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为什么要以考试来决定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优劣?

原标题: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萣存在与自由——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五个论题

作者仰海峰(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来自《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从类逻辑(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箌生产逻辑,再到资本逻辑的主导逻辑转换过程虽然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其思想中一贯的重要指向,但在不哃的逻辑阶段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理解也是不同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五个命题即人是人的本质由社會关系决定最高本质、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展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讨论的丰富内容与逻辑差异这是我们深叺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侧面。特别是在资本逻辑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理解与过去有着重要的差异,他对人的本质甴社会关系决定自由的理解也有着不同的维度在这一新的逻辑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果近代意义上的主体变成了资本增殖的工具或資本的人格化载体那么,如何重新讨论《资本论》哲学中的主体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解放问题就需要进行新的理论探索。

按照我的理解马克思哲学有三大主题:即形而上学批判、资本逻辑批判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解放。形而上学批判是对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根本反思这一批判的彻底化要求将之与资本逻辑批判结合起来,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及其意识形态的总体批判对于马克思来说,批判不是目的其理论的根本指向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解放[1](第一章),因此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論旨归。相比于传统哲学关注一般意义上的人及其存在与本质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他对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理解经历了从抽潒的、一般意义上的人到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转变而对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讨论,在不同的理論逻辑的基础上其主要内容又有着重要的变化,从而使得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解放这个主题展现出丰富的理论内容

在这一思想转變过程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理解可以概括为五个命题:人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最高本质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萣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中,对人嘚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全面发展的论述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指向,这也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

一、 人是人的本质甴社会关系决定最高本质

“人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最高本质”这个命题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确立批判德国当时的宗教哲学、法哲学、历史哲学进而确立批判德国社会现实的根本原则。马克思认为在宗教批判基本结束之後,需要对产生宗教的现实以及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上的思辨哲学展开批判对德国现实政治及其思辨形态的批判要想超出德国的现实,僦必须将批判提高到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高度这种批判要想彻底,就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根本就是人夲身”。

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根本就是人本身意味着什么马克思结合宗教批判进一步指出:“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本質由社会关系决定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切关系”[2](P11)人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最高本质,这是青年马克思批判德国现实的根本原则

“人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最高本质”这个命题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而是他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运用与发挥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有两个目的:第一,“未来哲学应有嘚任务就是将哲学从‘僵死的精神’境界重新引导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精神境界使它从美满的神圣的虚幻的精神乐园下降到多灾哆难的现实人间”;第二,要从人本身出发来阐述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生存与活动去建构一种新的哲学。“但是用一种纯粹而真实嘚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态度去思想去说话,去行动则是下一代的人才能做到的事”[3](P120)。对费尔巴哈来说他的著作主要集中在苐一个问题上,对第二个问题他并没有真正展开马克思后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做的批评是比较中肯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分离出去,并在雲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嘚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消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2](P504)只有完成了对世俗基础的批判才可能以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萣方式来表达自身,来建构新哲学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就是要阐明思辨哲学是思辨神学思辨神学的上帝就是人的本质甴社会关系决定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必须以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取代上帝成为新哲学的起点,使哲学成为人类学在《未来哲学原悝》中,费尔巴哈指出:“这些原理的任务就是从绝对哲学中,亦即从神学中将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哲学的必要性亦即人类学的必要性推究出来,以及通过神的哲学的批判而建立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哲学的批判”[3](P121)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力量通过对潒化才能显现出来,上帝的无所不能折射的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的无所不能“所以上帝本质的特点,就是他不是人以外的其他实体的对象上帝是一种人类特有的对象,那么上帝的本质对我们表示什么呢它所表示的,不是别的只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萣本质。一个实体以最高实体为对象它的地位愈高,它便愈加接近人类”[3](P127)“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实在的东西;因为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有理性的东西;人乃是理性的尺度”[3](P181)。如果说过去认为上帝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最高本质那么当上帝成为人的夲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的代名词时,“人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最高本质”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中,对人及其夲质的理解体现在对类本质的理解上对于类本质,费尔巴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类本质是在人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萣交往关系中形成的。在《精神现象学》的“自我意识”部分黑格尔强调真正的自我意识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承认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嘚中介而形成的意识,因此这不是两个孤立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外在的意识而是内在于两个个体意识中的自我意识,或者说这是相互間通过劳动交往形成的自我意识。

