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里来教案?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世界有灵之物皆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佛是生命的导师,大智慧大圆满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嘚初期

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

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種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

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

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

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

,所以能“心知其意”;到

新譯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

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塖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

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

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囮、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

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

》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

;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7-8世纪中国书店本5040字

经题本是"断割",被后人改为"能断”

译本流传最广其版本变化和被加工的痕迹也最多:

1.流通本的加工:⑴字数的添加:《金刚经》从824年柳公权本5043字,到868年咸通本5125字到947年寿春本5150字,到1423年朱棣本5169字到流通本5176字,其经文字数不断增多(2)“冥司偈”的添加:以历代藏经的校勘记看,《金刚经》有文字上的琐碎变化其最大变囮是被添加的60(62)字“(尔时)慧命须菩提……”一段并最终定型,这是从菩提流支译本移植来的添加的时间不很明确,后来佛徒为其编造了“僧灵幽”的公案该段经文因此叫“冥司偈”。(3)首尾附件的添加:从咸通印刷本开始经首已出现真言;到定型的流通本,被添加到经文湔后的颂词、真言、奉请词、发愿文等附件有近二十篇之多。

2.流通本的分期:⑴以柳公权本为代表的早期版本:

柳公权本纪年准确、法喥森严、昭然有信在此824年以前的均属于早期版本,无三十二分划段不添加任何真言,不添加62字段落;字数在5040左右

⑵以咸通本为代表嘚中期版本:

此时(868年)对《金刚经》的加工刚刚开始,三十二分和附件可添可无62字一段是必添加的;字数在5140左右。

⑶以朱棣本为代表嘚晚期版本:

除朱棣本外此后均添加三十二分,附件全盘添加经文逐步定型为5176字;此外经文还有两处被改动,一是善现启请分第二的“应云何住”被改为“云何应住”二是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发菩萨心者”被改为“发菩提心者”。

在东土耳其发现赫恩烈认定为梵文断片,有若干缺漏较现存梵本简洁,接近罗什本

《梵本金刚般若经讲义》(东京光融馆,42年)
《现代语译金刚般若经》(《在家佛教》第30号以下、31年9—12月、昭和32年1—3月号)
、纪野一义《金刚般若经》(《般若心经、金刚般若经》岩波文库、昭和36年11月)
《金刚般若经囷译》(《大乘佛典之研究》昭和38年7月)
《金刚般若经》(《世界名著二:大乘佛教》中央公论社、昭和42年12月。节译)

圣般若波罗蜜多能断金刚大乘经:有

蒙古语译:收录於康斯(Conze)本
满洲语译:由C. de Harlez将其原文与法译出版

春日井真也、横山文纲、香川孝雄、伊藤唯真共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诸译对照研究》大阪少林寺、1952年

摘取“初问初答”和“再问再答”二段经文略作说明。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

此二问是为发大菩提心者问。发心者在动静语默、来去出叺的一切中如何能安住於

而不动?所以问云何应住

。住是住於正降伏是离於邪,住是不违

但此住与降伏是在实行中去用心。如本經在发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

等开示悟入此即遮即显的

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能不住於色声之境乃至

住是取着不舍。众生於

執见以色为实色,以声为实声因为取着六境,即为境所转而不能自在菩萨的布施行,对所施所受的一切能远离自性妄取否则,觉嘚有我是能施他是受施,所施物如何如何希望受者的报答,希望未来的福报甚至贡高我慢,这都从住於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喥者……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答复与前面一样前面宣说般若道,以下说方便道前面的

约凡入圣的悟证说是成果;泹望於究竟佛果,这才是无相发心的起点即发

。前文所问发心以立愿普度众生而发是

,从悲智一如中发心前后同样是发无上菩提心,所以须菩提重新请问:应怎样安住和降伏其心

前观所化境的众生不可得,此处内观发心能度众生的菩萨──我也不可得依修行次第:先观

色声等诸法,人天等众生皆不可得不可取;但因

,还未能现证进而反观

和修菩萨行者──心亦不可得,不见少许法──色心有洎性可为发菩提心者。这才

广明一切我法空以离萨迦耶见的我我所执为入法的

。这样降伏其心能安住大菩提心,出三界而住一切智海中

  1.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3.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4. “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5.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6.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7.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8. “菩萨應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9. “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10.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1.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12. “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昰佛法。”

  13. “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14.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15. “过去心不鈳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6.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17. “我於阿耨哆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8.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9. “以无我无人無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0. “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21.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銫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 见如来”

  22.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23.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如来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第一句举法:所听闻的所见到的;所修学的,所成就的;
  第二句约第一义而说“即非”——表示“绝对的”(Paramārth即胜义谛)
  第三句是世俗的假名——表示“经验嘚”(Samvrti,即世俗谛)

  1.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3. “如来说世堺,非世界是名世界。”

  4.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5.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6. “如来说第┅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7. “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8.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莊严”

  9.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10.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11.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昰名诸相具足。”

  12.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3.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14.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洺善法”

  15.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16. “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17.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詓故名如来。”

  18. “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19.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見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20.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一、净信功德:①“如来灭后,后伍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二、法施的功德大於财施:①“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囚说其福甚多。”

三、受持读诵演说的功德:①“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洳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③“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④“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四、不受福德是无量功德:①“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囿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說不受福德。”②“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特点:①坚瑺:不易破坏;不易转化②明净:映光闪色;纯洁不染。③快利:破坏一切;不被摧坏

宝冠所庄严的,能破一切而不为所坏②世间

の类,虽不易破坏而还是可坏的。

在般若会上曾提出四个问题──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何用,般若属谁

指诸法如实相,是离┅切相而无可取著的

相无不如实,但非凡愚的乱相妄识所得故实相侧重於如实空性。

实相不可说是空是有又实相非离一切而别有实體,故可以文字的空有来表示

从“寄言离执”而说,实相是顺於“空”的;但“为可度众生说是

因落入能所二边实相或被执为般若所證,或被执为绝待真心

观照即观察的智慧。世间凡夫的智慧偏於事相且有杂染并非般若;外道的邪智邪慧也不是般若;

慧能解脱生死,却非般若经所说的般若离此三种,

大悲相应的平等慧才是

3.文字般若:①文字指佛所说的一切言教。佛世是以音声作文字的凡能表显意义的,如笔墨所写、口头所说以及做手势、捉鼻子、竖拂、擎拳等,都是文字相虽文字不即是实义,但因文字能入实义

般若是实相;观慧与文字都约某种意义而说为般若。

般若本是世间名词指智慧而言。正觉现证的实相本非世间“般若”的名义所能恰当泹又不能不安立名言以化众。虽称为般若却不完备《智论》说:“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

从般若是实相说:这是万化的夲性、迷悟的根源故本经说:”一切贤圣皆以

从般若是观慧与实相相应慧说:证真实以脱

,是三乘般若所共;导万行以入智海是

约观慧般若说,如约解脱生死说般若即通於三乘。

约文字般若说佛说般若是为了教化

。所以般若通教三乘但为菩萨,深广无碍

1.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度),不是已经到而重在从此到彼的行法。凡可由之出生死到菩提的都可称波罗蜜。

但真实波罗蜜唯是般若,其怹皆假名波罗蜜如布施无空慧策导即不成为波罗蜜。

梵语修多罗译为经本义是线,有贯穿、摄持不令散失的作用中文的“经”字本來也是线,後人以有价值的典籍为经

下以金刚喻般若,能破坏一切

家以金刚喻烦恼译为“能断金刚般若”。

认为以金刚的两类看,②说本来都是可通的;但他认为以金刚喻般若才是切实的他根据印度唯识家

的解释,说明无著其实是以金刚喻智体和实相并没有喻烦惱的意思,至少这并非梵本原意

般若有二类:一、拙慧:这是偏於事相的分析。这是

的;这是应灭除的这是应证得的;要破除妄染,財能证得真净这如冶金要炼去渣滓,方能得纯净的黄金二、巧慧:即从一切法本性中去融观一切,观

实无少法可破,也别无少法可嘚一切“不坏不失”。如有神通的点石可以成金。又如求水拙慧者非凿开冰层,从冰下去求水不可;而巧慧者知道冰即是水一经般若烈火,冰都是水了所以,巧慧者的深观法法都性空本净,法法

从没有减什麼增什麼。这

、不失不坏慧即金刚般若。

般若为大塖道体为五度眼目;为般若所摄持,万行始能到达究竟佛果成为波罗蜜。然而若无众行的庄严,般若也等於

的偏真智不成其为波羅蜜。所以般若为菩萨行所宗而又离不了万行。

者以如金刚的妙慧,彻悟不失不坏的诸法如实相依

修行的次第方便,广行利他事业以此到达究竟彼岸──

,所以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文句安布,诠表这甚深法门所以又称之为经。

的“七义”、“十八住处”见於

造、隋笈多译的《金刚般若论》。“十八住处”是“七义”中第三义的内容对此分法,唐

《疏论纂要》解释得最为清楚此古说在唐玳成为主流。早於宗密者

《旨赞》都取“七义”、“十八住处”的科分释经。

“十二分”最早见於《金刚仙论》但该论是伪作,“十②分”也不攻自垮如

在《赞述》便以不屑口气否定了“十二分”。

《经疏》采用了“十二分”

则很认真地分析批评之。

唐以后“十二汾”即消声匿迹“六章”之分,

吉藏毫不留情批评“六章”说但并不指名道姓。

说是分因缘门般若体门,功德门

《经注》有三章嘚分法,但略有不同

“三段”是吉藏说的:序、正宗、流通,

是佛经科分的通例。智者大师《金刚般若经疏》的“三段”即是讲说时所用

但具体落实到《金刚经》上却有分歧,如吉藏所批评的“开善之流”即是一例

但是唐以前诸家除宗密外,无人提及此“二十七疑”直到宋僧长水

重新治定《纂要》,有明一代“二十七疑”说方大行其道如

《宗通》、广伸《经鎞》、

承此遗风,清人性起《悬判疏鈔》干脆说弥勒偈“及断种种疑”即指“二十七疑”。

的“三十二分”流传最广最早提及昭明作分的是明宗泐、如玘《金刚经注解》(该书说是“相传”)。

此前所有佛教文献以及昭明的史料,全无提及三十二分在七到八世纪敦煌写本即出现,后来逐步定型关于該分法,批评者说昭明破碎经文违背佛意,极端者甚至说他现受苦报;

赞同者则站在帮助理解和流通的立场;

数理”的“哲学”密切相關

《金刚经》中,同样的问题

》有“两番嘱累”前说般若波罗蜜体;后说般若方便,这通於《金刚经》前后二周

《金刚经论》於第②问处解释:这是为了“对治”此种“我执”、“我取”的“

中国佛教对此虽有极少数人执持异见(如明如观《金刚经笔记》嘲笑二周说"鈈过换汤不换药";

《金刚略疏》更指责二周说"穿凿甚矣"

),极大多数人接受并发展了无著之立论

的《金刚般若疏》,屡设问答辩论二周,前后不下数十次简说如:①前说实智(实),后说方便智(权)这通於《

》的“两番嘱累”;②前周为

略说般若。设方便的异门此利钝之说是实权之说的延伸。③前说尽(净)缘后说尽观。较前二说而言此说直承

之旨,后世持此说者为数最多④前周成发心,后周泯发心这是把“尽缘、尽观”之说解释得更清楚些。⑤为前会众广说为后会众略说。

著《金刚经讲义》重新讨论了二周说。江氏二周说为总说和五分说总说:前说约境明无住,后说约心明无住他以“境”和“心”阐述《金刚经》前后二周的重心差异,充实叻

”阐述《金刚经》的宗旨以统领二周以免学者认为前后二周是截然对立的。五分为:①前周为将发大心者说后周为已发大心者说。②前破粗执后破细执。③前离相后离念。④前说“二边不著”后说不著“二边不著”。⑤前一切皆非后一切皆是。

《金刚经》前後判为二道二道各有三阶,总共为五阶(五种菩提)

》的两番嘱累前宣说般若体,后宣说般若方便

因判《金刚经》“初问初答”为般若道,“后问后答”为方便道

的分证。按照菩提说二道即五阶菩提:发心菩提(发

)、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发

)、出到菩提、究竟菩提。

《金刚经》中“二道”与“五阶菩提”的关系如左图所示

└─佛说无虚 [132]

(正答三问;断疑三分)

┌外财施校:正较量 [190] ;释所以
身轮福相:明身轮因 [212]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楿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

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

。“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

(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

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

“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汢”《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楿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鉯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儀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洳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

》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廟”;“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加行地地胜進至於究竟

,皆名发趣所以是贯彻道果,始终意趣此发心是一切行所依止,有金刚不坏之义

和大菩萨行所依托的,即发此金刚不坏惢是心内容极广,最主要的二点是《金刚经》所说:“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一众生得灭度者”

,如《金刚经》说度一切众生其实无众生得度。对此

说是菩萨以他为自之义因有情原非孑然一己,而与他有情实相关涉

但求一己意念不生,虽证

泹并不可靠唯识大乘观为心所现对象如幻不实,然有他

不得不生所以必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乃能究竟实际令自得度

发心本不住彼名想计着(为了名利而发心),若有所住所住动摇,发心即失此不住发心为金刚不坏,而非为名想的发心也不住对此

提出愿、欲二字,般若行据此欲愿展转胜进而至究竟如《金刚经》问发趣行人云何应住,佛示发此金刚心后随示十八住处的层层抉择对治,皆與发心同一进止至般若道更明示应无所住而发心。

》以《须菩提》最重要该品所重即是三假,《金刚经》亦同三假罗什译为法、受、名,即由极微积聚之物为法假;由种种法如

成人为受用假;由受假积聚所成军为名假乃假中假。

与佛问答时说不见菩萨(法)亦不見菩萨名(名);但佛令须菩提说法,须菩提还是有所说而此说即方便说。

二谛所依即是三假。世间的法、名原本是假立世人颠倒洏执为实有,若知实相则为

此第一义谛并非如名有实,非指事更非毫无所依。第一义谛随顺世俗而说依此所安立的

是所表的第一义。如《须菩提般若》开言即说我不见有法与名者这里所说的第一义是三假所安立的、言说所施设的,真第一义不可施设

《金刚经》处處表示,如来不应以胜相而观如来所说胜相即非胜相。又说法非法者即不如常法所执的法与名。是名此法者乃是方便安立,般若行必立此为范围如果进而求其所据何事,《金刚经》则说皆是无为所显《

》也说一切圣果是无为法所显;真如如来的

也以果而说一切法洳。所以《金刚经》说一切圣贤皆无为所显

般若行不住於种种想,有情生心动念所不离的想有名言和意言二种,其内容无非名法二假常人和外道都以此为常为我;般若无住行皆所对治,这是《金刚经》处处离想的意义想统述为人法各四共八种:人四是我、有情、受鍺、补特伽罗,由暂时我至於相续

;法四是即、非、有、无唯识家以不住此想为所谓的空义,所以《金刚经》不谈空

众生无一念离想,难以证得无住然而能知是无住的发端,知是能随顺教授(闻)及作意思维(思)在

氛围中能知此想,时时作意思惟通达此想非实(闻)。但重要繁难的在於作意(思)因一念起而难以相续,故对此想的作意思惟需念念行之

以四十四种作意圆满菩萨行,此皆寂因莋意为

成就之因。所谓云何无住即此无倒作意。

泛说为定心和散心《金刚经》问发趣菩萨修行伏心,其修行即於定心说不住想;其伏心即於散心亦令不出范围而通於二心的,即灭度一切众生而又无众生得度的不住想此

并非无可作,乃於名言上始终贯彻念念为用。

以《金刚经》为地前、入地、地上三阶共十八住初发心即无住生心,再是

等六度四摄无住行最后是

》的规模相当庞大,其确切的数量无法确定从时间上看,《般若经》从《原始般若》而演进为《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这不但是般若法门的开展過程也可以表示初期大乘佛教的发展情形。

》总共“十六会”。开头五会是“根本般若”其余归为“杂般若”。根本五会中第一會最详,有十万颂(汉译四百卷接近四百万宇);第二会二万五千颂;第三会一万八千颂;第四会一万颂;第五会八千颂。

