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饭包的一茶一饭一片是什么?

还在沉迷卫龙cp忘掉乾隆大猪蹄,解锁一位一生坚持一夫一妻制的帝王

前几天《延禧攻略》剧终了,网友们大呼不过瘾。不过,“卫龙”女孩们也算是看到了happy ending,“卫龙”cp发糖发得人要生蛀牙。

但也有一部分网友对乾隆深恶痛绝,呵斥其为大猪蹄。虽然在剧中,乾隆皇帝对魏璎珞的任性容忍有加,却对另外一位妻子的隐忍视而不见。这位妻子就是广大网友的“白月光”富察皇后。富察皇后克制自己向往自由的天性,一心一意为乾隆料理后宫,可谓是尽职尽责。不仅如此,她将其他嫔妃都视如姐妹,真心对待她们。

但她的善良与尽职却并未给她带来福祉,甚至给她带来了灾祸。在后宫嫔妃的设计下,富察皇后接连痛失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精神接近崩溃。乾隆不但没有对其进行呵护与安慰,反而对她大加斥责,说她是不称职的皇后,间接造成了富察皇后的死亡。天色渐深、夜色渐凉,皇后赤脚信步走上皇城角楼,一跃而下。这深宫内院,给她的温暖太过稀薄;这帝王之家,给她的责任太过严苛。“我容音一生没做过一件坏事,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看似是她对自己的质询,更多的,是对皇帝内心的询问,对这皇城规矩与人性的拷问。

对于富察皇后的死,皇帝的一滴帝王泪引得大家对他起了同情心。但一想到富察皇后的死,大家连称他的痛苦都是他罪有应得。

下面我要说到的这位皇帝,却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他一生只娶了一位皇后,并且对她疼爱有加,从来不约束其爱好自由的天性,对她极度纵容。这位皇帝就是大明皇朝有名的弘治皇帝—朱佑樘。而这位皇后,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张皇后。

我们这篇故事的女主人公张皇后,与我们的容音小天使相去甚远。她的父亲是穷酸秀才,后以乡贡的名义进入了国子监,但也远远未让女儿可以达到与帝王比肩治理天下的地步。所幸明朝后期的选后制度允许皇后出于平民之家,才让张皇后有机会登后。张皇后生性活泼好动、向往自由,弘治皇帝就放任她在后宫玩闹。张皇后偶尔任性,弘治皇帝也包容有加。有一次张皇后得了严重的口疮,茶饭不思,大发脾气,弘治皇帝听闻后亲自熬制了清热降火的药汤,一口一口给张皇后喂下去,此时的张皇后正在气头上,在这样的场合仍然对皇帝怒目而视,可是说是恃宠而骄了,而我们可以从这件小事中窥见弘治皇帝对张皇后无上的宠溺。

身为皇后,身上必然有无限的责任,既是皇上的妻子,也是天下的母亲。但如果在家中都无法得到温暖与支持,何来勇气母仪天下?富察皇后惨死皇台与张皇后辅佐君主带来弘治盛世之间,大概只是差了帝王爱的温度。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 《杨澜访谈录》开播自2001年,是国内最早推出的高端访谈电视节目。 秉承着“记录时代的精神印迹”的节目理念,主持人杨澜女士邀请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精英翘楚,坐而论道。节目力图穿越风云际会的有限时空,将嘉宾的人格力量和社会价值作为节目的终极呈现。到目前为止,《杨澜访谈录》已采访了全球800多位各界精英人物,北京卫视的首播时间为每周六下午13:05-13:45。

}

  我国婚姻习俗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风俗画长卷。我国各民族婚俗的许多礼仪与茶又结下了不解之缘。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曾记载,南宋时,杭州富裕之家就已经“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缎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作为行聘之礼。到明代,以茶定亲行聘之俗更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茶树又是长绿树,以茶行聘,不仅象征着爱情的坚贞不移,而且意喻爱情的永世长青。从唐代将茶作为高贵礼物伴随女子出嫁,到宋代的“吃茶”订婚,以后,“吃茶”又成为男女求爱的别称,茶和婚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婚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姻。”媒人在中国的婚姻舞台上,曾成为“合法婚姻”的主要标志。做媒者必须深晓礼仪,善于辞令,能准确地把握男女双方的喜好和心理。为了促成秦晋之好,其中茶叶也相当于半个“月老”。

  青海地区,“走茶包”的风俗,至今仍十分盛行。西宁旧时,凡是提亲说媒的,媒人必定要带上红纸包的茶叶包儿,到女方家求亲,叫做“提话茶包”。如果女方认为媒人介绍的情况可以考虑,则由媒人送去正式的茶叶包若干份,每份两包,分别送给女方的主要亲属,如舅舅、伯父、叔叔等。这叫“二回茶包”。经女方同意,则送去“三回茶包”,用红纸包成两大包,并用红丝线连在一起,外贴喜字,其中还包有桂圆、核桃、红枣等,又称“桃果茶包”。这就意味这门婚事将有一个美满圆合的结果。待男女双方择定订婚吉日,男方家除了送其他聘礼之外,必定带上两个茶叶包;次日,则由双方媒人代表女家向男方回礼,除一方羊肉外,也必有茶叶两包,称作“回酒”。在这里,茶叶又成了男女成婚喜庆之物。

  贵州镇远报京侗族青年“讨篮”定情后,未婚男女双方的爱情趋于成熟,准备订婚。男家要请一位熟识的老奶奶或老伯妈当“红娘”,去女家说媒,征求姑娘父母的同意。媒人前去说媒所带的礼物很简单,就是用一张棕片包着两样东西——黄草纸包装的半斤盐巴和白皮纸包装的二两茶叶。女家父母见媒人送来这个“棕片包”,就知道是来说亲的。媒人和女家当场交换意见后,女家用收礼烧茶与否来表示同意或不同意这门亲事。女家收下“棕片包”,并且用盐、茶、糯米面、黏米面、猪油等烧成油茶,端进堂屋敬奉祖先后,招待媒人,表示说媒成功,婚事已定。如果女家不收这份“棕片礼”,退还媒人,则表示女家不同意这门亲事,说媒告吹。

  报京侗家为什么用盐茶两样作为说媒的信物呢?这也有个讲究。原来侗家喜欢烧油茶待客。烧油茶所需的糯米、黏米、猪油,农家自己就地生产,可以自给。但报京不产盐,也不出产茶叶,这里极为偏僻,交通不便,买盐巴买茶叶十分困难,因而盐巴和茶叶便成了极为难得的贵重礼物了。另外,茶叶是香甜味,意味着这门亲事又甜又香。两家结亲,甚为美好。盐巴是咸味,意味着要娶的姑娘很贤(咸)惠,男家很喜欢这个姑娘。

  居住在独龙江畔的独龙族的说媒更有趣。假如某个小伙子看上了某个姑娘,就请本寨一个能说会道的,又有威望的已婚男子去说亲。这位媒人去时要提上一只茶壶,背上独龙族特有的五颜六色的袋子,袋子里装上茶叶、香烟和一个茶缸。到姑娘家后,不管她家的人是不是热情或是打不打招呼,媒人都要以最麻利的动作,放下茶壶灌上水,到火塘边把火烧得大大的,架上三脚,放上茶壶。然后,从袋里取出茶叶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架上找来碗,姑娘家有几个人就找几个碗,做好泡茶的准备。这时,姑娘家的人,不论是否同意或是否高兴,都会围到火塘边来。水一开,媒人在茶缸里泡上茶,稍等一会,又把茶倒在碗里,按照先是姑娘的父母、后是姑娘的哥姐弟妹、最后是姑娘自己的顺序,每人跟前放一碗。接着就说起婚事。说的内容不外是小伙子如何心地好、有本领;小伙子的家里人如何喜欢姑娘,姑娘嫁过去不会受苦,等等。说到一定的时候,姑娘家的人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姑娘的父亲或母亲把茶水一饮而尽了,姑娘和其他人也跟着喝了,那这个亲事就算说成了。如果说到深夜,茶水不知换了多少次,还是没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来。如果接连三个晚上仍是没人喝茶,这说明姑娘家不同意这门亲事。如果还想来说,也只好等到一年以后。

  德昂族,这个以茶叶为图腾祖先的民族,主要散布在滇西的德宏、保山、临沧、思茅等地的偏远深山区聚居。按德昂族的传统习俗,一般14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举行过“成年礼”后,就可以谈恋爱“串姑娘”了。德昂族仍保留着原始时代的古风,未婚男女都有自己的组织,按性别分开。男青年的头目叫“叟色离”,女青年的头目叫“叟色别”。头目的职责是负责领导和组织未婚男女的社交活动。通常是利用节日、婚礼、或其他公共活动时,组织一群少男与一群少女集体对歌,寻找意中人。若某小伙子钟情某姑娘时,便会在夜幕降临后的皎洁月光下,到姑娘家的竹楼前,弹拨着小三弦,低声吟唱,或轻吹芦笙。姑娘若无意,便不出门答理;若开门迎进,并在火塘上烧煮好茶水,请小伙子喝茶、嚼烟,那就意味着姑娘也有意了。这时,姑娘的家人便会避开,留下这对情人对歌或吹芦笙,倾吐相互间的爱情,直到鸡啼方散。这是以茶为媒。

  一般来说,德昂人的恋爱非常自由,没有父母包办和贫富等级观念。比如在从前,只要双方愿意,贫苦子弟也可以娶头人的女儿为妻。因此,小伙子喜欢谁,都可以大胆地去追求。只是当双方都已相爱时,小伙子必须准备个新“筒帕”,里面装上一包用笋壳包扎好的茶叶,及槟榔、或其他食品、或几块钱等,赠送给对方。若姑娘愿意和小伙子结为终身伴侣,就会默默收下筒帕;若说“阿妹不配阿哥的新筒帕”,就表示拒绝,小伙子是不能强求对方收下筒帕的,而是应当重新选择对象。

  收下新筒帕的姑娘回到家中后,就须将男方所赠茶叶包挂在床上,以示意父母。父母看到礼物后,知道女儿已有了对象,便要设法托人去了解男方的品德和勤劳与否等,若也同意,就将茶叶包取下,若不同意,就会要女儿将茶叶包退还小伙子。不过这种情况很少,按德昂人的看法:姑娘爱着人了,不谈是不行的,她喜欢哪个就嫁哪个吧,以后万一过不好是她的命。

  当男方正式请媒人去说亲求婚时,带往女家的必须是一包两三斤重的茶叶。若双方情投意合都愿意结合,而双方家长也无异议时,男方就要请寨子里的老人择一吉日,举行“吃茶”定婚仪式。“吃茶”是晚上在女方家中举行的,但男女双方都要请寨中所有老人到女方家作证婚人;同时,还请老人们代议婚嫁条件,比如男方应给女方多少钱、粮、肉等,婚后养儿育女,抚养老人等,都由寨老主持议定,日后如有违者,将受到寨规民约的处罚;然后,再商议结婚的日子。一切都谈妥后,男家就将事先准备好的茶叶一包,交给女家,姑娘便将此茶叶炒香,再煮一大锅茶水,然后由这对未婚夫妻双手捧着一大碗茶,一一敬献给所有参加证婚的寨老,表示对他们的敬重和感谢;接着再按先宾后主、先老后少、先男后女的次序敬茶,而后大家不拘礼节地围着火塘喝茶、嚼烟,放声谈笑,男方家则将酒、菜、饭挑到女家,请寨老们共进晚餐。当寨老举杯祝福后,“吃茶”仪式方宣告结束。

