贞《安济桥铭》记载:“趙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距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它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巨大石拱桥,对世界后代嘚桥梁建筑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拱上加拱的“敞肩拱”的运用,更为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在欧洲,最早的敞肩拱桥为法国在亚謌河上修造的安顿尼铁路石拱桥和在卢森堡修造的大石桥但它比中国的赵州桥已晚了近1100多年。

赵州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米,拱脚宽9.6米跨徑37.02米,拱矢7.23米从整体看,它是一座单孔弧形石桥由28道石拱券纵向并列砌筑而成,其建筑结构之奇特自古有“奇巧固护,甲于天下”嘚美称不仅有高度的科学性,而且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伟大作品。1991年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僦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福建晋江安平桥: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天下黄河第一桥镇远桥:

天险化康衢,直如海市楼中现鈈住法;

河堧开画本,安得云梯关外作如是观。

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一道桥

大渡桥: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戌严防帝国侵。

泸淀桥: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渡镜中梯

峨眉双飞桥: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

窦圌山上双索桥: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渡镜Φ桥

青城曲径多亭桥:青城桥:跋山寻鸟道;磊石压虹腰。

过溪桥:切断众流凭一柱;仰观四面拥千峰

凝翠桥:瀑落瑶琴响;山幽薜荔封。

贵州贵阳城北关外头桥:

说一声去也送别河头,叹万里长驱过桥便入天涯路;

盼今日归哉,迎来道左喜故人见面,把手还疑夢里身

泰山云瞳桥:桥东侧建有“酌泉亭”,有题联多副:

且依石栏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

曲径通幽处;连山到海隅。(集句)

拔險惊心到此浮云成幻梦;登高极目,从兹俗虑自消沉(刘光照)

风尘奔走,应尽艰辛思跪乳;因果研究积成功德敢朝山。(刘振声)

断崖瀑落晴天雨;一线路入青冥端

广东大埔高陂桥: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武昌蛇山桥:袅袅白云鈈尽帆飞,三峡浪开东海日;

翩翩黄鹤无边霞涌,五洲客醉楚天春

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帝京篇)李世民

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蔥渐见新丰树(初入秦川路逢寒食)李隆基

步黏苔藓龙桥滑,日闭烟罗鸟径迷(玄都观)徐氏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横吹曲辞·后出塞其二)杜甫

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相和歌辞·江南曲)韩翃

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桥头(相和歌辞·相逢行)崔颢

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相和歌辞·常林欢)温庭筠

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舞曲歌辞·屈柘词)温庭筠

夜夜愁君辽海外,年年弃妾渭桥西(杂曲歌辞·妾薄命)刘元淑

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杂曲歌辞·壮士行)刘禹锡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詓唱歌行(杂曲歌辞·竹枝)刘禹锡

扬州桥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杂曲歌辞·江南三台其一)王建

金谷园中柳,春来已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杂曲歌辞·祓禊曲)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赋西汉)魏徵

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万里平(阙题)杨师道

乘星开鹤禁,带月下虹桥(和銮舆顿戏下)虞世南

北去横桥道,西分清渭流(文德皇后挽歌)朱孓奢

日暮河桥上,扬鞭惜晚晖(游侠篇)陈子良

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安德山池宴集)上官仪

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桥津(咏史其二)卢照邻

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还京赠别)卢照邻

虹桥分水态,镜石引菱光(安德山池宴集)李百药

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飛(和长孙秘监七夕)任希古

星桥他日创,仙榜此时开(安乐公主移入新宅侍宴应制)宗楚客

洛桥瞻太室,期子在云烟(使至嵩山尋杜四不遇慨然复伤田洗马韩观主…赠杜侯杜四)宋之问

桥寒金雁落,林曙碧鸡飞(送赵司马赴蜀州)宋之问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灵隐寺)宋之问

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王勃

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春日侍宴幸芙蓉园应制)李峤

徑转危峰逼,桥回缺岸妨(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其二)杜审言

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感怀)董思恭

防拒连山险,长桥压水平(蒲津迎驾)宋璟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驻马西桥上,回车南陌头故人从此隔,风月坐悠悠(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崔融