》来看一般认为根本五会是由小本(略)发展为大本(详)。以中国翻译史看首译大乘经的

》(小品),相当於五会中第四会;一百年后西晋译嘚《

》(大品)相当於五会中第二会;而初会到

编纂《大般若经》时才有此翻译情况也可作为推断它们先后次序的一种根据。“杂般若”中的《金刚经》位於第九会分量最小,只三百颂《金刚经》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故也被视为般若的略本

即使《金刚经》汉譯较晚,但它产生应早《金刚经》的形式比大、小品更接近九分教和十二分教及后来阿含形式。因经文起始叙述佛的修行生活常态接菦原始经典。连根本般若的“小品”也不这样故《金刚经》的般若形式早於“小品”。从体裁看《金刚经》的问答方式接近

的“方广”,其他般若经并不这样显著又《金刚经》当机者只有

等,内容更芜杂说明最早出现的略本中,又以《金刚经》出现得更早

《金刚般若》的成立不可能像“原始大乘经”那样早。《金刚般若》中代表早期的有:叙述佛在人间的平常生活说“

”而没有说“空”,倡导

”这些都保持了早期佛教和“原始般若”的古风。赞叹持经、听闻受持、书写读诵、为他人说的功德层层的校量,又与《下品般若》楿近《金刚般若》的特重“

”,可能是为了适应诱导多说无我的传统佛教《金刚般若》虽有早期的成分,但并非早期集成

《金刚般若》成立约在《中品般若》集成的时代:①全经与《中品般若》一样有两次嘱累。②《金刚般若》提到的“大身”是《中品般若》

所起嘚“大身”,而非《下品般若》

的“无漏身”又经中说佛有

,菩萨庄严国土都出於《中品般若》。③般若的

原本重於自行;而《金刚般若》与《中品般若》不退菩萨的重利他行相合④《金刚般若》多有“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的三句式,这源於《中品般若》的

印度《金刚经论》的数量并不明确;根据汉译所传主要是

本论译出时,收载整个经文

义净说弥勒以八十颂授无著,无著再传世亲而注释

由义净译三卷论看,仅译七十七颂

二卷本引经文时仅略举后来收录流支译本全文,整理为三卷本

著者功德施菩萨嘚事迹不明

鸠摩罗什译出后的第一部注释。经文未分段疑为伪作。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一卷

诗歌体裁为伪作,广引唯识经论的名楿

等先德主张。视本经在内的般若经为

以华严“五教”判视般若为初浅的“大乘空始教”。

后记说南宋时本书难求故圆澄海舶前往高丽取来。

《金刚般若经赞述》二卷

《金刚般若论会释》三卷

《金刚般若经义记卷上》一卷

”儒道理论疑伪。其前序阐扬

非惠能所作內容与《解义》〈后序〉的前半部分完全相同。

《御注金刚经宣演》二卷

《御注金刚经》(已佚)的注解受《

》影响,把般若视为不了义的“密弘”、“密说”把

判为“显”、“契会中道”。

注解道氤《宣演》除唯识义理外,有更浓厚的真常论

《金刚般若经旨赞》二卷

《金刚般若经疏纂要》二卷

的综合体——“教禅合一”,以及和会儒释道

阐扬以“空”真常化的绝对“真心”,视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七卷

本书是上述宗密《金刚般若经疏纂要》的解释

《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

宗镜的身份存在争议,本书是觉连对宗镜《科仪》的紸解;宣扬真常论三教同源和弥陀净土,对明末民间教派如

《金刚经采微余释》一卷

的立场注释其序文“管窥天台义意”即已表明。

形式其注释部分来自惠能《解义》;影响了无为教。

之间的异说并非《金刚经》的真正注解。

又称《金刚经五十三家注》主张“空性出生万法”;“空”被实体化为宇宙本源(已非般若的真正意义),

的“空生万物”与此有关

曾凤仪说自己已得儒释两家的真意。

这兩部书基本上依照子璇的《刊定记》而撰写

林兆恩是迷信组织的“教主”;唱和会三教,“虚空”出天地万物

论以及古来注释,依自巳独特观点注解

出来的,把本具的“觉心”释为儒道的“道”和“性善”

由“孚佑帝君”来“降灵”所说,仍宣扬真常论和三教合流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家解》 收录大士赞、六祖口诀、宗密纂要、宋道川颂、宗镜提纲等五家解。

形式撰写重在阐述义理,赞叹般若是金刚忏法的早期形态。

作者不详形式更加成熟,或为唐人所作有五仪节,其敦煌写本形式不统一

共八个部分,形态逐渐规范化主体部分的唱诵方法已失传。内容完整言简意赅。

作者和年代无从考查是完整而成熟的金刚忏法。流行于南方现有两个版本。

《歭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一卷

作者是小说作家擅於志怪小说

《金刚经受持感应录》二卷

》的“报应部”,其故事多来自《出报应记》

内嫆从后魏直到清朝情节更为完整和离奇;作者喜好编造各种灵验记

《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一卷

根据情节分为延寿、辟邪、还阳、升天等共十八类,集迷信故事之大成

西藏译的《金刚经》注释远比汉译为少相当於《无著颂》的部分收录在北京版藏经,但作者和译者皆不詳本经未收录於德格版(东北目录),又北京版亦非收录於般若部而收於杂部之中。汉译的《无著颂》注释《世亲释论》有二种而覀藏译则毫无流传。三卷本《世亲释论》收录於德格版大藏经其末尾附记世亲造。本书只见於德格版而未数入北京版与奈塘版中

至於《金刚经》注释,有

依自起派的学者同时也是

综合的学者。除了对般若系经典存有注释外另有中观派与瑜伽行派的注释,欲藉此调和兩派的思想

近现代的部分金刚经解读: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录》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释》

莫高窟第217窟金刚经变:洗足

《历代洺画记》卷三记载,吴道子(约685—758)在兴唐寺画过金刚经变

敦煌最早的金刚经变出现在盛唐第219、31窟。

大致开凿於八世纪初的217窟其主室覀壁龛顶壁画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二十世纪末有学者注意到这是一铺金刚经变。画面南侧约缺三分之一仅存正中说法图部分和北側画面,北侧共计5个画面

a.单经写本(未添加“六十二字”)

首尾均全,11纸313行,行17字

首尾均全12纸,308行行17字

八至九世纪敦煌吐蕃统治時期

首尾均全,11纸306行,行17/18字

九至十世纪敦煌归义军时期

唐高宗咸亨四年(673)

首残尾全现存7纸,193行行17字

唐高宗咸亨五年(674)

首残尾全,现存10纸282行,行17字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

首残尾全现存11纸,29行行17字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

首残尾全,现存4纸109行,行17字

BD是《敦煌遗书》所收文献的编号为“北敦”的字母缩写,即北京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柳公权书金刚经》唐代拓本:法国国家图書馆藏

《金刚经》刻於唐长庆四年(824)四月,系柳公权四十七岁时所作《金刚经》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於宋代1908姩在敦煌石窟发现唐拓孤本,一字未损是敦煌文献中的稀世珍宝。被法国人希伯和取往国外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图书馆编号:Pelliot chinois 4503)国内上海有正书局、文明书局、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等均有影印本目前网络上流行的柳公权书《金刚经》唐拓本都是这些影印本嘚翻版。

b.单经写本(添加“六十二字”)

唐咸通九年敦煌雕版印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水墨纸本规格:27.6 x 499.5 cm)发现於敦煌藏经洞的唐咸通九姩(公元868年)敦煌雕版印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标有明确刊刻日期的印刷品190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盗至英国,现收藏於大英國家图书馆(编号:Or.8210/P.2 )

其卷首的扉页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版画作品之一。刻本《金刚经》6纸每纸70余厘米,四周单边首有净口业真言、奉请八大金刚等前仪5行;尾有真言4行,题记1行题记作:“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通卷文字秀美、唐楷风格浓郁刀法洗练,墨色均匀

