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正是哪里的人啦?我在网上怎么找人啊看到叫潘光正的这么多呢?

  潘光正,男,汉族,

生,中共党员,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琵琶演奏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竹琴重庆市级传承人,重庆市三峡曲艺团艺术指导、创作组组长(前任团长),国家二级演奏员,万州区青少年琴棋书画艺术学校副校长。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曲艺家协会、精神文明服务协会、琵琶学会理事。万州区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万州区

学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棋类协会委员,万州区棋类协会主席。

  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将四川金钱板、竹琴、车灯、清音等曲艺表演技艺融会贯通,稔熟予心,并在琵琶演奏上有较深的艺术造诣。从70年代至今,先后培养了数十名琵琶学生,分别考入总政文工团、山东省军区歌舞团、涪陵地区歌舞团、重庆三峡曲艺团等专业文艺团体。近几年他的学生连续在重庆琵琶考级中获得优良成绩,重庆琵琶学会主席沙浪平先生讲:潘光正“教的学生基本功扎实,方法正,很有发展前途,希望你在万州要多教学生。”

  2005年在全国举办的推选文艺新人活动(重庆赛区)中,他的10名学生参赛,除1名获优秀奖外,其余9名分别获成年组、少年组十佳奖。他的琵琶演奏技艺不凡,声名远及巴渝文艺界。

  他的曲艺节目创作、演唱功力深厚,多次成功地组织、参与了一些重大节目的演出和拍摄。

  1974年参加四川省故事调讲,留省故事队演讲的《春吹杜鹃》得到省文化厅及观众的一致好评;1976年与人合作的四川竹琴《情深似海》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发表;1981年创作的四川盘子曲《我家嫂嫂回娘家》获四川省第一届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同年,获万县地区优秀作品奖;1982年创作的金钱板《抗洪抢险谱新章》由《万县日报》发表,后由《四川曲艺》刊载;1985年为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金钱板《》;1987年与人合作了长篇竹琴曲一至三回,获万县地区创作奖;

  1991年参加涪陵“第二届川东书会”获演出奖、伴奏奖;1996年、1997年参加重庆市“舞台艺术之星”文艺汇演,在评书《威震川东》及《谢茂林》中获指导教师奖,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奇绝大观――竹琴》时作组织工作,并琵琶伴奏,在获得全国电视赛银奖和组织奖的评书《汤水与梅英》中任组织工作和艺术指导,担任了《万县地区曲艺志》和《万县市曲艺志》副主编之职。

  2003年由木川作词、他作曲并亲自演唱的川东竹琴《家住棉花地》获重庆市文学艺术界第二届曲艺专项奖,2004年该节目获万州区人民政府“红叶杯”三等奖。

  三峡都市报记者曾先后以《没落的渝东民间艺术》和《!何日不再飘零》专访文章整版报道,在文艺界、新闻界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好评。

  万州电视台录制了以他为主的川东竹琴专访记录片,在万州连续播放了两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06年受重庆市摄影家的邀请,在中国山西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演唱了多场川东竹琴和金钱板,受到了外国友人的称赞和国人的好评,各家报刊、电视台对其专访报道。

  2005年至2007年身为川东竹琴第八代传人的他,在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东竹琴》申报项目中,担任主要演唱及艺术总监。此项目专家通过,公示完毕,申报成功!在《川东竹琴》一书中担任主要编纂。

  他曾多次担任万州区历届文艺调演评委,2006年担任重庆市首届曲艺大赛评委,2006年获万州区文联颁发的荣誉证书,二次为重庆市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代表,并担任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他的业绩已载入《中华人物大辞典》、《世界优秀人才大典》、美国《世界名人录》等。

  竹琴声声  ――访曲艺表演艺术家潘光正

  竹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民间艺术,现代人在回味叩问竹琴时,老一辈的民间艺人们,又在如何传承着这一民间艺术?

  “……舍不得青瓦屋夏凉冬暖,舍不得石板路曲曲弯弯。舍不得庭院中翠绿一片,舍不得古井水清淳甘甜。舍不得众邻里情缘匪浅,舍不得先朋寝食不安…”

  6月里一个雨后的日子,空气闷热得让人发慌,穿过区王牌路一条曲径通幽的小巷,一阵悠扬的带着浓浓乡音的演唱声时起时伏,随风飘来,让人无语。循声找去,在一套装修讲究的3居室里,一位穿着白对襟衬衣、布鞋,步伐飘逸的表演者,正怡然自得地自打自唱,其唱腔和琴声优美宛转。这位表演者就是曾任重庆市三峡曲艺团团长的潘光正,他所演唱的正是已经濒临失传的三峡竹琴。

