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将自己认同为你的表示想法认同的成语,身体,头脑,自我

篇一 : 有些话我想对你说——读《勤奋的人未必成功》有感

人家都说有春困,其实也有秋困。人最难控制的就是自己惰性。但是想想自己为自己设立的目标,那么任何障碍都是浮云。

朋友,你是不是早起坚持了两三天后又开始睡懒觉呢?看了几页书后又坐不下去了?激情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厌倦了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缺乏的是1个成功的决心和信念。

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障碍,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迫。我们要学会规划,学会将目标分化。

目标有助于我们预知明天,做到未雨绸缪。那么在完成目标之前,做好每天的计划安排,即可应付自如,而不会手忙脚乱。把自己的明天规划好,然后脚踏实地的1步1步实施。每1个小目标的成功都是为终极目标做铺垫。

话虽这样说,然而有的时候,往往我们目标很明确,也很勤奋,但最终却不一定能成功,这是又是为什么?

于是总结了勤奋不能成功的8个原因:

一位智者说过:“人的一生中,可以没有很高的声望,也可以没有很多的金银财富,但不可以没有工作的热情”

塞缪尔.斯迈尔斯和麦克阿瑟将军的座右铭都是:

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

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

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

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

PS:要相信态度决定一切,当你用你的热情去工作就能享受到其中乐趣。同样,用到学习中来,当你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之际,那么学习就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苦差事。兴趣是慢慢培养的,就像我原来是不喜欢打牌的,但是我发现打麻将是一件很好玩的事,便渐渐有了兴趣。所以世界没有绝对的喜欢和讨厌。

1、放弃了自我选择的自由

如果有1种行为妨碍着你的精神健康,阻碍着你去积极的生活,那它就是不健康的。如果知道这样的规矩是消极且令人讨厌的,而又一直遵循规矩,那这个人就陷入人生的误区——放弃了自我选择的机会,让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

PS:前一段时间,看了几期《梦想中国》,真的很有感触。印象最深的是有1个老外,叫文亨利,是沃顿商学院的高材生。毕业后拿着几百万的年薪,本来可以衣食无忧。但是他感到这种生活没有激情,不是自己追求的,所以他辞职来到中国开始创业。1个月领着两万的工资,满足并快乐着。都还在现场向他的中国女朋友求了婚,很感人。

朋友,当你发现你自己的生活或者现在追求的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么,就请不要再犹豫,去开拓你自己想要的,因为人生只有一次,何必总是妥协浪费自己的一生。

3、 斤斤计较中失去了工作价值和提升空间

在工作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太过仔细、斤斤计较。相反,如果能够在相处的过程中宽以待人,那么就没有处理不好的同事关系,没有化解不了的恩怨。

PS:很多时候我们能够轻易地原谅自己做的错事,给自己的过失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但我们却很难原谅别人小小的错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换位思考,如果当时,你肯定也会选择是为自己,所以,多个朋友多条路,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4、应付了事给日后留下隐患

1个应付了事的、缺乏责任感的人,无论工作多么努力,能力多么强,都永远得不到上司的赏识和成功的青睐。

PS:1步1个脚印,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不要让你做的事长满“蛀虫”。

5、无限的欲望让人舍本求末

俄国的大文豪写过这样1个关于贪婪的小故事:

1个农民每天早出晚归的种一片贫瘠的土地,非常勤劳,但收效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民的境遇,就对农民说,只要他不停地跑,他跑过的地方就归其所有。于是,农民兴奋地朝前安排跑去。跑累了,准备休息一下,但是他一想到家里的妻儿都需要土地来养活,他又拼命地往前,希望再拥有一块更大的土地来生活。。。农民不停地跑啊跑啊,累了也不休息,终于,因为心力衰竭而到地了。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PS:欲望是一条枷锁,锁着我们的快乐!知足长乐,是智慧和境界,淡泊名利,对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寒不改叶绿,暖不争花红,富不行无义,贫不起贪心,勤之有道,勤之有度,不要让贪念腐蚀你的心灵。

6、 急于求成结果得不尝试

PS:哲学上讲:量变导致质变。所以想一口吃个胖子是不可能的,想一下子变成瘦子也是行不通的。还是要脚踏实地,1步1个脚印。

7、 缺乏勇气,生活永远平庸

约翰.穆勒说:“除了恐惧本身之外没有什么是好怕的。”美国最伟大的推销员如是说:“如果你是懦夫,那你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如果你是勇士,那你就是自己最大的朋友”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有冒险的成分,永远都没有十拿九稳的事。如果非要等到十拿九稳之际才肯动手,那你只配充当远远跟在开拓者身后毫无建树的追随者

PS:有的时候需要对自己狠一点,要对自己说:“何不放手一搏,大不了重头再来!”你越犹豫就会失去更多机会。失败了大不了重头再来,人生需要搏一搏,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8、工作为他人而作,为自己的平庸和失误开脱

无论你在生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你都不应该把自己当成1个为别人而工作的人。生活中那些成功的人从不这样想,他们往往把整个企业当成自己的。

PS:人生分2个阶段,前一段是用金钱买智慧,后一段时间是用智慧换取金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一切工作机会来锻炼自己,完善自己。要把自己当做工作的主人,为自己而工作。

今年暑假,过的极具戏剧而深刻。没有金钱上的得失,但过的也不坏,我也学到了很多。当了几天教师,第一次在超过10个人的教室讲课,激动紧张。虽然他们年纪很小,但我也不想糊弄他们,很认真的在备课。那几天虽然很累,也有抱怨。但是过的却很充实。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待下去,因为并不是冲着金钱去的,只是想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得到更多的经验。事后回想一下,我还是没有后悔那一段经历。只是感觉作为1个初出茅庐的丫头,社会是1个大染缸,我怕自己最后被染的面目全非,找不到原来的初忠。

以下是针对勤奋不能成功几个建议:

1、做正确的事更要正确做事。

2、做到方法总比问题多是项技能。

3、提高效率从自我管理开始。

4、分清轻重缓急,不为小事抓狂。

5、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

6、专注是效率的保证。

7、用20%的时间做80%的事情。

8、不求多而全,只求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二、小细节决定勤奋成效

1、不要为你的错误透支你的精力。

2、不要让拖延成为速度的大敌。

3、用加法计算零碎时间。

4、不必事必躬亲,享受“放权”产生的多倍功能。

5、整洁有序,从你身边开始。

1、身体是最不可透支的资本

2、带病工作是1种自残

3、放弃休息来工作,健康工作都耽误

4、过度劳累等于扼杀生命

5、勤奋需要健康来护航

四、修正习惯,让勤奋卓有成效

1、不良习惯是勤奋的小偷。

2、人生就是两段路:不犹豫,不后悔。

3、苛求完美本身就是1种不完美。

4、智者明日有所得,愚者明日空惆怅。

五、修炼个性,加速成功的砝码

1、拼命做事与弥补信心的恶性循环。

2、打破惯性模式,让勤奋挣脱平庸的围城。

3、主动负责,给勤奋1个质保。

4、充满热忱,点燃能成功的火把。

5、锐意创新,勤奋的点金术。

6、敢于标新立异,让你的成功与众不同。

六、经营人脉,善于借助他人智慧

1、没有人无所不能,借助他人的智慧是智者的作为。

2、好的对手是塑造你最好的“刻刀”。

3、成功者是最好的教科书。

4、寻找助力,登上成功的快车。

篇二 : 《勤奋的人未必成功》

第一章 低效的忙碌是平庸之人的生存状态(1)

类型:图书 作者:中智博文 发表于MSN图书频道

你的“勤奋”是否走进了误区

勤劳,成了逃避责任的借口

生活中,勤劳往往与责任相联,有责任心、使命感的人往往是勤劳朴实的。但你是否想过,也有很多人,以“勤劳”为借口,逃避自己的责任。

他们经常会用“认真”来掩饰他们的“无能”,遇到这种人,我们是不忍心说穿他们的,毕竟他们很“努力”,就算他们的工作任务完不成,他们也会很无辜地对你说自己已经“尽力”了。

老李在一家食品公司上班,担任主管职务,待遇和福利也都相当不错。只是他一年365天,除了春节假之外,几乎没有休过假。他的朋友不理解,以为是公司的老板过于黑心,把员工都当成了机器人,便建议老李应该和老板“理论理论”。可是老李却不那么想,因为他对工作的认真和投入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老板看出老李对工作非常勤奋,也知道他这几年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便试图强迫他休假。于是,老板给了他一张1个月的假单和两张瑞士的来回机票,希望他能暂时放下工作,好好地出国去放松放松。

老李面对老板的盛情美意虽然有十二分的感动,但并没有接受这次休假,他对老板说:“您的一番美意,我深深铭记于心,但是,没有工作的充实,我就会感到空虚和负罪,因此,请恕我难以接受这个长达1个月的假期。”

以常人的眼光来看,老李处处为公司着想,简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员工,而老李的朋友却都骂他傻,朋友问他为什么不接受这么好的度假机会,难道是另有隐情?老李扫了一眼周围的朋友,然后慢条斯理地对大家说道:“其实我真正担心的,并不是公司的业绩会下降,而是,万一公司在我1个月的休假期间,业绩不降反升,那么岂不就说明了公司长期停滞不前是我的责任吗?我的主管职位,岂不就等于做到尽头了吗?”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他如此卖命地工作,只是想掩饰自己的无能与平庸,为自己寻找逃避责任的借口。

或许,老李这样的例子有些极端,但仔细想想,很多人都会有这种心理和行为,只是表现程度不同而已。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甩”开借口,我们才能与责任同行!