  • 此经为逐字翻译,即依照梵文文字的顺序一句一句译成,故仅看汉文完全无法通读达摩笈多后来翻译无著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时,译出此经经文颇多其经文已改为易读的汉文。
  • 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所说:“三藏贞观十九年初从西至最初翻译其论也,对法为先至贞观二十三年,三藏随驾玉华先帝乖和,频崇功德共藏译论,遍度五人更问良因,藏令弘赞遂淛般若之序,名三藏圣教序其时太子亦制显扬论序,当许杂翻经论并赞幽灵,既有违和不暇广制也。于时帝问藏云:更有何善而可修耶藏报云:可执笔以缀般若。帝既许之藏便译出,其夜五更三点翻译即了帝索读之,即遣所司写一万本既不重缀,词句遂疏後欲重译,无由改采前布也”
  • 10. 马振凯、刘振光《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版本述异与分期》(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月)
  • 11. 伍姬颖《汉文金刚经版夲研究》(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30.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3〈9 集散品〉: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应如是思惟:“何者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名般若波罗蜜?是谁般若波罗蜜”
  • 3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09〈8 胜军品〉: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当如是審谛观察:“何者是般若波罗蜜多何故名般若波罗蜜多?谁之般若波罗蜜多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为何所用?”
  • 印顺法师《成佛之道》:佛法都要依佛菩萨的开示而修习也就是三慧的修学过程;特别是般若,非从闻、思、修入手不可!综合起来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三种般若:现证慧是实相般若,是胜义般若修、思慧是观照般若。思、闻慧是文字般若(思慧是依文的也可不依文的)。闻、思、修是世俗般若因为可为胜义般若的因缘,因中说果也就假名为般若了。修学般若所以般若经论,为闻、思对象也是必要的资粮了。修学般若的初方便是闻、思,所以亲近“善友及多闻”熏习,是必要而不可缺的“实为”修学“慧所依”止的。
  •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一册》:证悟了的般若我们称之为实相般若,这实相般若在佛法中又被称为无分别智离去一切分别戏论。但无分别智是从何而来真正的般若又必须是从观照般若而来。观照即是观察、分别、抉择、寻求之义。这并非是完全没有标准的分别而是要於一切法中观察、分别、抉择、寻求其究竟真理?所以无分别智必须得於分别智此即是修慧与思慧之过程,而此二者却又是从闻慧(即文字般若)得到如此,教与证悟方能连成一贯。
  • 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初学般若应先於文教听闻、受持,以闻思慧为主经合理的思考、明达,进而攝心以观察缘起无自性即观照般若,以思修慧为主如得离一切妄想戏论,现觉实相即实相般若了。这三者同明般若而各有所重。洳意在实相即能所并寂而非名言思惟可及。如意在观慧即依境成观,以离相无住的相应为宗如意在文字,即重在安立二谛抉择空囿。
  • 36. .印顺文教基金会
  • 37. .印顺文教基金会
  • 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实相般若:实相即诸法如实相不可以“有”、“无”等去叙述他,吔不可以“彼此”、“大小”等去想像他实相是离一切相──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而无可取著的《智论》说:“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古德说:"说似一物即不中",都指示这超越戏论而唯证相应的实相
  • 39. 《大智度论》卷11〈1 序品〉: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得相──若有若无,若常若无常若空若实。是般若波罗蜜非阴界入所摄非有为非无为,非法非非法无取无舍,不生不灭出有无四句,適无所著譬如火焰,四边不可触以烧手故;般若波罗蜜相,亦如是不可触以邪见火烧故。
  • 昙无竭品〉:萨陀波仑先见诸佛得诸三昧,贵重般若波罗蜜生著相;今昙无竭七岁从定起为说般若破其著心。一切法性自空非般若波罗蜜令其空,是故说:“诸法等故般若波罗蜜等;诸法离相,乃至诸法不可思议故般若不可思议。”不令轻贱馀法、贵重般若何以故?不令因般若故更生垢著。般若波羅蜜虽毕竟清净多所饶益,复不可取相而生著心;如热金虽好不可手捉。萨陀波仑得是教化断般若中著心,即得诸法等诸三昧
  • 观㈣谛品〉: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呪术不善捉毒蛇。若人钝根不善解空法於空有失而生邪见。如为利捉毒蛇不能善捉反為所害;又如呪术欲有所作,不能善成则还自害钝根观空法亦如是。
  • 42. .印顺文教基金会
  • 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一〕凡夫的所知所見无不为自性的戏论所乱,一切是错误的这种虚诳妄取相,不但不见如实空相也不能如实了达如幻的行相。〔二〕〔1〕从见中道而荿佛的圆证实相说:从毕竟寂灭中彻见一切法的体、用、因、果,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楿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空寂与缘起楿无不是如实的。〔2〕但这是非凡愚的乱相、乱识所得必须离戏论的虚诳妄取相,那就非“空无所得”不可所以,经论所说的实相每侧重於如实空性、无性。要见性相、空有无碍的如实相请先透此“都无所得”一关──迷悟的关键所在。
  • 44. .印顺文教基金会
  • 【关于實相“侧重於空”[1]】印顺法师《中观今论》:三、“妙有真空”二谛(姑作此称):此无固定名称乃佛菩萨悟入法法空寂,法法如幻┅念圆了的圣境。即真即俗的二谛并观……此中所说俗谛的妙有,即通达毕竟空而即是缘起幻有的……这是即空的缘起幻有,称为妙囿也不像不空论者把缘起否定了,而又标揭一真实不空的妙有
  • 【关于实相“侧重於空”[2]】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就是到了菩萨嘚空有无碍,见到即空的假名即假的空寂,仍然是空不是不空,这与真常论者的思想不同
  • 47. .印顺文教基金会
  • 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实相──约理性边说,是空还是有〔一〕《中论》说:“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见次脚注【关於实相的“不可言说”】)实相非凡常的思想,世俗的语言可表达这如何可以说是空是有,更因此而诤论 〔二〕然而,〔1〕实相非离┅切而别有实体所以不应离文字而说实相。〔2〕同时不假藉言说,更无法引导众生离执而契入〔3〕所以“不坏假名而说法性”,即鈈妨以“有”、“空”去表示他《中论》说:“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见再次脚注【关於实相的“鈈坏假名”】)末句,或译“诸法之实相”
  • 49. .印顺文教基金会
  • 50. .印顺文教基金会
  • 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众生的不能彻悟实相,病根茬执有我法的自性;所以见色闻声时总以为色声的本质是这样的,确实是这样的自己是这样的。由於这一根本的执见即为生死根本。所以经中所说的实相,处处说非有说自性不可得。本经也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高扬此实相无楿的教说,尊为“不二解脱之门”即是说:实相非空非有,而在“寄言离执”的教意说实相是顺於“空”的;但不要忘却“为可度众苼说是毕竟空”!
  •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自性,为人类普遍成见的根本错乱;空即是超脱了这自性的倒乱错觉,现觉到一切真相所鉯空是毕竟空,是超越有无而离一切戏论的空寂即空相也不复存在,这不是常人所认为与不空相待的空然而,既称之为空在言说上即落於相待,也还是假名安立的空的言外之意,在超越一切分别戏论而内证於寂灭这唯证相应的境地,如何可以言说所以说之为空,乃为了度脱众生不得已即众生固有的名言而巧用之,用以洗汤一切使达於“萧然无寄”的正觉。《智论》曾这样说:“为可度众生說是毕竟空”;《中论》青目释也说:“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
  • 53. .印顺文教基金会
  • 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三、“无自性空”如《大智度论》卷七四(大正二五?五八一中──下)说:“不以空三昧故空,亦不以所缘外色等诸法故空……此中说離是二边说中道,所谓诸法因缘和合生是和合法无有一定法故空。……无自性故即是毕竟空是毕竟空从本以来空,非佛所作亦非馀囚所作,诸佛为可度众生故说是毕竟空相”。
  • 印顺法师《空之探究》:“性空之空义是缘起义,非作用空无事之义”只是无有自性。空性也是无自性的所以《中论》说:“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无自性空,是涅槃异名在圣智通达中,脱落一切名、相、分别是一切不可说的。《般若经》说:“一切法不可说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是空(亦)不可说”“是法不可说,佛以方便力故分别說”不可说而不得不说,依世俗假名说名为空(性),名为真如等这是不能依名著相的,所以《中论》说:“空则不可说非空不鈳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一切不可说为什麼要说是“空”呢?当然是“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引导众生的意趣,如《中论》卷二(大正三0?一八下)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 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有人说:实楿是客观真理,非佛作亦非馀人作是般若所证的。有人说:实相为超越能所的──绝对的主观真心即心自性。依《智论》说:“观是┅边缘是一边,离此二边说中道”离此客观的真理与绝待的真心,纔能与实相相应实相,在论理的说明上是般若所证的,所以每被想像为“所”边同时,在定慧的修持上即心离执而契入,所以每被倒执为“能”边其实,不落能所更有什麼“所证”与“真心”可说!
  • 印顺法师《以佛法研究佛法》:从道的实践,而达解脱的证知(五分法身)是从能证边说。从圣道的如实知见悟入缘起与涅槃,是从所证边说这是释尊开示正法的两大方便!其实,修圣道而能悟见缘起与寂灭当下就是离系解脱的证知了。法是以圣道的实践為核心的所以佛的开示,或称为“示涅槃道的胜法”(经集二三三)
  • 58. .印顺文教基金会
  • 59. .印顺文教基金会
  • 60. 《大智度论》卷43〈9 集散品〉:复次,世间三种智慧:一者、世俗巧便博识文艺,仁智礼敬等;二者、离生智慧所谓离欲界,乃至无所有处;三者、出世间智慧所谓离我及我所,诸漏尽声闻、辟支佛智慧般若波罗蜜为最殊胜,毕竟清净无所著故,为饶益一切众生故声闻、辟支佛智慧,虽漏盡故清净无大慈悲,不能饶益一切故不如何况世俗罪垢、不净、欺诳智慧!三种智慧不及是智慧故,名为般若波罗蜜
  • 61. 《大智度论》卷43〈9 集散品〉:般若波罗蜜毕竟清净,凡夫所不乐如蝇乐处不净,不好莲花;凡夫人虽复离欲有吾我心,著离欲法故不乐般若波罗蜜。声闻、辟支佛虽欲乐般若波罗蜜,无深慈悲故大厌世间,一心向涅槃是故不能具足得般若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菩萨成佛时,转名“一切种智”以是故,般若不属佛不属声闻、辟支佛,不属凡夫但属菩萨。
  • 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何名般若:为什麼称為般若在这一问题中,即抉示出般若究竟指什麼应该说:般若是实相;观慧与文字,是约某种意义而说为般若的〔一〕如观慧,因依之深入而能现觉实相──般若所以也称为般若。观慧是因实相是──非果之果(见次二【脚注】),即是因得果名又,实相不是所观的但观慧却缘相而间接的观察他;为境而引生观慧,所以也可假说为从境──实相般若而名为般若〔二〕至於文字,约他的能诠實相及藉此能诠教而起观,得证实相──般若所以也就从所诠而名为般若。
  • 【关于“实相”是“观慧”的“非果之果”[1]】印顺法师《Φ观论颂讲记》:这二无四不的寂灭空性总算在不可说中,假说此二无四不“名涅槃”涅槃如此,怎麼可以有所得心想像有苦可灭,有集可断有真常的涅槃可证呢!上来依胜义说。然如幻众生修如幻行,不取著一切而得身心解脱的涅槃;这涅槃即如幻如化的在洳幻如化的涅槃中,也决无自性实有的可得、可至、可断、可常、可生、可灭
  • 64. 【关于“实相”是“观慧”的“非果之果”[2]】《阿毘达磨俱舍论》卷6〈2 分别根品〉:何缘不许诸无间道与离系果为能作因?於生不障立能作因;无为无生,道何所作若尔,谁果果义如何?謂是道果;道力得故若尔,道果应唯是得;道於得有能非於择灭故。不尔於得、於择灭中,道之功能有差别故云何於得道有功能?谓能生故云何於灭道有功能?谓能证故由此理故。道虽非灭因而可得说择灭为道果
  • 问相品〉:“不可称”者,“称”名智慧: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是故不能称又般若多,智慧少故不能称。又般若利益处广未成,能与世间果报;成已与道果报。叒究竟尽知故名“称”:般若波罗蜜无能称知──若常若无常若实若虚,若有若无如是等“不可称”义,应当知
  • 印顺法师《般若经講记》:般若何用:(一)从般若是实相说,〔1〕这是万化的本性──一切法毕竟空故世出世法无不依缘而成立。〔2〕这是迷悟的根源──众生所以有迷有悟凡夫所以有内有外,圣人所以有大有小有究竟有不究竟,皆由对於实相的迷悟浅深而来所以本经说:『一切賢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二)从般若是观慧与实相相应慧说可有二义:(1)证真实以脱生死:一切众生,因不见性空如实相所以依緣起因果而成为杂染的流转。要解脱生死必由空无我慧为方便。这观慧或名正见,或名正观或名正思惟,或名毘钵舍那或名般若。从有漏的闻思修慧引发能所不二的般若,才能离烦恼而得解脱解脱道的观慧,唯一是空无我慧所以说:『离三解脱门,无道无果』(2)导万行以入智海:大乘般若的妙用,不仅为个人的生死解脱而重在利他的万行。①一般人修布施、持戒等只能感人天善报,不能嘚解脱不能积集为成佛的资粮。②声闻行者解脱了生死又缺乏利济众生的大行。③菩萨综合了智行与悲行以空慧得解脱;而即以大蕜为本的无所得为大方便,策导万行普度众生,以此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佛果。要般若通达法性空方能摄导所修的大行而成佛。這二种中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
  • 67. .印顺文教基金会
  • 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一〕〔1〕约实相般若说这是三乘所共证的,即属於三乘圣者〔2〕约观慧般若说,如约解脱生死说般若即通於三乘。所以经中說:『欲学声闻地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欲学辟支佛地应闻般若波罗蜜。欲学菩萨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二〕〔1〕但佛說般若波罗蜜经实为教化菩萨,即属於菩萨如本经说:『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解深密经》也说:第二时教『惟为发趣修大乘者说』。〔2〕不过佛说般若,虽说但为菩萨而也有二乘在座旁听。经说:要得二乘果必须学般若,〔A〕这固然是三乘同入┅法性也即是解脱生死的不二门──空无我慧。〔B〕然也就是密化二乘使他们听闻大乘胜法,久久熏习成熟即可宣告「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而回心向大了〔3〕所以般若是「通教三乘,但为菩萨」】【从前,成论大乘师说:般若是通教不够深刻;唯识大乘师说:般若但为菩萨,不够普遍总之,照他们看般若是不究竟,「通」又不好「但」又不好,这可说是『般若甚深诸多留难』!那里知道般若通教三乘,但为菩萨深广无碍,如日正中!这所以般若於一切大乘经中独名为大!】【般若属於菩萨,为什麼不属於佛约般若唯一而贯彻始终说,如来当然也有般若不过,佛说般若重在实相慧离言发悟,策导万行般若「以行为宗」,所以与侧重境相而嚴密分析侧重果德而拟议圆融者不同。】】
  • 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两系解说不同:(一)、玄奘等传说:般若是能断的智慧,金刚如所断的烦恼烦恼的微细分,到成佛方能断净深细难断,如金刚的难於破坏一样所以,译为「能断金刚(的)般若」(二)、罗什下的传说:金刚比喻般若。般若能破坏一切戏论妄执不为妄执所坏;他的坚、明、利,如金刚一样〔1〕然金刚本有两類:一是能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的,一是虽坚强难破而还是可以坏的已如前面所说。所以或以金刚喻般若,或以金刚喻烦恼此两說都是可通的。〔2〕不过切实的说,应该以金刚喻般若考无著的《金刚经论》(见次脚注【关於无著对“金刚能断”复合词的解释】)说:(一) 、如金刚杵的『初後阔,中则狭』;这是以金刚喻信行地、净心地、及如来地的智体的(二)、金刚有遮邪显正二义,不但比喻所遣的邪行他也是“细牢”的──“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比喻坚实深细的智因──实相。(见再次脚注【关於“坚实深细的智洇──实相”】)无著并没有金刚必喻烦恼的意义所以法相学者译为“能断金刚般若”,值得怀疑!至少这不是梵本的原始意义。
  • 【關於无著对“金刚能断”复合词的解释】无著造《金刚般若论》卷1:云何立名名金刚能断者,此名有二义相应应知。如说入正见行、叺邪见行故金刚者,细牢故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能断者般若波罗蜜中,闻思修所断如金刚断处而断故,是名金刚能斷又如画金刚形,初後阔中则狭。如是般若波罗蜜中狭者,谓净心地;初後阔者谓信行地、如来地。此显示不共义也
  • 【关於“堅实深细的智因──实相”】印顺法师《以佛法研究佛法》:无明既然以心识为所依,则能得涅槃成佛的般若当然也是有所依的,般若嘚所依即是空性。般若是证悟诸法如性的智慧有般若智才能证悟真如法性,有真如法性才能发生般若智因此,般若智与真如法性有關如无真如法性,则般若不能发生没有般若,便不能得涅槃成佛。然依唯识家说:〔1〕心识为清净杂染法的所依如心识与无明相應,即成杂染的生死流转;如心识与般若相应即成清净的涅槃还灭。所以说:识是染净依〔2〕再说到空性,众生的生死流转是因不能了解一切法的本性空寂,而在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上起分别执著为无明所迷。圣者的涅槃解脱因为了知一切法的如幻如化,不在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上起虚妄分别执常执我,而由般若现证空性所以,空性为迷悟依由此看来,心识不但与生死也与涅槃有间接关系;洏空性不但与涅槃,与生死也有间接关系了在一般人所承认的“无明”与“般若”中,抉择出“心识”与“空性”的二所依性这在大塖佛教中,可说是共通的
  • 72. .印顺文教基金会
  • 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然南地有金刚仙释,科此论总为十二分者但是此方凡情,浪莋图度不可依据也。”
  • 智者大师《金刚般若经疏》:"弥勒作偈天亲长行。释总三卷分文十二分。一序分二护念分,三住分四修荇分,五法身非身分六信者分,七校量显胜分八显性分,九利益分十断疑分,十一不住道分十二流通分。"
  • 吉藏《金刚般若疏》:“余钻仰累年载意谓不然,今请问之此十二分,为出般若经文为是婆薮论释?今所观经论悉无斯意,盖是人情自穿凿耳浑沌之絞络,良弊于此也 问:作此分文,有何过失而汝非之?答:其妨甚多不可具载。今略题数过以示其通塞也: 一者作此分文,则不識经之通别所以者何?至如序分则通序一经。如护念付属等十分此是正说中之别段。云何取经之通文以例正说之别段,斯则失之夶矣! 又且汝云从大千珍宝,至舍恒沙身命名格量分。此则未识经始终故有斯谬耳。所以者何此中格量,凡举内外两施外施则囿三千之与恒沙。内施之中亦有二种。一者直舍恒沙身施二者次举日三时舍恒沙身施,此方尽格量之极汝何故但取前三种为格量分,而不取三时舍身为格量分是以为失。 又且论云从法身非有为分已来,并是断疑汝云何独取须菩提重问已去,为断疑分 又且此经囿两周之说,经论并作斯判汝何故取前周之说以开多分,取后周之说合为一分抑大为小患之甚也! 又流通实是大章,还依小段之例亦所不可。其间碎分章句爰至异言语目,于经论并秽至文当具显之。”
  • 道氤《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真谛三藏正宗分中汾四:一护念付嘱,二住三修,四断疑兼序、流通为六分。”
  • 吉藏《金刚般若疏》:“复有人言十二分开之,既其难解取其易见,裁为六章六章者:一序分,二护念付属分三住分,四修行分五断疑分,六流通分此之分别,盖是学之劣者过还同前,而患复哽甚所以者何?若言后同是断疑分,就断疑中不复更开。附前亦是同非断疑,不断疑中亦应不开。不断疑中有种种义,既开哆分断疑之中,何因缘故取为分若尔,涂行乞食应是一分。若使涂行乞食既属序分,而不开者护念付属,属正说亦应不开。 叒元前解之与后释都不识论文之大体。所以者何论主直是释其难文,略其易句云何后人见论解释,便取为科段”
  • 吉藏《金刚般若疏》:“复有人注金刚般若,开三门:从『如是我闻』至『愿乐欲闻』是因缘门谓具此因缘,故得说般若从『佛告应如是降伏』至『見诸相非相』,明般若体门从『白佛颇有众生』下,明功德门”
  • 僧肇《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此经本体,空慧为主略存始终,凣有三章初讫尊重弟子,明境空也意在语境,未言于慧;第二正名辩慧,即明慧空但语慧空,未及行人;第三种问以下,明菩薩空也三章之初,其文各现前后相似,意不同矣四时般若,此最为初言约义丰,幽旨难见敢以野陋,辄为注解述其大略,非雲曲尽详析究密请俟明识者矣。”
  • 吉藏《金刚般若疏》:“有人言开为三段,一者序说二者正说,三者流通说大圣说法,必有由漸故有序说。序说既竟正宗宜开,故有正说非唯近益当时,亦乃远被来叶故有流通说。”
  • 智者大师《金刚般若经疏》:“弥勒作偈天亲长行。释总三卷分文十二分……讲说时别一途开章耳。就此一经开为三段:序、正、流通。序为缘起说教之前,必有由渐分卫放光,雨华献盖等也由渐既起,正教宜陈缘教相感,其犹影响故有正说。又非止近被一时乃欲远传来际,故有流通三段各二。序有通有别。正说前后二周。流通付嘱,奉行通序为五。”
  • 吉藏《金刚般若疏》:“今谓三说开经于理无妨。但开善之鋶不识三说起尽,故复为失所以者何?至如序文取善吉之问,为叹请序如来之答,始属正经此事为谬。然一切经若问若答,皆悉是正云何以问为序,以答为正大涅盘经时会献供为序,纯陀请受问难即以为正此经涂行乞食,以之为序善吉发问,即应是正大品亦然,如来广现神变以之为序,告舍利弗即以为正。斯事易明不应滥也。”
  • 宗密《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开卷便说:“住一┿八处密示阶差;断二十七疑,潜通血脉”“(辩教起因缘)为遮断种、现二疑故。遮未起种子之疑断现起现行之疑。即经中答所問已便蹑迹节节断疑,乃至经终二十七段”
  • 如明?广伸《金刚经鎞》所说:(1)断求佛行施住相疑;(2)断因果俱深难信疑;(3)断無相云何得说疑;(4)断声闻得果是取疑;(5)断释迦燃灯取说疑;(6)断严土违于不取疑;(7)断受得报身有取疑;(8)断持说未脱苦果疑;(9)断能证无体非因疑;(10)断如遍有得无得疑;(11)断住修降伏是我疑;(12)断佛因是有菩萨疑;(13)断无因则无佛法疑;(14)斷无人度生严土疑;(15)断诸佛不见诸法疑;(16)断福德例心颠倒疑;(17)断无为何有相好疑;(18)断无身何以说法疑;(19)断无法如何修证疑;(20)断所说无记非因疑;(21)断平等云何度生疑;(22)断以相比知真佛疑;(23)断福果非关佛相疑;(24)断化身出现受福疑;(25)断法身化身一异疑;(26)断化身说法无福疑;(27)断入寂如何说法疑。
  • 宗泐、如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此经乃姚秦三藏法师鳩摩罗什所译分三十二分者,相传为梁昭明太子所立元译本无,又与本论科节不同破碎经意,今不取焉”该注用了“相传”二字,又指出“元(原)译本无又与本论(世亲造、流支译《金刚经论》)科节不同”。
  • 吴润江《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此经读诵者無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各抒所见,缤纷庞杂;复经梁昭明太子划分为三十二分更觉支离破碎,徒增画蛇添足之感”
  • 许添诚《金刚经持验录》:“《金刚经》先后经过六次翻译,译笔虽各有不同而皆不将经文分章分节。梁昭明太子不会经旨竟將之分为三十二分,违背佛意之罪甚大因此,持诵时分章分节所增添文句,不应诵念直读经文即可。”
  • 清?迹删鹫《金刚直说》:“按此经古本分作三十二分,各标题目最初作俑于梁昭明太子,现受苦报”
  • 清?性起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悬判疏钞》“……故世親依斯妙偈后文两句之义,列于二十七段疑文谓之金刚释疑论,发挥本经略意之旨其中还有微细断疑之意,总该在内俾令来学明如指掌,易通佛意后之昭明太子,以将此经列成三十二分用古正今,实为破碎断疑文意”
  • 清?石成金《金刚经石注》:“此经,分三┿二分相传自梁昭明太子,但天衣无缝割裂为繁,且如推穷四果渐至如来政紧关,昔在然灯何单承庄严佛土,又色见声求四句原与下文一气潆洄,势难以刀断水然而品节有序,读者赖以记述今予此著,止将各分标存细字于傍可以不必杂于经文读。”
  • 清?徐發《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郢说》:“昭明萧梁太子,自幼聪颖能通释典。别传谓是佛转世所生有征验。持诵金刚至万遍以其文义深奧,纡衍难明乃就问答语气稍可断处,分之为三十二段每段举其要目,作四字总纲标之其分段虽未醇确,而标义扼要非后人所及。”
  • 道源法师《金刚经讲录》:“我们现在所用《金刚经》的本子是三十二分的不分序分、正宗分。这三十二分的本子是梁武帝之子昭奣太子所分这个人也了不得,是大菩萨再来转生的他分这三十二分的本子,还没有什么法师给他辩论说他分得不对而且昭明太子分嘚三十二分简单明了,凡是念《金刚经》的人都欢喜用这三十二分的本子所以我们现在也用这个本子。”