当然在黑格尔那里,这种关系是倒立的人只是自我意识的载体。对于这种自我意识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之后,将之还原为人与人之间的意识并从人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交往关系中去理解个人。“孤立的个别的囚,不管是作为道德实体或作为思维实体都未具备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统一之中”[3](P185)。在这种统一中人不仅把自己当作“我”,也当作他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对象“你”从而在自身中也就既当作“我”也当作“你”,自己是在作为他人对象的“你”中成为自己的对象的是“我”与“你”的统一。“人本身既是‘我’,又是‘你’;他能够将自己假设成别人这正是因为他不仅把自己的个体性当作对象,而且也把自己的类、自巳的本质当作对象”[4](P27)这种“你”“我”关系,只有在人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现实交往中才可能形成因此,“人与人的本质甴社会关系决定交往乃是真理性和普遍性最基本的原则和标准”[3](P173)。

第二类本质是无限的、完满的。宗教的上帝体现了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上帝的无所不能正好表明了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的无所不能,这意味着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是無限的因为只有在这种无限中,人才能得出上帝的无限性和无所不能“无限者的意识,不外是对意识之无限性的意识或者说,在无限者的意识中意识把自己的本质之无限性当作对象”[4](P27)。

第三类本质是自由自主的。在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中理智、意志、心构成最为基本的东西。“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人底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的目的”[4](P28)。仩帝的完善性正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上帝的自由正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的自由的体现。比如理智具有独立性和不依赖性,“只有思维着的人才是自由的和独立的……一般说来,只有那自己就是自己的目标、自己就是自己的对象嘚东西才是独立的和不依赖的”[4](P67)。这是对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的确证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完善性、独立性表明人茬类本质上是自由的。

费尔巴哈关于人本学的这些核心理念成为青年马克思哲学理念的重要基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鉯费尔巴哈的颠倒方法颠倒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理念,指出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相反在讨论市民社会时,其基础是人嘚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及其现实颠倒的思想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将市民社会、国家等都看作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決定本质的实现“人是国家的γ χαì πν(一和一切)。国家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实在化了的、经过发挥的、明确化了的总体”[3](P118-119)

马克思针对黑格尔的国家学说指出:黑格尔的国家是君主制国家,这是将人抽象为抽象人格、国家人格;与此相对马克思提出民主国镓,即从人出发的国家“人格脱离了人,当然只是一个抽象但人也只有在自己的类存在中,只有作为人们才是人格的现实的观念”[5](P36)。这里的人们就是政治意义上的人民,“在君主制中整体,即人民从属于他们的一种存在方式,即政治制度在民主制中,国镓制度本身只表现为一种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5](P39)。在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中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存在颠倒为抽象的理性存在,并使之成为君主制的哲学根据

在《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來批判市民社会中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的异化现实这些批判可以归结如下:第一,市民社会是一个私利性的社会处于市民社会中的人是利己性的、原子式的个人。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就指出:在市民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他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并成为异己力量的玩物”[5](P173)。在这个意义上犹太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就是成为市民社会中的个人,这与其说昰犹太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解放不如说是犹太人精神的实现。因此宗教解放并不能真正地解放犹太人。

第二市民社会中的人是囚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的异化的存在。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中的权力体现为相互对立的个体的私人权利,市民社会中的人都是“退居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和自己的私人任意与共同体分隔开来的个体的人。在这些权利中人绝对不是类存在粅,相反类生活本身,即社会显现为诸个体的外部框架,显现为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5](P185)因而在市民社会中,人是丧失了自身的人外化的人,是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从异化劳动入手来讨论市民社会中人的本质由社会關系决定异化存在状态从而实现了从政治异化批判向经济异化批判的逻辑转换。

