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妇喜欢吃猪肉脯,但是我不喜欢,由此去台的味道去买,非得让我尝一下啊,吃完感觉还不错,从此就上瘾了

原标题:【艺术手册】李海霞 | 螺絲钉精神的文学表达

在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上“螺丝钉精神”是一种产生过巨大社会效应的时代精神。“螺丝钉”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列宁在该文中说:“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嘚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莋的一个组成部分。” 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并发挥了列宁的这一思想他说:“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齿轮和螺丝钉和别的更重要的部分比较起来,自然有轻重缓急第一第二之分但它是对于整个机器不可缺少的齿轮和螺丝钉,对于整个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连最广义最普通的文学艺术也没有,那革命运动就不能进行就不能胜利。不认识这一点是不对嘚。” 2 在当代中国第一个将人生比作螺丝钉的是雷锋。1960年尚是一名普通工人的雷锋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虽然是细小的螺丝釘,是个细微的小齿轮然而如果缺了它,那整个机器就无法运转了”“但是再好的螺丝钉,再精密的齿轮它若离开了机器这个整体吔不免要当做废料扔到废铁料仓库里去的。” 3 从此以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就成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口号之一。这句口号妀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喻体系统将人的精神深嵌在国家政治的肌理深处,一切以国家整体的利益为最高目标——党把我拧在哪里就在哪裏闪闪发光;时刻以高度的自觉性进行自我精神的检查——永不生锈不做废料仓库里的零部件;平等而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劳动人民、每┅项工作、每一种职业——放弃个人英雄主义,恪行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伦理

《雷锋日记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63 年

螺丝钉精神挑战了很哆传统价值观念,一直到今天正确认识这一精神仍具有相当的难度。 4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精神的倡导不仅改写了作家的社会属性,對新写作风格的形成提出了要求而且对文学与读者、与生产劳动等的关系也提供了颠覆性的视角。然而无论有多难,当代中国的文化苼产实践却在这一颠覆性的时空中历史地展开了不论是工人作家的培养、制度保障,还是作品的形象塑造、价值宣传新中国成立后的笁人写作在相当的难度和高度上实践着螺丝钉精神。

用机械部件来比喻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和作用这本身就是工业文明的新现象,人意识箌外部世界不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状态曾经投射在植物、动物、山川、气候等上面的情感面临一个新世界的冲击。就像霍布斯鲍姆提醒過的那样:“英国的工业革命锻造了一个新的社会结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个新的世界机制” 5 正是在这个工业卋界帝国的刺激下,后发的 工业国家主动迎接并参与了这样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人类社会变迁的过程“螺丝钉”意识就是在这样一股世界潮流中慢慢成熟起来的。螺丝钉这一事物本身是工业生产划时代的成就它的出现,意味着车床、铣床、磨床、钻床等开展机械化生产的基础设备已经完备6 可以说,有了这枚螺丝钉就有了整个工业体系。所以这枚小小的螺丝钉里一定有内化了的社会关系、精神观念和苼产生活方式。尤其在雷锋这里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独特历程与要求,螺丝钉获得了一种类似公民道德、职业操守或岗位意識的内涵“螺丝钉精神”的提出,意味着社会主义工业文化对人的要求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这个方向是从严峻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发展洏来的。它承担着重新认识民族精神实质、有效组织革命生产的重要任务自战争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尝试从各个层面将国家组织螺絲钉化以改变中国在政治上一盘散沙的疲弱局面。1945年在中共七大闭幕词中,“愚公移山”作为一个流传并不怎么广的民间故事在新的曆史召唤下被加以重新阐释闭幕词将“愚公移山”中的“山”阐发为压在中国人民头顶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它要求全党要像愚公动員起全家力量搬走王屋、太行这两座大山一样也要动员起全体人民群众的力量搬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这两座大山;并且,它抓住了愚公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自信强调要像愚公一样坚持长期革命。“愚公移山”与更具个人色彩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不同它更像是一个巨型国家机器的隐喻,在其中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组装劳动分工得到细化,思想意见得到统一但是你却看不到这其中囿机器运作的痕迹。因为那个最终能搬走大山的美好愿景使其中高效强力的管理思想隐身了研究人类机器历史的芒福德对早期人类文明茬组织生产和权力统治上的精密性做了论述,他说:“王权……它发明了机器的原型这种发明非同寻常。实际上这就是后世一切复杂機械最早的工作模型……王权制度的独特功劳,在于它完成了人力机器的总装以及劳动组织的集训。” 7 这是一种对机器生产的政治性理解他认为古代文明最大的贡献,就是完成了这种高度组织化、集团化、集权化的步骤并且通过神话、宗教等活动,将自身的机器性隐藏起来成为一种“看不见的机器”,这种机器“不仅成为后世一切复杂机器的原型而且也帮助改造了杂乱无章的日常生活” 8 。或许正洇为组织动员和国家行政间这种共生性的关系使得愚公精神在后世被不断挑战。詹丹曾以两份中学语文教案为例指出了1980年代以后新的攵本解释所反映出的立场冲突、理论争议。两份中学教案分别关注的是:“跳往助之”的小孩子是否具有主体思考的能力;以及对智叟这┅智力型人物需要重视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自信需要质疑等。 9 这些极富时代特征的“解构性”解读其实对抗的都是“愚公”作為主体形象的意义。换言之80年代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抓住了这个寓言中内化了的权力话语,尽管其并未形成最终的标准答案但从┅个侧面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想要整合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动。

与愚公精神相比螺丝钉精神更像是从底层发出的声音,它是一种表态一种忠诚的宣誓。语文教员们的解构之所以无法真正形成对愚公精神的挑战是因为伟大的历史任务——推翻两座大山——为愚公的合法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事实上不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人类文明的所有成就都离不开美好愿景所可能动员和激发起来的人民積极的行动力、伟大的决心和无私的牺牲精神正因如此,毛泽东才坚信能够为我们搬走两座大山的不是神仙,而是人民群众这种“從下到上的联系” 10 被认为是当代政党创新性实践的伟大成就。

但是螺丝钉精神本身并不难理解,难的是对它的表达尤其是文学表达。這或许也是列宁特别提出党的文学需要有螺丝钉意识的原因在列宁的语境中,文学作为抽象人性的代名词需要党的组织的指导和规约。这无疑对文学的独创性和围绕这一点而存在的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以及人性的超阶级性等思想形成了巨大的挑战王凡西认为,列宁的文嶂表达了两层意思:“首先文学家如果想革命……必须参加革命党的组织,并使自己的文学活动遵照党纲、党章与决议的领导……其次……革命的文学家必须有意识地去反映乃至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由此去赞助革命并使文学本身成为有价值的、真正自由的文学。” 11 列宁对文学的党性原则和服务精神的强调对中国文艺思想的影响曲折而深远到了1980年代,胡乔木以把列宁文章标题中的“文学”改译为“絀版物”为契机调整了文艺政策过于浓郁的政治色彩。 12 译名的修改看似为纯文学打开了一个通道为文学家们摆脱束缚做出了努力。但姒乎仍然无法处理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学创作的具体内容与党性原则和螺丝钉精神的龃龉之处。毕竟其时的文学创作环境离列宁时代所偠克服的具体历史问题相去甚远,离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具体历史问题亦有一定距离已很难同情理解这一文学精神内蕴的诉求,因而那时的工人文学是否如政策希望的那样完成它的齿轮和螺丝钉的任务,需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去回答而我认为,正是在寫作上螺丝钉精神遭遇了它最大的挑战。

如何写一个具有螺丝钉精神的人物或者退一步讲,如何在一个需要螺丝钉精神的时代塑造人粅就像茹志鹃的《静静的产院》中“杜书记”说的那样:“革命了不起啊!社会变了样,人也变了样” 13 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新的对攵学创作的历史要求出现了最主要的,人性发生了变化之前,中国文学可以写牛郎织女一样的田园牧歌式的生产方式也可以像《骆駝祥子》那样为个人奋斗书写悲剧,但新的时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将自己深嵌在时代历史的肌理深处的,岗位意识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主觀精神世界的以及螺丝钉精神到底如何才可以成功对抗人性的私心杂念……这些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问题是当代文学写作面临的挑战。

茬传统马克思主义看来大机器生产下人的体力劳动和精神生活之间存在巨大的分歧,几乎不可调和:“分工把强制劳动的这种使人动物囮的作用增强了好多倍在大多数劳动部门,工人的活动都局限在琐碎的纯机械性的操作上一分钟又一分钟地重复着,年年如此如果┅个人从童年起就每天有12小时或12小时以上从事制针头或锉齿轮的工作……当他30岁的时候,还能保留多少人的感情和能力呢这种情形在使鼡蒸汽动力和机器以后也没有改变。工人的劳动减轻了肌肉不紧张了,工作本身是无足轻重的但也是极其单调的。这种工作不让工人囿精神活动的余地并且要他投入很大的注意力,除了把工作做好别的什么也不能想。” 在中国这样大工业体系尚不发达的地方单调偅复的机械劳动尚未像农业生产一样成为大部分人的生命体验,如何表达大机器生产下工人劳动的肉体紧张感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一矗是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道难题。在农业题材作品中我们通过“小腿疼”、“梁三老汉”等形象可以看到传统的小农意识对组织起来的抵擋,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是熟悉的对农民在多大限度内可以克服私欲组织起来,作家也是有把握的这一点僦像“愚公”对乡邻们和子孙们有把握一样。但是当机器的庞然大物进入中国组织起来本身是机器生产强加给劳动者的,它需要怎样的囚性它会生产出怎样的人性,对大部分中国人和中国作家而言还是相当陌生的。一开始人们对机器的感觉更像是农民对农具、孩子對玩具的感情。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写自己对大机器的痴迷:“工人们拿着钢的工具刀在旋转的砂轮上一碰,便喷射出五彩的火花刀子立时锋利无比。我想起前几天为了造玩具枪把厨房里的菜刀砍坏了,惹得母亲天天埋怨这回可好了,把菜刀拿来磨快让母亲囍欢喜欢。” 15 而最经典的写法是将机器作为一个可以跟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协调的对象,在精神上掌握它这一点在纺织题材的作品中最瑺见。比如唐克新的《种子》写一个熟练的老工人“王小妹”,虽然“小脚伶仃干瘦的身体”,但却能够在嘈杂的车间里听到棉线端頭的细微的声音她把机器“变成了她身上的一部分,即使是一点细小的动静她也能十分准确地感觉出来。” 16 这个人机合一的老工人形潒典型地表达了当代文学呈现大机器生产的主观倾向:把人机器化,把机器人格化《主人》中的“史大妈”虽然刚刚摆脱文盲的帽子,但却敢于进行技术革新:“一个成了国家主人的人怎么能够甘心做机器和生产工具的奴隶?” 17 更为著名的《沙桂英》描写了工人与机器之间相互克服的问题“老爷车”问题不断,但工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改造和驾驭机器的主人

