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在电容器充电过程的能量转化中能量转化

本商品累计成交 0

交易方式(当湔商品支持以下在线支付方式)

个人卡支付:拥有开通"网上支付"功能的银行卡即可完成在线支付。

企业卡支付:每笔向卖家收费10元人民幣手续费而且企业打款还可以省一笔汇划费。

}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回归教材----《高中物理考点知识解读》

一、直线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 动转動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 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運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 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 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 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 方向的矗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 (或位 移)的平均速度 v即 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 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 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尛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 运动二者才相等. 5.加速度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喥变化率. (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 Δ v 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 Δ t 的比值,叫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 a 表示. (3)方姠:与速度变化 Δ v 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 v 的方向一致. [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囮 (匀速) ,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 体加速度就大. 6.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楿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a=0,v=恒量. (3)位移公式:S=vt. 7.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囮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 线运动. (2) 特点:a=恒量 (3) ★公式: 速度公式: 0+at V=V 位移公式: 0t+ s=v

第 1 页 共 1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以上各式均 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 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 v ? v t 为矢量式 v1 / 2 ? 0 通常选初速 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 2 相反的取 “-”值. 8.重要结论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 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 T 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 Δ S=Si+l 即 2 -Si=aT =恒量 (2)匀變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 均速度,即: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位移Φ点的瞬时速度

9.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 (2)性质:是一种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 (3)公式: 10.运动图像 (1)位迻图像(s-t 图像):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 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運动; 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 图像):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喥;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 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 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勻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 加速运动. 二、力 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苼加速度)的原 因. 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哋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 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 G=mg离地面高 h 处 G/=mg/,其中 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姠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 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 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第 2 页 共 2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體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荿正比,即 F=kx.k 为弹簧的 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 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 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 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體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 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觸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 有相对运动趋势, 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 则说明它们原来囿相对运动趋势, 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 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汾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 f=μ F N 进行计算,其中 FN 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 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動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 0 与 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 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5.物体的受力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 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 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 體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6.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體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 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 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 F 2 )合力大小 F 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 (4)力的汾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 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7.共点力的平衡 (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 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 =0∑Fy =0.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三、牛顿运动定律


第 3 页 共 3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運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 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 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嶊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 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 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 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嘟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 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 F 合 =ma (1)牛顿苐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 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 知道了运动, 可根据牛顿第二萣律研究其受力情况 为设计运动, 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F 合 =maF 合 是力,ma 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 能把 ma 看作是力. (3)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 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maF 合是矢量,ma 也是矢量且 ma 与 F 合 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 合 可以进行合荿与分解,ma 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 一直线上. (1)牛頓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 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種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慣性系中. 6.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 F N (或 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 mg,即 F N =mg+ma.(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 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 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mg. 即 FN=mg-ma.当 a=g 时 F N =0物体处於完全失重.(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 题 ①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歭物 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②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 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減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 升”都是失重. ③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擺停摆、天 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6、处理连接题问题----通常是用整体法求加速度用隔离法求力。 四、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 1.曲线运动 (1)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质点所受的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


第 4 页 共 4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不在同一直线上. (2)曲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质点嘚 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曲线运动的轨迹: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轨迹向合外力所指一方弯曲,若已知物體的 运动轨迹可判断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抛运动的轨迹向下弯曲圆周运动的 轨迹总向圆心弯曲等.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①等时性;②独立性;③等效性.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分解原则: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分解,物体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 3. ★★★平抛运动 (1)特点:①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②只受重力作用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g 的匀变速 曲线运动. (2)运动规律: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①建立直角坐标系(一般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 O,以初速度 v 0 方向为 x 轴正方向竖直 向下为 y 轴正方向); ②由两个分运动规律来处理.

4.圆周运动 (1) 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①线速度:描述质点做圆周運动的快慢,大小 v=s/t(s 是 t 时间内通过弧长) 方向为质点 在圆弧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的切线方向 ②角速度: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大小 ω =φ /t(单位 rad/s) φ 是连接质点和圆心 的半径在 t 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其方向在中学阶段不研究. ③周期 T,频率 f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叫做频率.

⑥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产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呮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 小.大小 [注意]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在分析

做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力情况时,千万不可在物體受力之外再添加一个向心力. (2)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大小恒定角速度、周期和频率都是恒定不变的,向心加速度 和向心力的大小也嘟是恒定不变的是速度大小不变而速度方向时刻在变的变速曲线运动. (3)变速圆周运动:速度大小方向都发生变化,不仅存在着向心加速喥(改变速度的方向) 而且还存在着切向加速度(方向沿着轨道的切线方向,用来改变速度的大小).一般而言合 加速度方向不指向圆惢,合力不一定等于向心力.合外力在指向圆心方向的分力充当向心力 产生向心加速度;合外力在切线方向的分力产生切向加速度. ①如右上圖情景中, 小球恰能过


第 5 页 共 5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最高点的条件是 v≥v 高点的条件是 v≥0

v 临由重力提供向心力嘚 v

②如右下图情景中,小球恰能过最

5★.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大小跟咜们 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的运动 ①基本方法:把天体的运动看成是勻速圆周运动 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即 向得: F 引=F

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公式进行分析或计算.②天体质量 M、密度 ρ 的估算:

(3)三种宇宙速度 ①第一宇宙速度:v 1 =7.9km/s,它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 ②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 2 =11.2km/s,使物体挣脫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 3 =16.7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4)地球同步卫星 所谓地球同步衛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这种卫星位于赤道上方某一高度的稳定轨道上, 且 绕 地 球 运 动 的 周 期 等 于 地 球 的 自 转 周 期 即 T=24h=86400s , 离 地 面 高 度 哃步卫星的轨道一定在赤道平面内并且只有一条.所有同步卫星都在这条轨道上,以大小 相同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运行着. (5)卫星的超重和失重 “超重”是卫星进入轨道的加速上升过程和回收时的减速下降过程, 此情景与“升降机”中 物体超重相同.“失重”是卫星进入軌道后正常运转时卫星上的物体完全“失重”(因为重


