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朝南,但东面有赵州桥是一座什么的石拱桥石拱桥正对着东面墙中间,这样影响风水吗?请大师帮忙指点一下,附图

今天是我正式退休生活开始的第一天,开始上传长篇回忆录《守望人生》。作为一甲职业人生驿站的写照,列车已经驶入人生快乐的车站,下车后面对的是我未来新的自由生活的开启。

愿请大家坐下喝茶,慢慢跟着我的笔迹一起开始品茗畅聊。以期作为抛砖引玉,欢迎朋友们也来回味过往人生,发表自己的感悟和愿景。

希望大家放松心情,快乐轻松悠闲的活在当下,过好新的每一天。

我的回忆录《守望人生》——21900天的留痕,终于在2012年的春天里创作完成,欣喜快乐,感悟至极。

   时光用苍老托起生命的彩链,人生用优雅接受岁月的馈赠。坎坷风雨一甲路,最是夕阳无限好。

   岁月苍老了我的容颜,却苍老不了我的微笑。时光风蚀了我的躯体,却风蚀不了我的心灵。以微笑面对流逝的每一天,以快乐心灵触摸每一段美好的瞬间。无须去感慨生命的苦短,流逝的岁月长河,早已把精彩和真美默默的永留心间。不要去想是放弃还是抓住,人生如梦,五味杂陈;当留则留,当去则去;珍惜拥有,笑看失去;生如夏花般灿烂,落如秋叶般静美。

   我不再感叹命运的曲折,岁月的蹉跎。我把生命比作是四季,春有发芽,夏有开花,秋有结果,冬有品尝。它让我历练,让我豁达,让我成熟,让我沉稳。人生不要庸人自扰,来过、哭过、走过、笑过、遇过、爱过、想过、念过就好。当芳菲已笑去,红颜难再留的时候,我开始学习用心写字。我要在回望中留住记忆,我会用文字留下岁月。这就是我一生读书、做人、干事的最终收获。

   两年半的时光里,我在认真的检点收索,读着人生这本大书,做着人生这一门功课的大考。无论是开卷考查,还是闭卷考核,我都愿意接受着过程中的苦痛与甜美。回望一阵轻松一阵,走过一程快乐一程。终于在一甲人生的时刻,《守望人生》——21900天的岁月留痕草就诞生了。对于我的记忆是及格,还是良好,或是优秀的评考,现在看来都已不再重要。因为,我自信,我自乐,我的明天则会更美好。

,愿将《守望人生》奉献给这个发展的时代,用我的心智和理念,再一次勾起同龄人回望一段人生的经历与家乡情结的记忆,也为留给子孙后代们前进中多一份踏实与快乐。

这儿有我曾经走过的田埂小路,有孩提时代嬉戏玩耍淌过的港叉和捕鱼捉虾的湖滩塘田,有一条明清的老街小巷,有三座蕴涵故事的沧桑古桥,有一条生生不息的大运河,有一片片桃红柳绿的工房小区,穿过沪宁铁路和过了大运河,四乡八邻坐落着一个个宁静的村庄,有一个六千年静静等候的圩墩先祖遗址圣地,传承着江南悠久的历史文脉,融汇出一幅戚墅堰故乡美丽清馨的画卷。它盈育着一座富有光荣革命传统历史的中国车城——中国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它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皇朝时开办在上海吴淞的黄浦江畔,后于抗战前搬迁到此,虽历经战火洗礼,却越挫越强,最终成为一爿百年不衰的龙头厂。伴随它走过了几代铁路工人的艰辛开拓创业的历程,还有那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的青年人,记录下曾经历过的那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讲述已走过的一段艰难困苦的蹉跎岁月,乃至一生不停的人生跋涉。感悟经历过的岁月沧桑,留下的那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旅途,还有一个值得留恋回味的故乡与乡亲父老。我喜江南一枝竹,不嫌土地的贫瘠苍凉,年复一年报荫凉。我更爱傲雪一棵梅,生就一身直率骨,不畏严寒迎春晓。这是一甲人生的真切缩影留痕,亦算作我介绍撰写《守望人生》的一份简要内容。

我的家乡是在美丽富饶的江南大运河畔。它是沉静在聆听东奏圩墩江南鱼光曲,西吟淹城春秋歌里;携古运河穿城而过,伴老街古桥巷陌幽深;毗邻帆影水网阡陌,拥良田绿野怀抱之中;它是一桥跨两界,工农垅上行,桃红映柳绿,车城映日月的江南一偶 ——常州戚墅堰区。

昔日站立在戚墅堰东街头的大运河惠济桥上,居高临下,能将戚墅堰方圆十里吴地农耕乡野尽收眼底。眺望着南北的两个绵延起伏的对峙丘陵,东南边的是瘌痢头阳山,延伸连接至太湖边的无锡惠山脚下;北面横山桥的芳茂山,逶迤向东北至浩瀚的长江边的江阴城下。看着常戚公路上昼夜不停的汽车身影,听着沪宁线上呼啸奔驰而过的客货列车,望着桥下大运河里川流不息的航行船只,思恋你的情畅格外舒心。帆影点缀着波光,伴着大运河不停地委婉吟唱。和着乡村的淡淡炊烟,田野四季稻麦飘香的节拍里,蕴生一份牵挂故乡的心绪,戚墅堰的昨天至今令人难忘。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歌声中勾起我对你亲切温情的久久回望。

        如诗如画般的抒情歌声,唱出的是四季沐歌的乡土情景与快乐人生。曾是这里,你给我的童年,给我的快乐,给我的力量,给我的希望。回望故乡的旧景,那一幅深情岁月的漫长画卷,如拷贝着我的五味人生。亦似指挥着一曲生命的合唱,刻入在人生五线谱的CD片上。此刻,它已正被慢慢的舒卷,轻轻地打开在你我的心房。

        这是一支熟悉的红色老歌,早已深情传唱了半个世纪,传遍了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歌声里蕴涵着我江南大运河畔的家乡,描绘出的是那戚墅堰一方枕河人家割不断的千古情肠一种无法忘却的记忆,那才是一段真正的历史。

尘封的日子始终是一片云烟,多少次梦醒时分,想再回望看看全国最小的行政城区戚墅堰昨天的故事。许多年以后,它独行在茫茫的前程路上,劳累的似乎是只有始而无终。每当岁月似河水匆匆依次流过自己的身旁,仿佛空落的心灵里重复的星月无声,此刻唯有波光粼粼的大运河畔,今天的行者旅人神色憧憧,乡野剩景里飘来的四季花香依然芬芳。      
无论我行居在何时何地,每当听到这首动听的歌曲,犹如是在深情地歌唱家乡的母亲河
——京杭大运河,心中便搏动萌生起爱祖国爱家乡的激情。千年流淌不息的大运河,曾养育着多少巷陌人家,浇灌着万千粮田沟浜,荡起了多少游子奔东闯西中思恋不断的串串涟漪,也一次次勾起我脑海里对你融入的浓浓亲情。

久别重逢时,我喜欢站立在大运河的戚墅堰大桥上。迎着初升的朝阳,凭拦远眺你被悄悄远去的岁月冲刷的朦胧背影,裹夹起心中涌动的那份难以言表的是特别的乡亲乡情。双手捧起一汪清清的运河水,如亲吻着滚滚东逝的运河浪花,望着远空飘动的风云,如相携寻觅久远的绿色记忆,与你拥抱在甜美的回望中。一起走进守望着的美好梦乡,似睡非醒的微眯着双眼,听风看流水,情醉心亦醉,水亦使人醉。

        阳春三月,我借着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走在戚机厂南面大运河的工农桥上,向西望着改道拐弯南移的新运河。的北公交车站沿河向西一段,原来还有许多运河边电厂、大明厂装卸码头,远去流逝的岁月涛声里,一条悠长的知青船队就在桥下缓缓西行。载着青春,送走梦想,不见踪影,一路流淌着好儿女们辛劳的汗水。东流不息的运河水浪里,还有那一幕深藏不露的“8.1”工农桥桥塌人亡特大事故,悲剧沉入河里,惨案早已葬入海底,教训永远铭刻心中

四十年前曾在这条由西向东贯穿常州市的大运河里,送走成千上万的上山下乡的年。多少惜别的呼号和流啊,洒入奔流不息的大运河,工农桥见证了这一幕。知青在这里踏上同一块跳板乘船,头枕着大运河远行;登上同一辆大卡车,高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激情战歌,一批批奔那农村广阔的天地去大有作为。弟送哥,姐带妹,随父母全家老小同下放。伴着豪情奔腾,挽着风霜革命,知青曾为你放歌,一直为你奉献,你也曾经轻轻的低吟一路走好,暗暗的为我们每一次候鸟迁飞落泪。如今再站到工农桥上,两鬓斑白下的凝重双目也许酸楚的情感眼泪会暗暗的流下故乡今日你可安好?你的儿女们今安在?愿天下知青朋友们活的更美好。

        每一次路过工农桥时,脚下河水哗哗作响声中,似乎又听到了“嘭嘭嘭”的炸响声。四十六年前的一九六五年八月一日,就在这座工农人行便桥上,因观看戚机厂民兵师水雷实弹爆破演习,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大桥坍塌事故,当场造成了死亡84人,受伤数百人的重大惨案,惊动天朝京宫。惨不忍睹的悲情笼罩在戚墅堰整个上空,阴影多年不能散去。我替那些熟悉和不识的乡亲祈祷,愿西去的亡灵天堂得以安息,那儿应没有人世间的不平与争斗。

谁不明涉世的艰难,谁不知人生的心酸,谁不懂得温饱饥寒,那就请你来这里看一看,想一想,无言也会教你明白。

转身轻轻地撩开遮掩你沧桑的一层薄幕轻纱,望东方伴着温馨的脉搏,似轻抚着你皱褶的肌肤,亲吻你曾经拂面的两岸翠柳。凝望着青纯的两岸边长满的无名花草,黄褐色的运河之水拍着两岸,哗哗的粼粼波光照射索扰着我的心头。望着印像里的大运河,就像聆听着一位饱经风霜面容的慈祥母亲,不断地传续着似帆船穿梭如织的故事,平静的河面有漩涡,纤夫路途中有曲折坎坷,叮咛挽着我一路小心谨慎升帆前行。教我织就沧桑岁月变幻的美妙的渔网,边干边湿,边破边补,且降且升,且进且退的网罗着人间生活。

