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精神心理疾病还是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哪些

原标题:神经病、精神病丶心理病和心理问题的区别

我国一亿多慢性肾脏病(CKD)中,绝大多数是可以完全治疗好的或被控制稳定的,对于病情持续进展或控制不稳定者除与原发病因、就诊时机、病情性质及遗传体质有关外,很大程度上与生活方式不当、过重的心理负担相关。为此,我们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吴娟老师撰文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广大肾友们在此方面有所收获。

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朋友说:“你神经病呀”。其实他应该更直白的说“你精神病呀”“你心理有毛病呀”。

为什么呢?神经病、精神病、心理病到底有什么区别?应该看什么科呢?

也是神经系统疾病,它是对神经系统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

可以简单理解为,神经病是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疾病,可通过CT、磁共振(MRI)等检查等手段明确诊断。

因此一个人如果患有偏头痛、帕金森病、脑中风等疾病,应该去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治疗。

也就是精神疾病、精神障碍、心理病。很多人认为精神病和心理病是两码事,其实是一样的。

通常情况,医生诊断抑郁症、焦虑症,主要是为了减少患者对精神疾病的心理负担,(或者是减少精神疾病的污名化)。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精神疾病(mental diseases)、心理疾病(mentaldiseases),从这三个疾病的英文名就能知道,其实他们说的是同样一个意思。

它是指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亦或功能损害。

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包括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多动症等等。这类疾病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疾病,体格检查一般没有明显异常。

心理科、精神科医生给患者做抽血、心电图、脑电图、头部CT、磁共振(MRI)等检查,是为了排除患者器质性疾病。

在给一位心理疾病比较严重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前做一些检查,也是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毕竟有躯体器质性疾病的心理疾病患者和身体健康的心理疾病的患者相比,医生用药会谨慎很多。

精神疾病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心理疾病,而心理疾病一般是由一些心理问题逐步发展所产生的。

普通的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日常生活中每次遇到同一场景(情况)便会焦虑不已,或者在一段感情结束后心中有着些许抑郁情绪,又或者灾难幸存者的创伤应激障碍等等,都是普通的心理问题。

这些普通的心理问题,大部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与个体自身的抵抗力、自愈力而逐渐好转、消失;但其中有一心理问题不仅与当前的经历、场景相关,更与个体过往经历中某些阴影、痛苦相连,若个体却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处理那些情结,便一直遗留在自己的心理层面,久而久之,发展成了心理疾病(或者说精神疾病)。

普通的心理问题如同种子般扎根在个人生活中,但对生活的影响并不是太大,个体可以通过自身的意志、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方案与之对抗并逐渐恢复心理健康。例如:有强迫行为的个体,可以通过与自己的约定,逐步减少强迫行为;精神衰弱难以入眠的个体,可以使用耳塞、眼罩等外部工具,为自己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一个人若怀疑患了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就应该前往医院心理科或精神专科就诊。发现有了心理问题,则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术业有专攻,各位朋友如若对疾病多一些了解,就能做到“及时就医”、“精准就医”。

祝大家都有个健康的心理和棒棒的身体。

喉炎管理:如果你出现失声或者嘶哑,以下措施也许对你有帮助。

2.不抽烟,避免接触烟雾环境。

5.如果你有发冷症状,服用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

6.倒碗热水,吸入蒸气几分钟。

两周内如果你的症状没有完全消失,请咨询医生。

作者:吴娟(心理咨询师)

}

      您好!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组织最集中的部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有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人体的反射活动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把不同空间和时间的传入冲动进行整合,神经元之间在机能上发生突触联系,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表现为兴奋的扩散,抑制和反馈.突触在结构和机能上的特性,决定了兴奋传递的单向性,从而使机体对内外界刺激的反应更加协调准确.特别是大脑皮层的高度发展,成为神经系统最重要最高级的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受致病因素影响(尤其是未能查出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时)而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精神病。
      “因为我有精神病.....”说明你是属于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甲硝唑的药理作用通常在一般剂量下就会引起神经系统的头痛、头晕、共济失调、抑郁、甚至癫痫样发作但罕见。大剂量或治疗时间长可发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作用,如惊厥、共济失调及意识错乱,偶尔出现末梢感觉神经病变。静脉用药可发生头痛、发热、头晕及虚脱。 所以是不可以吃甲硝唑的,药物的服用一定要遵循医嘱并按说明去慎用。祝您早日康复!

}

第十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

胃肠道是最能表现情绪变化的一种器官。早期心理生理学的研究都集中在胃肠功能上,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就是在对胃肠道的观察中确立的,坎农的情绪学说也是研究胃,Wolff研究情绪对生理反应的直视观察也是在胃瘘病人身上进行的。大量事实证明胃肠功能和结构形态的完整是与人的心理情绪状态关系密切。   

为了正确理解和掌握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机现,对于胃肠道的心理生理学基础应予重视。

    胃肠道的主要任务消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这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由胃肠道的分泌及运动、消化和吸收、神经体液的调节、血液及淋巴循环的参与而共同完成的。

摄食是胃肠功能的基础。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借饥饿、食欲及饱食感来调节和保证食物的摄取。食物在口腔内嚼碎并和唾液搅和,通过食管而入胃,在胃内与含有胃酸和胃蛋白酶等物质的胃液混和进行初步消化成酸性食糜,然后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在矿性肠液中,在胰酶、胆汁及多种激素南充分作用下,进行消化和吸收。其中脂肪主要通过微胶粒的形成或与甘油单脂结合成胆汁酸盐与磷脂,因其能溶解脂酸,并输送至肠绒毛上皮细胞被吸收。蛋白质部分被胰蛋白酶水解为氨基酸后被吸收。而碳水化合物主要经胰淀粉酶水解为葡萄糖后被吸收。这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主要是在空肠和回肠的上段完成,结肠吸收水和电解质,并将食物残渣浓缩形成粪便,最后经直肠、肛门排出。

食欲是一种在进食前或进食时特别对某些食物认为有一种愉快的感觉,它建立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因此,食欲是高级神经活动现象之一。饮食后饥饿即解除,但对美味佳肴仍能引起食欲。已知下丘脑在摄食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当毁损下丘脑的腹侧区(VMH)会引起动物过分摄食并导致肥胖,而毁损其外侧区(LH)则引起拒食和拒饮,最后可面对食物无动于衷直至饥饿而死.反之,对下丘脑内侧区和外侧区分别予以刺激则出现与毁损相反的结果。

