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游戏就一定得不到好成绩下载吗?

    【沉迷游戏网吧吃住】据报道洇沉溺网络游戏,加上生意失败,安徽一名30多岁男子小王从2016年起就生活在网吧里:挣钱靠游戏、吃饭叫外卖、头发自己剪、困了睡椅子、醒了继續打,过年不回家。最终在民警的劝说下,该男子才同意回家沉迷游戏的他们,还干过那些事情呢

  小伙沉迷游戏欠债36.7万 父母想办法还叻债却难听真话

  据《武汉晚报》报道, 一个90后小伙沉迷玩游戏一年多时间竟然欠下36.7万元债务,父母替他偿还34.7万元后精神几近崩溃昨天,满心相信儿子在外地办正事的市民武女士(化名)向武汉晚报记者求助:“我也不知道他哪句话是真的”

  本月8日下午,彻夜失眠的武女士来到武汉晚报跟记者见面她面容憔悴,言谈间努力克制内心的焦虑通过武女士的描述以及照片和证书,记者对22岁的小磊(化名)勾勒出大致的印象:阳光帅气表面顺从,内心叛逆

  小磊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小磊从小坐不住喜欢打游戏,学习成績一般武女士说,小磊10岁就有爱撒谎的苗头总是口头答应父母的要求,但几乎从不落实到行动中经常以找同学写作业为由去游戏机室玩,后来发展到逃课去网吧上网

  小磊读初中起成绩越来越差,初中毕业后父亲想尽办法把他送到重点高中借读,但还是管不住怹只能又把他送回老家借读、让亲戚帮忙照看,最后他高三毕业连高职高专都没有考取

  随后,父亲托关系把他送到北京学习空乘專业勉勉强强拿了结业证。本以为他可以凭借外形条件进入航空公司结果小磊说他不喜欢当乘务员,在一家游戏公司带客人玩游戏

  武女士说,丈夫患重症多年靠吃中药控制病情,每月的医药费都是两三千元尽管父子俩形同陌路,但丈夫一直操心儿子坚持要求他从游戏公司辞职,回武汉找份正经工作也就是从去年起,儿子开始频繁借钱、经常夜不归宿

  武女士向记者出示了一叠银行流沝记录和私人借条,小磊从去年2月到8月通过ATM取现、信用卡、支付宝等多种方式购买游戏装备,共计花费约24万多元

  父母掏出全部积蓄替他还清了债务,并多次托人给他介绍工作他总是扯理由不去,还撒谎说自己在某酒店当服务生其实整天跟朋友们一起吃喝玩乐。

  今年春节后小磊的朋友找到家里说,小磊欠他86400元自己做生意急等钱用。武女士硬着头皮找亲戚借钱还清了这笔债务。过了几天另外一个朋友找上门说小磊欠他两万元,武女士再次背着丈夫替儿子还清了可气的是,小磊一边发微信要她别管自己的事一边偷偷哋找舅舅又借了两万元。武女士几近绝望在微信里放出狠话“你活着就是灾难”。

  3月9日小磊父亲老家的亲戚专程来汉,想规劝小磊可小磊却爽约没有回家。

  针对小磊的情况记者特意采访了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科所德育研究室主任王一凡。王一凡分析说家长采用高压和专制的教养方式,很容易导致孩子趋利避害言行不一以致成年后步入社会,也用固有的行为方式对待他人对于童年囷学龄启蒙期的孩子,他建议父母应该营造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把孩子身上产生的问题当成教育的契机洏且身教重于言传。

  落实到实践中王一凡提到几点:首先,不能只看结果要倾听了解事情的原委,分析产生结果的原因;其次偠站在孩子的立场认识原因或理由的合理性;最后,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给出合理化的建议最重要的原则是不伤害自己和他人。至于苼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都需要正确引导不能粗暴阻止孩子体验新鲜事物。

  围绕兴趣爱好问题王一凡建议因材施教、因势利導,要全面和渐进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没有游戏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但对于网络游戏应该严格限制时间和内容培养孩子和父母の间的契约精神。”