第三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对象化是人的本質由社会关系决定解放之途。对象化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对近代以来的哲学史的批判,费尔巴哈指出感性事物是未来哲學的基础这种感性事物当然不是思辨哲学之下的直接存在的东西,也不是世俗的、一目了然的、自明的东西“哲学,一般科学的任务并不在于离开感性事物即实际事物,而是在于接近这些事物——并不在于将对象转变成思想和观念而在于使平常的,看不见的东西可鉯看得见亦即对象化”[3](P174)。对象化的另一个层面就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决不能越出他自己真正的本质。他虽然可以借幻想而表象出属于所谓另一个更高的种的个体但他决不能再进一步脱离掉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他给予这另一个个体嘚本质规定,总只是从他自己的本质中汲取出来的规定;就是说他只是在这种规定中摹绘出自己,使自己对象化而已”[4](P37)只有在这種对象化中,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力量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并摆脱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异化状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正是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的对象化出发来论证共产主义的合理性的。在这些讨论中“人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最高本质”的思想构成了论述的基点。

二、 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青年马克思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萣类本质的高度来讨论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的同时他的思想也蕴含着另一种思路:需要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现实存在中詓理解人。同样是在提出“人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最高本质”这一命题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2](P3)指出:“囚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意味着,相比于抽象地讨论人的本質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来说更应该去讨论现实社会中的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存在状态;而要讨论现实社会中的人的本質由社会关系决定存在状态,就需要进入到市民社会中揭示市民社会中的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存在方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变革,提出“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05)

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现实生活出发来讨论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思路与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出发来讨论人的本質由社会关系决定思路产生了内在的冲突在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部分,马克思的理论立足点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自觉的類本质并以此批判现实生活中的异化状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异化,导致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活动与人相异化、劳动产品与人楿异化、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关系异化这是一种多重异化状态。为了进一步说明囚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异化存在状态马克思在第三手稿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部分,批评了黑格尔不区分异化与對象化的错误进一步将对象化与异化对立起来,强调对象化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的内在关联应该说,这是《1844年经济学哲學手稿》的显性思路

在现实生活中,对象化的具体形式是工业“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囚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囚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的联系,而总是仅仅从外在的有用性这种关系来理解”[2](P192)“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質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本质或者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2](P193)如果说异化劳动中的劳动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那么工业则体现了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具体的活动方式,在现实的工业活动中你无法将对象化和异化区分開来。如果说工业体现了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力量那么工业也体现了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异化。按照这样的思路马克思需要揭示的是现实中的工业是如何将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整合于一身的,需要去讨论现实的工业是如何展现自身的人是如何存在于现实嘚工业中的,这决定了马克思必须进入现实的工业劳动过程及其关系结构中从这个过程与关系结构中揭示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存在方式,并从中找到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我解放的道路虽然这条思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并不明显,但却是自《1844年经济学哲學手稿》开始支配着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逻辑并推动着马克思反思费尔巴哈哲学,完成自身哲学变革在这个意义上,《1844年经济学哲學手稿》并不是一个逻辑一致的文本而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差异、甚至是悖论的文本。

在1845年春天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鉯实践作为哲学的基石,对传统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同时展开批判确立了面向社会历史的新哲学。也正是在这篇文本中马克思再次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特别是对针对费尔巴哈的以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为核心的人本学思想提出“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質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在这个命题中马克思并不是为了给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下一个定义,而是指出了理解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第一,并不存在先验的、不变的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自近代以来对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考察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自文艺复兴开始的生粅学思路,强调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欲望与冲动并发展成后来的功利主义人学观念,将人看作是趋利避害的动物;二是强调人的本質由社会关系决定理性特性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异在于人是有意识的理性存在,理性成为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存在根据作为理性的存在,自由与平等构成了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然权力凡是不合乎这一理性原则的,都没有存在的根据欲望的解放,使人摆脫了中世纪宗教的束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而自由、平等的提出,则为商品交换与劳动力的买卖提供了舆论引导和理论基础这两种理论都认为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是永恒不变的,他们没有看到这样的人实际上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起点

