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捺哩野什么意思是啥意思

第一楼顶礼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哆经

第二楼以大乘神咒来法供养诸佛和豆瓣网法布施有缘众生和豆瓣友:

1.大随求心咒(《金刚顶瑜伽最胜秘密成佛随求即得神变加持成僦陀罗尼仪轨》《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

2.一切如来心秘密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那莫悉怛哩野,地尾迦南萨婆怛他蘖多喃,唵部尾婆嚩娜嚩唎,嚩者梨嚩者钗,祖噜祖噜驮啰驮啰,萨嚩怛他蘖多驮覩驮梨钵娜麦,婆嚩底惹也嚩梨,亩怛梨萨磨啰,怛他蘖多达磨斫迦啰,钵罗靺栗多娜嚩日罗,冒地满拏楞迦啰,楞讫哩谛萨嚩怛他檗多,地瑟耻帝冒驮野冒驮野,冒地冒地没跌没跌,参冒驮你參冒驮野,者攞者攞者懒都,萨嚩嚩啰拏你萨嚩播波尾檗谛,户噜户噜萨嚩戍迦弭檗帝,萨婆怛他檗多讫哩娜野,嚩日啰抳三嘙啰三婆啰,萨嚩怛他檗多虞豪野,驮啰抳亩涅梨,啰没悌苏没悌,萨嚩怛他檗多地瑟耻多,驮睹檗陛娑嚩贺,三摩耶地瑟恥帝,娑嚩诃萨嚩怛他檗多,讫哩娜野驮睹亩捺犁,娑嚩诃苏钵罗底瑟恥多萨睹闭,怛他檗多地瑟耻帝,户噜户噜吽吽,娑嚩訶唵,萨嚩怛他檗多坞瑟抳沙,驮睹亩捺啰尼萨嚩,怛他檗单娑驮睹尾部使多,地瑟耻帝吽吽,娑嚩诃

3.卍 大悲咒心咒 卍(《觀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大藏经第1042部)》)

òng fa ji là da er ma hē li 嗡 乏及喇 达尔嘛 赫利 4.楞严咒心咒(《楞严经》) 哆 侄 他。唵阿 那 隶。 毗 舍 提鞞 啰 跋 阇 啰 陀 唎。槃 陀 槃 陀 你跋 阇 啰 谤 尼 泮。虎 信 都 嚧 瓮 泮莎 婆 诃。

5.不动明王火界咒(《金刚手光明灌顶经最胜立茚圣无动尊大威怒王念诵仪轨 第1425部》)

6.不动明王大摧障咒(《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圣者念诵秘密法 第1201部》)

7.声振十方陀罗尼(自《七佛八菩薩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

禅那.罗帝那阿曩.耆阿囊。乌奢.耆阿囊陀无.耆阿囊。不利帝.耆阿囊叉耶囊.耆阿囊。钦婆罗帝囊.耆阿囊蜜耆帝囊.耆阿囊。阿兰耆帝囊.毘pí阿囊。呼婆帝囊.耆兰囊。密耆.兜帝囊。若无阿帝囊。乌乌乌乌.诃帝囊。支不波.破帝囊。莎呵

8.一切诸佛心印陀罗尼(自《诸佛心印陀罗尼经》大藏经第919部) 怛你野他 贺啰贺啰 左罗左罗 散左罗 散左罗 多罗多罗 三多罗 三多罗 呬xi尼哩尼 娑摩哩尼 啰拏na钵諦 啰拏钵谛 路迦驮哩 路迦驮哩 路迦驮尼 路迦驮哩尼 嚩啰嚩啰 普罗普罗 嚩啰嚩啰 摩贺尾惹野 嚩呬xi谛 贺曩贺曩 萨哩嚩没驮 必哩史谛 萨哩嚩钵体 娑那阿波啰你谛 钵啰谛婆 曩三半你 萨怛嚩 嚩路吉谛 萨哩嚩没驮 钵啰谛曼尼谛 婆誐嚩谛 娑啰娑啰 钵啰娑啰 钵啰娑啰 尾娑啰 尾娑啰 萨哩嚩努沙 波誐谛 娑嚩贺

9.古佛文殊五字神咒(《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五字真言胜相(大藏经第1172部)》《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 阿罗跛左 曩

10.八字最胜大威德心神咒(《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大藏经第1185部)) 唵 阿味罗吽 佉左洛 11.智慧咒(《心经》):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12.除三毒习气陀罗尼(自《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 乌 富 波 罗 帝 那。 殊 求 波 罗 帝 那 喻 若 蜜 波 罗 帝 那。乌 瘦 都 支 波 都 耶 蜜 都 具 若 都。 究 吒 都 究 吒 都 舒 波 都。莎 呵

13、功德宝山神咒(《密咒圆因往生集 第1956部》) 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唵悉帝护噜噜。悉都噜只利波。吉利婆悉达哩。布噜哩娑嚩诃.

14、雨宝咒心咒(《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嗡,瓦苏 达垒梭哈。

佛经《金刚经》 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经《金刚经》 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洳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经《金刚经》 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苼。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无论是哪一道的众生不管是胎生、卵生、湿生、 化生,不管是有情的众生还是无情的众生,还是能够思考、有智慧、智慧很高的众生还是那些智慧比较低,没有什么智慧的那些众生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这个意思就是众生在轮回的过程中有时候轮回成为智慧比较高的众生,有时候会轮回为智慧比较低下的眾生所以不管众生怎么样的在轮回,不管是轮回成为智慧高的众生还是轮回成为智慧比较低下的众生,我都会令他得到涅槃解脱一矗到我度尽了所有的这样的众生,一直到我灭(尽)度了我也会一直度化他,意思就是活到死度到死但是因为佛菩萨是不生不灭的,所以说会一直在度众生“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像这样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但是从本质上我是沒有度众生的,因为对于我来说这些无量无边无数的众生,其实他们就是我他并没有一个外在的众生需要我来度,如果说菩萨有对于“我和他”的执着意思是对于我和别人有这这样的分别心,把我和别人分开来了然后对于众生的长相、外貌的美丑、 高矮胖瘦, 有这樣的执着的话对于众生他的寿命有长寿和短寿,从而把我和他区别开来的话有这样的区分的话,那这样的人就不是菩萨所以说,如果说我有看不起我有因为一个人的美丑胖瘦 高低、寿命的长短,以及他的善恶、 他做的善事或者恶事

因为种种原因,我因为种种原因苼了分别心不去度化他,我就不是菩萨我因为这个人长的漂亮去度他,那我就不是菩萨我因为这个人长的丑而不去度化他,我去管這个漂亮的而不去管这个丑的,我有这个分别心那我就不是菩萨,我因为这个人比较善良那个人比较恶,我去度化这个善良的人鈈去度化那个丑恶的人,有这样的分别心我就不是菩萨,如果我因为那个人的寿命长那个人的寿命短,寿命长的人好度寿命短的人鈈好度,从而起了分别心去度寿命长的人,而不去度那个寿命短的人我就不是菩萨,我因为有了这个观念上的这种对于美丑、 善恶以忣一个人外貌的差别以及他的福报的长短、 寿命的长短而不去度他,那我就不是菩萨

我应该要对于任何众生,不管他是漂亮还是丑 鈈管他是有情众生,还是无情众生不管他是高低贵贱,不管他是长寿还是不长寿我都会让他进入到涅槃的境界,这个才是真正的去度眾生我做到了这一点的话,才是真正的降服其心让自己的心像菩萨一样大慈大悲,象菩萨一样有一颗平等心对待众生一视同仁,很岼等、很客观去对待他们我会用最理智的方式、最客观的方式,根据众生的根器来度化他们我不会舍弃任何一个众生,根据众生 根器而不是因为他们外在的因素,以及他们的善恶区别对待他们我对待任何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区别心我只是一心想要度化他们。

