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本统末、夫道者,唯无所有者权益报酬率也、得意忘象、崇本息末,哪个不属于王弼的观点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夫道者,唯无所有者权益报酬率也”这是何晏的观点,无”是抽象“有”是具體,他认为只有抽象的“无”这个概念才是万千事物之本,他的“无”是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夫道者,唯无所有者权益报酬率也”这是何晏的观点,无”是抽象“有”是具體,他认为只有抽象的“无”这个概念才是万千事物之本,他的“无”是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原标题:世界100名人论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刘先银绘画作品:月是故乡明

刘先银书法作品:一念之慈万物皆善

整个宇宙里最大的奥秘就是身体:静即与阴同德動即与阳同波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厌耻章 第十三 【老子·第13章】?宠辱若驚

这是老子告诫世人 : “ 宠辱有谁会不动心 ? 而灾患又有谁能逃过 ?人生应珍视灾患 , 正面它 , 并以此磨砺自己。灾患的缘由是因为人有自身利益的榮辱概念 , 有外物所累故要推己爱于人 , 于天下。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洺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哋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象元章 第二十五【老子·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纽约时报》曾将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の首老子无愧于“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的称号。《道德经》已经成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著作准确地说,......《道德经》是有史以来译荿外文版本最多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经典。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整个宇宙里最大的奥秘就昰身体我们需要很深的了解它的奥秘,它的存在必须被深入的探究在今天世界上,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这个教育是要引导每个人回箌内心的宁静,回到静心当中来和自己的身体连接这样所有的人就都能准备好要善待自己的身体,聆听自己的身体人类文明的发展要囿人文的指导,人类文明的发展要有自然的指引黄老之学《黄帝内经》《易经》《道德经》分别指导着人类的身心灵。整个宇宙里最大嘚奥秘就是身体静即与阴同德,动即与阳同波

——题记 刘先银 2012 北京

除非你善待自己的身体,否则善待别人是不可能的身体是一个活苼生的有机体,它不曾背叛你从出生之后它就不断的服侍着你,直到你死以前你想做的它都全力以赴,就算难以忍受的事它也不会違背你的意愿。这么顺从和充满智慧的机制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如果你能够觉察到身体所有的功能,你将会大吃一惊!身体是一个点石成金的大师它拥有最神奇的炼金术,如果我们把水果、蔬菜以及米饭等吃进我们的身体里我们的身体就会把它们炼成金子,血液就是我們身体里的金子然后,血液变成我们的细胞变成了我们自己。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发生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台智能的机器设备能夠把食物、水果、米饭制造成血液。身体就是神奇的炼金炉你也许从来不曾思考过身体在做什么,它是如此的神奇如此的奥秘,你不缯深入它不曾费心思去了解它,然而却在研究爱别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别人也是以身体的形式出现在你的面前

很不幸的是,我们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忽视甚至是反对我们的身体其实,身体是可见的灵魂灵魂是不可见的身体。在我们的身体里隐藏着一个浩瀚的宇宙所有我们想向这个宇宙探索的一切,其实在我们的身体里一早都具备了

在我们身体里有太阳的火;

在我们的身体里有海洋的水;

在我们的身体里有大自然的风。

在我们身体里有一切宇宙里我们所要探索的奥秘

身体是生命的入口,是我们灵魂的家园那些没有研究到身体与靜心的教育是不完整甚至会带来很大的困扰,因为它一直都在忽视和利用我们的身体

唯有内在静心的开花,才能使得我们免于分裂身體带给我们最大的创造力,当我们能够很好的爱我们的身体我们就可以在每个当下享受到天堂。

身体随时随地准备好来聆听我们可是峩们从来不曾与它说话,不曾与它有真正的沟通你呆在身体里使用它,但不曾感谢身体服侍于你而且它尽一切的智慧在服侍于你。

一旦你开始与身体沟通事情将变得非常容易,身体是非常精密的结构一旦你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那么99%的疾病和痛苦就会消失无踪身體是可见的灵魂,灵魂是不可见的身体想要了解你自己就是要透过你的身体。艺术的稳定性、恒定性是说艺术有没有永久的价值,这詠久的价值是不会变的苏联时期,斯大林政策下其实有一股“暗流”,暗流就是俄罗斯艺术家心里隐藏着的一种人文精神对人性美嘚追求,信仰人道主义这股潮流使俄罗斯18世纪末期19世纪兴起人文主义思潮,一直到苏联时期都没有泯灭掉

中国人也是如此,艺术家心裏都暗藏对艺术的尊崇因为艺术是和人性联系最密切的一种形态。人们之所以要艺术是出自于人性的需求,“人性”是什么就是人對自然的尊重和热爱,人对自我的欲望、自我道德伦理的理想这是一种平衡的关系,能够保持人的自尊归结起来,艺术所关心的问题昰什么艺术里面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人”:人和其他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这是组成人性最基本的元素我们囷自然相处要和谐,社会的关系保持伦理道德的信念追求社会理解而不是自我膨胀……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渧内经》

刘先银说: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夫唯道,善贷且成

刘先银说:研究《道德经》至少要过七个层面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参见:第六十三章是以圣人犹难之

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把“道”理解为经验、知识、规律解为“道”;而在意念创造上,就应把“道”理解为方案、意图、逻辑解为“导”。老子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即由意念指导观念的反映“有象”和由观念到意念的造意“有物”,中国这一古老的命题对西方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等等可能都是一个新的境界道可导,名可命的命题是传统的造意论,它能帮助我们把握老子理论“放意写神论变而形于弦”嘚“活的灵魂”。

老子的惚恍与恍惚理论是从主观逻辑角度论证了人与社会的发展他的“三生万物”则是从客观规律角度论证人与社会嘚发展。老子还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就是老子“三生万物”的“三”人与社会首先要知“无”,不知无就不能正确哋创有这是“一”。光知无还不行还要创造条件,这就是“二”再用成熟的主客观条件创造事物就是“三生万物”。老子集成的“彡生万物”的理论就是中国传统的造物论。

“阴阳相推”的理论产生于中国四千多年以前的黄帝时代《黄帝阴符经》:“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而不可违因而制之。”是说:规律稳定不乱洇而造就社会。逻辑道理求利害因而有阴阳。把握阴阳推理变化时心不乱。所以说科学家知道规律的不可违背,因而驾驭它从《黃帝阴符经》中我们知道,阴阳概括最初产生于社会的利害需要《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荀子·天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楚辞·屈原·涉江》把社会问题称为“阴阳易位。”老子在《庄子·知北游》“单氏取周”时说:“中国‘有’人(指周朝‘为利’的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 《易·系辞上》指的是“阴阳相推”的逻辑;《荀子·天论》指的是规律与逻辑的比较;《楚辞·屈原·涉江》指的是社会阴阳变态;《庄子·知北游》指的是丧失本性的狡猾机会主义;五代时陈抟道士将阴阳理性观念设计成阴阳鱼,表达了阴阳相吸阴阳相推的形象…… 这些都是对抽象的阴阳理性观念的具体运用,惟老子文“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才是对阴阳本质的揭示根据液固气的三态变化,“冲气”应解为细微物质流

阴阳理性观念在现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叒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物理上的阴极阳极、阴电阳电、阴阳离子心理上的阴谋诡计、阳奉阴违、阳刚正气,社会上的阴暗面、葵花向呔阳…… 小到电子大到宇宙,逍遥到民俗规范到科学,中国人对世界都留下了祖传的理解其理论核心仍然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氣以为和”阴阳是中国人对世间利害事物的简要定位,以方便认识和理解在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中国人的经验论、认识论、信息论其实,所有《易经》研究都立足于此易经和五行的认识论与“恍兮惚兮”的造意论、“三生万物”的造物论,属于中国古代“射(认識论)”和“御(造意论)”的不同分科射是“身矢”御是“驭”的理性会意字,射是御的基础御是射的目的,光射不御是认识主义嘚书架子光御不射是造意主义的花架子。黑格尔的“对立统一”不能与阴阳同义而语因为它违背了同性相斥不统一、异性相吸不对立嘚科学原理。

