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起跑线起跑线中像我们梦想不止 后面还有什么

梦想不止眼前,还有苍云和长空 - 电信 - 科技讯
梦想不止眼前,还有苍云和长空
相信很多人年少时都有过这样的梦想:驾驶着超音速战机冲向苍穹,在苍云间穿梭,从摩天大楼面前呼啸而过,用最猛烈的火力向敌人施以最致命打击......但随着不断的成长,人们逐渐明白,当年那些想要划破苍穹、翱翔长空的梦想真的很难实现。然而,电脑游戏的出现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另一个洪亮的声音:梦想不应只有眼前,还有苍云和长空!近年来,诸多出色的空战类游戏,足以实现每个玩家年少时的长空梦。逼真的游戏画面、紧张刺激的游戏情节,搭配贴合现实的游戏数据,让玩家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
对于空战游戏爱好者们来说,《皇牌空战》系列一定不会陌生,而《皇牌空战:突击地平线》作为该系列的第12部作品,一改以往的架空背景,首次尝试了一把半现实半虚构的路线。玩家们将在游戏中扮演美国空军中校威廉‧毕夏普(William Bishop),与自己的亲密战友荷西‧古提雷兹(Jose Gutierrez)上尉一同率领“战狼”小队参与由非洲反政府军挑起的战争,在世界各地展开激烈的空战。
很多人评价《皇牌空战:突击地平线》是一部让整个AC系列“重生”的作品。的确如此,这部作品拥有众多吸引人的元素,例如全新的战斗系统——“近距离突击系统”。在该系列的前作里,玩家大部分时间是在远距离向敌机发射导弹,除了视觉体验以外,基本和FPS游戏类似。而本作强调的则是和敌人近距离“接触”,各色战机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上空穿梭交火,在悬崖峭壁之间追逐缠斗,爆炸的火光伴随的玻璃的碎裂声照耀天际,相当刺激。
另外游戏中玩家还可以控制武装直升机进行战斗,甚至还能操作机载式武装机枪攻击敌人地面目标。而且如果玩家的战机被击中后还可以选择跳伞,这样的新颖设定是其他同类型游戏望尘莫及的。
让空战玩家津津乐道的还有《皇牌空战:突击地平线》中种类丰富的战机,以及各个战机的精湛模型制作,玩家们可以尽情欣赏F-16与苏-27的空中对决,在游戏世界中亲身感受“洛克希德马丁”与“苏霍伊”之间的激烈碰撞。
虽然这并不是《皇牌空战》系列的最新作品,但其出色的画面和3D效果依旧让人赞叹,如同电影般的特技飞行完美地展现了各个战机的性能。激战过程中的爆炸坠毁等场面非常火爆,滚滚浓烟、熊熊烈火能够给玩家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搭配惊艳的游戏音效更加震撼,让玩家仿佛置身于从未体验过的战火核心之中。
如果玩家使用全新的戴尔游匣14/15游戏笔记本来体验这款游戏时,游戏体验将更加出色。与此同时,微软与戴尔再度强强联手,戴尔“新一代PC”预装正版+Office,玩家既可以享受全新的游戏体验,也能获得强大的办公能力。Windows10的疾速启动和高效恢复,让玩家可以更迅捷地畅玩游戏;即时的系统更新,确保玩家始终拥有更新潮、更强大的功能。预装了Windows10的游匣14/15游戏笔记本,还为设备之间的转换扫清了障碍,让玩家可以在PC、Xbox等多个平台轮番征战。
Windows 10系统全面支持DirectX 12技术,为游戏带来极富冲击力的画面效果,让玩家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空战的畅快与刺激。不但如此,win10的API还配备了全新功能,更高的实时处理速度可生成更多帧图像,让图像效果更加丰富,同时降低能耗,尽情地享受原汁原味的空战游戏,用苍云与长空突破梦想的边界!
