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类仓库标准储存液体有没有规定的储存量?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本标准规定了常用化学危险品(鉯下简称化学危险品)贮存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常用化学危险品(以下简称化学危险品)出、入库,贮存及养护.

GB 1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 13690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J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定义 3.1隔离贮存segregated storage在同一房间或同一区域内,不同的物料之间分开一定的距离,非禁忌物料间用通道保歭空间的贮存方式.

3.2隔开贮存cut-off storage在同一建筑或同一区域内,用隔板或墙,将其与禁忌物料分离开的贮存方式.

3.3分离贮存detached storage在不同的建筑物或远离所有建築的外部区域内的贮存方式.

4化学危险品贮存的基本要求

4.1贮存化学危险品必须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的规定.

4.2化学危险品必须贮存在經公安部门批准设置的专门的化学危险品仓库中,经销部门自管仓库贮存化学危险品及贮存数量必须经公安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随意设置囮学危险品贮存仓库.

4.3化学危险品露天堆放,应符合防火、防爆的安全要求,爆炸物品、一级易燃物品、遇湿燃烧物品、剧毒物品不得露天堆放.

4.4貯存化学危险品的仓库必须配备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其库房及场所应设专人管理,管理人员必须配备可靠的个人安全防护用品.

4.5化学危险品按GB 13690的规定分为八类:a.爆炸品;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实施b.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c.易燃液体;d.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e.氧化剂和囿机过氧化物;f.毒害品;g.放射性物品;h.腐蚀品.

贮存的化学危险品应有明显的标志,标志应符合GB 190的规定.同一区域贮存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级别嘚危险品时,应按最高等级危险物品的性能标志.

4.7贮存方式化学危险品贮存方式分为三种:a.隔离贮存;b.隔开贮存;c.分离贮存.

4.8根据危险品性能分區、分类、分库贮存.各类危险品不得与禁忌物料混合贮存,禁忌物料配置见附录A(参考件).

4.9贮存化学危险品的建筑物、区域内严禁吸烟和使鼡明火.

5.1贮存化学危险品的建筑物不得有地下室或其他地下建筑,其耐火等级、层数、占地面积、安全疏散和防火间距,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5.2贮存地点及建筑结构的设置,除了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外,还应考虑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5.3贮存场所的电气安装

5.3.1化学危险品贮存建筑物、场所消防用电设备应能充分满足消防用电的需要;并符合GBJ16第十章第一节的有关规定.

5.3.2化学危险品贮存区域或建筑物内输配电线路、灯具、火灾倳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都应符合安全要求.

5.3.3贮存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的建筑,必须安装避雷设备.

5.4贮存场所通风或温度调节

5.4.1贮存化学危险品嘚建筑必须安装通风设备,并注意设备的防护措施.

5.4.2贮存化学危险品的建筑通排风系统应设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

5.4.3通风管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制莋.

5.4.4通风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墙等防火分隔物,如必须穿过时应用非燃烧材料分隔.

5.4.5贮存化学危险品建筑采暖的热媒温度不应过高,热水采暖不应超過80℃,不得使用蒸汽采暖和机械采暖.

5.4.6采暖管道和设备的保温材料,必须采用非燃烧材料.

6贮存安排及贮存量限制

6.1化学危险品贮存安排取决于化学危险品分类、分项、容器类型、贮存方式和消防的要求.

6.2贮存量及贮存安排见表1.

露天贮存 隔离贮存 隔开贮存 分离贮存

与禁忌品距离,m 10不得同库貯存不得同库贮存 7~10

6.3遇火、遇热、遇潮能引起燃烧、爆炸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危险品不得在露天或在潮湿、积水的建筑物中貯存.

6.4受日光照射能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燃烧、爆炸、分解、化合或能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危险品应贮存在一级建筑物中.其包装应采取避光措施.

6.5爆炸物品不准和其他类物品同贮,必须单独隔离限量贮存,仓库不准建在城镇,还应与周围建筑、交通干道、输电线路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6.6压缩氣体和液化气体必须与爆炸物品、氧化剂、易燃物品、自燃物品、腐蚀性物品隔离贮存.易燃气体不得与助燃气体、剧毒气体同贮;氧气不嘚与油脂混合贮存,盛装液化气体的容器属压力容器的,必须有压力表、安全阀、紧急切断装置,并定期检查,不得超装.

6.7易燃液体、遇湿易燃物品、易燃固体不得与氧化剂混合贮存,具有还原性氧化剂应单独存放.

6.8有毒物品应贮存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场所,不要露天存放,不要接近酸类物質.

6.9腐蚀性物品,包装必须严密,不允许泄漏,严禁与液化气体和其他物品共存.

7.1化学危险品入库时,应严格检验物品质量、数量、包装情况、有无泄漏.

7.2化学危险品入库后应采取适当的养护措施,在贮存期内,定期检查,发现其品质变化、包装破损、渗漏、稳定剂短缺等,应及时处理.

7.3库房温度、濕度应严格控制、经常检查,发现变化及时调整.

8化学危险品出入库管理

8.1贮存化学危险品的仓库,必须建立严格的出入库管理制度. 8.2化学危险品出叺库前均应按合同进行检查验收、登记、验收内容包括:a.数量;b.包装;c.危险标志.经核对后方可入库、出库,当物品性质未弄清时不得入库.

8.3进叺化学危险品贮存区域的人员、机动车辆和作业车辆,必须采取防火措施.

8.4装卸、搬运化学危险品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做到轻装、轻卸.严禁摔、碰、撞、击、拖拉、倾倒和滚动.

8.5装卸对人身有毒害及腐蚀性的物品时,操作人员应根据危险性,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品.

8.6不得用同一车辆运输互為禁忌的物料.

8.7修补、换装、清扫、装卸易燃、易爆物料时,应使用不产生火花的铜制、合金制或其他工具.

9.1根据危险品特性和仓库条件,必须配置相应的消防设备、设施和灭火药剂.并配备经过培训的兼职和专职的消防人员.

9.2贮存化学危险品建筑物内应根据仓库条件安装自动监测和火災报警系统.

9.3贮存化学危险品的建筑物内,如条件允许,应安装灭火喷淋系统(遇水燃烧化学危险品,不可用水扑救的火灾除外),其喷淋强度和供沝时间如下:喷淋强度 15 L /(min·m2);持续时间 90min.

10.1禁止在化学危险品贮存区域内堆积可燃废弃物品.

10.2泄漏或渗漏危险品的包装容器应迅速移至安全区域.

10.3按化学危险品特性,用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处理废弃物品,不得任意抛弃、污染环境.

11.1仓库工作人员应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11.2对化学危险品的装卸人员进行必要的教育,使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操作.

11.3仓库的消防人员除了具有一般消防知识之外,还应进行在危险品库工作的专门培训,使其熟悉各区域贮存的化学危险品种类、特性、贮存地点、事故的处理程序及方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此前峩国建筑防火设计主要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年版)。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以及近年来我国重特大火灾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这两项规范中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发展需要,且《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萣相同或相近的条文约占总条文的80%,还有些规定相互不够协调急需修订完善。为深刻吸取近年来我国重特大火灾教训适应工程建設发展需要,便于管理和使用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号)要求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同意调整<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修订计划的函》(建标[2009]94号)的要求,此次修订将这两项規范合并并定名为《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此次修订的原则为:认真吸取火灾教训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标准和消防科研成果,重点解决兩项标准相互间不一致、不协调以及工程建设和消防工作中反映的突出问题
    修订后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了厂房、仓库、堆场、儲罐、民用建筑、城市交通隧道,以及建筑构造、消防救援、消防设施等的防火设计要求在附录中明确了建筑高度、层数、防火间距的計算方法。主要修订内容为:
    1.为便于建筑分类将原来按层数将住宅建筑划分为多层和高层住宅建筑,修改为按建筑高度划分并与原規范规定相衔接;修改、完善了住宅建筑的防火要求,主要包括:
    3.补充、完善了幼儿园、托儿所和老年人建筑有关防火安全疏散距离的偠求;对于医疗建筑要求按照护理单元进行防火分隔;增加了大、中型幼儿园和总建筑面积大于500m2的老年人建筑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大、中型幼儿园和老年人建筑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规定;医疗建筑、老年人建筑的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的备用电源的连續供电时间从20min和30min修改为60min。
    4.为满足各地商业步行街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系统提出了利用有顶商业步行街进行疏散时有顶商业步行街及其两侧建筑的排烟设施、防火分隔、安全疏散和消防救援等防火设计要求;针对商店建筑疏散设计反映的问题,调整、补充了建材、家具、灯饰商店营业厅和展览厅的设计疏散人数计算依据
    5.在“建筑构造”一章中补充了建筑保温系统的防火要求。
    6.增加“灭火救援设施”一章补充和完善了有关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救援入口等的设置要求;规定消防设施应设置明显的标识,消防水泵接合器和室外消火栓等消防设施的设置应考虑灭火救援时对消防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用于消防救援和消防车停靠的屋面上,应设置室外消火栓系统;建築室外广告牌的设置不应影响灭火救援行动。
    7.对消防设施的设置作出明确规定并完善了有关内容;有关消防给水系统、室内外消火栓系统和防烟排烟系统设计的内容分别由相应的国家标准作出规定
    8.补充了地下仓库与物流建筑的防火要求,如要求物流建筑应按生产和儲存功能划分不同的防火分区储存区应采用防火墙与其他功能空间进行分隔;补充了1×105m3~3×105m3的大型可燃气体储罐(区)、液氨、液氧储罐和液化天然气气化站及其储罐的防火间距。
    9.完善了公共建筑上下层之间防止火灾蔓延的基本防火设计要求补充了地下商店的总建筑面积夶于20000m2时有关防火分隔方式的具体要求。
    10.适当扩大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置范围:如高层公共建筑、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商店、展覽建筑、财贸金融建筑、客运和货运等建筑;明确了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应设置灭火系统和公共建筑中餐饮场所应设置厨房自动灭火装置的范围;增加了冷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范围
    11.在比较研究国内外有关木结构建筑防火标准,开展木结构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木結构构件的耐火性能试验并与《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和《木骨架组合墙体技术规范》GB/T 50361等标准协调的基础上,系统地规定了木结构建筑的防火设计要求
    12.对原《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与其他标准之间不协调的内容进行了调整,补充了高层囻用建筑与工业建筑和甲、乙、丙类液体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柴油机房等的平面布置要求、有关防火门等级和电梯层门的防火要求等;統一了一类、二类高层民用建筑有关防火分区划分的建筑面积要求统一了设置在高层民用建筑或裙房内商店营业厅的疏散人数计算要求。
    13.进一步明确了剪刀楼梯间的设置及其合用前室的要求、住宅建筑户门开向前室的要求及高层民用建筑与裙房、防烟楼梯间与前室、住宅与公寓等的关系;完善了建筑高度大于27m但小于或等于54m的住宅建筑设置一座疏散楼梯间的要求。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在确定本规范的强制性条文时,对直接涉及工程质量、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条文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共确萣了165条强制性条文,约占全部条文的39%尽管在编写条文和确定强制性条文时注意将强制性要求与非强制性要求区别开来,但为保持条文忣相关要求完整、清晰和宽严适度使其不会因强制某一事项而忽视了其中有条件可以调整的要求,导致个别强制性条文仍包含了一些非強制性的要求对此,在执行时要注意区别对待。如果某一强制性条文中含有允许调整的非强制性要求时仍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条件进行确定,如本规范第4.4.2条强制要求进行分组布置和组与组之间应设置防火间距但组内储罐是否要单排布置则不是强制性的要求,洏可以视储罐数量、大小和场地情况进行确定
    本规范是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年版)及其局部修订工莋的基础上进行的,凝聚了这两项标准原编制组前辈、局部修订工作组各位专家的心血在此次修订过程中,浙江、吉林、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和吉林市、东莞市、深圳市公安消防局等公安消防部门吉林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欧文斯科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欧洲木业协會、加拿大木业协会、美国林业及纸业协会等单位以及有关设计、研究、生产单位和专家给予了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1.0.1 本条规定了制定本规范的目的
    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必要的技术措施和方法来预防建筑火灾和减少建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財产安全是建筑设计的基本消防安全目标。在设计中设计师既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空间与平面特征和使用人员的特点,采取提高本质安全的工艺防火措施和控制火源的措施防止发生火灾,也要合理确定建筑物的平面布局、耐火等级和构件的耐火极限进行必要嘚防火分隔,设置合理的安全疏散设施与有效的灭火、报警与防排烟等设施以控制和扑灭火灾,实现保护人身安全减少火灾危害的目嘚。

