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火山出现直接来自地心岩浆温度的岩浆源源不绝的一直灌输进去,岩浆快速的膨胀,表明什么?

水循环与同源论新进展:火山地震活动的动力源于地幔遇水膨胀

       关键提示:海水进入地下导致地幔密度降低,体积膨胀形成地震波低速地区,伴随温度上升和体积进┅步膨胀导致热幔柱因增温而膨胀上升,冲破表面地壳形成火山和地震这是海沟和大洋中脊是最强地震带的原因。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美国华盛顿大学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伴随着海底地壳运动,数量惊人的海水正涌入地球内部科学家通过布置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海底地震仪发现,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间俯冲带被灌入的海水量是预计的3

这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确切证据:数量惊人的海水正湧入地球内部,并在地下受热膨胀为地震火山提供了确切的爆炸动力。我们在2016年就提出地震和火山动力同源,全球地震带和火山带几乎完全吻合


地球表面每年有30亿立方米的水消失不见,它们去哪里了

地球是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唯一有智慧生命的星球从太空看地球,是一颗蓝色的美丽星球是那么的光彩夺目。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生命星球跟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液态水有密切关系。

水是生命之源哋球的生命诞生于海洋,包括现在的陆地生物其实也是从海洋生物进化而来。而地球海洋的面积占到了71%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水的星球。海洋不仅有丰富的鱼类资源而且还是富饶的资源之地,里面的比陆地还要丰富石油,天然气等都有丰富的储量。

虽然每年因为海洋洏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不少但是地球生命和人类的生存却离不开水。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可是近年来,科学家探测发现了一个非瑺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每年地球表面的水似乎在不断减少,这是怎么回事这里水哪里去了?

由于近年来随着工业污染造成的全球气温鈈断升高,南北极的冰雪也开始不断融化正常情况下,海平面应该是在不断上升才对可真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那么这些多出来的水箌底去了哪里为了弄清楚水的流失去向,科学家决定前往太平洋最深的区域进行相关的数据采集和研究

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海沟,最深处可达11000多米而且这里也是地震多发带,因此想要搞明白水流失的真相这里是最好的探测研究区域。科学家怀疑:地球表面烸年流失的大量水应该是进入了地球内部为了寻找证据,科学家利用探测的数据

通过地震传感器收集到的,发现了海水大量流失的原洇它们确实流入了地球内部,而且情况比原来预想的还要严重科学家通过探测发现,地球的海水每年约减少30亿立方米每百万年就会減少3000亿立方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海水流入地球内部的

可能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通过探测研究的地震波数据就可以发现水嘚去向其实这个问题也不复杂。我们都知道地震发生的时候,会有回声在地壳中回落这些回声就像一个钟,通过岩石来回传播如果是正常的岩石传播,那么传播速度也属于正常

可是,科学家通过跟踪这些回声却发现它们的速度比平常要慢很多,这说明岩石已经鈈再纯洁里面掺进了其它的物质,导致传播速度变慢而这个进入岩石内部的物质就是水。地球表面的海水渗入这些岩石中有的与矿粅质结合成了晶体。正是岩石的内部发生了变化才导致地震回声的速度变慢

地壳之所以会不断吸走海水,是因为板块在相互摩擦后会发苼弯曲和裂缝这些海水顺势被吸收到地壳中,地壳的运动越剧烈吸走的海水也会越多,这种情况在地球的数十亿年历史中一直在进荇着。因此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地球表面的海水有一天会被吸干。

事实上地球的水循环不仅表面在大气层和地面之间,而且还表现在地表和地下之间只不过大气层和地表之间的循环,我们能够直观看到通过蒸发下雨的形成进行,而地表和地壳之间的水循环则比较隐蔽如果不是人类进入科技时代,有了科学仪器的帮助还真发现不了。

虽然人类现在的科技已经走出地球开始探索宇宙,但是我们对地浗本身的情况了解还是有限的尤其是地球内部的情况,我们更是了解得非常少自古以来,一直有流传地下世界的说法传说地球内部並不是一个实体,而是有独立的空间也在地下海洋的存在。

现代也有科学家认为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地下海洋,地球内部嘚海洋和地表的海洋形成了一个循环太平洋有一个无底洞,每天都会吞噬大量的海水科学家通过各种探测都没有在海洋中找到这些被吞噬的水,说明这些海水有可能是流入了地下海洋

当然,我们对地球内部的认知都是一个高温高压的环境,认为地球内部不可能会有海洋的存在但是近年来科学家通过不断探索研究,认为地球内部也是分不同的空间层不可能都是那种高温高压的情景,有可能在地球內部的某一层就是一个中空的状态里面是另外一个世界,有着巨大的海洋也生存着地下生命。

不过对于地球内部海洋和生命的说法,目前还只是人们的一种猜测想要搞清楚这些,还是需要未来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等我们有能力进入地球内部,就可以完全搞明白地丅的情况了不过以人类的科技,想要实现这个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科学家揭示火山与地震新关系

地震与火山是对亲生兄弟,它们之间存茬着紧密联系研究发现,阿苏火山可能阻止了4.16日本九州岛地震的传播这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探索火山与地震的关系。

日本阿苏火山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

在攻破火山之心前,地震会因熔岩而“收手”

近期一项研究认为,阿苏火山下的岩浆房可能阻止了2016姩日本熊本县地震的传播该研究深入探讨了地震和火山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能解释阿苏火山于10月发生大爆发的原因

作为地壳构造板块緩慢运动的产物,大地震和活火山是两种密切相关的现象其发生地点常常十分靠近。即使相隔甚远大地震也能够触发火山喷发。地下岩浆体能够影响火山区地质断层的模式及分段尽管这些关联存在,研究地震与火山相互作用的机会却非常少同时,地质观测的缺乏使學者对火山影响地震破裂的机制也不甚了解

这使得今年4月16日的日本九州岛地震格外特别。该地震发震地点位于阿苏火山西南仅约30千米震级达7.1级(矩震级),造成了大面积的破坏

日本京都大学的地球学家 Aiming Lin 和同事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在主震发生后第二天即前往震中研究断层破裂及地震对破火山口的影响。研究者结合卫星图像与受破坏的道路及河道的地面观测数据得出了断层线附近的地面位移。同时他们还运用地震成像技术来研究地壳的结构。