换一换
12-19 09:00
12-18 21:00
12-18 10:00
12-18 09:00
12-17 10:00
12-07 11:27
11-27 11:06
12-18 20:46
12-18 20:37
12-18 19:56
12-18 19:50
12-18 19:28
12-18 17:32
12-18 17:23
12-18 17:13
12-18 17:06
12-18 16:50
12-18 16:35
12-18 16:21
12-18 16:09
12-18 16:11
12-18 15:42
12-18 15:34
12-18 15:30
12-18 15:20
12-18 14:36
12-18 13:58
12-18 13:43
12-18 12:03
12-18 11:57
12-18 11:50
12-18 11:46
12-18 11:28
12-18 11:20
12-18 10:33
12-18 10:39
12-18 10:26
& 科技讯版权所有贫穷限制了我的英语听力!这部印度电影是所有中国父母2018年的“起跑线”
最近,一部在娱乐中探讨社会问题的印度神作诞生了!片名叫做《Hindi Medium》,梵镜论坛将它译作了《起跑线》,这个译名可谓是相当传神。《起跑线》围绕一个白手起家的三口之家,如何不惜一切代价,买学区房、找关系、走后门、甚至“偷走”贫民窟小孩的上学名额……只为让女儿进入顶级名校。一番烧钱又费力的奔波后,拉吉的女儿皮雅还是被学校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就是,“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拉吉是一家服装店老板),因为“店铺老板”不是学校想要招收的上层阶级。
择校焦虑是一种时代病
这是一部喜剧,但观看过程中,我却笑不出来,大概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主人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故事虽然发生在印度,中国的观众却极有代入感,只能说,择校焦虑,已然成为今天所有阶级共有的一种“时代病”。
“德里最大的比赛开始了!我说的不是什么马拉松,我说的是学校和幼儿园的招生!”电影借一个电视新闻播报员的口,点明了背景。
影片首先以浪漫爱情元素开头,年轻的裁缝爱上了受过良好教育的美丽女子。雨中送伞、印度歌曲、自行车上的爱情升温、喜结良缘...种种熟悉的元素一开始就把影片带入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
紧接着画风一转,男孩变成了男人,女孩也变成了母亲,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而他们女儿也到了该读书的年纪。
在女儿择校的问题上,男主认为读公立学校就好啦,因为自己当时就是从公立学校出来的,现在过的也不错。
而女主一听到男主的这种想法,立马就表示了反对。
很不错是不够的,在公立学校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女儿会害怕跟别人沟通,如果别人说英语她就会很惶恐,她会不适应社会,然后她会孤独和沮丧,如果她开始吸毒那怎么办......(语速为正常情况下的10倍)
我们都知道在印度,有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一些公共场所甚至只对高等级人士开放,80%的私家车主都需要雇司机开车,而且作为大英帝国曾经的殖民地,会不会说英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所处的阶层和以后的发展。
于是,男主听从了女主的意见,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输在“起跑线”上,让女儿进入名校,决定举家搬往德里的富人区。
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为送女儿进最好的学校搬进贫民区
女主米图野心勃勃,把权威杂志的学校排名当作圣经,锁定了最优秀的5所私立学校——有的学校装备豪华,堪比五星级酒店,有的学校历史悠久,教出无数商业大亨与政治家……父母怎能不动心?
但这些私校,都只收3公里以内的居民。前阵子国内热议“800万学区房”,印度父母——拉吉米图买的学区别墅,可不止这个数。但搬进学区房后,“择校战争”才刚刚开始!
从“月光集市”来的男主和女主搬到富人区之后,立刻就遭到了邻居们嫌弃的目光,邻居们甚至都不让自家的小孩跟他们的女儿玩耍,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交朋友也成了一种很功利的行为。
女主为了拉近与邻居间的关系,努力的使自己看起来像个“富人”,除了买大牌衣服包装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也都要改,夫妻之间不能直接喊名字,要喊“Honey Honey Honey...”.
