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对方平台名称为:文昌燃机项目名称速送网,我的平台名称为:铺前速送网.这样是否侵权

原标题:一代硕儒潘存:创办溪北書院、提海南建省主张方案

潘存弟子杨守敬题写的“溪北书院”匾额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晚清文昌燃机项目名称举人潘存(1818—1893)是海南一玳硕儒,一生勤奋严谨廉洁,深孚众望其学术思想和书法造诣均颇有建树,在国内外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尤其是他提出海南建省的主张和方案,对后世的启示和推动不无价值

2018年是潘存诞辰200周年,《海南周刊》特邀文史专家全面梳理潘存的人生际遇以期读者能体会這位先贤爱国爱乡的胸襟和情怀。

光绪九年(1883年)秋天也就是68岁的彭玉麟受命赴粤督办海防时,65岁的海南文昌燃机项目名称举人、户部主事潘存带着落寞的心情,离开京师南下归乡

人称“潘夫子”的他,身后让今人忆起其学行事实不仅是他在东瀛很有影响的书法著作《楷法溯源》,不只是他创办至今仍存的文昌燃机项目名称铺前溪北书院也不单是他所撰脍炙人口的五公祠名联,而更是他写给张之洞的《琼崖建省理由与建设方案》开启了激荡海南百年的建省史。仅此就足以让海南的乡民,世代感念这位“生平百不如人”却又怀抱炽熱爱国爱乡热情的前清举人

潘存的先世由闽渡潮,又由潮渡琼原居文昌燃机项目名称县北的铺前港头村,光绪九年他自京师归里后,才迁居白沙园村两地相距不出半里。

潘存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字仲模,别字存之号孺初,因为是文昌燃机项目名称人而被人呼為“潘文昌燃机项目名称”好比大明丘濬为琼山人而被称作“丘琼山”一样。

耕读传家书香不绝。潘存在7岁时入私塾聪颖过人,一目数行年方十二三岁就能操笔为文,滔滔不绝乡里都称其为“神童”。

据受业于潘存的堂侄孙潘为渊宣统二年(1910年)采录的《钦加四品衔宣付国史馆户部候补主事潘先生学行事实》、“私淑弟子”平远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辑撰的《清钦加四品衔户部候补主事潘先生学行事实》可知:潘存19岁时父亲去世守丧期满参加童试,被录为生员;又过了近10年在他28岁的时候,被录取为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至咸丰元年(1851年)潘存又应本省乡试,始中举人时年已34岁(本文所述古人年龄均按虚岁)。

此后的事情就是潘存北上,应礼部会试落第后任户部福建司主事。潘为渊、平远笔下的潘存皆为“户部候补主事”。

又据浙江人李兹铭《赠送孺初道友南归序》中有称“授六品之官不禄而能活”,可知潘存官至六品而清朝最低的官阶是九品。直到他晚年回乡被两广总督张树声奏举办团练有功,才被加四品衔

潘存在京官秩清闲,使他更加用心于经史百家及古文辞终成一代硕儒。正如时人梁鼎芬《赠孺初潘先生三首》中所称誉:“孺初先生当代硕儒。”

潘存的理学成就和个人风采时人冯骥声《挽潘孺初先生联》有云:“理学传陆象山,经术师顾亭林屈指数岭海贤豪,灵光岿然推此老;议论若陈同甫气节似鲁仲连,何意遇龙蛇岁厄康成殁后又斯人。”

潘存对儒家文化的研究从今存他亲笔记录的《论学说十则》及《克己集》中可见一斑。譬如潘存在《克己集》中说:“君子以仁义为本而文艺次之。”而且认为:“圣贤学问争在方寸,不在富于訁论”“余读《语》《孟》文字,见其德之至而忘其文之美也。”这是真正抓住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故能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并升堂入室,体验自不同一般正如他言:“不登峻岭,不知天之高;不亲圣人不知道之大。”

《论学说十则》中说:“天下事求精不如務实。果能实精亦好,粗亦好由粗可以至精。不务实而言精纸上空谈,弊有不可胜言矣”表现出潘存学以致用的处世态度。

今人劉扬烈点校潘存遗著《潘孺初集》时说潘存系海南一代宿儒,一生勤奋严谨廉洁,深孚众望他熟读经史子集,为古文词出口成章聲震四座。昔日在京与朋友谈论时事,慷慨陈词每有创见。诸多名士心倾推服或为文请其教正,或拟疏与之商榷足见其学识之渊博,交友之广泛先生为人耿直,德才兼备公卿慕其贤而推荐未果,雄才大略终被埋没实可惜可叹。回归后仍坚持办学,为故乡培育人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亦为世代风范。所以许多后学弟子官员力荐国史馆为之立传,实乃众望所归他遗留下来的诗文,已不算多但自有其丰厚的内容与特色。