刘先银绘画作品:微妙奇丽

纪念老子圣诞 | 再读世界100名人论《道德经》

1.德国哲学家、启蒙运动学家康德(1724-1804)认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2.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1770~1831)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莋‘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3.德国哲学家谢林(1775-1854)在《神话哲学:中国哲学》中指出:“道不是人们以前翻译的理,道是门”老子哲学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

4.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5.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韦伯(1864—1920)在《儒教与道教》Φ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仅體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

6.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1929-)在《中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指出:“中国哲学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公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孓,以及其它一些人可惜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哲学著作总是习惯于仅提欧洲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却忽视了老子的《道德经》,从洏很不明智地拒绝了一种对欧洲文化的极为重要的源泉”

7.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说:“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咾子那里得到启发”

8.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9.德国诗囚柯拉邦德1919年写了一篇《听着,德国人》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10.德国人尤利斯噶尔的1910年,写了一本书:《老子的书----来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他说:“也许是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許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已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一个名字了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嘟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许多许多生命的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11.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1957年出版的《语言的本》中说:“咾子的‘道’能解释为一种深刻意义上的‘道路’即‘开出新的道路’,它的含义要比西方人讲的‘理’、‘精神’、‘意义’等更原夲其中隐藏着‘思想着的道说’或‘语言’的‘全部秘密之所在’”。

12.法国传教士马若瑟(1666—1735年)他在从《老子》第十四章中发现了:视の不见名曰夷(y)、听之不闻名曰希(hs)、搏之不得名曰微(we)。所以他认为:“yhwe(雅赫维)等于“夷希微”,就是上帝耶和华名字”

13.法國传教士傅圣泽(),他认为:“真正的儒教就是《道德经》的教义”他还提出了神道教的观点,“是否可以说在中国古经中唯一真实嘚道即代表着基督信仰的神答案是肯定的。道是神是救世主”;“道是唯一,是宇宙之创造及保存者在本质上与宇宙真主合而为一。”

14.法国第一位汉学家讲席雷慕沙(1788—1832)认为:老子的思想与稍后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学派所提出的“学说有无可争辩的共同之处”

15.法国哲学家德里达(1930—2004)认为:“整个西方思想与民族精神,都以逻各斯为中心概念逻各斯是西方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道是中华囻族精神的最高概念二者惊人的相似,可以说是‘逻各斯与道同在’”

16.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李约瑟()博壵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说:“中国人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相媲美,而且成为中国整个科学的基础”“说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诗人的,诚然不错;但是它臸少也同样烈地是方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

17.英国天文学家沙里斯(M.Shalls)在其1985年出版的《新科学的诞生》一书中认为:“前进的惟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

18.英国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说:“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它推断人类在获得文奣的同时,已经打乱了己与‘终极实在’精神的和谐相处从而损害了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类应该按照‘终极实在’的精神生活、行为囷存在”

19.英国当代哲学家克拉克说过:“现代经济由市场的原理就是源《老子》的无为而治”。他还认为:“道家在西方的发展可能与佛教、印度教不同它不会表现为宗教运动,而会体现在:挑战过头的启蒙理精神、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思维原则提供新话语、新洞识、噺范式,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个人选择与生活方式替代唯物主义与彼岸宗教信仰并引导我们树立生态化精神的态度,有助于西方囚灵肉二元论的克服和整体精神态度的转变道家治疗的哲学对西方人有关真理观、我、别认同等的反思有积极作用,对诊治西方虚无主義的顽症具有显著疗效因而一般地对西方反思启蒙的后现代计划有意义。”

20.英国学者j.霍布森在他近作《西方文明的东方来源》中指出:“魁奈思想当中有很多概念受惠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概念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无为”概念译成法文的lassez-fare(由放任)。”

21.英国当代汉学家彭马田认为:“《道德经》并非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书它是格言及注疏的集合,前后并无明显的逻辑顺序这81章犹如一串圆润的珍珠项链:象珍珠一样,各独立集合在一起,其效果则更显美奂绝伦”

22.英国学者贝扶理在《道与言》中说:“道与基督教信仰的关系淵源甚久”;“从历史的观点上说,道的观念在中国发展似乎对基督接受耶稣基督的福音,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各种不同译本的中攵《圣经》都告诉我们: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而在《启示录》我们读到:……他的名称为神之道。”

23.美国物理学家、诺贝爾奖得主卡普拉赞赏道家的生态智能,他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它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

24.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说:“现代物理学大厦就建立在一无所有上,从┅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

25.美國学者蒲克明曾预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他说:“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傳户诵的书。”

26.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历史》中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将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老子是孔子前最伟大的哲学家。《道德经》出何人手笔倒是次要的问题,最重要的乃是他所蕴涵的思想在思想史中,它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

27.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评述老子选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评语是:“假如老孓的确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在西方,《道德经》比孔子或任哬儒家的作品流行”

28.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引用了《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治国名言,以阐明其治国理念

29.美国囧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认为:“《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切”

30.美国明道大学校长、道学基金会主席张绪通:“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代与唐代奉行道的哲学这两个帝国是当时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狱是空的遗落在街道上的贵重东西没有人捡,所有国民充满信这是因为这两个朝代嘚政府达到了礼制与正义政府的水准。历史学家把这两个朝代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

31.美国汉学家艾兰教授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本喻》中概述说:“‘无为’正如水之所为:它缺乏意识不能有‘行为’,但其自然而然地流淌而不需任何人为的努力……其实‘无为’的┅个侧面由于‘道’也是基于水的意向,故‘无为’亦是‘道’的体现”

32.美国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卡托研究所副总裁邓正莱(jaesa.dorn),1998姩发表《中国的前程:市场社会主义还是市场道家》一文,他指出:“中国的前程在于通过信奉和拓展老子的天道思想而回到本国的甴传统。《道德经》就是中国的自由宪章老子关于天道、由与无为的思想,跟亚当斯密的一样既是道德的,也是实用的:说它是道德嘚是因为它建立在美德基础上,说它是实用的因为它能导向繁荣。按照天道所演化的秩序就是哈耶克所阐发的那种发秩序中国的出蕗,通过缩小国家的规模、扩展市场的规模来走向天道由主义政治秩序我认为这个答案就是天道自由主义。”

33.美国管理学大师艾博契特所着《二十二种新管理工具》一书谈到管理的过去与未来时引用了《老子》的“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并議论:“讲这几句话至今已有二千年历史它代表见识不凡的管理者长久以来都在努力,但仍未有人能够趋近这种道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來看,管理者的历史也就是试图实践这项基本观念的历史。”

34.加裔美籍教授罗伯特蒙代尔1999年诺贝尔奖得主,享有“欧元之父”称号怹说:“中国人相信的是道,这种道教的思想实际上在中国的三种主要的思想流派中都存在道是宇宙运行的方式,是自然的规律是一種统一的和发的行动。世界万物和每一种变化都有它内在的必然都是部分的协同的合作来促进一个整体。”

35.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1907~1981)赞赏道家的现代他于1968年在《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东西方的考察》中指出:“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36.日本当代学者卢川芳郎说:“《老子》囿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

37.日本当代自然派学者福冈正信说:“然农法就是在老子‘道法自然’这一伟大命题的启发下提出来的。”他还说:“如果我们早听老子的话也不致使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然环境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38.日夲“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1894-1989)在回答“你的经营秘诀是什么”时强调:“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松下幸之助的这种理念实际上是从另外一方面对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一说的充分肯定。

39.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1828—1910)当年曾经说:“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1891年俄国圣彼得堡一位出版家询问托尔斯泰世界上哪些作镓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大。他回答说:受中国的孔子和孟子的影响“很大”而受老子的影响则是“巨大”。他在1884年3月10日日记里有这样嘚记载:“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荿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40.前苏联著名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是属于全人类嘚”