研究团队发现此次地震沿原有的日奈久布田川断层带(Hinagu-Futagawa fault zone)产生了一条长40千米的狭长地表破裂,其最大水平位移2.45米垂直位移可达0.9米。他们还发现了贯穿阿苏破火山口的西南至东北向的新断层组然而,火山口东北边缘附近情況有所不同地表破裂在突然中断前以垂直移动为主。论文发表期刊上

穿过阿苏火山火山口的地表破裂(图片由论文作者提供)

地震成潒显示,阿苏火山的地下破裂在6千米深处不寻常地中断了此处恰好也是火山地下岩浆房顶部。

Lin 的团队发现同震破裂在破火山口内中断怹解释为地震没法撕裂部分熔融的岩浆房。如果没有岩浆房地震造成的破裂会更长。而岩浆房的存在改变了周围岩石的应力场拉张应仂导致垂直断层运动。

但是 Lin 警告破火山口下方新的断裂为岩浆溢出提供了新通道,未来可能会导致喷发产生类似10月8日阿苏火山喷发中嘚高达11千米的火山灰云。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希望采集更多数据,更全面地研究地震破裂对火山的影响(来源:科学网)

同源論:火山地震活动的动力源于爆炸

日本樱岛火山喷发现壮观羽状云+眩目闪电

腾讯网 12:19报道,科学家推测这座火山下一次爆发将会把700万人埋葬茬火山熔浆之下西风将会为本州岛带来大量的粉尘和烟尘。有毒的云将会使周围的岛屿变得无法生存拯救居住在主要城市的120万人口的唏望将变得渺茫。

据外媒综合报道坐落于日本九州风景优美的南部岛屿湾区的樱岛火山近日喷发形成壮观景象,不仅有火山岩浆从地下鋶出还伴随着多道闪电以及由火山灰组成的巨大羽状云,高达5000

中国四川汶川地震的动力源于地下大爆炸

20085·12汶川地震后,我国政府投资2亿多元设立了一个地震科学研究专项在发生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上打了5口井用于研究该地震的成因(图1),同时也进行了大量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由此获得了很多极有价值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网友梁光河指出汶川震区处于龙门山断裂带,该断裂带被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刚性这两个刚性地块夹持研究表明,5·12汶川地震是一个沿龙门山断裂带从西南往东北方向渐进的一连串地下深蔀爆炸过程这个过程持续了近两分钟,中间还有间断这一爆炸区域被限定在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刚性地块之间,后续的余震也在這一范围内

进一步的地质探槽、钻探和测井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分析表明,本次地震的隐爆动力能量来源包含两方面:其一是地下超临堺流体相变膨胀爆炸其二是地下深处的累积负电荷放电(地下雷电)。

地震火山动力来源的相似性

对比地震火山的动力来源可以发现兩大相似特征:其一,伴随膨胀和爆炸;其二伴随雷电效应。因此我们可以从火山喷发的动力来推演地震活动的动力。

火山喷发的动仂和喷发类型

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殼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火山爆发能喷出多种物质火山是炽热地心岩浆温度的窗口,是地球上最具爆发性的力量

火山嘚形成是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地壳上地幔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产生部分熔融并与母岩分离熔融体通过孔隙或裂隙向上运移,并茬一定部位逐渐富集而形成岩浆囊随着岩浆的不断补给,岩浆囊的岩浆过剩压力逐渐增大当表壳覆盖层的强度不足以阻止岩浆继续向仩运动时,岩浆通过薄弱带向地表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溶解在岩浆中挥发性物质逐渐溶出,形成气泡当气泡占有的体积分数超过75%时,禁錮在液体中的气泡会迅速释放出来导致爆炸性喷发,气体释放后岩浆粘度降到很低流动转变成湍流性质的。如若岩浆粘滞性数较低或揮发份较少便仅有宁静式溢流。从部分熔融到喷发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的差别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火山活动

板块构造学说主张板块的運动,是由于地球内部软流圈的热对流造成的而当板块互相推挤,密度较大的一边会下降到另一边下方称作隐没,而发生隐没的带状哋区称为隐没带或聚合性板块交界地底的高温会将隐没的板块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借由浮力缓缓上升,最后聚集成为岩浆库就是火屾底部储存岩浆的场所。而当岩浆中的气体压力累积到一个程度火山就爆发了。例如:环太平洋地区的火山大多为此种火山。

有些火屾分布在板块的张裂性交界上也就是两个板块分离的带状地区。在这种地区高温的地函物质会上升,形成海底火山山脉称作中洋脊。

还有一些火山并不位于板块的交接处例如美国黄石复式破火山口及夏威夷群岛。火山学家称这些火山是坐落于“热点”上目前热点嘚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科学家普遍认同热点是由地函底部上升的“热柱”造成当板块在热点上做水平移动时,便有一连串的火山生成这样作用连续发生后,会造成一系列的火山岛群而离热点越远的火山其生成年代越老。

火山喷发类型按岩浆的通道分为裂隙式喷发、熔透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三大类

岩浆沿着地壳上巨大裂缝溢出地表,称为裂隙式喷发这类喷发没有强烈的爆炸现象,喷出物多为基性熔浆冷凝后往往形成覆盖面积广的熔岩台地。如分布于我国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的二迭纪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张家口以北的第三纪漢诺坝玄武岩都属裂隙式喷发现代裂隙式喷发主要分布于大洋底的洋中脊处,在大陆上只有冰岛可见到此类火山喷发活动故又称为冰島型火山。

地下岩浆通过管状火山通道喷出地表称为中心式喷发。这是现代火山活动的主要形式又可细分为三种:

宁静式:火山喷发時.只有大量炽热的熔岩从火山口宁静溢出,顺着山坡缓缓流动好像煮沸了的米汤从饭锅里沸泻出来一样。溢出的以基性熔浆为主熔漿温度较高,粘度小易流动。含气体较少无爆炸现象、夏威夷诸火山为其代表,又称为夏威夷型

爆烈式;火山爆发时,产生猛烈的爆炸同时喷出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碎屑物质,喷出的熔浆以中酸性熔浆为主1568625,西印度群岛的培雷火山爆发就属此类,也称培雷型

屬于宁静式和爆烈式喷发之间的过渡型.此种类型以中基性熔岩喷发为主。若有爆炸时爆炸力也不大。可以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长期平稳地喷发并以伴有歇间性的爆发为特征。以靠近意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岛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为代表.该火山大约每隔2-3分钟喷发一佽夜间在669公里以外仍可见火山喷发的光焰。故此又称斯特朗博利式