勤奋的人最常用的借口是“我已经尽力了”,因为他怕别人指责他做得太少。虽然他做了很多努力,甚至比别人勤奋百倍,但实际效果却不一定好,所以勤奋的人应该认识到光是勤奋并不一定能在工作中得到赞赏和嘉奖,重要的是工作的结果怎样。这才是真正值得关心的问题。要知道,即使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如果没有把工作做好,仍然要负责任。

没有任何借口,没有任何抱怨,责任就是你一切行动的准则。

无论你做了多少,在人生中,无需任何借口,失败了也罢,做错了也罢,再美妙的借口对于事情本身也没有丝毫的帮助。乔丹曾经说过:“我们必须把借口哲学——现在的情况我无法控制,改变为责任哲学。”这也正是他成功的秘诀。

巴顿将军在他的战争回忆录《我所知道的战争》中,曾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我在选拔人才时常常把所有的候选人集中到一起,给他们一个问题让他们解决。我说:‘战士们,我要在仓库后面挖一条战壕,8英尺长,3英尺宽,6英寸深。’我就告诉他们那么多。那是一个有窗户或有大节孔的仓库。候选人正在检查工具时,我走进仓库,通过窗户或节孔观察他们。我看到战士们把锹和镐都放到仓库后面的地上。他们休息几分钟后开始议论我为什么要他们挖这么浅的战壕。他们有的说6英寸深还不够当火炮掩体。其他人争论说,这样的战壕太热或太冷。如果这些人是军官,他们会抱怨他们不该干挖战壕这么普通的体力劳动。最后,有个战士对别人下命令说:‘让我们把战壕挖好后离开这里吧。那个老家伙想用战壕干什么都没关系。’”

最后,巴顿写道:“那个伙计得到了提拔。我必须挑选不找任何借口完成任务的人。”

哲学家艾乐勃·赫巴德说:“我对自己一向是个谜,为何人们用这么多的时间制造借口以掩饰他们的弱点,并且故意愚弄自己。如果用在正确的用途上,这些时间足够矫正这些弱点,那时便不需要借口了。”

事实上,不为失败找借口,是为了给成功找方向。勤劳是一种美德,但若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便会成为一种恶习。

勤奋——滋生拖延的温床

生活中有些人永远有完不成的工作,他们总是处于工作过度的状态中,但这样的“勤奋”却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让他们苦不堪言,受到老板的责备。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他们总是在拖延完成应该做的事情的时间。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做过拖延的事,把该做的事拖延下去。我们认为以后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做它,这个工作在另一个时间会变得容易点。但我们从未有更多的时间,而且我们愈拖延,工作会变得愈难做。

很多人对工作的态度,并不缺乏勤奋,但他们却有一种“拖延”的恶习。

一位著名企业家说他本来想要提升一个勤奋的经理人。“但是,”他说,“他从未完成过任何事。他的桌子摆满了未完成的报告,他的备忘录上全是应回的电话。”

说到这里,你是否意识到,很多人的“勤奋”,其实是因为“拖延”。

拖延是放弃的窃贼,本来应该按期完成的任务,很多人却以勤奋为借口,堆积在办公桌上,每天忙忙碌碌,却不见任何成效。

拖延不仅妨碍我们的事业成功,而且干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本来要给在奋斗中的朋友一句鼓励的话,结果这话从未说出口;本来要说的赞美,结果也从未说出口;我们从未以行动来证明我们对某人的爱。拖延不但偷走我们很多宝贵的东西,而且还偷走本来可以给予别人的帮助。

拖延者总是等到最后1分钟才去做,这不但让工作变得更困难,而且经常延误时效,让自己过得忙碌而烦乱。

拖延者总会抱着这样的想法:“白天做不完,晚上还可以做;平时做不完,周末还可以做,反正时间有的是。”这样的想法使得本来8个小时可以做完的事被拖延到10个小时才能完成;5天可以做成的事要拖到6天甚至半个月才能完成。

凡事都要立足于当下,运筹当下,并落实在当下的行动上。如果总是不断地拖延,再多的勤奋都是在做无用功,最终将导致效率低下,甚至一事无成。

拖延者在面对很多重要的事情时,都觉得处理起来有点麻烦,做起来并不是那么愉快,结果也似乎难以掌握,所以继续拖延。

殊不知,拖延就像鸦片一般容易上瘾,时日一久,它便会侵入拖延者的思想,让他养成一种恶习。当这种恶习养成后,拖延者只会挑简单的工作去做,对于其他任何事情,都会在心中想出一个借口来拖延。

拖延浪费了人的时间,错过了做事的最佳时机。日子在蹉跎、犹豫中一天天逝去,拖延者每天依旧很忙碌,但他们却将这种忙碌变得毫无意义。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如果你不抓住时间,时间就会放弃你,等待你的将是无限制的恶性循环,如果不及时醒悟,只能使你的一生碌碌无为。

拖延会给人带来很多恶果。尽管你比别人勤奋,可却什么事都做不成,什么事都好像越来越不如意。每天下班前回顾一天的作为,拖延者便会慨叹:今天又有这么多事没完成,明天还有那么多工作要做。他们陷在工作过度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

一件事久办未完,在拖延者心里沉甸甸地压着,就像坠着一块石头,这怎么不使拖延者焦虑烦躁、寝食难安呢?

拖延使待处理的问题越积越多。每天对着桌面上债台高筑的未处理文件,拖延者却不知从何下手,结果往往是丢了这件忘了那件,一件不成半途而废,费时费力,结果问题仍旧越来越多。

拖延还会使拖延者的健康受到伤害。拖延带来的工作上的挫败感,会让拖延者情绪低落,终日烦躁无味,心思复杂,这种精神上的消沉会引发身体上的疾病:心情抑闷,身心不适,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疾病。

是什么使拖延者滋生如此的恶习呢?

1.总是自我欺骗,相信以后还有更多的时间。这种情形在拖延者要做一件大事时特别明显。通常事情愈大,拖延者愈会拖延。

2.缺乏紧迫感。对拖延者而言,有些事情的结果太远,在现在看来并不重要。拖延者选择先做其他事情,等到逼不得已,再来做这些事。有些人拖延的事情太大,以至于他们每天忙得团团转,有如救火员一样。

仔细想想,你的生活中,真的是因为有太多的工作要做才陷入低效率的状态中吗?是不是因为拖延,让你处于低效率的勤奋中呢?改变拖延的习惯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提醒自己行动起来,做到高效,做到不那么无谓地忙碌。

你因被“套牢”而“辛劳”

因为股市猛地热了起来,有个词的使用频率也就突然增高,这便是——套牢。很多人由于被股市那一夜暴富的高额利润所诱惑而奋不顾身地跳了进去,但在这场“赌博”中,我们选错了筹码,押错了宝,股价它非但不涨反而直线下跌,这就是套牢了。凡是玩股票的人,没有一个喜欢自己被套牢的。可是大凡玩股票的人,没有一个能幸免于此。

股市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小小缩影。收市之后,你如果将眼光放得远一点,你会忽然发现,人生真是无处不套牢。生而为人,出生前就被*套牢了。后来,被学校套牢,工作了被单位套牢,结了婚被家庭套牢,死了被骨灰盒套牢。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套子,有无数的“套牢”,但有些人还觉得不够,有些套子是他们主动去钻的。股票是自己要买的,婚是自己要结的,国是自己要出的,儿子是自己要生的。假如买不到股票,人是会抱怨的;假如生不出儿子,人是会沮丧的;假如出不了国,人是会恼火的。有的人终于拿到了绿卡,然而立即愁眉苦脸起来,说自己原本穷学生一个,万事没有关系,而现在要以一个美国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车是什么档次的车,房子是什么档次的房子,衣服是什么衣服,工作是什么工作等,不一而足。原来绿卡也是个圈套。自己为自己设下了一个又一个套子,劳心劳力,却依然不快乐,像契诃夫小说中那“装在套子里的人”。得到了朝思暮想的东西还要犯愁,甚至更愁,这种人生真是很无奈。

有的人为自己设下套子是因为欲望,越多的不满足,就掉进越深的欲望之渊;也有很多人,由于过分执著,最终变成偏执,从而让自己在固执的套子里钻不出来。

愚公移山的故事,曾激励着古今无数人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不息。但是,愚公移山这种做法,到底值不值得,需要我们思考。为了不使大山阻挡路途而穷其一生不说,还要搭上儿孙们的人生,像牛一样辛苦地劳作。移山这个套子,不仅套牢愚公的一生,甚至还有他子孙后代的人生,也被这种执著所套牢。

其实,生活中如愚公者不计其数。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或根本无法实现的事情,大费时间,浪费精力,搞得自己筋疲力尽,结果也没见有什么大的功绩。聪明人绝不会干那种傻事,他们的处理原则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看此路不通,便不为其大费周折,而是另辟蹊径,因为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钻出套子岂不更好?

