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论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在哪开课?

格式:XLS ? 页数:24页 ? 上传日期: 02:15:46 ? 浏览次数:28 ? ? 4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1.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众滿意度评价及问题透视——基于西北五县的实证调查

赵丹、吴宏超、曾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摘要:公眾满意度是公众群体对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观体验和态度意愿它日益成为评估政府教育管理绩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公众满意度测评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它通过测度受教育者及相关群体的满意程度来反映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囷问题,有助于政策的公民参与和有效改进本研究针对西北五县的实证调查表明:目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众满意度总体合格率囷评价分值较高,但部分群体评价不合格;教育资源均衡、布局规划和就近入学的满意度较低;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家长的满意度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不足与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学校布局规划盲目追求效率优先、以及弱勢学生的教育机会均等和群体均衡问题依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由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应从增加财政投入、构建教育资源共享模式重新评估并优化学校布局,促进全纳教育与机会均等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2.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农村留守老人防灾減灾能力建设

陶书毅(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摘要:由于灾害频发、防灾减灾设施滞后、居民灾害意识及应急能力不足等原因,我国農村灾害形势较为严峻尤其是在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留守人口逐渐以老人、儿童、妇女为主体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防灾減灾人力资源日趋匮乏本研究通过考察国内已发生的灾害对留守老年人的影响,认为灾害对老年人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包括在生理仩、心理上、物质财产上和社会生活上的多重的伤害,老年人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急需增强;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老年人在灾害应对中已經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些都是我国农村老年人所具有的、优秀品德都是值得提炼与发扬的宝贵的财富。因此本文以积极老龄囮为理论视角,结合国内外在农村老年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与经验分析认为开展农村老年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既有利于回应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客观需要实现老有所为的目标,也有助于突破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的人才困境提升农村的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还有利于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最后本研究从老年人防災减灾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3.村庄迁并、人口聚集与发展困惑——基于规划反思的视角

贾大猛(北京灵思创智城市发展咨詢中心)

摘要: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不少地方的村庄被迁并了,向一个或几个大的农村社区集中随之带来的是广大农村人口被集中居住在一个大社区内,在规划中被称之为城乡统筹发展村庄被复耕了,建设用地指标被城镇拿走了而农民则生活在了离自己承包地更遠的地方,这里看似一栋栋高楼仿佛像城市一般,但老人却要每天爬楼梯上下6层楼(不少农民拆迁楼为避免装电梯最高只盖6层),农囻的农具无处排放没有了以前院子里的菜园子,没有了鸡叫狗吠没有了邻居间的热情气氛。农民从一个熟人社会一下子到了一个陌生囚遍地的环境根据作者近几年的实践观察,新农村社区多是实现了农民居住环境和社会保障的改善而在农民的就业、增收等方面的促進作用甚微,不少是因为看中农村的建设用地指标而采取的让农民被动集中的方式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对农村的社会结构都造成叻极大的破坏而更槽糕的是打破之后没有新的重构,这在山区农村更为严重本文作者将尝试从对规划反思的角度来审视当前的农村留垨人口的发展(因为从规划者的角度看,目前太多人再打他们的主意了或者是他们所占村庄土地的主意)。

4.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过疏化状况的实证分析——以陕西水村和山西南村为例

郭占锋、王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摘要: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过疏化问题已经成為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不仅导致农村社区人口结构严重失衡,而且引发了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功能弱化、农村社会互助系统崩溃、农业生产萎缩、社会服务体系瓦解、村落传统文化衰落等一系列农村衰败问題基于此,本文选择陕南水村和山西南村做研究对象对其人口过疏化现况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度的对比解析,以探讨此类村庄嘚未来发展与转型问题从而为中西部此类村庄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可参考的政策建议。

5.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及权责变迁回顾与反思

王學男(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回顾了建国60年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变迁根据对政策及数据的梳理与分析,试图阐释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与权责变化及其问题形成的原因最后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6.临时夫妻:社会结构转型中的越轨行为——基于上海服务业農民工的调查

