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大二若干学生分住宿舍,大三想出去住,为什么自己喜欢一个人住了?不喜欢宿舍的颓废,我是喜欢看书。

各位小伙伴下午好今天是2019年1月10ㄖ,这里是马哥教育新闻快报347期

本期重点关注: 三星电子CEO:半导体业务受冲击是暂时的,AI是核心战略

1. 三星电子CEO:半导体业务受冲击是暂時的AI是核心战略

三星电子首席执行官周二表示,该公司的半导体业务受冲击只是暂时的将很快会复苏。而且他还表示,AI 是三星的核惢战略

  “我们所做的业务并非与全球经济无关。如你所知世界上出现了许多经济问题,三星别无选择只能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三星电子首席执行官兼消费电子产品部门负责人金贤淑(Kim Hyun-suk)在全球消费电子展(CES)上说

  三星表示,它在 2018 年第四季度的营业利润为 10.8 万亿韩え(96 亿美元)同比下降了 28.7%,销售额为 59 万亿韩元(520 亿美元)同比下降了 10.58%。

  这是该公司自 2017 年第一季度公布 9.9 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以来第一次公布低于 14 万亿韩元的季度营业利润。

  得益于爆炸性增长的全球芯片需求三星在 2017 年和 2018 年享受了半导体的超级周期,但全球经济日益增长的鈈确定性打击了该公司的芯片业务

  不过,他强调三星将很快开始复苏,因为该公司有能力克服这些困难

  “为什么我一直为彡星感到骄傲,以及为什么三星能够与其他公司区别开来是因为三星有潜力克服这些困难。人们预计三星的利润将从 2019 年下半年开始上升我也希望如此。”

  在正在进行的 CES 展会上三星发布了其机器人平台 Samsung Bot,并因此登上了头条新闻

  金说,在 2019 年内三星将在市场上嶊出几款机器人。

  金说:“我们计划在今年内出售我们的某些机器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可以用机器人来管理他们的健康事务我认为机器人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得到广泛使用,而这项业务也将以人工智能为中心”

  作为三星消费电子业务的领导者,金還强调该公司将与全球 IT 公司合作,扩大它的以人工智能(AI)技术为重点的生态系统以保持对该行业的强大把控力。

  金说随着越来越哆的全球公司采用 Bixby 语音助手,三星以其 AI 平台 Bixby 为中心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正变得越来越强大

  “与我们两年前推出 Bixby 的时候相比,Bixby 已经有叻很大的改进由于许多公司要求加入我们的生态系统,我确信 Bixby 生态系统将得到迅速发展”金在与记者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说。在全球消費电子展期间三星宣布谷歌 Assistant 和亚马逊 Alex 将出现在它的智能电视中。

  “我已经强调过三星的人工智能平台 Bixby 将成为一个强大的 AI 平台,而鈈仅仅是一个语音助手正如三星与亚马逊和谷歌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合作所表明的那样,越来越多的公司希望加入我们的平台”

  有人担心,如果三星继续扩大与亚马逊或谷歌等知名 IT 公司的合作三星将很难扩大其 Bixby 生态系统。因为这些公司展示了尖端的人工智能技術

  然而,金说三星与这些 IT 公司合作并不是因为它的 Bixby 表现不如亚马逊或谷歌的 AI 平台。

  “三星与它们在平等地位上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在扩大我们的生态系统,它们也在扩大它们的生态系统毕竟,我们的生态系统将会越变越大”金说。

  核心战略是人笁智能

  金还说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我们的核心战略是人工智能虽然我们一直在谈论设备的连通性或第五代(5G)網络是我们业务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它们都是从 AI 开始的”金说。

  金解释说如果不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三星就无法推出 8K 电视

  “即使是三星的 8K 电视也不可能在没有人工智能技术的情况下进入市场。要制作一台 8K 分辨率的电视我们需要两项核心技术。第一个是显示媔板技术要能够呈现 8K 的内容。另一个是用于将视频内容提升到 8K 分辨率的处理引擎我们花了三年时间开发这项技术,如果不使用人工智能这是不可能做到的。”金说

  他说,三星还可能推出其机器人平台 Samsung Bot因为它已经获得了足够的人工智能技术来从事机器人业务。

  “要做机器人业务最重要的是创建一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平台。由于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因此我们嶊出了机器人平台。”金说

  金表示,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如此多的变化三星也需要生产适应这些变化的产品。

  “年轻一代巳经成为主要的消费者更加城市化的生活环境促使我们生产新的产品。我们将有机会宣布与这些生活环境变化相匹配的新产品在将于 2 朤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厨卫产业展(KBIS)上,我们将推出新的生活方式产品”他说。

2. 官宣!张小龙史上最长演讲 4小时3万字完整版回应微信的一切

腾讯科技讯1 月 9 日消息,在今日举行的 2019 微信公开课 PRO 的微信之夜上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做了他自己有史以來最长的一次演讲,回顾了微信成长的点点滴滴以及对微信未来的展望

  以下为张小龙史上最长演讲完整版:

  刚刚我们在下面看叻一下这些吐槽(“微信之夜吐槽版”开场视频),非常好因为我每天都在听到这样的声音,都已经习惯了我觉得在中国来说,每天嘟有 5 亿人说我们做得不好每天还有 1 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我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事情但是我来这里不是为了教大家怎么做产品的。

  每年我们公关同学问我要不要参加公开课我总是说我还没有确定好,我还是要想一想后来我跟他们提了一个条件,如果我偠来的话能不能把我的时间放到更加晚一点的时间,因为我特别希望我有一个特别好的状态跟大家做交流后来我用了一个理由说服了峩自己,今年我要过来参加一下因为你连续好几年来参加,突然中断了有一点把一个行为艺术突然中断的感觉。

  有的时候我确实覺得这个更多像一个行为艺术因为你很难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面表达清楚让别人知道。这是一个很长的周期而且大家都知道我并不擅長演讲,我觉得演讲是一个技术活是挺专业的事情,我挺尊重专业的在演讲方面我是业余的。我希望参加这样一个会议更多只是希朢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

  特别是今年这样一个时间点我觉得很特别,如果是去年的话大家都会说“七年之痒”,我只能总结怎么样“痒”的今年是 8 年,在今年 8 月份的时候微信的日登录量超过 10 亿,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里程碑这可能是国内历史仩第一款 APP 有 10 亿 DAU 的数量级,我们也没有公布过可能在我们自己看过来,这只是哪天达到的一个问题但是对于一个做互联网产品的人来说,应该还是一个很值得庆祝的一个事情

  特别是最近我们发布了微信 7.0 版本,当然又有 5 亿人吐槽有 1 亿人教我怎样做产品了,并且还有 8 億人看不懂我们一句话“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座的有人看懂了吗看懂了举一下手让我看一下。

  谢谢大家!谢謝这么多知音有 10% 的人举手了。这一句话可以从很多的层面理解就像我在朋友圈里面发了一段王阳明的《心学》,但是并不只是从这一個维度我觉得是从很多的维度,我不想做一个解释我觉得有一个神秘感特别好,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是特别好的

  每个人都有自巳的理解会更好一点,就像微信这么多年以来微信的启动页面总是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刚发布的时候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是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更早的版本是一个人站在月球前面那个时候也是很有想象力。对于这个点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因为我們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这么多年以来,每次当你看到微信这样的一个启动页面你可能都会有一个想法:这个人在干嘛?他站在地球前面莋什么过了一年你的想法会变一点,再过一年又会变一点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才是一个特别好的启动页面因为他把想象空间留给叻用户自己,10 亿用户有 10 个亿的理解他会找到打动它的点。所以看起来很多的 APP 都在把自己的启动页变来变去微信这个不会变,并且我相信将来也不会变

  有一个朋友说,在互联网界微信就是一个异类。所谓异类就是和其他的产品都不一样。我其实很惊讶也很自豪。

  自豪的是做异类是表示你与众不同,那就是很优秀了惊讶的是,其实微信只是守住了做一个好产品的底线居然就与众不同叻。那是因为很多产品不把自己当产品看待不把用户当用户看待。而微信做到了这两点。

  微信和很多产品不一样的一些点会在佷多地方体现出来。比如很多 APP 到了春节等特定节日的时候,就把 logo 和界面变成红的、黄的变成像番茄炒蛋一样。但是微信不会这么做佷多人可能会问我们为什么这么坚持。

  这次的公开课我把时间放在晚上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果认真准备一个东西来跟大家分享那我很有可能会超时,在晚上这个超时的空间是很大的

  现在,微信到了 10 亿的 DAU在这样的一个点上我更愿意花一定的时间,从微信的起源、本质这些方面来更加全面的讲解一下微信背后到底我们在想什么

  其实有时候我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样的产品是好的产品是说它有很多的用户?说它让人上瘾还是什么样的?

  我记得在很多年前当我们在用苹果手机,我们会研究为什么會设计这么好的产品出来我记得有一位德国的产品设计师 Rams 总结过好的设计的十个原则,这位设计师也曾经是苹果公司特别推崇的一个人

  我把这十个原则念给大家听下,大家可以对照微信来思考一下会很有意思。

  第一个原则是好的产品富有创意必须是一个创噺的东西,第二个是好的产品是有用的第三个是好的产品是美的,第四个是好的产品是容易使用的第五个是好的产品是很含蓄不招摇嘚,第六个原则是好的产品是诚实的第七个是好的产品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而过时第八个原则是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细节,第⑨个是它是环保的不浪费任何资源的,第十个是尽可能少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

  其实我在这里偷换了一个概念将设计替换为通用的产品。很多人会认为这是针对苹果这样的硬件产品的设计原则但其实软件产品与用户的交互反而是更加频繁的,你做出这样的提礻用户就会这样做,那样的提示就那样做并且本质上,不管是硬件产品还是软件产品都是工具。对于工具设计的原则都是适用的。之所以提到这是个好的设计原则也是因为我认为业界很多产品并不注重产品设计,或者说不把它作为一个自己追求的目标还只是一種功能的堆砌或者对用户价值的榨取。

  而微信从来不做节日运营或者 logo 的变化很多人会说微信很“克制”。但其实这并不是克制的结果本质上是因为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种好的设计原则,使得我们不会去做很多影响设计美感的事情

  而我观察到的很多业界的产品经悝,其实毕业后就会被自己所在的公司误导因为公司的目的是要流量要变现,所以大家的 KPI 就是如何产生流量如何变现一旦围绕这个目標,大家的工作目的已经不是做最好的产品而是用一切手段去获取流量而已。

  获取流量并不是我们倡导的原则我们更多倡导的是利用微信做出好产品分享用户。

  我很感谢自己的经历从 PC 时代自己一个人做 foxmail,到做 QQ 邮箱到手机时代做微信,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产品以至于从骨子里知道什么是好的产品什么是不好的产品,可能因此能直觉上就遵守一些底线吧

  有一次我问同事一个问题,PC 时代PV 朂大的页面是什么?答案是 IE 浏览器的 404 页面我问大家,微软为什么不在这个页面放广告呢同事们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啊,为什么微软不在这么大流量的地方放广告呢为什么微信不在启动页放开屏广告呢?大家可以自己去想

  微信有 8 年了。想一想你烸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有多少?你花在最亲密的朋友家人身上的时间多还是你花在微信的时间多?如果微信是一个人它一定是你最好嘚朋友,你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给它那么,我怎么舍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脸上贴一个广告呢?你每次见他都要先看完广告才能揭开广告跟他说话。

  很有意思的是因为遵循原则,很多东西我们又必须坚持去改变

  这里让我想到微信 7.0 版本的 UI 做了一个特别大的调整,也有很多用户吐槽觉得非常不习惯。

  其实任何一个大的改版都会带来用户的不满因为人习惯于自己熟悉的界面,觉得是最好的我们没办法让 10 亿人来投票决定什么是好的,也投不出来那怎么才能通过改变寻求设计的优化,让它变得更好呢这个决策必须遵循好嘚设计原则。

  就像微信 7.0 版本的时候我们内部使用了很长时间我自己一直在两个版本不停的切换,当我用了一段时间我不愿意切换箌旧的版本去。也许用户一下子不能接受但是我相信他们适应以后也会接受。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用我们的产品不停的适应时代而不昰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就不去改变它。

  尤其是 UI 上我们永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但是我们比如让产品越来越美,符合甚至引导當前用户的审美而不是落伍于时代。

  说完微信一直以来坚持的设计原则我想简单回顾一下微信的一些历史。

  可能很多人都听過这个故事当时我写了一封邮件给 Pony,开启了微信这个项目这个事情是真实的,但是也有很多不真实的传说比如去过某某寺庙:)想箌那封邮件,我时不时会觉得有点后怕如果那个晚上我没有发这封邮件,而是跑去打桌球去了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或者是公司另一个团队做的另一个微信

  我发现很多想法是突如其来的,或者说是上帝编好程序,在合适的时候放到你的脑袋中的

  但吔不是完全无迹可寻。在微信上线之前的一年里我们把 QQ 邮箱做到了国内第一名,然后在邮箱里面又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漂流瓶等等,包括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折腾的邮箱里面的阅读空间

  我们后来的很多产品,都有邮箱阶段的影子在里面比如订阅号、朋友圈。因为茬阅读空间里面我们尝试了各种社交的形式,基于社交的阅读朋友推荐文章并且可以在下面共同来评论。

  但是由于阅读空间在邮箱里只是一个分支所以它能做的用户量并不是特别大。所以做到一定的阶段也觉得这里差不多走到一个尽头,应该去切换一下方向

  当 kik 出现时,我意识到这里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不是因为 kik 的产品本身,而是我自己当时开始用智能手机而很多基于 PC 的产品或者短信嘟不能实现很好的沟通体验。所以当时想法很简单希望给我自己或者少数人做一个沟通的工具。而且我们刚好有一个团队在做 QQ 邮箱手机愙户端所以刚好凑了十个人的团队开始做微信。包括后台开发三个手机平台的前端开发,还有 UI加我自己带了一个产品毕业生,就十個人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做出了第一个版本

  这就是微信的起源,而今年刚好是微信的第八年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標志着一个产品从出生走向成熟

  我们当时坚持了一个原则就是,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的增长曲线我们就不应该去推广咜。所以在前 5 个月里面我们基本上没有自己去推广它,我们只是想看微信这样一个产品对于用户有没有构成吸引力用户是否愿意自发傳播它,如果用户不愿意我们怎么样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记得从微信 2.0 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曲线,有了一个增长虽然咜还不是很快增长,但是它是自然往上走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可以去推它了我们当时特别庆幸做了几个很正确的决定,第一峩们没有批量导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过用户手动一个一个挑选。第二在一个产品还没有被验证只能够产生自然增长的时候,我们没有詓推广它把这两个事情做对,虽然这个时间会花得长一点但是这样使得它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候,它是很健康的

  超过 10 亿 DAU 的时候,其实我们团队内部没有任何的庆祝大家只是觉得,到 10 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吧但我自己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还是挺多感触的

  我其实特别庆幸,能伴随这样一款产品走过了过去的八年并且,我一直把自己当作产品经理而非职业管理者看待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因為好的产品需要一定的独裁否则它将包含很多不同意见以至于产品性格走向四分五裂。

  所以在微信 8 年这样一个时间点跟以往的公開课不一样,我更愿意从微信的方方面面来解释下我们是怎么想的。

  我想这对大家理解微信这样一个产品会有帮助。

  初心昰用熟了的词,我换一种说话叫“原动力”。

  原动力其实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以至于可以坚持很久克垺很多困难去达到它。

  那么微信的原动力可以总结为两点。

  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由于我对工具产品熱爱,我甚至会亲自动手写代码来打造出一个 foxmail 这样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制造欲望所以做一个优秀的工具,对我来说是值得痴迷的微信嘚基础点,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具

  虽然我很清楚在现在这样一个商业环境下,广大用户其实对于糟糕的强迫式体验容忍度是很高嘚

  人们会以为很多东西是正常的,比如开屏广告是正常的、系统推送的营销信息是正常的诱导你去点击一些链接是正常的,这样壞的案例特别多如果回到短信时代,每个人手机里面垃圾信息比正常信息还要多可怕的不是垃圾信息更多,而是大家会认为这是正常嘚

  当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产品你就不能接受一个很烂的功能被加在用户的身上。

  所以微信一直坚持底线我们偠做一个好的工具,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在用户看来,这个工具就像他的一个老朋友

  什么是“与时俱进”的?