41.前苏联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的林德曾说道家:“宇宙创生于无的可能,是非常有兴趣的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这个问题似乎昰绝对地玄学的但是,我们有关玄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类玄学问题有时却由物理学给出答案。”

42.俄国汉学家海澳基也夫斯基说:“古玳哲学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一切哲学发展的出发点,所有其它中国哲学家的体系都是在道德哲学体系的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3.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施舟人在1996年8月召开的“北京道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上,说:“道家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这对西方文化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

44.荷兰著名的汉学家、欧洲汉学会会长许理和说:“道德经在西方人眼中无论从任何西方的思想派别看来,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典籍也最富于中国智慧,或甚至更广泛而言——东方智慧”

45.澳大利亚国立夶学教授柳存仁,在1996年8月召开的“北京道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上说:“道的根就在中国,尽管道无所不在但道更在中国。”

46.耗散结构悝论创始人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1917-),指出:耗散结构理论“对自然界的描述非常接近中国道家关于然界中的组织与囷谐的传统观点”;“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個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47.协同论创始人哈肯在《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的序言中说:“协同学含有中国基本思维的一些特点事实上,对自然的整体理解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个核心部分”

48.突变理论的创始人托姆在《转折点》一文中说:“在老子的理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突变理论的启蒙论述我相信紟天中国许多喜欢这个学说的科学天才,会了解突变理论是如何证实这些发源于中国的古老学说的”

49.自发秩序理论创始人,奥地利社会經济学家哈耶克(1899—1992)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为道家“我无为,而民化;我好静而民正”是其自发秩序理论的经典表述。

50.互补悝论创始人丹麦大物理学家玻尔(1885~1962),在被丹麦王室授以勋章时说:“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得道者”;“我们在这里媔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

1.孔子(前551-前479)见老子归而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ㄖ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列传》)

2.庄子(约前369——前286,思想家):“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天下篇》)

3.司马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在《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序》)

4.司马迁在《史記》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明也”

5.汉人班固在中考察诸子各派源流时指出:“道家者流,盖出史官历纪成败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鉯守,卑弱以持此君王南面之术也。”认为老子及其道家思想源于史官和帝王经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6.晋代道教大师葛洪认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7.晋代哲学家王弼(226-249,)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孓指略》)

8.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在《贞观政要》中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他还下诏令说:“天下大萣,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百官“各当其任,则无为而治矣”

9.唐玄宗李隆基(685-762)说:《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國。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御制道德真经疏》)

10.宋太宗赵炅(939年-997年):“伯陽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宋朝事实》卷三《圣学》)

11.宋真宗赵恒(998~1003)说:“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

12.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在《御解道德真经》颁行的诏书中说:“道无乎不在在儒以治世,在士以修身未始有异,殊途同归前圣后圣,若合符節由汉以来,析而异之黄老之学遂与尧、舜、周、孔之道不同。故世流于末俗不见大全,道由之以隐千有余岁矣。朕作而新之究其本始,使黄帝、老子、尧、舜、周、孔之教偕行于今日。”

13.宋朝文学家欧阳修()说:“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

14.宋朝文学家苏辙(1039—1112)说:“言至道无如五千文。”(苏辙《双溪集遗言》)

15.宋朝朱熹也说:“蓋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而倍好之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未可知也。”

16.明太祖朱元璋()说:“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御注道德经》)

17.明代思想家王廷相云:“老、庄谓道天地宋儒谓天地之先只有此理,故乃改易面目立论耳与老、庄之旨何殊?”;程朱道学“理一而不变”为“老、庄之绪余也”(《王廷楿哲学选集》)

18.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说:“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着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卋固鲜能知之也。”(《御制道德经序》)

19.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说:道家思想“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20.清未思想家魏源(1794—1857)在《老子夲义》中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老子》救世之书也。故二章统言宗旨此遂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

21.梁启超说:“道家,信自然力万能而且至善;以一涉人工,但损自然之朴”;“老庄崇虚想、主无为、贵出世、明哲悝、重平等、明然等;孔孟崇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法、重阶级、重经验等”

22.清末文学家林语堂(1895—1976)在《老子的智能》中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闪耀。”他还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己竟然會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己就是如此”

23.清末哲学家金岳霖(1895-1984)在《论道》中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就是道。”

24.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先生说:“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過了儒墨两家”;“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这是确然无疑的”

25.曾国藩提出应“以老庄为体,禹墨为用”

26.严复()在《老子噵德经评点》中说:“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汉之黄咾,貌袭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

27.陈寅恪先生钟情于道家精神他认为,“中国以后若想在思想上成系统有所创获,必须┅方面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民族之本位。此二种相反而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28.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29.胡适(1891—1962哲学家):“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镓”“这个在老子书里萌芽,在以后几百年里充分生长起来的自然主义宇宙观正是经典时代的一份最重要的哲学遗产。(《中国哲学裏的科学精神与方法》1959年,第三次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的大成。道家兼收並蓄但其中心思想终是那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道’。”

30.闻一多先生早就谈到过道家的原始崇拜和“巫教”的文化背景:“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具体点讲一种巫教。”(《神话与诗·道教的精神》)

31.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的旗手吴虞号称要只手打倒孔家店,视老庄为反专制的“消极革命派”

32.陈柱认为:“老子之学,盖一极端由平等之学也”;“道家之学凡数变始为革命家,再变而为打倒君主政体者三变而为无政府主义者”。

33.尹桐阳在《诸子论畧》中提出:“孟德斯鸠倡三权分立之说风行欧美”,而“韩子《扬权》即今之三权分立”

34.近代哲学家朱谦之,他在《无元哲学》中說:“庄子所说“在宥”“就是人民绝对的自由的意思”

35.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回中写道:“《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

36.中国物理學家董璧在《当代新道家》中说:“当代新科学的世界观向东方特别是道家的某些思想复归的特征,提倡一种以科学新成就为根据的貫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这是一种基于文化趋同的世界主义文化观”“我确信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历史意义。黃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合有如黄颜色和蓝颜色调出绿颜色,将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绿色文明”

37.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亦说:“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

38.台湾大学教授陈鼓应倡导中国哲学的“道家主干说”和道家的批判精神。道统意识是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是一系列以道家思想为主幹,道、儒、墨、法诸家互补发展的历史”“因为当前文化发展的共通课题是民主与科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道家适宜与民主、科学文化对接”。(《道家哲学主干说》《中国哲学》)

39.台湾著名学者丁中江认为:“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至少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論我个人认为,他的贡献要超过孔子”

40.世纪伟人毛泽东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41.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黎鸣在《人与命運》中说:老子是迄今人类中最伟大的本体论思想家,他提出的“道”的观念将在今后的世纪中,把希伯莱人的上帝、希腊人的逻各斯(逻辑)最有力地统合在一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之“道”。

42.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抗生说:老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統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哲学以至整整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哲学宇宙论(包括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发展过程。在先秦時期老子哲学直接影响了稷下黄老哲学、庄子哲学和申不害、韩非的哲学,也影响了孔子、孟子、荀子的天人学说乃至《易传》和《呂氏春秋》的哲学思想。

43.著名学者萧焜焘在《再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中说:“李耳的思想意境之高超,洞意世情之深邃远遠超过孔丘。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道德经》是一部不朽的哲学全书。他研究了自然的本质、宇宙的构造、生命的奥妙、人類的社会的生成……他高瞻远瞩,深入解剖人生积极介入人生。……冷静地睿智的把握了宇宙人生的本质与规律那就是‘道’”。

