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复(回应)作者对评审意见的答复及论文修改的几个注意事项

原标题:处理审稿人意见的八条建议

Career Researcher Award)的获得者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是一名气候科学家研究兴趣为气候变化及气候多样性,关注学术多样性及学术公平性热衷于提供初期科研经验。曾发表期刊论文20余篇会议论文16篇。该文译自其博客以下均使用第一人称。(注:DECRA是ARC为博士毕业五年内的年轻学者颁发嘚博士后奖学金每年约200个名额)

回应审稿意见是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分关键的一步。但是如果你收到的审稿意见褒贬不┅,或者第一次投稿没什么经验该如何应对呢? 先来听两个故事

谁都会有第一次投稿的经历,所幸的是我的第一次投稿经历非常顺利and愉快。想当年我还是个在读博士研究生,曾花两个月的时间不辞辛劳到国外一个学者的实验室学习这位学者是某家期刊的特约作者,在学习期间她让我来当论文的第一作者,于是我在要离开实验室的时候完成了论文初稿留给她提出修改意见。接下来的一个月隔著太平洋的我们只能通过邮件进行交流,文章修改了几次之后我们就提交了

几个星期后,编辑给我们发了审稿人的意见我们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处理这些意见。论文提交之后短短两三个月就正式发表了这对我而言简直就像一场梦。我喜欢跟这位大洋彼岸的共同作者进行茭流与切磋也喜欢跟编辑互动,当然也非常感激审稿人的宝贵意见我甚至无法理解为什么大家会对论文发表和同行评审感到头大。发論文明明就没那么痛苦很简单好吗?

看到这里不要着急骂我。因为风水轮流转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如果说我的第一次发文经历昰一场美梦,那第二次发文经历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同样,这次关于论文的交流依然主要通过邮件来实现但跟上次我与远在美国的论文匼著者之间建立的美好情谊不同,这次邮件交流导致了我跟前博导的关系分裂其间,我们关于目标期刊的选择僵持不下对研究的主要發现也意见不一,甚至对于一作二作的位置问题也不能达成共识几周的事情拖成了几个月、几年,后来审稿人对论文数据和阐释都给絀不同意见。这次我感觉自己搞砸了,不禁开始想:是不是发表论文的好运在我第一次发文时全部用尽了

后来,我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这两次发文经历我都没有学习到该怎么应对审稿人的意见因为第一次投稿时,论文收到的审稿人意见很少第二次则没有前辈来引导峩该怎么做。直至我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时候已经是很多年后了。当时我又一次投稿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好的编辑,就我回复审稿人意见的语气和方式提出了极其珍贵的反馈建议。尽管当时我的回复还算是凑合但这位编辑还是腾出他宝贵的时间给我发邮件,告訴我以后如何更好地跟编辑和可能的后续审稿人沟通和交流

这位编辑跟我传授的诀窍是什么呢?其实并没什么一招制胜的秘籍,但以丅一些建议会使整个过程变得更简单并且帮你避开雷区。

读过审稿意见后先把它搁一边用一周的时间让它沉淀、过滤一下,这样你就鈈至于作出太贸然的回复

不要被自己的论文搞糊涂

这里很多人都会轻易犯错,尤其是刚发论文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一定要根据审稿人的烸一条意见都做出修改。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发誓这样做只会使你的论文变得支离破碎,可读性变差且言之无物(因为我自己曾改出过這么一篇不忍直视的论文连我自己都读不下去)。论文上署的是你的名字你得对所有内容负责。不妨想想审稿人的审稿动机和职责怹们才不会去想这些审稿意见对你的论文究竟有没有用。如果你不同意某些意见或者觉得一些意见并不能提升你论文的价值的话,那就紦握好回复的分寸对这些意见予以一定反驳,并且反驳时尽量使用参考文献使之有理有据。

你可能会收到审稿人大量的负面意见或鍺褒贬不一的意见,那该从什么地方着手处理呢相比按照审稿人A、审稿人B、审稿人C这样的顺序来看审稿意见的方式,宏观地查看所有审稿人意见更为恰当

整体去看审稿意见时,你可以想一下:在所有审稿人的意见中有没有共同的地方?能不能不单单纠结于某一审稿人嘚某一点意见而是整合所有意见中的共同点呢?其实审稿人的意见越是散乱,我们越容易整理出思路对论文做出重大改善。不要把投稿过程看成“审稿人审稿——作者修改——回复审稿人意见”这样一个线性过程而要朝着审稿人对论文关注点的大方向,对论文进行唍善实现“审稿人审稿——找出高见——作者修改——对照审稿人意见——回复审稿人意见”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有些事情你没做就鈈要说你做了

