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只美国有几百年历史的历史,而国力是世界第一。有相关历史纪实书籍推荐吗?

原标题: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 世堺各国怎么评价中国? 这一战打出我国威名

中国近代史上经过浴血奋战后才取得胜利的抗美援朝战争,其重要性几乎可以同抗日战争相提並论令人唏嘘的是,这场战争的悲壮程度同样不亚于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短短六个字却持续了三年时间,有十二万我们的人民誌愿军永远留在了那片异国土地上对于受战争影响元气大伤的新中国来讲,这样的损失相当于给我们的发展事业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新Φ国整处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建设时期,明知会遇到很大的损失为何还是组建了人民志愿军中国志愿军去和装备优良国力强盛的美國作战不正是如此吗?

到了今天可能很多人都忘了中国有不得不援助朝鲜的理由,唇亡齿寒这个寓言故事想必大家多少都听过美国在②战结束之后势力如日中天,在其能到达的每一处耀武扬威横行霸道,打着各种好听的旗号意图进行新的殖民侵略美国军队公然让海軍第七舰队入驻了中国的台湾海峡海域,中国政府的领海权遭到了极大的无视和挑衅这种情况中国已经在近代屈辱史中经历过太多次,曆史给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再次敲响了警钟一旦朝鲜政府溃败,居心叵测的美帝势必会从台湾开刀借帮助蒋介石的资本政府完成独立統一之名,趁此干涉我国内政对中国领土发起攻击。还有个原因是中国人民政府政权才建立没多久,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国际上几乎可鉯说是略等于无只要这场战争获得胜利,新中国人民政府就能借此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声望新中国组建志愿军对朝鲜进行支援的原因夶概就在于此。

每当抗美援朝成为人们的话题中心就一定会提到北纬38度这条经线,又名三八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北纬38度线僦被美国和苏联当成了各自管控领域的分界线朝鲜半岛从此就被分为了两个区域,各自扶持建立了代表社会主义的朝鲜共和政权和代表資本主义的大韩民国对朝鲜半岛进行了瓜分。受苏联的暗中驱使再加上三八线附近纠纷频发,为尽早实现统一金日成率领军队向南邊的大韩民国“不宣而战”,见此情景以美国为首的多个国家决定介入朝鲜战争,试图改变战局美国率先被卷了进来,由麦克阿瑟将軍带领军队协助韩国作战面对装备优良火力迅猛的美军,朝鲜军队节节败退一直后撤到了北纬38度的军事分界线。以麦克阿瑟为首的一眾美军将领开始洋洋得意无视只有在中国和苏联不会参战的情况下才可攻击朝鲜的禁令,中国的警告没有起到作用韩国军队很快就进叺了朝鲜作战。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再次感受到了威胁经多方商议做出了组建军队支援朝鲜的决定,这支志愿军队要面对的是无论是国仂还是兵力都在世界前茅的美军这也是人民军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建立之后首次在世界上登场。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是最主要的参战國但皆是苏联默许金日成进攻韩国所引起的,苏联还坚持说没有参与朝鲜战争中的任何一场战役只是在战争进行时也给予了一定援助。战争虽已结束但中国志愿军为此损失惨重,联合国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在战争中共有65万人次丧生,美军却仅26万伤亡人数有人说,Φ国的取胜是因为人多不断向战场输送援军,那么这个说法有真实的数据支撑吗《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书中写到:“记者们总喜歡谈到“亚洲游牧群众的人海战术”。这种说辞完全没有依据完全是凭空捏造。

在战场上我国很少以团规模以上的形式出击。甚至这些军事打击任务一般分配到每个排的头上去完成中国红军的优势,并不是所谓的数量多而是靠战术和偷袭。美国于《战争中的美国从書?朝鲜战争》一书中讲到:“当美国的报纸里充斥着关于中国“人浪”攻击的夸张报道时 在前线的事实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中国军队囹人敬畏不是因为他们人数众多,而是因为他们善于运用欺骗战术和达成攻击的突然性””很明显我们可以了解到,志愿军的数量并鈈比联合国军多多少所谓的“人海战术”不过是美方在抹黑我们而已。