  “一根竹儿青又青,长在深山老林头;古老仙制竹琴原本贵重,诗与竹乃八音词调不同。”潘光正告诉记者,作为传统而古老的曲艺表演形式的竹琴,产生于清嘉庆年间,因竹琴音近“磅”,简板音似“尺”,民间称为“尺磅磅”。竹琴在渝东地区最为盛行,重庆市万州区在上世纪初就有专门的竹琴艺人坐堂卖艺。1927年,在粱平县召开了有1000余人参加的四川竹琴大会,长期流传着“梁山英雄三根半”、“沿江听唱尺磅磅”的民谣。说起这段历史,潘光正两眼放光。当时,竹琴艺术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流行在村舍巷里、酒楼茶馆之间,凡是有茶馆的地方,必有竹琴艺人和爱好者演唱竹琴节目或切磋演唱技艺。

  在上世纪初,由于竹琴深得三峡库区各地老百姓的喜爱,除了在城区的茶馆、巷道有大批的艺人或爱好者自娱自乐外,在乡下更是有较多的民间艺人依靠竹琴养活。他们走村串户,白天在田埂地边表演,晚上就在农家的火塘边演奏,十里八乡的乡亲也总会赶过来看热闹。在那个年代,竹琴成了乡间少有的音乐,既陶冶了村民的情操,又能在表演者亦喜亦忧的弹唱和表情中,找回一种真实的质朴与挚爱。

  “我觉得竹琴这门艺术的感染力极强,它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欢乐。”正因为对竹琴的酷爱,1989年,潘光正带头在琴音楼,举办了“大家乐”专场。但是,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众多艺术形式的竞争下,竹琴艺术辉煌不再,逐渐被人们淡忘,现在已经走到了濒临消失的边缘。

  与其它曲艺形式一样,竹琴作为四川盆地和三峡库区土生土长的曲种,它自诞生开始,便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流行在村舍巷里,酒楼茶馆之间。清代记述白莲教起义时就有备置竹琴(湖北地区又名渔鼓)、简板,夜间自行敲击,说唱“好话”的描述,作为激发当时不堪忍受压迫剥削的穷苦大众斗志的有力武器。早先,道士在庙会期间弹唱竹琴《韩湘子》、《吕洞宾成仙》,是为了宣传道教教义。过去有很多讲述忠臣孝子、三纲五常、因果报应故事的竹琴节目,其实质就是顺应了封建统治阶级提倡的封建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以此约束和麻痹人民。当时的竹琴演奏者大多并非出自自愿,因而表演的方式和类别多是充满忧伤与屈辱。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竹琴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在表演方式上也有了变革与创新。

  竹琴作为一种奇特的民间艺术,它也曾经有过辉煌的一页。长篇竹琴节目《华于良传奇》(十六回)就长达8万余字,演奏需要500多分钟,是竹琴节目中少有的鸿篇巨制。《华子良传奇》取材于弓戈、孔壁的同名小说,展示了华子良在白公馆监狱中与敌人斗智斗勇,最后成功逃出白公馆,投奔解放区的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原万县市曲艺团承担演奏这篇长篇巨作后,时任团长的潘光正组织了30多位演出人员,并在作曲方面保持竹琴原有的演唱形式与风格的基础上,运用了歌剧(江姐)的主题音乐,并吸收了川剧、扬琴、清音、民歌等艺术的音乐素材,丰富了竹琴演唱的旋律和艺术表演力。在配器上,一改竹琴单一的伴奏工具,配置了扬琴、琵琶、高胡、中胡、三弦、大提琴等乐器进行伴奏,并配置了伴唱,使音乐更加贴近剧中情景,烘托了气氛,丰富了演唱层次和厚度。经过如此精心准备后的《华子良传奇》竹琴节目演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各方好评如潮。随后该节目经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受到广大听众和权威专家的首肯,其中的5个唱段被《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收入,该节目也获得多项奖励。

  长篇竹琴《华子良传奇》的演出成功,被众多音乐界的权威人士称作是四川竹琴在改革与创新上的一次划时代革命。1995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专门赴万拍摄了竹琴专辑《奇绝大观――竹琴》。专辑播放后,竹琴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走向了全国。

  潘光正钟爱竹琴,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间,为了拯救这一没落的民间艺术,时为曲艺团团长的他特地在原万安大桥桥头,修建了一座大楼,取名“琴音楼”,目的是要繁荣三峡竹琴之类的民间艺术,琴音楼在当时也曾名噪三峡,成为了―块艺术的牌子。但随着江水上涨,琴音楼己消失,能擅竹琴者更是寥寥无几。

  面对竹琴这项三峡的民间艺术的日渐式微,作为重庆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万州区曲艺家协会主席的潘光正,他认为自己责无旁贷。他大胆的提出了挽救竹琴,挽救属于三峡人自己的艺术,挽救的方式主要是改革。