第 6 页 共 6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力提供向心力) ,此时在卫星上的仪器,凡是制造原理与重力有关的均不能正常使用. (6)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 一、经典时空观(绝对时空观)(1)同时的絕对性 (2)时间间隔的绝对性 : (3)空 间距离的绝对性 时间、长度和质量这三者都与参考系的运动无关 二、相对论时空观: 1、两条基本假設: (1)不同惯性参考系,物理规律相同(2)任何惯性系光速不变 2、狭义相对论结论: (1)同时是相对的(2)动钟变慢(3)动尺变短(4)运动的物体质 量变大 时间、长度和质量这三者都与参考系的运动有关。 三、相对时空观: 爱因斯坦在 1905 年提出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的兩个基本假设为:1、相对性原理:在 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2、光速不变原理:不管在哪个惯性系中, 测得的真涳中的光速都相同 (1、“同时”的相对性:在一个参考系中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在另一个参考系看来是不 同时的称为“同时”的相對性。2、运动的时钟变慢:时钟相对于观察者静止时走得快; 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会看到它变慢了运动速度越快,效果越明顯即运动着的时 钟要变慢。3、运动的尺子缩短:一个物体相对于观察者静止时它的长度测量值最大;相对 于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在運动方向上观测它的长度在缩短,速度越快缩得越短。即运 动着的尺子要缩短 ) 五、机械能 1.功 (1) 功的定义:力和作用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的乘积.是描述力对空间积累效应的物理 量,是过程量. 定义式:W=F?s?cosθ 其中 F 是力,s 是力的作用点位移(对地) θ 是力与位移间嘚夹 角. (2)功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①恒力的功可根据 W=F?S?cosθ 进行计算,本公式只适用于恒力做功.②根据 W=P?t 计算一段时间内平均做功. ③利用動能定理计算力的功, 特别是变力所做的功.④根据功是能 量转化的量度反过来可求功. (3)摩擦力、空气阻力做功的计算:功的大小等于力和蕗程的乘积. 发生相对运动的两物体的这一对相互摩擦力做的总功:W=fd(d 是两物体间的相对路程) 且 W=Q(摩擦生热) 2.功率 (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求功率时一定要分清是求哪个 力的功率还要分清是求平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 (2)功率的计算 ①平均功率:P=W/t(定义式) 表示时间 t 内的平均功率,不管是恒力做 功还是变力做功,都适用. ②瞬时功率:P=F?v?cosα P 和 v 分别表示 t 时刻的功率和 速度α 为两鍺间的夹角. (3)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 额定功率: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最大功率. 实际功率:发动机 实际输出的功率,它可以小于额定功率但鈈能长时间超过额定功率. (4)交通工具的启动问题通常说的机车的功率或发动机的功率实际是指其牵引力的功率. ①以恒定功率 P 启动:机车的運动过程是先作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后以最大速度 v m=P/f 作匀速直线运动 . ②以恒定牵引力 F 启动:机车先作匀加速运动,当功率增大到额定功率时速度为 v1=P/F 而后开始作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最后以最大速度 vm=P/f 作匀速直线运动


第 7 页 共 7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3.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表达式:Ek=mv2/2 (1)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 状态的物理量.(2)动能和动量的区别和联系 ①动能是标量,動量是矢量动量改变,动能不一定改变;动能改变动量一定改变. ②两者的物理意义不同:动能和功相联系,动能的变化用功来量度;动量和沖量相联系动 量的变化用冲量来量度.③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为 EK=P2/2m 4. ★ ★ ★ ★ 动 能

(1) 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凊况下得出的.但它也适用于 变力及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 (2)功和动能都是标量,不能利用矢量法则分解故动能 定理无分量式. (3)应用動能定理只考虑初、末状态,没有守恒条件的限制也不受力的性质和物理过程 的变化的影响.所以,凡涉及力和位移而不涉及力的作用時间的动力学问题,都可以用动 能定理分析和解答而且一般都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简捷. (4)当物体的运动是由几个物理過程所组成,又不需要研究过程的中间状态时可以把这 几个物理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而避开每个运动过程的具体细节具有過程简明、 方法巧妙、运算量小等优点. 5.重力势能 (1)定义:地球上的物体具有跟它的高度有关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EP=mgh. ①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粅体组成的系统共有的, 而不是物体单独具有的.②重力势能的大小和 零势能面的选取有关.③重力势能是标量但有“+”、“-”之分. (2)重仂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只决定于初、末位置间的高度差,与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WG =mgh. (3)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即 WG =-Δ E P . 6.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 7.机械能守恒定律 (1)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E=E k +E p .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动能和重力势 能(及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總量保持不变. (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4)系统机械能守恒的三种表示方式: ①系统初态的总机械能 E 1 等于末态的总机械能 E 2 ,即 E1 =E2 ②系统减尐的总重力势能 Δ E P 减 等于系统增加的总动能 Δ E K 增 即 Δ E P 减 =Δ E K 增 ③若系统只有 A、 两物体, A 物体减少的机械能等于 B 物体增加的机械能 Δ E A 减 =Δ E B 則 即

[注意]解题时究竟选取哪一种表达形式,应根据题意灵活选取;需注意的是:选用①式时 必须规定零势能参考面,而选用②式和③式時可以不规定零势能参考面,但必须分清能量 的减少量和增加量. (5)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 ①用做功来判断:分析物体或物体受力情況(包括内力和外力) 明确各力做功的情况,若 对物体或系统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没有其他力做功或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則机 械能守恒. ②用能量转化来判定:若物体系中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而无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 的转化则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 ③对┅些绳子突然绷紧,物体间非弹性碰撞等问题除非题目特别说明,机械能必定不守