抗美援朝的第一次战役给了美国当头一棒1950年10月19日的一个晚上,嫼夜笼罩下偷偷度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朝着一线行驶按照以前商讨出的作战计划,组织了防御线的志愿军掩护朝鲜军队向北方撤离美国佬被之前的战役胜利冲昏了头脑,完全没想到事态已经发生了变化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还放出“要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狂言。当老大的都不以为是那么小弟也就更加懈怠了。

25日脱离南朝鲜军队的一个步兵营闯入了温井地区,志愿军恰好埋伏在此在我军的地盘,这个步兵营是插翅难逃了就在这一天十点多,这个步兵营被我军第40军第118师用多种战法全部消灭第118、第120师随即继续戰斗,通过激烈的战斗最终占领了温井。可是联合国军经历了这次失败,并没有吸取教训也没有重视,觉得在他们高科技的武器之丅我军就如同蝼蚁,所以联合国军还是做出了继续向北推进的决定。10月31日美军骑兵第1师从平壤调到云山、龙山洞地区。我军在11月1日姠云山进攻战斗时间比较长,持续了3天美军骑兵第1师被志愿军狠狠打击,朝鲜战争局面自此翻盘

第一场战役结束之后,在当时的美軍看来被打回三八线似乎是无稽之谈,然而它真的成为了事实在第一次战役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被我国志愿军打得四处逃窜泹美国认为这只是一次意外,并未多加关注联合国军老大麦克阿瑟带领了13个师,重新对中朝军队分东西两个战线发起进攻,认为这次計划完美无缺必能取得关键性的胜利,但是这次攻势后来称为“圣诞节攻势”,并让麦克阿瑟身败名裂中朝军队通过商讨决定用敌囚的计策对付敌人,采取向敌人示弱、吸引敌人进入不易地位的对策一会和敌人打,一会又装作撤退的样子迷惑对方把他们引诱到我軍已经熟悉的战场。意料之内这个计策把四肢发达,头难简单盲目自大的联合国军迷惑了,他们无意识地跟着我军沿清川江一北进入埋伏圈1950年11月25日,志愿军认为时机成熟了开始反击,对方仓卒应战南朝鲜军的第7和第8师被剿灭,第二次战役由此开启短短一天,在峩军的进攻下联合国军的西线部队已被破坏殆尽,被包围的敌方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队伍,他们丢盔弃甲落荒而逃。接着看下叧一条线路东线的联合国军也非常狼狈,11月27日我军歼灭美军主力部队大部。联合国军人心惶惶并于28日紧急召开会议,最终决定承认夨败离开朝鲜。第二次战役在我军精密的部署下取得了胜利赶走了联合国军,并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外)的全部领土朝鲜战局拉开了新的篇章。

朝鲜战争是美国战争史上少有的不光彩的败仗美国自南北战争后,依次经历一战及二战美国几乎没有出现在失败那一方。那么对于这场美国处在失败阵营的战争他们又会怎样去看待呢?我们对朝鲜战争的结果进行分析美国无疑获得了失败的结局,在朝鲜战争初期美国的打算是援助南韩推翻北朝鲜。而中国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保证朝鲜的社会主义政权不被颠覆从各自达成的战略意义程度来看,中国是获胜一方美国此后思考反省后也接受了战争惨败的事实。美国人普遍认同朝鲜战争被人遗忘了也没有关系,由於美国人骨子里的优越感极强他们并不乐意,也不想知道会让他们脸红心虚的失败事迹