  “三茶礼”通常是指从订婚到完婚的礼仪。旧时多流行于江南汉族地区。“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居时的“合茶”。现江浙一带已少有此俗,但其他地域并不见少。

  旧时,湖南等地也有“三茶”的风俗。女子及笄,待字闺中。媒人上门提亲,女

  家以糖茶甜口,含美言之意。男子上门相亲,双方目成,女子递清茶一杯,男方喝茶后,置钱钞或其他贵重物于茶杯中送还女方。女方收受,是为心许。即可进入婚娶程序。洞房前夕,以红枣、花生、桂子、龙眼泡入茶中,并拌以冰糖招待客人,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这三次喝茶,合称为“三茶”。以其既受父母之命,又有媒妁之言,有礼,有证,习俗认为合于古义。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及广河、和政等地,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应允后,男方送给女方一件衣料、几包细茶,就算订了亲,故名“订茶”。此外,还要给女方家族每家送一份礼,如家族太大,则以一份“总茶”送给某一户,表示给每个女方家族成员都送了礼,以示尊重。家族中如下次遇到议亲之事,则由另一户代为受礼即家族各户轮流接受总茶,以示允婚。

  我国回族聚居区男女青年订婚称“吃喜茶”,也称“下定茶”。青海循化地区女方允婚后,由媒人于吉日将茯茶、衣服、化妆品以及绿头绳、红头绳送至女家,表示已经订婚。在云南,男方得到媒人回话后,约定订婚的日子请媒人通知女方。订婚这一天,男方备办一只羊腿,一刀牛肉,两套衣服,一甑米糕及用红纸写的两张经名柬(即订婚书),由阿訇带人送至女家,表示吃穿不愁。女方回送男家的礼物是由姑娘亲手缝制的白帽一顶、布鞋一双、脚布手巾一副,表示对未婚夫的关心。订婚仪式在女家举行:先由阿訇念一段《古兰经》表示祝福,然后展开两份经名柬,问明女方和男方的经名,将其填写在经名柬上,阿訇和媒人在经名柬上签名画押,作为订婚的凭证。签过字的经名柬,一份由阿訇交女方父母保存,一份由媒人交男方父母。订婚当天,男女双方都备有糖、茶、果品、米糕等招待各自的内亲。“吃喜茶”即由此而得名。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订婚称“定茶”。说亲时,男家给女家送茶砖或茶叶,若女方接受即为允婚,故称。

  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人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礼品以茶叶为主,故称“拿茶”。接受了“拿茶”的女子,不能再与他人恋爱。

  旧时汉族男女订婚,男家聘礼多必备有茶,女家允亲接聘名“接茶”,订婚酒宴也称之为“接茶酒”。浙江嘉兴一带,订婚时女方受礼称“受茶”,就不可再许配给他人。湖北黄陂、孝感等地流行“行茶”。当男女双方缔结婚姻时,男方备办的各项礼品中,茶和盐是必备的。因茶产于山上,盐出自海中,名之曰“山茗海沙”,与当地方言“山盟海誓”谐音。

  鄂南婚茶的程序是从订婚开始的,男女双方缔结婚约叫“吃定茶”。之后,每逢端午、中秋和春节男家要向女家送“三茶六礼”,以示婚约存在。到结婚之日,女家要专备茶箱或茶担,装上茶叶、米花、芝麻、豆类、川芎等物,谓之“陪嫁茶”。小夫妻闭门成婚要喝“同心茶”,开洞房门入堂屋拜堂行礼之后,新娘手捧茶盘先敬公婆、后敬家族和来客中的长辈,称为“敬老茶”。再沏一道“迎宾茶”敬一般宾客。

  举行婚礼之后,湖南等地有献茶之礼,即新郎新娘要抬着茶盘,盛满香茶,向长辈行拜见礼。长辈喝了茶,要摸出红包放在茶盘上作“拜见钱”。

  在白族聚居区,有的在婚礼时要举行三道茶仪式:第一道白果,第二道莲子、枣儿,第三道才是茶。吃的方式是,第一道茶接杯之后,双手捧着,深深作揖,然后用嘴唇向杯口接触一下,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也如此,第三道作揖后才可饮。

  西北的裕固族,结婚第一天,只把新娘接进专设的小帐房,由女方伴新娘同宿一夜。第二天早晨吃过酥油炒面茶,举行新娘进大帐房仪式。新娘进入大帐房时,要先向设在正房的佛龛敬献哈达,向婆婆敬酥油茶;进房仪式结束后,就转入欢庆和宴饮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向新郎赠送羊小腿的礼俗,实际是宴饮时由歌手唱歌助兴的一种活动。仪式开始,由二位歌手,一位手举带一小撮毛的羊小腿,一位端一碗茶,茶碗中间放一大块酥油和四块小酥油。茶代表大海,大块酥油代表高山,然后说唱大家喜爱的“谣答曲戈”(裕固语“羊小腿”)。

  迎娶新娘是婚礼中的重要环节,隆重而热烈,其间也洋溢着浓浓的茶香。

  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及广河、和政等地,流行“家伍茶”的风俗。娶亲前一天,男方宴请每个家伍及媒人,商议迎婚诸事。长者坐上席,其他人分坐两旁。宴毕,由家伍长老和男方家长分别就婚礼招待事项及酌定娶亲人员等进行安排、陈述,并征得大家的首肯。

  迎亲之日,茶在许多场合都是必备之物。江苏旧俗,新郎舆马而来迎亲,至丈人家门口却要等待开门。进了门,凡过一重门就要作一个揖,直到堂屋,才能见到丈人及女家重要亲属。然后饮茶三次,才能进入丈母娘房中歇息,耐心地等待新娘上轿,此俗名曰“开门茶”。

  古人用“风、花、雪、月”四字概括云南大理的明媚风光: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苍山亭,洱海滨,不仅以她迷人的湖光山色、古迹名胜、神话传说使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当地白族的婚俗风情也使人难以忘怀。当新郎把打扮得如花似玉的“金花”(新娘)迎娶到家中时,送亲的亲戚和女伴们随之而来,当地人称新娘家的亲戚为“新来客”。新娘进入洞房,新亲刚落座,男家就有数名姑娘手端红托盘,敬上一盅盅核桃茶,一片片乳白色的核桃浮在上面,甜香扑鼻,顿时使人馋涎欲滴。

  核桃茶须选用漾濞县的特产,那里的核桃仁大、色白、质佳、壳薄。核桃敲壳去皮,切成薄片。把红茶末15克放进瓷盅底,冲进烤茶水(根据口味不同,也可冲进开水),再撒上2克左右的核桃片即成。此茶余香无穷。

  浙南地区的畲族,在娶亲日有“吃蛋茶”的风俗。新娘到了男家,鸣放鞭炮,并派“接姑”二人将新娘接入中堂。这时婆家挑选一位父母健在的姑娘,端上一碗甜蛋茶递给新娘吃。按习俗,新娘只能低头饮茶,不能吃蛋。若吃蛋,则认为不稳重,会受到丈夫和他人的歧视。待其他客人(指陪送新娘来婆家的人)吃掉蛋茶后,新娘将一事先备好的红包放到盘上,曰“蛋茶包”,对端茶人表示谢意。

  “喝宝塔茶”的习俗流行于福建地区,为畲族的结婚礼仪。结婚之日,男方送派一个善歌者为迎亲伯,携带礼品同轿夫四人抬花轿去女家娶亲。女家见花轿至,即鸣炮三响,开门迎客。新娘阿嫂用红漆樟木八角茶盘,端出五碗“清明茶”,叠成宝塔形状(共三层,上下两层各一个碗,中层三个碗),唱歌问话。迎亲伯以歌对答后,用嘴咬住“宝塔”顶上的一碗茶,双*下中层的三碗茶,分别递与四名轿夫,自己则一气饮干顶上的一碗茶,取“清水泡茶甜如蜜”之意。若是迎亲伯卸不下宝塔茶,便受女家众人奚落。

  在迎亲队伍一路而行的过程中,茶也是少不了的。青海、甘肃等地区的撤拉族,迎娶新娘途经各个村庄时,曾与新娘同村而已出嫁到这些村庄的妇女们,会端出熬好的茯茶,盛情招待新娘及送亲者,表示对新娘的热情迎送,这种习俗,称作“敬新茶”(也称“敬清茶”)。行至靠近男家的最后一个村庄时,该村的妇女除了敬新茶外,还要把男家迎亲的一些情况透露给新娘一行,使其有所准备。据说,此俗由来已久,是撒拉族先民与藏族联姻时产生的。

  四川阿坝地区的羌族在迎亲的路上又有与众不同的习俗。羌族的迎亲队伍,每经过一个村寨,都要施放礼炮三声,村寨中的男女老少都会出来看热闹。这时,送亲和迎亲的队伍要暂时停下来。男女双方的亲戚,要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茶水招待送亲、迎亲的人。饮过茶,吃过糖,才能继续前行。就这样,村村寨寨吃一遍茶,即使走上八个、十个村寨,停队吃茶一个村寨也不能少。沿途茶吃够了,新娘才能娶到家。

  云南镇康县的德昂族在举行婚礼时,有用茶叶、大米撒新郎新娘的习俗。行婚礼这一天,天刚拂晓,就要把新娘接到男方家中。当新娘刚刚踏上新郎家的竹楼时,一位老人端着一盘大米和茶叶,出门来迎接新娘,将大米和茶叶不断地向新郎新娘头上撒去,边撒边说一些祝福的话。与此同时,寨中的猎手们在竹楼周围朝天鸣放火枪,表示为新娘新郎迎接吉利的到来。

  新娘新郎进了家门,首先要拜见家中的长辈和老人,并向老幼问好,随后两人双双坐在一条凳上。新郎新娘面前摆一张篾桌,桌上放着长辈流传下来的火枪、长刀和德昂族妇女的装饰品及五谷、瓜果等,意味着成家后两人要像前辈一样,吃苦耐劳,建立一个五谷丰登、吃穿不愁的富裕家庭。新郎和新娘要把这些礼物用双手举在头上,然后由主婚人给两位新人祝福。祝福完毕,挤满竹楼围观的男女老少,将各人手中准备的大米和茶叶,纷纷向新郎新娘撒去,还高声喊着:祝你俩幸福如意。这时,新郎新娘便请客人吃团圆饭,喝喜酒,跳象脚舞。欢声笑语往往要持续到深夜。

  云南南部有些地区,流行合杯茶。青年男女举行婚礼,都须共喝一杯茶,称为合杯茶。是以普洱茶泡成的红艳茶汤,象征喜庆吉祥,预示夫妻恩爱、同甘共苦、相互忠诚、白头到老。

  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地区流行交杯茶。新婚夫妇拜堂入洞房前饮用。交杯茶具用小茶盅,茶水为煎熬的红色浓汁,要求不烫也不凉。由男方家的姑娘或姐嫂用四方茶盘盛两盅,双手献给新郎新娘,新郎新娘都用右手端茶,手腕互相挽绕,一饮而尽,不能洒漏汤水。交杯茶象征夫妇恩爱,家庭美满。

  有些地区新人入洞房前,夫妇要共饮“合枕茶”。这时,由新郎捧茶,用双手递上一杯清茶,先给新娘喝一口,再自己喝一口,意味着完成了人生大礼。

  婚茶中最热闹的要数“闹茶”了。“闹茶”是指闹新房时所行的茶礼。旧时我国鄂南地区要连续闹上三夜。据老人传说,古戏中有出“乌金记”,讲述一对男女指腹为婚,从不见面,结婚时又是红巾盖头,入洞房才揭盖头见面,新郎酒醉,被歹人害了,歹人假装新郎与新娘上床。为防止悲剧重演,增进新婚夫妇相互间的认识和了解,鄂南就兴起子闹茶闹新房了。