淳朴热闹的一条明清老街,在开发东大门的呼号声中,满目苍凉,已经被淹没的一片死寂。老街不堪入目,古桥不可言传,圩墩改不舒心。变化和反差如此惊人,我心中的大运河在夜夜低鸣悲泣,先民亦要日日暗流神伤。

 亲历过才会感动。当年走进东街,一条500米青石板老街上几乎人多的水泄不通。沿街不停地传来茶馆酒肆跑堂的应酬声,憨厚滑溜的花岗岩青石板路雨滴声,古老石桥的雄姿风采,长长的纤夫纤道印迹,东来西往艄公的扳舵吆喝声,帆船升降桅杆的噼啪作响声,运河岸边水桥码头的淘米洗菜棰衣声,繁忙的运河渡船摇橹声,河边相邻捕鱼扳网的吱嘎吱嘎声,枕河人家隔窗垂钓的欢乐声,赶集路上猪崽鸡鸭的叽哩呱啦叫响声,摩肩接踵的四乡八邻的游人作揖问好声,货栈商客的买卖洽谈叫唤声,象一部不停地忙碌奔波操度生机的的螺旋桨,推动着一条航船日夜兼程。这一切不时地裹夹着圩墩春秋的不散遗韵,还有那每天拉响四次的声震八方、方圆十里都能听到的百年龙头厂的上下班汽笛声……。戚墅堰的那一切红色雄浑的淳朴记忆,已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云烟四散,但悄悄隐没的旧影老景,曾经早已熟悉的人们似乎依然亲切还在。

 这是一首特别的戚墅堰大运河两岸的悲喜交响乐,亦如一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温馨油画,思觅感受中油然而生: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二、印像里的戚墅堰3节

大运河之水年复一年,东流不息。天迹的浮云云卷云舒,变幻莫测。脚下这块家乡的黄土地历经千古风尘而不变。

戚墅堰区位于常州市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1°43′-31°47′,东经120°00′-120°05′。东、南、北与武进区相连,西则分别与天宁区、新北区接壤。面积31.5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0万余人。

戚墅堰的历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境内就有人类定居、劳动与繁衍生息。圩墩遗址的挖掘考证,该处就是常州地区最早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其时,人们使用石器从事农耕渔猎,进行原始的纺织活动,并掌握了制陶和玉石雕刻工艺。经2000多年后,农业进入犁耕阶段,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琢玉、陶器日显精美。历史绵延至西晋末,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农业普遍推广牛耕法。东晋、南北朝时,已呈现“良畴美柘”、“阡陌如绣”的繁荣景象。唐、宋之间大力兴修水利,开发低田,龙骨水车得到广泛应用。元、明开始引种棉花、桑麻、大豆等经济作物。至清康熙年间,水稻品种多达7种,麦、豆、棉、桑、茶、白果豆、萝卜等广为种植。延及民国直至解放前期,农业仍承袭封建土地制度和传统的生产方式,靠天活命,奉天时而承丰歉。

据考,是于宋朝时因“世族戚氏卜居”
为多,而得原称“戚氏堰”名。后历代“氏”被讹为“墅”,是戚墅堰地名由来。又因戚墅堰水上交通便利,主要得益于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故早亦称为“戚墅港”。属地武进,清雍正四年(1726年)置武进、阳湖两县时,戚墅堰区属阳湖县辖。

辛亥革命后随武进、阳湖合并归入武进。民国18年(1929年)始建镇。民国36年(1947年)武进县始设戚墅堰区,时辖戚墅堰、焦山、横林、洛阳、芙蓉等14个乡镇。

1949年4月23日是戚墅堰解放日,武进县人民政府首设地址就是在戚墅堰区火车站北面的芳渚。5月新的武进县戚墅堰区建立,初辖10个乡镇,10月起辖14个乡镇。1952年另置剑湖区,戚墅堰区专辖戚墅堰至大明纺织厂一线的市镇地带。1953年划归常州市,设常州市戚墅堰区,辖5个居民委员会。1960年改为戚墅堰人民公社,辖戚墅堰、先行、丁堰3个分社。1961年复名戚墅堰区,辖戚墅堰、先行2个街道。1966年改称卫东区,1980年恢复戚墅堰区名称。1987年,常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戚墅堰区增辖丁堰、潞城2乡,实行区管乡新体制。自2004年起,辖戚墅堰、先行2个街道办事处、16个社区居委会,以及丁堰、潞城2个镇,1个居民委员会、9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31.58平方公里,居住户籍人口10万人。

戚墅堰水陆铁路交通便捷。隋大业年间开凿贯通的南北大运河,由西向东贯穿戚墅堰全境,可“至两浙七闽数十州,往来南北两京”。北宋庆历年间,浚治戚墅港,是“为邑东南入湖之要途”。南宋嘉泰年,设南北戚墅港,南导入太湖、北引至长江,戚墅堰“枕江蹈湖”是为然。运河岸畔的塘岸则是陆路通衢之途。明人汤沐称“东西二官塘大道,西通京国、东接闽越……实朝廷之筋脉之络,小民喉吞之道”。依据明代杨士聪在戚墅堰所读旧碑碑文对戚墅堰地区的运河探本研究,碑文记载:戚墅支河,自六朝已有之。远古时期大禹在吴地治水已通三江五湖,古戚墅堰段运河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开凿邢沟来沟通长江和淮河,苏常一带是往齐楚之地运转军饷的重要来源,水路势必十分通达。隋炀帝大业年间所开凿的镇江至杭州长达八百里的江南运河,不过是对江南运河故道水域的疏凿和拓宽。

另外,东出之路还有大道相通,《大清一统志》载:(常州)东出通吴门(东门),经东埠汛、丁堰、戚墅堰、横林,至无锡五牧镇。南道则由戚墅堰经塘桥、雪堰桥等地通达马迹山。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沪宁铁路建成通车,穿越戚墅堰腹地,戚墅堰是沪宁铁路的中心站段,并在戚墅堰设火车站,兼营客货,快捷出行东西各大城市。民国25年(1936年)筑武青公路而经戚墅堰,陆路运输随之兴起而交通更添便捷。大运河船运繁盛,每日有多次航班过境。民国37年(1948年)时有20条航线的快、班船,由戚墅堰驶往常州和各地乡镇,载客运货,一直沿用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戚墅堰实为常州城东之水陆铁路交通枢纽。

戚墅堰于元代时兴漆市,而逐步成为街镇。至清乾隆时,已“万商云集”,百业俱兴。明末清初主要商市在芳渚。太平天国以后,转向桥潭里、万安桥一带。以后向西延伸,形成沿京杭运河的一条街市。由于水运方便,粮食业最为兴旺。民国期间客地粮商来自湖北、安徽、苏北和附近各县四乡八镇。上海等地面粉厂委托当地粮商收购小麦,最多每日收购逾万担。运河上帆桅如林,停泊船只雁排齿列,稻麦收获时节尤甚,铁路货场商贸交流兴旺,极大的带动了戚墅堰地区和常州城区经济的发展,百姓富庶景象素有“小无锡”之称。

明末清初,戚墅堰开设有多家工场、作坊,尤以家庭织布、砻坊、糟坊为盛。民国8年(1919年)刘瑞金创设燧源电灯厂,民国11年(1922)年张云博、杨翼之等创建利民纺织厂,是为境内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民国12年(1923年),杨廷东等开办震华制造电气机械总厂(今戚墅堰电厂)。震华厂的开办为地区农业灌溉和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福源轧米厂、成余面粉厂、油厂、铁工厂等相继兴办。民国25年(1936年),因抗战局势所迫,上海吴淞机厂(龙头厂)迁址戚墅堰,毗邻戚墅堰电厂而建戚墅堰机厂,占地42公顷,厂房面积2.1万平方米,职工1500多人,为常州第一个近代化大型铁路装备工厂。至抗日战争前,戚墅堰境内有大小工厂11家。抗战期间,工厂遭受严重破坏。通成纱厂、大生源油厂、大星面粉厂均遭焚烧,损失惨重。抗战胜利后,工厂曾一度有所恢复。后因解放战争发展迅猛,物价飞涨而衰弱。至解放前夕,大多工厂处境维艰。

戚墅堰素有崇文向学的传统。民间倡盛私塾,以传道授业。清光绪年初,设有三近、岘阳、临津等书院。延至清末,近代教育兴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马书田等人在戚墅堰东街斗姥阁创办政成乡第二两等学堂,是为戚墅堰第一所小学。其后新学渐兴,法古两等学堂、政成学社、女子学校以及戚电厂、贺家塘学校等相继创办,取代了同期全区曾有的7所私塾。民国32年(1943年),地方名士李达安邀工商、教育及政界人士,在芳渚创办私立法古中学(今常州市第四中学),是为境内第一所中学。至解放前夕,戚墅堰区境内有幼教、小学及中学近百所。

江南水产丰富,风调雨顺,玉米之乡,令人向往。那银鱼、白条、河豚、籽虾,绿莲红花白藕、金瓜、红菱、芋香。一切好似昔日定格的泛黄日历,回望中翻过的一页页淡淡久久。唯有那不老的千年大运河,依然日夜低吟,矢志不渝地前赴后继奔流入东海。一排排船队似水中蛟龙,游东漂西;一艏艏柳叶小舟随波逐流,年年月月川流不息。戚墅堰与常州是一座依托大运河兴起和繁荣的城市,在古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理应从名贤圣人谈录的古藉中汲取传统文化和思想精髓。那一幕幕荡涤岁月的留痕,现在记忆如何?是否冲刷的正由绿变黄,但,都早已铭刻在我魂灵清静记忆的深处。