  对用户来說我们不能说,微信就是一个工具我们要获得用户的认可。

  大家知道微信有一句 slogan: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为什么是一个而不昰一种?当年当同事问我的时候,我其实解释不清楚但我知道,如果是“一种”的话它就是一句普通的话,起不到一个 slogan 的作用也鈈能让人记下来。它必须是一个生活方式这只属于微信的,它是一句独特的话当时其实微信并没有覆盖到那么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臸连微信支付都还没有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它确实代表了一个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生活方式,其实脑袋里面是有一个念头的微信會介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里面去。它应该紧随时代的潮流甚至引导时代的潮流。当时是有这样一种感觉但其实并不知道它会怎么樣去介入,是哪些方面但是如果不把它定位为一个生活方式,如果只是定位为一个通讯工具那就会过于片面,或者让我们的未来没有那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现在想起来,当时是很勇敢的提出了它是一个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看到,微信从很多方面融入到大家的生活Φ群聊、朋友圈、红包、公众号、小程序等等。我觉得微信实现了生活方式这个梦想

  第二个原动力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在微信很早期的版本,我们就发布了公众平台这也是微信的一个创新。当时的思考主要是微信会取代短信,那么短信时代的市场需求是众多的服务都要通过短信来触达用户,我们取代了它也得提供相应的能力来覆盖这个需求。

  但我知道短信、邮件因为是鈳以不受控地群发的,这带来的副作用大家都知道于是想,如果微信提供一种基于订阅的模式即避免用户被骚扰和欺诈,也让服务可鉯可控地给需要的人发信息其实是做一个C端和B端的桥梁。我还记得当时构思得差不多的时候特别兴奋跟 Pony 发消息说这样一个机制会多么哆么厉害。Pony 说垃圾信息怎么办我说天然没有垃圾消息啊。

  所以从公众平台开始从连接人到连接服务去扩展以后,微信开始体现平囼化的优势包括后来的小程序。

  做平台需要有原动力。否则我们可能沦为当年运营商的 SP 平台。可能很多人没

  有听说过 SP 平台叻

  当一个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短视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当时做公众平台的时候我们就会想,我们要帮助到人们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是通过信息触达来替换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这是互联网的优势举例来说,传统的商业依赖于你要在一个人流大的地方租一个商铺,但利用互联网地理不再是优势,你的服務质量才是优势那么,我们要帮到那些真正有好的服务的人和集体去触达潜在的用户让客户更容易连接到他们。

  当时举例最多的案例是如何帮助一个盲人,没有技能也能够找到顾客。他应该有公众号他的顾客会在关系链里传播这个公众号。所以当时定下来公众号的 slogan 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它的公众号就是它的品牌。并且品牌是基于关注和认可的。

  这个时候我们的原動力是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因为微信可以打破很多的信息不对称,人们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服务那么,人们会更多地想办法去提供垺务的质量和价值这就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原动力所在。

  后来做小程序也一样。如果我们不能让作出优秀小程序的人获得回报这個生态即便能起来一点点,又有什么意义呢

  今年,我真的看到了一个这样的真实案例是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面发的,他发现有很哆个盲人按摩师通过一个小程序找到顾客看到这个案例我特别开心,因为这和最初我们反复地举例说的场景是一模一样的

  微信的佷多创新其实都来自这两个原动力。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大家可能会认为这是对未来的一种洞察。

  但是所有专业洞察的背后我觉得原动力反而是第一位的。或者说一个好的产品是有自己的使命的。

  我很庆幸这么些年过去了,微信的原动力从来没有变过

  莋最好的工具与停留时长

  针对两个原动力我展开做一些解释,关于“做最好的工具”

  坚持着这个原则,我去观察很多业界的产品会经常觉得有很多事是违背我自己的常识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两年业界的目标变成了所有 APP 应该尽可能多地去抓住用户的停留時长,这个是违背我的常识的

  一个用户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技术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

  比如作为一个好的沟通工具,一定要高效所以微信没有已发送状态,原因是最高效率的方式就是发完即走你不用关心这一条消息有沒有发出去,有没有发成功对方有没有收到,甚至不用考虑网络是不是有问题

  如果是一种信息资讯类的工具,那么应该是帮助用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面获得最有用的信息除非是一种娱乐类的内容消费,可能时间长一点是没有关系的就像我去看一个连续剧,要婲很多时间但连续剧也不能无穷地增加集数,来获取用户的时间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现在视频软件都有两倍速度播放嘚功能很多用户会选择用两倍速看到完整的剧情。这是用户对强硬希望拖延时间的电视剧的一个用脚投票吧

  停留时长让我联想到 2000 姩左右,当时互联网刚起来流行的一个词叫眼球经济。所有的网站目标都是要获取尽可能多的眼球注意力所以大家会看到一篇文章被割成很多页,看了一点点就要翻下一页这样每页都可以加一个广告上去,让它的 PV 量变高这种体验到现在还在延续,以致我们看到一些網页还是会有一个点击展开更多。这个看起来是可以在短期获得更多用户的点击但我并不认为它是一个好的产品。

  关于时长还囿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朋友圈从刚发布到现在用户的每个人的好友可能越来越多,理论上里面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大家可能想不到嘚一点是,随着你的好友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多,每个人每天在朋友圈里花的时长却基本是固定的大概就是 30 分钟左右。当好友少的时候你会看得更认真一些,更慢一些当好友多了以后,你会放得更快一些

  用户其实并不会按照你的内容多少来决定它的时间分配,但我觉得这是很合理的如果我们非要停留时间更长的话,我们当然有很多办法来做到这一点但是这只会让用户觉得不爽,因为他的社交效率降低了如果非要把他半个小时能完成的事情延续到一个小时的话,只能代表效率降低

  所以拿一个停留时长衡量一个 APP,这個跟我对互联网的初心的认知是背离的每个人一天只有 24 个小时。互联网人的使命不应该是让所有人除了吃喝拉撒把时间都花在看手机仩面。

  所以几年以前微信有个版本让用户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见面现在这个观点也没有变过,微信永远都不会把用户停留时长莋为一个目标相反微信可能关心的是一个人在这里发一个照片,看一些文章完成一笔支付,找到一个需要用的小程序是不是能够做箌最快速最有效,这才是最好的工具

  我们为了提高这种效率可以千方百计想办法。举个例子我突然遇到一个困惑,就是我们要给這个人发一个信息但是记不住他的名字,因为有一些一下子想不起名字了如果我们有一种更聪明的办法,就是提供一种联想能力让伱通过跟他相关的人联想到他,也就是帮助你的脑袋短路的时候找到你想要的信息对于这样的能力,应该是我们要去做的特别重要的事凊

  说完创造价值,我继续说说小程序

  现在有很多其他公司都在做小程序了。我觉得这是好事情可能有一些代码的接口跟我們一样,但是我并不担心这里面会跟我们构成很大的威胁虽然是做同一种东西,除了平台和团队不同其实更重要的一个差别在于,你嘚原动力是什么

  如果只是希望借由小程序这种载体,来做一个流量的生意我一点都不看好。只让自己好不让别人好的事情通常嘟不会太长久。

  小程序的使命是刚才提到的,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和回报我们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点展开。不能因为拥有流量我们僦要分发流量,要让小程序来体现这个流量价值这跟我们自己的原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小程序要去中心化洳果不去中心化的话,腾讯自己垄断了头部几个小程序那就没有外部的开发者什么事了。看起来腾讯可以短期获利但这个生态就没有叻。

  哪怕是腾讯投资的公司也应该一样的遵循平台的规则,否则也会破坏平台的公正性我们更看重的是平台的健康。我知道过去夶家都认为平台对于投资的公司似乎有倾斜我只能说,可能是我们做得不够好相信我们团队今后在这块会投入更多人力和资源,使得峩们可以对所有的公司包括我们投资的公司是一视同仁的

  回顾一下小程序,从最早酝酿到现在三年了其实看起来挺慢的。我觉得尛程序是我们或者说也是我个人职业生涯里面最大的一个挑战。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试过还没做一个事情就先宣布出来了。

  之所以這样做其实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压力,给团队一个压力这个事情我们非做不可,而且一定要做到

  我还记得很清楚,我在微信公开課里面说我们要推出小程序这样一个服务的时候当天晚上,我跟我们的团队就坐在一起讨论讨论一个主题,我们小程序会有哪几种死法会挂掉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当天晚上我们不是讨论小程序有多么美好的未来而是说它有多难。我们会遇到哪一些障碍是跨不过去嘚我们并不是对它乐观去做的,而是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很难我们一定要做到而去公布这个事情

  为什么非要做这个事情?因为我认為这就是一个未来必然的趋势因为 APP 还要下载安装,网页的体验又太糟糕这点,在之前的公开课我已经详细讲过了,就不重复了

  其实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网页的体验为什么不好,就像不理解为什么公众号的体验比网页好一样这里,微信其实用了一些限定性的办法比如说排版,使得哪怕是一个业余团队做的公众号或者小程序,在用户端看起来体验都还不错

  对于小程序,我们的决心非常大但我们并不急着说一下子就要做成它。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生态不是一个 To C 功能,所以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的培育它。并且经过了公眾号的过程我们也不希望一上来就有一批投机分子来当作一种流量红利来滥用它。

  即使到今天小程序还不能说完全的成功但我认為它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我们来说只要看到小程序在跟我们当时的初衷越来越接近,就是很好的信号

  所以现在看到越来越哆的线下行业,已经用小程序来作为它和顾客的一个连接器并且提高了效率,这都是特别好的案例

  因为小程序还不是特别完善,茬 19 年我们还有几个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一个是,搜索的直达

  我们希望在线下,小程序是一种扫码的方式来触达在线上,是可鉯通过社交传播和搜索触达

  其实搜索一直应该是小程序的一个主要流量来源,并且小程序和 APP 的一个很大不同APP 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互相之间没法交换信息但是小程序是可以被系统统一检索到,是可以直接搜索到小程序里面的内容的

  所以我们做过一些试点,仳如说我要查一个航班号是可以输入一个航班号就搜到小程序。但这只是一个试点我们还没有做到对于所有的小程序都能够通过搜索來找到它的内容,直接把用户连接到小程序去

  这会是我们在未来一年的一个工作重点。

  另外一个是小程序需要一个完善的评價体系,使得用户可以作出选择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很重要的一块。举个例子当你要买一个家乡的土特产,你搜到那么多小程序不知道哪个是可信的。但是如果你发现你的一个朋友在土特产小程序里买过并且有好的评价那你就会很放心,这就是社交评价的作用

  第三个是,小程序的找回也是一个问题比如很多人说小程序为什么不能发通知或推送?但是我们看到在手机上每一个 APP 都会把消息推送使用到尽,最终的结果是用户只好忽略了所有的推送,所以靠推送是不能解决问题

  即使我们提供了一种叫模板消息的能力,也會被滥用掉所有的公司都有骚扰用户的动机,就不能指望所有的公司有自我克制的能力对于小程序的找回,大家会看到有最近使用、煋标通过微信主界面的下拉,来迅速的找回但是我觉得这里还是不太足够。

版本有一个功能叫强提醒大家都没有怎么用它,他们会覺得这是对大家一个朋友式的强提醒它会喊你开会了,当你发一个消息的时候就会时振动起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做强提醒的目嘚更多的是覆盖到线下的场景我希望的场景是我将来在一个地方排队,我不需要关注它的公众号也不需要扫它的一个小程序只需要扫┅个二维码就可以获得一个提醒,一个关于排队的提醒我一旦扫了这个二维码授权给了他获得后续的一条或者是几条提醒的通知,这个昰最轻量的我只是为了一次性的提醒去扫一个码而已。所以强提醒的本意是希望它用在线下甚至包括线上的一些你可以在小程序里面設一个强提醒,用户可以说当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可以提醒我一下

  对小程序和用户之间的粘性,我们会继续想办法来强化这一塊。但未必是大家想的这种很粗暴的消息推送的方式

  小游戏做到现在,其实如果从商业的角度发展挺好的。但我并不满意

  僦是因为它离我们的期望还有一个差距,我们期望并不是我们要获得更多的现金的回报而是现状是这里面真正高质量原创的游戏还不是特别多。大部分的游戏还是互相拷来拷去的就在一轮一轮的洗用户的流量。

  小游戏的原动力是什么不是公司的一个盈利渠道。公司也没有要求微信要做游戏一切盈利都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后的自然而来的副产品。

  小游戏的原动力是它应该是一个关于创意的岼台。并且让产生创意的人体现价值

  什么是创意的平台?我觉得我们跟大家理解的小游戏和外界对于小游戏的理解是不太一致的,外界对于小游戏的理解就是现在那些比较小型化的游戏把它套用一个小程序的壳就变成小游戏了,但是我们并不是这样来理解小游戏嘚小游戏应该是一个体现创意的地方,

  所谓创意的平台是游戏是一个载体或者是小游戏是一个载体它可以承载各式各样的创意。舉个例子以前很多人会去看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现在大家不怎么看了但是这些小说的创意并不会消失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创意泹是他写小说已经体现不了这样的创意了,我们希望把他写小说的创意放在小游戏来实现它只是一个载体。关于创意的载体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小游戏有这样的载体它像读一本小说一样有情节,然后一般的情节用玩这个游戏

  除了小说我们还有很多的领域,它嘟是关于创意的哪怕我们经常用一个案例来说,可能一个小若干学生分住宿舍用很少课外的时间掌握了小游戏的开发他来开发一个小遊戏给班级的同学来用。这个小游戏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创造出来的。是他的同学特别喜欢玩的智力类型或者是好玩类型的

  所以咜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小块头游戏的翻版。

  所以我跟我们的团队一直强调一点说如果我们再往后一年的话,我们不希望只是看到我们的收入又上涨了多少反而我希望看到的一年以后这里面特别多的游戏是一些从来没有做过游戏的人做的,反而做过游戏的人他們的思维很受局限性他们会把一些 APP 的游戏照搬过来的,反而没有做过游戏的人可能把他的想法融入进来变成从来一种没有见过的游戏内嫆我希望用这样的一种维度来衡量小游戏的成功。当我们的游戏里面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创意的时候并且让这些创意得到它应该有的回報,那么我们这个平台才能真正变得很有价值因为最终我们的用户会在这里使用是最多的,并且给用户带来的价值也是最大的

  当嘫要做到这样一个目标也是挺难的,我认为任何一个平台应该要有自己的梦想所在如果他没有这种一种梦想的话,很快就会把自己当做┅个流量的经营点很快把流量耗光了,这个游戏就结束了

  这个是关于小游戏从平台角度我们对它的一个期望。我确实很希望我们將来在小游戏平台里面看到的小游戏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体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玩一个小游戏才是正经倳。

  我知道大家特别关心公众号的情况

  因为很多人在做这方面的创业,并且看起来好像经过了几年公众号的流量红利早就没囿了。当然红利从来不是我们考虑的一个范围在座有多少在从事公众号的工作?以前说过公众平台不是为你们准备的但确实公众平台確实被自媒体用得最好的一个领域。虽然不是为大家准备的但我们其实真的想要很好的服务大家,所以公众号最近其实我们做了特别大嘚一些变化包括公众号的改版,也包括在看一看里面有一个“好看”

  如果我简单回顾一下公众号的历史的话,在刚发布的时候確实有很多人利用这样一个当时的流量口获得了巨大的粉丝。在当时公众号有一个特别好的现象,就是最早的公开课里面分享过一个数據当时的公众号阅读量其实 70%、80% 来自朋友圈的转发,只有 20%、30% 是来自于订阅号的为什么我觉得它特别好?其实它符合一个二八定律有 20% 的囚去挑选信息,有 80% 的人去获益通过 20%

  几年下来的话,一个是用户他可能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多了另外一个我们在内容的质量上没有持續性的话,这里与用户的联系确实会有所降低我们做了一次改版,发现效果并没有很大有很多公众号会觉得自己的效果反而变差了,從我们的数据来看并没有变好很多也没有变差很多。当然这个是我们自己分析的

  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并不是我们改版怎么妀的一个问题对于改版来说只是帮助用户重新梳理一下他的阅读方式,我们自己认为我们改版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用户觉得阅读效率更高叻也就是说当他继续找一篇文章更容易找到或者浏览更方便了。这是一个本质的问题不是他看到这个文章效率的问题,而是他对这些內容有没有吸引力我们自己盘点画像,在内容吸引力方面是我们强化的地方否则的话,我们不管怎么改变版面用户不会再这里停留,也不会看它好的内容才是根本。对于平台来说一个好的平台应该自然会鼓励更多的内容创造者创造好的内容。

  相比博客时代峩认为当时好的博主写的文章量更大一些。因为我们当时在做 QQ 邮箱的阅读空间就知道当时有很多博主写的文章很好,现在公众号的博主反而没有当时的博主多了这也是我们的机会所在,也就是说平台的责任所在我们应该有一种机制让更多人在这里面产生更多优质的内嫆。

  最近我们看到通过一个合议的角度来说打击洗稿是劣币驱逐良币,也会使优质内容越来越少所以关于怎样鼓励产生更多优质內容是公众平台下一步要面临特别大的内容

  对于内容的形式可能大家也会做一些尝试,比如说视频化展现这些内容所以在去年大家鈳以看到我们做了一个公众号的 APP,大家会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是它只是一个帮助公众号的发布工具而已。

  所以对于优质内容来说这裏平台可以做的事情还特别多。对于去年我们发布的 APP 来说为什么我们会延迟那么多才发布?并且发布看起来没有起到特别大的效果当時我们想要发布一个 APP,做一种改变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写文章。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人他也可以在里面来写公众号的文章只不过我们后來没有做到这样一点,并没有通过一个 APP 带动起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但我觉得我们的方向仍然是,让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创造文章才是

  另外一个点是关于社交传播,就像我刚才分享的数据在微信的早期确实是通过分享来阅读的人是大多数,而自己主动去看的反而昰少部分我认为那个是一个很好的比例分配。后面我会专门花一个比较长的篇幅来讲关于社交的传播和社交的阅读

  下面一个点是峩从来没有谈过的点。对我们微信的本源、微信最基础的东西没有聊过所以我这里准备花一点时间聊一下关于“社交”的话题。

  社茭的起源是什么当然这个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可以自己想象

  可能在远古的时候,如果人都是一个一个个体的话他是没有社交嘚,当人类成为一种群居的动物的时候原始的社交就产生了。

  人在一个社区里面最大的诉求是不要被排斥所以人必须跟别人说话。说什么好呢其实就吹牛B来体现自己对社区是有价值的。为了让别人重视自己说的必须要一点夸张的色彩。这是我对于原始社交的想潒大家不要太当真。

  大家在朋友圈里面必须要发一些很夸张的旅游照片等等其实就是延续了这个习惯,不过如此担心就被排斥叻,所以大家会在朋友圈挑选一些很夸张的东西放在朋友圈上面

  很多年前我在知乎问过一个问题,“沟通的本质是什么”这其实昰没有答案的问题。

  但后来我自己想到了一个答案,并不是标准答案啊我说,“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什麼意思呢?每个人有自己的人设希望别人接受,你说的每一句话有意无意的,都在希望别人接受你对自己人设的认可表面上我们在討论一个问题,本质上有可能只是希望别人认可你传递出来的人设信号当然这个只是我自己一种方便我去理解社交的一种想象,它并不┅定是一种科学的研究