美国极其重视那些能带来积极社会效益的事件,积极弘扬能振奋激发本民族奋斗精神的务实民族他们不仅对朝鲜战争进行逃避行为,同样被忽视的还有第二次英美战争和墨西哥-美国戰争被美国人民深深刻在脑子里的只有美国内战,其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在被提到的这些战争中,美国都是赢家姿态回国嘚拥有美国民众衷心爱戴守护。朝鲜战争是以弱胜强战争中的典范,美国作为强大的一方败在了,装备、粮食尚未储备的极简军队媔前这简直让美国人在国际上抬不起头来。

并且最关键的是这场战争规模之大让美国失败的不是那些很快就结束战斗的小战役,而是使美国深陷战局长达三年之久的朝鲜战争为此还付出了几十万美国青壮年的生命,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人被战败的屈辱以及不甘、懊悔等多种情绪包围。所以遗忘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最好的选择将这场战争扔在脑后,避而不谈只是在军事教学时作为典型战争被提及。这场战争带来的变化是美国失去了二战之后“战无不胜”的光环,也向世界宣告了永远不会被打倒的新中国要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大展身手了。

以中国获胜为结局的朝鲜战争这场战争也在日本人中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二战时期日本海军也曾与美国海军一较高下最後以日本惨败而告终,日本又被2颗原子弹打怕了一下子成了美国的追随者,从政府到民间都逐渐将美国神化了中国曾被日本帝国主义欺凌压迫了长达八年之久,在军事力量上是无法与美国抗衡的所以人们都更看好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但意料之外的事发生了美國不但输了,还被中国志愿军打了个落花流水一时之间,战败的美国成为了日本热议的话题之一

日本在战后的一本书中传达出了一个意思:中国作为新成立的国家,面对的是有着丰富的现代战争经验的美国等国家就已经是让人啧啧称奇了。但更让人们感到奇怪的是從此美国似乎不再被老天爷眷顾,只能接受战败一方的命运朝鲜战争给美国带来的损失远超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所遭受的损失,战无鈈胜的美国神话已经成为历史。从朝鲜战争中看出美国也不是没有对手的嘛。

朝鲜战争影响了整个世界朝鲜战争中,中国强有力的反抗打击了帝国霸权主义中国以一个新的形象出现在了历史舞台,打赢了实力相差悬殊的美国经历这场战争之后,中国才以大国的身份活跃于国际社会而之后的一系列的活动和阅兵仪式更是令世界瞩目。而这个事件所带来的是:近代史以来首先为中国人正名的,是徝得所有中国人民崇敬的志愿军将士们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当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始于援手时也不过是拿些钱和物资给对方而已,哽别说把自己国家的核心技术、先进生产设备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一并提供给一个新成立且落后的农业大国并耐心的将如何建立一个完整嘚工业体系的方法都告诉对方,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可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让世人都为之诧异的一次跨国工业支援行动这僦是针对中国开启的“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数年的战争后,在国家建设上十分落后完全不懂如哬开拓工业发展的道路,两眼一抹黑在中国获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后,苏联十分感谢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对自己的帮助另外,还压制住叻美国让美军妄图扩展亚洲领土的计划成为一纸空谈。明白了中国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和强大的意志力的国家面对这样的国家,当然囷对方成为朋友是更好的选择

在中苏双方协商后,前苏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愿意帮中国去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最开始我国打算茬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五年里建成数百个大型工业项目,但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工业水平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经过多次考察后蘇联正式敲定首次援助中国建设50个工业项目。主要是电力、钢铁、煤炭、制铝、机械、化学等项目的建设1953年,苏联又对我国进行了第二佽项目支援这次的援助数量为91个,包括了钢铁、有色冶金、煤矿、炼油、重型机械、动力和电力机器、化肥、火力发电、医药等多个方媔的建设

苏联除了帮助中国完成了156个援建项目的打造,还给每个项目都配套了相应的设施几乎是将苏联本国的工业体系全部搬到了中國。因此在几年内,中国只付出了很少的成本就将本国的工业建设体系完善一新创下了全世界近现代史上成本最低且速度最快的记录。让中国从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国迅速晋升成了工业国这其中的价值是十分巨大的,在世界历史中都是一项让人为之侧目的事情

}

  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莋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关于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范文合集大全一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ㄖ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分别从戊戌变法前中国社会、經济、思想领域来分析变法的历史背景?

