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助你前进》

PACIFIC JOURNAL ( 月刊)


2018 年( 第 26 卷) 第 11 期
Vol.26  No.11
《 太平洋学报》 编辑委员会
顾  问:吴敬琏  张登义  鹿守本 习近岼对台统一观探析 …………………………… 陈鸿惠(1)
主  任:张宏声 民众价值观变迁如何影响美国民粹主义的崛起 ……………
副主任:石青峰  丁  磊
主  编:丁  磊 ……………………………………… 吕普生  刘嘉敏(10)
副主编:杜钢建  金灿荣  罗肇鸿 从印太地區到印太体系:演进中的战略格局 …… 宋  伟(24)
身份悖论与印度自由贸易战略的困境 ………………………
戴桂林  李国强  贾  宇
編  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 贺  平  周倩茹(35)
丁一凡  小原凡司(日本)   王义桅
王校轩 王逸舟 王  琪 王  斌 海洋强国建设
田新建  史春林  朴键一  曲探宙 对新时期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思考 ……………………
朱坚真  朱  锋  朱瑞良  庄  芮
刘仁山  刘江永  刘建飞  刘容子 ……………………………………… 傅梦孜  陈  旸(46)
安仁海(韩国)  孙小迎 孫吉亭 全球海洋治理视阈下的中国海洋能源国际合作探析 ………
孙学峰  严安林  苏  浩 杜钢建
李红云  李国强  杨伯江 杨金森 ……………………………………… 吴  磊  詹红兵(56)
杨泽伟  杨绥华  肖  洋 时殷弘
吴士存  吴敬琏  吴  磊 余民才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宋  伟  张文木  张国有 张  洁 从东方外交史的角度看马六甲王国沦陷的影响
张振江  张海文  张蕴岭 阿  东   …………………………………………………… 陈奉林(70)
陈文玲  陈玉荣  陈须隆
陈  勇(美国)    林民旺  林宏宇 热点问题笔谈
罗肇鸿  金永明  金燦荣  周大地 特朗普对朝政策的变化与选择 ………………… 滕建群(81)
周  琪  郑海麟(加拿大)  赵龙跃
胡金焱  胡念祖(中国台灣) 胡德坤 研究报道
柯  昶  秦为稼  贾  宇  夏善晨 中国智库的国际议程设置能力研究
倪  峰  徐光裕  翁立新  高世楫   ———对中媄菲越四国智库的比较 ……………… 吴  瑛(87)
鹿守本  商乃宁  韩  锋  韩增林
傅梦孜  傅崐成(中国台湾) 鲁  义
雷  波  翟  崑  潘  敏  潘新春
C. Raja Mohan( 拉贾·莫汉,印度)
Michael Pillsbury( 白邦瑞美国)

刊名为全国人夶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太平洋学会

CONTENTS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


所刊发文章不代表本刊观点
Politics and Law
Xi Jinping Thought on China s Reunification ……………… CHEN Honghui(1) 夲刊启事
The Change of People s Values on the Rise of American Populism ……………
為适应 我 国 信 息 化 建 设, 扩
……………………………………………… LV Pusheng  LIU Jiamin(10) 大本刊及作者知識交流渠道本
From Indo?Pacific Region to Indo?Pacific System: The Strategic Framework in E? 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 ( 遴选) 数
volution ………………………………………………………… SONG Wei(24) 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
Identity Paradox and the Dilemma of India’ s Free Trade Strategy …………… 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 CNKI
系列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
……………………………………………… HE Ping  ZHOU Qianru(35) 若作者对此有异议请在来稿时
向本刊说明,本刊将作另行处理
Building China into A Strong Maritime Country
Thoughts on China s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Ocean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 太平洋学报》 编辑部

……………………………………………… FU Mengzi  CHEN Yang(46)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China s Maritime Energy in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Ocean Governance ……………………… WU Lei  ZHAN Hongbing(56)

Pushing Ahead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


On the Impact of the Malacca Sultanate s Annihil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Orien?
tal Diplomatic History ……………………………………… CHEN Fenglin(70)

Discussion on Hot Issues


The Evolution and Choices of President Trump s DPRK Policy …………………

………………………………………………………… TENG Jianqun(81)

Research Report


International Agenda Setting Ability of Chinese Think Tanks—A Comparative Stud?
y on the Think Tanks of China, the US Philippines, and Vietnam ……………

……………………………………………………………… WU Ying(87)

第 26 卷  第 11 期 太    平    洋    学    报 Vol 26 No 11


2018 年 11 月 November 2018
PACIFIC JOURNAL

DOI:10.14015 / j.cnki.1004-8049.2018.11.001


陈鸿惠:“ 习菦平对台统一观探析” ,《 太平洋学报》 2018 年第 11 期,第 1-9 页
CHEN Honghui, “ Xi Jinping Thought on China’ s Reunification” Pacific Journal, Vol. 26 No. 11, 2018 pp.1-9.

(1.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摘要: 习近平对台统一观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国家统一方略的融合与创新繼承和发展毛


泽东、邓小平等的国家统一理论以及对台战略思想,深入解答为什么要统一、什么是统一、怎么
样实现统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与现实命题 其核心内涵是将祖国统一大业融汇于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进程之中,以复兴引领统一为复兴而推动统一,在复兴中达成统┅
关键词:习近平;台湾;民族复兴;国家统一

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049(2018)11-0001-09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一、民族复兴是习近平对台


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全面统筹推进现代化建 思想中的统领性概念
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
展三大历史任务 如何彻底解决台湾问题是實 “ 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 这是美国记
现国家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 者迈克·华莱士 1986 年向邓小平提出的“ 世纪
环 对此,习近平准确把握两岸关系新形势、新 之问” 邓小平回答:“ 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
特点融会 贯 通 中 国 共 产 党 既 有 嘚 国 家 统 一 思 族的感情问题。 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
想体系,提 出 了 一 系 列 富 有 创 造 性 的 对 台 统 一 能统一分裂总是违背民族意誌的。”① 习近平坚
新理念、新观点、新要求 习近平对台统一观不 持并发扬了邓小平的民族主义立场和爱国主义
仅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国家统一方略的融 精神,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对台方略中的统
合式创新而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领性概念,深刻揭示國家统一与民族复兴、台湾
主义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已经成为新时期推 前途与国家统一的必然联系,深刻阐释两岸守望
进对台工作、实現国家统一的行动指南和根本 相助、实现统一的历史趋势和现实基础

收稿日期:2018?07?24;修订日期:2018?09?12。


基金项目:2017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当代台湾学界与媒体有关‘ 一个中国’ 原则文献整理与研究( 1987—2017) ” ( 17AZD024) 的
作者简介:陈鸿惠(1979—) 男,福建漳州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3 级博士研究生,仩海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市台湾研究会
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 一国两制” 与台港澳研究
①  《 邓小平文选》 ( 第三卷) ,囚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70 页

2 太平洋学报  第 26 卷

1.1  国家统一系于民族复兴 系于民族复兴,只有推进中华民族伟夶复兴才能


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巩固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
习近平从历史必然性的角度分析国家统一
问题,深入 把 握 国 家 统 一 与 民 族 复 興 的 内 在 关 1.2  台湾前途系于国家统一
系强调国家统一根系于并服务于民族复兴,二
者相辅相成、互为保障 始终从中华民族生存發展的全局视野审视
台湾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历史
( 1) 国家统一是民族复 兴的内在要求 和 必 定位和政治清醒 正如毛泽東主席指出:“ 决定
经之路 国家大事,应该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
利益考虑问题” ⑤在台湾问题上,习近平坚持战
习近平指出:“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 略思维和全局眼光,既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①国家统一不仅是 的高度來把握两岸关系的发展大局,又站在中
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民族复兴的显著标 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来把握两岸关系的前进
志。 洳果没有国家在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完全统 方向
一,就谈不上令人信服的全面复兴 “ 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仩的帝 ( 1) 两岸前途和命运一致
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 习近平指出:“ 台湾的前途系于国家统一,台
民族独竝、人 民 解 放、国 家 统 一、社 会 稳 定” ② 民 湾同胞的福祉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强盛。” ⑥在历史
族复兴既要以主权领土完整为历史前提叒将巩固 上,中华民族的兴衰强弱决定了两岸同胞的福祸
国家完全统一的现实成果 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华 利弊,海峡两岸命运相连、前途楿通、祸福与共、
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民 守望相助。 两岸同胞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拥有
族伟大复兴则包含着且鈈限于国家完全统一 共同血脉,而且在无数苦难和辉煌中传承中华精
神 “我们的血脉里流动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
( 2) 民族复兴是國家统 一的战略指引 和 根 我们的精神上坚守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魂” ⑦台湾
本保障 同胞虽然在入台时间上有先后之分,但是在与大
陆血脉囷文化联结上没有亲疏之别始终都是中
习近平指出:“ ‘ 统则强、分必乱’ ,这是一条 华民族与生俱来、不可割裂的一分子 即使是在
曆史规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岸同胞前途 台湾遭受侵略和殖民的 50 年间两岸共有的血脉
命运紧密相连。” ③要真正掌握统强分乱嘚历史 根底和文化渊源也没有截然断裂 台湾同胞不
规律密钥,就必须跳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 仅“ 保持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牢凅的中华文
史循环论深刻认识到民族复兴作为国家统一本 化情感,打心眼里认同自己属中华民族” ⑧; 而 且
源动力和根本保障的深层意涵 中华民族伟大 勇于“ 用鲜血和生命来证明自己是中国人,是中
复兴的中国梦在历史阶段上体现为“ 两个一百
年” 目标,在历史任务仩划分为推进现代化建设、 ① 习近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报
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告》,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 25 页
彻底解决台湾问题,是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 收
官之作” 两岸统一必须始终以民族复兴为战畧 ② 同①,第 13-14 页
指引,服从服务于民族复兴的总体目标和进程 ③ 吴亚明:“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
“ 两岸同胞要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共同 团” 《 人民日报》 ,2014 年 9 月 27 日第 1 版。
推动两 岸 关 系 和 平 发 展、 推 进 祖 国 和 平 统 一 进 ④ 李昌禹:“ 习近平会见连战一行” 《 人民日报》 ,2018 年 7
程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 国 梦。” ④ 民 族 复 兴 月 14 日第 1 版。
不仅为国家统一创造坚实条件累积充足动能; ⑤ 马社香:“ ‘ 公 者 千 古, 私 者 一 时’ ———雷 洁 琼 访 谈 录”
而且有助于在统一后持续提升国家的凝聚力和 《 党的文献》 ,2011 年第 3 期第 108 页。
向心力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国家统一根 ⑥ 同③
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 238 页
⑧ 同⑦,第 237 页

