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青光眼应用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乳牙牙髓干细胞(SHED)是牙源性干细胞的一种,属外胚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理想的干细胞来源,SHED在干细胞治疗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阐述了SHED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干细胞治疗中的优势,探讨了SHED在组织再生和修复中发挥的多向分化潜能、细胞分泌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等方面的功能作用.此外,本文还介绍了SHED在各系统、器官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重点阐述了用...  

}

干细胞研究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的热点是与2项突破性进展有关。第一,体外培养和扩增人体胚胎干细胞首次获得成功。1998年11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汤姆森(Thomson)在《科学》杂志上报告了人胚胎干细胞体外研究成果。他们解决了早期胚胎对输卵管环境的依赖性问题,在体外建立了人胚胎干细胞系,为利用干细胞治疗疾病提供了细胞来源。但是受到2个方面的限制:一是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及由此带来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二是由于作为一种异体细胞移植而带来的免疫排斥问题。第二,发现小鼠肌肉组织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成血液细胞。1999年12月,美国科学家古德尔(Goodell)等发现干细胞的横向分化现象。这一发现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公布后,立即被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所证实,并且发现横向分化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一旦分化的分子机制被研究清楚,就可以利用病人自身的健康组织的干细胞诱导分化成病损组织的功能细胞来治疗疾病。这样既克服了异体细胞移植的免疫反应,又避免了胚胎细胞来源不足及其伦理社会问题,为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项引人注目的重大突破一经公布,立即在生命科学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使干细胞研究迅速成为当代生命科学的热点。各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干细胞研究,纷纷加大投入,以抢占干细胞科技的制高点。

2 干细胞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其医学价值

科学家们认为,干细胞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医学价值。从理论上说,干细胞可以用来治疗各种人类疾病。科学家发现,取自人胚胎或骨髓的干细胞可用于培育不同的人体细胞、组织或器官,这有望成为移植器官的新来源。组织器官移植,有可能成为攻克人类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疾患的根本措施。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的临床广泛应用,将导致新的医疗技术革命。

干细胞技术对医学研究和治疗技术将产生重大影响。(1)应用干细胞治疗疾病有着广泛的前景。干细胞的应用涉及到医学的多个领域。目前,在干细胞生物学上已能在体外鉴别、分离纯化、扩增和培养人体胚胎干细胞、原始生殖干细胞以及多种组织干细胞。用干细胞治疗疾病的设想已进入实践检验。造血干细胞工程产品如骨髓、扩增及定向诱导分化的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转基因的基质细胞等,已经进入临床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白血病、各种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引起的造血和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等疾病的重要手段。(2)干细胞为解决组织工程所需要的细胞带来了希望。组织工程是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在体外人工控制细胞分化、增殖并生长成需要的组织,使之批量产出,用来修补由于意外损伤等引起功能丧失的体内组织,满足临床康复的需要,并有可能对一些目前尚无根治办法的疾病,如恶性肿瘤、帕金森病、中风等提供解决方案。以干细胞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组织工程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新领域。(3)利用干细胞技术体外克隆人体器官用于临床移植治疗,将引起传统治疗方式的重大变革。体外克隆人体器官应用于临床移植治疗是干细胞研究的重要方向。其目标是用病人的体细胞移植到去核的卵母细胞内,经过一定的处理使其发育成囊胚,再利用囊胚建立胚胎干细胞,在体外进行诱导分化成特定的组织或器官,再将这些组织或器官移植到病人身上。从理论上讲,利用干细胞技术,将从根本上解决同种异体器官移植过程中最难的免疫排斥反应问题,同时还较好地解决了组织器官的来源问题。(4)干细胞研究将大大改进药品研制和进行安全性实验的方法。多能干细胞使更多类型的细胞实验成为可能。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可以先用人类细胞系进行实验,如目前的癌细胞系就是为这种实验建立的。虽然这些实验不可能取代在动物和人体进行的实验,但这会使药品研制的过程更为有效。胚胎干细胞提供了新药的药理、药效、毒理及药物代谢等细胞水平的研究手段,大大减少了药物实验所需动物的数量。胚胎干细胞还可用来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以便找到持久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还存在很多难题。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李凌松教授说,用干细胞技术治疗疾病,首先要解决4个问题:一是干细胞的来源;二是如何把干细胞转化成病人所需的功能细胞;三是如何克服免疫排斥;四是如何诱导干细胞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解剖结构的脏器。由于存在许多困难,所以李教授评价说:“理论上‘都能干’的细胞,目前还都干不好”。虽然已经有利用干细胞治疗疾病的一些例子,但对于那些坏死的脏器,干细胞还无能为力。其根本问题就在于人们对干细胞发育和分化的调控机制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3 干细胞研究中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

