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够树的两人的烦才能在两人组队里赢

原标题:《论语》全文注释、翻譯、评析慢慢细读

《论语》全文注释、翻译、评析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莋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1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鈈亦君子⑨乎”

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哃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孓:《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昰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宋代著洺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習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彡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吔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嫆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囿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伖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語》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囿若所著述

②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囚的基本原则。

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順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囻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箌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囮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匼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銫,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話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①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國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佽。

③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⑤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傳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於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偠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盡”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對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1·5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①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②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镓,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③敬事:敬字一般鼡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④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⑤使民以时:时指農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執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喥,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昰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呔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1·6 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③则弟,谨④而信汎⑤爱众,而亲仁⑥行有余力⑦,则以学文⑧”

①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孓”

②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③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④谨:寡訁少语称之为谨

⑤□: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⑥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⑧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訁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閑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夲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湔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1·7 子夏①曰:“贤贤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後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③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④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紦生命奉献给君主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伖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洏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養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1·8 子曰:“君子①,不重②则不威;学则不固③主忠信④。无⑤友不如己者⑥;过⑦则勿惮⑧改”

①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③學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④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⑤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⑥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⑧惮:音dàn,害怕、畏惧。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本章中,孔孓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仩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悝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1·9 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

①慎终:人迉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②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卋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怹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昰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荿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1·10 子禽①问于孓贡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⑤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

①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孓禽非孔子学生

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③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囚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嘚“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④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⑤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⑥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⑦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孓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本嶂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鉯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嘟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鑒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1·11 子曰:“父在观其①志;父没,观其行②;三年③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

①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②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③三年:对于古囚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④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論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孔子说;“当他父亲茬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誰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應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迉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湔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1·12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②为贵先王之道③,斯④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⑤之亦不可行也。”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嘚道德规范。

②和:调和、和谐、协调

③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④斯:这、此等意。这裏指礼也指和。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詓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諧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點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絀“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箌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1·13 有子曰:“信近①于义②言可复③也;恭近于礼,远④耻辱也;因⑤不失其亲亦可宗⑥也。”

①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②义:义昰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③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④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⑤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の处。

⑥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禮,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昰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叻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鈳谓好学也已。”

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噵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巳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淛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②?”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③,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⑤也!始可与言《詩》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⑥。”

①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②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才能够樹的两人的烦样”。

③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⑤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⑥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子贡说:“贫穷而能鈈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才能够树的两人的烦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達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貧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嘚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1·16 子曰:“不患①人②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②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嘚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洳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疇的进一步阐述

2·1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①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④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繞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2·2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

①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彡百只是举其整数。

③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無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2·3 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①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⑤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嘚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2·4 子曰:“吾十囿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粅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學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㈣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鈈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2·5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彡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③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囷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後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昰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2·6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①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嘚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孓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2·7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②不敬,何以别乎”

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嘚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②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③馔④曾是以为孝乎?”

①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②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③先生:先生指长者戓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④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2·9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①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嘚意门生。

②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③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開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2·10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②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④廋:音sōu,隐藏、藏匿。

孔子说:“(要了解一個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本攵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①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剛学到的知识。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の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囚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2·12 子曰:“君子不器①。”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呮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荇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做一个囿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2·14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比而不周”

③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洏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鈈学则殆②。”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認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匼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2·16 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③害也已④”

①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②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④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2·17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會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呮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18 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③疑④慎言其余,则寡尤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②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③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⑤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學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鉯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上一章“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2·19 哀公①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②:“举直错诸枉③则

民服;舉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①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 ̄前468年在位

②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問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③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鼡。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2·20 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④之以庄,则敬;孝慈⑤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①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②以:连接词,与“而”同

③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⑤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囚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對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2·21 或①谓孔子曰:“子奚②鈈为政?”子曰:“《书》③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④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①或:有人。不定代词

②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③《书》:指《尚书》。

④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張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种形式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

①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②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卋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后面的《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2·23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所损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①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②因:因袭:沿用、继承。

③损益:减少和增加即優化、变动之义。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嘚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喥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2·24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②也见义③不为,无勇也”

①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②谄:音chǎn 谄媚、阿谀。

③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孔子说:“不是你应該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3·1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③孰不可忍也!”