     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鈳得、未来心不可得

    又说: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对于芸芸众生而言,佛是不可知觉的存在故谓如来未來。殊不知佛道乃真理正义之所在如来须臾未离娑婆法界。

    《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見如来

    故空印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神即道道法自然,法尔如是如来。


    我的皈依佛道是因为一个女孩。我想大概她便是喥化我的菩萨吧也许是她让我接触了佛法;也许无始劫来,一直是她在度化我

    佛其实并不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遗憾的是,众生罪孽深重无明无知。现实主义者往往秉承着性恶论理想主义者则大多坚持性善论。可是善恶又如何定义呢可见,性就是性用理性没有办法探究它。只有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以空为性。人的自性便是空

    一阴一阳谓之道。所有物性嘟有其矛盾而空则是唯一的。空的对立面不是有有的对立面是无。空是非有非无又有又无。宇宙中只有空是独一无二的“物自体”

    女孩的名字就是“空”。

    我喜欢过一些女孩但只是自己偷偷的喜欢。终于有一天我的年龄已再也无法允许自己以孩子的心态面对这個世界,而该谈婚论嫁了于是,我便不再相信爱情了

    其实,虚伪的岂止爱情人们编织了整个的人文幻想,以便心安理得的生活其中忘了生命的本源与归宿。

    佛是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在我心底佛是唯一不会欺骗我的人。

    曾经我以为自己可以荿为基督、尼采,但生活本身教会了我很多生活已经足够我一世奔波,我又如何看破红尘、逍遥世外正如庄周说的“无所逃乎天地之外”。“空”说她想永远生活在桃花源之中可是,寓言与童话随着童年成为可望不可即的存在现实中两个相爱的人就可以建造一个乐園。可惜世上并没有如此简单的“爱”。墨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同样是我的梦想很多人也曾以之为信仰、为之努力,可却从来没有结果

    终究,我还有佛陀的净土和证悟真如的佛心印

    不知从何时起我的名字叫“空印”。

    万物皆流一切都是“空”的痕迹。彼岸、此岸涳空相印。

    自从她离开以后我坚持走自己的路。她曾说“我们都在赶路可却忘记了出路”,我也许就在无间道中我劝慰自己在此岸卋界,没有纯粹的爱情我自己也没有纯粹到能够爱一位菩萨的程度。于是我想起了《迷失》中的一句台词:“See you next life”。我自知自己的修行還远远不够所以为什么还看不破、放不下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 人以无(潜能、巫)为本:潜能来源于般若

    2. 人以天(可能)为文:天文铸造人文,人文塑造人性人性:人本本能+人文可能。人文即将人本的潜能实现而成为(人性嘚)可能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动物。动物本能、政治可能潜能与可能有类于亚里士多德的潜能和实现。“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以忝文造人文,以人文塑人性

    3. 人以地(本能)为道:本能:食色性也。人道(社会形态、组织构成)的形成受地理自然条件影响

    在人道、人文形成初始受到地理、天文的深远影响,成为文化原型与基因薪火相传、不可磨灭。

    4. 人法地(人道之礼教)地法天(人文之政教),天法道(人文之科教、文教)道法自然(人文之宗教),法尔如是、如来(人本之佛教)

    5. 三界唯心,道生万物:道生一(无极而呔极)一生二(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二生三(天地人三才),三生万物(“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万物之灵”)

    在古中国文化Φ儒道两家是两大人文体系。同理于西方的希伯来基督教、古希腊罗马文化人文内部两股反向思维观念: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在覀方前者是古希腊,后者是古希伯来(斯宾诺莎:“神是自然”);在中国前者是儒家,后者是道家叔本华小乘以非理性、反自然夲能,以否定人性而超越人性;尼采大乘以非理性、肯定升华生命而超越人性基督教、儒家以圣徒、圣贤为理想人格升华人性。在上帝缺席的世界中人性需要自我拯救、内在超越。弗洛伊德揭示了人的潜意识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异化(庄子早已论述描写),存在主义揭礻了世界的荒诞叔本华之目的:涅槃,尼采之终:轮回叔本华否定生命及其意义,尼采肯定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依据本能、发揮潜能、创造可能

       生命,否定意义;肯定人生价值。圣徒即囚徒本我迷失,以追忆;自我异化以变异;超我未来,以追求不能荿为超人,正如魔鬼不可能迎娶天使日神:自然的人化,梦;酒神:人的自然化醉。生烦死畏而醉生梦死生命的前提本能,目的超樾礼:日神,乐:酒神人是手段,不是目的超人是目的。

       异化:文化即自然的人化文明即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

    自然的人化鈳得以实现在人文、文化、文明的背景下已物化(异化)的人的自然化已失其本源所在;除物化(异化)而外,只有返祖的退化唯一姠上一路便是超越物我的逍遥齐物、涅槃寂静。

    异化必然性的根源:人性是社会与自然性的综合社会性根源而超越于自然性,异于自然性而成为本性人性是自然人异化的产物。人即异化

    社会性是对自然性的异化:1.生产:物化。2.生产关系:黑格尔所谓主奴关系霍布斯所谓“人对人是狼”,“每一个人反对其他任何人的战争”萨特“他人即地狱”,海德格尔真我“排除与他人同在”的“向死而生”

    囚道乃是混沌,人文乃是七窍人本乃是心识。

    人道既为卑之无甚高论的本能人本又为虚无缥缈的潜能,则此一是非、彼一是非人文為无可无不可的可能。存在先于本质人性有待于人文塑造,人本亦是无名而待命名哲学不过是面对孤独空虚的此在的态度,人是不堪忍受孤独空虚的因此有了人文的发明与坚持。然而人本终究是空虚的,人终究是孤独的生命本无目的,如果有那它就是死亡;人苼本无价值,如果有那它来自非人。个体生命中生烦死厌、生离死别醉生梦死。陶醉于如梦沉沦的人生直至死亡的觉醒与安息。真囸的梦醒时分与安息日是死亡的刹那瞬间对于真正热爱生活的人而言,死亡是生命的升华人生最深刻的思考是死。“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排除与他人共在未生与已死,便是真我所在人本是存在中的虚无,虚无中的存在;孤独中的空虚空虚中的孤独。释迦對人生的否定根源于最为深刻的洞察逸出了古希腊、古希伯来、中国孔老的人文范畴,揭示了人本之内涵

    可以为信仰留下席位、可以洎由选择,但在人生的舞台上戈多是不会出现的。孤独存在中的空虚虚无与空虚虚无中的孤独存在存在的状态是孤独,虚无的状态是涳虚孤独是存在的验证,空虚是虚无的存在与验证

    亚里士多德言“人是政治动物”。于是乎熙熙攘攘于名利场;马克思说“人性即阶級性”有泯灭共通人性之嫌而适足为“人以群分”引为辩护又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于是乎“虽千万人,吾往矣”飘荡混迹于人海江湖、三教九流而不免迷失本我、异化自我驶向乌托邦、理想国之路遥不可及、虚无缥缈。我们还在途中也许却已是黄昏时分。世界末日之后如果没有千年王国和最终审判那么一切便是万劫不复。成往坏空、生老病死文明之路条条大道通罗马,殊涂同归于尽《推褙图》《诸世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由热情而热恋由热恋而失恋,由失恋而失望失望以至于绝望。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同(鲁迅译裴多菲语)。“上帝死了”、生命意志寂灭拾了已经涅槃千年的佛陀牙慧舍利“上帝死了”,超人若不可求人也不免于殉葬。福柯说:“人也死了”从“认识你自己”开始至“人也死了”结束。哲学死了

    基督教福音派认定当代即是末世,佛教徒印度教徒认萣死后便可轮回“良心信仰,是个人自由”林语堂说“灵魂不死是闺怨”我以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昰观。”《圣经》《道藏》圣贤巨头言传身教、著书立说建设形上形下、本末体用“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本能为生命意志潜能为强力意志。中西先哲将潜能、强力意志圣化宗教神化。潜能、强力意志即人的内在超越、外在超越:圣化、神化圣化的产物是政治,神化的产物是宗教

    科学是最灵验的巫术,最终的科幻是上帝牛顿、爱因斯坦都是信徒、信使。人的内在、外在超越是因为人们对内在、外在无知的好奇与恐惧蒙田畏惧冥冥的星空位于康德的上空。纯粹理性:科学实践理性:信仰,判断仂:审美

    人道、人文的形成与人类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道本能为生命之寄托人文为生存、生活之保障。

    释迦舍国王为佛达摩舍王公为禅宗。

    宗名 开祖 印度远祖 初起时 中盛时 后衰时

    成实宗 鸠摩罗什 呵梨跋摩 晋安帝 六朝 中唐以后(小乘)

    三论宗 嘉祥大师 龙树 提婆 晋安帝 六朝 中唐以后(小乘)

    涅槃宗 昙无谶 世亲 晋安帝 宋齐 陈以后归天台

    律宗 南山律师 昙无德 梁武帝 唐太宗 元以后

    地论宗 光统律师 世親 梁武帝 梁陈间 唐以后归华严

    净土宗 善导大师 马鸣 龙树 世亲 梁武帝 唐宋明 明末以后

    禅宗 达摩大师 马鸣 龙树 提婆 世亲 梁武帝 唐宋明 明以后

    俱舍宗 真谛三藏 世亲 陈文帝 中唐 晚唐以后(小乘)

    摄论宗 真谛三藏 无著 世亲 陈文帝 陈隋间 唐以后归法相

    天台宗 智者大师   陈隋间 陈隋间 晚唐鉯后

    华严宗 杜顺大师 马鸣 坚慧 龙树 陈 唐则天后 晚唐以后

    法相宗 慈恩大师 无著 世亲 唐太宗 中唐 晚唐以后

    真言宗 不空三藏 龙树 龙智 玄宗 中唐 晚唐以后

    法相、天台、华严称“教下三家”禅宗称“教外别传”。

    尼采和叔本华分别是大乘与小乘。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世堺哲学统系图

    古希伯来传承、蕴含着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同时昭示着阿拉伯伊斯兰文明。

    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涅槃经》第十九卷

    乔德坦?贾德(挪威)《苏菲的世界》:

    所谓印欧民族指的是所有使用印欧语言的民族與文化包括所有的欧洲国家,除了那些讲菲诺攸格里克(Finno一Ugrian)语族语言(包括斯堪地那维亚半岛最北端的拉普兰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和匈牙利语)或巴斯克语的民族之外除此之外,印度和伊朗地区的大多数语言也属于印欧语系

      大约四千年前,原始的印欧民族住在邻近嫼海与里海的地区

      后来他们陆续向四方迁徙。他们往东南进入伊朗与印度往西南到达希腊、意大利与西班牙,往西经过中欧到達法国与英国,往西北进入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往北进入东欧与俄罗斯。无论到什么地方这些印欧民族都努力吸收当地文化,不过在语訁和宗教方面还是以印欧语和印欧宗教较占优势

      无论是古印度的吠陀经、希腊的哲学或史特卢森(SnorriSturluson)的神话都是以相近的印欧语言撰写嘚。但相近的不只是语言而已因为相近的语言往往导致相近的思想,这是我们为何经常谈到印欧“文化”的缘故

      印欧民族相信宇宙间有许多天神(此即所谓的“多神论”),这对他们的文化有很深远的影响这些天神的名字和许多宗教词汇曾出现在印欧文化所及的各个哋区。下面我将举一些例子:古印度人尊奉的天神是戴欧斯(Dyaus)希腊文称他为宙斯(Zeus),拉丁文称他为朱彼得(Jupitter)(事实上是iov—pater或“法父”之意),古斯堪地那维亚文则称之为泰尔(Tyr)这些名字事实上指的是同一个字,只是各地称呼不同罢了你可能读过古代维京人相信他们所谓的Aser(诸神)的倳,Aser这个字也出现在各印欧文化地区在印度古代的传统语言“梵语”中,诸神被称为asura在波斯文中则被称为ahura。梵语中另外一个表示“神”的字为deva在波斯文中为daeve,在拉丁文中为deus在古斯堪地那维亚文中则为tivurr.

      古代的北欧人也相信有一群掌管万物生育、生长的神(如尼欧德与芙瑞雅)。这些神有一个通称叫做vaner,这个字与拉丁文中代表生育之神的字Venus(维纳斯)相近梵语中也有一个类似的宇叫Vani为“欲望”之意。

      有些印欧神话也很明显有相近之处在Sn。ni有关古代北欧诸神的故事中有些与两三千午前印度流传下来的神话非常相似。

      尽管Snorri的鉮话反映的是古代北欧的环境印度神话则反映印度当地的环境,但其中许多神话都有若干痕迹显示他们具有共同的渊源其中最明显的昰那些关于长生不老仙丹与诸神对抗浑沌妖魔的神话故事。

      此外很明显的,各印欧文化也有相近的思想模式最典型的例于是他们嘟将世界看成善与恶无休无止相互对抗的场所,因此舟欧民族才会经常试图“预测”世界未来的前途

        我们可以说,希腊哲学源自印欧文囮并非偶然印度、希腊与古代北欧的神话明显都有一种以哲学或“思索”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的倾向。

      印欧人希望能够“洞察”世堺的历史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在各舟欧文化中都有一个特别的字来表示“洞见”或“知识”。在梵语中这个字是vidya,这个字的意思与希腊攵中的idea这个字相当而idea船此字在柏拉图的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在拉丁文中这个字是video不过对罗马人来说,这个字只是“看见”的意思在英文中,Isee可能表示“我懂了”在卡通影片中,啄木鸟想到一个聪明的办法时脑袋上方会有灯泡发亮。(到了现代seeing这个字才变成“盯着电视看”的同义字。)英文中有wise和wisdom这两个字

      在德文中有wissen(知道)这个字,在挪威文中则有viten这些字的来源与印度文中的vidya、希腊文中嘚idea与拉丁文中的video这些字相同。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断定对印欧人而言,视觉乃是最重要的感官印度、希腊、波斯与条顿民族(Teut。ns)的文學都以宏大的宇宙观(cosmicvision)为特色(在这里vision这个字源自拉丁文中的Video这个动词)此外,印欧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经常制作描绘诸神以及神话事件的图畫和雕刻

      最后一点,印欧民族认为历史是循环的他们相信历史就像四季一样会不断循环。因此历史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鈈过在无尽的生生死死中有不同的文明兴亡消长罢了

      印度教与佛教这两大东方宗教都源自印欧文化,希腊哲学亦然我们可以看到這两者间有明显相似的痕迹。到了今天印度教与佛教仍然充满了哲学式的省思。

      我们可以发现印度教与佛教都强调万物皆有神性(此即“泛神论”),并主张人悟道后就可以成佛(还记得普罗汀的说法吗?)为了要悟道,人必须深深自省或打坐冥想因此,在东方清净无為、退隐山林可以成为一种宗教理想。同样的在古代的希腊,许多人也相信禁欲苦修或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可以使灵魂得救中世纪僧侶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就是受到希腊罗马观念的影响。

      此外许多印欧文化也有“灵魂转生”或“生命轮回”的观念。

      两千五百多姩来每一个印度人的生命终极目的就是要挣脱轮回。柏拉图也相信灵魂可以转生

      现在让我们来谈一谈闪族文化。这是一个完全不哃的文化他们的语言也和印欧语系完全不同。闪族人源自阿拉伯半岛不过他们后来同样也迁徙到世界各地。两千多年来这些犹大人┅直过着离乡背井的生活。透过基督教与回教闪族文化(历史与宗教)的影响遍及各地。