在这些都搞定了之后,男主和女主双双把目光瞄准了该区域排名第一的私立学校:德里文法学校。首先,要拿到入学申请表格——天还没亮,拉吉就去排队,本以为自己来得够早了,才发现有一哥们儿凌晨12点就来了,带上了干粮和被子,直接睡着等……米图给拉吉打电话时,拉吉前面还有253个人,后面的人陆续有来……
然而如此熬人的排队,最后也只是拿到了一张报名的表格。填写完表格交上去后,还要接受学校入学的面试。并且面试对象不仅限于孩子,家长也需要经过面试。
如果这些都顺利通过的话,面试之后孩子还要参加考试,像数学、英文、游泳、礼仪、画画、音乐,都得会。所有这些都顺利通过的话,最后再由校方评估是否准许该生入学。
另一边厢,米图请孩子也在私校就读的老朋友帮忙写推荐信,但校长太严格,又行不通,只能求助培训机构的金牌顾问,从里到外,完全改造。
刚到顾问这里,夫妻俩超级自信,让女儿皮雅用英文背诗歌……没想到,皮雅比起机构里的孩子,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别人家小孩不仅知道恐龙生活的习性和种类,还通晓三国语言……
顾问也大力渲染:“天哪!你的孩子已经全面落后了,要赶紧补上!你们来得太晚了,要在怀孕的时候,妊娠的早期,就开始准备了。”
被彻底刺激后,夫妻俩同意了顾问给孩子设计的“超级课程”—— 10点数学课;12点游泳课;下午2点英语课;4点礼仪课;6点艺术课和音乐课……连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但更可怕的是,接下来要对父母进行“整容修葺”——
首先是填申请表,英语不好、言辞保守,得找作家帮忙润色。
其次是衣着打扮,本以为是要把名牌都“挂”在身上,结果被顾问吐槽:“真正有钱的人,往往不炫耀。”随后找来了形象顾问重新设计。
最后是模拟面试——“如果孩子不上学,你怎么办?”“你怎么给孩子谈论贫穷?”看似开放的问题,其实都有准备好的“标准答案”,必须一字不漏地背下来,才能过关: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夫妻俩还跑去求神拜佛,什么仪式都搞了一遍……
遗憾的是,皮雅面试了4所学校,都没有被录取。
讽刺的是,不是女儿不行,而是父母不行。
顾问解释说:“学校根本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因为学校会默认——没接受过好教育的父母,不可能关注孩子的教育。
眼看着走投无路,夫妻俩开始不择手段。
拉吉琢磨着,不如用钱买通校长?但刚到门口,就看到有人提着一袋钞票,被驱逐出来;不如找关系批条子吧?可是校长曾经当面把政府官员的推荐信撕碎……
寻常路数不行,只能冒大险了。原来,政府为了保证贫困孩子受教育权,私立学校有25%的名额留给贫困孩子。拉吉灵机一动:装富不成,可以装穷!
男主马上找到黑市,给女儿开了一张“贫困生”的证明,并且对方声称只要愿意付钱,他们还能串通学校内部,在抽签的时候作弊,让孩子顺利的被抽到。
这对于男主来说,简直是意外的惊喜。
正当男主满心认为终于可以将女儿送去好的学校的时候,没想到这条黑市链被举报了,并且还上了新闻,记者采访了文法学校的校长,校长义愤填膺的说道:“学校会进行家访,落到实处,以彻底杜绝作弊现象。”
不得已,为了女儿能够顺利入学,男主和女主只能继续把戏做足:举 家 搬 往 贫 民 区......
从富人区搬到贫民区,以往的生活习惯全部被打破,男主和女主要学会适应贫穷的生活,努力的使自己看着像一个“穷人”。
中产父母的育儿焦虑到底从何而来?
择校的主角本是孩子,但在电影中,却变成了家长的战争,忙前忙后的是男主角拉吉,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女主角米图。
她是全片最焦虑的人。虽然名叫米图,为了让自己洋气一点,她坚持让丈夫称自己为“米塔”,她还有一句口头禅,用来质问英语蹩脚的拉吉:“你知道这个词的英文怎么拼吗?”
在她看来,“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成为这个阶级的一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名校读书!我们不能让孩子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了!”
也难怪,米图从小就是资优生,虽然就读于公立学校,但英语特别好,家庭教育特别开明,在风气如此保守的印度,母亲也允许她穿大露背的裙子……长得也是貌美如花,随便走在路上,都吸引不少人回头。
后来,她的人生也一路开挂,嫁给了人品好、疼爱她,还能赚钱的丈夫,物质生活充裕了,当然要把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一定要让皮雅进入上层社会!