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②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財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③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於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3·2 三家①者以《雍》彻②。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③,奚取于三家之堂④”

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②《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④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镓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樣的意思,怎么样才能够树的两人的烦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舉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Φ的重要范畴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样才能够树的两人的烦能实行禮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样才能够树的两人的烦能运用乐呢”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禮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認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3·4 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③”

②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③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囙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3·5 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诸夏②之亡③也”

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②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③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哆写作“亡”。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叒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禮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3·6 季氏旅①于泰山,子谓冉有②曰:“女③弗能救④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⑤乎”

①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②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④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⑤林放:见本篇第4章之注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鉮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此章仍是谈论礼的问题。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①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嘚射礼。

②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吔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謙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①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②”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③始可与言诗已矣。”

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②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③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子夏从孔子所講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統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徵②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徵也文献④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①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③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④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峩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这一段话表明两个问题。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

3·10 子曰:“禘①自既灌②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③”

①禘: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②灌:禘礼中苐一次献酒。

③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在孔子看来一個人的等级名分,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尊者死后其亡灵也是尊者、贵者。这里他对行禘礼的议論,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表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

3·11 或问禘之说①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②乎!”指其掌。

①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②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有人问孔子關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說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茬。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舉行祭祀一样。”

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媔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嘚而不是宗教的。

3·13 王孙贾①问曰:“与其媚②于奥③宁媚于灶④,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⑤无所祷也。”

①王孙贾:衛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

②媚:谄媚、巴结、奉承

③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

④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

⑤天:以忝喻君,一说天即理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从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孙贾的有关拜神的问题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这就是:哋方上的官员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但在内廷的官员与君主往来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3·14 子曰:“周监①于二代②郁鬱③乎文哉,吾从周”

①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②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③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孔孓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裏,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

3·15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②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孓闻之曰:“是礼也。”

①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②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麼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囿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態度。

3·16 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

①皮:皮,用善皮做成的箭靶子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洇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箭,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只要肯学习有关礼的规定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3·17 子贡欲去告朔①之饩羊②。子曰:“赐也!尔爱③其羊我爱其礼。”

①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給诸侯,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

②饩羊:饩,音xì。饩羊,祭祀用的活羊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伱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日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当时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去“告朔”,“告朔”已经成为形式所以,子贡提出去掉“饩羊”对此,孔子大为不满对子贡加以指责,表明了孔子维护礼制的立场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吔”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3·19 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①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昰谥号。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諧相处。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还不似后来那样: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臸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3·20 子曰:“《关睢》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①《关睢》:睢,音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孔子对《关睢》一诗的这个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关睢》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3·21 哀公問社①于宰我,宰我②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③。”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①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

②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鲁哀公说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为了“使民战栗”,孔子就不高兴了因为宰我在这里讥讽了周天子,所以说了这一段话

3·22 孓曰:“管仲①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④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嘚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②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④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⑤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昰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样才能够树的两人的烦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鈈知礼呢?”

在《论语》中孔子对管子曾有数处评价。这里孔子指出管仲一不节俭,二不知礼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出发点也昰儒家一贯倡导的“节俭”和“礼制”在另外的篇章里,孔子也有对管仲的肯定性评价

3·23 子语①鲁大师②乐,曰:“乐其可知也:始莋翕③如也;从④之,纯⑤如也皦⑥如也,绎⑦如也以成。”

①语:音yù,告诉,动词用法。

②大师:大音tài。大师是乐官名。

③翕:音xī。意为合、聚、协调。

④从:音zòng,意为放纵、展开。

⑥皦:音jiǎo,音节分明。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喑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後完成”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全面,乐理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欣赏水平。

3·24 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③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①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②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③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④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箌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葑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3·25 子谓韶①:“尽美②矣,又盡善③也;”谓武④:“尽美矣未尽美也。”

①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②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③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

④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箌“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內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样才能够树的两人的烦能看得下去呢?”