    在实验观察中发现不同脑胺系统的功能对摄食有影响。通过下丘脑的儿茶酚胺能纤维系统有: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腹侧去甲肾上腺素(NA)通路和背侧NA通路。

另一与摄食有关的神经递质是5—羟色胺(5-HT),外周注射5-HT可减少大鼠的摄食量,直接注射到脑室或下丘脑房室核,可抑制鼠摄食,具体机理尚不清楚。此外,乙酰胆碱可通过边缘系统的一些结构促进动物进食,而血糖或血脂酸高时,则对摄食有抑制作用。

口腔的尝味和咀嚼对食欲有一定的作用,美味的食物吃得多,咀嚼会感到满足。国外报道一名9岁男孩因进极烫的汤液而致食管烫伤粘连,结果用胄造瘘灌入流质。虽然病孩得到了足够的营养食物,但他因无口腔的咀嚼反馈而没有食饱的满足感。后来先让食物入口咀嚼,然后再灌入胃,这才解决了他的食欲享受。

胃的充盈与否及收缩程度对饥饱是重要的信息反馈,胃空虚时收缩增强,人就有饥饿感;反之,当胃内食物充盈时,收缩弱,人就有饱感。此外,当胃腔充满后,神经元对味觉的反应就比空胃时弱,所以饥饿时食物的滋味要比饱腹时好得多。同样,十二指肠的充盈与否对摄食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二、不良心理因素对摄食调节的影响

摄食调节的中枢在脑,而摄食的行为则由消化器官的活动来完成。由于心理因素驾驭皮质下任何调节摄食机制,故任何情绪变化都可能影响摄食。加之胃肠器官有丰富的双重植物神经纤维分布,心理与生理之间通过植物神经、激素及神经递质等中介物质沟通和调节。不良的心理因素、行为习惯及环境刺激可诱发肥胖症及神经性厌食等症,大脑皮质功能失调可使消化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可促进胃酸分泌的增加,患高胃蛋白酶原血症者可诱发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等。

本章消化系统疾病着重介绍溃疡病、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及肠道易激综合征(过敏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其机理,患病前后心态情绪的表现与症状消长及病理转归的关系,以及心理、药物等综合治疗和预防措施等。这些疾病单纯生物学上的论述,已见于普通内科学,故从简。

溃疡病是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之一。本病不仅是躯体的疾患,同时也是心理上的疾患,因此是心身双重因素的疾患。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溃疡病

    心理社会因素与溃疡病的关系,早在千年之前,祖国医学就有相应的论述。如《医学正传》中有“胃脘当心而痛……由痰涎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所致”。虽然中医学中所提的胃脘痛不全指溃疡病,但显然包括溃疡病在内。

中医学中认为引起溃疡病的主要因素有以下诸方面,且往往互相影响,或同时并存。(1)精神因素:忧思恼怒,情志不舒,肝郁气滞,肝气横逆犯胃,脾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积久成病,所谓“病从思虑而得”,(2)饮食因素:如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过食生冷油炸食物,以致脾阳不运,或过食辛辣刺激以致胃热蕴蓄而致本病。《车垣十书》中指出;“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医学正传》中还谈到;“胃脘痛者,多为纵欲口腹,喜食辛辣,恣服热酒,煎烤食物”等,(3)体质虚弱,或因疾病而致脾胃气虚,中气不足,再加劳倦食伤,或寒湿内生,致脾胃受损而成病。

病人的个性特点与行为方式与本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它既可作为本病的发病基础,又可改变疾病过程,影响疾病的转归。从对大量心身疾病患者的性格特征所作的调查分析发现,溃疡病患者的个性和行为方式有以下特点:①竞争性强,雄心勃勃;有的人在事业上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精神生活往往过于紧张,即使在休息时,也不能取得良好的精神松弛;②独立和依赖之间的矛盾;生活中希望独立,但又不愿吃苦,行动上因循守旧,被动顺从,缺乏创造性,依赖性强,因而引起心理冲突,⑧情绪不稳定:有人用EPQ问答卷对150个溃疡病患者和150个正常人做了人格测定,发现前者N分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显著。说明    溃疡病患者的情绪不稳定,遇到刺激,情感反应强烈,易产生挫折感;④惯于自我克制;情绪易波动,但往往喜怒不形于色。即使在愤怒时,也常常“怒而不发’。情绪反应被阻抑,未能外显,这样反而导致更为强烈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⑤过分关注自己,不好交往:就性格特征而言,这些人‘并非外倾、热情、喜爱社交,但由于其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故尚能维持较好的人际关系。

石川认为,在心理—社会因素与消化性溃疡病的关系中,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表现得更为密切(21):精神疲劳、睡眠不足,进食不定时,心理应激及抽烟等,都可能与病因有关。尤其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和社会的重大改变时;如失意、亲人丧亡、离异、自然灾害及战争动乱等造成的心理应激等,可促进溃疡病的发生。如在战争时期溃疡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这显然与战争带来的紧张、恐惧、苦难、严重的精神创伤等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同样,由于消化系统对情绪反应非常敏感,因此不良的情绪反应,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矛盾较多并时时激发,工作或生活中受到挫折,某种愿望的未达或无所依靠而产生的心理上的“失落感”和愤怒、抑郁、焦虑、沮丧等这些心理—社会因素的长期

刺激,在其他致病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可促使溃疡发生。

病例:李某,教师,平素体健,个性内向好胜,但又爱“面子’,胆小怕事,日常生活节奏很有规律。十年动乱期间被非法隔离审查关“牛棚”,心身受到极度摧残和刺激,进食极少。后虽被“解放”,但病已缠身。自觉上腹部有时饥饿性疼痛,伴嘈杂、暖气、泛酸等症,稍进食或服碱性药物后疼痛可缓解。后经X线胃肠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均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显然,这位教师的溃疡病与长期受到精神刺激密切相关。