  当主婚人宣布“闹茶”开始时,新人双双抬起一茶盘,盘中有一枝红烛和四只斟上香茶的茶盅。主婚人向观众申明:茶抬到哪个观众面前,这个观众就得说上一段茶令才喝得上茶。第一位是村上最有德望和才学的人,他欣然吟诵了一句明代著名画家米芾之子憾拙云游此地的咏茶诗:“瓦罐煎茶燃竹叶,崖泉流水洗牙瓢。”博得满堂喝彩。茶抬到第二位客人面前,新郎出一上联:“迎宾有美酒”,他望着茶盅即刻对道:“来客敬香茶”,顿时赢得一片掌声……村里一般文人的茶令都比较文雅,但村上的青壮年男子,他们的茶令往往不雅而荤,多是有关性的隐语。这对新婚夫妇来说,又是很巧的教育方式。新郎新娘通过三个大半夜的时间抬茶闹茶,也增进了互相了解和心灵交流,这对日后夫妻感情有很大作用。另外,通过长时间闹茶,也使新娘逐个结识了村里出头露面的男人,其姓名、称呼、口才、人品、特点等都在闹茶中得以了解,便于日后的交往。

  湖南省安化县的梅城镇,素以“擂茶”而闻名遐迩。当地历来有“吃闹房擂茶”

  的习俗。当新婚之夜闹新房闹到*的时候,大家都嚷着要新郎新娘亲自打擂茶招待,并且要两人一起打,还不许使用擂茶凳。这时,大嫂们嘻嘻哈哈地把擂钵端了出来,强行塞在新娘手里,让新娘双手抱着,又把她按在椅子上坐下。小伙子们则连忙抓住新郎,塞给他一个擂槌,并喊“家爷”(公爹)赶快把茶叶、花生、红枣等放进擂钵里,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地推搡着新郎,让他把擂槌伸进擂钵里去擂。有的人还不时往擂钵里添水。只见那新郎双手握着擂槌,在众人的捉弄下,东一槌、西一槌地一顿乱戳,擂得水浆四溅,那一副滑稽样子,引起一阵又一阵的哄笑。这时便有人大声吟诵吉语,众人也随声应和,把欢乐推向*。

  等嬉闹完毕,再由婆婆把擂钵抱进厨房,将擂茶好好加工。开浆冲水时,还重重地放些白糖,让它更加香甜。然后婆婆就把擂茶端进洞房,恭请闹房闹得唇干舌燥,给了新人许多美好祝愿的人们吃个畅快。

  广西三江林溪河一带,侗家喜欢在春节前后办婚事。新娘过门,在婆家住三五夜(住单不住双)转回娘家。在回门的前一天吃喜酒。这一天还有“闹新媳妇油茶”的习俗。

  这晚,村里的后生们个个打扮得齐齐整整来吃新媳妇油茶。老年人原来在火塘边陪新媳妇的,见后生们进屋,就不声不响地走开了。新媳妇也溜进了洞房。这时,后生们有的挤眉弄眼;有的说:“响雷了!”接着木楼被跺得“咚咚咚”地响,还夹杂着一阵阵鞭炮声;有的尖着嗓门喊叫:“我们要吃油茶!新媳妇快出来打油茶啊!”新媳妇还不出来,他们就在三脚灶下烧起旺旺的大火,架上铁锅,不放水,不下油,把铁锅烧得红彤彤的,一些人假装制止地嚷着:“不要添加柴火了,锅头裂啦!锅头裂啦!”有的人点燃鞭炮丢进铁锅里,劈里啪啦作响,木楼里被闹得烟雾弥漫。新媳妇怕弄烂婆家的锅头,打开房门,装着又生气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后生们一见新媳出来了,个个马上端坐,双手抱膝,装得十分老实的样子。

  新媳妇于是动手打油茶。因为黏米、饭豆、糯米团、猪肝、猪肠等配料早已准备好,新媳妇很快地把一碗碗香喷喷的油茶捧到客人面前。敬茶中,如果新媳妇看中你,你就是“最幸运”的人了。她把一根根细线穿起来的糯米团和猪肠,放进油茶碗内,加入滚烫的茶水,你说该怎样吃呢!她偏偏先到你面前来收碗,还一个劲地催你快吃快添。全屋人的视线这时都集中在你的身上,据说,脸皮最厚的后生,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变成怕难为情的大姑娘了。

  新媳妇油茶,规定每人吃三碗,吃完最后一碗,后生们个个掏钱,多少不拘,多者一元以上,少则仅几分钱,有的放进碗里,有的盖在碗底,有的架在筷条上。这是给新媳妇的“针线钱”。

  新媳妇打油茶,对她来说,一辈子仅此一次。后生们吃新媳妇油茶,一生也屈指可数,因为老年人和少年儿童都没有资格吃。

  哈尼族卡多人结婚的当天晚上,要在新房里敬糖茶,闹新房。参加者主要是男方同辈的男女好友。敬糖茶时,由新郎向新娘介绍,要新娘向他们喊一声“阿哥”、“阿嫂”、“兄弟”、“妹子”、“老表”等等,通过一敬一喊,使新娘认识自己男家的亲友。在敬糖茶中,接糖茶的人,要特地说几句吉利话,有的甚至会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要新郎新娘来表演,以此逗乐嬉闹一番,往往闹到深夜,甚至通宵。闹新房的同时,来自附近村寨的男女青年,便自行聚在一起,进行唱曲子、对歌和跳舞活动。他们边唱边跳,直到深夜,才尽兴而散。

  广西龙胜地区的侗族,新娘过门的当天晚上,在新娘向宾客献茶之前要闹新房。

  同辈宾客说一些诙谐的话,羞得新娘躲进洞房。宾客们便要新郎一次次去叫开洞房门,民间认为洞房门难开,使新郎为难,夫妻恩爱便深厚。新郎出洞房门后,献茶正式开始,长辈们届时出席。爱逗乐的宾客要等新娘说出敬的是“新娘茶”,才肯接受。新娘也设法取乐宾客,如用茶水米花盖着大块的糯粑和整条香肠,使吃者无从下口,狼狈不堪,引得哄堂大笑。双方的逗趣,不会也不能生气,从而增添了婚礼的欢乐气氛。

  云南南部地区旧时有汉族“闹茶”的习俗。新婚三日之内,新郎新娘每天晚上要在堂屋向宾客亲友敬茶,茶内须加红糖,取“甜美”之意。“闹茶”与“闹酒”方式相同,但闹酒时间有限,只能在天黑之前进行;每次闹茶时间较长,可至深夜。敬茶时,宾客出绕口令、谜语、咏诗、唱歌等难度较大的考题,要新郎新娘说、猜、诵、唱。若新郎新娘不做,宾客们便不饮茶;若做而出错,便满堂哄笑。当地民间认为,不闹不吉利,“越闹越热,热热闹闹”。故家人父子之间也可以闹。

  湖南省衡阳地区的婚房闹茶又有一格。闹新房时,大家要求新娘、新郎同坐一条板凳,新郎的左脚架在新娘的右腿上,左手搭在新娘肩上;新娘亦将左脚放在新郎的右腿上,右手放在新郎肩上。新郎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与新娘左手的拇指和食指相对合成一正方形,俩人合端一茶杯,闹房来客纷纷啜饮杯中水。这一习俗叫喝“和合茶”。

  上海青浦淀山湖畔的商榻乡青年男女举行婚礼后的第二天一清早有吃喜茶的习俗。喝茶前,左邻右舍的来客们总要先入新房观看一下陈设、并向新婚夫妇说上几句吉祥如意的话,然后,由新娘引领来宾们入席就座。喝茶时,主人家要为每位茶客端上一碟由女方家人烧来的茶点(其中有红皮甘蔗、红枣、桂圆、胡桃、糖块等)。茶客到齐后,新娘得拎起盛满开水的白铁壶,在婆婆的引领下,逐个地为每位茶客敬茶一次。

  四川西部丘陵地带的汉族居民,旧时凡男女结婚的第二天,新娘要拿出从娘家随陪嫁一同带来的甜食、糖果、瓜子、咸菜、茶叶等,招待男方家的亲友来客,俗称“摆茶宴”。

  云南大理白族结婚,新娘过门以后的第一天,新郎、新娘早晨起来后,先向亲戚长辈敬茶、敬酒,接着是拜父母、祖宗,然后夫妻共吃团圆饭,至此再撤棚宣告婚礼结束。洱源白族结婚,一般是头天迎亲,第二天正客(正式招待客人),第三天闲客(新娘拜客)。新婚夫妇向客人敬茶是在第三天。

  陕南巴山地区,新婚第二天清晨,要摆出嫁妆菜,沏上巴山香茶,请来宾、双方亲属围桌而坐,品菜喝茶,并唱喜歌助兴。

  甘肃肃南裕固族在婚礼后的第二天天亮前,新娘到厨房第一次在婆家点燃灶火,俗称“生新火”。仪式之前,先准备好干草、干牛粪等燃料,新娘先用火镰打火点着干草,然后向灶内倒些干牛粪,再往火上撒些酥油、炒面和曲拉(裕固族的一种传统食品),使火烧得更旺,一方面以此祭天、祭灶,一方面证明新娘能干。生新火后,新娘要用新锅熬一锅新茶,又谓之“烧新茶”。茶烧好后由新郎请来全家老少,并把辈分、称谓向新娘一一介绍,新娘则为全家人舀茶(酥油奶茶),每一个人舀一碗茶,若为怀中婴儿,则由新娘喂一小块酥油,以示新娘善良、贤惠。

  汉族在女儿出嫁三日或九日后,嫁家送茶点果品至婿家,谓“三朝茶”、“九朝茶”。这种习俗流行于湖北地区。浙江地区一些地方是在婚后的第三天,由父母前往婿家看望女儿,俗称“望招”。届时要带半斤左右的烘豆、橙皮、芝麻和谷雨前茶,前往亲家去冲泡。亲家翁、亲家婆边饮边谈,故称作“亲家婆茶”。

  鄂南婚茶中规模最大的是新娘用带来的“陪嫁茶”请全村妇女集体喝的“结伙茶”。其用意是新娘用茶与全村妇女逐个结识,以示从此加入她们的行列成为今后共同生活的伙伴。喝“结伙茶”时,全村妇女不论老幼聚集一堂,主家用大锅烧数担开水,堂屋中摆放一溜儿大茶缸或茶桶,放上茶叶,然后依次加入事先炒熟的米花、炸熟的芝麻、炒熟的豆类或花生米和煮好的玉笋,冲泡上滚沸的水,注入用竹茶吊敲打成浆的川芎汁,最后加入适量的盐。一切调好后,堂屋中顿时茶香四溢,热气腾腾。在满屋的欢声笑语中,由婆婆掌吊斟茶,新娘用茶碗一碗一碗敬送到各位妇女手中,恭敬地请喝,收回的则是令她兴奋或羞涩的祝福。