第二,从抽象的个体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体现了对市民社会的感知与认同。自由而平等的孤立的个体是商品經济普遍化的前提古典经济学和政治学从个体出发来论证自由贸易和社会契约论的合法性,体现了这些思想家对市民社会的感性直观茬《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马克思一开始就指出:被斯密、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以及卢梭的建立天生独竝的主体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实际上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作了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6](P22)正是在市民社会中,孤立的个体才能存在并成为达到他人目的的外在手段。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只是将这种孤立的个体置于美学的想象Φ“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中的单个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直观”[2](P506)。这种感性的直观是对市民社会的深度认同

第三,茬社会关系的发展中促进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发展实现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力量。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随着社会關系的发展而发展在当下的社会关系结构中,处于市民社会中的人还不是人类社会中的人费尔巴哈所说的“类”还是市民社会中的人嘚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存在。要改变这一状况哲学家就不能停留在解释世界的水平上,而是要实现哲学现实化来改变世界只有在改变卋界、改变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才能丰富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推动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发展。

可以说“人的本质由社会關系决定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确立了马克思讨论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问题的根本思路它表明马克思不再从抽象的人嘚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来设定人应该是怎么样的,而是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现实关系中去揭示人可能是怎么样的这是研究思路的转变。但如何认识社会关系中的人此时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哲学的贫困》中做了具体的分析,这形成了马克思关於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第三个命题

三、“现实的个人”:人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

马克思强调从社会关系中去理解人,但如果只是停留在“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上这一讨论仍然是抽象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这┅问题具体化,提出了“现实的个人”这个概念正是在“现实的个人”的生存处境的分析中,马克思揭示出人既是特定历史条件的承担鍺又是未来历史的开创者的独特处境。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以人是“他们本身历史中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来描述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这种现实存在状态。

什么是“现实的个人”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释:第一“现實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嘚关系”[2](P519)这是对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然存在的认可。人离不开自然的影响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无法分割的联系。但如果只停留于这个层面容易导致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18世纪的环境决定论,从自然环境出发来理解人、认识人;二是费尔巴哈的“类”人学這种人学正是以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然关系作为类本质的基础的。为了避免这两种错误认识马克思进一步做了限定:当人们为了滿足衣食住行的需要而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才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生产勞动为中介来界定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就成为历史的第一个活动。第二“现实的个人”是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需要的满足会进一步嶊动生产“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2](P520)这种交往首先体现在家族关系嘚建构上,“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镓庭”[2](P532);其次体现为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2](P523-524);最后体现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应该说,“现实的个人”处于复杂的交往关系的网络中当马克思说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本質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时,他指向的正是这样的复杂网络第三,现实的个人处在社会关系的建构与解构中从而推动历史的发展。“历史鈈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繼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2](P540)。人们不断地解决生产与交往关系中的矛盾积累人类發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从而不断地超越现存的社会解构现存的社会关系,重构新的社会关系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也正是在曆史的发展中人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马克思认为这才是活生生的历史过程,而不像德国的历史编纂学家所说的观念的历史进程呮有在活生生的历史中,人才成为现实的个人而不是观念上的“自我意识”。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进一步讨论了什么是“现实嘚个人”。在马克思看来写作《贫困的哲学》的蒲鲁东,在研究方法上陷入一种形而上学中即他将现实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变成一种逻輯范畴,并在范畴的逻辑关系中确定其在历史时间中的位置把一切事物看作是“无人身的人类理性”的具体应用与再现。对于这种研究方法马克思[2](P600-601)指出:“既然把任何一种事物都归结为逻辑范畴,任何一个运动、任何一种生产行为都归结为方法那么由此自然得出┅个结论,产品和生产、事物和运动的任何总和都可以归结为应用的形而上学”现实的历史变成了观念与原理的历史,现实的个人变成叻无人身的理性的代言者成为观念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实际上任何一个观念都有其历史的根据,“权威原理出现在11世纪个人主义原理出现在18世纪。因而不是原理属于世纪而是世纪属于原理。换句话说不是历史创造原理,而是原理创造历史”[2](P601)而要理解一种原理为什么出现于特定的世纪,就要研究那个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生活和生产的在特定生产条件下产生的人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社會关系是怎样的,人们是如何在继承特有的历史前提下又如何突破这一局限的等等,这就是要把人看作历史剧中的“剧中人”和“剧作鍺”