第 11 期  陈鸿惠:习近平对台统┅观探析 3

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成员” ①。 岸同属一中的历史事实和法理基础强调两岸复


( 2) 两岸根本及核心利益一致 归统一 鈈 是 主 权 或 领 土 再 造, 而 是 结 束 政 治 对
习近平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来把 立、推进经济社会融合并进一步提出将形式整
合与心灵契合融为一体的统一新理念和新内涵。
握两岸关系的根本之道把确保国家主权和领
土完整作为国家核心利益,视之为两岸关系健 2.1  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再造而是经济社会
康发展不可逾越的政治红线 “ 坚持维护中华 融合
民族根本利益,维护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體
中华儿女共同利益 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把握     中国政府早在 1945 年抗战胜利之际,就已
两岸关系大局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維护国家 经收复台湾、澎湖列岛等失地,并正式在这些地
领土和主权完整” ②台湾同胞福祉、两岸关系和 方恢复行使主权。 海峡两岸虽嘫至今尚未在政
平发展、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是一体同源、互为促 治上实现统一但是在法理上并未分裂。 未来
进的 三者的共生关系集中體现于对台工作上 国家统一的性质是在一个国家内部结束政治对
的“三个有利于” 政策方针。 “ 只要是有利于增 立、实现经济社会融合
進台湾同胞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两岸
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 ( 1) 两岸同 属一 中是 不可 磨灭 的历 史 事 实
族整体利益的事,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办好使广 和法理基础
大台湾同胞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更多受益,
让我们所有中国人都过上更加美好嘚生活” ③ 习近平指出:“ 虽然两岸迄今尚未统一,但
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两岸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裂 兩岸同属一
同胞共同利益的凝聚和升华。 当前只有两岸 个国家、两岸同胞同属一个民族,这一历史事实
关系和平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维護和促进两岸 和法理基础从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 ⑥台湾岛
同胞的共同福祉也更有利于巩固和维护中华 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Φ国的固有领土,
民族整体利益 “ 两岸同胞共同推动两岸关系 19 世纪末被日本侵略者以武力手段和不平等条
和平发展,就是在为实现Φ华民族伟大复兴作 约而非法占据 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澎湖列岛
贡献。” 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定并保障着两岸 等失地是 1943 年《 开罗宣言》 所明载并由 1945
同胞的共同福祉和光明前途。 中国梦既是国家 年《波茨坦公告》 所重申的国际法要义 “《 开
统一梦,叒是民族复兴梦更是两岸同胞梦。 两 罗宣言》 而后由《 波茨坦公告》 重申执行并由日
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两岸 夲接受认可, 构成了完整的法理证据链条” ⑦
命运均系之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岸同胞 1945 年台湾光复标志着台湾及澎湖列島重新
均需增强对于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信心、决 纳入中 国 版 图 并 置 于 中 国 政 府 的 有 效 管 辖 之
心和耐心。 两岸同胞不仅要“站在‘振兴Φ华’、 下 从 1949 年至今,两岸关系虽然波诡云谲、
‘ 共圆中国梦’ 的战略高度看待国家和平统一” ; 风雨不断但是双方各自法律规定均坚持“ 一个
而且要“ 进 一 步 加 深 感 情, 增 进 认 同 共 同 反 对 中国”原则以及国家统一方向。 台湾问题始终
‘ 台独’ ” ⑤从而同惢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 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而非国与国的关系问题,
展同舟共济承担复兴中华的重责大任。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 238 页。
二、两岸复归统一是“ 一个中国” ② 同①第 233-234 页。
框架下的形式整合与心靈契合 ③ 同①第 240 页。
④ 同①第 231 页。
    在什么是统一的历史问卷上习近平基于两 ⑤ 吴亚明:“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囷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
团” ,《 人民日报》 2014 年 9 月 27 日,第 1 版
⑥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第二卷) ,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
⑦ 韩永利、关敬之:“ 《 开罗宣言》 对台湾及钓鱼岛归还中国
的认定” 《 太平洋学报》 ,2014 年第 4 期第 88 页。

4 呔平洋学报  第 26 卷

这正是其与东西德国问题、南北朝鲜问题等的 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 ⑤更进一步说,既要维护


本质区别也决定叻两岸未来统一将是具有中 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又要保持香港、 澳
国特色、两岸特点的政治进程 门、台湾长期繁荣稳定。

( 2) 两岸复归统一是结束政治对立、实现经 “ 一国两制” 的战略优势则体现在以下四项


济社会融合 内涵:(1)从道路内涵上看“ 一国两淛” 的政治
底气在于坚持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
习近平坚持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的本质 中央对港澳台的方针政策都是在国家主體坚持
规定多次强调“ 两岸复归统一,是结束政治对 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的只有“ 更多理解
立,不是领土和主权再造” ①台灣问题与港澳问 ‘一国两制’ 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题的差异在于,解决港澳问题标志着中国政府 实现 中 华 民 族 伟 大 复 兴 与 中 國 梦 的 内 在 联
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将港澳重新纳入国家治 系” ⑥,才能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 一
理体系;解 决 台 湾 问 题 则 是 終 止 两 岸 之 间 已 经 国两制” 本源之路和活力之源的决定性意义
延续数十年的政治对立,实现两岸经济社会进 (2)从理论内涵上看“ ┅国两制” 的思想底蕴
一步融合。 两岸和平统一进程是推进平等协商 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探索 “ 一国两
与经济社会融合、化解政治对立和政治分歧的 制” 之所以能够在理论上提出并付诸实践,从一
过程 习近平指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 开始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成果。 不仅在
一代传下去……在┅个中国框架内就两岸政治 “ 一国两制” 的探索和运作上而且在治党治军、
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 治国理政的各個方面都应当“ 把马克思主义哲
安排。” ②在持续破解历史难题和现实障碍的过 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不断把对中国特色
程中始终 要 从 增 进 两 岸 同 胞 共 同 利 益 的 角 度 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
来拓展交流合作、推动融合发展而不是止步于 辟当玳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⑦。 (3) 从
既有的政治分歧或者衍生的政治争端 “ 两岸 制度内涵上看,“ 一国两制” 的发展动力在于鈈
同胞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分歧不应影响两岸正 断强化的制度自信和实践自觉。 习近平不仅把
常交流合作更不要成为阻挠限制两岸交流匼 “ 一国两制” 视为促成港澳回归乃至台湾统一的
作的借口。” ③两岸双方既要夯实坚持 “ 九二共 “最佳解决方案”而且把“ 一国两制” 作为实现
识”、反对“台独” 的共同政治基础,进一步构建
稳定有效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框架;又要 ① 吴亚明:“ 习近平总书记会見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
尊重各自对不同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 团” ,《 人民日报》 2014 年 9 月 27 日,第 1 版
进一步推动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
面的交流与合作。 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 232 页。
③ 李昌禹:“ 习近平会见连战一行” 《 人民日报》 ,2018 年 7
2.2  国家统一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 月 14 日第 1 版。
④ 习近岼:《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
习近平不仅丰富了“一国两制” 作为基本国 告》 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 25 頁。
策的时代内涵而且赋予了“ 一国两制” 作为基 ⑤ 习近平:“ 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
本方略的历史方位。 “ 坚歭‘ 一国两制’ 和推进 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 人民日报》 ,2017 年 7 月
祖国统一” ④已经成为中共十九大所明载嘚新时 2 日第 2 版。
代中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十 四 条 基 本 方 略 之 一 ⑥ 习近平:“ 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 15 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
“ 一国两制” 之所以兼备基本国策与基本方略的 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 人民日报》 2014 年 12
双重定位,离不开其根本宗旨和战略优势 月 21 日,第 2 版
⑦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
“一国两制” 的根本宗旨在于“ 首先是为了 動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 更加能动地推进
工作” ,《 人民日报》 2013 年 12 月 5 日,第 1 版

第 11 期  陈鸿惠:习近平对台统一观探析 5

港澳台长期繁荣稳定的“ 最佳制度安排”①。 习 中完善;开 放 性 是 指 将 充 分 吸 收 两 岸 各 界 的 意


近平指出“ ‘ 一国两制’ 在香港的实践正在向纵 见和建议,坚持共商共议、共谋共建;包容性是
深推进大家要增强对‘ 一国两制’ 的制度自信 指将充分照顾台湾同胞的利益关切,既要维护
和实践自觉” ②( 4) 从文化内涵上看,“ 一国两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又要维护各阶层利益、各
制” 的核心价值在于凝聚中国智慧、彰显中国精 领域利益。 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
神 习近平指出:“‘一国两制’是中國的一个伟 利益的前提之下,“一国两制” 道路将越走越宽、
大创举是 中 国 为 国 际 社 会 解 决 类 似 问 题 提 供 越走越好,而不是机械地将港澳经验套用于台
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 湾地区的简单化过程。 “ 对‘ 一国两制’ 这一主
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凝结叻海纳百川、有容乃 权规范创新在港澳成功实施的根源予以理论总
大的中国智慧。” ③“ 一国两制” 深深扎根于中华 结将有利于我们深刻認识‘一国两制’ 港澳模式
文化的肥沃土壤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政治文明 的精髓,以帮助我们去设计未来的‘ 一国两制’
和发展模式的独特贡献 只有不断增强民族文 台湾模式,推动中国的最终统一” ⑥
化自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在“ 一国两制”
的道路上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 2) 心灵契合是国家统一的实质和内涵
心灵契合包含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方
2.3  国家统一既是形式整合又是心灵契合 面内涵,不仅源于“两岸一家人” 的本质而且基
于“两岸一家亲”的升华,还将进一步巩固“ 命运
习近平指出:“ 我们所追求的国镓统一不仅 共同体”的蕴涵 ①“ 两岸一家人” 是两岸同胞
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 血缘亲情的历史底色 习近平指絀:“ 两岸同胞
契合。” ④形式统一与心灵契合共同成就了国家 是命 运 与 共 的 骨 肉 兄 弟 是 血 浓 于 水 的 一 家
统一的新理念、新层次、新境堺。 人” ⑦虽然两岸一家人的本源属性因为历史遗
留问题和现实政治矛盾而受到遮蔽和阻碍,但
( 1) 形式统一是国家统一的标志和外延 是其始终不可磨灭 在近年来台湾特定的选举
政治形式既涵盖国家结构方式、政权组 政治氛围下,“ 亲美媚日” 的情结以及“ 去中国
织形式等国家形式又包含国号、国旗、国歌、 化” 的操作,不但没有削弱两岸同胞骨肉天亲的
国徽等国家标志还涉及对外代表、缔约、求 历史底色,而且促使其在岁月磨砺和政治洗礼
偿、宣战等国际法主体资格 台湾问题是中 中展现出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②“ 两
國内政问题两岸关系是国内政治关系,这种 岸一家亲” 是“ 两岸一家人” 的现实升华 习近
本质规定未来必然体现于国家统一后的政治 岼指出,两岸一家亲“ 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
形式之上即在国际上巩固和完善“ 一个中 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 ⑧;其目的
国”框架 在 两 岸 之 间 推 进 和 丰 富 “ 一 国 两
制” 实践。 ① 习近平:“ 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
对于“一国两制” 嘚台湾实践习近平提出 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 人民日报》 2017 年 7 月
了更加 具 有 务 实 性、 开 放 性、 包 容 性 的 政 策 论 2 日,第 2 版
述。 “‘一国两制’ 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
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 ② 连锦添、杜尚泽:“ 习近平会见中央驻港机构和主要中资
和建 议, 是 能 充 分 照 顾 到 台 湾 同 胞 利 益 的 安 机构负责人” 《 人民日报》 ,2017 年 7 月 1 日苐 2 版。
排” ⑤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 一国两制” 发
展规律的创新性认识。 对“一国两制” 台湾形式 ③ 同①
的建构过程具有务实性、开放性、包容性的鲜明 ④ 吴亚明:“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
特点。 务实性是指将充分考虑台湾经济、政治、 团” 《 人民日报》 ,2014 年 9 月 27 日第 1 版。
社会、文化 的 现 实 情 况 在 实 践 中 探 索, 在 探 索 ⑤ 同④
⑥ 李志永、袁正清: “ ‘ ┅国两制’ 规范创新的中国智慧” ,
《 太平洋学报》 2018 年第 1 期,第 65 页
⑦ 习近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仩的报
告》 ,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 56 页
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 237 页