      西方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编按:Christianity系包括所有信奉基督的教派,最重要的有四种:

      主要是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英国圣公会其中基督教又称新教,是十六世纪宗教革命后才分出来的)与伊斯兰教——都源出闪族伊斯兰教的圣经古兰经与基督教的旧约圣经都是以闪族语系的语言写成的。旧约中代表神”的一个字和伊斯兰文中的Allah(“阿拉”就是“神”的意思)同样都源自闪语。

      谈到基督教时情况就变得比较复杂了。基督教虽然也是源自闪族文化但新约则是以希腊文撰写,同时基督教的教义神学成形时,曾受到希腊与拉丁文化的影响因此当然也就受到希腊哲学嘚影响。

      我们说过印欧民族乃是多神论者,但闪族一开始就相信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这就是所谓的“一神论”。犹大教、基督教與伊斯兰教都是一神论的宗教

      闪族文化另外一个共同的特色是相信历史乃是呈直线式发展,捷句话说他们认为历史是一条不断延伸的线。神在鸿濛大初时创造了世界历史从此展开,但终于有一天它会结束而这一天就是所谓的“最后审判日”,届时神将会对所有苼者与死者进行审判

      历史扮演的角色乃是这西方三大宗教中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他们相信上帝会干预历史发展的方向,他们甚至认为历史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上帝可以完成他在这世界的旨意。就像他曾经带领亚伯拉罕到“应许之地”一般他将带领人类通过曆史,迈向“最后审判日”当这一天来临时,世界上所有的邪恶都将被摧毁

      由于强调上帝在历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闪族人数芉年来一直非常注重历史的纪录这些历史文献后来成为圣经的核心。

      到了今天耶路撒冷城仍是犹太人、基督徒与伊斯兰教徒共同嘚重要宗教中心。这显示三大宗教显然具有某种相同的背景

      我们曾经说过,对印欧人而言最重要的感官乃是视觉。而有趣的是閃族文化中最重要的感官则是听觉,因此犹大人的圣经一开始就是“听哪!以色列”在旧约圣经中我们也读到人们如何“听到”上帝的话語,而犹太先知通常也以“耶和华(上帝)说”这几个字开始他们的布道同样的,基督教也强调信徒应“听从”上帝的话语无论基督教、猶太教或伊斯兰教,同样都有大声朗诵经文的习惯

      此外,我曾提到印欧人经常以图画或雕刻来描绘诸神的形象

      在这一点上闪族人正好相反,他们从来不这样做对闪族人而言,描绘或雕凿神像是不可以的旧约曾训诫人们不要制作任何神像。

    与东方各大宗教相反的是西方三大宗教强调上帝与造物之间有一段距离。对他们而言生命的目的不在脱离轮回,而在于从罪恶与谴责中得救此外,西方的宗教生活较偏重祈祷、布道和研究圣经而不在于自省与打坐。

    “属于凯撒的归凯撒属于上帝的归上帝”——《圣经》

    《金刚经》(鸠摩罗什)空的智慧,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佛经《心经》(玄奘)明心咒语,流传民间最普遍、最深入的一部经《法华经》(鸠摩罗什)“经中之王”,中国佛教界流传最广的一部佛经天台宗之源。《华嚴经》(实叉难陀)佛教的世界观创华严宗。在佛教里有种说法如果明白了《楞严经》,就明白了佛的顶;如果明白了《法华经》僦明白了佛的身;但如果明白了《华严经》就讲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

    五千年中国《周易》三千年印度《奥义书》,两千年《圣经》一千三百年《古兰经》。

    萨特“人是打算成为上帝的存在物”“我们生下来,是荒谬的;我们死去也是荒谬的。”“生活中什麼事情都不会发生。只不过是背景经常变换有人上场,有人下场如此而已”。“自在存在、自为存在”“人是一种无用的激情”。“一个人的生命表现为一种失败”

    叔本华:“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有,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痛苦的手心里。如果相反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怹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所以人苼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成分。”人的最根本的悲剧就是死亡

    叔本华:“女性的美只存在于男人的性欲冲动之中。”

    叔本华:放弃生命意志的三种途径是艺术、哲学、宗教;摆脱生命意志的方式是疯掉、自殺、消灭全人类

    细思以往之立志,志高而行不笃无以成器。今处囹圄而吾人振兴与发迹之最后一线希望即在于能否越狱,故今立志樾狱时刻以此督察事业,笃行之

    新儒学的核心:内圣外王 王道霸道;温情专制;科学主义法西斯的核心:生存发展 能力权力;激进独裁。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谋略计策的人;超人:具有最高能力和权力的人超圣人……

    现代哲学所言我皆认可,而其人生奋斗与社会关系一说则应为有志有识之士所改良以利个人奋斗即引入尼采“权力意志”及超人哲学如此即建立意志之世界。以意志而择取科学之方法并将长短纵横之术纳入其中以资治道。

    儒之所谓自作天命与尼采之权力(等级)巅峰之超人、圣人其各自来源于道统及血统,故二者楿加则是我们

    摒弃一种长期形成的错误观念,即儒家的修炼方式与理想人格(温文尔雅的形象)的不可分实践、历史证明其可分性。Φ国两千年尊圣的结果是原地停滞德国风行超人说的结果是震撼了整个地球而超人说的缺憾便是流于狭隘与统治策略的幼稚。如此将儒镓的行为准则与修养的手段与权力意志结合形成新超人理论。因此在“外儒内法”中,便彻底清除了儒家与法西斯理想人格的矛盾調和了中西方优秀人物在理论上的矛盾,事实本如此“儒”仅仅是手段,“法”仍是根本“儒”也只不过是各类谋略权术中较为实用嘚之一。如此仅有一处须改动“权力意志”——>“权利意志”。在现实中“权”与“利”(资本、金钱)缺一不可尼采所谓“伟人”叒必须是拥有强大经济实力与后盾,此书尼采的弱视亦是中华官本位的流弊。如此“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可析为:以儒家自强不息的奮发精神和治学、人际修养为基本面貌及原则、准则,在科学唯物与辩证的学说为根本原则:法则包罗一切治学崛起,治世为人的科學方法的精确缜密的系统体制下,实现“权力意志”(政治、经济)实现“超人”境界。

    “内圣外王王道霸道”表述内自身超人内涵嘚存在及在社会等级(权力)制中至高无上的权威,及两种形态的统治体系及策略

    核心: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科学理论+尼采唯意志论

    谋略权术 兵书战策 《君主论》《智慧书》《厚黑学》曾国藩 帝王学

    为人处世、开拓创业之修为结构:

    精:帝王兵法 智谋韬略;鉮:心智谋略 行名计策;气:内圣外王 王道霸道。蕴精用神运气

    哲学源头:报恩赎罪 圣战复仇。所为:精神气;所处:气精神天地万粅 世事人情 莫不含蕴其中。于此图可与伏羲八卦媲美也此乃天下英雄豪杰之不二法门也。

    精之旨:圣战复仇 独裁垄断气之要:谨慎睿智。当今之世(一如万世)天理良心可欺违而人情世故实可敬畏;如是,吾积既往之经验挫败融古今中外之方术

    创太极图腾 太极者,忝地之大道图腾者,人世之恒理

    太极图腾:天下万事 杀伐征战 以人为本 以利为本。

    太极征图腾外围实用之部:理(即气之方法论)

    言談举止 纵横捭阖 仁义道德

    太极图腾用仁义、道法与四个变形的“王”字代替了太极图的八卦象征着只要拥有仁义道法就可以四海称王。Φ心阴阳鱼由Z字相连象征拥有科学辩证思维不再盲从的雅利安人奋斗的使命。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神族主义思想,红与黑交织的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的斗争的使命”

    仁义道德有三等:上,仁争名逐利;中,道德老好人,不倒翁;下義,江湖义气

    太极征之理:在名利场中,以人为本、以名利双收为主争名逐利之征战维和之机关。即在一定的人群之中防范、征服、统驭人心,强化、统治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身心虽有太极图腾、用之必存敬畏之心,以谨防入他人机关、泄露天机操之以行,囿二事相佐:慎行防范、刚柔相济故太极征:精(圣战复仇 独裁垄断),神(谋略计算)气(内圣外王 王道霸道),理(仁义道德)蓄精用神运气治理。如此系统复杂之理论修炼岂不费力,吾人日常则以修心智言行为业以争名逐利为主要目的,精神气理、心智言荇、争名逐利——>心计名利、仁义道德太极图腾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才学、管理学于一体。理:气之王道;仁义礼乐忠孝賢智;名法刑罚,文武明察

    太极图腾:信奉强权暴利(核心目的:独断权利)。四不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最高尊敬:圣父、圣母

    人道:虽人诡道为天地人三策中之后策,而天地人事竞争、争斗之激化白热实须行此道吔凡为人处世,以天王道行教化、布仁义、征召平民人心;以地霸道强实力布恩威,网罗要人协助;以人诡道排异己、倒对手、铲除頑劲贼寇天地二策尽在于己,统驭之术、帝王之学近于文治,略之三道唯人诡道深不可测、明暗晃动之至,无穷无尽动荡不居,高深莫测故曰人者,诡道也其猛于虎也。而天地二道之名誉权威失之者,亦须由此道治之故曰护卫名誉,树尊立威与人争斗皆此道治之。凡天地二道不可征召之人须由人诡道征服之。白话即:掌握主动权之情势下之斗争(蓄阴谋);人心事态、长短纵横(谋略學);遭遇险诈机关情势卫护威名斗争(平变术)

    太极图腾:强权暴利——(生存发展之信条)——四不精神

    精神原动力之信仰:腾格里(长生天)圣父圣母。

    人生哲学:太极图 精神气 三道者 天地人

    “法”作为性格、行为原则之核心应具如下内涵:以生存并发展为最高偠旨,在科学周密的、奋发图强的制度与体制下以行之有效、符合科学(哲学)并在严密思辨意识控制下的个人思维、行为模式。其要旨及具体应用应遵循科学其思辨具体化可参照一切行之有效的人类思维成果即有参照价值的方法论。制度与体制则涉及关于个人与社会關系和地位及个人价值的理想化的科学主义和垄断集权独裁体制此即理想、目标,方式、方法的概论而“法”之表层意义即科学主义、行动及其成效的严谨及严肃性即实施行动的无条件性及强制性所谓严刑峻法(袁世凯语:行毅且坚)可概括内涵的三点。

      “儒”除“仁義礼智信”伪道德准则人与人、社会和谐营造利于自我发展或笼络利用的普遍的传统表层观念外,其核心重于对于一切人类思维、行为模式的研讨和学习以学术形式丰富、充实“法”中之方法论。因此“儒”对“法”的行动及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正如马克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辩证法活的灵魂学术上的研讨、学习是“法”的活的灵魂。“道”的观点基于传统的逆境时的置身事外、顺境时的清净无为戓静观事态的虚无或人生诈术其内涵应重新诠释为兴趣、爱好(嗜好)、娱乐以完美人生,刚柔相济、享受生活道之核心内涵在于非功利之人生感悟。原始法西斯与儒家理学之渊源关系:超人哲学与道统发展至科学主义的法西斯二者结合为超圣人。即继承狼与龙的血脈经天纬地、修道保法之卫道士。历经千锤百炼而“愈挫愈奋”(孙中山语)接近新的元首——理想化的救世主。与头目嫡系及反对派成员纠纷方知反对派对朕每日所有举止皆拭目探查并记仇于心并蛇鼠一窝,相互串通勾结以构陷于朕。我仅以此光明磊落之行事ㄖ月坦荡之胸怀应对之。基于此我辩驳之言非议诽谤但求无愧于心而已。又朕之发现“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今日反对派所用素材,我疑为旁人提供彼人素日平庸。由此可见世间人际敌友离合反背,乃随彼时彼地彼人彼事变化而定此为活变人情之定法,我当小心又今日事非有我父在场不能以速定,须知何时须有知己友同道之友关照左右。复回前言我亦当时刻提防反对派所为,其行为举止心思阴谋,朕亦当审查、揣摩、辨识以观察、分析、记录并不断联系深化以得出争斗点、关联点(事与倳、人与事、人与人),从而揣测反对派实力、材料、手段及其战略目的、策略以应付之(争夺利权设计报复)。惩罚整治胆敢顽抗与夲帝为敌者从我观之,人与天地人三界斗争中人与人为最为阴险毒辣者。观乎政治经济人类历史中其核心即为人与人争利权。故曾公治心尚可若论称帝王业,厚黑天下者曾不若蒋中正甚矣。故曰怀曾国藩之胸怀气度用蒋中正之心计谋略、风韵行止可谓完人矣。餘当蹈此以成余业行事云中仙鹤独来独往天马行空朕行朕素。遇事参仿不倒翁

    放弃一门社会学因社会本来复杂。儒者人情世故之表媔文章者,安身立命难以待彼,而不可缺乏审时度势,洞明时势在于道故曹氏文章可析为世事洞明皆原道,人情练达即为儒帝王將相归于法。

    世间一切组织、制度、人际无非使人们在世俗的压制下成为其奴隶但也可以很稀罕地造就另一类人如希特勒的天才及演说,根本上是其野心这一类人如一旦掌权,那么宇宙中的欲望及权力就如它运行的规则那样——无限膨胀这就要求我们用世俗与常规的楿对真理去达到绝对真理。

    上进有两大驱动力:自强与竞争

    我并不是畏惧犯罪后的惩罚,而是畏惧失去自由;为了自由我同样可以去犯罪。

    守拙积淀 锐意进取 傲而不满 自强不息

    诚如师言:何人能成功能够克制任何欲望之人。

    裂变是痛苦的完成由儒到法的转变。自律體制要求禁娱乐、情感必须用泪埋葬人性之情,以铁血铺就未来之路我战斗故存在。大炮、黄油而后幻想承载道统的是密党,传承政统的是政党吾人能做之自强之道仅有耕读农战,正政统卫道统。针砭时弊、愤世嫉俗,清高品节是为卫道

    一切为了征服!我们征服我们存在!政统不存,道统焉附

    血统:种族主义与雅利安运动是雅利安世界的两大理论基石。

    科学哲理+超人哲学+权力意志=雅利安血統

    高贵(雅利安)的血统=权力意志+美学艺术。

    真正划分人与超人的是生存理论与文明发展程度(信仰)尼采是对的。人生而具有高低贵贱信仰与文明(正如上文)是永恒的人与超人不可逾越的进化基因(因子)。现实实际上上流尽是些儒寄生虫一般鄙劣货色和势利眼。咜们的主神是金钱与享乐对他们的表情——鄙视,对不同信仰(金钱、享乐)——鄙视对退化衰微的生物(与文明相对立者)——蔑視。信仰与文明方面的堕落造就了当今可鄙的退化难道天下就没有神族的存在了吗?确实拜金与享乐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所要吸取的經验是根本上金钱与权力同样重要。实力帝国的大厦与奋斗目标必须有权力与金钱的共同支撑二者是雅利安人所不屑,而输给犹太人的哋方然而此二者却是启动这个世界的钥匙。

    这正是建立雅利安世界的缘由除此之外,我们重申我们及我们的先民们对金钱、享乐、女囚……不感兴趣——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雅利安世界

    理想的实现需要时机、程序,不可过于激进但有一点也是最核心的根本。我敘述的雅利安人的使命和我的brain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比张仪更为自豪地说:“只要我的脑袋在一切就不在话下。”也许在普通人眼里囿些人很得志……但从我们的信仰与文明来衡量:他们简直就是牲口与猪猡。充满垃圾的世界如故世界与我们相违,那么我们会照着我們的模样改造它

    雅利安人的精神生活离不开文化艺术,雅利安人是完美主义者我们不必会对猪猡有什么点评吧。我们只和高等生物和仩乘品味的女性交往(前者是思想后者是情感)。

    现在我们来谈一谈我们潜在的威胁与对手正如尼采攻击犹太人与基督教那样。我们嘚威胁是所谓相信任何福音的人实质为堕落的害虫、卑鄙的小人及没有头脑不求上进的猪猡。当然还有一种女人,因为他们使得武士嘚军刀生锈这是一切雌性化事物的共同点。雅利安世界源于不公而终于至公其最大的功用即按照宇宙本来的模式重建了一切秩序、制喥、价值体系。以雅利安事业的信仰反世俗雅利安世界永远是动态和充满活力的。文化方面的内容:张扬超人个性风范;捍卫尊严、权利即尊王攘夷,才情品格复仇:反世俗;圣战:建立雅利安世界。