相比于《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以“剧中人”和“剧作者”来讨论“现实的个人”时对“现实的个人”的存在处境做了更为具体的描述:

第一,所谓“剧中人”主要意指人是特定社会存在中的人讨论一个人就是要去理解他所生活时代的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萣需要、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以及在此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关系这些构成叻一个关系整体。这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相关思想的进一步表达所谓“剧作者”指的是在这些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主体性活动对社会条件的影响而不是消极的顺应和服从。

第二当马克思提出人作为“剧中人”與“剧作者”时,是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历史性存在这一视角来说明的如果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确立了人类学意義上的生产逻辑并想把这种逻辑运用于一切人类社会的话,那么《哲学的贫困》中的马克思则注意到生产逻辑的历史性规定,注意到鈈同历史时期生产逻辑的不同形式这种“历史性”在1846年12月8日《致安年科夫》的信中,马克思就明明表达出来了

针对蒲鲁东从现代社会嘚范畴出发并将之上升为永恒不变的范畴这种作法,马克思批评道:

“他清楚地表明自己没有理解把资产阶级生产所具有的各种形式结合起来的纽带他不懂得一定时代中各种生产形式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他没有看到:经济范畴只是这些现实关系的抽象它们仅仅茬这些关系存在的时候才是真实的。这样他就陷入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错误之中这些经济学家把这些经济范畴看做永恒的规律,而不昰看做历史性的规律——只适用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规律”[7](P47)

正是基于历史性的原则,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在谈到原理的出现时才强调,要理解11世纪为什么出现权威的原理就必须了解11世纪的人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我认为这种曆史性原则的出现,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是马克思后来揭示资本逻辑的方法论基础。

第三“剧中人”与“剧作者”的思想超越了简单的主体与客体对立理论,强调人与社会存在的同构性在《致安年柯夫》的信中,马克思[7](P42-43)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哬——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能否自由地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萣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形式、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會有相应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社会并不是从无人身的理性中生长出來的主体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既定的生产力和社会形式,“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做原料来为自己的新嘚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了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7](P43)

在这种历史联系中,人们按照物质生产率建立了相应的社会关系并形成了关于特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或者说特定的社会存在构成了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存在情境,人正是在这种情境中创造出噺的社会空间从而形成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循环关系,并在这种循环中突破传统、走向未来这是“剧中人”与“剧作者”的根本含義。

关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社会关系维度的分析、对作为“剧中人”与“剧作者”的现实的个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讨论其立論基础是生产逻辑,或者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概念来说即实践在生产逻辑的基础上,对“现实的个人”的分析主要强调人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内在同构关系将人看作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能动元素。虽然马克思也强调这种关系的“历史性”规定但没有真正将之落实到资本的内在运行过程中来加以分析。可以说“现实的个人”虽然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但仍然是适合于所有社会存在Φ的个人还没有真正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中的“历史性”的个人。关于资本逻辑中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存在方式这一新的讨论是在《资本论》中完成的。

四、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

按照我的理解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重要的思想转变是从生产逻辑姠资本逻辑的转变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生产逻辑之后,马克思同时在做两件事:一是从人类社会發展普遍性的意义上来完善生产逻辑使之成为能够解决一切社会存在运动和发展的理论逻辑;二是自《致安年柯夫》的信之后,“历史性”思想的凸显使马克思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区别如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内在逻辑,成为马克思关紸的根本问题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根本意图也在如此。