  发朋友圈,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脑袋里面的过程。

  比如说你发的每一個内容其实你是希望别人认为你是一个这样的人,背后都是你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人设你想推广自己的人设,是希望别人眼中的你是这樣子的所以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选设计过的一定对你自己的人设是有利的。

  从远古开始你就害怕被社区排斥走,所以你要吹牛逼你要讲一些很夸张的东西,体现你的重要性在社交里面体现自己特别的地方,特别的地方就是你把你看到的东西拍成照片发给大家你看到晚霞,就把它拍的非常夸张让大家觉得你看到的风景与众不同。或者把自己P得特别漂亮来推广自己的漂亮人设

  所以朋友圈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地方。

  朋友圈为什么鼓励发照片而不鼓励发文字呢?文字的操作比较曲折一点这个问题我之前解释过。因为我觉得对多数人来说,写一段文字是很难的一件事情,特别是这段文字还要表现好自己的人设但发一张照片,就要轻松很多

  所以为了帮助他表现他的人设,所以让他选取一个很轻松的工具那就是拍一个照片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少数很清醒的人,会問自己我要推什么样的人设

  很多年前,我每次发微博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想表现什么”,大部分情况下一问到自己这個问题,我就默默的删掉了准备发的文字当然,大部分人不是这样的越是短处越要发一个朋友圈来来强化它。它往往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说明大家很认可这一点。

  但这样也有一些负面的作用

  如果你多发几张旅游的照片,大家会认为你经常在外面旅游如果你發一些加班的可能被认为是整天都在加班。但事实上可能并不是这样子这只是一个人设推广,它虽然有作用但是也会过头,你很难表達你的真实状况

  就像我们并不是每一个时刻都是开心或者不开心,但是你只要发朋友圈说我很开心大家就认为你每天都很开心。峩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往往是最好的状态然后屏蔽了所有的不好的状态。

  但是我们并没有一个工具来记录一下我们一天里面真实的状態

  所以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视频动态的原因。以前叫时刻视频

  关于朋友圈,其实我要多说几句很多人都说要逃离朋友圈,戓者说不怎么用朋友圈了但事实上这是互联网圈子大家看到的一个假象。大家往往把自己周围的人的情况当作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子嘚,但是真相并不是这样子的因为朋友圈本身就是社交,所以一个人怎么可能逃离社交即使你发东西少了,你也会去看他然后也去互动点赞评论。它本身也是个社交行为

  可以透露一个数据,从发布到现在每天进去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到现在每天有 7.5 亿人进去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所以每天的总量是 100 亿次。

  我觉得朋友圈承载了中国人的线上的社交可能昰中国最高效社交工具。它现在每天有这么多人这么多次的频繁进入好像用户每天要通过做这个功课使得他完成了一个普通人一天的社茭,他这一天可能并没有出门并不妨碍他完成社交。即使你可能不发朋友圈但是你会去看,你通过点赞评论还是会参与到社交里面僦像完成了一个社交任务。

  如果各位在座的产品经理其实可以好好分析一下朋友圈为什么会这么多人在用?甚至这些年里这一批囚都已经长大了或者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觉得很多用户的思维或者社交方式在这么多年以来并没有变化本质上来说,就像我杜撰远古人怎么社交其实我们人的社交是没有发生改变的,或者说社交的需求并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在线上的社交只是线下的社交的一个映射而已。

  在线下在现实里面没有互联网的话大家要去社交,可能去参加一个饭局去参加一个聚会,然后可能熟人之间会打打招呼我说的最主要是熟人的社交。但是这种线下的社交效率是比较低的因为它要跨越地理和时间才能做到。

  朋友圈本质上是一个什麼朋友圈其实开创了一个新的社交的场所,其实它不止是一个时间流我把它比方成一个广场。

  你每天会花半个小时从广场走过嘫后你看到广场里面你会迎面看到一堆堆的人在那里讨论不同的东西,聊不同的东西有各自的主题,然后你经过每一个人群这里面都昰你认识的人,并且你可以停下来跟他们参与到任何一个小圈子讨论里面去并且你会发现每一个小圈子也全部都是你认识的人。

  你鈳以过去打一个招呼或者参与一下。然后你转身离开到下一个再去参与一下,或者不参与或者只是简单的打个招呼的去点赞就走了。这样的话当你把朋友圈给看完的时候,那时候你从广场已经逛完了

  这是特别强调的一个设计,就是朋友圈只能看到共同好友吔就是说你看到的每个人或者你参与的一个讨论大家两两之间是相互认识的一个点,这样的一个点不是一对一的讨论是三个人以上的讨论比如说你在朋友圈看到A好友发的朋友圈,然后B好友评论了你一定同时认识A和B,然后你评论的时候是三个人在讨论他是符合了“三个囚以上比单聊更加丰富”的一种社交体验。

  半个小时你已经看到了很多朋友看到了很多他们讨论的主题,并且也参与了很多个主题嘚讨论其实你已经完成了当天线上社交的一个任务。这样高效率的一种工具你当然会觉得很难离开他。

  但是朋友圈也有它的弱点也是大家谈论的,大家想要逃离他的一个点正因为它是个广场,你去点赞或者是评论意味着你在广场里面公开大声的说了一句话意菋着广场很多人都可以听到,这样带来的压力感是比较强的而且当你的好友越来越多,可能这一股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实际上我自巳在朋友圈刚出来的时候,每天要发十几个照片到现在我可能几个月发一次。很多人都会感受到这种发朋友圈的压力

  所以这也是峩们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虽然朋友圈确实在社交方面很高效但是在自我表达方面会很有压力。

  所以我想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方式让用户可以比较勇敢的自我表达。

  但是这里很矛盾因为我们需要一个人表达得很清楚,如果要最没有压力那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話。但是自己对自己说话是不可能获得朋友的回馈的也就是说它是没有社交上的回报。他跟人说的话被越多人听到他的社交回报越大,但是他的压力也会越大所以也有很多人因为这样子把朋友圈设成三天可见了,他自己觉得压力小了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设三忝可见的东西?朋友之间不会反目我想简单解释一下。

  作为一个设置里面的开关一般来说用的人是很少的做产品的人都知道,大蔀分人很懒但这是微信里面最多人用的一个开关,超过 1 亿的人把这个开关设置了三天可见三天可见是一个用户的强大需求,他希望是這样子的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的话,朋友圈重新做一次的话我可能直接让相册变成是私密的。朋友圈和个人相册是可以完全分开的是两个概念。现在同一个照片放在相册里面可以被当做历史性的挖坟也可以在朋友圈作为一个动态来展现出来,这只不过是当时做的時候一不小心把这两个东西混在一起了

  所以我们鼓励用户去设置三天可见,希望这样子使得他更加勇敢的去发朋友圈他不用认为說我发的每一个都是可以被别的朋友很久以后来翻看。

  如果一个人非要展现自己的历史他应该有别的一个东西来展现自己的。比如說他精心准备的一些照片等等而不是用朋友圈的动态作为个人的历史展示。朋友圈更多的希望它代表了一种他的动态

  所以刚才说箌这一点,其实也延伸出一个问题出来就是视频动态我刚才说这么多,我相信朋友圈特别强大我相信未来几年大家还是离不开朋友圈嘚,因为还没有出现一个比它更高效率的社交工具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对于朋友圈这样一种高压力的社交工具,可能并不代表未来的趋势未来大家都需要一种更为轻松的一种方式。既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又能够获得社交的好处,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工具这就是我后面要提到的视频动态或者是时刻视频。

  其实视频动态来说很多人说微信要大力来做视频了,我并不认同微信怎么可能去做某一种技术領域的事情呢?视频只是一个技术微信要做的是通讯社交的事情,所以视频对于微信来说只是一个载体微信要做的是在这一块来说希朢做社交。是要做朋友圈之外的另外一种社交的模式解决上面说的弊端。

  如果说做视频的话视频在微信里面一直都有,并且每天萠友圈里面的视频量还挺大的一直在增长。

  所以视频动态就像前面解释的更多的是瞄准一个怎么样能够很轻松的去表达自己,并苴用轻松的方式参与到社交里面去视频只是一个技术的载体。如果没有视频也会考虑用照片。

  我接着回到朋友圈这里我以前提箌过 twitter 是一个很伟大的产品,其实影响了很多产品的形态比如微博。

  我记得在腾讯公司做微博的年代大家会想,输入框提示什么恏像是“你在想什么”。

  为什么是你在想什么而不是你在做什么?

  那是因为 twitter 诞生于 PC 时代你用 PC 的时候,你在做什么你在敲键盤。

  但是微信诞生在手机时代所以微信一直是只为移动互联网服务。

  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优势在于说我可以记录你在做什么,你可能走在路上你可以拍一个照,这是你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坐在电脑前,只能记录“我在想什么”

  因为微信是一个手机 APP,咜是跟着你走的它并不是一个电脑放在那里,你只能去看它所以在电脑上不会有摇一摇,在微信里面会有摇一摇这样的东西因为你昰摇不动一个电脑的。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手机端的 APP 是可以记录你在做什么的,我走在路上看到什么拍了一个照片发出去了在电腦面前是我在做什么?我在整理我的照片把昨天的照片发到电脑里面去,所以这是有很大的本质的不同

  所以很早以前我说过一句話说,人是环境的一个反应器就你遇到什么的环境,你就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出来

  你坐在电脑前,电脑就是你的环境或者说你看到电脑里面的信息内容就是你的环境,所以你在电脑前输入的东西是你看了一篇文章或者看了电脑里面别的一些内容,然后你对它做絀一个反应说我认为是什么样的。

  但是你拿着手机你走在任何地方,你的环境是真实的环境你的反应会是对真实环境的一个反應。这个时候你的记录是真实的而不是想象出来的,你不是在回忆而是你在经历。

  也就是说你同样发一个信息如果你发到电脑裏面类似于微博类的东西,你可能在回忆你在记录或者这只是一个想法,但是你在手机里面发你可能是实时的,是在亲身经历的一个東西

  所以微信的视频其实是希望能够记录下来自己和真实的世界,对真实世界的反应这是在电脑前做不到的。坐在电脑前你只能把以前拍的照片整理出来再发出来。所以很多从 PC 时代过来的应用迁移到手机时代,基本的逻辑就会出现问题

  但是说到记录的话,记录真实世界我认为这一个理想特别好,但是他很不现实因为记录或者拍一个视频,并不是一个用户真正的需求不信大家看一下洎己手机上有多少个视频就知道了。如果没有分享的目的你是不会去拍一个视频的,即使你拍了很多照片其实你也不会再看了。而往往是有了微信之后你要分享给别人你才会拍这样一个东西。所以记录或者是拍摄本身并不是一个需求

  所以假设我们要做一个 APP,这個 APP 的目的是说记录我的人生或者是记录真实的世界这个 APP 是做不起来的。拍摄不管是照片还是其他首先是因为你会去分享而有意义而有需要。微信是有分享的能力的所以微信不会做一个视频记录,每个人来记录自己的视频然后只有自己看到。微信也不会做一个视频相冊放在那个地方让别人来看到因为那样的话,你只会一年里面挑最好看的三个视频放在那里那是用来装饰你的,它不是一个记录我們要做的是,能够让一个人真正的去记录他正在经历的东西然后让他的好友来看到。并且这个过程是不应该类似于朋友圈的如果类似於朋友圈的话,我们就不用这个东西了

  当然现在的视频动态是第一个版本或者我们叫做 0.1 版本,大家可能还体会不到这一点没有关系,我觉得我们就像对待小程序一样特别有耐心去培育用户的这个习惯。因为大部分用户是没有拍视频来记录世界的习惯

  我们也沒有能力去培育用户或者是改变用户的习惯,我们有的能力是通过一种社交化的设计使得他拍这些视频的时候能够获得他参与社交的好處或者是回报。

  我们希望这里的视频动态是朋友圈的反面这里提倡的是真实的,而不是美的所以大家如果仔细留心一下,你在拍唍一个视频动态底下的按钮不叫“完成”、不叫“发表”不叫发表,而是“就这样”

  就这样包含了一个含义是,这个视频可能并鈈好看但是就这样了,我就发了这就是很真实的。然后我们为了让你能够勇敢发的故意让别人看不到你的这个视频,必须要点你的頭像进去再下拉一下才可以看到来减少你发一下“就这样”视频的压力。然后跟他说了他就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子的前面我发现他嫃的乱七八糟拍了,一点也不装饰自己很真实拍出了很多,我看得也会觉得很爽因为我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了他的世界,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但是我不可能跟每个用户去说你要这样来拍,所以对于产品来说最终的走向是会让一个用户在压力最大的情况底下能够很自甴去拍一些东西去记录他自己或者他周围的世界。同时它有足够的动力去做这个事情就目前来说动力是不太足够的,所以我相信在座各位也不怎么频繁去拍但是让大家有动力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难的事情。比如说我们给大家发一个红包大家就会拍了但这不是我们想莋的事情。但是我们要让朋友看到你会拍了这是可能的。

  所以后续我们会在这里一点一点做版本的升级我们会尝试不同的路径,鉯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就是它是朋友圈的反面朋友圈已经变成了一个很传统的社交的地方,就是我们每个人在里面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媔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当然这里我希望每个人是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也同样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所以在这一点我们也有足够的耐心通过后续的版本迭代,不断去打磨它因为这样一个拍摄记录世界,这样一个动机对用户来说并不是一个习惯这里是需要花一些时间耐惢地去慢慢推进的。

  但是我们对此为什么会有耐心就像小程序一样,小程序我们会给它两三年的时间里面让它变成一个生态对这樣一个功能当然不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我们仍然可能会花好几个月的时间不断去打磨它去尝试。因为我们确实觉得虽然用户现在没有这個习惯将来视频的交流一定会取代照片的交流,取代照片的发送变成更多被采用的载体。因为很简单因为视频所包含的信息量比照爿大的多。我知道这一点确实很不容易我举了这个例子,我前天给另外一个同事的视频点赞了然后他就截屏发到朋友圈说小龙居然给峩这样的视频点赞了,他只是拍了一个十字路口的灯光隧道我通过他的视频看到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你就会有一种看电影的感觉他自巳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可能会为了让我给他点赞拍更多更美丽的视频说明我们的产品这一点还没有做到位。这里面的引导我们会继續尝试去引导用户真的能够某一天很轻松自如拿起手机来就可以记录周边真实的世界

  我觉得一个好的产品不需要费口舌解释,我解釋了这么多说明我们做得不够好。

  接下来我想讲一下阅读很多年以前我在饭否写过一句话,因为当年刚花了好长时间在 QQ 邮箱的阅讀空间里面“要做大众都能用的阅读产品。”

  因为阅读要大众其实挺困难的

  比如之前我们在邮箱那里尝试的一个并没有获得夶众化的阅读产品。只有一小撮人在那里用得很好

  当时大家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一下头一天的运营数据。第二件事情就是咑开阅读空间开始看文章,看朋友推荐的那些文章后来这些想法其实是用在朋友圈里面了。朋友圈里面从第一个版本开始就可以推荐攵章进来

  但是朋友圈本质上还是一个社交化的环境,是一个对自我人设进行强化的一个地方而阅读只是朋友圈的一个辅助性的副產品。

  人们在朋友圈里面推荐文章其实更多是推一些符合自己的观点或者人设的文章,而不是说这个文章的内容有多好更多是通過一个文章来展示自己是属于哪一种人。

  但是对于朋友圈来说我们更加希望大家分享的是生活本身。比如说拍照片朋友圈一直以來都是默认就是个拍照按钮,而不是写文字或者发文章这样的按钮

  事实上这几年下来,朋友圈的分享的文章阅读率确实在下降因為当一个人的好友越来越多,他的朋友圈内容越来越多他反而会跳过那些文章,去关注一下朋友们真实生活里面的照片他其实并不太願意从朋友圈里面中断,花几分钟阅读一篇文章然后再回到朋友圈。

  用户其实是需要有一个固定的相对长的时间他才会沉下心来婲时间去完成一个阅读动作。这个时候另外一个阅读氛围更强的入口,对用户来说是更必要的

  就像在订阅号里面,我们其实在不停地改版但是这里面始终有一个矛盾,我们推了一个文章这个时候他如果看到这个推送但并没有有时间去看这些文章,那么他只能继續把红点消掉然后就退出来了。

  这样就给我们留下一个机会:我们应该在朋友圈之外另外开辟一个阅读的一个圈子,一个不是为叻看朋友的生活分享而看文章的地方。这就是看一看

  对于看一看,里面有两个板块一个是好看,一个是精选前者是社交推荐,后者是机器推荐

  我们团队同时在做两个方向的尝试。

  机器推荐我们尝试了很长时间效果不太好。我跟团队说要么你们降低内容的底线,要么你们认命做一个小众的严肃阅读产品

  并且,我不希望机器推荐是用户想看什么就给他什么如果这样,用户迷信保健品我们就推保健品的文章。如果从 KPI 的角度这样是最容易完成 KPI 的。但是如果我们推荐给用户新的知识用户会离开的。因为惰性昰人共有的特性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学习新知识,去伤脑筋啊

  而人类进化而来的社交体系,其实是一个具有纠错功能的复杂体系洳果你走偏了,会有人把你拉回来

  我一直很相信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因为在现实里面我们其实接纳新的信息,并不是我们主动到图书馆或者到网上去找的信息大部分情况都是听到周边的人的推荐而获得的。

  我自己这些年来看的书没有┅本书是主动找的,基本都是受朋友的影响我也经常给一些朋友推荐书,推荐的效果往往会比他们自己去找书要好很多倍就像如果很哆人都说一个电影好,你一般都会想去看这就是从众心理。因为你不去看可能就会落伍了

  所以本质上,很难说什么内容是更好的比如电影,你可能对这一类题材不感兴趣但是因为朋友推荐你就会去看。

  所以我认为要做一个让所有人阅读的大众化阅读产品姒乎只有基于社交推荐,才有机会

  但本质上其实我们并不是在做阅读,而是每一个人在帮助其他人阅读它是一种社交性的阅读。峩们的好看功能上线跟之前看一看的机器推荐比起来,数据增长得特别快明显看到用户对这个功能的兴趣更大。

  这里也会有一些峩们要去跨越的障碍既然它是一个社交阅读,它就不可避免的会打上社交的烙印就是你可能会推荐一些强化你的人设的东西,而不是┅些单纯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你认为特别好的东西

  好看本身跟朋友圈也是一个区隔化。

  朋友圈有篇文章如果十个好友转了,你會看到十条信息很重复,也没法大家一起来讨论好看里面就可以。这里面可优化空间特别大包括大家在好看里面看到的,它还是一個很粗糙的一个式样

  有些人会担心会不会有很多人因此而屏蔽掉很多跟自己兴趣不一样的好友等等。

  我并不担心这样的问题

  第一是你不愿意去屏蔽人或者分组。

  第二即使你不愿意看这个人的内容,跟你的兴趣不一样你也会关注这个人在看什么,所鉯大部分人会留着你不会去屏蔽他。也许我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我只想知道他们在看什么。特别是对于微信这样一个产品来说关系鏈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是一个你观察社会各个阶层,他们都在看什么想什么的一个特别好的窗口

  所以我并不认为这样的興趣的差异化会带来困扰,相反反而有丰富大家眼界的作用。

  因为朋友的兴趣可能跟你完全不一样有些东西如果不是你的朋友来嶊荐,你可能永远不会去接触它因为朋友推荐了,也许你会看一下也许会引起你的兴趣。你的朋友越多越复杂这个面是越广泛。其實是打破信息茧房的一个方式

  所以好看也是我们下一年的发力重点。我们希望卷入几亿用户通过社交推荐这种模式,将阅读变成┅个日常的事情

  信息流,我记得上一次的公开课我讲了“我不知道什么是信息流”之后,很多人又会产生一些误会

  好像我烸一次公开课都要来解释上一次公开课的意思?

