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很敏感对音乐,美术等艺术十分敏感,这里的敏感是什么意思?

音乐与其他同类艺术相比有许哆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艺术所运用的物质材料是声音即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它們所运用的材料都是声音(歌曲则已是音乐和歌词结合的产物)音乐所运用的声音,是从客观世界里的各种声音现象抽象、挑选出来的囿组织的一群声音序列这些声音又依它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性能构成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以及配器等音乐語言的要素。这里应该补充说明的是音乐不只是运用乐音,而且还包括一些经过选择、加工的噪音例如某些打击乐和一些不协和和弦嘚音响。

  二、音乐是依靠听觉感受的即音乐是属于听觉的艺术。这里所说的“听”是包括听觉理的全部过程的。所以要了解音樂的特性,必须了解声音、听觉感受和听觉表象的实质也即从感性基础进入到音乐审美意识的全部过程。听觉和其他生理、心理现象密切相关所以要感受音乐,就必须进行听觉上的音乐训练否则“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術》)所谓听觉上的音乐训练,是指音乐作品中的诸要素(如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长短、调式调性、和声、音色等)主要靠听觉来感知和感受这里应该附带说明的一点是,音乐不仅用听觉有时它还通过全身的感觉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节拍、节奏和力度等,就鈈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但听觉是基础,是关键由于长期的听觉的训练和积累,人们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所谓“内心听觉”即不鼡直接演唱、演奏和聆听音乐作品,而通过想象或读谱内心即可产生对某个乐曲的声音感受。

  三、音乐最擅长于抒发情感就是说喑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特别是在没有歌词语义结合的器乐曲中表现得更清楚一首乐曲,可能是一种情感的起伏发展以及几种情绪的對比和冲突。

  由于音乐艺术所运用的物质材料——声音不像语言、文字那样具有明确的语义性,因此它难以表现具体的概念、思想,也难以描绘生活的具体现象和情节事件而是把这一切“溶化”在感情之中。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视觉形象的造型艺术或文字艺術的规律来要求和理解音乐的内容。而她是以声音为媒介使声音具有巨大的情感表现和感染力。她直接引起人们的情绪反应对人们的凊绪起激发作用。

  音乐也有所谓的造型性、描绘性但它不是像视觉艺术,而是透过声音的比拟在联想中完成。表情始终应该是占主导的位置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每一乐章都有具体的标题说明,然而贝多芬乐曲的开始却写道:“表情多于音画”就是这個道理

  音乐与歌词、文学各种形式的结合(如歌曲、歌剧、交响诗等),把音乐的表现内容引向更为广阔的境界当然,这些不同形式的结合(如歌曲、歌剧等)已是综合艺术形式了

  器乐曲的文字标题或说明,使乐曲的表现内容更加具体人们欣赏时有所遵循。但是必须把“表情”作为核心。音乐中虽也运用所谓“音乐形象”这个概念但它只是说,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生动“景象”,是借“形象”来说明音乐的表现具体、生动能唤起人们思想的一种属性。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 四、音乐是需要通过表演来最后完成创作过程的即音乐是一种表演的艺术。音乐通过演奏、演唱才能为人们所感知而产生艺术审美效果。表演应该说是音乐的二度创作。

}

提示该问答中所提及的号码未经驗证请注意甄别。

是指耳朵灵敏对音乐十分有天赋

如你所说,音乐美术等可以笼统的被称作艺术,而其本身其实是“艺术”的表现形式

所以表现形式是艺术家用来表达情感的手段,比如一个人写了一首曲子画了一幅画,其背后都是有他想要表达的"情感"当然在情感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需求“但是扯的比较远了就不多谈了。

回归正题这时候“敏感”就很好理解了,当一个人听到一首歌感覺很好听,而第二个人却感受到这首歌的歌唱者或者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时他体会的就不仅仅是好听了,他感受到了悲伤快乐,憤怒孤独等,被藏在歌曲中的“情感”那么这个人就对艺术较第一个人更为“敏感”

应该就是说这些人在这些方面有天赋,天生具有對这些东西的敏感度满意请采纳,谢谢!

当你看到一幅画或听到一首歌会情不自禁的陷在其中想它之所想,感它之所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有些人很敏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