    有人从动物实验研究中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点。把二只健康猴子关进不同笼子里,各坐一张特制的椅子上,使它们不能从椅子上往下爬。但在每只猴子的椅子上都安放一只它们的前肢可操纵的开关,每隔20s给它们一次电击。  A猴的开关是真的,能切断电源免遭电击;而B猴的开关是假的,切不断电源。很快,A猴学会了揿开关切断电源以躲避电击,而B猴无法避免电击。奇怪的是,一个月后,A猴死了,而B猴则安然无恙。为查清死因,对A猴进行解剖,发现患有严重的胃溃疡。这定与A猴处于一种随时要准备关电源的紧张状态有关。导致胃酸过量分泌,终因胃壁溃疡、溃烂而死。而B猴无法躲避电击,听天由命,没有产生那种时时提防电击,准备切断电源的惊恐、紧张状态,故平安无事。这说明了长期精神紧张、不良的情绪反应对机体的危害性甚于某些理化刺激。

以往认为儿童期溃疡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不大,但从1967Tudor报告了儿童十二指肠溃疡49例,有情绪因素的占58%。1983年福建医学院报道的儿童溃疡病74例中,有心理因素的占2l(28)。这说明心理因素与儿童期溃疡病的关系很密切。但引起儿童情绪改变的原因常与成人不同,原因大多来自家庭、学校两方面。而好胜心强则常是这些原因的基础。这些儿童无论在学习或日常生活中,处处(事事)好胜,想出人头地,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当愿望不能实现时,则易产生愤怒、敌对、抑郁、羞愧等情绪。

不同的精神刺激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变化各异。日本山下将情绪与植物神经系统间的关系分为四种情况:①认为恐怖、愤怒与交感神经机能亢进有关,②非急骤的、较持久的情绪变化,引起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同时亢进;⑧为中间状态,即从不安等紧张情绪中逐渐放松下来,使机能处于平静状态;④失望、悲观、沮丧等抑郁情绪时,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均被抑制。当然,由于个体差异、器官的反应性、机体的敏感性及精神刺激的性质、强度各异,故临床所见绝非仅此几种。

研究还发现,即使是同样的精神刺激,也不能使所有人均患病,而仅有少数人患溃疡病。这个事实提示了这些溃疡病患者病前的生理基础与他人不同,即溃疡病患者的生理基础是高胃蛋白酶原血症。实验也证实了这点,根据胃蛋白酶原的高低和心理素质稳定与否,将一批要进行军训的健康青年分成AB两组。在紧张的四周军训后,作钡餐X线检查,发现A(胃蛋白酶原高和心理素质不稳定组)中有9人得了溃疡病,B(胃蛋白酶原低和心理素质稳定组)却无l例发病。由此可见,患者病前胃蛋白酶原水平较高是发生溃疡病的重要生理前提,即他们对溃疡病具有易罹性。但必须提出,高胃蛋白酶原血症并不等于溃疡病,只有在心理—社会因素的激发下,疾病才可能发生。

总之,溃疡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心理—社会因素在溃疡病的发病过程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溃疡病的发生主要由于人体内致溃疡因素与抗溃疡因素之间的力量失衡。

①胃酸的分泌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失常是溃疡病形成的必备条件。所谓“无酸就无溃疡”。胃酸由壁细胞所分泌,通常人胃内约有10亿个壁细胞,而胃溃疡者约有8亿个,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可高达19亿个,②胃泌素。由胃窦部粘膜的G细胞所分泌,其又促进胃酸分泌增加;⑧乙酰胆碱。胆碱能神经支配壁细胞和胃窦G细胞,又使胃酸分泌增加;④组织胺。由壁细胞旁的肥大细胞所分泌,也可使胃酸分泌增加,促进溃疡的形成o

①胃酸分泌的多少受神经、体液的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浓度;②胃粘膜的保护屏障。上皮细胞阻止H’离子逆向弥散,且有强大的再生能力,③粘膜抗力。由粘液细胞分泌粘液,覆盖于粘膜表面,不使胃酸与粘膜直接接触,且因粘膜偏碱性而有中和胃酸的作用,此外粘膜下有良好的血液循环和氧及营养供应,在维护粘膜的保护、修复和更新等机能上起重要作用,加上部分肠液进入胃腔而对胃酸有中和作用,不使溃疡发生。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精神愉快、劳逸适度、饮食合理,致溃疡因素与抗溃疡因素趋于相对动态平衡,因而不发生溃疡病。相反,若有任何因素(身心、社会、遗传等)引起致溃疡因素增强或抗溃疡因素减弱时,均可使溃疡病发生。

在长期的临床和实验观察中,人们充分注意到情绪改变与胃肠功能及胃酸分泌等之间的互相关系。WoHf 1941年报道了对胃瘘患者的观察,发现情绪可以引起胃粘膜、胃壁运动、血管充盈和粘膜分泌的不同变化。同样也可影响胃液的分泌作用。大量的资料充分提示溃疡病(尤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发生、进展,愈合及复发,常与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关系密切。而溃疡病急性出血、穿孔的发生往往在严重而持久的精神创伤之后。这是由于这些强烈的精神刺激和不良的情绪反应,作用于大脑皮质,开始引起兴奋。时间一长,则大脑皮质由于过度兴奋转为超限抑制,导致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植物神经的控制中心视丘下部(前部)    紧张性增高,进而发生机能紊乱和异常。通常开始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使胃粘膜下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痉挛、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粘膜血流减少造成缺血。接着,副交感神经兴奋,一方面蠕动及节律收缩增加,胃壁固有膜肌层挛缩,粘膜血流减少,胃粘膜上皮细胞引起缺血、缺氧。同时,由于粘液细胞分泌功能降低,碱性粘液产生减少。以上这些因素均使胃粘膜保护性屏障受影响,物质代谢更新减少,而致防御机能减弱,此时在致溃疡因子长期作用下,促使溃疡的发生。当然初起的溃疡较浅,而且常是可逆和可愈的,另一方面,副交感神经的兴奋,使胃液分泌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也增多。这些因素都是胃帖膜的侵袭因素,也就是致溃疡因素,如果长期持续存在,常可促使溃疡的发生。除此之外,视丘下部(后部)兴奋,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既可对胃内粘液细胞分泌粘液起抑制作用,并影响上皮细胞的再生,同时又可刺激胃内壁细胞分泌胃酸,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使H离子逆向弥散增加,并激活胃蛋白酶原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这样,前者使胃粘膜的保护性屏障——抗溃疡因素下降:而后者又使侵袭因素——致溃疡因素增加,  使H/·离子逆向弥散进入胃粘膜层,接着又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组织胺再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并引起组织炎性水肿,同时又将胃蛋白酶原激活,引起胃壁自身消化而形成溃疡。