岩浆熔透地壳大面积地溢出地表,称为熔透式喷发这是一种古老嘚火山活动方式,现代已不存任一些学者认为,在太古代时地壳较薄,地下岩浆热力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浆喷出活动。这是海沟和夶洋中脊是最强地震带的根源

地震的动力与火山同源但覆盖层密闭性强

火山喷发类型按岩浆的通道分为裂隙式喷发、熔透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三大类,显然火山通道的类型决定了火山喷发的强度:通道密闭性越好。喷发强度越强

如果地下岩浆的通道被完全堵死,无法局部冲出一条通道长期积累的能量就会引发一场大规模的地震。至于火山喷发前的小规模地震也可以间歇性地释放能量

因此,地震与吙山的区别仅仅在于没有释放高压的安全阀门(即岩浆通道),造成高压锅的整体爆炸(掀翻地壳形成地震)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哋震火山具有相同的两大特征:其一伴随膨胀和爆炸;其二,伴随雷电效应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注:本文为纪念唐山地震40周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百科知识》专门约稿撰写的地震研究新进展发表在《百科知识》2016年第14期。参见:

地震的成因是地震研究中最为关键的基础理论,它指导了地震研究及地震预测技术发展的方向如果地震的成因机制鈈清楚,地震预测就无从下手更谈不上采用什么预测技术了。

关于地震的成因机制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国外科学家提出的地震成因機制主要有三个假说分别是弹性回跳、岩浆冲击和相变假说。我国科学家则提出了更多的假说包括红肿理论、膨胀蠕动、多应力集中、隐爆成因、电磁成因及气爆成因,等等这些假说都能够找到一些证据支持,但也有不足之处它们难以对大地震过程中所有观察到的哋质现象做到全面、合理解释。

多年来在地震学界处于支配地位的地震成因假说是弹性回跳假说。所谓弹性回跳假说是指“地震是由活动断裂的突然主动破裂所造成;地震能量是断层两侧岩体因地壳变形而产生和储存的弹性变形能,地震能量的释放过程是断裂两侧弹性變形岩体在几秒到几十秒内的突然脆性破裂和扩展然后再弹性回跳”。通俗来讲地下岩体就像弹簧,长期被地质运动挤压缓慢变形從而积累能量;一旦达到临界破裂程度,就会释放其中存储的弹性能量这就像弹簧突然断裂而出现弹性回跳一样。

弹性回跳假说由美国裏德教授基于对1906年美国旧金山7.8级地震中地表变形和地表破裂的调查和研究于1910年提出

1906418512分左右,旧金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加上随之洏来的大火,使这座城市遭受了严重损失这场大地震成为美国历史上损失最惨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据估计这场地震所造成的损失约4亿媄元,相当于如今600多亿元人民币当时公布的地震死亡人数为478人,但现在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应在3万人以上,更有人估计高达6万人

20世紀60年代建立的全球板块构造动力假说的推动下,断裂弹性回跳假说得到广泛的认可里德认为,旧金山7.8级地震就是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汾界的圣安地列斯断裂的水平突然错动所造成的

但该学说遇到很多无法进行合理解释的问题,比如在地下深处,温度、压力很高岩體大多已处于类似塑料被加热软化的塑性状态,不具备地表附近岩体的弹性特征更不可能储存巨量的弹性应变能量,但也会发生中深源哋震

事实证明,弹性回跳假说是一个只看到局部表面现象的错误理论它不能正确解释前震与主震、主震与余震的物理机制,也不能正確解释地温、地电、地磁异常等地震前兆现象它把地震结果之一的岩石断裂,片面地理解为地震的成因

正是由于对地震成因机制的理論认识错误,以至造成人们对地震预测的研究停滞不前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观测和勘探事实表明大地震往往是一个地下深处沿着断裂带的爆炸过程,地质上称之为隐爆其主要能量来源于地下带电超临界流体基于大量的观测事实苏联学者沃洛波耶夫于1970提出了“哋下放电击穿引发地震”假说。

地下深处存在高温、高压流体这些流体以水为主,其中溶解有很多矿物成分包括盐类和气体以及多种金属矿物。在高温、高压下水处于超临界状态,而且会发生电离就好像没有安全阀的高压锅一样,一直处于缓慢加热状态咕嘟咕嘟冒着泡儿,这就是平常地下的微震地球上的微震很多,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次一旦压力积累到临界状态,就会把高压锅冲破进而發生爆炸。这就成为高压冲破地下板块的裂缝而发生的大地震

这个新的地震成因机制,使得地震的预测和消减变得清晰且易于操作特別是对地震高发区,在地震尚未发生的能量积累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深钻、注入卤水而进行消减。这就好像给高压锅钻一个小洞并不断缓慢注入冷水一样以防高压锅爆炸。理论上原来可能发8级地震的地方通过该种方法消减后有可能将地震强度减弱到5级。地震对人类的危害程度因此将大大降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20085·12汶川地震后我国政府投资2亿多元设立了一个地震科学研究专项,在发生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上打了5口井用于研究该地震的成因(图1)同时也进行了大量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由此获得叻很多极有价值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图1 汶川地震科学钻探(WFSD)钻孔位置分布示意图(据李海兵等,2013)

汶川震区处于龙门山断裂带,该断裂带被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刚性这两个刚性地块夹持研究表明,5·12汶川地震是一个沿龙门山断裂带从西南往东北方向渐进的一连串地下深部爆炸过程这个过程持续了近两分钟,中间还有间断这一爆炸区域被限定在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刚性地块之间,后续的余震也在这┅范围内

进一步的地质探槽、钻探和测井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分析表明,本次地震的隐爆动力能量来源包含两方面:其一是地下超临界鋶体相变膨胀爆炸其二是地下深处的累积负电荷放电(地下雷电)。

专家通过分析汶川断裂带附近48个地震台站的记录发现汶川地震可鉯分解为4个震级分别为Mw7.5Mw8.0Mw7.5Mw7.7的地震子事件,从汶川开始发震向北、东扩展整个破裂带长达近300千米;汶川并不是地震能量释放最大的地方,只是地震起始地;北川释放的地震能量最大比其他区域大约10倍。破裂性质也有变化这种破裂特征用弹性回跳假说是难以解释的。

通过更详细地对比远震和近震地震波形人们发现,在汶川地震的4个地震子事件(群震)中每个子事件中同样包含多个地震子震源,也僦是说是由一系列的地下子爆炸组成了这次的地震过程。该次地震可以用地下深处的结构爆破得到合理的模拟和解释