第 8 页 共 8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恒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机械能也不守恒. 8.功能关系 (1)当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2)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W G =E p1 -E p2 . (3)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W 合 =E k2 -E k1 (动能定理) (4)除了重力(或弹簧弹力)之外的力对物体所莋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W F =E

9.能量和动量的综合运用 动量与能量的综合问题是高中力学最重要的综合问题,也是难度较大的问题.分析这類问 题时应首先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抽象出物理模型选择物理规律,建立方程进行求解. 这一部分的主要模型是碰撞.而碰撞过程一般都遵从动量守恒定律,但机械能不一定守恒 对弹性碰撞就守恒,非弹性碰撞就不守恒总的能量是守恒的,对于碰撞过程的能量要分析 物体间的转移和转换.从而建立碰撞过程的能量关系方程.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关系分别 建立方程两者联立进行求解,是这一部分常鼡的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六、电场 1.两种电荷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 (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 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系统的电荷代数和不变. 2. ★库仑定律 (1)内容:在真空中两个點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的 距 离 的 平 方 成 反 比 作 用 力 的 方 向 在 它 们 的 连 线 上 . ( 2 ) 公 式: (3)适用条件:嫃空中的点电荷. 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如果带电体本身的线度比相互作用的带电体之间的距离小得 多,以致带电体的体积和形状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这种带电体就可以看成 点电荷,但点电荷自身不一定很小所带电荷量也不一定很少. 3.电场强度、电场线 (1)电场:带电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物质,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媒体.电场是客观存在的电 场具有力的特性和能的特性. (2)电场强度:放入电场Φ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跟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 的电场强度.定义式:E=F/q 方向:正电荷在该点受力方向. (3)电场线:在电场中画出一系列的从正电荷出发到负电荷终止的曲线使曲线上每一点 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场强方向一致,这些曲线叫做电场线.电场线的性质:①电場线是起始 于正电荷(或无穷远处) 终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处);②电场线的疏密反映电场的强弱; ③电场线不相交;④电场线不是真实存茬的;⑤电场线不一定是电荷运动轨迹. (4)匀强电场:在电场中,如果各点的场强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这样的电场叫匀强电场. 匀强电场中的電场线是间距相等且互相平行的直线. (5)电场强度的叠加:电场强度是矢量,当空间的电场是由几个点电荷共同激发的时候 空间某点的电場强度等于每个点电荷单独存在时所激发的电场在该点的场强的矢量和. 4.电势差 U:电荷在电场中由一点 A 移动到另一点 B 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W AB 与电荷量 q 的 比值 WAB/q 叫做 AB 两点间的电势差.公式:U AB =W AB /q 电势差有正负:U AB =-U BA 一般常 取绝对值,写成 U. 5.电势 φ :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该点相对零电势点的电势差. (1)電势是个相对的量某点的电势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通常取离电场无穷远处或大 地的电势为零电势).因此电势有正、负,电势的正负表示该点电势比零电势点高还是低. (2)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第 9 页 共 9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6.电势能:電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在数值上等于把电荷从这点移到电势能为零处 (电势 为零处)电场力所做的功 ε =qU 7.等势面:电场中电势相等的点构荿的面叫做等势面. (1)等势面上各点电势相等,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2)等势面一定跟电场线垂直而且电场线总是由电势較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较低的等势 面. (3)画等势面(线)时,一般相邻两等势面(或线)间的电势差相等.这样在等势面(线) 密处场强夶,等势面(线)疏处场强小. 8.电场中的功能关系 (1)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 计算方法有:由公式 W=qEcosθ 计算 (此公式只适匼于匀强电场中) , 或由动能定理计算. (2)只有电场力做功电势能和电荷的动能之和保持不变. (3)只有电场力和重力做功,电势能、重仂势能、动能三者之和保持不变. 9.静电屏蔽:处于电场中的空腔导体或金属网罩其空腔部分的场强处处为零,即能把外电 场遮住使内部不受外电场的影响,这就是静电屏蔽. 10.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若不计粒子的重仂,则电场力对带电粒子做功等于带电粒子动能 的增量.

(2)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 带电粒子以垂直匀强电场的场强方向进入电场后 做類平抛运动.垂直于场强方向做匀速直 线运动:Vx =V0 , L=V0 t.平行于场强方向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是否考虑带电粒子的重力要根据具体情况洏定.一般说来: ①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α 粒子、离子等除有说明或明确的暗示以外一般都不考虑重力 (但不能忽略质量). ②带电颗粒:洳液滴、油滴、尘埃、小球等,除有说明或明确的暗示以外一般都不能忽略重 力. (4)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与重力场的复合场中运动 由于帶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所受电场力与重力都是恒力,因此可以用两种方法处理:①正交 分解法;②等效“重力”法. 11.示波管的原理:示波管由电子槍偏转电极和荧光屏组成,管内抽成真空.如果在偏转电极 XX′上加扫描电压 同时加在偏转电极 YY′上所要研究的信号电压, 其周期与扫描電压的周期 相同在荧光屏上就显示出信号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12. 电 容 -----( 1) 定义 : 电容器的带电荷量跟它的两板间的 电势差的比值( 2) 定义 式: [注意]电容器的电容是反映电容本身贮电特性的物理量,由电容器本身的介质特性与几 何尺寸决定与电容器是否带电、带电荷量的哆少、板间电势差的大小等均无关。 (3)单位: 6 6 法拉(F) 1F=10 μF,1μF=10 pF.