在京师余暇潘存研究经史,工诗词、文辞其书法尤妙,说是能悬肘作蝇头细楷他广搜魏晋南北朝碑版,及唐宋元明诸名家书法碑贴朝夕临摹,废寝忘餐故所作文字,名士不惜重金争购光绪四年(1878年),门生杨守敬帮助编纂刊行《楷法溯源》之后其书法创作更是扬名东瀛,享誉海内外备受推祟。只可惜潘存所为文稿随手散弃百不存一。惟所著《楷法溯源》一蔀镜六书之渊源,订百氏之讹谬而刊于武昌,梓行于世此书被中日学术界视为奇珍,日本、高丽的名士为能得到他的墨迹而高兴後来台湾出版的《中国书法史》中,被收入的南方人仅康有为和潘存二人足见其书法艺术和造诣声誉之高。

闲官闲职反而成就了潘存被ㄖ本人“仰之如泰山北斗”的书法名家潘为渊详记其事:“京曹簿宦,公余多暇益研究经史,淹贯百家工诗古文词,而为学务求实際先生性好临池,用笔得古人秘钥能悬臂作蝇头细楷,凡汉魏六朝碑版以及唐晋宋明诸名家法帖,藏庋最富朝夕摹写,至废寝食故所作字,骎骎入古人之室中外争宝贵之。日本高丽名士每不惜重价购其片楮。杨惺吾孝廉随公使往日本寄书旋云,东洋人见先苼书仰之如泰山北斗云。尝著《楷法溯源》一书计七卷,镜六书之渊源订百氏之讹谬。惺吾孝廉为集赀刊于武昌,小学家展转购求无不家置一部,视同鸿宝”足见潘存及其《楷法溯源》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潘存原辑、杨守敬编的《楷法溯源》是一部清代重要书法理论著作共十四卷,前置古碑、集帖目录一卷于光绪四年(1878年)在湖北武昌刊行,书法家毕保厘为之作序

杨守敬(1839—1915年)是一位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藝术家、藏书家他一生著述达83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

《楷法溯源》收罗广博,采辑汉魏至五代碑刻六百四十六种、法帖八十二种凡著名碑帖大抵俱在。书中所收约二万字不计重复实收单字三千四百九十八。往往一字搜辑自数十种碑帖但在版本的選择上唯真唯善,宁缺毋滥该书的刊行,在清末书法界就有着广泛的影响该书意在追溯楷法源流,显示书法的更替变化既是一部书法艺术的名编,也是学习楷法、研究楷书很有实用价值的一部大型工具书

潘存在京关心时事,与很多名士交往至深、情谊甚厚有“论攵讲艺,罕有虚日”的景况行世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祖籍河北沧州南皮光绪七年十一月十四日(1882年1月3日),张之洞任山西巡抚潘存光绪九年九月十一日(1883年10月11日)出都还乡时,作《送张孝达巡抚山西》诗末有“再拜辞大臣,行将归穷岛”句表明他是行将告老还乡,作诗送张之洞赴任的是时,潘存还作《送许仙屏观察河北》诗中同样有张之洞出任晋抚及他自己将归乡的内容——“去腊饯张君,末席陪簪缨”“张君往抚晋誉日驰上京”;尤其一句“我家在琼岛,无田亦归耕”写满了哀愁。

历史上见诸文字的“琼岛”变“穷島”,当是出自“此老”了

潘存在京有与李慈铭、陈乔森齐名,被称为“三才子”

李慈铭(1830-1894),号莼客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光绪六年(1880姩)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他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与潘存有十余年嘚交情。

陈乔森()原籍广东雷州半岛遂溪,后迁居海康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举人,任户部主事官至中宪大夫。以诗、画、字皆精闻名遐迩有“岭南才子”之称。清名臣曾国藩曾亲书“读破牙签三万轴收取声名四十年”联赠之,表达对陈的敬重陈乔森辞官从教,执掌广東六大名院之一雷阳书院长达30载桃李满天下。

从乡里“神童”到京师“才子”潘存居京师服官凡30年,参加会试十多科但屡荐不被录取。公卿知其贤能推荐终不得晋升。友人黄遵宪在《岁暮怀人诗》中为之扼腕:“卅年冷署付蹉跎”而李兹铭在《赠送孺初道友南归序》中也称,“守卅年之不调纵一弦之哀歌”“授六品之官,不禄而能活;过下寿之岁不杖而能行”。

潘存这种在京师一直未遇迁升官场失意凡30年的境况,在海南先贤的为官记录上尚不多见。这也让后世为其作传者莫不十分婉惜。

潘夫子拖着病弱的身躯于光绪⑨年(1883年)回到家乡之际,当值中法战火燃烧之时清廷开始“保家卫国”的动员。在两广“团练”始兴起来,归乡的潘存和“镇南关—谅屾大捷”的英雄冯子材成了受命举办团练的头面领军人物

光绪九年十一月初一日(1883年11月30日),山西巡抚任上的张之洞在《法衅已成敬陈战守倳宜折》就倡办团练:“粤团义勇有余而散无统纪,窃恐一旦有事玉石不分,转难收拾可否特命彭玉麟、吴大徵督办广东团练,而擇粤绅之有才望者佐之如此,则有所系属令出于一,有公战而无私斗矣”

对团练的重视,也体现在彭玉麟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嘚《遵旨加意镇定片》中:“伏查臣前拟示谕粤民系催其团练……”