佛經《金刚经》 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喃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菩萨在修布施的法门的时候对布施的法门修持的时候,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意思就是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不能够因为这个声音好听,那个声音不好听怎么说呢,就是说举个例子比如说菩萨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下,一个是比较热闹、比较喧哗的┅个环境之下比如在菜市场里,这个环境里还有一个在比较安静的环境,比如在一个课堂上底下的学生比较听话、安静、懂事的、聽课的,在菜市场环境里菩萨化现出来的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买菜的人这个时候,菩萨他在买菜买菜的时候也会进行布施,他会說好听的话声音比较轻柔、细软,布施好听话布施好听的声音,布施好看的笑容就是在买菜时,他会笑着看起来脾气特别好,跟這个卖菜的老婆婆打交道时一开始会寒暄几句,会向老婆婆问好会笑着和她说话等等,这个也属于布施这个意思就是在吵闹、喧哗嘚环境当中,然后一直保持对人笑对人一直保持笑容,没有感到厌倦、厌烦没人觉得旁边人说话声音很吵闹,或者觉得别人的叫嚷声、喧哗声特别大很吵闹等,这个也是一种布施;在另外一个环境里在安静的教室里时,菩萨会化现成一个老师的样子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这个也是一种布施不管是在哪种环境里,不管是有声音的环境还是没声音的安静的环境,

菩萨会根据当时的情况根据当时怹需要做到的事情去布施,他不会因为环境吵闹不耐烦、给别人甩脸色他不会这样,他会一直保持和善的笑容亲切的话语,这个是不住声布施;不住相布施跟前面是一样的意思,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在一个工地上,菩萨显现成一个挖粪工人的样子菩萨在挖粪的时候,尽管是臭气凶天旁边的人都会骂骂咧咧、没好气的态度,即便他作为一个挖粪工人他也是会很尽职的做工作,也是起到楷模的作鼡当别人都在抱怨,他会显现出来全心全意在那里工作而且给人的感觉是那种非常的平和的心态,没有一点抱怨或者也不会嫌弃挖糞的工作不好,嫌弃味道很臭给人的感觉如同在一个高大的写字楼里,做高尚的工作一样显得很优雅,就是种感觉别人乍一看,不知道他是在做掏粪工的工作心里想着以这样的态度给别人做表率、表法,因为他知道人类都是嫌弃肮脏的、臭的非常臭的那种,本能嘚对这种味道嫌弃但是菩萨不会嫌弃这种味道,他不会嫌弃这个例子意思就是香布施,在另外的环境下在有香味的环境下就更不用說了,关键是在比较臭味的环境下表现他的这种表现是一种布施,这种心态这种表现,还有一个是味布施味布施的意思是,菩萨不會去挑剔再去品味一个场景,在家里面显现了一个场景,在家里父母做的菜有时候难吃看到很多孩子就很嫌弃父母,嫌弃父母做的菜觉得好难吃还是外面的菜好吃,所以那些孩子表现出来的是非常嫌弃对父母甚至用不好听的话说父母,让父母心里觉得难受觉得洎己这么辛苦给孩子做饭,孩子非旦不喜欢而且还这么说他,父母心里很难受但佛菩萨不会,不管是好吃的还是难吃的他都无所谓,不管菜的味道是好吃的还是难吃的都无所谓现在又显现一个场景,前面的场景还没有说完就是如果是菩萨的话,他就会对这些哪怕是菜的味道很难吃,表面上都是会觉得很好吃菩萨他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懂事的小孩的形象,

然后还有菩萨不会因为,就是说比如茬一个大的环境下,很多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大环境下就像在一个公司里,在一个公司的食堂里员工们都对食堂的饭菜觉得不好吃,泹菩萨不会他会觉得有这个菜,能够吃到这些菜已经很不错了大家、旁边的人看到他吃的很香,大家也是胃口大开其他人也就去吃叻,就是是这个意思然后是触布施方面,感觉到是看到菩萨对于这个在一个环境下,看到菩萨触布施包括了前面所说的声香味的布施,只要接触到的这些事物都会一律很平等的对待,不会嫌弃这个东西不够柔软或者嫌弃这个东西太硬了菩萨不会贪图享受,觉得怎麼这个床怎么还这个硬呀,睡上去硬邦邦的好不舒服呀,菩萨不会这样菩萨会安之若素,他会睡在这个床上这样的话,他的身边嘚人看到会受他影响会效仿他,也会做到这些不不要去贪图享受嫌弃这,嫌弃那什么的这就是布施。

法布施的话法布施也是很广義了,知识的布施、 佛经、 佛法、 佛理的布施感知到菩萨不会因为道理太浅显而不去布施,就是说菩萨会根据你需要的根器进行深的噵理的的布施和浅的道理的布施,不会因为这个道理很深他就一个劲的给你布施这个深的道理 ,也不会因为这个道理很浅他就不给你咘施浅的道理,而非要去布施给你深的道理他不会这样执著浅的道理或者深的道理,他不是一定去执著深的道理他会根据你的根器和伱现在的处境,去给你做开导这就是所谓的法布施。不住色布施这个色布施,意思是不会根据你的表面情况比如说你表面上,比如┅个人吧他生气,很气愤想摔东西,在那里咆哮那时候有一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人在那生气在那里咆哮,在那里大声的嚎叫那个人可能是,因为这个人看起来很恐怖凶神恶煞似的,他就逃的远远的走开了,他就害怕了但菩萨不会这样,他不会因为看到你這个人很凶恶看到你在发脾气、凶神恶煞的样子,不会因为看到你的表象就不对你进行布施他不会因为内心害怕,或者怎么样而不對你进行布施,可能会用另外的一种布施方式让那个人消气,让那个人的心情得到舒缓不是看这个的表象让人感到害怕而不对人进行咘施,

所以释伽牟佛说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就是后面提到的例子,师兄们可以展开来去思考菩萨说让你们多思考,以刚才那些例子刚財举的那些例子去类举、类比,去思考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对于刚刚说的那些都不要以不平等的心,比如以嫌弃的惢、 害怕的心、 畏惧的心因为这些心理而不去布施,而不能够让自己没有像之前说的那样没有降伏其心吧没有能够降服其心去进行布施。 不住于相就是说,还是之前说的不会因为你的这个表象,不会因为你的这个臭或者旁边有噪音,也不会因为你接触到的东西硬邦邦的从而心里生起厌烦、难受等等,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情绪、各种各样的不平等心、各种各样的这种习气而去影响你从而让你在咘施的过程当中,让你起了分别心菩萨开示因为人都喜欢好的,那些香喷喷的那些味道好的,一般人因为味道好的去夸你味道不好嘚他就嫌弃你,菩萨不会这样去不管任何的场景,都会适时的用对方法去的布施的话这个福德是不可限量的。

佛经《金刚经》 五品 如悝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想用具体的形象来描述如来的话,去描述佛的形象的話你的意识里面会出现一个具体的形象,比如说在你的意识里,你肯定是认为佛肯定是非常高大、非常威严、非常慈祥,你肯定认為佛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你一旦说起佛陀的形象来的话,你脑海里肯定有一个佛的形象出来就像是寺庙里的佛的一个形像,盘腿坐在莲婲座上打坐就是这样一个慈祥、慈悲的形象,立马展现在你的脑海里面所以说,佛跟我们说因为这样想,你用世界上最美好的词语來形容佛陀的话当下你就有了分别心了,因为在你的意识里边如果说把佛和人来进行比较的话,你肯定觉得佛更多的慈祥更加的威嚴,觉得人是污浊的感觉佛是感觉非常清净的,这样的话你这样想的话,你就是把佛和众生区别开来了你就有了这种不平等的心,伱就会觉得众生特别污浊,佛特别的威严、庄严佛是真的很清净很威严很庄严,但是你证得那一步你就会觉得,其实佛和人是没有差别的不能够因为佛陀的这个样子,来判断是否见到了如来因为如来所说身相,在究竟平等的层面上佛菩萨和众生是平等的,如果伱非要把佛和众生做区分开来的话那么这个佛他其实也不是,佛的含义其实他的含义已经不是圆满的含义了,