人生为什么会被套牢?仅仅是因为欲望或执著吗?追根究底,是由于人的思维受限。

由于主观意识的影响,或传统观念的约定俗成,人们很容易在事业的路上钻进“套子”中,如果不知变通,一味坚持下去,将使自己最终被套牢,不能脱身,贻误终生。

在大象还很小的时候,驯兽员把它绑在一根大的木柱上。好动的小象一开始会想挣脱木柱,但是挣扎了许多次,小象发现自己无法挣脱那根木柱。

这时候,给小象换一根比较小的木柱,它仍然无法挣脱。

再过一阵子,又给小象换一根更小的,它依然无法挣脱木柱。

久而久之,在小象的大脑里,下了这样一个结论:凡是木柱形状的东西,都是自己不能挣脱的。

当小象钻进这个“套子”后,即使用一根最小的木柱系住它,小象也不会想去挣脱了。当它长成大象,力量足以挣开木柱的束缚时,它自由的企图却已失去了。这时候,即使形状像木柱的小木棒,也能使大象屈服。

这就是马戏团的大象都是系在一根小木柱上但也不会挣脱跑走的原因。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像小象那样被一根看不见的“木柱”捆绑着,这根“木柱”其实很容易折断,但是由于在这些人的头脑中已根植下多年,便显得根深蒂固,因此,多数人便被它束缚着,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创造更广阔的天地。

由此看来,人生最牢固的套子是观念。由于观念的限制,不知变通,顽固地走下去,虽历经千辛万苦,艰难险阻,但到头来一看,自己距成功却有很大的偏差。所以想要钻出套子,我们就不能受世俗的观念和自己的主观偏见的约束,以免钻进牛角尖,走进死胡同。

人生无处不套牢,我们何不像杂技运动员那样,将自己于圈套中出出进进,还不失时机地来一个表演动作,潇潇洒洒过一生呢?

被别人支配的“繁忙”是一种无原则的妥协

我们若想成功,确实需要勤奋,但被别人话语所支配的盲目勤奋是无用的。

有一句谚语说:“不晓得明天该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人。”其实,这也是很多人共有的缺点。他们在决定某件事情或进行一项活动时,要么刻意模仿别人的做法,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么一味迎合他人的意图,甚至不管那意图是不是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他们都是失去自我的人,没有活出本属于自己的生命。

爱默生曾经说过:“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个不盲从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容侵犯的……当我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

一个人,只要认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正确,就要勇敢地坚持下去,而不必在乎别人如何评价。

父子俩赶着驴子去集市赶集。起初,父亲骑驴,儿子走路。路人看见他们经过,就说:“真是狠心呀!一个强壮的汉子坐在驴背上,那可怜的儿子却要步行。”

于是父亲下来,儿子上去。可是路人又说:“真不孝顺呀!父亲走路,儿子骑驴。”

于是父子两人一齐骑上去。这时路人说:“真残忍呀!两个人骑在那可怜的驴背上。”

于是两人都下来走路。路人说:“真愚蠢呀!这两人步行,那只壮实的驴子却没有东西驮。”

最后,他们到达集市时整整用了一天。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人同他的儿子一起抬着那头驴来到了集市!

如果让空洞的批评占据了你的头脑,而你却不去认真地思考、判断,就会极大地妨碍你的行动。

故事中父子俩的行为固然可笑,但笑过后我们必须审视一下自己,我们自己是不是也经常像这样没有主见,容易被别人所左右?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你都先要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人的意见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而不能取代了我们自己的主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也像这个赶驴的人一样,会因为过分在意舆论的压力而看不清方向,忘记了自己的目标。

如果让别人的话语支配了你的头脑,不去认真地思考、判断,就会极大地妨碍你的行动。

迷信专家、迷信权威,便是盲从他人的最好例证。

现在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专家和权威的时代。由于人们已十分习惯于依赖这些专家权威性的看法,他们的话便是“圣旨”,便一丝不苟地去执行,结果人们逐渐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以至于不能对许多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坚持信念。这些专家之所以取代了人们的社会地位,是人们自己让他们这么做的。

有许多儿科医生会告诉你如何喂养、抚育和照顾孩子,也有许多幼儿心理学家告诉你如何教育子女;经商时,有许多专家会告诉你如何使生意成交;在政治上,人们投票很少是因为个人的选择,大部分人是盲从某些特定团体的意见;就是人们的私生活,有时也要受某些专家意见的影响。被别人的话语指挥得团团转,繁忙过后却依然不知所以然,人生便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在1955年的毕业生典礼上,以《成为独立个性的重要性》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无论人们受到多大的压力,使他不得已改变了自己去顺应环境,但只要他是个具有独立个性气质的人,他就会发现,无论他如何尽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环境投降,他仍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资产——尊严。维护自己的独立性,是人类具有的神圣要求,是不愿当别人的橡皮图章的表现。随波逐流,虽然可得到某种情绪上的一时满足,但人们的心灵定会时时受到它的干扰。

人们若没有独立的思维方法、生活能力和自己的主见,生活、事业就无从谈起。众人观点各异,一味地无原则地妥协,只会导致无所适从。只有把别人的话当参考,按着自己的主张走,一切才会处之泰然。

把事情复杂化无异于庸人自扰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发愁天会掉下来,地会陷下去,那样自己就没有安身之处了。为此他饭吃不下去,觉睡不好,甚至因此而害起病来。另外一个人看到他忧愁成这个样子,忙向他解释说:“天是由气聚集而成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这种气,我们的一伸一曲、一呼一吸没有不接触气体的,我们整天在气体中活动,气体又怎么会塌下来呢?”杞人听了之后半信半疑地问:“天如果真的是由气聚集而成,那么其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就不会掉下来吗?”那个人听后又解释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都是由气聚集而成的,不过它们有光亮,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人的。”杞人听了之后还是很担心,那人又说:“地不过是由土块聚集而成,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有土块,我们整天在地上活动休息,怎么会陷下去呢?”杞国人至此才明白怎么回事,没过多久,病也好了。

在现实生活中,“杞人忧天”的故事并不少见,很多人都庸人自扰,把一个简单的问题设想为有着千奇百怪的答案,进而做了很多无用功。

某一公司人事部经理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代表公司去招聘一些大学毕业生。面试时他出了这样一道算术题:10减1等于几?

有的应试者冥思苦想之后故作神秘地说:“你想让它等于几,它就等于几。”还有的人自作聪明地说:“10减1等于9,那是消费;10减1等于12,那是经营;10减1等于15,那是贸易;10减1等于20,那就是金融;10减1等于100,那是贿赂。”

只有一个应试者回答等于9,还有点犹犹豫豫。问他为什么?这位应试者说:“我怕照实说,会显得自己很愚蠢,智商低。”

最后这个老实人被录用了。

人事部经理说,公司的宗旨就是“不要把复杂的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也不要把简单的问题看得过于复杂”。

一件简单的事,几经反复,却变得复杂起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聪明人的做法;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愚蠢人的做法。

餐桌上,七八个客人为打开一个恼人的酒瓶塞几乎败了酒兴。

经过他们轮流折腾,那个软木塞非但没起出,反而朝瓶内陷下去一厘米。有人提出应该用锥子挑;有人则否定,认为木质疏松,不易成功。有人提出最好用一只螺丝钉旋进木塞,然后用力拔出;还是有人否定,认为即使稍微朝下用点力木塞也会掉进瓶内;又有人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用锥子对着木塞朝瓶颈壁的方向用劲插入,然后可望将木塞随锥子一起拔出,但使劲儿的话,容易把木塞捅进酒瓶。

再次折腾的结果是软木塞没有取出来,却掉进了酒瓶内。客人们在一片惋惜中发现了事情的结果——酒能倒出来了。

在走了许多弯路之后,人们往往发现原来最简单的那条路竟是最好的路。这个世界上,最清醒的人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因为庸人自扰而走弯路,岂不是一种悲哀?