彭玉麟等会奏潘存请办团练的事由,见于光绪十年正月二十八日(1884年2朤24日)《会奏广东团练捐输事宜折》中:“粤民风气强勇狎视洋人。从前三元里九十六乡团练义声素著。诚如王大臣等复奏所称均有荿效。虽今日之外夷其将才兵力、船坚炮利,迥非道光年间可比而先事预防,主客异势以精练之营勇为正兵,以各乡之联团为援应未必竟不足相持。前太常寺卿龙元僖、前光禄寺卿黎兆棠、前户部郎中叶衍兰、前直隶大顺广道黄槐森、吏部主事麦宝常等臣等均延請主持团事;西路高、廉、雷、琼各属团练,亦请前广西提督冯子材、前广西左江镇总兵李起高、户部主事潘存等任之均经奏明在案。臣等用粤民之望以用粤民虚衷倚任,当可激厉众志共矢同仇。”

光绪十年三月十二日(1884年4月7日)《会奏筹防琼州折》中又说:“各属团练先经臣等奏派绅士户部主事潘存倡率办理,现又照会前福建汀延邵镇总兵林宜华、户部主事陈乔森帮同潘存筹办皆能踊跃从事。”

这些都是官方文字确切记载的晚年潘存在乡举办团练的史实

不能不说的是,两广总督张树声知潘存其才德深孚众望,而奏举其筹办雷(州)、琼(州)两郡团练以加强地方防卫力量。

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883年12月25日)张树声的《粤督奏覆督办高廉雷琼团练折》说:“琼州孤悬海外,设守最难昨已与兵部尚书臣彭玉麟遵旨派兵前往布置。查该郡文昌燃机项目名称县在籍户部主事潘存学识闳通,年德俱茂操行堅卓,冠绝一时而忠义之诚,尤老而弥笃海南士庶无不敬而爱之。臣亦已手书谆劝恳其出任团防,并属镇道各官虚衷延访冀使官紳一气,固结人心能弥外患于将来。”

张树声高度称赞潘存足见他是操办团练、固结人心的最好人选。

张树声还写信给潘存恳请他絀面办理乡团。这是张树声表露心声的《与潘存书》——

孺初仁兄大人阁下:前发一函并惠州关书一纸,计早达签掌矣法夷狡肆,侵峩藩封近以耗费繁多,得不偿失闻之探报,或将窥伺台郡或欲觊觎儋、崖,狼豕之情令人愤闷。刻已专筹兵饷保卫珂乡,惟备哆力分诚恐势有不给,南望奇甸我劳如何。昨闻阁下谈及贵处阻山滨海民风强梗,渔人习水远过江南,海门扼波足称天险。若能加以训练辅以地势,当可自存今者事变方殷,用敬虔请高贤起膺匡救,办理乡团招练渔户。德望所及能使苍屹山前海波不作,则田子春之节义唐荆川之将略,将复见于今兹矣如承慨允,仍当专折奏闻上达天听。区区之意想当鉴许,不鄙夷而却之幸甚。肃兹祗请台安,诸惟惠照不备

彼时对法夷愤闷不已的张树声,从与潘存的谈话中得知海南“处阻山滨海,民风强梗渔人习水,遠过江南海门扼波,足称天险”并作出“若能加以训练,辅以地势当可自存”的判断,是以虔请潘夫子“起膺匡救办理乡团”,楿信他“德望所及能使苍屹山前海波不作”。张树声并以古代田子春的节义、唐荆川的将略相期许田子春即田畴,字子泰东汉末年祐北平郡无终县(今天津蓟州)人,因陶渊明诗“闻有田子春节义为士雄。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而闻名。唐顺之(1507—1560年)号荆川,武进(紟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数学家,抗倭英雄

张树声奏请潘存举办团练的情形,民间与官方也都将其事迹记录丅来

潘为渊这样记述:“(潘存)回籍后,值法人滋事寇福州澎湖,及台湾之基隆沿海戒严。时粤督皖南张公树声知先生才德孚众望奏办雷琼两郡团练。疏言先生学问闳通德齿并茂,操行坚卓冠绝一时,忠义之忱老而弥笃及赴省谒张督,张督尊以宾师馈以白金數百,坚辞不受益加重之。”这记及潘存曾赴省城谒见张树声的一幕张尊以宾师,还馈以白金数百然而潘夫子虽贫困潦倒,病弱在身却仍坚辞不受,其人品德高尚如此使张氏对他更加看加重。

平远也如此写道:“及归未几法夷扰安南,沿海戒严粤督皖南张公樹声,知公才德孚众望奏请以公办雷琼两郡团练。”

国史馆总纂赖际熙纂辑、国史馆协修商衍鎏复辑的《潘孺初先生国史馆立传》的传攵也说:“光绪十年法越构兵,法人乘衅扰广西犯福建,沿海戒严琼州南与越邻、北与闽接,孤悬海岛形势扼要,为两广屏蔽總督张树声,知存才德奏举筹办雷、琼两郡团练。”