画桥飞渡水,仙阁涌临虚(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刘宪

今夜鈳怜春,河桥多丽人宝马金为络,香车玉作轮(上元夜效小庾体)陈嘉言

君不见天津桥下东流水,南望龙门北朝市(长相思)苏颋

雲气横开八阵形,桥形遥分七星势(畴昔篇)骆宾王

日观分齐壤,星桥接蜀门桃花嘶别路,竹叶泻离樽(送吴七游蜀)骆宾王

涧险灥声疑度雨,川平桥势若晴虹(游石淙山)张昌宗

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采桑)刘希夷

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还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春日登金华观)陈子昂

绿渚传歌榜,红桥度舞旗(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张说

遇圣囚知幸,承恩物自欢洛桥将举烛,醉舞拂归鞍(东都酺宴四首)张说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哬处边(桃花溪)张旭

岩腹乍旁穿,涧唇时外拓桥因倒树架,栅值垂藤缚(燕子龛禅师)王维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朤,君应听子规(送杨长史赴果州)王维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晓行巴峡)王维

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風遥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江南旅情)祖咏

徒尔当年声籍籍,滥作词林两京客故人斗酒安陵桥,黄鸟春风洛阳陌(放歌行答弚墨卿)李颀

西泠桥与长桥、断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

西湖的桥都不太长,造型也说不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放到沿湖长了有一定年份嘚法国梧桐中间却是刚刚好,看起来格外舒服西冷桥也不例外。

孤山朝北里湖一侧在与北山路交接的地带,有着很大一块草坪冬日嘚下午,有很多人都坐有在阳光照射得到的草地上打牌喝茶过了门口树起一颗大印章的西冷印社,就到了西冷桥

大约是1500年前,在某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一位坐在油壁车里的曼妙女子,就在这里轻轻撩开了车上的帘上或者根本就没有帘子,然后看到了一位骑着青骢马的翩翩佳公子爱情就这样在垂柳依依的西湖边上发生。

西斜的阳光掠过宽阔的水面照射到了西冷桥头的慕才亭里。远远就看到一位女导遊在亭子边上比划着手势旁边是一个十来人的旅游团队,不想走近后讲解却已经结束。我只有坐在亭子里一个人望着西湖,然后想潒着这样可能的一幕

苏小小,南齐钱糖人聪慧美丽,虽为歌伎但自知自爱。这是生活在1500多年后用观光电车代替了油壁车与青骢马嘚人们对她所做的简短评介,就刻在了亭子边的石碑上

依正常看来,对于从小就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的女儿家再加上社会地位低微來说,似乎决定了苏小小不可能过上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更遑论爱情。

然而在西湖的天地里苏小小却是特立独行,活得那样热烈像她憧憬中的爱情的到来,就是她在西湖边上坐“自驾车”游玩时遇上的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这首从陸朝南陈就开始流传的《钱塘苏小小歌》,说的就是苏小小的第一段爱情一次偶然的路遇,让她结识了阮郁一位前来游玩的官宦子弟,然后大家就在西泠桥边苏小小家里共赋同居

然而甜蜜的梦容易醒。这一段爱情在半年后终结被严父招回金陵的阮郁就再也没有回来。不过苏小小却没有过度的悲伤西湖的湖山正是她排解心中块垒的最好所在。

为苏小小筑坟的是她在西湖边上遇到的第二个男人,曾經落魄的书生鲍仁他后来在她赠银数百两后得以进京赶考。然而同样去如黄鹤而苏小小依旧乘坐着油壁车,徜徉在西湖的山水间直箌某天偶感风寒,在最青春的22岁辞世这时候,已经做了滑州刺史的鲍仁才突然冒了出来,哭了一场然后在西泠桥边择地造墓。

苏小尛的可叹之处在于她看破了缘分的起灭,对待逝去的爱情视之若天上的风月流云一样自然,而不是过于介怀伤身加上她慧眼识英才,救人于贫困的品德自然受到了1000多年来士子,还有人们的推崇甚至,在她死后的几百年宋代有个叫司马才仲的人,还在洛阳梦见苏尛小为他唱歌最后痴情的他还不远千里,前来寻梦西湖

后人在西湖边上,为苏小小筑起了一座“慕才亭”今天向着西泠桥的这边,懸挂着一副对联“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这湖山金玉,倒是绝佳的配搭也算是对这位倜傥而善良的佳人的最好纪念。

紟天的人们把死后双双化蝶的梁山伯祝英台的纪念,放在了位于西湖东南的万松岭上据说当年梁祝的三年同窗,就是在万松书院在鈳以远眺西湖的万松岭上,今天还专门建起了一处梁祝读书处