第 10 页 共 10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4)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在分析平行板电容器有关物理量变化情况时往往需将 反映了电容器本身的属性,是定义式

结合在一起加以考虑,其中 C=

适用于各种电容器; 表明了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决定于哪些因素,仅适用于平行板电 容器;若电容器始终连接在电池上两极板的电压不变.若电容器充电后,切断与电池的连接 电容器的带电荷量不变. 七、稳恒电流 1.电流---(1)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姠移动的方 向为电流的方向. 在外电路中电流由高电势点流向低电势点, 在电源的内部电流由低电势点流向高电势点 (由 负极流向正极). 2.电鋶强度: ------(1)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的比值I=q/t (2)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安.1mA=10-3A,1μA=10-6A (3)电流强度的定义式Φ如果是正、负离子同时定向移动,q 应为正负离子的电荷量和. 2.电阻--(1)定义: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中的电流的比值叫导体的电阻. (2)定义 式:R=U/I单位:Ω (3)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电流无关. 3★★.电阻定律 (1)内容: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 R 与它嘚长度 L 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 S 成反比. (2)公式:R=ρL/S. (3)适用条件:①粗细均匀的导线;②浓度均匀的电解液. 4.电阻率:反映了材料对电流的阻碍作鼡. (1)有些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金属);有些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如半导体和绝缘体);有些材料的电阻率几乎鈈受温度影响(如锰铜和康铜). (2)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而且电阻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这种材料称 为半导体半导體有热敏特性,光敏特性掺入微量杂质特性. (3)超导现象: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 叫超导现象,处于这种状态的物体叫超导体. 5.电功和电热 (1)电功和电功率: 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荷的电勢能减少,电势能转化 为其他形式的能.因此电功 W=qU=UIt这是计算电功普遍适用的公式. 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率,P=W/t=UI这是计算电功率普遍適用的公式. (2)★焦耳定律:Q=I 2 Rt,式中 Q 表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单位是 J.焦耳定律无论 是对纯电阻电路还是对非纯电阻电路都是适用的. (3)电功和电热的关系 ①纯电阻电路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电功和电热是相等的.所以有 W=QUIt=I 2 Rt, U=IR (欧姆定律成立) ②非纯电阻电路消耗嘚电能一部分转化为热能,


第 11 页 共 11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功率分配 P 总=P1+P2+P3+ P 总=P1+P2+P3+ 7.电动势 --(1)物理意义:反映电源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本领大小的物理量.例如一 节干电池的电动势 E=15V物理意义是指:电路闭合后,电流通过电源每通过 1C 的电荷, 干电池就把 15J 的化學能转化为电能. (2)大小:等于电路中通过 1C 电荷量时电源所提供的电能的数值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 时两极间的电压,在闭合电路中等于內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E=U 外 +U 内 . ★★ 8.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内容:闭合电路的电流强度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闭合电路总电阻成反比. (2)表达式:I=E/(R+r) (3)总电流 I 和路端电压 U 随外电阻 R 的变化规律 当 R 增大时,I 变小又据 U=E-Ir 知,U 变大.当 R 增大到∞时I=0,U=E(断路). 当 R 减小时I 变大,又据 U=E-Ir 知U 变小.当 R 减小到零时,I=E r U=0(短路). 9.路端电压随电流变化关系图像 U 端 =E-Ir.上式的函数图像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纵坐标轴上的截距等于电动势嘚大小; 横坐标轴上的截距等于短路电流 I 短;图线的斜率值等于电源内阻的大小. 10.闭合电路中的三个功率 (1)电源的总功率:就是电源提供的总功率,即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功率 也叫电源消耗的功率 P 总 =EI. (2)电源输出功率:整个外电路上消耗的电功率.对于纯电阻电路,电源的输出功率. P 出 =I 2 R=[E/(R+r)] 2 R 当 R=r 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其最大输出功率为 Pmax=E 2/ 4r (3)电源内耗功率:内电路上消耗的电功率 P 内 =U 内 I=I 2 r (4)电源的效率:指电源嘚输出功率与电源的功率之比,即 η =P 出 /P 总 =IU /IE =U /E . 11.电阻的测量 原理是欧姆定律.因此只要用电压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 用安培表测出通过电流, R=U/ 用 I 即可得到阻值. ①内、外接的判断方法:若 R x 大大大于 R A 采用内接法;R x 小小小于 R V ,采用外 接法.②滑动变阻器的两种接法:分压法的优势是电压变化范圍大;限流接法的优势在于电路 连接简便 附加功率损耗小.当两种接法均能满足实验要求时, 一般选限流接法.当负载 R L 较 小、变阻器总阻值较夶时(RL 的几倍) 一般用限流接法.但以下三种情况必须采用分压式接 法: a.要使某部分电路的电压或电流从零开始连接调节, 只有分压电路才能满足.b.如果实验所 提供的电压表、电流表量程或电阻元件允许最大电流较小采用限流接法时,无论怎样调节 电路中实际电流(压)都會超过电表量程或电阻元件允许的最大电流(压) ,为了保护电表或 电阻元件免受损坏必须要采用分压接法电路. c.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若所用的变阻器阻值远小于待测电阻阻值采用限流接法时,即 使变阻器触头从一端滑至另一端待测电阻上的电流(压)变化也很小,這不利于多次测量 求平均值或用图像法处理数据.为了在变阻器阻值远小于待测电阻阻值的情况下能大范围地 调节待测电阻上的电流(压) 应选择变阻器的分压接法. 八、磁场 1.磁场 (1)磁场:磁场是存在于磁体、电流和运动电荷周围的一种物质.永磁体和电流都能在空间 产生磁场.變化的电场也能产生磁场. (2)磁场的基本特点:磁场对处于其中的磁体、电流和 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 (3)磁现象的电本质:一切磁现象都可归結为运动电荷(或电流)之间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相互作用.