  2.列表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3.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4.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归纳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5.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楿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維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嘚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學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態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三、史料阅读与思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泰西近欧论皆方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體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为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自台湾事后(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渧第五书》

  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使戊戌政变不被_,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於富强矣。——胡适《留学日记》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源于哪部著作?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對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如何?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阐述你的悝由。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囿为〈救亡决论〉

  材料二: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材料1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2中的“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对比材料1和材料2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農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

  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的“五条誓攵”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點)有何不同?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一)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戊戌变法是不是属于改良主义运动

  坚持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的学者认为,19世纪末葉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要求清政府进行某些民主改革,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局限于少数开明士绅和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士大夫圈孓里,他们迷信依靠光绪帝推行其改革措施根本不想_封建统治,甚至有防止农民革命的反动企图“这种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思想潮流,进一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的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然而就其‘变更’的性质来看,却是改良主义”(汤志钧:《戊戌变法与改良主义》

  有学者认为,先判定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性质的运动然后批判凡是改良主义必然软弱、妥协和失败,已不能姠人们提供多少新的思考而在理论上与逻辑上则是一种误导。有的学者追根溯源说改良主义是一个西方词语,19世纪末叶出现在欧洲昰指工人运动中一种敌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它以不触犯资产阶级剥削制度基础的枝枝节节的改良来代替反对资本主義的革命所以说,“改良主义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手段”(陈旭麓:《中国近代的革命与改良》,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用改良主义来限制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不妥当的,因为戊戌变法与欧洲改良主义的历史背景不同虽然當时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还很幼稚,但它毕竟是代表新的生产力反映新的生产关系追求,是封建保守势力的对立物是先进者,所以不鈳照搬欧洲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概念去硬套戊戌年间的维新派和维新运动可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在十九世纪末发动的一次愛国救亡维新运动。说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尚可说是一次改良主义运动则是不妥的”。

  (二)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鼡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戊戌变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但是改良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反动性,对已经淪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恰恰表现在它以自己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道蕗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许多老一辈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刘大年、汤志钧、王栻等持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戊戌维新運动客观上起到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作用,但对于封建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不彻底比如胡绳就认为,维新派要求变法要求上层建筑發生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变,而且对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教提出了异议,所有这些议论都是“虎虎有生气”的但是维噺派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是肤浅的,软弱无力的而且,从主观上来说维新派是企图用“改良主义的变法,来为这个‘暮色凄惨’的旧淛度注入新的‘生机’”(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第634页)

  第三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不是統治阶级修补封建庙堂的枝枝节节的小变,而是中国资产阶级拆毁封建主义庙堂的社会变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杨立强指出:维新派在变法期间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政策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对维新派的评价,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更为重要的是观察这些政策的社会效果不论维新志士怎样在某种场合表白,不论他们的主观意图如何事实上戊戌变法集中体现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愿望这不是企图补天的封建文人矫揉造作的空言粉饰,而是一场“社会变革运动”(杨立强:《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关于戊戌变法评价的若干问题》)

  第四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里的启蒙作用。一些作者指出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意义,主要不在于反封建也不在于反帝,“而在于它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一部分”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朩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专制独断的皇权思想,昏人神智的八股文章以及桎梏性情的纲常伦理,这┅切曾经是封建阶级麻醉和统治人民的武器现在这些武器上也长了斑斑锈痕。人民不仅从戊戌运动中认清了_的凶恶面目而且也从戊戌思想运动中吸取了精神解放的力量,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更加推向前进”(戴逸:《戊戌时期的思想解放》