寂寞古桥边,运河橹声伴愁眠;纤夫织经纬,牵来书声碾谷香。

常州终归是个小城区,戚墅堰原就是一个老镇。要不是有几个如戚机厂、戚电厂、戚研究所、常钢厂等一批规模的大中型国企,戚区的建制难以支撑维持至今,恐怕早已拆番翻牌了。

如再往东面走,苏锡沪的人口中都管它叫小常州的老街镇。在老嘎的上海人的眼里,就连无锡也称之谓小无锡,你常州就是个落乡的小地方。一听见“尼姑、哦咕”的土话,就略带讥讽口气说是常州乡下人来了,也就是说常州人进城了,这种眼光直到二十一世纪才有所转调。据说,戚墅堰至今仍是个全国最小的行政区级城区。外乡人眼里认为戚墅堰区就是个小镇,说明了因它的前世与相邻武进县四乡接壤,地理区划、文化习俗、经济往来的生存渊源实在是深久,比常州其它的几个老区还要富有个性特色。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至今都为戚墅堰难以进入改革发展的正常轨道,费神伤脑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改革三十多年来,戚区犹如一锅一直煮不热的温吞水,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一直是慢条斯理的艰难负重爬行着。当下,虽然是紧锣密鼓地敲打着开发东大门,但强劲的春风也难进戚区哦。戚墅堰老了?戚墅堰萎了?戚墅堰死了?真有尚说不清楚的原委。此堰有多高,怎挡改革洪流?此地有多深,怎奈无法养鱼?此处有玄机,怎么难以破密?道法无边,真乃奇妙,戚区整治,期待高招。

戚墅堰人说到常州去是说进城去,或者叫上城了。常州人到戚墅堰办事就叫下来(乡)办公事,这一上一下一字之差,味道听了感觉就是不一样。故此,有些本地人走出去进上海大城市多少有些自卑,不敢开口问询,甚至不敢与人答话的,一开口就怕露馅啊。我才不以为然,还好会说几句洋泾浜上海话,外出有事一般我都能应招,因与上海是我的原籍出生地有源。

文革前,铁路工人福利特好,乘火车有铁路免票,不要花一分钱,故节假日里我家都回上海老家,常到亲戚家玩。听上海的邻居伙伴们都这么说:“‘尼咕、偶咕、咕’乡下人来白相了,戚墅堰是一个小镇,镇高头有一条老街,还有一个‘吃鸡厂’(戚机厂)是伐。”我听后呵呵一声,笑答应之。

戚墅堰是小,小区生活好,人俗友情好。淳朴的民风,富饶的物产,使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在城区的西面工农桥下,是大运河载送我第一次远离故乡,走上了上山下乡的广阔天地。小街不在长,有民俗就灵。在下放苏北新洋农场工作的五年,每年一次的探亲回城,总是想到约好朋友和邻居,抽时间到老街上走一走,看一看,去老街小巷里弄的同学家里坐坐聊聊,还会捎买生活食用品等,感觉总有一股乡音绕心头,尽享家乡亲情,倍感新鲜温馨。回城读书毕业后,跨入了人人刮目相看的戚机厂,开始捧上了铁饭碗,有了一份工作岗位,有了青春的梦想。城区不在乎大,只要有情就好。谈情说爱娶妻成家,安营扎寨开始了人生有责任感的生活。每次外出出差回到戚墅堰,一走下火车看到眼前熟悉的一切,高大荫凉的工房区胡桐树马路,整齐安逸的工房区,齐全的各种医疗卫生、保育、教育、浴灶等生活福利设施。接连不断打招呼的过往熟人朋友,就连深深吸上家乡的一大口清新空气,烦躁不安的浑沌心情立刻舒展,轻松愉悦。感觉变幻就像游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回家的感觉真好。

我依旧快乐的生活在戚墅堰的印像家园里,看着远去的大运河,走在消亡的老街水泥马路上,听到了它们还在向我深沉的诉说。正月元宵旺,月月上街忙;三月赶集狂,五月龙舟翔;八月桂花香,中秋喜洋洋;国庆红海洋,新年亮堂堂。我从心里喊一声,祝福你,养育着给我快乐生活的故乡。

在淡定人生的道路上,注定风云变幻未卜。尽管世态炎凉变得太快,淡定心情的空间里,才能圆通一次次敏捷的思考。看看家乡的老街,埋名破落地,游子思乡盼幸福,不愿回,因无街。大运河与古桥的身影,那曾经渐行渐远渐无声的安逸悠闲美梦,连同我的忧虑一起被击碎,你看了亦变得茫然无语。此情,朋友假如我是你,我不愿来这里。沧海都能变桑田,怎奈栖身苍凉处。人生苦短,也不能短了自己的路?还有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之……。

春风无欲拂面时,于无声处胜有声,这才是人生最为愉快的一件温馨事。叶落枯黄泪雨滴,水岸唤我梦中泣,秋冬夜眸悲此街,亦或成为此地的写照。

坎昆世界空气环境保护会议,在世界人民的关注下结束了。当天,我应乔迁戚墅堰东街新建的最高楼朋友之邀,第一次登高俯视了常武东大门的天空和田野,心情非常感慨。
    遥望东面,今如日中天的烟囱林立在眼前,吞云吐雾一片朦胧混沌的景象,看的叫人心里难受。朝西南望去,垃圾焚烧工厂周边,已经看不清农庄田野和工厂,迷糊的程度犹似大雾笼罩,居高的视线都不足千米啊!在风和日丽的气象下,天空环境是如此的“美貌”,我的心是一片空白,拔凉拔凉的。
    不知是喜还是忧愁,疑惑的是悲哀无言以对?眼前如此“繁荣昌盛”的一切面貌,谁能予以评说?!罢了罢了。
    老百姓们说,有很多厂是昼伏夜动,白天看是还好的,不动声色,你看不到放气冒烟,一到晚上,嘿嘿,那五味杂陈可就大有作为了。唉,不知不觉地功夫,就感觉有灰尘沙粒飘落,照相机镜片似乎也被灰尘了。哀。我的心灵直打鼓,附近的老百姓们的心情激愤,不知是否感觉幸福生活已经到来?!三十年变迁如此之状,留下子孙后代们回望的那个年代,是应该感谢他们的奋发作为?还是造孽啊!实在不可思议的GDP,叫人难料的是政绩工程。
    过去,戚墅堰居中,北到横山桥,东接横林,南至塘桥,西达白家桥的范围地块,堪称是典型的江南富裕水乡。东南角无锡的山脉清晰可见,横山丘陵东西绵延,碧绿清爽的河水,伴着弯弯的小船,曲曲的田埂小道,行走得使人轻松,玩耍得神智清爽,农村和工厂的人们生活安逸和健康。此刻,新鲜空气呼吸已经受到极度挑战,一片灰蒙蒙的黯淡怎能入眼。
    常武(不仅仅是常州市区)的东大门,已经是如此面貌,有谁能与评说?不用三十年,乃至再过一甲子,百年,只需十年,五年……
    我宁要过去的平安稳定清静时,不愿如今的盲目激进污染景,更不要将来的拼命折腾后悔时!科学持续和谐发展时,真正离老百姓还有几时?距离天地人合一尚有多远?

呜咽低吟的东大门,你的资源有几多,资本还能吃多久?我问苍天它无声,唯有缓缓运河东流声,此刻拍岸亦无神,四方百姓对生存前景忧犹,子民似乎已被熏喝得醉了,污染的懵了。

每个人都恋自己的家乡,总有许多概念性的比较记忆,或者在清晰的不经意间愿对比回味而感亲切骄傲。因为,孩提时代的记忆是最无忧无虑的明净,不会忌讳它的隐痛、贫困和艰难。但是,回忆半个多世纪大运河家乡的沧桑岁月,在生养几代造车人的东大门戚墅堰老街上遛踏,个中的感伤和感叹,疑惑和难过,心跳的也是绝然不同。消失的是心头之痛,留下的是十分遗憾。无奈之后也不知是谁之过,更不明要为谁之痛。犹如千年古运河水东流不复还一样,一波一波无声无息。
    原来的戚墅堰东街逢阴历初一、十一、廿一举行农贸性质的集场(市),交流各种农、副、畜牧、养殖业产品,业业相关,琳琅满目。戚墅堰四乡之民到戚墅堰称之谓上街去,到戚墅堰赶集去。连到工房区里的居民也都喜欢每周要到街上逛一圈,赶一趟集市的,看看热闹蛮好的。可见,戚墅堰区在当地城乡百姓的眼中,就是一个老镇的感觉,主要是有一条商贸繁荣的戚墅堰老街吸引着。今天,为寻找被人遗忘的角落,昔日东部最商业化的戚墅堰老街流逝的记忆,我登高俯看了一遍戚墅堰老街区及周边的新景。在俯视眺望中,今日夕阳里的沉寂无言的凄凉背景,难以忘却回想起老街过去的魅力,古桥曾经的雄姿旧影。你的尴尬转身,这一砖击的我对周边反差影响大的无法接受,难道这就是60年后的戚墅堰?是的,这就是事实。日新月异与破败不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反差下东大门的戚墅堰老城区。
你昨天的绿色田野蓝图正在快速消失,取代你的灰色厂房的版图今天充斥双眼,留下一片真实记忆是否会更加短暂苍白。艰难生存中欲将昏睡死亡的戚墅堰老街啊,又一次默默无声的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为了昨日老街的淡出换得明日的强区、靓区的期盼,为便于后代子孙快乐的阅读和记忆,我还是不情愿的把戚墅堰老街区景最后的身影形象留下。企盼让后代子孙活得明了,发展的幸运大转盘魔轮飞转,何日能快速转向东部这块气息残咽的地方。
    我不忍心看着东大门戚墅堰区的形象继续苍老下去。借戚墅堰老城区的惭颜哀叹,大声疾呼——苍凉的东大门要发展!
    愿大步东进的序曲高奏不息!藉东进的鼓点焕发出东部大开发的青春活力,切实激发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派,走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更为明亮幸福尊严的新东方。
戚墅堰和它的子民在恍惚不定的翘盼中,在乡镇大发展的礼炮声中不愿垮下,待到小区变亮崛起时,我定会再来为你作文留影放歌。

三、圩墩文明春秋2节

回望五千年,一粟汇沧海。谁不忆祖先?谁不爱家乡?!

