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回族生活回族的服饰是什么样的的

大家都在搜:
扫描二维码安装房天下APP
手机浏览器访问房天下
> > 问题详情
我是汉民,我老公是回民,我们儿子快一岁了,但由于生活习惯不通同,尤其是
我是汉民,我老公是回民,我们儿子快一岁了,但由于生活习惯不通同,尤其是民族信仰不通同,我们经常吵架,恶语相加,如果我们离婚,我儿子能跟我吗?
浏览次数:0
两岁以下的孩子一般会判给女方。
房天下知识为您分享了一条干货
你好,两岁以下的孩子一般归女方抚养
起诉争取孩子抚养权,2岁以下的孩子一般会判给女方。
两周岁内的孩子抚养权原则上归女方
一般情况下,鉴于孩子小,给母亲的可能性大。
孩子会判决给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一方
你好,两岁以内的孩子一般都会判给女方,但是你必须要有一定的抚养能力,即经济条件。
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向法院起诉离婚。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亲生活。
一般二周岁的孩子会判给女方。
两周岁以下,推定为哺乳期。一般判给女方。谢谢。
第1-10条,共12条 &
下载房天下APP
提问获取更多回答
ask:9,asku:1,askr:86,askz:17,askd:52,RedisW:22askR:0,askD:191 mz:nohit,askU:0,askT:0askA:193
Copyright &
北京拓世宏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Tuo Shi Hong Ye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帖子不存在或被隐藏.
您可以试试:“网上宁夏行”之四:走进清真寺&走进回民日常生活--时尚--人民网
“网上宁夏行”之四:走进清真寺&走进回民日常生活
】【】【】【】【】
纳老在为我们介绍清真寺情况
&&&&(一)纳家户清真寺&&&&来到宁夏,来到“塞上回乡”,终于有机会走进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回族,看看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风俗,体味一下独特而浓郁的回族风情。&&&&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公共场所,也是穆斯林精神生活的寄托地。在宁夏不大的面积上,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林立,各具特色,竟大约有3000余座。8月19日,“网上宁夏行”一行参观了地处永宁县城西的纳家户清真寺,它是宁夏古老、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清真寺之一。&&&&从清真寺建筑外形来看,有的是典型的中国宫殿式建筑,庭院数进,曲栏环绕,松柏苍郁;有的则是纯粹的阿拉伯式,或带有浓厚的阿拉伯建筑艺术色彩。纳家户清真寺是一座传统的汉式建筑寺院,坐西朝东,呈长方形,由门楼、礼拜大殿、厢房、沐浴室组成。&&&&来到纳家户清真寺,先见得门楼。门楼为过洞式,过洞上面,是三层高的歇山顶邦克楼。从门楼下的门洞穿过,进入庭院,在左、右两棵古树的掩映下,看到一座雄伟大殿,端庄肃穆,飞檐四出,这就是寺院的主体建筑――礼拜大殿,每天,虔诚的穆斯林都会来此进行礼拜。&&&&大殿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进入的,只有男性穆斯林在净身之后,脱鞋方可进入。于是,我们记者只能在大殿前看看,无法见到里面真实的情形。据说,大殿内铺满地板的拜毯,以其纤尘不染的干净震动人心,它们或大或小,一块接一快,一块叠一块,从门口直铺到四面墙角。伊斯兰教是反对和禁止崇拜任何偶像的,因而清真寺里不象佛教或道教寺庙那样,摆满了千姿百态的各种神像。它空空荡荡,一屋子空气,一屋子阳光,而真主却无处不在。&&&&在大殿前,我们见到了纳栋成老人,他戴着白帽,穿着白衣,白须飘飘,我们都很亲切而尊敬地称他为“纳老”。虔诚的纳老曾经去过麦加朝觐,这或许也是他一生最感幸福与骄傲的事情了。回族群众把去过麦加朝觐的人,尊敬地称为“哈吉”。&&&&纳老向我们介绍了这座清真寺的历史。它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据《陕西通志》记载:元初,贵族“瞻思丁子纳速拉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丁四姓,留居各省,故宁夏有纳家户,长安有孙家拉,今宁夏纳氏最盛――这就是宁夏纳家户的由来。纳姓迁到宁夏后,就在此建造这座大清真寺,定名为纳家户清真寺。