作为自己,她有“天之娇女”的傲气,作为母亲,她有“女儿必须比我更好”的期许,作为一个社会人,她更是受到了周围人的影响。
刚到学区房时搞派对,表面上看,一团和气、宾客皆欢,拉吉开心地和女儿载歌载舞,却换来其他上流人士心照不宣的嘲讽。面对这些差异,米图“恨铁不成钢”,甚至觉得非常羞辱——于是拉掉了电闸、关掉了音乐,好让拉吉和女儿不再出糗。
当孩子因为说印地语在游乐场被小伙伴嫌弃时,米图口头上为女儿打抱不平,心里却狠狠地较劲:我必须让女儿上那种只能讲英文的私立学校!
这时候,她的教育出发点,已经从“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悄然变成“希望我有一个好孩子”。少女时期,她是个非常有主见的人,但现在,她唯他人的眼光为重,当丈夫提醒她应该根据女儿的情况选学校时,她义正严辞地回答:“难道你比杂志排名更懂教育吗?”
她杀红了眼。为了让女儿应付私校对“贫困生”的家访,她推动全家搬到了贫民窟,把谎言进行到底。平时极其爱打扮、爱干净的她,开始睡在地上、半夜起来打老鼠,与各种带有传染病的蚊子斗争、还跟一群市井之徒抢粮食配给……
可以说,为了女儿的择校,米图完全豁出去了,什么阶级观念、什么生活条件,在女儿的教育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反观丈夫拉吉,他是全片唯一一个自始至终都在思考教育本质的人,在这场择校的战役中,他也率先走出了焦虑。
一开始,他也愿意放下生意和财产,直接假扮成穷人,应付学校的家访。
虽然男主和女主在这里受尽艰苦,但是他们的女儿却在这里快乐的成长着。因为之前住在富人区的时候,女儿从小就被小孩子们集体孤立,原因是她只会说印地语,而不会说英语。在这里则不同,大家都说着印地语,没有人说英语,所以女儿在这里很愉快。
在贫民窟生活期间,他们还意外邂逅了希亚姆——贫民窟里善良的一家,这一契机,促使其教育观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当家里没水、米图求助无门时,希亚姆主动拿出两大桶水,还把冷漠的邻居斥责了一番:
当不会干活的拉吉在工厂打工,因为犯错工资都被扣光的时候,希亚姆把自己的一半工资分给了拉吉:
当米图因得罪政府工作人员而无法拿到大米的配给时,希亚姆的妻子又把自己的一半粮食分给了她:
凭着“拙劣的表演”,拉吉一家终于骗到了第二次来家访的老师。
而当老师说,拉吉的女儿皮雅很有可能入学时,希亚姆不顾自己的生死就去马路上“碰瓷”,仅仅是为了拿到钱,让皮雅顺利入学……
最后,两家人一起参加抽签,却只有皮雅拿到了学位。此时,影片的冲突达到了最强,也把拉吉逼到了一个“临界点”。
他发现,原来自己费尽心思把女儿送过去的学校,却藏着很多灰色地带,校长根本不像外界讲的那么正直仁慈,而是把学校当成生意。
而另一边厢,他极力希望女儿皮雅摆脱的底层——却恰恰教会了孩子如何真诚地交友、如何心存善良地帮助他人并永远保持乐观。
这种啼笑皆非的矛盾,让拉吉重新反思:我那么在乎名校,到底是为了什么?