世界上很多事情本来就很简单,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反而使事情变得复杂。

复杂就一定成功吗?如果是这样,在这个用忙碌来衡量成功的世界里,忙忙碌碌的状态是否就是成功的一种表现?其实所谓成功并不复杂,关键是你的心态如何。如果你能关注工作本身的快乐而非工作背后的附加部分,你就会简单地看待工作,也会快乐许多。潮有涨落,人有变化,就像是演艺界的明星们,大红大紫终有时,当灿烂归于平淡时,怎样看待自己与工作的关系,是为了什么而工作,似乎就决定了他们今后的生活状态。

其实,生活并不复杂,我们无须庸人自扰。抛开繁复的表象,进入自己的内心,看清自己的需求,做真实的自己,并快乐着,或许一切就会变得美好。简单并不意味着贫乏,它只是一种不让自己迷失的方法,你可以因此抛弃那些纷繁而无意义的生活,全身心投入你的生活,体验生命的激情和至高境界。

在唐代,有一个叫做陆象先的人,很有气量。

当时太平公主专权,宰相萧至忠、岑义等大臣都投靠她,只有陆象先洁身自好,从不去巴结她。先天二年,太平公主事发被杀,萧至忠等被诛。受这件事牵连的人很多,陆象先暗中化解,救了许多人,那些人事后都不知道。

先天三年,陆象先出任剑南道按察使,一个属下劝陆象先说:“希望明公采取些杖罚来树立威名。要不然,恐怕没人会听我们的。”陆象先说:“当政的人讲理就可以了,何必要讲严刑呢?这不是宽厚人的所为。”

后来,陆象先出任蒲州刺史。百姓犯法了,他大多开导教育一番,就放了他们。录事对陆象先说:“明公您不鞭打他们,哪里有威风?”陆象先说:“人都差不多的,难道他们听不明白我的话?如果要用刑,我看应该先从你开始。”录事羞愧地退了下去。陆象先常常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如果在开始就能明白这一点,事情就简单多了。”

仔细想想,你是否也曾“杞人忧天”,把事情复杂化,犯过庸人自扰的毛病?

“勤奋”是一种掩饰内心极度自卑的表现

苏格拉底晚年时,想找一个人来继承他的衣钵。他想到了自己的助手,一个非常勤奋且能力不错的年轻人。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烛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烛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应该得到很好的传承的……”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没有,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温顺而谦恭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总被苏格拉底一一否定。

这时苏格拉底已经病入膏肓,他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言辞恳切地说,“找遍城乡各地、五湖四海,我也要把最优秀的人挖掘出来,举荐给您。”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3个月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但他的继承者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望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不无哀怨地说,“本来,你自己就是最优秀的。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地沉睡了。

那个助手,具备了继承苏格拉底衣钵的一切条件,却独独缺少了自信,因为缺乏自信,他丧失了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机会,辜负了苏格拉底的期望。

不相信自己,就等于放弃成功。

自信的力量是巨大的,是成功者的法宝。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就,绝不会比他的自信能达到的更高。这就给所有的勤奋者提供了一个标尺和要求:在开始做事之前,就要充满自信。

如果一个人不自信,那么他时刻都会受到环境和别人的影响,即使再勤奋也成效不大。

当杜邦在法拉格特将军面前陈述未能攻陷切斯特城的种种原因时,法拉格特将军加上了一句:“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你没有提到,那就是你不相信自己能做成那件事。”

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是不能做成大事的,只有领悟了信心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努力,才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一个从来不相信自己、无法独立做出判断、总是依赖别人意见的人,是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的。这种自我贬低的不良习惯又对一个人性格的培养极具腐蚀作用,会打击他的自信心,扼杀他的独立精神,使他找不到生活的精神支柱。

许多貌似勤奋的人,整天忙东忙西,脚不沾地,实际上这是内心里缺乏自信的表现。因为缺乏自信,所以以为用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工作就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他们用勤奋来安慰自卑的心,他们告诉自己,因为自己勤奋,做得多,所以自己应该成功。可事实并非如此。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温度计非常相像。他们的自信是别人的意见所左右的。根据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心中的自信就像水银柱一样上升或下降。当周围的人对他们赞扬有加,这些人就会自我感觉良好;而一旦周围的人对他们提出批评,他们的自我感觉就会降到一个特别低的水准。

他们总是勤奋地工作,以期得到别人的赞赏,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这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一个只知勤奋,却在内心里缺乏信心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就像我们在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个助手。没有信心,是无法应付生活中的许多责任,以及挫折、失败和各种意想不到的风险的,这些虽是我们不愿意的但也却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个人不具有足够的勇气,他就根本不可能超越这些障碍好好地生活,更不用说成就什么丰功伟业了。所以“勤奋的人”应该问一问自己,在自己内心的深处有多少自信,而不是在表面上看起来有多么勤奋。

爱默生说:“如果一个人不自欺,也将不被欺。”

我们拥有坚定和自信的个性,就不会自欺欺人,拿勤奋作为自卑的挡箭牌。总是能对自我和生活做出积极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就可以不断塑造自己的品格。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无端地低估自己,鄙视自己。

完全认可自己、忠实自己,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在内心没有对自己完全肯定,即使再努力,也没法得到真正的成功和快乐。

如果自己都怀疑自己的能力,那么就没有人会信任你。要坚信自己生来就是为了成就大事而来的。要发挥你所有的才能,激发你所有的潜力,去承担重大的责任。

自信是人生不竭的动力,它能帮你战胜自卑和恐惧。

自信、乐观是人生的一剂良药,它能给绝望者以希望,给懦弱者以勇气。

人们没有必要总是看到别人的长处,而忽略自己的优点。每个人都要学会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公正的认识,要知道自己也可以成为“太阳”。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就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你作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体,会有许多不同于他人甚至比他人优秀的地方,你应该用自己特有的形象来丰富生活。不要让勤奋成为自卑的借口,而要让勤奋成为自信的助力。

只为谋生而勤奋使人倍感艰辛

许多人终其一生都不了解工作的真谛。工作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辛苦地工作,挣了很多钱,住在一所大房子里,但同时他们每个月也要付大量的账单。他们加倍努力地工作只是为了付更多的税和欠更多的债务。现在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稳定的工作,人生潮起潮落、变化莫测。对于只是为了谋生而工作的人,虽然每天都很勤奋,生活却倍感辛苦。

只是将工作单单视为换取金钱的手段,不计代价地将自己投入工作中,再将赚到的钱拿来填补生活的缺口——这原本是很单纯的谋生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却剥夺了生活太多的快乐和平静。辛劳的人们被无穷无尽的工作所压榨,只是用金钱来换取那短短一刻的满足后,进而又投入到新一轮的工作苦役中。

人生离不开工作:工作不仅能挣钱养家糊口,同时,工作更能锻炼我们的意志,开发我们的潜能;与同事合作,能培养我们的团队精神,与客户交流能训练我们的能力。不管做何种工作,都应该将心态归零,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次任务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次通往成功的机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是为了自己。

一份工作并不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也不能说我们工作就是给老板赚钱。它对于个人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舞台来向别人展示自己,为自己创造一个发展的机会。

工作是什么?工作是上天安排的任务;工作是上天赋予的使命。它们传达出了一个共同的思想:没有机会工作或不能从工作中享受到乐趣的人,就是违背上天意愿的人,他们不能完整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

所以,不要对工作下错定义,工作不只是谋生的手段,因为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并赋予我们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一种活着的理由。

著名教育家、美国前教育部部长威廉·贝内特说:“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不要将工作仅仅局限于谋生的范围中。否则,无论怎样勤劳工作,都不会得到工作的正确回报。

对于一个已经拥有勤奋这个优点的工作者来说,工作后面的机会,工作后面的学习环境,工作后面的成长过程将会给他的勤奋增添更多的光彩和助力。工作固然也是为了谋生,但比谋生更重要的是品格的塑造和能力的提高。如果一个人的工作仅是为了谋生的话,那么,他注定是一个平庸的人,无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

金钱只是工作的一种回报方式,对于那些渴望成功却无所改变的勤奋者来说,更应该珍惜工作本身带给自己的报酬。工作的环境是我们成长中的另一所学校,它能够丰富我们的经验,增长我们的智慧。与在工作中获得的技能与经验相比,微薄的薪水就会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公司支付给你的是金钱,工作赋予你的是可以令你终生受益的能力。

工作质量往往决定生活质量。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所以,千万不要对工作下错定义,只为谋生而努力,否则你的人生也只是一场谋生的苦戏。

如果改变工作的态度,为自己工作,就会在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自然也容易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任何一项工作都蕴涵着无限的成长机会,机会也总是光顾那些有正确工作态度的勤奋者。若是正确对待工作,就不必为自己的前程烦恼,一切尽在努力工作中,努力工作能让你迅速成长起来。

每个人都应思考为什么要工作,尤其是工作的意义。事实上,工作着是幸福的,工作使你的生活变得更丰富、更充实、更有趣、更高尚。

工作是人的天职。人们赞许工作,崇尚工作,工作不仅对自身有好处,而且对他人也有好处。

如果你只为谋生工作,那么你不仅会在工作上失去很多,而且也会让你的生命失去很多,因为工作有着远比薪水多得多的内涵。

工作是人生的一种需要,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生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人的生命价值寓于工作之中,每一个人都应为自己的幸福、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工作。

工作的报酬不仅仅是薪水,它给予你的还有很多。无论薪水高低,工作中尽心尽力、积极进取,以使自己得到锻炼并积累经验,这往往是事业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不同之处。那些浑浑噩噩只为谋生而工作的人,无异于将自己的希望断送,因为他们埋没了自己的才华,一生只能做一个庸庸碌碌、心胸狭隘的人。

将工作仅仅当做赚钱谋生的工具,这种想法本身就会让人蔑视。

试想如果只是为了谋生而努力,那么扣掉每天的睡眠时间,待在公司的时间可能比在家里还长,这样的人生岂不痛苦万分!