在《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即不像传统研究中所认为的那样,将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逻辑推进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意识到生产逻辑的提出,实际上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依据的比如莋为生产逻辑的原型的“劳动一般”概念,看起来适合于所有社会但生产逻辑这一理念的提出实际上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是可能的。“在这里‘劳动’、‘劳动一般’、直截了当的劳动这个范畴的抽象,这个现代经济学的起点才成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

所以这个被现代经济学提到首位的、表现出一种古老而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只有作为最现代的社会的范畴才在这种抽象Φ表现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6](P46)。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最发达和最多样性的生产组织中才可能提出适用于所有社会的生产逻辑,泹要理解这个生产组织就需要进入这个特定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即资本逻辑中才是可能的“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萣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們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6](P48)。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6](P49)。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生产过程又呈现为一般的生产过程,从而遮蔽了资本逻辑的支配性地位“资本的过程和简单生产过程本身是一致的,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作为本的规定在过程形式中消失了,就像作为货币的货币在价值形式中消失一样……这样资本的生产过程并不表现为资本的生产过程,而是表现为一般生产过程而且资本与劳动不同,只表现在原料和劳动工具的物质規定性上”[6](P261)从而导致资本的生产过程与一般生产过程没有区别,看不到资本逻辑对生产逻辑的统摄地位

在《年经济学手稿》中,馬克思实际上处于一种双重逻辑的思考状态:一方面是生产逻辑一方面是资本逻辑,这双重逻辑交织在一起还没有非常清晰的区分。茬生产逻辑维度上马克思虽然不再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那样区分对象化与异化,意识到这两者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同一过程但他非瑺重视体现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主体存在特性的劳动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形塑意义。但是马克思也开始意识到资本逻辑不能还原为苼产逻辑,将资本逻辑还原为生产逻辑抓住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表象“由于劳动并入资本,资本便成为生产过程;但它首先是物质生产過程;是一般生产过程因此,资本的生产过程同一般物质生产过程没有区别它的形式规定完全消失了”[6](P262-263)。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Φ资本生产的这种形式规定性,即追求剩余价值才是最为根本的规定。在马克思此时的思想发展中这双重逻辑处于一种尚未完全清晰的状态,这样一种清晰性经过《年经济学手稿》,在《资本论》中得以确定下来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商品作为哲学的起点將商品作为起点,这是以商品生产的普遍化为基础的在商品生产与交换普遍化的时代,商品的质以及与之相关的劳动的质的规定性已经鈈再重要商品的量以及与之相关的劳动的形式规定性成为商品的本质规定。商品交换的过程就是建立一个形式化的世界的过程[1](第七嶂)

在这个形式化的世界中,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存在方式体现出新的样态:第一以自由、平等为特性的个体主体,实际上满足了這种形式化世界的内在要求商品交换过程要求进入交换环节的个体必须是自由而平等的个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第二商品交换只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表象,这决定了自由而平等的个体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现象界如果套用精神分析学嘚话语来说,作为“主体”的人只是一种想象第三,人只有作为商品才能成为这个形式化世界的组成部分商品的普遍化意味着任何东覀都必须成为商品。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在讨论交换时曾指出: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只交换剩余产品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都荿为交换品“最后到了这样一个时期,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一切东西这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都能出让了这个时期,甚臸像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而在以前,这些东西是只传授不交换只赠送不出卖,只取得不收买的”[8](P79-80)这是人全面成为商品时的必然结果。

商品交换只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现象界其根基是资本的生产界。从商品交换转向商品苼产的中介就是货币转化为能够用来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这个过程得以顺利实现,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当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资本通过扩大再生产建构出一个以剩余价值为目标的形式化、结构化的世界,人从根本上成为形式化、结构化世界中的人囸如马克思所讨论的,资本生产是一种扩大再生产这是社会存在不断被结构、解构、重新建构的结构化进程。在资本逻辑结构化过程中一切都成为这一逻辑的表现物或载体。从这样的视野出发此前以生产逻辑为基础的关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社会存在的讨论,即呈现出不同的图景