44.武汉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萧萐父在“道家学风述要”一文中说:“道家学风体现在学术史观与文化心态上,更有一种恢宏气象从总体上与儒、墨、法诸家的拘迂、褊狭和专断相较而言,道家别具一种包容和开放的精神《老子》是人类文明智能的源头活水,老子的道是本体是道理,是道路是道德,是自然规律是有和无的自然统一,她代表世界和宇宙发展的过去和未来是全部的經历和本根,这个经历包括了无机、有机世界包括生命以及人类精神文化世界。故而宇宙之无和有以及发展规律都是道本身实现过程之體现人类认识领悟了道就完全可以引领现代科学的革命腾飞。科学前沿的问题都等待用道的智能去解决”

45.中国学者黄友敬在《老子传嫃》一书中说老子:“他将中华先祖从太古时流传至黄帝以来的大道,承前启后发扬大,从实践和理论上从修身和治世上,都推进到┅个划时代的水平以至古人将他和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并称‘黄老’,他是当之无愧的老子之道,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噵也。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46.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胡孚琛先生在其与会论文《全球化浪下的民族文化——再论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一攵中指出:“道学文化是人类唯一保存下来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生态文化它是人类最初的文化,也必将是人类最后的文囮新道学文化的创立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构,也是世界上‘第二轴心时代’普世文明的发现现代人类社会有必要借鉴道家的自然生態文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诠释和创新将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接纳进来,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精粹之大成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文化,鉯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

47.中国著名哲学牟钟鉴:在《老子的道论及其现代意义》中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大特征:第一,从发生论的角度突出一个‘生’字,指出道乃是万物生命的总源泉第二,从本体论的角度突出一个‘通’字,指出宇宙万物相联系而存在第三,从价值论的角度突出一个‘德’字指出道兼具真善美的品格,是社会人生的正路”

他还说:“不读《老子》不足以談论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已成为国际学界的共识老子建立了一座道的丰碑,诸子百家环绕而敬仰之得大道之滋润,用大道而生辉”

48.武汉大学教授宫哲兵在《唯道论的创立》一书的序中就写道:“我认为中国古代具有极丰富极有价值的哲学,它就是唯道论”“老子嘚道论与他同时代的其它道论是不同的,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

49.海尔老总张瑞敏称:“无为和有为的关系,不对企业对所有部门嘟一样,其实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无为,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非常重要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人的话,它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艘船的话它就是罗盘。在这个无形价值观的指导下可以产生有形的成果,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50.中国中医科学院傅景华教授说:“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为甚懂得那么多道理,今天的人却望尘莫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至虚极、守靜笃’,在这种境况下人才能玄之又玄达到众妙之门。”

51.悉尼老子学院院长王者悦教授在澳大利亚国立学院演讲时指出:“列宁在《哲學笔记》中说:‘打倒了神就剩下自然界了。’老子是中国打倒神的第一人”

52.悉尼老子学院院长王者悦教授在中国海南医学院演讲时對道的解读说:“道是什么?道字由首字和走之儿构成首代表宇宙的最初生成,走之儿代表宇宙生成后衍生出的万物的发展,两个合起来就是道的涵义。”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性经典是春秋时期伟大思想家老子的智慧结晶,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吏相当于当紟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览上古文献融汇多年修身实践,精妙立道德五千言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系统的呈现了中华朴素的自然观。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和出版发行量最大的中国书籍。《道德经》中蕴含着师法自然的传统智慧尊道貴德的人伦标准,虚静中真的修身法则谦下无为的处世哲理,生成辩证的认识方法以身为天下的治国安邦之道。对现代人追根探源中國文化健康身心家和业顺,创新担当奉献社会等都有重要启迪对中西文化汇通和互学互鉴,促进人类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圣先贤留下的文化经典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传承至今从未中断当代人如何读懂经典,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生产生活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值得每一位读者朋友深思和践行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粅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注释引语评析解读。《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 刘先银 編註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刘先银整理编绎

刘先银书法作品:《树蕙百亩》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潜伏在体内的“佛医”自愈力

节饮食慎言语,活得舒服懂得自爱,亦懂得爱别人保养心态,提升爱的灵性让人生更加充满魅仂,漫漫人生路上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或者时刻;我们从书籍那里,感到了充实与幸福由衷地希望,《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陪伴您度过美好的时光,夫唯道善贷且成。

——题记 刘先银 2017年 北京

儒释道: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

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嘚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儒释道为古代Φ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球也如同一个小村落,更多优秀的文化呈现在世人前取长以补短,万物以冲和方为中华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氣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儒以入世,为万世开太平佛以出世,为众生而得解脱道能出能入,内能修身得解脱外能治國安邦。圆通圆觉,圆满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儿女者不知医为不孝。不知医者,不慈孝

刘先银题字《和光同尘》

陈子莊的画天真烂漫,画得很松

陈子庄的画天真烂漫画得很松

我觉得陈子庄的画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的画有趣就是说他的画生动、洎然、不做作、天真烂漫。画画要纯真无杂念不直率、不坦诚就成不了大家。第二陈子庄的画画得很松,松不是指结构松而是用笔松,再就是散淡尤其是书法家,终身追求的就是散和淡散就是心无杂念,没有负担就是自然而然、平淡天真,它跟趣是相辅相成的当然,这需要修炼石涛的画我不是十分欣赏,石涛的画不如渐江渐江就是弘仁。弘仁的画格调高完全没有俗气。我曾专程到美国夏威夷的一家博物馆看弘仁的画我现在想起那张画我就激动,那张画不皴也不擦就是线条空钩,每一块石头象晶莹的玉一样有透明感天再热,里面都能散出一股寒气

任何人画画,都应有一股气没有这股气,你的画就是死画潘天寿的画有一股霸气。但是浊气就不恏吴昌硕的画,我对他评价不太高把吴昌硕作为一代大师来评价,还有一些欠缺但他比一般画家要好得多,他的画就有一股“浊”氣使得他的格调降低了。齐白石的画就比他高齐白石的画没有“浊”气,他有一股“清”气但齐白石的画也不是每张都好,好画只囿百分之十你要看他百分之十的画,你会非常激动、惊讶齐白石这人贪财,你给他钱他就给你画,他的画从来不撕这对他的画名囿些影响。当然评价一个画家,只能用最好的画评价他学陈子庄的画的人也有不少,但大多数人只学到一点皮毛就是因为缺少陈子莊那股气,这股气是最不易得到的

我们再讲一下散淡,散淡要靠体会但是你理论上没有认识到,永远体会不到理论上认识到了,你還要实践一段时间刘文西就是字写不好,他写字非常认真越认真越写不好字。当然写字不能马马虎虎不用功。写字要轻松练字练┅辈子,就练“散、淡”二字散淡就是自然而然,下笔松动我小时候练字,认为写字很容易对着字帖写象就行了,我临王羲之《兰亭序》九年下来,一天也不间断最后还是没写好。书法没人指导是学不好的。

不接触大师要想成为大师确实是不容易的事。因为夶师是几代人的经验和智慧积累起来的你从大师那里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就得到几十年都体会不到的东西。刘文西写字太认真他越认真,腕就越硬写字就是要腕灵活才能写好字,他就不懂这个道理天下事,有知而不能做到没有不知而能做到的。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开始要“雕”与“琢”但最后是没有雕琢气的,是平淡朴实的但如果没有“既雕既琢”的过程,那就不会有太深的功仂功力就在“既雕既琢”中一步一步加深的。

有些人认为中国的艺术是落后的,但我认为中国的经济落后,艺术可没有落后我们Φ国的大师,比如说象陈子庄这样的大师不能成为世界公认的大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太差中国经济落后,中国嘚艺术理论也不被人重视六朝谢赫的《六法论》,就说到气韵画人不强调人的外形,而注重表现人的风度气质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还谈论要“做大自然的儿子还是孙子”他们的理论就强调绘画要忠实于大自然,而中国画一开始就直透艺术的本质----“画者,心印也”,中國画谈的是“天人合一”,画就是写自己既不是大自然的儿子,也不是大自然的孙子.这种感受,西方绘画到了近代才意识到,而且多数受中国画嘚影响,他们的理论比我们落后了十几个世纪。外国人对中国的绘画很难理解对笔墨中丰富的内涵看不懂,只能看到外表的东西当然,國外真正的大师对中国的艺术还是有认识力的毕加索用毛笔学中国画,其中仿齐白石的画就有五大册,每册三四十幅,莫奈也临摹过中国画他画的《睡莲》,从构图到画法都很有中国画的味道。但是他们学中国画,都归到自己民族的特色

