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送祖祠堂雕刻祖德流芳远可以加上自己名字吗自己的家族祠堂入祠我想添送雕刻牌自己名字写上面可以吗?

2016.10云南宣威甯氏大祠堂纪实,记录天下甯商家族传奇 - 美篇
/&&&&2016.10云南宣威甯氏大祠堂纪实,记录天下甯商家族传奇
扫码分享到微信
2016.10云南宣威甯氏大祠堂纪实,记录天下甯商家族传奇
照片拍摄:甯氏宗亲 甯湘 李嫦莉
 云南宣威甯氏大祠堂,座落在宣威市20公里的落水镇多乐桂花村的风水宝地上,背靠青山前倚绿水,祠堂飞檐翘角,气宇轩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美轮美奂,恰似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祠堂周围,1000余甯姓人家,聚族而居。
寻根问祖话宗祠,传播家风正能量中华甯氏,有诗赞曰:身正如洪钟,用心深府中。决胜千里外,谈笑百家村。
甯邑世泽,齐郡家风——齐郡堂甯氏联
 走进祠堂,仿佛感觉到先人说过的家常话和他们熟悉的脚步声,还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之声,都散布在祠堂的每个角落里,这一切充满了家的味道。这里祠堂的每张门上都赫然刻着精心撰写的对联、匾额:宗功祖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耕读传家,清白明世……激励和教育着甯氏后人,品质和德行是最当紧的,是老一辈族人的期待和希望。
宣威甯氏祠堂参照古法,釆用厚厚的木门、黑褐色的青砖、麻石、汉白玉石雕……在檐头横梁上,在楼栏廊柱之上,在花格漏窗之间,总缠绕着一种远古的謦香,如水流般漫溢,缓缓流淌,久久地在祠堂上空盘桓不散,挥之不去。这种清香,悠长绵延而又含蓄、内敛、深沉,仿佛与生俱来,如母亲的棉布,舒缓,温暖,软和,亲切,是亲人和乡邻的气息,是平淡生活的味道。
甯氏家训爱国家, 守孝悌; 重教育, 善修身。择良友, 专本业; 尚节俭, 讲文明。    国法家规,乃治国齐家之本。无法则无以富国安民,无规则无以兴家育人。今立家规,劝勉族人。
八条家训,条条要紧。万望熟读,付诸言行。
  祠堂有里外三栋两四合院,有大门门屋、享堂、拜殿、龙头水榭、香火炉、展览室、会客厅、授课堂、藏书楼。  祠堂里浓郁的香火味今日开启,将常年经久不散,四时八节,祭祀不断。“祭,如在”,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着家世的兴旺,子孙的繁衍。祠堂祭祖,必将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  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倍思亲。祭如在,一切在。
甯氏六大文化精髓
  祠堂里“族规”“家训”上墙,教育着后人恪守:敦、笃、雍、崇、务、孝、伦、淳、睦、思、德、忠、本、善、义等。仁义道德,忠孝廉节,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规范自己的言行。祠堂将恢复以前的众多功能:聚会、议事、倡学、教化等等,以及文化活动室、书画展览、文艺展演、史志乡贤英才陈列等新功能。
庄严的祭祖仪式
宣威甯氏宗祠祭祖文甯德锦
云南省文明办思德处处长  维时公元2016。金秋十月,国庆之际,祥光凝瑞,吉气绕梁。宣威甯氏后裔和全球甯氏宗亲代表,云集宣威多乐桂花村新建宗祠,谨备礼仪,奉祭祖先,至孝至笃,慎终怀远,议宗族大计,倡社会和谐,成家族民族兴旺。水有其源,族有其宗。考之史典,春秋康叔,源于姬(jī)周,根于黄帝,建卫肇(zhào)始,十传武公,封子季亹(wěi),食采甯邑,后辈子孙以甯为姓,九世袭爵,封七位大夫,连佐十五位君主,经200余载,成卫国贵族。公元前680年间,甯戚怀才不遇,隐于商贾,弃卫奔齐,饭牛扣角而歌,桓(huán)公重用,拜齐国大夫,繁衍了齐郡系甯氏大宗。  宣威一脉,身出齐郡,高、龙、贤祖,事从军旅,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明末万历,奉调黔州,平乌蒙隐患,镇守边关,落业乌撒卫,建宣威甯家院。历经岁月,四百余年,浩荡繁衍,传二十世,人口愈三万,散居滇川黔境。上苍垂顾,祖宗荫德,一脉子孙,铭记祖训,忠孝节义,耕读传家,修德行善,親友睦邻,尽忠爱国,英才代出。  当今之时,吾辈子孙,欣逢盛世,秉承先祖绪业,响应国家号召,改革开放,与时俱进,为国为民,唯力是奉,唯德是行,各条战线,百花齐放,全族上下,你追我赶,同心同德,共绘小康美景,共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致富不忘祖恩,寸草春晖,拳拳在心。于此,宣威甯氏宗祠落成之际,敬献心香,祭吊祠堂,奉供灵位,告慰我祖,恳请列祖在天之灵,保佑甯氏,家风浩荡,百业兴盛,继往开来,再建功勋,巍然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呜呼:愿我祖,英灵永驻,浩气长存,祖宗德泽,山高水长;春风化雨,滋润八方,伏惟尚飨(xiǎng)。  不孝后裔敬上 !
<font color="#月2日宣威甯氏宗祠祭祖典礼8:00 迎宾:舞龙舞狮8:30 热场:孝老、爱亲、感恩歌舞节目9:00 祠堂竣工庆典:1.来宾介绍2.宣威宗亲代表致欢迎辞3.宣威宗亲代表介绍宗祠建设情况4.宗亲代表共同为宗祠竣工揭牌5.甯氏宗亲代表致辞6.中华甯氏宗亲会代表致辞7.表彰宗祠建设先进典型、突出贡献先进模范8.中华甯氏宗亲会向宗祠赠香炉及证书9.甯氏宗亲向宗祠赠甯氏历史文化资料10.祠堂管理委员会负责人讲话9:50 道德讲堂:宣讲祭祖意义、甯氏家训10:30 祭祖仪式12:00 午宴
宣威甯氏宗祠竣工及祭祖典礼于10月2日上午隆重举行,参会宗亲人数记录达到1000余人!分别来自:美国、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北京、山东、湖南、湖北、广西、广东、江西、贵州、安徽、四川、重庆、陕西、福建、海南、浙江、江苏、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南、甘肃、河北、宁夏以及云南当地。
临江仙 · 祝宣威甯氏宗祠落成
李嫦莉自古吉人多厚福,何庸气象凉凉。云收雨散乃嘉祥,分明天眷佑,祠宇浴辉光。
端整冠裾思烈祖,虔心拜首拈香。九州甯氏聚明堂,族兴丁口旺,寄望佐时昌。
杰出宗亲代表甯亚功讲话
杰出宗亲代表甯永杰讲话
表彰宗祠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及先进模范
甯氏商会部分到会企业家支持宗祠建设
中华甯氏宗亲会向宗祠赠送香炉及证书、甯氏宗亲向宗祠赠送牌匾、甯氏历史文化资料
为筹建宣威甯氏宗祠,宣威甯氏宗亲甯尚年、甯国昌、甯德刚、甯亚功、甯伯贤、甯明功、甯德飞、甯德灿、甯厅功、甯德怀等20余人,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为我宗亲树立了榜样。甯湘为各位宗亲创作书法作品,表达敬意,也为宗祠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甯湘献赠中华甯氏宗亲会“源远流长”山水画
甯湘山水画“源远流长”
甯氏之歌创作者甯水军满怀深情阐述歌词创作过程
热闹纷呈的鼓乐、歌舞庆典节目
家孝道文化宣讲
各地甯字族旗飘扬
在前台就座的宗亲
甯亚功、甯德怀、甯湘合影
甯长山、甯平、甯文茂、甯国权、甯湘、甯建辉在宣威大宗祠合影
甯长山、甯文茂在宣威大宗祠合影
与来自美国的甯氏宗亲在美奂酒店大堂合影
甯湘为宣威甯氏祠堂赠送书法作品
天下甯氏一家亲
甯邑世泽,齐郡家风
为作出卓越贡献的宁德园林绿化公司甯德怀宗亲书写"匠心独运”
宣威甯氏历代名人书法云南省党部书记长甯伯晋书法贺新婚联
少将师长甯仕伟书联:放浪形骸外,优游山水间。
甯亚功题匾
甯尚年题匾
甯伯贤题匾
天下甯氏一家亲:广东、广西与湖南的宗亲相聚
我们都姓甯“甯”字书写者:甯湘
甯湘接受天下甯商新闻中心采访
甯湘|艺术简介Ning xiang1968 年生,湖南长沙人湖南省金融美术家协会主席湖南省金融文联副主席湖南省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金融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直书画家协会理事
甯湘花鸟画欣赏
中国画与红木家具是品质家居的绝佳搭配
牡丹,世称花王,富贵之花。画出品格,不落俗套,尽在写形造境、笔意章法。我数十年研习,似有所得。
甯湘精研诗词、书法、国画。其所涉国画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画路宽,许多花卉还作过系统研习,自成体系。诗书画融合,逐渐具有鲜明个人面貌。
甯湘作品小展
甯湘山水画欣赏长城万里,无限风光
岳麓胜境山水画 122×244cm江西省31座最美姚氏祠堂,姚族历史上首次最全集体亮相
旅加摄影师姚廷明,用了四年()时间纵横国内八万里,走了21个省市自治区,拍摄了200多座姚氏祠堂,搜集了200多个祠堂简介,完成了大型民族画册《中国姚氏祠堂》的编创,并于日面向姚氏家族限量发行。
现整理江西省姚氏祠堂专辑,以回馈宗亲。文末有彩蛋!