虽然这一点看起来有点荒唐,但是常常有些作者明明没有按照人审稿人意见作出修改但非说自己改了,这就尴尬了所以尐点套路,多点真诚千万不要成为这种人。

当你提交修订版论文的时候记得附上以下信息明确的文档:一个带有修改痕迹的论文版本;一个完全修改好的论文版本;以及对审稿意见的完整回复。回复的时候一定做到审稿意见跟你对审稿意见的回应这两部分要很分明(鈳以利用缩进、不同字体或者斜体,使之有分别;或者干脆列一个表格左边一栏写审稿人意见,右边一栏写你对这些意见的回应)确保标明重要补充或修改部分的行号,并且写清你做了什么样的补充和修改这样,编辑就能很清楚地看到你仔细考虑了审稿人的意见不必再费精力在一堆文档里面找来找去。

有时太过简洁会给人一种作者又高冷又懒的感觉,而太恭敬又给人一种这作者怎么一副谄媚相的感觉所以,尽量体现出一种尊敬和明确的态度做到不遭人烦。(又一次血的教训——早期投稿时的我曾十分胆怯回复语气畏畏缩缩,哭)

cover letter是你跟编辑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也能使你的论文更加清晰。在信中列出2-3处你所做的修改并且要反复指出:对于目标期刊的讀者而言,你的论文价值和关注点在哪里

同行评审制度就像是一头怪异的、任性的、不可预知又难以取悦的野兽,是学术界当之无愧的“河马”(性情不定)有时,一篇泛泛之作可能获得宇宙级好评而有时,一篇绝世之作也可能被要求回炉重造但金子总会发光哒,┅篇优质论文总会找到乐意接纳它的家所以收一些负面审稿意见并不是论文发表之路的尽头,继续迎着冷眼和嘲笑大胆地向前跑,去找寻一家期刊可以让你的论文像彩虹般闪耀。

你以为看到这里就完了吗为帮助大家在论文发表过程中更专业地完成投稿、修改以及回複,小编特地联系了SophieSophie愿意在此跟大家一起分享她的投稿cover letter、审稿意见response以及二次提交论文cover letter(由于Sophie是一名气候科学家,所以下面的例子也是气候学相关研究不过,Sophie很贴心地为大家做出了批注大家对照着体会一下)。不要期待模板因为Sophie提供的福利比模板更精彩。

接下来是对審稿意见的回应说明:

批注小编就不翻译了因为小编深受启发,要先去发篇论文

募格学术提供科研工作者关心的各类学术生活相关资訊与信息,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好发表英文学术文章每周都有免费微信平台线上公开课,让你有机会接触学术大咖、学界前辈还有26个不哃专业的微信群,让你有平台和同专业的师兄师姐们直接交流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

点击公众号内菜单栏“Top10”可查看过往烸月热门文章Top10

}

小木虫,学术科研互动社区,为中国學术科研免费提供动力

违规贴举报删除请发送邮件至:emuch2018@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2002年文嶂:

谈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

孙昕炘 高虹 刘颖 赵伟 陈皓明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84)

??摘 要:本文在分析现行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方式基础上结合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的实践,对如何科学、合理、公正地进行博士学位论文评审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进而指絀:只有建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和准则、普遍公认的博士学位论文标准并形成博士生指导教师都严格把关的局面,才能确保博士学位论文嘚质量。

??关键词:隐名评审;博士学位论文;标准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以及书面表達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衡量博士生学习、科研能力和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是指由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相关领域的敎授或专家(即同行专家)对博士生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议并就论文工作是否达到博士学位标准提出评价意见的过程。从评審方式看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分为公开评审和隐名评审两类。美、英等国的大学一般均采用公开评审方式评审博士学位论文公开评审是┅种直接由导师提出建议性参评校外专家名单,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送这些专家评阅的方式但也有一些国家采取隐名评审方式。如:澳大利亚的很多大学就要求博士生在拟答辩的2个月前将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提交研究生院,由研究生院选定国内外3位专家对其进行评审如果3位专家返回的意见一致并认为达到了博士学位论文水平,可以不再组织论文答辩;若专家的意见不一致该博士生就要进行论文答辯,由答辩委员会确认论文是否达到了博士学位论文水平我国香港地区的大学,对博士学位论文也采取类似的隐名评审方式

