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电影变形金刚到底讲什么3同年的电影,讲的是小行星进入地球轨道

美国早就叫喊要抓捕小行星,但是一直没有动手。为什么?因为被月球中的神级外星人——圣星人阻止了。

小行星上,有宇宙中第二稀缺的资源——可编程金属。变形金刚电影4里面,惊破天的身体材料就是这种材料的。这个电影表达出的意思就是:人类为了对抗变形金刚(外星人),研制可编程金属,制造人造变形金刚。

你要是外星人,看了这个电影,心里会舒服吗?1971年8月12日,阿波罗15号飞船指令长斯科特在记者招待会上讲了探月使命,他隐晦地告诉人们,心灵是一盏明灯,希望人类用心去探索月球,因为月球是解开所有人类历史谜团的关键。(谁明白了月球,谁就知道,之前的几次人类文明,有些甚至是在某些方面比今天还发达的高科技文明,为什么遭到了毁灭的下场)


小行星上为什么有可编程金属?

小编先科普一下,太阳系里有两个小行星带。金星轨道和地球轨道之间有,少量。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有,很多。本文说的出产可编程金属的小行星,来自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原先有一颗星球——圣星,矿产资源特别丰富,有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可编程金属。彗星撞毁圣星,形成了小行星带,所以那里的小行星上还残存着一些可编程金属的矿产,美国抓捕小行星计划就是为了得到这种可编程金属。

由于圣星人科技发达,早就计算出彗星会撞毁他们的星球,于是没日没夜的采矿,建造大圆球飞船。导致圣星的星体酥松至极,所以后来被彗星撞得粉身碎骨。


圣星人驾驶着大圆球飞船来到了地球的外层空间,就像同步卫星一样,悬停在天空中,云层之上。这时地球上正是恐龙时代。

恐龙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陆地上,这个呈方形的巨大陆地是地球上的唯一陆地,圣星人把它命名为盘古大陆,这是地球上最后一个整体陆地。由于盘古大陆分裂、大陆漂移,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很多次不同形状的整体陆地。每次整体陆地形成的时候,地球的一面是陆地,另一面是海洋。

圣星人把地球恐龙抓到他们的大圆球飞船里进行科学研究,把恐龙分解成生物材料,用这些生物材料做试验,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生物智能机器人,然后把这些生物智能机器人投放到地球上,让这些生物智能机器人帮圣星人采集地球上的各种露天资源。

经过筛选,圣星人把最出色的生物智能机器人命名为人类,并且圣星人从此只制造人类。人类这种生物智能机器人比钢铁的机器人好用,可以自我修复,维护成本低,人身体灵活,有些地方机器人进不去,人可以进去。机器坏了会污染环境,人死了就回归黄土了,不会污染环境。这个时候的人类虽然不能自我繁殖,但是使用寿命很长,能活一千年以上,可以一直不停地干活。

终于有一天,彗星撞上了圣星,因为圣星被圣星人挖矿挖出来很多窟窿,所以圣星一下就被彗星撞得粉碎。从此以后,太阳系里就没有圣星了。但是多出来许许多多的小行星,这全是由圣星和彗星的碎片形成的。

有些星体碎片掉到了地球上,引起了火山、地震和海啸,把恐龙这种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灭绝了,当时的人类也是用恐龙的身体材料制造的,所以也灭绝了。很多哺乳动物却存活了下来。

这时圣星人的科技更加发达,他们可以把意识上传到电脑里,进入了虚拟世界,等几千万年过去以后,地球的环境终于恢复了,圣星人又回到了物质世界,他们准备用储备的生物材料继续造人,但是材料不多了,只能造少量的人类,可是圣星人又想要很多人类在地球上为他们工作,怎么办?