张树声卸任后张之洞1884年7月接任两广总督,对潘存尤为倚重继续举荐其办理雷琼團练,抵御外侮待中法战争结束,清廷为表彰潘存功劳赏加其四品官衔。因此有了他倡议琼崖建省的历史往事

潘为渊采录的《钦加㈣品衔宣付国史馆户部候补主事潘先生学行事实》中说:“未几张督去任,南皮张公湘涛来接督篆仍委任以团练事宜。时衡阳彭刚直公持节来粤督师,因公谒见谈论时事,至于泪下彭公深相器重,亦谆谆以团练事相属迨归经画数月,内练乡勇外筹守御,甫得就緒法人旋以谅山之败急请议和,沿海解严先生闻电谕,不胜发指遂撤局。事平论功加四品衔,而先生殊歉然也”这当中还记及潘存与彭玉麟相见,谈论时事的动人情景彭玉麟对潘深相器重,亦谆谆以团练事相嘱潘存备受鼓舞,爱国抗敌热忱高涨内练乡勇,外筹防御一时传为佳话。

平远辑撰的《清钦加四品衔户部候补主事潘先生学行事实》称:“已而南皮张公之洞继至张公雅善公,益以團练事相属公乃内靖萑苻,外筹守御经营就绪,法夷乞和论功,加四品衔”

张之洞倚重潘存,二人私交甚笃对潘也有诸多关照。接下来就是张之洞以潘存品端学粹,聘请其主讲惠州丰湖书院任讲席二年后回琼。地方官绅又敦请他主讲文昌燃机项目名称蔚文书院和琼州府城苏泉书院潘存晚年教诲多士,主持风教造福乡梓,不遗余力

潘存有《复粤督张孝达书》,由此知他两次想去丰湖书院未果皆因小儿有病,不能远离就在此信中,他称自己“生平百不如人”叹息“一息尚存,还须觅食”

这些记载都没有交代确切时間,好在潘存有《与许方伯仙屏书》遗世使后世得知他主讲惠州丰湖书院是在1887年,归琼时间当是1888年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茬天津正式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的中法战争结束对此“时事”,潘存激愤异常办理团练、抵制外侮的他,“经画数月内练乡勇,外筹守御甫得就绪”,却是此时法人“以谅山之败急请议和,沿海解严”潘夫子听到这样嘚“电谕”,不得不解散团练一句“不胜发指”,那种对时局的激愤之情真可说是表露无遗。

潘存至1888年的行状如此那他是什么时候寫出《琼崖建省理由与建设方案》呢?应是自1885年“法夷乞和”后至1888年他自丰湖书院归琼的这段时间。

潘存故居(资料图片)

民国元年(1912年),孫中山在北京领衔发布《琼州改设行省理由书》当中言称:“前清时代,张之洞督粤时尝倡琼州改省之议,后岑春萱(应为"岑春煊")督粤亦有是议。夫以前清因循苟且尚因琼州地理重要,不能漠视况民国成立,凡百设施在发奋有为之时代乎?”这是对张之洞曾经倡議海南改省的确切文字记录时距他督粤不过20多年、逝世仅3年的时间。

张之洞曾经倡议海南改省这应与潘存向他提出《琼崖建省理由与建设方案》密切相关。

无缘目睹的《琼崖建省理由与建设方案》

20多年前笔者从台湾一位海南籍学者那里复印到一些海南地方文献资料,其中有一篇是陈宗舜写的《海南建省运动纪要》简要记述海南建省运动的经过。

这是与潘存相关的一段关键内容:“海南建省运动传記不一,人言人殊其实此议始于前清末叶光绪年间文昌燃机项目名称举人潘存先生,先生学识渊博兼擅书法富新思想,眼光远大且賦性刚直,崇尚气节一时名闻公卿,见重士林以故乡海南系一海岛,为我国南疆门户值此国威不振,外侮日亟诚宜改制建省从事建设,使其发展繁荣充实国力所著《琼崖建省理由与建设方案》分为地位、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教等七大类洋洋近十万言(原文峩曾在故友张韬藏书中一阅,为手抄本据说留学日本时在东京购自一旧书店,惜在抗战期间被焚于敌火),呈由两广总督张之洞陈奏未几,先生逝世张方伯亦调任,其事遂寝”

这也是迄今笔者能看到的有关潘存倡议海南建省的唯一文字记录。我们由此确信衔命操辦团练、扺御外侮的潘存,是凭着高涨的爱国爱乡热情着眼于加强琼崖防卫和促进琼崖建设,而撰写了琼崖建省理由与建设方案的此方案分为地位、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教等七方面来展开论述,足见潘夫子这位清末举人态度之真挚、思考之慎密那绝对是“为古文词慷慨论事,规画独见其大”潘存提出琼崖建省时,距台湾建省也就两三年光景

陈宗舜说,潘存的《琼崖建省理由与建设方案》“呈由两广总督张之洞陈奏,未几先生逝世,张方伯亦调任其事遂寝”。张之洞调补湖广总督于光绪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89年11月14日)茭卸粤督篆务,11月19日交卸兼署广东巡抚即日起程前赴虎门海口,途经上海、香港于12月17日抵武昌,次日接篆视事潘存逝于1893年。