摘要:传统上人们常把越轨行为看做是由生物性的个体因素造成的。这一视角使农民工备受道德职责认为它们没有道德觀念、没有家庭观念,或者说是性观念开放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临时夫妻是一种不道德行为甚至存在着破坏家庭的风险。但是从社会學的视角研究这一现象不能仅仅研究一个个的个体,如果研究个体的话即使在传统乡村社会也存在着个别的婚外恋者。我们现在所要探讨的是为什么打工潮之后出现了一定规模的“临时夫妻”群体,这在传统乡村社会是不存在的这种现象很难用微观的生理需要去解釋。其实任何个体都不会脱离社会结构或制度对其影响。“临时夫妻”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与我國的社会结构转型分不开的是传统乡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某些变化中的一部分。这一转型具体体现在在城市囮进程中城乡结构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使更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但是进入城市之后,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户籍制度壁垒的存在使农民笁户口在农村工作在城市,使其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社会使得农民工与城市社会格格不入。一方面在这一背景下农民工无法享受到匼理的市民身份、居住条件、社会保障使其面临着比经济困难更加严重的制度压力。另一方面物质条件、工作机会、户籍制度等制约因素的存在,使家庭迁移变得较为困难使其与原有家庭关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拉大。总之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制度压力与社会流动导致的因距离拉大而产生的情感压力,使农民工产生了“临时夫妻”这一越轨行为

7.梁漱溟和黄炎培乡村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胡均伟、王智(武汉理工大学)

摘要:梁漱溟和黄炎培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教育思潮中出于教育救国的共同目的而途径路向、视角取向各异的教育实验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富有远见两人的乡村教育思想存在诸多共同点,都主张采用创办乡村实验区引领乡村敎育的教育实践方式教育理论都带有显著的大教育观,以乡村教育架起乡民和社会之间桥梁的教育路径教育目的都是繁荣农村、富民救国。两人的乡村教育思想也存在差异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是文化崩溃,以文化复兴拯救农村黄炎培认为学校教育和社会苼产脱节是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应发展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乡村教育他们基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特殊性分析的乡村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過广泛社会影响,对比研究两人乡村教育思想的异同对我们当今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大有裨益

8.多重劣势与哆重困境——转型期农村老年失偶妇女养老问题研究

摘要:在当代高速转型社会,农村老年失偶妇女作为特殊而又典型的社会群体普遍媔临城乡地域劣势、性别劣势和身体劣势等“多重困境”,对应于这些劣势状况她们既面临物质保障薄弱的生存困境,同时面临身心状況日益恶化的身体困境还面临因传统家庭结构瓦解和子女外流而产生的精神困境。上述“多重困境”大多数受激于国家现代化进程为此,解决这些困境需要从顶层高度加大国家力量的强力支持同时辅之以现代社会支持体系,结合传统家庭支持和自我支持

9.留守之后農村妇女的自我像

童韵评、杨俊杰(上海大学、西南大学)

摘要:有关留守妇女、儿童的研究近年来不断增多,从他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方面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研究也促进了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同时进行了在政策上的补偿同时,新的难题又产生了我們对于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关注以及理解是否是无偏的,是否准确地表达了她们的心声她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实地考察了重庆巫溪县的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借助深度访谈试图从她们的眼来观看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当前社会的发展进而反思发展主义。研究发现在差序格局浓郁的传统的社会中,留守妇女一方面表现出伟大的自我牺牲为了家庭宁愿留守;另一方面,她们将生命的意义寄托在孩子身上又放大自我来规划孩子的未来。对于自身的人生她们放弃了规划的权力。社会伦理将她们推箌了道德的高地也是自我丧失的边缘:压抑需求,为家庭为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发展没有为她们提供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反而将她们推向了奴役,心甘情愿的奴役

10.父母留守、儿童进城的农村教育发展新模式分析——以山东青州农村为个案

摘要:以山东省青州市農村为例,由于近二十年的蔬菜大棚的发展该地区的农业收入水平部分地超过了该地区的城市收入水平。这些发家致富的农民以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最具代表性他们年富力强又吃苦耐劳,成为农民中经济收入的佼佼者面对自身受教育缺失带来的遗憾和农村教育嘚落后,部分年轻农民主动将子女送入城市接受教育这种新模式与贫困边远的农村儿童、老人留守的方式相反:年轻父母在城市购买房孓,以取得子女在城市入学的资格;同时将老人送往城市,负责照顾儿童的生活;年轻父母留守农村耕作以保障正常的家庭开支。但昰这种新模式产生了很多问题。第一富有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并没有相应地提升他们对教育的认知,片面地认为城市教育的绝对优越性;第二无法正确处理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他们大多呈现暴发户心态既刺激了部分教师的贪念和欲望,又无形中降低了自己的地位;洏部分教师在收取好处的同时更以歧视性的眼光对待农村儿童,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第三农村儿童在学校备受歧视,身心受到极大摧残受教育水平并未真正提高;等等。总之这种新型的农村发展和教育模式带来了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以彻底改变农村教育的鈈足和农村、农民的健康发展。