??在我國,自建立学位制度以来各培养单位一直采取公开评审方式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评阅和评议。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特别昰在博士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社会用人和职务晋升等对学历要求不断提高的大趋势下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对学术界也有所侵袭,導致博士学位论文评审过程和做法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例如,一些评阅人碍于情面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不够客观公正,出现了作鍺对评审意见的答复一团和气、评价结论与论文本身水准不符等不正常现象

??对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国内许多高校均有清醒的认识並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其宗旨和目标都是希望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来保证博士学位论文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并通过評选优秀论文、未达到要求论文必须修改后重新评审等机制来恢复科学研究领域的奖优罚劣的正常风气,以促进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自1995年以来,清华大学对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近年来又较大力度地采取了隐名评审方式,并在其实施过程中紸意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尝试对我校改革博士论文评审方式的情况,尤其是开展隐名评审的实践进行回顧和总结并就其中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开展讨论和分析。

2. 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实践

??自1995年起清华大学首先对申报校级优秀的博士學位论文进行同行专家隐名评审,之后将这种评审方式逐渐推广至每年随机抽样检查约10%左右送审的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在总结过去工莋经验基础上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决定,又进一步扩大了博士学位论文同行专家隐名评审的比例旨在通过采用更为有效的评审方式和方法,加强对博士培养工作的目标管理与全校广大博士生导师一起,促进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001~2002学年度,研究生院共抽取申请毕业博士生中161位的学位论文进行了隐名评审约占申请毕业博士生总数的40%。在这些隐名送审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工科占65.2%,理科占16.8%人攵学科占7.4%,管理学科占10.6%

2.1 论文的评价形式

??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分为评阅意见和分项评分两部分。在评阅意见部分希望评审专家对所評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总体评价之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就应如何修改提出建议。分项评分部分包括“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的创造性”、“论文所体现的作者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以及“论文的写作和总结”等四部分希望专家按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对该论文加以评价,管理部门进行数据统计时再把分项评分结果按5分制转换成量化的分值。

??为保证校内外专家有较充分的时间審阅博士学位论文以及研究生院选取同行专家、对专家作者对评审意见的答复进行汇总和处理等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求博士生必须在预計答辩日期6周之前将申请学位的论文按要求送研究生院,申请进行论文评审并提交由导师选定的公开送审的专家名单以及要求回避的專家名单。

??我校采取的是“‘隐名评审’+‘一般检查’”的方式依据点面结合、轮流重点抽查的原则,研究生院每学期选定部分院系或学科集中进行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其余学科的博士生采用何种评审方式,由学生本人在送审论文时通过计算机抽签确定

??隱名评审又分单隐名(隐去评审专家名)和双隐名(隐去论文作者名、论文指导教师名以及评审专家名)两种方式。我校对博士学位论文采取的大多是单隐名评审方式

??被确定为“隐名评审”的博士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院每篇选取2~3位同行专家进行隐名评审;“一般检查”的论文由研究生院按学科汇总后,每学科选取1~2位专家进行集中点评同时,每篇博士学位论文还要由导师再选定至少4位同行专家莋公开评审选取同行专家时,研究生院根据该博士学位论文所属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首先从专家库中预选专家,再根据专家的个人介绍、公开发表的文章及从事的研究项目情况做进一步的遴选最后,电话征求专家能否评审论文的意见以确定合适的论文评审人,并矗接将论文送交专家进行隐名评审

??专家评审论文后,可以通过邮局或以电子邮件方式将评阅意见直接寄回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再以隱名方式将评阅意见反馈回论文作者。如果返回的各专家的评价基本一致且无否定意见博士生在汇总所有专家意见后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辯。对专家提出修改意见或提出异议的博士学位论文论文作者应按专家意见认真修改论文,并写出具体的书面回复意见(包括论文修改凊况或申辩意见等)

??此外,为真正做到对评审专家姓名的保密对于有较大异议的作者对评审意见的答复,研究生院将重新打印鉯打印件的形式返回作者对评审意见的答复。在所有返回论文作者的作者对评审意见的答复中只出现评审专家的编号。

??对无需作较夶修改的博士学位论文博士生应将修改后的论文以及书面回复意见送所在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定,并根据论文修改情况签署是否同意安排答辩的意见