1、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姚氏家庙-敦伦堂
姚氏家庙敦伦堂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坝南。始迁祖为景清公之子祖章,我祖祖章生子有二;即文伯、文显,文显公讳彦昭,字可发,于元代成武年间,游学章贡,迁居兴国坝南,迄今七百余年,子孙繁衍,万派千支,代有名士,载于史册,后代子孙,亦有荣焉。
自祖章公起本族已繁衍到了24代1500人左右。
本祠堂所辖族群的“辈”字表:彦敬惟淑积子崇应继钦文学光祖德芳名振家兴世颂群英育咸康万宇登元勋忠秉国贤贻善承亲立志怀仁义传宗定久昌克绍书香远良谋后泽长
本祠堂重修两次,最近一次为2016年。
供稿人:姚果源姚名春
2、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古龙岗镇江下村中心组九族祠
盖闻木有本,水有源。而我等姚姓根源始祖舜帝也。因其生于姚墟(公元前22世纪)历史悠久,人口日益增多。大宋末年舜裔106世景清公,由福建宁化任广东梅州驿史,后因变乱,休官承甸,立籍于平远县开基。生子有四、祖德、祖隆、祖盛、祖章,子孙繁衍,散居各地,而我继彩公因时变乱,由本邑竹坝到逃到江下开基,自后科甲联芳,名人辈出,名尊潋水,声益平川,此时名震皇上。因此于江下建造九族祠也,迄今200余年矣。因年长月久,虽经修数次仍已倒塌多年。古人云祖宗虽远,祭祀不得不诚。今逢盛世,百兴俱兴,吾宗族祠不得不建,今有祖隆,祖盛,祖章部分嗣孙自愿集资捐款,按原位原向进行重建。占地面积长17.8米宽12米于公元2007年8月初6动工,经数月建造,于十一月三十日告竣。恭祝房房兴盛,族族荣昌,喜念祠同山河巩固,名与日月齐辉。
我族字派:文学光祖德,芳名振家声,世颂群英育,咸康万宇登。
另,200多年前有个“文”字辈的族亲迁去苏州开基,至今没有联络,有知情的宗亲请早日联系回祖籍寻根。
供稿人:姚名源、姚国林、姚家祺
3、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洋溪镇岗上村姚氏宗祠
姚氏宗祠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洋溪镇岗上村。元朝后期,居住在湖南常德府龙阳县的姚隆甫出任吉州府(今吉安市)仓使,后留寓安福县。成为现今岗上姚氏的始祖,至今已有670余年历史,从隆甫公起,至今岗上姚氏已传承30多代,繁衍3000多人(包括迁居萍乡姚家洲等地的宗亲在内)。
本祠堂适建于明朝初期,是后人为纪念留在岗上居住的姚英哲而建的,祠堂原名《哲公祠》内设“倫正堂”。2005年由萍乡姚家洲姚松勇等人捐资整修,改名为《姚氏宗祠》,并设“忠毅堂“。本祠堂历经几百年,多次整修,面貌与原建筑颇有改变。大革命时期,这里设立过小学校,是红军活动场所之一,墙上有红军漫画,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已成为当地祭祀先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地。
撰稿人:姚晓文
4、江西吉水醪桥日岗姚氏宗祠
本村姚氏宗祠余庆堂始建时间,家谱上原未记载,不知何年建造,在公元2014年间,村里干部召集群众大会,大家一致同意,把原来祠堂就地扩大重建,于公元2015年圆满竣工,祠堂前有水塘,后有靠山,总面积约500平方米,祠堂门前建牌坊一座。高约12米,牌坊上,内外两面各有横匾一块,原来横匾注明是明朝永乐8年间,陈正伦题词,外面是,日冈世第,里面是,诗礼传家,真是雄伟壮观。新修的昌赣高铁正好在祠堂的门前穿过。
供稿人:姚公明
5、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固山村江头姚家村姚氏宗祠
本族姚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固山村江头姚家村。江头村姚氏于南宋祥兴年间(公元1278年),由江西宜丰县灵源迁徙至吉安安福县桃溪村,几经周折最后定居青原区江头村开基安家创业,开基祖17世超群公(字立志),为江头村姚氏第一世,至今有737年,传播后人36代,目前全村70余户,368人。相传:江南三千进士出庐陵,江头姚氏十五位冠华夏。江头村姚氏历史上曾经有3名开国将军名垂千古。
江头村姚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初年,总面积450平方米,距今645年,中途曾维修过两次,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破烂不堪,随时都有坍塌之险,2015年族长率全族宗亲慷慨解囊,男丁每人集资4000元,妇女每人2000元,集善款78万元,于日开工重建,至2016年元月25日峻工。重建后的宗祠总面积为533.18平方米,是全村姚氏尊祖敬宗的场所,也是族人宣传学习,交流感情,健身锻炼,休闲娱乐活动中心,使族人增加了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享受,又为村庄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供稿人:姚峰
6、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株潭镇上坊村马岚头姚氏宗祠
株镇姚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株潭镇上坊村马岚头,我族姓景清公裔孙祖隆房肃支胤魁公于康熙年间自广东平远迁万载潭埠大冲尾。肃支子接公康熙年间迁万载高村富坑。静支鸿神鸿堤二公康熙五十年迁高村西坑,后再迁广西。谦支生现生奇堂兄弟康熙年间迁宜春下浦。谦支生考公康熙年间迁万载潭埠昌集。让支春林公迁万载潭埠。敬支子蒿公迁赣州后,于雍正甲寅年,雍和雍金二公迁万载罗城横坑,至富臣公又迁宜春温汤。祖盛房鼎兰公迁宜春洪江,奕盛公康熙年间迁株潭马岚头,良吉公康熙五十八年迁株潭马岚头。
我姚姓景清公两房七支部分后裔康熙年间辗转相聚万载境内,于道光二十九年立意建祠,但时机未熟,至咸丰五年得以选址株镇马岚头万昌公之享堂这一风水宝地原址改建(万昌公万昌公享堂始建均无从查考)坐向西东,分金庚甲,其形势前面大关峻岭秀气苍葱,背靠卓桥锦溪水文澜活跃,上游实株镇之胜境,挺然倡首邀集各房按丁派费,以旧基址鼎新改建,同心筹度一志经营,缔造于初夏,落成于中秋,一座美轮美奂的壮祠宇终建成。中为官厅,上为寝堂,前为槽门,门楼品墙计上下四扇三楹,左右两廊四垛,左边为厨房。
株镇姚氏宗祠的建成,合两房七支之力,本族各房各支约于景清公十三世至十四世迁入万载,康熙二十二年平远一修族谱十六世起字排曰臣心常贞靖,卿士若尹良,史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长。至今繁衍至二十七世翰字辈,现株镇姚氏各房后裔在清末又散居广西桂林,平乐,柳州,梧州,江西宜春,万载,萍乡等各地,人口五千左右。