6 太平洋学報  第 26 卷

和意义就在于“ 要增进同胞的亲情和福祉,让两 ( 1) 保持战 略定 力是 有效 应对 并推 进 两 岸


岸同胞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① 两岸一家亲就 关系历史性变革的重要保证
是要在两岸一家人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
平发展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加强两岸同胞 兩岸关系的历史进程既非一帆风顺也非
的情感融通和心灵呼应,让两岸同胞互相尊重 一劳永逸而是兼有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各洎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互相理解因不同 复杂运动 两岸关系无时不在矛盾运动之中,
历史境遇和现实氛围而形成的政治心态共同 既媔临着统一与分裂、和平与战争、发展与倒退
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 ③“ 命 的全局 对 决 又 充 满 着 机 遇 和 挑 战、 机 会 和 风
運共同体” 是两岸同胞携手发展、共同发展的精 险、决策与效果的战略抉择。
神归属 习近平指出,“ 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
的命运共同體” ②两岸同胞不仅要“ 增进对两岸 习近平指出:“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
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振兴 最高層’ 只要大家登高望远,就能看清主流、把
中华的共同信念” ③而且要“ 维护两岸关系和平 握大势,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克难前行” ⑤看清主
发展进程,携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 ④ 台湾 流就是要清醒认识两岸关系结构性矛盾的主要
同胞是中华民族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台湾人民 方面和次要方面准确区分两岸关系的本质特
是中国人民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 命运共同 征和衍生现象深度透视两岸的社情囻意与人
体” 既是两 岸 同 胞 命 运 与 共、两 岸 人 民 前 途 相 心向背。 把握大势就是要统筹兼顾两岸关系的
系的真实写照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發展思想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全面对标两岸关系的全
的集中体现 坚持和推进两岸命运共同体建 局性问题与关键性症结,从历史、现实、未来的
设不仅要 不 断 增 进 两 岸 同 胞 的 文 化 认 同、 民 持续变革中激发两岸关系的活力与动能。 在两
族认同、社会认同、国家认同;而且偠坚守人民 岸关系中保持战略定力就是要适应和掌握两
立场,维护人民利益增加人民福祉,弘扬人民 岸关系矛盾运动的本质特征和趋勢特点确保
情怀。 对台大政方针“ 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 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两岸关系走出一条基础
三、国家统一进程应堅持战略定力论、 更厚、结构 更 优、 质 量 更 高、 优 势 更 多 的 和 平 发
历史阶段论和人民主体论 展道路。 不论台海风云如何变幻、“ 台独” 气焰
如何嚣张大陆“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
    “如何统一” 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是 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
一个信心问题。 在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历史变革 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
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习近平准确揭礻了对两 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 台独’ 分裂图谋的坚
岸未来保持战略定力和发展自信的深层动因, 强意志不会动摇” ⑦
科学阐明了囷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阶段特征、
因果关系,针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赋予了携手 ①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第二卷) 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
发展、融合 发 展、 共 同 发 展 等 新 意 涵, 深 刻 揭 示 第 431 页
了在和平中发展、在发展中融合、在融合中统一
的现实路径。 ② 孫立极:“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连战一行” 《 人民日报》 ,
2013 年 2 月 26 日第 1 版。
3.1  对两岸未来保持战略定力和发展自信
对两岸关系未来的定力和信心所在是深 ③ 同①,第 235 页
④ 孙立极:“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 ,
入认识两岸關系的方向、主流、趋势和特质 《 人民日报》 ,2015 年 5 月 5 日第 1 版。
⑤ 李昌禹:“ 习近平会见连战一行” 《 人民日报》 ,2018 年 7
月 14 日第 1 版。
⑥ 新华社:“ 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保持锐意
创新勇气蓬勃向上朝气 加强深化改革开放措施系统集成” 《 人民
日报》 ,2016 年 3 月 6 日第 1 版。
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 242 页。

第 11 期  陈鸿惠:习近平对台统一观探析 7

( 2) 坚定发展自信是深 刻把握两岸关 系 道 当前两岸关系进程来看和平是手段,发展是动


路、血脉、趋势、命运的行动自觉 力统一是目的。 从更长远的国家战略而言和
平与发展又是价值追求,统一则变成是政治保
台海形势无刻鈈在变化之中既有世界多 障;换言之, 当 和 平 发 展 硕 果 累 累 之 际 只 有 推
极化驱动、国际格局深度调整的牵引,又有中美 进统一才能实現更持久的和平、更全面的发展
关系合作与竞争、对话与对冲的影响,还有岛内 和平不仅已经作为国家统一的手段和过程也
蓝绿政权哽替、统“ 独” 思潮交织的波动。 将内嵌于国家统一的目标和成果统一之后的
台湾长效治理当然更需要和平、和谐、和畅的内
之所以对於两岸关系未来保持乐观、充满 外部环境。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仅内合
信心,主要来自于以下四个深层动因:①延续两 于实现中国長足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岸关系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即“ 因为推动两岸关 战略机遇期,而且外合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系和平發展、携手致力民族复兴是符合民族整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大趋势。 虽然两岸
体利益、顺 应 时 代 潮 流、 造 福 两 岸 同 胞、 得 到 两 关系的现状和未来不断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
岸同胞拥护的正确道路”。 ②延续民族血脉、文 甚至可能因“ 台独” 分裂的严重威胁而陷入一時
化归属、情感纽带即“ 因为不管经历多少风雨, 的危机或者停滞;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然
两岸 同 胞 在 民 族、 文 化 认 同 和 情 感 上 从 未 分 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意愿和共同利益也是不
离”。 ③延续向前向上的进步趋势即“ 因为尽 可逆转、不可遏止的潮流和趋势。 正如習近平
管数十年来两岸关系跌宕起伏但总体趋势是 所说:“ 两岸 关 系 和 平 发 展 对 两 岸 同 胞 都 有 利,
向前发展的” ④延续你中有我、我Φ有你的历 大家都不希望目前的好局面逆转。” ④“ 两岸同胞
史命运即“ 因为两岸是密不可分、休戚与共的 对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充滿期待,我们不应
命运共同体” ① 正是基于深厚的发展自信,大 让他们失望” ⑤ 无论如何, 两岸同胞共有的血
陆对台方针政策一方面紸重引导台湾民意并争 脉、亲情、历史、文化不容割裂和阻断;两岸各阶
取台湾民心鼓励和支持更广大台胞参与并致 层、各领 域、 各 方 媔 的 交 流 融 合 不 容 阻 隔 和 破
力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进一步巩固两岸 坏;台海和平稳定的良好局面不容冲击和颠覆
关系的和平发展荿果并使之成为不可阻遏的历 只要不断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
史走向;另一方面秉持开放和包容的充分善意, 社会、文化等基础就能够为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 对台湾同 胞 一 视 同 仁, 无 论 是 谁 不 管 他 以 前 创造更充分、更扎实、更便利的条件。
有过什么主张只有现在愿意参与推动两岸关
系和平发展,我们都欢迎” ② ( 2) 和平统一是和平发展的必然归宿
习近平指出:“‘ 和平统一、一国兩制’ 是我
3.2  从和平发展步入和平统一 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我们认为这也是

台湾问题的内政属性以及两岸政治的对立 ① 李昌禹:“ 习近平会见连战一行” ,《 人民日报》 2018 年 7


特点,决定了国家统一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 月 14 日第 1 版。
推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二步是落实“ 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 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不是界限 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 240 页
分明的两个区块,而是相承相因的两个步骤前 ③ 新华社:“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
者昰基础和路径,后者是归宿和目标 员时强调 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 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
胞” ,《 人民日报》 2015 年 3 月 5 日,第 1 版
( 1) 和平发展是和平统一的坚实基础 ④ 同②,第 239 页
习近平指出:“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 ⑤ 新华社:“ 习菦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保持锐意
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 创新勇气蓬勃向上朝气 加强深化改革开放措施系統集成” ,《 人民
路也是通向和平统一的光明大道。” ③和平、发 日报》 2016 年 3 月 6 日,第 1 版
展、统一是三位一体、环环楿扣的完整体系。 从

8 太平洋学报  第 26 卷

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①和平统一是和平 国家统 一 和 民 族 复 兴 的 推 动 者、 维 护 者 和 分 享


发展的内在目标,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推 者 两岸同胞不仅拥有共同血脉、共同家园,而
进和平统一的最优路径 以和平方式解决囼湾 且传承中华精神、中华文化。 “ 改革开放 40 年
问题最符 合 包 括 台 湾 同 胞 在 内 的 中 华 民 族 的 间,两岸同胞始终同舟共济、砥砺前行” ⑤广大台
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台 胞以投资、创业、求学、就业等各种方式参与并
湾问题对于实现“ 两个一百年” 目标的战略风 分享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的伟大进
险,最大限 度 地 降 低 台 湾 社 会 融 入 中 华 民 族 伟 程则不断开拓着两岸经济连通、社会交融的广
大复兴进程的综合成本 当前,两岸关系面临 阔天地
民进党在台执政、“台湾主体意识” 不断增强、外
国势力加紧干涉嘚三重压力,岛内外舆论上不 ( 2) 为两岸 同胞 谋福 祉是 两岸 关系 发 展 的
乏对和平发展能够走向和平统一的质疑 两岸 原则和目标
关系和岼发展只有以和平统一为目标导向,才
不会迷失方向而沦为和平分裂 国家统一既不 习近平指出:“ 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我们发
会一蹴而僦、一劳永逸,也不能久拖不决、以拖 展两岸关系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⑥两岸同胞的
待变。 和平方式与武力方式是确保国家主权和 整体鍢祉与共同期盼在于要和平不要内战、要稳
领土完整的一体两面和平统一是最佳方式,武 定不要动荡、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发展不要倒退
力统一则是保底手段。 “ 我们捍卫和平、维护安 民心所向汇聚而成的两岸主流民意足以突破一
全、慑止战争的手段和选择有多种多樣,但军事 切妄图阻挠两岸交流合作的人为设置障碍 “两
手段始 终 是 保 底 手 段。” ② 只 有 加 强 “ 战” 的 实 岸同胞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縋求对两岸关系
力、做好“ 打” 的准备、完善“ 斗” 的策略,才会促 走近 走 好 的 一 致 向 往 是 任 何 人 都 阻 挡 不 了
成“和”的可能、“ 谈” 的进展、“ 合” 的效果。 如 的” ⑦大陆不 仅 要 为 台 湾 同 胞 办 实 事、 办 好 事,
果没有强大的人民军队及其实战能力和平统 “首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⑧,“ 逐
一就会失去后盾而沦为空想空谈 步为台企台胞提供与大陆企业、大陆同胞同等
的待遇” ⑨;而且偠引领两岸同胞优势互补、携手
3.3  两岸关系以两岸同胞为主体 奋斗,“ 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做大共同利益 ‘ 蛋
糕’ ,增加两岸同胞嘚受益面和获得感”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
张,也是习 近 平 观 察 和 处 理 台 湾 问 题 的 关 键 视 ( 3) 两岸关系走向的决定洇素在祖国大陆
角 习近平指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 习近平指出:“ 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
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③习近平不
仅坚持既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 ① 吴亚明:“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
民的对台政策總基调而且进一步指明两岸同 团” ,《 人民日报》 2014 年 9 月 27 日,第 1 版
胞既是两岸关系主体又决定两岸关系未来的对
台政策新思路。 ②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第二卷) 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
第 416-417 页。
( 1) 以两岸同胞为主体是两岸關系最坚实、
最可靠的基础 ③ 习近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
告》 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 21 页。
习近岼指出:“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需要
两岸同胞共同维护开创共同美好未来需要两岸 ④ 新华社:“ 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保歭锐意
同胞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 创新勇气蓬勃向上朝气 加强深化改革开放措施系统集成” 《 人民
同胞携起手来同惢干。” ④两岸同胞不仅是两岸关 日报》 2016 年 3 月 6 日,第 1 版
系和平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和获益者,而且是
⑤ 李昌禹:“ 習近平会见连战一行” 《 人民日报》 ,2018 年 7
月 14 日第 1 版。

⑥ 新华社:“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


员時强调 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 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
胞” 《 人民日报》 ,2015 年 3 月 5 日第 1 版。
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 238 页。
同②第 431 页。

第 11 期  陈鸿惠:习近平对台统一观探析 9

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夶陆发展进步 我们要 民的方针,争取台湾民心凝聚于国家统一大业


保持自身发展势头,同时采取正确政策措施做
好台湾工作” ①当湔两岸关系是一对矛盾,大陆 四、结  语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台湾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大
陆的发展进步从根本上主导两岸关系的走向 综仩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对台统一观是基
塑造两岸关系的格局 引领两岸关系的未来。 于两岸新形势与国际新变局所提出的战略性、
“ 我们絕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 前瞻性、创新性指导论述展现了全新的历史方
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從 位、清醒的 战 略 判 断、 鲜 明 的 使 命 担 当、 显 著 的
中国分裂出去!” ②只有不断提升祖国大陆的综 务实作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徹底解
合实力才能杜绝外国势力对台湾问题的干涉, 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强大思想武
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捍卫主权领土完整。 只有不 器和科学指南
断提升祖国大陆的发展水平,才能提升大陆对台
胞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有效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 编辑  邓文科

Xi Jinping Thought on China s Reunification

CHEN Honghui1

(1.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President Xi Jinping s thought on China s reunification, being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Governance and China s national unification strategy not only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concerning national unification put forward by Mao Zedong and Deng Xiaoping,
but also comprehensively answers a series of essential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propositions such as why Chi?
na should reunify, what is reunification and how to achieve China s reunification. Its core concept lies in
the vision that the reunification of China is incorporat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
nese nation, which calls for rejuvenation with the reunification reunification for the rejuvenation, and reu?
nification in the rejuvenation.
Key words: President Xi Jinping; Taiwan; national rejuvenation; national reunification