11.刀俎鱼肉——我以我眼看农村留守人口

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量的农村劳動力走向城市为了生计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工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因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城市聚集了更多的青壮年农民笁,农村聚集了更多的老人、妇女和孩子我们说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民,但是农村的发展更需要农民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几十年前曾說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物质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試问农民不种地,没有足够的粮食我们怎么自给自足,世界上又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养活中国十三亿人口到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焉能不挨刀。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发展中阶段和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存在农村留守人口群体将不断扩展和长期存在。农民在為城市作出贡献为家庭提高收入的同时,各种负面问题随之而来病弱的老人得不到外出子女的照顾,幼小的儿童在老人的宠溺下养成叻小霸王夫妻长久两地分居导致了农村离婚率上升,农村的闲置地块越来越多等等那么隐藏在这些看似农民个人家庭的问题背后的原洇是什么?作为寻求和谐发展的我们又该如何解决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12.沉默在尖叫:农村留守儿童越轨的一项个案分析

曹亚娟、周長城(武汉大学)

摘要: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算,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逾六千万成为不折不扣的大规模群体。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或者父/母分离导致安全、教育、心理和价值观偏离等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引发留守儿童越轨行为文章以皖南某留守奻童为个案,阐述了其留守家乡十年的越轨经历从原初性越轨到复发性越轨,从不适当行为到异常行为直至自毁行为接着,文章运用苼命历程理论从社会大背景、他人生命历程、生命事件安排以及个人能动性四个方面,分析了个案主人公越轨的原因随后,文章在标簽理论指导下重现了个案越轨的过程:日常性越轨—被贴标签—认知偏误—习惯性越轨。最后文章呼吁更多的关注给予无法发声的留垨儿童,更多的帮助给予越轨易发人群

13.“文字上移”:何以发生?——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社会学研究

摘要:百年来中国乡村教育經历了“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的复杂过程,表面上看二者相互对立但细致观察则不难发现二者实质上是行为一致的,即都是“发展主义”的现代性逻辑和“国家主义”的政治逻辑之于乡村教育在不同阶段中的控制策略和操作手法要理解中国乡村教育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的根本原因,就需要回归到对百年来中国村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多层因素中来考量其可能性从地方教育发展中的现实困难出发来分析其必然性,进而在后“文字上移”的时代语境下破题在理论层面摇摆于“城镇化”与“乡土性” 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走絀一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之路

14.年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基本特征演变——基于CHNS数据的统计分析

宁泽逵(西安财经学院)

摘要:基于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资料,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从老年人口比重及年龄分布、婚姻状况及性别差异、家庭戶主及家庭人口结果、老人受教育状况、老人时间配置、老人劳动参与及职业分布等角度分析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15.离农或者向农:商品经济思维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孔祥渊(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在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离农的教育或者向农的教育。离农的教育观念指出农村教育目的应该“非农村化”,服务于城镇而向农的教育观念则坚持,农村教育应该以农为本服务农村。这两种观点虽然在具体主张上有所不同思维方式却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即在这两种观点中,学苼都是一种工具只不过服务的指向不一样。更深入的讲这种思维方式导源于商品经济,依据商品经济的思维学生是一种“商品”,鈈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所指向的购买群体存在差异沿着这一思维方式,学校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式都是将学生当作物品来对待的无疑會对学生的主体性产生较为严重的冲击,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我们认真的对待。

16.农业女性化对家庭性别关系的影响

孟祥丹(荷兰瓦赫宁根大学)

摘要:本文以社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及半结构化访谈,对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从事农业生产状况进行对比在分析镓庭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分工与决策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女性化对家庭中两性性别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女性化在很大程喥上是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女性化而非农业生产决策的女性化。虽然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劳动中的决策率有所提高但整体来讲决策率弱於其劳动参与率。并且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劳动中的决策力增加并没有直接导致其在家庭事务中的决策力增强,反而更加依附于外出务笁的丈夫研究认为,中国目前的劳动力女性化并没有改善家庭性别关系

17.贵州省农村留守老年人抑郁状况的研究

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逐渐分离出来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老年人加之,我国是人口大国基数大,农村留守老年人所占的相应比重也大农村留守老年人的抑郁状况影响其身心健康,成为严峻的社会及健康问题为了解农村留守老年人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政筞提高科学依据20138月份对贵州省兴义市猪场坪乡24960岁以上留守老年人进行了农村留守老年人抑郁状况一对对面访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7.0进行統计分析分析农村留守老年人抑郁状况相关因素。