  相传旧时,我国南方某山区茶乡有种婚配陋俗,即每年三月三日夜晚,不管晴雨,青年男女都燃起篝火上山对歌,对上后女的便跟随去男家,在男家睡一夜即返家,次年三月三日即可抱着孩子到男家成婚。如果不怀孕,第二年三月三日再找另外男子对歌,如再不怀孕,还可第三次参加对歌。三次不行,就要住进寡妇村,终身不得再嫁。采茶女中有位姑娘名叫茶姑,聪明伶俐,她爱上小伙吕夯宝,对上歌,但不进男家门,问夯哥愿做永久夫妻还是做一夜夫妻,夯哥当然愿白头偕老。于是茶姑授之以计,赠之以壶。一天,艳阳高照,采茶姑娘们又渴又累,茶姑说:“现在有壶茶该多好!”众人笑她异想天开,说除非神仙下凡!说着笑着,茶姑忽叫有水了,果见树上有壶。大家高兴极了,说:“快来尝尝,这许是茶姑的喜茶!”茶姑故作嗔喜地说:“喝吧,神仙敢来娶,我就嫁给他。”说罢,但见夯宝从树林里出来,大呼:“谁拿我的壶,吃了我的茶?”大家都说:“这是天意,夯哥快娶茶姑吧!”老人们也认为这是老天做媒,就让他俩结了婚。婚后几年人财两旺。从此,人们摒弃了“对歌生子再结婚”的封建陋俗,实行起“挂壶认亲”的自由恋爱。

  我国大多数民族都嗜好饮茶;各族婚礼,五光十色,在缔婚的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用茶来作礼仪。有趣的是,有些地区“退婚”也离不开茶。

  “退茶”是贵州三穗、天柱和剑河毗邻地区侗族姑娘的一种退婚方式,侗语叫做“退谢”。这种方式不知起于何时,一直流行到20世纪40年代末。被父母包办订了婚的姑娘,假如看不中对方,不愿意嫁给对方,就用“退茶”的方式退婚。通常的做法是这样的:姑娘用纸包一包普通的干茶叶,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亲自带着茶叶到未婚夫家去,跟郎家父母说:“舅舅、舅娘啊!我没有福分来服侍你们老人家,你们另去找一个好媳妇吧!”说完,将茶叶包放在堂屋桌子上,转身就走。

  简单虽然简单,但是要恰到好处地办妥这件事,也并不容易。这既要有胆量,又要机智、敏捷。

  因为这是对包办婚姻的一种反抗。如果当时在郎家走不脱,被未婚夫或他族里的人碰上、抓住,按老规矩可马上杀猪请客成婚。所以,事先就得打听他家的环境,进出的路线,特别要选好时机,既要趁郎家父母在屋,又不要撞见别的人。作为一个姑娘来说,是很不容易办到的。因此,敢于“退茶”,而且又退得成功的姑娘,是要被众乡亲(特别是妇女们)称赞的。

  姑娘“退茶”,尽管要挨父母骂,有的还挨打。但打骂以后,一切具体的退婚手续,父母还是去办了,而且以后另许给哪家,多少还得听听姑娘意见哩。

  人类在长期的交往活动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一个约束与指导人们交往行为的规范——礼仪。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礼仪大国。我国的文化发展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系列体现中华民族个性特征的礼仪形式——中华礼仪,为世界所称道,为世界所景仰。“茶”作为我国民俗礼仪的使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重视。它上至国家之间的礼仪活动,下至民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俗。

  虽然时代在不断地变迁,但是各种饮茶习俗依然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其中,既有宫廷的华章、庙堂的雅乐,又有民间的山歌、野曲。在那极具平民性的茶俗中,却凝积着历史的积淀,同时又富含着清丽的时代气息。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融哲学、宗教学、社会学和民俗学于一炉。千百年来它雅俗共赏,源于民间、长于民间,为广大群众所认同、接受。

  以茶待客,客来敬茶,历来是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中国的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

  在我国,千百年来茶与礼仪已紧紧相连,密不可分。敬茶的礼节仪式,可分为宫廷茶仪、宗教茶仪、家庭茶仪、敬宾茶仪、婚礼茶仪等多种类型。宫廷茶仪常用于迎送使臣宾客、表彰庆典等,又称赐茶。所用茶具华贵,以金银制作;品茶讲究“精茶”,采用“真水”;茶仪注重身份贵贱,仪式森严。清代各级官府和官吏,或向属下索取,或向上层致送,奉献茶叶亦称茶仪。茶与道、佛等宗教活动结合形成宗教茶仪,两晋、南北朝时已很普遍。中国的饮茶与民间风习融合形成茶礼,常见于婚丧祭祀和社交应酬活动。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内容也有所差异。

  宗教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几乎和人类文明史同步;它的影响所及,遍布世界各地,不分疆域、国别、制度、种族和民族;长期以来,宗教信仰、宗教习俗不同程度地融合在世界各个民族的生活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其中,也包括了茶俗文化。茶作为世界性的文明饮料,一方面受到了宗教的青睐,并成为宗教活动的必需品;另一方面,宗教对茶的崇尚,又为茶的发展与传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教是我国宗教之一,由东汉张道陵创立。南北朝时开始盛行。初唐时,道教进入了第一个鼎盛时期。

  道教在人们的人生哲学、生活情趣、审美情趣等方面,以及在政治、经济、社会习俗、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曾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道教以生为乐,有长寿的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这吻合了人们发自本能的第一需要——生存;主张人要活得舒服、活得自在、活得快快乐乐,这吻合了人们第二需要——享乐;主张高雅脱俗,潇洒飘逸,过神仙日子,这吻合了人们第三需要——精神满足。而饮茶恰恰能满足人们的种种需要。

  道教与茶结缘由来已久。清末刘鹗为创作《老残游记》,曾多次游历泰山,以搜集和了解泰山地区的民俗风情。书中第一回写老残与慧生游览岱庙雨花道院时,道士端茶招待客人的细节描写得颇为生动。

  在道教创立初期的道教经典著作《抱朴子》中就有“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元植茗于此”的记载。此书作者葛洪是晋代医学家、炼丹术士。南朝梁代道士、医学家陶弘景编著《本草经集注》等医书,在《杂录》中说,茶能轻身换骨。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把饮茶与神仙故事结合起来的传说,《广陵耆老传》一位卖茶的老婆婆,晋代官吏以败坏风气为名将她逮捕入狱,夜间她居然带着茶具从窗户中飞走了。由于道家认为饮茶有所谓的“得道成仙”的神奇功能,是修炼时的重要辅助手段,故《天台记》中说:“丹丘出大茗,服之羽化。”

  道教推崇茶,在《神异记》里还有这样一则传说:“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馀,允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盛唐时,道教有宫观1687座,道人数以万计。东都洛阳有玄元皇帝庙,长安太清宫、天台山桐柏观、茅山紫阳观、筠州祈仙观、清江三清观、宜春紫微观、洪州应龙宫,华山、王屋山、青城山、仙都山、泰山等地宫观遍布。这些宫观大多在名山胜地,环境清幽,宜于茶树生长。凡是有道教宫观之处,均为盛产茶叶之地。所以栽茶品茗,自然成了道士们平日的乐事。

  唐代道士中,喜啜茗者不乏其人。开元年间,道士申元之深得唐玄宗宠幸,玄宗曾命宫嫔赵云容为申侍茶、药。唐肃宗赐给道士张志和奴、婢各一名,志和将他们配为夫妻,取名渔僮、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道士施肩吾在《蜀茗词》中云“越碗初盛蜀茗新,薄云轻处搅来匀”,认为茶汤可与“琼浆”相比美。

  “小鼎煎茶面曲江,白须道士竹间棋。”李商隐的《即日》诗则生动地描绘了道士用茶伴棋的情景。

  唐代诗僧释皎然是我国第一位在诗中提出茶道的人。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里写道:“三饮便得道”,“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他认为精通茶道的人,惟有丹丘一人。在另一首《饮茶歌送郑容》诗里云:“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再次吟赞丹丘饮茶后成仙的往事。所谓“成仙”即健康长寿之意。可见他对丹丘的推崇。丹丘是什么人呢?他是汉代的一位善以饮茶养生的道士。

  唐代著名女道士李冶(又名李秀兰),她与陆羽交情很深,德宗年间曾与陆羽、皎然在苕溪组织诗会,有人认为,他们当时共同创造了唐代茶道格局。

  唐代诗人温庭筠曾在《西陵道士茶歌》中,描述西陵道士煎茶和饮茶的情景。煎茶的水是带有涧花香的乳泉水,茶则是绿如春江水色的佳品。晚上山月当空,松影挺立,西陵道士来到坛上,手摇着白羽扇,品饮着煎好的香茶,念诵着《黄庭经》。此时此刻,品啜名茶真是快意之事。茶叶的香味长久地留在齿颊中,同时又感到心灵深处已经和仙境相通。

  北宋年间,士大夫文人与道教徒的交往甚密。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曾将名贵的龙团茶赠送给“来似浮云去无迹”的“颖阳道士青霞客”(《送龙茶与许道人》)。著名诗人苏轼曾到惠山拜见钱道人,登绝顶望太湖,道人烹小龙团款待。苏轼赋七律诗一首,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佳句。

  元代散曲名家张养浩游泰山时,品尝道观茶饮之后,在《过长春宫》一诗中,留下了“鼎铛百沸失膏火,风水万里忘萍逢”的佳句。“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这是明代茶人朱权的深切感受。

  千百年来,宫观道士不但自己以饮茶为乐,而且提倡敬茶待客,进而还以茶作为祈祷、祭献、斋戒、作法事时的供品。

  道教注重“长龄之术”,把饮茶作为延年益寿、祛病除疾的养生方法是有其科学性和积极意义的,故对民间饮茶风俗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谈起中国的茶俗文化,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茶禅一味”之说。

  “戒、定、慧”是佛教徒修行的方式。所谓“戒”,是指僧人要遵守不饮酒、不非时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等。所谓“定”,是指僧人坐禅修行。“禅”,静坐之意。坐禅讲究专注一境。传说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默坐冥想;坐禅入定,连小鸟在肩上筑巢都没有察觉。所谓“慧”,简单地说,就是断除迷惑,证悟真理。要求僧人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为此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可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弥补过午不食的营养补充物。茶的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等药理功能以及本身所含有的丰富营养物质,便成了僧人最理想的饮料。

  僧人的饮茶历史,有文字确切记载的可追溯到晋代。据《晋书·艺术传》记载,

  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修行时,昼夜不卧,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苏”来防止睡眠。这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坐禅修行。民间曾流行过一个传说:禅宗初祖达摩面壁九年,有一次竟在沉思中睡着了,他醒后非常恼怒,便割下自己的眼睑扔在地下。眼睑落地后生根长成了茶树。达摩取其叶浸泡在热水中,饮后消除了睡意。终于面壁十年,修成了正果,创立了禅宗。此传说虽然荒诞,但是说明了茶与佛教关系的密切。僧人打坐诵经,很容易困乏,而茶恰恰有提神醒脑的功效。

  唐宋期间,佛教盛行,禅宗强调以坐禅方式,彻悟心性,因此,寺院饮茶风尚更加推崇。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曾写道:“(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宋代钱易庄《南部新书》中记载:唐大中三年时,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三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至此。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在道原的《景德传灯录》中,也有“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之说。认为饮茶能够彻悟,饮茶可以长生。可见茶禅关系之深,饮茶渐渐成了僧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并逐渐使饮茶成为寺院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

  由于佛教提倡饮茶,因而,在我国的许多寺院中,设有专门“茶堂”,用作僧侣们潜心论佛、招待施主的地方。在寺院法堂的西北角,还设有一只茶鼓,那是召集众僧侣饮茶所击的鼓。通常,一些大的寺院还专设“茶头”,掌管烧水煮茶。在寺院门前,还派有“施茶僧”数名,布施茶水。平时,僧侣们在寺院内坐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焚香一支。每焚完一支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