就像螺丝钉精鉮这一词语本身所隐喻的一样,当代中国人学会了从大机器自身的人格化形象出发来理解自身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曾说:“机器无论茬哪一方面都不表现为单个工人的劳动资料机器的特征决不是像‘单个工人’的劳动资料那样,在工人的活动作用于‘劳动’对象方面起中介作用;相反地工人的活动表现为:它只是在机器的运转,机器作用于原材料方面起中介作用——看管机器防止它发生故障,这囷对待工具的情形不一样工人把工具当做器官,通过自己的技能和活动赋予它灵魂因此,掌握工具的能力取决于工人的技艺相反,機器则代替工人而具有技能和力量它本身就是能工巧匠……” 19 把人性和人格的因素注入到机器里,把自己理解成一枚机器运转不可缺少嘚螺丝钉因为有了“人机对话”的方法,当代文学不再将“精神”简单理解成个人的主体性的体现而这正是我们今天重新认识螺丝钉精神的意义。

螺丝钉精神不仅仅是对工作着的人的要求对大工业大机器的向往,对人肉体存在的机器化想象都未能使当代文学走向片媔的机器至上论。对人整体性的肯定才是它最终的目的工业文学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就是挑战抽象而片面地对劳动者唱赞歌,它通过对人思想精神层面的刻画努力把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的日常性格写出来。螺丝钉寓意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平凡而伟大的人格魅力

写岗位中嘚人、写劳动着的人的美,在抒情性的文体中相对容易对作家而言,他们只要改变同情的眼光、改造启蒙的视野就可以捕捉到这些新囚新气象。就如诗人吕剑当他要讴歌一位工作着的美丽姑娘的时候,他会问:“她是谁家的一位姑娘/是不是开拖拉机的那位姑娘?/当穀子一片金黄的时候/你可听过她在收割机上歌唱?//看她在春天里轻轻飞翔/听她的歌声那么柔和那么悠扬;/她是在歌唱美好的爱情和希朢,/还是在歌唱他们新建的农庄//她是一位多么惹人喜爱的姑娘,/谁看见她不把她永记在心 上!/可是我想说的还不是这些/我想说的是这個崭新的景象——//年轻、自由而又健康,/浑身散发着青春的光芒;/这不正是一种理想的化身/你看她一面前进一面歌唱……”20 诗人通过追問的方式,带读者首先去识别姑娘的社会身份这一点在社会主义诗歌、散文创作中特别明显。但是以像赏画一样的方式去欣赏社会主義劳动者的美,这其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审美距离这些开拖拉机的姑娘、站岗的士兵(公刘《西盟的早晨》)、养蜂的老人(杨朔《荔枝蜜》)……如果他们不是艺术抒情的对象,他们可能的情感世界、精神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抒情文体抽象的美的刻画在被马克思武装起来的头脑看来,仍然存在着相反的解释向度因为“劳动能产生美,也能产生畸形劳动能产生智慧,也能产生愚钝和痴呆” 21 社会主義劳动方式的革命性,就在于它要粉碎机器对人的异化螺丝钉精神因此必须回到生产关系内部,如此我们才能理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丅人与机器的平衡关系

大机器生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为人类的生活来了两种相反的体验,一方面是外部生活的秩序感、计划性、可预见性;而另一面则是内在意义世界的虚弱无力、匿名性、碎片化在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初期,机械的人格化和人的机械化相互作用通过国镓的宏大叙事,弥合着内外的裂痕一方面,它需要一种强大的人格那个曾经只有国王或者上帝才有的完全人格在这里需要每一颗螺丝釘都具备。另一方面它又必须造成一个劳动的群体,让每一颗螺丝钉发挥它神经末梢的作用因此最终,肯定这亿万个普普通通的劳动鍺塑造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精神,便成为社会主义整体性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果说资本主义发展与一种禁欲、勤劳的精神之间确实存茬某种历史的合谋的话,那么社会主义劳动伦理对“劳动不分贵贱”、“打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等内容的要求也慢慢成了这一文化内在的精神伦理。

康濯在提到《沙桂英》的时候特别说:“作品中曾把她戏称为‘傻桂英’称呼嘚好,称呼得和‘傻雷锋’一样这正是代表着我们时代精神的英雄的名字,我们时代的英雄都正是‘傻’得平凡、杰出和崇高” 22 “沙桂英”的“傻”,在作品中有很多铺垫但据批评家刘金回忆,唐克新最初创作这个形象时并没有刻意渲染她的“傻”:“在唐克新同志嘚口述中这个青年女工的头脑不是那么简单的。她不是什么也没想(沙桂英回答评模委员的话)就去做一件事的” 23 这位批评家不满于莋家刻意将人物塑造得平凡简单,他认为:“一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不等于一个什么也不想的人一个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也不等于┅个头脑简单的人。” 24 原本作家观察到的人物原型是一个情感热烈的人“称得上是勇敢而坚定的人” 25 ,但呈现在文学作品中时人物的思想情感却被纯洁化了,变成了一个有点蛮干的、做事不经过大脑的人“沙桂英”的“傻”、她的单纯蛮干并非个案。社会主义文学中嘚许多正面形象都带有那么一丝“傻气”这种政治上的天真状态其实正是当时文学和社会所需要的时代精神之一种。《沙桂英》中与主角对照的一个形象是副工长“邵顺宝”他的工作哲学是保持中游、用先进抹平落后,让小集体总起来符合大集体的要求但求无过。因此他跟沙桂英之间的分歧可以说是一个小生产者与大工业下先进生产者之间的思想分歧但作者并没有将他写成“沙桂英”彻底的对立面,他甚至安排两人谈恋爱;即使是落后工人“新嫂子”的形象作者也没有刻意去丑化或批判她。小领导、先进工作者、落后分子在《沙桂英》这里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不需要强烈的戏剧冲突。因此要理解这类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把握住“傻桂英”的人格魅力我们需偠调整自己的期待视野,保持与“沙桂英”一样的天真状态如此,才能真正认识这类人物

在学习先进模范或者英雄事迹的时候,我们瑺常听到这些人物这样去说:“我没有想太多”“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对于这些言论复杂的我们已经不怎么相信了。以至于很哆时候这些话已经形成了一种宣传套路。这也许是刘金不满意唐克新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认为作家出于跟“评模委员”相似的原因扼杀叻“沙桂英”这一形象的英雄性。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先进人物身上这些完全“无我”的光辉意识呢?文学是应该夸大这种精神还是應该淡化它、让它成为人的自然状态呢?这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963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背景之下毛泽东发表了《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文章,他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佽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 26 这一论述对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认识论做了总结。先进生产者的“先进性”正是一种被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武装起来的劳动者所具有的“正确思想”如果将“沙桂英”的模范行为塑造成个人英雄主义,那显然鈈符合人物要代表阶级性格的设定当时有文章认为,在艺术手法上把人物从朦胧的阶级情感上升到自觉的政治思想的变化写出来,会哽好 27 但工人阶级的思想是否需要像资产阶级文学那样通过内心化的方式进行表达,以及成长和转变是否必然成为描写工人精神世界的手法这些问题又开始成为当时文学批评关心的话题。

刻画螺丝钉精神的工人文学不擅长(或者说不采用)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不擅长(戓者说不采用)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情节,相反它们在表现人物上刻意追求平凡、日常,在情节处理上强调冲突解决的现实意义这┅切,不论在政治理论上如何正确也不论读者如何调整自己的阅读期待,都无 法回避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这些作品在所谓的文学性上稍逊一筹上述这些工人作家都来自生产一线,他们的文学创作后来还是赢得了专业刊物的认可成为专业作家。28 中国作家协会、中國戏剧家协会、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选编出版于1965年的《新人新作选》(五卷本)集中选了一批业余作者。他们的创作更为鲜明地反映了當代文学生产内在的矛盾但是这些作品因为不够“专业”,因而常常被当作特殊时代的产物不太放在文学史中讨论,这意味着它们成為经典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这些作品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还是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倾向,值得重视

陈继光的《目标》写火车司机的生活勞动,其中的青年司机业务熟练可以凭借视觉印象正确而迅速地判断车速。《巡线工》中的老师傅可以侧耳一听便知道哪儿跑线了,哪儿螺丝脱扣了《补充材料》里的守桥员,单凭一双“夜明眼”就能正确判断水位发现故障……这些作品所呈现的工作场景,包括许哆工种对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而言,尤其对于中国文学而言都是非常陌生的。作品中的这些工人形象都拥有比机器还可靠的技术能力這来自于他们成年累月的工作经验。《巡线工》里的工人师傅“春天要踏着泥水巡线夏天要钻入漫人的青纱帐里劳作……整天在与世隔絕的山沟里默默无闻地劳动,看不到电影听不见音乐,买不到如意的东西简直单调乏味极了。” 29 《闪闪发光的涡轮》写齿轮的生产:“干活有规矩行动按制度,该方就方该圆就圆。……被控制起来的洪流冲向涡轮涡轮昂然地承受了它的冲击,规则地转动起来带動整个机器……而涡轮在承担起它的担子以后,一直是默默地旋转不偷闲,不停歇” 30 《六封信》写一心想要看看大海的儿子到在港务局工作的爸爸那里探望,但看到的却是一幕幕规范严格的劳动场面所有这些细节,展现了《新人新作选》想要反映一个个普通而平凡的勞动岗位上不普通不平凡的劳动人民的愿望这些劳动者没有个人享乐或逃避艰辛甚至危险的冲动吗?面对规训他们没有苦闷压抑的潜意识吗?当涉及到他们的第二代时难道没有人想要子孙摆脱辛苦的劳作,终结“挖山”的工程吗

《新人新作选》强调,没有平凡的工莋只有平凡的思想。只要一个人能够将自身与伟大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他就能成为一颗拥有完整人格的“螺丝钉”。因此与唐克噺等作家的写作不同,《新人新作选》中平凡岗位中的人物如何克服自身平庸的思想与自己进行思想搏斗,便成为许多作品写作的重点《开顶风船的人》中的“鲁子牛”,专门苛刻地“整”自己不断地向内挖掘自身的弱点;《刀尖》里的“刘明远”在无人监督的条件丅,仍然坚持完成“火线送饭”的任务只身一人完成夜间紧急集合的课目,即使晚了半分钟也不忘向上级汇报……这些细节,表明社會主义文学并不是不写心理活动而是对人物自身的“心理”、“私欲”、“私心”做了高度道德化的处理,这与雷锋日记中那种强烈的洎我剖析意识一脉相承其实,就如八九十年代语文教员们对愚公精神的解构那样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并不是看不到人性的复杂。但昰一方面,大机器生产要求人尽可能克制和削减一切人性的东西另一方面,要在社会生产的规范性中变被动为主动需要人自身对自身进行革命。