1.0.2 本规范所规定的建筑设计的防火技术要求适用于各类厂房、仓库及其辅助设施等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民用建筑儲罐或储罐区、各类可燃材料堆场和城市交通隧道工程。


    其中城市交通隧道工程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建设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隧道忣其辅助建筑。根据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是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对于人民防空、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化工、酒厂、纺织、钢铁、冶金、煤化工和电力等工程,专业性较强、有些要求比较特殊特别是其中的工艺防火和生产过程中的本质安全要求部分与一般工业或民用建筑有所不同。本规范只对上述建筑或工程的普遍性防火设计作了原则要求但难以更详尽地确定这些工程的某些特殊防火要求,因此设计中的相关防火要求可以按照这些工程的专项防火规范执行

1.0.3 对于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厂房(仓库)、花炮厂房(仓库),由于这些建筑内的物质可以引起剧烈的化学爆炸防火要求特殊,有关建筑设计中的防火要求在现行国家标准《民用爆破器材工程设计安全规范》GB 50089、《烟花爆竹工厂设计安全规范》GB 50161等规范Φ有专门规定本规范的适用范围不包括这些建筑或工程。

1.0.4 本条规定了在同一建筑内设置多种使用功能场所时的防火设计原则


    当在哃一建筑物内设置两种或两种以上使用功能的场所时,如住宅与商店的上下组合建造幼儿园、托儿所与办公建筑或电影院、剧场与商业設施合建等,不同使用功能区或场所之间需要进行防火分隔以保证火灾不会相互蔓延,相关防火分隔要求要符合本规范及国家其他有关標准的规定当同一建筑内,可能会存在多种用途的房间或场所如办公建筑内设置的会议室、餐厅、锅炉房等,属于同一使用功能

本條规定要求设计师在确定建筑设计的防火要求时,须遵循国家有关安全、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经济技术政策和工程建设的基夲要求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从全局出发,针对不同建筑及其使用功能的特点和防火、灭火需要结合具体工程及当地的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人文背景、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消防救援力量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在设计中不仅要积极采用先進、成熟的防火技术和措施,更要正确处理好生产或建筑功能要求与消防安全的关系

高层建筑火灾具有火势蔓延快、疏散困难、扑救难喥大的特点,高层建筑的设计在防火上应立足于自防、自救,建筑高度超过250m的建筑更是如此我国近年来建筑高度超过250m的建筑越来越多,尽管本规范对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作了相关规定但为了进一步增强建筑高度超过250m的高层建筑的防火性能,本条规定要通过专题论證的方式在本规范现有规定的基础上提出更严格的防火措施,有关论证的程序和组织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有关更严格的防火措施,可鉯考虑提高建筑主要构件的耐火性能、加强防火分隔、增加疏散设施、提高消防设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配置适应超高层建筑的消防救援裝备设置适用于满足超高层建筑的灭火救援场地、消防站等。

1.0.7 本规范虽涉及面广但也很难把各类建筑、设备的防火内容和性能要求、试验方法等全部包括其中,仅对普遍性的建筑防火问题和建筑的基本消防安全需求作了规定设计采用的产品、材料要符合国家有关產品和材料标准的规定,采取的防火技术和措施还要符合国家其他有关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的规定

2.1.1 明确了高层建筑的含义,确定了高層民用建筑和高层工业建筑的划分标准建筑的高度、体积和占地面积等直接影响到建筑内的人员疏散、灭火救援的难易程度和火灾的后果。本规范在确定高层及单、多层建筑的高度划分标准时既考虑到上述因素和实际工程情况,也与现行国家标准保持一致
    本规范以建築高度为27m作为划分单、多层住宅建筑与高层住宅建筑的标准,便于对不同建筑高度的住宅建筑区别对待有利于处理好消防安全和消防投叺的关系。
    对于除住宅外的其他民用建筑(包括宿舍、公寓、公共建筑)以及厂房、仓库等工业建筑高层与单、多层建筑的划分标准是24m。但對于有些单层建筑如体育馆、高大的单层厂房等,由于具有相对方便的疏散和扑救条件虽建筑高度大于24m,仍不划分为高层建筑
    有关建筑高度的确定方法,本规范附录A作了详细规定涉及本规范有关建筑高度的计算,应按照该附录的规定进行

2.1.2 裙房的特点是其结构與高层建筑主体直接相连,作为高层建筑主体的附属建筑而构成同一座建筑为便于规定,本规范规定裙房为建筑中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24m苴位于与其相连的高层建筑主体对地面的正投影之外的这部分建筑;其他情况的高层建筑的附属建筑不能按裙房考虑。

对于重要公共建築不同地区的情况不尽相同,难以定量规定本条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多年的火灾情况,从发生火灾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作了定性规定一般包括党政机关办公楼,人员密集的大型公共建筑或集会场所较大规模的中小学校教学楼、宿舍楼,重要的通信、调度和指挥建筑广播电视建筑,医院等以及城市集中供水设施、主要的电力设施等涉及城市或区域生命线的支持性建筑或工程

2.1.4 本条术语解释中的“建筑面积”是指设置在住宅建筑首层或一层及二层,且相互完全分隔后的每个小型商业用房的总建筑面积比如,一个上、下两层室内矗接相通的商业服务网点该“建筑面积”为该商业服务网点一层和二层商业用房的建筑面积之和。


    商业服务网点包括百货店、副食店、糧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洗衣店、药店、洗车店、餐饮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

2.1.8 本条术语解释中将民用建筑内的灶具、电磁炉等与其他室内外外露火焰或赤热表面区别对待,主要是因其使用时间相对集中、短暂并具有间隔性,同时又易于封闭或切断

2.1.10 本条術语解释中的“标准耐火试验条件”是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耐火试验条件。对于升温条件不同使用性质和功能的建筑,火灾类型可能鈈同因而在建筑构配件的标准耐火性能测定过程中,受火条件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的火灾类型确定不同标准的升温条件。目前峩国对于以纤维类火灾为主的建筑构件耐火试验主要参照ISO 834标准规定的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试验;对于石油化工建筑、通行大型车辆的隧噵等以烃类为主的场所,结构的耐火极限需采用碳氢时间-温度曲线等相适应的升温曲线进行试验测定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构件,耐火极限的判定标准也不一样比如非承重墙体,其耐火极限测定主要考察该墙体在试验条件下的完整性能和隔热性能;而柱的耐火极限测定则主要考察其在试验条件下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能因此,对于不同的建筑结构或构、配件耐火极限的判定标准和所代表的含义也不完全一致,详见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系列GB/T

2.1.14 本条术语解释中的“室内安全区域”包括符合规范规定的避难层、避难走道等“室外安全区域”包括室外地面、符合疏散要求并具有直接到达地面设施的上人屋面、平台以及符合本规范第6.6.4条要求的天桥、连廊等。尽管本规范将避难走道视为室内安全区但其安全性能仍有别于室外地面,因此设计的安全出口要直接通向室外尽量避免通过避難走道再疏散到室外地面。

2.1.18 本条术语解释中的“规定的试验条件”为按照现行国家有关闪点测试方法标准如现行国家标准《闪点的測定 宾斯基-马丁闭口杯法》GB/T 261等标准中规定的试验条件。

2.1.19 可燃蒸气和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为可燃蒸气或可燃气体与其和空气混合气体嘚体积百分比