  佛教寺院在提倡饮茶的同时,还提倡寺院僧侣自行种植茶树。因此,在我国历史上,江南的许多寺院中,还种有许多“寺院茶”,俗称“佛茶”。由于我国南方寺院,大多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山腰峡谷,自然生态优越,适宜种茶。我国的许多名茶的产生,当初都与寺院有缘。如四川的蒙山茶相传是西汉时,为甘霹禅师吴理真亲手所植的“仙茶”所制。江西的“庐山云雾茶”始于东晋时的僧人慧明。福建的“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相传是唐宋以后,由武夷寺僧所采制。江苏的“碧螺春”茶,是在北宋时,由洞庭山水月院山僧采制的“水月茶”演变而成的。还有浙江惠明寺的惠明茶,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安徽黄山云谷寺的毛峰茶。此外,浙江湖州的山桑寺、儒师寺;风亭山的飞云寺、曲水寺;杭州的天竺寺、灵隐寺和江苏常州圈岭的善权寺,扬州的禅智寺等,在历史上都有寺院僧人开辟的茶园和生产的名茶。

  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同时,佛教也促进了茶业的发展,加速了茶叶的传播。

  以茶代酒还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相传唐时,佛教盛行,僧人坐禅,一不准喝酒,二不进夜点,三不能打盹,但允许喝茶。茶能提神消疲,又利于清心修行。

  *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分布于9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以西亚、北非、东南亚等地为最多,有些国家将它定为国教。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教开始传入我国。主要在西北边疆地区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柯尔克孜、东乡、撒拉、保安等兄弟民族中传播。

  *教戒律森严,提倡人们和睦相处,酒是被禁止的,而茶却是提倡的。因为茶能给人以一种道德的修炼,可以使人宁静清心。加之,我国西北一带,地处高寒,这里的兄弟民族大多以放牧为生,多食牛羊肉,很少吃到蔬菜,而茶中的丰富营养,正好补充了生理健康的需要,因此,长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懂得了喝茶不仅有生津止渴,去腻消食的作用,而且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来源。所以,在这一地区的兄弟民族中,*茶、香料茶、酥油茶等各种富含营养的作料茶,应运而生,蔚然成风。他们把茶看得与粮食一样重要。“以茶待客”为*之风尚。

  以茶代酒的风习,在一些信仰*教的国家,如摩洛哥、埃及、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等,也非常盛行。这些国家虽然很少产茶、或不产茶,但是提倡饮茶,用茶代酒,使茶叶的人均消费量大大超过世界人均水平。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以及一些较小的派别。与茶关系密切的是三大教派之一的天主教,于元代传入我国。公元1556年葡萄牙神父克鲁士来华传播天主教,1560年回国,向欧洲介绍中国饮茶及茶的知识:“凡上等人家习以献茶敬客,此物味略苦,呈红色,可以治病,作为一种药草煎成液汁。”以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威尼斯牧师勃脱洛、意大利牧师利赛等相继来华,回国后都曾介绍中国饮茶习俗。勃脱洛在《都市繁盛原因考》中记载:“中国人用一种药草煎汁,用以代酒,可以保健防疾病,并可免饮酒之害。”葡萄牙神父派托亚介绍中国茶:“主客见面,互通寒暄,即敬献一种沸水冲泡之草汁,名之曰茶,颇为名贵,必须喝二三口。”天主教对中国饮茶风习在欧洲的传播起到宣传和促进作用。

  形形*的丧葬礼俗是人们对死亡的不同观念与信仰的外化显现。中国丧葬文化从总体而言,它的思想基础是人们对死亡所抱有的“灵魂不灭”观念,它的丧俗都在追求“灵魂转世”。从夏商时代起,人们就在墓中随葬鼎、豆、罐、觚等日常所用的陶器及食物,商代甚至“殉人”,这些人有供侍卫的武士和杂役的奴仆,有驾车的奴隶,有为死者提供淫乐的女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相信人有灵魂,人死后变为鬼神还要到另一个世界继续过如同现世一样的生活。要吃、要穿、要用、要行。

  唐代之后,随着茶饮生活的普及,不少地方开始把茶叶作为陪葬品。在闽南、粤东、台湾等地,嗜爱工夫茶的死者弥留之际常嘱家人把自己心爱的茶器、茶叶作为最好的陪葬物,他们要带到阴间享用。如1987年在闽南漳浦县发掘的明万历户、工两部侍郎卢维桢的墓葬中就有明万历年间制的时大彬紫砂壶一件。

  由于古代中国人狂热的对茶的嗜好,因此,不仅将茶、茶具作为陪葬品,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享受,而且还将茶事生活绘成壁画置于墓中。

  洛阳邙山宋代壁画墓就是一例。墓室北壁绘两侍女,右侧一人头梳高髻,簪绿色花饰,眉间绘圆形花子,戴绿色耳饰。身着交领宽袖长裙,肩披帛。身略左侧,双手托一注子而立。左侧一侍女头包髻,簪绿色花饰,眉间绘重圈花子,戴绿色耳饰,身着交领宽袖长裙,下部残存红色,肩披帛。双手捧托盘,内置两盏托,面向右而立。此人西侧有墨题行书“会云”二字,该墓时代在徽宗崇宁二年前后。在洛阳地区发掘的宋代墓葬中,也发现有瓷注子和台盏茶具。

  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唐代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幅《对弈图》,上面画着一个侍女,手捧着茶托端着茶,在出土的唐宋其他古墓葬壁画中,也每每可以见到品茗的图像。

  最珍贵的是近年来我国在发掘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时,出土了不少简文、帛书等文物,这些物品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墓中一幅敬茶仕女帛画,是汉代贵族烹用饮茶的写实。

  总之,从最早的汉代开始,到唐代之后频频可见的墓葬茶画,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渴望在死后继续享受品茗之乐的普遍心态,这种对茶的执著眷恋与把茶携入另一个世界继续享乐的坚定信念,给中国古代的茶文化又增添了无限神秘而独特的色彩。

  宋代人,在居丧时,家人饮茶,或者以茶待客,不能用茶托。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有丧不举茶托”条,专门记载这种礼俗。他说有人推测形成这种礼俗的原因,是因为“托必有朱,故有所赚而然”,“托必有朱”,是说那时的茶托有朱红色的漆器,而死人忌讳红色,所以居丧期间,一般不用红色器物。这种礼俗,不仅一般平民要遵守,皇家也是一样。

  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旧时江苏的一些地区在死者入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旧时福建北部地区的福安一带采用土葬,先选坟地,然后挖穴。棺木入士之前在坟穴里铺一红毯,将茶叶、麦豆、谷子、芝麻、竹钉以及钱币撤在毯上,再由家人捡起放入布袋,谓之“龙籽袋”,带回家挂在楼梁式木仓内,长期保存。

  茶叶是吉祥物,能保佑后代子孙无灾无病,人丁兴旺;麦子、豆子象征后代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表示后代金银常有,财源茂盛等,因此,“龙籽袋”是作为死者留给家里的财富,象征今后日子吉祥、幸福和富足。该礼俗现已消失。

  旧时,闽北福安畲族聚居区,举行葬礼时,让逝者右手执一茶树枝。相传茶枝是神龙的化身,能趋利避害,使黑暗变光明。

  湖南省中部茶区,旧时盛行棺木土葬,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二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

  7.纳西族“纱撒坑”

  云南丽江地区,纳西族人即将去世时,由其子将包有少量茶叶、碎银和米粒的小红布包放置病者口内,边放边嘱咐:“您去了不要牵挂。”病人咽气后,则将红包取出挂于死者胸前,寄托家人的哀思。这种“含殓”风俗,纳西语称“纱撒坑”。

  8.纳西族“鸡鸣祭”

  云南丽江地区聚居区,当地办丧事一般在吊唁当天五更鸡叫时分进行,称“鸡鸣祭”。家人备好米粥、糕点等供于灵前。死者子女还要用茶罐泡茶,再倒入茶盅祭祀亡灵。纳西人有喝早茶的习惯,尤其是年老者,不可一日无茶,表示家人对逝者的怀念。

  云南德昂族一般实行土葬,下葬前,要在家中停棺三日,并请和尚念经超度。这时,其家属要用竹篾与彩纸编扎三座小竹房,称为“合帕”。其中一个罩在棺木上,合帕内放置茶叶、烟草、芭蕉、米粒、水酒等供物及死者生前用过的碗筷、竹筒、烟盒、衣物、砍刀、锄头等部分用具,是供亡灵在阴间使用的;其余两座竹房则随死者送至坟地烧毁,意为“献给亡灵的住房”。合帕中的食物可多可少,但茶叶必须放置其内。这种风俗被称为“德昂族葬礼茶”。

  (五)不同国度之茶俗

  日本茶俗,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繁琐的茶道。日本民族通过饮茶,对人们进行礼仪的教育和道德的修炼。众所周知,日本的茶和饮茶方法都是唐时由中国传入的。“茶道”一词,也最早见诸于中国唐代史籍中。宋时,日本高僧荣西禅师两度到浙江留学,回国后写成《吃茶养生记》,这是日本最早的茶书。荣西认为,茶是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茶具则具有自然之美,人情之美,茶是一种美的享受。因而,荣西被称为日本的”茶祖”。“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又是日本民族生活的规范,同时也是日本民族心灵的寄托。

  美国1783年才正式独立,1784年2月便派出“中国皇后”号轮船来华开展贸易。“中国皇后”号从广州购得88万磅茶叶,1785年5月返回到纽约,从此美国人才逐渐开始普遍饮茶。美国人崇尚快餐文化,风行饮冰茶,尤其是冰柠檬红茶。冰茶的冲调方法很简便,将冲泡好的浓红茶倒入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内,再加入糖汁和柠檬片即可。目前美国已发展成为我国的主要茶叶出口国之一,2002年从我国进口红茶8649吨,居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第2位;进口我国特种茶1923吨,居全球第3位;进口我国的绿茶4954吨,居全球第9位。

  3.信奉*教国家的饮茶风俗

  *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教教规森严,在饮食中酒是绝对禁止的,相反他们认为茶是真主恩赐的圣物,饮茶可使人宁静、清心,可使人与人为善。因为他们认为饮茶是一种道德的修炼,所以大加提倡。在信奉*教的国家有饮咸奶茶的,有饮香料茶的,最有趣的当数流行于北非沙漠的*“三道茶”。他们在泡绿茶(多为中国珠茶)时,通常要加入蔗糖和新鲜薄荷,甚至要放入苦艾、龙涎香、胡椒、洋苏草橙花或玫瑰花露。茶客人饮茶一定要饮三道。第一道茶芳香清淡,象征着生活的美妙;第二道茶味较浓,让人联想起爱情的甜蜜;第三道茶较苦,代表着死亡的痛苦。主人敬完三道茶才算是礼数周全。

  目前非洲是我国茶叶最主要的海外市场,2002年我国绿茶59%出口到非洲,出口量达10万吨。其中摩洛哥是我国茶叶的最主要出口国,2002年进口我国绿茶4.4万吨,居全球首位。