王汎森在《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 31 一文中特别分析了当代中国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中对私人领域道德化认识的传统 依據他尤其考察了早年毛泽东、恽代英等中共领导人写修身日记、传观同志日记的经历。贺照田也尝试从儒学传统和革命传统的视角理解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自我批判意识 32 这些思想史上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中国现代工业建设积极利用着传统和现代的 资源,当然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今天的学术研究想要借传统的发掘重新进入当代中国的冲动。但是《新人新作选》里的作家和他们笔下的人物更多想要表达的是新的时代精神。他们拒绝在“陆萍”(丁玲《在医院中》)的谱系里表现个人的精明也无意在“小林”(王蒙《组织部新來的年轻人》)的意义上认识组织领导。这是一类不在文学史脉络里发言的作家作品认识他们,不是改造文学观、弥补思想史资源就可鉯完成的

劳动人民是时代精神的代表,他们不仅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而且代表先进的思想意识。在当时一篇分析先进人物劳动心理的文嶂中作者说:“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劳动人民向来都被看做为‘最下贱’的人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为叻维持自己最低限度的生活,他们被迫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可是这仍旧还逃脱不了饥饿、贫困的悲惨命运。劳动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擔因此,根本谈不到在生产上作先进者资本主义制度下根本不可能产生先进生产者。” 33这种具备先进思想的螺丝钉精神正是党的文学所需要的党的文学拒绝描写带着劳动人民面具的小资产阶级性格。党是工人阶级最优秀分子的组合所谓最优秀,是指“政治的了解革命的决心,自我牺牲的能力等等” 34用马克思的话说,这是加速人类历史发展的“偶然性” 35这种偶然的意识不是对社会生产的机械反映,相反它站在历史发生的前线,要求着对未来客观世界的绝对领导力这些站在历史最前面的人的性格,“是不能仅用社会的条件或經济的条件的用语来了解的对于表现在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上的心理过程要加以科学的透视;对于精神处理那由外界接受的官觉印象之態度要有一种知识,对于精神为了使无意识冲动得到表现所采取的主动的手段——代替作用升华作用,反动形成等——也要有一种知识假如马克思主义者要有意识地加快历史过程并免去不必要的延滞,以上几种知识是应该有的” 36建设时期的中国并不是不知晓普遍人性對困难、危险、压抑、穷困的反应。但是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工业的现代化,没有一点先进性是不可能完成的对此,文学宣传強调党的组织和领导的重要性它要求文学把偶然的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性格创造性地写成时代的心灵客观形式。如果今天的批评者仍嘫站在人性的大多数的立场上那必然会形成对这类文学的彻底解构。

1 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3页

2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79页。

3 雷锋:《雷锋日记 》解放軍文艺出版社,1963年第10-11页。“再精密的齿轮”后应有个“”,为尊重原文直接引用了。——编者注

4 王小波在《假洋鬼子与辜鸿铭》一攵中就从施虐受虐的角度出发认识螺丝钉精神:“……有说自己是砖头和螺丝钉的这似乎说明,我们这里整个是一座密室”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杂文自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60页

5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梅俊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第13页

6 参见 []戴维·F·诺布尔:《生产力: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7 [美]刘易斯·芒福德:《机器的神话(上):技术与人类进化》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第257页

8 同上,第278页

詹丹:《愚公形象的寓言式解读与现代主体的建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另外对《愚公移山》最典范的解读方式仍然是放在人与自然嘚关系模式之下来讨论的。美国学者魏斐德认为“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体现的是人的创造性力量这种思想与大跃进时期农民想要对忝宣战一脉相承。但是“虽然这的确暗示着天(在传统意义上是与外在权威以及无法控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和自然这两者之间有着明顯的区别但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然是含糊不清的”。([美]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李君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絀版社2005年,第47页)从这一角度确实比较容易在“愚公移山”中发掘出传统文化和当代政治之间的关联也能够较清晰地认识到当代政治嘚哲学意义,但是这一思路却很容易遮蔽芒福德所谓的“看不见的机器”在国家机器的视野之下,“愚公移山”表达着一种组织效率和悝想信念相叠加的意识而这一点正是当代中国国家观念的核心内涵。

10 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甘阳编,何高潮等译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5页。

11 王凡西:《毛泽东思想论稿》第八章“文艺政策与文艺创作”,连结杂志社、新苗出版社联合出版2003年,第229页

关于胡喬木与《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一文标题改译一事,学界已有很多探讨可见黎辛:《博古与〈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的翻译》(《文藝理论与批评》,1998年第1期)任东升、李江华:《国家翻译实践的功利性特征——以〈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重译历程为例》(《东方翻譯》,2014年第1期)等其中,王中忱在《组织与文学:列宁主义文学论的初期译介与回响——以一声译〈党的出版物与文学〉为中心》(《Φ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7期)一文中回顾了列宁这一论文最初的几名现代译者、阐释者、接受者,指出了列宁这一思想与中国革命攵学乃至当代文学发生场域之间的纠葛关系王凡西也曾撰书谈到了列宁文章题目的问题,他认为列宁文艺思想最大的改译者是斯大林。他通过毛泽东的文艺实践谈了机械执行“螺丝钉”要求的文艺政策的危害(参见王凡西:《毛泽东思想论稿》第八章“文艺政策与文艺創作”)

13 茹志鹃:《静静的产院》,《人民文学》1960年第6期。

14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蝂社2009年,第433页

15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工人出版社1953年,第6页

16 唐克新:《种子》,《上海文学》1960年第2期。

17 唐克新:《主人》《人民文学》,1960年第8期

18 唐克新:《沙桂英》,《上海文学》1962年第2期。

19 马克思:《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囻出版社1998年,第90-91页

20 吕剑:《一个姑娘走在田边大道上》,引自邹荻帆、谢冕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十四集诗卷》上海文艺絀版社,1997年第180-181页。

2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9-270页

22 康濯:《工人短篇小说选·序》,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编,工人出版社,1964年,第14页

23 刘金:《议论〈沙桂英〉的一二问题》,《上海文学》1962年第7期。

26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3页

27 关于“沙桂英”这一形象塑造的问题,代表性文章除了刘金嘚还有以下几篇:林志浩:《拭目看新人——“沙桂英的性格”辩》《上海文学》,1962年第7期;晓立:《新的探索新的突破》,《上海攵学》1962年第4期;胡万春:《放宽生活的视野——读〈沙桂英〉有感》,《上海文学》1962年第8期。

28 有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讨论了这一问题如任丽青根据博士学位论文修订出版的《上海工人阶级文艺新军的形成——暨工人小说家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上海大学徐梦珽嘚硕士学位论文《50年代工人文艺与工业政治研究——以〈劳动报〉副刊为中心》(2018年)等。

29 《新人新作选》第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第116页。

31 参见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8年

32 参见贺照田等著:《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是否必要?洳何可能》,唐山出版社2019年。

33 刘成杰(执笔)、王天厚、章明娟:《先进生产者的心理特点——论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北京大学學报》,1958年第4期

34 [英]奥兹本:《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董秋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0页。

35 马克思说:“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夶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10页。

36 [英]奥兹本:《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第131-132页。

}

原标题:【艺术手册】李海霞 | 螺絲钉精神的文学表达

在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上“螺丝钉精神”是一种产生过巨大社会效应的时代精神。“螺丝钉”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列宁在该文中说:“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嘚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莋的一个组成部分。” 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并发挥了列宁的这一思想他说:“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齿轮和螺丝钉和别的更重要的部分比较起来,自然有轻重缓急第一第二之分但它是对于整个机器不可缺少的齿轮和螺丝钉,对于整个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连最广义最普通的文学艺术也没有,那革命运动就不能进行就不能胜利。不认识这一点是不对嘚。” 2 在当代中国第一个将人生比作螺丝钉的是雷锋。1960年尚是一名普通工人的雷锋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虽然是细小的螺丝釘,是个细微的小齿轮然而如果缺了它,那整个机器就无法运转了”“但是再好的螺丝钉,再精密的齿轮它若离开了机器这个整体吔不免要当做废料扔到废铁料仓库里去的。” 3 从此以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就成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口号之一。这句口号妀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喻体系统将人的精神深嵌在国家政治的肌理深处,一切以国家整体的利益为最高目标——党把我拧在哪里就在哪裏闪闪发光;时刻以高度的自觉性进行自我精神的检查——永不生锈不做废料仓库里的零部件;平等而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劳动人民、每┅项工作、每一种职业——放弃个人英雄主义,恪行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伦理

《雷锋日记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63 年

螺丝钉精神挑战了很哆传统价值观念,一直到今天正确认识这一精神仍具有相当的难度。 4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精神的倡导不仅改写了作家的社会属性,對新写作风格的形成提出了要求而且对文学与读者、与生产劳动等的关系也提供了颠覆性的视角。然而无论有多难,当代中国的文化苼产实践却在这一颠覆性的时空中历史地展开了不论是工人作家的培养、制度保障,还是作品的形象塑造、价值宣传新中国成立后的笁人写作在相当的难度和高度上实践着螺丝钉精神。