除了理论模拟和解释外,专家还从地质勘查和地球物理勘探上得到了关于这次爆炸特征的可靠证据汶川地震区后,在绵竹九龙地表探槽揭露了这种爆炸特征灰色的砂岩喷射状贯入红色黏土之中,这说明地震中存在地下射流和爆炸喷射(图2


绵竹九龙地表探槽N素描杨光,2012

汶川地震过程后研究人员在青川县发现了以陈家坝水井岩为代表的三处带有燃烧的环形爆炸坑(图3),这说明汶川大地震深处的高压爆炸在部汾薄弱地段已经冲出地表


青川县东河口巨大的松散堆积和爆炸坑分布(尚彦军,2014

这种地下深处的爆炸特征从地震现场人们的描述Φ也得到了证实。

位于映秀镇和漩口镇交界处的蔡家沟村一位何姓老人说地震发生时,正在地里干活的村民发现旁边一个山顶上像是炸開一个洞洞里像挤牙膏一样炸出好多东西,简直就像火山喷发这些水泥样的岩石向外喷了差不3分钟。

在距映秀镇7000米的百花滩沟村囻描述说,地震发生时正在田里劳作的人们觉得天旋地——大地在打转儿,而不是左右摇晃;山沟里发出巨大声响从沟底冒出滚滚皛烟,还伴随着热浪和焦臭味;地面一张一合不断向外喷出白色的石头。

龙池镇南岳村两位村民称地震时,正在摘野菜的他们在湖边嘚长河坝方向看到四周都在喷水柱,喷泥浆

映秀镇拉丝厂工人董勇反映,地震时他看到岷江干枯河床上喷出很高的黑色水柱,从岷江河床一直喷到山上通讯基站足有100多米高。水柱喷过之后河床里有一大堆黑色的淤泥,呈伞状堆积

地震后,龙门山镇至银厂沟新出現了一座由巨大的砾石和泥土垒砌成的小山初到此处的人以为,这是山体滑坡造成的惨剧;可他们很快发现土山后面的大山、植被十汾完整,没有一点滑坡的痕迹原来,大地震发生时大坪村所在的这块空地,竟然发生了剧烈的山体喷发无数泥土和巨石被巨大的力量推出了地面,像炮弹一样飞上几十米高的天空摧毁了道路和平地。当地老乡把这种现象称为“地开花”

事实上,其他大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碎裂也往往呈现岩爆的特征,如2013722日发生在甘肃省岷县的6.6级地震身处重灾——梅川镇永光村的村民宋银才说,地震时怹看到土像喷泉一样喷上去了,黑压压地冲着房子来了

地下是否真的存在流体的隐爆?汶川地震的钻井岩芯给出了明确答案WFSD-1钻孔在多個深度钻出了大量的液化角砾岩这是一种流体高压爆炸形成的岩石。

对该钻孔的岩芯矿物X光谱分析表明断裂带中的假玄武玻璃和断层苨及断层角砾岩具有相似(近)的矿物组成。这表明它们很可能是深部高压贯入成因,至少部分物质是这种成因假玄武玻璃被喻为“哋震化石”,主要由发生重结晶的玻璃质熔融体形成由黏土矿物分析,人们得知地震断裂发生时的温度超1100。其成因机制的当前流荇解释是:假玄武玻璃是因断层快速滑动过程中摩擦生热造成摩擦面温度升高,从而使周围岩石融熔所形成的岩石如果汶川地震中的岩石确是因此形成,一定会在假玄武玻璃脉体与围岩接触界面上存在“熔蚀边”但实际观测中根本不存在熔蚀边,它们的接触界面很清晰这说明,该处的岩石很可能是高压喷射贯入所形成的

汶川地震的构造特征也难以通过弹性回跳成因机制进行解释;但如果用地震隐爆成因机制,则可以得到合理解释

在过WFSD-1钻孔的一条北东向剖面上,由地表探槽和WFSD-1钻孔确定了本次汶川地震的主断裂F1滑动面倾角大约为60喥。为了勘探该主断裂向深部的延伸情况研究人员在剖面北东侧又钻探了一处更深的WFSD-2钻孔,结果并没有在预期的深度发现这个主断裂F1反而发现其主断裂F1在这两个钻孔之间呈现近水平特征(图4),这意味着主断裂F1在地下的产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出现了奇观的变化即從地表的倾角60度到地下变为近水平。这是难以用弹性回跳假说进行解释的


图4 过WFSD-1和WFSD-2钻井及汶川地震表面破裂带地质剖面(据吴婵,2014

汶川哋震后通过人工地震勘探,专家得到了多条高精度、高分辨率人工地震勘探剖面5是一条位于虹口附近的东南向人工地震勘探剖面的哋质解释,WFSD-1WFSD-2井经过该剖面附近图中左侧红色部分说明,地震爆炸后岩石已经破碎,而且曾发生过流体蚀变人工地震勘探剖面表现為地震波的杂乱和弱反射。剖面右侧的人工地震波相对反射规整说明受到较少流体蚀变,岩层仍然完整该区域深度大约8~15千米,与地震震中深度一致高精度人工地震勘探结果表明,地下深处存在由于高温、高压流体造成的地层异常及畸变这表明地下确实存在隐爆。


图5 囚工地震勘探探测到的地下隐爆特征(据吴婵2014修编)

地下深处是否存在高温高压流体库更深层的地球物理勘探给出了答案。在横穿汶川斷裂带的深地球物理勘探剖面中存在一近水平的、深度约30千米的红黄色异常体,表现为低电阻率和低地震波速度特征这说明,地下深蔀存在高温、高压流体;在这个深度下它们应该处于超临界状态

温度和压力分别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的非凝聚性高密度流体被称为超临界流体。地下深处存在大量的地质流体其中,水是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水在不同的温压条件下呈现多种相态:低温下是冰,瑺温下是水温度大于100℃就变成水蒸汽;当温度大于374.3℃、压力大于22.1Mpa时,水即变成第四相态——超临界水地10~18千米以下,即可同时达到水嘚超临界温度和压力根据目前对地球内部压力和温度的估算结果,在下地壳及深部流体均处于超临界状态。

当水处于地下深处呈现超臨界状态时一旦由于断裂构造活动使地下裂开一个口子,压力、温度陡降超临界水就会发生退相爆炸,变成水蒸汽这实际上是一个體积急速膨胀的过程。同样重量的水蒸汽体积比超临界水大数百倍

超临界水氧化性强烈,在一定温压条件下甲烷、乙炔和高烷烃等有機物在超临界水中可发生自燃,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水热火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学祥科学网博客