眼前我们看到的纳家户清真寺,是在旧址上按原貌修建的,当初的清真寺,由于战乱和地震,已被毁坏殆尽,不复存在。&&&&介绍完礼拜大殿,纳老带着我们来到水房,即穆民上寺礼拜前净身沐浴之地。只见水房中间,用石头砌了一个很大的长方形污水池,两排水管,上面搭盖了一个放置毛巾、帽子和汤瓶的大木架,两侧各是一溜长椅。沿左右两侧墙,是进行沐浴即“大净”的独立沐浴间,沿另一侧墙面,是专为“小净”洗下身而设置的一些小隔间。&&&&纳老说,穆斯林做小净不用脸盆,而是用“汤瓶”,因为在穆民看来,用过的水是不洁净的,所以要用“汤瓶”打来流动的水。“小净”不仅要洗脸、洗手、洗脚,还要漱口、呛鼻,到小隔间洗下身,叫“净下”。而脸怎么洗,手怎么洗,洗几次,又都是非常有讲究的。&&&&至于“小净”时所用的“汤瓶”,已成为穆斯林的标志。我国清真食品商店和出售清真食品的摊贩,常在广告和招牌上以及一块小板上,画上一把“汤瓶壶”挂在那里,作为清真的标志。&&&&在纳老为我们演示“小净”时,我想,这一系列看似繁琐的讲究与过程,不正展示了穆民对伊斯兰教的虔诚吗?&&&&(二)纳家户村及纳老家&&&&我们所参观的纳家户清真寺,就座落在纳家户村。登门楼而望,只见一排排院落整齐有致。据说,纳家户村有1200多户,其中90%以上是回民,80%以上的人姓“纳”。每天到礼拜时辰,寺里就聚满了村里虔诚的穆民。纳家户的回民,凭借自己的勤劳能干,通过屠宰业和运输业,发家致富,过起了红火的日子。&&&&在我们参观完清真寺后,热情的纳老邀请我们到家中一坐。走在村中,看到讲究清洁、喜爱卫生的回民对环境卫生也很重视,房前屋后整理里井井有条,收拾得干干净净。&&&&纳老家同村中其他人家一样,有独立的院落,房子很新。纳老所住的房子不大,但充满了回家的特色。自己用砖头垒砌的床占据了整整一面墙,房间正中,是冬天取暖用的煤炉,有烟囱通向屋外。几个旧式的大木箱往地上一摆,既是家具,又做桌子用,上面摆放了一些日常用品,同时兼做书桌,摆有关于伊斯兰教的各种经文和书籍。墙上则挂满了不少只有回家才有的装饰。有一幅壁挂,展示的是麦加朝觐的场面。纳老始终无法忘怀那令人激动的麦加之行。&&&&纳老的房间就是这样朴素,甚至有点古旧,也许是他更习惯这样简单生活。&&&&向纳老告别,在走出院落时,不经意看到别的房子挂着漂亮的白色蕾丝窗帘。窗帘尽管遮住了屋内的陈设,但通过这美丽窗帘我还是得到一丝讯息:这窗帘后的,是纳老的子孙,新一代回民更幸福富裕的生活。
这就是门楼,由过洞进入寺中登上门楼看寺中景色,古朴肃穆从门楼上看纳家户村这就是纳老家,收拾的很干净,对面的房子,为纳老房间这就是纳老的房间,简单朴素,但很有回家特色房间一侧是用砖头垒砌的床,冬天取暖用煤炉
(责任编辑:蒋波)
精彩推荐:
热点新闻榜
互联网搜索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回族人的生活习惯!_百度知道
回族人的生活习惯!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获赞数:75
回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各地习俗也略有不同,但整体都有相同的习俗:1.基本信仰伊斯兰教,宗教的法规融合于民族传统之中2.围绕清真寺而居,凡是有回族的地方一般都会有清真寺,供回族穆斯林礼拜真主。3.按照教义同族同信仰的男女通婚,一般不与汉族等民族通婚。4.吃清真食品,忌食猪、马、骡、驴、狗、猫、猴等蹄子不分偶数瓣且不反刍的兽类等,自死而非阿訇宰杀的牛羊驼家禽等,以及动物的血液等。同时禁忌饮酒。回族小吃众多,经常制作各种油炸面食,以及拉面、酿皮、烤饼、羊杂碎、泡馍等风味餐饮,西北地区回族喜欢喝八宝茶。5.普遍说汉语,各地回族说各地方言,言语中保留大量来自阿拉伯、波斯和突厥的词汇,尤其在解释宗教文献的时候使用频繁。回族见面问候常说:“色俩木而来空”,回答问候则说:“瓦而来空色俩木”。6.普遍使用汉字,部分西北地区回族还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汉语,但此法已逐渐失传。7.衣着服饰普遍和汉族相同,男性带白帽(也有黑、红、绿等颜色帽子),女性戴白色的大帽子将头发全部包裹进去,也有在头上别手帕盖住头发,还有的女性戴盖头整个包裹头部只露出面部,云南和西北地区回族还穿长袍。8.回族普遍为逊尼派穆斯林教徒,受苏菲派影响而有四大门宦以及各种小教派。教派的区别大多在宗教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上区分,唯有哲合忍耶教派的人戴的帽子非常特别可以一眼分辨出来。9.回族的主要宗教节日为:开斋节(大尔地),古尔邦节(小尔地),圣纪(先知穆罕默德诞辰纪念日),阿舒拉日,登宵夜等。其中开斋节之前的一个月里为斋月,斋月中回族成年健康男女要在太阳升起前封斋,太阳落山后开斋,在白天禁止一切饮食等。古尔邦节是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回族家庭会在古尔邦节这一天宰牛羊分发给亲友、邻居和穷人等。
采纳数:12
获赞数:34
擅长:暂未定制
不吃猪肉!狗肉!