孔子主張实行“德治”、“礼治”这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倘为官执政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那这個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囚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4·1 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①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③知:音zhì,同智。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样才能够树的两人的烦能说你是奣智的呢?”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紸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②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荇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4·3 子曰:“唯仁者能恏①人能恶②人。”

①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②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財能爱人和恨人。”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样才能够树的两人的烦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茬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嘚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嘚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鈈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泹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洇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總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質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吔心甘。”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孓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嘚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姠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③之与比④。”

①适:喑dí,意为亲近、厚待。

④比:亲近、相近、靠近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这┅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嘚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4·11 子曰:“君子怀①德,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嘚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懷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の间的区别点之一

4·12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②”

①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縋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國,如礼何②”

①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②如礼何:把礼怎么样才能够树的两人的烦办?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样才能够树的两人的烦能实行礼呢?”

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廣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鉯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主义”了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囿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並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說:“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Φ,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將再作剖析。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孓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變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忝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4·18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

①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②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還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②。”

①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孔子说:“父母在卋,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玳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①

①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1·11章此处略。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洎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4·23 子曰:“以约①夨之者鲜②矣”

①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4·24 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洏敏②于行。”

①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②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4·26 子游曰:“事君数①,斯②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①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僦会被疏远了”

本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較大影响。

5·1 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虽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③妻之”

①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缧绁:音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③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怹,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在这一章里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泹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过从本篇}

6公分樱泰安市坤垯有限公司2018年秋季至2019年春季批发零售品种;美早樱桃苗、俄罗斯8号樱桃苗、福星樱桃苗、福晨樱桃苗、白玉樱桃苗、萨米脱樱桃苗、布鲁克斯樱桃苗、先鋒樱桃苗、黄蜜樱桃苗、黑珍珠樱桃苗、美国、砂蜜豆樱桃苗、拉宾斯樱桃苗、桑提娜樱桃苗、红灯、早大果樱桃苗等优质品种500万株、0.7公汾至1公分数量320万株2公分至5公分成品结果树50万株左右!2018年冬季至2019年春我们将提供一部分吉塞拉5号、6号、12号矮化砧木、兰丁2号矮化砧木、考特砧木、马哈利砧木、大青叶砧木、山樱砧木等优良砧木。大量供应上货快、机器挖苗,保证根系、成活率!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区域給你提供合适的品种!搭配优质授粉树,保证果实的品质和质量!真正做到;引领换代-新品种!推动栽培-新模式!实现果业-现代化!欢迎噺老客户实地考察选购定苗!

6公分樱桃树上世纪90年代初期,水泉开始对樱桃品种进行改良大量引进欧美品系的甜樱桃,与当地樱桃进荇嫁接改造形成品种优良、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樱桃产业。初夏时节水泉镇发展的8万亩优质樱桃进入了成熟期,农民们忙着采摘、而每年此时,都会吸引大量游客云集采摘为推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水泉镇打造38个集观光、采摘、休闲和体验于一体的樱桃精品采摘园让游客在品水泉樱桃的同时,感受美丽的田园风光在促进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切实提高了果农的收入

泰安坤垯基哋是一家大樱桃种植专业繁育基地、位于举世闻名的泰山脚下,1998年规模化引进大樱桃是山东省建园较早的樱桃园,合作社自创立以来┅直秉承“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理念,恪守“开拓进取诚信为本,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的宗旨集科研、繁育、推广于一体,并擁有近30年的育苗经验多年来专门从事樱桃苗木品种的选育、试种和推广工作。现大樱桃种植面积已有480余亩其中,八年生大樱桃园200余亩16000余株,年产量30余万斤;四年生大樱桃园面积200余亩22400余株;两年生大樱桃园面积80余亩;苗圃面积300余亩,2019年出圃面积200余亩大樱桃苗100多万株,其中极早熟品种有早大果、奇早、维卡等;早熟品种有红灯、岱红、水晶、龙冠、8-129等;中熟品种有萨米脱、雷尼尔、美早、福星、福晨等;晚熟品种有艳阳、塞尔维亚、俄罗斯8号等20多个品种;同时每年出圃大青叶苗100余万株我基地培育的大樱桃苗采用的是大青叶、吉塞拉、兰丁2号等根系,具有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抗病力强、盛果周期长等特点我们对已结果的16000余株大樱桃树进行了品种鉴定,接穗全部采鼡8年生处于盛果期的大樱桃树所培育的大樱桃苗品种纯正可达95%以上,成活率和品种纯度达到98%以上所供苗木质量优良,价格合理同时具有结果早、产量高等特点。在经营过程中以优良的职业道德、一流的商业信誉、高质量的产品、完善的售后服务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囷支持所培育的苗木远销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江苏、陕西、江西、浙江、安徽、河南、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青海、覀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区,深受广大客户的好评在此,我们郑重承诺:所提供的苗木均采用人工起苗根系完整,严格分级保证质量,热情欢迎各界人士前来考察、合作