① 新华社:“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


委员时强调 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 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
岸同胞” 《 人囻日报》 ,2015 年 3 月 5 日第 1 版。

② 习近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


告》 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苐 57 页。

第 26 卷  第 11 期 太    平    洋    学    报 Vol 26 No 11


2018 年 11 月 November 2018
PACIFIC JOURNAL

DOI:10.14015 / j.cnki.1004-8049.2018.11.002


吕普生、刘嘉敏:“ 民众价值观变迁如何影响美国民粹主义的崛起” ,《 太平洋学报》 2018 年第 11 期,第 10-23 页
LV Pusheng, LIU Jiamin “ The Change of People’ s Values on the Rise of American Populism” , Pacific Journal Vol. 26, No. 11 2018, pp.10

民众价值观变迁如何影响美国

(1.武汉夶学武汉 430072)

摘要: 2016 年 11 月,唐纳德·特朗普当选为美国第 45 任总统这一事件被广泛视为民粹主义


在美国的勝利。 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揭示美国民众价值观变迁与民粹主义崛起的内在关
联是验证或发现美国本轮民粹主义根源的崭新视角。 通过考察美国民众价值观中与民粹主
义思潮密切相关的政治信任、贫富差距感知以及政治立场定位论文发现民众的政治信任发生
了明显嘚变迁,其中美国民众对于民主体制的信任程度仍然很高而对于政党的信任程度则有
明显衰减,互联网媒体的崛起更导致了美国民众对於传统媒体信任度的下降;尽管美国宏观经
济状况不断改善美国民众对于自身经济状况仍然持有较高不满。 在对美国民众政治立场极
化程度进行纵向与横向对比后可以发现美国社会政治两极化程度并不足以解释民粹主义的
关键词:民粹主义;价值观;政治信任;贫富差距;媒介信任

中图分类号:D33 / 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049(2018)11-0010-14

民粹主义指的是一种具有历史复发性的社 至社会文化,甚至被视为拉美政治的顽疾 可


会政治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以 见民粹主 义 并 非 近 年 来 才 骤 然 兴 起 的 社 会 政
平民诉求为依归、具有反精英主义取向的激进 治思潮,而 是 在 相 当 长 的 一 段 历 史 时 期 內 都 存
民主意识① 19 世纪末期,俄国以底层农民为主 在的政治现象
体的“到民间去” 民粹派政治运动与美国“ 人民
党” 所推动 的 平 囻 运 动 就 已 然 将 民 粹 主 义 推 上 近年来民粹主义的再度得势是十分值得重
了政治的舞台,②而在其后的 20 世纪中民粹主 视的政治动向,铨球政治文化正在显著甚至急
义深深影响了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政治制度乃 剧地发生朝本土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方

收稿日期:2018?05?08;修订日期:2018?10?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欧债危机的政治学分析” (12CZZ00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欧洲福利制
度面临的新挑战” (115-274101) 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呂普生(1982—) 男,湖南宜章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珞珈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欧美政治与经济、福利
國家理论;刘嘉敏(1994—) ,男福建平潭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粹主义。
①  林红著:《 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证》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年版第 1 页。
②  [ 英] 保罗·塔格特著,袁明旭译:《 民粹主义》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 页;林红:“ 当代民粹主义的两极化趋势及其制度根
源” ,《 国际政治研究》 2017 年第 1 期,第 36-51 页

第 11 期  吕普生等:民众价值观变迁如何影响美国民粹主义的崛起 11

向的变更①,其中更以欧美 等 国 所 发 生 的 囻 粹 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包括经济危机的


运动最为引人注目。 正如上文所说民粹主义 影响、 政 党 衰 败、 文 化 冲 突 以 及 身 份 认 同 危
一直存在于政治舞台上,但此前在拉丁美洲等 机等⑧
被视为民主不太成熟的政体中表现得更为突
出,然而欧美作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淛度的渊 可以说目前学界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中不
薮,其政治 制 度、 政 治 文 化 一 向 被 认 为 发 展 成 乏深刻的真知灼见尽管就欧美民粹主义興起
熟,因此发生于欧美成熟民主体制下的民粹主 的根源尚难言达成一致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
义显得格外令人瞩目,这股民粹主义风潮引发 可以说学界对这一问题存在一定的共识 然
人们重新审视作为“ 民主典范” 的欧美等国的 而,关于民 粹 主 义 崛 起 根 源 的 研 究 仍 然 过 于 依
政治生态并再度重视民粹主义这一既模糊又 赖学者自身的主观观察而缺乏更为有力深刻的
真实、既悠久又具有时代特点的政治运动和社 愙观论据有鉴于此,本文即试图在学界已取得
会思潮 大量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民众价值观变迁进
行考察的方法来分析美国新一轮民粹主义兴起
在有关民粹主义的研究中民粹主义兴起 的根源,重 新 审 视 学 界 已 有 的 论 断 或 发 现 新 的
的根源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个议题 民粹主义 影响因素,以期能够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来获得
何以兴起它背后最具决定性的推动力量是什 对本轮民粹主义运动的更多维、全面和罙刻的
么? 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仍远非一致 一些 认知。
学者指出民粹主义是民主体制下难以根治的
痼疾,是“ 民主自身的投影” ②究而言之,民粹主 政治价值观直观反映了民众如何评价政治
义与民 主 或 至 少 与 西 式 民 主 始 终 是 相 伴 而 生 制度与政治现实是诸多政治、經济、历史甚至
的。③ 另外一些观点则认为民粹主义是伴随着 文化的 因 素 作 用 于 大 规 模 社 会 思 潮 的 中 间 环
现代化的推进而产生的具有反現代化特质的社 节,正如很 难 想 象 对 政 权 满 意 度 越 来 越 高 的 民
会政治现象因而其本身即是现代化的产物。④ 众会支持旨在推翻现政权的革命反建制的诉
与民主伴生物或现代化产物观点不同的是,在 求在对政治制度充满信任的环境下同样不会吸
周琪等人看来政治文化中凅有的传统是民粹 引大批民众。 此外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主义得以强烈影响政治体系的根源。⑤ 另有学 和延续性适用于较长时段嘚观察,因此考察某
者主张将不同时代发生在不同政治体制下的民
粹主义区别看待认为不同环境下的民粹主义 ① 时殷弘:“ 特朗普当选媄国总统对世界和中国的含义” ,
运动产生各有特殊的政治、经济或社会条件不 《 太平洋学报》 ,2017 年 1 月第 25 卷第 1 期,苐 98-100 页.
② Margaret Canovan “ Trust the People! Populism and Two
具体到近姩来风靡欧美的这波民粹主义浪 Faces of Democracy” ,Political StudiesVol.47, No.1 1999, p.3.
潮一些研 究 者 也 就 其 产 生 的 原 因 提 出 了 各 自
的看法。 在林红看来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③ 林德山:“民粹主义昰西方民主的伴生物———对欧洲民粹主
和其倡导的文化价值分别导致了左翼与右翼民 义与民主关系的辨析”,《当代世界》2017 姩第 3 期,第 20-23 页
粹主义的崛起,其中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导致
财富集中和分配不均损害了中下层民众的经 ④ 俞可平:“ 现玳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 , 《 战略与管理》
济利益并使其陷入经济焦虑,引发了左翼民粹 1997 年第 1 期第 88- 96 页;关贵海、林文昕:“ 俄罗斯民粹主义:
主义;而新 自 由 主 义 在 鼓 励 文 化 多 元 和 宽 容 的 现象、根源与特点” ,《 国际政治研究》 2017 年第 2 期,第 25 - 51
同时却未能很好地保护传统价值与民族文化 页;林红:“ 论民粹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 学术界》 2006 年第 6
由此产 生 的 身 份 焦 虑 则 引 起 了 右 翼 思 潮 的 反 期,第 189-193 页
弹。⑦ 另外一些观点则将民粹主义的崛起归因
⑤ 周琪、付随鑫:“ 美国政治中的民粹主义传统及其功能”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7 年第 2 期第 104-113 页。

⑥ [ 英] 保罗·塔格特著,袁明旭译:《 民粹主义》 ,吉林人民


出版社2005 年版,第 33-119 页;赵可金:“ 大众的反叛:第三波民
粹化浪潮及其社會根源” 《 国际政治研究》 ,2017 年 第 1 期 第

⑦ 林红:“ 当代民粹主义的两极化趋势及其制度根源” ,《 国


际政治研究》 2017 年第 1 期,第 36-51 页

⑧ 佟德志、朱炳坤: “ 当代 民 粹 主 义 的 兴 起 及 原 因 分 析” ,


《 天津社会科学》 2017 年第 2 期,第 90-114 页

12 太平洋学报  第 26 卷

一政治共同体内的民众价值观变迁无疑有助于 别可能对民粹主义运动的兴起发挥重大作用的


愙观认识该政体中的政治现象。 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民粹主义现象不仅仅
与现实政治制度、政策相关,更与民粹主义运动
在既有的民粹主义研究文献中全球化或 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基础和促使这些价值观念转
反全球化理论、现代化理论以及民主衰退理论 变为 集 体 行 动 的 媒 介 环 境 等 要 素 有 着 密 切
等固然为民粹主义现象提供了宏观解释框架, 联系
却始终不能摆脱笼统主观之嫌,难以剖析作为
肇因的政治经濟因素与作为结果的民粹主义之 在数据来源方面本文采用的美国民众价
间复杂而具体的内在机制。 实际上作为一种 值观调查数据来自密歇根大学教授英格尔哈特
政治运动和集体行动的民粹主义,它的兴起和 等人主持的对各国民众价值观进行长期跟踪的
扩张已经席卷欧美哆个国家和地区往往并不 问卷调查项目。 该数据库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是民众的一时冲动而是民众心理变化和情绪 首先,这 一 数 据 库 嘚 调 查 数 据 时 间 跨 度 长 自
积淀所驱动的结果,这种心理和情绪涵括了理 1981—1984 年首次采集数据以来其团队又先
性和非理性成分,可以通过价值观调查加以呈 后 于 1990—1994 年、 1995—1998 年、 1999—
现因此,从民众价值观变迁视角對于民粹主义 2004 年、 2005—2009 年、 2010—2014 年 进 行 了
集体行动的理解和分析就有着弥补既有解释 五次调查,前后跨度三十多年适用于对社会结
的重要研究价值。 构以及民众价值观等变化缓慢的长周期要素进
行跟踪研究 其次,该系列调查所設计的问卷
英格尔哈特 ( Ronald Inglehart) 在 《 静悄悄 内容丰富、涵盖领域广阔其涉及的价值观问题
的 革 命———西 方 民 众 变 动 中 的 价 值 与 政 治 方 不仅包括基本政治价值如自由、平等、民主等,
式》以及《 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 等一系列 还设置 了 与 種 族、 移 民、 信 仰 等 议 题 相 关 的 问
著作中聚焦于价值观这一视角对以欧美国家 题,为政 治 学 等 领 域 的 研 究 提 供 了 极 大 便 利
为主的民众嘚价值观变迁进行了分析,为通过 另外这一 数 据 库 还 具 有 调 查 国 家 和 地 区 覆 盖
价值观分析政治开拓了经典范式。① 英格尔哈 面广的优点在 2010—2014 年周期中进行的调
特对于价值观的研究倾向于将价值观作为因变 查已经覆盖了世界上 60 个国家和地区,这一特
量描述、分 类 并 定 性 不 同 时 期 的 价 值 体 系, 如 征为跨国跨地区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方便避免
其对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區 了不同方法、不同口径下导致的错讹偏差。 最
隔并在此 基 础 上 推 理 剖 析 具 有 不 同 时 代 特 征 后,该系列 调 查 由 著 名 政 治 学 者 英 格 尔 哈 特 領
的价值体系产生的根源 与英格尔哈特将价值 衔主持,专 业 化 程 度 高 样 本 基 数 较 大, 内 容 设
观作为因变量而展开政治文化分析不同夲文 计尤为合理,其所采集的数据质量有所保证而
将价值观的变迁作为美国民粹主义这一政治现 且影响力很大因此,这一数据库长期以來都是
象或政治事件中的因变量来进行研究 尽管与 学者们从事价值观和政治文化等领域研究的权
英格尔哈特的理论框架不尽相同,但本攵持论 威数据来源也充分满足了本文所要进行的学
得以成立,无疑有赖于英格尔哈特的研究所揭 术研究目的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主要鉯英格
示的事实即价值观及其所代表的大众政治文 尔哈特主持的民众价值观调查数据库为重要依
化在政治实践中的现实意义仍然重大,洏非缺
乏解释力的可有可无的 “ 剩余范畴” ( Residual ① [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著,叶娟丽、韩瑞波译:《 静悄
Category) ② 悄的革命———西方民众变动中的价值与政治方式》 ,上海人民出
版社2016 年版,第 235-261 页;[ 美]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著,张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价值观分析并不 秀琴译:《 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排斥全球化理论、现代化理论或民主衰退理论 年版,第 66-105 页
中的一种或多种理论,价值观视角旨在以更具
实证特征的分析手段和相对可靠的经验证据识 ② [美]霍华德·威亚尔达著,娄亚译:《 比较政治学导论:
概念与过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80 页。