擅长:暂未定制
其他1条回答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本周排名:
周边地区推荐:
清朝末年,“陕甘回民叛变屠杀汉人2000万”
日 10:29:34
同治“陕甘回乱屠汉2000万”&编辑:蔺胥伟& & & & & &&&& 陕甘回民叛乱又称“同治陕甘回变、同治回乱、陕甘回变、陕甘回乱、回回乱”等(英文:Shan Gan Muslim Rebellion),是年间,发生在陕西、甘肃(此时的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市和市)两省的回民暴动、叛乱。“”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民众,即,建国后绝大部分被划定为回族。& & 这场动乱极大地改变了陕甘两省的民族分布。在战争中,回汉两族在陕西、甘肃两省互相仇杀。战乱初期,回民在的带领下,趁晚清局势动荡,企图在中国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 & 陕西人口在战乱中损失达622万,甘肃(此时的甘肃省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西宁市和海东市)人口损失达1455.5万,陕甘合计约2000万,其中汉族损失人口约1500万,损失人口约500万。战后陕西的回民只有居住在西安的两万多人存留。清廷深谋远虑,为了避免重蹈宗教极端势力清洗异教徒、分裂中国的覆辙,将许多投降的陕甘回民分散迁移到西部各地。事件介绍& & 晚清起事后,各地都兴起了,俗称为勇。清代的勇与兵有严格区分,勇是团练即民兵,兵是正规军。咸丰末年,为了对付太平军,河南巡抚严树森曾招募了六百名陕西回勇往开封协防,事毕后回陕遣散,为陕所留用。适逢扶王勾结,在元年从河南经由武关入陕西,陕西大乱,这批被征的回勇乘乱散走。一批原籍、散伙归家的回勇走到(今陕西华县)圣山小张村,有个回勇看上了村边的竹子,与姓王的园主商定,每斤铜钱20枚购买。正在砍竹子时,主人的父亲来了。老头得知卖竹子的情况后,觉得价钱低了,想反悔。但是,老头不是责怪自己的儿子不会做买卖,而是诬陷砍竹子的回勇是偷竹子,双方发生了冲突。恐怕谁也没想到,这一冲突,竟然引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乱。&& & 起初,叛乱势大,陕甘陷入动乱,人口锐减。在钦差大臣(年)到达以后,清朝才开始转败为胜。多隆阿原来是一名八旗军军官,因的提拔而升任将领(在他麾下的那一部分湘军名为楚勇)。1861年,多隆阿帮助从太平军手中收复了安庆,他自己在1862年攻克了庐州。他的勇营被证明在对付回民时同样有效。1863年3月,多隆阿的勇营攻占了陕西东部作为东干人主要基地的两个市镇。他在8月间打破了对西安的封锁,把回民赶到了陕西西部。1864年3月他死于对侵犯陕西的四川太平军的战役中,这时他已扑灭了陕西省的回民叛乱。可是大批陕西回民却逃入甘肃,参加了在那里早已起义的人数众多的回民部队。&& & 甘肃的叛乱似乎是回民首先发难的,马化龙的新教教徒则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早在1862年10月,某些回民领袖就传话,说清朝即将大肆屠杀回民,所以他们组织起来包围了灵州这个位于马化龙基地金积堡以北四十余英里的大城市。与此同时,回民在甘肃东南部攻打了固原,这是横跨一条交通要道的战略冲要城市。驻兰州的总督恩麟发现只有和为上,别无他法。在他的建议下,1863年1月北京为甘肃下了一道特旨,重申对回民的不歧视原则。但是甘肃与陕西一样,回汉双方地方队伍都倍蓰增加,冲突与日俱增,所以四年之内除省城和其他少数几个城市外,全甘肃省几乎都被回民部队占领。历史背景回民状况& & 中国回族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格局,自形成之时,就于汉族同处一地,由于生活习俗的不同,使双方的误解,隔阂日趋加深。特别是西陕甘地区“回汉杂居,俗尚各别,睚眦小忿,本人情所不能无。&” 回、汉两族对于这种因习尚绝殊而导致的“龃龉相仇杀,(亦)视为固然者久矣。”