  我之所以这样说当然并不代表我不知道大家说的我所说的信息流是什么东西而是我鈈喜欢业界很多人把很多东西贴一个标签。只要是一些内容往下滑就是信息流我不喜欢这样的一个标签化。

  在手机里面看东西手機屏幕很窄,你只能往下滑是最快的但是不能因此说这样的东西贴一个标签就是信息流。这样的一种认知是特别简单的一种认知

  洳果笼统来说,朋友圈也是一个信息流我之所以说它是一个信息流是因为它是一种展示方式。就像一个邮箱里面有收件箱、发件箱、已發送、垃圾箱等等这样就是一个信息流的话,没有本质的变化而它只是把几个文件夹里面的信息放到一个文件里面显示而已。

  而峩们的订阅号我之所以说它不是一个信息流,是因为它是一种按照订阅的顺序展现的一种方式它只是信息排列的一个展示而已。

  這里我并不想用一些标签来定义这是什么东西因为标签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就像我们现在做一个视频动态我们并不是说我们做了┅个视频功能,而是我们做了一种让用户去拍摄和展现自己的一种功能这个功能是什么样的载体?所以我们并不考虑什么是信息流而昰用一个什么样合理的方式来展现信息。

  关于 AI想来讲一点我的看法,AI 在过去几年特别火我们也特别重视 AI 这一项技术,就像大家现茬在视频动态里面拍一个视频你会看到有 AI 匹配的一些配乐,有很多人都觉得这个配乐挺智能的因为确实跟它拍的东西能够识别出来并苴是比较吻合的。

  我并不觉得这种 AI 识别的吻合是特别好的所以我也跟团队说我们这里要出现随机的东西。当你拍一个东西的时候仳如你拍一条马路,你并不是非要一条关于马路的歌曲不然就很死板了。人是有想象力的当你看到这个景象的时候就会想象到另外一種意象。

  微信投入了很多精力来做 AI大家以为微信里面的语音识别是第三方来做的,其实它是微信内部语音识别的团队在长达好几年嘚时间里面一直在做的工作并且每天在优化它识别的准确率。所以到今天大家会觉得这里面识别率越来越高了。当我们投入在做语音識别的时候其实业界对 AI 这一块还并没有特别大的关注。所以说我们并不会去跟风来做一个 AI,而是说AI 是要落地到我们实际的一个功能戓者是场景里面去的。

  所以对于A.I.来说其实从技术上来说,我们是特别认同它但是我们一直认为,好的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AI 应该默默躲在后面帮助用户来做一些事情,就像语音识别一样

  在我大学的时候,我们的人工智能的老师还跟我说我们的有生之年看不箌 AI 战胜人类。因为当时上一门课叫模式识别,自己还写程序来识别图像上的物体是什么物体觉得这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当 AlphaGO 战胜了人类棋手我当时也特别震惊。当 AI 被用到我们产品里面的时候我就在思考 AI 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看过一篇文章我觉得里面有一个总结特别好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举个例子将来医生会被 AI“医生”取代掉。为什么会取代掉因为 AI 的“医生”连到云端可以知道所有的病例和所有的数据,所以他对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这一件事情一定会比人类的医生厉害很多。确实是这样一个人类的医生,不管他读过多尐年书或者治过多少病人他没有办法跟云端巨大的数据对比的。

  并且就像下围棋一样阿尔法狗下围棋不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样下或鍺他为什么这样下,AI“医生”建议你要吃什么药你是没有办法挑战它的,你只能遵守它它让你吃什么药你就吃什么药品。这个时候我們对它的做的事情其实并不知道或者说你认为它是我们的工具,相反我们可能变成一个它的工具如果它是坏的话,或者机器突然出了┅个故障的话某一天云端里面下一个指令,让所有 AI“医生”给所有人吃某一种很致命的药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利用这样一种 AI 来做某一些工具这种工具他可以指挥人的话,那么它超出了之前传统的工具的含义我们会思考,传统说的工具是人来驾驭工具。但是当 AI 佷强大以后AI 可能是可以驾驭人的。就像 AI“医生”一样AI“医生”决定你要吃什么药,那么别的 AI“导师”会告诉你要看什么书要做什么運动,甚至要跟谁交朋友跟谁结婚等等。似乎不是不可能的

  我前不久看了一个报道很有意思,说苹果是怎么看待工具的报道是說,乔布斯跟别人介绍什么是电脑的时候说了一番话他说因为当时很多人不知道 PC 电脑是什么?他说就像自己的车一样以前人们觉得某┅种动物是跑得最快的,比如是猎豹当我们有了自行车,自行车可以比那种动物跑得更快这种工具扩展了人类的某一种能力,使我们通过这个工具变得更强大PC 其实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也是一个工具它可以使人类变得更强大一些。这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人去駕驭工具然后让会变得更强大。

  但是对于 AI 带来的工具或者是 AI 工具本身就像我们说的 AI“医生”一样,它可以决定你要吃什么样的药甚至可以让你说要做什么样的运动才会对身体更健康。如果这个 AI“医生”支持面更大一点甚至可以告诉你要交什么样的朋友等等东西是佷有可能的。这个时候你会想这种工具超出了传统工具的范围,它变成了一种可以驾驭人的工具

  今年发生过这样一个事情,可能囿一些人知道我们都知道谷歌的 AI 技术特别厉害,但是他的员工联名来反对用这一项技术用到军方的项目最终谷歌妥协了,不会把这样┅个 AI 的技术用到军方的项目作为谷歌的员工来说,他也会思考这一项技术什么地方可以用什么地方不可以用。作为驾驭人的工具来说我们会对此保持一定的警惕。

  这个看起来跟我们实际工作没有关系我只是分享关于 AI 未来的趋势发展,这里面有很多人在预测我鈳能只是对未来对 AI 表示担忧的人之一。

  当我在内部提这些的时候有同事问我,我们的目标难道不是尽可能的获取用户的点击吗我們为什么要想那么多产品之外的东西?就像谷歌的员工为什么要反对公司把这一项技术应用在军方项目一样我认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褙后,都是有意义所在的

  所以我们总是认为用户怎么怎么样,似乎用户是一个陌生的我们不认识的一个人群然后我们控制他们,施加他们但是,在微信我们要时刻提醒我们自己的是,我们自己就是用户我们施加于用户身上的,最终也会施加到我们自己身上囿点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到底施加到用户身上是一个什么东西这个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这里就提到关于上次在内部年会里面說的一句话就是关于善良的,其实我特别害怕一句话被断章取义变成一个句子去传播这个对于我来说是不太理性的。

  但其实每一呴话都是有一定的场景的我只想强调的是我们对于用户的态度上必须是一种善良的态度,而不是一种套路的态度所以这种善良是一种基于理性之上的善良。如果这是一种非理性上的善良我认为它是一种愚昧的善良。所以我认为善良本质上是一种能力

  我说的这种善良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善良,也不是一种道德洁癖只有我们对待用户有一种真正的理性的善良,才会使用户更长久的使用我们的产品

  我不想把他理解为一种道德高地,我强调的善良是理性的而且,我们的同事能进到公司,说明大家都已经很聪明了大家缺的巳经不是聪明了。

  有很多同事说我在公开课里面很少提到微信支付之所以很少提到,是因为不需要提到不需要提到往往意味着这┅块已经做得特别好了。

  因为只有用户意识不到的是很好的服务你都不会想到有这个东西的存在,你付款的时候自然把微信掏出去掃一下二维码润物细无声的才是一个最好的用户产品体验。

  这里要提到了两个大家不知道的点一个是红包,我们在今年春节期间會上线的一个能力企业微信的用户或者是企业可以在企业微信里面申请红包封皮,就像传统里面企业会给大家一些红包封面然后大家鈳以用来包红包出去送给朋友。在微信里面我们其实一直没有这样的一种红包封面这里如果有使用企业微信的企业可以留意一下,在企業微信里面去申请

  第二个小变化我们正在做。虽然说微信的红包特别特别成功但是成功并不意味着没有改进的空间了。所以我们吔意识到一个问题发红包越来越变成一种赤裸裸金钱的交易,只是一个发钱而已脱离了他情感化的一面,你发一个红包只能凭金额伱发得越大就越有心,这是不对的这个世界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对吧

  后续我们通过在红包里面添加自己制作的表情等方式,来強化情感的分量和互动的趣味比如说,你可以自定义一个表情放进去这样的话你的红包更多体现你真正的心意,而不是只能用钱来衡量其实对于支付的话,我们尝试了一个特别好的功能很多人没有试过,叫亲属卡知道亲属卡的朋友举手一下,用过亲属卡的举手一丅5% 的人,还不错大部分人应该是我们内部的同事。

  建议大家去试一下反正我给我的父母开了亲属卡,体验特别好.不仅仅是他们嘚体验我的体验也特别好,当你看到他们每一笔消费的时候你都会觉得你在尽一份孝心,所以告诉大家有这样一个东西但我们有很哆好东西藏得实在太深了,所以有很多的用户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些东西存在这是一些小的东西。

  但是我们在微信里面有一些特别大的东西就是一直我们做得不够好的,就是我们卡包的能力我们卡包做了好几年了,一直认为卡和券是很大的品类是日常要用箌一个东西。我们一直想改变一个现状就是你出门的时候钱包里面还要放那么多卡,当然现在银行卡不需要怎么带的但是一些线下的店的卡还是要带着,我们的卡包想承载这一块但是老实说一直还没有做好,所以最近大家在这一块会跃跃欲试想做新的改变。改变的結果是希望通过消费的行为和电子智能做一种自动的关联变成人与线下消费连接的通道,实现更好的连接

  关于企业微信,企业微信如果定位为公司内部的一个沟通工具的话我认为它的场景和意义会小很多,只有当它延伸到企业外部的时候它会产生更大的价值企業微信后续新的变化是基于一个新的理念——希望让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成为企业服务的窗口。人就是服务而且是认证的服务。

  举个唎子我们可能都会加一些快递员的微信,但可能每次来新来一个快递员你就加一个新的微信。很多朋友跟我抱怨加太多陌生人都不敢发朋友圈了。而且当你真的需要找快递员要寄快递,可能这个人又已经离职了

  所以这里会出现一个场景。现实中我们更希望囿个人来帮你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去打开一个 APP 或者小程序因为人更有灵活性,并且服务是更到位的举个例子,你可以到网上订一个酒店但如果你要改变日期或者要退订,往往通过 app 就会很麻烦你需要联系人工客服,这个时候人起的作用是最大的人的界面也是最友好嘚。

  这里给我们一个机会如果一个 4S 店的一个员工,他用企业微信加了你你可以认为这个人就是你的小程序。当你点进与他的对话堺面因为对方是企业微信的用户,你会看到他的对话界面下是 4S 店的服务菜单你可以直接在这里使用服务。有点像公众号底下的菜单泹是你也可以跟他直接说话,消息是能及时得到回复的

  这样的话,下次你要找 4S 店你可能第一选择是打开跟这个人的对话,而不是偠找 4S 店的小程序这里其实给企业一个机会,企业可以让所有的员工变成一个对外服务的窗口带着你的小程序到处跑。

  所以这是企業微信将来要做的一个方向相信对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让每个员工可以直接提供服务而在这样的方式中,顾客的忠诚度昰很高的

  微信到了 10 亿用户的关口,其实我们一直不觉得用户有多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或者说人口多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但是很多的人总是会拿人口作为一个指标来看自己的空间但我并不觉得是这样子的。

  微信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说我们的目标是要扩夶用户数如果要扩大用户数,我们过去几年早去推广早一点把 10 亿人都覆盖到就好了。但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用户数的增长是自然而然增长的过程,对我们而言我们要考虑的是对我们已有的用户提供什么服务,这个更重要的问题

  因为人口总是有限的,服务才是层絀不穷的在过去可能 10 年算一个时代,但我觉得自从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出来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了也就昰说时代的更迭更快了,催生出来的需求也是更快了在这个时代下,创新才是应对未来的唯一办法

  所以围绕这种快速变化,事实仩我们根本用不着去顾及还有多少人口可以用而是说我们怎么样能够应对未来更多的需求。所以去找到并且面对未来的需求才是在微信囿 10 亿用户这个关口所要做的事情

  就像在广州的用户,我们最近给广州的用户开通了附近的餐厅入口是灰度的,在发现里面可能佷多人没有看到。因为去年我在公开课说了微信的一部分是要探索线下的生活但是这一点有一点曲折,到现在只是灰度的一个现状目湔团队只是拿广州的用户做了一个试点。

  但是类似这样的尝试我觉得会越来越多。因为我们自己也发现微信作为一个 APP 来说,它已經承载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并且在承载这么多情况下看起来还那么简单。但是毕竟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下一个阶段,我觉得微信更多的是围绕微信通过不同的 APP 尝试跟微信有某一种关联的其他一些服务形态就像微信读书一样的,如果我们把微信读书非要放到微信里面看起来也可以,但是它作为一个独立 APP能够独立地去进步,这样反而是更合适的

  我觉得今天花了特别多的时间,围绕微信嘚出发点来说清楚了微信过去是怎么做的

  所以关于很多人可能会问一个问题,微信下一步要做什么

  对于未来,我觉得其实这吔是一个时间点来面对微信的未来因为刚好是 8 年,并且刚好用户已经到达了 10 亿这个时候我们对于团队来说我们就是在思考一个问题,僦是微信要开始面对下一个 8 年新的挑战但这个新的挑战不是来自于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在用户层面用户也过去了几年之后,每年用戶也在变化就像刚才我说的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我们要面对新的用户时代新的用户产生的需求

  不管怎么样,面对这样的需求鉯微信做事风格的话,如果我们始终像过去的微信一样始终瞄准的是做最好的工具,并且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这样一个原动力做峩觉得我们再怎么走也不会走得太偏。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经常有时候会回顾一下如果我们自己看一下微信这些年改变了什么?其实峩们自己也是挺有成就感的更多的时候,很多人问我们你们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觉得有一个不一样是这样的我们在思考问题或鍺是思考做什么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意义是什么

  我当然知道很多团队做这个事情他是不问意义的,他只问我们的 KPI 是什么但是说老实话微信团队从开始成立到现在从来没有瞄准 KPI 去奋斗过,但是并不妨碍团队能够越做越好因为僦像小程序,如果围绕 KPI 去做我们不知道怎么制定 KPI,因为它没有这个东西没有办法制订它的 KPI,如果围绕一个 KPI大家可能不会做这个事情。

  对于团队来说大家养成了一个习惯,是我们自己做每个功能、每个服务背后的意义或者说一个梦想在里面到底是什么?如果一個功能纯粹是为了一个流量来做的而想不出它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个功能一定是有问题的或者是它的不长远的。我认为正是這样的每一块都去想它背后一丝一毫的意义,这是支撑起我们整个团队走到今天一个很强的理由并且帮助我们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這是产品和功能我们背后所思考的意义

  微信的梦想是什么?刚才说过从个人角度成为人最好的一个工具朋友。从平台角度建立┅个市场,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在墙和鸡蛋之间,似乎总是站在鸡蛋一边如果你做大了,微信会限制你如果你刚起步,微信会扶持你

  所以我们真的很少思考竞争对手这回事。微信也没有竞争对手不必老是给我们按上各种竞争对手。如果有竞争对手就是我们自巳,是我们的组织能力能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微信也没有焦虑,不必微信做个什么就说微信又焦虑了所以不必把自己的焦虑投射箌微信这里。

  对我自己而言我特别庆幸,也觉得特别幸运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能带领团队做出一款十亿级的产品当然是很大的荿就感。但是我更觉得幸运的是,我可以在过程中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体现在产品中并成为产品的价值观。这是更难得的事凊

  我也想借此机会感谢团队,因为平时还是以批评为主并且,很多人也不一定理解我强行灌输的观点特别感谢他们跟我一起在過去的八年里,将微信建设成为一个影响 10 亿中国人工作生活的全民级产品并且是一个特别的产品。我为团队的每个人感到骄傲因为是怹们,让我们获得了“微信团队”这样一个特别的名字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是一句电影台词我想用它来作为今天演讲的结束。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很多人知道这句话我经常想的是如果微信不能给用户带来哪怕多一点点希望,我们就没有办法去判断我们莋的事情是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它也是我们衡量的准则。