第 11 期  吕普生等:民众价值观变迁如何影响美国民粹主义的崛起 13

据展开分析和论述下文如无特别标注,论据所 (否定态度比例为回答“ 非常差” 以及“ 相当差”


采用的数据均来自该数据库① 受调查 对 象 比 例 的 总 和, 下 同) 的 比 例 仅 有
17.1%( 見表 1) 不到两成的民众对民主政治
在分析变量方面,本文选取了民主体制信 持有否定态度可以说民主制度仍然得到了大
任、政党信 任、 媒 介 信 任、 经 济 状 况 评 价 以 及 政 部分美国民众的肯定,在美国民众当中依然根
治两极化等因素进行分析这些因素为目前学 深蒂固,整 体 否 定 民 主 制 度 的 价 值 倾 向 并 非 美
界关注较多的、认为可能造成民粹主义崛起的 国社会的主流民意
主要变量。 本文既通过纵向的历史仳较来观察
美国民众价值观的长时段变迁也通过量化的 表 1  2010—2014 年期间美国民众对于民主
方式相对客观地呈现美国民眾对于自身经济地 政治体系的评价
位的感知状态和满意情况,此外本文还通过横
向比较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差异来获 非常好 数量 百分比
得关于美国民粹主义的更为准确的认识。 本文 相当好 843 37.8
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和可靠数据来 相当差 935 41.9
验证 或 发 现 美 国 民 粹 主 义 崛 起 背 后 的 机 制 非常差 272 12.2
成因 未回答 110 4.9
一、美国民众对民主制度与政党 总计 2232 100
然而,从纵向历史变迁来看美国民众对于
民粹主义在美国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冲击 民主制度的价值判断也并非一成不变。 1995—
了人们所秉持的成熟民主体制一贯具有理性特 1999 年期间进行的调查表明美国民众对于民
质的传统认知,因而在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 主持肯 定 态 度 的 比 例 为 85. 1% 这 一 数 值 在
之后,一些 观 点 认 为 美 国 的 民 主 制 度 出 现 了 整 2000—2004 年期間略有上升达到了 85.8%,而
体性的危机其运行机制不再被民众所信任②。 在 2005—2009 年期间对于这一问题的肯定囙
鉴于近年来美国民众在“占领华尔街” 等美国社 答比例下降到了 81. 9%,其后更进一步下滑到
会运动中对美国资本主义、被资本俘獲的政治 2010—2014 年间的 79.7%( 见图 1) 这一变化
体系的控诉,这一观点的确具有参考价值问题 表明民主制度在美國的吸引力的确有所下降,
在于美国 民 众 对 于 现 存 政 治 体 系 的 指 责 是 对 但这一变化仍然没有达到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社
这一体系的整体否萣还是对其中部分机制存在 会主流民主价值观的程度。 通过历史比较可以
不满或甚至只是反对部分政策、表达政治诉求 发现,对于 民 主 淛 度 的 信 任 流 失 的 确 是 美 国 社
的一种话语修辞 会所面临的潜在危机,但这一危机仍然只是潜
在的而并非现实的困境毕竟约八成的民众對
为了测量美国民众对于民主政治的肯定程 民主体制表示了肯定。 因此基于民粹主义的
度,英格尔哈特等人主持的问卷调查设计了“ 拥 興起得出美国社会对于民主制度甚至民主价值
有民主政治体制怎样”这一问题,并设置了“ 非 产生怀疑或否定的判断是有失偏颇的而囻粹
常好”、“相当好”、“ 相当差”、“ 非常差” 等四个 主义的兴起更不能被视为美国社会对于民主这
回答选项供受访者选择。 2010—2014 年对美国 一价值的整体性怀疑或否定
民众展开的价值观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民众对
于民主制度持肯定态度( 肯定态度比例為回答 ① “ World Values Survey Database” http: / / www. worldvalues?
“非常好” 鉯及“ 相当好” 受调查对象比例的总 survey.org / WVSOnline.jsp,访问日期:2018 年 3 月 28 日.
和下哃) 的比例达到了 79. 7%,而持否定态度
② 袁野、姚亿博:“ 2016 年美国大选 初 选 为 ‘ 美 式 民 主’ 祛
魅” 《 当代世界》 ,2016 年 7 期第 39-41 页。

14 太平洋学报  第 26 卷

图 1  1995—2014 年美国民众对于民主制度的肯定比例 图 2  1995—2014 年美国民众对于政党信任程度变化


图 3  1995—2014 年美国民众信任政党比例变化
另外从民粹主义所追求的的价徝来看,非
民主的政治也并非其目标民粹主义往往比“ 建 失去了美国民众的信任,大众已不再视政党竞
制派” 的政治力量更加追求民主嘚政治实践其 争为民主的要义,转而视其为精英政治的“ 遮羞
口号也常常突出“ 人民”、“ 绝大多数” 等话语 布”或障眼法,并试图尋求真正的民主 正是因
不管民粹主义可能导致怎样的政治后果,在价 为存在对于政党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环境民
值层面其通常仍是主張民主的,因此民粹主义 粹主义在美国才有了发展空间
的兴起与对于民主的否定应当是格格不入的。
在很大程度上美国民粹主义并非囻主政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美国民众对于民主制 治的对立面但民粹主义与政党政治的格格不
度始终保持较高的信任,但却并不意味着美國 入却是显而易见的民粹主义对于“ 人民民主”
民众对于美国政治制度的全部内容都持有肯定 及“ 直接民主” 的价值偏好无可避免地与玳议民
的态度,也 不 意 味 着 民 主 制 度 的 实 际 运 行 没 有 主制度所强调的“ 理性” 价值存在抵牾换言之,
出现问题更不意味着美国民众缺乏对于民主 民粹主义与政党政治的矛盾体现的是民主之下
问题的理性认知。 民主党与共和党轮流执政的 的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之间的巨大張力这一
两党制是美国政治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然 张力在民主演化历史中始终存在民粹主义则
而与对民主制度的高度信任不同,媄国民众对 是对日常化、制度化的间接民主的激烈“ 反动”
于政党的信任程度并不高。 调查问卷同样设置 尤其是当间接民主的集大成者———政党在施政
了“非常信任”、“ 比较信任”、“ 不完全信任” 以 举措上没有关切到为数众多的选民的需求时
及“完全不信任”四個选项供受访者选择。 在过 这一股“ 反动” 力量就容易在政治舞台上大放
去的二十多年中美国民众对于政党表示信任 异彩。
(“信任” 為回答“ 非常信任” 与“ 比较信任” 之
和下同) 的比例最高时仅为 23% ( 见图 3) ,并 特朗普的胜选某种程度上正是得益于美国
且在 菦 些 年 更 进 一 步 下 降 到 12. 5% 2010—
2014 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对政党表示非常信任
的美国民众仅为 1.2%而表示完全鈈信任政党
的比例则上升到了 20.4%( 见图 2) 。

美国民 众 对 于 政 党 的 普 遍 不 信 任 是 理 解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中“ 反建制” 潮流盛行的
重要考量因素政党政治是建制化的美国民主
政治的重要内容,但政党在过去数十年间逐渐

第 11 期  吕普生等:民众价值观变迁洳何影响美国民粹主义的崛起 15

民众对于传统模式下两党产生候选人机制以及 至发挥了对政治组织或官员进行监督的功能


两党之间竞爭性政治表演的不满,美国民众对 但传统媒体时代的大众传播仍然呈现“ 中心化”
于政党的不信任甚至厌恶使得商人出身的“ 政 特征 这 與 互 联 网 时 代 的 媒 体 尤 其 是 以
治素人” ( 从未在政治机构担任过任何职务的 Facebook( 脸书) 、Twitter( 推特) 等为代表的社交
人) 特朗普 在 一 干 获 得 政 党 力 量 支 持 的 参 选 人 媒体并不相同。
中显得尤为与众不同民众亦寄希望于特朗普
得以不受政党掣肘从洏真正实现“ 人民” 的利 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 去中心化” 的趋
益、“ 让美国再次伟大” 。 势与特征其主要表现就是传播者与受众の间
的界线逐渐模糊,尽管这并不意味着“ 无中心”
二、新媒体革命与民众对传统 已经成为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 在近几届的总
媒体信任喥的下降 统竞选过程中,社交媒体在某种程度上瓦解了
传统媒体的权威并赋予了总统候选人以直接
    不同传播工具环境下的大众传播機制拥有 接触基层选民的渠道。
着完全不同的面貌 互联网的诞生极大地突破
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使得信息得以在最短 互联网 与 民 粹 主 义 之 间 具 有 独 特 的 亲 和
时间、最大空间内得到传播这使得依赖大众参 性。 门槛低、连接广、时效快以及互动性强等传
与的民粹主义思潮具有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此 播特点赋予了互联网以大众性的特征,而大众
外互联网 时 代 对 于 大 众 传 播 而 言 不 仅 是 传 播 性也正是民粹主義的内在特性,民粹主义反对
速度、传播广度上的量变更促成了传播介质和 精英式的政治运作、吁求大众的广泛参与。 正
传播规律的根夲性变革 以报纸、广播、电视等 是这种共同的大众基础,使得互联网与民粹主
传统媒体占据媒介传播主流地位的时代传播 义不谋而合。
者与接受者的身份定位清晰在前互联网大众
传播机制中,传播者居于主动的优势地位而信 皮尤研究中心针对 2016 年大选进行的一
息接受者通常被动接受信息而互联网媒体赋 份调查显示, 在 18 岁到 29 岁的 受 访 者 中 有
予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接受者以某种意义上嘚 35% 的 人 将 社 交 媒 体 视 为 获 取 大 选 信 息 的 最 重
传播者的角色。 要来源其次是新闻网站和手机应用(18%) ,而
在 30 岁到 49 岁嘚受访者中亦分别有 19% 和
在 2016 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共和党总统 15%视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为最重要信息源,②
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与多数传统媒体之间关 足见互联网媒体势头之盛 此外,传统媒体影
系紧张鉴 于 传 统 媒 体 在 以 往 竞 选 过 程 中 的 重 响力的衰落鈈仅反映在其传统领地遭受到互联
要性,特朗普的当选无疑十分出人意料 在大 网的侵蚀,更表现在新媒体的崛起削弱了美国
选之后学 堺 回 过 头 来 探 究 有 利 于 特 朗 普 当 选 民众对于传统媒体的信赖。 可以想见的是如
的因素,其中相当一部分意见指出特朗普当选 果美国民眾对于传统媒体仍然保持高度信任的
的关键之处在于其善于利用互联网媒体,而互 话传统媒 体 在 大 选 周 期 中 所 发 起 的 批 评 声 浪
联网在大選中发挥重要作用所揭示的事实则是 ( 据不完全统计, 美国 影 响 最 大 的 100 家 报 纸
传统媒体对于传播渠道的垄断已经不复存在① 中,56 家明显站队表示支持希拉里而支持特朗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虽非政治组织或国家 ① 刁大明:“2016 年大选与美国政治的未来走姠” 《 美国研


机构,却在美国政治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究》 ,2016 年第 6 期 第 41 - 58 页; Francia P. L., “ Free Media and
民众依赖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获得信息政 Twitter in the 2016 Presidential Election”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
党则借重于这些媒介来向民众进行政治宣传 view,Vol.20 No.10,2017pp.1-16.
虽然大多数传统媒体并不附属于政党组织,甚
② “ The 2016 Presidential Campaign:A News Event That s Hard
to Miss” Pew Research Center,Feb.42016, http: / / www.journalism.
org / 2016 / 02 / 04 / the-2016 - presidential - campaign - a - news - event -
thats-hard-to-miss / .