把工作仅仅当成是谋生的手段,就不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一位智者曾经说过:“人的一生中,可以没有很高的名望,也可以没有很多的财富,但不可以没有工作的乐趣。”

当我们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时,很少感到疲倦。比如在一个假日里,你到树林漫步,整整玩了10个小时,可你一点都不觉得累,因为漫步是你的兴趣所在,从漫步中你享受到了快乐。

工作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从工作中只得到厌倦、紧张与失望,人的一生将会非常痛苦!令自己厌倦的工作即使带来了名与利,也不能带给我们多大的快乐。

带给自己工作乐趣的不是薪水,也不是事业成就,而应当是工作的过程。工作不是为了生存,而是要给个人的生活赋予意义,给自己的生命赋予光彩。

约翰·米尔顿说过:“一切皆由心生,天堂与地狱只不过一念之间。”

你的态度决定你的人生,把工作当做乐趣,你便会享受生活的美好;而把工作当成苦役,只会倍感痛苦。

方成是个外企职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拟订合同,统计销售情况,制订市场运作方案。每天他通常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人,回到家已是精疲力竭,连煮咖啡的力气都没有了。到了周末,他只想好好地睡上两天。至于休闲、外出根本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每天,他都被工作折磨得筋疲力尽。渐渐地,方成发现自己简直就是一个工作机器,信用卡里的钱在不断地上涨,可自己眼角的皱纹也在以几何倍数的速度狂增。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方成”式的人物。他们拼命工作,忙忙碌碌可以媲美“拼命三郎”,但他们的生活死气沉沉,没有一点快乐,因为在他们眼中,工作就是苦役。

对工作缺乏激情,总认为工作是枯燥乏味的,缺少乐趣,这是他们痛苦人生的来源。工作对我们而言究竟是乐趣还是枯燥乏味的事情,其实全看自己怎么想,而不在于工作本身。如果你只把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即使是从事你最喜欢的工作,你依然无法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如果你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找到更大的目标和方向,你还会认为自己的工作周而复始、枯燥无味吗?

你对工作没有热情,表现得很消极,那你就不可能在工作上取得任何成就。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能力差,条件不足,会失败,是二流员工,那么这些自甘平庸的工作态度便会让你的工作也流于平庸。

相反,如果你认为自己很重要,找到了工作的方向和乐趣,把自己的工作看得十分重要,那么你很快就会迈上成功之路。

事实上,一个热爱工作,总能在工作中寻找到乐趣的人,能接收到一种心理讯号,告知他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件做得更好的工作意味着更多的升迁机会、更多的金钱、更多的权益,以及更多的快乐。

塞缪尔·斯迈尔斯的办公桌上挂了一块牌子,他家的镜子上也吊了同样一块牌子,巧的是麦克阿瑟将军在南太平洋指挥盟军的时候,办公室墙上也挂着一块牌子,这些牌子上面都写着同样的座右铭。

没有了热情,你便会对工作失去兴趣,那么工作对你来说,也不过是一场痛苦的折磨。

工作其实就像一堆煤山,热情就是火种,用热情去点燃煤山,工作就会燃烧起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工作态度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他工作成就的高低。你可以选择积极地做完一天的工作,也可以任由自己陷于被动和消极的情绪中。既然你无法逃避自己的工作,那么你为什么不积极地对待它,满腔热忱地去工作,摆脱工作的痛苦和折磨呢?

佛家讲求“因果报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田里播下好种子,可以得到很大的收获。如果是坏种子,就只能收获一点点。态度也是如此,抱着消极的想法,把工作当成苦役,当然不会成功。

相反的,尽管工作很辛苦,但如果能经常在自己心中说“我喜欢这份工作,这份工作让我很快乐,受点累又何妨”,这样把自己的心向着光明,工作和生活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自己所希望的样子。

在街头常见一种耍杂艺的人,他们把一只小盘子悬空吊起来,让小老鼠绕着盘子的边缘不停地跑动。过往的行人看见小老鼠绕着盘子不知疲倦地跑着,都非常开心。那只小老鼠的可怜之处在于:它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是悲惨的,它也不明白自己这样疯狂地跑下去是毫无结果的,它从没有想过要跳出这个盘子,可怜的它在消耗完自己的力气以后,甚至会活活累死在那个小小的盘子里。

有些人活着就像小老鼠一样循规蹈矩,他们的生存空间很小,就像围绕在一个小小的盘子的边缘一圈又一圈地打转,没有尽头也没有自由,直至生命走到尽头。他们有的人一辈子都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种,对于外界的事情所知甚少,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天天消耗着自己的生命。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辛勤劳动就有回报,就会有好日子过。因此,他们就像那只小老鼠一样一辈子就在自己的土地上打转,直到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一些人,他们选择了一个没有前途的单位混日子,每天按时上班和下班,在两点一线之间重复自己的生活,每月领取固定的工资来养家糊口,这些人同样是“在自己的盘子里打转”来度过自己的一生的。

1亿年前,地球上到处是体积硕大的恐龙。后来,地球上发生变化,恐龙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迄今为止,科学家还不能确定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但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恐龙因为无法适应这种变化,而遭绝迹的下场。

无论是小老鼠,还是恐龙,都是因为它们循规蹈矩,不知突破创新,导致了自身的悲惨境遇。

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需要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于常理,不需要事事顺应潮流、听天由命。推动社会进步的往往是那些具有革新精神、敢于打破常规、改造环境的人。你经常会听到人们提出这样的一种论点:“如果每个人都仅仅遵守自己愿意遵守的规定,那我们的社会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呢?”对这种说法的一个简单答复便是:大家不会都这样做的!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习惯于依赖世界、循规蹈矩,因此他们不可能都这样做。

如果有一种规矩妨碍着人们的精神健康,阻碍着人们去积极生活,那它就是不健康的。如果知道这种规矩是消极且令人讨厌的,而又一直遵守规矩,那这个人就陷入了人生的一种误区——放弃了自我选择的自由,让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

人们之所以循规蹈矩,是因为他们害怕变化。人们天生有恐惧变化的心理。不管是环境的改变还是人际关系、态度的改变都会给人造成一定的紧张感。但是我们生活中的变化是随时都会发生的。我们的生活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科技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我们面对着让我们眼花缭乱的世界,必须去适应,而不能让变化了的生活来适应我们。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当我们的技能、水平已明显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时,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己,适应变化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

一个人辛苦一辈子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能有一片自己的天地?但若是循规蹈矩、害怕变化,那么这个人的事业也就仅仅局限于一片狭小的空间,勤奋努力也只是围绕着这片狭小空间,对事业没有一点帮助。

循规蹈矩的勤奋者不喜欢改变,他们安于现状,没有野心,没有创新精神,没有工作热忱,像一头拉磨的骡子,不停绕着磨盘打转,不设法改变自己,不让自己有资格做更好的工作。

循规蹈矩的勤奋者不肯承认改变的事实。他们不愿为自己制造机会,而情愿受所谓运气、命运的摆布。因为不相信自己能掌握命运,所以会选择错误,不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蹒跚前进,就是一辈子在原地打转。

循规蹈矩的勤奋者无法视变化为正常现象。他们没有衡量自己适应变化的能力,包括步调、新观念、做事的弹性和效率等,他们更不会探索自身的潜能,遇到变故发生,依然按照传统和规矩做事。

不再成长,使得这些勤奋者过去所有的优点,都逐渐变成了缺点。他们让自己受限于困境,恐惧局限了他们的眼界,当然也降低了他们做事的能力。

变化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我们每天都可能面临改变。新的产品和新服务不断上市,新技术不断被引进,新的任务被交付,新的同事、新的老板……这些改变,也许微小,也许剧烈。

面对改变,意味着对某些旧习惯和老状态的挑战,如果你紧守着过去的行为与思维模式,那么,即使你再努力也是成效不大。

斤斤计较中失去了工作价值和提升空间

如果您发现地上有5张人民币,在没有任何顾虑的情况下,您会捡几张?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捡5张。但是在工作的报酬上我们却常常只拿1张、2张,很少有人会照单全收,这是为什么?一般人只重视工作待遇,往往在斤斤计较于薪水时忽略了其他应得的报酬,比如说:

充实自我,开拓生活领域;肯定自我,享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认识朋友,改善人际关系;加强工作能力,提升本身附加价值。而这些无形的报酬的价值与重要性,却往往远高于有形的收入。