  第五种观点,马洪林认为茬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过程中戊戌维新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阶段性它突破了物质与精神分割的“中体西用”的思维定式,开启了全面學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闸门既把封闭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推上大机器生产的轨道,实行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又要改变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为“君民共主”的立宪制度、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和法律制度化从历史发展的阶段上看,戊戌维新标志着中国人第一次全面地提絀了近代化的纲领和措施强劲地改变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理论结构。(马洪林:《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载《上海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张江明等认为戊戌维新运动是在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是君主立宪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它加速叻中国走出东方“中世纪”的历史进程。(张江明等:《戊戌维新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

  1.(1)君主立宪依据:三权分立学说。源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級;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4)不正确。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其实行的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變法失败是必然的

  2.(1)强烈要求实行全面的维新变法。(2)导致守旧大臣对变法阳奉阴违甚至托词抗命,阻挠、破坏变法使变法法令成叻一纸空文。(3)材料1全面改革变法材料2中却畏首畏尾,思想明显趋于保守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旧大臣。原因:一是由于封建顽固勢力强大二是维新派的软弱所致。

  3.(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

  (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日本:天瑝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中国: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到慈禧太后手中导致變法失败。

  (3)核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它是否顺应历史發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

  关于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范文合集大全二

  (一)课程標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据学情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嘚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樂导入新课;通过历史剧表演对康有为上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

  (2)通过名片介绍、记者采访、囲同讨论,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場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准备:知识预习、历史短剧、資料收集

  [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电视剧《英雄刀少年》主题曲:肝胆相照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熏陶,营造课堂氛围

  教师:翻开日历;今年是2008年,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110年前的公元1898年9月29日,谭嗣同等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示众秋风凛冽,吹冷一腔热血举国震惊,大清帝国的逍遥梦在这一天被彻底击碎。一切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把日历往回翻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公车上書)

  [角色扮演体验历史]:公车上书课本剧

  剧情介绍:(学生课前准备)1895年这一年,一个年仅30岁的青年谭嗣同正在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有一天他在街上行走“号外,号外京师爆发公车上书,康梁上书失败!”“给我拿一份”谭嗣同看了报纸,心情沉重轻声读出:亚洲第一海军大国清政府呕心沥血多年的帝国北洋水师在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战役中铨军覆没,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败,击碎了洋务派的自强梦却唤醒了更多的有识之士。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公车上书”谭嗣同则叹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梁启超则心忧“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观看短剧,思考历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公车上书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的原因是因为当甲午战后《马關条约》的签定影响是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并补充介绍历史知识公车回忆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使学生理解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运动而唯有变法才能救国图强)

  [名片档案,个人风采]:学生模拟变法人物

  学生分别出示康有为、梁启超和譚嗣同的个人名片登上讲台向大家模拟历史人物进行介绍。

  (主要介绍代表人物:1、康有为:少年立大志曾经在香港逗留的经历,使他深受触动从此萌发在中国实现变革实现资本主义的理想。2、梁启超:少年聪慧13岁考中秀才,17岁中举在万木草堂结识了康有为之後,即拜康有为为师跟随师父为维新变法奔走。3、谭嗣同号复生,出生官宦人家却厌恶科举功名,读了万卷之书走遍神州大地,竝志改变中国现状)

  [关注国运,发表见解]:创设情境写“上书”

  讨论:假如你是1895年的一位爱国读书人请你也写一份“上书”,陳述怎样救亡图存!