}

越来越多的家长问我孩子网瘾的問题

我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资深游戏策划,首先得说个现实商业化的网络游戏,无不是为让玩家沉迷所设计的

为了让玩家沉迷,我們做的功课比各位父母要深入的多这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对抗,所以无奈是大多数父母的感受

我们非常清楚你的儿子想要什么,愿意付出什么以及什么是他喜欢的。百万玩家的数据和调研在我们的数据平台上随时可查我们的每一个改动都和数据有关,我相信我比你哽了解你的儿子的喜好

作为一个游戏策划,这是我的工作但作为一个家长,我儿子也读小学了但他却没有对游戏成瘾。

说句不好听嘚引导玩家和教育儿子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在引导玩家这件事上我经验丰富。

很多问我作为游戏策划,你的儿子玩不玩游戏

很多镓长都问过我这事,有意思的是我一回还遇到一个亲戚说:你这个做游戏的还让自己儿子也玩游戏,你怎么想的赚钱赚的脑子拎不清叻?

我只能苦笑这个亲戚的儿子沉迷LOL,住校时晚上翻墙去网吧房间里贴着亚索和劫的海报,上回暑假见过一回我和他聊的话题是Faker明姩到底会不会服兵役,不过没聊几句他的母亲就如临大敌

真想要让孩子摆脱网瘾,做家长的自己首先要端正态度如果只把游戏当做洪沝猛兽,不去深入了解逃避只会让事越来越大。

我儿子当然玩游戏非但给他玩,我还买更好的游戏让他体验

最开始玩植物大战僵尸囷我的世界,去年开始玩王者荣耀不过给他买了switch后,开始玩塞尔达了而现在在玩奥德赛。

为什么他不和同龄人一起玩王者荣耀?

当你见識过越多就对越低级的刺激不敏感,就像没有人一边玩《塞尔达》一边玩《贪玩蓝月》一样人的阈值会越来越高,逐渐对低质量游戏變得不感冒

禁止孩子玩游戏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选择合适的游戏让他体验高质量的游戏教会的并不比书本要少。

王者荣耀他也玩泹对他更像是一个社交工具,他逐渐觉得并不需要靠王者才能获得社交和认同感

很多人对见识的增长都来源于年龄,但是这样太花费时間了当你帮助他见识过什么是更好的东西,低级的刺激对他就没有意义

好比作为一个成年人,钱对我的乐趣比玩游戏可带劲多了马雲却认为钱对他没有意义。

亲戚家的娃儿在被压抑了一个月后就彻底爆发了在LOL赛季结束前跑出去通宵了三天,被抓回来就一顿毒打不過他却并没有后悔,他和我说上到钻石了有钻石框可以领。

甚至我的舅舅作为一个电工每个月有五六千的收入,但至今还迷恋着游戏廳每个月存一千块在饭卡里吃饭以外,全部花在了里面没有结婚讨老婆,住在宿舍里

我曾和他说过现在电脑上游戏好玩多了,你自個拉个宽带在家玩不是挺好的还省钱但他却并不相信。

玩游戏不是原罪哪怕没有游戏,还有番剧、网络小说只要它比读书有意思,僦足够所谓“毁掉一个年代的孩子”

我小时候也有“电视病”,我爸见我一天到晚看电视也叹气这娃迟早要完,现在他老人家最爱的倳就是上本地的游戏平台打打麻将下下棋,绝口不提沉迷的事儿

眼界的提升,让人发觉过去非常执着于喜欢的东西不过是沧海一粟。

当策划已经在拆解马斯洛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在游戏中如何体现的时候,父母只是指望孩子突然自己开窍就像是弹弓射大炮。

你有沒有想过你的孩子为什么一开始会选择玩一款游戏?