很多人,都斤斤计较工作的得失、薪水的多寡。在计较中,他们却忘了最该计较的东西——工作的意义。工作不仅是为了薪水,为了谋生,更是为了自己的快乐与发展,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有的人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与同事争破头皮,从来不肯吃一点小亏。现实中这种人并不少见。他们似乎也因为自己的“聪明”而获利不少:比如公司给员工发放一批福利品,最后剩下一件,某个精明的职员就会跳出来,以某种借口将其据为己有,而其他同事也不好意思说什么;当上司分给部门一个临时任务,这个员工一看任务有些麻烦,便借故推给其他同事,自己则落得一身轻松……

这样的精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十分实用,实际上却害了自己。

不要凡事斤斤计较。很多人,工作不是不努力,但却总为自己的每一份辛劳争取报酬,结果往往变得锱铢必较,让人十分讨厌。这样的人也往往融不到集体中,因为他在计较中失去了宽容。

在工作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太过认真仔细、斤斤计较。相反,如果能够在与同事相处时做到宽容别人,那么就没有处理不好的同事关系,没有化解不了的恩怨。

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由不同的人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集体。在这样的环境里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很多人都疑惑自己做了那么多,却没有成功。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自己工作换来的工资收入,却看不到这背后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信任和尊敬的积蓄,看不到未来可能的提升和长期的发展。一些人能够很清楚地计算出自己每一个工作量的价格,每天斤斤计较于自己的劳动数量,却算不清自己一生的价值如何。

对他们而言,工作只是工作,是一种机械性地重复劳动,不用注入什么感情。在计较中,他们失去了工作的价值和个人的提高。于是,工作就只能是工作,只能是简单的数字计算,多少工作量,多少工资额。

斤斤计较,这种错误的态度,导致勤奋走向错误的方向。斤斤计较的人,在工作与生活中,在与人相处中,“利”字当头,什么亏都不能吃,什么便宜都想占,工作拣轻的干,待遇往高处要,看别人时戴着显微镜,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却总是网开一面、另当别论。这样的人怎么会招人喜欢?又怎么能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呢?

所以,想要勤奋有所成,就要放开斤斤计较的狭隘心胸,学会豁达和包容,在工作中与他人积极配合,在生活中与人为善,以宽阔的胸怀为人处世,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为一点点的蝇头小利与同事计较。这样的人才能够得到成功女神的青睐。

应付了事给日后留下隐患

有许多人失败,是败在做事敷衍了事这一点上。这些人对于自己所做的事从来不会达到尽善尽美。

一个老主持,收了一个徒弟,徒弟第1天进门,他就安排徒弟做例行功课——扫地。过了些时辰,徒弟来禀报,地扫好了。

主持问:“扫干净了?”

徒弟回答:“扫干净了。”

主持不放心,再问:“真的扫干净了?”

徒弟想了想,肯定地回答:“真的扫干净了。”

这时,主持沉下脸,说:“好了,你可以回家了。”

徒弟很奇怪:“怎么刚来就让回家,不收我了?”主持摆摆手,徒弟只好走人,不明白主持怎么也不去查验查验就不要自己了。

原来,这位主持事先在屋子的隐秘角落里悄悄丢下几枚铜板,看徒弟能不能在扫地时发现。而那些应付了事,或偷奸耍滑的人,都只会做表面文章,是不会认认真真地去扫那些角落的。因此,也就不会捡到铜板交给主持。主持正是这样“看破”了徒弟,或者说,看出了徒弟的“破绽”,如果他藏匿了铜板不交给主持,那破绽就更大了。

许多时候,我们都会漫不经心地处理、打发掉一些自认为不重要的事情或人物,但这种随意不负责任、应付了事的行为会造成一些很不好的影响或后果,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一定在什么时候突然显现出来,令我们对当时的行为追悔不已。

上天赐予我们的生活是公平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为自己建造着自己生命的归宿,今天的任何一个不负责任的后果,都会在以后的某个地方等着我们。

很多人为了追求工作的数量,而应付每一项工作,以期省出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工作。这种人不能说不勤劳,但他的勤劳却缺乏质量的保证,最终将失去效果。

一个应付了事、缺乏责任感的人,无论他工作多么努力、能力多么高,都永远得不到上司的赏识和成功的青睐。

综观人类的历史,由于应付了事而造成的恶果比比皆是。在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奥斯汀镇,因为在筑堤工程中,没有照着设计方案去筑石基,结果堤岸溃决,全镇被淹没,无数人死于非命。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人犯疏忽、敷衍、偷懒的错误。

养成了应付了事的恶习后,做起事来往往就会不诚实。这样,人们最终必定会轻视他的工作,从而轻视他的人品。粗劣的工作,不但使工作的效能降低,而且还会使人丧失做事的才能。所以,粗陋的工作,实在是摧毁理想、阻碍前进的大敌。

早晨的闹铃响了好几遍,小张才从床上挣扎起来。他匆匆忙忙地赶往公司,早饭也顾不上吃。跨入公司大门,还是神情恍惚,坐在会议室,睡眼惺忪地听着经理布置工作……一天的痛苦工作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小张上午拜访客户,结果遭到拒绝和冷遇,心情简直糟透了,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下午下班前回到公司填工作报表,胡乱写上几笔凑合一下交差……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平时没有花时间学习,从不好好去研究自己的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产品,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从不反省自己一天做了些什么,有哪些经验、教训,从不认真去想一想顾客为什么会拒绝,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在工作的过程中为顾客带来的是什么样的服务和满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一天算一天……这就是小张真实的工作写照。

到了月底一发工资,才这么点,真没意思,看来该换地方了,于是小张很牛气地炒了老板的鱿鱼。1年下来,他换了五六个公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就这样耗尽了。结果是“三个一工程”:一无所获,一事无成,一穷二白。

在现实生活中,像小张这样的人到处可见。与别的同事一样,他的一天同样忙忙碌碌,但却没有收到任何成效,最后一总结工作成绩,要远远低于别人。付出同样的时间去劳动,却收获的比别人少,这就是应付了事的结果。

“应付”工作是人的思想出了问题,职业道德不健全则是品格还不够完善,即使找上100个理由也只能骗骗自己而已。

仅仅为了一日三餐工作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人;拿单位薪水,不替人创造价值的则是没有道德的人。在我们马马虎虎“应付工作”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年轻的生命正在被白白地浪费,人生的价值正在急剧地“缩水”。

一个人即使是一次微不足道的错误行为,也会给以后的工作生活带来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种不良记录终将使他自己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一个人的这些行为也会使整个社会为之付出代价。这就是应付了事的代价。

一个人的名誉、能力要想得到社会公众长久的认同,这个人必须持续地在每一件事上都为自己负责。在我们的工作中,没有可以随意打发、糊弄的小人物、小事情,对于任何一项工作,我们都必须认真对待,不能应付了事。

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是自己书写的档案。消极工作会给老板、同事、客户留下一个不敬业,对自己、对公司不负责任的印象,即使你工作再努力,这种坏印象也无法掩饰。而这种负面影响会给我们以后的工作、生活埋下隐患。

无限的欲望让人舍本求末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写过一个关于贪婪的短篇故事:

一个农民,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非常勤劳,但收效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民的境遇,就对农民说,只要他能不停地跑,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其所有。

于是,农民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儿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他又拼命地再往前跑,希望能拥有一片非常大的土地……农民不停地跑,从早跑到晚,虽然非常累,但他却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因为他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最终,农民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这个故事其实隐喻着人的一种生活,虽然勤劳,但过于贪婪的欲望将会把勤劳化作一场空。人活着,当然要努力奋斗往前走,但也要知道知足常乐的道理。要控制自己的贪欲,及时收手,否则将得不偿失。

欲望就像一条枷锁,锁住我们的快乐。人们为了满足每一个欲望,结果却常常是得不偿失。

从前有一只猕猴,手里有一把豆子,它高高兴兴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着。一不小心,手中的豆子滚落了一颗,为了这颗掉落的豆子,猕猴马上将手中其余的豆子全部放在路旁,趴在地上仔细地寻找,却始终不见那一颗豆子的踪影。

无奈猕猴只好用手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准备拿取原先放在一旁的豆子,但原先的那一把豆子却被路旁的鸡鸭吃得一颗也不剩。

很多时候,人们为了追求事业上的成就,放弃家庭、放弃健康、放弃快乐,结果转头一看,辛劳了一辈子却什么也没得到。这正像故事中的猕猴为了一颗掉落的豆子,失去了所有的豆子!想想,我们现在的追求,是否也是放弃了手中的一切,仅追求掉落的一颗呢?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人们总会嘲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但我们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是不是也经常犯像猴子那样愚蠢的错误?