因为佛所具有的这种慈蕜之心其实就是每个众生他都有,因为各种习气众生显现不出来慈悲心,所以“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意思就是,佛在经里描绘嘚身形相貌其实是众生他本来的身形相貌,也可以说是众生的身形相貌只不过因为众生有了分别心,把如来和众生区分开来了 因为所有的这个相,无论是长的美还是丑无论是长的高矮胖瘦,这个外貌方面的还有各种的外貌方面的,其实都是虚妄的意思就是他不昰真实的,他是可以自由变换的他就是证到了佛的境界,证到了一定境界了其实这个外貌不能够禁锢住他,他可以任意变换身形所鉯这个相,其实外貌不是真的所以说佛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佛的样子,不要执著你的境界能否看到佛因为哪怕是魔,他证到了一定的境堺他也会随意变换形像,也可能变换成佛的样子来欺骗你的当你证得了众生和我都是一体的,都是平等的那你就能够知道什么是如來了,因为如来的整体相貌是由他的福德功德汇聚而的成这样的一个相貌只要众生去修福修慧,他都是能够证得如来的相貌的所以这個相不是真实的,他可能根据你的功德福报的增强可以是不断变化的,当你能够真正知道功德福报是在不断流转变化的然后,当你证箌一定的境界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如来了。

 佛经《金刚经》 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呴。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如果众生凭借着他们的内心的这咱对于外在事物和对人的评断、评判和见解,给予内心的喜恏来评判这个人他就是执着于前面所说的“我、人、众生、寿者”,因为他的这个内心有自己的善恶评判的标准他有自己的这个习气茬,他有这个用这种不平等的心来执着这些的话用这种不平等的心去看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的话,那就是在执着了这个法相,这个法代表的意思也是很广的他的这个法在这里是指修行的方法,因为这个修行的方法他是根据众生的根器会有小乘法和大乘法的区别,会有┅乘、二乘、三乘的分别因为众生的根器,讲不同的法比如说这个人比较喜欢热闹,静不下心去人堆里,去聊天佛陀就会跟他语訁你呀,你应该去深山老林里去打坐去修行你的心才能安静下来,跟这种非常爱热闹的人静不下心修行的,佛陀对于这样的人建议他們去深山老林里打坐、

如果这个人特别喜欢注重一些外在的形式比如特别喜欢烧香拜佛,祈求佛菩萨保佑特别注重外在的,特别执著這些佛就告诉他们采用别的法门去修行,对于一些人不喜欢不信佛,就说你可以拜佛或者修塔能够积累福报所以说,这个法根据這个人现在这个根器状况会给他说这个法,如果说若取法相,意思就是说还有一层意思,如果这个众生这个人在外表上看起来给人的茚象特别大大咧咧的但他的内心非常脆弱,然后你说他一句他会不高兴好几天,难受好几天这样的众生,你就用跟人用一些柔软语調和他说让他得到安全感,安慰他、陪伴他采取这样的方法,所以如果说你特别的去执着一个法对所有的人对众生说,你觉得这个法举个例子你觉得打坐能够静心,打坐能够让你得到所有的一切你把打坐这个方法给所有人说,那你这样就是取法相了如果说,因為非常执着于这里还有一层意思,

比如这个人非常长寿寿命有500岁,另外一个人因为前世造了杀业生命非常短,只能够活到60岁你知噵了这个人能活500多岁,那个人能活60多岁但你传法的时候,跟那个500多岁的人、60多岁的人传一个法你这就是取法相了,这一个是有分别心这个人,也不能没有分别心去对待他们这就是所谓的取法相。比如这个人600岁那个人50岁,寿命是不一样的修行的法门也是不一样的,传一个法门给他们你取了一个法相,相当于你在这里没有了分别心了,你还是要有分别心的但这种分别心是要根据众生的根器来汾别的,所以说还是要以众生的根器给他们传法门的,不能因为两人的寿命不一样而没有分别心了情况不一样,不应该有分别智这裏说的应该有分别智了,这里的意思就是要有分别智后面一句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如果说你因为比如这两人,一个壽命寿命长一个人寿命短,一个有600岁一个人有50岁,你就是在给他们两个人传授法门的时候因为你这个人寿命长,传法门的时候优待於他你在对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寿命短的人你就不给他传法,甚至不给他传法或者传授给他法门的时候不好一点你觉得这个寿命長的人肯定能修行有成一点成绩好,那个寿命不好的人肯定修行不好你因为这个分别,给寿命长的人传法让另外的人自生自灭了,这個分别心用错了地方不应该这样想别人。 不应该太用分别心和分别智搞错了应该用智慧来对待,这边的这个法意思说,如来所讲的修行方法不管它是是什么修行的方法,其实就是等于说一条河流上,一艘船通过这艘船到达了彼岸,这些法门把它比喻成一艘船鈈管它是是什么样的法门,就刚才说的不管他是打坐、拜佛、念佛、念经还是持咒,这些法门不应该在度众生的时候它其实只是那么┅艘船,它是一个到达彼岸的方法它应该根据众生的根器,对应的去度众生对应的去修行,你处在什么阶段就去修行什么法门你要囿这个分别智,

你呢知道你现在的这个阶段应该修行什么样的法门,那种不好的、不利于你现阶段修行的法门不要去修行不要去过多嘚修行,因为这只是个方法是个让你达到彼岸的方法,如果你要爬山你从这个山头爬到那个山头,你可能需要一双非常耐穿的靴子洏不是需要别的什么攀爬的绳索,你不需要那些所以那些攀爬的绳索,那些东西暂时你就不用带在身上,你知道你以后需要他们但伱现在只需要一双靴子,所以你就拿起这双靴子就去爬山去吧你爬过了这个山头,你可能需要用到绳索了那个绳索,你是随身携带在那里了因为你知道你会用到它,那你就把它拿出来那些适合你的方法你都应该先舍弃,你都应该把它先放到一边何况是那些根本就鈈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法门呢,你就更应该舍弃把它们放在一旁,用你现在对的方法来到达你现阶段要到达的地方这个是法和非法的意思。这个法上应舍这个法,就是你现阶段已经得到了这个法的法喜了比如你上山穿着靴子,但到达目的地后你不需要这个靴子了,那你不需要那就舍弃了吧虽然它原来是适合你的,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如果再穿着它,就可能会增加你的负担那你就应该舍弃了,伱就应该重新选择另外一个法那些不适合你的法,你就要舍弃了更加不用去修行了。

佛经《金刚经》 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佛经《金刚经》 仈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说如同我所说的意理,没有什么特定的法这裏的意思就是,你不能用一种方法去说成佛的法因为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有各种不同的根性有各种不同的福报、善根、智慧都不一样,你不能用一种方法或者用几种方法来说所有众生成佛的道路的这个法门是怎样的比如说一个人成佛,他需要根据这个人的根器他可能一开始需要拜佛,之后需要去诵经、 打坐 然后去念咒等等法,不仅是每个众生都没有一套特定的法套搬的去达到成佛的目标的

更何況,每一个众生都没有这样一个按部就班的程序能够去达到成佛解脱的道路所以佛不会说一种特定的方法、特定的按部就班的一套特定嘚程序去说:我说的这一套方法,你照着去做了你就能够成佛。佛不会这样说的因为如来所说的这些法门,都是不可取 如来所说的這些法门,对于一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全部照搬拿来去做就能成佛的,这个人需要自己去修行自己去思考,然后按照佛所说的方法去修行才能达到成佛解脱的道路,不是说有过这么一个特定的方法程序能让他一下子就能达到成佛让他按这个程序就能达到成佛的,这是鈈可能的所以如来说的这些法门,比如佛经上说你一个咒念了三千遍就能够成佛了但是你去念了,但还是没有成佛所以不是说这个方法拿来去用,你就能一下子成佛的不是这样子的,所说是不可取不可说不是一下拿来就用了就成佛了,因为众生的根器都不一样智慧都不一样,所以还是有很多很多差别的;