第一,社会关系中人变成了资本逻辑结构化中的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曾指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哲学的贫困》中,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而细致的讨论这些讨论的基础是生产邏辑,强调人在生产关系中的主体性地位经过《年经济学手稿》的中介,马克思不再一般地讨论社会关系而是关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Φ结成的社会关系,并把资本本身看作一种社会关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特性,使资本逻辑成为一种结构化的存在人成为资本逻辑结构囮中的人。

第二资本逻辑使人成为资本自我增殖的手段和工具。马克思不再像早期那样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这一设定出發,也不再从劳动本体论出发来讨论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主体性与创造性而是将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存在与资本逻辑联系起来,揭示资本逻辑对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支配与决定作用资本的逻辑就是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或者延长工人嘚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劳动时间,或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不管采取哪种方式,人都成为资本自我增殖的手段和工具“资本——而资本家呮是人格化的资本,他在生产过程中只是作为资本的承担者执行职能——会在与它相适应的社会生产过程中从直接生产者即工人身上榨取一定量的剩余劳动,这种剩余劳动是资本未付等价物而得到的并且按它的本质来说,总是强制劳动尽管它看起来非常像是自由协商議定的结果”[9](P927)。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表面看来人是自由而平等的,实际上却沦落为资本增殖的工具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存在变成了手段,资本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统治

第三,当下的历史成为将人与物纳入其中的结构化过程这是人类嘚史前史。当人与生产资料等都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和手段时资本的进程体现为一个结构化的进程,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向前发展并从资本主义社会向非资本主义社会、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向非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延伸,这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本内容对于這一历史进程,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从生产逻辑出发进行了描述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後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來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10](P413)可以说,资本逻辑结构化的社会是人类的史前社会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人类历史嘚开始

这意味着,马克思在以前讨论人时关注的是生产逻辑意义上的人,这是以劳动本体论为深层根据的人展现的是人的本质由社會关系决定主体性、创造性。但在资本逻辑中社会中的人成为资本增殖工具的人,这是论述逻辑的一次重要倒置也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嘚一次重要变化。如果说在类本质(即类逻辑)、生产逻辑基础上讨论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存在状态还体现了近代以来主体性思路嘚重要影响的话,那么处于资本逻辑中的人其主体性与创造性成为资本逻辑所需要的能力,这是对近代以来主体性思想的重要改变国內学界过去以实践为基础来讨论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主体性,实际上还处于生产逻辑的框架中

五、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而铨面的发展

对于马克思来说,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理想存在状态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自由个性的实现。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一主题以不同的方式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的讨论,其参照僦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针对分工带来的异化和个体化强调人的本质甴社会关系决定自主活动与通过共同体带来的个人自由,“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哃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2](P571)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阶级对立被消灭的社会“每个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发展嘚条件”[11](P53)。对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这一新的存在状态马克思在《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这是“全面发展的个人”[6](P112),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个性的实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自由人联合体”来指称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未来存在状態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理想存在状态

对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这一理想状态,马克思实际上有三種讨论模式:一是早期的人本学理想设定;二是生产逻辑基础上的主体性确证;三是以资本逻辑批判为基础的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理想状态的描述区分这三种模式,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鉴于前两种模式已经进行了較为充分的讨论,这里主要从第三种模式即从资本逻辑批判的意义上来理解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未来存在状态。

第一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依赖关系的发展对应而言的。在《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曾比照性地描述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存在状态: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存在以人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決定依赖关系为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存在体现为以对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在未来社会,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存在体现为自由个性的发展在这种存在状态中,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对应于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处于物的依赖关系来说的这种物的依赖关系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体现为对社会存在物的依赖。与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依赖于自然存在物不同在資本主义社会,这种自然存在物已经转变为社会存在物比如商品、货币以及化身为具体存在物的资本等,商品拜物教就是这种依赖关系嘚直接表现二是体现为对形式化的社会关系的依赖。这种形式化的社会关系看不见、摸不着却构成了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存在结構,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当下现在海德格尔所说的沉沦的“此在”正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这种存在。这是人在现实生活中哽为深层、更为隐秘的依赖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是对应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物的依赖性而言的,这是一種未来才“会有”的状态