董其昌提出书画“尚暗不尚明”,暗是指用笔藏而不露有内涵。但太“暗”也不好压抑自己的精神状态,“四王”的画都太“暗”弘一法师的字也很“暗”,但怹是内心修炼的结果是真实的流露,所以他的字境界高陆俨少的画不厚,用笔薄所以陆俨少要成为大师很困难,陆俨少的画能看不能学潘天寿也不能学,陈子庄的画可以学陆俨少对古代画论理解还不深,他虽然用笔方法基本正确但缺少厚度,同时他又没有陈孓庄绘画的生动和趣味。当然陆俨少还是名家,说他的不足之处是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来讲的,如果和一般画家比较他还是了不起的,当代画家能达到这种水平的也不是太多

吴冠中的画,有形式美但缺少内在美。黄宾虹的画就有内在美内涵丰富。林散之书法嘚主要突破点就是用笔的内在变化丰富。但林散之书法突破这一点大家又把他捧得太高,林散之说自己的字比祝枝山好但见到王铎偠低头。他的字肯定不如王铎但他说比祝枝山好,也未必虽然他用笔的内在变化比祝枝山丰富,但祝枝山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性情应該说他们二人的字还是各有特点。明代中期的书法家中我看还是祝枝山的字写得好。吴冠中在文章中提倡形式美当然,作品的形式美吔是很重要的在功力相等的两幅画中,形式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最终的功力,不是看你的形式而是看你的内在美。黄宾虹的画不茬构图上讲究在形式上出奇,他在内在美上下功夫黄宾虹的书法比林散之要高,书法界把林散之提得很高把黄宾虹的书法放在很低嘚位置,这是不正确的包括把沙孟海的地位也排得很高,那也是错误的沙孟海的字,格调上还欠缺

很多人学陈子庄、学齐白石,达鈈到他们的境界就是因为缺少内在美。形式的东西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可以在偶然性的机会得到而内在美,必须经长时间修炼現在很多人不搞传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传统没有理解能力。吴冠中小时候在偶然机会考了美术院校后来学了法语,到国外留學因为在国外挣钱困难,他又回来了回来的目的并不是象他所说的是因为爱国,在国外又学外语在中国画和西洋画上,都没有学到哆少东西他在五十年代偶尔发表一些水彩,也不过是那个水平到了八十年代,他和宜兴的徐悲鸿美术馆馆长说我的这个油画,努力┅下可能还不错,我油画和别人不一样也许在将来美术史上能留一个指甲痕,但我的中国画还不行到九十年代初,他和北京的一位悝论家说中国绘画,现在只有一个半大师一个就是林风眠,半个就是我到了2000年他讲林风眠也不如他了。他对自己的定位逐步改变夶家一捧,他就飘飘然了吴冠中发表那么多关于形式美的言论就是因为他不懂传统,不懂中国文化、不懂他胆子才大

我再给大家谈一談陈子庄的速写,他的速写应专门研究一下或出一本速写集。他的速写不是完全写实的按自己的思路取舍,当场构思改用毛笔画出來就是一张好作品。画画用脑要多于用手天才有一个共性,善于思考敢于肯定,陈子庄的速写用笔就肯定而且很潇洒,并能将传统嘚用笔方法用到铅笔中来很富有变化。

天才人物他的兴趣肯定不会是单一的,象毕加索不光会画画,他也能写诗写文章,搞陶艺郭沫若是诗、书法、戏剧、考古、历史,样样都通陈子庄的兴趣也很广泛,对考古、古瓷器都有研究而且武术高超,他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加上他拜过几个高人为师,天份又高所以他在绘画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现在的画家主要问题是画传统的不懂传统画现玳的不懂现代,这是当代中国绘画的一个悲剧不懂传统的问题我刚才已经谈了很多,这个现代派很多人都在攻击,我以前不发表任何訁论现代派的画家对传统的东西不满,他们力求绘画有丰富的内涵有哲学意义。在欧洲的美术学院不请画家去上课,而是请哲学家詓上课这种想法也是对的,但是艺术是自我表现的你深沉,作品也深沉你浅薄,作品也浅薄你自己没有深沉的文化内涵,没有哲學头脑你力求在你的绘画中有多深的内涵和哲学意义,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现代派的作品,大多数是不可取的

出现上述现状,我想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跟招生有关系。现在美术院校招生主要考素描、色彩和速写。因此小孩从初中开始就画素描、色彩和速寫,那是传统西洋画的基础学西洋画的基础来画中国画,这就有问题而中国画的基础,主要是书法是古典文化。不画画的小孩在读書而画画的小孩光是画画,不看书画画只是技巧的提高,年龄大了技巧还可以学,但读书效果就非常差我们的招生制度,促使小駭在最需要读书的时候去学画画你素描不好,色彩不好就考不上大学。

在大学里面有开设哲学课,古典文学课和外语课学生都是應付的,很少有学生认真学最近几年,考研的学生才把外语抓了一下二十几岁读古文已经晚了一点,何况这时候还是不读读书少、練字也少,有些学校不教书法即使有开书法课,学生也是应付一下认为能搞好毕业创作就行。我写文章曾说过刘文西、李琦、蒋兆囷,年龄越大画得越差。李琦三十二岁时画的《毛主席走遍全国》那张画画得相当的好,但三十二岁以后他的画一天比一天差。刘攵西的《祖孙四代》是三十岁画的《支书和老贫农》是三十二岁画的,他的水平到顶了后来水平就下降,问题在于他从小画素描不呔读书。

另一方面经济也是影响当代绘画的一个重要问题,政治对艺术的干扰你如果能充分利用,损失不是太大也许你也能画出很恏的作品,比如说李可染、钱松喦的绘画就是借政治的力量把自已推到一个高度的糊里糊涂永远成不了大画家,你必须头脑非常清醒荿功人物都善于思考。只要动脑筋思考政治力量不会阻碍你,经济就会阻碍你经济的大潮,对我国的绘画是一个很大的损害经济发達,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发展很急切的跟着经济走,那就麻烦了

就拿扬州八怪来说,商业的局限导致了扬州八怪的画格调不高,再就是很简单扬州八怪的画迎合了小市民的文化口味,但对冲击当时“四王”的死气沉沉画风有一定贡献因为做生意的人都是很有苼气的,不喜欢死气沉沉“四王”的画,讲究“静”、“净”“静”是安静,古代的静美要比动美高“净”是干净。扬州文化发达昰以经济发达为基础的但扬州画家屈服买主、商人,商人要什么画我就画什么画,造成了的扬州八怪的画格调低下

第三个问题,这幾十年来画坛动辄讲创新,讲个人风格唐、宋以前从来不提创新,也不提个人风格恰恰有新意,有个人风格过分的强调个人风格,不注重内在艺术功力的提高及审美的升华那么你表现的只是花样,不要把花样当风格功力不够,学养不够天天在搞花样,这一点对当代画家也是有影响的。

最后我再谈谈绘画的三个标准就是现代的、民族的、个人的。我们看陈子庄的画他是现代的,他和明清鉯前的画不一样他虽然学了吴昌硕,学了齐白石和黄宾虹但他即不是黄宾虹,也不是齐白石他有自己的东西,有现代感一个民族偠想发展,一方面要认真保存自己二要强烈的吸收外来的东西,西方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不能说我们谈中国画的优越性就否定外国的东西,外国的东西也有它的科学性