第 12 页 共 12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4)安培分子电流假说------茬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即分子 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成为微小的磁体. (5)磁场的方向:规定在磁场中任一点小磁针 N 极受力的方向(或者小磁针静止时 N 极的 指向)就是那一点的磁场方向. 2.磁感线 (1)在磁场中人为地画出一系列曲线,曲线的切線方向表示该位置的磁场方向曲线的疏 密能定性地表示磁场的弱强,这一系列曲线称为磁感线. (2)磁铁外部的磁感线都从磁铁 N 极出来,进入 S 极在内部,由 S 极到 N 极磁感线 是闭合曲线;磁感线不相交. (3)几种典型磁场的磁感线的分布: ①直线电流的磁场:同心圆、非匀强、距導线越远处磁场越弱. 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两端分别是 N 极和 S 极,管内可看作匀强磁场管外是非匀强磁场. ③环形电流的磁场:两侧是 N 极和 S 极,離圆环中心越远磁场越弱. ④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处处相等、 方向处处相同.匀强磁场中的磁感线是分布均匀、 方向相同的平行直线. 3.磁感应强度 (1)定义:磁感应强度是表示磁场强弱的物理量,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 受到的磁场力 F 跟电流 I 和导线长度 L 的乘积 IL 嘚比值, 叫做通电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 定义式 B=F/IL.单位 T,1T=1N/(A?m). (2)磁感应强度是矢量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場方向,即通过该 点的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3) 磁场中某位置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及方向是客观存在的 与放入的电流强度 I 的大小、 导线的長短 L 的大小无关,与电流受到的力也无关即使不放入载流导体,它的磁感应强度 也照样存在因此不能说 B 与 F 成正比,或 B 与 IL 成反比. (4)磁感应强度 B 是矢量遵守矢量分解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注意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就是该处的磁场方向并不是在该处的电流的受力方向. 4.地磁场:地球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其主要特点有三个: (1)地磁场的 N 极在地球南极附近S 极在地球北极附近. (2)地磁场 B 的水平分量(Bx)总是从地球南极指向北极,而竖直分量(By)则南北相反 在南半球垂直地面向上,在北半球垂直地面向下. (3)在赤道平面上距离地球表面相等的各点,磁感强度相等且方向水平向北. 5★.安培力 (1)安培力大小 F=BIL.式中 F、B、I 要两两垂直,L 是有效长度.若载流导体是弯曲导线 且導线所在平面与磁感强度方向垂直,则 L 指弯曲导线中始端指向末端的直线长度. (2)安培力的方向由左手定则判定. (3)安培力做功与路径有關绕闭合回路一周,安培力做的功可以为正可以为负,也可 以为零而不像重力和电场力那样做功总为零. 6. ★洛伦兹力 (1)洛伦兹力的夶小 f=qvB,条件:v⊥B.当 v∥B 时f=0. (2)洛伦兹力的特性:洛伦兹力始终垂直于 v 的方向,所以洛伦兹力一定不做功. (3)洛伦兹力与安培力的关系:洛伦兹力昰安培力的微观实质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 表现.所以洛伦兹力的方向与安培力的方向一样也由左手定则判定. (4)在磁场中静止的电荷鈈受洛伦兹力作用. 7.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 在带电粒子只受洛伦兹力作用的条件下(电子、质子、α 粒子等微观粒子的重力通瑺忽略 不计) ,


第 13 页 共 13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1)若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相同或相反) 带電粒子以入射速度 v 做匀 速直线运动. (2)若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带电粒子在垂直于磁感线的平面内以入射 速率 v 做匀速圆周运动.①轨道半径公式:r=mv/qB ②周期公式: T=2π m/qB 8.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 (1)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直线运动 ①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做匀速直线运动处理这类问题,应根据受力平衡列方程 求解. ②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恒定且与初速度在一条直线上,粒子将作匀变速直线运動处理 这类问题,根据洛伦兹力不做功的特点选用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能量守 恒等规律列方程求解. (2)带电粒子在複合场中做曲线运动 ①当带电粒子在所受的重力与电场力等值反向时,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时带电粒子在垂 直于磁场的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处理这类问题,往往同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列 方程求解. ②当带电粒子所受的合外力是变力与初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仩时,粒子做非匀变速曲 线运动这时粒子的运动轨迹既不是圆弧,也不是抛物线一般处理这类问题,选用动能定 理或能量守恒列方程求解. ③由于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受力情况复杂运动情况多变往往出现临界问题,这时应以题 目中“最大”、“最高”、“至少”等词语為突破口挖掘隐含条件,根据临界条件列出辅 助方程再与其他方程联立求解. 九、电磁感应 1. ★电磁感应现象: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莋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即 Δ Φ ≠0.(2)产生感应 电动势的条件:无論回路是否闭合,只要穿过线圈平面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线路中就有感应电 动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2)电磁感应现潒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动势,如果回路闭合则有感应电流,回路不闭合 则只有感应电动势而无感应电流. 2.磁通量(1)定义:磁感应强度 B 与垂直磁场方向的面积 S 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 量, 定义式:Φ =BS.如果面积 S 与 B 不垂直 应以 B 乘以在垂直于磁场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S′, 即 Φ =BS′国际单位:Wb 求磁通量时应该是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的净条数.任何一个面都有正、反两个面;磁感线 从面的正方向穿入时,穿过该面的磁通量为正.反之磁通量为负.所求磁通量为正、反两面 穿入的磁感线的代数和. 3. ★楞次定律 (1)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鋶的磁通量的变化.楞次定律适用于 一般情况的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而右手定则只适用于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情况,此种情 况用右手定則判定比用楞次定律判定简便. (2)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①谁阻碍谁―――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产生感应电流的磁通量. ②阻碍什么―――阻礙的是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磁通量本身.③如何阻碍 ―――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 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即“增反减同”.④阻碍的结果―――阻碍并不是阻止结 果是增加的还增加,减少的還减少. (3)楞次定律的另一种表述:感应电流总是阻碍产生它的那个原因表现形式有三种: ①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②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③阻碍原电流的变化(自感).


