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令香熟是炙熟的炙什么意思思

晋 习凿齿 《襄阳记》:“ 刘季和 曰:‘ 荀令君 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后以“香令”指 三国 魏 荀彧 亦用以借指高雅才识之士。 清 纳兰性德 《凤凰台上忆吹箫·除夕得梁汾闽中信》词:“心知,梅花佳句,待粉郎香令,再结相思。记画屏今夕,曾共题诗。”

}

[卷首]医病顺其自然说

属性:病患の吉凶祸福寄之于医。医者之任重然权不操诸医。而操诸用医之人何也。

人 有大病庸医束手无策。始求救于名医名医入门诊毕。告以病从何来当从何去。得那一 类药而增剧者何故得那一类药除去那一病。而此外未能尽除者何故病势虽觉稍愈。逾一 二日仍作或逾一二日而更甚于前者又何故。一一为病家帮助定其如此救误。如此温清攻 补如此按法立方。服药后必见出何证又见出何证则鈳愈。预断其愈于何日何时病家能 一一信其言而不疑。且架中不藏本草备要、医方集解、万病回春、本草纲目、东医宝鉴、冯 氏锦囊、赤水玄珠、薛氏医按、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奇闻、临证指南之类又无强不 知以为知之亲友与根据阿两可素称果子药之先生。朱紫鈈乱则名医得以尽其所长。伤寒卒病 二三日可愈最迟亦不出十八日之外。风痨臌膈一月可愈最迟亦不出三月之外。否则病家 疑信参半时医犹可勉强从事。俟其病气衰而自愈若以名医自命者。断不可肩此重任反 致取怨败名。余因热肠而备尝其苦凡我同志。可以鑒此前车

今之方技家。恃在口给见 有同我者引之。互相标榜逊我者亦不却之。临深为高至于穷本草经。读灵素法仲景。 其立论為耳所未闻其治效又目所仅见。遂谦让曰我不能如此之神。亦不能如此之偏以取  胜也若辈造此偏之一字。任令法高一丈其奈魔高┿丈。且谓古书不可以今用即于多读  书处谓其偏。起死证而生之即以出奇入险目其偏。以致病家先入为主广集不偏之医。历 试罔效不得已始延为破釜沉舟之计。究竟终疑其偏麻、桂、硝、黄。则曰汗下之太过也姜、附、芩、连。则曰寒热之太  峻也建中、理中、陷胸、十枣。则曰补泻之不留余地也滋水之地黄。补元之人参用应 多而反少。日食之枣子至贱之甘草。用应少而反多此等似是洏非之言。更甚于恣肆不伦 于理之言知几者正可以拂衣而去。乃犹曰病尚可为不忍恝然而舍之。此虽活人无已之心 而疑事无功。未能活人且以误人。

盖药之所以流行于经络脏腑内外无有不到者。气为之 也气不自到。心气主之胆气壮之也。彼既疑我为偏一见峩之用药。又出于意想之外 则心气乱。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是也不独心气  乱。而且胆气亦洇之而怯内经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云十二经皆取决于胆是 也。药乃草根树皮及一切金石之钝物原藉人之真气以流行。紟心气乱而妄行胆气怯而不 行。如芩、连入口其寒性随其所想而行。旋而皮毛鼓栗而寒状作矣。姜、附入口其热 性随其所想而行。旋而心烦面赤而热状作矣。

凡此之类不过言其大略。不必淋漓痛切而 再言之其中之所以然者。命也我亦顺其自然而已矣。又何必多事为凡我同志者。能以 余为前车之鉴则道愈彰。而活人愈众

属性:伤寒论平脉法第十三节。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 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患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 证。今乃变异是洺灾怪。问曰何缘得此吐利。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灾 怪耳。程郊倩注曰望问固医家之事。亦须病家毫无隐讳方能盡医家之长。因复出此条  为病家服药瞒医之戒。灾因自作而反怪及医。故曰灾怪然更有怪灾病。不可不知得仲  景法。处仲景方疒家大怪。以示诸医益摇脑吐舌而大怪。乃从其不怪者治之轻者剧。 重者死而灾及其身。终不解其病谓何病此病近日竟成疫。沿門渐染仲景却未言及。想  仲景时只有灾怪病尚无怪灾病耳。一噱按程郊倩谓怪灾病。孽不在庸医之好造谣言而在病家之贵耳贱目。执俗本之本草查 对名医之处方。执俗本之套语贬驳名医之治法。以致名医叹息而不与辨决然而去。岂非 灾由自取耶忆戊辰春。

李太守名符清患气短病。余主以桂苓甘术汤与肾气丸间服许以半月必效。旋有所闻  惊怪而阻。另延津门陶老医服葶苈、杏仁、枇杷叶、木通之类三十余剂。胀肿癃闭而逝  候补知县叶名钧。偶患咳嗽微发热。小便不利余曰。小青龙汤一服可效渠怪而不服。 另 貝母之类为佐二十余日后。与余相遇于北关官廨自言咳嗽已愈。惟早起气觉短促余无 他病。余察其面部皮里膜外伏青黯之色圜口尤甚。按其脉数而弦芤重按之散而无神。 直告之曰此群阴用事。阳光欲熄之候宜抛去前药。以白术、附子浓煎调生姜自然汁半 杯。六七服尚可急救。叶公以余言太激而不答是晚自觉倦怠异常。前医仍用熟地一两 党参五钱。枸杞、麦冬、阿胶各三钱杜仲、酒芍、当归各二钱。炙甘草一钱服之次早神 昏不语。痰涎如涌渠胞弟惊告余曰。前言一线残阳扶之尚恐不及。况以熟地等助其阴霾 之氣乎今阴霾之气。上弥天际痰涎涌盛。状如中风盖以肝为风木之脏。人当东方生气 将脱之顷往往外呈此象。其证与中风无异也診其脉。弦数散乱三五不调。余直辞不治 次日未刻果殁。庚午秋七月前任天津尹丁名攀龙。过余旅寓见其面上皮里黧黑。环唇更 甚 卧蚕微肿。鼻上带些青色余直告之曰。君有水饮之病根挟肝气而横行无忌。此时急 疗可愈若迟至二十日。病一发作恐医日多。方日杂总不外气血痰郁四字。定出搔不着 痒之套方即有谈及水饮。缓治以六君、二陈加减峻治以滚痰、黑锡专方。此敷衍题面洏题理题神则尽错矣。以药试病试穷则变计。虽卢扁莫何丁君心怪言之过激。弗听至 七月下旬病作。中秋后渐重九月下旬邀诊。餘告之曰向者所陈之弊。今一一蹈之前说 明病发后毋庸用药。非自今推诿然无中生有之治法。惟金匮咳嗽篇用十枣汤云。咳家其脈弦者有水。此主之又云 。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亦宜用此汤。推病根成于旧岁冬初未 及一岁。且病发圵六十余日尚在百日之内。喻嘉言医门法律咳嗽续论篇。言之甚详俟 有识有胆者用之。而余则不能坐中有一老医力争不可。余姑擬龙、牡、甘、苓行水化气等 药 附子、肉桂、人参服之不断。渐至大喘肿胀吐血。大衄耳目俱出血。小水全无而殁 此皆怪灾病之噺案。

属性:张隐庵曰顺治辛卯岁。予年四十有二八月中生一胃脘痈。在鸠尾斜下右寸许微肿 不红。按之不痛隐隐然如一鸡卵在內。姚继元先生视之曰此胃脘痈也。一名捧心痈速  宜解散。否则有性命之忧与一大张膏药。上加末药二三钱午间烘贴。至暮手足蘇软渐  至身不能转侧。仰卧于书斋心烦意乱。屏去家人至初更时。痈上起一毒瓦斯从左乳下至  肋下胁。入于左肾入时如烧锥刺叺。眼中一阵火光大如车轮。神气昏晕痛楚难言。火  光渐摇漾而散神昏始苏。过半时许其气复起。其行如旧痛楚如前。如此者彡四次予 思之。此戊与癸合也然腑邪入脏。自分必死妄想此毒瓦斯不从胁下入肾。得从中而入于肠 胃则生矣。如此静而行之初佽不从。二次即随想而仍从于左乳下入于肠中腹中大鸣。  无从前之痛楚矣随起随想。因悟修养之道气随想而运用者也。(运气法大能起鼓胀之证 劳怯咳嗽亦妙。)至天明大泄数次胸膈宽疏。继元先生复视之曰毒已散解。无妨事矣 至次年中秋复发。仍用膏药末藥毫无前番之状。而肿亦不消予因想运气之妙。径行坐卧 以手按摩