株镇宗祠各房先人本着家庙勿建无以慰先灵的宗旨,群策群力几经修缮,建成一座气势浩大霸气的宗祠,然而在土改时政府作为临时办公场所在此办公,后来政府又将宗祠分给了外姓无房户并签发了房屋产权许可证,2013年各房经过努力花资十多万元从外姓手中买回了宗祠,而现在的姚氏宗祠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沧桑,缺乏修善已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现在本宗祠的宗亲正在努力筹款,也希望各处姚氏宗亲能献计献策,让我们先人缔造的丰功伟绩重放光彩,重振雄风。
撰稿人:姚振安
7、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马埠镇上盖村姚氏祠堂-一本堂
上盖祠堂一本堂位于江西省峡江县马埠镇上盖村(民国之前称紫盖村)。本祠堂始建于我族极为强盛的时期约十二世后的明朝。距今有500年以上。
一本堂始祖名思舜。于北宋天禧年间(公元1017年)由峡江巴邱迁徙至紫盖(现名上盖),距今1000年,繁衍至36世,总人口3000人(其中上盖村2000人,新干县浒江村110人,斜里200人,永丰县清塘村160人,小南背村100人,本县水边镇众村120人,福民乡小枥村300人)。
一本堂始祖思舜育有六子,分别为观静、观德、观澜、观达、观省、观悟。经过繁衍形成三房:后房、军房、民房。由观静、观德、观澜三兄弟创立步瀛堂(后房)辖叙庆堂等三大支族至34世;观达创萃英堂(军房)辖怡谋堂等四大支族至36世;观省创致中堂(民房),辖日新堂等四大支族至36世。明清年代各房族分别有村民外移。
一本堂占地6000余平方米,分前厅、中厅、后厅;中厅两边设厢房。砖木结构,左右墙上钩设有岛子,显得格外壮观,正梁几十根,高而粗大,梁柱相互衔接牢固支撑整个屋宇。传说曾经有人点燃一百支香,分别插在柱子上,收香却只能收到九十九支,另外一支不知隐在何处。此传说除了带有神奇色彩外,还说明该祠堂樑柱之多,工程之浩大。此外,在祠堂中厅右侧专门修建一庙宇,常年香火不断,有黑、白、金三尊菩萨大佛守卫祠堂,扬善惩恶。祠堂于公元1984年对大部分失修墙体进行了重砌。
撰稿人:姚鹏飞姚庚尧姚志辉联系人:姚平根
8、江西省新干县沂江乡南溪村姚氏宗祠·忠爱堂
忠爱堂位于江西省新干县沂江乡南溪村。南宋绍兴年间,阳团始祖巨瞻之六世孙玉珀由阳团迁徙于大洲陈家村,后入赘陈氏,生子念轩,因植树千樟葱笼参天,行人在路上,见不着太阳,便取村名为暗巷姚家。
忠爱堂始建何年没有记载,但先祖在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一次,直至2010年我当代子孙重建为现在状况。按推算忠爱堂始建应在村名为暗巷姚家时所建,暗巷姚家这一村名相沿六百四十多年之久。后来因村情村况与村名不相符,于1792年改暗巷为南溪村直至今。当乾隆二十六年先祖重修忠爱堂时已是南溪村。但湖北京山,景陵,多宝湾的忠爱堂后裔,得知老家重修忠爱堂,便送一匾额前来庆贺,但他们的祖上迁出家时是暗巷姚家,于是在一河两岸打听暗巷姚家地址。当问到漳口彭家时,已接近老家地址。彭郑二氏本与姚氏不和,便答说:“此处方圆几十里没有暗巷姚家,你们找错了。”我湖北子孙听后,一气之下,将匾额抛入赣江说:“这块匾流到哪里,哪里就是我暗苍姚家”。此传说是真,因问错人和村名更改造成这事成为遗憾。
忠爱堂子孙众多,南溪村三千余人,支流有峡江高山村乐园村,新干有黄泥
埠村姚氏,廖家村姚氏,湖北,京山等地后裔待后考证。我村古代村名为新干县第三都五十图暗巷姚家。1792年起,改为南溪村,位于105国道1859公里桩两旁。
联系人:姚定国
9、江西九江市修水县沙湾姚氏宗祠
二十三世祖文扶(醒庵)公少年离别故土——南昌斗门,逆水行舟,独自创业修水,并在谐冈定居,即今沙湾,为迁宁始祖,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他曾在武宁县担任重要职务,是我们后人的楷模。
后人为缅怀他的独创精神,勿忘廉耻,文扶公的大约第八代孙层曾在沙湾李源冲选址修建姚氏宗祠,由于世局沧桑,不久后被毁。第二次迁至到现在的祠堂地方修建,由于兵荒马乱,战事频繁又被烧毁。第三次于清光绪丁酉年间(1897年)再次重修,一座占地700平方米,气魄雄伟的祠堂如一位巨人屹立在沙湾的塅中央!即是现在的祠堂。它坐落在江西省修水县大桥镇沙湾村,与湖南省平江县石牛寨及龙门镇毗邻,风景秀丽是修水的南大门。
从文扶公起,先是单传六代,后在二十八世祖芳舟公开始蕃衍,目前除在浙江金华、湖南弋阳、岳阳、平江、湖北通城、咸宁等地居住的以外,单在修水县境内居住的人口有四千余人(据一九九三年癸酉年谱牒上记载)。
由于人口繁衍众多,且居住又较分散,以免引起紊乱,从二十九世祖(用昭、用常、用希公)开始列派,字辈依次是:
用伯孟仲叔,季廷思自修;英标才胜世,继起有文儒;宜佐致尧朝,允执厥中铭;圣贤经纶学,贯彻步云程;善命敷四海,只承祖谟训;克和孚万邦,九歌惟叙韵。祠宇总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祠堂实用面积700平方米,大门左右分别有石狮子把守。祠堂造型分为拜祖大厅和寝堂两重堂。拜祖大厅两边为休息走廊,竖有二十米来根石柱,中间可容纳几百人拜祭祖宗,正面有一个大神龛,供奉着先祖灵位。拜祖大厅后面为寝堂,大神龛两侧各有一个上圆下方的洞门进入寝堂内。寝堂为四室一厅,为看守祠堂和研究事宜,提供住宿和用膳之方便。整个祠堂虽是砖木机构,但气魄非常雄伟,至今任保留原貌。祠堂前面的排面于八十年代期间进行了修饰。1927年,大革命时期,修水县第十区区苏维埃政府曾在祠堂驻扎,酝酿和领导着工农革命。
由于年月久远,大多木料开始霉变,重新修建,迫在眉睫。抚今追昔,甚有感慨:
气魄雄伟姚氏祠,历经坎坷数百年。面向黄金士龙山,背倚巍峨圣峰岭。风吹雨淋仍屹立,尧天舜日写春秋。红色政权曾驻此,领导工农闹翻身。目今木料多霉变,有望贤人重新建。祈祷祖宗多荫佑,子孙富贵永长久!
撰稿人:姚墨林(儒彬)
10、姚氏肇基祖(彦国公)祠赋
稽南垣南昌姚氏,始自灵源彦国公。于舜帝为耳孙,仰承天潢贵胄;于南昌乃始祖,俯传地灵后昆。鉴于旧祠圮毁,盖难觅也;众议易地重建,佥曰允哉!姚氏宗亲会业经颁发倡议:南垣南昌二支合修祖祠。斗门全保,埂头小根,闻风振臂响应,宗亲随之云集,不分男女长幼,无论窭富穷通,募币一百余万元,购地四千八百多平方米。彼堪舆之挥麈,定佳土之妙算。诹吉奠基,纠工庀材,分工合作,其劳劬劬。冒霰雨而亲临,湿襟裳以视察。
于是砌玉柱,甃金阶,甍翠瓦,立崔嵬。梁栋枅栱,随小大而尽力;金谷米盐,无厚薄以荐诚。瞻前路之筼筜,弦诵有如洙泗风;辟燕子岭嘉壤,沟通无异妫汭畦。祖祠袭徽派设计,外观为上下门楼,题匾一首居中间,对联二副立两边。厢房布东西二层,天井通南北一线,后厅尤为宽敞,祖龛肃穆庄严。
恢廓栋宇,崇牖广榭。灵源树福基,后可以崇人伦,敦孝悌;布之海外,则炎嗣成伟业。山深谷静,殿堂挺立,非裔黄子孙怀仁摹义,联宗睦族,无不固其孙勠力何以壮观?金碧辉煌,琉璃映日,本根。前躅可钦,知所劝矣。
乃吾祖遗泽方能生色!其经始以癸巳年九月初二日(日),其落成于翌年闰九月初九日(日),历时年余,大功告成。庶通敬祖之悃,获尽事亲之孝。
此役肇基祖祠之筹建也,族人热情之高,实出意想之外:人人孺慕考妣,个个感恩祖先;尽礼尽诚皆孝思,出资出力勇担当。必欲扩大姚姓影响力,增强宗亲凝聚力,舍我其谁!他日躬行祭典,认祖归宗,甚可庇佑,福祉无边,诚可谓:积德君子,泽被万世;厚亲典礼,恩招四方。此等佳猷善行,若不标榜,则千百年后何从知之?
