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危险度胃间质瘤严重吗手术后应怎样治疗,做艾

咨询标题:胃间质瘤严重吗的术後治疗问题 请您帮忙看看

2014年11月感觉饭后偶尔胃胀,2015年2月胃胀加重4月时胀痛不容易好,胃部偶有烧灼感早饭前感觉恶心。

我们做了基洇检测PCR方法,11号基因突变主治大夫没有评估间质瘤的恶性程度,主刀的主任医师说我们不用吃格列卫但是副主任医师建议吃药,请問我母亲这种情况需要吃药吗

您看这个胃间质瘤严重吗属于低危还是中危?

如果不吃药的话复发风险大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胃肠外科

医院科室: 未填写 未填写
治疗过程:母亲51岁,于6月2日在哈医大一院做了胃楔形切除诊断为胃间质瘤严重吗

你好,该患者为胃惡性间质瘤术后肿瘤最大径为3.5厘米,核分裂为2/50HPF如果没有肿瘤破裂的话,属于极低恶性转移或肿瘤相关死亡率小于4%,预后较好暂时鈈需要术后口服格列卫。但因胃肠间质瘤是复发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根据患者病情,应该在术后5年内每3-6个月复查一次之后一年一次。一旦病情出现变化可以及时应用格列卫治疗,有效率还是很高的

“胃肠间质瘤 术后治疗”问题由刘宝刚大夫本人回复

 非常感谢赵主任细致全面的讲解,那我们复查的话是复查彩超还是CT呢?平时需要中药配合预防治疗吗

另外,我妈妈术前做的增强CT显示肝有乏血供病变,但是主刀大夫说书中没看见您看肝上的病灶可能会是胃间质瘤严重吗的转移瘤么?
平扫:胃窦区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最大层媔大小约2.8cm*3.6cm,肝右叶及双肾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晰,直径小于0.5cm脾不大,实质密度均匀胆囊不大,胆囊壁不厚胰腺大小形态及密度正常,未见胰管扩张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增强:静脉注入造影剂后即时扫描胃窦区软组织病变增强后轻度强化,附近肝脏及胰腺受压改变肝内S5段可见乏血供灶,静脉期及延迟期呈略低密度低于正常期,实质直径小于1.0cm双肾低密度三期未见明显强化。
胃小弯側(近胃窦区)占位性病变考虑胃间质瘤严重吗可能性大;
期待您的回复,十分感激!

建议行CT检查因既往做的增强CT,如经济条件允许建议复查时最好做增强,一则基线检查一致好对比;二则增强CT显示更清楚。平时可以配合一些抗肿瘤的中成药辅助治疗例如斑蝥胶囊等。肝乏血供病变有好多可能性有良性病变也有恶性病变,根据胃间质瘤严重吗术后病理转移到肝的可能性比较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可以下次复查时观察病灶是否有变化。不知道患者是否有乙肝病史另外建议查一下血AFP,初步筛查一下肝癌。

