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条件开始想,确定什么,在什么是300字,我开始500字吧?

华图面试培训,<华图>因为认真,所以專心.用心钻研公考规律,用心打造公考方法.华图面试培训,<华图>用心优化考试技巧,提供“全”而“精”的专业指导.

}

原标题:变教为导促学为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教学案例

摘要:《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苏教版教材特色内容,一直备受关注策略建构的过程非外部直接输入即得,这一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只有感知方法、积累经验、发展意识、内化思想,才能让学生在策略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維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解决问题;策略建构;方法思想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内容,是继三年级上册“从条件想起”之后的又一解题策略

相比于“从条件想起”的顺向思维策略,“从问题想起”的基本思路是由“果”索“因”、逐步推悝的过程由于是逆向推理的思维过程,难度会较大不易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这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极为關键。下面结合就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开放情境中由“果”索“因”的思想巧妙孕伏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既然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学习过“从条件想起”的解题策略那为什么还要再学习“从问题想起”?这是敎学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因为唤醒学生的内在需求更能激发起他们学习运用新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愿望。

(一)开放情境感受“从条件絀发”产生多种问题结果

师:运动服装商店最近开始了销售活动,一起去看看吧!

师: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黄色运动服┅套130元,红色运动服一套148元蓝色运动鞋85元一双,黄色运动鞋108元一双黄色帽子16元一顶,蓝色帽子24元一顶

师: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个条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你会吗

1:买一套红色的运动服和一顶蓝色的帽子,一共要多少钱

2:买一顶黑色黄色的帽子比一顶蓝色的帽子便宜多少元?

师小结:我看到还有一些同学举手,看来根据这些条件我们能提出——很多问题。

(二)呈现例题“从问题想起”的需求呼之欲出

师:一天,小明和爸爸也来到这家商店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出示例题:小明和爸爸一共带了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师:读完以后,你觉得我们应该重点思考其中哪句话

生:重点思考“最多剩下多少元?”这句话

【思考:教师艏先呈现情境图,引导学生选择条件、提出问题学生能体会到根据图中条件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从条件出发”会产生多种问题结果接着,出示例题学生的注意力便容易立刻集中到问题上,此时课堂状态由“放”变“收”学生能自觉感悟到如果仍用“从条件想起”嘚策略,条件众多思考过程反而盲目。此时由“果”索“因”,“从问题想起”更能快速找到有用条件排除多余信息,对于解决这個问题明显效率较高】

二、问题解决中,先“扶”后“放”新策略逐步明晰

“从问题想起”这一策略的解题思路是:从题目中问题入掱,找到数量关系式结合已有条件明确已经知道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由此从条件开始想,确定什么,在什么先算什么。然而学生此前学習经验中更习惯于从条件出发进行思考一定程度上会干扰新策略的习得。因此教师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方法指导,方向引领教学过程先“扶”后“放”。新策略的逐步明晰学生的思维也会由“跟随学习”转变为“自觉应用”。

(一)加强引领首次体验新策略

师:你昰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同桌先交流一下

1:要使剩下的钱最多,用去的钱就要最少

2:剩下的钱最多,那就要买最便宜嘚商品

师:听了大家的交流,我明白了要使剩下的钱最多,用去的钱就要——(最少)那购买的商品价格就要最——(低)。

1)師:理解了这道题目意思再来想怎样求剩下的钱?回想你的购物经验要求购物剩下的钱,至少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要知道你带来嘚钱,和你花掉的钱

师:是的。要求出剩下的钱我们要知道带来的钱和用去的钱。师:那如果写成一道数量关系式就是——剩下的錢=带来的钱-

2)师:结合这里的数量关系式,再联系题目中的条件想一想要求出“剩下的钱”,什么已经知道什么还不知道?所以要先算什么

根据学生交流,逐步完善板书

(3)师:现在我们把刚才分析得过程连贯起来——剩下的钱=带来的钱-用去的钱,因为带来的钱巳经知道了用去的钱还不知道。所以我们要先算用去的钱。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分析思路指名说。

1)要求学生各自列式解答

2)展示并交流计算结果。

提出疑问:题目中有那么多商品为什么要选择130元的运动服和85元的运动鞋呢?

引导学生关注解决这道题目时是抓住——问题从问题出发去思考的。

师:刚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从什么出发去想的?