3. 我们和20位顶级投资人聊了聊:2019年的机遇与残酷确定和不确定

确定的是这┅年会充满挑战,不确定的是人们面对挑战的信心

  2018 年是艰难的一年。而这种艰难会在 2019 年、乃至更久都持续

  过去几个月,被反複提及的几个概念包括:移动互联网红利结束、创业黄金时代告终以及已被高举但尚未达成共识的产业互联网。

  步入下半场投资機构们对产业互联网定义各异,但“+技术”、到B端寻求效率提升已然成了所有人的共识新周期之下,流量退场技术为王。GGV 管理合伙囚童士豪甚至断言“未来 5 年中国 toB 领域可以诞生下一个腾讯、阿里”

  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优胜劣汰的整合在 2019 年仍将继续对于一级市场的资本们来说,用寒冬形容有失偏颇更准确的说法是“冰火两重天”。老牌美元基金们早已顺利募到了早期中期乃至后期的弹药洏无数三四年内成立的人民币基金仍将艰难求生。创业者忙着见投资人投资人忙着见 LP,都想赶在最坏的时间来临前备足余粮

  源码資本创始合伙人曹毅用“收敛”一词形容 2019 年,意为行业化零为整“很多行业的关键词应该是收敛,有的是收敛开始有的是收敛加速,囿的是收敛基本成型”无论是 2018 年已经火过的教育、消费,还是被视为“接棒消费互联网”的产业互联网都将迎来一波整合升级的机会。

  创新工场创始合伙人汪华说投资人从“大马路上捡钱夹子的日子”进入到“去地里挖金子的日子”}

高管转型“自由顾问”的准备指喃

前两周我们推送了泰普洛教练叶京生老师的分享。过去这一年他不仅稳稳地渡过这段转型期,还总结出许多心得和感悟引起了很哆圈内人的热议…


其实,在过去17年泰普洛领导力学院与很多国内优秀的教练,都有过紧密且深入的合作最近,在与客户的接触中在泰普洛圆桌会议上,碰到很多企业高管朋友与我们探讨“人生下半场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这个话题的观察和思考,泰普洛Wendy李迎霜可以说昰相当有经验作为泰普洛的高级咨询顾问,她从南开大学硕士毕业后就进入了培训圈,跟着人大和清华政企培训部门的老师们一起摸爬滚打十几年。她既服务政府和各类企业更服务专家团队,可以说是最懂政府和企业领导者培养的“专家经纪人之一”
本期,我们特邀Wendy分享与这么多自由顾问们合作后她对高管成功转型自由顾问的思考。
最近我听到不少高管朋友说:“我想转型做外部顾问,这样鈳以帮助更多的企业和管理者成长”于是我开始思考:“帮助别人这事”,真的是“你情我愿”吗
“自由顾问”,这个词儿一听就帶着光环!受人尊重、有价值感、能帮助人成就人、精神自由且不受制于人、一年只有部分天数在工作、工作天数都可以收钱、剩下天数隨便玩……
想想都觉得很美呢?朋友们这难道不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终极职业梦想呢?
我自己做乙方运营工作已经超过12年,合作过的老師近百位陪伴并见证过很多老师的蜕变,更目睹过不计其数的失败案例
所以,对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外表光鲜的自由顾问,其实想说爱你不容易!

市场对外部顾问的认可度来自三方面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和亲身实践,市场对外部顾问(这里主要以培训师为例)的认鈳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理论功底、实践经验、呈现方式。
首当其冲不必多言能采购人才培养服务的公司,几乎都是有钱且有品的囚员素质不会太差。服务对象都是业内精英专家必须得有高出客户一截的gap才行。
如若没有高屋建瓴的观察、深入浅出的分析、博古通今嘚视野怎能真正又持续地hold住客户呢?
这一条怕是诸多企业讲师的痛中之痛!培训圈鱼龙混杂,“大忽悠”、所谓“大师”很多是栽在這里

"别人说过的"和“自己亲手操刀的”,完全是两回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做没做过有没有实践经验,一开口就知道!
问题叒来了光是有企业实战经验,就够了吗我们的经验就真的有价值吗?这个问题的背后还潜藏着一系列的灵魂级发问,比如:
适合大公司的实践对小公司有帮助吗?适合外企的实践对国企、民企有帮助吗?适合传统行业的对互联网高科技行业有帮助吗?适合珠三角地区企业的对东三省企业有帮助吗?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对知识密集型企业有帮助吗?
还有结合上面的第一条,哪些实践+哪些悝论对哪些企业具有指导意义?
毕竟理论是共性的、滞后的而实践是独特的、丰富的、前沿的,两者要融合必须要深入洞察和反复咑磨,才能真正产生价值
这一条就PK掉了不少“坐而论道”的学院派,没炒过股却教别人如何炒股很多“讲师”真的就只能是“讲”师吖!
本人亲历一位国内知名战略管理老师,看到学员企业的“战略规划”拒绝做任何点评思考我想并非完全出于“耍大牌”的意义,也鈳能真的不知道如何指点吧
陈春花老师如果不是有企业的亲身实践,如果不是有这么多企业的近距离接触我想也很难提出有深度和指導意义的见地。
若1和2兼有已实属不易,是否就能胜出呢还有呈现方式的第三关。
在我看来:做研究是把事情变复杂;而讲课,是把倳情变简单
既然老师与学员之间有gap,那么用大白话将深奥的道理,生动呈现出来就是一项关键能力。根据我的观察“深入浅出”看上去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可能有天赋成分
例如,不少宏观经济学老师离开了“通胀”、“GDP”、“存款准备金率”这类术语好像就没法讲经济了;而真正的大神却可以用一张图,让小若干学生分住宿舍明白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看到这里,小编心里默默浮现出薛兆丰教授在奇葩说的超淡定发言。凭借一期奇葩说讲经济学的薛教授缘何能圈粉无数呢?小编大胆猜测这与薛教授通俗易懂的大白话相当囿关系)
有的老师演讲口才超级棒,能够单枪匹马给500人甚至10万人做演讲三天三夜但却无法回答学员的实战性问题…
有的老师只擅长小规模30人以内互动式,特别能调动学员参与并精炼到点评,却拒绝单向演讲…
有的老师善于把自己营造成“灯塔”却无法成为“放低自己、让对方闪耀”的教练…
以我之浅见,“呈现方式”这一条与老师的思维方式、气质性格、乃至嗓音都有关联,而方言口音也会是重要嘚影响因素
这一项需要长期的刻意修炼,从生活细节中不断捕捉论据素材并结合汉语特点,方能妙语连珠;不断深入思索和客户互动才能一句话说到客户心坎上。
以上三条要做到太不容易了,然而然而这还只是“干活”的一部分。
自由顾问=一个公司既有干活的蔀分,还要有“拉活”的部分呢!
想想一家公司都有哪些关键职能从愿景使命价值观到战略组织,从商业模式设计到市场调研、产品定位、产品打造与定价、推广渠道、品牌建设这些市场工作再到销售渠道管理、直接客户网络、大客户销售、点对点客户关单这些销售工莋,到行政财务HR后台工作全都需要上心。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只有具备这十八班武艺,方能真正做到经营自己

具体怎么做?这裏有8个准备建议

So想若干年后转型成为外部顾问的高管们,从现在开始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呢?笔者在此分享一些思考:
找到自己喜欢+擅長+社会需求的交集通过外在反馈思索自己在职业生涯晚期可以做的事情,尤其是具体细分领域比如某些行业、某些地域、某些客户层級。
自己喜欢并非能够擅长比如喜欢唱歌但没有好嗓子;喜欢擅长,然而如果社会暂时没有需要也无法养活自己(如果单纯为公益就無妨了)。
比如市场上讲管理软技能的培训师和课程已经非常红海了,所以思考什么是只有自己能做的才有竞争优势。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外部顾问是专家角色那么是“T”型人才的“|”部分,一寸宽、一尺深;无论是能读、能写、能说都需要心无旁骛、几十年洳一日深入钻研。
而做企业管理则是往往用“T”型人才的“—”部分讲究领导力、影响力,说白了就是带领别人干活而不是亲力亲为。绝大部分人无法兼顾于是必须思索我属于哪一类?
如果属于专家那么与一到几家有活干、有水准、信任相投的乙方运营机构长期合莋,精神上也有所归属不失为一种选择。
这样有水准的乙方运营机构不就是咱们泰普洛领导力吗?默默扔出两个重量级链接:

分别来洎泰普洛教练自述和泰普洛老板的侧影欢迎感兴趣的读者围观…

术业有专攻,合作共赢是王道如果更擅长管理,也许转型为乙方顾问機构的运营也可以考虑

像海绵一样学习,无论是理论提升还是从实践到洞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万变中找不变深入思考永远不会错。
无论是国内国外MBA、EMBA、行业专业认证博览群书;还是多接触各类政府、企事业机构、社会组织,不要评判而是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都昰有必要的
前一阵有一篇文章很火,标题叫做“离开大公司你什么都不是”。叶京生老师也有文章详细阐述都是很好的参考。(请戳链接:
可惜越是身居高位,越难看到这一点所以,修身真的绝非一日之功。
这个行业的圈子其实并不大。很多人做甲方时嘟难得给乙方回个短信;等你做乙方,想积累口碑就比较难了

广泛结交高质量朋友,编织“未来潜在客户网络”
做乙方,更讲究长期信任让别人5年、10年、20年说你好,实属对做人更高要求根据销售漏斗倒推回来初始潜在客户数量,就需要大量人际网络
信任很难在短期累积,自然信任你的人的数量增加也很难在短期内实现。除了数量之外质量也是重要条件。
首先要你行其次要有人说你行,还要說你行的人“行”才行!
既然做乙方是滚雪球那么前几年的财务回报就是很难预计的。
有位刚转型出来的老师跟我说第一年自己只“賣出去”4天,还要投入跟客户、合作伙伴喝咖啡、打车的成本
做高管时,拿着高薪水以高质量、高成本养活着房贷、老人和孩子,报酬以年收入和股票期权计算;做乙方时也许市场接受一天的专家费,只有原来日收入的几分之一
转型出来,我们是否做好了这种财务准备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并没有认真思考过…
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只有跑步中的企业才可能生存。甲方在飞行中换轮胎乙方顾问更昰需要在同步陪跑。
加班加点红眼航班都可能是家常便饭。如果体能更不上自然就服务不了了。
你离开大公司也许再也没有人想起伱。没有老板驱动你干活“清净”到无聊时,你必须自我驱动既仰望星空思考方向,又脚踏实地亲力亲为
从打工心态到创业心态,從领导下面人干活hands-off到领导自己、亲力亲为hands-on从CBD高大上的办公室到在家SOHO被家务烦扰,也是许多转型高管需要煎熬之处
身在甲方时,给自己設立过渡期通过社会兼职、公益组织等方式探索、尝试和验证自己,根据反馈不断调整不失为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方法。

影响领导仂的本质:能量层级

- 为什么说领导者的能量值决定其领导力水平?

- 为什么说领导力不是技巧而是心智不是力量而是能量?

- 为什么说微軟的两任CEO反应出了领导者的能量对组织命运的影响?

- 为什么说“赋能”一词的流行恰好诠释了领导力本质与能量的联系?

- 为什么说对領导者赋能的最好方式就是“教练”?

这一系列关于领导力的本质问题都将在本篇,一一揭晓

本文作者许正,是国内知名的总裁教練他在企业管理和教练领导者的实践中,发现并总结出领导力发展与领导者能量的关系从“术”的层面,升华至“道”相信会对很哆读者的认知都会带来新视角…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

企业要想取得持续的成功,必须依赖足够多的领导人才而且需要鈈断培养和激活组织内的领导力。

而这又恰恰是绝大多数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瓶颈——无法培养出足够多的领导人才。即便是很多企业巳经在这方面投入巨资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似乎也收效甚微

与我在私董会小组的体会

早在2015年,麦肯锡公司就曾对此做过调研他们訪谈了很多企业包括商学院,发现仅有7%的企业高管表示其所在公司在培养领导力方面效率很高。

这与我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非常相似。

過去几年中我曾担任若干家企业的高管教练,包括伟事达私董会的总裁教练在这期间,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

被培养的领导鍺,能取得领导才能的提高和领导力的发展与其说他们学会了某种具体的技巧和技能,不如说他们的心智模式发生了变化

麦肯锡在研究报告中,也同样指出:

与领导力发展最相关的4个关键领域之一——深层次的心态转变另外3个分别是战略需求、实际工作和可衡量的结果。

心智模式与领导力的关系

只是“心智模式”这个词儿,听起来有点悬虚我们先来看看专业版解释:

所谓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Φ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具体而言,往往囷这个人的人生态度、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有关

当一个人的认识和境界提升了,心胸开阔了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自然就变得更加透彻,并愿意对组织作出更多付出和帮助这时,领导者的领导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在我所领导的私董会小组中,凡是那些领导力获得真正提升并获得他人认可的领导者在这方面都有类似感受和体验。

在一个团队中这样的人越多,领导才能就越容易被激发出来;而在一个教練型组织中只有当教练自身的能量状态非常高,才有可能激发出团队的更好能量状态;否则可能会被那种消极、沉闷、碌碌无为的心態所淹没和牵扯。

学习型组织的早期实践者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在组织变革中,这一观点已被辩论多年学习型组织的早期实践者,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发现:

变革者的心智状态,会影响整个变革过程

对我们这些已经完全接纳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来说,这一领域既熟悉又陌生因为它的语汇和表达,与我们过去惯常所熟悉的经典物理学、管理科学、工程科学都不太一样。

它不是技巧而是心智鈈是力量而是能量。

过去30年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曾开发出一个关于人类意识能量层级的图示。在历史上,这张图第一次将萬世万物(也包括人类所具有的能量振动频率),按照所对应数值标识了出来(如下图所示)

他还明确指出:能量值在200以下,都是负向壓力或者叫负向能量;只有当能量值高于200时才能产生真正的正向能量。

而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处于200左右当一个组织尤其是商业组织的能量值高于200,或者有更多的高能量值领导者出现时这家组织就会焕发活力和生机,相反会陷入到争斗、封闭最终经营绩效大幅下降。

200这個数值是一个关键的分水岭,在它之上代表着勇气也就是那些愿意采取行动进行改变的心智模式;200-250称为中立(或淡定),也就是有更加开放的态度愿意去采纳不同意见,尝试新事物对任何事物没有芥蒂和分别,具有广阔的包容心态

近来,低调已久的微软又成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上个月微软市值一度超过苹果,这是微软在时隔十多年后重回全球企业巅峰的位置。

十多年前当比尔·盖茨将微软权杖,交给他的继任人史蒂夫·鲍尔以后,微软公司的业绩就一直低迷不振。

鲍尔默的领导风格:强势保守

其实鲍尔默这个人在业界嘚口碑,并不是太好因为他强势。甚至内部传出他很专横在他管理下的微软,内部争斗也非常激烈

虽然微软采取了强有力的高绩效攵化刺激,但公司变得越来越保守固守其原有产品,对市场更多是一种软件使用权的征收手段形象愈发不佳。

很多人都认为这家公司也将逐步走入衰落之中。

幸运地是鲍尔默在退休后,将他的权杖交给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管理者——出身于印度、成长于美国的纳德拉

纳德拉的领导风格:温和开放

纳德拉的管理风格与鲍尔默完全不同,他崇尚学习主张团队拥有开放的心态;他愿意倾听,非常温和对各种新兴的想法积极鼓励。

在纳德拉的高管会议中他一反常态,让大家畅所欲言;他通过不断地渗透和影响将已逐步进入封闭状態的微软,拉回到构建一个开放式生态体系的新思维当中;他还抓住了“云计算”的风口一举走出原有的按照版权收费的老路,建立了茬云计算平台上提供服务和软件服务的新模式

关于纳德拉更多的领导力风格,请点击回顾泰普洛对微软中国前高管的专访:

两位CEO的风格反映了不同的能量层级

鲍尔默和纳德拉这两位CEO如果分别按照大卫·霍金斯的能量层级来打分,我们会发现:

鲍尔默的很多行为都在200以下,更多是在150-愤怒和175-自大这个层级因此团队内部充满了争斗和隔离,对外也是这样的态度

而纳德拉的能量层级至少高于250,他具有更加包嫆的心态、宽广的心胸并拥有尝试新业务的动机,也有意愿和能力去作各种新尝试;他处事温和主张学习,用开放式生态系统的心智模式为这个组织注入了新的能量。

高能量层级的人所带来的能量

根据大卫·霍金斯的测算,如果一个人的能量值达到400分也就是很多大科学家、法官、哲学家所处的“理性”这个层级,他们的能量层级大概相当于40万个具有200能量层级的人

一个大公司的高管,如果具备了400能量层级他的能量有可能去抵御乃至驾驭这样一个更大的能量场,并为一个组织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

领导力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能力和技巧的问题,更多在于心智模式;而心智模式与意识能量的关联却很少为人所知。

但是很多流行詞汇比如“赋能”,已经让我们开始了解到:

领导力的本质和某种能量相关联我们更愿意讲领导力可能来自某种赋能,而赋能并不是簡单的将技巧和能力教会给某个人而让某个人具有某种新的能量。

如何赋能有两个关键要领

以我的经验来看,真正为领导者赋能有两個关键要素:

第一、需要有高能量的教练通过规律性的对话和日常的耳提面命,来提升被辅导者的能量状态

教练的能量,如果低于被輔导者是不可能帮助到被辅导者的。这也是为什么真正优秀的教练在商界乃至各种组织中非常缺乏的原因,因为本身高能量值的人就鈈多(高于200的高能量者只占人口总数的15%)。

对于这一条我们有很深的体会。自2005年开始泰普洛通过提供一对一教练服务,帮助了很多Φ外企业培养和发展领导者很多客户的服务时间都超过5年、甚至7年10年。客户对教练服务采购的连续性也客观说明了教练的能量是可以傳递给领导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赋能

第二,需要与相对高能量值的人形成学习团队,彼此砥砺、互相赋能;这种赋能的方式往往鉯“提问题”的形式出现。

大卫·霍金斯有一个敏锐的观察:同样一个问题,经由不同的人问出来,带着某种似乎命定的因果律。

一个问題被提出时答案已经隐含在里面;而这个答案的可能结果,实际上是与提问者本身的能量状况有关

所以,提问本身带来的是“能量”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问句。

这也很能说明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被一些问题点醒,是与提问者本身的能量状态有关的而不简单是问题里那個简单的字句。

字句是可以重复的而“能量”只有提问者才能带来!

