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影视动漫3D未来规划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3D动画电影发展迅猛,已迅速崛起成为当下最具吸引力的动画电影类型与创作实践相比,3D动画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多技术应用开发而少理论文化梳理,3D动畫电影亟需进行系统理论整合。本论文借助影视艺术和文化理论,通过对3D动画电影本体和文化层面的分析,力求建构3D动画电影研究的文化维度 3D动画电影的本体可从概念、类型、审美特质和文化逻辑四个层面进行廓清。在概念上3D动画需要与"三维动画"、"电脑动画"、"3D电影"等常被用来替代使用的类似概念进行辨析区分,并从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进行界定;在"动"和"画"两个方面,3D动画以其不同于被拟仿媒体的"差异"质素获得其作为類型确立的合法性依据;"视觉真实感"的审美特质使3D动画在视觉奇观和感性彰显上得到强化;从动画电影的发展史进行纵向分析,3D动画则呈现出鲜奣的"去分化"文化逻辑 作为从传统动画形态演化而来的动画类型,3D动画一方面受到传统动画惯例规范的规约与限定,另一方面又因数字技术的價值负载体现出美学创构倾向。规约与创构,形成3D动画电影的审美张力追溯3D动画及其美学生成的社会文化根源,数字化生存、美国动画境遇、消费社会与"视觉文化转向",以及后现代社会情感向度四个社会文化因素对3D动画及其美学构成形塑。作为大众艺术形式之一种,3D动画电影无法規避接受语境对其文化生产所具有的限定作用,并以文本自身完成对社会文化语境的文化表征"意"的消泯、"距离"的消泯、"主体"的消泯等,均遵循着这一逻辑,并表征其社会文化特征,同时,3D动画因其作为单向度"肯定的文化"性质以及文化帝国主义色彩,体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功能。 3D动画电影的发展亟需表征重建,重建的可能空间存在于萨义德所谓的"业余者"式知识分子和3D动画技术自身的解放力量"视界融合"之处

}

个人感觉极度拟真未必是3D未来规劃的发展方向

画质、声音之类的技术,不算是娱乐发展的瓶颈吧时至今日,纸片人的市场依然远远超过那些高度渲染的3D视效也就是說,大脑的认知是可以调节的与其让画质和声音逼近真实,不如想办法调节大脑的认知

我猜以后的3D实境的游戏或者电影,可以在进入主题之前搭配一个认知校准程序。

就像现在某些游戏的新手训练一样只要把玩家感受和游戏反馈契合校准,就没人在乎仿真程度

至於脑机接口技术,这个实在太渺茫了理论上画面是可以直接向大脑传输的。但是如何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现在都还没有任何确定的头绪。大脑认知的原理是先产生预期再通过感官寻找契合的对象——所以脑机接口虚拟实境的话,不仅要有客观的技术呈现还要有与玩家主观感受建立即时反馈的互动机制——这些目前为止,都还没能跨出第一步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D未来规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