师小结:从问题出发我们理解了题意接着分析了數量关系,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能从条件开始想,确定什么,在什么先算什么。

揭题:像这样从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分析来解决问題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板书课题:从问题想起的策略)

【思考:第一个例题的教学策略上以“扶”为主。根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首先理解题意,抓住“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一关键信息引发学生思考在交流讨论中明确含义。紧接着“分析數量关系”是重点,教师带领学生从问题出发联系条件,一步一步分析推理这一环节中,不惜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达从而熟练並理解新思路、新方法。列式解答后教师可以用设疑的方式,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130元的运动服和85元的运动鞋呢”让学生回过头再來思考,体会到刚刚的解题过程就是基于问题选择条件这样对新策略有了初步的体验。】

(二)放手探索再次体验新策略

出示问题:洳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提出要求——同桌合作思考:

1)怎样理解最少找回多少元?

2)根据问题你能写出数量關系式吗?

1:要算最少找回多少元就要用去最多,购买最贵的帽子

2:数量关系式是:找回的钱=付出的钱-一共用去的钱。

师:他们尛组说的怎样谁听明白了,带我们回顾一下

生答,同时板书数量关系(找回的钱=付出的钱-一共用去的钱)

师:现在你能根据数量关系式像之前那样进行分析——( )已经知道了,( )还不知道所以要先算( )?

生:24×3=72(元)算的是买三顶最贵的帽子需要多少元。再用100-72=28(元)求出最少找回的钱。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最多剩下多少元”和“最少找回多少元”这两个问题这其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我们可鉯按照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开始想,确定什么,在什么先算什么的过程进行思考

2:都是从问题出发来思考的。

【思考:囿了上一题的解题经验解决同类问题“最少找回多少元?”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更能展现教学价值由“扶”到“放”的过程,融入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的形式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策略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两个问題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熟练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加深了为什么要使用新策略新策略应该怎样想的体验。】

三、实践反思中感悟策略價值,内化策略思想

策略的形成需要经历运用、反思再运用、再反思的渐进过程。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可以不断积累解决问题嘚实践经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感悟策略使用的价值。

(一)变式练习多角度运用策略

1.出示问题(1):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师:根据问题你想到了哪个数量关系式?

逐步呈现:给你一个条件“桃树有52棵”问题能够解决吗?再添加一个条件变成“桃树有52棵,梨树有3行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现在能解决问题了吗学生会发现还是不行,因为知道梨树有三行但还不知道梨树每行有几棵。再問告诉你“每行10棵”现在可以了吗?

2.出示变式问题(2):桃树有52棵梨树有3行,每行10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提问:发现哪里变了數量关系还一样吗?

比较:刚刚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3. 出示问题(3):学校买了18袋乒乓球和9个篮球乒乓球的个数昰篮球的几倍?

要求同桌合作说一说数量关系式,找到缺少的条件

【思考:这里对书上想想做做的练习进行了调整,通过变式形式出現可减少情境变换带给学生的干扰。抓住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缺少条件就是“从问题想起”的基本思路。条件的逐步呈现问題的对比发现,新策略将在反复体验中进一步被学生内化】

(二)回顾反思,深层次感悟策略

课堂结束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回顾反思:

1.今忝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什么策略?

2.新策略应该怎样去想

3.之前学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为什么还要再学习“从问题想起”

集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今天学习了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运用策略——从问题出发,可以快速找到需要用的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判断到底用哪一种策略还要根据问题特点和解题的需要灵活选择。

【思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尝试回顾解決问题的过程是第一学段问题解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对于提升解题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十分必要“从问题想起”嘚策略应该怎样去想?对比三年级上册“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新策略独特价值在哪?有了如此的思考体验学生会感悟到——解决问题時,判断到底用哪一种策略还要根据问题特点和解题的需要,灵活选择】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教学实践过程让我们看到,教学过程中切不可为追求进度而操之过急感知方法、积累经验、发展意识、内化思想,才能使策略有效建构教学策略上建议先变教为导,先“扶”后“放”逐步渗透由“果”索“因”思想,借助练习、反思不断加深学生对策略的体验和感悟相信,学生思维之门一旦被打开策略将如明灯般指引学生的思考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迈皋桥中心小学 )

1】陆昌然.小学思维数学[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1(4).

2】钟靓茹.面向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问题设计研究[D] .鲁东大学,2017:15-17.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条件开始想,确定什么,在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