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学家说新一轮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绝到来了

多年以前,那时科技还不及如今那么进步和发达,当时人们对事物在微观层面的理解也只是到了原子的水平,认为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慢慢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从原子到了原子核和带电粒子。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最开始我们认为组成生物体最基础的结构是细胞,后来生物学家也发现了比细胞更为微小的物质。细细思考,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类比到宇宙中的。例如,生活中,电子时刻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转动。宇宙内的事物也是如此,地球便是每时每刻都在围绕太阳转动。

同理,我们知道,一个生命体体内会具有器官,组织,细胞等等。而我们的宇宙也好比是一个庞大的生命体,银河系是它其中一个器官,太阳系是组织,地球则是宇宙全景图下最为微小的细胞。那么地球上的人类属于什么?

科学家很形象地将人类比作是寄生于细胞上的病毒,为何会做出这样的比喻呢?因为不论从哪种角度去分析,我们都可以知道,人类对于地球而言,其实是一个破坏者。

自人类出现,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利益,疯狂地砍伐树木和破坏土地,同时还使得数以万计动物无家归,甚至有部分动物已被人类赶尽杀绝。如今,地球已被人类伤害得千疮百孔,而人类对于地球的破坏还远远没有停止,人类就好比是破坏细胞的病毒。

再联想到不时会发生的地质灾难,例如地震,洪水,海啸,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这其实是地球的自我防御与调控系统在起作用,目的在于清除人类,清除自身体内的病毒。只是人类这一病毒较为强大,这么多年也一直没有被彻底清除掉。如此,便也可以十分形象地解释,为何在过去会发生生物大灭绝事件而如今却很少发生。

原因在于,病毒寄生在细胞体内,它同样遵循《达尔文进化论》所提到的生存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法适宜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因此,很久以前那些无法抵抗地球上所发生的一系列灾难的生物最终走向了灭亡。

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清除与防御机制中生存下来的病毒,自身携带的基因会在环境的历练中变得更加强大,同时,病毒本身也会进化也会演变,它的毒性以及对生物体体内清除防御系统的抵御能力也都会相应地加强。那么再来看看为什么对于宇宙而言,一百年只是一瞬间,而对于人类来说,一百年便是一生。

从生物学角度来分析,这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以人体为例,人类内很多病毒的生命周期并不长,通常只是几天或者十几天,当它们生命走到尽头时,对于人类来说,也就是过去了短短的几天或者十几天而已。人类好比是宇宙中的病毒,人类的百年对于宇宙来说只不过是沧海一瞬。同时,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无法存活,这就好比人类离开了地球便很难生存。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研究员

在二叠纪大灭绝后消失的大雨羊齿类化石

在生物演化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一次“大灭绝”事件,几乎造成了地球生物界回到原始状态,这就是著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次大灭绝?这些“谜底”不久前终于被揭开。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研究员及其团队,研究发现“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真相。这一成果,已于近期被刊登在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期刊,美国的《科学》杂志上。

开始时间 化石研究首次将时间精确至2.5228亿年前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就开始着手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研究,带头领导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已故古生物专家金玉玕,接着好几位研究人员也相继加入,沈树忠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二叠纪末大灭绝的研究已经十几年了。

化石是生命演化最“忠实”的记录者,想要“还原”二叠纪大灭绝,就要找到足够的化石。为此,沈树忠和他的研究团队在浙江煤山、西藏及其周边地区20余条地质剖面开展研究。这些剖面既有海洋环境,也有陆地环境,甚至还有海陆过渡的环境。

细致全面的工作也给专家们带来了他们想要的:他们在浙江煤山发现了高分辨率的牙形化石带。这种化石带的化石长短不一,但都是相似的长方形,它们也是古生物学上用来作为划分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标准化石。研究人员还在四川的剖面上找到了火山灰的痕迹。“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沉积下来之后是可以保存的。而火山灰里的锆石等成分可以用来测定火山喷发的时间,精度也很高。”沈树忠说。

此外,化石中碳同位素的变化也为大家带来了“好消息”。生物的多样性与二氧化碳等指标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当时地球的碳同位素在两万年内出现千分之五的变化。在种种“证据”面前,“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发生的时间终于得以首次确定2.5228亿年前。

形成原因 不是“天外来客” 是岩浆、火山、气候共同作用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是争论的热点。2000年,金玉玕院士等人在《科学》上发表了论文,认为是瞬间事件导致了生物的灭绝,因为二叠纪末期发生的生物灭绝速度太快了。所以有美、日等科学家推断当时有一颗小行星或者彗星猛烈地撞击了地球,其造成的强烈震波瞬间杀死了上千平方公里内的所有生物……如同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一样。当时,这种观点一度风靡一时,受到媒体和民众的普遍关注。但随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真正的“凶手”逐渐浮出水面。

“我们在大灭绝地层层位,发现了当时的树木大都经过燃烧,证明天气非常干燥,森林遭受大面积野火吞噬。”沈树忠说,正是这些绵延不绝的野火,给位于赤道地区的以大雨羊齿为代表的热带雨林带来灾难。森林的破坏又使得地表风化加剧,地表土壤系统快速崩溃。

那么海洋生物又是如何灭绝的呢?“之前我们说的碳同位素突然大幅度变化,说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出现剧烈变化,给生物多样性带来灭顶之灾。”沈树忠帮助记者“还原”了当时的环境:地下岩浆在经过长期的“平稳”之后,突然迎来了“活跃期”,大规模的活动造成了地表甲烷释放以及火山喷发,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快速增加。“天气越来越热,海底缺氧严重,海洋生物们也没能逃过这次劫难。”

更让人惊奇的是,通过化石研究比对发现,大灭绝速度非常快。“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大家都认为灭绝应该是1000万年完成的,但我们认为这一切不会超过20万年。”沈树忠告诉记者,而且海洋和陆地生物灭绝是同时的,和之前普遍认为的海洋生物灭绝快于陆地生物的理论不同。

存活生物 “肥胖版”豆芽、毛发叶子银杏在灾难中成功“逃生”

二叠纪大灭绝给世界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造成了95%海洋生物和75%陆地生物物种灭绝,并让地球进入了一个长达五百万年以上的生命“萧条”期。但即便环境再险恶,仍有少数陆地和海洋物种成功活了下来。“这些物种都是抗压能力强、忍耐度很高的。”沈树忠说。

“比如海豆芽,就是成功活下来的海洋生物。”沈树忠打开一张图,从外形上看,它更像是“肥胖版”的豆芽。沈树忠告诉记者,它的“大名”叫舌形贝,是世界上已发现生物中历史最长的腕足类海洋生物,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海域。

而存活下来的陆地生物要比海洋生物多一些,该所古植物学家王军研究员告诉记者,包括蕨类、石松类、有节类、银杏类、松柏类延续了下来。“这些延续下来的是以大类划分的,但每个大类只有几个种成功活下来。”比如说古银杏。据王军介绍,那个时候的银杏和现在的完全不同,“早期的树叶分叉很多,而且叶子和毛发的样子差不多。”

“虽然二叠纪末大灭绝破坏性巨大,但是也留下来巨大的生态空间。”沈树忠说,这也为接下来的三叠纪的陆地、海洋生物,甚至为很快出现的地球霸主恐龙提供了生态发展的“机遇”。

“这次的成果并不是关于二叠纪大灭绝研究的终结,”沈树忠说,未来和大灭绝事件相关、相近的生物事件依然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来源:扬子晚报 陈孝政 朱姝)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