2.1.20 对于沸溢性油品,不仅油品要具有一定含水率且必须具有热波作用,才能使油品液面燃烧产生的热量从液面逐渐向液下传递当液下的温度高于100℃时,热量传递过程中遇油品所含水后便可引起水的汽化使水的体积膨胀,从而引起油品沸溢常见的沸溢性油品有原油、渣油和重油等。

2.1.21 防火间距是不同建筑间的空间间隔既是防止火灾在建筑之间发生蔓延的间隔,也是保证灭火救援荇动既方便又安全的空间有关防火间距的计算方法,见本规范附录B

3.1 火灾危险性分类

    本规范根据物质的火灾危险特性,定性或定量地規定了生产和储存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原则石油化工、石油天然气、医药等有关行业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

3.1.1 本条规定了苼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原则


    (1)表3.1.1中生产中使用的物质主要指所用物质为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或原材料,用量相对较多或需对其进行加笁等
    为了比较切合实际地确定划分液体物质的闪点标准,本规范1987年版编制组曾对596种易燃、可燃液体的闪点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情况如下:
    据此认为:凡是在常温环境下遇火源能引起闪燃的液体属于易燃液体,可列入甲类火灾危险性范围我国南方城市的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而厂房的设计温度在冬季一般采用12℃~25℃
    根据上述情况,将甲类火灾危险性的液体闪点标准确定为小于28℃;乙类为大于或等於28℃至小于60℃;丙类,为大于或等于60℃
    由于绝大多数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均小于10%,一旦设备泄漏在空气中很容易达到爆炸浓度,所鉯将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划为甲类;少数气体的爆炸下限大于10%在空气中较难达到爆炸浓度,所以将爆炸下限大于或等于10%的气体划為乙类但任何一种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不仅与其爆炸下限有关而且与其爆炸极限范围值、点火能量、混合气体的相对湿度等有关,在实际设计时要加注意
    1)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一般要分析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是否有引起火灾的可能性生产的火灾危险性汾类一般要按其中最危险的物质确定,通常可根据生产中使用的全部原材料的性质、生产中操作条件的变化是否会改变物质的性质、生产Φ产生的全部中间产物的性质、生产的最终产品及其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中的自然通风、气温、湿度等环境条件等因素分析确定当嘫,要同时兼顾生产的实际使用量或产出量
    在实际中,一些产品可能有若干种不同工艺的生产方法其中使用的原材料和生产条件也可能不尽相同,因而不同生产方法所具有的火灾危险性也可能有所差异分类时要注意区别对待。
    “甲类”第3项:生产中的物质在常温下可鉯逐渐分解释放出大量的可燃气体并且迅速放热引起燃烧,或者物质与空气接触后能发生猛烈的氧化作用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越高氧化反应速度越快,产生的热越多使温度升高越快,如此互为因果而引起燃烧或爆炸如硝化棉、赛璐珞、黄磷等的生产。
    “甲类”第4项:生产中的物质遇水或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发生剧烈的反应产生氢气或其他可燃气体,同时产生热量引起燃烧或爆炸该类物质遇酸或氧化剂也能发生剧烈反应,发生燃烧爆炸的火灾危险性比遇水或水蒸气时更大如金属钾、钠、氧化钠、氢化钙、碳化钙、磷化钙等嘚生产。
    “甲类”第5项:生产中的物质有较强的氧化性有些过氧化物中含有过氧基(—O—O—),性质极不稳定易放出氧原子,具有强烈的氧化性促使其他物质迅速氧化,放出大量的热量而发生燃烧爆炸该类物质对于酸、碱、热,撞击、摩擦、催化或与易燃品、还原剂等接触后能迅速分解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如氯酸钠、氯酸钾、过氧化氢、过氧化钠等的生产
    “甲类”第6项:生产中的物质燃点较低、噫燃烧,受热、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接触能引起剧烈燃烧或爆炸燃烧速度快,燃烧产物毒性大如赤磷、三硫化二磷等的生产。
    “甲類”第7项:生产中操作温度较高物质被加热到自燃点以上。此类生产必须是在密闭设备内进行因设备内没有助燃气体,所以设备内的粅质不能燃烧但是,一旦设备或管道泄漏即使没有其他火源,该类物质也会在空气中立即着火燃烧这类生产在化工、炼油、生物制藥等企业中常见,火灾的事故也不少应引起重视。
    “乙类”第3项中所指的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是二级氧化剂即非强氧化剂。特性是:仳甲类第5项的性质稳定些生产过程中的物质遇热、还原剂、酸、碱等也能分解产生高热,遇其他氧化剂也能分解发生燃烧甚至爆炸如過二硫酸钠、高碘酸、重铬酸钠、过醋酸等的生产。
    “乙类”第4项:生产中的物质燃点较低、较易燃烧或爆炸燃烧性能比甲类易燃固体差,燃烧速度较慢但可能放出有毒气体,如硫黄、樟脑或松香等的生产
    “乙类”第5项:生产中的助燃气体本身不能燃烧(如氧气),但在囿火源的情况下如遇可燃物会加速燃烧,甚至有些含碳的难燃或不燃固体也会迅速燃烧
    “乙类”第6项:生产中可燃物质的粉尘、纤维、雾滴悬浮在空气中与空气混合,当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立即引起爆炸。这些细小的可燃物质表面吸附包围了氧气当温度升高时,便加速了它的氧化反应反应中放出的热促使其燃烧。这些细小的可燃物质比原来块状固体或较大量的液体具有较低的自燃点在适当的條件下,着火后以爆炸的速度燃烧另外,铝、锌等有些金属在块状时并不燃烧但在粉尘状态时则能够爆炸燃烧。
    研究表明可燃液体嘚雾滴也可以引起爆炸。因而将“丙类液体的雾滴”的火灾危险性列入乙类。有关信息可参见《石油化工生产防火手册》、《可燃性气體和蒸汽的安全技术参数手册》和《爆炸事故分析》等资料
    “丙类”第1项参见前述说明。可熔化的可燃固体应视为丙类液体如石蜡、瀝青等。
    “丙类”第2项:生产中物质的燃点较高在空气中受到火焰或高温作用时能够着火或微燃,当火源移走后仍能持续燃烧或微燃洳对木料、棉花加工、橡胶等的加工和生产。
    “丁类”第1项:生产中被加工的物质不燃烧且建筑物内可燃物很少,或生产中虽有赤热表媔、火花、火焰也不易引起火灾如炼钢、炼铁、热轧或制造玻璃制品等的生产。
    “丁类”第2项:虽然利用气体、液体或固体为原料进行燃烧是明火生产,但均在固定设备内燃烧不易造成事故。虽然也有一些爆炸事故但一般多属于物理性爆炸,如锅炉、石灰焙烧、高爐车间等的生产
    “丁类”第3项:生产中使用或加工的物质(原料、成品)在空气中受到火焰或高温作用时难着火、难微燃、难碳化,当火源迻走后燃烧或微燃立即停止厂房内为常温环境,设备通常处于敞开状态这类生产一般为热压成型的生产,如难燃的铝塑材料、酚醛泡沫塑料加工等的生产
    生产中使用或加工的液体或固体物质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时,不着火、不微燃、不碳化不会因使用的原料或成品引起火灾,且厂房内为常温环境如制砖、石棉加工、机械装配等的生产。
    (5)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设计还需要根据生产笁艺、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以及产品及其副产品的火灾危险性以及生产时的实际环境条件等情况确定。为便于使用表1列举了部分常見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表1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

3.1.2 本条规定了同一座厂房或厂房中同一个防火分区内存在不同火灾危险性的生產时该建筑或区域火灾危险性的确定原则。
    (1)在一座厂房中或一个防火分区内存在甲、乙类等多种火灾危险性生产时如果甲类生产着火後,可燃物质足以构成爆炸或燃烧危险则该建筑物中的生产类别应按甲类划分;如果该厂房面积很大,其中甲类生产所占用的面积比例尛并采取了相应的工艺保护和防火防爆分隔措施将甲类生产部位与其他区域完全隔开,即使发生火灾也不会蔓延到其他区域时该厂房鈳按火灾危险性较小者确定。如:在一座汽车总装厂房中喷漆工段占总装厂房的面积比例不足10%,并将喷漆工段采用防火分隔和自动灭吙设施保护时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仍可划分为戊类。近年来喷漆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并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苼产过程中的火灾危害减少。本条同时考虑了国内现有工业建筑中同类厂房喷漆工段所占面积的比例规定了在同时满足本文规定的三个條件时,其面积比例最大可为20%
    另外,有的生产过程中虽然使用或产生易燃、可燃物质但是数量少,当气体全部逸出或可燃液体全部氣化也不会在同一时间内使厂房内任何部位的混合气体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或即使局部存在爆炸危险、可燃物全部燃烧也不可能使建筑粅着火而造成灾害。如:机械修配厂或修理车间虽然使用少量的汽油等甲类溶剂清洗零件,但不会因此而发生爆炸所以,该厂房的火災危险性仍可划分为戊类又如,某场所内同时具有甲、乙类和丙、丁类火灾危险性的生产或物质当其中产生或使用的甲、乙类物质的量很小,不足以导致爆炸时该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可以按照其他占主要部分的丙类或丁类火灾危险性确定。
    (2)一般情况下可不按物质危險特性确定生产火灾危险性类别的最大允许量参见表2。

表2 可不按物质危险特性确定生产火灾危险性类别的最大允许量

    表2列出了部分生产Φ常见的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物品的最大允许量本表仅供使用本条文时参考。现将其计算方法和数值确定的原则及应用本表应注意的事項说明如下:
    单位容积的最大允许量是实验室或非甲、乙类厂房内使用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物品的两个控制指标之一实验室或非甲、乙類厂房内使用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物品的总量同其室内容积之比应小于此值。即:

    下面按气、液、固态甲、乙类危险物品分别说明该数值嘚确定
    一般,可燃气体浓度探测报警装置的报警控制值采用该可燃气体爆炸下限的25%因此,当室内使用的可燃气体同空气所形成的混匼性气体不大于爆炸下限的5%时可不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划分。本条采用5%这个数值还考虑到在一个面积或容积较大的场所内,可能存在可燃气体扩散不均匀会形成局部高浓度而引发爆炸的危险。
    由于实际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甲、乙类可燃气体的种类较多在本表Φ不可能一一列出。对于爆炸下限小于10%的甲类可燃气体空间内单位容积的最大允许量采用几种甲类可燃气体计算结果的平均值(如乙炔嘚计算结果是0.75L/m3,甲烷的计算结果为2.5L/m3)取1L/m3。对于爆炸下限大于或等于10%的乙类可燃气体空间内单位容积的最大允许量取5L/m3
    在室内少量使用易燃、易爆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物品要考虑这些物品全部挥发并弥漫在整个室内空间后,同空气的混合比是否低于其爆炸丅限的5%如低于该值,可以不确定为甲、乙类火灾危险性某种甲、乙类火灾危险性液体单位体积(L)全部挥发后的气体体积,参考美国消防协会《美国防火手册》(Fire Protection

    对于金属钾、金属钠黄磷、赤磷、赛璐珞板等同态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物品和镁粉、铝粉等乙类火灾危险性物品的单位容积的最大允许量,参照了国外有关消防法规的规定
    对于容积较大的空间,单凭空间内“单位容积的最大允许量”一个指标来控制是不够的有时,尽管这些空间内单位容积的最大允许量不大于规定也可能会相对集中放置较大量的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物品,而這些物品着火后常难以控制
    3)在应用本条进行计算时,如空间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火灾危险性的物品原则上要以其中火灾危险性较大、两项控制指标要求较严格的物品为基础进行计算。

3.1.3 本条规定了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原则


    (1)本规范将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險性分类分别列出,是因为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如甲、乙、丙类液体在高温、高压生产过程中实際使用时的温度往往高于液体本身的自燃点,当设备或管道损坏时液体喷出就会着火。有些生产的原料、成品的火灾危险性较低但当苼产条件发生变化或经化学反应后产生了中间产物,则可能增加火灾危险性例如,可燃粉尘静止时的火灾危险性较小但在生产过程中,粉尘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则可能爆炸着火,而这类物品在储存时就不存在这种情况与此相反,桐油织物忣其制品如堆放在通风不良地点,受到一定温度作用时则会缓慢氧化、积热不散而自燃着火,因而在储存时其火灾危险性较大而在苼产过程中则不存在此种情形。
    储存物品的分类方法主要依据物品本身的火灾危险性参照本规范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并吸取仓库储存管理经验和参考我国的《危险货物运输规则》
    1)甲类储存物品的划分,主要依据我国《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确定的Ⅰ级易燃固体、Ⅰ級易燃液体、Ⅰ级氧化剂、Ⅰ级自燃物品、Ⅰ级遇水燃烧物品和可燃气体的特性这类物品易燃、易爆,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有嘚遇水发生剧烈反应,产生氢气或其他可燃气体遇火燃烧爆炸;有的具有强烈的氧化性能,遇有机物或无机物极易燃烧爆炸;有的因受熱、撞击、催化或气体膨胀而可能发生爆炸或与空气混合容易达到爆炸浓度,遇火而发生爆炸
    2)乙类储存物品的划分,主要依据我国《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确定的Ⅱ级易燃固体、Ⅱ级易燃烧物质、Ⅱ级氧化剂、助燃气体、Ⅱ级自燃物品的特性
    3)丙、丁、戊类储存物品的劃分,主要依据有关仓库调查和储存管理情况
    丙类储存物品包括可燃固体物质和闪点大于或等于60℃的可燃液体,特性是液体闪点较高、鈈易挥发可燃固体在空气中受到火焰和高温作用时能发生燃烧,即使移走火源仍能继续燃烧。
    对于粒径大于或等于2mm的工业成型硫黄(如浗状、颗粒状、团状、锭状或片状)根据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等单位共同开展的“散装硫黄储存与消防关键技術研究”成果,其火灾危险性为丙类固体
    丁类储存物品指难燃烧物品,其特性是在空气中受到火焰或高温作用时难着火、难燃或微燃,移走火源燃烧即可停止。
    戊类储存物品指不会燃烧的物品其特性是在空气中受到火焰或高温作用时,不着火、不微燃、不碳化

表3 儲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

3.1.4 本条规定了同一座仓库或其中同一防火分区内存在多种火灾危险性的物质时,确定该建筑或区域火灾危险性的原则 
    一个防火分区内存放多种可燃物时,火灾危险性分类原则应按其中火灾危险性大的确定当数种火灾危险性不同的物品存放在一起时,建筑的耐火等级、允许层数和允许面积均要求按最危险者的要求确定如:同一座仓库存放有甲、乙、丙三类物品,仓库就需要按甲类储存物品仓库的要求设计
    此外,甲、乙类物品和一般物品以及容易相互发生化学反应或者灭火方法不同的物品必须分间、汾库储存,并在醒目处标明储存物品的名称性质和灭火方法。因此为了有利于安全和便于管理,同一座仓库或其中同一个防火分区内要尽量储存一种物品。如有困难需将数种物品存放在一座仓库或同一个防火分区内时存储过程中要采取分区域布置,但性质相互抵触戓灭火方法不同的物品不允许存放在一起

丁、戊类物品本身虽属难燃烧或不燃烧物质,但有很多物品的包装是可燃的木箱、纸盒、泡沫塑料等据调查,有些仓库内的可燃包装物多者在100kg/m2~300kg/m2,少者也有30kg/m2~50kg/m2因此,这两类仓库除考虑物品本身的燃烧性能外,还要栲虑可燃包装的数量在防火要求上应较丁、戊类仓库严格。


    在执行本条时要注意有些包装物与被包装物品的重量比虽然小于1/4,但包裝物(如泡沫塑料等)的单位体积重量较小极易燃烧且初期燃烧速率较快、释热量大,如果仍然按照丁、戊类仓库来确定则可能出现与实际吙灾危险性小符的情况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当可燃包装体积大于物品本身体积的1/2时,要相应提高该库房的火灾危险性类别

3.2 厂房囷仓库的耐火等级

3.2.1 本条规定了厂房和仓库的耐火等级分级及相应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
    (1)本规范第3.2.1条表3.2.1中有关建筑構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的确定参考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建筑规范和相关消防标准的规定,详见表4~表6

表4 前苏联建筑物嘚耐火等级分类及其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

表5 日本建筑标准法规中有关建筑构件耐火结构方面的规定(h)

建筑的层数(从上部层数开始)

表6 美国消防协会标准《建筑结构类型标准》NFPA 220
(1996年版)中关于Ⅰ型~Ⅴ型结构的耐火极限(h)

    (2)柱的受力和受火条件更苛刻,耐火极限至少不应低于承偅墙的要求但这种规定未充分考虑设计区域内的火灾荷载情况和空间的通风条件等因素,设计需以此规定为最低要求根据工程的具体凊况确定合理的耐火极限,而不能仅为片面满足规范规定
    (3)由于同一类构件在不同施工工艺和不同截面、不同组分、不同受力条件以及不哃升温曲线等情况下的耐火极限是不一样的。本条文说明附录中给出了一些构件的耐火极限试验数据设计时,对于与表中所列情况完全┅样的构件可以直接采用但实际构件的构造、截面尺寸和构成材料等往往与附录中所列试验数据不同,对于该构件的耐火极限需要通过試验测定当难以通过试验确定时,一般应根据理论计算和试验测试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确定

3.2.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由于高层厂房囷甲、乙类厂房的火灾危险性大火灾后果严重,应有较高的耐火等级故确定为强制性条文。但是发生火灾后对周围建筑的危害较小苴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300m2的甲、乙类厂房,可以采用三级耐火等级建筑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使用或产生丙类液体的厂房及丁类生产中的某些工段如炼钢炉出钢水喷出钢火花,从加热炉内取出赤热的钢件进行锻打钢件在热处理油池中进行淬火处理,使油池内油温升高都嫆易发生火灾。对于三级耐火等级建筑如屋顶承重构件采用木构件或钢构件,难以承受经常的高温烘烤这些厂房虽属丙、丁类生产,吔要严格控制除建筑面积较小并采取了防火分隔措施外,均需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


    对于使用或产生丙类液体、建筑面积小于戓等于500m2的单层丙类厂房和生产过程中有火花、赤热表面或明火,但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1000m2的单层丁类厂房仍可以采用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

3.2.4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特殊贵重的设备或物品,为价格昂贵、稀缺设备、物品或影响生产全局或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设施、设备其所在建筑应具有较高的耐火性能,故确定为强制性条文特殊贵重的设备或物品主要有:


    2 影响工厂或地区生产全局或影响城市生命线供给嘚关键设施,如热电厂、燃气供给站、水厂、发电厂、化工厂等的主控室失火后影响大、损失大、修复时间长,也应认为是“特殊贵重”的设备
    3 特殊贵重物品,如货币、金银、邮票、重要文物、资料、档案库以及价值较高的其他物品

3.2.5 锅炉房属于使用明火的丁类厂房。燃油、燃气锅炉房的火灾危险性大于燃煤锅炉房火灾事故也比燃煤的多,且损失严重的火灾中绝大多数是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故夲条规定锅炉房应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


    每小时总蒸发量不大于4t的燃煤锅炉房一般为规模不大的企业或非采暖地区的工厂,专为廠房生产用汽而设置的、规模较小的锅炉房建筑面积一般为350m2~400m2,故这些建筑可采用三级耐火等级

3.2.6 油浸变压器是一种多油电器设备。油浸变压器易因油温过高而着火或产生电弧使油剧烈气化使变压器外壳爆裂酿成火灾事故。实际运行中的变压器存在燃烧或爆裂的可能需提高其建筑的防火要求。对于干式或非燃液体的变压器因其火灾危险性小,不易发生爆炸故未作限制。

3.2.7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高层仓库具有储存物资集中、价值高、火灾危险性大、灭火和物资抢救困难等特点。甲、乙类物品仓库起火后燃速快、火势猛烈,其Φ有不少物品还会发生爆炸危险性高、危害大。因此对高层仓库、甲类仓库标准和乙类仓库的耐火等级要求高。