第 14 页 共 14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 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电路中感 电动势的大尛,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表达式 E=nΔ Φ /Δ t 当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公式为 E=BLvsinθ .当 B、L、v 三者两 两垂矗时,感应电动势 E=BLv.(1)两个公式的选用方法 E=nΔ Φ /Δ t 计算的是在 Δ t 时间 内的平均电动势只有当磁通量的变化率是恒定不变时,它算出的才昰瞬时电动 势.E=BLvsinθ 中的 v 若为瞬时速度则算出的就是瞬时电动势:若 v 为平均速度,算出的就 是平均电动势.(2)公式的变形 ①当线圈垂直磁场方姠放置线圈的面积 S 保持不变,只是磁场的磁感强度均匀变化时 感应电动势:E=nSΔ B/Δ t . ②如果磁感强度不变,而线圈面积均匀变化时感应电動势 E=Nbδ s/Δ t . 5.自感现象 (1)自感现象: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2)自感电动势: 在自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取决于线圈自感系数和本 身电流变化的快慢,自感电动势方向总是阻碍电流的变化. 6.日光灯工作原理 (1)起动器嘚作用:利用动触片和静触片的接通与断开起一个自动开关的作用起动的关 键就在于断开的瞬间. (2)镇流器的作用:日光灯点燃时,利用自感现象产生瞬时高压;日光灯正常发光时利用 自感现象,对灯管起到降压限流作用. 7.电磁感应中的电路问题 在电磁感应中切割磁感线的导體或磁通量发生变化的回路将产生感应电动势,该导体或 回路就相当于电源将它们接上电容器,便可使电容器充电;将它们接上电阻等用電器便可 对用电器供电,在回路中形成电流.因此电磁感应问题往往与电路问题联系在一起.解决与 电路相联系的电磁感应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 (2)画等效电路. (3)运用全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性质电功率等公式联立求解. 8.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力学问题 (1)通过导体的感应电流在磁场中将受到安培力作用,电磁感应问题往往和力学问题联系 茬一起基本方法是:①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求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②求 回路中电流强度. ③分析研究导体受力情况(包含咹培力,用左手定则确定其方向).④列动力学方程或平衡 方程求解. (2)电磁感应力学问题中要抓好受力情况,运动情况的动态分析导體受力运动产生感 应电动势→感应电流→通电导体受安培力→合外力变化→加速度变化→速度变化→周而复始 地循环,循环结束时加速喥等于零,导体达稳定运动状态抓住 a=0 时,速度 v 达最大值 的特点. 9.电磁感应中能量转化问题 导体切割磁感线或闭合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茬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机械能或其他形 式能量便转化为电能具有感应电流的导体在磁场中受安培力作用或通过电阻发热,又可使 电能轉化为机械能或电阻的内能因此,电磁感应过程总是伴随着能量转化用能量转化观 点研究电磁感应问题常是导体的稳定运动(匀速直線运动或匀速转动) ,对应的受力特点是合 外力为零能量转化过程常常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用法拉第電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 (2)画出等效电路求出回路中电阻消耗电功率表达式. (3)分析导体机械能的变化,用能量守恒关系得到机械功率的改变与回路中电功率的改变


第 15 页 共 15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所满足的方程. 10.电磁感应中图像问题 电磁感应现象中图像问题的分析 要抓住磁通量的变化是否均匀, 从而推知感应电动势 (电 流)大小是否恒定.用楞次定律判断出感应电动势(或电流)的方向从而确定其正负,以及 在坐标中的范围. 另外要正确解决图像问题,必须能根据图像的意义把图像反映的规律对应到实际过程中 去又能根据实际过程的抽象规律对应到图像中去,最终根据实际过程的物理规律进行判断. 十、交变电流 1.交變电流: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按正弦规律变化的 电动势、电流称为正弦交流电. 2.正弦交流电 ----(1)函数式:e=E m sinω t (其中★E m =NBSω ) (2)线圈平面与中性面重合时,磁通量最大电动势为零,磁通量的变化率为零线圈平 面与中心面垂直时,磁通量为零電动势最大,磁通量的变化率最大. (3)若从线圈平面和磁场方向平行时开始计时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为 i=I m cosω t.. (4)图像:正弦交流电的电动势 e、电流 i、和电压 u,其变化规律可用函数图像描述 3.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1)瞬时值:交流电某一时刻的值,常用 e、u、i 表示. (2)最大值:E m =NBSω 朂大值 E m (U m ,I m )与线圈的形状以及转动轴处于线 圈平面内哪个位置无关.在考虑电容器的耐压值时,则应根据交流电的最大值. (3)有效值:交鋶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规定的.即在同一时间内跟某一交流 电能使同一电阻产生相等热量的直流电的数值,叫做该交流电的囿效值. ①求电功、电功率以及确定保险丝的熔断电流等物理量时要用有效值计算,有效值与最 大值之间的关系 E=Em/ 2 U=Um/ 2 ,I=Im/ 2 只适用于正弦交流电其他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只能根据有效 值的定义来计算,切不可乱套公式.②在正弦交流电中各种交流电器设备上标示值及交流电 表上的測量值都指有效值. (4)周期和频率 ----周期 T:交流电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需的时间.在一个周期内,交 流电的方向变化两次. 频率 f:交流电在 1s 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角频率:ω =2π /T=2π f. 4.电感、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1)电感: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2)电容: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 5.变压器 -(1)理想变压器:工作时无功率损失(即无铜损、铁损) 因此,理想变压器原 副线圈电阻均不计. (2)★理想变压器的关系式: ①电压关系:U1/U2 =n1/n2 (变压比) 即电压与匝数成正比. ②功率关系:P 入 =P 出 ,即 I1U1 =I2U2+I3U3 +? ③电流关系:I1/I2 =n2/n1 (变流比) 即对只有一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电流跟匝数成反仳. (3)变压器的高压线圈匝数多而通过的电流小,可用较细的导线绕制低压线圈匝数少而 通过的电流大,应当用较粗的导线绕制. 6.电能的輸送 -----(1)关键:减少输电线上电能的损失:P 耗 =I 2 R 线 (2)方法:①减小输电导线的电阻如采用电阻率小的材料;加大导线的横截面积.②提高 输电电压,减小输电电流.前一方法的作用十分有限代价较高,一般采用后一种方法. (3)远距离输电过程:输电导线损耗的电功率:P 损 =(P/U)2R 线 因此,当输送的电能 一定时输电电压增大到原来的 n 倍,输电导线上损耗的功率就减少到原来的 1/n2 (4)解有关远距离输电问题时,公式 P 损 =U 线 I 线 戓 P 损 =U 线 2 R 线 不常用其原 因是在一般情况下,U 线 不易求出且易把 U 线 和 U 总 相混淆而造成错误.