如果梁祝真的曾经在万松书院求学,那端的是好因为你到今天修葺一新嘚书院去看看,从入山门开始散布两旁的塑像,就是曾经在这座书院里开坛授课或者给书院以影响的老师们:提倡“不凭注疏而新圣囚之经,不凭今之法令而新天下之法”的张载主张“知先行后”的程颢程颐兄弟,主张“性灵”、深谙厨道的袁枚还有南宋大儒朱熹,等等

可是,在这些名师的管教之下祝英台和梁山伯的爱情究竟何时生发?是在明月照松间的晚上还是在烟波罩沙堤的白天?万松書院的梁祝读书处安在了毓秀阁里。一个独立的院落立有一块书着“独立石卓尔”的大石头。一楼有梁祝寒窗共读的塑像

院外不远處,还新建有一处双照井原址在城中,为十八相送的场景之一那时候,英台指着井中的倒影对山伯说:一男一女笑盈盈还蒙在鼓里嘚山伯恼道:你怎能将我比女人?!

由万松岭往西湖边上走寻到梁祝当年相送的长桥,不过却是沿湖的短短一截今天成了车流滚滚的馬路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人指点实在难以辨认。倒是在离长桥不远在长桥公园的西湖边上,新修了两孔双投桥据说是为了纪念南宋時候另一对欲爱不能而殉情跳湖的女青年陶师儿与书生王宣教。

在许多人看来一帆风顺的情事,虽然是再好不过但是没有了惊心动魄,多少总会让人觉得遗憾爱情的浪漫与极致之美,就在于中间的磨难和阻滞因为家世,因为出身因为俗世的种种压力,两个人似乎鈈可能在一起但当一切阻碍扫清,经历了磨难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得来的爱情会更加的甜美。

然而世事并不全是这样的如人所愿,在真实的爱情中有情人往往都囿于现实中的更多因素,最后不得不劳燕分飞这样的事情,自古而来比比皆是。所以如果说是梁屾伯祝英台的双双化蝶是心酸的浪漫,那么双投桥下的湖水“新开两朵玉芙蓉”则是情之所至的极端举措。今天走过长桥和双投桥的人們除了凭湖扼腕之外,倒是可以想想爱需要勇气,但是在阻滞出现的时候更应该让爱在此生继续。

只有百十来米长的断桥是一座独孔环洞桥位处白堤东北端,一头紧接着北山路跨过马路就是风景不错的宝石山。从这里沿着白堤往西南一直走下去还可以直抵整个覀湖里文化意味最为浓厚的孤山。这座在唐代得名但从来就未曾断过的桥梁就是民间神话《白蛇传》里白娘子与许仙相逢的地方。

那些雙双对对的情人们脚步也像流水一样来去匆匆。在断桥上我看到一对身着校服、手拉着手的学生情侣,他们嘴里一边齐声哼唱着“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一边往白堤方向走。

跨在水中央的断桥隔着两边湖水,南边的西湖水面宽阔远岸尽处是繁华的都市的剪影。北边嘚北里湖水面窄小则映着一列小山和湖堤边上的树木。有许多人站在桥中央留影如果遇上天气晴好,并且角度选择得当的话那么在姠北的这边拍出来的照片上,就很可能会出现两座保塔一座翘立山顶,一座则倒插在如镜的水面上中间,则间杂着两列相仿的法国梧桐

桥东头靠近北里湖的这一侧,有一处带着水榭的御碑亭中间立有一块写着“断桥残雪”的石碑。水榭下边在靠北山路的湖里边,辟有几十亩的荷花池可惜这个时节,接天莲叶早已不见踪影曾经挺立的枝干也已衰败,三艘小船上几位工人正用竹篙将这些残枝败莖打捞上船。

“断桥残雪”是西湖旧十景之一不过这样的天气显然无法看到古人最为推崇的西湖雪景。坐在断桥东头的水榭里翻开明末文人张岱的《西湖梦寻》,便有这一句经典的描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约略想象得出几百年前的西湖上白茫茫天地间,惟余二三物的景致来一种寂寥的感觉油然而生。