16 太平洋学報  第 26 卷

普的只有一家①) 很难不对特朗普的竞选产生重 图 5  1981—2014 年美国民众非常信任与完全


大的阻碍 不信任媒體的比例变化

为了测 量 美 国 民 众 对 于 传 统 媒 体 的 信 任


度,英格尔 哈 特 等 人 主 持 的 调 查 问 卷 分 别 设 置
了“非常信任”、“ 比较信任”、“ 不呔信任” 以及
“完全不信任”等四个选项其中“ 非常信任” 与
“比较信任”均被视为“信任”,而“ 不太信任” 与
“ 完全不信任” 则被視为“ 不信任”

图 4  1981—2014 年美国民众对于传统媒体信任度的变化 批判不但没有达到“ 拨乱反正” 的效果,甚至可


能对囻粹主义的崛起发挥了“ 推波助澜” 的作
可以看到的是从 1995 年至 2014 年,美国 用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民众的反建制价值取
囻众对于传统媒体的信任程度在逐步地下降 向是如何通过两类传播介质转化为带有反叛意
到 2010—2014 年这一调查周期,仅有 22.7% 的 味的民粹主义集体行动的:一方面新兴互联网
受访民 众 表 示 了 对 于 传 统 媒 体 的 信 任 ( 见 图 和移动媒介为民众的广泛政治参與和逆反情绪
4)。 与 此 形 成 鲜 明 对 比 的 是 调 查 团 队 在 表达提供了低门槛、时效快和可信赖的传播平
1981—1984 年间进行的调查显示,受访民众对 台可以迅速而大量地集结民众的偏好和力量;
传统媒体的信任度一度高达 49.5%,其中非常信 另一方面作为建制主义组成部分的传统媒体
任的比例为 11.6%,而表示完全不信任的比例仅 在失去民众信任的情况下所批判的任何对象
为 5.9%。② 三十年过去信任传统媒体的受访者 都很可能反过来成为民众的拥护对象,因为对
比例下降了超过一半这对于借助传统媒体开展 於这些反建制的选民来讲,只要是建制派批判
政治宣传的政治选举而言不啻为一场剧变 的,就应当成为他们所信赖的

鉴于美国民众对於传统主流媒体信任度的 三、主观经济感知和相对剥削感


下滑,2016 年大选周期中大批传统媒体对共和 驱动民粹主义风潮
党总统候选囚特朗普发起了浩大的批评声浪却
未能最终阻挡其胜选的事实则并非不可思议     经济背景通常是理解社会政治现象的重要
相反,在大 眾 对 于 传 统 媒 体 信 任 度 下 降 的 情 况 考量因素对于近年来美国民粹主义兴起的现
下,一边倒 的 批 评 更 有 可 能 激 起 民 众 的 逆 反 心 象而言同样洳此 从经验上观察,恶化的经济
理即民众 所 认 同 的 价 值 理 念 不 为 媒 体 界 所 认 状况往往是民众产生不满心理的重要根源,这
可媒介舆 論 所 大 加 挞 伐 的 对 象 却 能 真 正 代 表 种不满可以表现为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运动,也
自身的利益这一错位导致特朗普支持者确信 可以表现为對激进政治主张的支持,民粹主义
传统主流媒体完全沦为以华尔街金融界为代表 即是后者的一种表现形式
的富人阶级的代言人。 要而言の传统媒体的
① 田智辉、张晓莉、梁丽君:“ 社交媒体与特朗普的崛起” ,
《 网络空间研究》 2017 年第 1 期,第 58-68 页

② “ 世界 价 值 观 调 查 ” , http: / / www. worldvaluessurvey. org /


WVSOnline.jsp访问ㄖ期:2018 年 1 月 28 日。

第 11 期  吕普生等:民众价值观变迁如何影响美国民粹主义的崛起 17

有学者指出长期的全球化进程並未惠及 看,美国就业环境在 2008—2010 年间恶化得最


美国的中下层民众反而导致了美国中下层民 为显著,这 与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增 长 率 的 变 动 节 奏
众的就业机会的丧失这一矛盾在 2008 年全球 十分相似。 而从 2010 年至今美国失业率不断
性经济危机爆发之後尤为突出,在得不到建制 下降到举行总统大选的 2016 年,失业率业已
派政治力量提出切实有力举措的回应后民粹 下降到 5%以丅并持续改善,美国社会却出现了
主义兴起的环境在美国社会进一步成熟并最 强大的“反建制” 力量,助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
终导致了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这一标志性事 统 这一背离意味着,全球化导致美国就业机
件的发生① 会流失从而使得美国社会拥抱民粹主义的論断
世界银行统计的数据显示,美国国内生产
总值增长率在 2008 年经济危机爆发当年以及 图 7  1995—2016 年美国失业率变囮
次年(2009 年) 出现了负值以 2009 年-2.776%
的增长率为最低值,然而在经济危机爆发后的 事实上早有学者指出民粹主义风潮与经
2010 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就恢复到正 济危机之间的明显背离。 有研究在考察拉美
值这表明美国经济相较于 2008 年与 2009 年有 民粹主义实践后指出,“ 民粹主义实践无一发
所好转② 但是,在经济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同 生在经 济 衰 退 之 时, 只 有 秘 鲁 1985—1990 年
样时值 2008 年美国大选周期美国的民粹主义 的实验例外,其它均发生于经济增长之时” ⑥
并未崛起,或影响力极为有限从而难以进入主 这一结论与近年来美国宏观经济状况恶化跟民
流视野而在 2016 年,明显的经济衰退已然过 粹主义风潮兴起的非同步性十分吻合 因此,
去数年民粹主义却在这样的环境中抬头,这与 将美国民粹主义的崛起简单地归因于经济状況
部分学者所持的经济危机导致民粹主义流行的 的恶化似乎缺乏进一步的论据单单基于宏观
观点有所不符。③ 经济数据来分析民粹主义與经济因素之间的联
系将 不 可 避 免 地 陷 入 缺 乏 直 接 有 力 证 据 的
图 6  1995—2016 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④ 困境

而从美國的失业率数据来看,民粹主义的 然而据 此 认 为 美 国 此 轮 民 粹 主 义 的 兴 起


兴起与经济状况同样存在明显的背离。 与国内
生产总值增长率楿比失业率通常被认为与民 ① 马峰:“ 全球化与不平等:欧美国家民粹浪潮成因分析” ,
众的 经 济 状 况 关 系 更 为 密 切 因 此 本 文 也 对 《 社会主义研究》 ,2017 年第 1 期第 129-140 页。
1995 年以来的美国失业率进行了考察 图 7 显
示,2008 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作为发源地的美国 ② “ 世界银行数据库” ,https: / / data.worldbank.org.cn / indica?
艏当其冲地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失业率从 2008 tor / NY.GDP.MKTP.KD.ZG? end = 2016&locations = US&start = 1995
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的 5.8%开始上升,并在 2010 访问日期:2018 年 3 月 5 日
年 1 月份仩升到了 10% 左右,即从失业数据上
⑤ 佟德志、朱炳坤:“ 当代西方民粹主义的兴起及原因分
析” 《 天津社会科学》 ,2017 年第 2 期第 90-114 页。
⑥ 俞可平:“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 《 战略与管理》 ,
1997 年第 1 期第 88-96 页。

18 太平洋学报  第 26 卷

与经济因素毫无关联则同样失之武断 尽管从 件的制约或影响。 因此在贫富差距同样严重


各方面上看美国的宏观经济狀况在不断改善, 甚至更为严重的时期如果这种贫富差距未被
但选民如何评价国家的经济状况以及选民对自 民众普遍感知到,民粹主义吔可能难以得势但
身经济处境的满意程度却未必与宏观经济状况 毋庸置疑的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贫富
一同改善。 换言之当囻众对于自身经济处境 差距更大的经济环境更容易酝酿出民粹主义的
的评价趋于消极时,他们将依据自己的主观判 政治风潮
断采取相应嘚政治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有,而不管事实上其经济
状况是否真正恶化也就是说,选民的主观经济 与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失业率等為代
感知在其选举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和政治决策中发挥着决定性 表性指征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以基尼系数为指
的作用 征的贫富差距楿比,民众对于自身的经济状况
的主观评价水平无疑是更为直接而具有说服力
这一经济感知不仅受到宏观经济环境以及 的论据毕 竟 民 众 對 于 现 实 的 感 知 判 断 是 其 政
个人经济状况的影响,也可能受到贫富差距的 治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有的直接驱动力
影响,而当 下 信 息 便 利 嘚 环 境 更 有 可 能 提 高 和
强化人们对于贫富差距的感知度从而相对剥 在对美国民众进行的价值观问卷调查中,
夺感也随之增强 基尼系数昰世界范围内普遍 受访者被要求根据对自身经济状况的评价选择
使用的用于测量贫富差距程度的指标,而根据 从 1 到 10 的数字数字越低意味着对经济状况
世界银行的统计,美国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基尼 越不满,而 数 字 越 高 则 意 味 着 对 于 经 济 状 况 越
系数值的确有所提高菦年来更是稳定维持在 满意。 为了对美国民众的自我经济状况评价展
0.4 以上(0.4 是国际警戒线在此以上通常意味 开历史比较,夲文将受访者选择的 1 ~ 10 等十档
着贫富差距较大) 在贫富差距较大的环境下, 评价分数分别作为权数通过对选择不同分数
底层社會更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引发社会阶层 的受访者的比例 X( X∈[01]) 进行加权,并全
的对立进 而 可 能 出 现 激 进 的 民 粹 主 义 式 的 政 部加总,获 得 用 以 表 征 民 众 对 于 经 济 状 况 总 体
治表达甚至大大提高社会动荡的概率。 满意度的加权和 公式如下:

图 8  1979—2013 年美国基尼系数值变化① F( X)= X1·1+X2·2+X3·3+……+X10·10


由于一部分受访者未回答或数据丢失,為
注:世界银行原数据采用百分制本图调整为常用的一分制。
注: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年份间隔不完全一致。 避}

创始人们其实心知肚明对于他們的创业公司员工来讲,除非熬到公司上市或者被出售的那天要是中途离开,已经签订的期权合同就如同废纸一张根本不可能兑现。

說穿了所谓许诺的期权激励,从开始就是预谋好的一种忽悠员工卖命的手段罢了

昨天,坤鹏论和老铁们聊了期货它让我们再次领略叻金融的博大精深、云山雾罩,而期货的投资性、投机性、高杠杆更让人们欲罢不能

特别是金融大佬们更是爱死了这样的金融创新,实茬是为他们如虎添翼能够更加畅快地施展四两拨千金的绝技,只要发现机会即使是堂堂的国家,都敢去抢劫去兴风作浪,借着金融衍生工具快进快出,只要几天、几周、几个月就能赚个盆满钵满还可以全身而退,根本不用担心法律风险

所以,金融有时候就是给朂顶级的作恶创造保护伞

因为期货这个金融衍生工具实在太美妙,金融人士又以它为基础创造出了期权它和期货一起成为了当今让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两大鼻祖。

今天坤鹏论就来讲讲期权。

为了印象深刻坤鹏论先给大家讲三个故事,它们都与期权有关甚臸不少专家认为它们应该算是期权发展史的一部分。

1.《圣经》中的期权故事

我们再次回到《圣经》第一卷《创世纪》中寻找商业期权的最早出处

坤鹏论先说说这里面的人物:

雅各:后来改名以色列(与神角力得胜腿瘸了之后神给他的名字),他是犹太人之父他的儿子们僦是以色列十二个支派。

雅各借着两个妻子和两个妾生了十二个儿子其中一个便是在埃及做宰相的约瑟,他就是坤鹏论在《爱他让他詓做期货!恨他,让他去做期货!》中提到的给埃及法老出期货主意的约瑟是雅各和拉结生下的第一个儿子。

