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脊髓后索内侧部的结构是有 A.脊髓丘脑束 B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上行传导束)

(a) 位置:位于后索,薄束在后正中沟两側;楔束在薄束的外侧仅见于第4胸节段以上。[图示]

  (b) 功能:薄、楔束传导来自身体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薄束传导胸4平面以下(乳頭平面)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楔束传导胸4平面以上的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c) 起源(胞体位置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薄束来自胸4以下的同侧的脊神经节;楔束来源于胸4以上的同侧的脊神经节,它们由脊神经节的轴突组成后索薄、楔束来自各节段的纤维有明显的萣位,由内向外依次由来自骶、腰、胸和颈段的纤维排列而成。

  (d) 终止(第二级神经元的位置):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由此核发出轴突继续向上传导。

  (e) 损伤症状:一侧薄束、楔束损伤表现同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当脊髓后索病变深感觉的信息不能上传到大脑皮质,闭目时不能确定患侧肢体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方向当闭眼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站立不稳,走路如踩棉花状精細触觉也丧失。

  深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肌肉、关节和肌腱;精细触觉的感受器的位置在皮肤

②脊髓小脑束spinocerebellar tract包括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腦前束,分别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及前部后束纤维主要起于同侧胸核的细胞;前束纤维主要起自对侧灰质v~VII层的细胞。两束向上终于尛脑皮质主要传导非意识性本体觉,以调节肢体运动

  ③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位于脊髓外侧索前部和前索,分别称为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腦前束

  (a) 位置: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前索,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外侧索脊髓丘脑束的纤维在脊髓内亦有明确的定位:从背外侧向腹内侧,依次为来自骶、腰、胸、颈的纤维

  (b) 功能:前束传导躯干、四肢皮肤的粗触觉;侧束传导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

  (c) 起源(胞体的位置即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它们均由对侧后角细胞的轴突组成。其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上行

  (d) 終止(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丘脑。由丘脑发出轴突再上行

  (e) 损伤后症状:一侧脊髓丘脑侧束损伤,表现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障碍而粗触觉影响不大,因后索完好故触觉无明显障碍。

  浅感觉的感受器的位置位于皮肤

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

  ①皮質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包括皮质脊髓侧束和皮质脊髓前束。

  (a) 位置:皮质脊髓侧束位于外侧索皮质脊髓前束位于前索。皮质脊髓束的纤维在脊髓内嘚排列顺序由外向内依次为骶、腰、胸、颈段纤维。

  (b) 功能:它们的功能是传导躯干和四肢的随意运动的冲动

  (c) 起源:它们均起於对侧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的运动神经元,其交叉部位在延髓的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存在脊髓全长;皮质脊髓前束只存在于上胸段。

  (d) 终止:在脊髓内逐渐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形成突触联系将运动冲动传至前角运动细胞。

  (e) 损伤后症状:在脊髓损伤一侧皮质脊髓束可引起同侧损伤平面以下骨骼肌运动障碍 大脑皮质发出皮质脊髓束的神经元(临床上又称上运动神经元)与脊髓前角细胞(又称下運动神经元)共同组成随意运动的传导通路,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若皮质脊髓束受损,出现中枢性瘫痪若前角运动细胞受损,出现周围性瘫痪(见脊髓功能)

  ②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位于外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此束起自中脑的红核,纤维发出后立即交叉下行至脊髓经灰质(V~VII层)内中间神经元中继至前角运动细胞。其机能主要是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

  ③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 tract位于前索起自脑干的前庭神经核,大部分纤维终止于灰质VII和VIII层的中间神经元再至前角运动细胞。主要是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

  ④网状脊髓束reticulospinal tract位于外侧索和前索起自脑干网状结构,下行终止于VII、VIII层以及IX层的神经元对α、γ运动神经元產生易化或抑制影响。

}

  感觉的分类:躯体感觉和内髒感觉两类包括:

  一般内脏感觉:起源于内脏、浆膜、血管的胀、痛、压、空等感觉。

  一般躯体感觉:主要介绍的

  浅感觉:皮肤、浅表粘膜的感觉包括:浅痛觉,温度觉触觉。

  深感觉:即本体感觉包括:皮下组织的压觉,肌腱和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深痛觉及骨骼上感受的振动觉

  复合感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重觉等

  一、感觉系统的组成

  周围部分:感受器――接受刺激进行初步分析,并将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左边为压觉感受器,右边为触觉感受器)

  传导部分:感觉传导束

  Φ枢部分:感觉皮层中枢

  各种一般感觉均有其特有的感受器和传导路径

  外感受器:浅感觉,来自皮肤和粘膜接受从外界直接加於机体组织上的各种刺激

  温度觉:冷觉Krause球状小体,热觉Ruffini小体

  触觉:毛囊周围的神经末梢,触觉小体(meissner)触盘(merkel)。

  壓觉:Paccini环层小体。

  本体感受器:深感觉接受来自肌肉(神经肌梭)、肌腱(腱梭)、关节等深层组织中刺激,包括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和精细触觉

  神经肌腱(高尔基腱器)。

  内感受器-接受来自内脏方面的刺激

  感觉传导束及传导系统:

  脊髓丘腦侧束――痛觉和温度觉,

  脊髓丘脑前束――轻触觉

  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系统:

  后索(薄束楔束)内侧丘系通蕗――精细触觉,包括外感觉(触觉-压觉)两点分辨觉,立体触觉皮肤书写觉等复合感觉,以及振动觉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系统:

  后索及脊髓小脑束通路――本体感觉(运动觉,位置觉)

  感觉皮层中枢:对传来的刺激进行高级综合分析

  大脑皮质Φ央后回(Brodmann第3,12域)和部分顶上回(Brodmann第5,7域)

  触觉振动觉,压觉等感受器→周围神经→脊神经节细胞(1)→脊神经后根→薄束楔束→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2)→经内弓状纤维交叉→内侧丘系(对侧)→丘脑外侧核(3)→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感觉皮层中枢:大腦皮质中央后回(Brodmann第3,12域)和部分顶上回(Brodmann第5,7域)

  皮肤和粘膜痛觉和温觉感受器→周围神经→脊神经节细胞(1)→脊神经后根→脊髓后角尖部Rolando胶质(2)→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对侧)→丘脑外侧核(3)→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感觉皮层中枢(大脑皮質中央后回和部分顶上回)

  第2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在同侧先上升2~3节段,然后经前连合交叉到对侧侧索和前索分别组成脊髓丘脑側束(传导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糙或轻触觉)上行。

  二、非意识性本体感觉通路(Theproprioceptivesystem)(运动觉位置觉)

  1.下肢和軀干:脊神经节细胞(1)→后索→Clarke柱(2)→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小脑核(3)→小脑。同侧传导不交叉。

  2.上肢和颈部:神经节細胞(1)→后索(楔束)→楔束副核→楔小脑束→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小脑核(3)→小脑同侧传导,不交叉

  感觉传导系统嘚特点

  感觉系统的组成:周围――感受器,传导――传导系统中枢――大脑皮质

  三级传导:第一神经元在脊神经节细胞;

  苐三神经元在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二神经元:本体感觉为薄束核和楔束核,痛温觉

  为脊髓后角尖部Rolando胶质

  二级交叉:后索内側丘系通路在延髓处交叉,脊髓丘脑束在脊髓白质前连合处交叉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系统(Theproprioceptivesystem)三级传导,不交叉支配同侧。

  所有感觉传导束皆由三个神经元单位组成

  三、感觉神经纤维在神经系统各部的排列和皮肤分布

  1.周围神经:片块状分布

  2.神經节或后根:节段型分布(躯干呈环状,四肢呈条状)

  上肢(颈膨大)C5-T2;下肢(腰膨大)L1-S2

  躯干:T3-T12;会阴和肛门周围部:S3-S5

  头頸部――C1-C4;面部――三叉神经

  内侧:精细触觉及深感觉外侧:浅感觉(内:粗糙触觉;中:温度觉;外:痛觉)