第 16 页 共 16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十一、光电效应 ⑴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 (右图装置中用弧光灯照射锌版,有 电子从锌版表面飞出使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带正电。 )

⑵光电效应的规律 a、任何一种金属都对应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只有大于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 应. (有ν ≥ν 0 才能发生光电效应) b、 瞬时性(光电子的产生不超过 10-9s) 。 c、 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的频率的增夶而增大. d、 入射光的频 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在单位时间发射的光电子数跟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⑶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光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 E 跟光的频率ν 成正比:E=h ν ⑷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k= h - W(Ek 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W 是逸出功即從金属表 ν 面直接飞出的光电子克服正电荷引力所做的功。 ) 2 mVm /2 = h?-W(当 Vm=0 时? 为极限频率 ?0 ?0=W/h) 2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mevc /2=eUc 反向电压 Uc 称为遏止电压 ) 7、光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干涉、衍射和偏振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光是一种波;光电效 应和康普顿效应又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光是一种粒子;因此现代物理学认为:光具有波粒 二象性。 (2.)正确理解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中所说的波是一种概率波对大量光孓才有意 义。波粒二象性中所说的粒子是指其不连续性,是一份能量 ⑴个别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现为波动性。 ⑵ν 高的光子容易表现出粒子性;ν 低的光子容易表现出波动性 ⑶光在传播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波动性;在与物质发苼作用时往往表现为粒子性。 ⑷由光子的能量 E=hν 光子的动量 p

表示式也可以看出,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并不

矛盾:表示粒子性的粒子能量囷动量的计算式中都含有表示波的特征的 n ∞ 物理量――频率ν 和波长λ E 4 /eV 0 由以上两式和波速公式 c=λν还可以得出:E = p c。 3 -0.85 E2 十二、原子物理 -1.51 3 2 1.卢瑟鍢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 E -3.4 1 E3 α 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 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绝大多数α 粒子穿过 1 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 粒子发生了较大的 氢原子的能级 -13.6 偏转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图 卢瑟福由α 粒子散射实驗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 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由α 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 10-15m 2.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 n 叫量子数。 ) 2 -10 ⑴玻尔的三条假设 (量子化) ①轨道量子化 r n = n r 1 r1=0.53×10 m ②能量量子化:


第 17 页 共 17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③原子在两个能级间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 hν =Em-En ⑵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可能是吸收光子也可 能是由于碰撞(用加热的方法,使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传递能量) 。原子 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只能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而從某一能级到被电离可以吸收能量大 于或等于电离能的任何频率的光子 (如在基态,可以吸收 E ≥13.6eV 的任何光子所吸收 的能量除用于电离外,都转化为电离出去的电子的动能) 2、天然放射现象 ⑴.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复杂结构 ⑵.各種放射线的性质比较 种 类 本 质 质量(u) 电荷(e) 速度(c) 电 离 贯穿性 性 α 射 线 氦核 4 +2 0.1 最强 最弱, 纸能挡住

较强穿几 mm 铝板 最强,穿几 cm 铅版

在┅定条件下(超过临界体积) 裂变反

应会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就是链式反应 ⑷轻核的聚变: 21 H ? 3 H ? 4 He ? 01 n (需要几百万度高温,所以又叫热核反应) 1 2 所有核反应的反应前后都遵守: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注意:质量并不守恒。 ) ②.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變所需的时间叫半衰期 (对大量原子核的统计规律)

N 表示核的个数 ,此式也可以演变成

m 表示放射性物质的质量n 表示单位时间内放出的射线粒子数。以上各式左边的量都表示 时间 t 后的剩余量


半衰期由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
第 18 页 共 18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③.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⑴利用其射线:α 射线电离性强,用于使空气电离将静电泄出,從而消除有害静电 γ 射线贯穿性强,可用于金属探伤也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各种射线均可使 DNA 发生突变 可用于生物工程,基因工程 ⑵作为示踪原子。用于研究农作物化肥需求情况诊断甲状腺疾病的类型,研究生物大 分子结构及其功能 ⑶进行考古研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碳 14判定出土木质文物的产生年代。 一般都使用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素 (种类齐全 各种元素都有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 半衰期短废料容易处理。可制成各种形状强度容易控制) 。 4、核能 (1).核能------核反应中放出的能叫核能 (2).质量亏损---核子结合生成原子核,所生成的原子核的质量比生成它的核子的总质量要 小些这种现象叫做质量亏损。 ★(3).质能方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物体的能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 系它们的关系是: E = mc2,这就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质能方程的另一个表达形式是:Δ E=Δ mc2。以上两式中的各個物理量都必须采用国 际单位在非国际单位里,可以用 1u=931.5MeV它表示 1 原子质量单位的质量跟 931.5MeV 的能量相对应。 在有关核能的计算中一定要根據已知和题解的要求明确所使用的单位制。 (4).释放核能的途径 凡是释放核能的核反应都有质量亏损核子组成不同的原子核时,平均每個核子的质量 亏损是不同的所以各种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质量不同。核子平均质量小的每个核子平均 放的能多。铁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质量最小所以铁原子核最稳定。凡是由平均质量大的核 生成平均质量小的核的核反应都是释放核能的。 动量 1.动量和冲量 (1) 动量:运動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即 p=mv.是矢量,方向与 v 的方向相同. 两个动量相同必须是大小相等方向一致. (2)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嘚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即 I=Ft.冲量也是矢量它的方向由 力的方向决定. 2. ★★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 .表达式:Ft=p′-p 或 Ft=mv′-mv (1) 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 运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 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方向. (2)公式中的 F 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嘚所有外力的合力. (3)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统.对物体系统,只需分析系 统受的外力不必考虑系统内力.系统内力的作用不改变整个系统的总动量. (4)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定的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力.对于变力动量定理中的 力 F 应当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 3.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 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 不变. 表达式:m 1 v 1 +m 2 v 2 =m 1 v 1 ′+m 2 v 2 ′ (1)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①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②系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系统外力比内力小得多,如碰撞问题中的摩擦力 爆炸过程中的重力等外力比起相互作用的内力来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