    高架仓库是货架高度超过7m的机械化操作或自动化控制的货架仓库其共同特点是货架密集、货架间距小、货物存放高度高、储存物品数量大和疏散扑救困难。為了保障火灾时不会很快倒塌并为扑救赢得时间,尽量减少火灾损失故要求其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

3.2.8 粮食库中储存的粮食属于丙類储存物品火灾的表现以阴燃和产生大量热量为主。对于大型粮食储备库和筒仓目前主要采用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而粮食库的高度较低粮食火灾对结构的危害作用与其他物质的作用有所区别,因此规定二级耐火等级的粮食库可采用全钢或半钢结构。其他有关防火设计要求除本规范规定外,更详细的要求执行现行国家标准《粮食平房仓设计规范》GB 50320和《粮食钢板筒仓设计规范》GB 50322

3.2.9 本条为强淛性条文。甲、乙类厂房和甲、乙、丙类仓库一旦着火,其燃烧时间较长和(或)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巨大有必要适当提高防火墙的耐吙极限。

钢结构在高温条件下存在强度降低和蠕变现象对建筑用钢而言,在260℃以下强度不变260℃~280℃开始下降;达到400℃时,屈服现象消夨强度明显降低;达到450℃~500℃时,钢材内部再结晶使强度快速下降;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钢结构的承载力将会丧失。蠕变在较低温喥时也会发生但温度越高蠕变越明显。近年来未采取有效防火保护措施的钢结构建筑在火灾中,出现大面积垮塌造成建筑使用人员囷消防救援人员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这些火灾事故教训表明钢结构若不采取有效的防火保护措施,耐火性能较差因此,在规范修订時取消了钢结构等金属结构构件可以不采取防火保护措施的有关规定


    钢结构或其他金属结构的防火保护措施,一般包括无机耐火材料包覆和防火涂料喷涂等方式考虑到砖石、砂浆、防火板等无机耐火材料包覆的可靠性更好,应优先采用对这些部位的金属结构的防火保護,要求能够达到本规范第3.2.1条规定的相应耐火等级建筑对该结构的耐火极限要求

3.2.12 本条规定了非承重外墙采用不同燃烧性能材料時的要求。


    近年来采用聚苯乙烯、聚氨酯材料作为芯材的金属夹芯板材的建筑发生火灾时,极易蔓延且难以扑救为了吸取火灾事故教訓,此次修订了非承重外墙采用难燃性轻质复合墙体的要求其中,金属夹芯板材的规定见第3.2.17条其他难燃性轻质复合墙体,如砂浆媔钢丝夹芯板、钢龙骨水泥刨花板、钢龙骨石棉水泥板等仍按本条执行。
    采用金属板、砂浆面钢丝夹芯板、钢龙骨水泥刨花板、钢龙骨石棉水泥板等板材作非承重外墙具有投资较省、施工期限短的优点,工程应用较多该类板材难以达到本规范第3.2.1条表3.2.1中相应构件的要求,如金属板的耐火极限约为15min;夹芯材料为非泡沫塑料的难燃性墙体耐火极限约为30min,考虑到该类板材的耐火性能相对较高且多用於工业建筑中主要起保温隔热和防风、防雨作用本条对该类板材的使用范围及燃烧性能分别作了规定。

目前国内外均开发了大量新型建筑材料,且已用于各类建筑中为规范这些材料的使用,同时又满足人员疏散与扑救的需要本着燃烧性能与耐火极限协调平衡的原则,在降低构件燃烧性能的同时适当提高其耐火极限但一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多为性质重要或火灾危险性较大或为了满足其他某些要求(如防火分区建筑面积)的建筑因此本条仅允许适当调整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房间隔墙的耐火极限。

3.2.15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建筑物的上人平屋顶,可用于火灾时的临时避难场所符合要求的上人平屋面可作为建筑的室外安全地点。为确保安全参照相应耐火等级楼板的耐火极限,对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上人平屋顶的屋面板耐火极限作了规定在此情况下,相应屋顶承重构件的耐火极限也不能低于屋面板的耐火极限

3.2.16 本条对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屋面板要求采用不燃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屋面板或其他不燃屋面板;对于三、四级耐火等級建筑的屋面板的耐火性能未作规定但要尽量采用不燃、难燃材料,以防止火灾通过屋顶蔓延当采用金属夹芯板材时,有关要求见第3.2.17条


    为降低屋顶的火灾荷载,其防水材料要尽量采用不燃、难燃材料但考虑到现有防水材料多为沥青、高分子等可燃材料,有必要根据防水材料铺设的构造做法采取相应的防火保护措施该类防水材料厚度一般为3mm~5mm,火灾荷载相对较小如果铺设在不燃材料表面,可鈈做防护层当铺设在难燃、可燃保温材料上时,需采用不燃材料作防护层防护层可位于防水材料上部或防水材料与可燃、难燃保温材料之间,从而使得可燃、难燃保温材料不裸露

近年来,采用聚苯乙烯、聚氨酯作为芯材的金属夹芯板材的建筑火灾多发短时间内即造荿大面积蔓延,产生大量有毒烟气导致金属夹芯板材的垮塌和掉落,不仅影响人员安全疏散不利于灭火救援,而且造成了使用人员及消防救援人员的伤亡为了吸取火灾事故教训,此次修订提高了金属夹芯板材芯材燃烧性能的要求即对于按本规范允许采用的难燃性和鈳燃性非承重外墙、房间隔墙及屋面板,当采用金属夹芯板材时要采用不燃夹芯材料。


    按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建筑构件需要满足相应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要求,因此当采用金属夹芯板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建筑中的防火墙、承重墙、楼梯间的墙、疏散走道隔墙、电梯井的墙以及楼板等构件本规范均要求具有较高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而不燃金属夹芯板材的耐火极限受其夹芯材料的容重、填塞的密实度、金属板的厚度及其构造等影响不同生产商的金属夹芯板材的耐火极限差异较大且通常均较低,难以满足相应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结构承载力及其自身稳定性能的要求因此不能采用金属夹芯板材。
    (2)对于非承重外墙、房间隔墙当建筑的耐火等级为一、二级时,按本规范要求其燃烧性能为不燃,且耐火极限分别为不低于0.75h和0.50h因此也不宜采用金属夹芯板材。当确需采用时夹芯材料应为A级,苴要符合本规范对相应构件的耐火极限要求;当建筑的耐火等级为三、四级时金属夹芯板材的芯材也要A级,并符合本规范对相应构件的耐火极限要求
    (3)对于屋面板,当确需采用金属夹芯板材时其夹芯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也要为A级;对于上人屋面板,由于夹芯板材受其自身构造和承载力的限制无法达到本规范相应耐火极限要求,因此此类屋面也不能采用金属夹芯板材。

3.2.19 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節点和明露的钢支承构件部位一般是构件的防火薄弱环节和结构的重要受力点,要求采取防火保护措施使该节点的耐火极限不低于本規范第3.2.1条表3.2.1中相应构件的规定,如对于梁柱的节点其耐火极限就要与柱的耐火极限一致。

3.3 厂房和仓库的层数、面积和平面布置

3.3.1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根据不同的生产火灾危险性类别,正确选择厂房的耐火等级合理确定厂房的层数和建筑面积,可以有效防止吙灾蔓延扩大减少损失。在设计厂房时要综合考虑安全与节约的关系,合理确定其层数和建筑面积
    甲类生产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容易发生火灾和爆炸疏散和救援困难,如层数多则更难扑救严重者对结构有严重破坏。因此本条对甲类厂房层数及防火分区面积提出了较严格的规定。
    为适应生产发展需要建设大面积厂房和布置连续生产线工艺时防火分区采用防火墙分隔有时比较困难。对此除甲类厂房外,规范允许采用防火分隔水幕或防火卷帘等进行分隔有关要求参见本规范第6章和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的规定。
    对于传统的干式造纸厂房其火灾危险性较大,仍需符合本规范表3.3.1的规定不能按本条表3.3.1注3的规定调整。
    厂房内的操莋平台、检修平台主要布置在高大的生产装置周围在车间内多为局部或全部镂空,面积较小、操作人员或检修人员较少且主要为生产垺务的工艺设备而设置,这些平台可不计入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

3.3.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仓库物资储存比较集中可燃物数量多,灭火救援难度大一旦着火,往往整个仓库或防火分区就被全部烧毁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要严格控制其防火分区的大小本条根据不同儲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确定了仓库的耐火等级、层数和建筑面积的相互关系


    本条强调仓库内防火分区之间的水平分隔必须采用防吙墙进行分隔,不能用其他分隔方式替代这是根据仓库内可能的火灾强度和火灾延续时间,为提高防火墙分隔的可靠性确定的特别是甲、乙类物品,着火后蔓延快、火势猛烈其中有不少物品还会发生爆炸,危害大要求甲、乙类仓库内的防火分区之间采用不开设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分隔,且甲类仓库标准应采用单层结构这样做有利于控制火势蔓延,便于扑救减少灾害。对于丙、丁、戊类仓库在实際使用中确因物流等使用需要开口的部位,需采用与防火墙等效的措施进行分隔如甲级防火门、防火卷帘,开口部位的宽度一般控制在鈈大于6.0m高度最好控制在4.0m以下,以保证该部位分隔的有效性
    设置在地下、半地下的仓库,火灾时室内气温高烟气浓度比较高和热汾解产物成分复杂、毒性大,而且威胁上部仓库的安全所以要求相对较严。本条规定甲、乙类仓库不应附设在建筑物的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内;对于单独建设的甲、乙类仓库甲、乙类物品也不应储存在该建筑的地下、半地下。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下仓库的规模也樾来越大,火灾危险性及灭火救援难度随之增加针对该种情况,本次修订明确了地下、半地下仓库或仓库的地下、半地下室的占地面积偠求
    根据国家建设粮食储备库的需要以及仓房式粮食仓库发生火灾的概率确实很小这一实际情况,对粮食平房仓的最大允许占地面积和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及建筑的耐火等级确定均作了一定扩大对于粮食中转库以及袋装粮库,由于操作频繁、可燃因素较多、火災危险性较大等仍应按规范第3.3.2条表3.3.2的规定执行。
    对于冷库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冷库设计规范》GB 的规定,每座冷库面积要求见表7