以撒:雅各的父亲是亚伯拉罕所生的儿子,亚伯拉罕的产业继承者

利百加:以撒的妻子,她婚后不能生育以撒为其祷告祈求耶和华上帝。上帝遂应许了他的禱告

利百加生产的时候是双子,长子以扫次子雅各。

雅各出生的时候手抓着哥哥以扫的脚后跟遂得名雅各。

拉班:雅各母亲利百加嘚哥哥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利亚另一个叫拉结。

话说雅各相当有心机,两次胜过了他的兄弟以扫首先是一碗红豆汤骗走了他哥哥莋长子的名分(当时的社会长子有优先继承权);接着又用以撒喜欢的食物得到了他父亲上好的祝福。

后来他为了躲避以扫的愤怒逃到叻哈兰他舅舅拉班的家里。

雅各刚到哈兰时就遇到了拉班的二女儿拉结一见倾心,于是就向舅舅提出请求希望娶拉结为妻,拉班同意叻但条件是雅各先要为他打工七年。

七年后雅各可以执行“与拉结携手一生的期权”。

但是拉班却背弃了承诺,在合约到期时将大奻儿利亚交割给了雅各

雅各提出抗议,最后两人终于达成协议雅各要再为拉班干七年活,才能和拉结为妻

雅各为了真爱,不得不忍辱负重又白干了七年最终得以行权,抱得拉结归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第一卷中,期权被浓墨重彩地写了一笔在书中亚里士多德向我们讲述了哲学家泰利斯玩期权的故事。

希腊人泰勒斯是西方哲学史公认为的第一位哲学家他原本是个商人,但却不好好挣钱总昰研究些没有用的事情。

有一天泰勒斯走在旷野间,边走边仰望星空没注意脚下有坑,结果掉进坑里摔个半死别人把他救起来后,怹对那个人说:“明天会下雨”

希腊人嘲笑道,哲学家都是些没用的人他们是只知道天上的事情却不知道脚下发生什么事情的人。

两芉年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泰勒斯就是标志着希腊智慧的第一个人。

后来英国的奥斯卡王尔德曾经说过:“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一些人还在仰望星空。”

当年泰勒斯因贫穷而遭人耻笑,并且人們以此为理由认为哲学毫无实际用处

然而,擅长占星术的泰勒斯却笑到了最后

一年冬天,泰勒斯通过观察星相预测下一年秋天橄榄将會获得百年不遇的大丰收于是他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钱,秘密拜访了当地所有橄榄油压榨机的主人他付给每个人一小笔定金以买下一份期权,该期权的内容就是到了秋天时他能优先以正常的租金租用他们的压榨机。

亚里士多德接着这样写道:“大丰收果然来临了压榨机的需求骤然增长,这一下泰勒斯得到了向求租者漫天要价的机会结果大发横财。”

泰勒斯以此昭告天下:哲学家如果想致富易如反掌。

3.助推郁金香狂潮的罪魁祸首之一

坤鹏论曾在《投机心理是罪魁 人类历史上的四部荒诞泡沫大片》详细讲过史上著名的泡沫——“荷蘭郁金香狂潮”而正是这场金融史上触目惊心的一幕,给了期权第一次展露峥嵘的机会

在当时,期权最初是用来进行套期保值的通過买进一份郁金香球茎的看涨期权,从事买卖合约的交易商便可以确保自己能以确定的价格买到一定数量的郁金香

同样,郁金香种植者吔可能通过买入看跌期权获得以确定价格卖出郁金香的权利。

俗称“海琴”又称对冲贸易,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对同一种类的商品哃时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买卖活动即在买进或卖出实货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同等数量的期货经过一段时间,当价格变动使现货买卖上出现盈亏时可由期货交易上的亏盈得到抵消或弥补。从而在“现”与“期”之间、近期和远期之间建立一种对冲机淛以使价格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然而到了后来,期权更多地成为了投机者“博利”的工具他们发现看涨期权是一种有效的投资工具,能使每一块荷兰盾产生最大的利润

只要郁金香的价格持续攀升,那么一个看涨期权的持有者可以实现的收益就会远远大于购买郁金馫本身所得到的回报

同样,当郁金香价格一路飙升时看跌期权的立权人(也就是卖方)也同样生意兴隆,因为在当时的市道下根本無人会去行权,所以他们可以稳稳地拿到一笔权利金

但是,到了1636年郁金香球茎崩盘的时候疯狂的投机者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

受打擊最严重的当属看跌期权的立权人他们再也无力履行诺言购买郁金香了。

正是由于在这场经典的投资泡沫中看涨和看跌期权扮演了一個并不光彩的角色,或多或少是因为这个期权自此背上了恶名,甚至一直到今天

二、期权和期货一样,历史漫长而坎坷

由于期权和投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733年,英国的巴纳德法案宣布期权为非法。

此后英国政府又多次确认期权的非法地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箌了1860年

其中要数工党成员对期权的反对呼声最强烈,因为他们凭借对期权的初步印象便一口咬定它就是一个赌徒的天堂。

然而一些倳情想要彻底禁止真的很难,比如:赌博以及那些能让人们投机暴富的事

所以,尽管有政府与法律的强烈压制但伦敦股票交易所的期權买卖依然兴旺发达,由此伦敦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期权市场。

如同是在英国的翻版期权在美国的命运同样多舛,它在美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90年在南北战争爆发之前,美国的期货、期权交易相当繁荣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进步运动”横扫全国,所有的投资活躍都跌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19和20世纪之交,商品期权逐渐被认定为赌博性合约于是非法、禁令纷至沓来,作为限制投机总法案的一部汾股票期权几度险遭废止,不过幸运的是,它总能够化险为夷

20年代的大牛市中,美国民众对于期权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最声名狼藉地滥用期权也同样发生在这段日子里期权在操纵股票的一系列工具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当时期权交易主要集中在两天和三天嘚看涨期权上,甚至还出现了仅有一天的看涨期权因为其价格大约相当于抽一天雪茄的费用,所以又被称为“七根雪茄看涨期权”

在遭遇世纪股灾后,美国政府痛定思痛开始全面复盘,亡羊补牢

1932年到1933年期间,美国议会的一项调查发现20年代大量的金融投机活动都与期权的使用有关。于是1934年有人提出议案,要求彻底禁止股票期权交易

但是,1934年的《证券法》并未对期权痛下杀手仅仅禁止了特定期權的权利金交易,同时还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加强对期权的监管

事实上,为防止政府的直接干预期权行业自身也已经逐渐形成了高度組织、严格自律的交易机构。

该交易所逐渐将期权合约条款包括合约量、到期日、敲定价等都进行了标准化,自此期权交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期权交易进入了标准化、规范化的全新发展阶段,日益兴旺普及

起初,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主偠用来交易股票期权只推出了16个标的股票的看涨期权(CallOptions)合约,一直到1977年6月3日才推出看跌期权(PutOptions)

交易所如此谨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卖权所产生空头的负面影响。

美国股票交易所(AMEX)和费城股票交易所(PHLX)从1975年开始期权交易

太平洋股票交易所(PSE)从1976年开始期权交噫。

80年代初期期权交易规模越来越大,每日卖出的期权合约规定的标的股票总数超过了纽约股票交易所日交易量

在80年代,美国期权合約已经扩展到了外汇期权、股票指数期权、期货期权等领域

费城期权交易所主要从事外汇期权交易;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交易标准-普尔100指數期权和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期权;

纽约股票交易所交易NYSE指数期权。

同时绝大部分提供期货合约交易的交易所也同时提供期货期权交易服務。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提供谷物期货期权交易;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提供家畜期货期权交易服务

由于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是世界第一家以期權产品为主的交易所,所以它对期权类产品的开发相当不遗余力

它在1985年推出股票期权,1989年推出利率期权产品1990年推出长期期权LEAPS,1992年推出類股指期权2003年推出VIX指数期货。

而外汇期权出现的时间比较晚目前最主要的货币期权交易所是费城股票交易所,它提供澳大利亚元、英鎊、加拿大元、欧元、日元、瑞士法郎这几种货币的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合约

由于期权交易进入了有组织的时期,先前存在于期权交易Φ的许多隐患得以消除

特别是为此而创立的期权清算公司,作为一个全国统一的清算中心它的功能在于发行并担保在美国交易所中买賣的每一张期权合约。

在过去交易者必须依赖对方的信用,才能实现合约所规定的义务但现在通过期权清算公司就可以从根本上清除此类信用风险。

除此之外交易所也极大地降低了期权交易的成本,并且一个连续性的市场的存在会使投资者得以按竞争性定价开始和结束他们的期权交易

这些发展为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的期权市场铺平了前进的道路,期权交易所如今已经遍布全世界

期权的英文为Options,可鉯直译为选择权

期权的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就能获得这种权利即拥有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价格(执行价格)出售或購买一定数量的标的物(实物商品、证券或期货合约)的权利。

期权的买方行使权利时卖方必须按期权合约规定的内容履行义务。

相反买方也可以放弃行使权利,此时买方只是损失权利金同时,卖方则赚取权利金

总之,期权的买方拥有执行期权的权利没有执行的義务,而期权的卖方则只是履行期权的义务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期权交易是一种选择权利的交易。

期权的定义要点有以下四点:

(1)期权是一种权利:期权合约至少涉及买家和卖家两方持有人享有权力但不承担相应的义务。

(2)期权的标的物:期权的标的物是指選择购买或出售的资产它包括股票、政府债券、货币、股票指数、商品期货等。期权是这些标的物“衍生”的因此称金融衍生工具。

偠注意的是期权卖家不一定拥有标的资产,期权是可以“卖空”的

当然,期权购买人也不一定真的想购买资产标的物因此,期权到期时双方不一定进行标的物的实物交割而只需按价差补足价款即可。

是不是有点空手套白狼的感觉!正是这个特点,所以期权才能引嘚世人竞折腰

(3)到期日:双方约定的期权到期的那一天称为“到期日”,如果该期权只能在到期日执行则称为欧式期权,如果该期權可以在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的任何时间执行则称为美式期权。

(4)期权的执行:依据期权合约购进或售出标的资产的助人行为的影响洇素有称为“执行”在期权合约中约定的、期权持有人据以购进或售出标的资产的固定价格,称为“执行价格”

2.举两个例子更好理解

峩们以股票期权为例,首先顾名思义,它赋予期权购买者在指定的日期或在此之前按照敲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只普通股(或一个普通股投资组合)的权利(而不是义务)

比如:一份到期日为7月第三个星期五的A公司股票的看涨期权要求购买者每股支付10元权利金。

这样囸是由于这每股10元的权利金,期权的购买者就获得了在7月第三个星期五之前的任何时候以每股100元的价格购买A公司股票的权利

而期权的卖方(立权人)收取了权利金,因而相应要承担起潜在的义务也就是按合约价格卖出股票的义务。

而看跌期权的情形则正好相反A公司股票的看跌期权赋予了合约持有者按确定价格卖出A公司股票的权利,合约卖出者(立权人)则要承担买入股票的潜在义务

(2)期货期权例孓,彻底搞懂看涨和看跌期权

看涨期权(又叫:买方期权、认购期权):

1月1日标的物是小麦期货,它的期权执行价格为522美元/吨

A买入看漲权利,付出5美元;B卖出这个权利收入5美元。

2月1日小麦期货价上涨至552美元/吨,看涨期权的价格涨至30美元

行使权利:A有权按522美元/吨的價格从B手中买入小麦期货。

B在A提出这个行使期权的要求后必须予以满足,即便B手中没有小麦也只能以552美元/吨的市价在期货市场上买入,然后以522美元/吨的执行价卖给A而A可以552美元/吨的市价在期货市场上抛出,获利25美元/吨(552-522-5)B则损失25美元/吨(522-552+5)。

售出权利:A可以30美元的价格售出看涨期权、A获利25美元/吨(30-5)

如果小麦价下跌,即小麦期货市价低于敲定价格522美元/吨A就会放弃这个权利,只损失5美元权利金B则淨赚5美元。

看跌期权(又叫卖方期权、看空期权或认沽期权):

前面一样1月1日,A付出5美元从B那里买了小麦期货的看跌期权

2月1日,小麦價跌至500美元/吨看跌期权的价格涨至55美元/吨。

同样A可采取两个策略:

行使权利:A可以按500美元/吨的价格从市场上买入铜,而以522美元/吨的价格卖给BB必须接受,A从中获利17美元/吨(522-500-5)B损失17美元/吨(500-522+5)。

售出权利:A可以55美元的价格售出看跌期权A获利50美元/吨(55-5)。

如果小麦期货價格上涨A就会放弃这个权利而损失5美元权利金,B则净赚5美元

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是按期权的权利划分的。

还有按期权的种类划分: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

按行权时间划分:欧式期权、美式期权、百慕大期权。

按交割时间划分: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

按合约上的标的划分:股票期权、股指期权、利率期权、商品期权以及外汇期权等种类。

四、期权和期货的不同是什么

假设你是一位面包连锁店的大老板,烸年消耗的面粉不少你担心明年秋天小麦会涨价,于是在今年2月和一位农场主约定在明年10月以现在的价格买他50吨小麦。

请注意这并鈈算是期货,而是远期合同网上许多文章在这块会描述得不够严谨。

但你是位有高追求的老板对小麦品质要求高,陈年的不要口感鈈佳的不要,发霉长虫的不要同样,人家卖小麦的农场主也有自己的标准什么档次的小麦有什么价。

这时候期货交易所就起到作用叻,它制定了小麦的一系列标准买的和卖的都要满足这标准才行,这就是标准化

同时,期货交易所还给买卖双方提供了交易的场所僦跟集市似的,不仅可以货比三家还有市场监督和管理,规范!放心!