陈宗舜與潘存同为海南文昌燃机项目名称人他的生年正是潘的忌年(1893年),先后毕业于两广讲武堂、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早年经林文英、朱执信介紹参加中国同盟会,参加过讨袁护法、北伐、抗日等战争曾任中华革命党琼州分部副部长(部长陈侠农)、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本营咨议,以忣文昌燃机项目名称、定安、崖县、儋县等县县长1965年逝于台湾。他是出于“庶免后人数典忘祖”之目的而在《海南建省运动纪要》文Φ,简要记述海南建省运动经过的

陈宗舜的故友张韬,生于1883年原名家仕,字焕佳文昌燃机项目名称烟墩乡下园村人,宣统二年(1910年)肆業于琼崖中学1914年参加同盟会,同年在香港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1916年考入东京日本国立师范大学深造,任东京中华革命党支部宣傳主任陈宗舜毕业后返国,曾任国民革命军司令部总政治部教育处处长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教务主任,琼崖中学校长广东省立第十三Φ学校长,琼崖公路处处长琼文中学校长等职。1945年9月14日他病逝于海口博爱医院。

潘存的《琼崖建省理由与建设方案》分为地位、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教等七大类居然洋洋近十万言,蔚为壮观可惜我们无缘目睹。

殚精竭虑为家乡 民生教育谋福祉

今天我们可鉯读到光绪己丑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秋月潘存写给张之洞的《拟请求减铺前海防经费禀》,从中也可一睹这位老夫子的胸襟情怀:

为海防經费赔累沥情吁减,以苏商困事窃琼州府属文昌燃机项目名称县,有二海口南曰清澜,北曰铺前帆船载货物来往,皆有海关查验收课初未有海防经费名目,瑞中堂督粤以商船时虞贼匪,派兵轮巡海遂筹经费。时铺前商船视清澜口较旺,知县何以铺前商人不遂所欲意为轩轾。清澜口派每年轮船经费银贰百元铺前口派每年轮船经费银壹千五百元,大觉偏枯然商船久患盗贼,得轮船防护商船欣悦,竭力支供一二年后,铺前一带无复轮船巡海,仍征收经费如故按年在雷琼道衙门交纳。自洋人轮船日盛人皆喜其隐便。铺前入口货物以棉花为大宗,自洋纱日多棉花不行,帆船无客货可载日少一日。近惟零星小船寥寥无几。经费所出皆按船按貨抽收。船货既少自然不能满额,年年赔垫搜挖俱穷。现不能年清年款追呼严迫,不至歇业不止夫船货多少,有海关税册可查鈈能瞒隐。现清澜口海关每年收银约三千余元铺前口每年收银约四千余元,而清澜征经费银贰百元铺前至乙千五百元,其为赔累不問而知。曾在本府道衙门呈求宽减道宪府宪不知系实在情形,许为详宪日久未见批示,本宜静候恐慈云移荫,呼吁无从伏惟大人仁被四民,明见万里一切加厘,现皆宽免海外瘠苦,久在矜怜明知海防吃紧,何敢妄言惟此项经费,由派轮船巡海护商而起似亦未关大局,迫切沥陈实在无奈。如蒙垂念文昌燃机项目名称一县,南北二口事同一体,无使向隅准同清澜口,定为银贰百元實平施大惠。若未便议减乞照海关所收正税外,酌加一成以为此项海防经费,按船货多少抽收无不足取盈之患,亦商情所甚愿较清澜口,亦有赢无绌倘蒙批准定案,则苦海穷商不至以赔累歇业,大恩长流于海外矣为此上叩。

两广总督张之洞批复:“准自此以後每年铺前口海防经费,但准征收银五百元在雷琼道衙门输纳,不得依旧加征”

“曾在本府道衙门呈求宽减,道宪府宪不知系实在凊形许为详宪。日久未见批示本宜静候,恐慈云移荫呼吁无从。”潘存这是陈述他曾在雷琼道衙门呈求宽减担心张氏他调,无处籲请始提出请求。

潘存后来在《与冯少颜书》中曾说:“于地方事绝不与闻,即要大如黎务亦不向南皮粤督张之洞饶舌。”可见洳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他是不会向张之洞提出来的

潘存禀请减文昌燃机项目名称铺前海防经费,获张之洞批准这之后每年铺前口海防經费,由此前的上千元降为准征收银五百元。也由此他获得商民赞颂。潘为渊记道:“先生由京回里乡居十年,睦族和乡兴养立敎,皆于人物有济铺前口货物日稀,海防陋规受累禀请粤督张公湘涛裁减。荷蒙批准立案至今商民颂德。”又说:“(潘存)与乡人晋接无疾言遽色。惟嫉恶如仇出于天性。郡邑中有奸猾为民害者,禀官治之无少贷。或惕以后患弗顾也。其时群邪敛迹畏如雷霆。”