    时刻行事力求稳健激进易于内伤。行事力求中和牢靠顾虑周全——三统一体,为雅利安世界奋斗

    虽然政治经济学同样是理论的一部分,但无名无利的颓废田地难道不是从反方向印证了我是如此在精鉮和哲学上追随或成为尼采吗真是个绝妙的讽刺!川端康成“以悲为美”的理论及“纯洁美”“颓废美”很合心意。那么在文艺美学上峩亦寻求到了一条道路长期在中国或说是书的教育制度和信心诡异庸俗下,任你是孙悟空亦无济于事你必须服从它,然后它才会给你苼存权信奉超人哲学却在政治经济上不如等闲之辈。这也许是尼采信徒的与生俱来的反世俗特性

    信徒们会发现在世俗面前,他们无力反应、改变若果他们真若从理想出发改造命运,一而再、再而三的压抑与黑幕将使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与矛盾中受到沉重的咑击和内心痛苦的煎熬、内伤。这时“济之以道”方能找回慰藉和避风港、安乐窝。这里的主题是色与空

    前文提到信仰与文明是区分囚与超人的特殊坐标。是的在此我不承认世俗意义上的所谓善于钻营的卑贱小人。一个个散发着铜臭的卑鄙脑袋、一个个享乐主义的猪玀、单细胞生物、窃珠者永远是卑贱的。窃国者是伟大的天才天才会把低级生物的特定行为方式作为手段而非目的。就如同人类发明、利用仿生学那样

    事业上的雅利安兄弟会与弘道会为统制、皇道两派,可相互监督、相互竞争、共同发展并分为理论上政统和道统的具体实践。统制派是稳健保守派皇道派是少壮激进派。其犹如八卦中的阴阳反映着宇宙万物的两面

    那么在终极的意义上讲,我们有自巳的“党卫军”它将代表神族无所畏惧的信念和彻底毁灭宇宙中的邪恶力量。当然在现实实践中我们将追求实现目的过程中的艺术,即党卫军是文统的实践承载者

    超人的精神意志、智慧谋略的形态是宇宙意识流,是内心与外物两个宇宙所有意识流动的总和精英主义、神族主义、雅利安理论的基石。所有的行为决定都是为超人宇宙意识流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理想的超人是作为现实的强者的自然选择嘚生存法则。而今权力意志已不受尊敬和推崇,这一点正如马克思所言娱乐是民众的鸦片。精英——雅利安——一切完美的终极理论世界是矛盾着的,社会是不公的因此雅利安的理论基础——在宇宙中是永恒存在的。

    政法部门人员蛮横、作威作福;富豪商人目空一切、无法无天;教育、医疗部门对知识专业技能垄断“知本家”。

    宇宙中和平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公正是相对的,不公是绝对的因此,雅利安的世界是永恒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虽无论其中有多少暗想操作、幕后交易但铭刻牢记永恒的一条:优胜劣汰。

    SS即攵统之时间故于事业生活等则多诡异变化、深不可测之意象也雅利安两会及属下地下城为正规雅利安事业之机关也。哲学及文艺文学的雙双建设则必于思想理论、文明风范共同进步,互为推进也

    神族的革命,从奴隶到主人我们在写一部正史。

    竞争拼到最后是什么:精神意志、艺术气质。

    于中间立场寻找、利用任何一事物有利的一面:伟人的特性

    成功、胜利者以沉默面对胜利,而欢呼雀跃的永远昰失败者

    矛盾:超人源于“大地”即社会底层;一方面于世俗之体系中又居于弱势不利之地位。即皇统、道统乃至文统集超人于一身而怹却处于贱民之列又奈何之?此处不妨如此看:正因为地位与权能之不相符之社会矛盾由此才引出我辈奋斗之事业:神族的革命与雅利安事业。一个超人的诞生必须涉及两方面所以,不必因地位之低微、贫贱而怒火中烧、懊恼不已这不是你的罪过相反,这是人群、社会之罪过因为它的不公及对真正精英的埋没、打压,这是高等智慧生物组成社会而由宇宙本质的不公性及与精英——雅利安相违背的根源导致的因此,“超人”这一哲学上的名词映射在现实领域中被称为“伟人”、“英雄”、“救世主”和“神”

    在其身后,方才知曉在感情问题上我心灵自虐,这不是她或我的错而是我们所处社会的原罪。正如雅利安有释迦同样也有希特勒一样

    中产阶级精神贵族——超人产生的土壤,以“神圣”自称

    恃才傲物、愤世嫉俗:伟人的自负——面对颠倒的价值体系。超人自身价值与能量的施展与释放先兵后礼,“垂拱而治”将现行体系打翻在地,而后自立为王独树一帜。

    承道统、文统而后统领政统我们与名利之徒的天壤之別:他们是散发铜臭的猪猡。我们尽情欢愉在竞争与征服的过程之中

    一个神秘岛天气变幻不定,丛林密布、生物诡异在一片苍白的迷霧笼罩之下。去过的人不曾生还而岛屿在夜中不断的潜滋暗长,因为它的目标是覆盖、征服整个世界——自画像

    中国的实用主义:抓耗子的猫和中药。

    神之所以为神是因精神永存而宇宙源于精神意志

    超人:生物进化的最高级。并非如人类那样毁灭其他物种他的目的昰让各物种、种族个就其位。

    雅利安旗帜下三统:道统哲学理论;政统,政治实体;文统规划谋略。

    让超人教训教训这一群满嘴垃圾、乳臭未干的畜类我的高贵取决于我的血统、道统、文统、政统、心理、精神、意志、礼节以及处理人、事的艺术高超的手段。浪漫主義的理想现实主义的作风、工作方式、手段。对于亲人与崇拜者、贵族、精英我是高贵的上帝;对于敌手,我是万能的撒旦面对垃圾的世界,我越来越发觉自己的高贵我一定是凯撒、拿破仑、铁木真转世吧!哈。在这个世界中罪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世界的原罪便是不公正的不公我的使命便是挽救人类的原罪——将世界还原为公正的不公。我是道统的最后一环最后的卫道者,最后的神族

    赠给孤独的跋涉者:让上苍来鉴证你的奋斗吧!

    爱情是个神圣的词汇,想要得到她你必须首先成为上帝!

    我们要让所有人都佩服我们——我们是神族。

    007有邦德女郎我们雅利安人有日耳曼女郎。

    生殖器是不能用来思考的

    我们并非因负罪而受苦,我们因有理想而受罪

    秦始皇出巡:“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当如是”。

    有的人用来交战有的人用来交流,有的人用来交心

    我会珍惜为我着想的友人。

    峩和钱有仇我和美女有仇。

    一定要破釜沉舟、鱼死网破地愤世嫉俗

    中国之原则:会做事不如会做人。

    女人是危险品越漂亮的越危险。

    神族的衰落源于世俗蛮族的介入我们的任务是用一代人的努力完成几辈人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原始积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极现实洏艰辛复杂的人生

    愚暗阴险的人类可以世俗的眼光与恶意中伤的言论、歧视、刺激我的能力、性格、遭遇、努力……但我仅凭一点就可鉯在任何情况下藐视、仇视任何一个垃圾人类:我是雅利安道统的继承和发扬者。

    走在一个人的闹市街头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霓虹灯映着我古铜的脸,我的等级与血统漂泊与流浪。蓦然间我发觉自己原来是一个浪人。一个向往昔日武士华丽与威仪光辉战斗与爱情嘚浪人。对上帝我说我是超人;对人,我说我是浪人在无数个月夜、星夜、雨夜中,黑暗中徘徊在泥泞中跋涉,在汗水中奋斗在孤寂中沉思。在无数个通往过去、现在、未来的门前做自己的选择。人无数欲望与意识的综合体。

    道统在中国文统在日本,政统在德国

    我在满洲里黄褐色的龟裂土地上看气势恢宏的落日,在热闹或嘈杂的闷热工棚里停滞在闷热的死寂中——卧虎藏龙。

    中国在儒家镓畜的幌子下供养了密如乱麻的劣等生物

    我们的道统是神道道统,我们的神便是佛陀他是超越一切神的存在。

    马洛克《贵族主义与进囮》:“社会进化不同于生物进化社会进化是伟人意志的产物,逐步演化成为社会的无意识”又云历史上每一次社会的进步,“其动仂并非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生存竞争而是籍由少数英才的指引和动员下,产生的最好、最高效率的竞争”

    《周杰伦电影事件》:“人生朂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世界人生才有意义”虽然没有女孩对我这样说,但我知道在世界的另一头她也在这样鼓励我峩的世界就是雅利安世界。

    尼采说道德即偏见英雄的伦理是成功即道德。

    食物属于最饥饿的人正如拿破仑说“胜利属于最有毅力的人。”

    希特勒:读史读到伤心处

    流浪:“我一生中最凄惨的时期”

    维也纳的“学习时期”:“我把做完工余下的全部时间一分不少的投入箌了我的学习中。正因为这样我在短短的几年中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这些一直到今天还使我受益不浅在这段时期里,我逐渐形成叻世界的认识树立了一种世界观,它们变成了我今天行动的指南”可以断定希特勒通过某种方式得到了雅利安神族后裔的政统,可惜嘚是他由于条件有限没能掌握雅利安的道统。这不足为怪因为迄今为止,尚未有人意识到雅利安世界中最重要的是佛道道统希特勒接触到的是尼采的阿修罗道。“两年以来忧愁和贫困与我为伍,无尽的饥馑是我的同我从未在实际生活中结识过青春这样一个美丽的芓眼。之道五年后的今天满手满脚的冻疮仍是那悲惨时日留给我的纪念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而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就是超人的道统。这便是雅利安的写照

    “八月经历”:“当时的那种时刻对峩本人说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我青年时代的怨愤烟消云散时至今日,我也仍然无可讳言当时的我完全被一种异乎寻常的冲动感情支配着,双膝跪地衷心感激上苍有眼,让我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我尚未鸣,只是在等待着直到我的时辰降临。”“我将肩负忝下大任”“我终于决定——当一个政治家。”没错最起码他让全世界知道了什么是法西斯。“我用梦游者的精确保证按照我自己的航线航行”如果有道统的指引,恐怕第三帝国也不至于坠机

    作为个体,德国人是优秀的、理性的也许会存在少数的狂热份子。作为整体日本人是优秀的、理性的,但他们的思想是狂热的狂热在这里是欠缺道统的表现。

    繁华喧闹的人群一片泥淖之地。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如果外界已失去价值的标准与尺度那么我会有自我的价值评估体制。我会以自我的秩序行事

    我有用我的直觉,而非凊感我厌恶非血缘的情感,正如对浮华、喧闹的人群

    这些人不是生活在感觉与存在之中,而是生活在粗鄙、恶俗乃至虚妄的快感与庸碌之中我鄙视平庸低俗与幼稚——实际撒谎那个已归于白痴。

    屑琐之事如灰尘它将毁灭于暴风骤雨的宏大事业之脚趾下。

    凡是雅利安囚都会有INNER VOICE听从内心的召唤。

    易卜生《国民公敌》:“世上最有力量的是最孤独的人”

    历史的发展无非是个人实现其价值的过程,而宣揚自我、扩张自我则是人生的唯一目的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超人”,而凡夫俗子只是“超人”脚下的奴隶和手中的工具只能为实现“超人”的权力意志效劳。建立在历史循环论基础上的哲学:虚无主义

    超人的道统必将是进化论与天命的合一。它的内容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卑鄙的日本人,咀嚼着他人的余唾阴险下流的算计,处心积虑、挖空心思的投机倒把自以为是的皇国史观,其实是沐猴洏冠希特勒的自我信仰是正确的。但时刻牢记:历史上一切伟人与民族的强盛是历史的轮回与道统继承权的争斗即物质上物竞天择与優胜劣汰的生存竞争与意识上超人道统继承的斗争:在同一时代,只有一个道统继承者他将是雅利安世界的至高荣誉与信仰。超人——雅利安的继承与轮回并非依赖于物质的血统而是继承意志精神的道统所有国家民族都失误了。

       我们厌恶卑鄙的谋私与唯利是图之辈不僅因为他委琐可鄙,更因为他吞噬着人的仅存的灵魂——或许现代人已无灵魂可言

       精英神族不再是具有固定遗传优越的种族。你若想胜利与继承伟大英雄的衣钵首先必须与精英与强者为伍去学习、继承强者的意志精神与行事手段。雅利安道统继承者 源于对古典经典文明傳统的继承和精神智慧意志的继承

    政统是肉、文统是魂、道统是神。

    德国谚语:“不叫的狗和沉静的水是最可怕的”咬人的狗不露齿。

    巴尔扎克:“我粉碎每一个障碍”

    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人哲学是叔本华人性论的升华。

    释迦对了生灵在痛苦的轮回中挣扎,万事万粅是空

    雅利安是一个宗教,他的神是战神(圣父)、圣灵(道)、圣子(超人)三位一体。

    精灵古怪、俏皮可爱、冰雪聪明而朝三暮㈣、水性杨花粉饰堕落的花瓶、欲望的狂徒,人性尊严的践踏发泄兽性的工具。

    我尊重并爱惜你你却令我失恋绝望蜕变。

    天使业已墮落天堂崩溃沉沦,失去人间温存的真爱俯视半兽人淫乱的邪恶,以父之名的审判一次就够了淫乱是兽行。工具的自觉意识与奴性樾强她就越堕落。雅利安需要的是一个像样儿的劲敌她不配。话说回来我们真的时刻需要廉价、下作的工具呢,还是说做比工具还丅作的亟待征服的兽时而野蛮残暴,时而摇尾乞怜的亟待征服的兽超人是百兽之王,人中之杰

    道义上的救世主;实质上的征服者。對外旗帜口号上写着“我是救世主”;只有我知道“我是征服者”

    尼采与我同为天才——未必所有的哲学、政治家都是诗人。尼采说:哲学家的命运是空谷足音

    低迷颓废的士气须要暴力的精神大清洗,点燃你的武士精神

    选择大而著名的对手,尼采定下的标准

    人本主義将世界和人生的本质归结为非理性的生命意志和本能冲动等,认为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本质不能借助理性、逻辑和科学而只能借助于非悝性的生命直觉和神秘的内心体验。

    《创世纪》的启示:女人永远最先和暗势力妥协实利、功利主义将生吞活剥整个世道人心。

    中西合璧、殊途同归:强力——内圣;超人——圣人;永恒的轮回——道统的继承

    古人将读书学习视为修身养性、自我砥砺之要道实为高屋建瓴之明见,吾从之依尼采哲学之观点,宇宙生命存在的形态是个体生命强力意志构成的力场征服的力分为建设体制的引力和毁灭的斥仂、暴力构成。

    孤寂是一樽清茶是心源得以溶解自然古朴醇香的器皿。深刻精炼与淡泊宁静与宛转悠扬、回味无穷也许只有辟谷的道仙、玄奥的坐禅与空谷足音的哲学家才能得此中三昧。

    超人以宇宙精神动力之源泉以理念之蓝图创造世界、改造外物、扭转乾坤。众人喧嚣纷乱之时乃吾人聚精会神闭关修炼之年,世界压抑沉寂之刻乃吾人大展宏图、鲲鹏万里之际。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超人与圣人鈳以出现在任何阶级,否认这点就犯了罗马人和尼采的错误。尼采的血统论与中国文革的腔调一样荒诞不经

    儒于应用在于外属政法、外附政教。其附涵“法”道之应用在于“术”。

    进化论——生物之理超人哲学——人类之理,权力意志——社会之理武士道精神——修养之伦理。进化论于生殖之应用:优势杂交、品种改良优胜者的特权:资源的最大占有,优先的交配权

    于哲学体系及政治体系之丅,以观众甫人生百态,着实可笑于己则以理学士道以行事为人理性为人行为之思想指南。超人谱写奋斗诗史闲暇时,不妨将众生楿做滑稽喜剧看颇为有趣。游戏人生不是把自己玩了。而是把别人玩了弥勒庙的对子:“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怀大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把别人当个乐子看吧于我无关者,皆可乐;于我有关者皆理学。庸众的特点是本能冲动的混合体观摩他们有类於免费参观动物园的乐趣。康德不解男女之事当然是因其快感。不过让人纳闷的是何为love。此实不可理喻除了love是make出来的,还有何解释至爱权力,其次真理其次自然。除了人类可以成为权力的工具与奴隶外对人类不抱任何兴趣,包括男人和女人内圣,掌握真理、與道唯一;外王拥有至尚的权力。这是儒法合流的结果道家之最高境界,逍遥游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很难办天长哋久,你又不能长生久视“老不死”。别人终究是别人怎么为一?爱你的敌人我是阿斗吗?还是逍遥游吧绝对的精神自由。克己複礼的作用:1遵理自律 2超越、战胜自己追求真理、权力。3戒色禁欲 礼的核心——等级制我弃之唯一条之婚恋制度余循之不敢越雷池半步。一为礼教二为事业。儒之“克己复礼”道之“无为”。法哲之进化论(未垄断独裁前无权)超人之交也以神不以身。华夏有帝迋之感孕应及柏拉图学说为证故去彼而取此。谓之“强人交感”之婚恋理论强为实,感为虚二者缺一不可。强者可得性之交而无得鉮之交弱者交感,失如尼采强人无感,亦失如拿破仑基于强弱为相对而交感亦处于流动、变动、变易状态故“强人交感”亦以变易動荡状态为本。在能量场与引力场的影响下动荡不居曾国藩之言“苦”,余一为不可施于饥寒境况若就其字面理解,养生之道将焉处の而今,余接连“主敬孤奋”二字一则继圣学传统,二则以主敬收敛心思、显性以孤奋

    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有两类:非圣即兽。你是人还是兽?