自此,拉吉看清了,他眼中所谓的“精英学校”,完全不重视孩子的的品格教养……这样子的教育,也许能让孩子收获很多财富,也许能让孩子出人头地,但绝对无法培养出完整的人格,反而有可能成为曾在耶鲁执教Deresiewicz教授笔下的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聪明勤奋,似乎时刻都斗志昂扬、精力充沛,但又总是感到焦虑、压抑和茫然,缺乏好奇心和理想,他们只是在人云亦云的价值观裹挟之下,盲目而又顺从地向着一个方向前进:华尔街上的金融或咨询公司……”
最重要的是,拉吉也明白了,自己的“盗窃”行为,与他所不齿的教育交易,其实是一样的,这样子的他,无法为孩子做出榜样,更没有信心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他幡然醒悟,做出了一个艰难选择——放弃学位,让孩子去上一所能收获优秀品质的公立学校。
这正兑现了他的诺言:“如果你不是一个好人,那你就不会是一个好爸爸或好老公”。
贫富差距不可怕,更可怕的是阶层固化
教育失衡,导致富人与穷人对教育资源的争夺。有钱人可以有很多的机会,而穷人只有为数不多近乎渺小的机会,而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机会,却常常要面临被富人们争夺,手段也无所不用其极。并且还冠冕堂皇的向孩子传达这样一个道理:我现在给你铺好道路,以后你就能少走很多弯路,我们给了你最好的教育,不能让你输在起跑线上。
片中的一句台词说得非常好:
“你们使尽办法让他们入学,不是在帮他们,事实上,是他们在帮你们。”
影片的喜剧部分,多数发生在拉吉夫妇假装一个他们不属于的阶层时,他们在上流阶层无法融于的窘和在贫民地区无法融于的苦,为观众奉献了足够笑料的同时,更是深刻反映了阶级间的巨大贫富差距,上流阶层的一掷千金和贫民区连饮用水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巨大的贫富差距,无疑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但更可怕的是阶级固化。
影片中有一段特别好笑的剧情,拉吉对贫困生活表现出不适应时,他的贫民邻居热心的告诉他:
可见,这个贫民邻居,世世代代都没有机会离开过他们所处的下层阶级,贫穷变的像遗传病一样,无法摆脱。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句话用在这里,实在是恰当不过。
25%的配额相对于庞大贫民阶层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于是学校不得不依靠抽签决定,大部分没被抽到的贫民就失去了机会,除此,在这些已经少的可怜的名额里,还被拉吉夫妇这样的中产阶级,非法占用,并通过贿赂相关人员,保证自己被抽取,最后,极少数幸运进入名校的贫民学生,也大多不能顺利毕业,因为名校教育早就被包装成针对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各种名目的高额收费层出不穷,足以逼退这帮穷学生。
拉吉的贫民邻居为了给孩子凑足学校收取的课外活动费用,只得冒着生命危险去碰瓷。这种情况,当然是比较极端,甚至说是过于戏剧化,但它确实反映出,在争夺教育资源的路途上,穷人已经被逼上绝路。
可见,政府的这项照顾政策,穷人根本没有受惠,而打垮这项政策的,除了相关人员的腐败和教育资源的紧缺,更关键的是学校把教育当作一门生意!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把教育当生意作,才会造成学校根据父母阶层,挑选学生的局面,说白了,就是挑选那些能让学校获益的“顾客”。
如同片中的一所名校校长说的那样,招收贫困学生无利可图,而招收上流阶层学生,不但可以让她获取大量金钱,还能笼络社会资源、权力人脉等等隐性资产。
因此,下层阶级出生的孩子,根本没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那么教育改变命运也就成了伪命题。
教育的不公平,则对社会竞争机制造成毁灭,导致社会阶级固化,一个人无法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原生阶级,让社会产生向上的流动性,拉吉的贫民邻居,所描述的这种遗传式贫穷,正是阶级固化的典型。
阶级固化,这四个字则又一次让中国人扎心。
是啊,在中国也有很多类似事情:
为了进名校,要闯一道道生死关卡,
先抢到入学表格;
幸运的话会得到入学面试的机会;
面试之后还得再参加考试:数学、英文、游泳、礼仪、画画、音乐,都得会。
为了方便孩子读书买了800万的学区房;
捐了多少的赞助款给学校;
倾家荡产也要让孩子进入好学校;
为了让孩子全面发展,报各种各样的班。现在不仅有早教班,更有胎教班。
为了孩子的高考,不惜一切去让孩子改户口,变成少数名族,变成港澳台户口,400分,国内名校任选。努力考到六百分的人,甚至广东最好的学校都上不去。
名校幼儿园的费用,动不动上万块钱,学费是小事,还有学校组织的各种国际旅游之类的,钢琴比赛。普通的家庭不堪重负。
有些看似不重要的东西,其实恰恰是最重要的
他们学习如何过得“贫穷”,并且得到了贫困户 —— 希亚姆一家的帮助。这一家人真正懂得真善美,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好人。
贫穷见真情。在贫人区里,莫汉的爸爸知道拉吉没有钱,担心他去抢银行,就一路跟着他。最后,亚姆用了真碰瓷的手段,去拿到了名校的课外活动费用。
一部印度片,拍出了中国教育的痛,却也展现出了人性的力与美,善良、正义不分贫穷与贵贱。
我们成年人的每一种行为都将埋在孩子的骨血里,我们有责任给他们最珍贵、最正向的三观指引,教育的初衷不过如此而已!