干细胞生物学和干细胞工程的迅速发展,显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道德支配的时代,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的开拓,总免不了会受到伦理道德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几年前,当克隆羊多利(Dolly)诞生在英国罗斯林研究所时,立即掀起了一场席卷世界的克隆风暴,科学界、宗教界、伦理学界、政治界等,无不为这一震惊世界的科学成就而震动,人们担心这种无性生殖技术会用于克隆人类,纷纷火爆式地维护人类的道德尊严。1998年,当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成功地利用人类胚胎组织分离培养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成果时,又一次引起了世界范围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的争议。胚胎干细胞对治疗疾病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必须在伦理道德上得到社会的认可。

3?1 关于胚胎干细胞来源上的伦理道德问题

1998年,美国科学家公布的有关胚胎干细胞的研究结果,立即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关注,他们分离得到的胚胎干细胞来自人类胚胎和胎儿组织,根据人类胚胎研究的联邦禁令和胎儿组织研究的联邦规则,胚胎干细胞的这种来源引起了法律问题,同时也引起了对人类胚胎和组织的尊重是否适当的伦理学争论。目前,人类胚胎干细胞大约来源于4种途径。一是人工流产后的人类胎儿组织;二是通过体外受精产生的、治疗不育症的夫妇不再需要的人类胚胎;三是用捐赠者的配子通过体外受精创造的人类胚胎;四是通过体细胞核转移技术以无性生殖方法产生的人类胚胎。其中第4种来源被认为不合伦理。反对者认为,人的胚胎也是一种生命形式,从人的胚胎中收集胚胎干细胞是不道德的,人的生命没有得到尊重。在宗教文化色彩比较浓厚的国家,认为受精就是人的开始,人工流产就是杀人,因此禁止堕胎。支持者认为,胚胎干细胞并不是受精卵,因为没有胚胎组织,不能发育成胚胎,在用小鼠所做的实验研究中已经得到了证实。

胚胎干细胞研究中的伦理和法律的争论,在美国更为激烈。2000年8年,在数十名科学家联名要求解除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禁令的情况下,克林顿总统宣布准许用政府经费进行人体胚胎干细胞研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也发表了关于人类多能干细胞研究的指导方针。文件相信,人类多能干细胞技术的潜在医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与人类的伦理标准是一致的。2001年2月,迫于宗教界的压力,布什总统宣布停止讨论干细胞研究提案。8月初,布什又宣布有条件的同意公立机构进行干细胞研究。NIH也发布了一系列伦理学指导准则,凡申请NIH资金的科学家必须遵守这些伦理学准则。

3?2 关于人类胚胎的克隆性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2001年11月,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宣布,他们首次用克隆技术培育出人体胚胎细胞,这件事立即引了起全球反对克隆人的呼声和立法的要求。有关专家指出,干细胞研究与克隆人是完全不同的,其目的是利用克隆技术获得干细胞用以治疗病人,而不是“造人”。根据是否用于医疗的目的和有利、尊重等伦理原则,人类胚胎的克隆性研究已初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生殖性克隆”,即遭到全球反对的克隆人的研究;另一类是“治疗性克隆”,即从克隆胚胎中提取干细胞,然后使之培养成适合治疗疾病需要的各种人体器官。专家们指出,不要把干细胞研究同克隆人搅在一起,干细胞研究与克隆人无关。并指出“治疗性克隆”这个词容易同“生殖性克隆”相混淆,应该称为“核移植干细胞治疗技术”。