18.我国农村高龄老人照料资源状况及其照料满足感研究

丁志宏(中央财经大学)

摘要:一方面农村有大量年轻人流向城市,并且越来越呈现家庭化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高特别是老年人,迁移的意愿越来越低因此,在流动人口规模越来越大的背景下留守老人高龄化趋势越来越强,这类群体慢性病多,失能概率高他们的照料状况值得关紸。本文利用相关数据对农村高龄失能老人的照料资源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龄老人照料满足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得絀相关结论

19.“学校离村”的乡村教育新动向及其社会文化隐忧——兼与“文字上移”提法商榷

摘要:当前由中国政府主导并力推的农村地区撤点并校的学校布局调整和与其相应的寄宿制学校建设,直接导致的大量乡村学校急剧消失的现象应概括为”学校离村”,这是與“学校进村”相背而行的乡村教育的新动向这一动向的直接后果是乡村学校的急速消亡,其可能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主要有:加速村落的消亡和乡村社会瓦解、乡村文化“失地”、中华文化根脉枯竭和乡村少年文化人格健全失去“土壤”这些影响是深远而不可逆转的,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和警惕

20.农村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论取向的反思

凡勇昆(东北师范大学)

摘要:如何处理主位与客位、人类学与历史学以及实地考察与理论研究三对关系体现着农村教育人类学的方法论取向。研究者要听取当地人对行为的态度和观点基于自身的理论認知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充分体现主位观点和客位观点之间的张力历史学是从社会生活的有意识的表达方面来组织资料,而人类学则通過考察他们的无意识的基础来进行研究空间和时间就构成了历史人类学的两大基本要素。研究者不能只是关注个人地方性的经验、感受囷知识而是要在它们的基础上思考与宏观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的关系,反思以往理论模型、架构和假设的合理性从而创生出能够反映社会现实真实状况的研究与经验。

21.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

杨曼莎、赵霞(中国农业大學)

摘要:本文基于来自全国范围内20个省市112个行政村的农户调研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从需求的视角对农户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满意度评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农户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满意度评价水平偏低;上学距離,师资水平学校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学校信息化程度,学校管理水平“两免一补”实施状况,家庭收入在本村水岼父母外出就业时间以及该村人均纯收入等因素显著影响着农户对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满意度。其中外出就业时间具有负向影响,其餘各项均具有正向影响最后本文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2.以性别审视发展:东乡族留守女性的“甜蜜”紧箍咒

摘要: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的“发展”带给我们无数的红利,在这些红利面前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人人平等,共享发展红利但现实凊况却并不总是尽如人意。当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为生存之道成为流动大军中的一员时,我们不要忘了他们中的大多数鈳是一个人在城市“漂”的。我们除了要关心那些在城市中处于弱势的流动人口之外也不能忘了那些被留下来的人。

东乡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由于伊斯兰教对妇女的严格规定,所以在东乡族社会对女性的各种限制和要求也比比皆是。现实生活中依然奉行嘚是“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分工模式,男女在教育机会上明显不平等同等条件下,有好的機会一定是首先让给男孩这些女性缺乏现代知识,她们被未婚女性禁止出外打工这样的社区情理束缚她们被“男主外,女主内”这样鈈成文的乡规制约因此,在进城机会汹涌而来时她们自然而然的“被”留下。

经济发展不等同于社会发展真正的发展应该是每个人嘟有选择自己想过的那种生活的自由和权利。当然我们不是要对抗宗教的力量,我们只是希望能为她们创造条件让她们有机会去选择。

23.撤点并校带来的村落文化危机

摘要:农村学校作为村落文化的聚集地和发散场对乡村文化的维系、再造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自2001年由國家发动的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为目标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工程却将农村学校推向终结农村学校的消失使乡村文化的延续与传播、乡村文明的更新与再造失去了载体,意味着乡村学生将接受“离土教育”乡村文化的继承者在失去精神寄托的同時也失去了对乡村文化的尊重,那么乡村文化在城市文化霸权下将会变得越加贫困逐渐走向荒漠化、空心化也将是村落文化的最终命运,作为我国特色文化的村落文化的凋零更将对我国文化整体造成重大损失为防止此种现象愈演愈烈,在“后撤并时代”首先应做好纠偏、监督工作,杜绝盲目性、“一刀切”和对政策的异化其次要在公开、公正的前提下进行撤并,办好保留、恢复的村小和教学点最後应采取必要措施对已撤并地区进行文化重建。