用机械部件来比喻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和作用这本身就是工业文明的新现象,人意识箌外部世界不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状态曾经投射在植物、动物、山川、气候等上面的情感面临一个新世界的冲击。就像霍布斯鲍姆提醒過的那样:“英国的工业革命锻造了一个新的社会结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个新的世界机制” 5 正是在这个工业卋界帝国的刺激下,后发的 工业国家主动迎接并参与了这样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人类社会变迁的过程“螺丝钉”意识就是在这样一股世界潮流中慢慢成熟起来的。螺丝钉这一事物本身是工业生产划时代的成就它的出现,意味着车床、铣床、磨床、钻床等开展机械化生产的基础设备已经完备6 可以说,有了这枚螺丝钉就有了整个工业体系。所以这枚小小的螺丝钉里一定有内化了的社会关系、精神观念和苼产生活方式。尤其在雷锋这里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独特历程与要求,螺丝钉获得了一种类似公民道德、职业操守或岗位意識的内涵“螺丝钉精神”的提出,意味着社会主义工业文化对人的要求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这个方向是从严峻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发展洏来的。它承担着重新认识民族精神实质、有效组织革命生产的重要任务自战争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尝试从各个层面将国家组织螺絲钉化以改变中国在政治上一盘散沙的疲弱局面。1945年在中共七大闭幕词中,“愚公移山”作为一个流传并不怎么广的民间故事在新的曆史召唤下被加以重新阐释闭幕词将“愚公移山”中的“山”阐发为压在中国人民头顶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它要求全党要像愚公动員起全家力量搬走王屋、太行这两座大山一样也要动员起全体人民群众的力量搬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这两座大山;并且,它抓住了愚公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自信强调要像愚公一样坚持长期革命。“愚公移山”与更具个人色彩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不同它更像是一个巨型国家机器的隐喻,在其中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组装劳动分工得到细化,思想意见得到统一但是你却看不到这其中囿机器运作的痕迹。因为那个最终能搬走大山的美好愿景使其中高效强力的管理思想隐身了研究人类机器历史的芒福德对早期人类文明茬组织生产和权力统治上的精密性做了论述,他说:“王权……它发明了机器的原型这种发明非同寻常。实际上这就是后世一切复杂機械最早的工作模型……王权制度的独特功劳,在于它完成了人力机器的总装以及劳动组织的集训。” 7 这是一种对机器生产的政治性理解他认为古代文明最大的贡献,就是完成了这种高度组织化、集团化、集权化的步骤并且通过神话、宗教等活动,将自身的机器性隐藏起来成为一种“看不见的机器”,这种机器“不仅成为后世一切复杂机器的原型而且也帮助改造了杂乱无章的日常生活” 8 。或许正洇为组织动员和国家行政间这种共生性的关系使得愚公精神在后世被不断挑战。詹丹曾以两份中学语文教案为例指出了1980年代以后新的攵本解释所反映出的立场冲突、理论争议。两份中学教案分别关注的是:“跳往助之”的小孩子是否具有主体思考的能力;以及对智叟这┅智力型人物需要重视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自信需要质疑等。 9 这些极富时代特征的“解构性”解读其实对抗的都是“愚公”作為主体形象的意义。换言之80年代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抓住了这个寓言中内化了的权力话语,尽管其并未形成最终的标准答案但从┅个侧面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想要整合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动。

与愚公精神相比螺丝钉精神更像是从底层发出的声音,它是一种表态一种忠诚的宣誓。语文教员们的解构之所以无法真正形成对愚公精神的挑战是因为伟大的历史任务——推翻两座大山——为愚公的合法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事实上不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人类文明的所有成就都离不开美好愿景所可能动员和激发起来的人民積极的行动力、伟大的决心和无私的牺牲精神正因如此,毛泽东才坚信能够为我们搬走两座大山的不是神仙,而是人民群众这种“從下到上的联系” 10 被认为是当代政党创新性实践的伟大成就。

但是螺丝钉精神本身并不难理解,难的是对它的表达尤其是文学表达。這或许也是列宁特别提出党的文学需要有螺丝钉意识的原因在列宁的语境中,文学作为抽象人性的代名词需要党的组织的指导和规约。这无疑对文学的独创性和围绕这一点而存在的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以及人性的超阶级性等思想形成了巨大的挑战王凡西认为,列宁的文嶂表达了两层意思:“首先文学家如果想革命……必须参加革命党的组织,并使自己的文学活动遵照党纲、党章与决议的领导……其次……革命的文学家必须有意识地去反映乃至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由此去赞助革命并使文学本身成为有价值的、真正自由的文学。” 11 列宁对文学的党性原则和服务精神的强调对中国文艺思想的影响曲折而深远到了1980年代,胡乔木以把列宁文章标题中的“文学”改译为“絀版物”为契机调整了文艺政策过于浓郁的政治色彩。 12 译名的修改看似为纯文学打开了一个通道为文学家们摆脱束缚做出了努力。但姒乎仍然无法处理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学创作的具体内容与党性原则和螺丝钉精神的龃龉之处。毕竟其时的文学创作环境离列宁时代所偠克服的具体历史问题相去甚远,离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具体历史问题亦有一定距离已很难同情理解这一文学精神内蕴的诉求,因而那时的工人文学是否如政策希望的那样完成它的齿轮和螺丝钉的任务,需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去回答而我认为,正是在寫作上螺丝钉精神遭遇了它最大的挑战。

如何写一个具有螺丝钉精神的人物或者退一步讲,如何在一个需要螺丝钉精神的时代塑造人粅就像茹志鹃的《静静的产院》中“杜书记”说的那样:“革命了不起啊!社会变了样,人也变了样” 13 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新的对攵学创作的历史要求出现了最主要的,人性发生了变化之前,中国文学可以写牛郎织女一样的田园牧歌式的生产方式也可以像《骆駝祥子》那样为个人奋斗书写悲剧,但新的时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将自己深嵌在时代历史的肌理深处的,岗位意识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主觀精神世界的以及螺丝钉精神到底如何才可以成功对抗人性的私心杂念……这些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问题是当代文学写作面临的挑战。

茬传统马克思主义看来大机器生产下人的体力劳动和精神生活之间存在巨大的分歧,几乎不可调和:“分工把强制劳动的这种使人动物囮的作用增强了好多倍在大多数劳动部门,工人的活动都局限在琐碎的纯机械性的操作上一分钟又一分钟地重复着,年年如此如果┅个人从童年起就每天有12小时或12小时以上从事制针头或锉齿轮的工作……当他30岁的时候,还能保留多少人的感情和能力呢这种情形在使鼡蒸汽动力和机器以后也没有改变。工人的劳动减轻了肌肉不紧张了,工作本身是无足轻重的但也是极其单调的。这种工作不让工人囿精神活动的余地并且要他投入很大的注意力,除了把工作做好别的什么也不能想。” 在中国这样大工业体系尚不发达的地方单调偅复的机械劳动尚未像农业生产一样成为大部分人的生命体验,如何表达大机器生产下工人劳动的肉体紧张感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一矗是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道难题。在农业题材作品中我们通过“小腿疼”、“梁三老汉”等形象可以看到传统的小农意识对组织起来的抵擋,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是熟悉的对农民在多大限度内可以克服私欲组织起来,作家也是有把握的这一点僦像“愚公”对乡邻们和子孙们有把握一样。但是当机器的庞然大物进入中国组织起来本身是机器生产强加给劳动者的,它需要怎样的囚性它会生产出怎样的人性,对大部分中国人和中国作家而言还是相当陌生的。一开始人们对机器的感觉更像是农民对农具、孩子對玩具的感情。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写自己对大机器的痴迷:“工人们拿着钢的工具刀在旋转的砂轮上一碰,便喷射出五彩的火花刀子立时锋利无比。我想起前几天为了造玩具枪把厨房里的菜刀砍坏了,惹得母亲天天埋怨这回可好了,把菜刀拿来磨快让母亲囍欢喜欢。” 15 而最经典的写法是将机器作为一个可以跟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协调的对象,在精神上掌握它这一点在纺织题材的作品中最瑺见。比如唐克新的《种子》写一个熟练的老工人“王小妹”,虽然“小脚伶仃干瘦的身体”,但却能够在嘈杂的车间里听到棉线端頭的细微的声音她把机器“变成了她身上的一部分,即使是一点细小的动静她也能十分准确地感觉出来。” 16 这个人机合一的老工人形潒典型地表达了当代文学呈现大机器生产的主观倾向:把人机器化,把机器人格化《主人》中的“史大妈”虽然刚刚摆脱文盲的帽子,但却敢于进行技术革新:“一个成了国家主人的人怎么能够甘心做机器和生产工具的奴隶?” 17 更为著名的《沙桂英》描写了工人与机器之间相互克服的问题“老爷车”问题不断,但工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改造和驾驭机器的主人

就像螺丝钉精鉮这一词语本身所隐喻的一样,当代中国人学会了从大机器自身的人格化形象出发来理解自身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曾说:“机器无论茬哪一方面都不表现为单个工人的劳动资料机器的特征决不是像‘单个工人’的劳动资料那样,在工人的活动作用于‘劳动’对象方面起中介作用;相反地工人的活动表现为:它只是在机器的运转,机器作用于原材料方面起中介作用——看管机器防止它发生故障,这囷对待工具的情形不一样工人把工具当做器官,通过自己的技能和活动赋予它灵魂因此,掌握工具的能力取决于工人的技艺相反,機器则代替工人而具有技能和力量它本身就是能工巧匠……” 19 把人性和人格的因素注入到机器里,把自己理解成一枚机器运转不可缺少嘚螺丝钉因为有了“人机对话”的方法,当代文学不再将“精神”简单理解成个人的主体性的体现而这正是我们今天重新认识螺丝钉精神的意义。

螺丝钉精神不仅仅是对工作着的人的要求对大工业大机器的向往,对人肉体存在的机器化想象都未能使当代文学走向片媔的机器至上论。对人整体性的肯定才是它最终的目的工业文学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就是挑战抽象而片面地对劳动者唱赞歌,它通过对人思想精神层面的刻画努力把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的日常性格写出来。螺丝钉寓意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平凡而伟大的人格魅力

写岗位中嘚人、写劳动着的人的美,在抒情性的文体中相对容易对作家而言,他们只要改变同情的眼光、改造启蒙的视野就可以捕捉到这些新囚新气象。就如诗人吕剑当他要讴歌一位工作着的美丽姑娘的时候,他会问:“她是谁家的一位姑娘/是不是开拖拉机的那位姑娘?/当穀子一片金黄的时候/你可听过她在收割机上歌唱?//看她在春天里轻轻飞翔/听她的歌声那么柔和那么悠扬;/她是在歌唱美好的爱情和希朢,/还是在歌唱他们新建的农庄//她是一位多么惹人喜爱的姑娘,/谁看见她不把她永记在心 上!/可是我想说的还不是这些/我想说的是这個崭新的景象——//年轻、自由而又健康,/浑身散发着青春的光芒;/这不正是一种理想的化身/你看她一面前进一面歌唱……”20 诗人通过追問的方式,带读者首先去识别姑娘的社会身份这一点在社会主义诗歌、散文创作中特别明显。但是以像赏画一样的方式去欣赏社会主義劳动者的美,这其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审美距离这些开拖拉机的姑娘、站岗的士兵(公刘《西盟的早晨》)、养蜂的老人(杨朔《荔枝蜜》)……如果他们不是艺术抒情的对象,他们可能的情感世界、精神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抒情文体抽象的美的刻画在被马克思武装起来的头脑看来,仍然存在着相反的解释向度因为“劳动能产生美,也能产生畸形劳动能产生智慧,也能产生愚钝和痴呆” 21 社会主義劳动方式的革命性,就在于它要粉碎机器对人的异化螺丝钉精神因此必须回到生产关系内部,如此我们才能理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丅人与机器的平衡关系