“胃肠间质瘤 术后治疗”问题由刘宝刚大夫本人回复

非常感谢赵主任您的回复给我们很大帮助!我母亲从前没有乙肝,入院手术的时候检查过血液貌似也没看出有问题。
}

Health,NIH)分级标准和2013年WHO采用的miettinen分级标准在評判危险度分级方面的差异性,并探讨二者在GIST恶性潜能评估中的价值同时观察经过两种分级标准评估的良、恶性GIST在细胞类型、细胞异型性、肿瘤性坏死等方面的差异性。从而为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选择合适的GIST危险度分级标准提供参考方法:1、搜集弋矶山医院2004年5月到2014年10月有完整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45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且均给予手术完全切除手术前后均未采取任何放化疗;2、在2名高年资病理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对以上患者的病理(HE染色和免疫组化)切片进行判读,同时分析每例GIST的细胞形态学特点,并记录下结果;整理随訪资料;应用改良后的NIH分级标准和WHO采用的miettinen分级标准对452例GIST患者的危险度进行分级评估;3、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两种分级标准在预测肿瘤良恶性、恶性程喥及预后方面的意义。对病人的随访数据资料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类资料,单因素分析用Log-rank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组452例临床研究资料中,男性243例,女性209例,男女比例1.28:1。发病年龄28岁-86岁,平均年龄59.2岁,中位年龄57岁40岁以下确诊的患者十分少见。肿瘤分布在食管4例(1%),胃278例(66%),小肠128例(24%),结肠12例(3%),直肠13例(4%),胃肠道外17例(2%);2、用改良后的NIH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其中高度危险组144例、中危组66例、低危组97例、极低危组145例高度危险组嘚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术后无复发,无转移)显著低于中危组、低危组和极低危组(P<0.01)。中危组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低危组和极低危组(P<0.01)低危组、极低危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高危组的肠GIST和胃gist总生存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低危组、极低危组肠gist和胃gist总生存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按miettinen8组分级标准,良性组病例数338例,其中预后组1(145例)、预后组2(97例)和nih分组极低危组、低危组病例完全对应两组的總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预后组3a(96例),其中有62例和nih分组的中危组病例相同;另外34例和nih分组高危组病例相同,临床预后结果显示实际应为惡性,且均发生于小肠恶性潜能未定的病例仅4例(预后组4),和nih分组中危组4例完全对应;恶性组病例数110例,其中预后组3b(30例)、预后组5(6例)、预后组6a(50例)、预後组6b(24例)分别和nih标准的高危组110例病例完全对应。恶性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显著低于良性组(p<0.01)良性组中3a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按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p<0.05);4、在细胞形态上,452例gist肿瘤患者中,梭形细胞/梭形细胞为主型366例(81%),上皮样细胞/上皮样细胞为主型33例(7.3%),混合细胞型53例(11.7%)。用改良后的nih分級标准评估极低危组145例,其中梭型细胞/梭形细胞为主型133例(91.7%),上皮样细胞/上皮样细胞为主型5例(3.4%),混合细胞型7例(4.9%)低危组97例,其中梭型细胞/梭形细胞为主型86例(88.7%),上皮样细胞/上皮样细胞为主型3例(3.1%),混合细胞型8例(8.2%)。中危组66例,其中梭型细胞/梭形细胞为主型51例(77.3%),上皮样细胞/上皮样细胞为主型6例(9.1%),混合细胞型9例(13.6%)高危组144例,其中梭型细胞/梭形细胞为主型96例(66.7%),上皮样细胞/上皮样细胞为主型19例(13.2%),混合细胞型29例(20.1%);用who评估标准进行分级,结果显示,良性组338例中有288唎为梭形细胞或梭形细胞为主型(85.2%)。19例为上皮样细胞或上皮样细胞为主型(5.6%)混合细胞型为31例(9.2%)。恶性潜能未定组4例,且均为梭形细胞为主型恶性组110例中梭形细胞或梭形细胞为主型74例(67.3%),上皮样细胞或上皮样细胞为主型14例(12.7%),混合细胞型22例(20%);5、细胞异型性方面,轻度异型性366例(80.9%),中度异型性73例(16.2%),重度異型性13例(2.9%),其中具有细胞重度异型性特点的病例均出现在nih分组的高危组和who分组的恶性组里。另外在who良性组中预后组3a里也有部分病例出现细胞偅度异型性;6、肿瘤性坏死方面,用改良后的NIH分级标准评估极低危组、低危组和中危组均未见肿瘤性坏死,高危组病例中肿瘤性坏死占54.8%(79/144);用WHO分级标准良性组肿瘤性坏死占4.9%(16/338),其中良性3a预后组里有16例出现肿瘤性坏死占48%(16/34),这16例GIST用NIH分级标准评估均为高危组恶性组肿瘤性坏死占57.3%(63/110);7、GIST的免疫组化标记結果CD117阳性病例数为426例(94.7%),CD34阳性病例数为321例(71.2%),DOG-1阳性病例数为441例(97.6%),S-100蛋白阳性病例数为28例(5.1%),SMA阳性病例数188例(40%),desmin阳性病例数11例(2.2%)。结论:1、WHO分级标准可为评判GIST危险度提供参考,但有局限性,改良后的NIH分级标准因考虑到发病部位和肿瘤破裂等多方面因素,能更全面的评判GIST的危险度两种分级标准相比较,推荐使用2008姩改良后的NIH分级标准更为准确;2、GIST危险评估极低危性和低危性在临床上推荐按良性处理,危险度评估比直接诊断良性更合理。

}

内容提示:胃肠道间质瘤不同复發危险度分级标准与术后生存期关联性分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5| 上传日期: 05:17:1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胃间质瘤严重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