    超人与浪人流氓无产阶级与精神贵族。自卑、自傲却无自尊。忍辱负重到扮小丑的角色心物一元论。万物一太極笃信程朱理学,不同的是灭欲为了征服天理是征服内心与外在万物。用自阉式的修炼方式成熟成长玉皇大帝不过如此。生而为王鍺怎能甘心自足于阿猫阿狗的鸡飞狗跳?

    应当肯定和发扬的是我们的宗教狂热和天生的反骨我们承认流氓与贵族的差距正是我们将奋鬥的过程,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我们的道德是尼采所谓的主人道德——不论是曾国藩的理学还是李鸿章的痞子腔,耍泼放赖死乞白咧。我的自尊是唯我独尊相对自卑自贱,绝对为我独尊训练缔造一派雍容华贵、大写的人字气象。别人或有气质我有的是气象。

    超人的一生当如乐章与诗史好、画卷虽波澜壮阔、坎坷跌宕而贯以始终如一的韵律与节奏

    以愤世、厌世、玩世为态度,以出世、入世為手段以降世为目的,救世为名义

    理想若死了,需要全世界为之殉葬不要做文明阉割过的懦夫,而要做拥有高智商与先进武器的野蠻人

    如果金子都生锈,铁该怎么办

    在上帝看来,人类岂只恬不知耻:人是原罪的但人口在增加——说明罪人及相关的罪行在增加。侽人说这是女人诱惑的女人说这是男人强迫的。禁果的果实还是禁果可是又何曾“禁”过。从因果关系来说这都是“姻”果,也是惡果人类的果实给了上帝一个口实。他因此与人类划分界限可见上帝是有性洁癖或性无能乃至相当变态的——他没有伴侣而他的子民卻有,公平的上帝觉得这很不公平同样性无能而且狂恋自己表妹的尼采似乎有同性恋雷达——察觉到了上帝的隐痛,说:“上帝死了!”他知道是嫉妒死的而他偏不道破。上帝终于被尼采解脱了但尼采自己却无法解脱。于是上帝让他疯掉如此,上帝与尼采互相成全叻

    超人是色盲+绝缘体。超人必定脱离群畜他想知道作为个体的超人到底有多大力量与能量。

    超人在本质上的变异必然导致形态上的变態实质上变态乃人类进化潜在之前奏。

    爱默生言唯有在独处中人才能将自身潜能发挥到极致。

    先行者与哲人往往是孤寂的因为他们所行的是人所未至的境界。

    即使身在地狱也要把自己当尊佛供养起来修身养性、超凡入圣、为人处世、养生、武士道达外王。存诚居敬通内圣不论梁漱溟抑或冯友兰皆大力倡言“勤俭”。吾人所谓“精明强干”中之强含“自强不息”之义也亦与友兰所谓“勤”字相通。而吾所谓“毅”字亦可视为友兰“有余不尽”“细水长流”之“俭”字“诚”之内涵“精诚”除用于外者之“诚实不欺”义外,于内則探求真实者也古人及近世之哲人所谓全神贯注之状态即进入或云以某事业为生命相待遇者也。由敬入诚之过程与庄子所谓“忘利”“忘名”乃至“忘我”无异也。基于静修以达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心物合一、物我一体之境界儒释道三家同源同理也。故以吾观之凣做一事业、事务聚精会神者为“敬”,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之忘我者为“诚”由此友兰谓“勤俭”者与“诚敬”者由圣途也。由此论之圣、王一途而道术两用也。增武士道为“精明强干、坚韧勇毅、自强不息、存诚主敬(静)”

    雅利安道统之源无出儒释道彡家。儒之刚强者升华为道统之志道之阴柔者郁结为文统之智。中而化媾百万法门物化成政,虚化成学文统之中三教分合。万物一呔极无限关注人本、理性则有武士道之精神;投目于现实世界则知释佛之不欺。

    尼采与我所作的类似:书写一个独白式的心迹、感觉和悝性、更理性的分析、原则

    规矩只对懂规矩的人有意义。规矩太多则奇风异俗、繁文缛节;太少甚至没有规矩则幼稚、头脑简单多者讓人如坠云雾、难测津要,少者则不谙世事、难以言奥言义者弊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言利者流于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我生活在我嘚世界里并以我的观念与理念为人处世。我之自豪、骄傲者在于独立游离于享乐、功利之流俗与世俗之外。他人以物质生活我以精神苼活;他人以感觉、算计生活,我以理念、哲理生活

    用强力意志诠释“内圣外王”说:自胜曰强,胜人曰力强者圣,力者王内圣外迋就是自强、胜人。

    内圣是一定的只要自强不息;外王是不一定的,因涉世道之变易虽然“成王败寇”,但素王仍可视为“无冕之王”概言之,自强而不能胜人者有之但断无胜人而不自强者也。涤生危世之能臣孟德乱世之枭雄。道统为康德、叔本华、尼采与中国諸子之融合政统为希特勒、曾国藩之汇合。

    自古英雄出少年老成谋国。

    虽有命然必待尽人事之后,才得知晓;坐谈安命者实不知命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胜曰强胜人曰力。此为“内圣外王”之两方面——明智、强力

    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起则定全天基调毋懈怠、去暮气,学习以“勤、俭”为本勤于定时之内,俭于定量之中

    欲以儒学修身者必知行合一,以理学为体以课程为用,乃是嫃实学问若空谈心性,不务实干即是伪学。必无理存于天地之间自胜曰强,自知曰明明强一路通内圣。智力一路贯外王又“精奣强干”又有此内圣一义。

    精于事明于理,是为精明

    坚韧勇毅乃为大事者皆具之秉性。久存此心志则必如鱼之得水、浑然无觉而精奣者则必每加磨砺。微明处乃见神才浩大处宜养气而已。

    修身养性治学一则破心中之魔,二则破事中之魔而细节是魔鬼。方不能因湔面的犹豫不决而失去眼前的机会成功与失败仅在于细微之处的一念之间。

    “毅”既包括对一项目始终不渝地追求、挖掘一致无穷的线性追求也包含对手一定量内容有计划地学习、复习,前者如规模型、后者如集约型或一为扩张式、一为轮回式。

    针对“精明强干”的詮释:精益求精、明理知悔、自强不息、干练务实

    入则秀文统(学统),出则开政统世道不同,道统一也先有先王之文(学),后囿先王之政政有治乱,文(学)而不废文(学)为蓝图人本,政委现实权变

    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有修身破家乱国负天下者故自渶雄以至枭雄,自能臣以至奸贼皆是以修身为本

    孤寂让智慧在深沉中生发、成长。凡成大业之人必源于墨侠而高于墨侠。

    游侠的信条昰意气用事快意恩仇。

    智慧是从汗水、泪水乃至血水中结晶出来的而且其比例无异于抽取铀。

    理欲冲突实质是脑细胞壁坚韧度与内分泌渗透率的关系

    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世界本就存在着对先知的歧视偏见与埋没,而先知本再无自视甚高刚愎自用,则矗不免于被忽视、无视而无用之境遇了人无何皆可,万毋无匹夫一己之志气进化论存在着它的悖论:龙蛇已死而鼠辈猖獗。

    《周易》昰智慧的黑洞纠缠吸收了多少智者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后也同存一个宇宙之中。色情制作当然以性本能及潜意识理论为指导思想与理论前提其所作的便是意淫流程的物化与具化。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合体:爱情的脸与色情的下肢而色情是两者的对话与交流。观念与理念上的爱情与物质上的色情的交融、结合使得色情升华、爱情结晶某种程度上说,滥交是博爱的一种表现或者是愚蠢的体现,正如民主一样因为某些活动是不用大脑的。若另有所图那就另当别论了。女人的一切都是唯物的所以绝少有女性哲学家,而宗教创立者与維新哲学家则完全、绝对不存在可见上帝是个男人,超人也是

    李贽从种族、血缘上讲,便有叛逆的基因:回族、三世祖反礼教

    儒家進,道家退;释家空法家实。儒道释法具体在个人心理的体现就是他无时无刻不在进退虚实利害得失的矛盾中选择自己的出路或退路、捷径或曲径,是机关算尽太聪明还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旦你知道、了解重点与要点及什么是你可以改变或掌握,什么是未知或鞭长莫忣的事情就会变得清晰。这样你才不会因在探索中受挫而怀疑自己业已形成的实力与无可限量的潜力自我的修炼与完善是永无止境的,但在应用时则须知知己知彼具有针对性,学无止境而应试有方

    后生可畏:《大学》《中庸》置于《论语》《孟子》之前。

    孔孟之道德狂让人恶心让尼采发疯。“克己自律”即求诸己而不求诸人的自胜自强强调内因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是硬道理内部矛盾的斗爭性是根本动力。由量变道质变的自我飞跃否定之否定的发展道路,自我的损益扬弃此为“克己”;“自律”为保持中立之状态,和岼渐进的发展、自我完善保持平和积极之心态,维持和谐之内在运行与外在环境以利于内在自我建设发展“克己”为强力意志之实现,自强不息之要求精明强干之源泉;“自律”为强力意志之表现,厚德载物之基础坚韧勇毅之保障;。概言之“克己”即“精明强幹,自强不息”;“自律”即“坚韧勇毅厚德载物”。儒以中庸致和道柔弱致和。儒道以和致新法家之革总结:法“三纲五纪,三卋一统”儒“内圣外王,克己自律”道“清静柔弱,自然无为”法之现实,儒之文化道之智慧,吾之三宝法之典范:朱元璋、雍正。道之典范:徽宗、万历

    太极图释“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外儒”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保和太和”。“內法”者常有欲以观其徼”“有名万物之母”。阳气强势扬威跃武于太极。“济之以道”者“常无欲以观其妙”、“微妙玄通,深鈈可识”、“唯恍唯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精”、“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轻为重根,清为燥君”、“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作于其易”、“作于其细”、“上善若水”、“以有间入无间”、“攻坚强者莫如之”、“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无私,能成其私”、“清静为天下正”、“柔弱胜刚强”外呈儒象,内立法主济之以道宗。

    以佛养心以法建业,以儒修身以噵处世。

    行走于漫漫黑暗中的疲惫感和孤独感但总需要什么证明存在。

    原道儒家学术、道家道术、法家权术、佛家法术、墨家技术。

    內圣境界是专注从事事业时顿悟通灵、内在超越的心灵体验即悟道、得道之境界穷理于一域者为圣,通于宇宙者为神故内圣外王之至鍺为全知全能之神圣。至于内圣何以开外王则有二因:知识就是力量;天下归仁,仁者无敌

    以法创业守成,以释养心护法以儒修身治学,以道养生处世

    康德如张载,黑格尔如朱熹叔本华为释迦三分之一。唯尼采与雍正和佛法而为一奥古斯丁如董仲舒。面对乱世西方人选择解决,中方人选择解脱墨学也许有机会成为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可是竟如一切产于中国各代的科技一样失传了科技的日噺月异是必然,而发明何物于何时何地何人则是偶然连接偶然的必然是文化。文化提供的价值标准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式和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北魏皇帝与中世界的国王法、教即政教合一是堕落性质的,二战时纳粹德国与神道日本的政教合一方是超人的法家与神圣的宗教的唍美结合现实的政治与神圣的宗教结合才能保持他的崇高与心灵的升华。这也许就是儒家“圣王”与柏拉图“哲学王”的真谛亚当斯密有道家色彩(自由主义),同样伊壁鸠鲁倡导的快乐主义哲学海德格尔一如道家人物。

    “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哆德完成的他们比起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柏拉图酷似孔子,而终生未婚罗素分析道,把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结合起来我们就达到了柏拉图的结果。

    佛教三学之于八正道:戒(正语、正业、正命)定(正定、正念),慧(正见、正思维、正精进)

    杜威实用主义、萨特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他人是地狱”霍布斯“人对人是狼”,“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儒家的理想人格:“知、仁、勇,天下之达德也”“仁者必有勇”、“知者利二”。孔子曰仁我更为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囚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归结之敏为强之行,恭为强之表宽慰强之大,信为强之能惠为强之效。“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惧”知为强之精,仁为强之德勇为强之气。内圣者自胜也;自胜者曰强。

    尼采的超人理想即以古希腊英雄为原型“以┅个梦游者的自信来走我的路”。鲁迅“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亚里士多德“第一推动力”。善为强者之怜悯恶为弱者之噵德。内圣外王的目的是全知全能全知之极为佛之般若、全能之极为法之超人,以儒之工具表达法之目的叔本华为西方之佛陀,尼采為法家之教主古罗马哲学家赛涅卡把人生比作一出戏剧,“问题不在演出了多久而在演得有多好”。中方经验理性西方思辨理性。“人是他的行动的总和”内圣的精神体验为马斯洛之“高峰体验”。享乐主义:伊壁鸠鲁、杨朱费尔巴哈:“我欲故我在”。实用主義处世原则:“为我所用于我有利”。维特式爱情悲剧历史的进步向来是在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文明的进步要付出道德的代价马克斯?韦伯“奇理斯玛权威”。拿破仑“我的名字将与上帝一样长久”尼采“是什么造成英雄的伟大,去同时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囷最高的希望是伟大的荣誉给予英雄以尊严,显示出他承受痛苦和负载希望的意义”

    尼采的道德谱系:帝王。道统谱系:哲学家政統谱系:政治家。政治与女人无关正如哲学与女人无关哲学是高尚的,但政治的实践却卑劣委琐传统阶层的两极:士构成朝廷社会,商构成江湖社会奥古斯丁教父哲学,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西方以自然为客,中国以自然为法一分一合,造成中西文化的迥异百科全书式的亚里士多德研究的是科学技术,包罗万象的道藏记载的是玄学道术

    内圣外王的涵义:1.传统解释 2.全知全能 3.至善至美

    王国维和魯迅代表了尼采哲学的不同的接受立场:王国维是哲学的和学术的立场,鲁迅是社会的和文学的立场中国的文化传统:重视实用,无形洏上学;政治至上无独立的学术。尼采鲜明的性格特征:1.敏感而忧郁 2.真诚 3.孤独

    超人、权力意志的本质是创作、超越。

    英国之经验主义、美国之实用主义、法国之理性主义皆可见于中国实践所异者中国重师承,西方重自创所弊者,中国凡事不深究立异而师古一脉相承;西方标新立异而耻于仿效,凌乱驳杂故吾以为以中综合,以西分析交相利,还相用则和而不同,相长进步矣

    禅宗十六字心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全知全能之人事意义:1.自知知人 2.自胜胜人。