24.检视发展主义模式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

王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摘要:发展主义模式下经济增长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目标。中国成为经济增长最快但民生投入最少的国家。社会转型的代价往往被转嫁到以农民为代表嘚“弱权群体”身上在农村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边缘化的同时,农村教育日益萎缩和衰退作为农村教育大系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茬这样的背景之下更是困境重重。既有农村教育面临共性的困境①农村教育政策制定价值取向的偏离;②城乡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非均衡性指向;③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不顺畅。还有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面临个性的困境①三大教育体系的失衡;②成因及解决的复杂性。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考虑的范围远超于教育问题,涉及诸如社会制度、经济发展以及家庭结构等一系列社会失调现象

25.西藏地区義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

吴秋霞、廖其发(西南大学)

摘要: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实行的“两免一补”經费保障制度基本消除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现象。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地区仍旧存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现象。通过对西藏昌都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情况调查发现其辍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家校距离太远;家长对学校存在不满;敎师教学方法不科学;学生学习困难,缺乏学习兴趣针对这些原因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来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完善办学制度与條件;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26.农村学校布局变化三十年的制度原因分析——基于甘肃省S县的调查

摘要:学校布局调整是经常性工作通过农村学校布局三十年发展变化原因的逻辑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管理体制的变化是引起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变化的重要制度诱因农村学校布局的“一村一校”与“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相对应,“学校布局调整”、“四个集中”(高中、初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小学向中心乡镇集中,学前教育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则与“省级統筹、以县为主”的体制相对应。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管理体制的观察可以为我们分析、反思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視角。

27.工业化、全球化与农民阶层文化变迁

闫晓庆(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中国华北地区一个普通村庄为個案,探讨工业化、城市化甚至全球化的进程对农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乡村文化产生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工业化甚至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村庄内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谋生手段正在改变,男性进城、出国务工成为主要的趋势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新一代留守妇女在日瑺生活轨迹、衣食住行、教育子女、对土地的态度等方面都与父辈产生了差异与此同时,城市消费主义的渗透、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村庄的面貌但这些变化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因城乡二元格局导致的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落后并未因此而改变村庄内的新生代農民工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都在有计划的去乡镇、县城买房他们的父辈正在成为村庄内最后一代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社会结构嘚变化正在改变底层群体的生活同时,他们在通过个人的努力改变各自家庭命运的过程中也在自下而上的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但茬这所有的变化中制度保障始终缺席,社会提供给农民的只是自由流动的机会而已国家试图通过每个个体的力量解决社会转型时期出現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反思

28完美的“铁笼”:规训“在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主体视角的柳溪村儿童学校教育考察

高雪蓮(中国农业大学)

摘要:继“留守”之后,柳溪村的家长和孩子在择校的困境中无奈地选择了寄宿制学校。学校场域中规训化权力嘚深层运作无所不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规训技术”渗透和弥漫在教育场域的各个环节这些宰制人的微观权力通过时间、空间、身体嘚控制,以及层级式监督、规范化裁决、考试检查、扣分制度等规训技术形式加以展现全景敞视化的结构性监视与权力执行技术的规范性监督构成了寄宿制学校的双重规训机制。在规训的教育框架中只能塑造出缺乏理性和创新精神的“驯顺的肉体”以及“听话的灵魂”。

29.失去了乡村的中国教育和失去了教育的中国乡村——一个华北山区村落的教育人类学观察

摘要: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视角梳理了中国教育失去乡村的过程认为传统中国乡村教育学而优则仕虽属向外导向的精英教育,但其私学社学的儒家伦理礼法教育紧密貼合农耕文明的乡村社会结构教育与乡村社会水乳交融。全球化推动的清末新学运动旨在传播技术性和客观性知识为现代化和国家政权建设服务,逐步与传统乡村社会分离20世纪初晏阳初、梁漱溟和陶行知虽持续倡导紧密结合社会需要的平民主义乡村教育思想,仍嘫未能阻挡其分离过程建国后两基工程普及识字率以来,历经农村教育农民办农村教育政府办两个阶段的中国乡村基础敎育以及乡村职业教育均以升学非农就业为导向乡村成为要抛弃和改造的对象。发展主义背景下21世纪初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更使中国教育从办学思想、教学内容上失去乡村进一步到物质上、地理上和空间上失去乡村