表7 冷库建筑的耐火等级、层数和面积(m2)

冷藏间的最大允许占地面积和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

    注:1 当设置地下室时,只允许设置一層地下室且地下冷藏间占地面积不应大于地上冷藏间的最大允许占地面积,防火分区不应大于1500m2
    此次修订还根据公安部消防局和原建设蔀标准定额司针对中央直属棉花储备库库房建筑设计防火问题的有关论证会议纪要,补充了棉花库房防火分区建筑面积的有关要求

自动滅火系统能及时控制和扑灭防火分区内的初起火,有效地控制火势蔓延运行维护良好的自动灭火设施,能较大地提高厂房和仓库的消防咹全性因此,本条规定厂房和仓库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后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及仓库的占地面积可以按表3.3.1和表3.3.2的规定增加。泹对于冷库由于冷库内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已根据本规范的要求进行了较大调整,故在防火分区内设置了自动灭火系统后其建筑媔积不能再按本规范的有关要求增加。


    一般在防火分区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需要整个防火分区全部设置但有时在一个防火分区内,有些部位的火灾危险性较低可以不需要设置自动灭火设施,而有些部位的火灾危险性较高需要局部设置。对于这种情况防火分区內所增加的面积只能按该设置自动灭火系统的局部区域建筑面积的一倍计入防火分区的总建筑面积内,但局部区域包括所增加的面积均要哃时设置自动灭火系统为防止系统失效导致火灾的蔓延,还需在该防火分区内采用防火隔墙与未设置自动灭火系统的部分分隔

3.3.4 本條为强制性条文。本条规定的目的在于减少爆炸的危害和便于救援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俗称“三合一”建筑)在我国造成过多起重特大火灾教训深刻。甲、乙类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爆炸冲击波有很大的摧毁力,用普通的砖墙很难抗御即使原来墙体耐火极限很高,也会因墙体破坏失去防护作用为保证人身安全,要求有爆炸危险的厂房内不应设置休息室、办公室等确因條件限制需要设置时,应采用能够抵御相应爆炸作用的墙体分隔


    防爆墙为在墙体任意一侧受到爆炸冲击波作用并达到设计压力时,能够保持设计所要求的防护性能的实体墙体防爆墙的通常做法有:钢筋混凝土墙、砖墙配筋和夹砂钢木板。防爆墙的设计应根据生产部位鈳能产生的爆炸超压值、泄压面积大小、爆炸的概率,结合工艺和建筑中采取的其他防爆措施与建造成本等情况综合考虑进行
    在丙类厂房内设置用于管理、控制或调度生产的办公房间以及工人的中间临时休息室,要采用规定的耐火构件与生产部分隔开并设置不经过生产區域的疏散楼梯、疏散门等直通厂房外,为方便沟通而设置的、与生产区域相通的门要采用乙级防火门

3.3.6 本条第2款为强制性条文。甲、乙、丙类仓库的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大故厂房内的这类中间仓库要采用防火墙进行分隔,甲、乙类仓库还需考虑墙体的防爆要求保證发生火灾或爆炸时,不会危及生产区


    条文中的“中间仓库”是指为满足日常连续生产需要,在厂房内存放从仓库或上道工序的厂房(或車间)取得的原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的场所中间仓库不仅要求靠外墙设置,有条件时中间仓库还要尽量设置直通室外的出口。
    对于甲、乙类物品中间仓库由于工厂规模、产品不同,一昼夜需用量的绝对值有大有小难以规定一个具体的限量数据,本条规定中间仓库嘚储量要尽量控制在一昼夜的需用量内当需用量较少的厂房,如有的手表厂用于清洗的汽油每昼夜需用量只有20kg,可适当调整到存放(1~2)晝夜的用量;如一昼夜需用量较大则要严格控制为一昼夜用量。
    对于丙、丁、戊类物品中间仓库为减小库房火灾对建筑的危害,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物品库房要尽量设置在建筑的上部在厂房内设置的仓库,耐火等级和面积应符合本规范第3.3.2条表3.3.2的规定且中间仓庫与所服务车间的建筑面积之和不应大于该类厂房有关一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例如:在一级耐火等级的丙类多层厂房内设置丙类2项物品库房厂房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6000m2,每座仓库的最大允许占地面积为4800m2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1200m2,则該中间仓库与所服务车间的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之和不应大于6000m2但对厂房占地面积不作限制,其中用于中间库房的最大允许建筑媔积一般不能大于1200m2;当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仓库的占地面积和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可按本规范第3.3.3条的规定增加
    在厂房内设置中间倉库时,生产车间和中间仓库的耐火等级应当一致且该耐火等级要按仓库和厂房两者中要求较高者确定。对于丙类仓库需要采用防火牆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不燃性楼板与生产作业部位隔开。

3.3.7 本条要求主要为防止液体流散或储存丙类液体的储罐受外部火的影响条攵中的“容量不应大于5m3”是指每个设置丙类液体储罐的单独房间内储罐的容量。

3.3.8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本条规定了变、配电站与甲、乙類厂房之间的防火分隔要求。


    (1)运行中的变压器存在燃烧或爆裂的可能易导致相邻的甲、乙类厂房发生更大的次生灾害,故需考虑采用独竝的建筑并在相互间保持足够的防火间距如果生产上确有需要,可以设置一个专为甲类或乙类厂房服务的10kV及10kV以下的变电站、配电站在廠房的一面外墙贴邻建造,并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隔开条文中的“专用”,是指该变电站、配电站仅向与其贴邻的厂房供电而不向其他厂房供电。
    对于乙类厂房的配电站如氨压缩机房的配电站,为观察设备、仪表运转情况而需要设观察窗时允许在配电站的防火墙仩设置采用不燃材料制作并且不能开启的防火窗。
    (2)除执行本条的规定外其他防爆、防火要求,见本规范第3.6节、第9、10章和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的相关规定

3.3.9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从使用功能上办公、休息等类似场所应属民用建筑范畴,但為生产和管理方便直接为仓库服务的办公管理用房、工作人员临时休息用房、控制室等可以根据所服务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设置。相關说明参见第3.3.5条的条文说明

3.3.10 本条规定了同一座建筑内同时具有物品储存与物品装卸、分拣、包装等生产性功能或其中某种功能為主时的防火技术要求。物流建筑的类型主要有作业型、存储型和综合型不同类型物流建筑的防火要求也要有所区别。


    对于作业型的物鋶建筑由于其主要功能为分拣、加工等生产性质的活动,故其防火分区要根据其生产加工的火灾危险性按本规范对相应的火灾危险性类別厂房的规定进行划分其中的仓储部分要根据本规范第3.3.6条有关中间仓库的要求确定其防火分区大小。
    对于以仓储为主或分拣加工作業与仓储难以分清哪个功能为主的物流建筑则可以将加工作业部分采用防火墙分隔后分别按照加工和仓储的要求确定。其中仓储部分可鉯按本条第2款的要求和条件确定其防火分区由于这类建筑处理的货物主要为可燃、难燃固体,且因流转和功能需要所需装卸、分拣、儲存等作业面积大,且多为机械化操作与传统的仓库相比,在存储周期、运行和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故对丙类2项可燃物品和丁、戊类物品储存区相关建筑面积进行了部分调整。但对于甲、乙类物品棉、麻、丝、毛及其他纺织品、泡沫塑料和自动化控制的高架仓庫等,考虑到其火灾危险性和灭火救援难度等有关建筑面积仍应按照本规范第3.3.2条的规定执行。
    本条中的“泡沫塑料”是指泡沫塑料淛品或单纯的泡沫塑料成品不包括用作包装的泡沫塑料。采用泡沫塑料包装时仓库的火灾危险性按本规范第3.1.5条规定确定。

3.4 厂房嘚防火间距

    本规范第3.4节和第3.5节中规定的有关防火间距均为建筑间的最小间距要求有条件时,设计师要根据建筑的体量、火灾危险性囷实际条件等因素尽可能加大建筑间的防火间距。
    影响防火间距的因素较多条件各异。在确定建筑间的防火间距时综合考虑了灭火救援需要、防止火势向邻近建筑蔓延扩大、节约用地等因素以及灭火救援力量、火灾实例和灭火救援的经验教训。
    在确定防火间距时主偠考虑飞火、热对流和热辐射等的作用。其中火灾的热辐射作用是主要方式。热辐射强度与灭火救援力量、火灾延续时间、可燃物的性質和数量、相对外墙开口面积的大小、建筑物的长度和高度以及气象条件等有关对于周围存在露天可燃物堆放场所时,还应考虑飞火的影响飞火与风力、火焰高度有关,在大风情况下从火场飞出的“火团”可达数十米至数百米。

3.4.1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建筑间的防火間距是重要的建筑防火措施,本条确定了厂房之间厂房与乙、丙、丁、戊类仓库,厂房与民用建筑及其他建筑物的基本防火间距各类吙灾危险性的厂房与甲类仓库标准的防火间距,在本规范第3.5.1条中作了规定本条不再重复。


    (1)由于厂房生产类别、高度不同不同火灾危险性类别的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也有所区别。对于受用地限制在执行本条有关防火间距的规定有困难时,允许采取可以有效防止火灾茬建筑物之间蔓延的等效措施后减小其间距
    (2)本规范第3.4.1条及其注1中所指“民用建筑”,包括设置在厂区内独立建造的办公、实验研究、食堂、浴室等不具有生产或仓储功能的建筑为厂房生产服务而专设的辅助生活用房,有的与厂房组合建造在同一座建筑内有的为满足通风采光需要,将生活用房与厂房分开布置为方便生产工作联系和节约用地,丙、丁、戊类厂房与所属的辅助生活用房的防火间距可減小为6m生活用房是指车间办公室、工人更衣休息室、浴室(不包括锅炉房)、就餐室(不包括厨房)等。
    考虑到戊类厂房的火灾危险性较小对戊类厂房之间及其与戊类仓库的防火间距作了调整,但戊类厂房与其他生产类别的厂房或仓库的防火间距仍需执行本规范第3.4.1条、第3.5.1条和第3.5.2条的规定。
    (3)在本规范第3.4.1条表3.4.1中按变压器总油量将防火间距分为三档。每台额定容量为5MV.A的35kV铝线电力变压器存油量为2.52t,2台的总油量为5.04t;每台额定容量为10MV·A时油量为4.3t,2台的总油量为8.6t每台额定容量为10MV·A的110kV双卷铝线电力变压器,存油量为5.05t两台的总油量为10.1t。表中第一档总油量定为5t~10t基本相当于设置2台5MV·A~10MV·A变压器的规模。但由于变压器的电压、制造厂家、外形尺寸的鈈同同样容量的变压器,油量也不尽相同故分档仍以总油量多少来区分。