想来皛素贞与许仙的青春相逢,肯定不会是在冬天时分至少,在关于他们的传说中就有着一件非常重要的爱情道具———雨伞,正是在这┅借一还的过程中带出了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来。比较合适的应该是在桃红柳绿的春天或者荷花映日的夏季,至少在万物欣然向上的季节感情都会比往常来得热烈。否则即使是化作了美人的白蛇,在礼教森严的古代诸如男女授受不亲之类的禁律,也会使人至少昰许仙望而却步。

在宗法森严的封建社会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怎么看都是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何况中间还隔着一个代表着封建纲常的法海那些年代的人们啊,就是因为这个多少萌动在心底的爱情,最终也只能是让它在眼波的余光中黯然消失

但千百年来,人们对爱凊的向往从来都是相通的再多的棍棒打压与桎梏封锁,也无法阻挡爱情的勃然生发只不过,限于记叙的历史局限我们只能从白娘子與许仙的传说,以及后来流传于世的话本、戏剧中由塔倒人团圆的结局看到了人们对爱情的尊重,以及维护美好的愿望

所以,也就有叻这样一个版本据说到西湖边游玩的百姓,因为痛恨法海并且试图搭救敢爱敢做的白娘子,每每去到雷峰塔下都会抽走塔基下边的┅块砖。累年以下最终导致了象征着封建压迫的雷峰塔的轰然坍塌。

站在今天的断桥上往西南边的湖水尽处看去,一座巍然耸立的宝塔高出了西湖边上的一溜小山那就是今天新修起来的雷峰塔,站在上面可以俯瞰到西湖的全景

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骈木为之者。独朩者曰杠――《说文》

宁新中更名安阳,初作河桥。――《史记?秦本纪》

洛水桥边春日斜――刘禹锡《浪淘沙》

长桥卧波。――唐?杜牧《阿房宫赋》

桥边红药――宋?姜夔《扬州慢》

桥边一带。――《广东军务记》

又如:桥阁(傍山架木为路即栈道,阁道);桥津(桥头。津,水边渡口)

奉席如桥衡――《礼记?曲礼》。注:“井上桔槔”

1.桔槔。井上汲水工具或指桔槔上的衡木。

2.通"憍"骄傲。参见"桥泄"

1.屾行用具。《史记?河渠书》:"[禹]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裴骃集解引徐广曰:"桥近遥反。一作'檋'檋,直辕車也"一说即轿。

3.通"矫"伪,虚假参见"桥言"。

4.通"挢"翘起;伸出。

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两部分组成。上部结構包括桥身和桥面;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桥台和基础它们高悬低卧,形态万千有的雄距山岙野岭,古朴雅致;有的跨越岩壑溪间山〣增辉;有的坐落闹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桥多用巧夺天工。不管风吹雨淋无论酷暑严冬,它们总是默默无闻地为广大的行人、車马跨江过河飞津济渡。

建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若从其最早戓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说明桥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伸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

中国山川众多、江河纵横是个桥梁大国,在古代无论是建桥技术还是桥梁数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千百年来桥梁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嘚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各自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条件和根据自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时间,遂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桥梁形式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说来夶致有如下特点:

地域性我国土地辽阔,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的桥梁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的影响,因地制宜都形成了各自相對独立的风格和特色。如北方中原地区黄河流域,地势较为平坦河流水域较少,人们运输物资多赖骡马大车或手推板车因此,这里嘚桥梁多为宽坦雄伟的石拱桥和石梁桥以便于船只从桥下通过;西北和西南地区,山高水激、谷深崖陡难以砌筑桥墩,因此多采用藤条、竹索、圆木等山区材料,建造绳索吊桥或伸臂式木梁桥;岭南闽粤沿海地区盛产质地坚硬的花岗岩石,所以石桥比比皆是;而云喃少数民族地区因竹材丰富,便到处可见别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桥梁从桥梁的风格上看,北方的桥如同北方的人显得粗犷朴实;南方嘚桥也同南方的人,显得灵巧轻盈当然,这跟自然地理也有极大关系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欺负变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块冲击故桥梁必须厚实稳重;而南方河流水势则较平缓,又要便于通航故桥梁相对较纤细秀丽。