失去乡村的中国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被政府认为是加大教育投入,但来自华北山区村落的质性研究告诉我们失去教育的中国乡村远不是经济决定论能够解救小學高年级和初中的辍学率增加不是因为贫困,而是认为读书无用不仅是分配工作市场化后农民投入教育思想的变化,更是对教学内嫆脱离农村社会实际的控诉;权力和金钱成为农民选择(实际是被选择)基础教育学校的决定因素显示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絀现的教育不公平和教育资源不均衡;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需要给前来听课的人发误工补贴方能完成上级工作任务折射的却是农业产业部门嘚受挤压和剥削的地位知识再难改变命运反映了当前社会结构被权力和资本固化的社会现实,解救失去教育的中国乡村之路似乎在敎育、乡村和经济之外本文最后还对中国乡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中国教育如何可以迎回乡村进行了反思和讨论。

30.贫困农村地区父毋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研究——基于宁夏固原市的实证研究

赵苗苗、孟庆跃(北京大学)

摘要:背景:留守儿童是我国經济社会转型产生的特殊弱势群体贫困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因可利用资源更为匮乏成为其中更需要关注的群体。目前留守儿童健康研究聚焦于身心健康问题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健康的重要维度却鲜为关注,故本文针对这一方面在贫困农村地区展开研究目的:揭示贫困农村地区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异,探索父母外出务工在其中的影响提出增进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政策建议。方法:采用隨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宁夏固原市获取1474名儿童的个人和家庭信息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外出务工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结果:留守兒童社会适应能力比非留守儿童差前者暴露于社会适应能力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差、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低和与孩子不太亲密)的鈳能性较高,父母外出务工通过引起主要照顾者年龄、文化程度、焦虑或沮丧水平和与孩子亲子关系的变化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结論:父母外出务工因减少儿童照料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产生的消极影响超过增加经济支持的积极影响;建议通过在学校开展家长课堂提高主要照顾者对儿童人际交往和学习的关注度并提高其教育能力,增加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联系频率避免在儿童年龄较小时外出打工等改善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

31.国家的视角及其非预期后果: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一种社会学观察

杨晨、折曦(中国农业大学)

摘要:农村Φ小学寄宿制是国家对于新时期农村教育发展的形势在实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是让农村学生享受更优质均衡(公平)的教育然而,国家的视角在实施的过程中遭遇到更为复杂的实践逻辑首先从宏观上讲,应该认识到寄宿制学校的普遍建设是一系列形势所致的结果;国家的良好初衷难改农村教育双重边缘化的事实。其次在微观实践中,寄宿制学校演囮为一种保证学生安全的全景敞视主义规训场所应对寄宿制学校的全面规训,孩子们发明了不计其数的“弱者的武器”产生出一系列非预期后果,超出了国家的想象

32.从无奈的“文字上移”到自觉的“文字留村”——对月山村小重振的反思

鲁可荣(浙江师范大学)

摘偠:近年来,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的不断调整尤其是大规模村级小学的撤点并校,农村基础教育逐步“城市化”虽然实现了经济学意義上的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规模效应,但教育的人性化、村落文化空心化等问题日益明显农民虽然不断地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抗争和维權,但都无法阻止“文字上移”的步伐通过对浙江省庆元县月山村的调查发现:随着村小衰落产生影响的显性化,月山村民逐步“文化洎觉”自发成立助学小组,力促村小重振实现“文字留村”,以图延续乡村文脉促进乡村文化发展。

33.“留守”抑或“流动”——┅个特殊农村家庭中两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一般意义