予抑又有逸思焉,族人此种无私奉献精神,其意义岂止建一祖祠乎?贡之政界,可以正纪纲、厚风俗;施之黎元,因不揣谫陋,谨赋数语以志庆。
南垣南昌,一脉贲张。
赣鄱当阳,瓜瓞绵长。
祠立新庄,富丽堂皇。
踊跃乐捐,各号留芳。
既辟门廊,宜有铭章。
式嵌垩墙,千古传扬。
撰稿人:卿伫继舜
11、南昌姚氏
南昌地区聚族而居的姚氏均为彦国公后裔。南昌姚氏始祖彦国公(公元584—666年),字安邦,号仓监,行都一郎。祖居汴梁(开封)续贤乡,登隋炀帝丙寅进士,任豫章郡广丰县(今江西丰城)儒学山长,因时乱隐居筠州瑞阳新昌县天德乡(现宜丰县新庄镇)之灵源,至今繁衍五十余世。
彦国公十八世孙谷清公于宋乾道年间(公元年)由灵源迁居南昌赣江边之萄竹湾(今南昌县富山乡姚湾自然村),为南昌姚氏姚湾团始祖。后谷清公之侄居敬公亦由灵源迁居姚湾,居敬公之孙澄公于宋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由姚湾赘斗门,为南昌姚氏斗门团始祖,澄公之侄德月亦从灵源迁居斗门。南昌姚氏后裔日益繁盛,从斗门发展到现今南昌姚氏沙窝、斗山、埂头、墨山、蒋湾、北冈、月坊、花门、上屋、山背、海山、乌晶、团山等十四个团族。此外,南昌姚氏还有三支:一支为柘湖族,彦国公长子子明公第三子仁贯公(公元638—705年)由灵源迁南昌昌邑,二十四世仲适公由昌邑迁居柘湖万罗墩,又名下姚坊,为南昌姚氏柘湖族始祖。另一支厚田族,祖上多为官,六世祖异公由灵源迁居高安,七世祖公昭公迁居广西桂林,九世祖凯公由桂林迁居厚田,二十二世灯孙公由余干知州解组归田,为南昌姚氏厚田族始祖。还有一支为竹林团和棠溪族,十世祖凰公由灵源迁南昌上姚坊,十八世祖守爵公不乐仕进而隐居官溪,二十六世仕洪公由官溪迁竹林,为南昌姚氏竹林团始祖。三十二世祖宏谟公由竹林分居棠溪,为南昌姚氏棠溪族始祖。
南昌姚氏由三世祖仁贯公迁昌邑始,至今已有1300余年。十八世祖谷清公迁姚湾至今,则有800多年。据《南昌姚氏族谱》记载:自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第一届修谱至公元2010年第十六届修谱,600余年正式修了十六次。明清旧谱称“吴兴堂姚氏族谱”,公元1929年第十四届族谱才正式称为“南昌姚氏族谱”。
南昌姚氏以联修族谱的村落为单位,过去统称为“族”,公元1929年第十四届修谱开始,把轮流承办叙谱祭祖大典,规模较大,且建有宗祠的族称为“团”,余者仍称为“族”。公元1995年第十五届修谱时接纳南昌地区以外的聚居宗亲联修,称其为“分支”。南昌姚氏不断发展壮大,参与联修族谱者渐多:公元1656年第五届有5族,公元1683年第六届有7族,公元1754年第八届有8族,公元1858年第十二届有9族,公元1929年第十四届有5团9族,公元1995年第十五届有5团12族1分支,公元2010年第十六届有8团11族27分支,计3019户、12839人。目前,南昌姚氏聚居地分布如下:南昌市南昌县有姚湾、斗门、沙窝、斗山、埂头、墨山、蒋湾、竹林8团和北冈、花门、上屋、山背、海山、厚田6族;南昌市新建区有柘湖、团山2族;南昌市高新开发区有月坊族;南昌市青山湖区有棠溪族;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有乌晶族。分支:江苏省13个,山东省9个,河南省4个,湖南省1个。近几年,回南昌寻根认祖的外地的宗亲络绎不断,与我们南昌姚氏宗亲会建立联系的就有:本省九江修水、萍乡白源,湖北省黄陂、大悟、孝昌、孝南、红安、黄梅、浠水、洪湖、汉川,安徽省凤阳、灵璧、五河,江苏省的泗阳、淮阴、睢宁、徐州铜山,山东省日照,广西凌云,河南延津等地宗亲。
南昌姚氏从公元1656年第五届修谱开始,由姚湾、斗门、沙窝、斗山、埂头五族轮流承办叙谱祭祖大典,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十、十一两日,各团族代表汇聚一堂,举行隆重庄严的祭祖仪式,然后汇总各团族当年添丁花名,编列排行,登记入谱。自此,数百年坚持不懈,后因抗日战争才被迫中断。公元1995年,南昌姚氏十五届重修族谱后恢复各团轮流承办叙谱祭祖活动的传统。公元2012年南昌姚氏在沙窝团举办十六届三次叙谱祭祖大典时,通过各团族宗亲代表大会决议,将“南昌姚氏第十六届重修族谱理事会”正式更名为“南昌姚氏宗亲联谊会”,并将南昌姚氏叙谱祭祖大典的日期改为每年农历十月初十、十一两日。
南昌姚氏各团族都有自己的宗亲会,由本团族宗亲推举的德高望重的长者及各房(支)代表组成理事会,根据团族规模和实际情况,少则3—5人,多则10余人。南昌姚氏宗亲联谊会则由各团族的会长组成,各团会长为宗亲会常务理事,各族会长为宗亲会理事。宗亲联谊会的正副会长及秘书长则由理事、常务理事推举通过后,报南昌姚氏宗亲代表大会决定。正副会长、秘书长均为宗亲会常务理事,但不占各团族常务理事、理事指标。宗亲会的副秘书长、财务等工作人员由理事会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可列席理事会。
南昌姚氏宗亲联谊会现设于南昌县莲塘镇斗门姚氏宗祠内,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定期召开理事会,总结上年工作,研究当年工作安排。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组织八团十一族宗亲代表团赴祖籍宜丰县新庄镇南垣村彦国公祠祭祖。每年农历十月,由八团轮流承办叙谱祭祖大典,初十日上午报到,下午召开理事会,同时工作人员上报汇总各团族添丁花名册等。十一日举行祭祖仪式后,召开各团族代表大会,下午由本届承办团与下年承办团办理交接仪式后,散会、送客。宗亲会还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召开会长、秘书长工作会、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各团族每年也有各自的活动,如每年春节各自组织拜谱和宗亲团拜活动,有的还保留了向拜谱宗亲发放谱饼的传统。每年重阳节或冬至日,各团都会在各自宗祠内举行祭祖和宗亲联谊活动。
南昌姚氏从彦国公第二十五世开始使用字派,原有四十字,十四届重修族谱新增六十字,共一百字,称南昌姚氏排行百字歌:
25—34世:仕志用伯叔季元宏自修35—44世:英标才盛世文武定公卿
子以孔则庭允执厥中铭圣贤经盛世继武定公卿
45—54世:绍起奉景仰向尚可必任55—64世:克立作本守际序展效进
新增六十字
65—74世:礼让传家久诗书锡福洪75—84世:功名征国瑞学校树儒宗
85—94世:治化开昌运威仪建伟勋95—104世:显扬端孝友惠泽庆兴隆
105—114世:钟毓增灵秀熙和兆煦雍115—124世:环宇光裕永宝典与天同
我们南昌姚氏宗亲联谊会是以彦国公后裔这一血缘为纽带,以南昌地区聚族而居的十九个姚姓村落(即八团十一族)为基础的本地区姚氏宗亲组织,我们的宗旨是:弘扬舜祖忠孝仁义道德文化,传承南昌姚氏六百余年联合修谱,三百多年共同祭祖的传统,尊奉天下姚姓是一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谊宗亲,团结互助,与时俱进,共同发展。我们在坚持爱国守法、敬宗睦族的前提下,敬爱所有的姚氏宗亲和各地的姚氏宗亲组织,特别是由南昌姚外迁的宗亲,不管迁徙早晚和始祖辈分,不分是从南昌哪个团族外迁,不论族群大小和地区贫富,都是我们的亲兄弟,一律平等,互敬互爱,互谅互助,和全体宗亲一道共创中华姚氏更大辉煌!
南昌姚氏宗亲联谊会
二〇一六年七月
12、南昌斗山团宗祠
山团姚氏宗祠是明代建筑。据族谱记载:斗山远房英龙公妻,河湖周氏殁于明崇祯十年(1638年),与英龙公合葬于祖祠西神场山,证明宗祠建于明末1638年之前,至今已近四百年历史。
斗山团宗祠位于江西省南昌县莲塘镇斗门村委会斗山自然村,该祠坐落于村之西南,东与本村民宅相连,南临水田,西靠神场山,北依大禁山,距离县城莲塘主干道之一的城南路仅有百余米。宗祠朝南,主祠前后两进,长22m,宽12m,面积264平方米。东面原为舍屋,长22m,宽8m。2015年政府拨款将该舍屋改建为二层砖混结构的斗山老年人活动中心,该活动中心一楼大厅近180平方米,宽敞明亮,与宗祠大厅相连,既为本村村民婚丧嫁娶提供了设宴场所,平时又为老年人打打麻将、下下象棋提供了娱乐场所。祠前广场近400平方米,广场四周设置了运动器材,是村中老年人晨练、跳广场舞的健身场所,毎逢新春佳节或村中喜事,这里搭戏台、打腰鼓,热闹非凡!