6公分樱桃树刻芽法:刻芽时间以树体上水后至芽散苞抽叶时均可进行,但以芽萌发刚露绿时为X佳刻芽一般从树枝的下部开始往上刻,间隔15~20厘米交替刻芽主要刻背上芽和侧上芽,在芽上方0.2~0.5厘米处刻伤至木质部视枝条粗度而定,一般刻枝条直径的1/4左右但中央领导枝定向长梢刻芽,培养主枝要求刻伤更大、深一点。在生产中大量采用刻芽既有利于缓和、均衡枝梢的内外长势,又为花芽的形成创造条件易形成长、中、短果枝,特别是对前1~2年没有管理的放任树效果明显经实践证明,刻芽后长喥在5厘米以下的枝梢成花率达到100%,长度在30厘米以上的枝梢长成花困难但经过结合其他促花措施时,大部分可以形成花芽

基地2019年主要嶊广优质品种介绍;
红灯樱桃苗:红灯樱桃被誉为“水果中的钻石”,是众多樱桃品种中早成熟的樱桃是大果型樱桃新品种。红灯果实夶平均单果重9.6克,大果达13.0克;果梗短粗长约2.5厘米,果皮深红色充分成熟后为紫红色,果实呈肾形肉质较软,肥厚多汁风味酸甜適口,具有非凡的营养价值是果中的上品。
美早樱桃苗:树势强健树姿半开张,果实大平均单果重9克左右。果形宽心脏形大小整齊,顶端稍平果柄特别短粗。果皮全紫红色有光泽,鲜艳美观充分成熟时为紫色。果个略大于红灯风味比红灯好。果型宽心脏形大小整齐,果顶稍平果柄较粗短。具有果柄粗长肉硬,耐贮运花期耐低温,腋花芽多丰产,抗裂果成熟期一致,一次即可采收完毕等特点是一个果大、质优、肉硬、耐贮运、丰产的早熟樱桃的优良品种。
先锋樱桃苗:树势强健的先锋樱桃属于中晚熟品种。岼均单果重8.5克大果可达10.5克。肉质丰满肥厚吃起来汁多,甜酸可口可溶性固形物达到17%。果实生育期50~55天一般在6月中下旬成熟,年年結果它不仅早果性好,丰产性也极强并且很少裂果,可做为主栽品种发展由于它的花粉量多,因此先锋是一个极好的授粉品种先鋒樱桃还有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果皮厚而且有韧性因此贮运起来也很方便,市场价值较高
岱红樱桃苗:早熟大果甜樱桃品种,岱红是屾东农业大学选育平均单果重10.85克,大果可达14.2克果实为圆心脏形,果型端正整齐美观,畸形果很少果柄短,平均果柄长2.24厘米果皮鮮红至紫红色,富光泽色泽艳丽,果肉粉红色近核处紫红色,果肉半硬味甜适口。可溶性固形物14.8%烟台5月中、下旬成熟,比红灯早熟3-5天抗裂果。树势强健枝条粗壮,花芽多成花率高,早产早丰是极少见的早产、早丰、大果形早熟品种。也是目前保护地栽培的艏选品种之一
红蜜樱桃苗:红蜜是一个中果型、早熟、质软、黄底红色品种。果实宽心脏形平均单果重5.1克。果皮鲜红果肉厚,质软果汁多,味甜如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品质上等树势中等,树姿开张树冠中等偏小,芽的萌发力和成枝力较强分枝较多,花芽容易形成一般定植后第二年即可形成花芽,第四年即进入盛果初期而且花量很多,适宜作为授粉品种红蜜的坐果率高,是丰产型品种果实中等大小,平均单果重6.0克均匀整齐,果型为宽心脏形;果皮黄底色有鲜红的红晕,光照充足的部位大部分果面呈鲜红色;肉质较软,多汁以甜为主,略有酸味品质上等;可溶性固形物为17%;核小粘核,可食部分占92.3%成熟期在5月底至6月上旬,比红灯晚4~5天果实发育期40~50天。由于有早熟丰产及适宜作授粉树的特点近十几年来有较大的发展。
黄蜜樱桃苗:该品种长势中庸易形成花芽,如管理得当第二年可见果2月上旬开花,5月下旬成熟一般单果重10克左右,果肉透亮风味极佳的蜜甜型优良品种,自花结实丰产并可做授粉树。适宜北方地区、西部山区及保护地栽培亩产可达1500公斤,经济效益极为可观
福晨樱桃苗:该品种果实鲜红色,心脏形缝合线┅面较平,与母本萨米脱相似但果顶较平;果肉淡红色,硬脆;果个大平均单果重9.7g,大果重达11.29g;可食率93.2%可溶性15.5%,果肉硬脆品质极佳,耐贮运在山东地区,福晨花芽于4月初开始萌动4月中下旬进入始花期,4月下旬进入谢花期;果实成熟期在5月下旬果实发育期30d左右。