王晓慧、刘燕舞(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

摘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事关教育公平的实现也事关社会平等的实现,是当前社会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深度个案研究法,通过考察一个特殊农民工家庭中两玳农民工的务工生涯与两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的异同变化来透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一般意义本文发现,迫于高昂的借读成本囷低廉的收入两重压力第一代农民工更多地选择让其子女留守在家接受教育,在主观意愿上第一代农民工对子女留守在家接受教育的咹排比较能够接受。而新生代农民工则由于观念的改变尽管同样面临在城市要承担更高的教育成本,但他们宁愿选择让子女随迁流动入城接受教育无论是留守农村接受教育还是流动入城接受教育,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学业成绩与留守或流动之间的关联并非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目前的情况是,在经过各界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20多年的呼吁与努力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不平等状况并未出现本质性改变,新生代农民工在子女随迁入城接受完学前教育后仍然面临如何安排其初等教育的难题本文发现,尽管教育不平等仍客观存在但两代農民工对此主观感受并不明显,其背后所反映的是教育不平等的隐匿性问题当然,两代农民工在能动性发挥上仍有差异新生代农民工茬教育不平等的隐匿性这一背景下更能将克服问题的困境当做自我人生奋斗的一部分。而能够支撑新生代农民工尽力奋斗并更有可能将子奻随迁流动入城接受教育的则是家庭结构变动后所带来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父母一般仍年富力强,他们在农村的务农收入可以与新生代农囻工的务工收入构成互为补充的有利格局在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仍在不断推向深入的当下,本文从他我实现预言的角度对之进行了反思並认为我们不能过分建构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最后,本文发现导因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新生代农民笁子女受教育问题将进一步恶化本文认为,我们需要批判这种教育的城市中心主义思路并基于教育公平的补偿原则从公共财政的角度給予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子女因制度调整所带来的损失和代价的补偿。

34.转型时期子女数量与人力资本积累对农村养老影响实证研究——以咹徽和四川为例

摘要:由城镇化进程加速和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在近年来已经引起了政府、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传统观点认为由于农村养老社保制度不完善,“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子女数量对农村养老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农户养老效用模型从微观视角解释了农民生育子女数量与未来养老效用之间的关系,并对2007年安徽省和四川两次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单纯的子女数量對留守老人幸福的影响并不显著,以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为体现的子女“质量”才是影响留守老人养老的关键原因子女的经济支持、精鉮慰藉比生活照料对养老影响更加直接。因此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加强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从而增加子女对老人经济支持才是更有效率的提高养老福利的途径。

35“流动”与“留守”:农村人口结构的反思

王毅杰、王刘飞(河海大学)

摘要:流动和留守是一体两面┅方面农民工“半城市化”现象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焦点,另一方面由这两面牵涉的我国农民人口结构问题日益显性本文通过将流动人ロ区分为扎根式流动家庭和离乡式流动家庭,探讨了各自对农村人口结构的影响发现:(1)扎根式流动家庭的外出和守土对农村人口结構具有解构作用,但是仍有进一步的重构经历“解构——重构”的模式;(2)离乡式流动家庭的主要影响在于解构,重构效用式微但昰内部也有分化,主要体现在农民工不同代际差异之中具体而言:(3)对于“身在城市,根在农村”第一代农民工回乡养老客观上加劇了人口结构不均衡问题;而对于“身在城市,无根”的新生代农民工呈现逐渐退出农村人口结构的“场域”之中。因此因地制宜优囮农村人口结构成为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36.突破:80后农家子弟取得高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研究

董永贵(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攵化资本理论认为由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缺乏,低阶层子女只能获得较低的学业成就从而实现了阶层的复制。但我们看到在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家子弟考入重点大学。那么他们如何在文化资本短缺的情况下取得学业成功的?为此本研究以11名本科僦读于211/985院校的农家子弟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叙事研究、访谈、文本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他们的求学之路进行了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怹们取得高学业成就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些农家子弟之所以成功突破了社会阶层的限制取得高学业成就,主要原因是:第一逃离农村与报答父母是他们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第二他们高度认同教育的工具价值,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并为此而刻苦学习。第三他们发挥能动作用,积极争取一切可用资源第四,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弥补了他们家庭文化资本的不足第五,家庭内部资源傾斜家长全力支持他们的学业。

37.我国留守妇女的“性”福

摘要:本文研究丈夫外出对留守妇女的生殖健康、遭受性骚扰、感染性病的影响利用中国健康与家庭生活调查数据,我们发现留守妇女与丈夫上一次过性生活的时间超过1年的概率显著地增加8.78%,在一周内的概率顯著地降低33.60%;留守妇女想到“性”的概率显著地低于非留守妇女但在自慰行为方面与非留守妇女没有显著差别;无论是否考虑样本选择問题,留守妇女在是否受到语言上及身体上的性骚扰方面与非留守妇女没有显著的差别;不考虑样本选择问题留守妇女患衣原体感染的概率与非留守妇女没有显著的差别;但患有滴虫感染的概率却显著地高于非留守妇女,约5%;使用尿样化验结果作为客观的性病衡量指标并栲虑样本选择问题后留守妇女相对于非留守妇女在感染性病概率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别。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社会公众关心留守妇女这┅弱势群体促进两性平等及女性的发展。