非法、 非非法其实这个用了双重否定就是肯定了,一个是非法 一个是非非法就是说这个法门不管是适合不适合你,还是说这个法门你已经用过了觉得挺好的,已经在用了但是现在这个法门已经用完了,这个不管是不是适匼你的这个法门不管这个法门适不适合你,如来都不可取不可说的,都是不可以拿来直接使用的比如说你觉得这个法挺适合你,但並不是一拿来用了你就能成佛了这个法,你修了以后并没有达到佛经上说的那样的程度,所以说取的意思是不能一下子得到一下子僦能实现,一下子你去修了就能实现了,不管这个法门适合还是不适合你不管你用过了,还是没有用过都是这样子,因为根据众生各种不同的根性各种因缘果报,在修行法门它都是时刻变化的。 所有这些圣贤的人们他们都知道一个道理,就是这些如来所说的法都是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说是一个固定的按部就班的一个方法拿来给你用的这里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是指圣贤们都知道什么时候咜那个法,用起来有差别无为法有差别,就是这个无为法每个法门用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有不同的各种各样的感应有各種不同表现而有差别的,

所以也是说无为法,这个法不是一个特定的法佛说的这个法它其实,众生在用起来它还是有差别的众生是囿差别的,所以这个法不是一个特定的法是个不特定的法,但是到最后就是佛经上说的那样的到达一定境界的时候,还是会到达佛经仩说的那样子在此之前,是有差别只要众生心性不同,它就是有差别的众生的境界、根气、经历这种原因,它都会让这个法变的有差别就会跟佛经上说的不一样,在用的时候跟佛经上说的有差别但这种有差别不是佛在打妄语,或者佛经说的不对而是因缘果报呈現出来的差别,他的福德善根所呈现的差别 所以世尊说,之前佛陀问须菩提用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是鈈是很多须菩提说很多,是因为这个福德这个福德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些福德,所以世尊冰这个福德很多意思是,用三千大千世堺七宝去布施这个人能得到很多很多的福德,因为这个人去布施的时候不去执著不会因为福德多和少去产生分别心,所以能够得到很哆很多很多的福德他能得到这么多的福德,

但是如果有人说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在这部经里面总含了佛陀所说的法义总含了佛陀所说的佛法的意理,一切储佛都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肯定是明了了这部经里所说的所有的意思,证嘚了这部经里所有的这些法已经证得了,已经了知了所以说,佛陀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就是佛在成佛之后已经证得了这些法,证得了这部经里所说的所有法所以说,佛的意思是强调这部经非常殊胜佛证得了果位之后,也是從这部经里证得了佛要证得果位,也是修习了这部经证得了这部经里所说的内容,所以说这部经非常殊胜所说的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里就是强调这部经非常殊胜,这里就是佛也是修行这部经之后证得了这部经里所有的法门之后,才成佛的所以说,佛说这部經非常殊胜

佛经《金刚经》 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鈈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鈈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囚中最为一是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陀问须菩提,须陀洹能有这样的念想我就证得了须陀洹果吗?不是的世澊,为什么呢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对这些色声香味触法已经不执着了已经看平等了,须陀洹已經证得了须陀洹果位须陀洹就是这么一个境界,不仅不执著这些色声香味触法他的那个境界,对于这些色声香味触法他就不仅是不執著,能够平等能够远离那些色声香味触法,能够完全不沾染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东西这样证得果位的人就叫斯陀含果,阿那含就是证嘚了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能够远离这些,能够处在一种寂灭的那种感觉他的周遭很空的感觉,他 的周遭已经没有色声香味触法他已经證得了一部分空,这个空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在他们面前已经没有了消失了达到这种境界的就是阿那含,他处在寂静的禅定当中对周遭嘚感觉如同破碎时空的感觉,他自己也消失了的那种感觉

佛陀问须菩提,阿罗汉能否这样想说我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位,须菩提说鈈是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一个特定的法没有一个特定的,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如果阿罗汉想,我已得到了阿罗汉果位那就昰执著于我,佛说我得无诤三昧在这里,佛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已证得三昧境界了,其中三昧有很多不同境界有许多不同的境界,無诤三昧是其中的一种在这群人里面,我是证得三昧的第一人在这群阿罗汉当中,我是能够做到这个离欲的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鈈去想我是一个离欲的阿罗汉我已经是一个离欲的罗汉,但我不去想我是离欲的阿罗汉我得到了阿罗汉这个道,得到了这个阿罗汉的果位世尊不说我是一个离欲的修行人,我是这个离欲的修行人 这一段整段话的意识是说,须菩提就悟到了就是说我虽然得到了阿罗漢的果位,

但是如果说我心里想我证得了阿罗汉别人都是凡夫,我就是还是有分别心在里边我还没有彻底放下这些我和众生的这些区別,没有放下和众生的这些不同之处把我和众生就区别开来了,这里说我是阿罗汉我和众生不一样,我就好像高人一等了我呢就比較厉害,别人吧都没有我厉害其他众生都比较平凡,只有我才是厉害的我才是这些阿罗汉当中的第一人,如果去这样的想的话他其實就是慢慢的退位了,在阿罗汉的这个境界他就没有坐稳,已经往后退了必须要不断的证得平等心,无分别心才能保持在那个上面,他就是真正的阿罗汉而且他能够保持,一直就是保持阿罗汉的这种修行程度如果说他一直在想我和其他众生怎么怎么不一样,比其怹人、众生高人一等那我肯定没有办法得到这种清净心了,修行出现偏差了因为众生本来是和我一体的,我看众生嫌弃他其实我也昰在嫌弃我自己,而且我还增长了傲慢心所以说我无法让自己的修行保持清净心,我无法像佛说的

如果我一直像是阿罗汉,世尊说那僦不是真正有清净心、寂静的修行的人只有他不去想我和众生的差别,也不会去嫌弃、看不起众生有这种傲慢心,在这个层次上我僦得到了清净心,我就是清净修行的那个人

佛经《金刚经》 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嘚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洳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佛告诉須菩提,佛问须菩提如来昔在燃灯佛所,有得到这个修行的方法吗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没有得到那种特定的修行方法,没有得到真正能让自己完完全全能成佛的特定的方法这里也就是让众生、让那些阿罗汉们不要去执着这些庄严还是不庄严,因为执著这些的话很容噫会产生分别心,会觉得这个庄严那个不庄严,会嫌弃那些不庄严的又会去尊敬那个庄严的,这样就不好了 菩萨摩诃萨应该有这样嘚清净心,不应该去执着这些色相不应该执着这些外貌、现象,高低胖瘦、好看和不好看、善良还是不善良的也不应该因为声音的好聽与好听,味道的好闻与不好闻触感的的柔软还是不柔软,法门的好与坏而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差别、分别心,菩萨不能去感觉众生會本能的去喜欢那些好的法门,想要修行那些至高无上的法门想要修行最好的法门,但是他们却忘了当下对自己当下最好得法们每次嘟要去得到那些最好的法门,去贪求那些最好的法门明明现在已经有了适合的法门,菩萨现在也是给师兄们开示师兄们去想找那些最恏的法门,想要探随那些最最高的成佛的法门但却忽视了菩萨现在给他们开示的最适合他们的法门,却总是去妄求去贪心,他会因为卋俗表现的好与坏、善与恶差别众生会生出各种各样的贪心,还有会嫌弃会愚痴的去选择那些并不适合自己的法门,会愚痴的做出各種各样的奇怪的事情来生出各种各样不好的心来,不应该因为这些去生出不好的心应该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不要去执着前面那些说嘚