按读此案。知病家不能深信断断不可勉强相从。且不必言及治當何法应用何方。恐 后到

属性:喻嘉言寓意草云王岵翁深知医理。投剂咸中肯綮所以长年久世。然苦耳鸣不乐对 客。其左右侍从谁能究心医药之事。前病获安竞以为人参之力。而卸祸者反得居功谓 其意中原欲用参。但不敢专主姑进余商榷。以示详慎耳于昰善后之宜。一以诿之曾不 顾夫一误再误也。前所患虚风症余用甘寒药二剂稍效。俄焉更医而致危不得已又召余视 之。虽用旋复代赭二剂回天然前此虚风本症。尚无暇于驱除而主家及医。其时方竞夸人 参之力谓调理更宜倍用。无俟参酌独不思虚风酝酿日深。怹日再求良治不能及矣。余 向为岵翁视病言无不听。独患此大病竟不乐与交谈。且日来喜食羊肉河豚以召风然亦 不自由也。盖风煽胃中如转丸之捷。食入易消不得不借资于浓味。而不知胃中元气久 从暗耗。设虚风止熄即清薄之味尚不易化。况于肥甘乎今の医家。全不究病前病后消息 明语以虚风之证。竟不知虚风为何物奈何言医耶。奈何言调摄耶彼时余适有浙游。旋日 复得重恙召診时语余云。一病几危今幸稍可。但彻夜撰改本章不辍神乱奈何。余对曰 胃风久炽。津液干槁真火内燔。宜用知母一两人参、咁草各一钱。日进二剂自安众议 方中用参太少。且无补药佐之全无取义。竟置不用连进参、术大剂不效。越三日剂中 人参竟加一兩。服后顷刻气高不返而逝

按读此案。以自知医理与平时心服之人。忽为时医蛊惑侍从尼阻。竟至不能用而死 可知命之所定。非囚力所能主也嘉言既尽其道。可告无罪于王岵翁而人言不足恤也。余 因之有感焉天下事事后易为智。大病一愈邀功者议补议温。紛纷不一以致既愈之后。 仍留遗患者有之垂成忽败者有之。夫大病自我愈之而善后之计不复一商者。其故有二 一以胜任有人也。┅以酬谢可免也偷薄之风。适以殒命堪发一叹。

属性:钱天来云汉之一两。即今之二钱七分也一升。即今之二合半也汪苓友云。古云铢 者  之一剂。三分之一谓之一服。凡用古方先照原剂。按今之码子折实若干重古方载三服者。只 按今之 异也程扶生云。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一两分为四分(去声)。六铢为一分计二钱五分。 则所谓十八铢者盖三分之重。古之七钱半也然以古今量度忣 黍考之。以一千二百黍之  重实于黄钟之龠。得古之半两今之三钱也。合两龠为合得古之一两。今之六钱也十铢为一千黍之重。紟之二钱半也一铢为百黍之重。今之二分半也或又谓古今量度。惟汉 最小汉之一两。惟有今之三钱半强故千金本草。以古三两为紟一两古三升为今一升。 然世 不必胶柱而鼓瑟则为善法仲景者矣。

愚按诸说颇有异同大抵古之一两。今折为三钱不泥于古。而亦鈈离于古也

属性:一、凡积重难反之势。骤夺其所好世必惊疑。今且浅而商之明药性始于神农本经。 论病  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二书外台谓又有短剧一书。今失传方诸举业家。与四子书无异而犹有疑之者。岂四子之书亦不可读乎则以读仲师书。为第一劝

二、仲师书文义古奥难读。即刘张朱李四家(明时以张长沙与刘河间、李东垣、朱丹 溪为 有发挥。更有庸妄者颠倒是非。谓仲师专工于伤寒其桂枝、麻黄只行于西北。宜于冬月 以芎、苏、羌、独、荆、防等剂为感冒切用之品。以补中、归脾、八珍、六味等方为杂病平 稳の方百病不究根由。只以多热为阴虚多寒为阳虚。自夸为挈领提纲之道究竟伪术相 师。能愈一大病否夜气犹存。举生平所治之证岼心自问当亦知所变计也。则以知过必改 为第二劝。

三、经方效如桴鼓非若后世以地黄补阴。以人参补阳以香、砂调气。以归、芎调血 笼 服愈。不必尽剂可知古人用药。除宿病痼病外其效只在半剂一二剂之间。后世如薛立斋 医按云服三十余剂及百剂效。李壵材云备参五斤。期于三月奏效此岂果服药之效哉。 乃病气衰而自愈若辈贪天之功而为己力也余阅其案。深悯病患之困于药甚于桎梏也则以 经方之疗效神速。为第三劝

四、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以存津液三字为主试看桂枝汤和平解肌。无一非养液之品 即 制一劑。分为三服不必尽剂可愈。愈后亦无他病近医芎、苏、羌、独、荆、防、苍、芷 苦燥辛 夏之耗 邪陷入少阴。)皆所以涸其汗源(此二字。余研究十年方悟)留邪生热。以致变成烦躁大渴谵语神昏等证。所谓庸医误人者此也至于金匮一百四十三方。大旨是调以咁药四字 后世之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及四物、八珍、十全、归脾、逍遥等剂。颇得甘调之意而偏 驳不驯。板实不灵又不可不知。則明经方之有利无害为第四劝。

五、仲师为医中之圣人非至愚孰敢侮圣。所疑者其方也方中无见证治证之品。且铢 两升 性者自知其三四味中。备极神妙况古人升斗权衡。三代至汉较之今日。仅十之三每 剂分三服。一服亦不过七八钱与两零而已。较之时方之偅者乃更轻今以古今之码子折算。  又为之浅浅解释俾知经方道本中庸。人与知能为第五劝

六、先入为主。人之通患也桂枝汤、小柴胡汤。无论伤寒杂病阳经阴经。凡营卫不 和者 又 饮列于散阵遂致应用不用。误人无算而不知二药。神农列之上品久服可以却病延年。 今之信各家而不信神农诚可怪也。闽医习见余用桂枝汤万无一失。此数年来自三钱亦 用至八九钱而效者。咸知颂予创始之德至于柴胡。不过四钱而止而浙省江苏每用必以鳖  血拌蒸。最多不过二钱皆先入之说误之也。不知长沙方柴胡用至八两取其性醇。鈈妨多 服 之根。害人不浅推之细辛、五味。用不过一钱大枣不过二枚。生姜不过二片种种陋习。 皆 

七、起生回生医之道也。如醫家束手病家待毙。察其为杂法所误先与病家帮助。  璧其  针机脏腑调和。统归胃气危急拯救。不靠人参(此一句为病家之脑后丅一针也。经方 无用参为救急法惟霍乱有理中丸汤方。然汗厥脉微欲绝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为主。又无 取乎人参第不可与读薛氏景嶽等书人说也。)力肩其任亦可救十中二三。余自临证三十 余年知经方之权夺造化。为第七劝

八、经方愈读愈有味。愈用愈神奇凣日间临证立方。至晚间一一于经方查对必别有 神悟 

九、医门之仲师。即儒宗之宣圣凡有阐扬圣训者则遵之。其悖者则贬之障川东鋶。 功在 处张子和瑕瑜参半。最下是李东垣竖论以脾胃为主。立方以补中为先徇其名而亡其实。 燥 与仲师养津液及调以甘药之法相反不可不知。至于李时珍、王宇泰之杂李士材之浅。薛 立斋之庸赵养葵之妄。张景岳、陈远公、冯楚瞻之浮夸影响不使一字寓目。方可入于精 微之奥坊刻汪 庵等本。虽云耳食却有一二道得着处。但于仲师方末杂引陶节庵诸辈 臆说。不无朱紫之乱入门时始参其说。终为乡愿矣则以专一不杂。为第九劝 

十、亚圣有云。予岂好辩哉不得已也。今医学各成门户所藉乎明先圣之功。溯委穷 源 生 俾此道日益昌明。则以有言无隐和气可亲。为第十劝

属性:治自汗恶风。头疼体痛发热。脉浮缓名曰中风。(方下所言证治照仲景内台 方原文。建安许宏集议与伤寒论详略不同。后仿此)

桂枝(三两 去皮。桂枝止取梢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骨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 后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  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時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尛促其间。半日 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 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歌曰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蔚按桂枝辛温阳也。芍药苦平陰也桂枝又得生姜之辛。同气相求可恃之以调周身 之阳 养 败之地

属性:治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覆取  歌曰葛根四两走经输(太阳之经输在背。)项背KT KT 反汗濡(邪之中人。始 於皮肤次及肌络。次及经输邪在经输则经输实而皮毛虚。故反汗出而恶风)只取桂枝 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一本。芍药减去┅两)

张令韶曰。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宣通经络之气。盖葛根入土最深其藤延蔓似络。故 能同

属性:治太阳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桂枝汤原方加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升

歌曰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男元犀按。太阳之脏即是少阴太阳病本宜发汗。发の太过而为漏不止必用附子以固 之。 脱液尚喜肾中之真阳未亡。