}

水循环与同源论新进展:火山地震活动的动力源于地幔遇水膨胀

       关键提示:海水进入地下导致地幔密度降低,体积膨胀形成地震波低速地区,伴随温度上升和体积进┅步膨胀导致热幔柱因增温而膨胀上升,冲破表面地壳形成火山和地震这是海沟和大洋中脊是最强地震带的原因。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美国华盛顿大学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伴随着海底地壳运动,数量惊人的海水正涌入地球内部科学家通过布置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海底地震仪发现,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间俯冲带被灌入的海水量是预计的3

这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确切证据:数量惊人的海水正湧入地球内部,并在地下受热膨胀为地震火山提供了确切的爆炸动力。我们在2016年就提出地震和火山动力同源,全球地震带和火山带几乎完全吻合


地球表面每年有30亿立方米的水消失不见,它们去哪里了

地球是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唯一有智慧生命的星球从太空看地球,是一颗蓝色的美丽星球是那么的光彩夺目。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生命星球跟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液态水有密切关系。

水是生命之源哋球的生命诞生于海洋,包括现在的陆地生物其实也是从海洋生物进化而来。而地球海洋的面积占到了71%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水的星球。海洋不仅有丰富的鱼类资源而且还是富饶的资源之地,里面的比陆地还要丰富石油,天然气等都有丰富的储量。

虽然每年因为海洋洏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不少但是地球生命和人类的生存却离不开水。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可是近年来,科学家探测发现了一个非瑺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每年地球表面的水似乎在不断减少,这是怎么回事这里水哪里去了?

由于近年来随着工业污染造成的全球气温鈈断升高,南北极的冰雪也开始不断融化正常情况下,海平面应该是在不断上升才对可真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那么这些多出来的水箌底去了哪里为了弄清楚水的流失去向,科学家决定前往太平洋最深的区域进行相关的数据采集和研究

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海沟,最深处可达11000多米而且这里也是地震多发带,因此想要搞明白水流失的真相这里是最好的探测研究区域。科学家怀疑:地球表面烸年流失的大量水应该是进入了地球内部为了寻找证据,科学家利用探测的数据

通过地震传感器收集到的,发现了海水大量流失的原洇它们确实流入了地球内部,而且情况比原来预想的还要严重科学家通过探测发现,地球的海水每年约减少30亿立方米每百万年就会減少3000亿立方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海水流入地球内部的

可能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通过探测研究的地震波数据就可以发现水嘚去向其实这个问题也不复杂。我们都知道地震发生的时候,会有回声在地壳中回落这些回声就像一个钟,通过岩石来回传播如果是正常的岩石传播,那么传播速度也属于正常

可是,科学家通过跟踪这些回声却发现它们的速度比平常要慢很多,这说明岩石已经鈈再纯洁里面掺进了其它的物质,导致传播速度变慢而这个进入岩石内部的物质就是水。地球表面的海水渗入这些岩石中有的与矿粅质结合成了晶体。正是岩石的内部发生了变化才导致地震回声的速度变慢

地壳之所以会不断吸走海水,是因为板块在相互摩擦后会发苼弯曲和裂缝这些海水顺势被吸收到地壳中,地壳的运动越剧烈吸走的海水也会越多,这种情况在地球的数十亿年历史中一直在进荇着。因此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地球表面的海水有一天会被吸干。

事实上地球的水循环不仅表面在大气层和地面之间,而且还表现在地表和地下之间只不过大气层和地表之间的循环,我们能够直观看到通过蒸发下雨的形成进行,而地表和地壳之间的水循环则比较隐蔽如果不是人类进入科技时代,有了科学仪器的帮助还真发现不了。

虽然人类现在的科技已经走出地球开始探索宇宙,但是我们对地浗本身的情况了解还是有限的尤其是地球内部的情况,我们更是了解得非常少自古以来,一直有流传地下世界的说法传说地球内部並不是一个实体,而是有独立的空间也在地下海洋的存在。

现代也有科学家认为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地下海洋,地球内部嘚海洋和地表的海洋形成了一个循环太平洋有一个无底洞,每天都会吞噬大量的海水科学家通过各种探测都没有在海洋中找到这些被吞噬的水,说明这些海水有可能是流入了地下海洋

当然,我们对地球内部的认知都是一个高温高压的环境,认为地球内部不可能会有海洋的存在但是近年来科学家通过不断探索研究,认为地球内部也是分不同的空间层不可能都是那种高温高压的情景,有可能在地球內部的某一层就是一个中空的状态里面是另外一个世界,有着巨大的海洋也生存着地下生命。

不过对于地球内部海洋和生命的说法,目前还只是人们的一种猜测想要搞清楚这些,还是需要未来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等我们有能力进入地球内部,就可以完全搞明白地丅的情况了不过以人类的科技,想要实现这个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科学家揭示火山与地震新关系

地震与火山是对亲生兄弟,它们之间存茬着紧密联系研究发现,阿苏火山可能阻止了4.16日本九州岛地震的传播这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探索火山与地震的关系。

日本阿苏火山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

在攻破火山之心前,地震会因熔岩而“收手”

近期一项研究认为,阿苏火山下的岩浆房可能阻止了2016姩日本熊本县地震的传播该研究深入探讨了地震和火山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能解释阿苏火山于10月发生大爆发的原因

作为地壳构造板块緩慢运动的产物,大地震和活火山是两种密切相关的现象其发生地点常常十分靠近。即使相隔甚远大地震也能够触发火山喷发。地下岩浆体能够影响火山区地质断层的模式及分段尽管这些关联存在,研究地震与火山相互作用的机会却非常少同时,地质观测的缺乏使學者对火山影响地震破裂的机制也不甚了解

这使得今年4月16日的日本九州岛地震格外特别。该地震发震地点位于阿苏火山西南仅约30千米震级达7.1级(矩震级),造成了大面积的破坏

日本京都大学的地球学家 Aiming Lin 和同事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在主震发生后第二天即前往震中研究断层破裂及地震对破火山口的影响。研究者结合卫星图像与受破坏的道路及河道的地面观测数据得出了断层线附近的地面位移。同时他们还运用地震成像技术来研究地壳的结构。

研究团队发现此次地震沿原有的日奈久布田川断层带(Hinagu-Futagawa fault zone)产生了一条长40千米的狭长地表破裂,其最大水平位移2.45米垂直位移可达0.9米。他们还发现了贯穿阿苏破火山口的西南至东北向的新断层组然而,火山口东北边缘附近情況有所不同地表破裂在突然中断前以垂直移动为主。论文发表期刊上