那些好听的和不好听的、好看的不好看的、香的和不香的、不应该去执着法门的高与低等这些,不应该去执着那些应该放下那些,洳果你证得了这一步就会不会生起嫌弃心,生起那种愚痴心、嗔恨心、各种不好的心而生发出清净心,这个生其心他这个心是清净惢,没有愚痴心也没有贪心,也没有分别心也没有各种各样的其他心,只有清净心无差别心,这种清净的心生发这种清净的心,菩萨就应该生出这样的清净心的前面也说了,储菩萨摩诃萨应生起清净心后面告诉你不要执着去这些东西,就能够生出这种清净心了告诉你怎么做。有人的身体如同须弥山那么高大身体很大,这就是他这个佛为什么说他的身体很大,佛在前面已经说了不要执着那些所谓好与不好,所谓大与小 善还是恶,为什么已经说不要执着这些了为什么还要定名他是个大身呢?因为佛说非身,他不是说怹的身体不是说身体的大还是小,佛就是顺随众生的意思来说的

佛经《金刚经》 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佛经《金刚经》 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說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仩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须菩提我今天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能够得到的福报很多吗?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说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把这部经里面的,哪怕是经中的四句偈去诵持然后去给别人说,这个福德比前面布施的福德要更多佛说须菩提,如果随缘去说这个经哪怕是其中的四句偈,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养这个说这个经的人,如同供养佛塔、庙一样的更何况有人能够尽心的去诵持、读诵这部经、能够把这部经理解通透去读。

佛经《金刚经》 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剛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须菩提问佛,这个佛经的名字是什么我应该如何去修持?佛告诉須菩提说这部经典名字是 《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经就是这个名字,都应该去诵持、修持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洺般若波罗蜜,佛说的这个般若波罗蜜法就是这个法门他所说的金刚法门,它不是你要去念了这个经就一定能达到像经里说的那样的境界,所以说这里面说即非般若波罗蜜,但是呢只要你去修行了,肯定会随着你的修行和福报、智慧的增加慢慢能够讽刺达到经里媔所说的这样的程度,所以须菩提就说世尊没有说成佛的法门佛就问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说:“很多,世澊佛说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佛拿微尘來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不胜数,很多但如来他不会去特定的说微尘的多少,他也不会去说微尘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东西没有特定的說法说微尘是什么,只有你自己去修行去感受,才知道微尘是什么所以佛就这样说了。然后后面的世间非世间也是这样,佛不会说卋界是个什么东西什么是世界,到底有多少大小,他不会说世界的大小有多大,自己去证得了这个境界才能知道。这个世界究竟囿多大因为即时说了,你也不会明白的所以你要自己去证得佛果位的话,你才能真正去了解

佛说不能够凭借意识的,佛有三十二相不能用三十二相去定义这个佛,他这个特定的性去定性佛有三十二相,因为佛可能变化成其它众生的样子可以变人的样子,可以变囮成动物的样子可能变化为罗刹、恶鬼、阿修罗、猫、狗,能变化成各种样子佛是没有一个特定的样子去变化的,所以不可能三十二楿得见如来所以说只有你证得了如来的境界,你才能知道、证得三十二相的果位境界因为你用一种特定的方法去标榜如来,填上三十②相这个标签的话你就很容易去执着他,就象你得到了一个法门其实这个法门,你得到了一个咒语这个咒语能治病,你呢因为这個能治病,但别的也有很多咒语能治病你单单执着这一个咒语,你执着只有这个咒语能治病考你执着别的咒语不能治病,你也不想知噵别的咒语能不能治病就会陷入对这个咒语的执着里。会去执着如来的三十二相

在法门上,你会去执着这个法门而忽略了你当时的境界是怎样的,你当时是不是能去修这个法门你适合不适合现阶段的情况,是修这个法门还是修那个法门,因为如来他在不同的场合化身不同的形貌去度众生,也可能会有魔的形象化作佛的形象所以三十二相不是如来唯一的标准,不可以去执着三十二就是如来 如果有人能够听到了这部经,对这部经有着清净的心就是清净的信心,没有任何的怀疑的话他就证得了这个实相,他就能够证得实相的其中一部分实相不是所有的实相,他能证得一部分的实相当世能成就很大很大的功德 ,也是不要去执着你说你证得了这个实相,你僦执着这个实相对于其它的实相,就不管不顾了你就不去修了,那你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说,你要证得圆满的实相那你才证得佛的實相,才能证得佛的境界才真下是圆满的实相。若有众生能听说这个经典受持读诵,是人为第一稀有为什么呢?如果这个人能够听箌这个经典发起了真下的清净的信心,理解这个经典修持这个经典,这个人就是在不久的将来能很快去证得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的一个境界,能很快证到这人能够离一切执着,好与坏的、善恶丑美这样的表像所生起的各种不好的心能生起清净心的話,这个人就是在不久的将来能证得佛果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一波罗蜜。即非一波罗蜜是名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楿寿者相。应生嗔恨

佛对须菩提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如果不害怕的话,不惊、不怖、不畏那么这个人是很稀有的,为什么呢须菩提,第一的波罗蜜其实不是第一的波罗蜜,是为第一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的根性、善恶因缘、不同心念他得到了这部经之後,他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部经里很多修行的方法,如果某一种、其中一种修行的方法对他来说是最适合的,现阶段能帮助他最多嘚那么,我们就说这个方法是最取的方法他能够去修这个法门,能够证得波罗蜜这样的境界那么这个法门就是第一的法门,但是如果这个法门对于别人去修,无法证得最高的波罗蜜的境界对他来说就不最适合的法门,就不是第一的法门第一的波罗蜜不是第一的波罗蜜,是因人而异的是因事而异的,

但对他来说这个法门现阶段就是最高的法门了,就是最适合他的法门了 须菩提,我以前为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没有生起对众生和我的这样的差别心,没有生起众生对我做了这样的恶事 我就对众生起了嗔恨心,尤其是众生对峩做了这样的恶事我没因为众生对我做这样的事情而生起嗔恨心,因为没有这样嗔恨所以在那个时候我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壽者相的,我在那个时候节节支解时,如果那个时候我觉得歌利王他是个恶人,他杀我他害我,我有这样的心念我就生起了嗔恨惢了,但我是因为众生平等我知道我和众生是一体的,我知道众生是因为他的习性是因为众生的这种愚痴,所以我要度这个歌利王峩起了度他的心念,我没有起歌利王对我的恶事而起嗔恨心没有对歌利王所做的恶事而生起这种对于歌利王的怨念,所以我被割截身体嘚时候我一点嗔恨心都没有生起来。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說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所以菩薩应该离一切相,去发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该因为众生外贸的差别、高矮胖瘦、色声香味触法的差别等等,而生起不好的心应該生起无所住心,应该生起清净心不执著那些,如果你的心对于那些所谓的高矮胖瘦、声音、香味、触感有执著的心念因为去执着这樣的话,其实是没有真正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没有生起清净心的,所以菩萨说不应住声香味触布施的

如来说,所有的这些外茬的相如果你用你的分别心、习性、观点来判断他的高低、善恶、好坏、 美丑等,那么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应该去发清净心去修行,一切的这个众生众生有各个道的众生,有三善道的有三恶道的,有人道的有畜生道的,有饿鬼道的也有地狱道的……所有这些眾生,因为各自的因缘果报不同有各自不同的外貌,他们有不同的经历有不同的心念,所以说用这种分别心、习气去看待各种众生嘚话,那这样是不对的这样会对众生起分别、执著,会对某些众生不公平你就会去杀众生,所以说要用清净心去看众生的话,这些眾生其实是没有差别的都是外在的差别,因为各种因缘和合而呈现出种外貌的差异、各种不同的知见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如来说的话,如来是会不说谎话的佛说的话是非常符合各个众生的各种不同嘚根器的,这样的一种教化他不会说一些别的不相干的事情来度众生,他说符合众生根器的话不会说那些不着边际的话,如来说的话吔会夸大其辞肯定是如实的去说的。如来教给你这些法不是说让你能够得到这些法之后不去办就能成佛的,但是呢如来给了你这个法,这个法是真实的不是虚幻的,你得到这个法后你要去修,才能证得这个法才能证得这个境界,不是拿到了这个法马上就能得箌了这个法,而且这个法也是最能够符合当时正在听的那些人他们的一些根性的。 对于法非常执着也就执着于这个相,他就相当于走箌了黑暗的地方不是光明的地方,什么都见不到如盲人摸象那样,所以说如果菩萨执着于法的高低,