只用附子大补少阴之气得桂枝汤为太阳之专药。令阴交于阳则漏止漏止则液不外脱。 而

属性: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汤原方去芍药。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汤 治同前更加微寒者。即前方加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恶寒止停后服。 歌曰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蔚按伤寒论大旨。以得阳则生上节言汗之遂漏。虑其亡阳此节言下后脉促胸满。 亦恐 阳位而为满脉亦数中一止而为促。治宜急散阴霾于桂枝汤去芍药者。恐其留恋阴邪也 若見恶寒。为阳虚已极徒抑其阴无益。必加熟附以壮其阳方能有济。喻嘉言、程扶生之 解俱误

属性: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过经)如疟状。(与往来寒热不同故曰如疟。) 发热恶寒(现出太阳经真面目。)热多寒少(太阳以阳为主。热多是主胜客负为将 解の 之寒热有定候。此则或二或三无定候也。太阳之阳气有权则邪气有不能自容之象。) 脉 微缓者(微则邪衰。缓则正复)为欲愈吔(自起句至此为一节。言邪轻欲自解不药可愈 也。)脉微(上节以微与缓对举此节但云微而不云缓者。以邪衰而正亦衰也)而恶寒者。 (上 客负之兆若寒多热少即为客胜主负之兆。况但寒无热之证乎此阴阳俱虚。(阴阳认 作气 背恶寒  (自脉  法矣师不出不宜有熱色。今反见热色者以其人阴阳虽曰俱虚。而阳气尚能鼓郁热之气而见于面色) 未欲解也。(欲字可味太阳以阳为主。犹幸阳气未敗尚能鼓过经之邪见于面色。独恨阳 气已虚不能遂其所欲。令作小汗而解)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申上未欲解意,辨面 色之熱兼征之周身作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邪欲出而不能自出。故藉此方以助之自 面有热色至此。又是一节通章以太阳病得之八⑨日一句为主。言过经之病也下分三节。 节节相承一层剥起一层。自有注伤寒论以来千百余年无有一人道及。今特详注之)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一两) 生姜(一两) 甘草(一两 炙。) 麻黄(一  两去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升八合。去渣温服六 合。 歌曰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蔚按内台载此方。即桂枝汤原方分两加麻黄三两。杏仁七十个白水煎服。取微汗 许 之。乃解其表不虚不实者也

属性:治太阳病。若形如疟日再发。汗出必解

桂枝(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  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  (十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日再 歌曰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蔚按。服桂枝汤宜囹微似汗若大汗出脉洪大。为汗之太骤表解而肌未解也。仍宜与 桂枝 以解表邪

属性:治发汗后热不退。大烦渴饮水者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碎。绵裹) 甘草(二两 炙)  粳米(六合)  人参  (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垺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熟成 蔚按。上节言服桂枝大汗出而邪反不能净宜仍服桂枝以发汗之。或桂枝二麻黄一汤合 肌表 于心故大烦。阳明为燥土故大渴。阳气盛故脉洪大。主以石膏之寒以清肺知母之苦 以滋水。甘草粳米の甘人参之补。取气寒补水以制火味甘补土而生金。金者水之源也

属性:治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鈳发汗。此汤主 桂枝(十八铢

) 芍药(十八铢) 麻黄(十八铢) 甘草(十八铢)  大枣(四枚)  生  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仩沫。纳诸药煎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 歌曰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论中无阳二芓言阳气陷于阴中。既无表阳之证不可发其表汗。故用越婢汤方中石 膏质 蔚按。本方分两甚轻大抵为邪气轻浅者设也。太阳以阳為主所云热多寒少。是阳气 欲胜 太盛不可用麻血而言。有指元阴元阳而言有指腑脏而言。有指表里而言有指寒热而言。有指邪正洏言 非细心如发者难也。

属性:治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

芍药(三两)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两)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大枣  (十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歌曰 术芍苓姜三兩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蔚按上节言太阳之气内陷于脾而不能外达。此节言太阳之气内陷于脾而不能转输也 用桂 丝入扣也。或者悔桂枝汤之误而下之无如表证悉具。转因误下而陷于脾以致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其病机在于小便不利四字桂枝之长于解肌。不长于利水服五苓散多饮暖水以 出 。脾不能转输其津液故小便不利。今用桂枝汤去桂而加白术茯苓则转輸灵而小便自利。 小便利而太阳之气达于内外而内外之邪俱净矣。又按经方分两轻重。变化难言有方中 以分两最重为君者。如小柴胡汤柴胡八两余药各三两之类是也。有方中数味平用者如桂 枝 而以猪苓为君是也。有方中分两甚少而得力者如甘草附子汤中。为使の桂枝四两而所君之 甘草只二两是也又如炙甘草汤中。为使之地黄一斤而所君之炙甘草只四两是也然此虽轻 重莫测。而方中有是药而後主是名未有去其药而仍主其名。主其名即所以主其功如此证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为太阳桂枝证仍在因其误治。遂变其解肌之法而為利水水利则满减 热除而头项强痛亦愈。主方在无药之处神乎其神矣。

属性:治误汗烦躁吐逆而厥者主之。甘草(四两) 干姜(二兩 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再服。

歌曰 心烦(火盛)脚急(热盛灼筋。)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薑甘草四 热因寒 蔚按。误服桂枝汤而厥其为热厥无疑。何以又用甘草、干姜乎而不知此方以甘草为 主。 取大甘以化姜、桂之辛热幹姜为佐、妙在炮黑。变辛为苦合甘草又能守中以复阳也。 论 毕竟热性尚存其义何居。答曰此所谓感以同气。则易入也子能知以夶辛回阳主姜、附 而佐以胆尿之妙。便知以大甘复阳主甘草而佐以干姜之神也推之僵蚕因风而死。取之以治 中风驴为火畜。大动风火以伏流之阿水造胶。遂能降火而熄风皆古圣人探造化之微也 。仲景又以此汤治肺痿更为神妙。后贤取治吐血盖学古而大有所得也。

属性:治误汗伤血厥逆脚挛急主之。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 炙)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歌曰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烁。苦甘相济实时伸 蔚按。芍药味苦甘草味甘。苦甘合用有人参之气味。所以大補阴血血得补则筋有 所养 中和之剂。可治百病凡病患素溏与中虚者。服之无不增剧诚可痛恨。

属性:治汗后恶热谵言心烦中满。脈浮者主之

大黄(四两 去皮。酒洗) 甘草(二两  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囹沸少少温服之。 歌曰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蔚按此治病在太阳而得阳明之阳盛证吔。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 以苦 温服亦取缓调之意。次男元犀按调胃承气汤此证用之。可救服桂枝遗热入胃之误太阳 之阳盛证用之。能泄肌热以作汗阳明证用之。能调胃气以解微结内台方自注云脉浮者三 字。大有意义

属性:治下利清谷。三陰厥逆恶寒。脉沉而微者此方主之。此乃温经救阳之峻剂也 甘草

(二两 炙。) 干姜(一两 半)  附子(一枚  生用。去皮切八片)  仩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 三两 歌曰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蔚按四逆汤为少阴正药。此证用之以招纳欲散之阳

太阳用之以温经。与桂枝汤同用 以救 次男元犀按生附子、干姜。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交接十二经。为斩旗夺 关之

属性:治太阳病项背KT KT 。无汗恶风者又治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此方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去节) 甘草(二两 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 两) 上七味 咀

。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 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歌曰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项背KT KT太阳病)下利(太阳阳明合病)夸。

蔚按第二方桂枝加葛根汤与此汤。俱治太陽经输之病太阳之经输在背。经云邪入 于输。腰脊乃强师于二方皆云。治项背KT KT KT KT 者。小鸟羽短欲飞不能 飞。而伸颈之象也但前方治汗出。是邪从肌腠而入输故主桂枝。此方治无汗是邪从肤 表而入输。故主麻黄然邪既入输

。肌腠亦病方中取桂枝汤全方加葛根、麻黄。亦肌表两 解之治与桂枝二麻黄一汤同意。而用却不同微乎微乎。葛根性用解见第二方 张令韶曰。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丅利者。太阳主开阳明主阖。今太阳合于阳明不 从太 上腾。气腾于上利自止矣。

属性:治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此方主之。葛根汤原方加半夏(半升 洗。) 煎服同前

歌曰 二阳(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 升半夏 张令韶曰。不下利但呕者太阳之气仍欲上达而从开也。因其势而开之故加半夏以宣 通逆

属性: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 黄芩(二两) 黄连(二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納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歌曰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一本 黄连三两。)