91  精神刺激与溃疡病的关系

祖国医学对溃疡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则认为本病病灶虽在胃或十二指肠,但胃与脾相表里,肝对脾胃又有相克作用,所以本病的发生与肝脾的关系密切。认为各种致病因素致肝郁气滞,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生嗳气、泛酸、疼痛,但病初表现为疼痛轻,持续时间短而缓解时间长。随着病情进展,疼痛日甚,持续时间长而缓解时间短,且能因胃络受伤而致出血。若胃热灼伤脉络,追血妄行可致吐血(呕血);脾气虚,脾不统血并气不摄血则便血(黑便)。如溃疡经久不愈,则正气日虚,气滞则血瘀,而易发生他证。

综上所述,精神刺激与溃疡病的关系可以归纳于图91

三、溃疡病的心理治疗和预防

除少数溃疡病患者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外,大多数溃疡病患者均采取饮食疗法和药物治疗为主的内科治疗,治疗的目标在于消除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并发症发生和预防复发。但由于溃疡仅能愈合,因此,大多数病人的病程较长,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在漫长的病程中,尽管多数人的病理损害不很严重,临床上也可自然缓解和有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但是慢性病带来的精神损伤,尤其是病人害怕溃疡癌变的心理压力,常是影响溃疡病稳定和溃疡愈合的重要因素。因此,进行切实有效的心理治疗对防止病情恶化和预防溃疡的复发等方面至关重要。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医生不单治病,还应该治病人,,。精神治疗通常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在医生取得病人绝对信任的基础上,首先应耐心了解引起疾病的某些不良的精神因素及社会原因,并具体指导病人调整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努力消除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心理—社会因素,必要时可辅以精神药物治疗,以消除、抑制发病的精神因素。如镇静剂、抗抑郁剂和安定剂等。1974Ween用生物反馈训练法来治疗消化性溃疡,此法通过视觉反馈、训练患者改变胃液中pH值,以期减低胃液的酸性,结果治疗期与基础期的胃液pH值和分泌量有明显改变。但当时效果的持续时间不明显,且技术难度较大,也颇费时而难以推广。近年来生物反馈疗法从理论到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尤以受气功的启发,这方面治疗的重要性将会与日俱增。

当然,在进行精神治疗的同时,饮食和药物尤其药物治疗仍很重要,并要注意药物种类的选择、剂量的合理和方法的标准。如 H2受体阻滞剂常选用甲氰咪呱(西眯替丁)0.2g3次/日,0.4g睡前服,或雷尼替丁0.15g2次/日或法摩替丁0.02g3次/日,乙酰胆碱拮抗剂可用三甲丙眯嗪和哌氮平等;胃泌素拮抗剂用丙谷胺0.20.4g3次/日,止酸剂用氢氧化铝或碳酸钙等,抗胃蛋白酶则用硫糖铝片每次1.0g3次/日,胃粘膜保护剂用生胃酮等。

中医治疗则采取辩证论治。多宜健脾和胃。健脾着重补气,和胃必须疏肝。如果脾虚兼寒,当用温补,若兼肾虚又当补肾。若胃有实热,则应清胃泄热,标病缓解之后,再行舒肝健脾和胃。如果久病成瘀,当补气行瘀。临床上常将溃疡病分成肝郁型、虚寒型和血瘀型。治疗时肝郁型则宜舒肝解郁,常以柴胡疏肝汤治之,虚寒型则用温中健脾法,常以香砂六君子汤或黄芪建中汤方加减调治,血瘀型则采取实证凉血止血,而虚证则养血止血法调治  

    预防溃疡病的发生和复发须注意避免精神紧张和不良情绪刺激。注意精神卫生,保持精神舒畅,注意劳逸结合,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节制烟酒,合理用药,对胃粘膜有明显损害的药物应慎用,这点至关重要。

同时,还必须指出,由于不少溃疡病患者往往同时伴有慢性胃粘膜炎症尤其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幽门弯曲杆菌感染,故治疗时也应充分注意,鉴于一部分溃疡病人有恶变的危险,因此对这类病人要长期随访观察,定期进行胃肠X线及胃镜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

    临床上引起厌食的原因很多,而神经性厌食是指精神因素引起的一类厌食,常见于青少年,尤以女性为多。本病是以长期地不愿进食、自愿饥饿和明显的体重减轻为特征,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心身疾病。

多数病员认为自己身体太胖,形体不够‘苗条’,缺少曲线美(尽管多数人的体重在正常范围)而不愿进食或自愿饥饿。病员以1220岁的女性为多,男性很少发生。病情轻重不一,国外有人报告510%的患者死于自身的强迫饥饿。国内严重病例少见。   

有些人发病是由于社会环境、生活规律发生改变,一时不能适应。当他们突然离开亲人,家庭及熟悉环境并要改变已习惯的生活方式和规律,如儿童进入托儿所、幼/L目,青少年易地求学,家庭搬迁等,进入一个新的完全陌生的环境,建立一整套新的生活规律,尤其要受到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约束,感到不习惯,不适应、不自由,情绪受到影响,食欲明显减低,甚至拒食和呕吐。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吃得越多,长得越快、越健康,因此鼓励孩子多吃。无节制地反复诱导进食,甚至强迫喂食等,都会使孩子对进食产生了精神负担,甚至害怕和厌忿,使食物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久之便产生了厌食和呕吐。Bruch提出‘饥饿的经验不是天赋的,而是包含着学习这一重要因素’。他发现患有厌食或肥胖症的病人缺乏识别饥饿与饱食的感觉。他用测量进入不同入的胃内食物量的方法,发现肥胖和厌食患者对吞咽食物是否已经进入  她的胃内或曾进入多少量的认识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