斗山团始祖仕杰公,彦囯公25世孙,斗门团仲铭公之子。仕杰公生于元至大元年,约于公元1330年迁居斗山,至今已繁衍了25代,680余年历史了,现在本村人口1400余人。随着南昌县城建设步伐加快,斗山村已成为县城莲塘镇的城中村了,村民享受了失地农民养老金,现在村集体经济富裕,村民生活幸福安康。
斗山团宗祠是南昌姚氏八团中保护得最好的古代宗祠。祠外大门上方“姚氏宗祠”四字苍劲有力,祠内白灰抹砖墙、红漆刷堂柱,富丽堂皇。走进大门,“助资荣宗”匾跃入眼帘,该匾是为了表彰卿顺族彦1995年修谱修祠所做的贡献。越过天井,可见庭前的“进士”匾,该匾和祠外的旗杆夹,是为了纪念我族清同治辛未进士定俭公的。步入宗祠正厅,堂上高悬“叙伦堂”牌匾,每逢正月初一日或叙谱大典时,宗亲们欢聚堂前,叙亲情,话未来,共同祝愿姚氏家族,延延绵绵,世代辉煌!
供稿人:姚来水
13、南昌斗门团宗祠
斗门团宗祠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镇斗门村委会斗门自然村西北,县城莲塘主街向阳路南五十米。南昌姚氏宗亲联谊会设于祠内。
斗门团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始建时为前后两进。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增建后堂,成前中后三进规模。20世纪40年代初,本族士绅捐资在祠内兴办“斗门澄蒙小学”,解放后政府改为公办斗门小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本族子弟。
明代宗祠在20世纪90年代县城开发建设中被拆迁。现在的斗门姚氏宗祠
是2000年异地重建的新祠,占地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新祠将古典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前门楼,后两层大厅,门楼与大厅之间以天井和两边厢房连为一体,两层大厅瓷砖铺地,红柱高矗,铝合金门窗宽敞明亮,琉璃瓦屋顶与门楼飘檐错落有致,相映生辉,整个宗祠既庄严肃穆,又富丽堂皇,祠前广场平日可停车,搞活动时则搭台唱戏,打腰鼓,舞龙灯,热闹非凡。
斗门团宗祠堂号“鬷假堂”,典出《诗经?商颂?烈祖》,意为:祈祷奏告上天、先祖。斗门姚氏始祖姚澄(字源清,公元年)于宋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从姚湾入赘斗门佘氏,至今近八百年,繁衍31世。虽然本村姚姓人口仅2000多人,但南昌姚氏十六届入谱的八团十一族中就有六团八族是澄公后裔。外迁二十七分支和修谱已确认的南昌姚氏外迁宗亲也大多是从斗门迁出的。
斗门村辖斗门、斗山两个自然村,即南昌姚氏斗门团和斗山团,是南昌地区最大的姚姓村落。今日斗门村土地全部开发建设,成为南昌县城中村,出门就是街道,公交车直达省会南昌,村民都享受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村委会还出资为全体村民购买了“新农合”,六十岁以上老人除国家发放养老金外,村委会还每人每月补助二百元。我们斗门村是全县闻名的富裕村,斗门村民是全县待遇最高的农民。
赞曰:斗门是个好地方,盛世重建新祠堂。敬祖尊宗不忘本,敦亲睦族特兴旺。忠孝仁义遵祖训,文明和谐爱家园。团结互助勤致富,人人笑颜享小康。
撰稿人:姚来水
14、南昌姚湾团宗祠
姚湾团宗祠位于江西省南昌县富山乡滩上村委会姚湾自然村。西面毗邻赣江,南面以店前村相邻,北面连接滩上村,东面姚富公路穿擦而过,祠堂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处于村中央,由砖混、砖木结构组成。
本团始祖谷清公,彦国公18世孙,于宋乾道年间公元()年,由灵源迁居姚湾,至今850余年。在姚湾已繁衍32世,全村280户,计1045人。
本宗祠始建于公元1936年丙子冬,族彦华美出资(字公讳,号公礼)主修,村民出工捐助。“七七”事变后,宗祠遭日寇践踏,夷为平地,抗战胜利后,于公元1948年戊子春,族彦定莘公,彩仙公昆仲二人主修,定骝,定骐,公裳,公铧,卿渝协修,村人出工捐助,半年许重建告竣。
解放后数年,宗祠曾作它用,多年不断损坏,鉴于年久失修,再延期必有倾覆之险。于公元1999年已卯冬,族彦卿芳,华玉两人倡议重修宗祠,各位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出钱出力,族彦多发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历经一年于2000年竣工。重修后的宗祠,前半部分由于木柱腐朽严重,无法恢复原样,改成砖混结构,后面大厅及西面舍屋保持了原样。现在的宗祠除了承办八年一度的叙谱大典外,村民家中的婚丧嫁娶也多设宴于此,每逢正月初一,传统的拜谱仪式均在宗祠举行,无论是居住在本村的或居住的南昌市的姚湾后裔,从四面八方聚集宗祠,叙亲情,话未来,共同祝愿子孙后裔世代辉煌!
供稿人:姚来水
15、南昌蒋湾团
南昌姚氏蒋湾团地处南昌县东新乡利用村委会姚家自然村,东邻昌南体育中心,南与恒大翡翠华庭小区近邻,西沿赣江,北和新洪城大市场交界。本团始祖用巽公,彦国公26世孙,明初从埂头团井房迁入蒋湾,至今600余年,已繁衍22世,人口发展到900余人。
蒋湾团原宗祠建于清光绪年间,坐落村南场边,前后两进,面积约460平方米,解放后曾用作大食堂,“文革”时期被拆除。
改革开放后,村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掀起修建宗祠热潮。我蒋湾姚氏姚凤根、姚年根、姚聋崽、姚卿烦、姚绍根等人倡议重建宗祠,并动员各界宗亲捐款,新宗祠于2000年11月动工,2001年4月落成,面积约360平方米。宗祠坐落于姚家自然村南边水塘旁,坐西朝东,前后两进,大门两侧石狮矗立,走进大门左右各一厅房,中间天井,两边为厨房,后面为正厅,正厅上方供始祖用巽的画像。今年,为迎接南昌姚氏十六届第七次叙谱大典,村民又集资在宗祠西侧新建了近2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日常活动和村民婚丧嫁娶设宴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供稿人:姚来水
16、南昌竹林团宗祠
竹林团坐落在南昌县幽兰镇涂村村委会姚家自然村。来到姚家自然村,一条进村道路将村庄分为南北两半,沿着进村道路前行200米右转,映入眼前的是一栋坐北朝南,与众不同的砖木结构仿古瓦房,红砖碧瓦,高大雄壮,气宇不凡,这便是竹林团祖祠。祖祠的左右两边与村中房屋连成一排,后面则是一片金黄色的稻田,前面是一片开阔的水泥地,便于停放车辆,站在前面场地看祠堂正前方,红色干挂石材外墙代表村民生意红红火火,大门口一对石狮分列两旁,为村民驱妖降魔保村民万代平安。祠堂于2009年落成,并在当年圆满承办了南昌姚氏第十五届第十五次叙谱大会。
走进祠堂,映入眼前的是正上方一副画像,他栩栩如生,乃我团始迁祖仕洪公,我团始迁祖仕洪公为彦国公第二十六世孙,与公元十四世纪迁来此地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繁衍23代600余人,祠堂左右两旁上方悬挂着各团族祝贺的山水字画,大厅里摆放着乒乓球桌,麻将桌,象棋和报刊书籍等,便于族人辛苦劳作之余,来祠堂娱乐,活动筋骨,有利于老年人延年益寿。
供稿人:姚来水
17、南昌墨山团宗祠
墨山团祠堂坐落于南昌县莲塘镇墨山村姚家自然村中心。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砖木结构。墨山团始祖志和公(彦国公二十六世)于1395年由斗门迁施家窑后入赘墨山邓氏,为墨山团始祖。至今650余年,繁衍后代二十一世,人口600余人。