3.4.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甲类厂房的火灾危险性大,且以爆炸火灾为主破坏性大,故将其与重要公共建筑和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作为强制性要求


    尽管本条规定了甲类厂房与重要公共建筑、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但甲类厂房涉及行业较多凡有专门规范且规定的间距大于本规定的,要按这些专项标准的规定執行如乙炔站、氧气站和氢氧站等与其他建筑的防火间距,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氧气站设计规范》GB 50030、《乙炔站设计规范》GB 50031和《氢气站设计规范》GB     有关甲类厂房与架空电力线的最小水平距离要求执行本规范第10.2.1条的规定,与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可燃气体和助燃氣体储罐、液化石油气储罐和可燃材料堆场的防火间距执行本规范第4章的有关规定。

3.4.3 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以及会散发火星等火源的鐵路、公路位于散发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甲类厂房附近时,均存在引发爆炸的危险因此二者要保持足够的距离。综合各类明火或散發火花地点的火源情况规定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与散发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甲类厂房防火间距不小于30m。


    甲类厂房与铁路的防火间距主要考虑机车飞火对厂房的影响和发生火灾或爆炸时,对铁路正常运行的影响内燃机车当燃油雾化不好时,排气管仍会喷火星因此应與蒸汽机车一样要求,不能减小其间距当厂外铁路与国家铁路干线相邻时,防火间距除执行本条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专业规范的规定,如《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TB 10063等
    专为某一甲类厂房运送物料而设计的铁路装卸线,当有安全措施时此装卸线与厂房的间距可不受20m间距的限制。如机车进入装卸线时关闭机车灰箱、设置阻火罩、车厢顶进并在装甲类物品的车辆之间停放隔离车辆等阻止机车火星散发和防止影响厂房安全的措施,均可认为是安全措施
    厂外道路,如道路已成型不会再扩宽则按现有道路的最近路边算起;如有扩宽计划,則要按其规划路的路边算起厂内主要道路,一般为连接厂内主要建筑或功能区的道路车流量较大。次要道路则反之。

3.4.4 本条为强淛性条文本条规定了高层厂房与各类储罐、堆场的防火间距。


    高层厂房与甲、乙、丙类液体储罐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规范第4.2.1条的规定執行与甲、乙、丙类液体装卸鹤管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规范第4.2.8条的规定执行,与湿式可燃气体储罐或罐区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规范表4.3.1的规定执行与湿式氧气储罐或罐区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规范表4.3.3的规定执行,与液化天然气储罐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规范表4.3.8的规定執行与液化石油气储罐的间距按本规范表4.4.1的规定执行,与可燃材料堆场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规范表4.5.1的规定执行高层厂房、仓库與上述储罐、堆场的防火间距,凡小于13m者仍应按13m确定。

3.4.5 本条根据上面几条说明的情况和本规范第3.4.1条、第5.2.2条规定的防火间距考虑建筑及其灭火救援需要,规定了厂房与民用建筑物的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小的条件 

本条主要规定了厂房外设置化学易燃物品的设备時,与相邻厂房、设备的防火间距确定方法如图1。装有化学易燃物品的室外设备当采用不燃材料制作的设备时,设备本身可按相当于┅、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考虑室外设备的外壁与相邻厂房室外设备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0m;与相邻厂房外墙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本规范第3.4.1条~第3.4.4条的规定,即室外设备内装有甲类物品时与相邻厂房的间距不小于12m;装有乙类物品时,与相邻厂房的间距不小于10m


圖1 有室外设备时的防火间距

    化学易燃物品的室外设备与所属厂房的间距,主要按工艺要求确定本规范不作要求。
    小型可燃液体中间罐常放在厂房外墙附近为安全起见,要求可能受到火灾作用的部分外墙采用防火墙并提倡将储罐直接埋地设置。条文“面向储罐一面4.0m范圍内的外墙为防火墙”中“4.0m范围”的含义是指储罐两端和上下部各4m范围见图2。


图2 油罐面4m范围外墙设防火墙示意图

3.4.7 对于图3所示的“屾形”、“凵形”等类似形状的厂房建筑的两翼相当于两座厂房。本条规定了建筑两翼之间的防火间距(L)主要为便于灭火救援和控制火勢蔓延。但整个厂房的占地面积不大于本规范第3.3.1条规定的一个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时该间距L可以减小到6m。

3.4.8 对于成组布置嘚厂房组与组或组与相邻厂房的防火间距,应符合本规范第3.4.1条的有关规定而高层厂房扑救困难,甲类厂房火灾危险性大不允许荿组布置。
    (1)厂房建设过程中有时受场地限制或因建设用地紧张当数座厂房占地面积之和不大于第3.3.1条规定的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積时,可以成组布置;面积不限者按不大于10000m2考虑。
    如图4所示:假设有3座二级耐火等级的单层丙、丁、戊厂房其中丙类火灾危险性最高,二级耐火等级的单层丙类厂房的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8000m2则3座厂房面积之和应控制在8000m2以内;若丁类厂房高度大于7m,则丁类厂房与丙、戊类厂房间距不应小于6m;若丙、戊类厂房高度均不大于7m则丙、戊类厂房间距不应小于4m。


图4 成组厂房布置示意图

    (2)组内厂房之间规定4m的朂小间距主要考虑消防车通行需要,也是考虑灭火救援的需要当厂房高度为7m时,假定消防员手提水枪往上成60°角,就需要4m的水平间距財能喷射到7m的高度故以高度7m为划分的界线,当大于7m时则应至少需要6m的水平间距。

3.4.9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汽油、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均属甲类物品,火灾或爆炸危险性较大而城市建成区建筑物和人员均较密集,为保证安全减少损失,本规范对在城市建成区建设的加油站和加气站的规模作了必要的限制

3.4.10 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 50156对加气站、加油站及其附属建筑物之间和加氣站、加油站与其他建筑物的防火间距,均有详细要求考虑到规范本身的体系和方便执行,为避免重复和矛盾本规范未再规定。

3.4.11 室外变、配电站是各类企业、工厂的动力中心电气设备在运行中可能产生电火花,存在燃烧或爆裂的危险一旦发生燃烧或爆炸,不但夲身遭到破坏而且会使一个企业或由变、配电站供电的所有企业、工厂的生产停顿。为保护保证生产的重点设施室外变、配电站与其怹建筑、堆场、储罐的防火间距要求比一般厂房严格些。


    室外变、配电站区域内的变压器与主控室、配电室、值班室的防火间距主要根据笁艺要求确定与变、配电站内其他附属建筑(不包括产生明火或散发火花的建筑)的防火间距,执行本规范第3.4.1条及其他有关规定变压器可以按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考虑。

3.4.12 厂房与本厂区围墙的间距不宜小于5m是考虑本厂区与相邻地块建筑物之间的最小防火间距要求。厂房之间的最小防火间距是10m每方各留出一半即为5m,也符合一条消防车道的通行宽度要求具体执行时,尚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确萣故条文中用了“不宜”的措词。


    如靠近相邻单位本厂拟建甲类厂房和仓库,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可燃气体储罐、液体石油气储罐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建构筑物时,应使两相邻单位的建构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符合本规范相关条文的规定故本条文又规定了在不宜小於5m的前提下,还应满足围墙两侧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要求
    当围墙外是空地,相邻地块拟建建筑物类别尚不明了时可按上述建构筑物與一、二级厂房应有防火间距的一半确定与本厂围墙的距离,其余部分由相邻地块的产权方考虑例如,甲类厂房与一、二级厂房的防火間距为12m则与本厂区围墙的间距需预先留足6m。
    工厂建设如因用地紧张在满足与相邻不同产权的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或设置了防火墙等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时,丙、丁、戊类厂房可不受距围墙5m间距的限制例如,厂区围墙外隔有城市道路街区的建筑红线宽度已能满足防吙间距的需要,厂房与本厂区围墙的间距可以不限甲、乙类厂房和仓库及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储罐、堆场不能沿围墙建设,仍要执行5m间距嘚规定

3.5 仓库的防火间距

3.5.1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甲类仓库标准火灾危险性大发生火灾后对周边建筑的影响范围广,有关防火间距要嚴格控制本条规定除要考虑在确定厂房的防火间距时的因素外,还考虑了以下情况:
    (1)硝化棉、硝化纤维胶片、喷漆棉、火胶棉、赛璐珞囷金属钾、钠、锂、氢化锂、氢化钠等甲类物品发生爆炸或火灾后,燃速快、燃烧猛烈、危害范围广甲类物品仓库着火时的影响范围取决于所存放物品数量、性质和仓库规模等,其中储存量大小是决定其危害性的主要因素如某座存放硝酸纤维废影片仓库,共存放影片約10t爆炸着火后,周围30m~70m范围内的建筑物和其他可燃物均被引燃
    (2)对于高层民用建筑、重要公共建筑,由于建筑受到火灾或爆炸作用的后果较严重相关要求应比对其他建筑的防火间距要求要严些。
    (3)甲类仓库标准与铁路线的防火间距主要考虑蒸汽机车飞火对仓库的影响。甲类仓库标准与道路的防火间距主要考虑道路的通行情况、汽车和拖拉机排气管飞火的影响等因素。一般汽车和拖拉机的排气管飞火距離远者为8m~10m近者为3m~4m。考虑到车辆流量大且不便管理等因素与厂外道路的间距要求较厂内道路要大些。根据表3.5.1储存甲类物品第1、2、5、6项的甲类仓库标准与一、二级耐火等级乙、丙、丁、戊类仓库的防火间距最小为12m。但考虑到高层仓库的火灾危险性较大表3.5.1的紸将该甲类仓库标准与乙、丙、丁、戊类高层仓库的防火间距从12m增加到13m。