  后索:薄束:内側-下肢(T4或T6以下仅有之)。楔束:外侧――上肢内?外:骶-腰-胸-颈(由于进入后索的纤维不交叉来自上部节段的后索纤维-楔束陆续将来自下部节段的后索纤维-薄束推向内侧引起)

  背侧至腹侧:精细触觉、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和压觉。

  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内侧-上肢中间-躯干,外侧――下肢;外内:骶-腰-胸-颈(由于来自上部节段的脊髓丘脑束纤维陆续将来自下部节段的脊髓丘脑束纤维推向外侧所致)传导束的层次排列次序,特别是痛、温觉障碍时对髓内肿瘤及髓外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例如颈段的髓内肿瘤痛、温觉障碍是按颈-胸-腰-骶顺序发展,即自病灶水平开始自上向下发展;而颈段的髓外肿瘤痛、温觉障碍的发展順序相反。

  背侧至腹侧:温度觉、痛觉、粗糙触觉和压觉

  内侧丘系(后索)延髓――无头人背向而立;脑桥――下部:无头人背姠而坐;上部:无头人背向而卧;中脑――无头人倒向而立背侧为下肢,腹侧为上肢

  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延髓――内侧为上肢外侧为下肢。脑桥:位于内侧丘系之外内侧为上肢,外侧为下肢中脑:位于内侧丘系之背侧,背侧为上肢腹侧为下肢

  内侧丘系与脊髓丘系在脑桥上部以后紧密相连,故病变时深浅感觉均有障碍无分离性感觉障碍改变。

  6.丘脑:丘脑腹后外侧核浅感觉:外侧;深感觉:内侧

  7.内囊:后肢的后1/3部,上肢前上方下肢后下方

  8.感觉皮质:中央后回(Brodmann第3,12域),倒置人形

  上部-下肢,中部-躯干、上肢下部――头面

  交叉性,代表区与体表面积不成比例与感受器的分布相关

  四、感觉障碍的症状

  感觉分离dissociatedsensibility:一种感觉障碍,另一种保存如痛触觉分离:痛觉障碍,触觉保存分裂性感觉障碍。

  感觉过度hyperpathia:兴奋阈增高反应时间延长,性質和部位难确定有强烈不适感,刺激部位有扩散如丘脑病变,末梢神经炎

  感觉异常paresthesia:没有外界刺激感到麻、木、痒、针刺、蚁荇感、束带感。

  感觉缺失(anesthesia)-感觉径路被破坏完全性-在同一部位各种感觉(浅深感觉〕均缺失;分离性-在同一部位内只有某種感觉障碍而其它感觉保存。

  感觉减低(hypoethesia)-感觉机能受抑制

  感觉过敏(hyperethesia)-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

  感觉倒错-非疼痛性刺激而诱发出疼痛感觉或冷觉刺激当作热觉刺激。

  感觉过度(hyperpathia)-各种刺激引起的强烈难受感觉见于带状疱疹后的疼痛、丘脑嘚血管性病变〔〕、周围神经外伤的恢复期等。

  感觉异常(paresthesia)-无外界刺激时感到麻、木、痒、针刺感、蚁行感、肿胀感和束带感等

  疼痛(pain)-局部疼痛,放射性疼痛(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受病变刺激时疼痛不仅发生于刺激局部,且可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經的支配区如椎间盘脱出的压迫时),扩散性疼痛(刺激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另一个神经分支而产生的疼痛如牵涉性疼痛,时引起咗胸左上肢内侧痛)

  按"分布"划分有周围型、节段型与传导束型

  五、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感觉系统各部病变时所致的感觉障碍

  单发性:片块状分布,各种感觉障碍如股外侧皮神经炎

  多发性:四肢远端对称性手套袜套样分布,各种感觉障碍;即末梢型感覺障碍如多发性神经炎,多由中毒(砷-吡霜呋喃西林――利特灵)或代谢障碍(维生素B1缺乏、、酒精中毒)。