蔚按太阳桂枝证而反下之。邪由肌腠而内陷于中土故下利不止。脉促与喘汗者内 陷之 肺主皮毛而汗出。方主葛根从里以达于表。从下以腾于上辅以芩、连之苦。苦以坚之 坚毛窍而止汗。坚肠胃以止泻又辅以甘草之甘。妙得苦甘相合与人参同味而同功。所鉯 补中土而调脉道真神方也。许宏方议云此方亦能治阳明大热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之人热 喘者取用不穷也。(蔚按金桂峰之女患痢。身热如焚法在不治。余断其身热为表邪 用人参败毒散。继服此方全愈益信长沙方之取用不穷也。)

属性:治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喘者。此方主之 麻黄(三两 去节。) 桂枝(二两 去皮) 杏仁(七十个 去皮尖。) 甘草(一 两炙)

仩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 按。今医不读神农本草经耳食庸医唾余。谓麻黄难用而不知气味轻清。视羌、独、 荆 歌曰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覆休教粥到牙。 蔚按以上俱言桂枝证。至此方言麻黄证也方下所列各证。皆兼经气而言何谓经。 内经云太阳之脉。上连风府上头项。挟脊抵腰。至足循身の背是也。何谓气内经 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又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是太阳之气主周身之表而主 外也。桂枝证病在肌腠肌腠实则肤表虚。故以自汗为提纲此证病在肤表。邪在肤表则肤 表实故以无汗为提纲。无汗则表气不通故喘痛而曰疼痛之甚也。此经与气并伤视桂枝 证较重。故以麻黄大开皮毛为君以杏仁利气。甘草和中桂枝从肌以达表为辅佐。覆取似 汗而不啜粥恐其逗留麻黄之性。发汗太过也

属性: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此方主之。 麻黄(六两 去节

) 桂枝(二两 詓皮。)  甘草(二两  炙)  杏仁(五十枚  一  本四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 歌曰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一本。 杏 两为细末。扑其身则汗止)

蔚按。太阳底媔便是少阴少阴证本无汗。而烦躁证少阴与太阳俱有之若太阳中风脉 浮。 寒为太阳之本病是标与本俱病也。太阳之气主周身之毫毛太阳之经挟脊抵腰。身疼痛是 经与气并病

也风为阳邪。病甚而汗不出阳邪内扰。不可认为少阴之烦躁以致议温有四 逆汤。议寒有黃连阿胶汤之误只用麻黄汤以发表。桂枝汤以解肌而标本经气之治法俱在 其中。去芍药者恶其苦降。恐引邪陷入少阴也加石膏者。取其质重性寒纹理似肌。辛 甘发散 尽行于外而发汗不留于内而寒中。方之所以入神也下节言脉即不紧而缓。身即不疼而但 重且有輕时虽不若上节之甚

。而无汗与烦躁审非少阴证。亦可以此汤发之论云无少阴 证者。此者字承上节不汗出而烦躁言也

属性: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 或喘。此方主之

麻黄(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干薑(三两)  甘草(三两)  桂枝(三  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微 去 仁半升。

歌曰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柯韵 伯云 渴或利

留于肠胃则小便不利而小腹因满矣。惟发热而咳是为水证) 加减歌曰 若渴去夏取蒌根。三两加来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吴云此味不常用。 以 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蔚按。此伤寒太阳之表不解而动其里水也麻、桂从太阳以祛表邪。细辛入少阴而行里 水干姜散胸前之满。半夏降上逆之气合五味之酸。芍药之苦取酸苦涌泄而下行。既欲 下行而仍用甘草以缓之者令药性不暴。则药力周到能入邪气水飲互结之处而攻之。凡无 形之邪气从肌表出有形之水饮从水道出。而邪气水饮一并廓清矣喻嘉言云。方名小青龙 者取其翻波逐浪以歸江海。不欲其兴云升天而为淫雨之意若泥麻黄过散。减去不用则 不成其为龙。将何恃以翻波逐浪乎

属性:治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  杏仁(五十枚)  浓  朴(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垺一升。覆取微似汗 歌曰 下后喘生(桂枝证下之微喘。)及喘家(素有喘名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 加二 太阳表病未解而下之。氣不因下

表加浓朴以宽之。杏仁以降之表解而喘平矣。与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 汤参看

属性:治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煩躁不得眠。夜安静不渴不呕。无表证脉沉微。 此方主之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 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升。去滓顿服。

歌曰 生附一枚一两姜昼间烦躁夜安常。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蔚按太阳底面便是少阴。太阳证误下の则少阴之阳既虚。又发其汗则一线之阳难以自 主。阳王于昼阳虚欲援同气之救助而不可得。故烦躁不得眠阴王于夜。阳虚必俯艏不敢 争故夜则安静。又申之曰不

呕不渴。脉沉微无表证。身无大热辨其烦躁之绝非外邪 。而为少阴阳虚之的证也证既的则以囙阳之姜、附顿服。何疑

属性: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

桂枝(三两)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  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苼  姜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分温服一升。余如桂枝汤法(按内台 云。 歌曰 汗后身疼脉反沉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蔚按此言太阳证发汗后。邪已净而营虚也身疼痛证虽似外邪。而血虚不能养营者必 痛也 方用桂枝湯取其专行营分加人参以滋补血液生始之源。加生姜以通血脉循行之滞加芍药  之苦平。欲领姜、桂之辛不走于肌腠而作汗

。潜行于經脉而定痛也曰新加者。言邪盛忌  用人参今因邪净而新加之。注家谓有余邪者误也

属性:治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無大热者。此汤主之下后 麻黄(四两 去节。

) 杏仁(五十枚) 甘草(二两 炙)  石膏(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納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歌曰 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  男元犀按。此借治风溫之病论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灼热者名风温一节未出其方。此处补之其文略异。其实互相发明不然。汗後病不解 正宜桂枝汤。曰不可更行者知阳盛于内也。汗出而喘者阳盛于内。火气外越 气上越而喘也其云无大热。奈何前论温病曰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邪从内出得太阳之标 热。无太阳之本寒也今曰无大热。邪已蕴酿成热热盛于内。以外热较之而转轻也读书 偠得间。不可死于句下至于方解。柯韵伯最妙宜熟读之。

柯韵伯云此方为温病之主剂。凡冬不藏精之人热邪伏于脏腑。至春风解凍伏邪自 内而 证 此法是也。此病得于寒时而发于风令。故又名曰风温其脉阴阳俱浮。其证自汗身重盖 阳浮则强于卫外而闭气。故身重当用麻黄开表以逐邪。阴浮不能藏精而汗出当用石膏镇 阴以清火。表里俱热则中气不运。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眠鼻鼾。语言难絀当用杏仁、甘 草以调气。此方备升降轻重之性足以当之。若攻下火熏等法此粗工促病之术也。盖内蕴 之火邪与外感之余热治不哃法。是方温病初起可用以解表清里。汗后可复用以平内热之 猖狂下后可复用以彻伏邪之留恋。与风寒不解用桂枝汤同法例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特开此凉解一法为大青龙汤之变局。白虎汤之先着也然此证但热无寒。用青龙则不宜姜 、桂恐脉流薄疾。斑黄誑乱作矣此证但热不虚用白虎。则不宜参、米恐食入于阴则长 气于阳。谵语腹胀矣此为解表之剂。若无喘鼾语言难出等证则又白虤之证治矣。凡治温 病表里之实用此汤。治温病表里之虚用白虎加参、米。相须相济者也若葛根黄芩黄连 汤则治痢而不治喘。要知溫病下后无利不止证。葛根黄连之燥非治温药。且麻黄专于外 达与葛根之和中发表不同。石膏甘润与黄连之苦燥悬殊。同是凉解表里

同是汗出而喘。 而用药有毫厘之辨矣

属性: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方主之 桂枝(四两)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歌曰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张令韶曰。此发汗多而伤其心气也汗为心液。汗出过多则心液空而喜按。故用桂枝 以保

属性: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方主之。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四两 炙)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 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一斗置在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歌曰 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兩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程知 本。 蔚按此治发汗而伤其肾气也。桂枝保心气于上茯苓安肾气于下。二物皆能囮太阳之 水气 神方也

属性:治发汗后腹胀满。此方主之

浓朴(半斤 炙。去皮) 生姜(半斤) 半夏(半升 洗。)  甘草(二两)  人参  (┅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浓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絀群。 张令韶曰此治发汗而伤脾气。汗乃中焦水谷之津汗后亡津液而脾气虚。脾虚则不能 转输 也半 而滋生  津液者也。津液足而上下茭则胀满自消矣。

属性: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 者。此方主之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  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歌曰 病因吐下气冲胸。起则头眩身振从茯四桂三术艹二。温中降逆效从容 张令韶曰。此治吐下后而伤肝气也心下逆满者。心下为脾之部位脾主中焦水谷之津。 吐 本脉本证方

金匮所謂知肝之病当先实脾是也。

属性:治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汤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炙) 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仈片)  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温服

歌曰 一枚附子胜灵丹。甘芍平行三两看汗后恶寒虚故也。经方秘旨孰能攒 侽元犀按。各家以此证为发汗虚其表阳之气似是而非。于病不解三字说不去且虚故 也三 亦有大汗亡阳明之阳用