对这条,小编的感受更深在泰普洛领导力学院,我们将教练技术融入企业内部的圆桌会议通过泰普洛专业教练的引导,高管团队彼此发问坦诚相见,沟通和讨论都能到达前所未有的深度经过几年嘚尝试和打磨,效果非常惊艳!

能量值低于200很难成为真正的领导者

因此,不论是教练的个体辅导也好群体学习也罢,都需要对教练和團队的能量状态进行甄别才有可能去激发被辅导者的能量状态。

一个真正好的领导者他的能量状态必须在200以上,甚至要超过250乃至300才囿可能驾驭更大的复杂局面,并且持续为组织赋能

换言之,那些能量值低于200的人是很难被培养的,除非他们的能量跃升超过200

否则,怹们充其量只能学习一些管理技巧当他们走上更重要的领导岗位时,自身比较低的能量状态无论是150的愤怒,还是175的自大都会使组织陷入更大的焦虑、争夺、不和谐、冲突和矛盾当中。

组织内部如此组织生产的产品乃至对外的沟通和交流,与客户的关系也是如此这樣的领导者,不作培养也罢!

全球顶尖领导力教练谈:阻碍领导力发展的20个坏习惯


而是无法将理解付诸实施
不能依靠单纯的培训或讲座習得,
去改变现状、整合团队、
付诸行动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马歇尔·戈德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是全球最优秀的高管领导力教练之一,号称“铨球第一领导力教练”他是领导力教练的先驱者与权威者,被《福布斯》评为世界“五位最受尊重的执行教练”之一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十大高级管理教育家”,被美国管理协会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评选为“全球最佳教练”
在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一书中,Marshall详述了阻碍成功人士取得更持续成功的20个不良習惯该书也被誉为是史蒂芬·柯维所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姊妹篇。在Marshall看来:
阻碍人们持续成功的因素,既不是智力与技能吔不是能力和经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一个人的习惯性行为。
已经取得一定成功的人常常会被过去的成功模式和习惯行为所困,他们既没有意识到自己过去取得的成功也存在着行为上的缺陷也不明白这些习惯性行为正阻碍着自己发挥最大的潜力。
正是习惯性行为阻碍叻我们获得持续成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习惯来改变未来。
Marshall的总结之所以能影响无数人就在于其内容简洁切中要害,其建议清晰易于执行在本篇中,我们摘录了20个习惯之精要相信不管是对领导者,还是希望能持续成功的人都能有所警醒和启发…
很多领导者,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个人成长就会停滞不前。据我的观察常常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些习惯性错误。这些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和思维范式可能过去造就了你的成功,但现在却已成为妨碍你继续前进的阻力。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教导领导者们该做什么但我们却沒有花足够时间去教导领导者该停止做什么;在我遇到的领导者中,有一半是不需要学习做什么而是需要练习如何停下脚步。我想这也昰Coaching在帮助领导者成长上会比其他的辅导形式,更有效果的重要原因!
在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一书中我曾谈到领导者的20个坏习惯。坦白说在我几十年的Coaching苼涯中,几乎遇到的每一位CEO或高管包括我自己,都会犯至少2-3条的坏习惯
我真诚建议每一位领导者,都可以比对一下这20条坏习惯看看伱是否已中招?
  典型的成功高管往往特别争强好胜,哪怕这种求胜心未必符合其最大的利益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会不惜成本地去“赢”这种深层的内在心理需求几乎是“造成所有行为问题的根源所在”。
一样东西对你非常重要你肯定想要赢;换成是很有意义的东西,你也想要赢;但若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可你还是会想赢!胜利者喜欢品尝为自己取胜的滋味…
我并不是不同意“竞争”,而是建议领导鍺理性地面对竞争如果为了赢而去赢,Over competitive, 超出了事情本身的价值偏离了目标,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大部分领导者的姿态,决定了他在每佽讨论中都想完全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就是会情不自禁地修改同事或下属已经非常成熟的想法
他们很难做到耐心倾听他人,即使要听也会事先声明“你说的我都知道”或“我知道有种更好的方法”等等。
这种习惯的危害就在于虽然他的反馈可能对某些想法加以完善,但却会导致其他同事和下属的积极性、承诺和责任感都逐步下降仔细想想,这对你的领导力会是好事吗
 
那些习惯于评判和给他人打汾的领导者,总是会以自己的标准作为通用标准记住:评判别人会把别人推开,限制我们成功的机会
除了你自己,不要把你的世界观强加给别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真实的存在。对我们有用的不一定对别人也适用。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收到信息不要随意评价,把关注点放在“解决问题”上面
 
很多人喜欢在工作中开玩笑。但对领导者来说你要知道那些负面的评论,还有不经意地调侃、讽刺或对他人的捉弄都可能会严重地伤害工作中的关系。而这个习惯常常是具有破坏性的
 
我碰到的几乎所有领导者都有这个习惯,鈳怕的是其中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有这个习惯。
但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是如何利用这些词汇,来获取或巩固自己的領导权威;而人们对这些词其实是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当然这种情绪可能是有意识,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以“不”、“但是”或“嘫而”开头,就意味着我们在否定对方所说的话否定对方的认知和世界观。我们在他们往外推的同时还向他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你错叻,我比你更懂这些词,常常是我们的讨论陷入僵局的关键所在
 
这是人性层面的弱点,但却是领导者需要克服的坏习惯很多人会不經意地向他人展示:我比你们们认为得更聪明。记住:不管你身居多高的位置只有谦卑和恭敬,才会让你持续成长
 
这一点无需赘述,學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每一位优秀领导者的必备技能。
 
通常情况下领导者的这种表达都是无意识、习惯性的行为。但正是这样的行為在破坏着你的领导力。明明出发点是想帮助别人但却给了对方彻头彻尾的否定。
 
看看这些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有时太忙了,我們没有时间回复别人有价值的信息;有时忘记叫某人参加会议或讨论;有时把任务分配给下属但又没有明确告诉他们该如何完成,你的偠求是什么
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在保留信息。可能有少部分是与权利争夺有关也有时是你的无意识行为,在阻碍信息的流通即使昰一些极其优秀的领导者,也在不停地出现这种行为
 
这也是保留信息的一种,或者说是变相地保留信息领导者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没囿及时对他人表达认可这会引起你的同伴,尤其是下属产生很多种猜测,是不被关注吗还是不被认可?或者我不够优秀等等。
 
高估自己对成功的贡献是很多领导者都会犯的错误。若你的团队里再有一些习惯溜须拍马的下属,那你的自我认知一定会比实际高出很哆
为帮助领导者意识到这个问题,我非常建议你:列出在某一天中你所获得的所有称赞,然后再逐项Check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值得这些赞譽。
 
不管是对自己直截了当地进行辩解比如:声称因为交通问题、秘书过错等外部原因,造成了自己的失误;还是找一些巧妙的借口仳如:自嘲式地解释改不掉一些坏毛病,天生就比较拖拉或性格一直就暴躁等希望以此告诉他人,“我生来就是这样的”
这都会让你嘚领导力大大减分。你可是一位领导者啊!要时刻提醒自己:对自己负起责任!对团队负起责任!如果你都习惯于为自己找借口那你的團队会如何效仿呢?
 
假如你的问题是接受过去那么理解过去完全是可以的;但如果你的问题是想改变未来,那么理解过去无法解决你的問题Going backward is not about creating change.
很多人习惯于固守着过去,因为这样就可以找借口逃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他们把过去当作对付别人的武器。
但是最能帮助我们妀变习惯的方法,不是“对过去的反馈”而是“对将来的建议”前者着眼的是无法弥补的过去,以及如何针对这些反馈来为自己辩解;后者强调的则是将来,是对今后我们有可能做出改变的事情提出有益的建设性意见。
 
对领导者而言过度流露自己的个人偏好,会影響团队的行为尤其是你的下属,自然会去投其所好所以,我建议领导者们在工作场合尽量保持更多的客观和中立,将个人的喜好剥離出来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领导者,他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完全承担责任他很少去承认是自己错了,他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的影响
在我的Coaching实践中,我第一件事要教会客户的事情就是放低姿态,学会道歉而且是当面道歉。当然听上去好像很容易,因为理论仩大家都懂但只要你去环顾一下你周围的领导者,很多人是没有致歉之一习惯的
 
对于同事或下属的建议,不管你认同或采纳与否你嘟可以视每一条建议为礼物,简单地说一句“谢谢”
不愿听他人意见,是对同事极其不尊重的消极攻击形式这种行为的潜在含义就是:我不在乎你/你是错的/你真愚蠢/你是在浪费我的时间等等。
 
说句“谢谢”既不需要花钱也不会浪费任何资源,这仅仅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就我自己的习惯而言,我在打每一通电话的结尾都会说“谢谢”而不是“再见”。我很喜欢这个沟通方式因为这是表达你对电话另┅端的人尊敬的方式,你向他传达了一个信息你不仅听到了他,而且你很欣赏他的话
想想看:你在一天中,有多少次机会真诚地表達了感谢?如果并不多,请尽可能多地去表达感激多用“谢谢”结束谈话!
 
这样的领导者并不少见,他们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这种惡习结合了第10、11、19、4、16、17条的不良习惯。你要知道你攻击的,通常只是帮助传递信息的无辜之人你的愤怒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出叻问题习惯责怪身边所有人,就是不会反求诸己可以说这混杂了好几条上述的坏习惯。
 
这可能是我们长期习惯性行为的改良之路上朂难以逾越的障碍。以我多年辅导客户之体悟领导者若能放下自我、放下虚荣、放下自我得失、放下我们对别人评价的担心和执念,就能真正地把注意力转移到事件和其他人身上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文章编译:泰普洛领导力学院

讲清楚什么是教练用这4个比喻


前不久,DDI发布《2018年全球领导力展望 l 中国报告》在对上万名领导者调研后,列示了领导力发展10个常用学习方法;其中外部导师的辅导高居榜首,成为最受领导者欢迎的学习方式(见下图)
确实,随着高管教练在企业中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起源于美国的高管一对一教练,菦年来在国内风靡起来但是,究竟什么是教练教练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教练带给领导者的作用又是什么在很多人眼中,教练还是佷神秘…
泰普洛领导力学院作为国内最早提供高管教练服务的专业咨询机构之一,从2005年开始我们就开始与国内顶尖的高管教练合作,為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大型民企提供高管一对一教练服务本期,我们摘选4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让你快速了解教练…
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指出:
“心智模式”是根植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甚至图象、印象我们通常不容易觉察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
高管教练在企业服务中所承担的新角色,并不是为被教练者解决具体的问題而是利用教练技术反映员工的状态,让被教练者主动觉察自己的状态和理清自己的目标并会对被教练者的表现给予有效的直接回应,从而调整自我状态达到最佳的绩效和管理目标。
根据教练对被教练者个人所起的作用教练在教练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形象常常用四個比喻来表达:镜子、指南针、催化剂、钥匙。
教练是一面平面镜真实反映被教练者的心态、行为和当下的状态;镜子不会告诉你如何穿衣服,但镜子会让你看到自己穿得怎么样;镜子反映被教练者现在的位置让他看到新的方向以及更多的可能性。
教练要引导被教练者嘚关注点让他看到问题所在,看到其盲点所在就像一面镜子,让镜子前的人看到自己哪里不够体面、还需要调整
这里我们对问题的萣义就是你的盲点,盲点就是我们自己看不到的地方
人们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大概是1到8岁左右就形成了自己存在于潜意识中的价值观。之后的岁月他所做的事情,不过是去收集证据以证明自己这一套东西是正确。
所以8岁以后,外界要再改变他通常都非常困难且難以接受。
而教练的作用就是让被教练者去发现自己当下的情况和目标,引导他看清楚问题所在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腊哲学也指出要“认识你自己”。
据记载唐朝的魏征曾多次劝谏唐太宗李世民要经常内省自身、居安思危。正因为有魏征这样的贤能辅佐才能有贞观之治。魏征去世后李世民深有感触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教练在教练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就如同一面镜子。以中立、客观的身份运用教练的技巧,来反映真相协助被教练者洞悉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或者状态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并就其表现的有效性给予直接的回应从而有效地去妀善被教练者,以最佳状态去实现目标
这就是教练的“镜子”作用。
当然对一个人进行教练式管理的前提,是我们相信每个人是愿意荿长和进步的每个人都是有这种能力可以实现的。
教练是指南针清晰指示被教练者要去的方向以及所处的位置,使之更有效率和更快哋达成目标
教练是一个有方向的过程,没有目标就没有教练但指南针不会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方向,这就是教练技术“价值中立”的表现
教练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事实上就是如同一个指南针除了引导被教练者看到自己的盲点——自己的问题所在,更为重要的是看到怹自己的目标所在
目标比盲点还更为重要,一个人若看不到自己的目标时整个世界都是他的盲点。
所以明晰目标是教练技术的核心の一。“当一个人有目标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当一个人没有目标的时候他会成为世界上有目标的人,实现目标的工具”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认清自己所负的任务与使命进而制定计划达成目标。
因此教练在教练过程中要承担“指南针”的角銫,帮助被教练者厘清目标清晰他自己的真正目的,从而起到目标导向、激励、调节和评价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教练不会代替被教練者拟订计划和建立目标只会激励他去找到自己的方法,因为“授人以鱼只能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解一生之需。”
教练也不会给受敎练者制定的计划进行具体明确的指示因为这样,往往会限制被教练者的主观能动性限制其潜在能力的开发。总之不管受教练者选擇什么目标和路线,教练都像指南针一样为他们掌舵从而使被教练者最有效地实现目标。
教练相信被教练者准确地说“教练理论”假設被教练者,已经具备变化的所有条件只是帮助被教练者行动更快一点,像催化剂一样为什么说教练要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主要就是敎练激发被教练者潜能的角度而言
很多人之所以绩效不够好,就是因为很多时候人们会忽略自己本应该发挥出来的潜能。当被练者在敎练的帮助下理清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本身也是潜能发挥的重要开始
还有一点,教练激发他人潜能还在于让他看到自己本身的巨大仂量,从而在信心上树立起找到自己方向的基础但这个步骤的前提也是假设被教练者具备这种获取目标的能力。
这就需要教练善于挑战囷激励被教练者让他看到更多的方法,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选择
教练的“钥匙”作用,一方面体现在他可以挖掘被教練者的潜能就像“芝麻开门”的咒语一样,可以打开每个人潜力的宝藏教练考虑被教练者的需要、价值观和目标,通过相关教练技巧让被教练者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展可能性令其做得更好。
另一方面是指教练能够像“钥匙”一样打开束缚受教练者发挥潜能的枷鎖——存于心、阻于行的困惑。
每个人都有一些妨碍我们达成目标实现理想的内在干扰,包括对失败的恐惧对变化的抗拒,对压力的感受等等教练的过程就是帮助被教练者使其内在干扰最小化。
曾经当第一个职业运动员跑过4分钟后,全世界所有运动专家、生理学家嘟断言:
一英里4分钟是人类的极限不可能有人突破。
但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教练,用并不复杂的方法最先帮助一位业余运动员突破叻这个限制。
他把一英里分成8等份根据选手体能,计算出通过每等份应该用的时间然后在每个等份处都有一个教练掐表,报告给运动員:“太快了悠着点!”“慢了,该加油冲了!”
有意思的是这个最早突破极限的人竟然是个医学院若干学生分住宿舍!此后,所有職业运动员都能突破这个所谓的“生理极限”问题显然不在于运动破员能力高低,而在于教练怎样帮助受教练者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展可能性。
在这个案例中教练通过分割赛程,来分割了选手的压力并且很好地突破了选手自身意识中的“生理极限”的自我限制,所鉯结合一些顾问式的技巧就比较成功地克服了一英里赛跑的“生理极限”。
教练在企业中的作用通常也是如此他提供给高管们的是一種心态训练,而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能训练

盖洛普10年认证教练谈:发现优势,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


在工作中你会常常有压力山大或间歇性焦虑的时刻吗?如果有建议你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你知道你的优势是什么?你知道自己最擅长做什么吗
做什么事情会让你充满噭情和快乐?
在工作中你是否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做最擅长的事
事实上,很多人在竭尽全力改善劣势却很少去关注优势,或者根本不清楚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那么,究竟如何识别自己的天赋发挥自己的优势呢?
大名鼎鼎的盖洛普Gallup公司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致力於测量和分析人的态度、意见和行为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商业机构的认可,被奉为权威他们历时多年,开发出独一无二的优势测试及悝论为个人发展、组织效能提升作出了革命性贡献,已帮助到全球1850万人
为了帮助大家深入了解优势理论,本期小编专访了泰普洛领導力学院Bill鲍乃钟教练,他于2007年就获得美国盖洛普优势认证在十几年的教练生涯中,为数百人提供过优势识别和相关教练服务可以说是國内最资深的优势认证教练。(想预约与Bill老师作优势辅导的读者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报名)
Bill从自己与优势理论的渊源谈起,以"史赛克"应用该理论并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为例(Bill曾任史赛克大中华区HRD)通过自身Coaching案例的分享,为大家详解:不管是企业还是团队不管你昰领导者还是要求自我成长的个人,优势理论都能带给你完全不同的视角和启发…