咸丰八、九年间,有些县分就发生大规模的回汉持械殴斗的事件。然而,清政府却利用这种矛盾,采取以汉制回的政策,处处偏袒汉人,“凡争论斗殴,无论曲直,皆抑压回民。汉人复持众欺凌,不知回性桀骜,亿万同心,日积月长,仇恨滋深。》宗教类回教徒不食猪肉条记曰:“凡以回籍服官者,荐擢至三品,即须出教,以例得蒙赏喫肉,不能辞也。”&& &&继位以后,清廷对待回民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当士大夫阶层和各级地方官员中普遍存在的针对回民的文化歧视和宗教歧视上升为国家意志之后,对现实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司法歧视便产生了。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开始后的100多年间,一系列专门针对回民的律文、例则不断地被制定和完善起来。这些律文、例则使得回民沦为法律意义上的贱民,地方官员在处理回、汉诉讼时扬汉抑回的态度大都根源于此,而一般民众对待回民的态度也深受其影响。&& & 汉人欺负回民,往往认为自己是主人,人多势众,有优越感。对于回民,则认为他们是客户,是少数人,无足轻重。是以肆意侮辱,毫无顾忌。冲突中有汉人将猪肉投入回民井中者,有在回民集市宰卖猪肉者,亦有以猪肉故意碰沾回民衣襟挑衅者,不一而足。“回之防汉,恒虞待以异族;而汉之视回,尤轻蔑而兽畜之&。”&& & 同治以前,频繁发生的冲突与摩擦,汉回未尝交恶,或偶因羊豕启争,亦相怨一方而已,旁观者不以为然。从回民到汉民,从民间到官方,彼此都习以为常,认为其不过如漳泉大姓之械斗,未必叛也。因此,几乎没有人想到这种冲突与摩擦会导致同治年间那样一场惨烈的战争。&& & 同治以前,在回、汉矛盾比较尖锐的关中地区,汉人不尊重回民的宗教禁忌,往往导致严重的流血事件。光绪年间渭南县长尹长龄,捉到一个刀客,头上给套了个猪尿脬。刀客说,我不怕杀,只怕此法。尹说,此法不是我发明的,这是同治年间渭南县某整治回回的办法。地方官员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往往偏袒汉民,致使矛盾激化。据大荔县李蔚若讲,“回、汉杂居时,常有无赖汉人侮辱回民。有一汉人以猪肉触到回民的衣衿,回民当面就把衣衿割去,遂至成讼,汉宫不仅不能解决纠纷,且吓唬回民说:‘拿猪肉触你衣衿,你便割去衣衿,若拿猪肠绕你的颈项,你也持刀割去你的头吗?’此回民听后,愤怒万分,然以人少势微,不敢和汉官为敌。&& & 除了这种因宗教禁忌引发的冲突外,也有因宗教原因产生的利益冲突。咸丰七年,渭河以南演戏摊款,回众以宗教关系,拒不接受,遂起械斗。后虽经官府禁止,但地方绅士起而反对,以为演戏自古皆然,岂能以“回匪”关系,便行禁止?因记载过于简单,这一事件的具体情况我们不清楚,但是,此类冲突显然是发生在回、汉杂居的村落之中,乡村中公权与教权发生矛盾是导致冲突发生的根本原因。地畔相争& & 地畔相争是回、汉冲突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皮影戏《打羌白》第二出回回头目马盛上台有四句道白:“家住沙窝在马家,地畔相争动杀伐。”&&所谓“地畔相争动杀伐”一句,指的就是同治回变起于地畔相争。&& & 同治以前,回、汉田畔相争主要发生在回、汉人口分布密集,人均土地较少的地区。关中回民人多地少,对农耕之事相当重视,不但吃苦耐劳,而且懂得精耕细作,甚至不惜以小麦换汉人粪灰肥田。正因为如此,许多不为汉民所重视的边角之地,大都变成了收获颇丰的高产之区。例如大荔沙苑回民善于农事,会经营沙地,护沙的工作做得很好,白马营的粮食产量很高,是从前人称为“金粮”的产地。相对于一般的汉人,回民较为富裕,有一定经济能力去购买新的土地,而地少人多的现实情况也使得这种扩展的欲望更为迫切。&& & 以回民巨堡南王阁为例,该村回民人口众多。有一千数百户,北部羌白镇、东部八女村以及西部的毕家村均为汉民所居,唯有南部为回民势力范围,但又邻近沙苑,土地较少。回民富裕而地少,所以尽力向汉人买地,南王阁西面金水沟一带的土地逐渐购为已有。对于那些离本村较远的田地,只要汉民肯买,也不惜受跋涉之苦,重金买人。