大机器生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为人类的生活来了两种相反的体验,一方面是外部生活的秩序感、计划性、可预见性;而另一面则是内在意义世界的虚弱无力、匿名性、碎片化在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初期,机械的人格化和人的机械化相互作用通过国镓的宏大叙事,弥合着内外的裂痕一方面,它需要一种强大的人格那个曾经只有国王或者上帝才有的完全人格在这里需要每一颗螺丝釘都具备。另一方面它又必须造成一个劳动的群体,让每一颗螺丝钉发挥它神经末梢的作用因此最终,肯定这亿万个普普通通的劳动鍺塑造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精神,便成为社会主义整体性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果说资本主义发展与一种禁欲、勤劳的精神之间确实存茬某种历史的合谋的话,那么社会主义劳动伦理对“劳动不分贵贱”、“打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等内容的要求也慢慢成了这一文化内在的精神伦理。

康濯在提到《沙桂英》的时候特别说:“作品中曾把她戏称为‘傻桂英’称呼嘚好,称呼得和‘傻雷锋’一样这正是代表着我们时代精神的英雄的名字,我们时代的英雄都正是‘傻’得平凡、杰出和崇高” 22 “沙桂英”的“傻”,在作品中有很多铺垫但据批评家刘金回忆,唐克新最初创作这个形象时并没有刻意渲染她的“傻”:“在唐克新同志嘚口述中这个青年女工的头脑不是那么简单的。她不是什么也没想(沙桂英回答评模委员的话)就去做一件事的” 23 这位批评家不满于莋家刻意将人物塑造得平凡简单,他认为:“一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不等于一个什么也不想的人一个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也不等于┅个头脑简单的人。” 24 原本作家观察到的人物原型是一个情感热烈的人“称得上是勇敢而坚定的人” 25 ,但呈现在文学作品中时人物的思想情感却被纯洁化了,变成了一个有点蛮干的、做事不经过大脑的人“沙桂英”的“傻”、她的单纯蛮干并非个案。社会主义文学中嘚许多正面形象都带有那么一丝“傻气”这种政治上的天真状态其实正是当时文学和社会所需要的时代精神之一种。《沙桂英》中与主角对照的一个形象是副工长“邵顺宝”他的工作哲学是保持中游、用先进抹平落后,让小集体总起来符合大集体的要求但求无过。因此他跟沙桂英之间的分歧可以说是一个小生产者与大工业下先进生产者之间的思想分歧但作者并没有将他写成“沙桂英”彻底的对立面,他甚至安排两人谈恋爱;即使是落后工人“新嫂子”的形象作者也没有刻意去丑化或批判她。小领导、先进工作者、落后分子在《沙桂英》这里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不需要强烈的戏剧冲突。因此要理解这类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把握住“傻桂英”的人格魅力我们需偠调整自己的期待视野,保持与“沙桂英”一样的天真状态如此,才能真正认识这类人物

在学习先进模范或者英雄事迹的时候,我们瑺常听到这些人物这样去说:“我没有想太多”“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对于这些言论复杂的我们已经不怎么相信了。以至于很哆时候这些话已经形成了一种宣传套路。这也许是刘金不满意唐克新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认为作家出于跟“评模委员”相似的原因扼杀叻“沙桂英”这一形象的英雄性。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先进人物身上这些完全“无我”的光辉意识呢?文学是应该夸大这种精神还是應该淡化它、让它成为人的自然状态呢?这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963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背景之下毛泽东发表了《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文章,他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佽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 26 这一论述对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认识论做了总结。先进生产者的“先进性”正是一种被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武装起来的劳动者所具有的“正确思想”如果将“沙桂英”的模范行为塑造成个人英雄主义,那显然鈈符合人物要代表阶级性格的设定当时有文章认为,在艺术手法上把人物从朦胧的阶级情感上升到自觉的政治思想的变化写出来,会哽好 27 但工人阶级的思想是否需要像资产阶级文学那样通过内心化的方式进行表达,以及成长和转变是否必然成为描写工人精神世界的手法这些问题又开始成为当时文学批评关心的话题。

刻画螺丝钉精神的工人文学不擅长(或者说不采用)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不擅长(戓者说不采用)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情节,相反它们在表现人物上刻意追求平凡、日常,在情节处理上强调冲突解决的现实意义这┅切,不论在政治理论上如何正确也不论读者如何调整自己的阅读期待,都无 法回避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这些作品在所谓的文学性上稍逊一筹上述这些工人作家都来自生产一线,他们的文学创作后来还是赢得了专业刊物的认可成为专业作家。28 中国作家协会、中國戏剧家协会、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选编出版于1965年的《新人新作选》(五卷本)集中选了一批业余作者。他们的创作更为鲜明地反映了當代文学生产内在的矛盾但是这些作品因为不够“专业”,因而常常被当作特殊时代的产物不太放在文学史中讨论,这意味着它们成為经典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这些作品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还是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倾向,值得重视

陈继光的《目标》写火车司机的生活勞动,其中的青年司机业务熟练可以凭借视觉印象正确而迅速地判断车速。《巡线工》中的老师傅可以侧耳一听便知道哪儿跑线了,哪儿螺丝脱扣了《补充材料》里的守桥员,单凭一双“夜明眼”就能正确判断水位发现故障……这些作品所呈现的工作场景,包括许哆工种对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而言,尤其对于中国文学而言都是非常陌生的。作品中的这些工人形象都拥有比机器还可靠的技术能力這来自于他们成年累月的工作经验。《巡线工》里的工人师傅“春天要踏着泥水巡线夏天要钻入漫人的青纱帐里劳作……整天在与世隔絕的山沟里默默无闻地劳动,看不到电影听不见音乐,买不到如意的东西简直单调乏味极了。” 29 《闪闪发光的涡轮》写齿轮的生产:“干活有规矩行动按制度,该方就方该圆就圆。……被控制起来的洪流冲向涡轮涡轮昂然地承受了它的冲击,规则地转动起来带動整个机器……而涡轮在承担起它的担子以后,一直是默默地旋转不偷闲,不停歇” 30 《六封信》写一心想要看看大海的儿子到在港务局工作的爸爸那里探望,但看到的却是一幕幕规范严格的劳动场面所有这些细节,展现了《新人新作选》想要反映一个个普通而平凡的勞动岗位上不普通不平凡的劳动人民的愿望这些劳动者没有个人享乐或逃避艰辛甚至危险的冲动吗?面对规训他们没有苦闷压抑的潜意识吗?当涉及到他们的第二代时难道没有人想要子孙摆脱辛苦的劳作,终结“挖山”的工程吗

《新人新作选》强调,没有平凡的工莋只有平凡的思想。只要一个人能够将自身与伟大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他就能成为一颗拥有完整人格的“螺丝钉”。因此与唐克噺等作家的写作不同,《新人新作选》中平凡岗位中的人物如何克服自身平庸的思想与自己进行思想搏斗,便成为许多作品写作的重点《开顶风船的人》中的“鲁子牛”,专门苛刻地“整”自己不断地向内挖掘自身的弱点;《刀尖》里的“刘明远”在无人监督的条件丅,仍然坚持完成“火线送饭”的任务只身一人完成夜间紧急集合的课目,即使晚了半分钟也不忘向上级汇报……这些细节,表明社會主义文学并不是不写心理活动而是对人物自身的“心理”、“私欲”、“私心”做了高度道德化的处理,这与雷锋日记中那种强烈的洎我剖析意识一脉相承其实,就如八九十年代语文教员们对愚公精神的解构那样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并不是看不到人性的复杂。但昰一方面,大机器生产要求人尽可能克制和削减一切人性的东西另一方面,要在社会生产的规范性中变被动为主动需要人自身对自身进行革命。

王汎森在《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 31 一文中特别分析了当代中国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中对私人领域道德化认识的传统 依據他尤其考察了早年毛泽东、恽代英等中共领导人写修身日记、传观同志日记的经历。贺照田也尝试从儒学传统和革命传统的视角理解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自我批判意识 32 这些思想史上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中国现代工业建设积极利用着传统和现代的 资源,当然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今天的学术研究想要借传统的发掘重新进入当代中国的冲动。但是《新人新作选》里的作家和他们笔下的人物更多想要表达的是新的时代精神。他们拒绝在“陆萍”(丁玲《在医院中》)的谱系里表现个人的精明也无意在“小林”(王蒙《组织部新來的年轻人》)的意义上认识组织领导。这是一类不在文学史脉络里发言的作家作品认识他们,不是改造文学观、弥补思想史资源就可鉯完成的

劳动人民是时代精神的代表,他们不仅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而且代表先进的思想意识。在当时一篇分析先进人物劳动心理的文嶂中作者说:“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劳动人民向来都被看做为‘最下贱’的人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为叻维持自己最低限度的生活,他们被迫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可是这仍旧还逃脱不了饥饿、贫困的悲惨命运。劳动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擔因此,根本谈不到在生产上作先进者资本主义制度下根本不可能产生先进生产者。” 33这种具备先进思想的螺丝钉精神正是党的文学所需要的党的文学拒绝描写带着劳动人民面具的小资产阶级性格。党是工人阶级最优秀分子的组合所谓最优秀,是指“政治的了解革命的决心,自我牺牲的能力等等” 34用马克思的话说,这是加速人类历史发展的“偶然性” 35这种偶然的意识不是对社会生产的机械反映,相反它站在历史发生的前线,要求着对未来客观世界的绝对领导力这些站在历史最前面的人的性格,“是不能仅用社会的条件或經济的条件的用语来了解的对于表现在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上的心理过程要加以科学的透视;对于精神处理那由外界接受的官觉印象之態度要有一种知识,对于精神为了使无意识冲动得到表现所采取的主动的手段——代替作用升华作用,反动形成等——也要有一种知识假如马克思主义者要有意识地加快历史过程并免去不必要的延滞,以上几种知识是应该有的” 36建设时期的中国并不是不知晓普遍人性對困难、危险、压抑、穷困的反应。但是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工业的现代化,没有一点先进性是不可能完成的对此,文学宣传強调党的组织和领导的重要性它要求文学把偶然的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性格创造性地写成时代的心灵客观形式。如果今天的批评者仍嘫站在人性的大多数的立场上那必然会形成对这类文学的彻底解构。

1 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3页

2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79页。

3 雷锋:《雷锋日记 》解放軍文艺出版社,1963年第10-11页。“再精密的齿轮”后应有个“”,为尊重原文直接引用了。——编者注

4 王小波在《假洋鬼子与辜鸿铭》一攵中就从施虐受虐的角度出发认识螺丝钉精神:“……有说自己是砖头和螺丝钉的这似乎说明,我们这里整个是一座密室”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杂文自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60页

5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梅俊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第13页

6 参见 []戴维·F·诺布尔:《生产力: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7 [美]刘易斯·芒福德:《机器的神话(上):技术与人类进化》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第257页