勤劳不是错,但万事万物都应有个度。为了满足自己无限的欲望,贪婪者总是“勤奋”过度,结果一无所成。

人类欲望的特点是无限性,一个欲望被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的无限性推动着人们不停地去追求满足。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欲望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如果人没有了欲望,没有了满足欲望的追求,社会就无法进步。当一个人追逐自己欲望的时候,哪怕超过一点点限度,都会导致恶果。

一个社会对财富的欲望一旦变为贪婪,就会导致对大自然的掠夺;一个人对财富的欲望一旦变为贪婪,勤奋就会变了质,为了事业,不计后果地去奋斗,甚至会不择手段。

欲望是勤奋的动力,也可以说是勤奋的陷阱。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勤奋者,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好两者的平衡。

因为不能平衡自己的欲望,放不下到手的职务、待遇,整天东奔西跑,结果耽误了更远大的前途;因为放不下诱人的钱财,费尽心思,利用各种机会去大捞一把,结果常常作茧自缚;因为放不下对权力的占有欲,“勤奋”于溜须拍马、行贿受贿,不惜丢掉人格的尊严,一旦事情败露,后悔莫及……

过于贪婪的“勤奋”,让所有的辛劳变成一场空。

贪婪不会让你得到更多,甚至连原来能得到的也会失去。

所以说,控制贪婪之心,学会“知足常乐”,是一种智慧和境界。凡事能怀一颗平常善良之心,淡泊名利;对他人宽容,对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寒不改叶绿,暖不争花红,富不行无义,贫不起贪心,勤之有道,勤之有度,贪念如何能腐蚀你,你又怎么会掉进贪婪的陷阱呢?

急于求成,结果得不偿失

拔苗助长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庄稼的生长,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人无力强行改变这些规律,但是那个宋国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得不偿失,让自己所有的辛苦都付之东流。

其实,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做的所有事情也都有客观的规矩或限制,做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急于求成,“大跃进”式的方法只会得到“大倒退”。

很多老一辈的人都玩过长龙的游戏。

长龙腹腔的空隙仅仅只能容纳几只半大不小的蝈蝈慢慢地爬行过去。

但若将几只蝈蝈投放进去,它们就都会困死在长龙里,无一幸免!

这是因为,蝈蝈性子太躁,除了挣扎,它们没想过用嘴巴去咬破长龙,也不知道一直向前可以从另一端爬出来。因此,尽管它们有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一般的大腿,也无济于事。

再把几只同样大小的毛毛虫从龙头放进去,然后关上龙头,奇迹出现了:仅仅几分钟时间,毛毛虫们就一一地从龙尾默默地爬了出来。

同样的一条长龙,为什么毛毛虫能够通过,而蝈蝈却没有?那是因为蝈蝈太急躁了,它们不能慢慢穿过长龙,而是做无用的挣扎,结果付出了比毛毛虫更多的努力,却累死在里面。

很多人就如这蝈蝈一般,他们比别人要勤奋得多,努力得多,但却总是希望“一口吃个胖子”,急于求成,结果由于急于求成而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在物理实验中由量变到质变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水平桌面上放一个物体,水平拉力从小开始慢慢地增大,物体就会从静止变成滑动,从静摩擦力变成滑动摩擦力。经过最大静摩擦力的临界状态也就变成了滑动摩擦力。被斜面上绳拴着的小球,当斜面体发生加速度运动时,在一个方向上的加速度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就会逐步减少,经过压力为零的临界状态,就会离开斜面。由此可以得出,要发生质的飞跃,就要经过一定的量的积累。我们要想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量的积累。我们想取得好的成绩,就要靠平时认真的学习与积累。这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们的人生经历也是一个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较多到知之甚多的积累过程。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做事情就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要促成事物的质变,就必须首先做好量变的积累工作。如果不愿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努力,而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或者急功近利、企求“侥幸”,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缺乏勇气,生活永远平庸

一个准备到人间投胎的灵魂对阎王爷说:“您让我投胎到世上做一种最好的生物吧!我将永远感谢您。”

阎王爷仁慈地回答:“好,你准备做人吧,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生物。”

灵魂问:“做人有风险吗?”

“有,钩心斗角,谋杀,诽谤,夭折,瘟疫,失业……”

“有,受鞭笞,被人驾驭,被宰杀……”

“唉,请再换一个吧。”

“狮子!”灵魂乐了,“狮子是兽中之王,它一定没风险。”

“不,狮子也有风险,有时被人猎杀,有一种小兽是它的克星……”

“啊,阎王爷,我不想当动物了,植物总可以吧。”

“植物也有风险,树要遭砍伐,有毒的草被制成药物,无毒的草人兽食之……”

“啊……请恕我斗胆,看来只有您阎王爷没风险了,让我留在您身边吧……”

阎王爷哼了一声:“我也有风险,人世间难免有冤情,我也难免被人责问,时时不安……”说着,阎王爷顺手扯过一张鼠皮,包裹了这个魂灵,推下界来:“去吧,你做它正合适。”

只要生存在这个世上,就难免会遇到风险。若是害怕风险,像那个准备投胎的灵魂一般,则不可能迎来辉煌的人生,只能像老鼠一般,畏畏缩缩,苟且偷生。

有冒险就有失败的可能,失败是冒险的成本。世上没有万全之策,生活中到处可见成本。有人戏言:向前迈步的成本是不能后退,欢乐的成本是忘却痛苦;偷懒的成本是失去工作,勤劳的成本是引来妒忌;学习的成本是寂寞,思考的成本是孤独;清高的成本是失群,随和的成本是被轻视;权利的成本是义务,贪图享乐的成本是虚度年华;分工的成本是知识的分立和信息的不对称,合作的成本是个人服从组织和兼容并蓄;规范的成本是创新,创新的成本是风险;死的成本是一无所知,而生的成本是喜怒哀乐愁。等有了100%的保险系数再去做,那就真是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了。

约翰·穆勒说:“除了恐惧本身之外没有什么好害怕的。”美国最伟大的推销员弗兰克也如是说:“如果你是懦夫,那你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如果你是勇士,那你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而维特根斯坦亦说:“勇气通往天堂之途,懦弱往往叩开地狱之门。”懦弱是人性中勇敢品质的“腐蚀剂”,时时威胁着我们的心灵。只有在生命中注入勇气,才能帮助你斩断前进途中缠绕在腿脚上的蔓草和荆棘。

不敢冒险,不敢拼搏的人,总是为某一件事做无数的准备,但即使他做得再多,也不会感到安全,不敢向人生搏击,而他所做的一切也如流水一般,毫无用处,渐渐流走。只有敢于搏击,人生的勤奋才有方向,努力才不会白费。

美国银行家莫尔在1888年的美国大选中,当选为副总统。在他执政期间,他政绩显著,声名远播。当时,《纽约时报》有一位记者偶然得知这位副总统曾经是一名小布匹商人,感到十分奇怪:从一个小布匹商人到副总统,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带着这些疑问,他采访了莫尔。

莫尔说:“我做布匹生意时也很成功。可是,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书中有句话深深打动了我。这句话是这样写的,‘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敢于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便能够突破自己的人生局面。’这句话使我怦然心动,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前不久有位朋友邀请我共同接手一家濒临破产的银行。因为金融业秩序混乱,自己又是一个外行,再加上家人的极力反对,我当时便断然拒绝了朋友的邀请。但是,在读到这句话后,我的心里有种燃烧的感觉,犹豫了一下,便决定给朋友打个电话,就这样,我走入了金融业。经过一番学习和了解,我和朋友一起从艰难中开始,渐渐干得有声有色,度过了经济萧条时期,让银行走上了坦途,并不断壮大。之后,我又向政坛挑战,成为副总统,到达了人生辉煌的顶端。”

莫尔的成功,正是在于他不断地拼搏,不怕风险,以风险为资本,搏击自己的人生。在他的人生中,充满了冒险的勇气。

充满勇气,你就能比你想象的做得更多、更好。在勇于挑战困难的过程中,你就能使自己的平淡生活变成激动人心的探险经历。这种经历会不断地向你提出高标准,不断地奖赏你,也会不断地使你恢复活力和充满创造力。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冒险的成分,永远没有十拿九稳。如果凡事都想等到“十拿九稳”,才肯举步向前,那你就只配充当远远跟在开拓者之后的毫无建树的追随者。

并不是所有的勤奋者都能成功,因为成功十分偏心,仅仅钟爱那些敢冒风险、善于竞争的勇士,仅仅属于那些独辟蹊径、最终登上巅峰的强者。

我们提倡拼搏冒险,目的是为了获得成功。要知道,任何成功都不是凭运气得来的,也都不是偶然拾来的“钱包”,而是靠着辛勤的努力,经过一番拼搏换来的,其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不畏风险,才能获取成功。

许多人虽然勤奋不已,却在成功的道路上摔了一个大跟头,就是由于他们在风险面前犹豫不决、止步不前,结果错过了成功的时机,到最后总是遗憾地说:“我当时为什么不敢搏一下。”

冒险者不一定是成功者,然而,成功者必定是冒险者。从这个意义上看,敢冒风险是开拓型人才必备的品格,也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