墨山团原祠堂明嘉靖年间始建,解放后,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用作牛棚,分田到户后卖给私人建房。一九九五年南昌姚氏重修族谱,恢复联合祭祖的传统。我墨山姚氏原为“族”不参与当时的“五团轮祭”,族谱重修告竣后,我墨山姚氏后裔敬宗睦族、情绪高涨,强烈要求由“族”晋升为“团”,参与叙谱祭祖活动。要承办叙谱祭祖活动必须联络感情,使宗亲更加团结互助。村里要有场所——宗祠,为此定会、定煌二的红白喜事,村民纷纷选择祠堂摆酒设公,积极倡导重建宗祠。在他俩的带领宴,既方便了宗亲又活跃了气氛。下,群众出钱出力,买回原址,重建祠堂。重建宗祠工程用工由宗亲义务完成,供稿人:姚来水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几个月就建好了祠堂。宗祠落成后我墨山姚氏于2000年首次成功地举办叙谱祭祖活动。
2015年,十六届叙谱大典轮值墨山团,祠堂二十年风雨侵蚀,损坏严重,必须大修。在姚定洪的带领下,宗亲们再次出钱出力,对祠堂进行了重建二十年后的第一次大修,宗祠内外装饰,焕然一新。每年正月初一日,宗亲们纷纷来祠堂祭祖、联谊、座谈,交流致富经验。
18、南昌埂头团宗祠
埂头团宗祠坐落在南昌县莲塘镇埂头村委会姚村东部,门前有20亩左右的大明塘,四周砌有护岸,绿村成荫,塘中建有老年活动中心,水泥地面四通八达,交通便捷,环境优美。
埂头团以前有个老祠堂,属明代建筑,八字大门,九个来头,中间天井,两边厢房,后面并排五间,中间为大厅,面积三百余平方米,非常气派。解放后,老祠堂先后改建为大队部、粮食仓库及碾米间等,经过几番改建,面积越改越小,祠堂原貌不复存在,最后只剩下不足一百平方米的破旧小屋,不能当作祠堂使用了。
1995年,南昌姚氏重修了族谱,恢复了传统的叙谱祭祖活动,埂头姚氏是南昌姚氏三百多年前轮流承办祭祖活动的五族之一,老宗祠已无法恢复,没有了承办祭祖活动的场所,鉴于上述情况,以族长姚武高,会长姚卿旺为首商讨成立宗祠筹建委员会,利用集资方式,重建宗祠,发动群众,领导成员以身作则,积极带头,共筹集资金17万余元,于日动工,当年12月29日竣工,历时半年。宗祠釆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飞檐趐角,古色古香。供稿人:姚来水前左边是办公用房,前右边则釆取综合利用的形式,下面两间小房,上面是集会和演戏之用的舞台,中间是大门楼亭和天井,后面是“叙伦堂”大厅,祠堂东面是卫生间,后面是厨房,建筑面积298平方米,成为广大宗亲联谊、祭祖、拜谱、红白喜事设宴场所。
埂头团从彦国公24世孙仲信公由斗门迁居埂头,至今近700年。仲信公生四子,只有次子仕谦留在埂头发展繁现埂头团最晚辈为彦国公第49世“仰”字辈,入谱人口1300多人。埂头村地处南昌市区与南昌县的接合部,区位优越,村民勤奋,发展建筑、商业和养殖业,生活富裕,乐享小康,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19、南昌沙窝团宗祠
沙窝团位于南昌县县城莲塘镇以南,京九铁路以西,银三角立交桥以北,小篮经开区以东。105国道(莲塘南大道)、320国道(迎宾中大道)穿境而过。
始祖志传公(彥国公第26世孙)于公元1379年从斗门入赘沙窝,经过繁衍发展,至今第48世孙已经出世多年。沙窝团共有五房,其中,三房、四房仍在沙窝居住,大房在蛟溪村居住,二房、五房全部外迁,居住地无法查找。沙窝团现有140余户,600余人口。
沙窝团姚氏老宗祠建于何年无法考证。老宗祠坐东朝西,依山傍水。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前后三幢,中间两个天井。每幢中间为大厅,两旁为房间。天井两旁有厢房,厢房将祠堂三部分连接在一起。抗日时期最前面一幢被日本侵略者拆毁,留下二幢一天井。1949年解放后,祠堂改做南昌县第七区沙窝乡人民政府办公和沙窝小学办学使用,1956年改做沙窝高级社办公场所。1958年沙窝划归江西省示范农场管辖,由示范农场建材厂直接领导,沙窝姚氏老宗祠被建材厂拆除,材料用于新农村建设。
1995年,我南昌姚氏重修族谱,沙窝团经多次会议讨论,决定自筹资金将沙窝原有150平方米的老仓库改建成沙窝姚氏祠堂。会后不久便筹得资金一万多元,并改建成功。
由于改建后的沙窝姚氏祠堂面积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2007年报请南昌英雄开发区批准在该址新建沙窝农民活动中心(即祠堂)。2008年3月动工,于2008年11月胜利竣工。新建成的沙窝姚氏宗祠坐落于沙窝村中心,为全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720余平方米,工程总造价68万元(村民自筹)。新宗祠坐北朝南,东西各开一侧门,楼面装有红色水泥瓦,窗户全部采用铝合金推拉窗。新宗祠共三层,每层各有三间房。一、二层大厅为挑空结构,三层为独立大厅,一层、三层大厅各有200平方米。新建成的沙窝姚氏宗祠为多功能活动中心。主要用于沙窝村民祭祖、拜谱,红白喜事设宴,举办各种农民活动,以及办公、开会等。新宗祠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沙窝村民,同时也为沙窝村增添了光彩。
供稿人:姚来水
20、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白源姚氏宗祠
白源姚氏宗祠坐落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白源街白源管理处新田组,与白源西泉寺相邻。
迁萍始祖达公字志道,生于明永乐三年(1406)乙卯二月十三日,于明宣德年间()由瑞来萍(即现在的江西高安)已有600年之久。至今繁衍20余代,2000多人。始祖达公迁入萍乡白源记入了“萍乡县志”,是一位儒士。
白源姚氏先祖自強不息、曾为家族创造輝,是后辈的楷模。如今的白源后辈沿着先祖的脚印勤耕奋读,雄心壮志,勇往直前!家谱记载白源姚氏宗祠曾于清嘉庆年间(l)建造(家谱中有图)。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解放初期土改时被分割到户,其后被拆。多年来我们续修族谱和开展家族祭祖活动都是借用在族人家中进行,无法按照礼仪祭祀先祖。因此,曾多次提议要新建祠堂,但往往是因为缺乏资金和没有地基而搁置。2014年古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白源族人前往江西宜丰新庄南垣参加彦国公祠竣工庆典时,因触景生情,有族人又倡导提议,白源一定要建姚氏祠堂,并得到在场者的认可和赞同。有个族人说:来南垣之前他妻子说:“只看见你们去别的祠堂喝竣工酒,没看见你们建一个自已的祠堂。”这个族人还说:如果买好了地基,有人带头搞起来了我就送两万元钱来,说到做到。还有一个族人说:我捡废品挣来的钱也捐一万元。
就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当场表态,白源一定要建新祠堂。回白源后族人推举志德、平泉、信辉、信裕、勇林、康林、金林、传国、启发、信军等为筹建理事会主要负责人。开始前期准备,筹措资金,购买地基,设计图纸。于2014年农历十月初七动工,由于族人齐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于2015年农历九月初八竣工,距彦国公祠竣公一年。历时十一个月,速度之快被《中华姚氏宗亲网》的宗亲称之为“深圳速度”。
新建祠堂耗资巨大,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主体面积近400平方米,全框架二层钢筋水泥结构。祠堂光彩夺目,宏伟高大,具有徽派气势,内部装修宽暢明亮,更显现代气派。尊德堂庄严肃穆,供奉着迁萍始祖、列祖列宗和逝去的亲人。祠堂的建成使我们白源姚氏有一个祭杞先祖的场地,白源姚氏有一个自己的“家”,完成了后辈们多年的心愿。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姚氏族人只要团结一条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目的!