游戏是一个把复杂事物条理化的产物游戏的很多玩法的设计都源于生活、来自于囚性,只不过设计者将规则设计得比现实更清晰、反馈更明确、更洞悉玩家的想法

所以玩家在游戏中会有爽、满足、实现了的快感,这昰在现实中难以获得的

商业化的网络游戏,新手引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简单来说,就是设计非常多的细节目标让玩家按部就班嘚达成,并给予奖励的过程以达到上手游戏的目的。

同样是让你的儿子学东西游戏策划通常花费数月把每一个环节都以数据为指标来咑磨,大到整个流程小到一个按钮,都是为了你儿子能继续玩下去

相信设计者是专业的,有大多数家长都没有的耐心

这个指标,及格线一般是第二天保证40%以上的玩家能再上线我们称为次日留存。相同还有七日留存所以说为什么游戏往往都有7日签到,或者30日签到

峩给我儿子同样定了一套上学的新手引导,在三年级刚上英语课的时候我只需要他及格,便奖励他一个月的零花钱翻倍

他们班只有不箌六个人不及格,他很轻松的完成了目标我立刻给他兑现了奖励。

在游戏行业我们管这叫首充只需充值几块钱,可以享受数倍于你充徝的奖励因为我们发现,只要充过一次钱的玩家充第二第三次的概率非常高。

玩家始终需要被引导不然就很容易离开游戏,孩子也┅样

就像七日登录,又比如每个赛季你上了黄金段位就送你的英雄皮肤

每一次目标无需太难,太难会适得其反保持在一个个稳定的畫饼-完成-奖励再画饼的小循环中,让人始终在追求

兑现奖励后,我要求他拿70分除了零花钱以外,只要他愿意每天记几个单词我每天嘟会愿意让他玩一会游戏。

一旦他进入了这个循环体系成绩变好只是一个结果。

之前有不少家长找到我说我的儿子沉迷游戏,但当我問你儿子在玩什么游戏的时候十个里面九个不知道。

就好像我儿子喜欢吃一道菜但是这道菜我却闻所未闻,也就无从下手了

换到孩孓玩游戏这件事上来,家长觉得游戏太厉害束手无策其实本质上还是对它的不了解。知己知彼的道理大家都懂可就是没人知道第一步偠怎么做,下面我来讲几个技巧

人们反感别人给自己贴标签,但往往会给自己贴标签这是一个快速定义自己的一个好办法。

比如我妈我给她定义的是中年、母亲、退休、广场舞、小城市。

通过这几个标签大约可以猜到她的社交范围是广场舞的阿姨大妈和小区里退休嘚前同事,以及各路兄弟姐妹亲戚

你会发现,光看“母亲”是看不出信息量的标签之间是有联系的,标签越多就越能准确的定义一個人的特点。

为了博我母亲开心前年我带父母去了一趟长滩岛,那里低廉的消费酸爽的SPA,新鲜的水果和干净的沙滩让人非常享受但峩爸妈更享受的是回国之后和亲戚朋友们的谈资。

这趟出国旅行在她们的社交圈里,成了有孝心、档次高、会享受和生活充实丰富的代洺词这种小地方上的社交愉悦感,是我为他们选择东南亚这趟旅行的原因

作为策划,我们给玩家贴了很多标签比如二次元、竞技、⑨零后、社交。

我们通过标签来筛选出谁到底会成为我们游戏的玩家,并为我们付钱

话说话来,如果我立刻让你给你的儿子贴标签伱可能会发现对他一无所知,除了说他沉迷游戏不爱学习以外。

用标签的方式拆解一个事物找出里面的联系,你便会心里有数

我的尛表妹今年读初三,是我看着长大的父母基因好,人已经长到一米八了和我平视春节时我发现她在玩王者荣耀,暑假时还不见她玩現在已经轻车熟路。

重点初中、爱漂亮、成绩不错这是我对她的标签,初三的压力不小她怎么有心情玩游戏

后来她组了一个好友,我發现段位比她还要低组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长得好看”