曾记得在文革时期里,学校停课闹革命,我无书可读息在家里两三年,邻居同学经常到街上去玩。一次听到了在常州市第四中学校址旁的圩墩村挖到了一座古墓葬,里面出土了一具宫廷的御医大夫尸体和一大批随葬品等。我得知消息后,很感兴趣,立即约上几个邻居小伙伴,一口气跑到了位于戚墅堰西街的丽华照相馆边上的西摆渡口,出了二分钱摆渡费,摇到了运河南岸,快步赶到了市四中旁边挖掘出的古墓葬地看热闹。只见在一个土坑里躺着一具尸体,还有一些物品。听旁边人说,当时死人刚出土时的头发都在头上的,还是黑颜色的,一经风和见了太阳光,没过了一会儿就马上变成灰了。在尸体右侧边上有一只木质箱子,打开看时里面装的都是些医药用具类。再从一个墓葬物品上发现了文字记载,经勘查出记得是该墓葬主人的身份,是一位古代皇宫中专门司职给皇帝看病的,名叫御医汤大夫。

自打那次圩墩古墓看尸后,我懵懂的知道“法古”中学(今市四中)的含义,那里,原来就是一块古老而神秘的传奇之地。几经后续不断地挖掘开发研究,戚墅堰也因为有了圩墩遗址而增添了几分千古遗韵的色彩。我经历下乡、读书回城、再次工作后的几番学习周转,一路捧读古老传统民俗文化,喜爱收藏从中求知获识。“圩墩”两字逐步开始进入了我的关注视野,“圩墩遗址”也就成为我初步认知戚墅堰的古老文明的联结词,慢慢地驻扎入我阅历的印像脑海。

圩墩遗址紧挨着戚墅堰大运河南侧的百余米处,在圩墩村南边一带。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为1.8米左右。1960年被发现,经南京博物院复查,确定为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圩墩村遗址又被称为天下第一村,出土的船橹为天下第一橹。

1972~1985年先后进行4次发掘,共1330平方米,上层为崧泽文化层,下层为马家浜文化层。共出土釜、豆、罐、盆、钵和炉条形火架等陶器;石奔、凿、刀等石器,石丸、石球、石镞、纺轮和竹、木、骨制品等数百件;并有保存完好的木针、纺织物、绳子等遗物,还发现许多炭化米粒和完好的木桨两柄、木橹一支。1992年1-2月,因城建用地需要,常州市文物管理部门再度组织人员对遗址部分地域进行发掘,发掘面积586.25平方米,新出土骨器、玉石器、陶器等文物数百件。1982年3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该遗址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此地已经新翻建改造成相当规模的圩墩公园,又新建了圩墩遗址博物馆。

在2009年7月28日圩墩公园完成了一次大规模改扩建后我参观了圩墩公园。所见所闻所思的总体印象和感觉:古不到位,新入俗套;景致相异,人文欠缺;意蕴平淡,艺术粗糙。被商业化时代运作的有些农家乐旅游景点的味道,博物馆新建的尚可看出些千古村落的文明遗风。原来像北京颐和园的一座明清风格的17孔玉带桥,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建造,是横跨在湖面上的,非常漂亮和雄伟,现在消失了,痛心啊!还有南北两只古朴的望湖亭,好漂亮的湖上九曲桥,都改造没了,真叫人伤心落泪。这是圩墩公园乃至于常州城市历史上最具有民族风格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大石桥(有历史照片为证),成为圩墩文明的一种特色亮点,老百姓的口碑延续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可是,这已经成为最大的遗憾和败笔,是一种戏孽圩墩文明的历史倒退,也是广大群众心中不能接受改造后的现状,成为戚墅堰老百姓心中永远抹不去的隐痛。

公园里大面积的人行走道路,为复古而刻意做出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入园游人没有一个不怨声载道,还跌坏了许多人。再看看河边没有护栏,变成了游人的洗脚捞鱼的地方,危机四伏。简直不可思议,现在的亭子还没有原先的有传统韵味和艺术感,纯粹是一个人造农家乐的破草棚翻版!供游客休闲方便的设施也不配套,实是一个空壳落!美好的回味让老百姓只能一遍遍的遗憾叹息,留在记忆的映像之中。

一项民心工程,政府出了巨资,理应成为民拥、民乐的大好事。但是,圩墩改造方案实际效果似乎与老百姓的愿望相差一大段距离。看了实景,再作新旧圩墩公园设施比较,大家有很多的意见已不见怪,事实胜于雄辩。对建设者的辛苦没有异议,但是,对这种瞎搞为古而毫无效果的作古,没有创新文化品位和传统民俗的改造,应该休耶!老百姓对其结果不接受是可想而知的,这种好事做的差,钱化的有点冤啊!

在常州老城改造的不光彩的历史记忆中,曾经破坏古建筑上过几次中央电视台。这是告诫后人的警钟,人民不希望家乡再有此种情况再次发生。为此,戚墅堰人民群众对圩墩公园改造评价,强烈呼吁圩墩公园恢复长桥,还其本来面貌成为轰动常州的重大新闻。常州电视新闻深度撞击专门播报了一条采访消息:记者采访主管工程设计项目的部门负责人,该负责人明确表示,设计考虑欠妥,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适当时候考虑恢复重建明清风格的17孔长桥。

社会对圩墩公园的改造效果反映强烈,只是一个现实性的科学发展观的镜子,可举一反三,分析照出相当多的丑闻怪事。它暴露出的不仅仅是拆了一座桥,一个亭子,一棵大树,一间房子等的形式问题,而是反映了政府部门的办事宗旨,忘记了人民公仆的责任。反映出一种管理机制的缺憾,应建立调查研究在先,广泛听取民众意见,开门纳谏的政风,必需要的工作程序和内容是不能少的。这样才有利于把好事做得更好,使圩墩的悠久文明更加灿烂。

圩墩改造风波应该引起政府部门领导的关注,必须在城市建设改造系统工程中,从管理程序、管理机制、管理做法上接受人民群众的意见,并作出相应的改进完善。以解老百姓心头的疑惑情结,让群众心里能够接受变革发展事实。把政府的民心工程真正做到老百姓的心坎里。挥之不去的心痛——关注圩墩公园改造中消失了的17孔长桥,今在何方?不能悔言以对明天,呼唤长桥何日能与日月同辉,再与圩墩文明共同唱响!?戚墅堰民众期盼的心情,企盼,祈盼……。民心、民意、民情,口碑是大事啊。

1986年,相邻圩墩遗址很近的西面,就在戚墅堰区的丁堰镇,位于丁堰镇漕上村排姆果园附近,考古又新发现了丁堰果园遗址。该遗址面积达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1.7米,出土大量红烧土及陶罐、杯、石斧、石奔等石制工具。其中裙边形陶釜腰沿残片及牛鼻式把手,具有马家浜器型特征。1989年常州市博物馆进行试掘,发掘出墓葬一座和原始人类居住遗址一处。墓葬为仰身直肢葬式,人骨架保存尚好,随葬品有玉黄、玉环、陶豆、陶罐、纺轮等。属马家浜文化晚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居住遗存地有大量红烧土堆积,并有架屋木柱柱洞及水井、灰坑遗址,为常州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首次发现。该遗址距今有5000年左右。

曾记否,古老的华夏文明发展史在古镇戚墅堰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当珍惜,祖先们辛勤劳作开垦繁衍的印迹里播下了希望的种粒。望着那一村,看着这一橹,曾载着春秋,又夹着希望,向未来走近。

今回首,运河浪花化作泪,子民忧思愁情愧。

江南龙城古运河畔的戚墅堰,是藏着的古老中国里的一个小小缩影,已经翻过似曾灿烂的厚重一页,成为一生中永难忘却的家乡魂脉。为你的幸福思恋,为你说话做事是感恩,仰视着你的脸,那一河一街一厂的伴侣身影,淡定的坦然,沉静的清心。

一页千秋情,几度风云散。

大运河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一条人工河,她是孕育戚墅堰故乡的母亲河。

京杭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值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壮举载入史册。大运河绵延1794公里,纵贯南北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水系相连通的水运网,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情。沿岸几十座城镇传承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也大多是地方意境高雅别具一格的文化结晶。

大运河沿岸的古墩、古庙、古塔、古桥、老街、老店、老厂、老窑以及繁华的街景市象,市民的生活习俗,犹如《清明上河图》长幅画卷展示在世人面前。许多思想,许多交融的印迹,反映出是大运河滋养起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沟通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造就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大运河文化长廊。

然而,大运河独有的文化特色没有得到重视和保护,在现代文明曲解和过度开发的冲击下,正在迅速的流失和破坏。如今,随着历史上漕运的废除,江南一段严重污染,生态的破坏,多次的改造和不断的开发建设,大运河作为水运贯通全程的完整意义已经不复存在。一部长长的运河史,现实已无法将它还原,但运河不能没有记忆。对运河的保护和整治绝不是对运河历史的简单复制,需要对历史信息的选择性读取。运河两岸业已消逝的古风古韵固然值得凭吊叹惋,但今天两岸的百姓生活何尝不是新版的运河风情图?保护和发展是可以双赢并存的。

记得孩提读书时代,问班上同学住在哪里,或是走在工房区或老街的运河边上,听到戚机厂工房区和戚墅堰街上的乡邻们对话时,问他你家住在哪边,他会脱口而出说家就住在街上塘河边上,都把沿着500米老街上的那段大运河叫做“塘河”。自懂事起,我也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叫大运河边上而说塘河?我与街上的同学在一起学习玩耍聊天中,还有称为在老街的上塘、下塘、上田舍的地域名。地方乡间俗名的传承是不无道理的,顺着习惯自然而然也喜欢上,故跟着这亲昵的习俗地名叫唤了。这也许是先人定俗,认为因此大运河在隋唐时期开凿而起得名吧,读小学学习了地理知识后,我才开始真正认识了这条古老的大运河的身世。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掌控国情和便利漕运,满足隋朝统治者巡游南方各地的欲望,征发大量民工,利用天然河流湖泊和原有渠道,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江南河是长江以南从京口(今镇江)经过常州、无锡太湖流域、苏州到杭州,全长八百余里,宽十余丈,为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所开。大运河工程是世界上伟大的人工开凿河之一,它对统一促进中国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解放初期的常州段大运河宽处约三四十米,水际线两边是平坦的斜坡,与堤岸平缓相连。河南岸都是堆积成的高埂土,上面有的种着庄稼蔬菜,也零星建有一些烧砖瓦的小土窑,还有盖了一些乡村的农舍。河北岸已经建成为常戚公路,文革中改名东方红路,今称延陵东路。从常州东门过白家桥往东,沿线是接连不断的工厂,有数十家的大小工矿企业,也有高墩如徐窑一段,是常州重工业最发达繁忙的区域。