比如南王阁的回民在距离本村20里路的姚期寨买地,地里没有粪,要从南王阁运去,每日只能运一同半。汉人则利用回民买地心切切的心理,意图高价把地售出,但另一方面又担心一售地与回民,便永不能赎回来了,所以不愿把地售给回民。矛盾彷徨之中,冲突由此而生。之中,冲突由此而生。&利益之争&& & 周期性的集市或庙会既是乡村商品交换的场所,也是人员汇集、大众娱乐的场所,在乡村生活中占居重要地位。赶集时,双方往往因为细故小事发生争斗,甚至引发械斗,杀伤人命。同治以前,泾阳的经纪对于贩羊牛为业的回回很不公平。汉人来卖猪,经纪牙客很顺利地给的是好价钱。回回卖牛羊,他们百般习难,估的价钱很低。因此,泾阳县流行着两句话,就是“黑猪卖的是白银子,白羊卖的是烂银子”&。而且,回回卖了牛羊,往往不能及时收到钱,有时长达一两个月。&& & 西安这一带过去汉、回杂居,常因细故打架,后来便闹成大祸。从前七月十一日是双水庙汉人过会的日子,回民小贩常上这里来赶会。汉人吃柿子论把儿(蒂)算钱,但汉人或把把儿吃下去,或抛掉,结果打起架来,回民经常吃亏。八月十四日是三会寺回民的会,汉人就去赶集。有一天集上双方打了架,死回民六人,汉民一人。结果告到官,回民被轰下去,从此回民便衔恨在心,以致积怨成仇,弄得不可收拾。&法律歧视&《》中的回族条文与其他相关律例的静态的对比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清律例》中的回族立法无一不充斥着对回族人民歧视与压迫,显示出回族人民在法律面前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在清廷看来,一方面“回人久隶编,即与百姓元异”,“回岂非民乎?”&针对普通百姓的法律均可适用于回族,另一方面又诬称“回民犷悍成习,结党为匪,仅照常办理不足示惩”时期,由于东南方战事巨大,陕西负担严重加大,实收的田赋增加到了正规田赋一倍半。陕西地区,在回民起事之前就爆发过两次农民运动。第一次是咸丰六年(1856年),以北的农民,在冯元佐率领农民到县里抵抗(据《陕西回民起义资料》第一篇介绍),反抗盐课摊派而“交卸农具”(即把种地的农具交上去,表示不再种田),它是类似工人罢工的消极反抗办法,后来很快就被官府瓦解。第二次是在(1861年),李桥人杨生华号召村民叛乱起义,渭河以北几个大镇都参加了,与官兵相持数月后失败,杨生华全家被杀。(可见于《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门宦之争&& & 门宦来源于汉族的“宦门”“”一词,是中国穆斯林的特有组织。它上有教主,道堂,下有,形成一个严密的组织。一呼百应,教徒唯命是从。之间,各自独立,相互排斥,矛盾和冲突经常发生。&& & 明末清初,随着甘肃回族聚居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回族内部矛盾的激化,甘肃伊斯兰教内部产生了三大教派(,,)和四大著名哈里发(门宦,门宦,门宦和库不忍耶门宦)。清朝时代起首先在甘肃一带回民中出现了的哈里发国家。哈里发制度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的兴起,改变了原来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派生出十分复杂的内外矛盾。&& & 清政府对势力采取了严厉打击和极力压制的政策,这不仅表现在清政府自乾隆以后竭力企图取缔回民的哈里发门宦组织,而且这一政策直接演化为清王朝对整个回回民族的歧视和排斥。这种专制统治在民族问题上的野蛮政策激起了西北回民的激烈反抗,这样很自然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清政府,使回民有了一个共同的反抗目标。&& & 随着的发展和在西北回族社会中的进一步传播,甘、宁、青地区的一些回族在远赴期间接受并学习了新的伊斯兰教理论,回国后便积极传播,使得具有较高组织程度的各种门宦开始出现在回族社会中。随着门宦的形成和门宦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回族社会内部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回族社会内部组织化程度的加强与提高。