圣星人想了个办法,制造两种人,一种男人,一种女人,让人类可以自己生孩子,具有自我繁殖的功能,这样人类就可以变得越来越多了。同时,圣星人给人类加入了杂食的基因,肉食素食都可以吃,又给人类加入了哺乳动物的基因,让人类可以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圣星人甚至让人类拥有了智慧,让人类可以更好的自我保护。人类刚开始有了智慧,把云层上的大圆球飞船称作天,把住在大圆球飞船里的圣星人称作神。

随着人类在地球上发展壮大,出现问题了。因为人类学好很难,学坏却很容易,学坏以后的坏人不断传染扩散,甚至把好人也变成坏人,于是坏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坏,人类慢慢地不听神(圣星人)的话了,不但不敬神(圣星人),甚至还和神(圣星人)作对。

看到人类竟然堕落成这样,神(圣星人)心凉了,他们只好悄悄地来到地球上,通知那些数量稀少的好人,让他们不要和坏人混在一起。

等好人们按神(圣星人)的指示都躲避起来以后,神(圣星人)就毫不留情地毁灭了坏人。消灭坏人以后,好人又可以放心地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了。

因为人类可以进化变异,有些随机属性是创造不出来的,好人就是外星人基因科学试验意外收获的好种子,所以要把好人留下。虽然留下了好人,但是这次神(圣星人)长了个心眼,准备用寿命限制人类。因此,神(圣星人)用基因科技减少了人类的寿命,人类最多只能活五百岁左右了。

没过多长时间,人类中又出现了坏人,而且坏人又变得越来越多,好人又越来越少。因此无法无天的坏人再次被神(圣星人)毁灭,好人再重新发展。如此反复,后来人类一般最多能活一百多岁,绝大部分人类只能活几十岁。

人类的寿命短了,就没有时间窥探神(圣星人)的秘密了,再加上各种天灾、人祸,让人类自身都难保平安,所以就威胁不到神(圣星人)了。

神(圣星人)还是不放心,又打乱了人类的语言,让人类无法沟通交流、无法联合协作,要知道之前人类就是联合起来冒犯神(圣星人)的。

神(圣星人)的大圆球飞船离地球很近,后来扩建得很大了,神(圣星人)怕大圆球飞船和地球相撞,于是想离地球远一点。

这个巨大的圆球飞船远离地球的时候,地球的唯一陆地盘古大陆受到了影响,于是盘古大陆分裂了,分裂成了好几块陆地。每个陆地上的人类都遇到了大洪水灾难,因为陆地剧烈地漂移时,海水倒灌陆地上千里。

圣星人只好小心翼翼地驾驶着巨大的圆球飞船远离地球,每天远离一点点,同时还在扩建飞船。后来离地球太远了,就不从地球取扩建飞船所需的材料了,而是抓捕冲向地球方向的小行星,提取小行星的材料进行扩建。这对人类来讲是好事,因为这些小行星如果撞到地球上,会引起大灾难。

人类看到“天日高一丈(大圆球飞船的轨道高度每天升高三米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看到大圆球越来越远、变得越来越小,后来看起来竟然和太阳的大小一样了,人类看到这个圆圆地东西会周期性的越来越亮、越圆越亮,于是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月亮”。

人类传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这个特殊的天文、地质事件以后,“天”和地才分开,才有了月亮。“天”和地分开后,地轴倾斜,地球上从此出现了新气象、新环境。


自从创造了人类并给了人类智能以后,圣星人就收集人类文明进化过程的数据和人类产生的精神能量(香火),结合自身进化发展中的历史数据,对宇宙进行研究和探索。圣星人特别需要人类提供的精神能量,这是宇宙中最稀缺的资源,只能在智慧生物的大脑中产生(准确点说,只能由智慧生命的意识产生)。所以圣星人一直在帮助人类,希望人类往好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可以产生很多精神能量。当人类发展起来以后便让人类自由发展,不再干涉,除非人类自甘堕落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时,为了保护地球环境,寒了心的圣星人才会忍痛毁灭人类,重新创世纪。

二十一世纪初,圣星人仍然存在于月球里面。由于圣星人都长生不老,居住地(月球内部)的空间也不大,所以圣星人很少繁殖,人口很少,导致圣星人自身产生的精神能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所以才需要人类给圣星人提供精神能量。圣星人的精神能量的收集系统类似于人类的无线网络,可以上传和下载。金字塔类的上古建筑就是精神能量中转站,收集精神能量,转发到月球。