运河中间行船的主航道是很深的,估计有四、五米深,十几米宽,东西相向两船可以互相交汇而过,六十年代在运河中游泳时,下潜运河水道河底摸到过它的深浅。

那时侯,运河里航行的都是一只只单独的大大小小的木质人力摇橹船只,东来西往静悄悄地行驶,只听见风吹水波撞拍船帮时发出的噼里啪啦声响。向东行顺流而下船速还快一些,因受阻力较小。如逆水西行的大型载重船只,要使船航的快一点,都要靠借助外力才能慢慢前进。一是靠升挂船帆借助风力推进提速,还有用人力岸上拉纤牵着船行。

站在东街大运河的惠济桥上,那儿是制高点,桥顶上要比岸边房子高出二、三倍的,可以看到数里外的运河两岸风景。往大运河东西两头看去,只见有的船靠摇橹划浪前行,有的靠悬挂布质风帆借风力助推行进,有的则靠岸上人力背纤,小船用一二个人,大船有五六个纤夫缓慢徒步艰难前行,很少看见由小火轮拖着一条载货的铁木质驳船轻快地驶过。到看见河面上开始冒黑烟的,一阵阵“噗噗噗噗”声响的柴油机水泥和铁驳船时,那还是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中后期,成为古运河里的新鲜事。它表明了常州的柴油机工业和钢铁造船业开始发展应用兴起,科技变革后才带来运河中的亮点,也成了古运河航运史上的一道崭新风景线。但是,工业革命快速盲目的跃进,也给江南大面积的清静水域产生极大地负面影响破坏,以致水产养殖业带来了难以恢复弥补的污染损失,人类和子孙后代正承受着一场旷日持久的、令人不安的巨大灾难。

在文物保护上,因为理念迟滞和条块分割,文物部门大多数始终未能主动介入对大运河文物的监控,至今只能徒叹运河文明的失落,被动等待的心态使大运河的文化遗存定性若明若暗,导致文物保护工作的若存若亡。作为文化遗产,大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大有消亡的危险。

最近,从2006年以来,京杭大运河申遗多次成为两会的议题。好在与申遗相对应的是,经历沧桑巨变的京杭大运河等待着命运的又一次转机。

希望不再遥远,渴望不再落空。

(二)从黄浦江畔来到大运河边

东海之滨的黄浦江畔,上海吴淞区(今为上海宝山区)同泰北路朱家浜是我出生的原籍地。五十年代早期随父亲举家正式迁至常州戚墅堰区,是在大运河边长大的上海戚墅堰人。

刚来戚墅堰早先住在靠近厂区的老工房一区,即原南区的日本人抗战时期的毛竹工房宿舍。到五十年代中期,我家就搬住在新建造的戚机厂南区粮管所后面第三排的工房三区362号(俗名十五间头)职工宿舍。父母亲一直住到八十年代初,改造三区时动迁搬离这里,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十五间头共有七排平房,每一排有15间白墙黑瓦木地板的平房,房子面积28平方米,一个前房间24平方米左右,一个后面的灶屋间四、五平方米。房屋东面约二十米开外,紧靠着的是连接大运河的医院内河浜西岸,向南面过常戚公路五、六十米距离就是黑木桥,并与大运河相贯通。

早先,房子东面与戚机厂医院隔河相望,中间间隔着一条是从戚墅堰火车站货场装卸区通往大运河的支流河浜(即现第七人民医院西面与住宅区间东面的绿化地块),西面是原来戚机厂工房区最热闹最繁荣的十字路口,设立农贸菜市场(自由市场),南面紧依着一条常戚公路,北靠着戚厂铁路子弟一小和沪宁铁路线。沪宁铁路线又在戚机厂和工房区中间穿行而过,将戚机厂生产厂区和职工居住的工房区一分为二,沪宁线以南称南厂区和工房南区,北面叫北厂区和路北区。

地处在南北大运河、常戚公路与沪宁铁路相夹的中间,东西两条联通大运河的医院河和陈储河上,在路南工房区方圆近二百米范围内,就分别先后建有九顶桥。即:从东南往西北分别是医院河上的黑木桥、三区七号桥、戚厂医院桥、六区平顶房桥、三区铁一小桥;陈储河上的新雅楼六号桥、五楼职工宿舍桥、体育场沪宁线铁路桥、刘家桥石桥等。形成了一个与水路、公路、铁路三路并行的特殊狭长方位。那时侯,生活在戚机厂工房三区的这个地块上,交通便捷,百米之内集有医院、幼托、学校、商店、菜场、火车站、公交车等,生活设施真是一应俱全,四乡八邻都很羡慕的,戏称谓是戚机厂最有人气和热闹的南京路十字路口。以致二、三十年里,老房子面积虽小,但多数人就是迟迟不愿意搬走离开路南,就图这里一切都很方便。

五、古桥遗韵今安在5节

(三)嬉水的一代运河人

我对水上船工生活比较了解,是每天看着大运河上的变化发展中长大的。在大运河机厂街的(今六号桥向东)煤丝滩菜场东面50米处,建有一座东西走向的人行木质便桥,叫名为黑木桥。下面是一条水运支河,南与大运河贯通,往北穿过常戚公路在医院西面太平间旁的一座七号桥,一直通往戚墅堰火车站货场,大家称其为戚机厂医院的河浜。

那时侯,每天上学回家或者上街,都能看着船队进进出出,船上装满了粮食、商品、基建材料等,非常的繁忙。经常上船看看稀奇的船民日常的生活实情,如吃喝拉睡什么细节。一年四季河浜里经常停着四乡农民进城卖瓜果蔬菜的划桨小木船,还有各种摇橹的木质和水泥船等,他们夏天进城是来挑秧草运回作绿肥,冬天在河浜里揇河泥是做肥料用的。寒暑假期休息日里,我与小伙伴会乘主人不在船上时,偷偷地借船用木漿划入大运河玩一把。有的农民不见自己的船也大吃一惊,会沿着运河两头寻找,有的知道是工房里的小鬼弄着玩去了,等个把小时仍会船归远处的,反倒也不急着出去找船。急哄哄找船的老农就沿着运河滩兵分两路找寻,发现船后一路追赶,一边朝我们大声呼叫靠岸。因碰到过被主人追赶捉住后要“吃生活”的苦头,当无法脱身时就来个金蝉脱壳弃船逃之,夏天就跳水吊在过往的拖船溜之大吉,既省力又安全,这一着最为灵光。虽多次经历过被追逐和听说他人遭遇过的惊吓,但是童心不灭,还是一次次的不忘玩心。

冬季时的船工运输是够艰苦的,零下七、八度的寒冬腊月,站在河岸上晒太阳的人还不停地跺着双脚,不动人都会冻得脚趾头痛,阴冷西北风刮来人都要嗦嗦直打颤。可水运卸载是有时间要求的,逼得船工们日夜前后忙个不息。要是河面封冻结了厚厚的冰层,只见船工一个个站立在寒风之中,用长长粗粗的竹篙的铁尖,同时不停地来回用力敲破河面的冰层,再吃力的撑着竹篙慢慢的挪动着移行。不需一会功夫,船工就要脱掉外套棉衣,嘴里大口大口的喘着白色的热气,额头上汗水热气腾腾直冒。还前后不停地招呼吆喝比划着,如果动作错位发生碰撞,船老大之间就会大吵一桶,谁都不买账。河道里也经常发生“宁等三分,不抢一秒”的交通事故。岸上站满了看热闹的过往路人和河边工房区里的居民,有的帮着比划船工应敲这敲那的冰块,以利省时省力通过河段,还要评说一番谁对谁错的。

船上岸上两相望,船工头上汗直淌,岸上人家看闹忙,三九严寒早驱光。这是一幅曾经记忆中的喧闹折腾的船运场面,也是运河边人家茶余饭后少不了的话题,多了一朵闲聊船民生活中的浪花。

可不要低估了当年工房南区与医院中间的这条内河道,起码有三十多年,它一直担负了苏南常武地区和戚墅堰周边的城乡地区的经济发展交流协作。将这一方铁路与内陆运输紧密的联系起来,在日以继夜年复一年的喧嚣流淌声里,它存载完成了成千上万吨的货物运输任务,浸透了船工们的辛酸和汗水。通过一代代人的劳动艰辛,经过一列列船运或是火车的驳运,使大运河水路运输成为一条江南人民重要的民生之道,名副其实的希望之河,生命之河。陪伴着戚墅堰区人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走过了共和国初创建设发展时期,度过了最为艰难困苦的若干年代。

与这条内河运输河畔同时存在的几处公益设施,如一个戚机厂自来水变电站房,一个七号桥旁的防洪水泥闸门,一个铁一小门口河边的粪便转运码头。这些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工房区改造需要,建造医院病房大楼时先后拆除填平。现河道下面埋着戚机厂工房区排放污水的总管,如今变成戚墅堰幼儿园(原铁路子弟一小)南面的一块休闲绿地,南面通至黑木桥运河边一段,铺成了一条水泥马路。一切发展似乎安静有序的无声无息,只有旧痕始终不肯轻易的退去。

戚机厂工房区第一代老铁路工人住宅区,这片里的老居民原来大都是分别来自外省市的。其中,最多的是有来自上海的,有浙江的,还有无锡的等,长三角地区人居多。到1958年大跃进招工后,人员就更复杂了,苏南苏北的口音多了起来,邻里之间各种习俗也丰富了,真可谓是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十五间头的邻居、同学、少年伙伴特别的多,大到十七、八岁,小到七、八、九岁。因为是平房,都紧挨在一块,人们相处的关系也很熟了,家庭邻里之间非常的和睦。那时候的每个家庭小孩数至少二、三个,多的有七、八个呢。我家两代五口人,父母弟妹。一般一家起码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同居一屋。七排住宅共105间,加在一起大大小小的青少年伙伴起码有二百多人,放学和寒暑假,中小学生和男男女女,多的简直是一道热闹非凡的人文风情线。