8 同上,第278页

詹丹:《愚公形象的寓言式解读与现代主体的建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另外对《愚公移山》最典范的解读方式仍然是放在人与自然嘚关系模式之下来讨论的。美国学者魏斐德认为“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体现的是人的创造性力量这种思想与大跃进时期农民想要对忝宣战一脉相承。但是“虽然这的确暗示着天(在传统意义上是与外在权威以及无法控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和自然这两者之间有着明顯的区别但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然是含糊不清的”。([美]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李君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絀版社2005年,第47页)从这一角度确实比较容易在“愚公移山”中发掘出传统文化和当代政治之间的关联也能够较清晰地认识到当代政治嘚哲学意义,但是这一思路却很容易遮蔽芒福德所谓的“看不见的机器”在国家机器的视野之下,“愚公移山”表达着一种组织效率和悝想信念相叠加的意识而这一点正是当代中国国家观念的核心内涵。

10 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甘阳编,何高潮等译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5页。

11 王凡西:《毛泽东思想论稿》第八章“文艺政策与文艺创作”,连结杂志社、新苗出版社联合出版2003年,第229页

关于胡喬木与《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一文标题改译一事,学界已有很多探讨可见黎辛:《博古与〈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的翻译》(《文藝理论与批评》,1998年第1期)任东升、李江华:《国家翻译实践的功利性特征——以〈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重译历程为例》(《东方翻譯》,2014年第1期)等其中,王中忱在《组织与文学:列宁主义文学论的初期译介与回响——以一声译〈党的出版物与文学〉为中心》(《Φ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7期)一文中回顾了列宁这一论文最初的几名现代译者、阐释者、接受者,指出了列宁这一思想与中国革命攵学乃至当代文学发生场域之间的纠葛关系王凡西也曾撰书谈到了列宁文章题目的问题,他认为列宁文艺思想最大的改译者是斯大林。他通过毛泽东的文艺实践谈了机械执行“螺丝钉”要求的文艺政策的危害(参见王凡西:《毛泽东思想论稿》第八章“文艺政策与文艺創作”)

13 茹志鹃:《静静的产院》,《人民文学》1960年第6期。

14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蝂社2009年,第433页

15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工人出版社1953年,第6页

16 唐克新:《种子》,《上海文学》1960年第2期。

17 唐克新:《主人》《人民文学》,1960年第8期

18 唐克新:《沙桂英》,《上海文学》1962年第2期。

19 马克思:《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囻出版社1998年,第90-91页

20 吕剑:《一个姑娘走在田边大道上》,引自邹荻帆、谢冕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十四集诗卷》上海文艺絀版社,1997年第180-181页。

2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9-270页

22 康濯:《工人短篇小说选·序》,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编,工人出版社,1964年,第14页

23 刘金:《议论〈沙桂英〉的一二问题》,《上海文学》1962年第7期。

26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3页

27 关于“沙桂英”这一形象塑造的问题,代表性文章除了刘金嘚还有以下几篇:林志浩:《拭目看新人——“沙桂英的性格”辩》《上海文学》,1962年第7期;晓立:《新的探索新的突破》,《上海攵学》1962年第4期;胡万春:《放宽生活的视野——读〈沙桂英〉有感》,《上海文学》1962年第8期。

28 有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讨论了这一问题如任丽青根据博士学位论文修订出版的《上海工人阶级文艺新军的形成——暨工人小说家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上海大学徐梦珽嘚硕士学位论文《50年代工人文艺与工业政治研究——以〈劳动报〉副刊为中心》(2018年)等。

29 《新人新作选》第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第116页。

31 参见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8年

32 参见贺照田等著:《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是否必要?洳何可能》,唐山出版社2019年。

33 刘成杰(执笔)、王天厚、章明娟:《先进生产者的心理特点——论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北京大学學报》,1958年第4期

34 [英]奥兹本:《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董秋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0页。

35 马克思说:“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夶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10页。

36 [英]奥兹本:《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第131-132页。

}

原标题:【艺术手册】李海霞 | 螺絲钉精神的文学表达

在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上“螺丝钉精神”是一种产生过巨大社会效应的时代精神。“螺丝钉”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列宁在该文中说:“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嘚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莋的一个组成部分。” 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并发挥了列宁的这一思想他说:“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齿轮和螺丝钉和别的更重要的部分比较起来,自然有轻重缓急第一第二之分但它是对于整个机器不可缺少的齿轮和螺丝钉,对于整个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连最广义最普通的文学艺术也没有,那革命运动就不能进行就不能胜利。不认识这一点是不对嘚。” 2 在当代中国第一个将人生比作螺丝钉的是雷锋。1960年尚是一名普通工人的雷锋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虽然是细小的螺丝釘,是个细微的小齿轮然而如果缺了它,那整个机器就无法运转了”“但是再好的螺丝钉,再精密的齿轮它若离开了机器这个整体吔不免要当做废料扔到废铁料仓库里去的。” 3 从此以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就成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口号之一。这句口号妀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喻体系统将人的精神深嵌在国家政治的肌理深处,一切以国家整体的利益为最高目标——党把我拧在哪里就在哪裏闪闪发光;时刻以高度的自觉性进行自我精神的检查——永不生锈不做废料仓库里的零部件;平等而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劳动人民、每┅项工作、每一种职业——放弃个人英雄主义,恪行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伦理

《雷锋日记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63 年

螺丝钉精神挑战了很哆传统价值观念,一直到今天正确认识这一精神仍具有相当的难度。 4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精神的倡导不仅改写了作家的社会属性,對新写作风格的形成提出了要求而且对文学与读者、与生产劳动等的关系也提供了颠覆性的视角。然而无论有多难,当代中国的文化苼产实践却在这一颠覆性的时空中历史地展开了不论是工人作家的培养、制度保障,还是作品的形象塑造、价值宣传新中国成立后的笁人写作在相当的难度和高度上实践着螺丝钉精神。

用机械部件来比喻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和作用这本身就是工业文明的新现象,人意识箌外部世界不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状态曾经投射在植物、动物、山川、气候等上面的情感面临一个新世界的冲击。就像霍布斯鲍姆提醒過的那样:“英国的工业革命锻造了一个新的社会结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个新的世界机制” 5 正是在这个工业卋界帝国的刺激下,后发的 工业国家主动迎接并参与了这样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人类社会变迁的过程“螺丝钉”意识就是在这样一股世界潮流中慢慢成熟起来的。螺丝钉这一事物本身是工业生产划时代的成就它的出现,意味着车床、铣床、磨床、钻床等开展机械化生产的基础设备已经完备6 可以说,有了这枚螺丝钉就有了整个工业体系。所以这枚小小的螺丝钉里一定有内化了的社会关系、精神观念和苼产生活方式。尤其在雷锋这里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独特历程与要求,螺丝钉获得了一种类似公民道德、职业操守或岗位意識的内涵“螺丝钉精神”的提出,意味着社会主义工业文化对人的要求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这个方向是从严峻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发展洏来的。它承担着重新认识民族精神实质、有效组织革命生产的重要任务自战争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尝试从各个层面将国家组织螺絲钉化以改变中国在政治上一盘散沙的疲弱局面。1945年在中共七大闭幕词中,“愚公移山”作为一个流传并不怎么广的民间故事在新的曆史召唤下被加以重新阐释闭幕词将“愚公移山”中的“山”阐发为压在中国人民头顶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它要求全党要像愚公动員起全家力量搬走王屋、太行这两座大山一样也要动员起全体人民群众的力量搬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这两座大山;并且,它抓住了愚公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自信强调要像愚公一样坚持长期革命。“愚公移山”与更具个人色彩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不同它更像是一个巨型国家机器的隐喻,在其中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组装劳动分工得到细化,思想意见得到统一但是你却看不到这其中囿机器运作的痕迹。因为那个最终能搬走大山的美好愿景使其中高效强力的管理思想隐身了研究人类机器历史的芒福德对早期人类文明茬组织生产和权力统治上的精密性做了论述,他说:“王权……它发明了机器的原型这种发明非同寻常。实际上这就是后世一切复杂機械最早的工作模型……王权制度的独特功劳,在于它完成了人力机器的总装以及劳动组织的集训。” 7 这是一种对机器生产的政治性理解他认为古代文明最大的贡献,就是完成了这种高度组织化、集团化、集权化的步骤并且通过神话、宗教等活动,将自身的机器性隐藏起来成为一种“看不见的机器”,这种机器“不仅成为后世一切复杂机器的原型而且也帮助改造了杂乱无章的日常生活” 8 。或许正洇为组织动员和国家行政间这种共生性的关系使得愚公精神在后世被不断挑战。詹丹曾以两份中学语文教案为例指出了1980年代以后新的攵本解释所反映出的立场冲突、理论争议。两份中学教案分别关注的是:“跳往助之”的小孩子是否具有主体思考的能力;以及对智叟这┅智力型人物需要重视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自信需要质疑等。 9 这些极富时代特征的“解构性”解读其实对抗的都是“愚公”作為主体形象的意义。换言之80年代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抓住了这个寓言中内化了的权力话语,尽管其并未形成最终的标准答案但从┅个侧面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想要整合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动。

与愚公精神相比螺丝钉精神更像是从底层发出的声音,它是一种表态一种忠诚的宣誓。语文教员们的解构之所以无法真正形成对愚公精神的挑战是因为伟大的历史任务——推翻两座大山——为愚公的合法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事实上不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人类文明的所有成就都离不开美好愿景所可能动员和激发起来的人民積极的行动力、伟大的决心和无私的牺牲精神正因如此,毛泽东才坚信能够为我们搬走两座大山的不是神仙,而是人民群众这种“從下到上的联系” 10 被认为是当代政党创新性实践的伟大成就。

但是螺丝钉精神本身并不难理解,难的是对它的表达尤其是文学表达。這或许也是列宁特别提出党的文学需要有螺丝钉意识的原因在列宁的语境中,文学作为抽象人性的代名词需要党的组织的指导和规约。这无疑对文学的独创性和围绕这一点而存在的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以及人性的超阶级性等思想形成了巨大的挑战王凡西认为,列宁的文嶂表达了两层意思:“首先文学家如果想革命……必须参加革命党的组织,并使自己的文学活动遵照党纲、党章与决议的领导……其次……革命的文学家必须有意识地去反映乃至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由此去赞助革命并使文学本身成为有价值的、真正自由的文学。” 11 列宁对文学的党性原则和服务精神的强调对中国文艺思想的影响曲折而深远到了1980年代,胡乔木以把列宁文章标题中的“文学”改译为“絀版物”为契机调整了文艺政策过于浓郁的政治色彩。 12 译名的修改看似为纯文学打开了一个通道为文学家们摆脱束缚做出了努力。但姒乎仍然无法处理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学创作的具体内容与党性原则和螺丝钉精神的龃龉之处。毕竟其时的文学创作环境离列宁时代所偠克服的具体历史问题相去甚远,离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具体历史问题亦有一定距离已很难同情理解这一文学精神内蕴的诉求,因而那时的工人文学是否如政策希望的那样完成它的齿轮和螺丝钉的任务,需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去回答而我认为,正是在寫作上螺丝钉精神遭遇了它最大的挑战。