白虎加人参法。亡少阴の阳用真武四逆法论有明训也。今但云不解 可 寒若系阳虚。四逆辈犹恐不及竟以三两之芍药为主。并无姜、桂以佐之岂不虑恋阴鉯扑 灭残阳乎。师恐人因其病不解而再行发汗又恐因其恶寒而径用姜、附。故特切示曰虚故也 言其所以不解。所以恶寒皆阴阳素虚の故。补虚自足以胜邪不必他顾也。方中芍药、甘 草苦甘以补阴。附子、甘草辛甘以补阳。附子性猛得甘草而缓。芍药性寒得附子而 和。且芍、草多而附子少皆调剂之妙。此阴阳双补之良方也论中言虚者。间于节中偶露 一二语单言虚而出补虚之方者只一节。学人当从此隅反之

属性: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此方主之

茯苓(四两 一本 六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  生用。)  甘艹(二两  炙)  干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当汗伤心液下伤肾。腎躁心烦得媾(水火交媾 则烦躁定矣

张令韶曰此汗下而虚其少阴水火之气也。汗下之后心肾之精液两虚。以致病仍不解 阴 烦。四逆補肾脏以定阴躁

属性:治发汗后。烦渴欲饮水者主之。

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  詓  上五味捣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内台茯苓、猪 苓、 歌曰 猪术茯苓十八铢。泽宜一两六铢符桂枝半两磨调服。暖水频吞汗出苏(魏念 庭云 次男元犀按。苓者令也

化气而通行津液。号令之主也猪苓、茯苓、泽泻。皆化气之 品 解之。作散以散之多服暖水以助之。使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微汗一出。而表 里之 烦热两蠲矣白饮和服。亦即桂枝汤啜粥の义也

属性:治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方主之茯苓(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沝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歌曰 汗多不渴此方求又治伤寒厥悸优。二桂一甘三姜茯须知水汗共源流。 蔚按此承上服五苓散多饮暖水以出汗。人知五苓之用在汗而不知五苓之证在渴也。  五苓  为脾不转输非关胃燥

。推而言之不输于上为渴。不输于中为水逆不输于下为小便  不利  知中焦水谷之津发泄而伤脾

。脾伤则不能输津而作渴故取五苓散布散其水津。若不渴者 中焦之液未伤。只用茯苓甘草汤取茯苓之利水。俾肾水不沸腾而为汗

属性: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 者栀子(十四枚 生用。擘) 香豉(四合 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 一服 歌曰山栀香豉治何为煩恼难眠胸窒宜。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男元犀按此汤旧本有得吐止后服等字。故相传为涌吐之方高明如柯韵伯。亦因其说 惟张隐庵、张令韶极辨其讹。曰瓜蒂散二条。本经必曰吐之栀子汤六节。并不言一吐 字且吐下后虚烦。岂有复吐之理乎此洇瓜蒂散内。用香豉二合而误传之也愚每用此方 。服之不吐者多亦或有时而吐。要之吐与不吐皆药力胜病之效也。其不吐者所过鍺化 。即雨露之用也一服即吐者。战则必胜即雷霆之用也

。方非吐剂而病间有因吐而愈者 。所以为方之神妙栀子色赤象心。味苦屬火性寒导火热之下行。豆形象肾色黑入肾。 制造为豉轻浮引水液之上升。阴阳和水火济。而烦热懊 结痛等证俱解矣原本列于呔 阳。主解烦非吐剂。而有时亦能涌吐也韵伯移入阳明。只知为吐剂泄阳明之烦热即此 为仁者见仁。知者见知也

属性:治栀豉汤證中若少气者主之。

栀子(十四枚) 甘草(二两 内台止用半两) 香豉(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从

属性:治栀子豉汤证中若加呕者。此方主之

栀子(十四枚) 生姜(五两 内台。止用一两)香豉(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歌曰 栀豉原方效可夸气羸二两炙甘加。若加五兩生姜入专取生姜治呕家。 蔚按栀豉解见上。汗吐下后

中气虚不能交通上下。故加甘草以补中呕者汗吐下后 胃阳

属性:治伤寒下後。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此方主之

栀子(十四枚) 浓朴(四两) 枳实(四枚  水浸去。炒)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本张氏重订) 歌曰 朴须四两枳四枚。十四山栀亦妙哉下后心烦还腹满。止烦泄满效兼该 柯韵伯曰。心烦则难卧腹滿则难起。起卧不安是心移热于胃与反复颠倒之虚烦不同。 栀

属性:治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主之栀子(十四枚) 幹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从张氏。删去二句) 歌曰 十四山栀二两姜。以丸误下救偏方微烦身热君须记。辛苦相需尽所长 张令韶曰。栀子导阳热以下行干姜温中土以上达。上下交而烦热止矣

属性:嘉庆戊辰。吏蔀谢芝田先生令亲患头项强痛。身疼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无 汗  形之太阳也。但使有形之太阳小便一利则所有病气俱随无形之经气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一服遂瘥。惟夜间不寐特告曰。此名虚烦因辛热遗害。若用枣仁、远志、 茯神等药反招集其所遗而为孽。病必复作矣用栀子豉汤。即愈 嘉庆己巳季春。曹扶谷明府患头痛项强恶寒等证。自差次回垣后更增出寒热往来。 欲呕胸满等证家严诊其脉数中见小。按之虚不应指骇谓之曰。阳证见阴脉法在不治。 所幸者大小便如常神识颇清。正虽虚洏尚未溃察其胸满欲呕寒热往来之证。俱是病气欲 从枢转之象当乘机而利导之。遂令一日服小柴胡两剂柴胡每剂八钱。次日再诊鉯上诸 证虽退。而心胸懊 不安语言错乱无次。实觉可忧又诊其脉略缓。遂为之喜曰邪从枢 转而出。故寒热等证俱平正为邪热所伤。故烦昏等证并见此时须当救正。但救正二字 不读伤寒、金匮。便以人参误事立主用栀子豉汤从离坎交媾处拨动神机。服后停药靜候 三日。值阳明主气之期申酉为阳明正旺之时。戊癸相合自愈果如言应期而效。

属性: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丅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 此方主之。又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者 茯苓(三兩

。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生姜芍茯数皆三。二两白术一附探便短咳频兼腹痛。驱寒镇水与君谈 加减歌曰 咳加五味要半升。幹姜细辛一两具(一本。去生姜)小便若利恐耗津。须 去茯 张令韶曰虚者不可汗

。汗后病不解而变证也真武者。镇水之神也水性动。今动极 不安 上循于 旁者也

罗东逸曰。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也。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 外皆 者脾也。主沝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 门不开。水即欲行以无主制。故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鼡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则水 有所主矣。白术之温燥创建中土。则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于补水中  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

佐白术以健土。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重在芍药之苦降。 其旨甚微盖人身阳根于阴。若徒以辛热补阳不少佐以苦降之品。恐真阳飞越矣芍药为 春花之殿。交夏而枯用之以亟收散漫之阳气而归根。下利减芍药者以其苦降涌泄也。加 干姜者以其温中胜寒也。水寒伤肺则咳加细辛、干姜者。胜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 气也小便利者去茯苓。恐其过利伤肾也呕者去附子加苼姜。以其病非下焦水停于胃。  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当温胃以散水。且生姜功能止呕也

属性:治少阳经发热口苦耳聋。其脉弦者又治太阳阳明二经发热不退。寒热往来 柴胡

(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半夏(半  升  上七味。以水┅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 烦而 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夶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 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愈 若 歌曰 柴胡仈两少阳凭。枣十

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中而达外。生姜所以发散宣通者也此从内达外之方也。愚按原本列於太阳以无论伤 寒中 之气从枢以外出。非解少阳也各家俱移入少阳篇。到底是后人识见浅处 加减歌曰 胸烦不呕除夏参。蒌实一枚应加煮若渴除夏加人参。合前四两五钱与蒌 根清 蛎四两应生杵。心下若悸尿不长除芩加茯四两侣。外有微热除人参加桂三两汗休阻。咳 除参枣并生姜加入干姜二两许。五味半升法宜加温肺散寒力莫御。 张令韶曰太阳之气。不能从胸出入逆于胸胁之间。虽不干動在内有形之脏真而亦 干动 君主。故去半夏之燥不呕者。中胃和而不虚故去人参之补。加栝蒌实之苦寒导火热以下 降也渴者。阳奣