  韩国饮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新罗善德女王时代(622~646)即从我国唐朝传入饮茶的方法,到了高丽时代(936~1392),韩国人饮茶达到全盛时期,不仅在皇室、贵族和僧侣中,茶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珍饮,而且饮茶之风在民间亦相当普及。李朝()取代高丽之后,崇儒尊孔,提倡朱子理学,茶道与佛教、神仙思想均受排斥,导致茶园荒废,茶道中衰。直到朝鲜末期,经草衣禅师等人大力倡导,频临废绝的茶道才开始复兴,并发展成为朝鲜国独特的“茶礼”。

  韩国也是我国茶叶的主要进口国之一,2002年从我国进口特种茶341吨,居全球第9位。

  英国饮茶之风始于17世纪初。当时嗜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娜嫁给了英皇查理二世,成为闻名于世的饮茶皇后。在这位饮茶皇后的影响下,茶普及到英国社会各阶层,英国贵族一日要饮茶数次,早晨起床要饮“床头茶”,早餐时要饮“早餐茶”,上午工作休息时要饮“上午茶”,午餐时要饮“午餐茶”,下午工作休息时要饮“下午茶”,晚餐时要饮“晚餐茶”,到了就寝前,还要饮一道“寝前茶”。讲究的人家,不同时段饮茶备有不同的茶叶,不同的茶具,不同的点心并营造不同的品茗环境与品茗气氛。其中最受重视的是“下午茶”,这道茶已成为英国人社交活动的黄金时段,在机关、企业则成为雷打不动的制度,被列入作息时间表,饮“下午茶”时人们忙中偷闲,聚在一起边喝茶、边吃三明治或饼干,边海阔天空地高谈阔论,十分舒心惬意。

  英国人喜欢喝加方糖、牛奶或柠檬汁的调味红茶。伯爵红茶、玫瑰红茶、薄荷红茶、肉桂红茶等调味红茶也很受欢迎。在饮茶时,英国人十分注重茶具的选择及茶点的搭配,他们喜用造形精美,釉彩和图类都艳丽的瓷质茶具,并习惯于边品茶边享用精致的美味糕点。

  英国人是全球最嗜茶的人,1999年人均茶叶消费量2.5公斤,为我国人均消费量的7倍。2002年英国从我国进口茶叶4592吨,仅次于德国居于欧盟各成员国的第2位。其中进口红茶3883吨,仅次于俄罗斯、美国和波兰,是我国红茶的第4大进口国。

  6.俄罗斯饮茶风俗

  俄罗斯早在1567年就有饮茶的文字记载,当时饮茶仅流行于皇室及上层社会。1696年,第一批俄国商人来华直接购茶,其后饮茶时尚逐渐风行于社会各个阶层。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大洲,所以兼有欧亚两洲不同的饮茶习俗,既有欧式风情的红茶调饮法,又有亚洲风情的清饮法。

  俄式红茶调饮法,使用一种特制的茶炊,茶炊上层置茶壶,下层像我国旧式的炭炉火锅,内心中烧炭火,外部烧开水并安装有水龙头。茶壶中装有冲泡好的浓茶,奉茶时先将浓茶斟入茶杯,然后就着茶炊的水龙头冲入开水,使茶稀释到适饮的浓度再敬奉给客人。客人则可依照自己个人的喜爱随意加糖或果酱,并配以蛋糕、馅饼等茶点慢慢享用。

  俄罗斯是我国红茶的最主要出口国,2002年从我国进口红茶9312吨,居全球首位。近年来,俄罗斯从我国进口的特种茶数量在逐步上升。2002年进口819吨,居全球第7位。

  亚洲风情饮法主要有格鲁吉亚绿茶清饮法,这种饮法先将金属茶壶放在火上烧烤至100°C~120°C,然后放入茶叶适当烤焙,待茶发出焦香味时即冲入开水,浸泡数分钟后便可饮用。另外,俄罗斯有些地区流行蒙古式砖茶调饮法,这种喝法是将砖茶碾碎加水煮开,然后加入牛奶或骆驼奶、羊奶,再加入少量动物油、炒面粉、大米或小麦及盐共煮成茶粥食用。

  7.东南亚国家的饮茶风俗

  东南亚国家较多,饮茶风俗也各有特色,比较有趣的有印度的马萨拉茶,马来西亚拉茶和新加坡肉骨头茶。

  在制作马萨拉茶时要在红茶中加入生姜和小豆蔻,茶汤调制好后不是斟入茶杯或茶碗中饮,而是斟入盘子里,由饮者伸出舌头去舔饮,故当地人称为“舔茶”。

  马来西亚拉茶的配料与奶茶相似,调制拉茶的师傅在调好茶后,即用两个杯子像表演杂技一样,将奶茶倒过来,倒过去,两个杯子的距离越拉越远,看上去奶茶好像被拉成了一条白色的水线,在两个杯子之间反复流动。拉好的奶茶像啤酒一样充满泡沫,十分爽口。据说拉茶有消滞的功能,所以不仅马来西亚人爱喝,而且传到了印度等国。

  新加坡肉骨头茶源于闽南和广东潮汕地区。所谓的肉骨头茶实际上是边吃猪排边品乌龙茶。肉骨头必选上等的新鲜排骨,切成块后加入各种佐料和名贵药材炖烂。吃的时候,通常是连汤带排骨盛在一个碗中,外加香喷喷的大米饭和一盘切好的油条,由客人根据自己口味加入胡椒粉、酱油、食盐或醋。在吃肉骨头时,必须饮茶才体会得到独特的风味。茶要选用福建产的大红袍、铁观音、水仙等乌龙茶中的珍品。肉骨头茶茶香醉人,肉香可口,别具风味,不仅新加坡人爱吃,而且吸引了大批国外游客,为新加坡这个风光绚丽的岛国,增添了不少饮食文化的风彩。

  8.澳大利亚饮茶风俗

  澳大利亚人喜欢饮红茶,而且喜欢在煮好的红茶汤中加入甜酒、柠檬和牛奶、这种多味茶既好喝,又能增加人体的热量,目前在匈牙利捷克等欧洲国家也很流行。

  9.新加坡的“长茶”

  新加坡是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华裔占总人口的76%,又有着被英国殖民统治百余年的历史,这种人口构成和历史背景,使得新加坡不仅有中国茶、英国的下午茶,而且还有一种新加坡独特的“长茶”。所谓“长茶”,就是把泡好的红茶加进适量牛奶的一种奶茶。喝这种“长茶”,往往不是以饮茶为主,而是让自助式的吃点心占据了主导位置,因此对这种“长茶”的质量要求并不高,饮茶者倒是更看中茶博士的茶艺表演。

  茶博士的倒茶表演堪称一种纯熟的技艺。茶博士一手拿着个大茶罐,一手拿着茶杯,一上一下,两手间隔1米左右。他们将奶茶从大茶罐里倒进茶杯里,再从茶杯倒回大茶罐里,这样反复7次,就意味着红茶与牛奶互相融合一体了。这种倒茶表演是一种高超的技艺,在反复倒茶的过程中,奶茶半点都不会外溢,更不会飞溅到茶客的身上。因之许多饮茶客与其说是来喝茶,莫如说是来观赏茶艺表演的。

  由于新加坡华裔比例大,中国的茶艺也很有市场。有些专门经营中国茶艺的茶馆很红火。来这里饮茶的,不只是华裔,还有很多来这里旅游或经商的人们。他们聚在茶馆里或消遣,或谈生意,或叙旧,已经成为人们喜欢前往的社交场所。

  10.法国的茶室比餐馆多

  法国人本来并不饮茶,即使是一些皇室贵族也是从17世纪才开始饮茶的。自20世纪初以来,饮茶才逐渐普及,成为普通民众的一种饮食爱好,因而有法国的“茶室比餐馆多”的说法。

  法国是个个性化程度很突出的国家,在饮茶方面也表现为多样化。这不仅表现在饮茶的品类多,就是饮茶方法也是多样化的。法国人喜欢饮用的茶叶,以红茶居首位。他们饮红茶与其他欧洲国家相近似,最为普遍的饮法也是在冲泡的红茶汤里加上糖或牛奶,使得茶味甜香可口。但是,也有些人喜欢个性化的饮法,如在饮红茶时加上柠檬汁,使得茶香与酸味相融合,味道更为爽口;还有的在红茶汤里加上杜松子酒或威士忌,制作成含茶的鸡尾酒,他们觉得这样的红茶更适合自己饮用。

  11土耳其饮用糖茶

  土耳其人酷爱饮茶,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头不梳,脸不洗,牙不刷,就先饮茶。他们喜欢饮用红茶。

  在土耳其的大小城镇,茶室几乎是星罗棋布,就连点心店、小吃店也卖茶。还有一些走街串巷的专门给客户送红茶外卖的服务员。无论走到哪里,随时都可以找到茶室饮茶。甚至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学校里,还设有专门煮茶的人员,负责供给本部门人员的用茶;有的单位小,则由茶室专门送外卖,一个电话,热气腾腾的茶水马上就送到了;有的学校设有茶室,老师和学生在课间可以到茶室饮茶。

  茶室是他们消闲、交际与松弛身心的好地方,每天晚上茶室里都坐满了人。他们不是坐在茶桌旁,而是席地而坐,大家围成圆圈,嗑着瓜子,喝着红茶,说着笑话,听着闲话,非常开心、和谐而融洽。茶室里除了红茶之外,还有葡萄茶、橘子茶、苹果茶、杏子茶等水果茶和咖啡。只是茶室是男人的天下,绝对见不到妇女。

  土耳其人喝的红茶很讲究调制的工夫,要将红茶煮到色泽橙红明丽,香气醇厚扑鼻时,才算煮到了火候。他们煮茶时,分别使用大小两把铜茶壶。大茶壶在火炉上煮水,小茶壶放有茶叶。等到大茶壶中的水煮沸后,就将沸水倒进小茶壶里。小茶壶里泡的茶浓度高,分别给各个茶杯斟入半杯,然后再将大茶壶的开水续在各个茶杯里,冲淡了茶汤之后,再加入白糖,用羹匙搅拌几下,使得糖与茶汤融合后,就可以饮用了。

  12.巴基斯坦人爱饮牛奶红茶

  被称作“清真之国“的巴基斯坦,绝大多数国民信奉*教,遵守教规,不饮酒。他们最喜欢的饮料就是牛奶红茶。巴基斯坦人平时的饮食以牛羊肉和乳类为主,果品、蔬菜吃得较少,恰好可以用茶来消食除腻、解渴消暑、提神生津,因而饮茶便成为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

  由于巴基斯坦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较深,他们饮茶也像英国人一样喜欢饮用红茶,更喜欢饮用牛奶红茶。饮茶在他们每天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项目。每天的早晨、中午和晚上作为就餐的辅佐食品,是必须有三次饮茶的。至于每天的工作时间,不论是在机关、企业、商铺或田间,也都有茶可饮。一般地说,每天饮茶五六次是极为平常的事。

  他们泡茶的方法都是用水壶烹煮。将水壶里的水煮沸后,加入红茶,再煮沸,将茶渣用过滤筛过滤掉,斟入茶杯,再加上牛奶、白糖,搅拌均匀后就可以饮用。一般在家里、机关、企业、田间,以及一些茶摊、饭店,大多是饮用这种牛奶红茶。但也有的地方通行饮用绿茶,加上白糖和几粒豆蔻,以增加清凉的滋味。