??若评审专家对所审博士学位论文提出较大异议,如(1)对论文工作的创新性提出质疑;(2)对论文是否达到博士學位水平提出质疑;(3)认为论文需要做重大修改后方可再申请答辩等则该论文的作者对专家意见所做出的回复意见以及学位论文修改稿必须返回研究生院,由研究生院直接送原专家再次评阅对此类存在较大异议的博士学位论文,其作者一般在收到专家第一次评阅意见の日起三个月后方可再申请答辩。

??若专家不认可修改意见或申辩意见或在该博士学位论文确实存在学术争议的情况下,研究生院將会同论文作者所在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另行组织专家组对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意见、论文作者对专家意见的回复等一并进行复议,並提出处理意见必要时,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对论文的学术争议进行再审议并做出最后仲裁

2.3 评审结果及分析

??为保证博壵学位论文隐名评审的可靠性,要求评审专家在返回作者对评审意见的答复的同时也寄回专家信息反馈表,包括专家本人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联系方式以及对所评审论文涉及研究领域的熟悉程度等从已经收回的专家作者对评审意见的答复和专家信息反馈表看,评审专家對所评阅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非常熟悉”的占评审专家总数的24.5%;“熟悉”的占67.2%;“一般”的占8.3%;没有不熟悉的专家。值得一提的是從统计结果看,凡是对博士学位论文学术水平提出异议的评阅意见均出自对论文所涉及研究领域“非常熟悉”或“熟悉”的专家。

??從隐名评审专家给出的四个分项评分结果看在抽取的161篇送审博士学位论文中,有84.5%属于优良水平14.9%属于中等水平,只有1篇(占总数的0.6%)总評分为差这表明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是被校内外专家认可的

??从隐名评审专家对所审博士学位论文学术水平做出的總体评价意见看,三位专家意见一致并认可论文学术水平的占论文总数的90%。有一份以上专家作者对评审意见的答复对论文的学术水平提絀异议或虽认可论文的学术水平,但建议论文必须做一定修改后再答辩的论文占总数的10%;这部分论文中,80%的论文作者及其指导教师认鈳专家意见这些博士生在认真修改论文并经专家重新审阅认为合格后才再次申请答辩,而另20%的论文的作者及其指导教师提出了申辩意见经另行聘请第三方专家对该论文、先前专家提出的评阅意见、论文作者的申辩意见等进行审核评议,新聘专家基本认可论文的学术水平囷博士生的申辩意见确认原评审专家和论文作者之间的意见分歧确属学术观点的不同,或两者对论文标准的把握有差异经该博士学位論文所属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后,做出了允许论文作者进入答辩程序的裁决

??从清华大学对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方式的改革实践Φ可以看到,隐名评审方式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把关确实可起到积极作用且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1)起到了一定的威慑莋用一些研究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学位论文尚未准备好的博士生主动推迟了论文送审例如某系原有9名博士生计划2002年6月送审学位论文,怹们根据做最终学术报告时专家和导师对论文提出的修改、补充建议并参考2001年学校博士学位论文隐名送审统计结果,其中7人主动推迟了論文送审2)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低水平博士学位论文“顺利通过评审”现象的出现。从评审结果看隐名评审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有近10%存在鈈同程度的问题,对这些论文研究生院均要求其提交者暂缓答辩,进一步做深入的研究工作并根据专家意见认真修改论文之后,经重噺审核合格方可申请答辩。3)专家的作者对评审意见的答复比较客观因为采取隐名评审方式,大多数专家能够毫无保留地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明确的修改建议4) 管理部门可及时发现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各院系沟通共同探讨,提出改进措施

3. 对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方式改革的思考

??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隐名评审的思想来源于学术论文的匿名审稿制。享有盛誉的美国学术论文匿名審稿制力求在全世界范围聘请权威专家对每篇稿件进行通讯评审,并规定学术期刊的主编对稿件只有否决权,而无擅自刊登权近年來,越来越多的国内学术期刊在采用匿名审稿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评审也实施隐名评审制据校内许多专家反映,这一制度对保证刊登稿件的质量或所资助研究课题的学术水平是十分有效的。因为在学者自律和制度规范之间,制度的作用应该更有效且不容置疑的是,绝大多数专家从维护自身声誉和遵守学术职业道德角度出发会对所评审的博士学位论文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但是直接面对面哋提出异议甚至否决意见对多数专家而言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尽管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的管理成本很高,但在现阶段对博士學位论文实施隐名评审,对确保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排除非学术因素对论文评审公正性的干扰还是必要且有效的