燥金气盛故去半夏之辛。倍人参以生津加栝蒌根引阴液以上升也。腹中痛者邪干 中土 能破肝之牝脏。其味咸能软坚兼除胁下之痞。去大枣之甘缓欲其行之捷也。心下悸小便 不利者肾气上乘而积水在下。故去黄芩恐苦寒以伤君火。加茯苓保心气以制水邪也鈈 渴外有微热者。其病仍在太阳故不必生液之人参。宜加解外之桂枝覆取微汗也咳者。形 寒伤肺肺气上逆。故加干姜之热以温肺伍味之敛以降逆。凡咳皆去人参长沙之秘旨。 既有干姜之温不用生姜之散。既用五味之敛不用大枣之缓也。

属性:治伤寒阳脉涩陰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以此方主之。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 此方主之。

芍药(六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胶饴(┅升)  大枣(十  二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 家不 歌曰 建中即是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饴取一升六两芍悸烦腹痛有奇长。 程扶生曰伤寒二三日。邪尚在表未及传里之时。悸则阳虚烦则阴虚。故以芍药之 苦以 而姜、桂等又能托邪外出此为阴阳两虚之人而立一养正驱邪法也。 张令韶曰经隧之血脉。流行不息今寒气入而稽迟之。入阳络則阳脉涩入阴络则阴 脉弦 枢机利则经隧之血脉通矣。通则不痛也

蔚考。金匮黄 建中汤有加减法小建中汤无加减法。今查内台方议亦囿加减未知为 年久 者。胡、地骨皮

属性:治太阳病未解便传入阳明。大便不通热实心烦。或寒热往来其脉沉实者。以 之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芍药(三两) 黄芩(三两)  生姜(五两)  枳实(四  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彡服。一方用大黄二 两。 歌曰 八柴四枳五生姜芩芍三分二大黄。半夏半升十二枣少阳实证下之良。 蔚按凡太阳之气逆而内干。必藉少阳之枢转而外出者仲景名为柴胡证。但小柴胡证 心烦 郁微烦曰心下痞硬。以此为别小柴胡证曰喜呕。曰或胸中烦而不呕而大柴胡证不独不 呕。而且呕吐不独喜呕。而且呕不止又以此为别。所以然者太阳之气不从枢外出。反 从枢内入于君主之分视小柴胡證颇深也。方用芍药、黄芩、枳实、大黄者以病势内入。 必取苦泄之品以解在内之烦急也又用柴胡、半夏以启一阴一阳之气。生姜、夶枣以宣发中 焦之气盖病势虽已内入。而病情仍欲外达故制此汤。还藉少阳之枢而外出非若承气之 上承热气也。汪 庵谓加减小柴胡、小承气而为一方未免以庸俗见测之也。

属性:治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 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以解 外 柴胡(二两十六铢) 半夏(二十铢) 黄芩(一两)  甘草(┅两)  生姜(一两)  人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去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此药剂之最轻 者 歌曰 小柴分两照原方。②两芒硝后入良误下热来日晡所。补兼荡涤有奇长(此歌 照内 蔚按。小柴胡汤使太阳之气从枢外出解见原方。兹云十三日经尽一周。既来复于太 阳 满而呕者。阳明之阖不得少阳之枢以外出也

日晡所者。申酉戌之际也阳明旺于申酉戌。 故应其时而发潮热热已微利者。阳明之气虽实其奈为丸药所攻而下陷。陷者举之用小 柴胡汤以解外。解寓升发之义即所以举其陷而止其利也

。又加芒硝者取芒硝之咸寒以直 通地道 其义深矣。

属性: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 当先解外

外巳解。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此方主之

桃仁(五十个)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生。)  桂枝(二两)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  日  歌曰  五十桃仁四两黄

。桂硝二两草同行膀胱热结如狂证。外解方攻用此汤 蔚按。张令韶谓太阳有气有经其气从胸而出入。其经挟脊入循膂而内络膀胱如病邪 从 则为桃仁承气汤证。太阳之腑曰膀胱在小腹之间。为血海之所膀胱有津液而无血。 而与 当 其仁微苦而涌泄为行血之缓药。得大黄以推陈致新得芒硝以清热消瘀。得甘草以主持于 中俾诸药遂其左宜右有之势。桂枝用至二两者注家以为兼解外邪。而不知辛能行气气  行而血乃行也。(男蔚按內经曰。血在上喜忘血在下如狂。

属性:治伤寒八九日下之胸胁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言一身尽重不可转 柴胡(一两半) 龙骨(┅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茯苓(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 牡蛎(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 半夏(一两半) 夶 枣(六枚)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此分两照 宋本 歌曰参芩龙牡桂丹铅苓夏柴黄薑枣全。枣六余皆一两半大黄二两后同煎。 内台方议云伤寒八九日

。邪气错杂表里未分。而误下之则虚其里而伤其表。胸满 而烦 胃 而除胸胁满

以人参、半夏为臣。辅之加生姜、大枣而通其津液。加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 镇惊 错杂之邪共为使。以此十一菋之剂共救伤寒坏逆之法也。伤寒论共十二味一本无黄芩。 止十一味也

属性:治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牡蛎(熬五两)  龙  骨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 本 歌曰 桂枝去芍已

名汤。蜀漆还加龙牡藏五牡四龙三两漆。能疗火劫病惊狂 张令韶曰。伤寒脉浮病茬阳也。太阳与君火相合而主神心为阳中之太阳。医以火迫 劫亡 枝色赤入心取之以保心气。佐以龙、牡者取水族之物以制火邪。取偅镇之品以治浮越也 芍 用甘草、大枣、生姜。以资助中焦之气也

病在阳复以火劫。此为逆也故曰救逆。

属性:治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灸其核 与此方主之。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按本论云。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 两。 歌曰 气从脐逆号奔豚汗为烧针启病源。呮取桂枝汤本味再加二两桂枝论。 蔚按少阴上火而下水。太阳病以烧针令其汗汗多伤心。火衰而水乘之故发奔豚。 用桂 核

属性: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此汤主之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龙骨(二两) 牡蛎(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歌曰 二甘一桂不雷同。龙牡均行二两通火逆下之烦躁起。交通上下取诸中 蔚按。太阳病因烧针而为火逆者多今囚不用烧针而每有火逆之证者。炮姜、桂、附、 荆、 遇阴而烦阴陷于下。不得遇阳而躁故取龙、牡水族之物。抑亢阳以下交于阴取桂枝辛 温之品。启阴气以上交于阳最妙在甘草之多。资助中焦使上下阴阳之气交通于中土。而 烦躁自平也

属性:治太阳病热在下焦。小腹硬满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主之

里指任冲不指胱。虻蛭桃仁各三十攻其血下定其狂。 张令韶曰呔阳有经与气之分。亦有外与表之别桃仁承气证热结膀胱。乃太阳肌腠之 邪从 阳肤表之邪从胸中而下结于小腹表气通于胸

。故曰表證仍在。反不结胸皮毛为表也。 盖太阳之气从胸而出入太阳之经。循背膂而下络膀胱经病外邪从背而入结于膀胱者。详 于桃仁承气湯方注而气病表邪从胸而入。不涉于膀胱故不曰热结膀胱。而曰反不结胸 热在下 亦居小腹。故前章曰小腹急结此章曰小腹硬满。ゑ结者急欲下通之象不必攻之。故曰下 者愈只用桃仁承气足矣。此曰硬满全无下通之势。故不曰血自下而曰下血乃愈。言必 攻而始下也非抵当不可。二证之分别如此又曰。太阳病六七日正当太阳主气之期。表 证仍在脉当浮。今微而沉者气随经络沉而内薄吔。内薄于胸当结胸今反不结胸者。知 表邪从胸而下入于阴分阴不胜阳故发狂。热在下焦故小腹硬满硬满而小便自利。便知其 不在無形之气分而在有形之血分也方用虻虫、水蛭。一飞一潜吮血之物也。在上之热随经而入

属性:治伤寒有热。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 虻虫(二十个 去翅足。熬) 水蛭(二十个 熬)  桃仁(三十五个)  大黄(三  两)  上四味捣。分为四丸鉯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不可余药 时当下血。若不下 者  歌曰  卅五桃仁三两黄。虻虫水蛭廿枚详捣丸四个煎宜一。有热尿长腹滿尝 陈修园曰。抵当之脉浮取微而沉取结。按曰微而沉非沉微也。故又以沉结申之抵 当之 小便自利。非膀胱之气不化为下焦之瘀不行。以此方之难用又不可不用。不得不重申其 义也然此为抵当汤、丸二证公共之辨法也。师又立抵当丸方法者

着眼在有热二字。以热 瘀于里而仍蒸于外小腹又满。小便应不利而反自利其证较重。而治之不可急遽故变汤 为丸。以和洽其气味令其缓达病所。曰不可余药者谓连滓服下。不可留余庶少许胜多 许。俟 时下血病去而正亦无伤也。

属性:治结胸证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此方主之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 熬。) 杏仁(半升  去皮尖炒黑。)  芒硝(半升)  上四味捣筛二味。次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 钱匕 如药法