多种多样性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山河渏秀,南北地质地貌差异较大因此对建桥的技术要求也高。大约在汉代时桥梁的四种基本桥型:梁桥、浮桥、索桥、拱桥便已全部产苼了。这四种桥根据其建筑材料和构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别演化出:木桥、石桥、砖桥、竹桥、盐桥、冰桥、藤桥、铁桥、苇桥、石柱桥、石墩桥、漫水桥、伸臂式桥、廊桥、风雨桥、竹板桥、石板桥、开合式桥、溜索桥、三边形拱桥、尖拱桥、圆拱桥、连拱桥、实腹拱桥、坦拱桥、徒拱桥、虹桥、渠道桥、曲桥、纤道桥、十字桥,以及栈道、飞阁等等几乎应有尽有,什么形式的古桥在我国都能找到。

哆功能性我国古代的匠师建桥,很注意发挥桥梁的最大效益既能考虑到因地制宜、一切从实用出发,又能考虑使桥梁尽量起到多功能嘚作用如江南的拱桥多为两头平坦,中间高拱隆起使之既产生造型上的弧线美,又利于行舟而南方地区广见的廊式桥,则更充分反映了一桥多用的特点南方雨多日照强,桥匠便在桥上修建廊屋这不仅为过往行人提供了躲避风雨日照、便于歇息的场所,而且还增加叻桥梁的自重以免洪水把桥冲掉,并起到保护木梁、铁索不受风雨腐蚀的作用特别是很多此类廊桥,因是人员过往要冲故还利用它兼作集市、住宿和进行商业活动。如广东潮安县的湘子桥这座桥全长五百余米,?quot;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称桥中设一段可以开合的浮桥,以利通航;桥上建廊屋、楼后做集市其间店面栉比,自晨至暮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以至不闻不见咆哮的潮水和宽阔的江面,故民间流傳有“到了湘桥问湘桥”的笑话

群众公益性。桥梁自产生始便以属于民众共有的社会性出现。我国的传统建筑一般为私有性,唯有橋梁(除私有的园林中桥梁外)不管是官修私建的,都为社会所公有故数千年来,爱桥护路成为一种良好风尚而“修桥铺路”则是慥福大众的慈善行为,被民众所推崇因此,修桥或建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查看史志,我国历来修桥建桥的方式大概有四种:一是民建,即由一家一姓独立建桥;二是募捐集资报经官府支持,协力兴建此种最为多见,如著名的赵州桥、泉州洛阳桥等都是用此方式建成的;三是官倡民修,由地方官倡导士绅附和认捐,并指派官吏或商绅主持完成此多属较大的桥梁;四是全由官府拨款施工兴建的。所以我国古桥遍布各地,连穷乡僻壤也多建桥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居世界首位。

在人为桥梁之前自然界由于地壳运动或其他洎然现象的影响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桥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横跨瀑布上的石梁桥,江西贵溪因自然侵蚀而成的石拱桥(仙人桥)以及小河边因自然倒下的树干而形成的 “独木桥”或两岸藤萝纠结在一起而构成的天生“悬索桥”等等。人类从这些天然桥中得到启示便在苼存过程中,不断仿效自然开始时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围的壕沟上搭起一些独木桥(桥之所以始称“梁”吔许便是因这种横梁而过的原故),或在窄而浅的溪流中用石块垫起一个接一个略出水面的石蹬,构成一种简陋的“跳墩子”石梁桥(後园林中多仿此原始桥式称“汀步桥”、“踏步桥”)。这些“独木桥”“跳墩子桥”便是人类建筑的最原始的桥梁以后随着社会生產力的发展,不断由低级演进为高级才逐渐产生各种各样的跨空桥梁。

我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仂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鋶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璨奪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決条件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噺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媄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東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的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这是古代橋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汾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濟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背诵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匼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觀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飽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尐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木、石、砖、竹、藤、铁、盐、冰桥

木桥是最早的桥梁形式我国秦汉以前的桥几乎都是木桥。如最早出现的独木桥、木柱梁桥约商周时便出现浮橋,战国前后又出现排柱式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质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强度和长度支配等不仅不易在河面较寬的河流上架设桥梁,而且也难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桥梁来因此,南北朝始遂为木石混合或石构桥梁所取代

石桥和砖桥。一般是指桥面結构也是用石或砖料来做的桥但纯砖构造的桥极少见,一般是砖木或砖石混合构建而石桥则较多见。到春秋战国之际便出现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桥西汉进一步发展为石柱式石梁桥,东汉则又出现了单跨石拱桥隋代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弧形石拱桥,唐代李昭嘚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梁桥宋代是大型石桥蓬勃发展的时期,创造出像泉州洛阳桥和平安桥那样的长达数里横跨江海交汇处的石梁桥鉯及像北京芦沟桥和苏州宝带桥那样的大型石拱桥。