生殖性克隆从伦理学上讲,明显违背了自决权原则,在技术上又不可能解决安全问题,因而得不到伦理上的辩护。因为人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其它物种的生物形态、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特征,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克隆技术只能克隆基因,无法克隆环境,特定的人格是克隆不出来的。所以,禁止克隆人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就通过了关于禁止进行克隆人类实验的世界宣言。

治疗性克隆是为了克隆出组织器官有效地治疗疾病,如果坚持知情同意原则,在伦理上是可以得到辩护的。胚胎是人类生物学生命而不是人类人格生命,它是“生物的人”而不是“社会的人”,但它具有发展为“社会的人”的潜力。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和应用,涉及到对受精卵和胚胎的操纵,这种操纵确实存在一个是否合适的问题。毕竟胚胎具有一定的价值,虽然不具有与“人”同等的价值,因而毁掉胚胎不是“杀人”,但在生命伦理上没有充分的理由是不能操纵和毁掉胚胎的。而为了有效地治疗疾病是一个充分的理由,所以治疗性克隆应该得到辩护。2001年1月,英国首先将克隆研究合法化,允许科学家培养克隆胚胎以进行干细胞研究,并将这一研究定性为“治疗性克隆”。现在,新的法律允许研究人员通过克隆制造干细胞,但研究中使用过的所有胚胎必须在14天后销毁。

3?3 关于干细胞基因治疗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干细胞基因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式,给多种人类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它比通常所说的“基因治疗”具有更多的优点。(1)干细胞具有自我扩增和分化功能,因此导入的“外源基因”可以有效地得以扩散; (2)干细胞可以在体外进行操作,避免由于基因插入而导致的细胞失常; (3)干细胞作为载体毒性最小,而且作为生命的最小单元,是导入组织的最佳形式。但干细胞基因治疗也带来了一些伦理上的问题。其一,对改变人体基因的组成存在异议。人们特别关注哪些性状被选作遗传修饰的靶点。基因治疗技术用于癌症几乎没有人产生异议,但这一技术如果用于改变身高、体重或记忆等,就会引起大家的争论。其二,担心对生殖细胞遗传性状的改变,会导致基因载体通过生殖传给后代。随着干细胞基因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相信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此外,人们还提出了其它一些有关干细胞研究的伦理问题。如将人胚胎干细胞嵌入家畜胚胎中制造嵌合体来获得移植用人体器官是否道德等。

在干细胞研究的伦理道德争论中,中国上海生命科学院干细胞研究专家赵国屏在一次科学报告中提出的几条界线非常好,他认为:“这几条线划清了以后,作为一个中国人,在道德上应该能接受。第一条就是坚持做治疗性克隆,做应用的组织。第二条是不可以把胚胎放到子宫里面去,只要不放到子宫里面去就不会变成一个人。真正克隆人这个事我们不做。第三条是知情同意。知情同意就是提供卵的这个人要知道这个事情,要同意。……第四条是对于实验室和研究人员,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国家必须限定一部分实验室,有条件、有法规的实验室才能做。只要坚持这几条,我觉得我们国家还是应该在这个领域里面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

骨髓移植 体外培养干细胞、 定向诱导细胞分化为特定的细胞 基因治疗 制造器官

}

原标题:我国重启干细胞治疗临床应用 产业转化等待突破口

日前,国内唯一的干细胞医院——中国干细胞集团海南博鳌附属干细胞医院(下称干细胞医院)成功落地。

这一新型医院位于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内,可享受先行区“国九条”优惠政策,优先开展干细胞等先进技术的“先行先试”,为我国干细胞临床应用开辟了“快速通道”。