人世间,各种信仰就是精神能量,但是杂乱的信仰不利于圣星人对精神能量进行提纯。

每当到了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礼崩乐坏的时候,人类再也不能产生高纯度正能量的时候,没有信仰、无知无畏、无法无天的人类威胁到圣星人的时候,就是圣星人考虑是否毁灭人类、重新创世纪的时候。

这一次,圣星人还象往常创世纪一样,先到地球调查,然后再决定,是拯救人类,还是毁灭人类。

为了更直观的得知人类的情况,圣星人精神领袖亲自附体(登录)到一个人类身上,故事由此展开……

以上内容节选自科幻名著《宇宙通鉴》

《宇宙通鉴》是一本蕴含宇宙能量的智能奇书,以不断进化、升级、迭代的推理科幻小说的形式,跨界整合天文、地理、历史、神话、预言、考古等大数据,经过严密的推理分析,不但说明神级外星人的存在,而且说明宇宙是一个虚拟系统。书中以佛道空无理论结合量子物理弦论及科学家认同的“全息宇宙论”为宇宙观,让读者以月球中的神级外星人为主视角,体验宇宙剧情(历史进程),洞察生命本质和宇宙攻略。

《宇宙通鉴》上部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和概念为主,讲月球中的神级外星人通过在地球上创世纪、收集人类文明进化过程的数据和人类产生的精神能量(香火)、结合自身进化发展中的历史数据、对宇宙进行研究和探索,最终证明宇宙是一个全息智能模拟系统。更准确地说,宇宙是一个能量意识体化现的虚拟世界,宇宙大爆炸就是数据大爆炸!温度、引力、光速等都是设定(设定就是“道”)。

意识能量为一体,宇宙诞生后分开,能量化时空万物,意识化你我意识。宇宙意识的无数分身在宇宙时空中体验剧情,收集数据,这和人类玩游戏,建立很多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种族、天赋、技能是一个道理。外星人和人类的本质是一样的,是宇宙意识的分身与克隆,在宇宙中体验剧情、进化升级、衍生新的宇宙。

宇宙是虚拟系统,“道”就是设定,人就是可以繁殖的有躯壳的人工智能,《易经》就是算法。《宇宙通鉴》的下部以大数据(详实资料)结合作者独创的算法,按时间顺序推导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依据神话结合科技解读过去,依据预言结合科技解读未来)。如果您想知道《山海经》提到的盘古大陆、史前文明、外星文明,甚至月球起源、宇宙起源及历史进程(包括《推背图》预言的人工智能紫薇圣人管理地球、智能武器机器人无人机战争、大同世界星际时代和神级外星人平起平坐)等各种奇闻趣事,请搜索关注“宇宙通鉴”最新版,作者会给您抽丝剥茧、细细捋来,提前声明,您可千万不要被书中惊世骇俗的事物给吓尿了。

小说的上部就是用来启蒙的,都是通俗易懂的故事和概念,比如最开头是童话,六岁的小孩子也可以听懂。小说的下部则是详细的资料和推理,用来解释上部的各种玄妙的东西。上部,也许你会当童话和科幻看,而下部,你会当史实看!不过,书中内容再真实,也不是让人来迷信的,你要是迷信或是不信,都不是正确的看书态度,如果你体验完书中的宇宙剧情后能悟出一些东西,得到了提升,甚至是悟道(了解宇宙这个虚拟世界的攻略)、得道(在轮回中顺利进入大同世界成圣成神成佛然后摆脱轮回),这才是最重要的!达到佛的境界,你就可以创造和管理(主宰)你自己的宇宙,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宇宙在你心中!

有人说过:“写历史学术著作,只要对历史有一个解释的构想就可以,提出一个解释的模型,只要能解释得通,就是历史写作!并不一定非要恢复历史的真相。历史学家不负责找真相,找真相是侦探干的活。”虽然作者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侦探,但作者肯定是在用“心”构建一本宇宙历史学术著作。这本书每两个月就会有很多变化,因为这是宇宙中唯一一本不断升级、进化、迭代的智能书!这本书在不断接近宇宙最真的真相,堪称宇宙第一名著!