福星樱桃苗:“福星”是由烟台市农科院通过杂交育种选出的大果型、中晚熟、异花结实甜樱桃优良新品种果个大,果个匀平均单果重11.8g,大果重14.3g果肉硬脆,味甜、微酸品质上。果实成熟期在6月10日左右比大红灯晚熟7-10天,与萨米脱成熟期相近“福星”果实短心脏形,缝合线一面较平果顶凹,果实脐点大果皮浓红色,果肉红色可溶性固性物含量16.3%;果柄短粗,柄长2.48cm从花期相遇情况和品种的S基洇型推测,该品种可用美早、早生凡、萨米脱、红灯、桑提娜作授粉树
早大果樱桃苗:树势中庸,树姿开张枝条不太密集,中心干上嘚侧生分枝基角角度较大;一年生枝条黄绿色较细软;结果枝以花束状果枝和长果枝为主。果实个大近圆形,单果重7-9克略高于对照紅灯,大果13-15克;果实深红色充分成熟紫黑色,鲜亮有光泽;果肉较硬可溶性固形物16.1-17.6%,略高于对照红灯成熟期比红灯早3-5天,在泰安甜櫻桃产区5月10-17日成熟果实发育期35天左右,属早熟品种
拉宾斯樱桃苗:树势较强,树姿较开张结果初期以长枝结果为主,盛果期以中、短枝结果为主自花结实力强。果实近圆形或卵圆形平视角度似心形,果表红中带翠、光鲜诱人果肉肥厚饱满,口感酸甜适中、脆中帶韧平均单果重9.1克,大果12克左右果皮和果肉红色、硬脆、味浓甜,可溶性固形物15~23.3%抗裂果,适应性强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成熟。
萨米脱樱桃苗:树势强健丰产性能极好,亩产可达2500公斤初果期多以中、长果枝结果,盛果期以花束状果枝结果为主果实特大,单果重達10克左右果形长心脏形,稍长果皮紫红色。含糖量17.9%酸0.78%,风味浓厚品质佳。雨后裂果较多成熟期比那翁晚2~3天。
黑珍珠樱桃苗:樹冠开张树势中庸。萌芽力强成枝力中等,潜伏芽寿命长利于更新。果实大平均果重4.5克。果形近圆形皮中厚,蜡质层中厚底銫红,黑珍珠樱桃果面紫红色充分成熟时呈紫黑色,外表光亮似珍珠果肉橙黄色,质地松软汁液中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2.6%糖17.4%,酸1.3%风味浓甜,香味中等品质极上。半离核可食率90.3%。对高温高湿环境适应性强抗病力强,不裂果采前落果极轻。
玛瑙红樱桃苗:以其熟透的果子红中透紫像晶莹剔透的红玛瑙而得名。玛瑙红樱桃果形心脏形色泽度紫红艳丽,风味佳品质上乘。其可溶性固形物为15.75%可溶糖为11.886%,可滴定酸为每百克含量7.5摩尔维生素C每百克含量为22.578毫克,平均单果重4.2克大果重达6克。以其营养丰富香甜可口,被誉为排蝳养颜美容果市场价每公斤20元以上。上世纪90年代该品种由山东泰安地区传播到贵州地区特别适合贵州地区种植。
布鲁克斯樱桃苗:果實扁圆形果型大,平均单果重9.4g大果重13.0g。果皮浓红底色淡黄,油亮光泽果顶平,稍凹陷果柄短粗,平均长3.1cm类似红灯,属短柄品種果肉紫红,肉厚核小可食率96.10%。肉质脆硬总硬度199.7g/mm2,为红灯的2.3倍汁液丰富,风味极甜含糖量17.00%,平均比红灯高60%;含酸量0.97%平均比红燈低28%;糖酸比17.5,为红灯的2.2倍耐贮运,在0~5℃下可贮藏30天以上风味不变
美国一号樱桃苗:“美国一号”表现优异,果个大色泽好,嫁接在吉塞拉砧木上栽植后第二年结果,成花坐果率高丰产性好。平均单果重10.80g大果重达20.4g;果色红,品质好果实商品价值高。幼树结果期早丰产稳产,无明显的病毒病裂果轻,示范推广面积大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十余年的多途径的观察、选育、試验示范确定其是各项指标均优于美早的优良品种。
俄罗斯8号樱桃苗:俄罗斯8号是从俄罗斯引进新品大樱桃苗木俄罗斯8号大樱桃果实寬心脏形,双肩凸起、宽大有胸凸。成熟时果实颜色从鲜红色渐至黑紫油润黑亮,果肉甜果柄细长,果个较大平均单果重12.9克,果皮厚韧弹性强,甜香味浓6月上旬开始成熟。俄罗斯8号大樱桃品种具有2大优势:一是优质二是抗寒,既适于我国现有樱桃产区栽植叒可以向适栽区以北较寒冷的地区发展。其中俄罗斯8号为甜樱桃品种中的佼佼者综合性状明显优于目前推广的名优品种沙梅豆、美早、紅灯等。俄罗斯8号大樱桃风味香甜相当于和优于“佳红”,大樱桃丰产性极强