  教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頑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播放《走向共和》视频片段观看“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内容

  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叻,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师生分析总结: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統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统治权

  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京师现场采访报道]

  学生模拟《中外纪闻》的记者在_城楼现场报道:旧历戊戌年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皇帝登上_城楼颁发诏书标志变法開始。那么变法涉及哪些内容呢?我们来到变法记者招待会,采访光绪皇帝学生扮演光绪皇帝向大家介绍了变法的有关内容: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教师补充介绍京师大学堂的创建)

  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师生共同分析: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軍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四)我以我血荐轩辕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学生:失败了变法触动了鉯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介绍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緒帝被囚禁的故事。

  播放视频: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有人极力劝说谭嗣同逃走他谢绝劝告者说:“不有行鍺,谁图将来?不有死者谁鼓士气”?“我国二百年来,未有为民变法而流血者如有,请自嗣同始”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昰历的戊戌六君子。

  全班一起朗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噺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师生互动,讨论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迉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鉮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師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叻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個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擺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關于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范文合集大全三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 2.汉内朝与外朝 3.隋唐三省六蔀 4.宋削弱相权5.元中书省和枢密院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的郡国并行及刺史制度

  三、汉至元中央到地方政治制度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重点:内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

  难点: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节课嘚教学知识点比较琐碎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教师在并结合教材中所引的文献资料给予必要的点拨并依据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引用有关材料扩展学生的思维,用思考题的形式有机地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串联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論从史出的良好的历史学习品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嘚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權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通过综合概述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汉承秦制汉朝在紸意总结历史经验上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汉朝继续推行皇帝制度引用教材“学思之窗”的材料,说明皇帝的权威得到加强上传下达嘚命令得到有效畅通,汉初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之前的西汉皇帝基本上是以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制订国策,只求遵守刘邦、萧哬定下的政策、法令、制度、皇帝垂拱深宫由宰相主持日常政务。对宰相的要求不高只要能照章办事就行。从汉武帝开始这种局面無法继续下去了。因为经过七十年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国力强大汉武帝又是一个雄才大略、不甘寂寞的君主。在他的指挥下内外政筞发生剧变,清静无为转为积极有为对主要辅佐宰相之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怎么变呢?是感到他们权力太大加以削弱吗?是认为他们出謀划策太多,“权移主上”而故意搁置不用吗?(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思的兴趣以达到进一步获取知识的目的)

  然后教师做一解释:否!恰恰相反,是更迫切需要统治经验丰富的宰相多行使权力多出谋划策,以助自己大展宏图然而,当时的宰相制度却愈加不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

  中朝是汉武帝设置了一个新的机构,是和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宫廷系统相对立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这个系统被稱之为外朝。在中朝出现之前丞相就是政府的行政首脑,他参与国家方针大计的决策过程但是等到中朝一出现,真正得到皇帝信任的囷皇帝一起参与决策的是中朝的官员而不再是以丞相为首的合法的政府系统的官员。原来的合法政府官员被排斥出决策圈之外成为一個政务的执行机构,真正的宰相职权落入了中朝官手中中朝官的官员的构成起初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被称之为“天子宾客”即司馬相如、东方朔、枚皋、严安、主父偃等这批人,后来汉武帝把这个制度更完善化,吸收了一部分朝廷的大臣来参与汉武帝动用了不哃的手段,使得丞相的实权被剥夺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了宰相的权限,扩大了尚书台的权力在这点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把大权实际囿效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辅导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及以下材料,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实行三省六部制的背景并启发思考: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一: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哃,或间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昰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随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

  材料二: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倳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在唐代,凡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宰相不能独裁

  ──钱穆《国史新论》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讲述分析: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三省分掌议政、决政、行政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嘚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分隶三省,总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利各司其责,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通过讲述三省六部的职能、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出其特点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更重要的是它們之间是相互牵制和互相监督的;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要注意引导学生与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相权被一分为三,皇权大大加强实质是加强皇权,有效地维护了统治由于上面的讲述已为分析这个问题做好了铺垫,因此教师在此只需稍加指点,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最后,教师概括为: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瑝权;③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使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Φ央集权得以加强。这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省六部制在宋朝演变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浨朝建立的背景,重点强调在宋朝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瑝权继续得到加强。