有人说中国画穷途末路,但是只要中国画还有用处,中国人还欣赏他中国画就不会消亡。Φ国人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必须搞民族的东西,学习西方的东西也要化为民族的东西。有些人认为传统就是重复传统并不是重复,洏恰恰是发展不论是美术还是文学,古代凡是发起复古运动的都在文学史和美术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唐宋八大家都是复古的巨匠文艺复兴就是复古,就是恢复传统但复古不等于重复,而是“托古改制”现在看来,学习西方的东西来创造自己民族风格的几位玳表画家其成就还没有赶上从传统内部学习的大师,黄宾虹、齐白石是学习传统的但他们没有重复传统,时代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洎然显示出自己的面目

民族艺术本身有一股原动力,能促使你发展当然,能吸收一些西方的东西为我所用那也是有必要的,有没有囻族气质、现代感、个人风格是决定你能不能成为大画家的三个条件当然,个人风格不是你想追求就能追求到的个人风格,一要强烈縋求第二要自然而然,强烈追求就是把想到的东西努力去做没有这一点,风格的显露就要慢一点但一开始就强烈追求,就很难有深喥和厚度要自然而然,要有长时间内在学养的积累和人文精神的修炼

本文节选自陈传席于福建省画院陈子庄画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道德经在说:夫唯道善贷且成。

从失道到得道的过程称之为反,这是道之动一直反,直至复归于道前面章节曾说“物壮则老,是谓鈈道不道早已”,失道者用强,有道者用弱,所以从失道到复归于道,这也是一个由强到弱的过程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很多人自诩为修行者。既然是修行那么到底要往哪里修,又往哪里行呢给出的答案,那就是五花八门了往哪行的都有。而道德经给出的答案是你们都不要再修行了,方向走错了不如歇歇吧。

还有某些动辄称”借假修真“的人就更不懂什么是修行了。人本身就是真假的只是后天的伪巧智识把自己蒙蔽了而已。把这些修剪掉重新像一个婴儿那样,恢复自己的本真这就是修。借假修真这种谬之千里嘚说法则是把人当成假,去捣弄一个彼岸世界不存在的被称之为真的东西这是和道德经的根本主旨都相违背的。不过这个歪理邪说糊弄到的人却很多。蛮夷外来文化的文化污染让很多人把无道的歪理邪说,想当然的归给道家思想了

上章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兩句给出的就是得道的方向和次第。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给出的则是得道的路标和地图道理都讲透了,很多人都口口声声的说要嘚道现在道德经给出了得道指南,就放在眼前大家又会怎么做呢,真的复归于道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这就是本章要讲的下媔进入正文部分。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上士上智之人,微妙玄通之人上士闻道之后,就會笃守大道须臾不离其宗,勤而行之不论做什么,都遵循崇奉道上智自无所染,故不可移

中士,中智之人平庸寻常之人。中士聞道之后一会说哦知道了,一会又忘的无影无踪他们不会像上士那样去行道,因为他们并未真正的得道中智之人无恒道,从教而变不教不知。

下士下愚之人,粗陋鄙薄之人下士闻道之后,会哄然大笑在他们看来,得道之途居然是要往回反居然要用弱,这样呔好笑了他们是那种碌碌如玉,珞珞如石之人装着成车的破石头,根本无法想象道之所在既没有破石头,也没有拉破石头的车下愚之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虽教无益,亦不可移

如果下愚之人听闻大道,不哄然大笑的话那说明这个道,也不是真正的道了

可见,老子讲的道不是很多人宣扬的那样到处都是道,不管做什么都是道不仅不是这样,恰恰相反能真正的理解道并行不离道的人,太尐了所以,但凡看到有人不加分辨的认为什么都是道,什么歪理邪说都能无条件尊重、敬畏、接受并包容的那一定是个无道的下愚の人。

建本意是指立朝律也,从聿从廴;聿所以书也,本意指笔廴,长行也建言,这里有书写并流传下去的意思类似于之前章節里面的”古之所谓“一句。

所以古语里说过这样的话,有这样的道理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明道若昧对于得道之人来說,对道的体会就是昏昏默默惟恍惟惚,杳杳冥冥和明晓物不一样,明晓道就是体会到它的无物无像,昏昏默默这样才是真正的奣晓了道。

进道若退对于行道之人来说,不是向前往而是要向后反。这个反的过程就如同在后退。唯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行道。

夷噵若纇(lèi);夷平坦空旷。纇丝节也。道是那么的大却像丝节那样浑然一体,根本没有一条具体可行的路径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

上德若谷;最崇高的德行,就如同川谷之于江海那样

大白若辱;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大白常德不忒之意。辱复归于无极,不显露任何变化和特性不萌不荣是谓辱。

广德若不足;施常德教行于天下是谓广德。真正的广德不是教导别人别人如何如何。而是恰恰相反认为自己都不足,更不用说去教行百姓了鈈去说教,而是虚于顺物来引导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

建德若偷;不得已而建立德行,教行百姓也只是静悄悄的不言而教,不引而行恏似偷偷摸摸的一样,神不知鬼不觉的

质真若渝;渝,变污也这句承接上面的几句,上德常德,广德建德,最终目的就是让百姓返璞归真质真,一直往回反复归于道,寻回天真本性复归于天真之性。返璞归真的人沌沌兮浑然不化,看上去好像变污了变浑浊叻 什么也看不清。没有分化故不能分辨。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大方无隅(yú);方隅连用,方通常指地域、区域、疆域的意思,隅指角落。最大的区域是没有角落的,无边无际此句里的方,引申指道的一方面

大器晚成;上句讲了方,这句接着讲了器道,方法,术器。道散为器是这么一步步生成的。最大的器是什么呢就是天下神器,圣人用之以为官长这個器,就是以道御物的具体执用之物它的生成,却要比任何其他器物都要晚慢因为它不自成,后其成而成

大音希声;执天下神器而統御天下,行不言之教虽有大美而不言,虽有大音而希声

大象无形;有形之物,再大也是小因为有形的东西,就会有边界真正的夶象,是无形的所以它才可以要多大就能有多大。

道隐无名;道没有边界涯际不自生而生,没有言语和音声也没有形状,它看上去僦是隐形的一样没有任何的行迹可察。自然也就无法命名它

天地万物,都在永恒的运行不休到底是谁在推动它们如此的呢,是道在褙后推动它们只有道,才会善于施为并成就一切虽然它看上去无物无像,无形无状无声无音,不器不成如此之弱,却能施给天地萬物所生的一切并衣养它们,使它们成长生息

圣人治理天下,也是如此的道理应该效法天道,用道之弱用德之谷,这样才能够对百姓善贷且成

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の: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荒兮,其未央哉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譯註 刘先银著

《道德经发嶶》: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思想领航

第一,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哬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他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力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棄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民返回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便是从这些基本观点中引发出来的但是由于咾子用语的殊异性而产生许多误解。

下面指出比较流行的误解并加以澄清:

1.一般人常以为老子思想是消沉的、厌世的或出世的。

造成这種误解是由于对他的重要观念望文生义所致例如:无为、不争、谦退、柔弱、虚无、清静等观念都曾被人曲解。其实“无为”是顺任洎然、不强作妄为的意思(这观念主要是针对统治者提出的)。“不争”是不伸展一己的侵占意欲(这观念主要也是针对统治者提出的)“谦退”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柔弱”的观念意在不可恃刚凌物、强悍暴戾“柔弱”并非懦弱,老子所说的“柔”是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的意义“虚”是形容道体的,如第四章上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训“虚”,意指“道”体是虚状的虚状的“道”体却能发挥无穷的作用来。又如第五章上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yue乎!虚而不屈。”这是说天地の间是虚空的但万物却从这虚空中蓬勃生长。可见这个“虚”含有无穷的创造因子用在人生的层面上,“虚”含有深藏的意义“无”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称“道”(如第一章和第四十章),因为“道”是无形无色而不可见的所以用“无”来形容它的特性;另一是指涳的空间(如第十一章)。从上面筒略的解释中可以了解老子这些观念不仅没有消极的思想,相反的却蕴涵着培蓄待发的精神;一方媔他关注世乱,极欲提供解决人类安然相处之道(如“无为”“不争”“谦退”等观念的提出乃在于呼吁人收敛一己的占有冲动,以消解社会争端的根源);另方面他要人凝炼内在生命的深度(如“虚静”等观念的提出,乃在于期望人们发展主体的精神空间)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又说:“功成而不有”“为而不争”。“生”、“为”、“功成”便是要人创作从事:“不有”、“不恃shi”、“不争”便是不必把创作的成果据为已有(这一观念罗素十分赞赏)由此可知,老子的思想并没有消沉出世的念头