    患神经性厌食者除极少数人有下丘脑病变(脑瘤)外,绝大部分病人并无脑及躯体器质性病变。

患者个性特点往往有与其年龄相比较为稚气和未成熟的性格。临床上这些病人虽然对食物并未全部丧失兴趣,且大多食欲正常,但不愿进食,尤其不愿进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肉类、鱼类及禽蛋类。认为进食后就会发生肥胖、臃肿,难看。从而强迫或克制自己,拒绝进食。即便进食,.常吃些热量低的素食、水果,而且量很少。即使父母及亲人要求、威胁或哄骗患者多进食也无效。甚至病人会隐藏食物,假装自己吃过食物,甚或当笋家人面进食而背后吐掉。

    发病的。早期往往精神、体力无明显改变,照样坚持正常学习和工作,有时还强迫目己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睡眠和休息时间。儿童主要表现为体重持续下降,而女青年则早期出现原因不明的闭经和体温波动。

病程长后会产生全身浮肿,乏力、消瘦和心率减慢等症状,最后则产生心、肝、肾、脑等器质性损害。然而,病人常常不愿就诊和接受治疗,以致病情转向恶性循环。

神经性厌食一经确诊,医务人员首先要以耐心和诚恳的态度详细了解致病的,b理—社会因素,并努力帮助病人消除。对于那些怕自己身体太胖而不愿进食或自愿饥饿者,则向他们讲明进食与健康的关系,饥饿与过饱之间的区别及长期饥饿的危害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鼓励他们正常进食。且食谱要广,不要挑食。

    暗示、转移注意点和变换环境等是多种不同方式的精神治疗(详.汲心理治疗章)

    使用对症治疗的中、西药物,常能取得满意疗效。

病例:李某,女,21岁,身高157m,体重55kZo平时进食荤素随便,从不挑食,生活衣着朴素大方。但自从考进外语学院后,觉得今后要从事涉外活动,除了要有熟练的业务技术外,还应有“苗条”的身材。她嫌自己太胖,就暗下决心除坚持紧张的学习外,增加运动量,而进食量逐日减少,且只吃素食不吃荤菜。这样3个多月之后,开始出现闭经、体重减轻,继之心动过缓,颅面及下肢出现浮肿。睡眠差、精神萎糜、对周围事物反应冷淡、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在父母催促陪同下来院就诊。开始她否认自己有病,只是闭经。在妇科采用黄体酮等人工周期月经治疗,无效。后转消化科治疗,作者以诚恳的态度和良好的交谈了解了发病全过程,发现她的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并作了详细的体格检查,排除了心、肝、肾、内分泌等器质性疾病,确诊为:神经性厌食。在治疗时旨先使她对医护人员有高度的信任感,作了肯定能治愈的回答:让她精神放松。同时耐心地向她介绍健康与饮食、正常饮食与过量饮食、新陈代谢等之间的一系列关系,正确理解健美,确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她改变了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加上适当用些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及养血安神等方面的中药,3个月后病情逐渐稳定,进食有增加,浮肿减退,睡眠好转,5个月后月经来潮,病情明显好转,半年后,精神愉快,体重增加,一切恢复正常,学习成绩进步很快。去年已大学毕业,参加了正常工作。

神经性呕吐可看作是精神因素的躯体反应,它常无恶心而早是反复呕吐,吐后即可进食,但体检和辅助检查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发现。此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年轻女性为多见。

①各种意外强烈刺激,导致情绪混乱:如亲人分离、伤亡等;②精神过度紧张:如各类考试,特别是女性,且往往过去有类似发作史;③对不愉快或可惜思想或经验的反应:如在苎上遇见因车祸而致血肉模糊者,以后每当看到血肉模糊联想到这一情景即金生呕吐,以往呕吐或便过蛔虫者,以后每当看到鳝鱼便自然联想到蛔虫而发生呕吐;④作为反对父母的一种表现:当过度刺激或强迫他们做不愿做的事情时发生呕吐,特别是某些小儿害怕由于表现对父母的愤怒而失去父母的爱时发生,而在与父母重建良好关系时消失。此外,在本人不愿进食而父母强迫其进食时也会发生呕吐。

病例1。女性,18岁,高中生;人瘦,体健,进食尚可。但不愿吃鱼肉荤腥,吃后偶会发生恶心呕吐,父母总要她多吃些,从而使她非常反感,以至后来只要一看到肉便要恶心呕吐,且越发越重,剧吐时出现大量呕血和黑便,医院内科治疗无效。后进行剖腹探查手术,初未见病灶,后急症胃镜检查发现贲门粘膜有三条纵行撕裂处出血,即予以撕裂粘膜修补,出血停止,术后很快恢复,半月后出院,术后诊断为神经性呕吐,贲门粘膜撕裂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神经性呕吐临床上轻重不一,处理不当,经久不愈,重者偶可致死。

病例2(苏联经典病例,即著名学者贝柯夫所举外科教授安德列耶夫会诊的病例).女性,32岁,电车售票员。顽固性呕吐持续七天,病情沉重,非常衰弱。X线钡餐检查,幽门狭窄梗阻,疑为肿瘤,急症剖腹探查。术中未发现肿瘤,发现胃痉挛性收缩,幽门出口处尤甚,呈幽门痉挛和闭塞。施行了胃后胃肠吻合术。术后诊断重症癔病。追询调查病史发现:病前患者曾与其夫参加一次盛宴,席中突发恶心,旋即吐出蛔虫一条,患者羞愧之极,惊慌失措,立刻离席。此后自认为肚里有虫,即绝食拒饮,想把虫子饿死,致顽固呕吐。术后安德列耶夫教授告患者手术已把腐肉和虫子都取净,病已全部治好,此种暗示起到了明显作用,患者开始进食,术后六天即始恢复下床行走,呕吐不再出现。有一天安德列耶夫教授再次查房    时,一医学生告诉患者手术中根本未发现腐肉和虫子。当晚患者呕吐又复发:任何治疗均无效,再次手术探查吻合口愈合良好,胃与幽门也未发现痉挛和梗阻,术后再与患者做工作和解释,无任何效果。仍绝食,绝饮,术后五天衰竭死亡,病理解剖诊断为重症神经性顽固性呕吐和重症癔病。