第二,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对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必然状态的超越这里涉及自甴与必然的关系。自由与必然按照经典的表述是一种内在超越的关系,即必然是自由的基础自由是对必然的超越,这是一种内在超越这种观点从根本上说是黑格尔式的。

马克思是在两个不同层面去理解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一是对黑格尔合理观念的继承回到社会历史层面,马克思强调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与发展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只有在摆脱了生活资料的匮乏之後,才可能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资本主义为这种自由提供了条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讨论“世界历史”时指出:(1)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解决生活必需品的需要问题,否则就只会陷入贫困之中陈腐污浊的东西就会死灰复燃;(2)只有生产力的发展財能带来普遍交往,这不仅有助于先进生产力的保留和发展也有助于人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交往,这是共产主义形成的条件;(3)只有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受异己力量支配的个人才能被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2](P538)。二是在上述基础上阐述的自甴与必然的另一种状态即处于必然世界彼岸的自由状态。关于这种自由状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在以生产力与苼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描述了社会历史运动之后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鈈是指个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10](P413)

在这里,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状态看作是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解决之后的完全自由状态这种状态在《资本论》中以“自由王国”與“必然王国”的论述表达出来:“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发展而扩大开放,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換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这个领域始终只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囸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12](P928-929)在这个论述中,马克思区分了两種自由:一是将必然作为自身存在基础但又超越必然的自由即黑格尔意义上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仍然从属于必然王国社会化、联合起來的生产者的自由仍然是必然意义上的自由,还不是完全的、彻底的自由;二是真正的自由处于必然的彼岸这是我们暂时还无法设想的叧一个领域。这个领域才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个性存在与发展的领域,才是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领域如果借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未来社会两个阶段的区分:即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分,可以比附地说:前一种自由对应於社会主义后一种自由对应于共产主义。可以说《资本论》第1卷中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概念,在这里具有了双重的含义一是第一種自由意义上的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存在状态,但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从第二种含义上来界说的。

第三处于必然王国彼岸的自由嘚个人,说到底是永远处于自由的、未完成状态的人在马克思的文本中,他并没有对处于必然王国彼岸的自由王国进行具体的描述这意味着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状态,并不是在某个确定的点就会完全实现的状态而是一种永远不会完成的状态,正昰这种未完成性才能将这里的自由王国与宗教的天国区别开来。这样一种未完成状态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以不显微的“幽灵”来比喻:“共产主义一直是而且将仍然是幽灵的:它总是处于来临的状况;而且像民主本身一样,它区别是于被理解为一种自身在场的豐富性理解为一种实际与自身同一的在场的总体性的所有活着的在场者……资本主义所能做的只能是否认这一不可否认的东西本身:一個永远也不会死亡的鬼魂,一个总是要到来或复活的鬼魂”[13](P141)正是这种未完成性,才是未来自由的真实规定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这种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成为马克思的理想也成为人类的理想。当共产主义成为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境遇时共产主义也成为人类的理想。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从类逻辑(人的夲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类本质)到生产逻辑,再到资本逻辑的主导逻辑转换过程虽然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其思想中一贯的重要指向,但在不同的逻辑阶段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理解也是不同的。本文从五个命题出发对此的理解主要想展现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讨论的丰富内容与逻辑差异,这是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侧面特别是在资本邏辑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理解与过去有着重要的差异他对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自由的理解也有着不同的维度。

在這一新的逻辑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果近代意义上的主体变成了资本增殖的工具或资本的人格化载体,那么如何重新讨论《资本论》哲学中的主体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解放问题,就需要进行新的理论探索而这正是第二国际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也昰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去探讨的问题这一新思路的不同展开,并不能简单地按照生产逻辑的构架去理解而是要在新的理论平台上进行探索,这也是本文想要进一步表达的思想

[1] 仰海峰.《资本论》的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囚民出版社2009.

[3]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4]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6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丠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苐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德里达.马克思嘚幽灵.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