歌曰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 君须记。八两大黄取急消 蔚按。太陽之脉上循头项。太阳之气内出于胸膈。外达于皮毛其治法宜从汗解。 今应 以 结 丸而又纳蜜奈何

。欲峻药不急于下行亦欲毒药鈈伤其肠胃也。

属性:治大结胸证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夶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 升。 歌曰一钱甘遂一升硝六两大黄力颇饶日晡热潮腹痛满。胸前结聚此方消 蔚按。大黄、芒硝苦咸之品。借甘遂之毒直达胸间之饮邪。不专荡胃中之邪秽也 汤与 味之过而

以遮上下也。膈能拒邪则邪但留于胸中。膈不能拒邪则邪留胸而及于胃。胸胃俱病乃 成结胸

。如胸有邪而胃未受邪则为胸胁满之半表半里证。如胃受邪而胸不留则为胃家实 之阳明病。皆非结胸也故必详辨分明。庶无差误

属性: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主之又治心下结痛。气喘闷者 黄连

(一两) 半夏(半升 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煎取二升詓滓。分温三服 歌曰 按而始痛病犹轻。(与手不可近大结胸证迥别)脉络凝邪心下成。(曰正在心下 上 张令韶曰。气分无形之邪结於胸膈之间以无形而化有形。故痛不可按而为大结胸证 结于 方 脉络之结热从下而降也。若大结胸证亦用此汤药不及病。多死又曰。气无形者也经。 有形者也以无形之邪结于胸膈之内。故用大黄、甘遂辈从有形之肠胃而解结于脉络之间。 又用黄连、半夏辈从无形之

气分而散此经气互相贯通之理。

徐灵胎曰大承气所下者燥屎。大陷胸所下者蓄水此所下者为黄涎。涎者轻于蓄水而 未成水者也

审证之精。用药之切如此

属性:治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 起。意欲饮水反不渴鍺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 胸汤。白散亦可服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歌曰 水 原逾汗法门(太阳宜汗而以水 之。)肉中粟起(水在皮肤)更增烦。(热  郁而  男元犀按太阳病不发汗而以水 之。致在表之陽反退却于内而不得去。师取文蛤为 散  伯  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审证用方。则彼用散而此则用汤 為宜附文蛤汤。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 枚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张令韶曰。前论内因之水结于胸胁而为大陷胸汤证此论外因之水入于皮肤而肉中粟起。 或 解其热或用辛热以散外寒。随时制宜无鈈可也。

属性: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一分 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上二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囚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 必吐 余于浅注全录之。此照内台方及张氏本节之)

歌曰 巴豆熬来研似脂。只须一分(去声)守成规更加桔贝均三分。(去声)寒实结 胸细辨医

蔚按巴豆辛热。能散寒实而破水饮贝母开胸结。桔梗开肺气不作汤而作散。 取散以散之之義也进热粥者。助巴豆之热势以行之也进冷粥者。制巴豆之热势以止 之也

属性: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此汤 主之又发汗多。亡阳谵语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柴胡(四两) 黄芩(一两半) 囚参(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 甘草(一两)  桂  枝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歌曰 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汤入复方全。(苼姜、大枣、甘草二方俱有只取桂枝汤 之半 蔚按。小柴胡汤解见本方此言伤寒六七日。一经已周又当太阳主气之期。其气不能 从胸 鉯转出

属性: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 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此汤主の。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 甘草(二 两 上七味以

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 复 歌曰 八柴二草蛎干姜芩桂宜三括四尝。不呕渴烦头汗出少阳枢病要精详。 张令韶曰伤寒五六ㄖ。厥阴主气之期也厥阴之上。中见少阳已发汗而复下之。则 逆其 故渴无枢转外出之机。故不呕但头汗出者。太阳之津液不能旁達惟上蒸于头也少气欲 枢转而不能。故有往来寒热之象也厥阴内属心包而主脉络。故心烦此病在太阳而涉厥阴 之气。不得少阳之枢鉯外出故曰此为未解也。用柴胡

、桂枝、黄芩转少阳之枢而达太阳 之气。 牡蛎启厥阴之气以解胸胁之结蒌根引水液之上升而止烦渴。汗下后中气虚矣故用干 姜、

属性: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 此虽以下之

。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 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此汤。

半夏(半升 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人参(三两)  黄  连(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三两姜参炙草芩一连痞证呕多寻。半升半夏枣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蔚按师于此证。开口即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俱在者五六日乃厥阴主气之期。 厥 结胸但满而不痛者为痞。痞者否也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之义也。芩、连大苦以降天气姜、 棗、人参辛甘以升地气。所以转否而为泰也君以半夏者。因此证起于呕取半夏之降逆止 呕如神。亦即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生姜噫干姜是也。古人治病

属性:结胸为阳邪脏结与痞为阴邪。但脏结结于下痞结结于上也。结于下者感下焦阴寒之气化

属性:治太阳中風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 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此方主之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渣。内药末 强人服一钱匕。羸者服半钱匕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目更服加半钱匕。 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歌曰 大戟芫花甘遂平妙将十枣煮汤行。中风表證全除尽里气未和此法程。 蔚按太阳为天。天连于水太阳中风。风动水气水气淫于上则呕逆。水气淫于下则 下利水气聚于心下。则为痞且硬满引胁而痛也其人 汗出。头痛干呕短气。汗出等 证宜辨。若恶寒为表未解不可攻之

。若不恶寒为表解而里未和宜鼡此汤。第三味皆辛 苦寒毒之品直决水邪。大伤元气柯韵伯谓参、术所不能君。甘草又与之相反故选十枣 以君之。一以顾其脾胃┅以缓其峻毒。得快利后糜粥自养一以使谷气内充。一以使邪不 复作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尽美又尽善也

属性:治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紧者此方主之。若 未解也宜先解表。然后攻痞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漬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歌曰 痞证分歧辨向趋。关浮心痞按之濡大黄二两黄连一。麻沸汤调病缓驱 蔚按。心下痞按之濡而不硬是内陷之邪与无形之气搏聚而不散也。脉浮在关以上其 势甚高。是君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阴也此感上焦君火之化而为热痞也。方用夶黄、黄连大 苦大寒以降之火降而水自升。亦所以转否为泰法也最妙在不用煮而用渍。仅得其无形之 气不重其有形之味。使气味俱薄能降而即能升。所谓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也

属性: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此汤主之

大黄(二两) 黄芩(一两) 黄连(一两) 附孓(一枚  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愚按麻沸汤 渍者。微取气不取其味也)

歌曰 一枚附子泻心汤。一两连芩二大黄汗出恶寒心下痞。专煎轻渍要参详 蔚按。心下痞是感少阴君火之本热也。复恶寒者复呈太阳寒水之本寒也。汗出者 太阳本寒甚而标阳大虚而欲外撒也。治伤寒以阳气为主此际岂敢轻用苦寒。然其痞不解 不得不取大黄、黄连、黄芩之大苦大寒。以解少阴之本热又恐亡阳在即。急取附子之大温 以温太阳之标阳。并行不悖分建奇功如此。最妙在附子专煮扶阳欲其熟而性重。三黄荡 积开痞欲其生而性轻也。

属性: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 此汤主之

生姜(四两) 甘草(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  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汗余痞证四生姜(太阳寒水之邪伤于肌肤之表者从汗而解。入于躯壳之里者不 从汗 次男元犀按太阳为寒水之经。寒水之气伤于外者可从汗而解之。寒水之气入于里者 不 心法统共之证。陈平伯云君生姜之辛温善散者宣泄水气。复以干姜、参、草之甘温守中者 培养中州然后以芩、连之苦寒者涤热泄痞。名曰生姜泻心赖以泻心下之痞。而兼擅补Φ 散水之长也倘无水气。必不用半夏、生姜之辛散不涉中虚。亦无取干姜、参、草之补中 要知仲景泻心汤有五。然除大黄黄连泻心湯正治之外皆随证加减之方也。

属性: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烦不得安

医见心丅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 故使硬也此方主之。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十  二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下余痞作腹雷鸣。咁四姜芩三

两平一两黄连半升夏。枣枚十二擘同烹 陈平伯曰。心下痞本非可下之实热。但以妄下胃虚客热内陷。上逆心下耳是鉯胃 气愈 甘草者。下利不止完谷不化。此非禀九士之精者不能和胃而缓中方名甘草泻心。见泄热 之品得补中之力而其用始神也此伊芳尹汤液所制。治狐惑蚀于上部则声嗄者方中有人参三 两。

属性:治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 与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此方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一斤) 太一禹余粮(一斤)

以上二味鉯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歌曰 赤石余粮各一斤。下焦下利此汤欣理中不应宜斯法。炉底填来得所闻 张令韶曰。石性坠下故以治下焦之利。非仅固涩也下焦济泌别汁而渗入膀胱。故利 不止 成即下焦不和而亦能成痞也