几乎每周都要上老街,一是因为生活所需,必须去街上的商店市场购买按旬计划供应的日用农副食品,过期票证是要作废的,同时也可以野游畅玩一把。

小时候工房区的人经常被小铁路、黑木桥的人欺负,那两个地段上的大都居民是苏北、安徽解放初期过江的,比较野蛮凶狠的,遇上工房区的小人要抢东西打人的。故每次都是三五成群的约好了上街,因人多势大,不怕欺负哇。少年时代,我特别的喜欢玩自制皮弹弓,练得一副打麻雀的好功夫,眼力很准。每次外出手里拿着皮弹弓玩,衣袋里装着几十粒用黄泥搓成晒干的如小汤圆似的烂泥子弹,总有战利品收获,从不空手而归的。沿着东面黄石水泥砌筑的内河河堤岸向南,跨过工房区排放污水的大阴沟,翻过七号桥下的防洪水闸,穿过常戚公路后往南50米,就走到运河北岸的黑木桥煤丝滩的大运河边。站在河边遥望运河南岸,那里就是一望无边的阡陌田野和零星村庄,脚边就是繁忙的大运河。

走在大运河岸边的泥路上一路往东,一边看着来往的各种帆船,一边搜索弹射屋宇树上河滩边觅食的麻雀,看见河滩边不断地被过往船只和行人惊起的叫天子、花白色的野百灵、五彩的捉鱼鸟、小白鹭等窜飞。在水浅的枯水季节时,运河滩上洒落着的许多蚌蚬壳,瓦砾碎砖陶片,阳光下红黄黑白,星点闪亮。玩得兴致一来,就要跑下河滩边去捡平整的瓦砾砖块,然后用力把它一个一个削向运河对岸水面,看着瓦片在水面上快速“唰唰唰”地滑过五、六次,约十几米远处后再掉落水中,大家一阵嬉笑。儿时用此来玩着比赛,看谁在水面上滑水片时间长,滑过的水上距离长的就算你赢了,说明你有过人的臂力和巧劲。

1966年文革期间的夏天,因在家闲着没事,同伴们经常为避暑降温来到大运河里吊拖轮船队游泳,有时在屋东面内河里偷划卖菜农民的小舢板船到大运河里玩。游泳时还带搞副业摸河蚌螺丝等,一是可以自己食用,二是用以喂鸭。水性好的伙伴一个猛子下潜河底摸蚌时可以摸到河底,一口气潜泳可以游二、三十米远,头露出水面时已经游到运河的南岸,人可以站立在齐腰深的浅滩上了。那时的江南水质很好,还没有受到严重污辱,内外水道都是相通的活水质,夏天气闷时河翻时,运河里的鱼虾、河蚌、螺丝到处可以逮摸到,大运河里捉鱼的渔船和沿河设置的渔网随处可见,是江南运河的水上一景。

运河滩边上有一条坚硬的侠长黄泥纤道,长年累月东来西往的纤夫们走的很光滑,有的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痕。有时同行时碰到岸上有拉船的纤夫,我要上去学着样子,接过纤板往胸口一套,赤着脚丫弯着60°的腰,哼哧哼哧的一步一个脚印,往返着从戚墅堰的西街拉纤走到黑木桥或戚墅堰工农桥下。体验一下纤夫的劳作,虽然是满头大汗,却别有一番的开心快乐。

走在高低不平的运河堤岸上背纤,或坐在东街头惠济桥荫凉的桥洞下,感悟最深的是眼观手摸那窄窄的纤道和深深嵌入坚固桥墩石上的纤痕。这是纤夫们顶着烈日酷暑,冒着冰霜雨雪,深一脚浅一脚的一脚一脚踩踏出来的。在岁月的日夜陪伴下,看着他们赤裸着胸部,身穿短裤头,吃着双脚躬着腰,艰难地匍匐着往前行。硬梆梆的纤板在前胸与肩胛骨上勒下道道的血印,脸颊上不停地滚落留下的是辛酸的汗水。长长的麻质纤绳,一头系着沉重的货船,一头套住强壮的纤夫,约百来米长的纤绳晃晃悠悠中又加重了他们的负荷,为了新的生活,他们不进则退,拼命要将纤绳舨纤直,用力拉纤挪步累得连说句话都想小声一点。现代版的“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的那般轻松浪漫,纤夫们是否想过,不得而知。时代不同了,艺术灵感塑造完美的纤夫的爱,是为了让人们尊重劳动,真挚,真直。但是,只有当你抚摸看到那深深嵌入桥墩的纤绳印痕,还有那沧桑岁月留在大运河岸边的纤夫足印,你才会感悟想象得出那一刻心头的沉重和沧桑。

农民是靠天吃饭,船民水上的运输活也是靠天吃饭。遇上顺风,扯上风帆,纤夫变舵手,只要脚踩船舵看着船头,就可悠闲抽烟喝酒自乐一番。但如遇上要过运河上的桥洞时,船工们就就像遇上救火似的,绝非安然。船老大左冲右闪的站立船头撑篙,船尾的扳舵掌控,叫囔着喊快落帆、放桅、扳艄等,有的人监护船帮两边为防碰撞,手忙脚乱的用麻袋球、橡胶等作移动中加隔垫等,一切为了平稳顺溜的趟过桥洞。曾经,老运河通航道比较拥堵,又由于发大水水流湍急,在戚墅堰运河惠济桥洞中,就发生了撞船事故和撞桥墩致船毁人亡惨剧。动作稍慢一拍或者为抢先过桥洞而误动作,都会出事。船上人说过,看见有人落水船民是不会下河救人的,说是救了反会带来不吉利。后来看到工农桥坍塌事故人落水,他们只顾通过,最多丢些飘浮物帮落水人逃生,却不动手救人。听说而已,眼见为实,至今尚未考证过此说是否成立,亦真不知仁爱与船工的命运,老天是如此关联。

船一行出桥洞后,又恢复树桅扯篷。帆船因吨位大小设有一桅杆、三桅杆和五桅杆的,升帆“扯篷”那可是份力气活,因耗力与桅高与帆面大小和风力受力是成正比例的。从船工们“吭唷吭唷”的“扯篷”号子声中,透出了浑身的气力程度是可以想像而知的。无论寒冬酷暑,每当在桥上和河岸边看到这一水上船工激烈运动的情景,还看到一条木船上总有三、四个赤身裸体的小孩子,一年四季光着脚,从不穿鞋,唯有的是小孩腰间都系着一根救命的保险绳,能安全的以防落水。像如今牵着的小狗似的,在船甲板上爬来爬去,屁股和手脚冻晒的黑里透红。站在岸上与船上人家的情景相视凝望一刻,静止中的心里像在喃喃自语,这帮撑船佬真够辛苦的,看这小佬都作孽的。

亲见过船上人家艰辛寒苦的生活,经常相濡以沫后的感受,使我在少年时代幼小的心灵中,把父辈经常唠叨的一句古训:“世上三件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就已经铭记在心。如同红灯记李玉和的“妈,有你这碗酒垫底,我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的说白一样,铿锵有力。心中底气垫的更足,作为应对人生的旅途跋涉,成为认识生活苦乐观有了一个新的支撑力点。

无论我身在何方,总喜欢品水赏河。此为仁,亦为智。因河畔曾留下我童年时快乐的笑声,眼里留下纤夫的黝黑的背影,还有那一串串嵌入河滩纤道的纤夫足印。壮实的搬运工低吟的哼约声,嘹亮的船工号子歌,追风高高升起的白帆,大运河自然景观,是我一生心中忘不了的牵挂。运河龙神是护佑江南运河沿线百姓风调雨顺的神灵偶像,她养育了江南一带的社会习俗,它永远是我一条心中流淌的母亲河。

情牵岁月回,缘定大运河。

江南的雨水多,河就多,船亦多,桥也多。

如果说苏州的同里、周庄等镇是中国江南的第一水乡,那么,常州市戚墅堰就是流经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上最大的水乡城市。

大运河过江后由西向东而来,穿过整个常州市和戚墅堰区。在由西向东的大运河上,先后建造了四座宋明清年代的大型古石拱桥,分别是广济桥(西仓桥)、文亨桥、政成桥(白家桥)、惠济桥(戚墅堰大桥)等。还有南北流向的支流河道上,分布着许许多多各种造型的漂亮古桥,将水网密布的城镇农村四乡八邻的水陆交通有机相连,这在江苏省,乃至大运河从北到南所一路流经过的全国七省城市中都是唯一。

先分别说一下大运河上由西向东分别流经常州和戚墅堰的四座古石桥,再着重讲讲戚墅堰的三座古石桥和曾经发生留传的故事。

(一)广济桥(西仓桥)

在原常州市钟楼区的西仓街段的古运河上,坐落一座三孔拱形石结构,长48.25米,宽4.9米的古桥,俗称西仓桥。该桥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明成化年间改建为三孔石拱桥,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式。

明代的常州老西门米市河一带非常繁华,是著名的漕运集散地,亦是西门大粮仓所在地,广济桥就座落于此。可以想象,当时桥上桥下,东西穿梭的米船帆影,南北过往的豆车轱辘,日夜不停地的叫卖盛景,繁忙情形当似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再版。广济桥又俗称其西仓桥,和常州东门外的原东仓桥遥遥相对。东仓桥在二十世纪的文革中因年久失修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所幸是桥神护佑没有伤及一个无辜,从此西仓桥就形单影只的静静遥望二十年。

广济桥被老常州人普遍传颂了千百年,并不仅仅在于其外形和地理位置独特,而是因为它与百姓生活的休戚相关。“广济”二字,隐喻着仁爱广博、悬壶济世。在龙城四邻的城乡百姓心里,它是一种神灵信仰寄托,也是一种民间仁爱象征。广济桥就是粮食,就是百姓温饱,就是农业丰收,就是天下丰衣足食的平民生活。它寄托了在物力艰辛的农耕年代,仁爱心之的贤人所应拥有一份“温饱兼济天下”