而在此前的6月8日,国家药监局新受理了干细胞疗法的临床注册申请,预示着我国重启干细胞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干细胞临床转化方面还依然面临诸多瓶颈:技术层面缺乏原创性科研成果、规模化标准化制备,而在政策层面则面临着监管与产业化进程不能同步,这些现实痛点对于干细胞临床治疗及产业转化有着不可回避的风险。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具有修复各种组织功能和再生器官的能力,被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干细胞有望用于脊髓损伤、I型糖尿病、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心脏病、中风、烧伤、癌症和骨关节炎等的治疗,以及用于器官移植和再生医学领域。

近年来,我国在干细胞及产品转化研究领域也取得长足进展,获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同时,在干细胞治疗的产业化方面,我国也早已布局,且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

干细胞产业链上游产业主要以干细胞采集和存储业务为主体,包括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脂肪干细胞库、胎盘干细胞库、牙髓干细胞库等,在北京、山东、上海、广东、四川、天津、浙江均已获得国家卫计委发放的“脐带血库公库”牌照,像中源协和、北科生物等企业也设有干细胞库。

据广证恒生统计,到2015年我国脐带血干细胞存储量达到了100万份,成为世界上脐带血存储量最多的国家。但是,目前我国干细胞整体存储率仍不到1%,跟发达国家的10%至15%相比差距较大,国内存储市场空间还很广阔。

中游产业则以干细胞技术研发为主,囊括干细胞增殖、干细胞药物研发、实验室处理配套产品(如检测试剂)等,斯丹赛生物技术、赛贝生物、九州干细胞、中航生物、迈健生物等企业均有涉及此方面业务。

下游产业包括开展干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及应用的医疗机构,以及一些医疗美容服务机构。前者前者代表有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等;后者代表有诺莱医学、中航生物、莱馥生命科技、康伟生命等。

博雅控股集团表示,全球干细胞产业市场规模到2020年将达到1745亿美元,而细胞治疗一直在总市场中占据半壁江山,在中国还几乎是空白市场。

此外,在产业链前还有涉及研发生产细胞培养、干细胞冻存等耗材的企业,和开展基础研究的机构存在,比如埃德斯生物、百思维生物、赛业生物等。

“在干细胞整个产业链中,干细胞研究与应用相关的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辅助设施实际上是我们国内干细胞产业链里面非常非常弱的一块。”医学博士亓爱杰如是说。

第一创业机构的研究报告指出,从收集携带干细胞的人体废弃物样本,到提取扩增干细胞,再到干细胞的存储直至干细胞应用,干细胞产业链各个环节均有较高的利润空间,具有良好的赢利性。

根据《年中国干细胞产业前景调查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干细胞产业收入从2009年的20亿元快速增长至2016年的420亿元,年复合增率达到50%,预计2018年中国干细胞产业规模将逼近1000亿元。

随着我国干细胞基础研究水平日渐向国际看齐,新兴企业开始不断涌入市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脱颖而出?干细胞产业链以资源为王,将来在上中下游全方位布局的企业将会率先拔得头筹。

目前,愈来愈多的国内企业已逐步向全产业链的方向布局。上游的公司向下游产业延伸,加大对干细胞临床应用技术的研发;下游的企业向上游产业渗透,纷纷建立自己的干细胞库。从技术角度来看,未来拥有标准化干细胞库和具备专利和技术壁垒的细胞治疗技术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这就要求企业要掌握中下游两个环节。

对此,周赵良也表示,看好拥有自主专利的企业。“在某个专业领域能有一个专利,利用技术壁垒创造自己的盈利空间,将对企业发展大有裨益。”

近期落地的干细胞医院,对中国干细胞产业链下游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也预示着我国干细胞的治疗方式将得到规模化、商业化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干细胞治疗专业医院的背景下,干细胞行业将会进入高速成长阶段。