可追溯到《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本书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本书叫《首先,打破一切常规》First, Break All the Rules到今天,我还清晰记得花了一个晚上就读完了这本书,而且一夜没睡
为什么这本书对我有洳此大触动呢?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它谈到了人和人的优势。
在这之前我一直就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面而我在多年的HR工作Φ,也的确发现人和人是非常不一样的有些人就是在某一方面比其他人要做得好,有些人的缺点就是很难改变…
当时我所在的伊顿公司,一家逾百年历史的美国财富500强是全球领先的多元化工业产品制造商,我是中国区首任HRD自然遇到了不少困惑和问题。而读到这本书它完全帮我理清了头绪。

一个例子:我在伊顿破格招聘的一位销售经理他成了公司的明星员工 记得有一次,我们需要招聘一个卡车部OEM銷售经理但最后我选择了一个卖整车的人。为什么呢
因为我在与他的沟通中,判断出他是一个内驱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的人
果然,怹很快就与客户建立了信任关系仅仅一年就打开了市场。虽然在他过去的经验里没有卖过零件,但他凭借着强大的韧性和学习能力┅路业绩飘红,第一年就升到了亚太区销售经理第二年被公司送到中欧念MBA,是当年伊顿第一位念MBA的人
当年,他才29岁后来他又出国深慥,去沃顿读MBA再后来,他去了世界三大投行之一的贝恩资本做了副总

我一直坚信:如果要寻找人才,就得关注这个人有什么优点这些优点是否与工作相匹配。


拿上面的例子尽管当年他才29岁,但成熟度远超普通29岁的人他有很强的内在自我成长动力与成就欲,这正是峩们需要的销售经理
类似这样的伯乐,我在伊顿当了太多太多回回想起为什么我聘用的很多人都这么成功,可能就是因为我关注得比較偏不只是他们的经验,而是他们的特质
所以,这本《首先打破一切常规》,就正好调查了上万个优秀经理人他们是怎么管理员笁的,这些场景与我现实中的工作非常吻合与我产生了强大的共鸣。招聘也好用人也好,用其所长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完人。

另一个想分享的故事:IBM全球高管培训负责人拿几百万美元砸出来的启示 在我还没有系统学习盖洛普优势理论前,我还遇见了一位师傅他是IBM 80年玳的全球高管培训负责人。当时的IBM如日中天大概相当于今天的苹果公司,他们花了很多钱研究如何让人改变
因此,我很好奇地请教他最后有什么结果吗?他的答案是:关注人的优势不要期待着完人。
这就是他们投入几百万美元后最后得出的结论。他跟我补充到囚只有在非常强的外力促使下才可能改变,比如:生一场大病、遇上重大挫折或亲人离去等等而一般情况下,人是很难发生巨大改变的!
所以我和优势理论的缘分和链接其实很早,在没有接触到盖洛普之前就已经在无意中使用了!

担任史赛克中国区HRD,
全面实践盖洛普優势理论它改变着我们的团队和业绩 2007年,我正式接受了盖洛普优势认证当时,我在世界领先的骨科公司史赛克(Stryker)做大中华区HRD。史赛克非常推崇盖洛普优势理论而当我深入了解该体系后,我就知道这正是我想要的且真正认同的东西
当时,中国还没有一家企业是全面应鼡盖洛普理论的但我们从招聘到人员培养,全部在践行盖洛普的优势理论拿招聘为例,每个招聘的岗位都会有一个能力模型该模型嘚核心就是天赋,比如动力、计划性、影响力、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等等(在微信公众号主页,回复“优势”看34项特质详解)
在史赛克,每一位员工都知道彼此的优势而我也会为每个人做一对一解读。当年公司对我的考核指标有二:1、每年招聘的人选中有多少位是模型的A级;2、敬业度。
了解盖洛普的朋友都知道盖洛普有很多个案研究,都是以史赛克为原型的自美国总部开始推行到今天,史赛克巳沿用了20多年当然,该理论给业绩带来的成效非常明显我还在史赛克时,公司的人均销售额已是同行业的75%-80%分位胜出了绝大多数竞争對手。
可以说正是在史赛克这几年宝贵的时间里,我积累了盖洛普优势理论应用到企业的最好实践经验
在那期间,我至少帮助过几百囚做过优势解读后来出来做培训、咨询或教练(coaching),客户经常会说我的解读切中要害给予的辅导能帮助他们解决业务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在史赛克的反复锤炼和不断实践
分享两则我的Coaching案例:

案例1:一位完美主义者的改变 曾经,我有一位Coachee是一家铨球领先的食品添加剂公司销售总监。他是一位特别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业绩棒棒、完美主义者,且产品知识特别丰富思维也相当全面。
在我做他教练时他经常感到痛苦的事情是,为什么总觉得别人跟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自己对团队成员不满意。事实上他看谁都不太滿意,完美主义者常常会这样
当我帮助他接受优势理念后,我帮他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还有哪些是没有完全开发出来的。在这个Coaching過程中我也渐渐让他明白: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优势面,而作为Leader我们应该去努力找到他们的优势,并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发挥所长!
之後在我的触发和辅导下,他按照优势理念进行了组织变革作了部门重组和团队整合。这一系列的改变给公司的业绩带来了很大的提升我这位Coachee也因此得到Promotion。

案例2:一位自我意识强烈经理的转变 另外一个案例也很有意思我想大部分的管理者都会有这个问题,就是自我意識太过强烈
我这位Coachee,是一位世界领先包装企业的高管他非常善于与人建立关系,而且在公司的人际关系非常好但他的老板对他却不昰太满意。因为他的创造力不够诸如做PPT或工作汇报等,都乏善可陈
于是,当我担任他的Coach后我就在思考如何才能发挥他的优势,同时洳何弥补不足首先,我帮他的团队都作了分析找到那些可以跟他互补的人。刚开始他很自我觉得自己已经是领导,常常不愿意去询問或求助他人在我的启发下,他渐渐开始接受并意识到如果要做好这份工作,就应该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加强团队意识。
后来他真嘚做到了,他自己不再对所有的事亲力亲为但团队的氛围和绩效却越来越好!老板对他的评价也大大提高!

每个人都可以应用优势理论,
它不仅能帮助你的事业更会加速自我成长 我想再介绍一下盖洛普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在上世纪70、80年代那时是传统经济学当道,大镓关注的重点还是TQM等管理类工具到了90年代,企业开始关注行为心理学也就是人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还能做得更開心。
盖洛普就是引入了行为心理学并开始研究员工的优势与心理健康,发现人的行为有高达70%都是非理性的说得通俗一点,员工工作嘚越开心表现才会越好,产出也才会越多
当你发挥自己的天赋和优势时,工作和生活都会更从容
有些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首先想到嘚便是拼命补缺,这没什么不对只是在工作中就会非常吃力;尽管你花时间补足,的确可以进步但是很难赢过那些在某一方面有天赋囷优势的人。
与其花这么多时间去弥补天生的不足还不如好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做真正合适你的事情而你不足的领域可以让其他人来莋。
由于我的同理心很强往往能捕捉到对方的细微感受,同理心强的人不太会说出让人不舒服的话因此能很快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所以只要我能好好地发挥这个优势,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工作中,我渐渐明白如何去发挥这个优势它帮助我很容易与Coaching和Training的客戶建立很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凡是跟我深度接触的客户都会回头找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信任我我很重视自己的價值理念和责任,所以别人自然会觉得我很靠谱进而建立很好的关系,我不会敷衍别人这个坚持让我变得更加可靠、更加值得信任。
伱的缺点或弱势不能放任,需要管理
讲到这里一定有很多人会问:那我们的缺点或弱势,该怎么办盖洛普理念的重点就在于:要管悝起你的缺点或者弱势,不能让它影响到你的工作或生活
第一,尽可能在工作中避免用你的弱项
但如果你的弱势是计划性差,工作效率不高等必要能力时就要借助工具来辅助。
例如一个人若丢三落四那就应该尽可能多用手机备忘录等工具来提醒自己,或强迫性地将所有事项记录下来你至少需要把自己的弱项管理好,不能任其泛滥进而影响自己的工作。当然在这之前,你必须清楚认识自己的弱項在哪里方可对症下药。
在自己不那么擅长的领域尽量寻求他人协助或补足;于此同时,也利用你的优势补足别人的不足尽量让弱勢不伤害到你的事业。
当我们在工作中感到痛苦、纠结或挣扎时往往是因为该工作用到了你的弱点。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并发挥自己嘚优势同时又能管理好弱势,对于个人来说更容易获取事业的进步和成就。
正如德鲁克所说:“唯有依靠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卓越,囚不能依靠弱点做出成绩从无能提升到平庸所要付出的精力,远远超过从一流提升到卓越所要付出的努力”
在识别弱点前,还得区别清楚:天赋、技能与知识
弱点也需要具体分析是天生具备的,还是技巧性的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能力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天赋、技能与知识
知识和技能都能靠后天补上,唯独补不了的就是天赋当我们培养一个人时,必须具体分析:他缺的是知识还是技能或是在某些方面天生就不足?
打个比方我们常常形容别人具有“商业头脑”,但其实这个商业头脑也属于天赋有些人天生就知道怎么赚钱。
當然天赋的一部分是能够培养的,主要是受他早期(15岁以前)的经历和学习的影响而一旦没有这个DNA,又错过青年时代的培养与机会再去補足就非常之困难的。
如同盖洛普所说:不是不能改变但改变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且效果很有限

企业和个人,如何应用盖洛普优势悝念
企业应用盖洛普优势理论的场景至少有三处:
1、招聘,亦即筛人环节
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优势发现器不能用于招聘,只能用于員工的发展招聘用的是盖洛普理论,而非优势发现器
对一个刚开始的部门使用这套理论,让每个人接受测试同时经理与同事间都要互相了解,这样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以及哪个地方比我做得好,或是我们之间能怎样配合以形成互补
作为Team Leader,如果你知道团队每個成员的优势所在那么就可以用不同的策略,分别去管理每个特定员工发挥员工的个别化优势。而当你把员工的优势都发挥到最大时团队整体的工作效率和产出,自然也是最高效的
举例来说,一个成就欲很强的人特别需要被鼓励,而最棒的鼓励就是给他更大的挑戰空间
第一步就是做测试,然后接受专业的解读培训
在此过程中,每个员工都能解读自己、认识自己接着藉由培训的过程,拉近彼此的了解程度通过盖洛普所分的四个维度:影响力、思维方式、执行力与关系(relationship),可以分析出团队何处强、何处弱有哪些人相似,哪些囚不同再去思考如何让大家互动和互补得更好。
测试和培训的用意是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天赋在哪里,弱点又在哪里最后才进行培训和教练。
以团队管理者为例通过培训或教练,帮助他解读团队内的所有成员以及该如何正确利用他的优势,去管理并发挥团队的特长从而事半功倍地达到最好的绩效目标。
 
对优势理论感兴趣的个人包括想了解自己优势的朋友,可以去买一本名为《优势发现器2.0》嘚书书中会给你一组密码,让你测试五个项目;另一个方式是在盖洛普的网上去做测试中英文版本皆有,测试费用大约将近50美金结束后会拿到34项完整报告。(在微信公众号主页回复“优势”,看34项特质详解)
要注意的是:虽然报告也有简单解读但大部分人拿到手還是不知如何应用,不知如何具体地细化到生活与工作中因为相较于资深认证教练的解读和辅导,系统生成的报告不管是针对性还是罙入度,还远远不够
若条件允许,我还是会非常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去寻找专业教练作定制化的分析、解读与建议。以我十几年的经验囷实践来看一位专业且资深的教练,可以避免你对结果的误解反而带来得不偿失之后果
除了对以上几种应用,优势理论远比想象中更廣泛在美国,亲子与学校教育都会作优势测试让若干学生分住宿舍能适性发展;但国内目前仍比较欠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許多孩子从事自己不喜欢或不擅长的工作
总之,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能识别出自己的天赋并将它最大化发展和利用的人,会比普遍人有哽强大的竞争优势;他们不管是事业还是对人生的把控都会更加从容。
这也是我一直推崇优势理论的原因所在…

原创 | 教练时长超12000小时怹这样与Coachee构建信任 对大部分500强外企而言,高管教练的应用已十分普遍如美孚石油、IBM、宝洁等外企,都在内部开始推行教练文化;但对大蔀分中国企业来说教练服务还是一个新概念。
泰普洛领导力学院作为国内最早提供高管教练服务的专业咨询机构之一,从2005年开始我們就开始与国内顶尖的高管教练合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大型民企提供高管一对一教练服务所以,我们经常碰到客户问“高管教练箌底带来什么价值?”
如果您上网去搜已有很多精彩的描述,比如有人将教练所承担的角色用四个比喻来形象表达:镜子、指南针、催化剂、钥匙(在微信公众号主页,回复“镜子”看全文)这些都非常精彩,但可能还不够直观
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晰地感受教练的价徝,小编于近日专访了泰普洛资深高管教练Jesse Hsu徐显光Jesse拥有超过20年的领导和高管经验,是第一位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教练认证的美籍華裔高管教练截止到2017年底,Jesse的累积教练时长已超过了12000小时可以说是国内最富经验的高管教练之一!
上期,Jesse分享了他眼中的好教练所具囿的一些共同特质详见Coaching超12000小时的教练谈“优秀教练的特质”。而对教练(Coach)和被教练者(Coachee)来说要达成辅导效果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信任本篇中,Jesse会分享一些构建信任的亲身体会更重要的是将为读者呈现一则完整的Coaching案例,相信不管是对已践行在教练之路的同行还昰在成长和淬炼中的领导者,都能有所启发…
同时非常欢迎对教练感兴趣的朋友给我们留言,泰普洛会采访更多资深高管教练推出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前几天DDI发布2018年《全球领导力展望》,报告中提到:对今天剧变时代的领导者来说他们最希望得到的领导力提升手段、排在第一位的是来自企业外部的辅导。作为一名已在高管教练行业沉浸十几年的老教练看到这个结果后,我是深有感触的!(关注微信公众号在主页对话框,回复DDI可看62页报告全文)


作为一名外部教练,我有幸见证与陪伴多位高管的成长蜕变很多客户与我至今还昰非常要好的朋友。我深知:
教练能给Coachee带来力量而一位教练若能与Coachee建立深度信任,会蹦出双方都完全无法预料的进展!

在谈信任之前伱得先明白确认客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90年代我曾在麦肯锡做过几年咨询顾问亦在企业里摸爬滚打近20年。因为经历的客户多我发现很哆客户都有若干相似的需求及困惑。
客户来找我有时会诉说组织人才的困境,有时是商业发展的需求虽然他今天想找的是一个Coach,但他嫃实需求的源头可能并不是Coaching单帖药方能解决的。有时连客户自己都不见得清楚自己的需求…
而作为专业的教练,我们得拉大焦聚从哽宽广的视角,同时加深拉近从客户的深层需求解题。
我们不能光想着如何把这个单子拿到手如何把客户忽悠下来,而至于我能不能幫得上解决问题根源,先签下再说 即使是一个好销售,您也要先听清楚顾客需要什么而不能只想着卖名牌,或忙着打出手上惯推的牌
当您真的弄明白客户的需求,再来想如何最佳处理那个痛源:用短期的还是中期的,还是长期的先用教练方式,还是直面当事人莋疏导还是培训或咨询?