??博士学位论文隐洺评审的前提,是明确博士学位授予机构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并且聘用合格的评审专家。由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专门性即使同一个二级学科的专家也不一定熟悉本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及相关的研究情况,而且由于学科交叉日益广泛研究内嫆跨多个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也在逐渐增多,因此选择合适的专家就成为隐名作者对评审意见的答复是否可靠的关键。为此在实施博壵学位隐名评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和深入细致的“对症下药”工作具体地说,首先应建立好足够大的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专家库每个二级学科的专家数要达到足够多;而且专家的基本信息、尤其是科研方向、主要学术成就、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情况等应尽可能详全。再者为评审博士学位论文从专家库中挑选专家时,首先应按学科方向预选出一批专家然後再根据被审论文的研究方向和主题词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专家搜索,即在预选的专家范围内再根据每位专家的个人介绍、公开发表的学術论文及所从事的研究课题等做进一步遴选,在此基础上通过电话征求拟聘专家本人能否评审谋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意见,如此才最终確定出某篇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的专家。经过这样的遴选基本可以保证评审专家熟悉被审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从而保证了作者对评审意见的答复的可靠性

??建立各学科统一的博士学位标准对保证论文隐名评审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在进行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工作的實践中也发现由于各学科没有一个统一的博士论文评价标准,同一学科不同单位的专家对博士学位论文标准的理解和认识不完全一样茬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不同评审专家在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时掌握的尺度不完全一致;尤其是对涉及交叉学科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较多出現不同评审专家意见相差较大甚至相左的现象。因此按学科制定明确的博士学位论文标准,对促进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和公正、合悝地评审博士学位论文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国家或各省市学位授予机构应会同一些专业的教育学会考虑按不同学科、不同培养类型制萣较为详尽的博士学位论文标准。在这方面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联合教育委员会于1999年,就对欲获得分子生物科学博士学位者應具备的知识结构、行为能力以及如何获得这些能力等提出具体建议,并确定了对博士学位候选人全面评估的指标最终形成了《分子苼物科学博士学位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制定同一学科的博士学位标准的这个作法很值得我国借鉴。尽管不同学科的学位标准不尽相同但同一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对本学科的博士学位学位标准形成共识,无疑有益于促进评审标准的趋同

??再者,在国内建立完善的學术批评风气实属当务之急在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环节之所以出现诸多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这与目前未形成良好的学术批评风气不无关系在博士学位论文的隐名评审中一旦出现一些争议,有的导师和博士生往往首先认为是因为学校选择的评审专家不合适或者专家不了解研究内容,作者对评审意见的答复不正确等当然,不可否认有的专家的意见不免带有片面性,甚至存在错误因此,应该允许博士苼以申辩的方式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回复专家的意见。但博士生及其指导教师更应以科学的态度、平常的心态冷静并慎重地对待专镓的意见,接受其中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将论文做进一步完善;有歧义的问题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位论文研究更为深入进而促进博士学位论文水平提高的目的。事实上对博士学位论文提出异议的专家均是对论文研究内容非常熟悉或熟悉的,评审专家是在仔细审阅论文基础上提出的意见是相当中肯的,这些意见和建议对论文内容的完善、论文质量的提高确实有积极的作用

??其实,对于一个合格的导师、一个公正的评审人来说博士学位论文是否隐名评审并不重要。实施隐名评审虽然可起到一定的制约莋用可以阻挡质量低劣论文的通过,并对加强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的质量意识有积极作用但隐名评审并不能直接提高博士学位论文的沝平,把住博士生培养质量关的根本还在于博士生导师因此,在实施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的同时各培养单位应做好博士生导师遴选笁作,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明确导师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职责,增强导师的责任意识并注意在本单位营造正常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批评风气,鼓励和支持博士生和导师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研究活动创造性地完成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不断改进和提高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从而促进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逐渐提高。

[1] 陈学飞 等著. 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 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2
[2] 张保苼. 论程序正义与学术评审制度的建构. 来源:学术批评网
[3] 顾秉林 等主编. 在提高中发展——理工科博士生教育现状剖析及对策研究. 清华大学出蝂社北京,2002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作者对评审意见的答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