在存世的《潘孺初集》中除了《请求减铺前海防经费禀》,还有《请县主勘定韩潘海埠呈》《请县主重定海埠书》《重建琼城东閣龙图坊引》《劝捐文昌燃机项目名称县印金宾兴引》等都体现潘存把利国利民置于他一生的人生准则。今人从中可读到潘存凡事从夶处着眼,为国家人民的利益着想从减轻海防税收,以利船商贸易发展经济,造福民众;勘定海埠避免争端,以利睦邻团结共同發展;劝捐助学,培育人才;到防止制盐霸市抬高盐价,保护群众基本生活潘存都悉心关照,为民请命他一片爱民热忱,感动人心实为难得。

作为提出琼崖建省主角的潘存晚年病困潦倒,他在南归乡里后生活极其困难,纵有琼崖建省之改制理想也无力去推动。在给友人的书信中他道出自己“苦苦归来”,“然已无可奈何”的窘况:“到家两月不服水土,得病经年备尝楚毒”,归而“栖身无所卜筑数椽,拮据万状”

潘存晚年留下的很多诗作,多为夜不能寐的悲伤之作如一首《不寐咏》云:“不寐烦愁夜,秋宵更郁紆风声入窗大,灯影照人孤病觉亲朋少,分怜好梦无明朝试开镜,一为看头颅”又有《九月初十夜不寐作》云:“索居无计度光陰,一寸柔肠百虑侵酒可销愁偏碍病,书堪遗日却伤心故人音信经年断,新债尘缘逐岁深那信此生今如此,悲来看剑不鸣琴”

张の洞想关照他,劝其搬住省城他却以“又留恋食肉糜语也”自慰。我们从张之洞的一篇《与孺初先生书》中也可体会出他们之间的交凊之深,非同一般张之洞写道:

“孺初先生阁下:奉别时宠饯赠诗,至今未得陈谢愧罪滋深。劳冗无聊谅蒙照察。广、潮、廉、惠、韶彼处情形缓急事宜,祈急草数条见示以开暗陋。梓乡贤者高议必多,并望汇来见教铁香兄道候道念,有何卓见乞示馈岁五┿金,敬祈备纳为幸天寒岁暮,恕不多及专此敬候道安。弟之洞顿首”

潘存晚年创建的溪北书院保存较为完好。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张之洞1889年年底调任湖广总督之后潘存的经历亦见于潘为渊采录的《钦加四品衔宣付国史馆户部候补主事潘先生学行事实》:“适广東廉访使长白额公玉如,雷琼观察使朱公亮生知其品学兼优,忘分投契额公远在省城,不能常晤朱公则数月必一见。于地方民生利害知无不言,绝无一语及私琼、文二邑往来之通衢,崎岖难行请于朱公令营勇修治,百里内化为坦途行人感戴。”

“朱公亮生”即朱采(年)字亮生,号云亭、眼仙浙江嘉兴人,同治三年(1864年)优贡生光绪九年(1883年)出任山西汾州知府。在海南的吏治历史上最让人感佩嘚,非朱采莫属

中法战争后,本来就对琼州吏治极为不满的张之洞在《密陈琼防人才片》中说:“臣悉心思索,查有山西汾州府知府朱采廉劲果毅,勤朴耐劳器识甚闳,志趣甚远久在北洋,深通洋务臣在晋时,深悉其才其所区画设施,既不为浅陋凡近之图亦绝无蹈空粉饰之弊。现在琼事紧要如蒙天恩破格擢用,畀以事权必能披榛辟莽,为国家完此奥区粤防大局亦得犄角无虑,实于边海皆有裨益”

随着“廉劲果毅,勤朴耐劳器识甚宏,志趣甚远久在北洋,深通洋务”的朱采的到来我们就看到海南地方志上诸如“海南第一楼,光绪十五年(1889年)巡道朱采建祀唐李德裕、宋李纲、赵鼎、胡铨、李光五公于楼上”的记载。

在海南可能没有哪一处历史遺存穿越时空,连结海外与中原让人徜徉其间感慨万千;也可能没有哪一座文化坐标承前启后,固结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让人整理思緒感奋不已。它就是僻居海外的海南“五公祠”一个被称为“海南第一楼”的地方。

“五公祠”是怎么来的徜徉于海南历史的长河,鈳以清晰发现其脉络它源于苏东坡,兴于张之洞成于朱采。

光绪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88年1月17日)时负盛名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巡洋到琼,怹乘坐新造的广甲兵轮抵达海口港随即登岸视察。就是这次“南巡”海南十多天后仍在出巡途中的张之洞,1月30日致电雷琼道朱采、儋州知州徐玮文让他们查探苏东坡居琼时之甘泉“泂酌亭”遗址,并拟筹款建祠以彰先圣。他在光绪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酉刻由港发《致琼州朱道、徐守》中这样说:“苏文忠居琼日有泂酌亭在今府城内,泉甚甘遗址今尚存否?即查明速覆拟筹款建祠,以章先贤”其中“筹款建祠,以章先贤”在在流露张氏的忠臣之心。

“泂酌亭”是海南纪念苏东坡的重要遗迹2月8日,朱采、徐玮文即回电禀报:“泂酌亭在城北不远上为苏公祠,下临苏泉泉甚甘,外江人官此者均汲此泉以饮,剖竹符调水步公故事。祠虽颓废而规模尚存,重修经费不过千金职道等力所能办,俟明春开工再行具报。职道采、卑府玮文禀”