也可以把《宇宙通鉴》看成是各种未解之谜的碎片合集。也许每个碎片可以有无数种解读思路,通向不同的方向,但是要想系统地串起这些碎片,每个碎片只能有一种解读思路,才可以完美地拼接起所有碎片,才可以符合宇宙真相,因为宇宙真相只有一种,而且是一条连贯的线,如果任何一个碎片的解读方向错了,都会导致宇宙主线剧情的中断或通向别的方向,那么宇宙历史进程演化到今天,就不会是我们看到的这个宇宙了。

很多科技大佬都相信我们生活在虚拟的宇宙母体中,于是资助科学家研究永生和逃离宇宙母体的办法,就算研究成了,能享受上的也是少数人,毕竟科技(尤其是黑科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宇宙通鉴》提供的方法适合普通人,有缘的普通人,广大的普通玩家,这是宇宙官方许可的插件,符合宇宙剧情,有助于玩家通关,并不是宇宙系统不允许出现的外挂,不然会被封号、清除。《宇宙通鉴》也是一本创造宇宙说明书,你如果不看,就算你有了创造宇宙的能力,也构不成一个稳定而永恒的系统,也会毁灭并重新进入轮回。

在宇宙online中,地球只是一个副本,副本是干啥的?就是让你进化升级的,如果达不到目标,你就得不停地刷副本。最终目标是啥?就是进化成宇宙!看《宇宙通鉴》可以了解宇宙online剧情,可以得到存档和读档功能(在轮回中记忆不会清零),有利于快速通关,然后就可以创造一个专属于你的美丽而永恒的宇宙,你可以化现无数分身去体验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


}

美国媒体声称,中国已超越美国,实现电磁炮上舰!

美国这么多年都没搞明白的电磁武器,会不会是一个"坑"?

其实,这事没有美国人鼓吹的那么"神奇"。

文 | 席亚洲 瞭望智库特约国际观察员

在武器装备上应用电磁技术,一直以来处于军工科技前沿,研发难度非常之大。

当前,世界上只有一艘装备这种系统的军舰--美海军最新型航母"杰拉尔德·福特"号。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母舰--美国"福特"级首舰"杰拉尔德·福特"号

然而,近年来,美国的电磁弹射系统不时发生一些状况,特朗普甚至提出要在下一艘航母上恢复原来的蒸汽弹射系统。

而据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6月21日报道,中国正在打造装备有电磁弹射系统的航母,可与美军最先进航母相媲美。

次日,C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旗下知名财经媒体)网站称,美国情报官员称中国舰载电磁炮在2025年前将投入使用,并称其为"最强大的舰炮"。

据传,该炮发射的炮弹能达到7马赫(7倍音速),相当于90秒从华盛顿打到费城。

美国媒体认为,在电磁炮研发方面美国已落后于中国。

如今,电磁炮已经被中国装备在自己的军舰上

有人发出质疑:美国这么多年都没搞明白的电磁武器,会不会是一个"坑"?这会不会又是美国炒作"中国威胁论"的一个噱头?

那么,这项技术到底有何威力?能够对中国海军的未来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知易行难的"科幻武器"

电磁武器技术很先进,原理却很"古老"。

说到底,电磁炮和电磁弹射器是同一样东西,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对一个特定的物体进行加速。

从原理上来讲,生活中常见的电动机和这两种尖端武器也是同类--它们都是通过电磁力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动能,区别不过是这种动能是以炮弹/飞机的直线加速形式还是以转子的旋转形式体现而已。