族辈编字令:达凤春鼎、国之应世、学政廷仁、毓瑞家传、忠信锡祥、品端文成、可贵立朝、辅治增光、繁荣启裕、继先昌盛。
供稿人:姚志德
21、江西省萍乡市萍北姚氏宗祠
吾族系舜帝后裔,萍乡北门一支。坐落在萍乡市经济开发区秋收起义广场以北,建设东路姚家巷。洪武元年由江西吉州迁萍辟土立籍,即世所称之姚家江,后卜居长平西坑。明代成化年间,始祖大受公携家眷至登岸鹅湖开基创业建祠,立分支宗祠,家谱宗系,三大房,六座分祠(现仅保留总祠)至今繁衍近万人。
吾族古祖祠,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原占地七亩余地。日遭罕见的龙卷风袭击,造成断瓦残垣,部分墙倒柱歪,惨不忍睹。赖地方政府支持,经族人捐资尽力,历经三年,终将历经二百七十年频临颓败旧祠修复。祠宇占地2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多平方米。朱墙金瓦,富丽堂皇,祠内五洲。陈设肃然,昭穆有序,兼且构教学楼、商铺、碑亭、刻二十四堂铭、家训、家教、供稿人:姚季良家戒于其上,以诲后人,以扬祖德,振吾族之雄风,延千古之礼义,努力奋斗,自强不息,光耀门庭,奉献社会。2011年政府批示在我祠堂挂牌:1、萍乡市谱牒文化宗祠;2、萍乡市民间武术传承基地;3、萍乡市开发区文物保护单位。
新祠既成,吾族之凝聚力乃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先祖有灵,当弹冠于九泉,后晚追远,应励志于四方。准乎此,则吾族子孙繁荣昌盛,如江河之行地而浩浩无尽者矣。
附楹联:宗立萍北文武传承昆衍千秋万代,始于舜帝根基深远枝繁四海
22、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赤山姚家山下姚氏宗祠
萍北姚家山下姚氏宗祠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赤山村姚家山下,有姚家族人400人。
我族于清朝道光戊申年(公元一八四八年)迁居萍北赤山姚家山下。以胜德公为始祖,于清咸丰辛亥年(公元一八五一年)带领全体族人齐心协力,兴建宗祠,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在当时可以说是我族的一件大事。从立籍到修建宗祠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建起了雕梁画栋、油漆一新、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姚氏宗祠。由此可见,这是我族先辈勤劳和智慧的伟大壮举,将是我族后人永远尊崇的楷模。
因为时势变化,在土改时期。宗祠一部分被集体用于生产队作粮仓使用。
一部分为杜家人居住。改革开放以后,生产队解体,粮仓停用,闲置多年。因年久失修,宗祠梁瓦全部腐烂落地,部分墙体开裂垮塌。族人视之而心寒,有愧对先祖。族人几次商议重修,都因宗祠产权纷争和财力不济而推迟。后于2009年由族人金生、克秋等人牵头,与杜家协商。最后决定出钱买回产权,开始修建。在建期间,全体族人为把宗祠建好,献计献策、出钱出力,其中以族人松勇尤为突出,他率全家出资出物约五万余元。其他所有捐资捐物出工出力均在祠内刻碑公榜,以昭后人。
宗祠于2010年正月竣工并举行了竣工庆典。重修后的宗祠斗角飞檐,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祖祠正厅神龛内,敬列姚氏先祖之牌位,佑护吾族。这是我族承前启后,团结一心的真实见证。我们要为姚氏家族的共同繁荣兴旺而继续努力,姚氏族人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联系人:姚礼祥
23、江西省萍乡市桐木镇小埠姚氏宗祠
小埠姚氏宗祠原称四兴祠,位于江西省萍乡市桐木镇小埠村北岸。占地面积38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宗祠承山脉之气,开碧水之灵,嗣后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儿孙满堂,裔孙遍布五湖四海,至今已发展到千人之众。
毓遴公(梁材)240年前由湖南浏阳迁居于此,开基创业。续写家谱宗系,并沿用先祖精修48字派:文章炳耀、懋德攸长、贻谋孝友、垂裕祯祥、秀钟俊彦、瑞毓贤良、诗书绍美、礼义传芳、福锡永久、庆集佳邦、万世蕃远、祖武显光。
其宗祠由毓遴(梁材)公其子攀仙、攀丹、攀秀、攀桃四公始建于1821年。因建成年事久远,世易时迁,斗转星移,年久失修,日渐倾圮,残破不堪,有失
原貌。为缅怀先祖,承恩祖德,策励后日在姚氏宗祠隆重举行姚氏宗祠先祖登昆。庚辰公元2000年初,由瑞全公位下,位暨重修竣工庆典仪式。毓遇公、毓遴公世系攀忎、攀义、攀仙、撰稿:姚礼祥攀丹、攀秀、攀桃等公后裔族人倡议重修宗祠,并成立了族委会,紧锣密鼓筹集资金。子孙后裔及四方贤达、齐心协力,踊跃捐资,以荷所费。在旧基上新征部分地基,由美珠公倡导,率族人重建姚氏宗祠。历时二载,新祠始立。后因祠堂高度不够,装修等原因,辛卯公元2011年由礼明、礼根等族人拆栋升高,并粉刷、油漆、装修一新,重修后的宗祠雕梁画栋,斗角飞檐,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祥光灵显。祖祠正厅神龛内,敬列姚氏先祖之牌位,供奉神明,佑护吾族。
并于辛卯日至17
24、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北门街道郭门村姚氏家祠
姚氏家祠,坐落在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北门街道郭门村姚家。坐西朝东。本祠堂始祖为大绩公,于1634年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迁至江西省广信府(今上饶市)郭门村。至今已有383年。繁衍了14代,发展到约1500人左右。本祠堂所辖族群的辈字表为:昆宏仕元、亨玉利贞、文成名立、必大肇兴、继祖承先、修家显廷、恭敬敏信、顺天吉祥、明允享义、慎微典从。暂为40字。
本祠堂始建于约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今已有322年。解放初期被当地政府征用做学校近20年之久。同时,还安置过多代外姓困难户居住。因年久失修,出现了严重的墙体倒塌、椽梁断裂现象。姚姓子孙在几位长辈的感召下,为不使祖辈留下的遗产损毁殆尽,在自身都不富裕的情况下积极地捐钱捐物。分别于1992年和2006年进行了两次大型修缮。本祠堂现况良好。
供稿人:姚盛福
25、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青云镇姚源大宗祠-尊三堂
吾族始祖显公于唐末(后周广顺年间)从江西省弋阳县东冲姚家迁徙到江西省干越县(今余干县)古港姚源,至今千年有余,繁衍三十五代(兰字辈),千户以上,达八千之众孙,分布于鄱阳县、余干县、乐平市、景德镇市及本县各乡镇居住。
吾族名:姚源,号古港,别名:桃源,串宗字辈,礼存公后裔通用。祖辈们根据二十八星宿涵意,拟定为七律二十八字字辈。
有心追远本源长。植桂培兰奕叶芳。璧合珠联荣海甸。湛恩宠锡耀家邦。始祖显公随堂叔饶州府(今鄱阳县)为官,路经宝地,见山高林茂,云雾环绕,溪水清澈见底,潺潺长流不息。于是落户立村立寨,繁衍子孙后代。清朝文人刘碧作诗两首赞姚源。
潺潺穿石罅,委屈绕山家。十里桥三度,几湾树半遮。青涵巫峡月,艳泛武陵花。不许渔郎问,津头漫系槎。
云根曲折数峰清,风送歌声入窅冥。定是仙人棋局散,烂柯樵下半山亭。吾族史上文人辈出,人杰地灵,宋朝一鹗公任两淮监察御史,其妻刘氏赐封贤德夫人,特别是明、清两朝成为当地望族。秀才、进士匾二十四块之多,曾挂祠堂内,破四旧时期被焚毁。
万年史上固有素说,先有姚源,后有万年。明正德初年王浩八率领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立寨于姚源村,王浩八军师作诗一首:
姚源十八洞,洞洞十八家,家家十八个,个个纺棉花,一人纺四两,总共多少纱。就是说起义军立寨姚源兵多将广之意。农民起义军啸聚山林,快意恩仇,纵横赣浙皖三省几十年,起义失败后,明政权析邻四县乡村,新立县府名曰万年县,也就有了先有姚源,后有万年之说。
吾族宗祠建于清乾隆八年,宗祠徽派建筑,坐北朝南,背靠大山,祠前桃源曲水潺潺流过。山水之阳,上等风水,清政府拨银三十万两支持兴建,占地1000平方米,七跨三进,青石板铺地,第三进蹬台阶而上。麻石雕花围栏,左右厢房,祠屋梁柱粗壮,以木雕为主,高大气派。
祠内镶嵌在墙壁一块青石匾额,有诗两首,是苏轼后裔眉山苏浩亲临姚源宗祠题著。
一首:劝民捐积皇恩溥,百姓不足不依补。吾门共祝庆盈宁,祠贮社谷垂千古。
二首:春风惆怅溯芳菲。泽溥恩周见此碑。庇族果能匀乐利,康宗自妙酌盈亏。希文今绪知何坠,晦巷深心识善推。记取鸿功垂不朽,云螭应并日光辉。宗祠近三百年了,史上多次小修,本次大修于公元2012年在姚源族姚悦强、姚国强、姚国虎、姚坊族姚五令、姚科龙等人倡议下,全族姚氏民众包括本县姚坊村民众及政府捐款捐物计人民币十多万元,换梁,添砖加瓦,修葺一新,威严屹立于古港姚源,永传后世。
撰写人:姚国强
整理人:姚悦强、姚国强
26、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姚氏家族万年关帝庙
姚家人投资新建的万年关帝庙,姚家的关帝庙,选址于万年县湖云乡斋山,机缘落地生象,大有可究!而万年下辖的姚氏家族,素来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我姚氏是舜帝后裔,自古以来推崇一个“义”字,所以我们建了这座万年关帝庙。如今,秉天地灵气,在姚金德道长及关帝庙全体道众努力下,得到全国各地的姚氏宗亲姚家人的支持,姚家万年关帝庙,现已建成以崇宁殿、财神殿、五星殿、慈航殿、灵官殿、钟鼓楼、乾坤丹房、道家养生院、风水研究等建筑群,建成后的姚家万年关帝庙将是中国道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集散地,也将会是当代最大最全的道教祈福道场。
江西历史文化成就较高,其中道教文化以上饶三清山为中心发展尤盛,而万年县又处上饶中枢,贯通东西,为传播道教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一片江南常见的丘陵,茂密葱绿的树木漫山遍野;这是一些散落的到处都是陶片,弯下腰随时可以拾起。山行水处,以舟代车,以辑为马,往若飘然......商周时期遗址,多分布于此。这里便是考古界曾为之震动的斋山。悠悠斋山,绵远数公里,神韵甲天下。斋山道脉深厚,源远流长,它位居万年县城北面,横亘与湖云湖、厚鸟自然保护区之间,是3600年前古人类理想的牺居地。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成为姚家人传承文明的文化山。播种道教思想的神仙山。1982年,江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83年,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万年县博物馆对其进行调查和试掘,出土了大批陶瓷残片。200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斋山遗址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在东南面发现商代马蹄窖。
2009年,考古学家发现“山”字型窖炉及规则性柱洞......