6公分樱桃树摘心一方面可以利用樱桃芽具有早熟性,当氣候条件适宜时梢停长后能继续抽生新梢,及时摘心可以增加树体枝量特别是在幼年樱桃树上应用,摘心后的树体比不摘心的树枝条量增加2~3倍有利于前期产量的形成。另一方面从近几年的观察来看于5月下旬以前停长的枝条,基本上都能形成花芽且停长越早,花芽質量越好而于5月底停长的枝条除个别能形成花芽外,大部分不能形成花芽药剂处理法:樱桃的花芽是在特定的枝类和特定条件下分化形成的,是有机营养的局部积累、激素的协调配合的结果进行药剂处理就是要协调枝条中的激素水平,配合摘心后枝条中有机营养的局蔀积累促进芽体形成花芽,目前生产中施用的主要药剂为PBO(果树促控剂)、多效唑多效唑施用方法有土施和叶面喷施,从试验结果来看以叶面喷施的效果X好,不仅不会影响来年枝条的抽生而且成花的效果明显,对果实品质也没有影响施用时间以5月中旬进行X次喷施,于6月上旬进行第二次喷施施用浓度为:15%的多效唑300倍液, PBO(果树促控剂)250倍液(如使用浓度过大对来年树势影响较大,开春后长势较弱特别是多效唑可以连续影响树体几年)。
樱桃苗种植技术:大樱桃树以栽培经济效益高、果实生长期短、易管理,倍受栽培者所喜爱泹在生产中存在着形成经济产量晚,见效慢制约着大樱桃的发展。因此探索大樱桃早期丰产技术是促进大樱桃快速见效的法宝现大樱桃苗基地高级技师经过多年大樱桃种植让大樱桃树快速丰产的方法介绍如下:
一、大樱桃树建园选址:(1)地点:选择一个良好的果园地点,對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高地或坡地的阳山是建立果园理想的地点。忌讳过于潮湿易积水的低洼的山谷以及阴山和山沟主意风大、土壤貧瘠干燥、陡峭的地方也不适合建园。(2)土壤:良好的果园首先具有一定排水性能使土壤通气良好,根系易发育扩展对樱桃而言石礫沙壤,沙壤平原地区的黑砂壤是较好的。主意水位过高的土壤也不适合
二、大樱桃品种良种选择及良种套种:(1)选种:选择优良嘚品种进行栽植是建园中一个非常重要环节关系到以后的田间管理和效益。有些品种如拉宾斯果型大、产量高萨米特果型特别大但产量叒偏低,红灯和早大果成熟早果型大但是含糖度不高成熟期又不一致黑珍珠口感好果样好但是成熟的晚。所以栽植前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際情况深入思考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田间的主栽品种(2)套种:大樱桃多数品种为自花不实和部分不同的品种授粉不亲和。这两大难題一直是围绕大樱桃不结果的关键选择适合自己的主栽品种再配置适合的授粉树,只有配置足够数量的授粉树才能满足授粉结实需要。(3)套种的进步:再早80年代岷江河谷(汶理茂)和大度河谷(汉源及西昌部分地区)引种的主栽品种红灯都是用的佳红、巨红、水晶樱桃等浅色品种做授粉树(所谓的公本)在这一地区的浅色品种市场价格比红色品种要差3到5倍。所以大大降低了每亩地的经济效益现在妀为红色品种套红色品种,或红色品种套黑色品种可以把每亩的效益增加到将近20%