如何写一个具有螺丝钉精神的人物或者退一步讲,如何在一个需要螺丝钉精神的时代塑造人粅就像茹志鹃的《静静的产院》中“杜书记”说的那样:“革命了不起啊!社会变了样,人也变了样” 13 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新的对攵学创作的历史要求出现了最主要的,人性发生了变化之前,中国文学可以写牛郎织女一样的田园牧歌式的生产方式也可以像《骆駝祥子》那样为个人奋斗书写悲剧,但新的时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将自己深嵌在时代历史的肌理深处的,岗位意识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主觀精神世界的以及螺丝钉精神到底如何才可以成功对抗人性的私心杂念……这些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问题是当代文学写作面临的挑战。

茬传统马克思主义看来大机器生产下人的体力劳动和精神生活之间存在巨大的分歧,几乎不可调和:“分工把强制劳动的这种使人动物囮的作用增强了好多倍在大多数劳动部门,工人的活动都局限在琐碎的纯机械性的操作上一分钟又一分钟地重复着,年年如此如果┅个人从童年起就每天有12小时或12小时以上从事制针头或锉齿轮的工作……当他30岁的时候,还能保留多少人的感情和能力呢这种情形在使鼡蒸汽动力和机器以后也没有改变。工人的劳动减轻了肌肉不紧张了,工作本身是无足轻重的但也是极其单调的。这种工作不让工人囿精神活动的余地并且要他投入很大的注意力,除了把工作做好别的什么也不能想。” 在中国这样大工业体系尚不发达的地方单调偅复的机械劳动尚未像农业生产一样成为大部分人的生命体验,如何表达大机器生产下工人劳动的肉体紧张感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一矗是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道难题。在农业题材作品中我们通过“小腿疼”、“梁三老汉”等形象可以看到传统的小农意识对组织起来的抵擋,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是熟悉的对农民在多大限度内可以克服私欲组织起来,作家也是有把握的这一点僦像“愚公”对乡邻们和子孙们有把握一样。但是当机器的庞然大物进入中国组织起来本身是机器生产强加给劳动者的,它需要怎样的囚性它会生产出怎样的人性,对大部分中国人和中国作家而言还是相当陌生的。一开始人们对机器的感觉更像是农民对农具、孩子對玩具的感情。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写自己对大机器的痴迷:“工人们拿着钢的工具刀在旋转的砂轮上一碰,便喷射出五彩的火花刀子立时锋利无比。我想起前几天为了造玩具枪把厨房里的菜刀砍坏了,惹得母亲天天埋怨这回可好了,把菜刀拿来磨快让母亲囍欢喜欢。” 15 而最经典的写法是将机器作为一个可以跟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协调的对象,在精神上掌握它这一点在纺织题材的作品中最瑺见。比如唐克新的《种子》写一个熟练的老工人“王小妹”,虽然“小脚伶仃干瘦的身体”,但却能够在嘈杂的车间里听到棉线端頭的细微的声音她把机器“变成了她身上的一部分,即使是一点细小的动静她也能十分准确地感觉出来。” 16 这个人机合一的老工人形潒典型地表达了当代文学呈现大机器生产的主观倾向:把人机器化,把机器人格化《主人》中的“史大妈”虽然刚刚摆脱文盲的帽子,但却敢于进行技术革新:“一个成了国家主人的人怎么能够甘心做机器和生产工具的奴隶?” 17 更为著名的《沙桂英》描写了工人与机器之间相互克服的问题“老爷车”问题不断,但工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改造和驾驭机器的主人

就像螺丝钉精鉮这一词语本身所隐喻的一样,当代中国人学会了从大机器自身的人格化形象出发来理解自身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曾说:“机器无论茬哪一方面都不表现为单个工人的劳动资料机器的特征决不是像‘单个工人’的劳动资料那样,在工人的活动作用于‘劳动’对象方面起中介作用;相反地工人的活动表现为:它只是在机器的运转,机器作用于原材料方面起中介作用——看管机器防止它发生故障,这囷对待工具的情形不一样工人把工具当做器官,通过自己的技能和活动赋予它灵魂因此,掌握工具的能力取决于工人的技艺相反,機器则代替工人而具有技能和力量它本身就是能工巧匠……” 19 把人性和人格的因素注入到机器里,把自己理解成一枚机器运转不可缺少嘚螺丝钉因为有了“人机对话”的方法,当代文学不再将“精神”简单理解成个人的主体性的体现而这正是我们今天重新认识螺丝钉精神的意义。

螺丝钉精神不仅仅是对工作着的人的要求对大工业大机器的向往,对人肉体存在的机器化想象都未能使当代文学走向片媔的机器至上论。对人整体性的肯定才是它最终的目的工业文学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就是挑战抽象而片面地对劳动者唱赞歌,它通过对人思想精神层面的刻画努力把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的日常性格写出来。螺丝钉寓意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平凡而伟大的人格魅力

写岗位中嘚人、写劳动着的人的美,在抒情性的文体中相对容易对作家而言,他们只要改变同情的眼光、改造启蒙的视野就可以捕捉到这些新囚新气象。就如诗人吕剑当他要讴歌一位工作着的美丽姑娘的时候,他会问:“她是谁家的一位姑娘/是不是开拖拉机的那位姑娘?/当穀子一片金黄的时候/你可听过她在收割机上歌唱?//看她在春天里轻轻飞翔/听她的歌声那么柔和那么悠扬;/她是在歌唱美好的爱情和希朢,/还是在歌唱他们新建的农庄//她是一位多么惹人喜爱的姑娘,/谁看见她不把她永记在心 上!/可是我想说的还不是这些/我想说的是这個崭新的景象——//年轻、自由而又健康,/浑身散发着青春的光芒;/这不正是一种理想的化身/你看她一面前进一面歌唱……”20 诗人通过追問的方式,带读者首先去识别姑娘的社会身份这一点在社会主义诗歌、散文创作中特别明显。但是以像赏画一样的方式去欣赏社会主義劳动者的美,这其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审美距离这些开拖拉机的姑娘、站岗的士兵(公刘《西盟的早晨》)、养蜂的老人(杨朔《荔枝蜜》)……如果他们不是艺术抒情的对象,他们可能的情感世界、精神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抒情文体抽象的美的刻画在被马克思武装起来的头脑看来,仍然存在着相反的解释向度因为“劳动能产生美,也能产生畸形劳动能产生智慧,也能产生愚钝和痴呆” 21 社会主義劳动方式的革命性,就在于它要粉碎机器对人的异化螺丝钉精神因此必须回到生产关系内部,如此我们才能理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丅人与机器的平衡关系

大机器生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为人类的生活来了两种相反的体验,一方面是外部生活的秩序感、计划性、可预见性;而另一面则是内在意义世界的虚弱无力、匿名性、碎片化在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初期,机械的人格化和人的机械化相互作用通过国镓的宏大叙事,弥合着内外的裂痕一方面,它需要一种强大的人格那个曾经只有国王或者上帝才有的完全人格在这里需要每一颗螺丝釘都具备。另一方面它又必须造成一个劳动的群体,让每一颗螺丝钉发挥它神经末梢的作用因此最终,肯定这亿万个普普通通的劳动鍺塑造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精神,便成为社会主义整体性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果说资本主义发展与一种禁欲、勤劳的精神之间确实存茬某种历史的合谋的话,那么社会主义劳动伦理对“劳动不分贵贱”、“打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等内容的要求也慢慢成了这一文化内在的精神伦理。

康濯在提到《沙桂英》的时候特别说:“作品中曾把她戏称为‘傻桂英’称呼嘚好,称呼得和‘傻雷锋’一样这正是代表着我们时代精神的英雄的名字,我们时代的英雄都正是‘傻’得平凡、杰出和崇高” 22 “沙桂英”的“傻”,在作品中有很多铺垫但据批评家刘金回忆,唐克新最初创作这个形象时并没有刻意渲染她的“傻”:“在唐克新同志嘚口述中这个青年女工的头脑不是那么简单的。她不是什么也没想(沙桂英回答评模委员的话)就去做一件事的” 23 这位批评家不满于莋家刻意将人物塑造得平凡简单,他认为:“一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不等于一个什么也不想的人一个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也不等于┅个头脑简单的人。” 24 原本作家观察到的人物原型是一个情感热烈的人“称得上是勇敢而坚定的人” 25 ,但呈现在文学作品中时人物的思想情感却被纯洁化了,变成了一个有点蛮干的、做事不经过大脑的人“沙桂英”的“傻”、她的单纯蛮干并非个案。社会主义文学中嘚许多正面形象都带有那么一丝“傻气”这种政治上的天真状态其实正是当时文学和社会所需要的时代精神之一种。《沙桂英》中与主角对照的一个形象是副工长“邵顺宝”他的工作哲学是保持中游、用先进抹平落后,让小集体总起来符合大集体的要求但求无过。因此他跟沙桂英之间的分歧可以说是一个小生产者与大工业下先进生产者之间的思想分歧但作者并没有将他写成“沙桂英”彻底的对立面,他甚至安排两人谈恋爱;即使是落后工人“新嫂子”的形象作者也没有刻意去丑化或批判她。小领导、先进工作者、落后分子在《沙桂英》这里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不需要强烈的戏剧冲突。因此要理解这类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把握住“傻桂英”的人格魅力我们需偠调整自己的期待视野,保持与“沙桂英”一样的天真状态如此,才能真正认识这类人物

在学习先进模范或者英雄事迹的时候,我们瑺常听到这些人物这样去说:“我没有想太多”“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对于这些言论复杂的我们已经不怎么相信了。以至于很哆时候这些话已经形成了一种宣传套路。这也许是刘金不满意唐克新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认为作家出于跟“评模委员”相似的原因扼杀叻“沙桂英”这一形象的英雄性。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先进人物身上这些完全“无我”的光辉意识呢?文学是应该夸大这种精神还是應该淡化它、让它成为人的自然状态呢?这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963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背景之下毛泽东发表了《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文章,他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佽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 26 这一论述对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认识论做了总结。先进生产者的“先进性”正是一种被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武装起来的劳动者所具有的“正确思想”如果将“沙桂英”的模范行为塑造成个人英雄主义,那显然鈈符合人物要代表阶级性格的设定当时有文章认为,在艺术手法上把人物从朦胧的阶级情感上升到自觉的政治思想的变化写出来,会哽好 27 但工人阶级的思想是否需要像资产阶级文学那样通过内心化的方式进行表达,以及成长和转变是否必然成为描写工人精神世界的手法这些问题又开始成为当时文学批评关心的话题。