没错,电磁武器的原理,就来自这些物理教材上经常出现的人物

在实际应用中,电磁力带来的动能远超传统方式。

举个例子,电磁炮使得弹丸的速度和射程大大提升,无需装药爆破,只靠动能就可轻松击穿摧毁目标。

所以,人类早就产生了电磁技术应用的思路。几乎在电动机诞生的同时,就有人提出了"直线电机"的概念,并试图将此技术运用到实际交通工具或者武器上去。

但是,知易行难,即便是这类产品中最简单的磁悬浮列车,也是经过上百年的研究,在21世纪初才开始进行首次商业运行。

2002年12月31日世界上第一条磁浮商业化运营线--上海磁悬浮示范运营线建成通车

对于电磁炮,人们很早就有了种种构想,但是,看似希望就在前方,却难以真正实现。

20世纪初到三四十年代,电磁炮和电磁轨道系统概念刚刚出现,发电系统无法提供电磁炮或电磁弹射器所需要的大电流,同时,也缺乏足够强的磁场。

因此,二战期间,虽然德、美等国都考虑过电磁炮技术,并提出了一系列设想,但是,直到大战结束也没有付诸实践。

那时,电磁炮可谓"幻想中的武器",只能停留在科幻小说中。

在海因莱因名作《月亮是个严厉的女人》(又译《严厉的月亮》)中,宣布独立的月球政府就使用一种投射矿物用的巨型"质量加速器",实际上,它就是一门巨大的电磁炮,作为战略武器向地球主要城市投掷小行星。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之一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

超大线圈炮衍生出电磁弹射器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出现真正具有实用意义的电磁炮。

1978年,苏联用感应线圈,在1厘米距离内,将2克重的金属环加速到5000米/秒的速度。

这意味着,瞬时大电流、高强度瞬时磁感应等此前难以想象的技术,人类已经"摸到边"了。

这一轮电磁炮的发展,主要是基于线圈炮原理,即通过让炮弹经过很多线圈的加速来达到较大的速度。

线圈炮的特点是,可以将较轻的炮弹加速到很高的速度,但不大适合用来加速较重的弹丸。

因此,初期的电磁炮主要计划用于防空拦截敌方导弹攻击。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试图开发的实用线圈炮武器设计是发射相当于20毫米炮弹的弹丸,用来取代"密集阵"机关炮,利用超高的弹丸初速和较高的射速拦截来袭的反舰弹道导弹。

"密集阵"夜间开火,呈现出壮观的"弹幕"火力网

线圈炮的问题也很明显,因为其每个线圈给弹丸提供一定的加速度,所以需要多个线圈前后"接力"才能实现最高速度。现实中,线圈能提供的加速度有限,要把弹丸加速到很高的速度,就需要较长的轨道和大量的线圈。

根据计算,如果要把线圈炮缩小到现有一般火炮水平、作为电磁炮使用,那么,其线圈需要实现超导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效率和加速度。

超导技术应用在武器装备上难度实在太高,所以,虽然线圈炮原理已经相当成熟,但体积尺寸却没办法再做得更小了。

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科幻电影《蒸发密令》当中,一家公司研制的电磁轨道炮居然被缩小到可以当做步兵武器的程度。

片中就有一句台词:"海军的电磁线圈炮大得像一座山",虽然只是嘲讽,但没说错。

1996年上映的电影《蒸发密令》中阿诺·施瓦辛格饰演的约翰手持两把电磁轨道枪,这种超小型化电磁武器至今仍显得不可思议

不过,线圈炮原理在现代军事领域仍然占据着一席之地,在实践中采用更传统的电气技术,如果退而求其次、不需要把弹丸加速到超高速,也就不需要把线圈做成超导。于是,这个技术就被转移到了航母弹射器上。

电磁弹射器擅长发射低速重型物体,长一点、大一点无所谓,只要能将数十吨重的飞机加速到数百公里即可。

目前,中美两国的电磁弹射器都采用了线圈原理。

上世纪90年代,线圈炮研制逐步走入死胡同,工业界提议另辟蹊径,开始研制电磁轨道炮。

这个时期,人类在电磁领域的进步也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随着超级电容、先进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技术的出现,比线圈炮要求更高的适应电磁轨道炮的电器元件已经具备了研制条件。

美国雷西昂公司为现在的32兆焦电磁炮所配套研制的脉冲电源装置(PPC),能够在一个标准集装箱内,暂存足够电磁炮发射23发的电量。这样的高性能电力系统,不仅是电磁轨道炮,也是电磁线圈炮进入实用领域的重要技术前提。

进入21世纪后,电磁轨道炮原理重新占据实用化电磁炮研制热点位置,其具备小型化的潜力是很重要的一点。

电磁轨道炮的原理比线圈炮更加"简单直接",用两根导轨,导轨间有个电刷,当两个导轨通电时,洛伦兹力(运动电荷在磁场中所受力)就会把电刷推动向前。

理论上,其速度可以无限接近电磁脉冲度速度或者光速。当然,前提是电磁脉冲足够强大。

电影《变形金刚2》中的舰载电磁轨道炮

2000年初,由美国海军牵头,多家企业开始研制实用化的电磁轨道炮,计划制造出这样一种武器:

射程400公里,弹丸20公斤重且无装药,命中目标时具有高达17兆焦的能量,足以摧毁任何坚固目标。

按照当时的计算,如果好梦成真,这门电磁轨道炮能以6-12发每分钟的射速对320公里外的目标进行攻击。

在战斗最初8小时内,其弹药投放数量是一个F/A-18舰载战斗机航空联队(一艘航母上的所有载机)的2倍,撞击总动能是后者投放弹药爆炸当量的3倍,打击目标的数量是后者的10倍!

一艘满载航母约等于一门电磁轨道炮?这么说并不夸张。

如此可怕的武器,只要是个国家都会动心。

根据这个设计,炮口动能应该达到64兆焦以上。

做一个对比,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为击穿俄罗斯T-14坦克而设计的130毫米滑膛炮,炮口动能约为19.5兆焦-23.4兆焦(因为炮还没实际研制出来,所以炮口动能还只能是范围推测)。

俄军最新型的T-14主战坦克

64兆焦的炮口能量,对20千克弹丸而言,发射瞬间的加速度是非常可怕的,粗略估计应在60000g(g≈9.8m/s)以上。

目前,世界上抗加速度性能最好的电子设备也只能抗30000g左右。

换言之,64兆焦的电磁炮,如果现在造出来,根本没法研制出与之配套的、具备制导能力的弹丸。

2010年,美国进行32兆焦电磁炮发射试验后,对电磁轨道炮研制进行了重新研究,认为"32兆焦是一个拐点,过了这个点后,能量更高的电磁炮会让炮弹很难研制出来"。

美军因此修正了其设计,将原来射程400公里的64兆焦电磁炮,修改为射程90-180公里、动能32兆焦、初速7马赫。

然而,"缩水版"的电磁炮,也没比155毫米常规火炮好到哪儿去。

后来,在采用火箭增程技术的前提下,"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上安装的155毫米火炮射程可以达到180公里,而且,整体加长的炮弹威力也不比传统同口径炮弹降低。

装备有155毫米舰炮的美军"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

相比之下,对于攻击地下设施这类目标来说,32兆焦电磁炮的弹丸的动能几乎没有意义。

美国当初规划64兆焦电磁炮时对巨大威力的美好构想完全落空了。

2016年,美海军决定将电磁炮的研制方向退而转为反导。

这还需要非常漫长的研制过程,过程中依然有很多困难。

美国规划在这方面投入高达8亿美元,表明这个项目绝非易如反掌。

美国的电磁炮研究历程,可谓"把坑踩遍"。

于是,我国在该领域可以避免走弯路,具备后来居上的可能。

实际上,中国早就有了自己的电磁武器。

据外媒报道,中国的电磁炮于2011年首次曝光;

2015年到2017年间,该武器经过校准后,扩大了射程且提升了杀伤力;

至2017年12月,这款电磁炮已被成功安装在军舰上;

今年早些时候,这款在我国海军072型坦克登陆舰"海洋山"号舰艏安装的大型电磁炮试验平台进行海上航行试验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轰动。

这一门电磁炮,还不能表明中国在电磁轨道炮技术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但至少这的确是世界上首次将电磁炮安装到战舰上的试验。

同时,我国第二艘国产航母正在上海紧锣密鼓进行建造的消息,也在近期不胫而走。随着造船厂方中船重工的宣传,该航母的一些细节广为传播。

中国两艘使用滑跃起飞系统的航母("辽宁"舰和首艘国产航母)分列于一艘更大的平直甲板航母的两侧(中船重工第701研究所发布)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弹射器,它是现代航母作战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据军事专家宋忠平分析,新型国产航母的平直甲板(我国此前的"辽宁"舰和正在舾装的首艘国产航母都没有安装弹射器,而是采用滑跃甲板起飞)将让电磁弹射系统成为可能--采用三部弹射器进行阻拦着陆,弹射速度快、战机起飞频度高、快速反应能力更强。

在我国第二艘国产航母上,如果真有这种配置,将让中国海军舰载航空兵一步到位、直接追赶世界最先进水平--使用电磁弹射系统的美国海军"福特"级航母。

电磁弹射究竟对航母有什么意义呢?