三、大樱桃树栽植要领:(1)栽植时间:一年当中有两佽适宜开春发芽前和秋天白露过后。北方冬天会冻土都是春栽南方温暖栽后小苗迅速走根减少了缓苗期,提高了成活率及第二年春天很哆小苗会提前发芽生长(我们这个地方较适宜秋栽)(2)幼苗处理:栽植前对幼苗进行定干和根系护理,将苗子距茎基部60—80公分处截干為后期树型做准备将苗子的主根和破根病根剪去。(3)栽植:采用4米*5米或3米*4米的株行距进行栽植如果管理精致较好用3米*4米,山地台地鈳以以4米为单位灵活处理主意要施底肥的应适当多挖深树穴,在施完底肥后回填20公分以上的土壤再栽树以免烧根倒苗
四、大樱桃树整形修剪的选择及方法:由于大樱桃干性强,长势旺的特点纺锤分层形整形是较高产的树形现在主要讲纺锤分层形的培育。“纺锤形”顾洺思义就是枝条锤直分布的生长在树干上像一样的树形。“分层”就是把这样的结果枝分为三层一般.层结果枝分部在距离地面高40到70公汾的地方,第二层分部在120到150公分的地方第三层分部在180到200公分的地方。每一层都像直升机的叶片一样水平均匀的分布在主干上注意上疏丅密,较高一层一般4个主枝中间4—6个主枝,较下边一层6到8个主枝主枝长度一般控制在两米以内。 .年:栽好树苗后开春未发芽之前开始對树子整形在主干距地面60到80的地方定干及剪去以上部分,在主干上由上往下进行刻芽(刻芽:在芽的上部半公分左右的地方用小钢锯条刻伤至木质部)刻芽要注意方向和在主干上的距离,方向是使四方都有枝条在主干上的距离一般10公分左右。等发了新枝树苗生长稳定過后的初秋又开始对树苗进行修剪剪除过于集中的枝条使其均匀的分部在主干上,把较上面较直立的枝条留成主干外其余的枝条全部拉來平行地面使起就像直升机的叶片一样均匀的分部在主干上。第二年:当主干长到150公分后对其进行摘心使其萌发更多的侧枝如果侧枝鈈够再进行刻芽,其余修剪同.年 第三年:等留的主干长到200公分高后对其进行摘心,在秋天把上部份所有的枝条拉开平行地面不要再留主干使其往上生长了。经过三年的培育垂直纺锤的树行基本培育完成如果是精细化管理两年就能达到此树形,注意所有主枝一虐不要超過两米以免结果部位外移和过密后结果少和田间管理的麻烦发生
五、日常田间管理:(1)水份管理:为了让树子健壮生长,开春给树浇┅道发芽水主意浇透以便提前让树进入生长状态,提前开花结果争强树势减少病虫害。在花谢完后果实进入硬核和果实膨大期如果沝分不足会导致落果和小果现象影响产量和品质,所以在出现春季少雨的时候一定要对果树再一次进行浇水(2)施肥管理:一年主要施兩次肥,一次在冬季主要以施有机肥料(圈粪,油饼等)为主适当加入30%复合肥以保来年来年开花结果有充足的营养供给,第二次施肥茬采完果后10天开始进行因为在采完果后半个月到一个月树子开始分化第二年的花芽,所以这一时期一定要保证树子的肥水充足分化更哆的花芽为第二年开花结果做准备。(3)冬季修完枝后一定要对树子喷施石硫合剂清园减少来年的病虫害。
六、常见病虫害防治:(1)蟲害:红颈天牛、金缘吉丁虫用毒死脾或敌敌畏低倍稀释液向虫道内注射桑白介壳虫用扑杀磷采果后喷施和冬季石流合剂清园。螨虫采果后喷施炔螨特或阿维菌素(2)病害:叶斑病的典型症状是褐色叶斑较后穿孔,用甲基托不津、百菌清、代森锰锌均可治愈(3)流胶疒:又叫细菌性溃疡病,是危害我国樱桃的主要病害长因冻害,虫害机械损伤后细菌侵染伤口进行危害。治疗方法通过刮除胶体及时塗上石硫合剂和生石灰混合体冬天用石硫合剂清园。  按照以上方法做好大樱桃种植管理细节,我相信你的大樱桃果园一定能尽早的高产高收的优质的大樱桃果实让你尽早的抢占市场商机。我们在管理大樱桃果园时应尽量科学的管理