  巴基斯坦人使用的茶具很讲究,其茶具大多是铝制的。除了常用的水壶、茶壶、

  茶杯之外,还备有过滤器、糖罐、茶筒、奶杯。他们使用的茶杯没有盖,却有一个茶托,饮饮茶时端着茶托,并不直接端杯而饮。

  13.德国没有茶叶的花茶

  欧洲国家一般是以饮红茶为主,其饮法分为不加作料的清饮和加作料的调饮两种。而居于欧洲中部的德国却属于另类。他们喜欢饮茶,而且喜欢饮花茶。他们饮用的花茶不像我国是用茉莉花等香气馥郁的花窨制的,而是在百花盛开的季节,采集各种花瓣,再加上苹果干、山楂干等搅拌在一起而制成的。这种花茶,与其说是茶,莫如说根本上就是花,里面根本没有茶叶。之所以称作“茶”,恐怕是由于需要像冲茶那样冲泡,而且是作为饮料解渴的。饮这种茶,称作清饮或调饮都不合适,可以称得上是欧洲人饮茶的另类吧。

  饮用德国花茶时,不仅追求花的香气,还特别重视花瓣的真实与完整。饮用时要适当放进些白糖,不如此就会使得花茶的香气太强烈,加上白糖之后,就会甜中带香,非常爽口。

  近一个世纪以来,德国人也开始饮用中国的绿茶,其饮茶方式也是用茶壶冲泡。不过不像我国将茶叶放进茶壶里泡茶,而是在茶壶里有个金属的过滤网,用沸水反复冲过滤网里的茶叶。冲下的茶水存于茶壶里,冲过几次的茶叶就倒掉。这样冲的茶滋味很淡,茶汤颜色很浅。按着我们的观点,这样冲泡茶叶,很多有营养的物质没能分离出来,是个浪费。可是他们却习惯于此。饮茶时有的人还在茶汤里加进些牛奶和白糖,以增加口味。

  14.摩洛哥人爱喝薄荷茶

  地处非洲的摩洛哥不产茶叶,可是他们举国上下都喜欢饮茶,素有“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他们饮用的茶叶绝大多数来自我国,最喜欢饮用的是我国的绿茶。他们之所以喜欢饮茶,可能是与*教教规制约饮酒、吸烟有关,因而将饮茶作为一种消遣的方式。

  摩洛哥人喝的茶不是单纯的中国绿茶,他们在煮茶时,先将白水煮沸,加上一把茶叶、白糖和薄荷叶,再将水壶放到火炉上煮沸。经过这么两次煮沸之后,就可以饮用了。这种茶既有茶的醇香、糖的甜味,还有薄荷的清凉爽口,能够提神祛暑,很适合生活在热带的摩洛哥人饮用。

  摩洛哥人饮茶成癖,每天早晨起床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冲上一杯清香四溢的茶,喝到肚里立时就觉得浑身松爽,精神百倍。饮完茶以后,才吃早饭。

  在摩洛哥的市场或街道上,有些相当于我国茶馆的茶棚。茶棚的炉灶上煮着茶,随时都可以买了饮用。还有一些姑娘或小伙子手托锡盘,盘上放着一个锡壶,几只茶杯,在人流中穿来穿去。这样的姑娘或小伙子,有的步履快捷地走过,是给老板送茶水的;有的大声吆喝,是卖茶水的。

  摩洛哥人不论是平民家庭,还是高官贵府,在宴请客人时,都是先饮用薄菏茶,然后才吃点心。用这种以茶代酒的方式,来表示主人对客人的敬重和友好。

  15.阿富汗人围着茶炊喝茶

  阿富汉人绝大部分信奉*教,尊奉教义,他们不喝酒而喜欢饮茶。当然,喜欢饮茶还有另一因由,就是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为主,吃的蔬菜很少,这就需要通过饮茶来补充各种维生素,以增强体质。

  阿富汗人的饮茶方式,因地域不同而有各自的偏好。一般来说,在阿富汗的乡村和牧区,人们喜欢喝奶茶。奶茶的制作过程大体与我国新疆的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喝奶茶的做法一样,烹煎茶叶时,滤出茶渣,再根据个人的口味,将熬好的牛奶倒进茶汤里,加上适量的盐,再煮开,就成了地道的奶茶。

  城镇的阿富汗人喜欢清饮,他们一般在夏季爱喝绿茶,冬季爱喝红茶。他们的喝茶方式,是围着茶炊席地而坐。这种茶炊阿富汗语称作“萨玛瓦勒”,是用黄铜或紫铜制作的,一般为圆形。上面有盖,下面有底座,中间有烟道,类似于我国传统的铜火锅。只是在茶炊的底部有出水龙头,拧开龙头就可以接开水。

  不管是在茶馆,还是在家里喝茶,抑或是家里来了客人,阿富汗人的习惯都是围着茶炊席地而坐。大家在煮茶、喝茶的同时,互相问候,联络感情,交流思想,谈笑风生,十分热闹。

  16.伊朗人饮茶不见茶

  伊朗人喜欢饮茶,不分男女老少,每天都离不开茶,许多伊朗人一天喝十五六杯茶是最平常的事。这是因为伊朗禁酒,他们便以茶代酒,况且饮茶还能提神、健身、醒胃、清肠,何乐而不为呢!在伊朗的大小城镇到处都有卖茶的茶室或茶摊,饮茶消费成了伊朗人每天必不可少的一笔消费。

  他们最喜欢喝红茶,国内的红茶产量远远不够国人的饮茶消费,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消费量,要从国外进口。

  伊朗人饮茶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饮茶见汤不见茶。斟到茶杯里的茶汤是一杯纯净的红橙色的茶汤,分毫茶叶末也没有。茶壶里的茶叶经过过滤,斟入茶杯的茶汤是泡好的纯茶汤。他们泡茶用的水壶分为大小两个,茶壶安放在一个巨型水壶的顶部,用大水壶沸腾的热水汽蒸熏着茶壶,使得茶壶里的茶汤总是热乎乎的。

  第二是就着糖啜茶。新沏泡的红茶略带苦涩味,因此伊朗人饮茶时,常常离不开糖。他们不是将糖放进茶杯里浸泡,而是将糖直接含入口中,就着糖啜茶。伊朗饮茶的糖,有的是薄薄的结晶体,饮茶时咬一小块,再把茶啜入嘴里,让它慢慢地与口内的甜味中和。有的是方糖,他们的做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拿着糖块,蘸蘸茶,放进口里,等它在嘴里欲溶未溶之际,便啜茶入口,与糖中和。在啜茶时,口里的糖溶化的快慢,决定着茶汤的甜淡程度。这种由饮茶者自己控制饮茶甜味程度的饮茶法,是伊朗人觉得最为惬意的事。

  第三是饮茶时常与水烟相搭配。在伊朗的茶室都备有五色斑斓、宛如工艺品的长颈的水烟壶。有的是一人一个水烟壶,有的是几人围坐合用一个大水烟壶。这种水烟不同于香烟,是绿色环保烟。在水烟里烟味不大,却增添了橙子、香蕉、草莓、菠萝等水果味。在饮茶的同时,吸着这种水烟,风味独特,甜香可口,馥郁清新,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17.阿根廷的马黛茶

  南美洲出产一种叫做马黛茶的茶叶,在当地语言中“马黛茶”就是“仙草”、“天赐神茶”的意思。马黛茶以阿根廷的产量最多,成为马黛茶的主要生产国。在阿根廷被奉为“国宝”、“国茶”。他们很喜欢马黛茶的滋味,这种马黛茶的味道很苦,外国人很难接受这种苦味;但是,阿根廷人祖祖辈辈饮用这种茶,不但早已习惯了这种苦味,还觉得这样的苦茶能够提神、爽口,越喝越觉得有味道,越爱喝。因此,饮用马黛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马黛本是冬青科的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通常称它为巴拉圭草,树叶翠绿,呈椭圆形。每年的4~8月,是马黛茶丰收的季节。南美洲人把绿叶和嫩芽采摘下来,经过晾晒、烘烤、发酵和研磨等工序,就制成了芳香可口的马黛茶。马黛茶味苦涩,在冲泡时一般都要加入些草莓、苹果、柠檬、橙子等不同的水果汁,以降低苦涩味。

  很多国家或民族都是用茶杯喝茶,可是阿根廷人却是用吸管吸茶。不论是家里人还是来客,都是围坐在厅堂里用一根吸管吸茶。在座的人一个挨一个地轮着吸茶。在壶里的水快吸干的时候,再续上热开水接着吸。大家边吸边聊,如同我们用茶杯饮茶一样,也是很有兴致的。一直吸到聚会散了为止。

  那么,他们是从哪里吸茶呢?原来每家都有作为茶壶用的大茶桶,叫做马黛茶壶。这种马黛茶壶如同身份的象征一样,其质量的优劣标志着该家庭的富有和贫困,身份和地位。一般家庭的马黛茶壶是用竹子箍制的或用大葫芦做的,朴实而简陋,但却很实用。富有的家庭多用豪华的茶壶,其豪华的程度不一而足。有的是金属的,上面镌刻着美丽的花鸟鱼虫等花纹和图案;有的是用硬木箍制的,镶嵌着很多宝石饰品,熠熠生辉,豪华而漂亮,俨然是很精美的工艺品。不论哪种马黛茶壶,在吸嘴处都是用金属包裹着。

  吸茶用的吸管多为金属吸管,在下端有很多小孔,以便防止吸入茶叶,具有对茶汤过滤的作用。过去是大家用一根吸管,彼此轮换着吸茶。后来随着讲卫生意识的提高,马黛茶壶的吸嘴就多做几个,人们吸茶就各用各的吸管。如今,有的家庭接受了现代观念,他们也将马黛茶壶里的茶汤倒在杯子里饮用,但是便多的阿根廷平民还是喜欢用吸管吸茶。

  在阿根廷有俗话说:“赶路的时候,马黛帮你解乏;出汗的时候,马黛给你清凉;口渴的时候,马黛帮你解渴。”这种喝茶的感觉是具有普遍性的,不论是什么档次的人,对马黛茶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马黛茶不仅是一种饮料,还是一种纯天然的保健饮品。马黛茶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淀粉,维生素C、B1、B6和多种微量元素。喝马黛茶不仅能降火消热、消除疲劳、补充体力、振奋精神,还有的马黛茶加入一些药材,就成了镇静或止泻的药茶。

  18.丹麦的花果茶

  丹麦人喜欢喝一种由各种水果和花卉配制而成的花果茶。这种花果茶称之为茶,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而是一种饮料。

  花果茶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各种花、果集合在一起泡茶,另一种是制成现成的小袋茶,直接泡茶。前者是将葡萄、苹果、芒果等水果与蔷薇花、柑橘皮、矢车菊、玫瑰花等花卉,洗净后放进锅里烹煎至水沸,淋出茶汤饮用。这些花果品类少则两三种,多则十余种,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适当增加或减少,因而泡制的茶汤味道也有所不同。后者是经企业加工的花果茶,出于销售的需要,厂家将各种花、果分别配制成小袋茶。如草莓茶、葡萄茶、苹果茶等,在加工时已经配制好添加的花卉,味道较为单纯,但冲泡方便。

  这种花果茶冲泡出来色泽橙黄,香气缭绕,给人温馨舒适之感。饮用时加上糖块,更是甜香满齿颊。不仅如此,由于这种茶所含的维生素C很多,加之各种水果和花卉都各具对人体的滋补特性,经常饮用这种花果茶,等于每天都能摄取这些花、果的精华,自然能使人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非洲人普遍信仰*教,教规禁酒,而饮茶有提神清心、驱睡生津之效,故以茶代酒,蔚然成风。许多国家的人民,在向真主祈祷开始新的一天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喝茶,茶是当地的一大嗜好。