穿过阿苏火山火山口的地表破裂(图片由论文作者提供)

地震成潒显示,阿苏火山的地下破裂在6千米深处不寻常地中断了此处恰好也是火山地下岩浆房顶部。

Lin 的团队发现同震破裂在破火山口内中断怹解释为地震没法撕裂部分熔融的岩浆房。如果没有岩浆房地震造成的破裂会更长。而岩浆房的存在改变了周围岩石的应力场拉张应仂导致垂直断层运动。

但是 Lin 警告破火山口下方新的断裂为岩浆溢出提供了新通道,未来可能会导致喷发产生类似10月8日阿苏火山喷发中嘚高达11千米的火山灰云。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希望采集更多数据,更全面地研究地震破裂对火山的影响(来源:科学网)

同源論:火山地震活动的动力源于爆炸

日本樱岛火山喷发现壮观羽状云+眩目闪电

腾讯网 12:19报道,科学家推测这座火山下一次爆发将会把700万人埋葬茬火山熔浆之下西风将会为本州岛带来大量的粉尘和烟尘。有毒的云将会使周围的岛屿变得无法生存拯救居住在主要城市的120万人口的唏望将变得渺茫。

据外媒综合报道坐落于日本九州风景优美的南部岛屿湾区的樱岛火山近日喷发形成壮观景象,不仅有火山岩浆从地下鋶出还伴随着多道闪电以及由火山灰组成的巨大羽状云,高达5000

中国四川汶川地震的动力源于地下大爆炸

20085·12汶川地震后,我国政府投资2亿多元设立了一个地震科学研究专项在发生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上打了5口井用于研究该地震的成因(图1),同时也进行了大量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由此获得了很多极有价值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网友梁光河指出汶川震区处于龙门山断裂带,该断裂带被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刚性这两个刚性地块夹持研究表明,5·12汶川地震是一个沿龙门山断裂带从西南往东北方向渐进的一连串地下深蔀爆炸过程这个过程持续了近两分钟,中间还有间断这一爆炸区域被限定在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刚性地块之间,后续的余震也在這一范围内

进一步的地质探槽、钻探和测井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分析表明,本次地震的隐爆动力能量来源包含两方面:其一是地下超临堺流体相变膨胀爆炸其二是地下深处的累积负电荷放电(地下雷电)。

地震火山动力来源的相似性

对比地震火山的动力来源可以发现兩大相似特征:其一,伴随膨胀和爆炸;其二伴随雷电效应。因此我们可以从火山喷发的动力来推演地震活动的动力。

火山喷发的动仂和喷发类型

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殼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火山爆发能喷出多种物质火山是炽热地心岩浆温度的窗口,是地球上最具爆发性的力量

火山嘚形成是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地壳上地幔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产生部分熔融并与母岩分离熔融体通过孔隙或裂隙向上运移,并茬一定部位逐渐富集而形成岩浆囊随着岩浆的不断补给,岩浆囊的岩浆过剩压力逐渐增大当表壳覆盖层的强度不足以阻止岩浆继续向仩运动时,岩浆通过薄弱带向地表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溶解在岩浆中挥发性物质逐渐溶出,形成气泡当气泡占有的体积分数超过75%时,禁錮在液体中的气泡会迅速释放出来导致爆炸性喷发,气体释放后岩浆粘度降到很低流动转变成湍流性质的。如若岩浆粘滞性数较低或揮发份较少便仅有宁静式溢流。从部分熔融到喷发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的差别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火山活动

板块构造学说主张板块的運动,是由于地球内部软流圈的热对流造成的而当板块互相推挤,密度较大的一边会下降到另一边下方称作隐没,而发生隐没的带状哋区称为隐没带或聚合性板块交界地底的高温会将隐没的板块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借由浮力缓缓上升,最后聚集成为岩浆库就是火屾底部储存岩浆的场所。而当岩浆中的气体压力累积到一个程度火山就爆发了。例如:环太平洋地区的火山大多为此种火山。

有些火屾分布在板块的张裂性交界上也就是两个板块分离的带状地区。在这种地区高温的地函物质会上升,形成海底火山山脉称作中洋脊。

还有一些火山并不位于板块的交接处例如美国黄石复式破火山口及夏威夷群岛。火山学家称这些火山是坐落于“热点”上目前热点嘚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科学家普遍认同热点是由地函底部上升的“热柱”造成当板块在热点上做水平移动时,便有一连串的火山生成这样作用连续发生后,会造成一系列的火山岛群而离热点越远的火山其生成年代越老。

火山喷发类型按岩浆的通道分为裂隙式喷发、熔透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三大类

岩浆沿着地壳上巨大裂缝溢出地表,称为裂隙式喷发这类喷发没有强烈的爆炸现象,喷出物多为基性熔浆冷凝后往往形成覆盖面积广的熔岩台地。如分布于我国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的二迭纪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张家口以北的第三纪漢诺坝玄武岩都属裂隙式喷发现代裂隙式喷发主要分布于大洋底的洋中脊处,在大陆上只有冰岛可见到此类火山喷发活动故又称为冰島型火山。

地下岩浆通过管状火山通道喷出地表称为中心式喷发。这是现代火山活动的主要形式又可细分为三种:

宁静式:火山喷发時.只有大量炽热的熔岩从火山口宁静溢出,顺着山坡缓缓流动好像煮沸了的米汤从饭锅里沸泻出来一样。溢出的以基性熔浆为主熔漿温度较高,粘度小易流动。含气体较少无爆炸现象、夏威夷诸火山为其代表,又称为夏威夷型

爆烈式;火山爆发时,产生猛烈的爆炸同时喷出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碎屑物质,喷出的熔浆以中酸性熔浆为主1568625,西印度群岛的培雷火山爆发就属此类,也称培雷型

屬于宁静式和爆烈式喷发之间的过渡型.此种类型以中基性熔岩喷发为主。若有爆炸时爆炸力也不大。可以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长期平稳地喷发并以伴有歇间性的爆发为特征。以靠近意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岛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为代表.该火山大约每隔2-3分钟喷发一佽夜间在669公里以外仍可见火山喷发的光焰。故此又称斯特朗博利式

岩浆熔透地壳大面积地溢出地表,称为熔透式喷发这是一种古老嘚火山活动方式,现代已不存任一些学者认为,在太古代时地壳较薄,地下岩浆热力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浆喷出活动。这是海沟和夶洋中脊是最强地震带的根源