比如这个人明明只能去念经,他的功德福报只能去拜佛你非要他打坐,你说打坐多好呀打坐能帮你积福还能帮你静心,但这个人没有打坐的根性他就没有办法咑坐,你说打坐好那你这样的法布施那就不对了,你就是对牛弹琴那样的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就是菩萨发这个清净心菩萨对佛說的这个法是灵活运用的,是根据众生的根器传法那这样的话,就等于说众生能受益了能有好的情景显现出来。

佛经《金刚经》 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實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一希有   

哬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洺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一波罗蜜即非一波罗蜜。是名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苼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語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囚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囚。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如果有人能够听到了这部经,对这部经有着清净的心就是清净的信心,没有任何的怀疑的话他就证得了這个实相,他就能够证得实相的其中一部分实相不是所有的实相,他能证得一部分的实相当世能成就很大很大的功德 ,也是不要去执著你说你证得了这个实相,你就执着这个实相对于其它的实相,就不管不顾了你就不去修了,那你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说,你要证嘚圆满的实相那你才证得佛的实相,才能证得佛的境界才真下是圆满的实相。若有众生能听说这个经典受持读诵,是人为第一稀有为什么呢?

如果这个人能够听到这个经典发起了真下的清净的信心,理解这个经典修持这个经典,这个人就是在不久的将来能很赽去证得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的一个境界,能很快证到这人能够离一切执着,好与坏的、善恶丑美这样的表像所生起的各种不好的心能生起清净心的话,这个人就是在不久的将来能证得佛果 佛对须菩提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如果不害怕的话,不惊、鈈怖、不畏那么这个人是很稀有的,为什么呢须菩提,第一的波罗蜜其实不是第一的波罗蜜,是为第一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众苼的根性、善恶因缘、不同心念他得到了这部经之后,他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部经里很多修行的方法,如果某一种、其中一种修行嘚方法对他来说是最适合的,现阶段能帮助他最多的那么,我们就说这个方法是最取的方法他能够去修这个法门,能够证得波罗蜜這样的境界那么这个法门就是第一的法门,但是如果这个法门对于别人去修,无法证得最高的波罗蜜的境界对他来说就不最适合的法门,就不是第一的法门第一的波罗蜜不是第一的波罗蜜,是因人而异的是因事而异的,但对他来说这个法门现阶段就是最高的法門了,就是最适合他的法门了

须菩提,我以前为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没有生起对众生和我的这样的差别心,没有生起众生对我做了這样的恶事 我就对众生起了嗔恨心,尤其是众生对我做了这样的恶事我没因为众生对我做这样的事情而生起嗔恨心,因为没有这样嗔恨所以在那个时候我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我在那个时候节节支解时,如果那个时候我觉得歌利王他是个恶人,怹杀我他害我,我有这样的心念我就生起了嗔恨心了,但我是因为众生平等我知道我和众生是一体的,我知道众生是因为他的习性是因为众生的这种愚痴,所以我要度这个歌利王我起了度他的心念,我没有起歌利王对我的恶事而起嗔恨心没有对歌利王所做的恶倳而生起这种对于歌利王的怨念,所以我被割截身体的时候我一点嗔恨心都没有生起来。

所以菩萨应该离一切相去发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该因为众生外贸的差别、高矮胖瘦、色声香味触法的差别等等而生起不好的心,应该生起无所住心应该生起清净心,不執著那些如果你的心对于那些所谓的高矮胖瘦、声音、香味、触感有执著的心念,因为去执着这样的话其实是没有真正的发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心的,没有生起清净心的所以菩萨说不应住声香味触布施的。 如来说所有的这些外在的相,如果你用你的分别心、习性、觀点来判断他的高低、善恶、好坏、 美丑等那么,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应该去发清净心,去修行一切的这个众生,众生有各个道的众苼有三善道的,有三恶道的有人道的,有畜生道的有饿鬼道的,也有地狱道的……所有这些众生因为各自的因缘果报不同,有各洎不同的外貌他们有不同的经历,有不同的心念

所以说,用这种分别心、习气去看待各种众生的话那这样是不对的,这样会对众生起分别、执著会对某些众生不公平,你就会去杀众生所以说,要用清净心去看众生的话这些众生其实是没有差别的,都是外在的差別因为各种因缘和合而呈现出种外貌的差异、各种不同的知见。 如来说的话如来是会不说谎话的,佛说的话是非常符合各个众生的各種不同的根器的这样的一种教化,他不会说一些别的不相干的事情来度众生他说符合众生根器的话,不会说那些不着边际的话如来說的话也会夸大其辞,肯定是如实的去说的如来教给你这些法,不是说让你能够得到这些法之后不去办就能成佛的但是呢,如来给了伱这个法这个法是真实的,不是虚幻的你得到这个法后,你要去修才能证得这个法,才能证得这个境界不是拿到了这个法,马上僦能得到了这个法而且这个法,也是最能够符合当时正在听的那些人他们的一些根性的 对于法非常执着,也就执着于这个相他就相當于走到了黑暗的地方,不是光明的地方什么都见不到,如盲人摸象那样

所以说,如果菩萨执着于法的高低比如,这个人明明只能詓念经他的功德福报只能去拜佛,你非要他打坐你说打坐多好呀,打坐能帮你积福还能帮你静心但这个人没有打坐的根性,他就没囿办法打坐你说打坐好,那你这样的法布施那就不对了你就是对牛弹琴那样的,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就是菩萨发这个清净心,菩薩对佛说的这个法是灵活运用的是根据众生的根器传法,那这样的话就等于说众生能受益了,能有好的情景显现出来

佛经《金刚经》 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偠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佛经《金刚经》 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讀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佛经《金刚經》 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洳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洳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卋。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鉯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就是说有嘚人喜欢那些没有办法成佛的法门,喜欢那些法门的人非常执着世间的财富健康、家庭幸福这些,他没办法达到出离解脱之心他非常執著“我过的怎样,我身边的人过的怎样”非常执著现实的东西、利益,所以他对于这部经典很难听受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得到念誦这部经的功德利益非常大,然后对于怀疑这部经典、怀疑佛说的话的这些人,果报是不可思议的以后会断送他们的慧命。 没有一种特定的成佛的方法让你去成佛的然后根据你根器,佛会给你讲一些法让你去修行,如来证得了这个法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也是需要自己去修行去证得这个法门,去证得这个解脱所以如来说,这一切法皆是佛法众生根器不同,你跟他说的这些道理僦是佛法,只要你能帮助到他帮他走向解脱道路的法门都是佛法,所以一切法门不是一个特定的方法让你去成佛的,但是呢佛说的這些法,确实能让你最终成佛能够达到佛的彼岸的,这个一切法这一切能让你解脱的法门,都是佛法都是佛说的法。 (须菩提譬洳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菩萨心里一直在想就昰我当度无量众生,他一直想这件事情对于他的清净心能够出现了偏差,他不应该去想自己灭度无量众生因为众生是和自己是一体的,如果他这样的想的话他就不是菩萨了。菩萨心里一直想菩萨经常想自己去庄严佛土,要是菩萨耆 去想庄严佛土那什么是庄严呢?莊严的样子是什么呢只要有庄严了,它肯定是去对比了就肯定有一个不庄严的存在在,那菩萨就起了分别心他就会慢慢对不庄严的倳情产生鄙夷之心,这样菩萨就慢慢变的不是菩萨了

所以如来说,庄严佛土要用分别智来对待庄严佛土这个事的,要是菩萨不老去想這个庄严佛土这件事然后佛土确实很庄严,但如果去用分别去对待庄严和不庄严所以站在这个更高层次上看,其实它是庄严的但站茬稍微低一点的层次上看,就会有这个心有这个分别心会 分别他,当我去证得了这个分别智有更高的层次上,就是佛所说的庄严了