当今的广济桥已经在东坡公园里的半月岛旁静卧了26年。1986年,常州市区段的运河拓浚,西仓桥一带运河河面增宽,广济桥的历史使命结束了。东坡公园附近运河拨直,形成了半月岛。岛上居民悉数迁出,原来的部分水面成为运河故道,广济桥就架在这段故道上,成为东坡公园与半月岛相连的唯一通道。按原样移建于东坡公园的舣舟亭与半月岛之间,桥面有石级84级,云纹石拱两侧置望柱4根,北与舣舟亭相望。新广济桥完全是旧桥的“克隆”,它的每一块石条都作了记号,从而使重建的新桥完全保持了原来的风采,只是它往昔承载的是皇天之下百姓的生计,如今呵护的是和谐社会游客的闲情逸趣。人们游览与此桥畔,抬头依然清晰可见桥上至今还刻着的“广济桥”三个字。真是幸载。

(二)文亨桥(篦箕巷穿越楼旁)

原在常州市钟楼区的篦箕巷跨京杭大运河段上。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清代数次重修,三孔拱形花岗石结构,长49.7米,宽4.1米。1987年拓宽运河市区段时,移位于原址旁跨老城河上的篦箕巷穿越楼旁,改南北向为东西向。桥拱为纵联分节并列式,砌以花岗岩条石,桥坡石级各48级,两边各有望柱28根,有云纹石栏、龙头喷泉。供游人登临凭栏和巷,旧时“文亨穿月”为西郊八景之一。

(三)政成桥(又称白家桥)

在常州市的东门,有一座石拱桥,原名政成桥。古老而雄伟,南北跨越大运河,这是一座戚墅堰人进城必经之路上看见的运河大桥,也是见得次数最多的一座单孔石拱桥。据1993年9月版的《常卅名胜古迹》中记载,政成桥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历年重修。在通吴门外,因政成乡而命名。是古城东门外连接采菱、雕庄、遥观的主要桥梁。

政成桥一带白姓家族中出了不少大官,桥南有位官至明代兵部侍郎名叫白昂,多为白昂子孙聚居地。据听传说,白家桥也与历史上明未清初江湖上的江南八侠白太官有关。他是白家的一个先祖,有点本事的,武功不错。白家家底还是可以的,白氏后人也曾捐款出钱修过政成桥,因此白家名声大振,自然老百姓误以为这桥也是白家建造的,而得其“白家桥”名,于是就在民间传喊开了。

我清楚地记得,在三十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居住白家桥北岸的朋友熟人们就象报喜讯般地争相传说:“解放路(当时是‘延陵东路’的路名)要再次拓宽,白家桥要重建了!”到初夏,要拆除的民房几乎都拆除了。一座现代化的道路路面和大桥基础正在浇筑,工地上一片沸腾,运输车辆马达的轰鸣声,夹杂着工地指挥有节奏的起吊哨声里,古老的石拱老桥也拆掉了,再也不见了踪影。

在拓宽工程拆桥时,从政成桥拆下来的桥顶面条石上,仍留有明代政成桥的石刻。

(四)惠济桥(戚墅堰大桥)

戚墅堰原是江南水乡特征非常明显的古镇,水运发达,河道网叉颇多,在贯穿全区的大运河并与相联通的内河上,先后建造有三座有故事的古石桥。在常州东部位于戚墅堰老街东首,有一座最大的横跨京杭大运河上的南北坐向的惠济桥。另外,在南北两侧又各挽着两座古石桥,通往南边遥观、塘桥方向的兴隆河上呈东西走向的是兴隆桥,通往北面横山桥三山港河上的是东西走向的万安桥,三座古石桥成品子型雄踞在戚墅堰老城区的街头。

在流经戚墅堰区内的大运河上,解放后政府又先后建造了三座桥。第一座是在戚机厂火车头广场边南北走向的工农(人行便桥)桥;第二座是即位于戚墅堰火车站对面南北走向的人车共用的戚墅堰大桥(原卫东桥);还有第三座是二十一世纪初,在戚墅堰最东面原三山港处新建的圩墩大桥。

千年的大运河弹拨着不老的沧桑岁月,铸就了曾经热闹的明清老街,也牵来了古朴的伴侣石桥。古老的岁月留痕正淡淡的遗忘,但在这里,却因曾经史载着它的“三桥伴春秋,一桥惊天下”的悲切故事,而让东部地区戚墅堰百姓永久的伤痛和难忘。

1.惠济桥——位于常州戚墅堰老街东首,横跨京杭运河上呈南北走向的是惠济桥

史载惠济桥是常州市大运河上东部最大的一座古桥。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此处曾建闸,闸上架木,

以利行人。到了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初架木桥,取名跨塘桥。
清道光年间(
18211850年)里人孙琼、李晋锡、张沛恩等捐资改建为单孔石梁拱桥,桥之2端有石栏各10余丈,栏间石柱24根。另有记载道光年间捐资改建石梁拱桥计费银四万两时为常州市区运河上四座古桥中最大的一座石级拱形古桥。桥竣后行人称便,故取名“惠济桥”。

石桥东西两面各有用花岗岩石刻铭文对联一幅。

帆影西来趁顺道牙樯绘出桑麻两岸,

水光东去看横排雁齿汇成烟火千家;

城郭遥瞻二十里通津于兹砥拉,

江湖旁引千百年利济永屯苞桑。

到了民国20年(1931年)秋,惠济桥被大水冲跨,民国22年重建。桥长53.6,宽6.2,上部为跨径10.8的条石拱,下部为条石台墩,桥面标高10.11,有石级

民国26年(1937年)重阳(1012),日本侵略军轰炸戚墅堰,惠济桥面被炸坏。戚墅堰沦陷期间,桥顶筑碉堡一座,抗日战争胜利后拆除,桥面上留下混凝土修补痕

解放后,由于航运事业发展,加上大运河的拓宽,惠济桥成为瓶颈,桥下撞船、沉船等重大事故经常发生。1990年开始拆除老桥,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惠济桥。

就是这座古桥曾在2010年引出一段神秘失踪的新闻.

缘由为的是质问原石拱桥全部石料转移至市红梅公园内”的史料引发。为以正视听,特转载有关媒体报道如下:

中国经济网》载文:《常州名桥惠济桥神秘失踪》常州网民“沙净天”一篇《惠济桥在红梅公园吗?》的博文,引起记者的调查,结果是否定了“百度”所述“原石拱桥全部石料转移至市红梅公园内。”记者在调查中没有一个部门能确认所拆桥石的真实去向,可谓“神秘失踪”。这当称“常州大案”。这么一大堆石头、经多少人手,要破此案,当说不难。但却没人和部门去破,引得市人沉思猜测不

笔者怀着特有的关注家乡情结,也曾先后实地踏勘,找了原住惠济桥边的市民咨询一番,对此事在她的回忆陈说中反映的比较清楚。拆桥的人是外地苏北的包工头,带领着一帮子民工,桥面的石板一块块掀开后,看见下面埋着许多铜钱等压邪的东西,都被施工的人拿走的。在石板上还一块块编上记号,抬上船后也不知运到啥地方去了。他们有时经常晚上加班,吃着一篮篮的馒头点心……

不知当事人真知否?还是真知不想说清楚?真不该不清楚呀,老百姓也看的清楚。短短的古桥改建又不久,十几年前的历史就遗忘了?!难道面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要装糊涂搪塞到何时?!更不应该愧对咱们家乡募捐建桥的老祖宗啊!

戚墅堰是个小地方,闹翻了也无妨。但开河建桥的千年史迹都是堂堂正正的,有据有证,笔笔清清楚楚。怎么就仅十几年的惠济桥拆桥改建工程,反倒弄得你云里雾里,让人一头雾水稀里糊涂的找不着北呢?铜臭?人丑?两者同流合污更丑更臭!不可思议啊。

相信,云烟作古的惠济桥的是非曲折,历史自会有人评说。祈愿千古惠济桥歇的不要太久,躺的不要太累,藏的不要太深。

无眠的家乡百姓思念你,你陪伴千年的大运河也在日夜呜咽呼唤你,惠济桥你在哪里?想必重见天日会有时。

盼你能早日回归戚墅堰故里,等待天明时。

明正统五年(1440年)始建。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同知吴桓修建,称戚墅堰桥,取万民安乐之意,又名万安桥。吏部尚书王与有记云:“戚墅堰桥在城东廿里许,跨三山港上。河之南为戚墅堰,因以名桥。夫穿河以通漕舟,疏港以泄河水,处六朝来已有之,则桥之建以通济利涉,共所由来远矣......”今佚。栏板下存"重建万安桥"题额一方,

桥——在位于戚墅堰老街东首的顶头,是一座东西走向坐落在北面三山港河道上的万安桥。

明弘治八年(1495年)及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民国20年(1931年)戚墅堰地区遭水灾,桥被冲坏,由地方人士捐资修缮。民国261012,日本侵略军轰炸戚墅堰,万安桥西北部被炸去一大半。抗日战争胜利后,地方人士再次集资将其修缮。1954年,人民政府组织大修后恢复原样。

 万安桥东西走向,系纵联分节并列式单孔桥。花岗岩石质,条石拱圈,条石桥台,桥面中心嵌浮雕旋叶莲瓣形纹图案龙门石一方,桥面两侧置厚实护栏。桥面中间设置两条过桥平行斜石板路,方便手推独轮单车上下桥,拱圈上方两侧各置一对桥耳。桥长28.5米,单孔跨径5.6梁底标高5.62米,桥面标高6.34米,桥顶面宽3.75米,桥堍宽4.5米左右,东西桥坡阶石东面28级,西面12级。桥额栏板下光绪年凿雕存"重建万安桥"题额一方5字。清代以来桥虽历有修建,仍保持明代风格。