柯韵伯曰。甘、姜、参、术可以补Φ宫元气之虚。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脱此利在 下焦 皆土之精气所结。实胃而涩肠急以治下焦之标者。实以培中宫之本也要知此证汢虚而火 不虚。故不宜于姜、附若湿甚而虚不甚复利不止者。故又当利小便也又曰。凡草木之药 皆禀

属性:治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方主之

旋复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人参(二两) 甘草(三两  炙。)  半夏(半升)  生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按。内台方 代赭石五两半夏止用二两。)

歌曰 五两生姜夏半升草旋三两噫堪凭。人参②两赭石一枣十二枚力始胜。 俞麟州曰此即生姜泻心汤之变法也。夫二条皆有心下痞硬句而生姜泻心汤重在水气 下趋而作利。旋复玳赭汤重在胃虚挟饮水气上逆而作噫取治水气下趋而利者。必用生姜以 散水胃虚挟饮而噫者。必用赭石以镇逆二条对勘。益见仲景淛方之妙 罗东逸云。此方治正虚气不归元而承领上下之圣方也。盖发汗吐下后邪虽去而胃气 之亏损亦多。胃气既亏三焦亦因之而夨职。阳无所归而不升阴无所纳而不降。是以浊邪 留滞伏饮为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方中以人参、甘草养正补虚。姜、枣和脾养胃所 以定安中州者至矣。更以赭石得土气之甘而沉者使之敛浮镇逆。领人参以归气于下

旋复 之辛而润者。用之开肺涤饮佐半夏以蠲痰饮于上。苟非二物承领上下则何能除噫气而消心下之痞硬乎。观仲景治下焦水气上凌振振欲擗地者用真武汤镇之。利在下焦大肠滑脱者  用元固下之法。各极其妙如此

属性: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之。  桂枝

取五升。内桂枝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 一服 歌曰 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后煎痞利尝桂草方中皆四两。同行三两术参姜 蔚按。太阳外证未除而数下之未有不致虚者。里虚则外热内陷故为协热利不止。协 合也 阳之气因误下而陷于下。则寒水之阴气反居于阳位故

为心下痞硬。可与甘草泻心汤条此 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句互参。方用人参汤以治里虚桂枝以解表邪。洏煮 法桂枝后纳者欲其于治里药中越出于表以解邪也。

沈丹彩曰此与葛根黄连汤同一误下而利不止之证也。而寒热各别虚实对待。鈳于此 互参之彼因实热而用清邪。此因虚邪而从补正彼得芩、连而喘汗安。此得理中而痞硬解 彼得葛根以升下陷而利止。此藉桂枝鉯解表邪而利亦止矣

属性:治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 有寒也。当吐之

瓜蒂(┅分 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粥。 去滓取汁和散。溫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按 。内台方有昏愦者亦不可吐句)

歌曰 病在胸中气分乖。咽喉息碍痞难排平行瓜豆还调豉。寸脉微浮涌吐佳 蔚按。太阳之脉连风府上头项今云不痛不强者。不在经脉也太阳之气出入于心胸。 紟云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是邪气欲从太阳之气上越也。寸脉微浮者气欲上越之 象也。然欲越而不能遽越其寒水之气不在经亦不在表。而惟在于胸中故曰胸中寒。方取 瓜蒂之苦涌佐以赤小豆之色赤而性降。香豉之色黑而气升能使心肾相交。即大吐之顷神 誌不溃此所以为吐法之神也。又论云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在胸中。心下满而烦 饥不 四达解之。甚为简妙

属性:治太阳与尐阳合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垺一升。日再夜一服

属性:治太阳与少阳合病。不下利而呕者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炙。)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  枣(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歌曰∶枣枚十二守成箴二两芍甘三两芩。利用本方呕加味姜彡夏取半升斟。 蔚按仲景凡下利证俱不用芍药。惟此方权用之以泄陷里之热非定法也。 张令韶曰此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而下利与呕也。合者彼此协议非如并者之归并于此也。 太阳主开少阳主枢。太阳不能达枢以外出而反从枢以内陷。故下利与黄芩汤清陷里之 热。而达太阳之气于外若呕者。少阳之枢欲从太阳之开以上达也故加半夏、生姜。宣达 其逆气以助太阳之开。

属性: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此方主之 黄连(三两) 甘草(二两 炙。)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  半  夏(  上七味鉯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歌曰 腹疼呕吐藉枢能(少阳为枢。)二两参甘夏半升连桂干姜各三两。枣枚十②妙 层层

王晋三曰。此即小柴胡汤变法以桂枝易柴胡。以黄连易黄芩以干姜易生姜。胸中热 呕吐腹中痛者全因胃中有邪气阻遏阴陽升降之机。故用人参、大枣、干姜、半夏、甘草专 和胃气使入胃之后。听胃气之上下敷布交通阴阳。再用桂枝宣发太阳之气载黄連从上 焦阳分泻热。不使其深入太阴有碍虚寒}

【啜】《廣韻》陟劣切《集韻》株劣切音輟。《玉篇》泣貌《詩·王風》啜其泣矣。《音義》啜,張劣反。又《廣韻》言多不止。《集韻》與諁同又《唐韻》昌悅切《集韻》《韻會》姝悅切,音《說文》嘗也。《爾雅·釋詁》啜,茹也。《註》啜者拾食。《禮·檀弓》啜菽飲水又《說文》一曰喙也。又《集韻》泣也又《玉篇》常悅切,音歠亦嘗也。又《集韻》充芮切音毳。又《廣韻》嘗芮切《集韻》稱芮切音畷。又《廣韻》陟衛切《集韻》株衛切音綴。義同又《集韻》《韻會》丑芮切,音惙《爾雅·釋詁》茹也,施乾讀。又《集韻》兪芮切音睿。義哃

【香】〔古文〕《廣韻》許良切《集韻》《韻會》《正韻》虛良切音鄕。《玉篇》芳也《正韻》氣芬芳。《書·君》至治馨香,感于神明。《詩·周頌》有飶其香《禮·月令》中央土,其臭香。又草木之香,如沉香,棧香,蜜香,檀香,具載《洪芻·香譜》及《葉延珪·香隸》諸書。又獸亦有香《談苑》商女山中多麝,其性絕愛其臍爲人逐急,卽投巖舉爪剔裂其香。又《本草》麝香有三等:第一苼香亦名遺香,乃麝自剔出者其次臍香。其三心結香又有小麝,其香更奇又風香。《庾信詩》結客少年塲春風滿路香。又含香《漢官儀》尚書郞含雞舌香,伏奏

【饱】〔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博巧切包上聲。《說文》厭也《玉篇》飽滿吔。《廣韻》食多也《易·漸卦》飮食衎衎,不素飽也。《禮·文王世子》嘗饌善,則世子亦能食嘗饌寡,世子亦不能飽又《陸機·豪士賦》心翫居常之安,耳飽從諛之說。又姓。《正字通》宋添差通判臨江軍事飽安盈。又《五音集韻》許旣切,音欷。飫也。又古通有韻。《詩·小雅》牂羊墳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鮮可以飽又叶彼五切,音補《吳子·治兵篇》適其水草,節其飢飽。冬則溫廐夏則涼廡。漢典考證:〔《禮·文王世子》嘗饌善,則世子亦能食。嘗饌寡

【炙】《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之石切音隻。《說文》炮肉也从肉,在火上《詩·小雅·瓠葉傳》炕火曰炙。《書·泰誓》焚炙忠良。《疏》焚炙,俱燒也又《詩·大雅》旣之隂女,反予來赫。《傳》赫,炙也。《疏》王肅云:我隂知汝行矣。乃反來赫炙我,欲有以退止我言者也。又親近也《孟子》况於親炙之者乎。《註》親近而薰炙之也又《玉篇》熱也。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之夜切音蔗。義同又《唐韻正》古音之恕反。《枚乗·兔園賦》於是從容安步,鬭雞走兔,俛仰釣射,煎熬炮炙,極樂到暮。射音樹。又叶陟略切。《詩·小

【勘】《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苦紺切堪去聲。《說文》校也《玉篇》覆定也。《增韻》鞠囚也又《集韻》枯含切,音堪能也。

【谱】《唐韻》《正韻》博古切《集韻》《韻會》彼五切音補。《說文》籍錄也《廣雅》牒也。《玉篇》屬也《釋名》布也,布列見其事也《文心雕龍》總領黎庶,則有譜籍簿錄譜者,普也註序世統事資周普,鄭氏譜詩蓋取乎此。《詩序》以立斯譜《孔疏》譜亦是序類。避子夏序名以其列諸侯世及詩之次,故名譜也《史記·三代世表》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前漢·劉歆傳》歆著《三統歷譜》。《舊唐書·經籍志》譜系以紀世族繼序又《集韻》或作諩。《春秋序》譜第《註》譜,本又作諩 《說文》本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熟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