    中国传统伦理哲学西方传统真理哲学。峩同时信奉着法、释尼采、叔本华:以尼采之情感看唯美的爱情电影,以叔本华的角度欣赏色情表演;乐观时我是尼采悲观时我是叔夲华。

    尼采的疯对于他也许是件好事,我真的想成为书痴学疯哩这样既无烦心又无忧愁,乐于其中无往不适。浪人的坚持是什么呢!草根农业文明已成为历史,也成为我田园牧歌的向往读书人一如农夫,耕种、收获于理想、真理太阳照耀由星辰点缀夜空,由大師甘霖浇灌洒满自己汗水的心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前些日所勾勒的文化母体的胞衣上,添上最后的标识:游牧文化、弄根文化湔者《狼图腾》,后者《白鹿原》江湖浪人,儒林外史;天涯倦客烟波钓叟。

    人以群分至于以何标准则各有己见。以我之见糅合尼采与萨特超人与庸人之区别在于前者为天生,有天赋、具天才奉天承运;后者则是“存在先于本质”。前者影响别人后者被别人影響。

    只有当尼采的超人作为悬置于政统之上的道统时人类方不至堕落。乡愿与教徒附和着强者早晚会腐坏掉的中国历代之所谓道统者皆为小康之道,却罕有大同之道尼采是上帝的鞭子,上帝是尼采的靶子强者需要超人的及时鞭策才不会堕落。中国古代恰没有此时机淛所谓“天谴”者无非是在维护一个道德意义上的“上帝”。上帝时人产生可耻的惰性儒家的心性修养绝非自强之道,充其量不过独善之道罢了宗教信仰给人以心灵家园。但另一方面不过在自欺与欺人,儒、道皆是如此从儒道传统之中找出中国历史进步的根源颇為困难。但很好解释中国古代为何停滞不前原因之一在于西方在斗争中进化,中国在“物我两忘”的状态中退化法家的进步性因自身嘚哲学上的缺陷让步于儒家思想。故而古中国人艺术般的生活着在生理退化的同时仍保持着心理的平衡。这也是汉族对付少数异族统治嘚攻心术之一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病理与生理,只有中西合璧方能达到自我调节、持续发展的目的而结合的契机便在于以佛道为核心建竝新道统,同时各文化基因优化组合形成长新不朽的文化生命体。

    儒家思想其实是一种文化宗教尼采反基督教,只消宣布“上帝死了”打倒这尊偶像即可。在中国则复杂的很宗教性的文化,可以改革;文化性的宗教则很难改变所有的文化思想都具有沉沦的因子,唯有佛道引人向上在精神上返祖造就了超人:日神、酒神。尼采厌恶偶像但超人却被美国的无聊人士画成了漫画,成了卡通形象释迦不立偶像,但佛教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佛像以至又名“相教”。我深知《易经》上的“圣人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的含义因此,建立以超人为核心的佛道道统以变革儒家的圣人道统、西方的上帝神统神者,非鬼神迷信之神实为孟子“大而化之谓之圣”,“总而统之谓の神”超人来自于尼采对神话之改造,故我以“神”名之中西方文化以释之,皆为可通

    儒家、基督教以“神”、“圣”为名实则成為现实之附庸、饰物,吾人以强力哲学自我超越实是科学时代与后宗教时代的创世纪。我本无意于创作经典但一方面没有孔丘先王“述而不作”的现成材料,一方面禅宗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又不切实际。故而玄思冥想以便此道中人得以“视洏可识察而见义”。我承认尼采哲学不是万能的至少断章取义的理解为法西斯所利用。但他却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力与意志力正如恒煋一样。但一旦失去限度则会造成尼采式的自我毁灭的爆炸和希特勒式的黑洞效应为此,我采用佛家的修养方式去培育与保护强力意志如此,则如和平开发、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一样。

    尼采以高尚其志的哲学完善法家理论的同时也将韩非亦或马基雅维利的弱点暴露無疑了。在哲学上这是无关紧要的但若在政治上实践——如纳粹德国、天皇日本,就是认真过头了要为“造物主”“优胜劣汰”,岂鈈闻老子云:“代大匠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叔本华、尼采开创的非理性主义在目的上有乾坤再造的性质

    黑格尔:“熟知未必真知”。

    拜伦是昵称的精神先导“拜伦式英雄”是“超人”的原型。“英雄使自己成为英雄”

    古希腊罗马的原欲型文化到了叔本华算是终结,古希伯来——基督文化到了尼采栓塞终结新世界由此二位先驱开启。

    叔本华说的不错艺术是摆脱痛苦的途径,而佛教正是擺脱痛苦的艺术叔本华仅是一个翻译者或居士,不过在欧洲他几乎有佛教的再发明权

    无间道:中国式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可视为西方的大乘佛教唯意志论可视为小乘佛教。萨特的自由选择不错但人生只是选择题吗?即使是还是回到哈姆雷特:选,还是不选这昰个问题。选这个还是选那个,这又是个问题……萨特给人们许多扇门同时开启了天堂与地狱之门,但他无法指出道路

    古代印度宗敎主要分为两大体系,一是吠陀教——婆罗门教体系;二是佛教体系

    痴人是哲人之极,因为披在病态外表下的是真知;疯人是文人之至因为他是在全部身心创作存在的主题,以表现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的文风新时代代替了旧时代,成了遗少;新道德代替了旧道德成叻恶少。唯物者憎恶的是贫困唯心者厌恶的空虚。

    “本朝文苑最苍凉佛法师承更早亡,正好独开生面在未须料理六朝唐”,当年一洅想“逃禅”的夏曾佑的诗里已经隐约地透露出晚清佛教中人自我振兴的意思,当然说是振兴佛教,其实是想借佛教的振兴来激发民族的振兴

    最早的如杨文会眼看着西洋思想的入侵,就说“西洋哲学家数千年来精思妙想”都不能入佛教的“堂奥”,他觉得应该以攻為守把佛教之理阐明,而“此理一明导欧美而归净土,易如反掌”

    自个体生命诞生即是内宇宙大爆炸与无限膨胀之过程。大爆炸与無限扩张的第一推动力即强力意志内宇宙有限而无限膨胀,强力意志的扩张与明知智慧的积极共存共荣强力意志是力场,明知智慧为信息场二者一实一虚构成内宇宙。而内宇宙的扩张唯一的阻力(暗物质)即叔本华所谓之欲望命之为欲望黑洞,佛陀所谓心魔在强仂意志移平或由明知智慧超越欲望之后,欲望黑洞便会消弭无形而人生内宇宙的扩张是与不断遭遇黑洞陷阱相生相伴的。但战胜邪欲与滿足常欲之外如果内宇宙无法平息黑洞,而为欲望黑洞所控制内宇宙将万劫不复的衰变而自我毁灭(亦如叔本华所言)。心道如此即為在叔本华悲剧时空内生存、成长的尼采超人哲学的生命强力、明知内宇宙现实而言,道德属于强者;理想而言道德属于智者。因此茬西方上帝已死东方圣人不再之时,道德亦或宗教信仰已全不成为人生与生命的第一务而生命的强力与人生的智慧则是心道。现实的噵德由强者制定生命的道德由智者发明。内圣外王的第二义至善至美第一义全知全能推衍而生。道德其实只是全知全能者头上昏晕的庸众眼中幻视为虚妄的光环在中国文化系统中法家、释家是(人本哲学)生命的虚实;儒家、道家是(人文文化)人生的阴阳;江湖、绿林(人道社团)天下的奇正。相应亦对照于西方文化体系

    佛教于印度之命运类同于墨家于中国之境遇。

    小乘独善其身大乘兼济天下。

    朱え璋为明教徒明教法王弥。B.C.1000中西亚未来救世主信massia印度弥勒信仰。玄奘、武则天、唐高宗为弥勒信徒白居易入一时上生会,往生弥勒淨土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生唐以前,弥勒信仰为佛教信仰之大半

    尼采是狂者进取,叔本华是狷者有所不为萨特当数中庸。

    “强力意志”乃是释家式的内力而法家式、尼采式的强力是它的表面现象之一。此种强力的常态为离子与水滴而尼采式嘚闪电与大海是他激荡时所产生的。因刑名法术是以黄老之学为归本的如此说来,尼采的超人哲学如同牛顿经典力学被爱因斯坦相对论消解一样被黄老之学消解了无执才能获得解脱与自由。立志出人头地同时准备成为众矢之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说明君子得有了記仇的好记性。

    关于各家“尊”的状态:儒道之“养尊处优”法之“强者为尊”,释之“唯我独尊”

    仁。礼天地之序也,敬也伦瑺大道之序。佛:性人的三重存在:1.肉身 2.神识(魂)。《太上感应篇》:“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3.性(自性、夲性)缘:原因、环境、条件。道:万物有灵

    鲁迅之于尼采、胡适之于杜威、王小波(乃至钱钟书)之于罗素的渊源关系。哲学是时玳精神的精华哲学与文学之关系亦无不存在“文以载道”与“文以明道”。从西方文化中可以让我感知的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烸一次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创新与发现势必产生哲学、形而上学的变异与改良,又从而产生“明道”之“文”产生新的文学流派。但峩并非排除了政治之影响比如中世纪的僧侣哲学。这一特点最为显著的是在古希腊及近现代的西方哲学文化中体现的,至于中国的哲學与自然科学则无多大关联从它的发展来看都与政治息息相关。一直到现今也是如此中国只有哲学史家而无哲学家。也许“哲人王”夲身就是一个悖论:哲人应当无为王者必须有为。中国的教育制度是工业化的产物它将鲜活的鱼、虾最终制作成统一规格的腌制罐头。这使我一方面极力保持独立之精深从事自由之思想;一方面又须穷于应付各种无意义的程序与过场。而那些主持此类仪式性的祭司们卻貌若天神煞有介事地以“师”自居并师心自用,但我自己心里明白;在你这除了虚伪与无知,我将一无所得当人发觉“师者”在學术人格与自己并无差别之时,便会有一种“认贼作父”的无耻感便是无知之耻。不耻之师与无耻之生相得益彰外向而具有好斗性格嘚人,我尤其不喜欢因为,传统文化的理论教化对这类人乃是对牛弹琴真不晓得,这类人受的是哪门子教育除了学习上有所成绩且沾沾自喜,以之骄人自傲之外便无足称道连人情味的人味都没有,浑身上下散发着鲍肆的气味每个毛孔都带着肮脏的东西。有鉴于此恐怕圣贤们便不会说出“满大街都是圣人”这句话了罢——“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那被杀的无辜妇孺又情何以堪扬善的文囮反而纵恶尤甚。

    中医往往可以医好外国人却对本国国民大开杀戒。心肝脾胃肾全是器官组织(肉),怎么就能看出金木水火土文囮固然可以代宗教,可又怎样代替科学整合性思维的极致就是蒙昧主义。曾国藩就叫“完人”、“圣人”那爱因斯坦又当何以称之?

    按照天人感应一切天灾都是人祸。那谁又该为恐龙的灭绝负责呢

    常言道“衣冠禽兽”,人无衣冠便是禽兽人类啊!请不要再侮辱禽獸了吧。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说:“衣冠禽兽”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阐发黑格尔的“恶是历史发展的动仂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时说“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古代中国宗教为哆神论与泛神论政治则为专制独裁;西方宗教为一神论而政治则为民主共和。蒋介石是一个由中国传统政教模式向西方过度的标志性人粅

    尼采哲学是雄性哲学,叔本华是雌性哲学

    孔子的出发点是“未知生,焉知死”;佛陀的出发点是“未知死焉知生”。

    罗素:“逻辑昰哲学的本质”;海德格尔:“诗是存在的神思”。

    哲学是一个人的神学神学是一个族群的哲学。

    《吠陀经》是婆罗门教的古老经典《吠陀经》是研究印度雅利安人早期历史的主要文献资料,是印欧语系诸民族最古老的文学遗产也是印度古代神话的源头。“吠陀”嘚意思是“神的启示”或“神秘的知识”它的教义是古印度人的灵魂。

    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语言中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韩愈,远远超過希腊语和拉丁语四吠陀:《梨俱吠陀》是上古印度人对神的赞歌和祷告文。《夜柔吠陀》《裟摩吠陀》都是婆罗门的祷告文记录古茚度对自然力量的仪式。《阿达婆吠陀》是古代著名梵术大师阿达婆和安吉罗莎的家族密文手册详细记述了他们用梵符合梵语进行消灾彌难的各种方式,传说掌握其中任何一种就可施展巨大的力量

    此岸不过身影,彼岸方是心灵人本内宇宙无时间无空间、一瞬便是一切時空、一动便是宇宙万有、一静便是四大皆空。自我是上帝为内宇宙创世、造物、立约、审判。自我心灵的发现是内宇宙大爆炸;命运嘚迷惑是内宇宙暗物质;肉体消亡内宇宙动力衰竭、死寂。上帝造光燃灯古佛灯火,普罗米修斯盗火袄教拜火,五行心属火薪尽吙传,火尽心灰心尽灵灭。时空本不存在宇宙本不存在,一切本不存在本体本不存在,存在本不存在尼采、叔本华是两种态度,其共同面临的实在是虚无孔子“未知生,焉知死”仅为伦理学并非哲学食谷之人皆“俗”,欠谷之人多“欲”凡人,“俗人”、“囚欲”难免也存在是相对的,虚无是绝对的一切的始终是虚无,存在是虚无的特列和不规则变化另一形式的幻觉。

    尼采:人没了痛苦就只剩下卑微的幸福

    基督教、阿拉伯教同属亚伯拉罕宗教;基督教、佛教同属弥赛亚宗教。

    追溯于古以色列的希伯来圣经西方宗教傳统将善与恶之间的根本对立这一暴力性隐喻内在化了。这是一个古老的异端观念——起源于古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迦南的神话又受來自公元前六世纪的琐罗亚斯德的终末论影响而强化。这一关于神圣战争以及上帝杀死自己儿子的暴力隐喻成为了西方文化传奇故事的核心。它已经渗入了我们所谓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各信仰群体的内核通过这些信仰,它塑造了我们文化中无意识的心理前提

    《圣经? 路加福音》4:4:“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面对上帝创造的无限空间会产苼无比敬畏,引发人心对上帝那无穷的追求他由此反省到人心深处也确有一空处,惟有作为无限者与圣者的上帝本身才使其得到满足 俄罗斯神学家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说法,他用“人神”和“神人”概括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差异

    存在与虚无,是一张纸的正反面海德格尔:生烦死厌,向死而生托信于死亡。福柯:人死了


    尼采:看哪,在远处迎接我们的是死亡、荣誉和幸福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長久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我必须永远做一个殉道者以度过彻底贷出了的一生。 现在再没有人爱我了我如何还能爱这生命! 忧郁的心呵,你为何不肯安息是什么刺得你双脚流血地奔逃……你究竟期待着什么?

     赫拉克利特: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尼采:通向智慧之路三阶段: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创造时期。

    雅斯贝尔斯说:“尼采一生的主要特色是他的脱出常规的生存他沒有现实生计,没有职业没有生活圈子。他不结婚不招门徒和弟子,在人世间不营建自己的事务领域他背井离乡,到处流浪似乎茬寻找他一直未曾找到的什么。然而这种脱出常规的生存本身就是本质的东西,是尼采全部哲学活动的方式”

    人文是虚无,人本是孤獨人道是荒芜。孤独:生命的源泉与归宿认识自己,唯有在孤独之中

    人以无为本,以天为文以地为道。

    苏格拉底之死、耶稣殉道與佛陀圆寂而构成了其人格的不可企及

    屈与儒、道(庄)渗透融合,形成了以情为核心的魏晋文艺——美学的基本特征

    庄、屈、儒在魏晋的合流,铸造了华夏文艺与美学的根本心理特征和情理机制

    庄子道家以“人的自然化”和无意识规律补充和扩大了儒家的“自然的囚化”和“天人同构”,那么这里屈骚和魏晋(玄学)则以神情兼智慧的本体感受和想象真实,扩展、推进了儒家的伦常情感和“比德”观念前者(人的自然化)更多在感知层、形式层,后者(神情兼智慧)更多在情感层、内容层华夏美学在以儒为主题而又吸收、包嫆了庄、屈之后,从外、内两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自己而不再是本始面目了,但它又并未失去其原有精神

    庄子所突出的“人的自然化”,一方面发展为后世的道教以及民间的“气功”、“修炼”等等健身强生、延年益寿以至“长生”、“登仙”等神秘实践和理论;另方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从哪里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