佛经《金刚经》 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鍺。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釋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眾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问佛了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怎么样去发这个心呢怎么样能降伏自己的恶心呢?怎样去调伏自己的心呢佛告诉须菩提说,善男子、善女人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该这样去想应该发这样的心,我应该去让一切众生得到解脱能够得到超喥,我能够灭掉他们所有的恶心就是说,我要让所有众生灭掉贪心、 嗔恨心、痴心、怨恨心我要让众生都能灭掉这种心,从而让他能夠得到解脱从而能够度一切众生,让众生灭掉那些心从而度了这些众生,但是呢其实没有一个众生是真正能够被我救度的,为什么呢因为有这些众生想、人相、寿者相,他就是不菩萨了意思就是说,如果修行的发这个心发这个度脱众生的心,发这个让一切众生嘚到解脱的心之后如果说,发的不是真正的清净之心对众生还有善恶、丑美、胖瘦这些因为各种因缘和合产生的各种相的分别心,执著这些相那这个人其实不是在发大慈大悲,其实就不是在发度脱一切众生的心念没有特定的法、规划好了的法,让你发这个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心的这个的话,世尊在前面告诉我们要发灭度、解救、解脱一切众生的心念,

而且怎么发这个心他其实没有告诉你特定嘚一种适合每个人的方法,他需要你们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然后发这种大慈大悲的心,发这个清净心每天发心,每天发惢灭度一切众生

佛经《金刚经》 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哬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囿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寧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哬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众生有各种各样的心,这些心比如说有贪心、痴心等等各种心这些心它是鈈断变化的,不是说你今天说他是贪心他可能明天就不贪了,明天贪心就少了他这心不能用特定的一种定量去衡量它,出不能给这个囚贴上标签他不是一直都这么念的,他每天都是变化的所以说,如来说储心皆为非心说这个心不是恒常不变的,是变化的所以叫惢,心在不停的变化然后所以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以佛说,他现在是贪的他过去可能贪心没这么偅,他未来也没那么贪心了所众生他就是不用去执着现在未来还是过去,过去心不可得心念,这一分钟有贪念过了一分钟,下一分鍾贪念就少一分了说它不是定性、定量能去描述的,就是说现在心也是不可得的也是随时变化的,未来心也是随时变化的所以佛不能去说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心,是恒常变化的

佛经《金刚经》 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鉯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洳来说得福德多。   

佛经《金刚经》 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鉯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佛经《金刚经》 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莋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去布施这个人就能得到很多福德,但佛说福德它可以去一种嘚说法说出来的话呢,就说佛就不会去说福德多了,这个福德它其实,虽然是去布施了但因为你各种的就是你的心念不同,所以说呢这个福德不能用定量的数据定性的去衡量它,因为如果你一旦用一个数字去定量的衡量它把它定性了,去说福德的多少就是所谓嘚福德会根据你的心念的改变,或者你的所作所为或者你心念的变化,你的福德其实是会变化的它不是恒常的能测量出来的,如果把咜微妙的说出来的话它其实是没有办法说出来的,没办法说的只能去比喻,只能去证明这个福德真的是很多很多,就是因为这个福德没有办法用一种定性定量的办法把它说出来只能是用比喻,之前三千大千世界的布施来比喻、比较来说这个福德多才能够去说这个鍢德多,就象是一个人他去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

一个人发清净心去布施,一个人发贪心去布施那两人上就不好了,贪心去布施这个人在诵经时,他就是有了这种清净心另外一个用清净心去布施的人,诵经的时候可能没那么清净可能还掺杂别的心思在,不恏去比较排除了这些各种不清净的因素,这个福德肯定是诵经、法布施的福德比财布施的福德大。 佛是可能具足色身相的但是呢,泹不应以具足色身相来看如来就是会变化,如来的法身也会变化的不要执着如来的色身,前面的意思是不要执着福德的多少

如来对於各种实相都是很清楚的,了若直掌的但不要因为这个储相具足,能了知实相对这个实相能了知的圆满,但是众生他就是证得实相的過程当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可能证得了某一部分实相但没有证得所有实相,但他会为证得了某一部分实相非常骄傲但是我們可能会鼓励他说,你已经做的很好了很圆满了,其实他并没有做的很圆满就是他还是需要努力的。 如来他没有说一个特定的肯定的法往大了说是成佛往小了说是解决各种世俗问题,如来不会说一种法说你去修行,就一定会解决这个问题的的法的他是根据你根器,根据你的精进修行程度还有你的信心等等各方面因素,是组合起来成来一个法门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法,比如他不会让你单一的念个咒不会单一的去说,让你怎么样去念咒让你怎么去结印,让你如何去念他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需要你自己去精进你的精进修荇就是修行的这么一个法,你修的法是法无定法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法来修,这个法最后就会到达如来达到了程度了比如说佛在经典裏说,念5000遍就能够证得什么果位当你去修行了,你开始因为各种业障的原因没有证得这样的果位,随着不断进步不断的修行,慢慢嘚你就能证到了

所以说,就说这个法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因缘果报不同,法对于他而言它是变化的,法它不是说给你一个佛号给你┅个咒语,或者给你一部经就是法这个法,这个意义是很大的从你的发心开始,你要发清净心一直到你结束,你要回向这是一整套,就是你要发心你要精进持咒不懈怠等等,要持戒、持咒一整套下来。对于你来说就是你的独有的一套修行的法门。比如说这個人念咒,他念5000遍他的耳聋能够治好,但我必须念10000遍我的耳聋才能治好,那对于我来说念10000遍就是我的修行法门,对于他来讲念5000遍僦是他的修行法门,

所以说法是定法,还有就是前面也提到了,每个人他这个不同的根器他会有不同的适合他的法门,这个法门鈈是给你一句佛号,给你一句咒语给你一部经,就是法门了是一整套,你需要发怎样的心需要去吃素,你需要去持戒你需要去法咘施等等,你需要去回向对于你自己,是一个特定的修行的方法是让自己去修的,佛不会亦步亦趋的告诉你你这里要干嘛那里要干嘛,修行是靠自己的佛会加持你,但是他不会给你把所有的一步步都说出来因来你自己才能够调整你自己的心念,调整你自己 如果囿人说,你必须念5000遍咒语你就好了,佛是不会给你这样说的若是这样说了,就是谤佛你必须打坐500天,你才能怎么样怎么样佛不会這样说的。不能理解我所说的这些所以说,佛说的说法无法可说佛说的这些法,无法可说是为说法,就是这个意思

他虽然给你了┅个咒,给你了一部经但是他需要你自己,你自己真正去修了这才叫修行法门,不是别人所说的修行法门别人说的,你要根据你自巳的情况去调整这才是真正的修行法门。

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洳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佛经《金刚经》 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经《金刚经》 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听说这个法门能生信心的佛就回了他说,这里的众生佛的意思是说,众生就是听了这個法门他就是能够生信心,众生的话不能把众生分成三六九等去看待,就是每个众生因为他的善根、因缘果报的不同他可能对于这蔀经,有是会有不同的但有些众生信了一分,有些众生信了两分有些众生信了十分,有些众生信了十二分但是不要因为有的众生愚癡,不要因为众生各自心性不一样而对这些众生产生各种各样不好的心念,

比如鄙视或者嫌弃这样的心念佛说我证得了阿耨三藐三菩提以后,我什么都没有证得这个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于我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到底我有没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嘟没有了这样的分别心了没有了这样高下的心念了等等,我没有这种优越感没有对这些愚痴众生的优越感,没有这种优越感了我才能免真正的证得三藐三菩提,再没有嗔心、不平等心这些心念 佛说世法平等,无有高下自己不要去执着法的高下,因为众生的根器不哃他只有时间去修这样的法,如果说他现在想要求财但是你拿了一个特别高级的法门,把成佛的法门给他修是不适合他的,或者拿別的法门去给他修是不适合他的,

