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汉语七大方言方言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吗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

上大学的时候,一到同学们打电话的时间,就会上演全国各地方言秀,这个经历想必大家都有。不同的地方,尤其是地理位置相距甚远的,方言差异也非常大。

幸好国家推广了普通话,要不然,同为中国人,说起话来鸡同鸭讲,以后大家不得不笔谈了。

那么在遥远的古代,教育、交通、传媒都近乎原始,推广普通话更是无从谈起,那时候的人怎么交流呢?

历史学家说,古代官方也推普通话,比如雅言、官话。进京的仕子必须学会讲官话,要不然皇上听不懂你说的话,一腔才华何处施展?

于是我们可以脑补这样的画面,李白操着一口四川口音高歌“黄河之水天上来”,杜甫则用河南话吟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真相确实如此吗?当然不是,唐代的四川话跟现在的四川话完全不一样。

古人是怎样讲普通话的,国人对此有很多误解,我来为大家一一解读。

我们以唐代的中古汉语为例,中古即从三国到宋代,元代以后,广大北方地区的发音就与现代汉语比较近了。

问题一,古代不推广普通话,如果老百姓没学过官话,那不同地方的人岂不是没法交流了?

唐代中国主要区域是从黄河中游地区向四面辐射。现在中国很多地方的人,其祖先都是从中原地区迁居而来,比如福建的大姓林姓、陈姓,根源都在中原。

人口的迁移也自然带着语言的迁移。但唐代汉语的分化没有现在这么大,汉语顶多到了江南或塞北才有点方言偏差。现在的河南话和陕西话、山东话相差就不太大,唐代亦然,所以大家交流起来并不困难。

也就是说,唐代中国人没那么多,也就一千万,地方没那么大,方言也就没有太多差别。

那么问题二来了,既然唐代汉语分化还不大,为什么现代汉语里各方言差别这么大?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疆域太大,同一种语言随着人口迁移到了不同的地方,肯定会有不同的变化。

这个变化主要的因素有地理、文化传播交流、人口流动等等。

现代各地的方言和古代汉语有什么关系?当然是祖宗与后代的关系。就像同一个祖先,他的后代到了不同的地方生活,又经过很多代人的繁衍。后代当然保留了祖先的一些特征,但也演变出一些自己独特的东西。

我老家某地的方言里,鱼读成"nv",而且鼻音很重。其实在中古汉语中,鱼的发音是"nyo",古时候鱼与余是不同音的。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方言里,某些字发音与普通话差别很大,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方言难懂的另一个原因,方言词汇中用的字与现代汉语本就不一样。

港剧中把警察叫"chai yan",我猜实际上是“差人”,就是古代衙门里当差的吧。再比如湖北、江西一带的方言把上午、下午叫做“sang zu”、“ha zu”,一般人就不懂了。其实它们对应的字是“上昼”,“下昼”,大家一看,不但秒懂,是不是还觉得充满文化气息?

现代的语言学家把中国的汉语方言划为北方话、吴语、粤语、闽语、湘语等等,甚至同一类方言里还要细分次方言,比如广东话里就包括广府话、潮汕话、客家话。其实这些方言都是继承自中古汉语,但又经过了历史的演变。

中古汉语里的很多特点,在有些方言里保留了,在有些方言里又丢掉了。

用一个通俗的例子解释这句话。

大家的印象中,北方人说话区分平卷舌音,而南方人则平卷不分,比如“滋瓷”、“发骚”。

据语言学家的考证,中古汉语里是有平翘舌之分的,翘舌音在南方方言中退化得很厉害,但也没有完全绝迹。南方方言还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另一大特征:入声韵尾,而入声早在明朝末年就在北方消失了。

所谓入声,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说完,还会留有一声,类似英语里的put,get后面的t,说快了或者连着其它词时,就只剩一口气。如果跟广东人说话,让他将“国家”二字分开说,慢一点,就会明显发现这种现象。

问题三,现在中国有没有哪种方言就是古代汉语,或者极其近似古代汉语?