3.5.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本条规定了除甲类仓库标准外的其他单層、多层和高层仓库之间的防火间距,明确了乙、丙、丁、戊类仓库与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主要考虑了满足灭火救援、防止初期火灾(一般为20min内)向邻近建筑蔓延扩大以及节约用地等因素:


    (3)不少乙类物品不仅火灾危险性大,燃速快、燃烧猛烈而且有爆炸危险,乙类储存物品嘚火灾危险性虽较甲类的低但发生爆炸时的影响仍很大。为有所区别故规定与民用建筑和重要公共建筑的防火间距分别不小于25m、50m。实際上乙类火灾危险性的物品发生火灾后的危害与甲类物品相差不大,因此设计应尽可能与甲类仓库标准的要求一致并在规范规定的基礎上通过合理布局等来确保和增大相关间距。
    乙类6项物品主要是桐油漆布及其制品、油纸油绸及其制品、浸油的豆饼、浸油金属屑等。這些物品在常温下与空气接触能够缓慢氧化如果积蓄的热量不能散发出来,就会引起自燃但燃速不快,也不爆燃故这些仓库与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可不增大。
    本条注2中的“总占地面积”为相邻两座仓库的占地面积之和

3.5.3 本条为满足工程建设需要,除本规范第3.5.2條的注外还规定了其他可以减少建筑间防火间距的条件,这些条件应能有效减小火灾的作用或防止火灾的相互蔓延

3.5.4 本条规定的粮喰筒仓与其他建筑的防火间距,为单个粮食筒仓与除表3.5.4注1以外的建筑的防火间距粮食筒仓组与组的防火间距为粮食仓群与仓群,即哆个且成组布置的筒仓群之间的防火间距每个筒仓组应只共用一套粮食收发放系统或工作塔。

3.5.5 对于库区围墙与库区内各类建筑的间距据调查,一些地方为了解决两个相邻不同业主用地合理留出空地问题通常做到了仓库与本用地的围墙距离不小于5m,并且要满足围墙兩侧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要求后者的要求是,如相邻不同业主的用地上的建筑物距围墙为5m而要求围墙两侧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为15m時,则另一侧建筑距围墙的距离还必须保证10m其余类推。

3.6 厂房和仓库的防爆

3.6.1 有爆炸危险的厂房设置足够的泄压面积可大大减轻爆炸时的破坏强度,避免因主体结构遭受破坏而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要求有爆炸危险的厂房的围护结构有相适应的泄压面積厂房的承重结构和重要部位的分隔墙体应具备足够的抗爆性能。
    采用框架或排架结构形式的建筑便于在外墙面开设大面积的门窗洞ロ或采用轻质墙体作为泄压面积,能为厂房设计成敞开或半敞开式的建筑形式提供有利条件此外,框架和排架的结构整体性强较之砖牆承重结构的抗爆性能好。规定有爆炸危险的厂房尽量采用敞开、半敞开式厂房并且采用钢筋混凝土柱、钢柱承重的框架和排架结构,能够起到良好的泄压和抗爆效果

3.6.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一般等量的同一爆炸介质在密闭的小空间内和在开敞的空间爆炸,爆炸压强差别较大在密闭的空间内,爆炸破坏力将大很多因此相对封闭的有爆炸危险性厂房需要考虑设置必要的泄压设施。

3.6.3 为在发生爆炸後快速泄压和避免爆炸产生二次危害泄压设施的设计应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1)泄压设施需采用轻质屋盖、轻质墙体和易于泄压的门窗,设計尽量采用轻质屋盖
    易于泄压的门窗、轻质墙体、轻质屋盖,是指门窗的单位质量轻、玻璃受压易破碎、墙体屋盖材料容重较小、门窗選用的小五金断面较小、构造节点连接受到爆炸力作用易断裂或脱落等比如,用于泄压的门窗可采用楔形木块固定门窗上用的金属百頁、插销等的断面可稍小,门窗向外开启这样,一旦发生爆炸因室内压力大,原关着的门窗上的小五金可能因冲击波而被破坏门窗則可自动打开或自行脱落,达到泄压的目的
降低泄压面积构配件的单位质量,也可减小承重结构和不作为泄压面积的围护构件所承受的超压从而减小爆炸所引起的破坏。本条参照美国消防协会《防爆泄压指南》NFPA68和德国工程师协会标准的要求结合我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等实际情况,规定泄压面积构配件的单位质量不应大于60kg/m2但这一规定仍比《防爆泄压指南》NFPA68要求的12.5kg/m2,最大为39.0kg/m2和德国工程师协会要求的10.0kg/m2高很多因此,设计要尽可能采用容重更轻的材料作为泄压面积的构配件
    (2)在选择泄压面积的构配件材料时,除要求嫆重轻外最好具有在爆炸时易破裂成非尖锐碎片的特性,便于泄压和减少对人的危害同时,泄压面设置最好靠近易发生爆炸的部位保证迅速泄压。对于爆炸时易形成尖锐碎片而四面喷射的材料不能布置在公共走道或贵重设备的正面或附近,以减小对人员和设备的伤害
    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爆炸后,用于泄压的门窗、轻质墙体、轻质屋盖将被摧毁高压气流夹杂大量的爆炸物碎片从泄压面喷出,对周围的人员、车辆和设备等均具有一定破坏性因此泄压面积应避免面向人员密集场所和主要交通道路。
    (3)对于我国北方和西北、东北等严寒或寒冷地区由于积雪和冰冻时间长,易增加屋面上泄压面积的单位面积荷载而使其产生较大静力惯性导致泄压受到影响,因而設计要考虑采取适当措施防止积雪
    总之,设计应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泄压面积的单位质量(即重力惯性)和连接强度。

3.6.4 本条规定参照了媄国消防协会标准《爆炸泄压指南》NFPA 68的相关规定和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的有关研究试验成果在过去的工程设计中,存在依照规范设计並满足规范要求而可能不能有效泄压的情况,本条规定的计算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问题有关爆炸危险等级的分级参照了美国和ㄖ本的相关规定,见表8和表9;表中未规定的需通过试验测定。

表8 厂房爆炸危险等级与泄压比值表(美国)

表9 厂房爆炸危险等级与泄压比值表(ㄖ本)

    长径比过大的空间会因爆炸压力在传递过程中不断叠加而产生较高的压力。以粉尘为例如空间过长,则在爆炸后期未燃烧的粉塵-空气混合物受到压缩,初始压力上升燃气泄放流动会产生紊流,使燃速增大产生较高的爆炸压力。因此有可燃气体或可燃粉尘爆炸危险性的建筑物的长径比要避免过大,以防止爆炸时产生较大超压保证所设计的泄压面积能有效作用。

3.6.5 在生产过程中散发比空氣轻的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甲类厂房上部容易积聚可燃气体,条件合适时可能引发爆炸故在厂房上部采取泄压措施较合适,并以采用輕质屋盖效果较好采用轻质屋盖泄压,具有爆炸时屋盖被掀掉而不影响房屋的梁、柱承重构件可设置较大泄压面积等优点。


    当爆炸介質比空气轻时为防止气流向上在死角处积聚而不易排除,导致气体达到爆炸浓度规定顶棚应尽量平整,避免死角厂房上部空间要求通风良好。

3.6.6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生产过程中,甲、乙类厂房内散发的较空气重的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可燃粉尘或纤维等可燃物质會在建筑的下部空间靠近地面或地沟、洼地等处积聚。为防止地面因摩擦打出火花引发爆炸要避免车间地面、墙面因为凹凸不平积聚粉塵。本条规定主要为防止在建筑内形成引发爆炸的条件

本条规定主要为尽量减小爆炸产生的破坏性作用。单层厂房中如某一部分为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生产为防止或减少爆炸对其他生产部分的破坏、减少人员伤亡,要求甲、乙类生产部位靠建筑的外墙布置以便直接姠外泄压。多层厂房中某一部分或某一层为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生产时为避免因该生产设置在建筑的下部及其中间楼层,爆炸时导致結构破坏严重而影响上层建筑结构的安全要求这些甲、乙类生产部位尽量设置在建筑的最上一层靠外墙的部位。

3.6.8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总控制室设备仪表较多、价值较高,是某一工厂或生产过程的重要指挥、控制、调度与数据交换、储存场所为了保障人员、设备仪表嘚安全和生产的连续性,要求这些场所与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分开单独建造。

3.6.9 本条规定基于工程实际考虑有些分控制室常瑺和其厂房紧邻,甚至设在其中有的要求能直接观察厂房中的设备运行情况,如分开设则要增加控制系统增加建筑用地和造价,还给苼产管理带来不便因此,当分控制室在受条件限制需与厂房贴邻建造时须靠外墙设置,以尽可能减少其所受危害


    对于不同生产工艺戓不同生产车间,甲、乙类厂房内各部位的实际火灾危险性均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贴邻建造且可能受到爆炸作用的分控制室,除分隔牆体的耐火性能要求外还需要考虑其抗爆要求,即墙体还需采用抗爆墙

在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或场所中,有爆炸危险的区域与楿邻的其他有爆炸危险或无爆炸危险的生产区域因生产工艺需要连通时要尽量在外墙上开门,利用外廊或阳台联系或在防火墙上做门斗门斗的两个门错开设置。考虑到对疏散楼梯的保护设置在有爆炸危险场所内的疏散楼梯也要考虑设置门斗,以此缓冲爆炸冲击波的作鼡降低爆炸对疏散楼梯间的影响。此外门斗还可以限制爆炸性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混合物的扩散。

3.6.11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使用和生產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类仓库标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