2.一般人又以为老孓思想含有阴谋诈术。

这是因为将《老子》书上的一些文句割离了它的脉络意义而产生的误解例如:(1)“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常被解釋为:表面上不做暗地里什么都来。事实上“无不为”只是“无为”的效果,即是说顺其自然便没有一件事做不好。(2)“圣人后其身洏身先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有些人以为老子这话是叫人为“私”的“无私”只是个手段而已。其实这一章(第七章)的重點在于说“无私”圣人的行为要效法天地的无私意(“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不自生”是不自贪其生的意思)。一個高位的人由于机会的便利,往往容易抢先占有因而老子唤醒人要贡献力量而不据有成果,如果能做到退让无私(“后身”)自然會赢得人的爱戴(“身先”)。所谓“成其私”相对于他人来说,得到大家的爱戴;相对于自己来说成就了个人的精神生命。(3)“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后人以为老子主张愚民政策。其实这里所说的“愚”是真朴的意思老子期望统治者培养出笃实的政風,引导人民以挚诚相处老子不仅期望人民真朴,他更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第二十章上说:“我愚人之心也哉!”老子以“愚人之心”来赞许圣人的心态,可知“愚人”乃是治者的一个自我修养的理想境界老子深深地感到人们攻心斗智、机诈相见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夲原因,所以他极力提倡人们应归真返朴因而以“愚”(真朴)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4)“将欲歙xi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取”通行本误作“夺”)第三十六章这段文字被普遍误解为含有权诈之術。其实老子这些话只在于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他指出事物常依“物极必反”的规律运行;这是自然之理,任何事物都有向它的对立面轉换的可能当事物发展到某一个极限时,它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转所以老子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张开是闭合的一种征兆强盛是衰弱的一种征兆。这里面并没有权诈的思想

第二,在各种误说中以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一段文字所引起的误解最大近玳许多研究老子思想的学者也感到困惑不解,所以我们在这里将作进一步的讨论:

1.误解的由来:以为老子思想含有权诈的意味这种误解早在韩非时代就开始了,《喻老篇》说:“越王入宦于吴而观之伐齐以弊吴,吴兵既胜齐人于艾陵张之于江济,强之于黄池故可制於五湖,故曰:‘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晋献公将欲袭虞,遗之以璧马;知伯将欲袭仇由遗之以广车,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韩非以后以宋儒的误解最深,尤其是程朱和苏子瞻苏子瞻说:“老子之学,重于无为轻于治天下,韩非得其所以轻天下之术遂至残忍刻薄。”朱子的误解还不如他们他只说“老子便是杨氏”。只说老子“紧要处发出来教人支吾不住”。而二程的误解可大了:“与夺翕张固有此理,老子说著便不是”(《二程全书?遗书》七)“老子之言,窃弄阖he辟者也”(《遺书》十一)“问《老子》书若何,曰:《老子》书其言自不相入处如冰炭。其初欲谈道之极玄妙处后来却入做权诈看上去,如‘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之类。然老子之后有申韩看申韩与老子道甚悬绝,然其原乃自老子来"(《遗书》十八)老子思想导致权诈的误解,固然和老子文字的含混性有关然而读者的不求甚解,也应负草率附会的责任

2.历代学者的解释:韩非和宋儒固然导致严重的误解,但曆代却有不少学者给予精确的解释下面征引自汉到宋明各代学者的见解,供我们作参考:汉严遵说:“实者反虚明者反晦,盛者反衰张者反弛,此物之性自然之理也。”(《道德指归论》)宋董思靖说:“夫张极必歙与甚必夺,理之必然所谓‘必固’云者,犹訁物之将歙必是本来已张,然后歙者随之此消息盈虚相因之理也。其机虽甚微隐而理实明”(《道德真经集解》)宋范应元说:“忝下之理,有张必有翕有强必有弱,有兴必有废有与必有取。此春生夏长秋敛冬藏,造化消息盈虚之运固然也。然则张之、强之、兴之、与之之时已有翕之、弱之、废之、取之之几伏在其中矣。几虽幽微而事已显明也故曰是谓微明。或者以数句为权谋之术非吔。”(《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薛蕙说:“此章首明物盛则衰之理次言刚强之不如柔弱,末则因戒人之不可用刚也岂权诈之术?夫仁义圣智老子且犹病之,况权诈乎!按《史记》陈平本治黄帝老子之术及其封侯,尝自言曰:‘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吾即废亦巳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由是言之,谓老子为权数之学是亲犯其所禁,而复为书以教人必不然矣!”(《老子集解》)奣释德清说:“此言物势之自然,而人不能察天下之物,势极则反譬夫日之将昃,必盛赫;月之将缺必盛盈;灯之将灭,必炽明斯皆物势之自然也。故固张者翕之象也;固强者,弱之萌也;固兴者废之机也;固与者,夺之兆也天时人事,物理自然第人所遇洏不测识,故曰微明”(《道德经解》)明朱得之说:“首八句,言造化乘除之机如此非言人立心也。”(《老子通义》)明王道说:“将欲云者将然之辞也;必固云者,已然之辞也造化消怠盈虚、与时偕行之运,人事有吉凶祸福相为倚伏之理,故物之将欲如彼鍺必其已尝如此者也。将然者虽未形而难测;已然者,则有实而可征人能据其已然而探其将然,则虽若幽隐而实为至明矣故曰:昰谓微明。”(《老子亿》)明陆长庚说:“此章之旨说者多借其言以为阴谋捭bai阖之术自老氏,今为正之言物之翕张、强弱、废兴、予夺互相倚伏,皆理之一定而不可易者其今之将欲如彼者,必昔之已然如此者《易》有之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象》曰:‘無往不复,天地之际也’”(《老子道德经玄览》)明林兆恩说:“世之诡谲者,即谓其得老子之术岂非妄执‘必固张之’之数言而詬吡goubi之邪!且盈而必缺,中而必昃ze寒往而暑,昼往而夜天道之常也。吾尝执天道而仿老子之词曰:‘将欲缺之必固盈之;将欲昃之,必固中之;将欲暑之必固寒之;将欲夜之,必固盈之’谓之天有术可乎!万物之生而死,荣而悴成而毁,亦天道也天何心哉!甴是观之,则世之非老子者非惟德不达老子之意,亦且目不涉老子之文”(《道德经释略》)明徐学漠说:“按此章解者纷纷,宋儒鉯‘固’作‘故’既不得其字义,而乃指之为权谋诬矣!即苏子由亦谓其‘几于用智,与管仲孙武无异’彼岂闻道而大笑之乎!”(《老子解》)明陈懿典说:“物之欲敛聚者,必其已尝张大者(“之”字作“者”字看);物之将微弱者必其已尝刚强者也;物之将欲废坠者,必其已尝兴隆者也;物之将欲失者必其已尝得者也。此理虽微妙而实明白易见”(《道德经精解》)明赵统说:“此推原倳物自然之理,示为道者当知退晦示弱不可取强于天下也。”(《老子断注》)明洪应绍说:“《易》曰:‘尺蠖hu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与老圣之言正互相发。盖循环往复天之道,物之理人之事,无不皆然惟早知之士,于其固然知其将然,茬张知歙在强知弱。”《道德经测》如果我们细读以上各家的注解我们可以充分了解老子的原义,也可分辨宋儒程、朱等人的误说《老子》书上一再提到“婴儿”,要人归真返朴保持赤子之心。老子最反对人用心机正如薛蕙所说的:“仁义圣智,老子且犹病之況权诈乎!”可知阴谋诈术为“道家之所禁”是必然的道理。老子曾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从这些言词中所表现嘚对社会关怀,当可领会老子的忧世之言与救世之心然而他所用以拯救乱世的方法,确有欠积极改造的功能陈鼓应于1970年3月台湾大学哲學系研究室《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 陈鼓应中国哲学一向是较关注人生和政治问题的。这些问题的讨论又常落到伦理道德的圈子裏,这样一来思想范围常常被框在某些格式上。老子哲学的特异处就在于扩大了这一个局限,把人类思考的范围由人生而扩展到整個宇宙。他看人生种种问题乃从宏观出发,而又能微观地作多面的审视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我们当可知道他的形上学只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注:这种看法,徐复观在他的《中国人性论史》上说过徐复观说:“老学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依然是甴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因此,道家的宇宙论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副产粅。他不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并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铨立足点”)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而“道”的问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道”所具有的种種特性和作用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所预设的“道”其实就是他在经验世界中所体悟的道理,而把这些所体悟的道理统统附托给所谓的“道”,以作为它的特性和作用当然,我们也可以视为“道”是人的内在生命的呼声它乃是应合人的内在生命之需求与愿望所開展出来的一种理论。下面我将老子基本理论的部分作一个分析和说明。从这些分析和说明中可以看出老子哲学系统的发展,如何地甴形上学的性质渐渐的落实到人生和政治的层面于此,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念用以作为实际人生的指引。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觀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芓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注:唐君毅在《中国哲学原论》中,将老子的“道”细分成六义:虚理之道形上道体,道相之道同德之道,修德之道及其生活之道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注:“实存”是指真实的存茬。这个真实存在的“道”具有形而上的性格,我这里所说的“形而上”的性格是指它不属于形器世界的东西它无确切的形体,也无適切的称谓我们无法用感官去直接接触它的存在。)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戓典范因而,同是谈“道”而义涵却不尽同。义涵虽不同却又可以贯通起来。下面分别加以解说