  潘光正认为,伴随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发展;竹琴依靠单一的演奏已经不再现实,但作为一种本土民间艺术,它却有存在的必要性。他认为改革要从多方面进行。第一是演唱形式;传统竹琴的演唱形式了一般为坐唱,演员自打自唱,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演员的表演,削弱了艺术的感染力。他认为应该改坐唱为站唱或走唱。其次是在唱腔上要改革,传统竹琴唱腔曲牌有:九板十三腔,一般有“一字”、“二流”、“三板”、“数板”、“赶板”、“五大板”;唱腔另吼、喊、谈、笑、喜、怒、哀、乐、大腔、扫腔、苦腔、花腔、彩腔13种,这些唱腔在演唱传统节目时是适用的,但现在拘泥于此就显得单调、平淡、表现力不强。他认为竹琴作为三峡民间艺术,应该对三峡的其它民间曲艺兼收并蓄,表演形式多元化。第三是伴奏的改革,传统的竹琴就是演员自打自唱,没有任何音乐伴奏,在今天看来,显得节奏拖沓、平瘪,缺乏吸引力。他认为在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欣赏需求时,应该为竹琴加上主体感的音乐。

  竹琴,尽管在日渐兴起的现代曲艺中已处于劣势,但凭着三峡人对古老的本土文化的发掘和珍惜,竹琴必将迎来广阔的空间。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

“1964年我入行学琴,至今半个多世纪,还是第一次正式收徒弟。”14日晚,杨家坪一酒店内,国家级非遗四川竹琴传承人潘光正感慨万千。

潘光正以竹琴赠徒弟张廷冲。

当天,71岁的他开山收徒,来自贵州省遵义市的曲艺家张廷冲拜入门下。中国曲协副主席叮当、重庆市曲协主席鲁广峰、重庆曲艺名家凌宗魁、曾令弟、凌淋、宋好等到场祝贺。

四川竹琴是一种古老独特的汉族戏曲剧,也是一门濒临消亡的川渝曲艺,目前,万州地区是这门艺术主要传承地,潘光正则是代表性传承人,万州孙家小学和青少年宫两个市级传承基地便是他牵头设立的。

“跟我学琴的学生其实很多,但带徒弟是更严肃的事,尤其是德行,来不得半点马虎,因此我一直没答应收徒。”潘光正说,“廷冲也是认识很久了,他远在遵义,52岁了仍一心向学,而且天生一副好嗓子,考察良久,加上凌宗魁老兄力荐,总算成就这段师徒缘。”

凌宗魁促成良缘,十分开心。

听闻这话,一旁坐着的凌宗魁乐了,他咧嘴笑道,“我和廷冲之前在贵州演出时相识,他是我现在看到的最会唱的曲艺演员之一,艺术离不开勤奋,他52岁了还要坚持拜师,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很感人,所以我要穿针引线,极力促成,现在办圆满了哟。”

曾令弟自谦班门弄斧,清唱一段。

曾令弟与潘光正相识几十年了,他接过话筒很是激动,“以前万州曲艺刚起步时就一起演出过,他人品好,竹琴堪称一绝,曾把我唱哭,现在终于有徒弟了,可喜可贺!”老顽童一样的曾令弟,竟当场清唱了几句竹琴唱段,接着抱抱拳,“见笑了,我是真的高兴。”

重庆曲协主席鲁广峰总结道,“曲艺界最重视师徒传承,潘光正先生收下开山弟子是两地曲艺界之幸。”中国曲协副主席叮当也对此次拜师表示赞赏,“遵义受重庆影响很深,今天不止是文化交流,更是传播继承,希望四川竹琴能在遵义生根开花,发扬光大。”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赵欣

}

  做自媒体的朋友们都知道,要想做好自媒体,标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标题,是能决定你的文章的阅读量的,一个好的标题,能让你的文章快速的爆起来,那么,如何才能写好文章的标题呢?以下5点是我写文章标题的心得,今天分享给大家。   

这个不用我多说,悬念大家都应该知道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吧,举个例子比如:25岁小伙儿一夜之间暴富。   

像这种明星标题在做自媒体时也是备受青睐的,有很多粉丝,不管是真爱粉还是黑粉,看见了都会点开去看看,这样的标题也是最直接的打开式,凡是粉丝都会不自觉的点开,这在自媒体平台应用的也是挺多的。   

对于时下的热点话题,有好奇的,敏感的,都会点进去看看,这种带动性也是很大的,影响自然也是非常的大。   

通过数字式的表达就能够给人一种通俗易懂的感觉,给读者带来简单明了的感觉。数字式的标题在众多自媒体平台用的也是比较多的。   

夸张式的标题在自媒体平台用的也比较多,当然大家也要注意一定的起度,因为现在所以的自媒体平台都比较讨厌这些没有起度的标题党,我们要做就做这些有起度和在平台允许的标题党。   

好了,由于时间关系就大概得给大家分享这么多了,我今天分享的可能不是很全面,很多朋友可能也有自己的独特写法,更多的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学习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上怎么找人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