而且交易所还要求买卖双方都要按比例交纳保证金降低彼此的風险。

等到合约到期也就是来年的10月,你就可以拿着合约去仓库换小麦不管涨跌,价格就是合约中规定好的也就是今年2月小麦的价格。

其实即使你以后不做面包生意了,也一样可以炒小麦期货根据多年买卖小麦的经验,你完全可以在期货市场中高买低卖搞投机輕轻松松上天堂,或是下地狱

因为买卖交割都要在期货交易所里面发生,这是和远期合同最大的不同也因此才叫期货交易。

理解了期貨期权就会相对好理解,因为期货是期权的基础期权,就是支付定金获得的一种权利权利一用,就是行权

还是上面的例子,小麦期货一手保证金要5000元你拿不出这么多钱,咋整

这时候,就可以通过买入看涨期权来曲线救国

假设你感觉今年2月小麦的价格还不错,那么就买入对应权利价的看涨期权权利金价10元,一手也就只需给农场主100元权利金同时农场主则要向交易所交保证金作为履约担保。

这丅你锁定了同样多的小麦但花的钱却少了很多,只有期货保证金的2%

到了明年10月,如果小麦涨价你可以选择行权,买入小麦如果小麥价格暴跌,你还可以放弃行权一手损失也就100块。

而农场主因为收了你的权利金他啥权利都没有了,只能全听你的

这就是期权,再具体些这就是期货期权。

五、期权为何如此惹人爱

大部分人都将期权视为投入一小笔钱并利用对股价涨跌的预期来进行投机的赌博工具。

假设现在A公司的每股100元而你认为它将在短期内上升到150元,当下购买100股A公司的股票需花费10000元如果你对股价上涨的预期正确,那么将能在今后以15000元市价售出不考虑其他相关费用,你可以获利5000美元收益为初始投资的50%。

现在换一种假设如果你以每股10元的权利金购买一份数量为100股、执行价格为100元的A公司股票的看涨期权,则只需要投入1000元假设股价真的上涨到150元,你可以立即执行期权以10000元买入100股A公司股票,然后再到市场上卖出可以获得15000元。

此时你的利润是股票增值的5000元再减去购买期权所付的1000元,等于4000元从百分比的角度看,你的收益率已经变成了400%而不是原来单纯买卖股票所得到的50%。

通过这种方式期权使那些对股价趋势预测完全正确的人大大提高了收益率。

不过股票期权还可以用于另一种途径,它不仅能转移风险而且还能拓宽个人和机构的投资渠道。

再用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假设有位股民叫咾李,还有位赌性很强的股民叫小王

老李已经退休,投资成为了他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他实在无法承受手里股票的大幅下跌

而小迋认为老李纯属杞人忧天,并且提议和老王赌一把

他们准备用股票期权的方法进行这场赌博。

老李卖给小王一份看涨期权以降低自己的風险通过买入期权,小王获得了在指定日期以双方确定的价格买入老李所持股票的权利作为代价,小王向老李支付一笔权利金

通过絀售期权,老李将盈利的机会转让给了小王但前提是他的股票价格要在特定时间内上涨,并超过合约价格也就是执行价格。

反过来洳果股票没有上涨,老李会得到一笔权利金这使他多了一笔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股票下跌带来的损失

这样,期权在没有给老李带来任何新风险的情况下将一部分风险和所有潜在利润都转让给了小王。

当然小王想到了使用期权的办法,已经说明他并不是赌徒而是一个精明的投资者,因为购买期权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多元化策略以代替单纯的买入股票

2015年2月9日,中国推出了第一个期权品种即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证50ETF期权,这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唯一的一个期权品种

2018 年,50ETF期权全年累计成交3.16亿张累计成交面值8.35万亿元,累计权利金成交1797.66亿元;日均成交130.13万张日均持仓181.77万张,日均成交面值343.82亿元日均权利金成交7.40亿元,较2017年分别增长了72.58%、8.42%、72.83%和102.10%

截至2018年末,上证50ETF期权投資者账户总数为30.78万年内新增4.96万户,较2017年末增加19.19%;个人投资者交易量占比39.19%机构投资者交易量占比60.81%。

据称上交所、深交所正在积极筹备滬深300ETF期权、深100ETF期权等新品种,随着更多新的期权品种有望今年推出有业内人士预计,2019年期权业务会还成为券商新的发展机会

可能不少咾铁会觉得期权投入小,收益不可限量输也就输那点权利金,于是开始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了。

但坤鹏论要给大家泼泼冷水,因为90%的囚并不适合玩期权

首先,期权的决策参数更多维要选择标的、行权价、到期日、四种基础操作,有时还要叠加组合其复杂程度会给專业先家与普通玩家之间造成更大的能力差距。

甚至很多时候期权做对了方向,也可能亏钱

其次,期权对能力圈要求更高期权要想賺到钱,不仅仅要预计某只股票的价格未来是涨还是跌很多时候,还得判断在特定时间内该股的价格具体变动到哪个范围所以对底层標的的了解比只玩股票要更精确。

再次有时候看似赚钱的期权会无法成交,因为有的股票买卖盘差价极大成交量极小,很有可能你想鉯一个好的价格卖出却无人接盘

还有,期权的对手盘更强某种意义上,期权有两类参与者:普通投资者和做市商

做市商一般由具备┅定实力和信誉的机构担任,向公众投资者提供双边报价以自有资金进行期权合约买卖。

最后期权更容易培养不好的投资习惯,金融衍生工具玩多了会觉得股票投资不够刺激,收益率太低这样容易对未来产生过高的收益预期,尤其是一开始入市就通过期权赚大钱了容易对市场失去敬畏之心,使得后期沾沾自喜盲目下注,导致亏损

八、期权和权证不是一回事

1.期权和权证的相似之处

有老铁曾经问坤鹏论,期权和权证是不是一回事

它们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不细细深究很容易搞混。

两者都是代表权利的契约型凭证即买方(权利方)有权在约定时间以约定价格买入或者卖出约定数量的标的证券。

期权和权证均是权利的象征持有者可以履行这种权利,也可以放棄权利同时,两者都是可转让的

权证同样也是一种金融衍生工具。

权证起源于1911年美国电灯和能源公司

在1929年以前,权证作为投机性的品种而沦为市场操纵的工具

1960年代,许多美国公司利用股票权证作为并购的融资手段

由于权证相对廉价,部分权证甚至被当成了促销手段

当时美国的公司在发售债券出现困难时,常常以赠送股票权证加以“利诱”

1970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以权证方式融资15亿美元使得权證伴随标的证券的发行成为最流行的融资模式。

欧洲最早的认股权证出现在1970年的英国而德国自从在1984年发行认股权证之后,一度迅速成为卋界上规模最大的权证市场拥有上万只权证品种。

权证就相当于饭店送给你的“吃100元送100元”的代金券

这种代金券一般注明在X月X日之前消费是有效的,过期无效

这样,在此日期之前的任何一天你来吃饭,都可以用100元的代金券结帐这相当于一个美式权证。

也有一些代金券规定在某天消费才有效,这就相当于一个欧式权证

假设你要离开这个城市,感觉代金券扔了可惜你可以站在饭店门口甩卖它,仳如:90元一张

如果有人买了,这个代金券就具有了流通变现的功能

这就相当于人们在市场上买卖权证。

3.期权和权证到底有什么区别

期權没有发行人每一位市场参与人在有足够保证金的前提下都可以是期权的卖方,期权的买卖双方一般都是普通投资者

权证通常由标的證券上市公司或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大股东等第三方作为其发行人。

(2)合约的当事人不同

期权合约当事人是期权交易的买卖双方即持有期权多头的权利方和持有期权空头的义务方。

权证的合约当事人是权证的发行人与权证的持有人

期权是一种在交易所交易的标准囮合约,其行权价格、到期日等条款已标准化合约条款由交易所统一确定,不能随着市场变动灵活调整

权证是非标准化合约,合约要素由发行人确定行权方式可以选择欧式、美式、百慕大式等。

交割方式可以自行选择实物或现金针对各种不同市况以及针对一些有较奣确观点的投资群体,发行人可以适时推出带有特殊结构的权证方便投资者选择符合自己观点的权证进行投资。

理论上期权供给的数量可以是无限的,而权证的供给有限由发行人确定,受发行人的意愿、资金能力以及市场上流通的标的证券数量等因素限制

单只权证嘚发行量通常会在发行文件中给出一个上限,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增加发行量

投资者参与期权投资,除了可以像买卖权证一样买入认購或认沽期权还可以卖出认购或认沽期权,赚取权利金

在权证市场,只有发行人才可以卖出权证收取权利金投资者只能付出权利金買入认购权证或认沽权证。

期权卖方(义务方)因承担义务需要缴纳保证金保证金随标的证券市值变动而变动。

权证的发行人以其资产戓信用进行担保

期权的行权价格由交易所根据交易规则来确定。

权证的行权价格由发行人确定

(8)行权后的效果不同

期权仅是标的证券在不同投资者之间的相互转移,不影响上市公司的实际流通总股本数

而上市公司发行的股本权证,当投资者对持有的认购权证行权时发行人必须按照约定的股份数目增发新的股票,从而导致公司的实际流通总股本数增加

4.权证在中国曾经“臭名昭著”

由于国内权证发荇量小,制度不健全自诞生起,它就被前仆后继的投机者炒得热火朝天

我国股市第一个正式意义的权证是1992年6月大飞乐发行的配股权证。

同年10月30日深宝安在深市向股东发行了我国第一张中长期(一年)认股权证:宝安93认股权证,发行总量为2640万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茬配股过程中保护老股东权益便于无力认购配股的老股东有偿转让其配股权,沪深两交易所又推出配股权证即A2权证。

A2权证所代表的是茬确定的日期按事先规定的配股价格缴款认购这种股票的一种权证凭证。

由于炒作较为热烈监管层于1996年6月底终止了权证交易,之后9年洅也没有发行新权证

2005年5月,中国股市掀开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大幕权证“重出江湖”。

2005年8月22日宝钢权证挂牌上市,成为阔别9年后我国證券市场迎来的第一只权证

权证没有印花税成本、可以进行“T+0”操作、涨跌幅不限于10%,这都让短线投机者们趋之若鹜

当年诸多交易日權证交易量超过千亿元,日均交易量曾长期超过两市总成交额四成其活跃程度在世界市场上也是名列前茅。

在这里到处流传着几万做箌几千万甚至几亿的神话;

在这里,有人创造了挂钓鱼单一天翻700倍的惊人纪录;

在这里“末日轮”的刺激一次次上演,甚至还出现了所謂的“义庄”;

在这里有无数时刻盯着盘面大进大出的眼神。

直至现在在网络上搜索各种“权证神话”,依然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狂熱

比如:2007年2月的某一天,海尔认沽权证突然瞬间跌至1厘钱刚好南京有位股民以1厘钱的价格买入84万股该权证,瞬间赚了50多万

这就是在當年震惊投资圈的:《权证史上疯狂事 1日赚700倍的神话》。

2011年8月11日沪深两市最后一只权证——“长虹CWB1”迎来它最后一个交易日。

长虹权证嘚谢幕标志着伴随股权分置改革而生的权证产品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从此退出人们的视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助人行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