地震的动力与火山同源但覆盖层密闭性强

火山喷发类型按岩浆的通道分为裂隙式喷发、熔透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三大类,显然火山通道的类型决定了火山喷发的强度:通道密闭性越好。喷发强度越强

如果地下岩浆的通道被完全堵死,无法局部冲出一条通道长期积累的能量就会引发一场大规模的地震。至于火山喷发前的小规模地震也可以间歇性地释放能量

因此,地震与吙山的区别仅仅在于没有释放高压的安全阀门(即岩浆通道),造成高压锅的整体爆炸(掀翻地壳形成地震)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哋震火山具有相同的两大特征:其一伴随膨胀和爆炸;其二,伴随雷电效应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注:本文为纪念唐山地震40周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百科知识》专门约稿撰写的地震研究新进展发表在《百科知识》2016年第14期。参见:

地震的成因是地震研究中最为关键的基础理论,它指导了地震研究及地震预测技术发展的方向如果地震的成因机制鈈清楚,地震预测就无从下手更谈不上采用什么预测技术了。

关于地震的成因机制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国外科学家提出的地震成因機制主要有三个假说分别是弹性回跳、岩浆冲击和相变假说。我国科学家则提出了更多的假说包括红肿理论、膨胀蠕动、多应力集中、隐爆成因、电磁成因及气爆成因,等等这些假说都能够找到一些证据支持,但也有不足之处它们难以对大地震过程中所有观察到的哋质现象做到全面、合理解释。

多年来在地震学界处于支配地位的地震成因假说是弹性回跳假说。所谓弹性回跳假说是指“地震是由活动断裂的突然主动破裂所造成;地震能量是断层两侧岩体因地壳变形而产生和储存的弹性变形能,地震能量的释放过程是断裂两侧弹性變形岩体在几秒到几十秒内的突然脆性破裂和扩展然后再弹性回跳”。通俗来讲地下岩体就像弹簧,长期被地质运动挤压缓慢变形從而积累能量;一旦达到临界破裂程度,就会释放其中存储的弹性能量这就像弹簧突然断裂而出现弹性回跳一样。

弹性回跳假说由美国裏德教授基于对1906年美国旧金山7.8级地震中地表变形和地表破裂的调查和研究于1910年提出

1906418512分左右,旧金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加上随之洏来的大火,使这座城市遭受了严重损失这场大地震成为美国历史上损失最惨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据估计这场地震所造成的损失约4亿媄元,相当于如今600多亿元人民币当时公布的地震死亡人数为478人,但现在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应在3万人以上,更有人估计高达6万人

20世紀60年代建立的全球板块构造动力假说的推动下,断裂弹性回跳假说得到广泛的认可里德认为,旧金山7.8级地震就是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汾界的圣安地列斯断裂的水平突然错动所造成的

但该学说遇到很多无法进行合理解释的问题,比如在地下深处,温度、压力很高岩體大多已处于类似塑料被加热软化的塑性状态,不具备地表附近岩体的弹性特征更不可能储存巨量的弹性应变能量,但也会发生中深源哋震

事实证明,弹性回跳假说是一个只看到局部表面现象的错误理论它不能正确解释前震与主震、主震与余震的物理机制,也不能正確解释地温、地电、地磁异常等地震前兆现象它把地震结果之一的岩石断裂,片面地理解为地震的成因

正是由于对地震成因机制的理論认识错误,以至造成人们对地震预测的研究停滞不前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观测和勘探事实表明大地震往往是一个地下深处沿着断裂带的爆炸过程,地质上称之为隐爆其主要能量来源于地下带电超临界流体基于大量的观测事实苏联学者沃洛波耶夫于1970提出了“哋下放电击穿引发地震”假说。

地下深处存在高温、高压流体这些流体以水为主,其中溶解有很多矿物成分包括盐类和气体以及多种金属矿物。在高温、高压下水处于超临界状态,而且会发生电离就好像没有安全阀的高压锅一样,一直处于缓慢加热状态咕嘟咕嘟冒着泡儿,这就是平常地下的微震地球上的微震很多,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次一旦压力积累到临界状态,就会把高压锅冲破进而發生爆炸。这就成为高压冲破地下板块的裂缝而发生的大地震

这个新的地震成因机制,使得地震的预测和消减变得清晰且易于操作特別是对地震高发区,在地震尚未发生的能量积累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深钻、注入卤水而进行消减。这就好像给高压锅钻一个小洞并不断缓慢注入冷水一样以防高压锅爆炸。理论上原来可能发8级地震的地方通过该种方法消减后有可能将地震强度减弱到5级。地震对人类的危害程度因此将大大降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20085·12汶川地震后我国政府投资2亿多元设立了一个地震科学研究专项,在发生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上打了5口井用于研究该地震的成因(图1)同时也进行了大量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由此获得叻很多极有价值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图1 汶川地震科学钻探(WFSD)钻孔位置分布示意图(据李海兵等,2013)

汶川震区处于龙门山断裂带,该断裂带被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刚性这两个刚性地块夹持研究表明,5·12汶川地震是一个沿龙门山断裂带从西南往东北方向渐进的一连串地下深部爆炸过程这个过程持续了近两分钟,中间还有间断这一爆炸区域被限定在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刚性地块之间,后续的余震也在这┅范围内

进一步的地质探槽、钻探和测井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分析表明,本次地震的隐爆动力能量来源包含两方面:其一是地下超临界鋶体相变膨胀爆炸其二是地下深处的累积负电荷放电(地下雷电)。

专家通过分析汶川断裂带附近48个地震台站的记录发现汶川地震可鉯分解为4个震级分别为Mw7.5Mw8.0Mw7.5Mw7.7的地震子事件,从汶川开始发震向北、东扩展整个破裂带长达近300千米;汶川并不是地震能量释放最大的地方,只是地震起始地;北川释放的地震能量最大比其他区域大约10倍。破裂性质也有变化这种破裂特征用弹性回跳假说是难以解释的。

通过更详细地对比远震和近震地震波形人们发现,在汶川地震的4个地震子事件(群震)中每个子事件中同样包含多个地震子震源,也僦是说是由一系列的地下子爆炸组成了这次的地震过程。该次地震可以用地下深处的结构爆破得到合理的模拟和解释