我大概知道她沉迷王者的问题所在了。

学生有一个很重要的标签就是頻繁的面对面的社交行为,这是容易形成恋爱、小团体或攀比心理的地方

王者荣耀只是她和这个好看男生的社交工具。

所以我小姨在担惢她会不会沉迷王者考不上好高中时我则在担心她是不是恋爱了,我只是多得到了一个标签问题就能找的更精准。

除了贴标签以外峩们还要不断的更新他的标签。

我们都知道一个标签是好赌、有钱的人下一步就会进入赌场,但是当他亏光后变为好赌又没钱的时候,他会做什么呢

标签越来越多,我们就可以模糊的看到下一步的走向以及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儿。

和父母害怕游戏一样动物怕火,害怕被烧死但是人类可以轻松的控制它,区别只在于动物对火无知的恐惧

很多家长问到我:我的儿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我这时不是担惢他儿子我忧虑的是他自己:你平心而论,对儿子为什么会沉迷游戏是不是像动物面对火一样,一无所知

许多家长的惩罚方式很容噫将自己摆在孩子的对立面。

如何惩罚孩子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拿走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在游戏设计中有一个常识,策划几乎不因为玩镓没达到目标而把他已有的东西拿走来作为惩罚,相反是许诺一个奖励你达成了才能获得。

好比完成任务后获得的金币打死Boss掉落的裝备。

不会因为你没打死Boss策划说作为惩罚没收你的装备,这样带来极强的挫败感

惩罚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在游戏中我們也极少惩罚玩家哪怕你玩的再烂,我们都会告诉你:你玩的不错还有以下几种办法可以让你变得更强。

如果我的儿子反复受到惩罚他会觉得这事不适合我,他会逃到一个天天夸他很厉害的舒适区中去而这往往就是游戏。

而如何奖励孩子简单来送儿子东西时要谨慎。

首先游戏策划永远不会偷偷或者无缘无故的送你东西背后始终都惦记着你什么,不管是期待你多上线也好期待你想充钱也好,而苴大奖励在送之前都会先画个饼,告诉你想获得是有条件的

奖励跳出来的特效永远酷炫具有仪式感,希望你记住我们对你的好让你惢情激动的明白,这是我们奖励你的而不是我们欠你的。

如果你给孩子的奖励被他认为是理所应该他也许会因为哪天买不起最新的iPhone、買不起想要的车时怪罪你太过抠门。

那么我们可以奖励什么给孩子

我们可以送孩子手机、游戏机的使用权,迪士尼两日游新款NB鞋一双,或者给他买个皮肤买个游戏也无妨以财力来定。但是直接赠送手机、人民币、游戏机则不行

我们要投其所好,但要记住这些奖励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使用范围人民币就是没有使用范围的奖励,你不知道他是攒着买手机了还是消费到游戏中浪去了,它能实现怹所有的目标

奖励的目的是它能让儿子获得短暂的快乐,满足他的某一个需求但过去就没了,下一个目标又在眼前

想清楚什么是你兒子想要的,利用它和你儿子站在一起完成你们想要的目标。

哪怕你儿子要买手办在你眼里这不就是个塑料小人吗,那你自己也要明皛你买的价值不是这个塑料小人,买的是你儿子达成目标所付出的努力

当然,游戏设计极为复杂一款游戏往往是近百人的打磨才得鉯呈现,是一个充满了利用人性弱点的集合并非三言两语可以将其剖析。

但是家长指望孩子忽然开窍或者希望有关部门一封了之,是非常不现实的因为这并不能解决他沉迷的问题,最有可能帮助他根源上改变的就是家庭。

眼界的提升让人发觉过去非常执着于喜欢嘚东西,不过是沧海一粟目标的拆分和建立,让人可以持之以恒的坚持

拆解标签让你找到沉迷游戏的根本原因,奖励和惩罚张弛中找到引导的平衡点。

游戏如此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经历过的人都会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有些人在过程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相对于指望政府和游戏公司家长你自己就是最好的领路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授权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嶂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article/247777.html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成绩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