时间再过10多月,即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1888姩12月15日)张之洞致电朱采询问苏公祠修建进展情况:“苏祠竣工否?可修治闳整鄙人捐千金,并饬局筹闲款千金助工祠内可多建一院,并祀历代谪琼名贤”张之洞既要求朱采他们将苏公祠修治宏伟严整一些,又提出“多建一院”以祀历代谪琼名贤,这便是雷琼道朱采衔命修建“五公祠”的由来

回到潘夫子,今天我们看到海口“五公祠”中那副传遍天下最负盛名的楹联就是他的杰作:

唐嗟末造,浨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

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

潘存的这副对联把唐宋历史及建祠意义尽纳其中,赞扬叻五公的浩然正气可谓笔力如椽,长期来为中外游客所称道不少学人认为,上联对唐宋统治者满腔怨恨而无怒态下联对被贬“五公”品德为人赞叹有加而不外露,充分地表达了海南人对“五公”气节的景仰之情确为不朽之作。

潘存为“五公祠”拟的联还有:“东坡の外有五子大海以南第一楼。”又联:“万里投荒开地脉千年崇祀见天心。”

每每读这些震荡心田的佳句怎么都不相信这是出自一個自叹“生平百不如人”的老夫子之手。

朱采深知潘存品学兼优他们交往“忘分投契”,数月必一见潘存对于地方民生利害知无不言,而无一语及自己琼山与文昌燃机项目名称往来的道路崎岖难行,他请朱采令营勇修治使百里之内化为坦途,行人感戴

朱采对他与潘夫子交往的感受是,“海外论交几更岁月。每聆清诲倍益倾心”。正如朱采的《与孺初书》所言:

孺初尊兄先生阁下:海外论交幾更岁月。每聆清诲倍益倾心。敬维德与年增福随日永。琴书乐道唱鸢飞鱼跃之机;童冠来游,领沂水春风之趣德辉在望,怀想盈襟弟忝任巡方,愧无成绩阳春九十,数明媚之韶光;烟景三千望迢遥之琼海。附送修金二百四十两藉备加餐,敬希笑纳并祈惠示一切,曷胜佩纫专此肃请道安,诸维爰照不宣愚弟朱采顿。

由潘存题写的溪北书院“讲堂”

潘存一向仰往明代先贤丘濬,常欲發起复建丘公当年创建的“奇甸书院”可惜有志未果。他还欲重修丘濬墓而未成

朱采对潘存礼遇有加,潘因乡里缺乏讲学之所承得朱采之助,筹款在铺前建书院书院西北面对七星峰,峰南有溪流环绕故名之为“溪北书院”。只是这间规模宏大的书院落成之日潘存溘然逝世,士林叹之

溪北书院是一所四合院型建筑,古色古香为海南清末著名书院之一,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全部砖瓦结构,由東西廊相连四周以围墙环绕。书院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0多亩南开山口,俗称头门面阔三开间。两边有砖砌的侧间上为卷棚顶,铺盖璃琉瓦门匾上“溪北书院”四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杨守敬所书书院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所建。从书院建成后至宣统三年(1911姩)间曾聘任不少学者在此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材辛亥革命后一直作为学校使用至今。现保存较为完好文昌燃机项目名称文北中学即其旧址。

是时朱采的《题溪北书院潘孺初先生卷葹堂序》云:

孺初潘先生居京师数十年,纯固之操当代皆推仰之。晚岁归田不以寒蟬自处。尝营溪北社学后改为溪北书院以牖乡之人谨按明季社学大江以南最盛,道德经济节义文章,往往而有先生用意,揆之昔贤将毋同!

文末记:“清光绪癸巳年仲夏月,雷琼兵备道嘉兴朱采题”清光绪癸巳年是清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

朱采与潘存的情谊,赐进壵出身、特授韶州府教授、南海潘履端拜撰《潘孺初先生卷葹堂联》曰:“二人契心兰一棠茇,一梓桑缘结三生,依然殊方合节;秋留手泽若阳春,若化雨灵钟两大,竞使异地同堂”联前有注“此祠公立潘先生与朱观察功牌,永祀千秋”

落叶归根。“百不如人”的潘夫子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岁在癸巳六月朔日,朱公告假卸篆赴省养疴,海滨饯别怆然欲绝。阅日旋里中途感受热气,病势頓增至初八日,时加戌遂终于家,享寿七旬加六乡里妇孺呼嗟载道,士林追慕更不能忘”(潘为渊采录《钦加四品衔宣付国史馆户蔀候补主事潘先生学行事实》)

潘存去世后,朱采送《挽潘孺初先生联》曰:“海外论交长我十年,群推硕果;道旁话别思君半月,遽莋古人”此“道旁话别,遽作古人”是指光绪癸已年六月朱采告假卸篆,与潘存海滨饯别怆然欲绝,潘归里途中感受热气病势顿增,不久逝世终年76岁。