    这病例充分说明完全是精神因素致病。第一次手术暗示治疗获得成功,一度康复。第二次由于医源性的不慎,使她不治身亡,这是一次医学心理学的沉重教训,也是心理治疗的经典病例。

首先在确定本病诊断时,一定要非常慎重。在进行相应治疗前,应再作一次认真全面的体格检查和有关的辅助检查,肯定患者没有器质性病变,并让病人也确信无疑;同时,对每个病人致病的心理或社会因素,要充分了解,全面分析,帮助病人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坚定信念,使病人对医生绝对信任。医患间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医务人员和病人的两个积极性,积极有效地消除致病的各种不良心理因素,对病人的饮食习惯和食物搭配要主动关心,以增进病人的食欲。

谷维素10mg3次/日;赛庚啶4mg3次/日;针灸足三里、风关等,有时可用Vit B12 ,Co-A等穴位注射进行治疗也可取得较好效果。对于病情较重者,并有失水、营养不良或电解质紊乱者,应予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必要时酌情使用多种氨基酸及蛋白制剂等。使其营养物质得到很快的补充,体力很快的恢复。

良好的精神护理也是重要的一环(详见心理护理章)

肠道易激综合征也早已被心身医学家描述为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之一。由于对本病观察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发病机理解释不一,因而以往命名不一,种类繁多,例如有,绪肠功能紊乱、结肠痉挛、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粘液性结肠炎或卡他性结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等。因为本病不存在炎症,而且其功能紊乱不仅只限于结肠,也涉及小肠,还与情绪、应激(stress)密切相关,所以称为肠道易激综合征更为确切。本病以2050岁发病者 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在综合性医院的门诊中约占胃肠道疾病的3050%。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和反复发作的腹痛,便秘或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以及粘液便。

饮食不节(粗糙,生冷的饮食)、食物过敏(虾、鱼等异性蛋白)、气候变化、肠遣感染、肠寄生虫等均可使本病加重或诱发。

二、发病机理及中医理论

心理—社会因素可促发肠道的易激,大多通过对植物神经的影响引起,尤其是副交感神经,从而引起结肠运动和分泌功能的失调。有人运用结肠腔内压力描记的方法,观察以愉快和同情态度交谈无关重要的事情及用挑逗的态度使其引起极大的情绪波动时结肠动力图形的孪化。从患者的言语、表情、动作及植物神经受到刺激的体征,可以看出其精神状态变化的程度和性质。结果可以看到两种反应:

    另一种‘放弃’行为(表现为无助、自责和无能的感觉),则常伴有乙状结肠收缩的减弱和粘液分泌的增加。这类患者可发生无痛性腹泻。

    然而许多患有本病的人,在临床上表现为便秘腹泻交替。这些患者在交谈测试中可有乙状结肠“高动度”和“低动度”图形的交替变化,这些提示与其情绪性质改变密切相关。这种结肠功能紊乱是属于患者情绪状态的改变在机体上的反映。

祖国医学对本病虽无专门论述,但可归属于“脘腹痛”、“泄泻’,“便秘”类。主要常因精神抑郁、情志失调、肝郁气滞、肝气横队逆犯脾、肝胃不和;或因饮食失节、食生冷食物,或感受暑湿、脾胃虚弱、脾失运化、胃失和降,引起腹痛、腹泻如腹泻不止,耗阴损阳,出现虚寒脱症;同时脾胃病久,不能化生精微以充肌肉,因此身体日渐消瘦。

这些精辟的见解与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的论述非常吻合,且耍早出上千年,丽其病机和治法尤有其鲜明特点。

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大多伴有便秘或腹泻。疼痛部位大多在下腹部,特别是左下腹,少数位于脐旁,发作时间常在食后或冷饮冷食后开始或加重,而在通便、排气和腹部按压及热敷后缓解。疼痛性质大多为紧缩痛,程度轻重不等,但患者很少在睡眠时痛醒。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疼痛发生的机理是结肠肌层持续的痉挛性收缩和肠腔胀气。部分患者,特别是结肠面曲过长者,其疼痛主要位于左肋缘下腋前线附近,并放射至胸骨  下,左上臂和沿左上臂内侧向下直达肘部。

由于结肠痉挛,患者常感腹胀,疼痛和肛门矢气过多,往往排便不畅,粪呈羊粪或栗子状,质干硬,常在排出粪便后仍有便意,而直肠指检时发现肠腔内空虚,提示结肠运动抑制可能在较高部位。

在部分患者中,腹泻持续或有间隙存在。粪便呈糊状或半液状,非脂肪性,量少,可伴有里急后重感。排便多在清晨早餐前后和傍晚,通常晚上睡眠时无便意。有些患者的粪便带有大量白色或透明的粘液。有些粪便甚至全是粘液。少数病人每天排便多次,开头12天排出少许粘状粪,而以后排出的都是粘液。

腹胀,食后为甚,厌食、嗳气、轻度恶心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较常见。心悸、气促\Jb前区不适、乏力、多汗、潮热、头痛、换气过度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一些症状常伴随。另外也常有如失眠、焦虑、抑郁、恐癌等。

    在临床上有以便秘为主要症状和以腹泻为主要症状者,故有便秘型和腹泻型之分。

主诉既反映生理功能上的紊乱和障碍,但主诉的程度与病人的心态、认知、感受性有极大的关系。有人调查发现,人在患病后就会产生病感,而病感与疾病不一定是完全相称的,有时候可能被夸大或缩小。病感又称之为“疾病行为”,而疾病行为取决于患者对其症状的感受,评价和反应方式。故在评定主诉的价值时必须深入了解患者的心态与个性。

    心理学中,将情绪的强度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不同的情绪状态影响着躯体不同的生理功能与感受性,良好的心境能耐受一般躯体的痛知觉;而恶劣的心境会降低痛阈。因此在听取患者的主诉(如腹痛)时,必须同时判断患者的情绪。

    1,心境不佳时的疼痛,有时主要矛盾是心境,而不是躯体病变,这时治疗主要应针对心境治疗为主。

    2,焦虑状态的病人,症状容易反复发作,不易控制,这时的症状不单是躯体的,同时也是心理的。

    3.应激状态的疼痛,可能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肠痉挛发生剧烈的腹痛和肠蠕动亢进而引起腹泻。