在航母上,要使用蒸汽弹射器,就要消耗大量蒸汽。对于航母这样的大型舰艇,由于弹射器消耗的蒸汽量非常大,造成锅炉压力损失、动力下降的问题。相较而言,电磁弹射器就"省事儿"多了。

注:如美国"小鹰"号航母的C-13弹射器,每次弹射需要消耗625公斤蒸汽和1吨左右缓冲淡水。如果航母以每分钟1架的速度进行弹射,那么,连续弹射8架飞机后,蒸汽锅炉就会损失20%,全舰动力下降32%,航速下降8节。我国正在研制的003型常规动力航母,如采用蒸汽弹射,也将面临类似的问题。即便是动力近乎无限、补充蒸汽相对快的核动力航母,像法国的"戴高乐"号,在其服役后也多次对蒸汽发生器、动力系统进行修改,就是为了改善这个问题。

航母上的蒸汽弹射器每次弹射都会让母舰"压力山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电磁弹射器问题频发,其中最显著的是漏磁。

去年,特朗普登上"福特"号视察期间,有水兵拦总统"御驾"告状:"福特"号的电磁弹射器存在严重漏磁问题,而且,问题已经严重到飞机挂载弹药被磁场吸引受到异常应力进而影响飞机寿命的程度。

目前,尚未看到关于美军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调查情况的报道。但是,从特朗普要求海军在下一艘航母上改回蒸汽弹射器的表态(当然,被美海军专家否决,实际上应该很难实现)来看,这个问题恐怕还真不太好解决。

美国总统特朗普登上"福特"号航母后"怒怼"海军

有了美国的前车之鉴,我国非常重视航母电磁弹射器漏磁问题,目前的弹射试验中没有检测到相关问题。

防磁泄漏的先进屏蔽技术可进一步运用到其他领域,例如,就有外媒报道称,中国已经开始在导弹垂直发射系统中应用这一技术。

注:目前的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要么采用导弹直接在发射箱内点火升空的"热发射",要么采用导弹下面安装一个燃气发生器(相当于炮弹的装药,火药爆炸将导弹顶出去)这样的"冷发射"。如果使用电磁发射,那么由于整个线圈系统是安装在发射箱外面,而不是内部,就不会如"冷发射"一样,挤占一部分发射箱内的空间;同时也可以避免"热发射"所需要的,在发射系统内设置供高温燃气通过的通道。也就是说,使用该技术可以让导弹发射系统更加紧凑,容纳更大的导弹。这种装置的研制目前正在进行。

西方舰艇导弹垂发系统主要采用"热发射"

苏/俄舰艇导弹垂发系统主要采用"冷发射"

在短短几年里,中国之所以能迎头赶上,除了要归功于马伟明院士这样杰出的带头人,更得益于中国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电网和电力工业体系--巨大的实践需求和庞大的产业体系,本身就是催生一项技术发生跨越式发展的最大动力。

再加上国家的巨大投入和学术界最杰出大脑们的贡献,中国在军用电磁领域取得进展是顺理成章的,并没有美国人说的那么不可思议。

"八一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少将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

龚胜明山水画作品赏析 | 山清水秀 氤氲梦幻【博宝·资讯】

龚胜明,1951年出生,湖北孝感人。中国水墨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湖北省美协会员、博宝艺品万家签约艺术家。主攻山水,偶为花鸟,亦擅楷书。 幼年居农村,自幼爱好书画,因家境原因参军后才知道有徐悲鸿、齐白石等大师、即以“剪报”美术作品为师,胡乱涂鸦,起步较晚。后偶得一本小册子,封面封底全无,读后乃知是当代大师钱松岩的《砚边点滴》,如获至宝。此后才依样研习水墨,当时年已26岁。转业后,授业于当地名家张秉乾、潘直亮。经俩位老师推荐,进修于湖北画院,接受多位大师、画师点拨,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等地的展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影变形金刚到底讲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