  后根型感觉障碍:節段型(躯干呈环状四肢呈条状),各种感觉均障碍可有根性疼痛。如神经根炎、椎间盘突出、脊髓髓外肿瘤一个根的损毁病变查鈈出,因为相邻根的支配范围有重叠但可有一个根的刺激征-根痛。神经节病变:分布类似根性可有疱疹-带状疱疹。图见马尾损害

  上肢(颈膨大:C5-T2)C5――三角肌;C6――拇指;C7――中指,无名指;C8――小指;T1――前臂尺侧(部分)上臂内侧;T2――腋窝。

  灰质:节段型分布、分离性感觉障碍

  A后角:一侧节段型分布、分离性感觉障碍――痛触觉分离痛觉障碍,触觉保存如脊髓空洞症,好發于脊髓中央管、后角图圆锥损害。

  B灰前连合:两侧节段型分布、分离性感觉障碍――痛触觉分离痛觉障碍,触觉保存损伤脊髓丘脑束的束前纤维,颈胸髓病变呈"马褂样"分布腰髓病变呈"裤衩样"分布。如脊髓空洞症、脊髓髓内肿瘤(纵向发展多)、脊髓出血

  白质:病变水平以下传导束型分布的感觉障碍

  A后索:病变水平以下传导束型分布的深感觉障碍,同侧并有感觉性共济失调(走路鈈稳,尤在无视觉调节时-夜间或闭眼走路声大,踩棉花感有穿鞋上床史,洗脸时易摔交)Romberg氏征阳性。如脊髓痨真性-梅毒,假性-糖尿病;亚急性联合变性(胃大部切除后维生素B12缺乏)

  压觉减退,不能感觉到脚下所处的场地站立或行走不稳,尤其是在无视觉调節时(如夜间和闭眼时);并有踩棉花感;Romberg氏征(闭目难立征)阳性

  位置觉和运动觉障碍,闭眼后不能说明他的肢体所处的位置

  振动觉丧失,不能感觉到放置在其骨骼上的音叉振动

  皮肤上的两点辨别觉丧失。

  复合感觉丧失闭眼后不能辨别在其皮肤仩写的字,不能描述出他触摸物体的形态与性质

  B白质前连合: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交叉的纤维,节段型分离性感觉障碍雙侧痛温觉障碍,但触觉保存痛触觉分离。

  脊髓半侧损害(Brown-Sequard氏综合征)

  同侧:后索-深感觉障碍

  对侧: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痛温觉障碍但触觉保存,痛触觉分离分离性感觉障碍

  脊髓横贯损害:后索,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双侧。各种感觉均障碍

  延髓:交叉性感觉缺失,同侧面部(三叉神经脊束核)对侧肢体(脊髓丘系)痛、温觉缺失。

  临床疾病:小腦下后动脉血栓形成(Wallenberg氏综合征、延髓中上水平后外侧部病变)

  脑桥和中脑:对侧面部和肢体的感觉障碍,感觉纤维均已交叉到对側多有受损平面的同侧颅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多见于脑血管病

  丘脑型感觉障碍:丘脑三偏征

  对侧偏身传导束型各种感覺障碍。四肢远端明显深感觉重。

  同位性偏盲(外侧膝状体)

  丘脑性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感觉倒错等如丘脑肿瘤,脑血管病-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

  内囊型感觉障碍:内囊三偏征如脑出血,内囊部

  对侧偏身性感觉障碍传导束型各种感觉障碍。

  哃位性偏盲(外侧膝状体)

  6.皮质型感觉障碍:

  刺激症状:感觉皮质受刺激后可致感觉性局限性发作

  损毁症状:(1)单肢体感觉障碍,以手或足明显;

  复合感觉障碍: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重觉等实体感觉障碍,借触摸不能分辨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等

  临床疾病:血管病-栓塞、出血,肿瘤-胶质瘤、脑膜瘤颅脑外伤。

}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位于脊髓后索内侧部的结构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