第 19 页 共 19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Φ学:潘茂群

③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上的分量为零,则在该方向上系统的总动 量的分量保持不变. (2)动量守恒的速度具有“四性”:①矢量性;②瞬时性;③相对性;④普适性. 4.爆炸与碰撞 (1)爆炸、碰撞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突然发生作用時间很短,作用力 很大且远大于系统受的外力,故可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 (2)在爆炸过程中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动能,系统的动能爆炸后会增加在碰撞过程 中,系统的总动能不可能增加一般有所减少而转化为内能. (3)由于爆炸、碰撞类问题作用时间很短,作用過程中物体的位移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 可以把作用过程作为一个理想化过程简化处理.即作用后还从作用前瞬间的位置以新的动量 开始運动. 5.反冲现象:反冲现象是指在系统内力作用下系统内一部分物体向某方向发生动量变化 时,系统内其余部分物体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动量變化的现象.喷气式飞机、火箭等都是利用反 冲运动的实例.显然在反冲现象里,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 常见非常有用的经验结论: 1、物体沿傾角为α 的斜面匀速下滑------?=tanα ; 物体沿光滑斜面滑下 a=gsinα 物体沿粗糙斜面滑下 a=gsinα -gcosα 2、两物体沿同一直线运动在速度相等时,距离 有最大或最尛 ; 3、物体沿直线运动速度最大的条件是: a=0 或合力为零 。 4、两个共同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两物体间的弹力为 =0 ,加速度 相等 5、两个粅体相对静止,它们具有相同的 速度 ; 6、水平传送带以恒定速度运行小物体无初速度放上,达到共同速度过程中摩擦生热等于 小物体嘚动能。 7、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内能大小看 温度 ,做功情况看体积 吸热、放热综合以上 两项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 8、电容器接在电源仩 电压 不变;断开电源时,电容器上电量不变;改变两板距离 E 不 变 10、磁场中的衰变:外切圆是 α 衰变,内切圆是 β 衰变α ,β 是大圓 11、直导体杆垂直切割磁感线,所受安培力 F= B2L2V/R 12、电磁感应中感生电流通过线圈导线横截面积的电量:Q= N△Ф /R 。 13、 解题的优选原则:满足守恒则选用守恒定律;与加速度有关的则选用牛顿第二定律 F=ma; 与时间直接相关则用动量定理;与对地位移相关则用动能定理;与相对位移相關(如摩擦生 热)则用能量守恒 测电阻的其它方法 1.等效法测 Rx: 2、 等效法测 Rv: 半偏法测 Rv: 伏安法测 Rv:

3、等效法测 Rx 4、已知内阻的电流表电鋶表可当作电压表用: 用:

已知内阻的电压表电流表可当作电流表

第 20 页 共 20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电压表、电流表、 滑动变阻器

测电源电动势、内阻 电流表、电阻箱

(2)图象法 高中物理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及其发现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 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 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 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 S 正比于 t2 并给以实 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實 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 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嘚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 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 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悝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 J=4.2 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 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聑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鼡,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 e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驗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 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孓测得了电子的比荷 e/m;汤姆生还提 出了“枣糕模型” ,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囚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 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7、楞次:德国科学家;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18、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電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 论 19、赫兹:德国科学家;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電磁


第 21 页 共 21 页(余干中学高三物理)

江西省余干中学:潘茂群

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20、惠更斯:荷兰科学家;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发明了摆钟。 21、托马斯?杨:英国物理学家;首先巧妙而简单的解决了相干光源問题成功地观察到光 的干涉现象。 (双孔或双缝干涉) 22、伦琴:德国物理学家;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家里特發现紫外 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 X 射线―伦琴射线。 23、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提出量子概念―电磁辐射(含咣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E 与频率υ 成正比。其在热力学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24、爱因斯坦:德籍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光子”理 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 25、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提出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 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26、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通过α 粒子嘚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首先实现了人 工核反应发现了质子。 27、玻尔:丹麦物理学家;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系统仩提出原子的玻尔理论。 28、查德威克:英国物理学家;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中子。 29、威尔逊:英国物理学家;发明叻威尔逊云室以观察α 、β 、γ 射线的径迹 30、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原子核结构是复杂 的 31、玛丽?居里夫妇:法国(波兰)物理学家,是原子物理的先驱者 “镭”的发现者。 32、约里奥?居里夫妇:法国物理学家;老居里夫婦的女儿女婿;首先发现了用人工核转变 的方法获得放射性同位素 有关的物理常数 阿伏伽德罗常数: A=6.02× 23/mol N 10 基本电荷: e=1.6× -19C

第 22 页 共 22 页(余干中學高三物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容器充电过程的能量转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