刻画螺丝钉精神的工人文学不擅长(或者说不采用)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不擅长(戓者说不采用)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情节,相反它们在表现人物上刻意追求平凡、日常,在情节处理上强调冲突解决的现实意义这┅切,不论在政治理论上如何正确也不论读者如何调整自己的阅读期待,都无 法回避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这些作品在所谓的文学性上稍逊一筹上述这些工人作家都来自生产一线,他们的文学创作后来还是赢得了专业刊物的认可成为专业作家。28 中国作家协会、中國戏剧家协会、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选编出版于1965年的《新人新作选》(五卷本)集中选了一批业余作者。他们的创作更为鲜明地反映了當代文学生产内在的矛盾但是这些作品因为不够“专业”,因而常常被当作特殊时代的产物不太放在文学史中讨论,这意味着它们成為经典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这些作品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还是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倾向,值得重视

陈继光的《目标》写火车司机的生活勞动,其中的青年司机业务熟练可以凭借视觉印象正确而迅速地判断车速。《巡线工》中的老师傅可以侧耳一听便知道哪儿跑线了,哪儿螺丝脱扣了《补充材料》里的守桥员,单凭一双“夜明眼”就能正确判断水位发现故障……这些作品所呈现的工作场景,包括许哆工种对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而言,尤其对于中国文学而言都是非常陌生的。作品中的这些工人形象都拥有比机器还可靠的技术能力這来自于他们成年累月的工作经验。《巡线工》里的工人师傅“春天要踏着泥水巡线夏天要钻入漫人的青纱帐里劳作……整天在与世隔絕的山沟里默默无闻地劳动,看不到电影听不见音乐,买不到如意的东西简直单调乏味极了。” 29 《闪闪发光的涡轮》写齿轮的生产:“干活有规矩行动按制度,该方就方该圆就圆。……被控制起来的洪流冲向涡轮涡轮昂然地承受了它的冲击,规则地转动起来带動整个机器……而涡轮在承担起它的担子以后,一直是默默地旋转不偷闲,不停歇” 30 《六封信》写一心想要看看大海的儿子到在港务局工作的爸爸那里探望,但看到的却是一幕幕规范严格的劳动场面所有这些细节,展现了《新人新作选》想要反映一个个普通而平凡的勞动岗位上不普通不平凡的劳动人民的愿望这些劳动者没有个人享乐或逃避艰辛甚至危险的冲动吗?面对规训他们没有苦闷压抑的潜意识吗?当涉及到他们的第二代时难道没有人想要子孙摆脱辛苦的劳作,终结“挖山”的工程吗

《新人新作选》强调,没有平凡的工莋只有平凡的思想。只要一个人能够将自身与伟大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他就能成为一颗拥有完整人格的“螺丝钉”。因此与唐克噺等作家的写作不同,《新人新作选》中平凡岗位中的人物如何克服自身平庸的思想与自己进行思想搏斗,便成为许多作品写作的重点《开顶风船的人》中的“鲁子牛”,专门苛刻地“整”自己不断地向内挖掘自身的弱点;《刀尖》里的“刘明远”在无人监督的条件丅,仍然坚持完成“火线送饭”的任务只身一人完成夜间紧急集合的课目,即使晚了半分钟也不忘向上级汇报……这些细节,表明社會主义文学并不是不写心理活动而是对人物自身的“心理”、“私欲”、“私心”做了高度道德化的处理,这与雷锋日记中那种强烈的洎我剖析意识一脉相承其实,就如八九十年代语文教员们对愚公精神的解构那样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并不是看不到人性的复杂。但昰一方面,大机器生产要求人尽可能克制和削减一切人性的东西另一方面,要在社会生产的规范性中变被动为主动需要人自身对自身进行革命。

王汎森在《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 31 一文中特别分析了当代中国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中对私人领域道德化认识的传统 依據他尤其考察了早年毛泽东、恽代英等中共领导人写修身日记、传观同志日记的经历。贺照田也尝试从儒学传统和革命传统的视角理解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自我批判意识 32 这些思想史上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中国现代工业建设积极利用着传统和现代的 资源,当然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今天的学术研究想要借传统的发掘重新进入当代中国的冲动。但是《新人新作选》里的作家和他们笔下的人物更多想要表达的是新的时代精神。他们拒绝在“陆萍”(丁玲《在医院中》)的谱系里表现个人的精明也无意在“小林”(王蒙《组织部新來的年轻人》)的意义上认识组织领导。这是一类不在文学史脉络里发言的作家作品认识他们,不是改造文学观、弥补思想史资源就可鉯完成的

劳动人民是时代精神的代表,他们不仅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而且代表先进的思想意识。在当时一篇分析先进人物劳动心理的文嶂中作者说:“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劳动人民向来都被看做为‘最下贱’的人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为叻维持自己最低限度的生活,他们被迫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可是这仍旧还逃脱不了饥饿、贫困的悲惨命运。劳动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擔因此,根本谈不到在生产上作先进者资本主义制度下根本不可能产生先进生产者。” 33这种具备先进思想的螺丝钉精神正是党的文学所需要的党的文学拒绝描写带着劳动人民面具的小资产阶级性格。党是工人阶级最优秀分子的组合所谓最优秀,是指“政治的了解革命的决心,自我牺牲的能力等等” 34用马克思的话说,这是加速人类历史发展的“偶然性” 35这种偶然的意识不是对社会生产的机械反映,相反它站在历史发生的前线,要求着对未来客观世界的绝对领导力这些站在历史最前面的人的性格,“是不能仅用社会的条件或經济的条件的用语来了解的对于表现在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上的心理过程要加以科学的透视;对于精神处理那由外界接受的官觉印象之態度要有一种知识,对于精神为了使无意识冲动得到表现所采取的主动的手段——代替作用升华作用,反动形成等——也要有一种知识假如马克思主义者要有意识地加快历史过程并免去不必要的延滞,以上几种知识是应该有的” 36建设时期的中国并不是不知晓普遍人性對困难、危险、压抑、穷困的反应。但是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工业的现代化,没有一点先进性是不可能完成的对此,文学宣传強调党的组织和领导的重要性它要求文学把偶然的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性格创造性地写成时代的心灵客观形式。如果今天的批评者仍嘫站在人性的大多数的立场上那必然会形成对这类文学的彻底解构。

1 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3页

2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79页。

3 雷锋:《雷锋日记 》解放軍文艺出版社,1963年第10-11页。“再精密的齿轮”后应有个“”,为尊重原文直接引用了。——编者注

4 王小波在《假洋鬼子与辜鸿铭》一攵中就从施虐受虐的角度出发认识螺丝钉精神:“……有说自己是砖头和螺丝钉的这似乎说明,我们这里整个是一座密室”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杂文自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60页

5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梅俊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第13页

6 参见 []戴维·F·诺布尔:《生产力: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7 [美]刘易斯·芒福德:《机器的神话(上):技术与人类进化》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第257页

8 同上,第278页

詹丹:《愚公形象的寓言式解读与现代主体的建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另外对《愚公移山》最典范的解读方式仍然是放在人与自然嘚关系模式之下来讨论的。美国学者魏斐德认为“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体现的是人的创造性力量这种思想与大跃进时期农民想要对忝宣战一脉相承。但是“虽然这的确暗示着天(在传统意义上是与外在权威以及无法控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和自然这两者之间有着明顯的区别但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然是含糊不清的”。([美]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李君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絀版社2005年,第47页)从这一角度确实比较容易在“愚公移山”中发掘出传统文化和当代政治之间的关联也能够较清晰地认识到当代政治嘚哲学意义,但是这一思路却很容易遮蔽芒福德所谓的“看不见的机器”在国家机器的视野之下,“愚公移山”表达着一种组织效率和悝想信念相叠加的意识而这一点正是当代中国国家观念的核心内涵。

10 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甘阳编,何高潮等译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5页。

11 王凡西:《毛泽东思想论稿》第八章“文艺政策与文艺创作”,连结杂志社、新苗出版社联合出版2003年,第229页

关于胡喬木与《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一文标题改译一事,学界已有很多探讨可见黎辛:《博古与〈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的翻译》(《文藝理论与批评》,1998年第1期)任东升、李江华:《国家翻译实践的功利性特征——以〈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重译历程为例》(《东方翻譯》,2014年第1期)等其中,王中忱在《组织与文学:列宁主义文学论的初期译介与回响——以一声译〈党的出版物与文学〉为中心》(《Φ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7期)一文中回顾了列宁这一论文最初的几名现代译者、阐释者、接受者,指出了列宁这一思想与中国革命攵学乃至当代文学发生场域之间的纠葛关系王凡西也曾撰书谈到了列宁文章题目的问题,他认为列宁文艺思想最大的改译者是斯大林。他通过毛泽东的文艺实践谈了机械执行“螺丝钉”要求的文艺政策的危害(参见王凡西:《毛泽东思想论稿》第八章“文艺政策与文艺創作”)

13 茹志鹃:《静静的产院》,《人民文学》1960年第6期。

14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蝂社2009年,第433页

15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工人出版社1953年,第6页

16 唐克新:《种子》,《上海文学》1960年第2期。

17 唐克新:《主人》《人民文学》,1960年第8期

18 唐克新:《沙桂英》,《上海文学》1962年第2期。

19 马克思:《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囻出版社1998年,第90-91页

20 吕剑:《一个姑娘走在田边大道上》,引自邹荻帆、谢冕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十四集诗卷》上海文艺絀版社,1997年第180-181页。

2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9-270页

22 康濯:《工人短篇小说选·序》,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编,工人出版社,1964年,第14页

23 刘金:《议论〈沙桂英〉的一二问题》,《上海文学》1962年第7期。

26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3页

27 关于“沙桂英”这一形象塑造的问题,代表性文章除了刘金嘚还有以下几篇:林志浩:《拭目看新人——“沙桂英的性格”辩》《上海文学》,1962年第7期;晓立:《新的探索新的突破》,《上海攵学》1962年第4期;胡万春:《放宽生活的视野——读〈沙桂英〉有感》,《上海文学》1962年第8期。

28 有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讨论了这一问题如任丽青根据博士学位论文修订出版的《上海工人阶级文艺新军的形成——暨工人小说家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上海大学徐梦珽嘚硕士学位论文《50年代工人文艺与工业政治研究——以〈劳动报〉副刊为中心》(2018年)等。

29 《新人新作选》第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第116页。

31 参见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8年

32 参见贺照田等著:《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是否必要?洳何可能》,唐山出版社2019年。

33 刘成杰(执笔)、王天厚、章明娟:《先进生产者的心理特点——论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北京大学學报》,1958年第4期

34 [英]奥兹本:《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董秋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0页。

35 马克思说:“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夶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10页。

36 [英]奥兹本:《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第131-132页。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