不敢冒风险的人,即使再勤奋,也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因为成功总是与风险相伴相随。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不冒风险肯定干不成大事,要想什么都拿第一,就得承担连一个第一甚至第二、第三都得不到的风险。

工作为他人而做,为自己的平庸和失误开脱

你是否曾经因为辛劳工作却得不到相应的酬劳而怨天尤人?你是否曾经因为努力做出的成绩没有得到老板的重视而牢骚满腹?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为什么会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真的是因为薪酬太低、自己没被重视吗?不是,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搞清楚自己在为谁工作。

你在为谁工作?是为领导、公司、老板吗?不是,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工作中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

对于搞不清为谁而工作的人来说,为公司干活,只是得到一份报酬的等价交换,仅此而已。他们看不到工资以外的东西,曾经在校园中编织的美丽梦想也逐渐破灭了。没有了信心,没有了热情,工作时缺少了激情,每天只是忙忙碌碌机械地工作。

不可否认,在一个单位或组织中,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付给员工的薪水或其他奖励也有不公允之处,这是难免的。但薪水并非是工作的全部酬劳,你也并非只是为了薪水和老板而工作。如果一个人努力干一件事情是为了获得回报或某种私利,这充其量只能算是“伪装”,那他的勤劳也就变得十分廉价,得不到自己所期望的成绩。

有的人一提到敬业就立刻“条件反射”到企业为他提供的福利待遇,他们以“拿一分钱报酬干一分钱工作”的理论为自己工作的平庸和失误进行开脱;有的人经常有意夸大自己的劳动和价值,一旦工作有了一点点成绩便开始向领导邀功,甚至居功自傲。在这些人眼里,工作是为他人而做,努力的价值也已经变了味。

在一处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勤劳地工作着。

一个路人经过此地,好奇地问第1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

工人没好气地回答:“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我正在用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该死的石头。而这些石头又特别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这真不是人干的活儿。”

他又问第2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

第2位工人无奈地答道:“为了每天50美元的工资,我才会做这件工作,若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谁愿意干这份敲石头的粗活儿?”

路人问第3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

第3位工人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落成之后,这里会来许多人做礼拜。虽然敲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到将来会有无数的人来到这儿,在这里接受上帝的爱,心中就会激动不已,也就不感到劳累了。”

同样辛勤的工作,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

第1种工人,他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的热情,甚至没有找到一个将其做好的理由,在不久的将来,他可能得不到任何工作的眷顾,甚至可能是生活的弃儿。这样的人做不成任何事情。

第2种工人,没有责任感和荣誉感。他们抱着为薪水而工作的态度,为了工作而工作。他们不是可信赖、可委以重任的员工,必定得不到升迁和加薪的机会。而且由于他们的生活需求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或多或少的,他们失去了部分的生活乐趣。

第3种工人,充分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荣誉,同时,因为他们的努力,工作也带给了他们足够的尊严和实现自我的满足感。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工作的乐趣、生命的乐趣,他们才是最优秀的员工,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

这3种工人,其实代表了我们工作的3种态度。我们究竟为谁工作?第一种是茫然无目的的;第2种是找错工作方向的;第3种则是真正认识到工作的意义,得到工作乐趣的。3种不同的工作态度,决定了勤奋所能达到的深义。

但是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低着头为了薪水和老板匆匆忙忙工作,在琐碎的事情中消磨了生命。在许多人看来,工作只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对自己意义并不大。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他们没有认识到工作其实是为了自己。洛克菲勒说过:“我们努力工作的最高报酬,不在于我们所获得的,而在于我们会因此成为什么。”也就是说,努力工作表面上看起来是有益于公司、有益于老板的,但最终的受益者却是自己。

如果你能为自己而工作,你就超越了芸芸众生,迈出了成功的第1步。

工作所给予你的,要比你为它付出的多。公司支付给你的工作报酬固然是金钱,但你在工作中给予自己的报酬则是珍贵的经验、良好的训练、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历练。这些东西与金钱相比,其价值要高出千万倍。

工作是你提升自己、成就自己的舞台,你的表演越出色,得到的鲜花和掌声就会越多。

无论你在生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你都不该把自己当成一个为别人而工作的人。生活中那些成功的人从不这样想,他们往往把整个企业当做自己的。

那些成功者把工作看成一个实现抱负的平台,他们已经把自己的工作和公司的发展融为一体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和老板的关系更像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而不仅仅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对于那些成功者来说,无论他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们都是在为自己而勤劳奋斗。在他们的眼中,他们是公司的主人。

人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就是用金钱买智慧,后一阶段是用智慧换取金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而工作,利用一切工作机会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负责的任何工作,事无巨细,都能够尽力而为,都能做到问心无愧,并时刻想着怎样更多而不是更少地回报自己的老板,那么他就不会永远在原地打转,而是不断提升自己。如果你做的是价值25元的工作,却只得到5元的报酬,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你潜在价值的最佳广告。而劣质的工作态度、半生不熟的工作成果,即使再勤奋的工作,也会迅速地毁掉你。真正能够让你获得成功的,不是让自己被动地为他人和薪水而工作,而是把自己当做工作的主人,为自己而工作

成功=良好的方法+科学的勤奋

卓越的人往往是会找方法的“懒汉”

世界上卓越的人,往往是会找方法的“懒汉”。他们“懒”,是因为他们总是善于寻找省时省力而又高效的工作方法,发明与创新是他们“偷懒”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懒能够催生效率、创新、生产力甚至推进社会进步。

爱迪生在担任电报操作员时,发明了一种可以在工作时打盹的装置。当亨利·福特还是少年时,就发明了一种不必下车就能关上车门的装置。当他成为闻名于世的汽车制造商时,他仍然钟于“偷懒”的发明。他安装了一条运输带,从而减少了工人取零件的麻烦。他又发现装配线有些低,工人不得不弯腰工作,这对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所以他坚持把生产线提高了20厘米。这项“偷懒”的小发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人工作量,提高了生产力。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类自己成了唯一的能量来源,但人平均拥有的能量却是十分有限的。显而易见,如果光凭人力,社会是不会发展到今天的,对一个人而言更是不可想象。人们有时会发牢骚说,那些苦命干一辈子的人,到头依然是很穷,命运是不公平的。但问题不在于公平不公平,而在于你是否能找到“偷懒”的方法,更合理地利用自身的有限资源。

那些卓越的人常常在工作时给自己提这个问题:“能不能找到一个比这更简单的办法?”能在1个小时内办成的事情,为什么要用两个小时?如何在1个小时内完成目标,则是他们思考的所在。在工作中,将忙和效率混为一谈是不全面的,一味的忙未必能有好结果。詹姆斯·沃森说:“如果你想做成一件大事业,那么你有必要降低一些工作量。”

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进行思考从而思考如何提高效率的人并不少,而在自己做学问的过程中对大众的普通反应提出质疑、进行反思得出结论的人就不多了。下面的这位韩国学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这}

【百不失一】: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百中百发】:中:射中目标。发:发射。形容射箭、投掷或射击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从不落空。同“百发百中”。

【弓不虚发】:拉开弓就能击中目标。形容射箭技术高超。

【弓开得胜】:弓:射箭的武器。形容战斗一开始就获得了成功。也用来比喻事情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弓马娴熟】:十分熟练拉弓射箭与马术。指人善于骑射。

【胡服骑射】: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君射臣决】:射:射箭;决:射箭用具,即扳指,用以钩弦。君主喜好射箭,臣下自然经常带着射箭用具。比喻上司的爱好,随从者自然极力效法。

【没金铩羽】:指射箭入石,箭镞和箭杆后的雕翎全都隐没不见。同“没金饮羽”。

【没金饮羽】:指射箭入石,箭镞和箭杆后的雕翎全都隐没不见。

【弩箭离弦】:弩:利用机械力射箭的弓。搭在弩弓上的箭射出了弓弦。形容极其迅速。

【巧发奇中】:发:射箭,比喻发言。形容善于乘机发表意见,后能为事实所证实。

【矢不虚发】:每一箭都命中目标。形容射箭本领极高。

【矢无虚发】:形容射箭本领极高。同“矢不虚发”。

【佻身飞镞】:只身射箭杀敌。形容杀敌英勇,视死如归。

【无的放矢】:的:靶心;矢:箭。没有目标乱射箭。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实际。

【弦无虚发】:指射箭百发百中。

【弋不射宿】:弋:射鸟器;宿:歇宿了的鸟。射箭者不射杀已归巢的鸟。比喻贤者隐逸不仕以远避暴乱之害。

【羿氏舛射】:羿氏:夏代有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舛:差错。羿射箭出来差错。指有才华的人也会有失误。

【引而不发】:引:拉弓;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应弦而倒】: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形容射箭技艺高超。

【支左屈右】:左:左手;屈:弯;右:右手。伸左手,弯右手。指射箭的姿势。

【左右开弓】:左右手都能射箭。比喻两只手轮流做同一动作或同时做几项工作。

【左支右绌】:支:支持;绌:屈曲,引伸为不足。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示想法认同的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