产业化过渡阶段三大瓶颈待解

我国干细胞基础研究走在全球前列,但临床转化方面依然面临瓶颈。

回溯我国干细胞产业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年,我国将干细胞疗法作为“医疗手段”而非“药物”来监管,造成一片混乱局面;2012年1月10日卫生部叫停中国大陆境内所有的干细胞治疗活动;年间药监局受理的10项干细胞新药注册申请全部被清零,干细胞药物开发回到原点。

正在干细胞产业“一筹莫展”的时候,今年6月8日,国家药监局新受理了干细胞疗法的临床注册申请,预示着我国重启干细胞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

据统计,自2015年第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启动后,该重点专项至今已连续3年获得中央财政拨款扶持:2016年,25项,4.8亿;2017年,43项,9.4亿;2018年,30项,5.8亿,总计超过20亿元。充分体现了国家从科技创新体制的国家顶层设计中对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的高度重视。

“2015年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支持干细胞行业发展,我国正处在干细胞研究向产业化的过渡阶段。”雅控股集团董事长许晓椿同时也表示,目前我国干细胞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和产业化仍面临瓶颈,需要进一步突破。

过渡阶段不只路是难走、骨头也难啃。即使资金到位,没有核心专利技术和有效到位的法律监管,仍然面临撞墙碰壁的尴尬。

许晓椿指出,我国干细胞治疗研发水平不比国外差。“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可从技术层面以及政策层面来考虑。技术层面包括缺乏原创性科研成果、规模化标准化制备、质控要求高等,政策层面包括政策监管与产业化进程不能同步等。”

总结说来,制约干细胞产业发展的无外乎创新、监管和资金三方面。

首先,干细胞产业缺乏原创性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我国干细胞基础研究领域突出的问题是高水平原始创新性成果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技术较少,大部分是重复和跟随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开展工作。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缺乏创新,缺乏核心竞争力,干细胞产业化进程后劲不足。

其次,国内干细胞产业的政策监管与产业化进程不能同步发展。针对干细胞研究、临床应用及产品研发的监管文件,均以办法、指南、原则等为主,没有上升到立法阶段,缺少可操作性。这使得我国在可以预期的一段时间内仍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和途径研发出相关干细胞产品,我国的干细胞产业化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对此,医学博士裴雪涛表示,“制约我国干细胞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不只是政府监管部门的态度问题,也包括干细胞产业化领域自身对干细胞治疗缺乏长期有效的法规科学研究,对干细胞技术临床应用的规律把握不准,多数情况下把干细胞治疗这类作用机制十分复杂的全新技术当作一般药品对待,包括干细胞制备、检测、质控、临床研究及应用一系列环节,缺乏科学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

最后,干细胞研究的企业发展资金不够充足。我国干细胞研究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或社会赞助,对于“耗资巨大”的干细胞研究企业来说,发展会明显受制于资金不足。虽然国内社会资本及VC/PE普遍看好干细胞行业发展,但介于2011年以后投资遇冷以及投入周期长等因素影响,对干细胞行业的投资有限。

“甚至有投行明确表示,不参与干细胞投资。”浙江汉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赵良向健康界说道。

对干细胞产业的发展瓶颈,周赵良也表述了自己的看法,“我国干细胞产业转化发展关键还要看政策,因为政策走向会波及整个干细胞产业的发展。至于在技术创新方面,我认为并不构成主要问题。虽然我国目前技术水平较国外发展还有所差距,但国家在干细胞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大家还是有有目共睹的。”

突破点或在“干细胞药物临床批件”上

近年来,基于研发资金投入的日益增加、先进基因组技术在干细胞领域的应用、以及各界人士对干细胞的日益重视等因素,干细胞治疗产业飞跃发展。

由于干细胞未来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这使得患者对其产业化落地变得尤为期盼。当今,中国有2.4亿的心血管病患、4160万的糖尿病患,9400万的阿尔茨海默病患以及1460万的血液肿瘤病患正等待着更积极有效的治疗。