这个问题已经在网上争论很长时间了,各地民间科学家们纷纷踊跃地证明,自己的母语就是古代汉语。比较典型的就是粤语(广府话,也叫广东白话)、闽南话、客家话,甚至还有湖南的“专家”也不甘示弱。

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可以想像,曹操、李世民这样的一代雄主操着广东口音指点江山,画面太美不敢看。

那么到底哪种方言更接近中古汉语呢?正确答案是,以上选项皆不正确。

语言本身就像人的生命一样,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和外界影响在不断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语言,汉语是这样,英语、日语也是这样。

比如说,人类为了追求表达的效率,势必会将单一复杂音节分化成多个简单音节。像古人在答应别人时会说:“诺”,一诺千金就是由此而来,现代人则说“好吧”,甚至是“ok”。

或者把复杂音节简单化,比如北方口语中大量的儿化音和简化音,北京方言里“贴儿门”,其实是说“天安门”,还有台湾口语中的“男票”、“你造吗”。

再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肯定有大量的新词出现。

所以今天的任何方言都与中古汉语相差很大。

有一种说法,北京话是胡语,因为历史上被少数民族政权侵占过。

这完全是偏见,一种语言会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但也不能无限夸大。北京话与广大北方地区的方言并没有太大差别,难道少数民族语言能强大到同化整个北方?

问题四,为什么有的古诗用方言念会比普通话更押韵?

古人在创作诗词时,肯定是押韵的。用今天的普通话读古诗,的确可能出现不押韵的现象,这当然是因为普通话与中古汉语的差别所导致的。

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一段用普通话读就不押韵:

第一列音标是现代汉语拼音(后面数字为声调),第二列是中古汉语音标,后面的k表示入声,不发音即可。

说明在古代押韵的诗到了普通话里就不押韵了。

有人说用广东话说诗更押韵,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因为广东话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因素,比如入声。

但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这首中国人都熟读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 /?/(类似用发“嗯”的鼻音发“唔”)  ngox

第一列音标是广东话,可见这首诗用广东话还不如用普通话念押韵。后一列则是中古汉语音标,看来对中古汉语的韵母继承,普通话有时候优于广东话。

同样的现象还存在于下面几个字,后面的音标是粤语。

而这几个字在普通话和中古汉语中都是以/an/收尾的。这说明什么呢?广东话在继承了中古汉语之后,却在一些语音上发生了变化。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问,古代又没有录音机,你怎么知道古汉语怎么发音呢?

关于这门学问,很多专家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像著名的古汉语学家王力,郑张尚芳等。

古人虽然没有录音机,但留下了大量的韵书,比如隋朝陆法言的编写的《切韵》,宋代陈彭年编著的《广韵》。今人可以根据韵书,还有各地方言中保留的古汉语音韵和不同语音的进化程度进行反推和似声。像南方的客家话就因为历史原因,保留了很多中古汉语的发音。

不敢说一定能推测得100%正确,能复原60%就很不错了。

类似的,国外专家也在尝试复原古希腊语,古埃及语,BBC拍摄的《古代埃及人》中就完全使用古埃及语对白。

有人会问,既然古汉语在现代已经消失了,那研究古汉语发音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知道了古人如何说话,那么在鉴定古籍文献时就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古人在文章中经常用通假字。通假字只有在同音的时候才会使用,如果两个字在当时不同音,却被用作通假字,那么就有可能是被后人改过的,甚至是伪作。同样,一首唐诗以唐代的语音念发现不押韵或者不符合平仄规律,那也可能是后人的伪作。

大家在读历史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好玩的现象,古人的名字都有奇怪,尤其是上古时代,比如比干、妲己,齐桓公名叫姜小白,越王勾践,吴王夫差,还有庆忌、要离什么的。不光意思难懂,发音也很别扭。

这正是因为古汉语发音与现代差别太大的原因,在古人读来,这些名字应该是朗朗上口的。用古汉语发音来鉴定古代的人名、地名就很有帮助。

再比如佛教用语有“浮屠”,“佛陀”,它们都是一个词。梵语中佛是buddah,而“佛陀”的中古汉语发音是byoda,很类似。所以一个外来词究竟是汉代的翻译还是唐代的翻译,熟悉中古汉语的话一看遍知。

古汉语发音不仅在国内有用,在国际上同样有益。

比如中国周边的日本、韩国、越南,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语言中继承了大量古代汉语语汇,连发音都完整地保留了。学习过日语、韩语的人应该对此不陌生。

举个例子,在韩语里,护照一词是“??”,标注为拼音是yeogwon,发音类似于yao guan。如果我告诉你,它就是汉语词“入关”的中古发音,是不是觉得很亲切?

不过,知道一点中古汉语后,相信大家对穿越剧再也不感兴趣了。

如果真回到古代,连基本的说话都成了问题。

现在我把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用中古汉语读一遍,大家自己感受一下李白的诗情画意吧:

最后申明,古汉语语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只能粗浅地给大家介绍一些。肯定有很多错误不周之处,请大家不吝指教。

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在百度、优酷上搜“中古汉语”,有更多干货。

}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语方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