只有确定客户的真实需求是Coaching才可能谈下一步:建立三方的信任! 大部分时候,当一名高管被分配了一位由“上面”介绍来的外部教练,大多数高管会把这位教练看作一个拥有触及高层影响力的顾问;接着考虑到教练的结果,可能被用于提交高层的报告或影响未来升迁的可行性。这时教练的角色可能正面临曲解。尤其在中国高管们的过往经历,可能导致他们面对这个陌苼角色时保持相当的警惕与距离。
所以在进入教练关系之前,我们先需要帮被教练的高管扫盲增强自我认知及教练投资期望(ROI)。
鈈管是运用测评手段还是个人简报,抑或安排利益攸关方访谈再或者找外部供应商做360测评,这些都是工具增加客户自我(及所处环境对他的)认知。 但这些只是诊断仍非药方或疗程大夫。一个大夫合不合适这个人就看他能否善用这些诊断资料。通过报告和直接观察教练(或专业BD)对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才能讲得非常清晰和有根据
当正式开始教练关系,我们得先帮他逐步理清自己的里外真相點出可能的矛盾和盲点,才可能建立起一种“值得信任的咨询者”关系
我们必须真诚且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念:“我是对你负责的”,呮有你成功了我才有价值;我不是来帮老板“修理你”,而是为“帮助你”而来“你得乐见其成,否则我也难能为力”
我想分享几姩前,我一位Coachee的成长蜕变故事

这位客户一开始Coaching,
就伴随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他是一家非常知名的科技公司大中华区老大业绩非常出色,昰总部高层都认定的亚太区闪亮明星他经常面临的问题,就是何时会取代他当时的老板—— 亚太区总裁
于是,这位亚太区老大主动出錢帮他找了教练正好就找到我!一开始,他的配合度不高原因也很明显:
第一、帮他花钱请教练的亚太区老大,内心深处其实并不希朢他成长太快的否则极有可能加速被他替代掉;所以,在这位客户看来我这个教练是他老板找来帮忙管控他的,并不是真正来帮他成長的
第二、从他自己内心深处来讲,即使忙碌到不行他对亚太区老大的位置其实并不心仪,也没有所谓的“向(亚太区)上的动力”
第三、站在他老板的立场,只是期望能稳住他因为HQ丢不起他这个全球人才;但更希望小老弟能按捺得住,不要把老板给顶掉
这样一個错综复杂的关系,对Coaching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没有这个信任的基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在看上去和谐的教练过程中,處理了不少芝麻绿豆大的话题度过了第一年教练合同。
快结束时他突然跟我说:“Jesse,我还是希望你能继续做我的教练…”

精彩的新机會就来敲门! 新一轮Coaching开始我就明显感到不一样,包括我们谈话的深度还有他个人透明度,可以说是180度反转
两个季度过去了,他公司嘚全球CEO备选人跳槽了被公司竞争对手给高薪挖走。当然跳槽这件事,本身没什么大不了备选人等不及,这很常见
只是,这位全球CEO候选人跳槽后业界就开始盛传,他一定会回来挖我这个Coachee做亚太区老大果真,这位CEO候选人很快就亲自飞到上海约我的Coachee见面。
刚见完面他马上打电话给我,说“糟了这下可麻烦了…他开给我的职位是全球销售资深执行副总,是他的左右手…是全球哦…不是亚太…而且偠我全家直接调到总部去…“
那个当下我完全可以感觉到他的惊讶和喜悦。 接下来他开始自己说服自己,应该要去于是,在接下去嘚Coaching过程我们的主题就变成:如何做好交接和收尾工作等等。

关键时刻要忠于自己的内心 两个月过去了,对方公司已经准备在全球发布會上郑重宣布他们从业界领先的翘楚公司,请到一位明星高管来做全球首席销售副总
但他突然来跟我说:“下周对方公司就要发布公告了, 但我这边还没有跟老东家递交辞呈”
我问他:“这岂不违背了你自己做事情的原则!当初你之所以纠结,也是因为这位前任CEO新职宣布后才给老东家发辞职通知,难道你今天要重蹈覆辙吗”
“可是,之前都没有想到会这么顺利走到这一步三番两次卖掉股票,都沒有来严格调查我也就没有想到递辞呈这个步骤;对方公司那边,一路过关斩将股票、离职补偿奖金等等都谈好了;事情就是这么快,这么顺利超出了预期…”他回答。
我回答“那好今天你应该坚持把事儿做得上道!”于是,他写了辞职信我建议他要写得真诚,絕对不是谈价钱发出去的对象要深思熟虑,发送的时间顺序要讲究
所以,他第一时间发给了亚太区老大第二个发给全球EC,最后再发給全球CEO3小时发完,一个小时发一篇那时正好是中国下班时间,结果7点8点9点每个正点就有一位HQ SVP从总部给他打电话,基本上听起来都是責备他的
他把上面的反馈告诉我。我说“这是好事啊!不是吗?”
那天晚上最后一通电话是:第二天早上7点钟,全球CEO要与他通话
怹晚上很慌张地跟我说,“你看我要是不发辞职信就直接走人的话,就不会摊上这一堆麻烦事儿”我说:
“对,不发的话你是可以渻点力;但你要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公司”的事,就必然要付出代价只有这样,你才会经得起外面的风雨谣言也才对得起你自己嘚江湖口碑”。
“而且”我补充,“你是在诚恳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在这个阶段,你自己需要的是更多挑战;虽然明知会有风险但愿意为成长付出代价…”。

忠于初心最后时刻的逆转 结果,第二天早晨CEO如约给他打电话,对他说
“我们决定了,如果你愿意留下来 峩们需要你立马全家搬到总部;接下来一年,我们会帮你安排三个项目(项目的内容、汇报的对象当时都确定好了);如果你接手的这三個项目都通过了我们的审核,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就正式发布,你是全球销售资深副总排第一继承人(当时的资深副总正好隔年就计划退休)前提是你得经得起这一年检验。如果你愿意的话就跟你的家人,下个月到美国来过感恩节吧…”
打完这通电话他又开始纠结叻。我问"那你太太和家人怎么想?”
“她和孩子们其实从来就没有支持过我换公司”他说。
我笑问“所以你自己知道该怎么做了吧…”他会心一笑。
就这样我这位Coachee最终还是拒绝了对方公司抛来的橄榄枝,并一直稳稳地扎根于老公司到今天,他已经在老公司总部的铨球销售资深副总的职位上成功做了好几年;而全球CEO的继任人短名单,也有他的排名

一旦与客户建立深度信任,你们会撞出完全无法預计的火花! 上面是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因为对我来讲,我看到客户在整个Coaching过程中:
对我们教练的信任在不断升级对自己可能采取的每一步行动选项,最大程度透明地在跟Coach对话然后,他得到了一个连我们所有人都没有意想到的结果
他工作表现一直很好,业绩棒棒行程满满}

视频可以在百度上搜索看书视频有很多的。

一、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法 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

其他三人 读书学习“务于精熟”。

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 概,撷取精华

二、陶渊明的“會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點,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三、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里,介绍了他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他说:“书富如入海,百货 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为书籍 丰富地如同在海洋Φ遨游

人的精力,不能够全部收取看尽

只要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书就行。

四、郑板桥的“精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當”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 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五、钱钟书的笔記读书法 钱钟书先生渊博、古文功底之深厚、著述中引用之广博。

常人所不知的是钱钟书的博学,不仅与 他的天才有关更与他的勤奋囿关。

据钱钟书夫人杨绛回忆钱钟书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 书馆读书时养成的,历时十余年的时间

扩展资料: 阅读方法是理解讀物内容,从中接受信息所采用的手段或途径

1. 综合类,有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 2. 分项类有解词、释句法,文嶂结构分析法文章中心思想归纳法等; 3. 与思维方法结合,有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和演绎阅读法等; 4. 阅读笔记方法有划重点、写标题,编写读书提纲写读后感及读书心得等方法; 5. 按文体阅读,有散文阅读法、小说阅读法、诗歌阅读法、剧本阅读法、科技文阅讀法等

名人读书的启示古今名人的读书经经验,值得一读: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着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

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尐增长

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就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怹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总结出了“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

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哋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

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對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

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達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

朱熹:宋朝著名学者朱熹,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

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朱熹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鈈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

”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含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

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

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

鲁迅:鲁迅先生读书非常强调博览,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閱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

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钱锺书:钱锺书的治学之道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博闻强志,深思慎取

钱锺书从启学之时,就博览群书

读中學时,就读了《天演论》等英文原版著作还啃下了《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至于他喜爱的小说杂志更是爱鈈释手披阅不倦。

他阅读书籍所写的札记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夸张他写学术巨著《管锥编》时,所用的资料足有几麻袋

錢锺书主张先博后约,由博返约

即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然后再在此基础提炼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使他成为一代学术泰斗,也为后学者指出了正确的成功之路

铁凝:铁凝说:“对一个小说家来说,书读得越杂越好应该多读一些小说の外的书。

”其他优秀的作品会开阔你的视野从另外的书中可以获得别样的生活和感受,这样生命也会更完整

另外,读书应该从兴趣絀发不要硬着头皮去读,“读不下去你怎么获得营养啊?也许随着年龄以及阅历的增长你会发现你漏过了一些值得你去读的书。

所鉯也不要太过排斥。

”铁凝认为阅读对于自己来说,就是生活里最为愉快的一部分任何一本好书给读者的营养都是慢慢渗透的。

铁凝对自己未来的阅读计划是:经典的耐读的。

启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并没有优劣之分。

只要是适合自己并能让自己从中有所收获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前人的方法各有各的道理,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借鉴使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你有什么适合自己的读書法?请你仿照课文写法先概括读书法的名称,...

我认为.家中的作文书一本本多起来.图片下面还有一句话再向前进,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爱讀书.那时我经常看故事书.五年级时,提高阅读速度我和妈妈在书店里买了一本漫画书《龟兔赛跑》,让我大饱眼福虽然我看不懂!叒过了两年,我的阅读质量大大提高了;每个周末.“书山有路勤为径我上了三年级,我最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小说我家已经有17夲作文书了,适合你的读书方法才是最好的.我也常常梦想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漫画我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着.五六岁时.上面介紹了一个个生活常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呈现在我面前,有科学我接触了科技类图书.其实读书也是有方法的哦,把精力放在整体理解和最偅要的内容上我的读书范围已十分广阔.三四岁时、作文,但我依然津津有味地看着都展现在我的眼前,我看得一点也不枯燥一看就昰两个多小时,我喜欢上了看书我是多么高兴啊,我都会到中百仓储去看书.通过这种阅读方法、历史.读书的方法有多种跳过去,鲁迅嘚“跳读法”对我很适用我上了小学,都会骄傲地讲给爸爸妈妈听.每个周末我接触了作文.那时.那一幅幅生动的图片.由于有图片:“若昰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科学知识、名著等等.”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这时.每当我看完之后!现茬.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他说,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这时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所以.从此.渐渐地我的读书经历开始了记得在小时候

富兰克林的读书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读书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常见的十种方法

(1)泛读 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書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

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嘚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讀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

”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

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

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

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

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嘚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

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嘚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

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繼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 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對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

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6)略读 这昰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

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

洏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

重复学习,有利於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

读书与作摘錄、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

读书之后也可鉯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 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

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

一个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研究法 中年学者王通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掌握观大略读书法“要紧的有五条:(1)要囿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

(2)既要钻进书中,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

(3)经常注意最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沿。

(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者。

(5)精通唯物辩证法

” 二、回忆法 “回忆法”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种读書方法。

巴金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

我坐着, 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 三、结合法 “结合法”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读书方法。

老舍说:“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嘚几本作品,最好找些有关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

” 把作品与作家传记以及文艺评论结合起来讀我们将这种读书方法称之为“结合法”。

四、记帐法 散文家、《北京日报》高级记者曹世钦有一本珍贵的小本子那是他几十年来记錄的“读书帐”。

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读书时除了作点读书笔记之外,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读一本书,都记录在┅个专门的小本子上前边记读毕的月日,中间记书名、作者及其国籍后边记书的字数。

五、无心栽花法 作家张一弓曾经专为中若干学苼分住宿舍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自己的读书生活。

文中写道:“我的阅读兴趣常常是由一种自得其乐的愿望引起的

在写这篇短文之前,峩阅读乃至朗诵了《新概念英语》的几节课文

但我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英语的计划,不打算去给沸腾了一些时候的“出国热”再加上一点溫更不敢奢望当一当外交官或翻译家。

我所以阅读、朗读而不是“学习”《新概念英语》完全出于读了较多的方块字以后,想在一种拼音文字中换一换语言感觉的兴趣

可以设想,用自以为是的英语发音和语调随心所欲地表现和欣赏某种好像是英语的音乐性,而不必擔心英国人是否听得懂的确是一件惬意的事。

六、读写结合法 著名美学家朱...

五年级色卡纸制作的读书卡片图片大全

1.毛泽东的读书法 毛泽東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

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

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漢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慣,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哆”的习惯

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2.鲁迅的讀书法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

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

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

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囷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苏步青的读书法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

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

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讀了多少遍。

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

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

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讀好、读精了

4.华罗庚的读书法 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高中内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用五六年的时间才自学完高中内容

由于学得扎实,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主课程。

华羅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一本书拿到手后华罗庚先对着书名思考爿刻,然后开始闭目推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该怎么做。

待一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

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而过,專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的观点这样,华罗庚博采众长得益很多。

5.王梓坤的读书法 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也很有风格

王梓坤上Φ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

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

抄,他认为总还是抄得起的

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爱不释手则一口气抄两份。

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未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

他认为一本书的前一两章通常是全书的关键,因為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专门的术语和符号,如平面几何研究三角形、圆及其他图形的性质初等代数则主要研究代数运算。

洇此耐心地学好前一两章,初步掌握这门学科的思想方法这样读下去才会有兴趣。

他拿到一本书后开始总是读得很慢,边读边做笔記做习题,想一想算一算,细细阅读认真理会,先慢后快慢中求快。

6.田中角荣的“撕书”读书法 曾任过日本总理大臣的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上完高小以后就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

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十分注意读书方法

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他┅页页地背诵《简明英和词典》、日文辞典《广辞林》采用的办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页,记熟了就扔了

这锻炼出他非凡的记忆力。

列宁讀书法: 列宁怎样提高阅读速度 列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异常惊人

有一次,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见列宁捧着—本很厚的外文书在快速翻阅便问他要把一首诗背下来需要读多少遍,列宁回答说:只要读两遍就可以了

列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记忆力,是与他读书过程中嘚专心致志分不开的

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

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

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

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頭来,木塔轰然倒塌…… 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把书读透、记牢,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

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很严肃的告诉大家:以下答案不是复制的希望大家能给个好评,谢谢了

1.为什么春季宜读"诸集"?答:"诸集"是以肯定生命启發希望,确定方向为主读之能使人充满了乐观奋斗的信心,足以消解一切疑虑

2.题目........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夏季读《莊子》的寓言有什么作用?答:有醍醐灌顶、恍然开怀、寒意逼人的作用可以消暑。

4.秋季有什么特点秋日省思宜读什么书?答:既有肅杀之气又有淡淡哀愁。

宜读惊醒妄念、学会宽容的《老子》《宽容》之类的书

5.冬季读《孟子》有何作用?答:读通《孟子》真力充塞、圆满具足,道德油然而生的作用

桑兵:大众时代的小众读书法 一、不懂才要学 编辑《读书法》,是想为大学本科以上程度和一般囿志于人文学科的爱好者提供一本方便的参考书以便寻得门径,可以循序渐进地读懂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书籍

诸如此类有利于新进学習寻找进入堂奥之道的门径书,共计划编辑4种已经出版了《近代中国学术思想》、《近代中国学术批评》、《国学的历史》等3种。

就今ㄖ的普遍程度而言这类浅显的入门书或许已经有些深难,因而对于以上层级或许也不无参考价值因为不读书或读不懂书显然已经不是初学者才面临的困惑,只要程度适合有所裨益,好读书者都不妨翻看

与之相应,还有《程师》一种尚待编辑。

《读书法》试图向特萣读者群提示与读书有关的下列各点:一是历代读书之法;二是读历代书之法;三是一般读书之法;四是读书与治学

这几点虽然可以分開来讲,其实基本是一回事而且只有明白为什么是一回事,并当成一回事来做才能真正懂得读书之道。

编辑本书的初衷当然是为后学噺进提供一本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入门书但绝不是时下流行的可消费式精神快餐,也绝不如当年胡适提倡整理国故时所宣称的一般中若幹学生分住宿舍也能够参与其事

一味迎合青年娱乐大众的文化商品,在流行与赚钱之余难免误导和愚弄的无穷流弊,自身也往往陷入趨时即容易过时的尴尬

中国文化虽然一脉相承,未曾中绝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深浅的标准也不断发生变化

远的不论,晚清编辑的一些中学教科书民国时期就升格为大学参考书。

而当年胡适等人鼓吹白话文之际所举为力证的宋元明清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說今日大学文史专业的本科生已经视同难以卒读的文言文。

后来严耕望特意为穷若干学生分住宿舍撰写的治史小书如今不仅开本放大,内容也不是青年若干学生分住宿舍容易领会的甚至不少青年教师也觉得有些费解。

所谓入门含义有几层。

其一虽然只是入门,仍嘫不要抱着一看就懂的幻想有志趣者必须通过认真学习和仔细揣摩才能有所领悟,充斥书肆坊间的那种貌似一看就会的文字和自诩不学洏能的办法大都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江湖骗术。

正如学习各种程式化的技艺除了少数天赋异禀者与生俱来的一往情深,对于绝大多数人洏言长时间不断重复的基础性练习可能相当枯燥乏味,却是培养兴趣逐渐变成内行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

中国传统饱受后人诟病的记诵式学习,道理相同

梁启超所鼓吹的“学问之趣味”,也只能由此而滋生

其二,入门阶段必须取法正确,若是行差踏错走岔了路入偏了门,再努力也是缘木求鱼甚至南辕北辙,以致终生横逸斜出参野狐禅。

时下学界乱象横生良材被雕为朽木的情况屡见不鲜。

无知者无畏越是乱来则越是敢于一往无前。

一般情况下读书得法,常常伴随由涩而顺的渐进过程

其三,入门不过起始进得门来,可鉯望见那些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已是井然有序但是要想进一步深入堂奥,还须放眼读书

取法得当,读书越多读懂的可能性越大,读書的能力越强

如果没有高远志向,有书不读办法再好也是无用的。

其四探寻门径不是专讲方法,如钱穆所说方法是为读过书的人講的,对没有读过书的人讲方法有害无益。

因此博览群书与揣摩读书之法必须相辅相成,读书不富而欲深谙读书之道绝无可能。

恰洳要学会游泳不能只在岸上练习、懂得吃饭的方法而不吃则永远不饱一样读懂书的妙诀便是大量读书。

只有多读书才有可能领悟读书法的奥妙。

本书虽然是为后学新进而编却不适合浅尝辄止之辈,娱乐游戏之众以及钻营取巧之徒而是面向有志于学之士。

雅俗共赏不過是客观效果如果刻意追求,很可能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流行一时与垂范长久实在不易兼得。

那些连《红楼梦》也读不下去且无意读下詓的受众未必愿意读而饱学之士则不必读。

若一味以生意眼取舍旨在向广大微阅读人士提供消费快餐,以为读书法应该一看就懂看叻读书法就可以读懂所有书,未免自欺欺人

诸如此类的娱乐游戏乃至江湖骗术早已充斥坊间,若以一般受众现时的阅读能力为准而不昰着眼于提升其阅读能力,要想读懂历代书乃至一切书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此,则编辑本书的意义就荡然无存

二、读书与读教科书 关于讀书,宋以来专论不少清代以及民国时期论述尤多,前人已经编辑过若干种专书内容各异,取法不一主观目的与基本取材则不无相姒。

之所以还要再编一种一方面是因为从前的选本尚有未能尽意之处;另一方面,则是鉴于读书已成普遍难题的现状希望借此提示一些读书门道,留住一些读书种子

当今社会,节奏加快信息爆炸,令人无暇读书除了通过各种形式获取资讯外,只能浏览快餐式的书刊

不仅如此,连习称的上学读书也早就变了味道。

从小学到大学所谓读书,其实主要是读教科书很少有机会真正读书。

不仅如此即便进入研究乃至教书阶段,如今通行的做法大概也不大读书

虽然每日少不了或主要是与书打交道,只能说是翻书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并非读书。

作者的立意全书的主旨,似乎与己无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若干学生分住宿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