“干细胞在某些疾病治疗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之处,与其他‘治标不治本’的药物有着本质区别。”周赵良以肾衰竭为例向健康界说道,已损伤的肾细胞是不可逆的,而干细胞治疗则有可能让其“重新长出来”。同时,周赵良也表示看好干细胞在器官功能恢复、治疗器官功能低下等方面的发展。

自2009年至今,全球已经有十多款干细胞药物获批上市,但是国内尚未有干细胞药物获批上市。不过最近几年,国内通过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已经有一百多家,通过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20项左右,增长速度很快。

据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安排公示的通知》显示,2018年度“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拟立项项目共计30个,总经费达5.85亿元。

相比2017年的43个项目及9.4亿元总经费,2018年度“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拟立项项目减少13个,总经费缩水37.77%。对此,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就是这么安排的。

“项目是有周期的,上一轮该支持的都支持了。”对于资金缩水,一位生物医药公司研发总监分析表示称,“现在值得注意的是干细胞发展已经在向产业化转移,行业质量标准已发布,临床实验基地也批了一百多家,后面重要的是做产业化的事。”

“目前,国家正在建设的干细胞医院,就是国家积极推进干细胞产业化的表现。”周赵良在采访中如是说。

同时许晓椿亦认为,干细胞产业化迎来了利好。“最近几年,我国干细胞行业的发展出现了好兆头,国家频发支持政策,行业也逐步朝规范化方向发展,干细胞作为药物申报的标准也得到了明晰,我国干细胞药物获得临床批件不会太遥远。”

大批干细胞产业落地 或划属药品审批

正因为干细胞治疗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已有一些上市公司展开了干细胞业务,在干细胞治疗领域有明确进展的主要有4家。分别是:乐金健康、蓝光发展、天士力、中源协和。

乐金健康持有中盛溯源15%股权。中盛溯源由全球著名科学家、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发明者之一俞君英博士领衔创建,拥有人类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工业生产和应用领域的全球领先技术团队,是我国技术实力最强的干细胞公司之一。2017年11月,中盛溯源正式启用临床级干细胞研发制备车间,产业化制备功能细胞的种子细胞。目前,正在准备利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帕金森氏病的临床I期和II期试验。

蓝光发展于2015年1月16日,公告拟通过控股子公司蓝光英诺投资3D生物打印项目。截至2016年10月31日,累计研发投入5597万元。蓝光英诺首席执行官、首席科学家康裕建为国际再生医学领军人物、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2016年12月,蓝光英诺3D生物打印血管动物实验(恒河猴、猪)成功,证明了人工血管内皮化问题可以通过3D生物打印的方式得到解决。

天士力与全球领先干细胞研发公司Mesoblast签署《投资协议》、《产品开发商业化协议》等相关协议,认购其2000万美元的普通股,并引进其两款分别处于FDA临床III期及Ⅱ期试验的干细胞产品(MPC-150-IM,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和MPC-25-IC,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根据相关协议,天士力将有偿获得合作干细胞产品在中国(包括香港、澳门)的独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益。

中源协和于6月7日,北京三有利和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首都医科大学联合申报了人牙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的临床申请。同时,中源协和天津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在全国16个地区建立了干细胞库,成为拥有全国干细胞库网络的公司,基本完成了对干细胞采集与存储的产业布局。

据悉,中源协和旗下和泽生物、北科生物,分别从事干细胞临床治疗研究与诊断检测试剂类开发,细胞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和细胞技术服务,均对中源协和干细胞全产业链布局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除此以外,还有南京新百、冠昊生物、国际医学、我武生物等上市公司介入干细胞产业,但其在治疗领域尚未看到明显进展。新三板上,也有赛莱拉、汉氏联合、顺昊生物等公司专门从事干细胞业务。

去年,美国FDA进一步明确了干细胞属于生物类药,按药品来审批,并推动已获得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明的干细胞临床研究的发展。预计我国参照执行的概率较大。

(本文素材来源于证券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干细胞治疗青光眼应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