而这个变化过程所引发的社会整合使原有的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种社会关系的改变在西北地区穆斯林民族的内部与外部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改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清王朝腐败的统治都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 同时,哈里发回族门宦制度的发展是以回族社会组织化的方式来完成的,而这个方式是从宗教领域发展起来并以宗教形式来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回族社会内部的竞争导致了回族内部教派与门宦之间的矛盾斗争日趋激烈,从争夺教徒到争夺清真寺及其他各个方面,最终导致一系列大规模的械斗与仇杀事件。因此,清王朝对西北回族教派门宦矛盾斗争的利用、分化与打击,使西北回族社会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压迫,导致了西北回族与清王朝之间严重的矛盾对立与惨烈的流血冲突。&& & 从清乾隆十三年开始,门宦之间的权力斗争共爆发了五次,清王朝在西北地区的各级官员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和了解回族社会的实际情况,因此对于教争问题的严重性与危险性的估计不足,所以在处理教争问题上采取了错误的方式,直接促成了回族、人民的反清叛乱。教争问题所暴露出来的本质问题是门宦势力与官府统治的矛盾问题。一方面,门宦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加强了回族社会内部的凝聚力与实力,增加了清王朝的统治难度。另一方面,教争的矛盾与回族和清王朝统治的矛盾密切相关,教争的升级终于导致回族、撒拉族与官府矛盾的尖锐对立并以起义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模式几乎成为清朝后期几次回民起义的一般规律。&& & 1781年,创始人的弟子领导了屠杀异教徒的叛乱,但其教派争权的错误思想导致了起义迅速被瓦解。1784年、等为首的石峰堡起事;1862年以为首的宁灵反清起事。暴乱过程  元年春,在扶王部联合进入陕西的直接推动下,关中各地回民纷起响应。(其主要领导是、,短时间内形成了十八大营,有于彦禄等18元帅。回军曾包围西安达一年多,还曾包围了,一度威胁着陕晋豫的咽喉要地和山西滨河一带的地区。&& & 赫明堂即与甘肃老教回民取得联络,于同年秋占据(治所在今)。翌年,平凉、固原、、、河州、宁夏,先后为义军所占据。当同治五年(1866)捻军梁王等部进入陕西时,原来已经退到甘肃的陕西回民造反军又纷纷东下,与捻军协同战斗。“捻回合势”曾造成西北反清革命形势的高潮。甘肃回民叛乱军的迅猛发展,在甘肃形成了以金积堡、、西宁、为中心的四个反清基地,起义领袖为、、、。&& & 清廷先是用了大力来对付陕西的回民叛乱。从甘肃、调来大量军队,特派作,负责全省军务。胜保屡次打败仗。1862年11月,又派代替胜保。多隆阿在攻取时战死,由接替了他。自同治三年至五年(),战争互有胜负,叛乱军没有退出陕西。甘肃方面虽然已陆续有清军的援军开去,但都不济事。同治五年(1866)三月,兰州清军内部火并。而这时,陕甘饥民也揭竿而起。甘肃回民叛乱军,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强大起来。&& & 1866年,左宗棠接任,左宗棠深知回民军和捻军联合后更加难以对付。因此,他向清廷进陈方略说:“方今所患者,捻匪回逆耳。以地形论,为重,为轻;以平贼论,剿捻宜急,剿回宜缓;以用兵次第论,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然后客军无后顾之忧,饷道免中梗之患。”又说:“进兵陕西,必先清关外之贼,进兵甘肃,必先清陕西之贼,驻兵兰州,必先清各路之贼,然后饷道常通,师行无梗,得以一意进剿,可免牵掣之虞。”