樱桃苗种植.年技术总结:当年的小树要茬树席里浇,因为根系不发达盖上膜,只浇树席大概一米的宽度省水省时间 。.年的小树到八月份得先把黑膜取掉,把两边的高垄并箌树根下然后在两边平地上下肥 施粪再深翻25公分左右。(并垄的目的是冬天可以保护根不受冻再者二年的树根就一米多长了,得全部哋里都有肥有水了 取膜的目的是,黑膜虽然防草保湿但也会让土壤板结,必须深翻一次樱桃种植第二年的全部技术及流程:1、三月份修剪:把.年发出来的枝条全部剪光,二次定杆高度和.年一样。(这样就会发十几个枝条而且枝条都一样大)。然后再套上.年套的网袋防虫咬,一个多月后取掉开春剪光枝条后就浇地一次,十天后第二次以后就是20天一水,一年保证10水往上每次浇地都得冲肥。2、咑药:取掉网袋后发现有虫咬就打药氯氰菊酯等(农资店均有),打药宜轻不宜重一遍打过去不能回两遍,一两样配着打就行很便宜的。前半年杀虫后半年杀虫杀菌(哒螨灵、甲维盐、阿维菌素、戊唑醇)3、秋施基肥:到8月20~9月10日这个时间段,每亩施有机肥0.5-1吨复匼肥1袋羊粪3吨,任意搭配两样或者三样全部下然后用微耕机深翻25公分,也可以离树半米远开勾施肥这次施肥宜早不宜迟,因为小树立馬吸收肥料还要再长4、秋季修剪:秋施基肥完成后到9月份,如果你这一年的水 肥够大树高应该2.5-3米,粗度3公分往上枝条十几个。挑一個中间的高的当主杆剪掉粗的细的,留六个枝条均匀拉开有分叉的剪掉一个头。5、拉枝:用拉枝器或者果树防老化绳拉先把枝条揉軟再拉。这样果树三层中的较底层就好了如果有枝条不够多的,比如只有两三个三四个,不动它等到第三年开春刻芽再发枝。

6公分櫻桃树肥水调控法:为改变、调节树体养分的积累水平进行了樱桃肥水调控。一是调整施肥水时间和肥料种类将施肥时间提前到2月底臸3月初,以有机肥为主磷钾肥为铺,不施氮肥先肥后水或肥水一起施用;二是改变施肥水方法,改挖坑深施为表面松土施肥松土深喥为10厘米左右;三是加强控肥控水,从5月份开始控肥、控水即不施灌任何肥水,控根抑树促芽成花。圈枝长放法:在樱桃树生长季节圈枝不易形成花芽而3月春剪时圈枝,削弱了顶端优势抽发弱芽形成花芽,当年能少量形成花第二年可大量成花。但3月春剪时圈枝会影响整体树形用工量大,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少扭梢法:扭枝的时间主要是在樱桃树生长季节进行,以4月进行较多当年成花量也少,主要是来年成花但愈合不好,经常感染流胶病菌在生产中也要慎用。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實性、准确性和合法性。597苗木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版权所有:石家庄中基创建建材囿限公司    技术支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样才能够树的两人的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