万安桥跨越的三山港,运河通延内河至常戚公路的戚农桥段,于二十世纪的1994年因城市建设而填没,1995年在万安桥的北侧建一泵站,桥孔下有出水口。

2008年2月26日,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山港河道被填没后,桥洞也被填没,但仍有通行之用。站在万安桥上可以一览古运河的四季景色,往东看,五十米处是移建的惠济桥,再东面三百米是东大门新建的圩墩大桥。往西看,就是一条原明朝就有的,约三百米长的戚墅堰老街起始点东街头
。往北看,如今填没的一片水泥路面下,这儿原来就是一条可以通往江阴、横山桥、芙蓉镇的天然内河道,曾在河道西侧桥潭里中部设有一个轮船码头,有开设定时班船,花一、两毛钱小轮船能把你送到横山桥老街,往南行出万安桥后穿过运河,再穿过兴隆桥进入兴隆河一直往南可达遥观、洛阳、塘桥等地。

曾记得在1966年11月秋冬农忙时节,铁中同学组织到横山桥芙蓉公社参加支农劳动,我就乘过个把小时小轮船航到了横山桥镇,再往东北步行几十分钟才到支农的小队村上。

在五十年代时,我家因父母工作比较忙,有三个小孩需要照料,就从附近的农村请了一个妇女,我家对这个来自塘桥钱家头的保姆家人都管她叫“塘桥妈妈”。她与我家关系相处的很亲密,几十年后还保持着来往联系,就连他家农村的儿子们,成家以后也一直来往的。在上世纪那个物质短缺的年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非常贫困的,温饱也没有太大的保障,农村就更苦不堪言了。国家对紧缺物资都是凭票凭证计划定粮定量供应,你有钱也买不到计划物品。当时,塘桥妈妈家人口也多,为了生存只得出来打工。因需要购买生活日用品等,经常每年三、四次从农村赶来戚墅堰到我家中,讨要计划供应的商品购买证和票,再到东街的商店、煤球店里去买些火柴、蜡烛、肥皂、电灯炮、煤球等。那时农村烧柴不够用缺的紧张,每次来买货时总要挑一担煤球回去,就是挑到桥潭里的班船上,乘船运到塘桥镇后再挑几里路回东钱头家中。他们村上人和路过的农民看见了,都十分羡慕,城里有一个好朋友生活就不一样啊。试想,农忙时田里农活、家务活忙的焦头烂额时,用上煤球那可是帮了农民的大忙啊。几十年来,我家为了帮助她家,父母亲有意识的在每月生活中刻意节省变成一种习惯,到时候就要在五斗橱抽屉里检查一边,以备留下来等乡下上来人购买用。

这个看似平常说来细小的一个两家不成规律的践约,一直来往坚持到八十年代初,是改革开发的市场经济的推行,国家开始全部取消计划供应制度时,结束了我家和塘桥妈妈家这段特别的生活互助历史。这可能是中国一个城镇与乡村,一个工人与农民家庭的普通写照,也是改革开发带来巨大变化中的一个缩影,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生活因艰辛而感奋,人情因真诚而感怀。一个时代塑造了一代人,一代人又创造了一个时代。恩恩相报情不了,健康向上的乡俗民风,那才叫和谐。冤冤相报何时了,愚昧粗鲁的欺诈腐败潮,势必会鱼龙混杂,社稷人妖要颠倒。

3.兴隆桥——在位于戚墅堰中街处的下塘,紧邻京杭运河南岸向南延伸的支流兴隆河上,是一座呈东西走向的单孔条石拱桥。此桥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嘉庆年间。桥长19.1米,宽3.15米。它是连接戚墅堰大运河南岸东西交通的要道,是保障向南水路航运至洛阳、遥观、塘桥、马杭等方面的咽喉,地理位置与经济作用非常明显。

小时候我每次上街总是喜欢从东面走上万安桥,在桥上看一会过往南北的船只,在艄公号子声中把舵转向航行。然后走到猪络市场,挤进人堆中看小猪,听农民谈论交易猪市行情。再登上高高的惠济桥,朝老街和四野农村田野张望一阵,一边坐在桥顶中央,与吃力的挑担而过大桥的农民一起息息脚,一边看着大小船只穿过桥洞,手摸富有生气灵动的石狮子,似乎与先人心灵沟通了片刻。最后走下惠济桥沿运河南边看看野景,用皮弹弓到福源轧米厂打打麻雀。向西边走边看边玩,不一会就走到了老街中段的兴隆桥,再坐在桥上朝南望去,一条笔直的兴隆河朝南延伸着,阳光下波光粼粼看不到尽头。望着运河北面的戚墅堰老街上,只见沿河开设的一个个店铺和街上黑压压的人流,中摆渡的摆渡船正送南接北的川流不息。再沿河往西一直走到西摆渡口,望到了不远处隐没于圩墩公园旁的法古中学(现市四中),然后花二分钱乘船摆渡过河,回到西街头的燎原照相馆和馒头店的夹弄
渡口上船,逛街玩一圈也得花上一二个小时。

1996年京杭运河整治时也同时被拆除。遗憾不解的是拆掉的古石板桥至今也了无音讯,不知身在何方?这是对人类文明的自残贬剁,是现代市场商品经济铜臭味上演的一场可耻愚昧的悲剧。消逝的江南古桥千秋遗梦,魂归不知何时醒。

桥也会走路。只要是为人做桥,卧河行舟,日夜民不息。人有时却不会走路。因钱眼发黑,过河拆桥,心黑路就更黑。

明月投射下冷冷的光晕,挥洒在常州城内城外逶迤流淌的河面上,如今是明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代代无穷已当我们重拾昔日的小径,试图寻访当年在明月下横亘的古桥时,方才感到无限的怅惘与尴尬。存在我们梦里那一座座雕镂精致的古桥,究竟在哪一天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之中?又是在哪一天,朗朗明月下那铺满青苔的石板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现代桥梁所取代?我们再也触碰不到桥上式样繁复的纹络,因为,钢筋与}

我看着老流_氓孔建国渐渐显见的肚腩,我反复问过老流_氓孔建国,胳膊最粗、胸肌最饱满、眼神凶狠凌厉的那个男孩是不是他。他说,少问,听着就好了,问什么问。看他那德行,好象至今还和朱裳妈妈有些瓜葛似的。其实我更想听那个胳膊最粗、胸肌最饱满、眼神凶狠凌厉的男性好汉的故事,朱裳妈妈只是落在好汉怀里的一朵鲜花,我更想听大树的故事想成为好汉。老流_氓孔建国脸上有皱纹和刀疤,象穿了很久的皮夹克。他的眼里有光,象个水晶球,我想从中看见我的未来:我能不能成为好汉?成为好汉之后,有没有朱裳妈妈径直扑进我怀里?如果有,我应该在哪年哪月哪一天在哪个胡同口候着?朱裳妈妈扑过来,我该用什么姿势抱她?我低头是不是可以看见她的头皮,闻到她的味道,手顺着她的头发滑下去,我的小JJ是不是会马上竖起来,然后我该怎么办呢?但是老流_氓孔建国从来不和我讲这些。

老流_氓孔建国不是说故事的好手,关于朱裳妈妈的种种不是老流_氓孔建国一次完整讲出来的。这个题目他讲过很多次,每次讲一点,好些叙述自相矛盾。周围的孩子太多,他不讲(特别是刘京伟在的时候,他从不讲)。没烟,他不讲。啤酒没喝高兴,他不讲。

当时很少有瓶装或是罐装啤酒,象买白酒一样,我们拎着保温瓶到邮局对面一个叫“为民”的国营餐厅去打。

那个国营餐厅只在每天下午三点供应一次啤酒,啤酒很快卖完,周末不上班,没有供应。虽然看不到里面如何操作,但是我想他们一天只从啤酒厂拉来一大罐啤酒,卖没了就没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啤酒可真差。一点泡沫也没有,味道淡出个鸟来,张国栋天生肾衰,尿出来的尿都比那时的啤酒泡沫还多、颜色还黄、味道还大。但是那毕竟是啤酒呀,毕竟比水泡沫多、比水黄、比水有酒味。喝起来,感觉象《水浒》里面的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吃饱喝足之后大秤分金,分从山下大麻袋装回来的大奶姑娘。我想,《水浒》那时候的酒和我们国营餐厅供应的啤酒差不太多。那些好汉,十八碗下肚,走路不晃,还能施展旋风腿,摸孙二娘的屁_股,没什么了不起的。

因为供应有限,负责卖酒的黑胖子感觉自己是酒神。手里掌握了方圆十里地方百姓的快乐,得意非常。

每天三点钟,他睡足了午觉儿,拧开水龙头冲个脸,听着卖酒的窗口人声嘈杂。他总要多慎十分钟,才爱答不理地拨开遮挡窗口的三合板,面对等他好久的买酒人群。我站在队伍的最前面,三合板一打开,迎面升起黑胖子其大无比的猪头,我看见他鼻孔里梅枝横斜的粗壮鼻毛,我闻见他鼻孔里喷出的宿酒臭味。这个混蛋,一定是在午睡前偷酒喝了!黑胖子瞥见我和我后面排队的刘京伟、张国栋,以及我们三个左右手拎着的特大号保温瓶,吼道:“又是你们。酒钱!”我看见他的鼻毛一翘一翘地抖动,最长的一根长长地弯出鼻孔,上面粘了一个圆硬的鼻屎球。

黑胖子是从炮兵部队转业的,据说练过军体拳,三、四个混混近不了身。我不信。夏天的时候,黑胖子坐在板凳上在楼下乘凉,他老婆骂他最没用,他大气不出,低眉顺眼,一身肉懈懈地摊垂着,蒲扇死命地摇。我们当时也不知道黑胖子为什么没用,但是看见周一到周六每天三点神气活现的黑胖子,软塌塌的一团,心里忍不住开心。

黑胖子的老婆说黑胖子原来在炮兵部队上是厨师班长,从来只负责偷吃不管干活。我想,没有比黑胖子过去的职业更悲惨的了,戴绿帽子、背黑锅、看别人打炮。

}

如图所示,这个地段宅子风水,有泄财之相,好容易积攒的财运会流失掉,破解方法需聚财,方法可追问

大师,那该如何破解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州桥是一座什么的石拱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