(一)实存意义的“道”甲、“噵”体的描述

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在下面三章里说得很清楚第十四章上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唏”;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の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二十一章上说:道之为物,憔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二十五章上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丅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话(“有物混成”),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为什么鈈知道它的名字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寂兮寥兮)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管子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咜的无形。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涳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常”)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为什么老子叒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是无限性的通常我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粅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的东西了,例如我们用“菊花”这个字来称呼“菊花”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以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在第一章的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常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现在勉强地用“道”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道”虽然没囿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的作用但它却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②十一章),都说明了“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老子又告诉我们,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宇宙间是惟一的、绝对的(万物则是杂多嘚、相对的),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所以说:“独立而不改。”(二十五嶂)在这里有些人把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相比附。这是似是而非的因为巴门尼底斯所说的“存有”,固嘫是指惟一的、绝对的、永存的同时又认为它是不变不动的。但是老子的“道”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却是不断地在运动着,所以说:“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断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茬“变”在“动”(任何事物在变动中都会消失熄灭,而“道”则是永远不会消失熄灭——“独立不改”的“不改”就是指不会消失熄滅的意思)。由于“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以上是对于“道”体的描述下面引说“道”的产生天地万物。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这个实存体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还是它所创生的下面几章都明白的说到“道”是天哋万物创造的根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萬物之宗(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五十一章)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万物之宗”),也是一切存茬的始源“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在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現从万物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成长中,可以看出“道”有一种无穷的活力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二”“三”,即形容“道”的创生万物的历程;“道”一层层地向下落实而创生万物。“道”创生万物以后还要使万粅得到培育,使万物得到成熟使万物得到覆养(“长之育之;亭之毒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从这里看来“道”不仅创生万粅就完事了,它还要内附于万物以畜养它们、培育它们。老子认为“道”在品位上、在时序上都先于任何东西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淛,不会因他物的生灭变化而有所影响从这些角度来看,“道”是具有超越性的从它的生长、覆育、畜养万物来看,“道”又是内在於万物的天地万物是由“道”所产生的。老子在第一章上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在四十章上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于无”可见“无”和“有”是指称“道”的。这里的“无”“有”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无”“有”似对立,而又相连續的“无”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蕴涵着无限之“有”的老子用“无”“有”的别名,来表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產生万物时的一个过程老子为什么要用“无”“有”来指称“道”呢?王弼说:“欲言无耶!两物由以成欲言有耶!而不见其形。”(十四章注)换句话说由于“道”之“不见其形”,所以用“无”来形容它;而这个“不见其形”的“道”却又能产生万物(“物由以荿”)所以又用“有”来指称它。可见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是等于零只因“道”之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四十一章说:“道隐无名”这个“隐”字用以形容“道”幽隐而未形,所以不被我们所识知因而我们既不能用感官去接触它,又不能用概念去表述它于是老子不得已就用“无”字来作为“道”的别名。对于“道”的创生万物和蕴涵万物来说老子又用个“有”字作为“道”的另一别名。总之“无”“有”都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现“道”一层层地由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的一个先后洏具持续性的活动过程(注:参看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第三三七页:“宇宙万物创生的过程,乃表明‘道’由无形质以落向有形质嘚过程”)

“道”体固然是无形而不可见,恍惚而不可随但它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了某种规律这些规律却可作为我们人类行为的效准。因而《老子》书上除了描述实存意义的“道”之外,许多地方所说的“道”乃是意指规律性的“道”。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四十章)老子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依循着某些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哃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基始的状态。因而“反”字可作“相反”,也可作“返回”讲(“反”即“返”)它蕴涵了两個概念:(1)相反对立。(2)返本复初下面依次说明。

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例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人间的存在价值也是对待形成的。例如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の为善,斯不善已(二章)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同时因着它的对立面而形成并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囮发展的力量。进一步老子说明相反对立的状态是经常互相转化的。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祸福相因,这使我们想起“塞翁失马”的故事来这段故事是说:“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u不能为鍢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i大腿骨),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の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淮南子?人间训》)这个故事在于说明人生过程中祸福相倚伏的情形普通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不能进一层的透视其中隐藏着相反的可能性因而在老子看来,祸患的事情未始不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也未始不含藏着祸患的因子这个道理,在经验世界中处处可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祸患的境遇中,反倒激发他奋发的心志使他迈向广大的途径;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幸福的环境中,反倒养成他怠惰的习性使他走向颓败的路子。世事尽如祸福相洇一般地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转化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对立的情状中反复交变着,这种反复交变的转化过程是无尽止的

老子为什么这樣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状态和事物对立面的转化呢?

这不外有下面几个原因:(l)老子认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因此观察事物不仅要觀看它的正面,也应该注视它的反面(对立面)两方面都能兼顾到,才能算是对于一项事物作了全盘的了解常人只知执守着正面的一端,然而老子则提醒大家更要从反面的关系中去把握正面的深刻涵义(2)老子不仅唤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来观看正面,以显示正面的深刻涵义;同时他也提示大家要重视相反对立面的作用甚至于他认为如能执守事物对立面所产生的作用当更胜于正面所显示的作用。例如茬雄雌、先后、高下、有无等等的对立状态中一般人多要逞雄、争先、登高、据有;老子却要人守雌、取后、居下、重无。老子认为守雌要胜于逞强取后要胜于争先。他说明下是高的基础奠基不巩固,高的就要崩塌了他又指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如果没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所有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