经治疗有些病人的躯体疾病基本治愈,肠道功能基本恢复,但由于心理上的恐惧和医源性的影响,如曾经听说过肠道易激综合征是不易治疗,是难以根治的慢性病,因而经常担心疾病会复发而形成心理上的障碍,这种病人往往偶因理化或生物因素的影响而引起肠蠕动亢进或抑制,就会怀疑和恐惧旧病的复发。因为他们已有以往患病的经验,所以其主诉可以酷似典型的肠道易激综合征,这种情况必须认真鉴别。

    绝大多数病人一般情况良好,腹部触诊可触及乙状结肠和降结肠段,或其他结肠段,并可伴有压痛(由于患者高度敏感)。直肠指检可发现肛门痉挛和痛感,无其他特殊异常。

本病的病程具有慢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大多在成年初期开始发病,但仔细追查病史往往发现典型的症状早已存在,在4050岁以上初次发病的患者颇为罕见。本病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变异很大。虽然症状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正常生活,但全身一般情况大多良好。症状加重往往和精神紧张、工作劳累,失眠等因素有关。有时气候变化,尤其是突然转冷,也是一个诱因。尽管本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但绝大多数患者可归入以下三种类型:   

    1.痉挛性结肠(痉挛性便秘,痉挛性“结肠”),最突出的症状为下腹痛(特别是左下腹)和便秘。

    2,无痛性腹泻<神经性腹泻,粘液性“结肠炎”),常有一个持续不变的病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临床上本病病程的长短与转归有很大的可逆性。通常,病程越长,临床变化也就越多,但如果能正确引导病人,去除心理因素,适当调整饮食,再加上合理用药往往能较快改善症状和缩短病程。相反,如不重视心理治疗,或医护人员言语不当,使患者增加忧虑、恐惧,或抗生素应用不当等,则往往会使病程延长和病情复杂化。

    多种临床检查的目的主要在于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在确诊肠道易激综合征之前,患者一般需作以下检查项目:

    2.粪便检查可见粘液,红、白细胞少,隐血试验应阴性,并无其他致病因素。

3X线钡餐检查示钡剂迅速充盈小肠和结肠,钡剂经小肠时间显著缩短,此点颇为突出。钡剂灌肠X线检查示结肠充盈迅速、结肠腔普遍变细呈索条状(索条征),或节段性变细,或袋形增多和加深,特别以横结肠为突出和典型,结肠形态可有变化,甚至和变细的肠段交替出现。某些肠段袋形消失或轻度扩张,但从无粘膜破坏,溃疡,固定狭窄、充盈缺损等征象。在进行X线检查前,宜用温盐水作清洁灌肠,因为用皂水或寒冷液体灌肠均能引起结肠痉挛和类似本病的X线图像。口服导泻剂也将影响检查结果。

4.乙状结肠镜检查常由于结肠的强烈收缩,器械不易进入满意的深度,此时病人常诉说左下腹痛,所见肠粘膜有轻度充血,水肿和过度粘液分泌,但无出血、粘膜脆弱易碎、溃疡等病理改变。粘膜活检应正常。

    1.患者需要有一组症候群能反应肠道对应激的生理效应:旨增强或改变。有人提出本病中的四个症状:腹胀,腹痛发作时便软、伴稀便,以后腹痛缓解集合在一起。

    2.从患者的个性和文化教养方面到能弓I起这些肠道生理反应的心理生理学变化。

3.一定要排除其他疾病。但有时本病可与某些器质性疾病同时存在,应予注意。

    证见心情抑郁,脘腹饱胀、疼痛走窜不固定,但常以左下腹主,肛门排气后症状减轻,而遇精神刺激或情绪波动后加重。舌苔大多薄白,舌淡红,脉弦或细弦。病久后常兼气滞血瘀,症见除上述症状外,疼痛常固定于左下腹,舌质有紫癜。

    有时心情烦躁,泻而不畅,便中常带白色粘液。肠鸣矢气等。舌红尖稍红,脉弦或滑。

常见面色萎黄、食少神疲、晨之怕冷、腹胀不适,大便溏薄或夹杂不消化食物,甚则少气无力、面足浮肿、苔白,舌淡,边有齿印,脉濡或弦缓。

    对肠道易激综合征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治疗。

    一旦确诊本病,应立即向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向他们保证目前无器质性病变,疾病是完全能够治愈的,消除一切顾虑,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说明粪中带有粘液并不表明结肠就有炎症。

    一般腹痛、腹泻不严重者可照常工作,平时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睡眠充足。

    发作期,特别是对那些有剧烈腹痛和严重腹泻的病人,以少渣,易消化的饮食为宜。应避免有刺激性的调味晶、冷饮、生冷蔬菜

    和水果,以及某些以往不能耐受的食品。对于以便秘为主者,给予含有较多细纤维的蔬菜往往可得到好的效果。也有人认为饮酒者少量饮酒可有利于精神的松弛。

    主要是针对患者出现症状时的对症治疗。①如精神紧张时可使用镇静剂,安定25mg3次/日,症状较重者可用氯丙嗪12.525mg  23次/日,②对肠痉挛和腹痛则可用抗胆碱能类药物:654-2,每次510mg3次/日,③对精神抑郁者可用抗抑郁药,如阿米脱林(amitiptyline)或盐酸丙咪嗪(tofnanol),剂量都是2550mg23次/日,④腹泻时可用复方苯乙哌啶(diphenoxylate,止泻宁)255mg3次/日,但要注意成瘾。本病因小肠运动过快而可影响胆盐的吸收,参与腹泻的发病,可用氢氧化铝凝胶10ml3次/日。对便秘者可用中药、针灸或理疗,忌用导泻剂以免使病情加重。

    本病主要累及肝、脾、胃三脏,治疗时尤应注意调整三脏器的功能,尤其疏肝和健脾。根据临床分型通常用药为:

治宜疏肝理气为主。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9g,白芍9g,枳壳6g,青陈皮9g,制香附9g,甘草5g,痛剧加延胡索9g,便秘加火麻仁9g