最后,为这部印度电影点赞!
为孩子们打call!
“我只有一生可我有一百个梦想,
我会逐个逐个地实现我的梦想,
现在没人能阻止我们了!
今夜很美妙,幸福在千里之外,
我的眼睛在黑暗之中寻找光线,
驻留在我心中的是.....希望,
不管世人怎么说我都不会放弃的”
这不是孩子的“起跑线”,而是父母的“起跑线”。希望各位家长,或者即将成为家长的人,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能骄傲地为自己鼓鼓掌。不要让“可怜天下父母心”,成为一句笑话,成为扭曲教育的帮凶。
PS:来自网络,优资海外地产(yourszword)综合整理,转载需注明来源和微信ID。
----------------------------------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印度版“孟母三迁”,《起跑线》中虎妈猫爸引发共鸣!印度版“孟母三迁”,《起跑线》中虎妈猫爸引发共鸣!娱大虾百家号备受关注的印度喜剧电影《起跑线》在国内上映了,该影片由萨基特·乔杜里执导,伊尔凡·可汗、萨巴·卡玛尔等主演,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小就获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在熟练运用好莱坞经典叙事法则的同时,也保留了印度电影载歌载舞的传统。即使变成自己最讨厌的人,也要让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择校大战全面打响,孩子的比赛就是父母的战场!《起跑线》的好评,其一是中国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其二是如今中国孩子的教育现象,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下一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背后引发了一个个“虎妈猫爸”的共鸣,影射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拉吉用自己的才华将小店发展成了规模可观的时装店,米塔则为家庭主妇相夫教子,她非常疼爱女儿皮娅,夫妻二人为女儿上不上名校有分歧。最终,为了让女儿能进入上流社会,他们一家人从“扮富”到“装穷”,为了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不吝啬金钱和时间,甚至可以搬到贫民区去吃苦受罪。《起跑线》就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剧情所反应出来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同样是发展中的两个国家,子女求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实质性问题也是如出一辙。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家长只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你的思想已经让你输了一半,或者输得彻底了,知识能改变命运,但这不是唯一的方式。周末和节假日到兴趣班学才艺、偏科要补课,上名校就高人一等……唯一的出路就是“埋头苦干”,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寄托和束缚在孩子身上,这是愚蠢的,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失去了自由,背上了枷锁!虽然有一些生活上的差异,但是为了女儿读书搬了三次家,一些细节和中国的北上广及任何一个城市的本质都是相通的,简直就是“接地气”。他们只是印度的一个普通家庭,为了孩子的幼儿园入学问题就各种折腾,故事是非常的真实,像中国无数个父母一样“杞人忧天”,子女还在胎中就开始碎碎念,绝对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没有进入好的学校,那么孩子就会接受不到好的教育,就会开始孤僻,没有朋友,万一他吸毒了怎么办?”一个个现实问题,变成了沉重的话题。《起跑线》的喜感也是在于对现实生活的描摹,拉吉作为一名“时尚大亨”,在众多女顾客的包围下,妻子的一个电话就能“惊醒梦中人”,马上抛下被视为“上帝”的客人,因为妻子才是他心目中唯一的“女神”。这和中国的小家庭简直一模一样。拉吉本身是一个很质朴的男人,虽然不懂得高大上的英语和上流社会的礼仪,但他懂得为人处世、与人同乐的道理,明明是月光集市的商业大佬却甘愿住在租房里,不是没有钱搬家,只是不想离开住在那里的邻居朋友。拉吉没有架子,可以在一群不熟的高端人士面前跟孩子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也可以和集市的邻居们一起参演舞台剧。《起跑线》用悲喜交织,略带夸张的手法去讲述一个其实很具有普遍意义,甚至带着现实的严峻与悲伤的故事,话题沉重,细节丰富,对白幽默。一部电影笑中带泪发人深思,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主人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但影片里包含的批判远不止教育问题那么单一。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娱大虾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知名娱乐博主 头条文章作者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印度《起跑线》插曲”我们会像太阳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们梦想触摸天际“是什么歌
匿名网友||共0个回答
立即登录,登录后可回答 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
Copyright ◎2008 Go00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号-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电影起跑线在线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