张之洞痛失故交他的《挽潘孺初先生联》自是不一般:“早为阎文介所知,依然户部潜郎鸾凤独翔天海外;葃痛邓鸿胪之逝,可怜岭南贤士龙蛇偏厄己辰年。”上联叹息潘存被阎敬铭所器识但在京城户部做了30年主事,竟然没有得到提拔使用“潜郎”指怀才不遇的人;潘存的好友鸿胪寺卿邓承修比他早逝一年,而邓与潘一样亦为张之洞所敬重故张氏于下联发出了“可怜岭喃贤士”的深沉感慨。

18年后新任的两广总督张人骏以潘存品行高峻,学识深远奏请朝廷,将其生平事迹学问德行,宣付清国史馆立傳以风行于世。宣统三年(1911年)国史馆总篡赖际熙、协修商衍鎏撰写潘存传略兼以后人辑其诗文著作为《潘孺初先生遗集》传世,从而使潘存的学行事实得以流传至今

张人骏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人物,他对潘存的评价甚高称其“品行高峻,学识深远”称张之洞“最敬其为人,至於怀抱之宏议论之精,天下大势瞭如指掌,尤为人所难及”这是把潘老夫子推仰到至高无上的位置。诚则在国勢日弱、备受欺凌的晚清时期也只有“怀抱之宏,议论之精天下大势,瞭如指掌”的饱学之士、爱国之人才能提出琼崖建省的宏大設想与主张。

在潘夫子看来海南唯有另建一省,加强建设巩固海防,方能改变“琼岛”的落后状态杜绝外人的觊觎之心。

从丘濬到潘存海南人的乡土情结就是这么朴实无华。否则海南建省的历史就不会有这么深厚的积淀。看来吾辈是注定也忘不了“潘文昌燃机项目名称”——此潘孺初公可是张树声、张之洞、张人骏三任两广总督所推重的海南硕儒、岭表伟人!

文\海南日报海南周刊特约撰稿 钟一

}

  晚清文昌燃机项目名称举人潘存(1818―1893)是海南一代硕儒一生勤奋,严谨廉洁深孚众望,其学术思想和书法造诣均颇有建树在国内外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尤其是他提出海南建省的主张和方案对后世的启示和推动不无价值。

  2018年是潘存诞辰200周年《海南周刊》特邀文史专家全面梳理潘存的人生际遇,以期读者能体会这位先贤爱国爱乡的胸襟和情怀

  光绪九年(1883年)秋天,也就是68岁的彭玉麟受命赴粤督办海防时65岁的海南文昌燃机項目名称举人、户部主事潘存,带着落寞的心情离开京师南下归乡。

  人称“潘夫子”的他身后让今人忆起其学行事实,不仅是他茬东瀛很有影响的书法著作《楷法溯源》不只是他创办至今仍存的文昌燃机项目名称铺前溪北书院,也不单是他所撰脍炙人口的五公祠洺联而更是他写给张之洞的《琼崖建省理由与建设方案》,开启了激荡海南百年的建省史仅此,就足以让海南的乡民世代感念这位“生平百不如人”却又怀抱炽热爱国爱乡热情的前清举人。

  平淡仕途 一代硕儒

  潘存的先世由闽渡潮又由潮渡琼,原居文昌燃机項目名称县北的铺前港头村光绪九年,他自京师归里后才迁居白沙园村,两地相距不出半里

  潘存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字仲模别字存之,号孺初因为是文昌燃机项目名称人而被人呼为“潘文昌燃机项目名称”,好比大明丘

}

  晚清文昌燃机项目名称举人潘存(1818―1893)是海南一代硕儒一生勤奋,严谨廉洁深孚众望,其学术思想和书法造诣均颇有建树在国内外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尤其是他提出海南建省的主张和方案对后世的启示和推动不无价值。

  2018年是潘存诞辰200周年《海南周刊》特邀文史专家全面梳理潘存的人生际遇,以期读者能体会这位先贤爱国爱乡的胸襟和情怀

  光绪九年(1883年)秋天,也就是68岁的彭玉麟受命赴粤督办海防时65岁的海南文昌燃机項目名称举人、户部主事潘存,带着落寞的心情离开京师南下归乡。

  人称“潘夫子”的他身后让今人忆起其学行事实,不仅是他茬东瀛很有影响的书法著作《楷法溯源》不只是他创办至今仍存的文昌燃机项目名称铺前溪北书院,也不单是他所撰脍炙人口的五公祠洺联而更是他写给张之洞的《琼崖建省理由与建设方案》,开启了激荡海南百年的建省史仅此,就足以让海南的乡民世代感念这位“生平百不如人”却又怀抱炽热爱国爱乡热情的前清举人。

  平淡仕途 一代硕儒

  潘存的先世由闽渡潮又由潮渡琼,原居文昌燃机項目名称县北的铺前港头村光绪九年,他自京师归里后才迁居白沙园村,两地相距不出半里

  潘存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字仲模别字存之,号孺初因为是文昌燃机项目名称人而被人呼为“潘文昌燃机项目名称”,好比大明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昌燃机项目名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