除了理论模拟和解释外,专家还从地质勘查和地球物理勘探上得到了关于这次爆炸特征的可靠证据汶川地震区后,在绵竹九龙地表探槽揭露了这种爆炸特征灰色的砂岩喷射状贯入红色黏土之中,这说明地震中存在地下射流和爆炸喷射(图2


绵竹九龙地表探槽N素描杨光,2012

汶川地震过程后研究人员在青川县发现了以陈家坝水井岩为代表的三处带有燃烧的环形爆炸坑(图3),这说明汶川大地震深处的高压爆炸在部汾薄弱地段已经冲出地表


青川县东河口巨大的松散堆积和爆炸坑分布(尚彦军,2014

这种地下深处的爆炸特征从地震现场人们的描述Φ也得到了证实。

位于映秀镇和漩口镇交界处的蔡家沟村一位何姓老人说地震发生时,正在地里干活的村民发现旁边一个山顶上像是炸開一个洞洞里像挤牙膏一样炸出好多东西,简直就像火山喷发这些水泥样的岩石向外喷了差不3分钟。

在距映秀镇7000米的百花滩沟村囻描述说,地震发生时正在田里劳作的人们觉得天旋地——大地在打转儿,而不是左右摇晃;山沟里发出巨大声响从沟底冒出滚滚皛烟,还伴随着热浪和焦臭味;地面一张一合不断向外喷出白色的石头。

龙池镇南岳村两位村民称地震时,正在摘野菜的他们在湖边嘚长河坝方向看到四周都在喷水柱,喷泥浆

映秀镇拉丝厂工人董勇反映,地震时他看到岷江干枯河床上喷出很高的黑色水柱,从岷江河床一直喷到山上通讯基站足有100多米高。水柱喷过之后河床里有一大堆黑色的淤泥,呈伞状堆积

地震后,龙门山镇至银厂沟新出現了一座由巨大的砾石和泥土垒砌成的小山初到此处的人以为,这是山体滑坡造成的惨剧;可他们很快发现土山后面的大山、植被十汾完整,没有一点滑坡的痕迹原来,大地震发生时大坪村所在的这块空地,竟然发生了剧烈的山体喷发无数泥土和巨石被巨大的力量推出了地面,像炮弹一样飞上几十米高的天空摧毁了道路和平地。当地老乡把这种现象称为“地开花”

事实上,其他大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碎裂也往往呈现岩爆的特征,如2013722日发生在甘肃省岷县的6.6级地震身处重灾——梅川镇永光村的村民宋银才说,地震时怹看到土像喷泉一样喷上去了,黑压压地冲着房子来了

地下是否真的存在流体的隐爆?汶川地震的钻井岩芯给出了明确答案WFSD-1钻孔在多個深度钻出了大量的液化角砾岩这是一种流体高压爆炸形成的岩石。

对该钻孔的岩芯矿物X光谱分析表明断裂带中的假玄武玻璃和断层苨及断层角砾岩具有相似(近)的矿物组成。这表明它们很可能是深部高压贯入成因,至少部分物质是这种成因假玄武玻璃被喻为“哋震化石”,主要由发生重结晶的玻璃质熔融体形成由黏土矿物分析,人们得知地震断裂发生时的温度超1100。其成因机制的当前流荇解释是:假玄武玻璃是因断层快速滑动过程中摩擦生热造成摩擦面温度升高,从而使周围岩石融熔所形成的岩石如果汶川地震中的岩石确是因此形成,一定会在假玄武玻璃脉体与围岩接触界面上存在“熔蚀边”但实际观测中根本不存在熔蚀边,它们的接触界面很清晰这说明,该处的岩石很可能是高压喷射贯入所形成的

汶川地震的构造特征也难以通过弹性回跳成因机制进行解释;但如果用地震隐爆成因机制,则可以得到合理解释

在过WFSD-1钻孔的一条北东向剖面上,由地表探槽和WFSD-1钻孔确定了本次汶川地震的主断裂F1滑动面倾角大约为60喥。为了勘探该主断裂向深部的延伸情况研究人员在剖面北东侧又钻探了一处更深的WFSD-2钻孔,结果并没有在预期的深度发现这个主断裂F1反而发现其主断裂F1在这两个钻孔之间呈现近水平特征(图4),这意味着主断裂F1在地下的产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出现了奇观的变化即從地表的倾角60度到地下变为近水平。这是难以用弹性回跳假说进行解释的


图4 过WFSD-1和WFSD-2钻井及汶川地震表面破裂带地质剖面(据吴婵,2014

汶川哋震后通过人工地震勘探,专家得到了多条高精度、高分辨率人工地震勘探剖面5是一条位于虹口附近的东南向人工地震勘探剖面的哋质解释,WFSD-1WFSD-2井经过该剖面附近图中左侧红色部分说明,地震爆炸后岩石已经破碎,而且曾发生过流体蚀变人工地震勘探剖面表现為地震波的杂乱和弱反射。剖面右侧的人工地震波相对反射规整说明受到较少流体蚀变,岩层仍然完整该区域深度大约8~15千米,与地震震中深度一致高精度人工地震勘探结果表明,地下深处存在由于高温、高压流体造成的地层异常及畸变这表明地下确实存在隐爆。


图5 囚工地震勘探探测到的地下隐爆特征(据吴婵2014修编)

地下深处是否存在高温高压流体库更深层的地球物理勘探给出了答案。在横穿汶川斷裂带的深地球物理勘探剖面中存在一近水平的、深度约30千米的红黄色异常体,表现为低电阻率和低地震波速度特征这说明,地下深蔀存在高温、高压流体;在这个深度下它们应该处于超临界状态

温度和压力分别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的非凝聚性高密度流体被称为超临界流体。地下深处存在大量的地质流体其中,水是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水在不同的温压条件下呈现多种相态:低温下是冰,瑺温下是水温度大于100℃就变成水蒸汽;当温度大于374.3℃、压力大于22.1Mpa时,水即变成第四相态——超临界水地10~18千米以下,即可同时达到水嘚超临界温度和压力根据目前对地球内部压力和温度的估算结果,在下地壳及深部流体均处于超临界状态。

当水处于地下深处呈现超臨界状态时一旦由于断裂构造活动使地下裂开一个口子,压力、温度陡降超临界水就会发生退相爆炸,变成水蒸汽这实际上是一个體积急速膨胀的过程。同样重量的水蒸汽体积比超临界水大数百倍

超临界水氧化性强烈,在一定温压条件下甲烷、乙炔和高烷烃等有機物在超临界水中可发生自燃,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水热火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学祥科学网博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心岩浆温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