这个方略的核心是“先捻后回”、“先秦后陇”,关键则是“不令捻回合势”。&& & 10月至11月间,西捻军和回民叛乱军取得了连克陕西(今安塞南)、、等城的胜利。同年12月中旬,西捻军为救援东捻军,由东面的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回民叛乱军在陕西处于孤军作战的不利地位。在清军节节进逼下,叛乱军转取守势,十分被动,以致、、、绥德等地相继失陷。&& & 1868年11月,左宗棠参加镇压西捻军以后回到西安,陕西大局已定。&& & 同治八年(1869)二月,左宗棠移军乾州,诱逼陕境回回入甘,以集中兵力,专心来对付甘肃方面。同年八月,进兵,进逼型,又分兵到宁夏,对金积堡形成包围的态势。金积堡地区的起义领袖团结了本地的回回,并吸收了从陕西入甘的等部队,在金积堡周围布置了五百七八十座堡寨,时时出叛乱兵攻击并截断了清军的粮运。刘松山顽强地向金积堡进攻,曾缩小了包围圈,破坏了叛乱军不少的。正月,刘松山被白彦虎部下打伤致死。刘松山的侄儿继帅其众,采取严密包围的办法,长期围困。金积堡人多粮少,日子一久,便无法解决食粮问题。至十一月,马化龙恐日后堡破,人民死亡太重,决心以个人的生命来换取大众的生命,便向清军投降。马化龙父子因此受到凌迟,但不少的回族的生命却得以保全,被安置到平凉。&& &&领导的回民暴乱军,成为陕甘回民暴乱军最后汇合的堡垒。同治十一年(1872),派进军肃州,后又加派队伍。肃州周围100多个堡垒尽被破坏,肃州被围困起来。清军日夜用炮轰城,城随坍随垒。清军掘隧道,马文禄则从城内截断。清军整整攻了18个月,肃州仍未攻下。翌年八月,左宗棠亲自到肃州督战,刘锦棠也从西宁率军前来。在其他根据地尽皆覆灭的情况下,肃州是处在清军优势兵力的包围之下,其孤立无援、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八月间,马文禄被迫放弃了战斗,向左宗棠请罪。&& & 以为首的陕西回族在河州战役结束后,同当地回族、结成联军,恃险拼死抵抗,给清军以不断的打击。由十一年(1872)九月下旬至十一月底,前后两月有余,大小50余战。十一月十九日,进驻西宁后,白彦虎誓不投降,率领眷属及党羽约2000余人,于翌年二月下旬由大通经永安冒着冰雪严寒向河西奔去。三月初,白彦虎率部通过仅容单车行走又有5营清军防守的,经、东甘州城外。三至四月中进至。肃州回民曾多次出城配合白彦虎部迎击清军,但由于清军截击,白彦虎不愿进驻肃州,而是率部经进军外,由奔向。后在的追击下,白彦虎部又由新疆转道至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境内。人口损失记录& & 叛乱一起,回民比汉人更有组织,又因很多人当过兵勇,因此在湘军未到之前占了绝对上风,以优势兵力对汉人村庄进行逐村屠杀,杀死汉人几百万人。志载,咸丰五年(1855年),全县有46579户,254257人。到光绪二年(1876年)统计,有28543户,120302人。户数和人数都减少了一半。如果考虑到1869年之后的新增人口,估计七年间损失了60%的富平县人。&& & 据志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原县人口16万人,由于回民起义加之光绪年间两次瘟疫和大旱,三原人口锐减至4万人。回民起义两年间(年),“县旧隶五百余村俱残破,仅存东里、蔡王二堡”。&& & 高陵县,回民起义前的1861年,高陵县人口6.9万人。高陵县志记载,“同治三年(1864年),县内人口锐减至32192人。”两年时间减少60%。&& & 甘肃平凉。据宣统《甘肃新通志》卷47,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回民军队”陷平凉城府官……员死节者百余,士民死者十数万。”据《中国人口史》一书推算,同治年间平凉府(包括华亭,隆德,平远,海城,固原)人口损失249.1万,占战前人口的88.6%。&& & 平凉,据记载,“同治二年十一月,陕回入境,焚杀极惨。初土回叛变,尚爱乡土,不甚残毒。及陕回入境,无所顾惜,焚杀惨于土回十倍。华亭从此丘墟。“”乡镇民屋焚杀殆尽,遗民数百悉逃莲花台。