联系人:姚金德
28、江西省上饶市五府山镇金钟山村磜头姚氏宗祠
相传赣饶邑南五府山镇金钟山村白云深处,磜头姚家就是天然八景,千烟之地。姚氏宗祠坐落在江西上饶五府山镇磜头杨源天池山背横山林前,坐北向南。前有双峰朝拱,近有圆坳案山,磜水环绕,诚吉之地。东邻姚家小学、田野、古寺村庄至寨山,南武夷山脉东端北麓、寺院坪、东坑村庄,西垅里大村庄、杨源天池山,北横山、田坂、水口村庄至甜珠山。磜下水口双鲤并波,左右狮象山相对耸立。祠宇后面的横山林及左边的廻龙殿,1973年造田改水已毁。祠宇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原是联环、联岢兄弟于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始建的支祠,后宏毅、宏德、经权等于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改建为宗祠,随后庆发、经章等,于嘉庆十六年辛末(1811)再度捐资扩建宗祠和经善堂、食宿厢房及青龙头上的廻龙殿。并购置田地山场祀产,以便清明、冬至祭祖为血飨之资及办学等用。磜头族姚氏,已经有约1175年历史。始祖是舜裔66世孙仲涵公,居陕西扶风,东方朔荐推雁门司马。仲涵公14世孙寄熊公,居浙江吴兴武康,31世孙思廉公,从吴兴武康转居京兆,32世孙澄公从京兆转居湖广黄州麻城白衣里,33世孙礼存公,唐贞观丁未进士,初任延平令,复江西玉山县令,爱江西弋阳东冲山水遂卜居此开族。礼存祖4世孙淑范公居上饶姚坂,曾寄居上饶县磜头姚家勘察多年,15世孙普诚公居弋阳东冲,复姚坂,再迁居磜头姚家五十一都定居。至今繁衍建有两个姚氏宗祠,可为望族。
普诚公是舜裔114世孙,其122世孙太宁(行进)公才施行派行字,即:“进永福亨正、全朝会相泰”十个字。至132世孙经贵(行有)公开始,由湖南县正堂姚步瀛公于同治四年乙丑(1865)在弋阳馆二十七族修谱才统一派行字,即:有心追远本源长,植桂培兰奕叶芳,璧合珠联营海甸,湛恩宠锡耀家邦。共28字,此地已出有“奕”字,舜裔144世孙,仲涵祖77世孙,礼存祖44世孙,磜头淑范祖40世孙,普诚祖29世孙奕菲。
磜头族人分布:姚家(七房)、禹溪、双溪口、厚坪、广丰县大塘、严山底、严村、大洋,铅山县石塘、黄柏畈、丁马山,福建浦城、江苏镇江、山西、台湾等。据不完全统计约2000人口。
名人辈出,普诚17世孙,宏中、宏毅公,在苏州经商,因懂天文会观星斗,遇高宗皇南巡遇难得救赏王马褂贰件;18世孙经达公祖,清乾隆年间状元及第、翰林院编修,谱志载“南国领袖”、“为人俊杰”二块匾额;23世孙元生老革命是1929年闽北苏区(五府山)第一个红色政权禹溪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及区委书记等职(地方志)。近代,北大,国防科大,中央财经大学,浙大研究生等知识人才,在逐步出现。
撰稿人:(磜头姚家老姚氏宗祠裔孙)明才、炳福、植富、植木、坦胜、长龙、宪福联系人:姚宪福
29、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姚圩镇黄莲垱姚氏祠堂-世德堂
黄莲垱公祠坐落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姚圩镇黄莲垱,堂号:世德堂。黄莲垱(仙溪新屋)姚氏系仙溪老屋玉公之后。
据本村祖传旧谱记载:始祖乃北宋年间陕郡(今河南省)梁国公长子彝公派也,谱称瑞州新昌(今江西宜丰)灵源姚氏第一世祖,渝东姚氏的来历是灵源尚忠公节九世孙姚襄,字景国,宋朝乡试捷登文林郞,在浙江省会稽县做知县,因得罪朝廷全部家产被抄尽,其子姚禧(公元年)字福可,奉母廖氏,流浪新余渝东,见白沙土地肥沃,山水秀丽而在此成家。繁衍至今29世.渝东五源姚氏和迁往外地总人口不下五千人,其字辈分别是:禧、明、金、添、德、青、执、玉、敷、震、则、子、养、光、大、恋、起、殿、时、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渝东五源姚,白沙老屋(发源村)500人,白沙新屋130余人,仙溪老屋460余人,仙溪新屋(黄莲垱)190人,新溪乡彭家洲60余人,共5个村庄,人口共计1340余人。
黄莲墚公祠姚氏与宁氏同居一村约300多年,仙溪玉房后裔及之盛及其子孙(白沙恭公)共50余户,196人。祠堂重建于农历2014年2月初8动工,由姚、宁两姓集资。并得到了两姓族人及桑梓贤士的慷慨捐资,于日竣工。在原祠堂旧址重建黄莲垱公祠,重建后的黄莲垱公祠仍是坐北朝南,砖混结构,面积约419.09平方米为三进两天井格局,祠堂内共有立柱5对,其中两对分别刻: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父慈子孝家和万事兴;夫敬妻贤人善百业顺。有3对立柱为后世留白(即今后本村族人中有部级以上职位或高考省状元方可在壹对立柱上题联),整座祠堂有正大门、仪门、天井、廊道、正厅、龛殿、大门的楹联是:黄垱门风万年盛,莲溪地脉百世昌。中厅正堂挂“敬祖崇德”匾。
黄莲垱祠堂大门楼气势雄伟,中大厅开放宽敞,后大殿典雅庄严,两厢房耀眼夺目,祠前平畴沃野,水莲相依如画,彰显黄莲垱村姚、宁二姓和睦共济、携手互相、世德同堂、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
供稿人:黄莲垱村姚建华
仙溪姚家祠堂座落在江西新余渝水区姚圩镇姚圩街,堂号世德堂。
追溯先祖,始祖乃北宋年陕郡(今河南省)梁国公长子彝公派,谱称瑞州新昌(今江西省宜丰县)录源姚第一世祖,仙溪姚氏家族为瑞州新昌录源尚忠公第九世孙姚襄公字景国之后,宋朝乡试捷登文林郎,时任浙江会稽县令,因得罪朝廷,家产抄尽,其子姚禧字福可,奉母廖氏自瑞州新昌录源流浪至新余喻东白沙,见土地肥沃,山水秀丽,在此定居,为白沙第一世祖,配竹塘龚氏生明善公,配陈氏。明善公生全成、全兴公,全成幼子添公字寿元,配新淦塘头赵氏。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从白沙定居此地,取名仙溪姚家,至今725年,后姚氏人丁兴旺发达,且地理位置优势,遂在此兴建集市,取名为“姚圩街”。本祠堂姚氏共500余人,其字辈为:禧、明、全、添、德、青、执、玉、敖、震、则、以、子、养、光、大、立、起、殿、时、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仙溪姚家祠堂于公元2010年5月在原地开工重建,砖混结构,公元2010年冬日竣工。新祠堂古色古香,设计新颖、别致,宽敞明亮,堂前雄狮盘踞。仙溪姚家祠堂的重建,彰显本村族人承传祖先遗风,团结和睦,共创辉煌的传统美德。
供稿人:仙溪姚根保
31、江西上饶市玉山县樟树镇姚村祠堂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祖德流芳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