  西非地区饮茶,多以消费绿茶为主。这与绿茶所具有的脍炙人口的色、香、味及怡神、止渴、解暑、消食等药理功能和营养作用是分不开的。绿茶的这种特有功效和风味,正是西非人民在特殊生活条件下所迫切需要的。

  因为西非地处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境内或周围,常年天气炎热,气候干燥,那里的人们出汗多,消耗大,而茶能解干热,消暑热,补充水分和营养。加之,西非人民常年以食牛、羊肉为主,少食蔬菜,而饮茶能去腻消食,又可以补充维生素类物质。因此,这里的人民不但好饮茶,而且嗜茶为癖,饮茶如粮,不可或缺。而饮茶风俗,富含阿拉伯情调,以“面广、次频、汁浓、掺加佐料”为其特点。茶的冲泡浓度,其投茶量至少比中国多出一倍。饮茶次数,至少一天在三次以上,而且一次多杯。而客来敬茶,则与中国相同,且在大街小巷,茶馆林立,饮者甚多。

  西非人民习惯饮薄荷糖茶,他们在冲泡茶叶时,多数习惯于浓茶加方糖,并以薄荷叶佐味。因茶是清香甘醇的天然饮料,糖是甘美的营养品,薄荷是解暑的清凉剂。茶、糖、薄荷三者相融,益显奇效。少数也有习惯于在冲泡绿茶时加糖后直接饮用的。

  由于茶在当地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西非人民中,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让他们喝来把酒夸,让他们想那好生涯,那宴乐之欢,永远轮不到咱,给咱一杯茶!”可见,茶已成了西非人民生活的一种享受。

  茶是大洋洲人民喜爱的饮料,主要的饮茶国家和地区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所罗门群岛、西萨摩亚等。大洋洲饮茶,大约始于19世纪初,随着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一些传教士、商船,将茶带到新四兰等地,日久,茶的消费在大洋洲逐渐兴旺起来。在澳大利亚、斐济等国还进行了种茶的尝试,最终在斐济种茶成功。

  大洋洲人饮茶,除早茶外,还饮午茶和晚茶。尤其是在新西兰人的心目中,晚餐是一天的主餐,比早餐和中餐更重要,而他们则称晚餐为“茶多”,足见茶在饮食中的地位。新西兰人就餐一般选在茶室里进行,因此,当地茶室到处都有,供应的品种除牛奶红茶、柠檬红茶外,还有甜红茶等。但是,通常在就餐之前不供应茶,只有在用完餐后才给茶喝。新西兰人喜欢喝茶,所以,在政府机关、大公司等,还在上午和下午安排有喝茶休息时间。至于有客来访,或双方会谈,一般都得先奉上一杯茶,以示敬意。

  (六)我国不同民族的饮茶习俗

  茶叶原产我国,历史悠久。俗话说:“开门见山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百姓自古以来就有饮茶的习惯,并有一套饮茶方法,茶已成为我国人日常生活必备的健康饮料。公元1610年,荷兰人首先从我国运茶到欧洲,其间近400多年来,茶叶已为世界普遍种植,现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普遍爱好饮茶。在西方消费茶叶各国中,其最初之饮法,均效仿我国,继后结合各国生活习惯,逐渐演变成各自国家的独特的饮茶习俗。

  汉族饮茶历史最为悠久,茶类花色最为繁多,茶具品种最为丰富,泡茶技术最为考究,饮茶之风最为普遍。其对茶叶在全国、全世界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汉族饮茶用茶壶,或有盖的茶杯冲泡而饮之,一般都是清饮,不加白糖或牛奶。城镇较农村的消费量大些,但人人都喜欢饮茶,无论在办公室里,商店里,工厂或田间,几乎人人都备有茶杯、茶缸或茶碗,全天不断饮茶。同时,在社会交际上,也以茶为主要应酬品,诸如各种茶话会、欢迎会、欢送会以及结婚典礼等社交场合,主人都备有茶点款待客人。一般家中都备有茶叶,凡有客来至,立即泡茶敬客。现在全国各个大小城镇,都设有茶馆、茶楼,是群众消闲休息叙谈之地。

  汉族饮茶习惯古老,但饮茶方法简便,一般采用泡饮。饮用茶类大多数最喜欢绿茶,但不同省区、不同自然条件,形成了南北各地、城市和农村饮茶的不同习惯。北方地区以销花茶为主,黑龙江、辽宁等省饮茶的销售量占其茶叶总消费量的80%以上;山东除销花茶外,内陆地区也喜欢黄大茶;吉林除喜欢花茶外,红茶也有较多的销售。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主要消费绿茶,也有部分红茶。上海、杭州、南京以销龙井、瓜片、碧螺春、雨花茶等名茶为主,福建喜欢乌龙茶,广东红茶有较大的消费。近些年来,随着花卉生产的发展,全国爱饮花茶的人也不断增多,市场供不应求。

  2.傣族、拉祜族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是云南傣族、拉祜族同胞别具一格的风味茶。傣语称为“腊跺”,拉祜语称为“瓦结那”。

  竹筒香茶产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是用很细嫩原料所制成的,又名“姑娘茶”。姑娘茶的做法有两种。制法之一是采摘细嫩的一芽二三叶的茶青,经铁锅炒制,揉捻后,装入生长仅一年的嫩甜竹(又名香竹、金竹)筒内,这样就制成了既有茶香,又有竹香的竹筒茶了。制法之二是在一个小饭甑中先铺上6~7厘米厚浸足了水的香糯米,在糯米上铺一层干净的纱布,在纱布上放上一层晒青毛尖茶,然后盖上饭甑用旺火蒸上15分钟左右,待茶叶软化并充分吸收了糯米的香气之后即可倒出,再装入竹筒,放在炭火上以文火慢慢烘烤,约5分钟翻动竹筒一次,待筒内茶叶全部烘干后,即可以收藏起来,这便是既有茶香、糯米香又有甜竹的清香的竹筒茶。制好的竹筒香茶很耐贮藏,用牛皮纸包好,放在干燥处贮藏,品质经久不变。在饮用时最好是用嫩甜竹的竹筒装上泉水,放在炭火上烧开,然后放入竹筒香茶再烧5分钟,待竹筒稍凉后即可慢慢品饮。亦可用壶具冲泡。饮竹筒香茶,几种香气相得益彰,既消暑解渴,又解乏提神,别有一番情趣。

  在新疆天山的南部,散布着水草丰茂、农产富饶的绿洲。生活在南疆的维吾尔族同胞喜欢喝一种独特的香茶。煮香茶与煮奶茶一样,首先把茯砖捣碎,放在茶壶中煮沸。所不同的是,茶汤沸腾4~5分钟后加入的不是鲜奶与盐巴,而是用胡椒、桂皮等香料混合碾成的细粉。维族同胞煮香茶常用铜质长嘴壶或搪瓷茶壶,为了防止倒茶时茶渣和香料混入茶汤,他们往往在壶嘴上套一个网状的过滤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胡椒能开胃,桂皮可益气,茶能提神,这三样物质混合后相互调补,相得益彰,使茶的营养保健功能有所加强,难怪南疆的维族老乡把香茶看做是营养保健饮料,大多数人每日要喝三次,一般与早、中、晚餐结合进行。边吃馕(维族面饼),边喝香茶,既有情趣,又有益于健康。

  盐巴茶是生活在滇西北丽江一带的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苗族、怒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常喝的茶。他们之中流传着这样的饮茶谚言:“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

  盐巴茶的制法是先将特制的容量约200毫升~400毫升的小瓦罐洗净放在火塘上烤烫,然后抓5克左右青毛茶放入罐内烤香,再把开水冲入瓦罐,瓦罐内的水马上便沸腾起来并泛起泡沫,这时迅速将水倒掉,再冲入开水至满,待水再沸腾时加入适量盐巴,并用筷子搅拌几圈,拿起茶罐,将茶汁倒入茶盅,一般只倒至茶盅的一半,再加入开水冲淡后即可饮用。饮盐巴茶一般是边煨、边饮、边闲聊,一罐茶可熬三四道。

  生活在云南玉龙雪山下丽江一带的纳西族人,有着悠久的文化,他们也是嗜茶爱茶的民族。在这里除了流传着“油茶”、“糖茶”、“盐巴茶”的饮茶习俗之外,还流传着以茶治病的一种奇特的喝法——“*”。“*”是用茶汤和酒调和而成。调制的方法为:用一只小陶罐放入适量茶叶,置于火塘上边抖动边烘烤,待茶叶烘出焦香时,冲入开水再煮沸数分钟。另在一个茶杯中倒入半杯白酒,然后将煮好的滚烫茶水冲入盛有白酒的杯中,趁热饮用有提神、解乏之功效并且是防治风寒感冒之良药。

  回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大西北的其它地区。回族同胞素有饮罐罐茶和八宝盖碗茶的习俗。

  罐罐茶有清茶和面茶之分,以饮清茶为多。熬罐罐茶使用的茶具通常为一把铜壶或铝壶,一个高约10厘米,口径5厘米的土陶罐,一把有柄的白瓷茶杯,(也有一人一罐一杯的)熬煮时,将罐子围放在火塘边上,壶架在火塘中间用于烧开水。土罐中倒入半罐水,待罐中水煮沸时,每罐放入5~8克茶叶,边煮边拌,使茶汁充分浸出,约煮2~3分钟再向罐内加水至八分满,直到罐中的茶汤再次煮沸,这时罐罐茶才算煮好了,即可将茶汤倾入到杯中饮用,同时向罐中续水再煮,一罐茶一般续水三次。

  喝罐罐茶是回民日常生活的享受,他们认为喝罐罐茶有四大好处:提精神、助消化、除油腻、保健康。喝罐罐茶也是回民待客的礼俗。宾朋临门,即邀到火塘边围坐,一边熬罐罐茶,一边烘烤马铃薯、馍或锅塌塌(玉米粉制成的饼)之类的食品,边喝茶、边嚼食、边叙友情,其乐融融。有一首古民谣反映的就是回族同胞这种古朴的民风:“好喝莫过罐罐茶,火塘烤香锅塌塌,客来茶叶加油炒,熬茶的罐罐鸡蛋大。”若有贵客来临,茶叶加油炒是为了增加焦香味。由于罐罐茶用茶量大,熬煮的时间长,所以茶汤极浓,饮时口劲足,但会感到又苦又涩,宜慢啜细品。

  回民除了爱喝罐罐茶,还时尚喝八宝盖碗茶。盖碗茶除了茶叶为主之外,辅料有桂圆肉、核桃仁、红枣、枸杞、果脯、葡萄干、芝麻、冰糖(或红糖、白糖)等。八宝盖碗茶用沸水冲泡,由于碗内各种原料溶解于热水的速度有快有慢,因此,每一泡茶汤的滋味各不相同,头一泡以茶香为主,清香宜人;第二泡时冰糖的甜味已充分显现,甘甜爽口;第三泡各种干果的滋味已溶于茶中,茶香果味相得益彰,妙不可言。盖碗茶每冲一次,变化一次,次次都有新鲜感,细细品尝,别有风味,所以深受回族同胞的喜爱。目前盖碗茶早已流传于祖国各地的餐馆、茶馆。有的人甚至说:“喝茶可以不吃饭,吃饭离不开盖碗茶。”

  畲族古称畲民,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畲族视茶为灵物,认为茶有茶神,所以平日泡茶前必须洗手,以免玷污了茶神。姑娘小伙子谈恋爱时,常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乾隆饭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