“平回后招安遗民,归城者仅七十余人,男女老幼死亡数万。据《中国人口史》,华亭县咸丰十一年(1861年)人口约17.1万,战争中人口损失约达94%。&  平凉。据载:”同治四年县破城,从此官逃庄浪,城空无主者五年.人民杀毙饿死十有八九,老弱逃尽,全县无二三十人家。全县村村焦土,十室九空.”人口死亡比例高达90%。&& & 庆阳镇原县志:”四乡堡寨攻陷无遗,而县城独全,盖四乡之人逃出虎口者,生后入城避难。是月初九日……回民军入城……,全城糜烂,死者不知其数。”据《中国人口史》,回民起义前全县人口26.9万,战争损失23.4万,损失比例为87%。&&&& 四县咸丰十一年(1861年)有人口92.8万,战争中人口死亡82.2万,损失88.6%。&& & 镇压叛乱时,据《秦难见闻记》记载:“先是同州(今大荔)所属地方见回即杀。自宝绅格杀勿论之告示出,于是霸桥、斜口、新丰、水沟、蓝田一带,亦如同属”。巡抚令“曹继堂往东劝谕,至斜口见奸民(团练)气势凶恶,截杀往来回民,因谕之曰:‘汝等不享平安,而多杀无辜,此取祸之道也。一旦回民复仇,汝其无噍类矣。’答曰: ‘我等众逾十万,粮支数年何怕之有。&& & 西安府,日,歪口镇将马振麟缚绑,同行兵丁被杀。马是夜偷走进省,询其情,则彼处杀人已算矣。先是同州所属地方见回即杀,而咸长尚未如此。自官绅“格杀勿论”之告示出,于是灞桥、歪口、新丰、水沟、蓝田一带,亦如同属(如同州所属)。噫!杀人之权,授之愚氓乡团,官绅如此瞶瞶,于民何尤!是日长安李及马十二出城安抚。甘州提督马德昭来。十五日,闻新庄回汉打仗,各有死伤,城内外大惶。十六日,闻东留村回众被乡团杀尽,只逃得一人。是日城内惶惶,难民进城无数。又望见东北一带烟气冲天,询之则灞桥河一带及米家崖、新庄、水窑、阎家市各处,俱被团练烧杀,文武官员俱袖手旁观。十七日,闻刘家寨人被窑头人烧杀殆尽,石仓带团练数万,往东北迎出,来往数次始回,是日城外大乱。&&& 长安县令马德兴往西乡安抚回众,行至木塔寺,被汉团缚绑,随行八人俱身带重伤,赖石仓解救得免,遂西行,城内汹汹,各怀疑惧。讹言于是夕洗杀城中回民,余闻之不觉胆落。已闻西仓聚人无数,待晚发作,无以为计,只好听之而已。薄暮天色沉晦,定更(打定更炮)后风雨交作,雷电闪灼,暴雨如倾盆泻水,至四更后方止,雷雨益甚。& & 在这场动乱中,西北各省人口锐减,战乱中损失人数估计达2000万。战后安置& & 首先是对回民强制迁徙。被杀后,左宗棠把一万多陕西老弱回民,强行安置在平凉与交界的化、圣女川等地,稍后又把三千多甘肃回民押解到这一带的荒凉之地。&& &&的“善后”还包括在西北寻找清王朝的代理人,即“简彼族良善者,使自相什伍”目标的达成。从左宗棠给下的“能明大义,才堪选用”的八字评语看,马占鳌就是他这次用兵西北过程中慧眼识珠发现的人才。自从马占鳌接受朝廷招抚后,不仅协助左宗棠扑灭了西宁、肃州两处的回军,而且在左宗棠离甘后,忠实地站在一边,履行代理人的责任,利用军权夺取了河州各门宦的教权,从事变前一个年轻的阿訇,摇身一变成为集军权、教权于一身的举足轻重的人物。&影响争议&& & 《剑桥中国晚清史》称“5月底(阳历)在华县附近,汉民焚烧一座回民村庄的行动触发了大规模汉回冲突”,将挑起冲突的责任归于汉人。亦指出“陕回之祸由于汉回构怨已久,起衅之故实由汉民。"但冲突一起,回民比汉人更有组织,又因很多人当过兵勇,因此在湘军未到之前占了绝对上风,以优势兵力对汉人村庄进行逐村屠杀,杀死汉人几百万人。由冲突演变成如此级别的大屠杀,前因后果就复杂了。&& & 华县&县志稿&卷三&建置志&:“自回族在圣山砍竹,州牧濮圭又右汉左回,堂谕云:‘汉伤回民,十以一抵,回伤汉民,一以十抵。 ’快班头秦英,回族也,忿忿下堂,谋变愈急。嗣后华山团长白祥生,合渭邑团长张映兰,缉诛回民十七人于麦田。诛回谍于白泉铺,回民纷纷北渡,秦家寨,也家滩焚烧一空,遂有回族大祸。&&蔺氏启源文化传播中心 &提供
已有2人表态,我们需要你的态度
“回回造反”这事还真的有,听爷爷讲的!
正在上传图片....84%
村内最热文章
全国最新文章
村内热门相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族的服装是什么样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