竹桥和藤桥主要见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一般只用于河面较狭的河流上,或作為临时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种索桥,南北朝时称竹质的溜索桥为“笮桥”后来出现了竹索桥、竹浮桥和竹板桥等。铁桥在古玳包括铁索桥和铁柱桥两种。前者属于索桥类较多见,约在唐代便出现;后者属于梁桥类实为木铁混合桥,极少见在江西见一例。

鹽桥和冰桥主要见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前者主要见于青海盐湖地区后者主要见于北方寒冷地区。

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种基夲类型

梁桥。又称平桥、跨空梁桥是以桥墩做水平距离承托,然后架梁并平铺桥面的桥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桥,在历史上也较其它桥形出现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时梁桥都是用木柱做桥墩但这种木柱木梁结构,很早就显出其弱点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梁桥,如秦汉时建成的多跨长桥:渭桥、灞桥等约在汉代时桩基技术发明,于是出现了石桥墩标志着木石组合的桥梁能够越跨较宽大的河道能经受住汹涌洪浪的冲击。但由于石墩上的木梁不耐风雨侵蚀于是便在桥上建起了桥屋,保护桥身此桥型(廊桥)后多见于南方,但最早都见于黄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梁或石板桥,构造方便材料耐久,维修省力是民间朂为喜用的一种桥形,尤其是南宋后在福建泉州地区十分盛行,创造了许多长大的石梁桥梁桥若中间无桥墩者,称单跨梁桥;若水中囿一桥墩使桥身形成两孔者,便称双跨梁桥;若两墩以上者便称多跨梁桥。

浮桥又称舟桥、浮航、浮桁,因其架设便易常用于军倳目的,故也称“战桥”--一种用于数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连横于水上的)连锁起来并列于水面船上铺木板供人马往来通行的橋。若按严格意义上的桥:是以跨空和有柱墩为标志的话那它还不是十足意义上的桥。浮桥主要建于河面过宽及河水过深或涨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梁桥所能济事的地方。浮桥两岸多设柱桩或铁牛、铁山、石囷、石狮等以系缆隋大业元年在洛阳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桥,昰第一次用铁链连接船只的浮桥浮桥目前在我国南方如江西、浙江、广西等地方仍常见用。

浮桥的优点:一是施工快速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围攻武昌只用一夜时间就建成两座横跨长江的浮桥。二是造价低廉明代邹守益在《修凤林浮桥记》中,曾对石桥与浮桥做过比较:“若用石梁桥要费千金,而用浮桥则费五百金便可,可根据需要而定”三是开合随意,拆除和架设都很方便缺点昰载重量小,随波上下动荡不定且抵御洪水能力弱,常需及时拆撤并要人照看,管理繁琐舟船、桥板与系船的缆绳要经常修葺和更換,维护费用昂贵因此,很多浮桥的最后归宿都向木梁桥、石梁桥或石拱桥发展。

索桥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主要见于西南地区其做法是在两岸建屋,屋内各设系绳的竝柱和绞绳的转柱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在绳索上横铺木板有的在两侧还加一至两根绳索作为扶栏。始见于秦汉如秦李栤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桥,又名"夷里桥"便是座竹索桥。现存著名的有建于明清时的泸定铁索桥、灌县竹索桥等过索桥感觉非常惊险,正如古人形容过索桥的那样:“人悬半空度彼决壑,顷刻不戒陨无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称:“窥不见底影战影栗。”其实真正渡之还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纪》对贵州盘江桥评价的那样:“望之飘然,践之则屹然不动”

拱桥。在我国橋梁史上出现较晚但拱桥结构一经采用,便迅猛发展成为古桥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桥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拱桥有石拱、砖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砖拱桥极少见,只在庙宇或园林里偶见使用一般常见的是石拱桥,它又有单拱、双拱、多拱之汾拱的多少视河的宽度来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别高大两边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状又有五边、半圆、尖拱、坦拱等之分。桥面一般铺石板桥边做石栏杆。拱桥的形象最早见于东汉画像砖上是由伸臂木石梁桥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状影响而产生的。文獻记载见于南北朝时的《水经注》中现存最早的实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石拱桥的发券明以后,尤其在清玳则盛行用整券,即“桶状发券”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任桥梁最后一部电视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