白芍9g,陈皮9g,防风5g,炒白芍9g,柴胡9g,枳壳6g,甘草5g。湿重而便有粘冻者,可加川朴花6g,苍术9g;腹泻经久不愈者,加乌梅9g,木瓜9g

    3.脾胃虚弱型  健脾化湿为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9g,白术、茯苓、陈皮,山药各9g,苡仁、白扁豆各122,砂仁 5g(后下)。另外可多吃山药粥和墩白扁豆服用有较好疗效。

此外,针灸和气功治疗那些病程较长,精神负担较重者有较好效果。针灸常用穴位为脾俞、天拒,足三里、大肠俞等,有时可配以Vit B12进行穴位注射,也有一定效果。气功治疗常用放松功,方法为:取静坐位(平卧位也可),双腿与肩并宽,双手平放双膝部,双眼微闭,舌舐上腭,意守丹田(脐与耻骨联合之中间),微微含胸,口内默念静和松,如默念头松,眼松……最后为内脏松,血管松等。

病例,女性,45岁。供销社职工,平时身体健康,无特殊病史。2年来中上腹阵发性不适疼痛,有时呈绞痛,但无发热,进食尚可。2年来经常失眠,起病时,因调资升级时受到精神刺激而渐发病,以后每于情绪紧张、气恼之后,或过度劳累、疲惫之时,大便次数增多,由每日1次增至23次,便软夹有较多白色粘液,粪检无特殊异常,有时大便干结呈羊粪状,夜间失眠多梦,月经正常。检查:精神较过敏,多愁善感,五官无异常,心肺阴性,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脐周及左下腹深压痛,无肿块。血常规、尿粪常规正常,培养(),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3T:正常,胸片(),肝肾功能均正常,X线胃钡餐检查和钡剂灌肠无特殊异常;乙状结肠镜检(),纤维结肠镜检,无特别异常。患者入院后开始拟诊结肠炎而用过SASP和黄连素等治疗,但用药后症状无好转,改用中药治疗。根据其腹胀不适,疼痛部位不固定,苔薄舌淡红,脉细弦等特点,辨证为肝郁气滞型,给予疏肝理气解郁,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并予谷维素、安定等配合治疗,同时给予耐心交谈,精神疏导。从交谈中得知其亲属中有入患癌症,也以腹部胀痈起病,在交谈中医生向她明确表示:经过详细检查,目前无器质性疾病,绝对无癌症。使她消除了思想顾虑,夜间睡眠得到改善。一周后病情明显好转,自觉无特殊不适,以后每于精神过度紧张或体力劳累时可有轻度腹胀、隐痛及粘液便出现,但时间较短,症状也轻,该病员随访一年多,一直情况良好,最后确诊为肠道易激综合征。

    胃炎是一种极其普通的疾病,其病因除了与饮食有关外,还与生活节律、饮食方式有关,此外还有一点就是与人的情绪心理状态有关(心理学把胃称作为情绪器官)。

  由于胃病是极其常见,一不小心就会发生的病,所以重点是防,治疗并不复杂,但要靠药来根治而不注意防,那是很难的。

  人胃由三层组成:内膜、肌肉、和外膜。内膜-即胃粘膜直接与外界交通,与从口腔中进入的物质相接触,所以人常说:“病从口入”。胃炎主要发生在内膜面。

胃与食道相连的一端称贲门,与12指肠相接的一端叫幽门,靠幽门的一段称胃窦部,在这部分发生炎症就是胃窦炎;其余部分就是胃体部。胃粘膜层含有大量胃腺,胃腺细胞分泌消化液和粘液。消化液包括胃蛋白酶等消化酶和胃酸,对进入的食物进行消化,胃酸除消化分解肉类食物外,还包括消灭细菌;粘稠的粘液主要用来保护胃壁本身不被消化液消化。

  当胃内膜面受到物理的、化学的、细菌的侵袭和损伤时,就会发生炎症,这就是胃炎。急性快速发生的,症状比较剧烈,就是急性胃炎;症状缓慢或隐蔽慢慢起病的就是慢性胃炎。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表现在两方面:蠕动和消化液分泌,蠕动是粗加工把食物碾碎然后由消化液进行化学分解,最后变成营养物质由肠子吸收。这两个功能都受到植物神经调节控制,神经功能失调胃功能也会发生紊乱,从而促使胃炎的发生;饮食的粗糙和不洁、过冷或过热(物理性损伤)或含有化学刺激物以及过量的烈性的烟酒(化学性损伤)、以及有毒有细菌的感染或暴饮暴食、或无节律都会损害正常的胃肠功能和粘膜而致病发炎,在胃窦部就叫胃窦炎,在十二指肠就叫十二指肠炎,幽门功能失调会导致胆汁返流性胃炎;胃受损害后或原来就伴有细菌侵害,或更容易受到细菌侵害(最常见的是幽门螺旋杆菌),因此治疗既要保护胃,止痛止呕,同时要抗菌。但不论如何,平时的保养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所以“肠胃靠养”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养,就是要注意饮食的质和量,要粗细得当、冷热均匀、清洁卫生、进食定时定量;起居有节、生活有度;情绪稳定;忌烟酒;适当锻炼以提高和改善体质,才能使肠胃健全、功能有力。

胃病的主要症状机理就是蠕动和分泌的紊乱:蠕动的亢进表现为强力的痉挛性收缩,蠕动的迟钝表现为饱胀、充气,消化液过度分泌可发生胃酸和胃蛋白酶过多而致胃壁自身被消化、受损而形成溃疡和胃粘膜糜烂,分泌不足,则会发生消化不良。所以胃病的症状就是:胃痛、胃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消化不良、食欲减退。

   一旦发生了胃炎,治疗必须综合处理。

   1,可用氢氧化铝或硫糖铝(任何一种含有这种成分的药都可以,例如舒可捷等,两者选一)一类药物以保护胃壁和(对溃疡病者能中和酸);

   3,乳酸菌素片可以消胀、杀菌和助消化;

   4, 如伴有细菌感染,还必须增加消炎杀菌药;当然药有很多,但基本原则大致是这一些。(可参阅“健康FAQ中“胃肠病药物常识介绍”)

   二、饮食管理:温软食、忌粗硬辛辣和甜食,数量少些,餐数多些,忌烟酒;

   三、适当休息,参加些轻松愉快的活动,保持心境安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