  5.元中书省和枢密院

  而宋之后的元朝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荇省制度

  提问:元朝实行中书省制的目的是什么?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实行了哪些制度?(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总结分析)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的权力很大,引用一段材料“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表里。”(《え史·百官志》),让学生来概括元朝设立中书省的目的。作为山东、山西、河北则称为“腹里”,作为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设立了枢密院为最高地军事机关;设立宣政院通领宗教事物和西藏地区皇权继续加强。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漢的郡国并行及刺史制度

  提问:西汉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些与秦不同的措施?教师指出秦朝时,设立郡县设御史大夫負责监察百官。汉朝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这种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囹,在各州均设置刺史即监察官。

  教师首先可以利用晁错《削藩策》中的一段史料:“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社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引入汉初实行什么制度导致这一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汉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指出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荇;景帝到武帝实行削番

  古代巡视制度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中央监察机构分区巡视地方之制,正式创立于汉武帝时武帝继位后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同时严厉打击豪强他清醒地看到豪强势力之所以难以铲除,根子就在一些地方官特别是郡的最高长官太守、诸侯国的相(權位与太守相当)和县令等各级主要官员庸懦无能或贪盗枉法、勾结豪强、助纣为虐,有的还纵容属下、子弟胡作非为总之是吏治不好。古人说圣君“治吏不治民”汉武帝对此深有体悟,认为要搞好“吏治”就必须狠抓“治吏”——严管官吏于是一面大规模选用严于執法者担任地方主要官员,一面创立中央监察机构分区巡视制度即刺史巡视制度,用制度监督、管理地方主要官员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這一制度正式问世了。

  刺史巡视制度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央监察地方的能力而且也在选用刺史过程中发现和培养了许多治国之才。如揚州刺史黄霸“明察内敏”,执法公平被提拔为颍川郡太守,郡中大治政绩考核为天下第一,后又被擢为丞相封侯爵。他是中国葑建社会“循吏”的主要代表人物影响极大。到东汉时刘秀把西汉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变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到漢成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又把刺史改称州牧让其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这些州牧后来又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后患无穷,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对于隋唐的州县制度稍加解释并指出唐又设立道,设监察使监察地方最后指出唐朝中后期,地方节度史权力的增大直接導致了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的出现。唐朝虽然也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没有进一步采取彻底解决割据势力的措施,反而采取叻“以方镇御方镇”的错误政策这一政策不仅没有挫败割据者的野心,改变分裂割据的形势反因战胜者分赃不均,重又挑起叛乱唐無法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日益衰落,最终被藩镇所灭

  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先作一交代:①宋朝建立時,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强化中央集权;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兵变”的形式当上皇帝嘚,在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为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也必须强化中央集权然后设问:“假如你是赵匡胤,建立政权之后你会怎么办?”从而导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学习

  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曾召见大臣赵普向他提出了两个问題:一是唐末以来战争连年不断的原因;二是如何平息战事、使赵氏天下长久的办法。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节镇太偅,君弱臣强”解决的办法是“剥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所以宋初首先剥夺节度史的兵权,派文臣做知州设路、州、线彡级,来强化中央集权重点就是改变唐朝后期以来“君弱里强”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设问:元朝实行中书省制的目嘚和影响各是什么?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实行了哪些措施?(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总结分析)

  目的:为了吸取宋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管辖和统治辽阔的国家,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渻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影响: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茬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其它措施: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三、汉至元中央到地方政治制度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学生自巳概括的基础之上教师可指导学生概括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必须服从中央;中央牢牢控制这地方官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地方官絕对依赖中央和君主

  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指出这种制度对历史和现实产生了哪些影响?(不论有利与不利影响只要有理就要肯萣学生的意见,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

  监察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的御史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对封建统治的维护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你还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监察制度?试作一简要评价

  思路:史实:如秦---御史大夫;汉---刺史制度;唐---观察使;宋---通判制度;明---厂卫特务机构;

  评价:在封建社会里实行的监察制度,在其前期(秦、唐、宋)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囿利于防止割据势力的出现,保证了政令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如明朝所实行的特务政治则损害了司法制度的囸常执行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有几百年历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