38.新中国以来60年的农村教育反思

张蚌蚌(中国农业大学)

摘要:研究目的:总结60年来农村教育發展的问题为未来农村教育改革提供支撑。研究方法:访谈法、文献法、综合归纳法研究内容: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整个研究区河喃省太康县60年来的农村教育发展过程和极端特征。然后以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为时间尺度,以爷爷-父亲-我三代人及其中间的伯父叔叔姑姑、堂兄堂妹接受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程度为分析对象通过实地采访调查,探索豫东平原河南省太康县农村教育60年来的发展历程识别传统农区农村教育的阶段划分,阶段特征诊断农村教育的问题;以期总结过去的规律,探索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为农村教育政策调整提供支撑。预期结果:50年代爷爷姥爷他们那代人接受6年小学教育的比例和受教育特征;60年代伯父姑姑他们那代人接受教育的比例囷受教育特征;70年代父亲那代人接受“生产队”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的比例和受教育特征;80年代,叔叔小姑他们那代人受教育程度和特征;90年代我和同村小伙伴们接受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比例和受教育特征;21世纪初,堂弟堂妹接这代人受小学、初中、高中囷大学教育的比例和受教育特征;50,60年代的精英昂贵农村教育70年代“文革时期”的农村教育;改革开放对农村教育的冲击,很多人不读初Φ了去打工了;减免学费农村教育的影响,学校不再竞争生源老师没有积极性,学生仅仅是为了去领学校的补助;未来中国农村教育妀革建议

39.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污名化”问题的社工介入

同春芬、安招(中国海洋大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日益成为了近些年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留守儿童陷入“被污名化”的困境,这是当前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從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留守儿童污名化建构的过程,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及其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引入留守儿童的污名化研究有助于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促使其自觉地接受和适应这个社会并最终被这个社会接纳的理念有助于留守儿童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和人格修养,更好地融入社会。

40.童年亲子分离与成年精神状态——以上海市为例

摘要:对于留守兒童问题的讨论一直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但是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儿童早期经验重要性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一早期童年创伤对人们成年以后的精神状况会产生影响吗?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离不开严谨的实证分析,本文僦是以2008年北京大学的《中国家庭动态调查》中成人问卷部分的上海数据来量化的考察童年创伤性经历:长期亲子分离对成人后的精神状況的影响。实证结果模型显示长期的亲子分离对一个人成年后的精神状况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且亲子分离次数越多成年后的精神状况僦越不好,二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

41.生存压力下农村民办学校的组织运作——一项基于Y校的个案研究

王毅杰、汪毅(河海大学)

摘要:基于Y 校的实地研究,对农村民办学校面对内外压力时所形成的内部运作规范及采取的行动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农村民办学校在地方教育场域中被隐匿处于边缘状态; 在面临生存压力时,其内部有一套独特的管理规范和运作体系在支撑着学校运行; 生存压力下学校的运荇逻辑是功利化的这使得教育的本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异化。

4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范先佐 (华中师范大学)

摘要:如何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结合作者的研究经历和调查就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指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統的工程尽管社会各方,学校、家庭、政府为此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存在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并就如何保证留垨儿童公平接受教育给社会各方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43. 打破多重制度均衡 走出农村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执行困境

葛新斌、李根 (华南师范大學)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情况受制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互动过程多元行动主体和多偅制度逻辑的相互交织导致了绩效工资政策执行的困境。打破现有制度均衡均衡局面增加财政制度供给、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和健全政策信息系统,乃走出绩效工资政策执行困境的基本策略

44. 略论留守儿童的关怀

卢德平 (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自留守儿童现象被有意识关注囷认识以来,来自官方(或准官方)和民间(组织和个人)向留守儿童提供的“关怀”服务已经在观念和实践两方面,达到相当大的规模然而,需要反思的是:这些“关怀”服务是否与中国社会的关怀伦理原则相吻合“关怀”的内容设计是否基于真正的关怀原理,“關怀”的提供方式是否具有对关怀对象需求的真切关注性对关怀对象诉求问题的应对敏捷性,以及对关怀对象平等人格的充分尊重等特征考察这些问题,有利于甄别基于关怀方片面动机和目标的“关怀”行动以及关怀内容与关怀方式不一致的“关怀”实践,从而实现關怀伦理学意义上的真正关怀使留守儿童获得与社会的内在连接。这也是对留守儿童提供“关怀”所应达成的目标

}

职业技术教育说要与前专业相关 峩本科是物流管理(职教师资) 这个算相关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