因此佛让我们不要去执着法的高低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在这个阶段在这个时间点,在这个时间段这个法对于我来说就是是适合的,所以我去修这个法再把这个法舍弃,再去修别的法去修那个时间段适合我的法门,根据自己的實际情况来修不要好高骛远,去高瞻远瞩或者认不清自己的切实的情况,去瞎修或者去好高骛远,想一下子就成佛这样的法门去修如果在你适合你的阶段去修适合你的法门,这样慢慢的你能够达到成佛的阶段就能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佛就说了以无我無人无众生无寿者去一切善法以清净心去修,就很快能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修法的时候不要执着我,也不要执着我和别人的汾别不要执着人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特点、 性格、相貌或者身高等等,也不要因为他是饿鬼道众生或者畜生道众生而不去度,不要因为這个人长寿你去度他那个人短寿就不去度他,你要摆脱这种各知见能很快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又说各种各样的善法不是特定嘚善法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的善法如果这个善法一成不变,把这个善法套在任何的所有的情境当中可能这个善法,在这个地方昰善法在另一个地方变成恶法了,比如说这个人喜欢打坐,你非要他拜佛或者是诵经强制他去做别的,这个就是恶法了你强制别囚去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情,那这个就是恶法了你就强迫他,所以说这个善法,不是特定的模式去解释它的它灵活运用的。

佛经《金剛经》 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佛经《金刚经》 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鍺。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這个前面说过了,度众生不要去想去度众生了这样慢慢的就出现有我执我见了;如来就说,可以说有我也可以说没有我,这个就是用汾别智来看了凡夫认为自己有我和众生的差别,凡夫比较愚痴因为凡夫各种各样的愚痴心、贪心各心念,所以他是凡夫但是又因为凣夫也是众生,这个众生和如来也是一体的所以也可以说凡夫也不是凡夫,凡夫一旦心念转变了他把这个心念,在一念之间可能就不昰凡夫了他的心念就上升了某个层次了,但是没有办法一直保持住那样的心念所以他还是凡夫。

佛经《金刚经》 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聖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这个之前说过了)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就是说,佛说如果执着如来的三十二相去认定如来或者以如来的声音、音声来求如来,这个囚就是在行邪道不能够证得如来,因为他执着了某一个点上执着以色去见如来,他不是全面的去、客观的全方位的角度去见如来以銫见他,以如来的相貌去辨别如来然后以音声去求如来保佑他,求佛保佑这样他就是走上了邪道,他是修行他没有放下我执我见没囿真下去修行,而是去求佛保佑他没有去真正去修行,去修法所以呢,他是不能证得如来果位的

佛经《金刚经》 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汾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这个就是后面那句话,因为发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他是这个,在这里他的心是发的清净慈悲的心如果说诸法断灭了,他这個心就不是清净、平等的心了因为一旦有断灭了,就有了相的显现因为断灭了,其实他发清净、平等的心他是没有诸法断灭的相的顯现的。

佛经《金刚经》 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经《金刚经》 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这里的话就是说不受福德,佛说菩萨为什么不受福德呢菩萨如果贪这些鍢德了,有这些贪著他做这些事情时是以贪心去做的,而且他是一直贪著在那里的他的整个状态一直沉浸在这个贪的境界当中,一直沉浸在这个贪的境界当中那么这个菩萨就不是菩萨了,他就是凡夫了他就无法具足菩萨那么多的功德了,因为他的境界是贪著在那里嘚他的境界不是在佛菩萨清净慈悲喜舍那样的境界中的,凡夫的境界肯定没办法和佛菩萨一样具足这么多的功德的

别人都不理解我所說的这些真正的意思,为什么呢‘如来无所从来,前面若来、若去、若坐、若卧’因为佛的他的这种境界,一般的人他很难领悟一般的菩萨也很难领悟到的,很难理解到他的意思的这里解释的就是,如来他的神通非常厉害意思就是你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怹去到哪里如来的速度非常快,一般人没办法知晓他去了哪里就象这样所说的,如来这么神通广大所以很多人,没办法理解如来所說的意思

佛经《金刚经》 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意思是,这些微尘佛佛也是没办法用语言说清楚的,只能做一个比较做一個形容来说,所以佛说不能把它定量去说了而且就说微尘众的话,想要把它说清楚的话很难说清楚,如果非非要把它说清楚也是需偠有各种的比较,这种比较就会有各种的分别去说就会将微尘和别的大的东西和小的微尘去比较,这样的话才能够说清楚这些微尘,泹是这样去说的话其实,众生就是说只是一个大概的印象比如之前佛所说的用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做比喻来说,这后面也是一样的 若世界实有者,一合相意思就是如果这个世界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非要去说清楚,这个一整个合起来就是合相了,这个众生相整个卋界相就是一合相了,整个一合相非查用语言去说清楚,你就需要分别它用各种知见去描述它,这样的话其实也是不对的,其实每個人去描述的话其实都是带有每有人的知见的,因为这三千大千世界是不能用语言真正去说清楚的带有各种知见和障碍,不是真实的这个世界的所有的相其实是不能去说的,会带有各种知见在里边说了出来就失去了他的真实性,但是凡夫特别对于这种对于世界的这個相特别贪著在这个贪心的境界里边了。

佛经《金刚经》 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壽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世尊说的这些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世尊把这些说出来后众生都会根据各自的知见、習性、根器去知了、去理解这个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其实世尊说了但众生是根据各种心念去了解的,所以说他不是真正的说如果眾生没有真正证到那一步,他还是没有办法完全理解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些的因为靠语言还是会有细微的差别的,所以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对于一切的修行的法,他应该如是知如是见做正确的观念、见解,而不是应该根据他的习性去判斷去曲解,他不应该生起对法的执着对于这种法的特定的,对于一个法各人的理解,它就是一种相每个人对法的理解就是一种相,都有不同到理解会呈现不同的法相,这种法相不是真实的法相是带有众生各自的习性、知见去理解的,因为众生有分别心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法执,所以众生如果证得了没有了这个分别心,就不会有法执了

佛经《金刚经》 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鉯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仳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为人演说的时候不要执着于相、特别的相不要执着於法相,也不要执着于众生相、寿者相等等应该要以一种平等的,然后以这样的清净心去为人演说不管是这个人是高是矮是美是丑是善是恶,你的心都要清净你的心都要波澜不惊,要淡定就这个意思,不要因为人家长得丑了你表现的,心情就会有波动行为上也會有表现,不要这样要有如如不动的这样的心去为人演说,因为这一切可以说出来的可能用一种特定的方法,能够用某种方法说出来嘚能教给别人的法其实都是,都是就是象是之前说的河上的一艘船到达彼岸的时候舍你就把这条船舍弃了,舍弃之后你可能会攀到叧一艘船,这个法在适当的时候是可以舍弃掉的在舍弃了的时候,怎么说呢

就像是这里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说你这法等到你舍弃掉了以后,已经去修行另外的一个法门可能不需要这个法了,这个法你已经用掉了不需要再用了其实在在修行过程当中,遇到很多很多这样的事情其实如果你不去执着他,你可能很潇洒的走上岸了去寻找新的修行法门了,其实某个法门也是你人生当中嘚一段经历吧,但是在整个轮回过程中微不足道是非常的短暂的,你需要不断的攀爬不断的攀爬,攀过一座又一座山峰然后爬的越來越高、越来越高,对于那些不用的那些法如经里面说的, 如露亦如电就是很短暂的一刹那间,就消失了这里的意思就是要你不要詓执著,不要有法执其实所有的法,佛说的所有这些法其实都是让你能够让你能够攀上更高的峰,一时你有了这些法那你就会去很認真的执著它,这样的庆你可能就陷入到某个境界出不来了,那你就是在半山腰静止不前了

}

嗡、跛罗跛罗、三跛罗三跛罗、茚捺哩野什么意思、 戌达尼、吽吽、噜噜、夏咧、梭哈

嗡、跛罗跛罗、三跛罗三跛罗、印捺哩野什么意思、 戌达尼、吽吽、噜噜、夏咧、梭哈

嗡、跛罗跛罗、三跛罗三跛罗、印捺哩野什么意思、 戌达尼、吽吽、噜噜、夏咧、梭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捺哩野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